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动效之美需内外兼修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APP已如天空的繁星,数也数不清。随着手机硬件的不断升级,实现炫酷且流畅的动效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如果你是APP达人,喜欢试用各种APP,你肯定会发现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动效化。一个真正的美女一定是同时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评价一段动效也是如此。一起来体会它的灵动之美吧。

1.APP动效的外在美

一段动效首先需要是生动且有趣的,不仅要有好看的外观还要有流畅的体验。要做到这点,需要赋予动效以生命力,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法:

1.1模拟惯性

现实中物体的运动是有惯性的,比如公交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突然往前一倒。仔细观察下面3段动效,图像在变化(放大、缩小和翻转)的末端都会“超出”一点再立即“反弹”回来,如此的处理方法使得整个动效充满活力,显得生动有趣。

1.2模拟重力

与惯性一样,重力也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所有物体在无向上的支持力的情况下都会下坠,比如倾倒垃圾。一般APP删除卡片的动效就是横向滑动直至消失,但是下面这段动效却加入了重力效应。即卡片在横向滑动的同时也在翻转并下坠,就像现实中往垃圾桶中倾倒垃圾一样。在使得整个动效生动有趣的同时也便于用户理解操作含义。

1.3均匀变速

一个优秀的动效肯定不会是匀速运动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显得生硬和死板,就像机器人一样。要想让一个图像运动的有活力,就需要对其运动的速度进行“设计”。仔细观察下图所示动效,虽然界面中不同元素的运动速度不尽相同,但其运动均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均匀变速,切记“急起”。就是说界面元素在运动时的初始速度要为0,以匀加速开始运动,而在运动结束阶段往往是可以急停的。

1.4碎片化运动

使一款应用变得个性十足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给它加上炫酷的动效,而使一个动效炫酷的常用方法就是碎片化运动。简单说就是把界面中的图像拆解成一个个碎片,然后让它们进行不同步的运动,利用时间间隔和变速产生炫酷的效果。就如下面一则动效,图像中的不同元素有节奏的呈现,利用时间差来制造效果。

2.APP动效的内在美

真正优秀的动效不是只有漂亮外表的花瓶,还得具备优化交互和提升体验的作用。下面总结了3个动效的“内在美”,分别为引导、简化和增强反馈。

2.1引导

图形界面本是难懂且抽象的,增强引导是降低软件操作难度和提升用户体验的好方法。

2.1.1动态聚焦

通过动态化的处理引导用户聚焦界面的关键部位,以使体验更加的流畅。青蛙能够快速捕捉移动中的物体,人眼也具有相似特征,运动中的物体总能引起下意识的关注。如下图所示动效,屏幕上方的数字不是直接显示一个数值,而是从0迅速递增到该数值,特意表现一个动态的效果,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用户的目光,起到聚焦的作用。国内的支付宝钱包APP也利用了此类特效。

2.1.2示意过渡

过渡动效就是给界面的变化加上流畅的过渡,目的是引导用户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会使其不知所措。如下图所示动效,添加卡片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模拟,让用户很轻易地理解发生了什么。试想一下,如果该页面没有滑动效果,而是直接生硬的跳转,是不是差劲很多?

2.1.3空间转场

转场动效是被设计师所普遍重视的一种特效,它的作用也是引导用户,让用户更好地理解页面跳转,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下图所示一则动效就是一个漂亮的转场动效,为了避免两个页面之间的跳转过于生硬,利用动效填补上了页面跳转的中间过程,使得体验更加流畅和自然。

有时优秀的设计就是出色的简化。简化界面信息和交互层级可以降低操作难度和提升用户体验。

2.2.1隐藏二级操作项

利用动效可以使界面中的部分信息隐藏,当进行某些操作后隐藏的内容会动态展开,从而达到简化初始界面的目的,使界面简洁大气。

2.2.2 按钮动效化

使按钮动效化能够让界面重要信息动态浮现在同一按钮上,使得用户的目光紧紧盯着按钮,弱化了页面跳转带来的干扰,使体验更加流畅。

 

2.3增强反馈

软件的反馈对于体验的提高来讲至关重要,增强反馈可以起到更好的提示作用,使体验过程更加轻松和愉悦。抖动是增强反馈的方法之一,用动效反馈替代图形文字的静态提示,更加自然和引人注目。下图所示动效出自苹果的Pages软件,当进入编辑态后待编辑对象进入不断的抖动状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3.总结

动效化显然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新趋势,如何设计出有趣且吸引人的动效已成为设计师们的新课题。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类型的动效,有些产品适合炫酷的动效,有些则不适合。切记不要把动效设计成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而应该将其视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新方法。

社区APP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 o2o 不断升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互联网公司不断的跑马圈地,淘宝的淘点点,腾讯的微信,滴滴与快的打车,饿了么等等,O2O 的领域不断出现巨头的身影。而同时,连接小区业主、物业、以及周边商户的这类小区服务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O2O 深入到每户家庭中成为了诸多创业者的方向。

叮咚小区,小区无忧,小区问问,小区管家,小区助手,诸多的小区 App开发公司 不断冒了出来,在尚未出现巨头的小区服务领域,似乎仍是个蓝海。然而,5 月 17 日,上海叮咚小区宣布获得亿元的天使投资,将小区 App 大战推向了高潮。这让笔者不禁想到去年 10 月份获得 C 轮 6000 万美元融资的邻里私密社交应用 Nextdoor。Nextdoor 在美国可以说是发展的风风火火,从成立至今,共获得了近 1.5 亿美元的融资。

从成立开始,叮咚小区的产品思路就是仿照 Nextdoor 的方向,从小区社交切入,打造小区 O2O 生态圈。但是,获得了亿元天使投资的叮咚小区真的价值这么多吗?在国内,小区社交真的就是下一个 O2O 巨头产生的领域?

让我们先来看看叮咚小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叮咚小区的推广手段有哪些?

首先,工作人员小区地推。从 14 年 1 月份上线之后,叮咚小区第一批的用户就是靠小区的地面推广,上海浦东张江的玉兰香苑、汤臣豪园是他们第一批推广的线下小区。笔者也就驻扎在张江,正好赶上叮咚小区第一批的推广,叮咚小区推广的方式很简单,小区的商业广场树立一个广告牌,下载叮咚小区,领 5 元红包。其次,地铁广告,这应该是大部分用户看到叮咚小区最直接的方式了,上海的地铁车厢门以及一些街区广告上,到处都是叮咚小区的广告,其在上海 1200 万每月的推广费用,足够让其哆啦 A 梦样式的 logo 有了足够的曝光率。后来,笔者发现 QQ 空间的推荐应用的位置也出现了叮咚小区的身影,小区生活便利站的口号不时出现在笔者的视线中。经过几个月的积累,这些推广的渠道也带来了官方所说的百万级的用户。

然而,小区社交是否会在亿元的天使投资下就这样盖棺定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小区社交:小区社交是以居民小区为中心,基于同小区居民的人际关系,位于熟人社交(微信)与陌生人社交(陌陌)中间的一个社交领域。

尽管在国外有了成功的模式,但是小区社交在国内,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笔者并不认为其是一个强需求。

首先,不断流动的小区居民。在中国来说,大城市是大部分 App 发展的起源地,对于小区 App 更是如此。其实从推广上来看,叮咚小区选的第一步很不错,张江地区的居民基本以软件园的白领为主,人员密集,从事 IT 行业的居多,对新事物和互联网新东西的接受能力较强,再辅以 5 元钱红包的诱惑力,几万的下载量很轻松就可以达到,但其忽略了张江地区小区的居民流动性,作为长期潜伏在张江的笔者来说,张江地区居民的流动性可以说是非常快的,今天在这个小区,下个月可能就会搬去另外个小区。其实不止是在张江,北上广是中国人员流动性最大的城市,在上海的很多叮咚小区的目标小区中,外来租房用户仍然占着不少的份额,更不用提二三线城市小区的空房率了。以租房为主的居民属性并没有对小区有很大的归属感,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社交以及日常的生活服务,因此,对叮咚小区的使用兴趣必然大大降低。

其次,无序的小区管理。不是笔者贬低国内小区,除了小部分的高端小区以及部分成熟的居民社区之外,国内大部分的小区运营仍处于最低的标准,小区的物业管理者除了收个费,差个水表之类的活动能看到之外,也就剩下了门口嗑瓜子的保安了。连最基础的社区活动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居民监督小组和居民委员会了。Nextdoor 在美国可以发展起来主要受益于美国小区的成熟度,在 Nextdoor 上的主要需求亦是小区服务、商品推荐以及关于本地安全的信息。但在国内,单是本地安全的报警功能就是国内的 App 无法达成的。因此,国内小区管理的无序性根本无法支撑小区社交的开展。

最后,小区社交 App 用户群体的不稳定。对于项目的创始人来说,他想要面对的用户肯定是小区内长期稳定的居民群体,然而,他们是否想过,小区内最稳定的居民群体是哪些人?当然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而这部分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接受程度又很低。而且,小区内的年轻人有了陌陌、微信、QQ 以及论坛,也就对小区的社交缺乏关注的兴趣。因此小区社交 App 就落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年轻人不愿玩,老年人玩不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小区 O2O 真的就不需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小区 O2O 是需要的,而且肯定会是未来一个较大的发展领域,只是,当前的中国小区的发展近况决定了小区社交肯定不是一个可以瞬间切入并爆发的点。

小区 O2O 的切入点有哪些?

第一步,从高端社区切入。相比于大部分小区管理的无序性,高端小区或者运营成熟度较高的小区,其居民的稳定性,以及较高的文化,可以使得小区 App 的推广更加数你。同时规范成熟的物业管理,常态化与多样化的小区居民活动,完善规范的小区商业,都可以给小区 O2O 带来足够多的商机。

第二步,从小区服务切入。其实在居民较为集中的小区周边,各项居民服务已经很完备了,餐馆、维修、商店等等都能找到很多家,但是其服务的过于分散,缺乏一个以小区为中心整合平台。饿了么、淘点点整合了餐饮,各种家政 App 整合了家政服务,唯独以小区为中心的垂直生活领域的服务整合尚没有出现较好平台。笔者曾和小区无忧的团队人员沟通过,小区无忧的整体产品方向就是从小区周边服务的整合开始,后续还准备针对小区的每户居民印制小区服务手册,其实,从这点来看,笔者是比较认可小区无忧的产品思路。以线下服务带动居民社区的活跃,再辅以社交的元素,一步步的走下去才是正道,盲目的烧钱给社交铺路,也许能获得一时的喧噪。但钱烧完了,究竟能沉淀下什么?

第三步,智能化小区的方向。如果可以与开发商或者小区物业达成合作,软硬件结合,在居民家中安置小区服务系统,门边放上一个触摸屏,居民可以在系统上完成点外卖、叫维修、报警、收听物业公告等活动,岂不是很方便。同时再辅以 App,做到人与房子合一,可以随时掌握小区与家中信息,及时找到物业或周边服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画面,不禁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当然,这个方向不时一般的小团队创业可以完成的。这一领域其实应该是各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发展的方向,龙湖地产在 2013 年建立的社区服务平台「生活帮」,以及万科同年上线一款基于社区生活的 App「新街坊」都是在朝这个方向发展。笔者可以大胆猜测,不久的将来,智能化的小区管理与服务系统必将会不断涌现。

俗话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叮咚小区亿元的天使投资是好事,同时又不是好事。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但没看清方向的快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叮咚小区的创始人更多的应该考虑亿元天使的资金花完后能沉淀下什么,而不是盲目大跃进

怎么让用户天天使用你的APP:“触发器”培养习惯

应用商店中有数百万个app。每部智能手机平均安装41个app。人们每天所使用的app平均为8个。用户的下载不再意味着一款产品的成功,而只是漫长成功路上的一个节点而已。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教你怎么从上百万个app中脱颖而出,成为用户下载的41个app之一,但是如何成为人们每天使用的8个应用,却少有人谈及。

那么,怎样才能让用户天天使用你的产品呢?答案非常简单:找到一个触发器(Trigger) 。

1.触发器

假设你所在的社区周三统一清理垃圾,有一次你忘记了,但是周二晚上回家时你看到邻居们都把垃圾桶整齐的放在外面,你会立马想起来。你看到了一个触发器(其他人的垃圾桶),接下来你就会采取行动(倒垃圾)。

Charles Duhigg在他的著作《习惯的力量》中,解释了触发器的原理,以及它是如何塑造人类日常习惯的。Duhigg认为,几乎所有的触发器都可以归结为以下5类:

● 地理位置(Location);

● 时间(Time);

● 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

● 其他人(Other People);

● 前一步行为(Immediately Preceding Action)。

一个触发器实际上就是一种提醒,最终会导致某种行动。

2.移动互联网的触发器

我们来看看这5类触发器会在移动互联网中会导致什么样的行动:

● 地理位置:“我到了一个新地点,我会打开foursquare找附近最好的咖啡馆。”

● 时间:“我要迟到了,我会用Lyft或Uber打车,而不坐公交地铁了。”

● 情绪状态:“我是个怀旧的人,所以我会用时光机应用Timehop看看往年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 其他人:“别人都没在这,我得把这场景拍下来发到Snapchat上给他们看看。”

● 前一步行为:“我感觉很不舒服,我得上ZocDoc联系一下我的医生。”

3.触发器必须表达出明确的信息

你需要向你的用户解释清楚“你的服务解决什么样问题”,然后告诉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你的产品。

很多公司会用一句简单的宣传语表达使用场景,比如帮助用户征集好友意见的工具Seesaw在“当你需要观点时”使用(他人触发);Pocket的宣传语是 “当你看到一些内容想要稍后阅读时,把它放在Pocket中”(前一步行为触发);价格追踪网站Nifti的应用场景是“当你在网上看到喜欢的东西时。” (情绪状态触发)。

4.启动你的触发器

理想的情况是触发器能够自动启动。但是,很多初创公司的产品在试图改变人们的行为,这时,触发器就很难自己产生作用。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你来触发这个点。最常见的方法是推送通知。200个字符不长,但是分量很重(因为会推送到千千万万人的口袋里)。Foursquare之前的一个版本中添加了地理位置触发器,当你距离某人或某地不远时,会收到通知。

当你的一位朋友要去附近看演出时,WillCall就会使用“他人”触发器来通知你。Fab的目标并不是做日用品交易,但是他们以此起步,引入“时间触发器”,通过促销邮件,做成“精美设计”的在线交易平台。If This Then That(IFTTT) 让你自己建立触发器,差不多属于“前一步行动”类型的。成千上万的用户在平台上制作触发器供人们使用,他们管这个叫做制作“菜谱”(recipe)。

当然,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推送消息需要内容专注并保持与产品的相关性。用户收到信息时是高度警觉状态的,然而,很多公司却越来越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不断地打扰用户。

5.用触发器培养习惯

清晰的触发机制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形成习惯。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是极具价值的,是培养终生用户的关键所在。

Duhigg在他的书中详细的阐释了习惯循环,很值得一读。接下来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Uber和ZocDoc是如何改变数百万人的习惯的。这里用“触发器”(Trigger)来代替Duhigg原书中所用的“暗示”(cue)这个词,以保持本文的连贯性。
用户感觉不舒服(前一步行为触发器),他们习惯性地打开ZocDoc,身体好些后他们感到满足,下一次不舒服还会用ZocDoc。用户要迟到了(时间触发器),他习惯性地打开Uber应用,最终准时到达,下一次快迟到时还会用Uber。
6.利用触发器盈利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触发器的力量,作为习惯循环第一步的触发器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方Push服务商Urban Airship能够帮助开发者获得更多的收益。去年,Facebook也开始拓展app安装广告,推出更有效的互动式app安装广告。Estimote Beacons则着力于“地理位置触发”,它可以通过蓝牙推送基于地理位置的通知,精确到一个特定的房间,这样推送的内容与用户的需求相关度极高。

当用户接近某个商场时会收到推送的通知,用户进入商场后收到最新促销信息,并通过室内定位相关的商品,最终用手机支付。

7.在移动互联网的混战中取得成功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域,有一种鱼叫引金鱼(Trigger fish),颜色非常艳丽,它的背部长了两根脊椎来抵御掠食者,保护自己。如果要启用第二根脊椎,另一个必须受到了压迫,这种压迫就是一种触发器。两根脊椎相辅相成。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的混战中,你首先需要用户下载你的产品,并利用触发器的原理使产品的作用最大化。不管是在大海中,还是在应用商店里,触发机制是防范天敌和竞争对手的利器, 你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弄潮儿,完全取决于自己。

为什么你的 App 留不住用户?

在多数移动创业者的想像中,精心制作的 App 完成,上架到 App Store / Google Play 之后,那就是刺激的开始,源源不绝的用户会来下载,接着可以透过数据分析,不断改善产品。

但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多数创业者会发现 App 上架之后,根本只有少数人下载。这时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去请媒体帮忙报导。但好不容易赢得了曝光,转换出一些下载量,但多数用户根本只把 App 打开一次,就再也没有回来。很多人甚至只是下载,连开启也没有发生。

在游戏的世界,一支 App 能够有 40% 的次日留存率、20% 的 7 日留存,与 10% 的30 日留存,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如果是工具类的 App,留存率还要更低。所以如何让一个用户从下载到长期使用,这中间有太多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关于留存率 (Retention),以下分享一些我观察到第一次制作 App 的创业者,最容易犯下的错误。

进入障碍

用户通常是在零碎时间使用手机,不是很优秀的多点触碰输入者,或甚至根本处于不方便输入的情境 (想像站立搭巴士)。因此当一个新 App 被开启时,如果还需要输入 Email、帐号、密码注册,下载大型资料,或是设定喜欢的类别,才能开始享受它提供的价值,那么用户在中途因为零碎时间结束,或是输入太麻烦而放弃,是很容易想像的事情。

界面太复杂

进到主画面后,最怕的就是太「酷炫有创意」的使用界面,因为那通常也代表着用户的难以理解。你会发现最厉害的界面设计师,往往不吝于偷窃主流 App 的用户体验。其背后原因很简单,让用户容易理解、容易上手,才是界面设计最重要的核心。

新手入门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多数的 App 根本没有制作新手教学,而许多 App 则只提供草率马虎的说明。在这方面所有人都该跟受欢迎的游戏学习,为了留下用户,它们已经把新手教学进化到了极致。不但会告诉你屏幕上诸多按钮的用途,还会提供一整套长达数天的入门程序,缓缓把你引入游戏之中,确保你真的会黏上。

App Store / Google Play 两大应用商场成立七年,过程中 Mobile 的竞争已经从当年的休闲级,逐渐进到现在的超职业级层次。因此一个 App 如果在配色、图片文字、界面的设计上,没办法得到用户的青睐,当然也很难长期留住他们的心。

慢、闪退

触碰式屏幕的缺点,就是按下虚拟按钮后,没有任何的物理反应。因此用户对于一个 App 反应的心理需求,其实还要更高。如果你的 App 没办法经常、即时的给用户回馈,甚至还会闪退,留存率当然很难太高。

没有推送,或是滥用推送

Push is the new inbox。在对的时刻,适时推送精准的讯息给用户,能够为他们创造极大的价值。在错的时刻,推送错的讯息给用户,下场就是被删除。

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

当然,你可以把上述的注意事项都做到完美,但如果你的 App 最终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那还是一样无法打破悲剧的结局。

十大餐饮O2O类别,创业机会在井喷!

餐饮行业是互联网下沉最早被带动的行业之一,也是最容易被o2o化的行业。餐饮O2O随着整个互联网生态的下沉,迎来最好的创业时间段。餐饮O2O当中优秀的创业团队有着同一个共性:强大的地推能力和高效执行力。
O2O兴起,无疑已成为这几年的创业最热的热点。看了些最近的商业计划书,发现很多创业者大谈O2O,意想成O2O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不然,O2O只是整个互联网大生态下沉中,任何行业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所有行业被在互联网的潮汐慢慢浸没,这个过程就是O2O,所以O2O没什么稀奇,迟早都要被浸没,只是有些行业快一些,有些行业慢一些而已。在互联网下沉的过程,时下的时间点可谓是最佳的风口,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创业热情高涨,另一方面,正如罗振宇讲的:90后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人口红利为互联网生态这次下沉提供了天然的不需教化的用户。

餐饮行业是互联网下沉最早被带动的行业之一,也是最容易被O2O化的行业。餐饮行业其体量足够的大,细分行业足够广,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很好创业生态,相对其他行业更容易入手,也更容易被投资人所看懂,所以该行业一直被投资人所青睐。但O2O创业切入点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切点如一把刀的刀尖,是撕开市场的口子的开始。以下是我以个人观点整理的餐饮O2O创业分类,仅做参考:

第一类,点评类,最早一波以本地餐饮信息分类切入的互联网企业,在O2O蓬勃发展的今天,以成老大哥级别。首屈一指当属大众点评,今年年初更是获得腾讯4亿美金入股,可见其在O2O领域当中的重量级地位。大众点评已从最初餐饮点评,渗透到O2O各个细分领域。当年,杭州也曾冒出原本可以大众点评抗衡的企业——口碑网,也是阿里出手投资的第一个项目,然后并入雅虎中国,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错过了一个成为O2O领域的巨头机会。国外典型点评类代表Yelp,Yelp是目前美国最大点评类网站,创始人杰里米·斯多普尔曼来自于著名的PayPal黑帮,Yelp曾经收到Google收购邀约,苹果的乔帮主曾致力其放弃Google收购邀约,成就了2012年3月Yelp成功IPO,目前市值超过50亿美金。

第二类,团购类,以餐饮团购为切入点。2010年团购兴起,随之而来是“百团大战”,团购网站遍地开花,可最后脱颖而出屈指可数。2011年,阿里5000美金领头的美团,如今发展最为迅猛,像美团这样的团队拉出去卖保险,也能做一个牛逼企业。而当年估值曾高达11亿美金的拉手网,最近被民企三胞集团收购,最终沦为传统企业转型O2O的工具。国外典型代表为团购鼻祖Groupon,2011 年11月上市,目前市值为40亿美金。

第三类,点餐服务类,以网上点餐切入点,为用户提供线上点餐服务,商家自行配送。不同于点评类与团购类渗透电影、旅游、美容等O2O各个细分领域,而是只聚焦于餐饮,以饿了么、淘点点为代表。该领域创业机会丛生,今年大众点评8000万美金领投订餐平台饿了么,奠定饿了么行业老大地位。此外,阿里深入布局餐饮O2O,据称阿里将往餐厅派驻店人员,职责就是推广淘点点手机应用,该类创业企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国外典型代表GrubHub Seamless,由GrubHub 和Seamless两家外卖配送服务商在2013年合并而成,2014年上市,目前市值29亿美金,2013年有600万美金的盈利。

第四类,第三方配送服务,切入点外卖配送。自有配送切入,扮演搬运工角色,为餐厅增加服务半径,节省人力成本。这个模式是餐饮O2O创业中模式最重的一种,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逐个城市来拓展。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拿到B轮的点我吧外卖网和拿到D轮的到家美食汇。该领域已经开始深度垂直化,包括了只做老外餐厅配送——Sherpas,和最近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出手投资的专业火锅外卖配送——挑食。此外,这类项目具有“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概念,更是给了未来餐饮外卖以外拓展的想象空间。国外典型代表是日本出前馆,日本最大规模的外送订购网站之一,配送品类已不限于餐饮。

第五类,预定服务类,以订餐、订台等服务为切入点,提供便捷的到店服务,实则为商家提供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易淘食、大嘴巴为代表,为商户提供SaaS应用,将自己餐饮管理系统与餐饮商户ERP系统有效整合,让商家可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进行预定管理、精确营销、会员管理、菜单管理等。易淘食已在9月活动B轮融资,大嘴巴阿里系黄金团队创业,更是获得大众点评5月战略性投资。国外典型代表OpenTable,今年6月,在线旅游巨头Priceline亿24.4亿美金的价格对其进行收购,2013年实现3300万美金的净利,同时英国今年上市公司Just Eat,市值14.7英镑,净利1410英镑。

第六类,社交类,以美食分享和交友切入。这类项目涉及到社交,必须有趣、有料。例如,饭本,一款基于社交关系找餐馆的应用,通过好友和大人为你解决吃饭问题;美食美刻,一款美食图片分享平台,兴趣社交平台;食遇,一款美食社交约会应用,帮助用户解决“找吃难”、“和谁吃”的问题。此类创业项目,将会是接来下创业热门,以及投资热点。找到行业痛点,激发餐饮社交需求,会涌现一批优秀项目。

第七类,菜谱类,以餐饮中的菜谱切入。比较典型的事好豆网和下厨房,他们专注于家庭烹饪,提供海量的菜谱做法。目前好豆网有超过3000万的用户,下厨房超过1300万用户,这类项目接下里势必往“offline”这一端开始尝试,开始挖掘即有用户价值。

第八类,健康塑身类,以减肥和健康切入。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加快,赚女性用户的钱永远是最好的选择,以减肥切入,绝对是刚需亮眼的。如Yota美食,专为女性提供减肥瘦身餐、养颜餐、工作餐、素食餐、孕期餐等,由专业营养师与医师团队为轻体力劳动人士量身定制,热量值低、营养均衡的套餐,很容易受到女性喜爱。此外还有个叫HeyJuice项目,科学配比的冷压鲜榨果蔬汁,用果蔬汁完全替代三餐,做到断食,让女性疯狂不已。不久将来,基于减肥和健康需求此类创业项目将层出不穷。

第九类,新型品牌类电商,借助互联网思维和传播,迅速打造互联网特色品牌。在互联网时代,总有一些技能是传统企业学不会的,借助互联网玩转传播,迅速建立品牌。例如,叫个鸭子,另辟蹊径,用新配方新做法做鸭子,以好玩的心态做产品,借助朋友圈病毒式传播,迅速建立品牌。

第十类,连锁品牌类,基于已有品牌的影响力和门店数,进行O2O转型升级。俏江南、小南国、老娘舅、KFC、麦当劳、必胜客等,此类项目,大部分都是尝试性线下往线上走,对自身的升级和业务拓展的尝试,会走的艰难些,不像新型品牌类电商没有任何包袱,需要拖着庞大“身躯”。

餐饮O2O随着整个互联网生态的下沉,迎来最好的创业时间段,简单列举了10类关于餐饮O2O的大致方向,可以看出此类创业选对切入点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切入点,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当然选对了切入点,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餐饮O2O当中优秀的创业团队有着同一个共性,强大的地推能力和高效执行力。此外,餐饮O2O深度垂直化是其发展的趋势,未来各类奇葩项目不断涌现。

微信小程序和APP开发的区别

有的人分不清小程序和APP有什么区别,是的,他们的样子确实很像,但是他们骨子里却大不相同。

1、微信小程序是webapp,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不需要在设备上下载安装,比如现有微信里的滴滴打车。而App是专门针对某一类移动设备而生的,它们都是被直接安装到手机设备里,是一个独立的应用。微信小程序的推广成本同公众号类似,远远低于APP的推广成本。

2、从技术上说,微信小程序就是微信支持的一种第三方插件,微信向这种第三方插件开放了更多的功能接口,从丰富的界面控件到多种框架,特别是提供了更多的对移动设备的访问能力。APP是需要针对不同的移动操作系统专门开发对应的产品。ios系统对应ios app, android系统对应是 安卓app

3、微信小程序的推出,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号小程序是要打造一种新的应用形态,让用户关注应用号,就像安装一个App一样,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和卸载。

4、由于无需下载安装,并且轻量,用户会更加容易接受小程序,而不是安装APP。微信推出应用号小程序,并非想要做应用分发市场,而是给一些优质服务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APP是需要安装的。不能在线阅读和浏览。同时APP下载是需要跳转到对应的市场下载、搜索、推广等等。

5、小程序在刚需低频、随机应用、媒体形态的移动互联网方面上,会有不错的斩获!要是可以原封不动的移植到到小程序上,用户也会买账的。可以让用户放弃和卸载一些APP。

6、创业者必须清楚,小程序的这样的新产品出来,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什么红利机会。只是开创一种新的APP渠道而已。 对小的创业企业来说,是一种快速高效的途径。

 

折叠手机时代,app该怎么开发呢?

Galaxy Fold横空出世,三星率先打响了折叠屏的第一枪。 华为首款5G手机,名为Mate X,也是可折叠屏幕。 另外多家手机大厂频频传出成功研发折叠屏的讯息,折叠屏元年”的序幕正式拉开。

随着产品型号的碎片化和多元化,Android与iOS手机的屏幕尺寸层出不穷,加之全面屏大行其道,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同时,app开发中对于屏幕的适配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现在的开孔屏,大部分不需要做特殊适配处理,由手机系统默认显示,而广泛应用的刘海屏,则进一步加剧了app开发的工作量。面对越来越多尺寸都要达到不同适配效果的现状, Html5+CSS的混合开发技术特性,能够更好的处理复杂页面布局,从而缩短人力成本和开发周期。

折叠屏也会带来新的屏幕适配规则,如Galaxy Fold所展现的效果,从小屏切换至大屏,我们可以理解为从手机切换到iPad的过程,而应用内的布局和展现信息也不能单纯以画面拉伸来处理,需要自适应技术进行适配,满足不同折叠屏、不同尺寸的需求;这对于使用Html5自适应布局的混合开发技术来讲,具备天然适配折叠屏的能力,同时可一套代码直接生成Android与iOS两端应用,所以其效率优势依然存在。

也可能会出现一种 类似Bootstrap 这种响应式框架,对开发来说,可能就是多了一种布局方式,并且应该会是以 Support 包的形式进行扩展支持。

HTML5相对于APP开发者的7大优势

跨平台:在多屏年代,开发者的痛苦指数非常高,人人都期盼HTML5能扮演救星。多套代码、不同技术工种、业务逻辑同步,这是折磨人的过程。有点类似个人电脑早期世界,那个时候的每家电脑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开发者疲于做不同版本,其实DOS的盛行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发者实在没精力给其他电脑写程序。跨平台技术在早期大多因为性能问题夭折,但中后期硬件能力增强后又会占据主流,因为跨平台确实是刚需。

快速迭代: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对用户的需求满足的更快,谁的试错成本更低,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互联网产品大多免费、且有网络效应,后入者抢夺用户的难度非常大。使用原生开发,从招聘、开发、上线各个环节的效率都慢一倍以上,而且参与的人越多,沟通效率往往拖慢不止一倍。

持续交付: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原生应用上线Appstore,突然有一个大bug,只好连夜加班修复,然后静静等待2周或更长时间的Apple审核,这2个星期被用户的涂抹淹死,市场上一片差评,用户大量流失。等新应用被审核上线了,用户已经卸载了。但是,HTML5没有这些问题,你可以实时更新,有问题立即响应。

大幅下降成本:创业者融资并不容易,如何花钱更高效非常重要。如果你使用原生开发的App和竞争对手使用HTML5开发的App没什么区别,但你的开发成本高出一倍,我相信没有投资人会喜欢给你投钱。

开源生态系统发达:HTML5前端是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大量的开源库可以使用,开发应用变得更轻松、更敏捷,当然这也体现在了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上。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未来的生命力是比原生生态系统更强劲的。

开放的数据交换:HTML是以page为单元开放代码的,它无需专门开发SDK,只要不混淆,就能与其他应用交互数据。开发者可以让手机搜索引擎很容易检索到自己的数据, 也更容易通过跨应用协作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更容易推广、更容易爆发:导流入口多:HTML5应用导流非常容易,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HTML5的流量入口。而原生App的流量入口只有应用市场。聪明的HTML5开发者当然会玩转各种流量入口从而取得更强的优势。

流量大: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风靡一时《神经猫》,这个游戏如果放到Appstore,绝对没有那么多流量,超级App带来的流量,远大于原生应用市场。假如微信允许游戏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假如游戏后续升级解决持续娱乐问题,未来不可想象。

导流效率高:除了入口多、流量大,导流效率高也不可忽视,谁都知道:页游和端游打同样的广告,广告变用户的转化率,页游远远高于端游。

国家数据局的建立与数字经济的崭新篇章

在数字化浪潮中,每一个新的机构成立都象征着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最近,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无疑是给数字经济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对数据资源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更预示着数字经济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荣、规范的发展阶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为何会有国家数据局的成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石油”,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如何更好地管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合规,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职责将涵盖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等各个环节,确保数据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那么,国家数据局的建立对数字经济具体有哪些影响呢?首先,它将为数字经济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数据的管理和使用上,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和规范,这将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次,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将加速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通过集中管理和协调,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有无,这将极大地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国家数据局还将助力数字经济的安全发展。在数据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国家数据局将承担起数据安全的监管职责,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数据安全标准,确保数字经济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数据局的建立无疑为数字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更是推动数字经济走向更高、更远未来的重要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数据局的引领下,数字经济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HarmonyOS NEXT挥手告别安卓:华为全新操作系统重塑数字世界

华为计划在2023年12月31日之后停止提供对安卓操作系统的支持。此举意味着华为将放弃使用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转而推广自己的操作系统HarmonyOS。

华为推出鸿蒙操作系统主要是为了应对美国制裁带来的困境。在美国政府的打压下,华为失去了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权利,这对其智能手机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摆脱对安卓的依赖,华为开始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并逐步将其应用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

HarmonyOS NEXT不支持安卓应用。这一消息对于许多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他们担心无法继续使用自己习惯的安卓应用,也担心鸿蒙系统的市场份额会因此受到影响。面对这些担忧,华为做出了回应。

事实上,鸿蒙系统并非完全不支持安卓应用。华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编译器,使得部分优秀的安卓应用能够在鸿蒙系统上运行。然而,由于两种系统的底层架构存在较大差异,一些较老或针对性较强的安卓应用可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这也是华为在鸿蒙系统中放弃支持部分安卓应用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华为提出了解决方案。他们鼓励开发者针对HarmonyOS NEXT系统进行应用开发,为该系统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应用体验。同时,华为还针对部分常见问题提供了兼容性解决方案,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困扰。

鸿蒙系统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分布式技术和高性能表现。这些特性使得鸿蒙系统在多设备互联、系统运行速度等方面表现优异。

鸿蒙系统的劣势在于其相对较小的市场份额和缺乏成熟的应用生态。由于华为在近年来受到国际制裁,其设备市场份额受到一定影响。此外,由于鸿蒙系统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应用生态相对不够丰富。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努力来逐步解决。

HarmonyOS NEXT系统不支持安卓应用并不意味着该系统无法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相反,华为正在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逐渐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快速、更智能的服务,而无需担心应用兼容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