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银行开业,金融类APP促进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

据新华社电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21日正式开业,预计将于2015年底或2016年初启动运营。

对交通及能源领域项目等提供贷款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仪式当天上午在上海举行。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上海市市长杨雄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昆普尔·瓦曼·卡马特共同启动了金砖银行。

与会官员们表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是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补充和改进,将与包括亚投行在内的国际多边机构和组织密切合作。

当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及亚行行长中尾武彦分别发表声明,祝贺金砖银行开业并表示将与金砖银行紧密合作。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由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五个金砖国家发起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该银行是金砖国家对自身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境内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的工具。俄罗斯总统普京此前表示,银行将对交通运输及能源领域的大规模联合基建项目、工业发展项目等提供贷款。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成立不是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挑战,而是对其补充和改进。”楼继伟在仪式上说。

不会为贷款附加许多限制性条件

从历史上来看,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的成立,没有削弱世界银行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对现有的金融体制的有利补充和促进,更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

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主导的现行金融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需求。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面临每年1万亿至1.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

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教授沈逸表示,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正在不断增大,而富裕国家却变得越来越犹豫,国际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努力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国际舆论认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将成为向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最大多边开发机构之一,但它不会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世界银行那样,为提供贷款附加许多限制性条件。

 

在消费金融时代即将到来前提下,移动金融正在成为所有金融企业赢得客户的主战场,是所有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互联网入口正逐步转向智能手机,2015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将会超过PC互联网用户,每个人每天用在浏览智能手机的时间,平均超过了3小时。智能手机越来越像人们的一个电子器官。就像一个朋友说的,智能手机变成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延伸,成为人类无法拒绝的一个朋友甚至未来的伴侣。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App成为了所有企业的客户入口。在消费金融时代即将到来前提下,移动金融正在成为所有金融企业赢得客户的主战场,是所有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我们来聊一聊移动金融的进化史,帮助金融企业进行移动金融发展规划。

 

一、移动金融1.0手机银行金融服务的网上渠道

1.主要特征:

移动金融1.0只是将网上银行服务照搬到手机App上。很多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对移动金融布局和发展没有深度理解。仅仅是被动地将网上银行产品和服务复制到了移动App。在这个阶段手机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好客户,将金融交易从柜台或者PC互联网转向移动App。

2.服务的客户:银行自身老客户

3.关键技术:

数字化移动运营(移动App统计分析平台)

用户体验提升(移动App运营优化和咨询)

4.典型企业:大多数银行、证券公司的移动App

5.主要优点:

将计算资源转向App,降低了PC互联网计算资源要求

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金融交易随时随地

6.存在问题:客户的资源没有被开发利用,客户价值挖掘不大

二、移动金融2.0移动电商提供所有消费场景

1.主要特征:

移动金融2.0典型代表就是招商银行掌上生活,其提供大部分消费场景,电商化移动金融平台。为客户提供基本消费场景,包括电影票、餐饮优惠券、电子产品、火车票、飞机票、手机充值、生活缴费、交通罚款、彩票、快递服务等。借助于移动App为所有消费场景提供移动金融服务,成为所有客户移动互联网消费的主要入口。通过消费分期、服务手续费、商家返利、零售商品差价等方式赚取利润。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掌上生活,估计App每个月的净利润应该超过了亿元,超过了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商和移动App运营收入。

2.服务的客户:自身银行客户,未来可以包括其他银行客户

3.关键技术:

用户画像(大数据管理平台DMP+移动互联网客户行为数据)

精准营销(DMP+DSP)

跨界营销(移动统计分析平台+DSP+移动游戏)

4.典型企业:

招商银行信用卡掌上生活

光大移动金融App

浦发银行喜大普奔App

5.主要优点:

消费场景移动化,可以提供基于消费场景的金融服务

多种营收方式,移动App创造商业收入

提高客户消费体验,为客户入口提供基础

6.存在问题:

场景消费价值被充分挖掘,客户价值和数据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

企业服务价值和平台价值没有被发现

三、移动金融3.0平台服务,流量和数据变现

1.主要特征:

移动金融3.0提供的是平台服务,通过移动金融2.0的运营,移动App聚聚了大量的金融用户,这些用户都是高质量的消费客户,客户的黏度和活跃度都很高。如果这些客户达到日活500万之后,移动App可以进入移动金融3.0阶段,利用流量和数据赚取额外的利润。

金融行业可以借助于移动金融平台,联合一些企业,选择优质产品开展产品促销。例如电子产品,家居用品,旅游用品,日化产品,时尚用品等。产品优惠促销不但可以提高用户活跃度,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商品促销进行的市场活动,本质上是利用平台进行的流量变现。移动金融3.0平台上客户的消费行为和点击行为,可以帮助金融企业了解客户,形成具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也具有商业价值,可以作为一种数据商品出售给企业。

2.服务的客户:面对所有移动互联网客户和企业

3.关键技术:

数字化移动运营(移动App统计分析平台)

外部数据(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的行为)

数据交易(外部数据交易平台)

跨界营销(电子产品和其他标准产品)

4.典型企业:

目前没有明显的企业,招商银行信用卡掌上生活部分进入了移动金融3.0阶段,但是还没有进行流量变现和数据变现。

互联网企业的手机天猫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5.主要优点:

客户形成价值,参考移动HeroApp,流量可以变现。

作为平台型App,其商业模式灵活,价值空间发展较大。

平台上客户行为和消费数据,将会给金融行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6.存在问题:

流量变现后,如何进行留住老客户,增加新用户,提高客户活跃度将成为挑战。

脱离了金融行业主营业务,移动金融App的定位将成为问题。可能会单独成立一个公司进行运作。

总结一下,金融企业具有资本和行业优势,移动金融App具有支付服务的先天优势。所有中国人都离不开金融服务,已有的几亿金融行业客户会快速地、低成本地转化为移动金融客户。移动金融App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金融服务的入口,可以预见平台型移动金融App即将出现。(零壹财经)

“互联网+”东风已至 医药O2O借力起飞

“互联网+”东风已至 医药O2O借力起飞

正当“互联网+医药”风靡的时候,7月4日又出台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国家开始鼓励药品配送服务,这意味着药品配送已经成为“互联网+医药”的有效通路。目前,药品配送既可以通过B2C医药电商平台的物流系统,也可以通过医药O2O的上门服务来实现。国内做药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企业屈指可数,包括药给力、药比较、快方送药等。该类医药O2O拥有各自的APP产品,通过线上引流,线下药店交易的O2O模式与医药代理商和药店直接合作。

医药O2O模式的魅力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B2C电商已经算是较为传统的模式了,对于医药代理商和药店来说,医药O2O就像一座尚未开采的金矿。目前国内医药B2C电商已经多如牛毛,例如壹药网、健一网(前二者为自建平台)、天猫医药馆、京东医药馆(后二者为第三方平台)等等。B2C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去中心化”,完全去除了地域限制性,但是这对于药店来说却是个灾难,没了地理位置优势的药店,只能陷入价格战的厮杀,这是每个经营者都不愿看到的,但是,在当前环境下却又很无耐,只好硬着头皮杀入网上红海市场。

医药O2O魅力之一是免费合作,与B2C电商不同,目前国内的医药O2O平台基本都是免费合作的,例如药比较、药给力等。这类医药O2O平台依托药店,将网上用户流量免费引导至线下药店,对药店的作用更直接一些。药比较与药店直接合作,主打买处方药节省药费,还能跨过处方药网络禁售的政策鸿沟,药剂师直接上门配送;药给力和药店合作,主打一小时送药上门,核心就是送药“快”。药店与这种医药O2O平台合作直接利用其平台的流量资源,为药店引流坐等消费者上门购药。

医药O2O魅力之二是强化中心化,医药O2O平台有一个先天的优势,与B2C平台恰好相反,那就是中心化优势。它以药店地理位置为中心,为周边的消费者服务,无形中强化了药店的地理位置优势,将药店的经营半径扩大三公里,让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找到药店。医药O2O将药店的区域性经营放大,同时又不至于红海厮杀,这才是药店的真实需求――蓝海市场。

医药O2O魅力之三是可以开采处方药市场,据预计2015年处方药将有近1万亿的市场规模,如果能在医院处方药市场撕开一个小口,那便是获得了一个大金矿。目前,国内涉足处方药市场的平台只有阿里健康与药比较两家,阿里健康因抛弃了药企、医院等的利益,所以现在发展停滞不前。而药比较这样的轻应用显得更加灵活,将消费者与药店直接连接,让用户能买到比医院更便宜的处方药,还能把医院的处方药客流量导出至药店,实现药店、消费者、平台三方共赢。

目前国内的医药O2O主要有药给力、药比较、快方送药、叮当快药、药急送、搜药送等等,商业模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利用线上流量导入线下药店的,对于药店或代理商而言,不论与哪一种模式的医药O2O合作,都将是共赢的。

药品配送 做好最后一公里的专业服务

“互联网+”将彻底改变消费者买药的传统习惯,用户可以不必在医院药房买药,甚至不必去药店买药,只要呆着家里,等待良药送上门就好,而医药代理商和药店也将借助互联网获得更多客户。

一、与B2C医药电商平台合作

优势在于,首先能够获得巨大的流量,传统线下分散的客源无法集中,药店的客流量始终保持在较为固定的区间内,而与B2C医药电商合作将获取平台本身巨大的流量为自己导流;其次是经营范围扩大至全国,利用互联网空间性和时间性优势,几乎将经营范围扩展至无限大,不必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开设药店。

劣势在于,首先处方药网络禁售限制,由于处方药品特殊性,国家还未出台处方药的网售政策;其次进入电商平台后将变成一场红海价格战,因为同样的药品在同一个平台上可能有几十家药店竞争;再次,B2C平台采用传统物流配送药品,一般从药品下单到送达消费者手中需要3―4天,在及时性方面较弱;最后,因药品属于特殊消费品,人们的网购药品习惯和对网购药品的信任还没有养成,据腾讯企鹅智库调查,超过六成的消费者始终担心网购药品会是假药。

所以,B2C医药电商平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药企还是药店想要触网,都需要平衡获取流量与红海竞争的得失,等待B2C医药电商真正崛起的时候才是“互联网+医药”的红利时刻。

二、与O2O医药平台合作

优势在于,首先能够利用医药类APP产品的用户流量为药店引入更多的客流量;其次O2O模式具有很强的地域服务性,在限定的区域内为用户服务,小范围的服务既可以保证用户体验的品质,也可以在区域内提高药店营业额,目前药给力服务于北京,药比较服务于西安等;再次,天生具有“最后一公里”的能力,医药O2O采用线上用户下单,线下就近药店取药配送的模式,用户下单药店出药再直接送药上门,这几乎是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极大的保障了用户的体验感受;最后,由于药品均在线下交易,故O2O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处方药销售服务和有优质药店背书的药品质量保障。

劣势在于,像药给力、药比较、快方送药这样的O2O医药平台都属于新生事物,消费者还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对于医药代理商、药店来说,没有那么快见到红利。

所以,在笔者看来,O2O医药平台是目前最适合代理商和药店合作的商业模式,而用户也需要慢慢培养,逐步改变传统的买药方式。

处方单外流 处方药金矿或将逐步开放

近日有报道,称浙江试点慢病用药处方外流,试点医院开具的处方有效期为12个星期,首次结清4个星期药品费用,余下两次可在院外定点药房配药。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国家在医疗改革中逐步打通处方单的流通使用,让药店分到更多的羹,但毕竟网售处方药政策迟迟未出,就算药企、药店与B2C医药电商平台合作,在处方药市场也得不到一点利润。

互联网+医药的风已经到了,药企和药店显然不能什么都不做,顺势而为才能赢得未来。在处方药销售问题上,O2O医药平台完全不存在禁售的阻碍,以药比较为例,消费者通过其购买处方药品,手机下单后,既可以去显示的药店直接取药,也可以等待专业药剂师送药上门,不论哪种购药方式,消费者都需要把处方单给药剂师。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在当前政策形势下即可实现处方药销售,为药店提供一条新的销售途径。

笔者认为,目前医药代理商和药店最优质的合作对象就是医药O2O,利用其“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优势,加上处方药绕道销售的策略,在当下“互联网+医药”的风口可以占尽先机。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百兆、千兆催热超清视频 全球运营商开始玩4K

5月底,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宣布将在西班牙为其光纤到户用户提供全国最高速的网络――300M,同时为了吸引用户,西班牙电信将提供4K视频服务。

视线回到国内,中国电信现在也在大力推动4K视频业务,四川、上海、湖南、广东等分公司都纷纷有了行动。歌华有线则在5月底联合百视通、创维、海信等推出了4K一体机,内置了4K影片专区,已存储近百部4K影片。民营宽带商鹏博士数月前也发布了4K高清电视机产品,接入中央银河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运营商为何青睐4K视频业务?因为高速宽带的发展不能重建设而轻应用,建好了“高速公路”,自然要让“车子”跑起来,否则“高速公路”的价值就无法体现,这不但是资源浪费,也会导致运营商无法持续健康发展。

 重技术轻应用的恶果

2002年前后,美国电信运营商爆发一系列财务丑闻,爱迪菲尔电信公司、环球电讯、世界通信、奎斯特国际通信公司等等做假账,夸大业务收入、虚报巨额利润。

就拿世界通信公司来说,当时是世界第一大全球数据网络、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公司利润凭空多出38.52亿美元。

一系列丑闻发生后,这些电信业巨头不可避免地垮塌了,致使全球电信业都陷入低迷。

究其根本,是宽带圈地泡沫引发的连锁效应。宽带市场的美好前景引发了运营商大规模的圈地,美国各电信公司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领先于人,为了收回前期的建设资金,不得不依靠更多的投资追求新技术来超越对手。然而,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并不像电信商们所想像的那么大。

结果,为了上马新技术而花费的巨额费用更加让电信企业负债累累,不堪重负。这些连锁效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推一个地倒下,最后推倒了公司本身。

电信巨头们本以为宽带正是顺应了时代和大众的需要,没想到却遭受了应用瓶颈。网络的规划过于超前,应用跟不上,致使骨干网使用率太低,至少90%以上的网线和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而外部的价格竞争也使他们步履艰难,不要说盈利,就是回收成本都力不从心。

现在光纤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对于国内宽带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但如果不能开展业务创新,尤其是开发能体现光纤宽带特点和优势的新业务,则用户感知无法提升,建设高速宽带失去了意义,反而会吞噬运营商自己。

高清视频是杀手级应用

如果把宽带网络比作高速公路,那么内容应用就是高速公路上跑着的车。没有高速公路,车跑不起来;而没有足够的车子来跑,高速公路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就目前情况来看,尽管互联网上应用成千上万,但高质量的在线视频业务必将成为高速宽带的杀手级应用。

人类对高清视频业务的渴望由来已久。科学家早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日常70%的信息是从眼睛获得的,20%信息是从耳朵获得的,两者构成了人类信息来源中九成以上的有效内容。因此视频业务将是最被用户广泛需要的业务。不仅如此,消费者对视频品质的要求还在几乎无限制地增高,图像越清晰、声音越逼真,越接近真实效果,就越符合人类的交流习惯和生物本能。而4K将给人们带来超清视觉享受。

4K,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是2K投影机和高清电视分辨率的4倍。在此分辨率下,观众将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

现在4K电视机已成为彩电市场的主流,市场权威机构IHS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4K电视出货量狂增至47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占全球需求的一半以上。而从苏宁、国美等零售商传递出的消息来看,用户现在购买的彩电大部分都是4K电视。这些都表明,消费者对4K已经普遍认可。

同时,4K内容源和机顶盒厂商供货能力也不断提升,这使得运营商推广4K具备了市场条件。

 高速宽带的价值填充

现在运营商推出了百兆宽带、甚至千兆宽带的业务,外界有鼓掌声,也有质疑声。质疑的焦点在于,要这么高的网速去干嘛?平时玩网游、网络购物,甚至看视频,几十兆的宽带就够了,装了百兆、千兆那不是浪费吗?

运营商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否则用户对高速宽带的刚性需求不足,宽带业务发展的后劲也因此变得不足。现在来看,解决之道就是对高速宽带进行价值填充,“填充物”就是高清视频业务。

4K电视对带宽要求50M以上,这是目前比高清电视(1080P)对高宽带更有填充价值的业务。运营商应快速部署4K电视,从而推动自己高带宽接入业务的发展。而且现在通信业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想要再依靠用户数量的规模增长来带动业务收入的增长已经后继乏力,必须要转换发展思路。如果能领先于竞争对手,较早地在宽带价值填充上夯实基础,将能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黏性和ARPU值,走出低价竞争这片红海。

随着网速越来越快,运营商对于价值填充的业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这是必然的。如果说4M、10M宽带,用户对价格敏感度更高,那么对于千兆宽带,应用价值将会成为影响用户选择的主要因素。

而且4K不是终点,未来还会有8K业务,甚至清晰度更高的业务。比如要看8K视频,需要200-800Mbps网速的支持,这对运营商来说是机遇,要做好价值填充工作,推动高速宽带的发展。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超级巨头百度的“移动入口”:应用商店、浏览器和超级APP

现今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正逐渐转变为BAT围绕开放平台间的激烈碰撞。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且不如阿里与腾讯高调,但百度已经在移动端暗暗发力。
过去一年,百度将25%的研发经费,都投向了移动端。收购91无线,则花费了其近20亿美元。截至2013年第四季度,百度已经拥有14个用户数过亿的APP,包括百度手机客户端,百度手机助手,百度地图,爱奇艺,91助手等。
一定程度上,BAT正在进行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延续了各自在PC端的路径:先是在前端抢占入口,争取尽可能多的用户和流量,然后建立商业模式,将用户和流量进行变现。
之前,相较于阿里和腾讯,百度的移动战略显得最不清晰,产品也显得纷杂。但随着对91无线的收购,以及多个轻应用的推出,百度逐渐摸索出了“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的双重分发模式,暂时消解了外界对百度移动战略的质疑。
但即便如此,百度目前的“入口”中,仍缺乏像微信那样对用户“强粘合”的产品。无论是应用商店、移动搜索,还是地图、视频,都不算是移动互联网的强需求。从这个角度看,百度的移动入口地位还不够坚固。
“应该说,百度的移动布局肯定不如腾讯,但比阿里要强。”一位曾接受百度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阿里有支付宝客户端,但那不是入口,是一种应用,淘宝的APP交易量也不大。相比之下,百度的移动分发渠道和地图等APP,对用户的粘性更强。”
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入口变得纷繁复杂。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百度,要复制它们在PC时代的成功仍然仍重道远。但对百度来说,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靠“搜索框”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平台梦”的蜕变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百度起了个大早,却赶了晚集。
早在2009年,百度就希望像谷歌那样,做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创新,开发出一套操作系统,来占据移动端的最底层入口。但经过内部讨论后,百度觉得底层创新的难度太大,于是它转而寻求与操作系统合作,通过预装搜索来增加市场份额。
据悉,当年的百度曾在塞班和安卓系统中徘徊良久,最终选择了与塞班合作。在安卓崛起后,百度又不得不调整之前的战略,决定自主研发操作系统。于是,在2011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由百度研发的“易平台”正式亮相。
彼时,百度对外宣称其战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打造易平台,将百度的移动软件打包整合到手机端;第二步是做云生态系统;第三步则是推出百度云操作系统。
那时的百度雄心勃勃,它试图建立的是移动端的系统平台,让所有的应用都在百度的系统中运行。但事实证明,“易平台”推广得并不顺利。由于缺乏自身的硬件产品,百度对于每一台植入“易平台”的手机,都要支付给手机厂商一定的费用。高额的成本,让这条操作系统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通畅。与此同时,百度却错过了在移动互联网初期推出“超级APP”的机会。
直到2012年,百度才调整了战略,开始做各类APP应用,将其在互联网上的产品转移至移动端。
这些消费级的APP,包括了百科、贴吧、文库等等,其中一些在各自的垂直领域取得了不错成绩。然而,这些移动APP往往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整体的优势。
与此同时,百度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平台梦。在2012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云发布了面向开发者的“七种武器”,包括百度个人云存储、LBS·云、百度移动云测试中心、百度应用引擎,以及多屏幕ScreenX技术、百度移动云应用生成服务和百度移动浏览内核。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则提出了“百度云三重奏”概念:“第一重”即铺设云基础设施,“第二重”是打造新型应用平台,包括云端一体应用环境和个人云存储。“第三重”是与APP开发者共建商业模式。
而此时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寡头格局——腾讯形成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移动战略;阿里在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后,构建起围绕生活服务的移动电商网络;百度的移动布局,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也就在同一年,360推出了手机助手、手机安全卫士产品,成了国内最大的安卓软件分发平台之一。在这一点上,百度显然慢了一拍。直到2013年3月,百度才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助手,2013年下半年则收购了91无线,这才跃升安卓软件最大的分发平台。
到了2013年,百度终于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
在智能手机上,苹果和谷歌已经在“生态系统”层面建立起了极高的壁垒。在谷歌的移动生态链中,底层是硬件和操作系统,中间层是包括地图、搜索等在内的应用,顶层则是应用商店平台。在这个架构中,腾讯等公司构建的移动生态,都是在其中的某一层,构建出一个小生态。
百度曾试图做底层生态即操作系统,但因难度太大而放弃;在应用层面的生态系统中,百度也始终缺乏一个能黏住用户的好产品。众所周知,微博和微信出现后,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这些具有强社交属性和用户粘性的产品。而在自己擅长的移动搜索领域,百度发现,人们在移动端对搜索的需求远远小于PC端,搜索平台的想法也难如愿。
苦苦思索之后,百度试图摸索出一条新路:即建立一个脱离操作系统的移动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百度不仅作为入口,还要创造机制和氛围,让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产品,获取流量,在调动起开发者和用户的积极性后,百度再从中获益。
“双重分发”模式
而这一生态系统的构建,以百度收购91无线为标志。
2013年10月1日,百度对外宣布完成对91无线的收购。91无线旗下的91手机助手和安卓市场,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之一。百度看重的,是91的移动分发平台、开发者资源和流量变现能力。
拥有了91无线,再加上百度手机助手,百度系的内容分发量得以排到国内首位。目前,百度和91无线,占据了本土移动分发41.2%的市场份额,日均分发量突破9000万。
百度方面此前表示,91无线和百度手机助手的用户群重合度并不高,因此在高度增长的行业趋势下,两家都会保持自己的产品,共同争夺市场份额。同时,百度在收购91无线后也启动了整合工作,其中包括平台数据的共享、渠道分成计划等。
在此基础上,百度完成收购后,提供给了开发者前向、后项两种收费模式,以此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好地变现。
所谓前向收费,是指向终端用户收费。百度提供的支付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实现从订单到支付的全流程,这对于预付费软件的开发者有着不错的吸引力。后向收费则是指向广告主收取广告费。在百度的移动广告平台中,公司可以帮助开发者每年获得数十万的收益,之后百度再与开发者进行分成。
即便构建了完整的商业模式,百度并不满足于这种“应用商店”式的渠道卡位。李彦宏并不讳言,应用商店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在传统的应用商店分发模式下,70%的下载量集中于0.1%的热门应用,而99.9%的低频应用仅占到了总下载量的30%。换言之,非热门应用上线即被淹没,而长尾APP即使安装后也被闲置。这造成了开发的应用越来越多、中长尾开发者的生存状况却不乐观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百度希望在移动搜索领域,也能制造出一种新的分发模式,以实现长尾需求的对接。于是2013年8月,“轻应用”(lightApp)应运而生,百度就此形成了“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的双重分发模式。
简单说来,轻应用既有着无需下载的特性,又有着不下于本地APP的功能。用百度的话说,轻应用既不是一个工具,也不是一系列产品,而是一种机制,能够把移动搜索的长尾需求分发给开发者,同时为用户提供“搜索即服务”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轻应用也能像网页一样智能分发。
进一步说,如果说91分发的是下载量靠前的热门应用,那么,轻应用对应的则是被人们忽略的长尾应用。
毫无疑问,轻应用盘活了百度的移动搜索业务。眼下,轻应用需求最为旺盛的领域包括团购优惠、交通出行、旅游景点等生活服务类应用,办公学习、金融理财等在线工具类应用,以及,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媒体类应用。58同城、好大夫、黄太吉等企业,已参与体验。
面对轻应用的开发者,百度同样提供了两种盈利模式:一是移动广告模式,即百度提供移动广告插件,开发者可选择在轻应用页面嵌入,嵌入后自动获得广告收益;二是前向收费模式,即百度提供支付插件,帮助开发者和用户完成线上交易,直接变现获利。
如今,这种策略已初见成效。2014年2月27日,百度公布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9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2013年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19.44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3.2%。其中,百度移动业务营收占到第四季度总营收的20%,来自移动端的收入,为整体营收的增长作出了明显的贡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只有百度一家看到了轻应用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眼下,微信公众平台、UC开放平台、支付宝公众平台,已相继发声,纷纷为自家平台的轻应用摇旗呐喊。
打造“超级APP”
目前,应用商店、浏览器和超级APP,被业内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三大“流量入口”。对百度而言,收购91无线是为了抢占应用商店的入口,做轻应用则是为了让移动搜索抢占浏览器的首页,接下来,百度要布局的就是超级APP。
超级APP,指的是类似于微信这样的、拥有庞大用户数并围绕其形成超级平台的应用。对百度而言,公司旗下有14个用户数过亿的应用,其中,百度地图最有潜力成为超级APP。
据国内调研机构中国IT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手机地图市场监测报告》显示,百度地图在手机地图客户端累计用户市场占比达54.26%,稳居第一位,累计用户超过2.46亿。与此同时,百度地图相关统计数据就显示,在“手机地图的功能用户使用情况”调查中,除基础功能外,附近/热点查询功能渗透率不断攀升,达到42.58%。其中,餐饮、银行、娱乐、商城超市、酒店信息查询,在生活服务信息查询行为中比例最高。
进一步说,如果腾讯凭借微信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社交娱乐平台,那么,百度地图就有可能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事实上,早在2012年10月,百度LBS事业部成立后,百度地图就开始从单一的出行工具,升级成为生活服务平台,在其导航功能上聚合了团购、美食、酒店预定等O2O生活服务。截至2013年8月,百度地图覆盖了国内近400个城市,拥有300万商户和120万家餐馆信息。
与91无线与轻应用的战略一样,百度地图也十分重视与开发者的合作。据此前媒体报道称,百度LBS产品的体系分为三层,最底层的是百度的服务能力,譬如定位服务;第二层则是建立自有产品,包括百度地图、百度公交、百度旅游、百度导航等产品;而第三层,百度希望与开发者一起共建。
据悉,目前百度LBS开放平台日活跃APP达10万,为25万个网站和应用提供地图服务,并为超过7万个APP提供定位服务。
不过,要构建一个以地图为基础的生活服务平台,百度仍需面临支付方面的挑战。如果说,高德地图在阿里入股后能迅速完成用户在地图平台上的消费闭环,那么,百度旗下的支付新秀“百付宝”,能否担此重任?
就目前来说,百度地图生活服务类消费的提供方式,还是通过跳转至第三方站点完成。比如,用户搜索附近的餐饮,会跳转至订餐小秘书完成预定;找到团购类服务,则会跳转至美团网、糯米网等完成购买。
与此同时,前述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称,“地图服务在美国已经是移动互联网中的强入口,但在中国目前还不是。”而未来,地图能否成为移动端的强入口,当下还无法下结论。
无论如何,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已经十分明显:在商业模式上,通过收购91无线,补全了其对于开发者运营以及APP商业变现的能力;在战略上,牢牢把握了应用商店、移动搜索和超级APP这三个移动入口。
在百度构建的移动生态体系中,原有的“流量、收入”体系,变成了“流量、收入、开发者”三级体系。如果说在PC端,百度只需把流量导入各种应用即可,那么在轻应用之下,百度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为这些应用买单?这涉及到运营和分成、开发者之间的竞合关系,更涉及到复杂的生态。
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拥有丰富的平台管理经验,腾讯也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多年,而对于百度来说,生态系统,还是个新鲜事物。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若WP系统真的兼容安卓app应用了,对微软而言是好是坏?

若WP系统真的兼容安卓(安卓app开发)应用了,对微软而言是好是坏?
  还记得 Apple Watch上市时支付宝迅速推出适配版本,而被WP用户怒斥支付婊的事情吗?最近,有消息称微软正在考虑WP手机兼容安卓应用,以解决WP用户应用匮乏的问题。

由于IOS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垄断智能手机市场,众多开发者几乎只针对安卓和IOS系统开发应用,其他小众系统遭到冷落,陷入了应用匮乏、用户流失的尴尬境地。

微软WP系统、黑莓BB10系统虽然在市场排名上分列第三、第四位,但用户数量级与安卓和IOS系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根本无力竞争。

因此,业内几乎公认,小众手机系统的竞争关键,除了本身系统的优化和硬件产品之外,更主要决定于其平台应用的数量和带给用户的使用体验。

黑莓自营应用生态失败的教训

以黑莓为例,尽管在启动BB10系统之初就意识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早早地着手吸引开发者开发BB10应用,甚至不惜以重金奖励的方式。

但由于过于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把控,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安卓转制应用登陆黑莓应用商店。黑莓为此付出了数以亿计美元的巨额成本,却没有吸引到多少真正有实力的开发者,反招来一大帮用转制应用赚美元的投机分子。

当黑莓BB10手机上市后,用户便即刻遭遇到应用少、体验差的使用困难。手机帅酷、与众不同固然很炫,但毕竟绝大多数用户购买手机是拿来用的。而每个人的偏好和需求是不一样的,黑莓世界BBW里少得可怜的应用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实在国外黑莓BB10手机上的主流应用还是不错的,但在国内目前甚至连微信、微博、QQ这样的主流APP都难以得到保障。当WP用户在怒斥支付宝为支付婊时,BB10用户却连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都无法正常使用。

在如今智能手机APP当道、消费者随时随地追求个人享受的娱乐时代,黑莓BB10手机无法为用户提供起码的基本应用和体验而遭遇惨败,也在情理之中。

兼容安卓应用是把双刃剑

黑莓兼容安卓应用,也走了一些弯路。最开始,黑莓颇有雄心大志,打算建立自己的应用生态圈的。尽管对安卓转制应用开了后门,但目的是先满足基本需求,逐渐再提高质量。

最终这个想法破灭,在程守宗出任CEO后,他采取了务实的做法,承认黑莓在打造应用生态圈失败,无力与安卓和IOS对抗。随后黑莓BB10系统升级到10.2,容许普通用户从第三方平台下载安卓APK应用直接安装到手机,这比起来从前仅允许开发者通过申请口令才能转制安卓应用的繁杂过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这也就是人说所说的黑莓BB10系统兼容安卓应用。

后来,黑莓与亚马逊达成了协议,黑莓用户可以通过亚马逊应用商店购买下载应用,有了更多选择。对于缺少应用的黑莓用户来说,总归是雪中送炭的好事。

但兼容安卓应用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并不如想像中那么好,主要是安卓应用的兼容问题难解决,很多应用启动后卡顿、闪退、发热等现象频频发生,用户体验非常不好。至今黑莓仍未解决好安卓应用兼容问题。

兼容应用难提升份额,WP恐步黑莓后尘

兼容安卓应用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则是大量安卓软件通过兼容得到推广,导致黑莓原生应用开发者的生存更加困难,使得原生应用开发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中。既然反正都兼容安卓应用了还效果不好,拿什么理由来说服用户选择你呢?

因此,我们看到,即使实现了兼容安卓应用,但黑莓手机的市场份额并未有明显提高的迹象,相反甚至还在近几个季度里不断持续下滑。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兼容安卓应用毫无用处,至少它是一个次优选择:在无力提供最佳服务的情况下,用户的基本需求得到了部分满足,比如国内用户已经可以较为流畅地使用安卓版微信、支付宝钱包和今日头条等部分主流APP,不至于被时代抛弃。此外,虽然黑莓手机份额在下滑,但如果没有兼容安卓应用的话,可能其下滑的速度还要快一些。

若微软也无法实现WP完美兼容安卓应用,导致卡顿、闪退、发热频发的话,只怕步黑莓后尘,对提升市场份额帮助不大。毕竟目前微软应用商店的WP应用数量已经达到近40万之多,成为第三大应用平台,新增一批质量不高的应用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大。

小众手机系统期待H5春天的早日到来

当然除了APP应用外,小众手机系统其实还有HTML5应用可供选择。相对于APP,HTML5应用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平台性,无论是苹果IOS还是安卓,或者WP还是黑莓、火狐OS,只要其手机搭载的浏览器支持HTML5,就可以通过移动搜索或输入网址的方式加载HTML5 应用,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

2013年第一批黑莓Z10手机进入国内,因为应用严重匮乏,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外几乎啥也干不了,不少买到手的用户纷纷抱怨不已甚至声称要抛弃。

这时,一家名为MINI123的轻应用集成网站进入黑莓用户的视野。只需通过手机浏览器登陆该网站,黑莓Z10用户即可轻松享受资讯、音乐、视频、电视直播、购物、论坛、在线小游戏等全面服务。

使得很多用户继续使用Z10手机,留在黑莓阵营中。一个小网站就轻松解决了一直困扰黑莓用户的应用匮乏问题,而MINI123正是基于HTML5技术建成。

在目前IOS和安卓吸引了绝大多数开发者的情况下,其他小众系统想做大做强的阻力和难度都非常大,有经验、有沉淀的黑莓和有钱有资源的微软先后遭遇失败,表明不是偶然。

如果未来HTML5能够顺利发展起来,成为与APP一较高下的应用形态,将使得各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鸿沟不复存在,那么对于黑莓、WP、火狐、Tizen等一干小众系统而言将是大利好。当H5春天到来时,WP、黑莓们的机会就到了。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一天究竟什么时候能到来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去年的7月10日,AppStore度过了自己6岁的生日。一个月前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蒂姆・库克刚刚宣布了一项惊人的数据,AppStore上线至今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20万。庞大的应用数量也让”僵尸应用”在全部应用中的占比逐步攀升。到了2015年1月份,这一比例已经达到83%。这意味着在AppStore不改变”被发现”规则的前提下,新应用抛头露面的机会将十分渺茫。

App已死?这样的疑虑开始困扰创业者和应用开发者。与此同时,各大平台的应用增长速度却依然居高不下,2014年底,安卓平台应用数量达到143万,首度超过IOS,而2014年全球移动应用的使用量较之往年也增长了七成。这或许可以说明基于App产品创业环境愈发艰难,但App这一产品形态本身依然保持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

  应用数量猛增源于开发门槛的降低

早在三年前,全球第一百万个移动应用诞生之时,国内某家媒体就曾探讨过导致App数量高速增长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开发应用门槛的降低。根据统计,开发应用数量少于10个的开发者占到了总开发者的80%以上。这80%中的一部分为个人开发者,一部分则是通过提供创意并将编程任务外包给剩下的20%中某些人完成应用的开发,而新应用的所有权则归自己。”人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这在移动互联网早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个时候想开发一款移动应用意味着首先要通过运营商放行,还要与硬件和质保问题做斗争。

如今,移动应用开发门槛已经降到几乎为零,这要归功于众多自助生成App平台的出现。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App自助”或者”App生成”,结果中出现众多自助生成App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用户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制作出一款App,并发布至各大主流应用市场。这些平台不仅针对社交、媒体、电商等类型为不同需求开发者提供了不同的模板选择,而且还在每个类型的App中提供了众多风格不同的样式,用户只要填写应用名称、介绍等必要信息便可直接生成一个App以及独立的后台管理系统,在后台用户可以进行内容管理、广告管理、发布商品等操作,整个制作流程不足5分钟。

“零门槛”对于移动应用数量的增长助推作用可以用”可怕”形容,有数据统计IOS和安卓两大平台应用数量加起来在300万左右,其中通过App自助生成软件生成的就占到30%左右,当然这些应用中的大多数应用使用率都很低,甚至有些应用从诞生就被弃之不用。开发门槛的降低在促使移动应用增速提高的同时,也拉大了僵尸应用的占比。

  App没有死,只是创业环境愈发艰难

对于以App为产品形态的创业项目而言,开发成本、推广成本以及用户获取成本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同类创业项目的不断涌现和互联网巨头的涉足也让创业团队的生存机会几乎被挤占殆尽。与此同时,诸如微信这样的超级应用不断延展产品线,也让App这一产品形态的前景开始遭到质疑,悲观者甚至发出”App已死”的哀鸣,持此论调者众多,但其论据却大多站不住脚,充其量只能证明App创业环境愈发艰难。

驳斥此种论调的一个有力事实论据在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人们手机屏幕的仍然是各式各样的App,尚没有一个新的产品形态能够取而代之。有人说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正逐渐代替App的位置,因为对于企业和商家而言,微信面向认证账号不断开放的服务接口以及庞大的用户群体足以满足其商业化的需求。不过别忘了,微信这个超级App本身形态就是App。也有观点称用户经常使用的应用集中在几个必需的App上,因为日常社交、购物、出行等需求完全可以通过这些App集中解决,不需要再安装其他应用,因此得出新应用机会渺茫的结论,对此我不敢苟同。用户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够在用户手机中留存的下来的应用必然满足了用户某些刚需,这是产品能否获得用户认可的问题,并不是App产品形态的问题,也不能证明App的过时或者说衰落。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H5技术的发展,使得H5页面在产品体验上已经无限逼近于独立App,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基于H5技术的轻应用,将众多应用以H5页面形式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当然大多数该类产品的形态仍然是App。又或者是百度直达号的做法,将商家、企业、本地生活服务商以H5页面形式进行整合,并通过移动端检索让用户快速直接地对接所需服务。这种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讲固然是个好的推广渠道,但问题在于过分依赖大平台提供的流量支持,很难说将重蹈PC时代竞价排名机制的覆辙。同时创业者对产品缺乏足够的把控力,限于各种规则且疲于应对突发的平台政策调整。相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在这方面感受颇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PC时代尝到甜头的站长宁愿投入大量金钱打造独立的App也不愿使用微社区等产品,因为用户攥不到自己手里,缺乏安全感。

  抢救濒死App关键在于盈利模式

应用市场中免费应用的数量占到了大多数,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开发者而言,想通过App本身的安装量赚取分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国内用户没有为App付费的习惯。当这条路走不通时,所有的开发者都在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因为无论从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还是产品的长远发展来看,盈利模式都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功能较单一的工具类App,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通常被投资界视为侏儒项目。

那么该如何为自己的App找到一条合理且持久的盈利渠道呢?很显然,PC时代靠流量直接变现的模式在移动时代已经行不通了,因为移动广告无论在形式还是规模上都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单纯通过点击量投放广告盈利远远无法保证开发者的收益。特别是对于天然不具备盈利点的工具类应用,空有流量却无法变现,往往死于探索商业模式的路上,或者被巨头收购,这是最好不过的下场。有没有一种可能将众多商家(广告主)、App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广告分成的方式实现商家、App所有者、用户的三方受益,既保证商家的广告投放效果,又保证App的收益,同时又能吸引用户呢?

这当然是有可能的,由于移动广告的糟糕体验,许多应用都在尝试用给用户带来收益的方式保证广告主和平台的利益。比如用户在某些新闻客户端中点击广告可以获得金币,有些锁屏应用甚至直接与用户进行现金分成,也有些平台整合众多商家和App开发者资源,将商家广告投放至各个App内,开发者再以收益诱惑带动用户的点击,点击量的增加同时保证了App所有者和商家的利益,可谓三方受益。这对大量缺乏变现能力的移动应用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盈利模式。

前不久日历应用Sunrise以1亿美元卖身微软,一度引发人们对缺乏盈利模式的移动应用命运的唏嘘,虽然说被巨头收购也是证明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想必大多数开发者的初衷并非如此。对于那些怀着理想主义仍然挣扎在死亡边缘的App项目而言,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便在于尽早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O2O开发] 黄页涉足O2O:一场互联网式的借尸还魂

[ O2O研究 ] 黄页涉足O2O:一场互联网式的借尸还魂

基于黄页的生活服务平台,在业界通常被看做黄页2.0″,随着传统生活服务行业被一步步互联网化,o2o模式的生活服务必将取而代之,而黄页2.0则会成为O2O服务的流量之源。

[O2O开发] 黄页涉足O2O:一场互联网式的借尸还魂

知乎上有一组问答很有趣,问题是”你小时候都有过哪些神奇的误解”,其中有个回答短小精悍,俩字–“黄页”。泡在互联网的大染缸里成长起来的90后和00后们大概很少有人会对黄页有印象了。没有人会想到,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黄页这个老古董借着O2O的契机又借尸还魂般复活了。

黄页需求始终强烈,只是形式几经变迁

移动电话尚未普及之前,固定电话加一本大黄页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标准配置,因为信息繁琐不便查阅,许多人还将常用的电话誊抄在小巧的纸质电话本上。后来有了114等查号平台,人们开始通过打电话获取号码信息。这两种形式的查号服务,本质上都是黄页,后者是前者的变种,只不过从纸质变成了语音。

智能手机普及之后,说传统黄页已死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人们查询号码的需求依然强烈,但是方式却变成了通过移动互联网检索,因为点击、触摸屏幕正在取代语音通话成为用户检索信息的习惯。换句话说,在智能手机时代,黄页类产品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只是缺少类似114这样固定的入口。问题在于,这个入口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用户的手机里。

查询号码之后的下一个动作就是存储或拨打,所以黄页出现在手机通讯录和拨号盘里是最符合产品逻辑和用户习惯的事情,又因为通讯录的打开频率之高,所以今天各大手机厂商们大张旗鼓的要围绕其打造成生活服务平台一点也不奇怪,而所谓生活服务平台说到底就是黄页的升级版,二者的区别在于,黄页的服务内容是仅提供电话而已,而生活服务平台则涵盖查询、预订甚至支付等O2O模式的所有线上环节。

回过头来看黄页的变迁历史会发现,从提供基础的号码查询服务到生活服务是必然,人们对黄页的需求始终存在,甚至更为强烈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基本的查询服务,进而要求号码提供方提供下一步的生活服务。语音通话形式的黄页诸如11412580等号码查询平台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是因为它们顺应用户的需求变化做了转型,开始提供酒店预订、机票预订、餐饮预订等服务,这些可以看做是黄页对O2O模式最初的探索。

争做生活服务入口,黄页模式O2O有戏吗?

早在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注意到黄页与O2O生活服务之间的重要关系之前,20145月份,触宝科技推出了基于黄页的生活服务平台”触宝生活”,将快递、外卖、家政、打车等生活服务整合进手机拨号入口,不仅向用户提供号码查询服务,还与大众点评等电商平台合作,完成O2O闭环的支付环节。不过,触宝这家公司更多时候还是以其”免费电话”产品而为人知晓。

触宝推出触宝生活之际,小米正紧锣密鼓地布局其O2O生态,而小米的涉足O2O市场的切入点同样选择了”黄页”。20147月的小米年度发布会上,雷军公开了小米的生活黄页功能,将O2O生活服务集成到通讯录中,以电话号码作为切入生活服务的入口。2015年魅族的首场发布会上,白永祥也宣布了魅族最新手机系统中将加入”生活服务”功能,直接将黄页式的O2O生活服务搬进了手机通讯录。

各大手机厂商争相把黄页塞进自己的手机拨号盘,这是个十分值得思考的现象,其出发点无外乎布局O2O生态,很显然,手机拨号盘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O2O入口。通讯录和拨号界面几乎是用户打开频率最高的应用,而通讯录则具备天然的社交属性。在信息与流量的导入上,通讯录和拨号界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而且这个入口的价值绝对不会比超级App,例如微信的价值低。

基于黄页的生活服务平台,在业界通常被看做”黄页2.0″,随着传统生活服务行业被一步步互联网化,O2O模式的生活服务必将取而代之,而黄页2.0则会成为O2O服务的流量之源。手机厂商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争相与掌握生活黄页数据的服务商展开合作,以触宝电话举例,包括三星、HTC、小米、华为等国内外厂商均与其有过合作。那么,这些争做生活服务平台的”黄页”们涉足O2O有戏吗?

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也就同时回答了黄页为什么能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尸还魂的问题。我认为黄页模式O2O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O2O生活服务应用走向聚合是必然

同类产品和信息在经历过积少成多的过程之后,聚合类平台出现就成为必然。这个逻辑与PC时代的搜索引擎和网址导航等产品是相同的,在各种应用占领用户手机空间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开始出现”云集”等轻应用平台,将各种不同的应用整合到一个应用中。

O2O生活服务类应用同样符合这一逻辑,一般用户常用的服务或者是App最多超不过5个,当低频次的服务需求出现时,比如查快递,用户不可能专门为短期的需求下载一个App,或者通过传统的互联网方式进行查询,而基于黄页的生活服务平台则满足了这个需求,无需下载多个App,在手机拨号界面就可以完成对于快递的查询、跟踪、分享、支付等行为。黄页式O2O生活服务平台的出现绝非偶然,O2O生活服务从分散走向聚合是顺应用户需求的必然。

2、黄页是距离O2O交易最近的产品

查询号码的下一个动作便是与商家取得联系,这意味着使用黄页查询功能的用户消费目的相对更为明确,所以从理论上讲,黄页很显然是用户从查询号码信息到完成O2O交易之间最近的距离。O2O模式的出现让人们对生活服务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从基本的查询到直接获取服务,黄页模式的O2O生活平台恰恰满足了人们新的需求。

3、电话是连接人与商业最直接方式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们都在讲连接。腾讯推行”连接器”战略,推出了微信公众账号,百度则推出了百度直达号,包括上文提到的360推出来店通也是在进行人与商业的连接。移动互联时代是人与人、人与商业连接的时代。而电话作为最基本通讯功能无疑是最为直接的连接方式。黄页模式的生活服务平台将不同商家整合在一处,很显然使得用户更为方便地与商家完成连接。

4、黄页或成为O2O服务最大流量入口

通讯录本身是一个天然的最大的移动端用户入口,基于通讯录的黄页O2O平台自然也就成为各种商家争相合作的对象。黄页给生活服务平台商家提供流量和用户,而商家则为黄页O2O平台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继而又为黄页产品吸引来更多的用户,这种合作会让平台流量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另外,加上黄页产品与手机厂商之间的预装机等合作,直接在手机系统中植入黄页,也是平台流量的一大来源。以触宝举例,在20145月份推出触宝生活服务平台时其官方公布的日活跃用户数据就已超千万,用户每天使用频率过亿。毫无疑问,这些用户资源对商家有着十足的吸引力。而商家的入驻,和各种形式的合作则会进一步带动黄页O2O平台的流量提升。

黄页O2O走出重围,关键在于产品体验

对于一个聚合类应用而言,产品设计上、技术实现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会给用户带来糟糕的体验,继而放弃使用产品,将之前卸载掉的应用再一个个装回来。因为用户绝不会因为相对便捷而放弃安全、舒适的产品体验,特别是涉及到支付环节。目前许多黄页类产品都已经与大众点评等O2O平台打通支付通道,如果在支付过程中出现打开页面速度慢,收不到验证码等问题,对用户体验将是灾难性的。

另外随着平台用户越来越多,如何将流量变现,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也是早晚要面对的问题。因为目前的黄页类平台大多都已经完成了O2O的支付闭环,用户可以直接与商家完成交易,所以在商业模式上,黄页O2O服务平台的想象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入口类产品难免也会面临商家竞价推荐的问题,这与搜索引擎和淘宝等电商平台面临的问题类似,在后者身上,竞价模式已然形成完好的商业模式,也被用户所接受。但在移动端采取竞价推荐的模式对用户的伤害则更大。黄页O2O平台如果过早的采取竞价模式也许会走向昙花一现的结局。

一站式O2O APP开发

智能家居APP爆发,谁能引领潮流?

2014年初,谷歌收购了“iPod之父”托尼·法代尔创办的智能家居公司Nest Labs.Nest的主打产品是智能温控器,这对于拥有独立小楼的美国家庭来说,或许是必备产品。但在住高楼住公寓且有暖气和空调的中国市场来说,却未必适用。在智能家居爆发之际,中国市场也会有自己的Nest,什么产品可以引领中国智能家居潮流,成为很多智能家居关注者共有的疑问。在国内智能家居产品市场上,什么企业会成为Nest Labs一样引领智能家居潮流的领头羊?

在中国当前的智能家居市场上,已经有一大批国内互联网公司,先后探索出了机顶盒、路由器、Wi-Fi插座甚至智能开关等智能家居产品。但直至如今,整个市场还没有一家拥有较大的规模。之所以难以实现市场规模化的成绩,进而代表他们身处品类带动整个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和他们的产品应用场景与应用频率还不够高有着很大关系。

与之相比,近期备受智能家居行业热议的家用监控摄像头,在应用频次上或许更有优势。谷歌全资收购Nest之后,又于6月收购了亚马逊销量第一的家居摄像头Dropcam.从巨头布局动态、到家用摄像头易用性、拓展性和交互频率上看,家居的安全的确是用户最关注的领域之一,被互联网化的家用摄像头切入智能家居市场,也是智能家居厂商非常正确的一个选择。智能家居的进一步爆发,需要出现引领潮流的品类,家用监控摄像头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呢?

互联网化的摄像头,应用场景大大增多

家用监控摄像头的使用场景,比其它智能家居产品更贴近生活。从最简单的场景看,我们可以给自己家安装各种智能产品,让我们享受更为方便的生活,但是相同的产品如果是为父母服务的话,效果却可能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监控摄像头不仅可以替随时操心家中财物和人员的安全,还可以让父母通过摄像头进行视频对话和留言,甚至在急病等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直接了解现场情况,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让家居摄像头的产品黏性不断提升,整体的应用频次也得以上升,这使摄像头这类产品有连接其它智能家居产品的基础条件。

从这个核心的基础条件出发,只要用户愿意经常使用,以基础条件为中心增加摄像头的应用场景并不是难事。但和智能插座、路由器等智能家居产品对比,传统插座、路由器的应用场景本身就不及摄像头,智能插座、智能路由器在智能家居时代,可以扩展除插座和路由器之外的其他功能,由于在功能的感知会发生一定偏差,摄像头作为图像纪录、家庭监控的工具,其在扩展应用场景上就要比智能插座和智能路由器更有优势。

安全:互联网摄像头引领潮流的敲门砖

当摄像头作为安全防范设施的时候,摄像头要比其他智能产品具备更高的用户交互等级。要注意,这里的高等级并不是指高频率,而是能够双向交互并对用户决策产生影响。举个例子,家中被盗这样的事情肯定不是常发生的事情,但为了防备万一,用户会很自然地需要地保持让系统长期处于运行状态,并随时有通道可以收到意外提醒。也就是说,当摄像头充当安全监控工具之时,其与用户关于安全主题的交互要比智能插座、智能路由器更为频繁,纵然身处家居之外也会拥有比插座、路由器更高的使用频次。

在未来的智能家居生活中,机顶盒、路由器以及电源插座都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包含路由器、插座这些产品在内的很多智能家居硬件,仅仅只有当用户需要的时候才得以被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只能处于关闭、停止状态,无法向摄像头所牵动的监控安全系统一样,让产品与用户能够保持高频次双向交互,这让智能家居界的安全设备将拥有“长期运行”的优质生存环境。在渠道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掌控可以影响用户的通道才是布局之核心,720P高清、Wi-Fi一键设置、视频自动上传云端、实时对讲、硬件人体感应、红外夜视等附加功能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构建用户满意的通道。

监控摄像头这个可以整合视频和语音的安防家居设备,如果这个品类成功掌控了用户最关注的通道,那么他们就能对整个智能家居系统产生核心影响力,从而引领整个智能家居的发展,安全也就将真正成为了互联网摄像头引领潮流的敲门砖。

智能家居爆发,谁才能引领潮流?

要引领智能家居的发展潮流,除了产品要能说话之外,家用摄像头这个品类还需要证明自己的市场能力可以引领潮流。

在当前众多智能硬件创业者中,百度、小米、360这些将未来赌在智能硬件上的互联网厂商,已经先后推出了小批量测试的家居监控摄像头产品。如果将摄像头的目标定位在引领潮流之上,擅长软件和交互的互联网企业推出硬件产品时,或许需要更强的技术沉淀,稳步前进。

和战无不胜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史有些差异的是,如今互联网公司在硬件领域被迫放慢了扩张的步伐,这主要是源于:在智能家居这个新硬件领域,互联网公司直接挑战的各大品类的地头蛇们,将比以往更加强大,如果互联网公司的玩法不因为对手的变化而做出改变,其在于传统厂商的对抗中的优势将难以快速扩大,真正可以实现产品市场规模化发展,引领潮流的或许还是传统企业。

当前的互联网摄像头市场中并不只有互联网企业,一大批已经在安防市场扎根多年的技术企业,实力强大。如IMS全球视频监控企业第一位、国内最大的安防公司海康威视,旗下的萤石家用摄像头C2S,产品节奏抢在了小米、360等还在小批量测试的互联网公司之前,在智能硬件发展潮中显得不可思议。

互联网企业最擅长便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运营模式。在智能家居领域,如果继续上演硬件赔钱、广告攒钱的老套路,要挑战已经建立较强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行业老玩家,恐怕是个很大的问题。从产品、渠道、技术上的突破,或许才是互联网厂商要挑战传统厂商的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从硬件进军互联网的企业,在用户互动、粉丝经济、用户体验上起初可能并不完善,但其多年的研发沉淀会让其产品成为竞争的最大优势。随着传统硬件厂商们以开放的姿态,选择合适的互联网合作伙伴,他们在粉丝经济、用户互动上的劣势也将不断优化,最终配合其在产品功能、产品技术上的优势,得以提升其综合的产品竞争优势。但对于从互联网进军硬件的企业来说,硬件基因的缺失非常致命。智能家居的很多创意,需要通过能够交付用户使用的产品才能实现,如果没有较大的生产量将很难压低成本,追求大批量生产又与快速改进功能相违背。近期话题不断的罗永浩正是因为设计出一部还不错的手机,却因为生产线和供应链的原因始终无法供货,难以按照预期就大举进入市场,错失良机,甚至最终陷入被迫降价的困境。类似的麻烦是所有初入硬件领域的企业无法回避的难题。

互联网摄像头所具备的产品条件,让这个品类有机会引领整个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对于智能家居市场来说,虽然当前概念化的产品试水很多,但真正的竞争尚未开始。无论是谷歌收购的Nest Labs,还是Nest后续收购的Dropcam,都只能说他们掀起了智能家居发展的势头,面向家庭的庞大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

智能家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只有好用的产品不断催生用户的消费需求,才可以充分享受市场增长的红利。至于这个硬件为王的领域谁才可以引领潮流,究竟是从互联网进军硬件的公司,还是从硬件进军互联网的公司,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市场的发展会令双方的技术优势不断融合,合作与收购也会越来越多。

最终,靠产品说话的谷歌式硅谷创新风格,将会成为引领智能家居市场的主流驱动力。

移动搜索激发长尾App开发者转型

日前,百度发布了2013年第三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洞察并指出移动互联网在用户属性、用户行为、应用分发下载、应用使用、移动搜索等方面的最新发展态势。

事实上,各类应用的存在是移动互联网竞争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些应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一致待遇,“二八原则“与”马太效应“正在加剧上演。
低频

Native App应用发展放缓,生存不易

百度Q3移动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Android日活跃用户达到2.7亿,用户每天人均使用时长突破150分钟;生活娱乐工具、视频、浏览器等高频或入口级应用受到用户青睐,腾讯、百度等巨头公司产品在安装量和日活跃用户量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与高频和入口型Native App应用良好的发展状况相比,大部分中长尾应用的生存环境却在持续恶化。虽然每个用户手机里的安装应用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17个,但是,用户每天使用的应用数量却同比减少了1.3个。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Native APP头部效应的加剧进一步蚕食着众多中长尾应用的生存空间。

今年年初,应用开发者黄峻的一篇题为《个人手机游戏开发者之死》曾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文章指出独立开发者遇到的困境已经危及生存,更勿论谈梦想的资本。因为应用商店分发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在于:99.9%的中长尾应用下载量仅仅占到总下载量的30%,即使长尾App开发者花大价钱通过各种推广渠道到达用户,获得安装,后续使用率也很低,沦为“使用一次郎”,安装即死。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发渠道,大量的应用被埋没,用户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也就是说应用开发者和用户需求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通道,还存在着一种“暗黑“状态。

如此冰火两重天的生存态势,使广大应用开发者迫切的寻求新发展路径。这也就可以理解,当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李明远在MDCC 2013移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布百度轻应用平台将于2013年12月全部开放时,整个行业一片沸腾的状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移动搜索+轻应用”建立新分发规则

根据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13年第三季度,百度系分发平台以40.6%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遥遥领先其他分发平台。应该说这既源于百度系旗下百度手机助手、91助手及安卓市场的应用商店分发模式,也依赖于“移动搜索+轻应用”的全新分发模式,即借助百度移动搜索带来的强大用户和流量需求分发能力,更好的满足更多低频和长尾应用的分发,实现应用的高价值变现,从而与传统应用商店模式互补,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报告显示大部分游戏类与生活娱乐工具以及生活服务类低频应用,由于极低的下载量和打开率,更适合以轻应用的形态依附于移动搜索、浏览器等平台型应用而存在,基于移动搜索的轻应用分发模式,将“应用找用户”转变为“用户找应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应用商店分发规则带来的“暗黑“状态,而且可以有效改善中长尾低频应用开发者的生存环境。尤其是随着Android用户成熟度提高,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轻应用”分发模式,将成为低频应用的最佳出路。

轻应用反向拉动移动搜索快速提升

报告也指出用户对于生活服务、教育、健康保健的需求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大量轻应用为百度带来了更好的移动搜索使用体验,满足了“即搜即用”的需求,用户将移动搜索作为线上和线下生活服务入口的趋势也越来越强。与普通手机用户相比订阅了轻应用的用户在使用时长和启动频次上增长高达12%。

在百度公司CEO李彦宏看来,“百度移动应用分发在未来的格局中兼具入口建设与发展支撑的双重要义。“而目前,手机百度客户端高达4亿的用户量和超过80%的移动搜索市场份额也将为百度在移动端开放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平台、入口基础。这也意味着百度移动搜索已经开始更加全面、精准地承载了用户对低频和长尾APP的需求,而手机百度客户端也将成为承载轻应用的最大容器。

说到底,轻应用分发还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移动互联网行业里的弱小者想取得好的发展靠单打独斗是要不得的,看准局势、择良木而栖充分利用巨头的力量才是王道,而巨头们也可据此继续开疆拓土、巩固自身实力,对用户来说,改变应用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暗黑”状态无疑能为自身带来更好的服务,百度开放“轻应用“将是对用户、开发者、百度自身的多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