乐视子公司成酷派第二大股东 酷派为何频频卖身?

上周四(6月25日)酷派就发布公告宣布洽谈股权转让事宜,那时已经传出乐视想要入股酷派。对此,酷派、乐视、360工作人员都表示很意外,不可能。然而,就在昨天(6月28日)酷派发布公告,乐视子公司21.9亿元入股酷派。消息一出,酷派、乐视、360工作人员依然表示很意外。据说,此消息被封锁的很严,事件的主角――酷派的品牌部门和公关部门都对此不甚了解,甚至VP级别也不清楚。

酷派2014年底到现在的频频动作不禁让人产生了疑惑?中华酷联的“酷”要就此消失吗?酷派卖身所为何事?乐视到底又看中了酷派的什么?

乐视、酷派、360的三角关系

昨日乐视子公司出资27.3亿港元(约合21.9亿人民币)购买了酷派18%的股份,成为酷派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此消息一出,大家的第一反应是360如何反应。就在前不久,360正式宣布完成对酷派旗下大神的并购,合资公司奇酷将由周鸿t直接操刀,运行奇酷品牌和大神品牌。而且,6月27日刚刚宣布奇酷科技的三位高管的人事任命。

周鸿t曾经透露过,360 OS将不仅应用在奇酷手机和大神手机上,也会用在酷派手机上。“酷派一年的销量国内外加起来也有几千万部,这样来看360 OS影响力还是够的。”周鸿t在接受网易科技等媒体群访时透露。

然而,作为友商的乐视也宣布入股酷派,360 OS是否还能如愿让酷派品牌也都采用,将不再像当初那么简单。手机业务上,360和乐视无疑存在竞争,但又都“情系”酷派,这样的三角关系也难怪周鸿t愤怒的写下了如下的话:谁在我背后捅刀子,试图screw我,我的原则是一定要fuck回去。

乐视看中了酷派什么?

那么乐视到底看中了酷派的什么?接近酷派的一位人士透露,乐视看中了酷派在手机产业链上的经验和能力,毕竟酷派是手机行业的老手,乐视刚刚进入,供应链是个短板。

之前也有消息称乐视由于公布Bom单按量产成本定价,引发了竞争对手和供应链的联合封杀。虽然乐视表示不惧挑战和压力,但据乐视内部人士透露,产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此次入股酷派,被认为是看中了酷派做手机的能力。实际上,360和酷派合资成立奇酷科技也是看中了酷派在智能手机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及售后服务方面的丰富经验。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此次入股是乐视子公司和乐视手机、乐视关系不是特别大,可能只是资本层面上的运作。

乐视手机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此次入股和他们没什么太大关系。

 酷派怎么了?

酷派和360合作,又出售股权给乐视是个什么节奏?有网友戏称是“卖身”的节奏。曾经的中华酷联的“酷”是怎么了?

“这样说吧,2014年一年的时间,酷派经历了天堂和地狱。”某接近酷派的人士向网易科技透露。

2014年4G元年,酷派在所有手机厂商中算是比较“激进”的。2013年底中国正式向运营商发布了4G牌照,酷派迅速确定了领航4G力争国产4G第一的战略目标。“牌照一发放,老郭(郭德英)很激动,立即召集各分区的老总,宣誓要拿市场第一。”某酷派员工透露。

2014年酷派立下了手机销量突破6000万台的目标。

事实上,在2014年上半年,酷派4G手机销量确实不错。据赛诺数据显示,2014年5月份酷派以23.1%的份额跃居中国4G手机市场第一,这是酷派首次实现4G国内市场份额全行业第一。

然而,随着4G产业链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进入4G市场,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1-11月,4G手机新机型高达718款。酷派先发优势不再凸显。

而且,2014年下半年以后,运营商受到营改增成本的压力的影响,营销费用下降,终端补贴力度逐渐减小。

“运营商的补贴政策的变化对酷派来说是致命的,酷派损失惨重,导致有大量库存。”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酷派员工表示。2014年酷派财报也表示,由于运营商政策调整,2014年下半年酷派智能手机销量低于预期。

另外,分析师也向网易科技透露:首先,年初酷派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向产业链大量下单,上半年消费者4G接受程度并不高,手机销量不如预期;其次,年中之后,华为、小米、OPPO、vivio等厂商迎头赶上,产业链成熟,酷派竞争优势不再。

酷派变身设计公司?

在4G道路上,酷派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鉴于2014年的业绩,和国内手机厂商纷纷建立子品牌的策略。2014年底,酷派也进行了拆分,一分为三:酷派、大神、iVVi.

酷派继续负责与运营商密切合作,大神则专注于电子商务,iVVi则集中于公开的零售渠道。分拆之后郭德英对iVVi和大神已经变为投资者关系。

据酷派内部人士透露:“酷派的一系列变化目标就是变身为一个设计公司,内部研发供应链,给谁做都可以。”

这意味着酷派(中国和外海两个市场)、iVVi、奇酷加上新来的乐视都可以从酷派的研发供应链处买产品。据悉,酷派内部称这个供应链为“IDH”。

所谓IDH,就是Independent Design House(独立设计公司)是上游IC原厂与下游整机企业之间的桥梁,在IC原厂芯片的基础上开发平台、解决方案等产品,为整机产品的研发和迅速面市提供了条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O2O开发] 给“互联网+医药“泼一盆冰水 医药大佬们赶快醒醒吧

[ O2O研究 ] 给“互联网+医药“泼一盆冰水 医药大佬们赶快醒醒吧

自“互联网+”战略计划提出,医药行业迅速触网,“互联网+医药”现在热的一塌糊涂,凡是和医药沾边的人都在点评,几乎每家知名药企和知名连锁药店的大佬都在跃跃欲试,像看见了一只蓝海大肥羊,磨刀霍霍向牛羊,哪知大肥羊其实是一头狼,正等着吃人。 

“互联网+医药”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自建B2C电商平台;二是第三方B2C平台;三是o2o平台,每种模式都隐含着各自优劣性: 

一、自建电商平台是个连环坑,站着进去躺着出来 

自建电商平台模式,比如金象网、药房网、健客网等就属于自建B2C电商平台模式。以这种模式“触网“,一定是看到淘宝的成功,听了马云“今天看不懂,明天来不及”的言论,这里笔者也有句锦言敬上:“看不懂的就不要贸然杀入,否则躺着出来”。自建电商平台是个连环坑,埋伏重重,一个麻烦套着一个麻烦,不单要解决企业本身遇到的窘境,还要抵御外部强大的对手。凡是自建电商平台的行业大佬们,发现其中的问题远比想象中的多,原本以为驶上一条高速公路,哪知是坑坑洼洼的泥路,速度不但要慢下了,还要想方设法填坑。 

企业自建B2C平台有四大块先天缺陷。 

第一,缺团队。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想做互联网必须有人有团队。医药企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人才都是传统人才,靠渠道经营发家致富,他们手里全部都是传统的渠道资源和多年来经营积攒的传统经营。这种渠道和资源对做互联网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互联网人才具备互联网经验:怎样定位平台?如何创建电商平台?如何为平台引流?需要哪些功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体验等,这些绝对不是大佬们看着淘宝网照样COPY一个就行得通的。 

实现一个电商平台需要有人才,而当今社会,人才是最稀缺的也是最贵的。想自建医药电商B2C平台的大佬们首先需要准备好一大笔资金,专门用来挖人才,独木不成林,还得搭建一支完整的团队,从技术到运营、从营销到市场、从售前到售后等,这就占了很高的成本。 

第二,缺资金。 

钱的事不细讨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算盘。自建平台需要的资金几乎全部超过大佬们的预计,想要做成功一个平台需要千万级别以上的资金:人员工资、运营成本、营销经费等等,推广引流的费用将成为企业最大的成本,拿“618”电商广告大战来说,每一家电商营销推广的费用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否则你怎么会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宣传呢? 

第三,缺时间。 

时间是大佬们疏忽的一个重要关键点。传统行业秉承着大鱼吃小鱼的模式,而互联网行业玩的就是“快鱼吃慢鱼”,别管大小只论快慢,你慢我就吞掉你。当年的淘宝网能够崛起和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没有多少对手,时间充裕有了缓息,得以让淘宝网能够慢慢成长。而现在的市场,恨不得今天说要做电商,明天就上线经营,平台与平台的竞争越发惨烈,拼的不只是人才和资金,还抢的是时间,这已经不是红海了,而是一片血海。

第四,缺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最致命的先天缺陷,是互联网行业最基本的应用“工具”,没有互联网思维一定做不好电商。互联网思维最重要是用户思维:以用户为经营核心,围绕用户建设服务体系,服务即是营销,用户利益高于一切。而传统药企和药店以企业本身为经营核心,秉着做好产品等着消费者上门的理论,在当下的时代,已经不怎么好用了,再不主动出击,就要被市场淘汰了。 

格力董明珠和小米雷军的10亿赌局妇孺皆知,在笔者看来,如果赌的是传统行业的竞争,雷军一定惨败,而赌局恰恰在互联网,那么结局可想而知。市场不是谁有钱,谁喊的声音大就归谁的,而是民心所向,谁懂得消费者的心里,让消费者爽了,谁就是市场的主宰。 

综上所述,药企、药店想要自建B2C电商平台,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天文数字的资金消耗不起,二是人才难找无法实现满意的平台,三是时间紧迫自建平台和其他巨头无法抗衡,四是企业掌舵人没有互联网思维,一定会干扰平台经营发展。这些都是硬伤,而且是隐藏的硬伤,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内伤,摧垮企业自建的电商平台。 

二、合作第三方B2C平台是个大坑,表面很光鲜实际重重埋伏 

目前国内知名的第三方医药B2C平台就要数天猫医药馆和京东医药店了。对于想要触网的医药大佬来说,他们表面上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意味着无限的空间和客户,但是,实际并不是这样,进入后就发现是个大坑儿。 

如果医药大佬们因为上文的原因不愿自建平台,那么和第三方医药B2C平台合作也是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但是,一旦进入电商平台后,你就会发现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红海价格战。对于药企来说,药品经过渠道流通到达消费者手中,是稳定的利润来源模式,不需要付出更多的费用,而触网后,首先需要搭建一支网络经营团队,然后就要降低药价。

企业合作第三方医药B2C平台有四大挑战。 

第一,价格战。 

第三方医药B2C平台是信息扁平化的典型代表,完全去除了中心化,将传统的药品销售渠道的中心优势完全抹杀掉。在没有空间和时间的网络里,只有价格才是吸引消费者的唯一要素。那么,药企或药店只有降低药品网络销售价格,才能赢得顾客,这样做需要挤压本身的药品利润。同样的药品,价格低的具有第一级别的优势。如此竞争似乎是个死循环,降利润打价格战,没利润又打不起,所谓触网只是从一个实体红海市场跳入另一个虚拟红海市场。 

第二,传统消费习惯。 

药品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品,首先是药品质量保真问题,据腾讯企鹅智库调查,有超过六成的医药电商用户最担心的是害怕在网上购买到假货。这种观念需要大量的、长期的消费者教育才能打通的。另外,政策禁止处方药网络销售,这道鸿沟是跨不过去的,而仅有的OTC药品市场已经没有多少甜头了。最后,药品具有时效性,一个消费者购药后在家等物流,药品到手时病已经自愈了。药品电商挑战的是消费者传统消费行为习惯。 

第三,平衡利益。 

降低药品价格,虽然可以省去大量的药品流通成本,但是这会伤害到各级流通渠道的利益,在销售渠道看来,药企做的是“背后捅刀子”的事,严重的可能发生销售渠道的抵触甚至叛变,会严重损害药企的品牌和口碑,另外,药企之间竞争激烈,市场一旦出现一个小空溪,就会有人乘机挤进去,大堤的溃塌往往是小缝隙造成的。 

第四,推广费。 

触网后,不单降低了药价,还要花一大笔持续不断的费用做推广。行业内刷单、刷口碑、作假、买广告位的情况已司空见惯,你不做就没人来关顾,所以硬着头皮花钱做,而且是持续不断地。费用主要花在药品搜索位置,站内广告位,活动促销等等,时间长了费用不会少。 

综上所述,药企、药店想要合作第三方医药B2C平台,能够获得的是大量客户流量,与此同时,还会进入另一个虚拟的红海战场,政策和消费习惯的鸿沟也需长期培养。

 


一站式O2O APP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