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pp开发商们都想要推送通知提醒?

现在你下载任何一款新应用,貌似都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你是否需要打开通知提醒,或是在不运行的时候给你发送通知。有时这些通知提醒还非常有用,比如当你叫的车达到的时候,应用可以给你推送一个消息,或是收到新短信的时候也可以提示一下。但是其他很多类型的应用,比如音乐类,旅游类,还有游戏类,他们无非是想获得用户的更多关注而已。

最近,市场分析公司Localytics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就解释了上述问题。那些打开应用通知提醒功能的智能手机用户,比那些关掉此功能的用户数量要多的多。在放弃某款应用之前,有些用户很可能只使用过一次而已。“如果用户打开了一款应用的消息推送功能,那么62%的用户会在几个月之后再次使用这款应用;相比而言,如果用户关闭了应用消息推送功能,这一比例只有32%。”这就是Localytics公司分析得出的结果,该公司在七月份调研了超过15亿部设备和2.8万个应用。

不仅如此,在推送通知提醒时,有些类型的应用比其他类更容易吸引用户,比如,电子商务应用似乎已经掌握了说服用户的“艺术”。但是最厉害的还要数健康医疗类应用,这类应用无需经常发送推送通知,用户一样会频繁使用。

推送通知的价值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智能手机的锁屏,也是通知提醒经常出现的地方,已经成了手机上最有价值的一块区域了。应用开发商们非常清楚这一点,可是不断的收到通知提醒,有时也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因此对于用户而言,通知提醒是否真的具有那么大的价值,目前还有待观望。

从app加载页面说开去

都说好的交互设计的评判标准之一是“别让我等”,但互联网产品总是受制于实际的网络问题。移动端产品则更为明显,2G、3G环境下加载不够给力,wifi环境也未必每次都是那么顺利。因此“别让我等”更像是种奢望,我们倒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优雅而不令人烦躁的等”。与之最直接关联的就是app加载页面的设计。

一个app加载页面,大致分为3类:

(一)启动加载页

启动加载是我们打开app的第一眼所看到界面。会给用户留下该产品的第一印象。
通常启动加载页设计有几种:

1、固定的加载页

Logo、slogan、产品主色、版本号、出品团队,这是初级启动页面的基本构成元素,设计者的目的就是最直接快速的向用户传达产品形象,这也是让用户最直接了解产品的手段之一。但也因为实现成本低,且样式固定简单,久而久之容易审美疲劳。于是加载页开始升级。

这里要提到让加载页不那么孤立、突兀的方法:

视觉的延续性

。例如weiconote的加载页背景和它的主界面背景一致,视觉上达到了和谐的过度。

动效的使用

。通过淡出或开门等转场效果,让加载页面和内容页完美的过渡。例如豆瓣电影和天猫客户端。

2、会变的加载页

当一尘不变的加载页开始寻求出路,结果会是什么?对,会变的加载页。但是任何变化总得有迹可循,让用户得以理解。目前有2种维度:

1.节假日定制加载页

在不同的节日,启动加载页都会围绕节日&产品进行设计。在突出产品形象的同时,传达节日信息,是情感化设计的一个范例。例如掌上百度symbian。

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有些应用的启动页面,在用户生日时埋下的彩蛋:这种都是转移用户注意力的手段,让用户不再沉浸在等待中,而是通过这段等待时间传达其他有效信息,让用户不再烦躁。

 

2.不同版本定制加载页

当app版本升级后,启动加载页也随之升级,可根据当前版本的主题、特性或新增功能,设计符合该版本的加载页面。也增强了用户对新版本、新功能的认知度。

3.同主界面的启动页

用app的内容页作为启动页面的内容,从启动加载页到加载完成的首页,版式内容几乎看不出差别。这样的启动页,让用户提前进入主要界面,强化用户对主界面的印象。也不容易造成很大的视觉跳跃感。但也存在问题,长得像主界面的加载页会给用户造成可用的假象,但如果加载的时间过长,点击伪主页如果无响应,也许会让用户恼火。

苹果限制App Store开发者未经允许分享用户好友数据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上周,苹果改变了应用商店规则,限制开发者使用iPhone用户的朋友和其它联系人信息。苹果此举让应用开发者无法在未经用户同期的情况下储存和分享数据。

苹果这一新举措一改多年来的传统,之前开发者可以申请访问用户的联系人信息,并且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营销和推广。有时开发者甚至还会分享或出售这些信息,并且是在未经iPhone用户朋友允许的情况下。之前无论是iOS还是安卓平台,这一方法都被用来提高应用使用率和赚钱,尤其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安卓操作系统。

在没有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分享朋友的信息,恰好是Facebook此前陷入巨大麻烦的主要原因,因为Facebook平台的第三方开发人员向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分享了数千万用户的数据。随后Facebook宣布了新的隐私政策来保护用户数据信息安全。但这次苹果对应用商店规则的改进还是引起了外界的巨大关注。

在6月4日举办的苹果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宣布了很多新功能,其中就包括限制网络浏览的控制权。但苹果似乎并没有在WWDC上提及在应用商店中的变化,新的指导原则现在禁止开发者从iPhone用户处收集地址簿信息,同时还禁止与第三方共享和销售数据库。一款应用在某项操作时如果没有能够获取用户的联系人信息,那么如果想要在其它功能上继续获取数据,就必须再次征得用户同意,任何违反这项规则的开发者都会被禁止应用上架。

iPhone的联系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和家庭、朋友、同事及其他熟人的个人资料和照片。当用户在安装应用时,如果同意应用访问联系人信息,开发者就会得到数十个潜在用户好友的数据。这使得开发人员能够获取大量信息,并且超出了苹果的控制范围。

在2008年App Store刚刚推出之后的几年里,联系人信息被滥用的消息经常出现。2012年,苹果添加了一种新的机制,让用户明确是否批准自己的联系人、照片、位置信息以及其它数据上传给开发者。包括Facebook和Uber在内的一些应用,还允许用户删除已经上传的联系人。即便如此,之前对iPhone用户来说,依然没有明确的方式禁止这种行为。

除此之外,苹果针对联系人名单的规定在过去十年中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平衡用户隐私与开发者的需求,是帮助苹果建立强大App Store生态系统的关键。苹果在上周表示,自从App Store上线以来已经为开发者带来超过1000亿美元的收入。而苹果通常会在应用收入中抽成30%,并且还会在App Store中投放搜索广告。

“苹果拥有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通过开发者渠道和App赚钱。但如果开发者没有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苹果就是帮凶。”Appthority公司总裁Domingo Guerra表示,这是一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手机安全方面的咨询公司。“当有人将你的信息存到自己的通讯录里,你不知道,也没有控制权。”

尽管苹果正在采取行动,但依然无法处理之前可能被共享的用户数据。在向开发者授权之后,iPhone用户可以进入到手机的设置选项,关闭应用访问联系人权限。这么做就可以防止信息被继续分享,但之前已经被收集的信息并不包含在内。

谷歌应用商店也有类似的功能,详细信息在应用许可的帮助页面上。“如果关闭应用权限,并不会删除开发者已经拥有的信息,但可以阻止开发者继续收集新的信息。”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谷歌在如何使用用户广告数据方面始终保持沉默,而苹果经常公开谈论自己不会收集用户信息或建立用户个人资料库。今年年初,这家iPhone制造商还推出了额外的隐私控制措施,以此遵守欧洲严格的GDPR新法案,并且一直在与想要获取其用户数据的美国政府不停的斗争。

App推广江湖中的黑白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联网是个大江湖,有白道起家的,有黑道起家的,黑道的成名了,总想洗白,白道的也总是看不上黑道的小伎俩。不过在这个江湖中,普遍存在的还是介乎白道和黑道中间的,黑白两道都玩的转、吃的开,才是硬道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联网是个大江湖,有白道起家的,有黑道起家的,黑道的成名了,总想洗白,白道的也总是看不上黑道的小伎俩。不过在这个江湖中,普遍存在的还是介乎白道和黑道中间的,黑白两道都玩的转、吃的开,才是硬道理。这两天被朋友圈和各种媒体疯转的《移动互联网APP推广的8大邪恶方法》,让笔者有些触动,所以决定也补充一些APP推广中的黑白道招数,与大家进行分享。我不是教你坏,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一下这个江湖里的一些玩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

一、粉丝通/广点通/今日头条

前不久微信流量主上线了,在内测阶段就有朋友通过微信广点通推广自己的App尝到了甜头:由于内测阶段,参与企业较少,竞价一般都很低,他就用很低的CPC竞价带来了很多用户,据他说效果杠杠的。广点通不仅在微信图文最下方提供文字链广告,还可以在手机QQ、空间等平台进行投放。同理,粉丝通和今日头条也是一样的玩法。

这种推广方式最牛的地方在于四点:1)可以精准定位用户,维度很细;2)广告是在信息流里显示的,用户肯定会看到;3)在移动端可以直接跳转到下载链接;4)这几个平台都流量巨大。以今日头条为例,在今日头条开的自媒体,同一篇文章要比在其他平台曝光、阅读量要大很多。不过投放这些渠道需要技巧性较强,大家慢慢摸索吧。

二、刷机

App推广渠道分为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线下渠道玩的多的,应该就是刷机了。基本只要有Android手机的地方都在搞刷机,国代刷一道、省代刷一道,大仓库刷一道、分仓库刷一道、卖场刷一道……总之,一派洗刷刷的红火景象,不过一般来说后边刷的都会把前边刷的覆盖掉,这就导致如果App找的是产业链上游一些的角色刷机,效率是高,但是可能到达用户的时候,你的App早就被刷没了。所以,刷机的话,最好找离终端近的渠道。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我们跟渠道结算是按照CPA结算的,没有这个A,渠道也拿不到钱啊。你说的没错,但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可听闻有种硬件神器叫刷机机器人?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现在基本可以做到十几台机子同时从云端下载App,打开激活后,再批量删除,你的推广费用就这么跑到刷机商手里了。有些App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直接招人跑仓库自己刷,是不是很霸气?

三、恶意Push

想必Android用户都有过这种经验吧,安装了几个应用之后,开始每天收到恶意PUSH,在通知栏还消不掉,你一点就自动下载应用了,你还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应用弹得通知,只能把最近安装的应用一个一个删除试验。没错,这种就是恶意PUSH啦,是某个应用在推送通知里,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强制下载的。这种方式并不推荐给大家尝试,第一是因为强制安装来的用户质量都比较低,对你应用品牌也有影响;第二是因为容易被用户投诉,搞的大了惹上官司就得不偿失了。但是如果你还有其他目的,就当我没说过吧。。。

四、App应用名称优化

有搜索引擎的地方就有SEO,应用商店的优化就叫做ASO。大家都知道标题的权重最大,没错,所以利用这一原理,将你的应用名称后加一些热门搜索词或者行业词有助于你的App在应用商店里的曝光。举个例子,App Store中搜索“今日头条”,你会发现它的应用名称叫做“今日头条-聚合社会财经科技…”等内容,它就是巧妙的将一些行业词放到了应用名称中,所以你会发现,搜索“社会”、“财经”等关键字也会搜索到今日头条应用。

还有另外一种玩法,专门制作游戏攻略的App,哪个游戏热我就做一个相应的攻略App,将热门游戏的名称写在我自己的应用名称中,也可以得到很高的下载。还是个例子,刀塔传奇很火,搜索刀塔传奇,你可以发现第二名就是一个叫做“超好玩助手 for 刀塔传奇”的App,是做游戏攻略的,再搜索“超好玩助手”,你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游戏攻略,这个App都是这个套路,属于闷声发大财的代表。So,参考这个案例,是不是也可以做些其他的什么呢?

五、统计代码复用

这种方法,这个属于技术流。原理就是将你的App统计代码,打到另一个比较热门的App中,使得这个热门App的数据可以重复记录在你的数据里。结果就是你的App激活、活跃等指标数据=你实际App数据+热门App数据,这种方法牛就牛在很难辨别真伪,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假的部分又极其像真实数据,无论从激活数、激活时间、活跃时间、活跃频次等都很像。只有通过数据挖掘才能分辨出来。

App推广重中之重还是在于你的产品本身,如果有优秀的产品,再配合上良好的推广策略,一款App想不火都难。App推广切记浮躁,不要总是急于求成,不要过快的透支市场,就和当年SP行业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App推广,且推且珍惜。

开发一个直播类APP的开发流程解析

个人认为要想把直播从零开始做出来,绝对是牛逼中的牛逼,大牛中的大牛,因为直播中运用到的技术难点非常之多,视频/音频处理,图形处理,视频/音频压缩,CDN分发,即时通讯等技术,每一个技术都够学几年的。

一个完整直播APP开发原理

把主播录制的视频,推送到服务器,在由服务器分发给观众观看。

推流端(采集、美颜处理、编码、推流)、服务端处理(转码、录制、截图、鉴黄)、播放器(拉流、解码、渲染)、互动系统(聊天室、礼物系统、赞)

一个完整直播APP开发实现流程

1.采集视频、音频

AVFoundation:是用来播放和创建实时的视听媒体数据的框架,同时提供Objective-C接口来操作这些视听数据,比如编辑,旋转,重编码

CCD:图像传感器: 用于图像采集和处理的过程,把图像转换成电信号。拾音器:声音传感器: 用于声音采集和处理的过程,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音频采样数据:一般都是PCM格式视频采样数据: 一般都是YUV,或RGB格式,采集到的原始音视频的体积是非常大的,需要经过压缩技术处理来提高传输效率

2.视频处理(美颜,水印)

视频处理原理:因为视频最终也是通过GPU,一帧一帧渲染到屏幕上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OpenGL ES,对视频帧进行各种加工,从而视频各种不同的效果,就好像一个水龙头流出的水,经过若干节管道,然后流向不同的目标。

现在的各种美颜和视频添加特效的app都是利用GPUImage这个框架实现的。

视频处理的框架

GPUImage : GPUImage是一个基于OpenGL ES的一个强大的图像/视频处理框架,封装好了各种滤镜同时也可以编写自定义的滤镜,其本身内置了多达120多种常见的滤镜效果。OpenGL:OpenGL(全写Open Graphics Library)是个定义了一个跨编程语言、跨平台的编程接口的规格,它用于三维图象(二维的亦可)。OpenGL是个专业的图形程序接口,是一个功能强大,调用方便的底层图形库。OpenGL ES:OpenGL ES (OpenGL for Embedded Systems) 是 OpenGL三维图形 API 的子集,针对手机、PDA和游戏主机等嵌入式设备而设计。

3.音视频编码解码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对视频进行压缩(视频编码)或者解压缩(视频解码)的编码技术,比如MPEG,H.264,这些视频编码技术是压缩编码视频的MPEG:一种视频压缩方式,它采用了帧间压缩,仅存储连续帧之间有差别的地方 ,从而达到较大的压缩比H.264/AVC:一种视频压缩方式,采用事先预测和与MPEG中的P-B帧一样的帧预测方法压缩,它可以根据需要产生适合网络情况传输的视频流,还有更高的压缩比,有更好的图象质量H.265/HEVC:一种视频压缩方式,基于H.264,保留原来的某些技术,同时对一些相关的技术加以改进,以改善码流、编码质量、延时和算法复杂度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优化设置。

音频编码技术

AAC,mp3:这些属于音频编码技术,压缩音频用

码率控制

多码率:观众所处的网络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有可能是WiFi,有可能4G、3G、甚至2G,那么怎么满足多方需求呢?多搞几条线路,根据当前网络环境自定义码率。

视频封装格式

TS : 一种流媒体封装格式,流媒体封装有一个好处,就是不需要加载索引再播放,大大减少了首次载入的延迟,如果片子比较长,mp4文件的索引相当大,影响用户体验FLV: 一种流媒体封装格式,由于它形成的文件极小、加载速度极快,使得网络观看视频文件成为可能,因此FLV格式成为了当今主流视频格式

4.推流

推流,就是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数据通过流媒体协议发送到流媒体服务器。

选择流媒体协议

现在直播应用,采用RTMP协议居多,也有部分使用HLS协议。

采用RTMP协议,就要看下它与流媒体服务器交互的过程,RTMP协议的默认端口是1935,采用TCP协议。并且需要了解FLV的封装格式。

采用HLS协议,因为涉及到切片,延时会比较大,需要了解TS流。

采集音视频数据

做直播,数据的来源不可缺少,就是采集摄像头,麦克风的数据。

iOS平台上采集音视频数据,需要使用AVFoundation.Framework框架,从captureSession会话的回调中获取音频,视频数据。

5.流媒体服务器

常用服务器

SRS:一款国人开发的优秀开源流媒体服务器系统BMS:也是一款流媒体服务器系统,但不开源,是SRS的商业版,比SRS功能更多nginx:免费开源web服务器,常用来配置流媒体服务器

6.拉流

直播协议选择:

即时性要求较高或有互动需求的可以采用RTMP,RTSP对于有回放或跨平台需求的,推荐使用HLS

HLS:由Apple公司定义的用于实时流传输的协议,HLS基于HTTP协议实现,传输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M3U8描述文件,二是TS媒体文件。可实现流媒体的直播和点播,主要应用在iOS系统

7.解码

使用相关硬件或软件对接收到的编码后的音视频数据进行解码,得到可以直接显示的图像/声音

涉及技术或协议:

一般对应的编码器都会带有相应的解码器,也有一些第三方解码插件等

8.播放

ijkplayer:一个基于FFmpeg的开源Android/iOS视频播放器

API易于集成;编译配置可裁剪,方便控制安装包大小;支持硬件加速解码,更加省电简单易用,指定拉流URL,自动解码播放.

9.聊天互动

IM:(InstantMessaging)即时通讯:是一个实时通信系统,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实时的传递文字消息、文件、语音与视频交流.

IM在直播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观众与主播、观众与观众之间的文字互动.

第三方SDK

腾讯云:腾讯提供的即时通讯SDK,可作为直播的聊天室融云:一个比较常用的即时通讯SDK,可作为直播的聊天室

 

APP如何推广

一款好产品是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除此之外,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如何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也是必不可少。本次专访中,洪亮反复强调:“这个市场不是只要把产品发布上去,就可以日进斗金,使用推广手段增加产品的曝光度是必须的。”他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秘诀有三:推荐、进入排行榜和Lite 版本.
第一步该如何做?洪亮认为:“产品只有一次曝光机会,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免费推广方案

  首先是截图和说明。这些内容上线之前就要做好全面准备,避免语法错误;截图时要把游戏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让用户一目了然就知道游戏的玩法;每次更新之后,要将截图和说明与时俱进;

  其次,产品发布前期就要预热,可以采用图片加视频的形式;

  第三,产品上线时要把消息传播出去,可以利用PR公司、BBS、Twitter、Facebook等渠道;洪亮认为,此时是争取上榜的最佳时间,所以产品定价要合理,例如可定为0.99美元等符合常规用户的心理价位;

  同样,在产品更新的时候,也要遵循这样的步骤来进行。

  在定价阶段,有些开发者会想到开始利用产品免费的优势来曝光,洪亮认为这里边也有学问:

  1 。绝不无缘无故的免费,且新产品不要免费,即便想免费也不要一开始就免费;

  2 。如果是在推荐位,绝不免费;

  3 。免费要在最高点结束才会有效果,不要只免费一天;

  4 。同类型产品免费推广才有用。

  在App Store中,免费榜竞争其实也很激烈,想冲高就要借助外力,这里洪亮推荐了国内的WeiPhone/AppToday 和国外的 FAAD/OpenFeint。

  以上都是免费推广应用的方法。接下来是花钱打广告的方式。

  花钱打广告

  市场在变,App Store一直在变化,规则也在变。洪亮认为,开发者要接受这种变化,并适应变化,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产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于如何花钱,他总结了五点:

  1 。如果预算不高,只有1000或2000美金,建议不要做推广,因为效果并不明显,除非产品设计得非常好才有可能出效果。

  2 。Admob用来推免费的产品更有效,收费产品要慎重;

  3 。Web广告要多面开花才可能有效果,投入产出比不一定高;

  4 。对于PR公司的宣传,这是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前提是要找到一家很好的合作伙伴;

  5 。最后是一种新型的推广方式——游戏内置广告购买,例如tapjoy和flurry等。

  “广告是门学问,设计、广告词、版式等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这需要消耗很多的财力。综合以上手段,如果开发者可以投入几千美金,那找PR公司是最优选的。”洪亮总结道。

  综上所述,要做到在App Store上推广好自己的产品,必须要:

  l 。时刻观察Top 100的变化,设计出符合市场的产品;

  2 。产品上线前,应用的图标、名字、截图,说明都需要用心制作;

  3 。产品发布前就可以开始推广,制作视频很重要,建立专门的网站亦重要;

  4 。产品上线后,利用一切手段让用户知道它上线的消息,如论坛、Twitter、Facebook等,并有效地利用推广码增加曝光度;

  5 。启用PR公司和广告必须大面积同时出击才有效。

  此外特别要注意,产品的Lite版本一定要制作;在产品上了推荐的时候一定要降价;如果想要产品免费,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因为有时候只有花钱才能做好免费;如果产品能持续更新最好。

  在App Store上摸爬滚打之后,洪亮坦诚地说,必要时开发者还要懂得放弃。有时开发者对市场的理解与用户对市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果产品不成功,开发者应该懂得放弃这个产品,总结先前失败的教训,全新地制作出一款新的产品。

  把握好iPad市场

  对于iPad这个新兴市场,洪亮认为iPad市场比iPhone市场小,应用产品的价格比iPhone版本要高,所以他个人不建议开发者做 universal版本的应用。同时他讲到iPad上的应用竞争并不太激烈,产品上推荐相对容易,并且如果产品在iPhone版本上过推荐的话,在 iPad版本上也很容易上推荐;此外,由于用户在iPad和iPhone上的行为习惯不同,所以iPad应用上榜单的时间要长于iPhone应用上榜单一周的时间,推荐榜单的威力相对持久。

  所以他建议开发者在设计程序的时候,美工图形按照iPad上的应用大小来设计,在改为iPhone上应用时只需要缩小就好了。

  最后,他用两句话与广大程序员共勉:

  推广最好的模式是,产品自己会说话!

  成功=努力+实力+运气

移动APP推广的6种流氓手段

自由、开放、免费等乌托邦式的理想充斥在互联网的诸多产品当中,用户或自愿或被动的被这些乌托邦理想给带到沟里去了,亦或是互联网产品最初就存在歪心思,开源真的只有开源么?看似自由的互联网疆域里,远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比如cookies、网络犯罪、病毒等,这是我们能知晓但是无法防范的一面,还有更多的阴暗面,用户是被硬性捆绑的,这群自由国度的流氓们,从不放弃自己在用户身上获取利益。

下面我就来分析常见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几种流氓手段,脱掉他们的遮羞布。

方式一:下载捆绑应用中心

某知名社交软件为了推广自己的应用中心,每次都会强制让用户在其应用中心当中去下载,而不是自身的APP后台就可以下载,这里就多了一个硬性转化,从社交工具向应用中心捆绑,想要更新,体验新功能,就必须得使用人家的应用中心,往往用户得先去下载应用中心,再选择更新,完了还得再把应用中心一起删掉,要知道该应用中心就是个渣,用起来非常烂,和主流的应用中心存在很大的差距。

还有一种是输入法产品,屏幕上方提示用户更新该输入法,用户点击更新后,系统会默认下载该输入法的应用中心,用户又一次被捆绑下载了其应用中心。

安卓的第三方应用中心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百度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应用宝、豌豆荚、金山手机助手、安智等,而且现在几乎每个安卓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应用中心,用户能下载APP的渠道非常多。不少厂商把应用中心当做一个入口,所以就拼命的推自己的应用中心,甚至不惜自己的“羽毛”,用上了流氓的捆绑手段让用户下载使用。我认为这个性质和早期PC端的浏览器插件性质差不多,用户总是被产品胁迫着。

方式二:山寨APP默认下载软件

在知识产权很难被界定和保护的情况下,抄袭和复制显得如此容易,更是被美其名曰微创新。安卓的开放环境,给予山寨APP很大的生存空间,他们做的几乎和官方的APP一模一样,甚至比官方更美观。

山寨APP为了赚钱,通常的做法是默认帮助用户下载安装软件,用户使用该山寨APP以后,每次使用到一定场景后,系统便会自动下载APP,并提示用户安装,稍不注意就会安装,而安装的软件大多都是BAT等互联网巨头的产品,是否有些可笑呢?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安装,就无法继续使用该APP。

伪创新、抄袭、复制是如此的方便,而第三方应用中心并没有大力遏制这种情况,甚至有第三方应用中心人称,他们没义务来审核这些应用,他们没有人力来审核这些应用。就这么放纵么?还是变相支持呢?

方式三:公关工具

越来越多的新闻阅读产品出现,几乎人手一个,有的有两三个,新闻阅读产品的出现极大的帮助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取新闻信息,但是对于产品公司来说,往往就没那么简单了。

既然是新闻阅读产品,那么给用户传递的就是相关的新闻信息,能传递正面信息也能传递负面信息。互联网公司的惯用手法是,当竞争对手出现状况时,大推特推别人的负面的,多条数条醒目位置推送,甚至会单独的信息推送,当自己的产品需要发布时,各个位置都成为了自身宣传的对象,比如又获奖啦,某某产品发布会等等。

这个时候新闻阅读产品就成了产品公司的公关工具了,他们为产品公司提供公关手段。要知道下载量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新闻阅读APP来做公关,一年少说也能省下不少公关费?可怜的用户,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这种流氓的手段恶性捆绑。

方式四:硬件即广告

在手机不ROOT的情况下,智能手机里的系统默认软件是无法卸载的,有相当一部分用户都不会使用ROOT工具,那么就意味着用户得使用系统的软件。

仅仅是强迫用户使用是远远不够的,最恶心的是,当用户在不使用软件的情况下,手机会自动向用户推荐软件里的相关信息,比如某某优惠,某某新产品上市,广告信息不断,想卸载却无门,还得ROOT,很多软件即使ROOT也没办法卸载,一朝用它,就注定一辈子被它QJ。

某知名手机厂商对于这种方式是惯用,已经用习惯了,可悲的是,他们正在被奉为“神话”般的存在,所谓的“粉丝”,只不过是人家忽悠的小白而已,终于知道为啥别人那么便宜了吧?

方式五:假免费

我们得益于互联网的诸多免费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早期的互联网产品在免费策略上,做的都还不错,但是现在的厂商聪明了,成精了,即使是收费的,他们也会打着免费的旗号,无论是宣传、下载等,都是免费的“旗帜”。

用户下载应用以后,本来认为是免费的,但是一旦想要使用某种服务,就必须收费,问题是不付费的话,任何功能都使用不了,用户想要使用,就必须得强制付费。

假免费的现象现在还真不少,当然很多是显性的,很多是隐性的。比如,手机游戏里,现在很多小孩子都会玩手机游戏,啪死掉了,系统立马提示短信付款即可复活等等,熊孩子一上午就能折腾好几百。就算是成年用户,也很容易被系统忽悠,明明是个免费的游戏,怎么突然就收费了。

方式六:弹窗

近期,网信办联合工信部等部门启动了“整治网络弹窗”的专项行动,针对网络弹窗乱象进行治理。不过,相对于PC端来说,移动端的弹窗更让人厌烦,因为手机屏幕更小,而很多弹窗是没办法取消的。

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山寨APP里的,系统会经常有各种弹窗,一般会提示用户下载某个APP。另一种是APP的系统信息推送,很多APP的系统信息推送关闭按钮设置的非常隐蔽,就像地道似的,得找半天,这种稍微好一点,比较流氓的是,明明设置了关闭系统消息推送,系统还是会推送各种消息,找不到关闭的方法。针对网络弹窗现象的治理,移动互联网也不应该放过。

有人说当年的小白用户成长了,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用户成长了,厂商们也不是傻子。终归厂商们是要获取自己的利益,是需要赚钱的,所以用户始终还是小白,只不过有的是有情怀的小白,是粉丝光环下的小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太快,有好的一面往往会有不好的一面出现,流氓的本性,是不会彻底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根除的。

App开发建议—先求好用,再求好看

初创企业创始人经常让我采用其app创意把应用做得好看。他们觉得自己需要漂亮的产品以便获得融资。我称之为“好看优先”,也就是说初创企业关注的首先是应用在视觉上设计得很漂亮,其次才去关心产品的目标和是否有用。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日益强调技术产品视觉设计重要性的一种响应。这使得设计团体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加强。但是“好看优先”是不对的。如果你的产品既没用又不吸引人,再好看也没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的产品:

Uber从视觉风格上来说很难算得上是革命,但是它可以让一辆“黑车”几分钟内出现在你面前,而且你还可以在地图上跟踪其行驶路线,减少支付系统中的交易摩擦。其核心的价值主张是有效的。

Instagram则不同,很实用,也很吸引人,整个应用的外观都有了改善。但是在设计上当然也算不上有什么突破。它拥有合适的社会化机制,围绕着该应用的概念营造出火爆的使用,而非依靠出色的视觉设计来达到目的。

Airbnb解决了人们的问题—找地方住。这款应用也很好看,但是它不是仅仅依靠设计取得成功的,许多Airbnb早期的外观元素真的是非常糟糕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初创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类的成功。今天许多初创企业都在追求漂亮的视觉风格,却置其产品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他们对设计的关注导致了对空白区、网格图形以及印刷先导设计的狂热。这一向设计倾斜的思潮导致了许多极简主义网站的出现。Web 2.0的外观已经死亡。正在迅速为“简洁设计”所代替,令人回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瑞士风格的图形设计—这种设计体现了鲍豪斯运动的许多原则,几乎没有阴影和渐变。

有些人开始想起这种设计风格,然后随着Flipboard和Letterpress这样的应用而流行,并从移动端蔓延到了web上。仿佛一夜之间遍地都是这种设计风格。这个现象在网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 Svbtle和 Qz.com。而Pinterest看起来就好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克劳威尔的现代主义网格设计。
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产品的视觉设计上最终能不能得出一款功能更好的产品?在对像素表现、留白区以及山寨Pinterest界面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老产品换新瓶,功能却没有改进,甚至有时候功能性还变差了。Gmail2012年的重新设计就引发用户的迷惑和愤怒,部分原因就在于它更注重了“简约设计”原则而忽视了用户的利益和行为。

如何设计产品?

乔布斯对此有过最好的概括:

有人认为设计就是要决定产品的外观(参见 图说用户体验与用户界面之别)。但是一旦你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它确定的是产品的工作方式。

要聚焦到用户的利益上。用户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去解决?开始时应该使用现成的图标。用 Balsamiq。提出基本的设计,开发基础应用,然后交给用户。在外观上不要浪费时间。

在你解决好应用的核心问题之前,不要在视觉设计上浪费开发周期。如果你需要设计师的帮助,可以联系交互设计师或产品设计师。你不需要视觉设计师倒腾出好看的像素。你可能需要有人帮助你弄清楚如何让产品工作,并以简单和吸引人的方式来实现。

在iOS上,要想搞砸你必须摆脱那些条条框框。有了 Twitter Bootstrap,哪怕是最不情愿设计的工程师也能创建出一个基本的、好看的网站,想要做出一个彻底丑陋的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尽快找人测试。我们在之前的一个项目中犯过一个错误,花了6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个新闻阅读器应用却没有进行过广泛的用户测试。我们拥有出色的兴趣图谱算法,但是应用发布时却发现不管应用有多好看却没人感兴趣。大家都认为应用很棒,但就是没人用。

当我们开始开发DrawChat的时候,用5周的时间做出一个版本,然后迅速推向用户,并根据反馈来迭代开发。
我们没有在早期的开发周期浪费时间在中看不中用的特性上,而是关注于中用但样子不算好看的版本,一旦发现有人用或关注某项功能,再慢慢去美化

在DrawChat上有一件事情我们做对了—对用户友好、好用好玩。我们给应用添加了一个画画怪物指向“New Chat”按钮而不是传统的那种空白的对话框方式。这种好玩的细节设计会给用户留下很深的印象,其效果要比最完美的渐变模式设计都要好的多。
另一个好玩的设计例子是Sybtle的“Kudos”按钮,它可以点亮和弹出。这一动画设计的目的是在用户提供积极反馈时取悦并奖励用户。

首先专注于设计一款有用的产品。一旦有了一款有用的产品,不用去考虑对每个像素做出调整。要营造出总是好玩且有时超出预期的喜悦时刻。

投资人不蠢。如果你的价值定位有料,你就不需要最好看的app界面。它们的工作是去芜存菁而已。如果你的产品创意很棒,他们自然也能判断你是不是有能力做出来并让产品变得好看。

开发者真正的福利 苹果APP跨系统运行功能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同时拥有的两个系统iOS和macOS,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系统的功能是分离的,苹果仅仅允许用户在iOS和macOS上同步某些功能,比如短信、备忘录、日历等等。之前早有传言称苹果将合并这两个系统,但苹果否认了这一说法。

但是根据约翰·格鲁伯从一些二手资料中搜寻的信息来看,苹果似乎想创建一个允许APP跨系统运行的功能,即开发者可以创建一些通用的应用程序,他们可以同时在iOS或macOS系统上运行,而不需要再开发两个单独的版本。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关于苹果生态系统中APP可跨系统的传言了。早在2017年12月,彭博(Bloomberg)的马克o格曼(Mark Gurman)也发布了一份类似的报告,当时马克o格曼声称,苹果将在2018年推出iOS 12和macOS 10.14系统时同步更新这一功能,但格鲁伯表示,苹果这一功能最早将于2019年和用户见面。

马克o格曼最初的报告本来是有迹可循的,但考虑到最近有一篇关于苹果可能将iOS 12的一些主要功能推迟到2019年更新的报告,因此我们大胆推测这个APP跨系统运行的功能可能也将延迟发布。

app霸道App 不交隐私别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