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从低端市场挖安卓(安卓app开发)“墙脚” 能变硬吗?

微软从低端市场挖安卓(安卓app开发)“墙脚” 能变硬吗?
  这两年,微软在移动市场经过诸多努力,但仍不见起色,而最近,微软找到了一个方法,尝试用低价产品来入侵安卓阵营。

这一变化可以在今年的微软MWC2015大会上看出。没有新旗舰,没有正式版Win10。在今年的MWC大会上,微软的表现或许会让人有些小失望。不过,通过这次大会,微软却透露出了一些重要信息:在拿掉诺基亚品牌后,微软的硬件策略越来越接地气,并开始尝试用低价的产品来抢夺安卓的市场份额。

  回避高端旗舰市场,从低端市场“变硬”

在这次MWC大会上,微软发布了两款低价高配的Lumia智能手机:Lumia 640和640 XL。这是微软在放弃诺基亚品牌后,首次以“Microsoft Lumia”品牌发布的两款机型。与其他手机厂商抢在MWC大会发布旗舰机不同,此次微软仅仅是发布了这两款低价的中端手机。

在规格方面,两款手机的配置偏中端。Lumia 640配置了四核1.2GHz的高通400处理器、1GB内存、8GB存储空间、5英寸720P 屏幕和870万像素主摄像头;640 XL在处理器和存储空间上同640一样,但屏幕升级到了5.7英寸,并采用了1,300万像素的卡尔蔡司摄像头。软件方面,两款手机都为用户提供了一年的Office 365个人版免费使用权,除了在手机上,用户还可以在PC、平板上享受完整版Office套件。甚至还提供了高达1 TB 的OneDrive存储容量。并且,微软也承诺将来都可以免费升级到Win10。

而最吸引人的是这两款手机的价格,640和640 XL的起步价分别为139欧元和159欧元,这个定位相当于国内的千元机。

不到200欧元的价格,中端偏上的配置,以及包括Cortana、Skype、Office、Outlook、OneDrive等软件服务,这使得640和640 XL在低价市场拥有一定的吸引力。微软设备集团执行副总裁Stephen Elop由此认为,“由于这两款产品价格如此亲民,在发展中国家会显得非常有魅力,甚至可能会对价格敏感的美国消费者也有吸引力。”

此次,微软没有急于推出旗舰机型,而是发布低价的中低端手机,是其有意制定的策略。

一方面,由于苹果、三星、HTC等实力厂商刚刚推出旗舰机型,高端市场势必会掀起一阵厮杀,微软此时推出旗舰机型将会处于弱势。而据微软手机营销主管Neil Broadley透露,微软将会在Win10正式发布之时,推出旗舰机型。微软在近期回避高端市场,等到Win10发布后推出旗舰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而另一方面,微软发现了中低端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并且开始尝试用低价策略来抢夺市场份额。

  利用低价产品,挖安卓用户“墙脚”

其实,早在今年2月,微软就启动了一个名为“Africa Initiatives”的非洲项目,计划在非洲市场推出75至100美元的WP手机,以期在新兴市场获取市场份额。

而此次推出640和640 XL,是低价策略的延续。微软认为,这两款中低端手机能提供比同价位的安卓手机更好的体验,这或许能吸引大量安卓用户进入微软生态圈。

利用低价的高性比产品,争取那些“善变”的安卓用户,是微软最近找到的一个突破口。

最近,微软做了一项研究,结论表示,“在新兴市场,低成本智能手机的安卓用户,远不如苹果用户忠诚。安卓手机的体验差异巨大,不同版的安卓系统体验也大为不同,并且还存在安全问题。因此,这容易导致低端的安卓用户转向其他平台。”

“微软最大机遇之一是争取安卓用户。”

微软移动设备销售副总裁Chris Weber在这次MWC大会上如是说。

而为了“争取”更多的安卓用户,微软或将采取一些激进策略。Chris Weber表示,“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推动,让价格更低,但并不止于此,价格最低但价值也要高”。一方面,为了增加手机价值,微软提供了免费的Office 365和One Drive存储等软件服务;而另一方面,微软将继续拉低WP手机的价格,以跟低端安卓手机进行竞争。

 建立生态联盟,挖安卓厂商“墙脚”

并且,微软不仅仅是想“挖”安卓用户的“墙脚”,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对安卓阵营的厂商下手了。

去年,微软开始深入深圳白牌厂商,建立技术生态联盟。通过这个联盟,微软为合作厂商提供技术、推广、渠道等多层面的支持,而合作伙伴则负责设计、制造和终端。在这个联盟中,大部分成员来自安卓的OEM/ODM厂商。据微软在去年11月27日公布的数据,在中国市场目前已有24个OEM/ODM厂商合作伙伴加入Windows生态系统,这其中有昂达、台电、原道等十余家公众所不熟知的深圳厂商。而通过拉拢这些厂商,微软能够快速借鉴安卓厂商的模式,快速生产低廉的高性价比设备,以此来进军非洲等新兴市场。

微软在移动终端市场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尝试,但至今还没有找到改变其市场地位的方法。据最新数据显示,Android和iOS系统已经占据了市场96.3%的份额。在这种情形下,微软开始变得越来越接地气,甚至是想通过用低价的产品来抢夺安卓市场份额。不过,这只是微软“自臆”出来的一种策略,能否行得通,还需要时间证明。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3.15前夕手机(手机app)预装软件探查:谁剥夺了我的卸载权?

现在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已经超过一半之多,就连老人及学生的手机也大多为智能手机,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智能”团,其潜在隐藏的“危险”也是大部分人知晓的事实,但却无力拒绝。那么近年来,由于APP运营商预装需求大于刷机商预装能力,装机成本也是一路飙升,而手机销售渠道,刷机商等也都成为了见缝插针的关键枢纽。一般情况下,手机一旦被刷机,无论用户是否将其激活,渠道商都会从中获取相应利润。而作为消费者,无论是从营业厅,还是手机门店或者其它渠道买来的新手机,第一次使用就会发现很多预装软件已经悄然光顾了手机,而且很难卸载清除!

值此2015年3.15前夕,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我们一起来探查行业秘密,试问一下:谁窃取了我的信息?――手机预装软件之所以被定义为不合理,多是因为隐藏诸如占据大量手机内存,软件自动联网消耗流量,甚至预置木马引起隐私泄露的危险,所以应加以警醒。可是是什么可以让智能手机偷偷蒙上我们的眼睛,还让你猜不到他是谁?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谁剥夺了我的卸载权?下面我们共同探查:

3.15前夕手机(手机app)预装软件探查:谁剥夺了我的卸载权?

  探查――品牌手机预装率

手机软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APP运营商为提高自有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选择“网遍手机,抢占先机”,也就是在手机到达目标用户前预装自己的软件。但是第三方刷机通常存在不安全因素,很有可能会破坏掉系统的稳定性。那么根据消费者委员会提供的一则报告,通过数据可清晰了解到:消费者投诉的集中点在于手机预装会在后台消耗流量,耗电,占据手机内存,然而这些预装软件只有root权限后才可以卸载,虽然市场中出现了像rom助手这类功能比较强大,能够做到一键root权限继和卸载预装软件的辅助工具,可是一旦通过root权限处理,品牌返修点通常就不在遵守保险义务,这让很多消费者感到无奈!

那么在中国市场流通领域中,有关手机预装软件,其中国内外主流品牌手机也是纷纷中招,其中有近97.5%的大品牌手机都存在第三方预装软件,安卓系统的行货手机的预装软件少则一两种,多则十几种,而水货手机由于原装原封少,所以被预装软件的情况并不多。但是我们都知道,水货手机无法享受“三包”政策,为何他被安装预装软件的情况却比较少呢?原因很简单:水货手机流通环节比较少,它主要从境外走私,整机组装再到门店销售,即使安装预装软件,也只有门店环节才可以触碰。

3.15前夕手机(手机app)预装软件探查:谁剥夺了我的卸载权?

  探查――手机预装软件“无孔不入”

手机每条销售渠道环节较多,给APP运营商带来了更多“无孔不入”的机会,可以说手机从出厂就开始被无限预装,无限卸载。不信可以做一次实验:用同一部手机反复刷机,假如刷五次,那么五次都会被置入新的预装软件。当然在工信部的严格监管下,厂商操作逐渐规范化,能够窃取用户信息的恶意软件也基本被逐出品牌市场。那么除此之外,被安装在消费者手机中的预装软件可以是手机厂商自己内置预装软件或与APP软件方通力合作所为,当然也包括通讯运营商。其中刷机商直接在手机销售渠道中下游切入进行预装,及反复刷机在预装产业链上都比较常见。其中rom助手相关专业人士透露,预装软件虽然无孔不入,但却并非很难卸载,当然内置也不是难事,但是为保护消费者权益,预装软件必须确保经过严格检测,否则无孔不入的则是难以驱除的“寄生虫”!

3.15前夕手机(手机app)预装软件探查:谁剥夺了我的卸载权?

  探查――预装软件的秘密

在去年,央视3.15就曾披露,每款预装软件根据门类,是否可卸载需求来收取每部到达手机的费用不低于1.5元。其中中小型渠道商会有两个软件推入系统层,并且无法直接卸载,它们主要按照激活数量达到18%的总数来计算,照这样算下来,渠道商可以通过每部手机获取3元利润,这种用行内话来说叫“包机”。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模式,那就是“刷机”,刷机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一般适合有经验且出货量在每月十万部手机级别的大型渠道商,刷机可以置换整个原有手机系统,而新系统与原系统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被置入了预装软件,这样的模式可以让一大半的预装软件都留在系统层,不管消费者是否激活软件,渠道商都会从中获利。

  探查――《3.15》消费者如何拥有卸载权

综上所述,手机预装等同于无孔不入,消费者很难享有卸载权,虽然工信部发布过相关通知及限制令,但是更多只是倡议,却无实际约束力,不过经过后来的补充,要求生产厂家申请进网的智能终端中预装的软件应附有相关信息。但是探查发现,归拢各品牌手机,目前仅有5家手机参数栏内注明内置软件应用,不过虽然如此,工信部仍在严格把控,而市场中的很多卸载工具也在严密坚守,同时rom助手携手配合工信部及相关部门,为用户自由卸载手机预装软件的权利保驾护航,力争归还消费者的卸载权。此外,作为消费者,即我们用户本身,要有意识的安装相对安全的软件来保护自身权益。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索尼2.0意在“去消费化”?

索尼2.0意在“去消费化”?

  继出售PC业务、精简手机部门后,索尼又计划在电视业务上动刀。

近日,让业内议论纷纷的一则消息是,索尼计划剥离旗下电视部门并成立单独子公司,国内海信集团将有望接盘。但涉及双方很快均辟谣称,没有类似并购计划,其中索尼电视部门只是转换成为全资子公司索尼视觉产品公司,并由其独立经营并自负盈亏。

在此次拆分中,索尼重点强调了病症与解药――由于电视和移动通信业务的市场变化太快并且竞争激烈,对这类业务索尼将谨慎选择产品开发类别,控制资本投资规模,以达到降低风险并确保利润的目的。对于疲软的市场,索尼的药方是通过内部科技积累和元器件优势,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主打高端市场。

不难看出,在平井一夫和其团队的带领下,这家深陷亏损沼泽中的公司正在做一场经济手术,通过裁减冗余部门、削减开支控制成本等一系列手段,朝着盈利版本的索尼2.0一路狂奔。就在索尼刚刚提出的未来三财年计划中,部件、游戏、网络服务、影视音乐等服务将成为提升利润的重点驱动,而处于低迷和亏损的电视、智能手机、音频等业务将逐渐被边缘化。

这剂猛药取得了应有的效果。翻开索尼2014年的财报,不难发现这家企业的情况正在逐渐好转:在去年前3季度中,索尼取得了365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这几乎已经是15年来的最高纪录,同比激增170%。而且这份成绩在糟糕的大环境下显得格外亮眼,如三星手机部门减益42%,电视部门减益30%,佳能相机部门减益30%,微软游戏部门减益20%,夏普、东芝及松下的电视部门仍在亏。

以上种种玩法,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黑白电、手机这种规模已经达到极限的成熟业务中,对手企业已经瓜分了大多数份额,索尼要依靠削减成本和当前份额扭转格局,几乎成为了不可能的选择,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壮士断腕。这与日立、东芝等日企转型几乎如出一辙,通过砍掉拖后腿的消费电子业务,控制投资成本和规模,专业聚焦工程机械、云计算、智能城市等B2B业务,实现市场转型和盈利。

但更重要的是,索尼这家传统日企离消费电子产品愈行愈远,手机、电视等产品将会变得更加小众。等其成功扭亏为盈迎来2.0时代的同时,跟消费电子业务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移动互联网交易额创历史记录 3年3倍回报率

北京时间3月9日午间消息,一方面是7000亿美元的移动互联网蛋糕的诱人前景,一方面是对30%的互联网营收可能遭到蚕食的担忧,在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去年的移动互联网交易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2014年的移动互联网交易总额达到1200亿美元(其中320亿美元为早期投资,900亿美元为退出交易),这一数字相当于苹果当年净利润的3倍。这足以令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兴奋不已。

风险投资公司、私募股权公司、银行和各大企业去年争相对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投资逾320亿美元,不仅推动了移动行业的发展,还推动了整个科技市场的繁荣。仅去年第四季度就引入120亿美元新资金,达到去年同期的2.5倍。

移动电商领域融资84亿美元,旅行/交通融资68亿美元,社交网络融资23亿美元。公用事业、金融、食品和饮料、游戏、可穿戴设备、生活方式的融资额均超过10亿美元。技术、企业/B2B、消息、广告/营销、医疗以及图片/视频融资额均超过5亿美元,其他12个领域合计达到17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交易额创历史记录 3年3倍回报率

2014年移动互联网融资额

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退出交易也高达900亿美元(650亿美元为并购,另有260亿美元为IPO),较2013增长一倍多。即使去掉Facebook对WhatsApp总额218亿美元的收购,依然较2013年增长80%。

支持IPO的机构投资者希望从这个高增长市场中分一杯羹,而面临主业遭蚕食风险的互联网公司也希望分享这一高增长趋势,因而成为并购趋势的主要动力。这都令早期投资者和企业家获益匪浅。

移动互联网交易额创历史记录 3年3倍回报率

2014年移动互联网各类别推出交易额

移动互联网交易额创历史记录 3年3倍回报率

3年来移动互联网推出交易额

  有15个移动互联网领域去年的退出交易额都超过10亿美元,消息领域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总额达到314亿美元(不计WhatsApp的交易总额为106亿美元),其次是游戏领域的167亿美元。食品和饮料、生活方式、社交网络均超过50亿美元。公用事业、音乐、企业/B2B、金融、广告/营销、图片和视频、旅行/交通、技术、移动电商和导航均超过10亿美元。剩余12个领域合计贡献了10亿美元的退出交易额。

移动互联网交易额创历史记录 3年3倍回报率

各类移动互联网行业3年回报率

  这些退出交易给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带来了丰厚回报,3年回报率最高达到42倍。其中表现最强的是导航(42倍)、消息(18倍)、应用商店/分销(11倍)、游戏(10倍)和社交网络(8倍),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的3年整体投资回报率也达到3倍。(书聿)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可穿戴市场进入井喷期?是时候泼点冷水了

可穿戴市场进入井喷期?是时候泼点冷水了

此前业内预期,2015年将是可穿戴设备的井喷期。然而,随着1月19日谷歌眼镜“停摆”,给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如今,Apple Watch上市后能否重燃市场对可穿戴市场的热情?

数百亿美元市场“蛋糕”

Apple Watch就是苹果CEO库克多次强调的“革命性”新产品。记者注意到,此前苹果在全球抢注Apple Watch商标后,便把钟表、手表等领域也纳入专利保护等级,这显示了苹果推Apple Watch的决心。

业内预期,随着Apple Watch上市,可能会刮起一阵可穿戴设备的炒作之风。

市场调研机构IHS预计,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额将从2012年的97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9%。以出货量来看,可穿戴设备有望从去年的9000万台增加到今年的1.4亿台,年增速有望达到62%;其中,智能手表将成为可穿戴产品的先行者,出货量年增长率将达235%,比重将逐步上升。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预测,2016年智能手表份额将达到可穿戴设备的40%。

一位长期跟踪电子行业的券商分析师指出,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的创新亮点之一,通过各式可穿戴设备,可以形成一切互联、无缝互通的愿景,市场潜力巨大。

记者注意到,各大IT巨头已纷纷推出相关产品,如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爱普生智能手表PS-500等。国内厂商也在积极布局这一新兴市场,如果壳电子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百度联合TCL发布的Boom Band手环、华为TalkBand B1等。

谷歌眼镜意外“停摆”

就在企业和机构纷纷看好可穿戴市场前景的时候,谷歌发布的一则消息却给市场泼了盆冷水。1月19日,谷歌宣布停止谷歌眼镜的“探索者”项目,同时还将关闭“探索者”软件开发项目,整体转入另一个部门。

记者了解到,谷歌眼镜是由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发布的一款智能穿戴眼镜,它的亮相点燃了可穿戴设备的星星之火,之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呈燎原之势。谷歌眼镜引领的风潮得到其他公司的响应和不断改进,例如索尼对外推出智能眼镜产品Smart Eyeglass的原型机。

谁也没料到,如今谷歌却打了“退堂鼓”。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谷歌眼镜的停售首先是成本过高,1500美元的价格使其难以得到大范围推广,谷歌眼镜也缺少可以展现其技术潜力的杀手级应用,此外,谷歌眼镜还因为在隐私、安全方面带来的问题使其饱受争议。

智能穿戴行业专家陈根表示,真正制约谷歌眼镜发展的并不是硬件本身,而是在于“软”的层面,即大数据平台无法支撑其价值的实现。宣布第一代谷歌眼镜停售之后,谷歌将会花更多时间用于移动互联网的系统平台与数据库的搭建上。

可穿戴市场同质化严重

谷歌眼镜突然“摔倒”,背后彰显的是产品用户体验性、实用性欠佳等问题。

一位行业人士直言,目前智能穿戴市场的同质化严重,很多产品即无痛点又非刚需,实用性难以让购买者兴奋,成了“鸡肋”。比如健康手环,种类很多,核心功能就是测步、监控睡眠等,很多产品都很类似。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已经有众多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包括以谷歌为代表的智能眼镜、三星Galaxy Gear为代表的智能手表、Jawbone为代表的智能手环等。

以智能手表为例,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可大致分为两种:不带通话功能的,依托连接智能手机实现多功能,能同步操作手机中的电话、短信、邮件等;带通话功能的,支持插入SIM卡,本质上是手表形态的智能手机。

为什么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功能大都相似?业内人士指出,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热潮驱使各大公司按照相似的技术路线开发智能可穿戴设备。

上述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份可穿戴设备零部件的报价单,记者发现,可穿戴设备的零部件价格低廉,其中蓝牙芯片8.4元,二轴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8.75元,高度、温度、气压传感器6.8元,三轴加速度传感器2.2元,叠层片式天线0.5元,扁平振动马达3.2元……产品目录里面最贵的就是原相心率传感器,价格为19元。

一位行业资深项目工程师告诉记者,可穿戴市场空间巨大,但是行业门槛不高,加上成本低廉,稍微有技术的企业就能购买零部件来做,所以造成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

该人士指出,迄今为止可穿戴市场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成为类似智能手机那样的千亿美元级市场。另外,人们对于智能穿戴产品的依赖度远不及手机。

移动市场研究公司Endeavour Partners最近对美国可穿戴市场进行了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依赖性并不强。在18岁以上拥有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中,虽然有1/10的人拥有活动追踪设备,但是超过一半的人已经不再使用;1/3的人会在6个月后放弃使用。消费者会购买和尝试可穿戴设备,但是很少形成依赖性。

(原标题:企业争夺数百亿美元可穿戴市场 产品同质化严重)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干货来了!苹果(ios app开发)将在发布会上公布这些信息

干货来了!苹果(ios app开发)将在发布会上公布这些信息

苹果将在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1点于旧金山芳草地举行主题为“Spring Forward”的特别发布会。外界分析认为,这一发布会或许是苹果在2015年中举办的最重要发布会,因为苹果不仅将在这一发布会上透露有关苹果手表包括售价和发布日期在内的更多信息,同时还有可能发布全新Macbook、iOS更新等消息。日前,媒体就为读者精心整理了苹果有望在本周发布会上公布的六大信息,具体内容如下:

1. 苹果手表定价和首发地区

目前,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苹果手表的售价在349美元,因此剩下的问题就剩下了这款手表的最高零售价格会是多少了。

据悉,运动款苹果手表的售价为349美元,这一版本采用了一体机身设计和橡胶腕带,因此是售价最低、也是苹果用于扩大自己手表产品普及率的一个主要款式。同时,所有苹果手表都将有两种大小可选,因此我们也十分期待在发布会上看到这两个尺寸产品之间的价格差。

据美国知名科技博客Daring Fireball的约翰-格鲁伯(John Gruber)预计,不锈钢腕带版本苹果手表的平均售价将在1000美元左右,这一版本的起始售价可能低至700美元,但最贵款式的售价依旧将远远超过其1000美元的平均价格。

当然,有关18k金版苹果手表的具体售价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目前,有不少分析人士猜测这一手表的价格将同一块优秀机械手表的价格不相上下,也就是在1-2万美元之间。但知名开发者、微博客Tumblr首席技术官马尔科-阿门特(Marco Arment)则认为这一预计价格有些过高,并表示18k金版苹果手表的价格将会在5000美元左右。但无论如何,18k金版苹果手表都将成为史上最贵的苹果产品之一。

在此之前,苹果已经表示苹果手表将在今年4月开始出货,因此苹果几乎肯定会在当地时间周一的发布会上公布具体的发布时间以及预售开始日期。

2. 腕带和配件

同许多其他手表一样,个性化元素一直都是苹果手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消费者也可以为苹果手表更换自己喜欢的表带样式。在去年的苹果发布会上,该公司就已经展示出了许多苹果手表表带设计,但在这次的发布会上我们将会看到真正推出市场的表带款式以及它们的具体价格。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所有运动款苹果手表的表带都将可以单独出售,但其他版本的部分表带或将由于颜色搭配的考虑而无法做到这一点。

至于第三方表带,我们或许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听到更多信息,因为苹果素来不会在自己的发布会上讨论过多第三方厂商的产品。另据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称,苹果或将鼓励第三方厂商开发出更多可以同手表本身展开互动的“智能腕带”,不过这一功能有可能要等到第二代苹果手表才能够实现。

3. 手表应用

在去年9月的发布会上,苹果展示了一部分苹果手表应用,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会在这次的发布会上看到有关这一话题的更多内容。此前,苹果已经将开发工具发布给了应用开发者,因此他们有着大约4个月的时间准备好自己的应用程序,而苹果也将肯定会在本次发布会上着重演示部分最出色的第三方手表应用程序(亦有可能是来自苹果官方的手表应用)。

与此同时,苹果极有可能宣布应用商店可能会迎来的一些变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商店暂时或许不会迎来太多变化,因为手表应用会同手机应用区分开来。但我们认为苹果有可能在未来单独开设一个“手表应用商店”来满足苹果手表用户的需求,而这一全新应用商店有可能的出现时间则是今年晚些时候。

4. 全新Macbook

苹果肯定会在年发布一款全新Macbook,而下周的发布会似乎是最有可能的发布时间。外界分析认为,苹果会在此次发布会上发布Macbook Air的继任产品,而该产品将更轻、更小,同时拥有更好的显示屏幕。

根据美国科技博客9to5Mac一月份的报道指出,苹果准备在2015年发布全新设计的12英寸MacBook Air,这款设备移除了全尺寸USB接口、MagSafe电源接口和SD读卡器,并配备了超高分辨率的显示屏。这款12英寸全新MacBook Air要比11英寸的MacBook Air窄四分之一英寸,且新MacBook Air塞入了更大尺寸的屏幕,使得屏幕边框大幅变窄。

除了屏幕变化以外,12英寸MacBook Air的整个Unibody铝合金机身都进行了全新设计。据悉,这一设计灵感来自乔布斯10年前发布的12英寸PowerBook。其中,键盘除了采用边到边设计外,每个按键的距离也进行了缩减。键盘上方是4个重新设计的扬声器开孔,此外这些开孔也是新款MacBook Air的散热孔,因为12英寸MacBook Air将使用无风扇设计。

12英寸MacBook Air可能是苹果电脑中接口最少的产品,其设备左侧只有标准的耳机接口和双麦克语音录入和降噪系统。右侧只有全新的USB Type-C接口,USB Type-C连接器尺寸更小、速度更快,比现在电脑上使用的USB 2.0和USB 3.0功能更多。USB Type-C连接器可以取代目前苹果笔记本上的Thunderbolt显示屏接口,因为Type-C支持显示器连接。此外,USB协会曾表示USB Type-C可以用来为电脑提供电源,这也使得标准的MagSafe电源接口变得多余。

9to5Mac表示,这款设备将成为自2012年Retina MacBook Pro发布后MacBook产品线中最大的一次革新。

另外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指出,新款MacBook Air将在今年4-6月开始出货,因此苹果极有可能会在下周的发布会上正式介绍这一产品。

5. Macbook Air更新

虽然苹果极有可能在发布会上推出全新12英寸MacBook Air,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就彻底抛弃了老的MacBook Air产线,因为苹果一直有将旧产品保留并降价出售的习惯。不过,这也要求苹果对老款MacBook Air产线的零部件进行一些更新。

目前的MacBook Air上一次更新是在2014年4月,苹果当时为其加入了英特尔最新的Haswell架构处理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苹果会尽快为其搭载更新一代的Broadwell处理器。这也就是说,未来的MacBook Air将拥有更强劲的性能以及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而如果苹果果真发布一款12英寸MacBook Air的话,那么老款MacBook Air的价格也会迎来调整。

6. iOS 8.2

苹果手表只有在和手机配对的时候才能够正常使用,而要做到这一点苹果就首先需要为手机推送系统更新。据悉,iOS 8.2会在下周正式发布,该系统将正式支持苹果手表,目前苹果已经将它的GM版本交给运营商进行最后测试了,其主要是对健康应用的改进、稳定性增强以及错误修复。而且这一系统版本中还新增了一个苹果手表“伴侣”应用,该应用可以让用户在手机上更改手表设置。

可惜的是,更丰富多样的emoji表情图标要直到iOS 8.3才会同我们见面。

你不会看到的消息: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曾在媒体中闹的沸沸扬扬的12.9英寸iPad恐怕并不会如期出现。因为根据《彭博社》日前的报道指出,苹果原本预计在本季度开始量产12.9英寸iPad,但由于屏幕面板供应方面的问题,苹果计划将量产时间推迟至9月份。

与此同时,外界对于一款全新Apple TV也已经期待了很长时间,但近期有关这一产品的消息已经逐渐被苹果手表所淹没。我们依旧相信苹果会在未来更新Apple TV产线,只是不会在近期看到这一消息而已。

另外据科技博客9to5mac援引音乐界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在即将到来的“Spring Forward”新品发布会上,苹果不会推出基于Beats的流媒体音乐服务,但预计该服务将在今年6月初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亮相。

报道称,全新苹果iTunes流媒体服务基于其收购的Beats Music公司技术,包括播放列表、基于云的媒体库和面向个人的定制化服务。该服务定价为每月7.99美元,较当前Beats Music、Spotify、Rdio等音乐服务更为廉价。苹果原本计划在2015年早些时候推出这一流媒体音乐服务,但由于关键员工离职,加之整合Beats原有人力和技术资源难题而导致了上市延期。(汤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加速商业化,移动社交产品的五大盈利方向

加速商业化,移动社交产品的五大盈利方向

  3月5日,陌陌公布了上市后的第一份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陌陌在2014年第四季度净营收1860万美元,同比增长702.3%,陌陌的商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移动社交产品的商业化方向已经非常明确。

众所周知的是,尽管移动社交产品的用户群体广泛且基数巨大,但目前为止,无论是腾讯系的微信和手机QQ,还是上市后的陌陌,抑或是line、易信、豆瓣等众多移动社交属性的产品,都还未能真正确立一个明确方向来支撑这些产品实现规模化的持续性盈利。当下,移动社交产品主要有以下五大盈利方向,我们不妨来逐个分析下:

1)会员收费模式

首先,会员收费是社交产品最为传统的一种盈利模式。而向会员收费也是目前互联网服务最为普遍自然的一种盈利模式,包括社交产品、视频网站,下载网站等用户黏度高的产品都采用这种方式。而早在PC时代,QQ就成功通过向会员收费获得不菲的收入回报,并且腾讯还将QQ会员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蓝钻、红钻、绿钻等会员,获得盈利回报。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QQ也延续了会员收费的模式。

而陌陌最重要的一个收入方式就是向会员收费,根据陌陌财报显示,陌陌第四季度总净营收1860万美元,其中会员订阅服务营收为1190万美元,占据总收入的64%。不过,向会员收费的模式虽然较为成熟,但是想象力始终有限,单靠几十或上百元的会员费显然还不足以支撑起一家公司持续的增长。

2)游戏、表情等增值服务模式

此外,游戏、表情等增值服务也是目前移动社交产品一种比较常见的盈利模式。先不说腾讯通过微信进行移动游戏分发,推出全民、天天、欢乐等系列的移动游戏带来的丰厚收入回报。就连陌陌在移动游戏的收入方面也是水涨船高,根据陌陌第四季度财报显示,陌陌在第四季度移动游戏营收为43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0万美元大幅增长,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推出了11款新游戏以及付费用户数量的增长。

除此之外,表情和贴图等增值服务也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收入模式,包括line、陌陌、微信等产品均有这方面的产品尝试,特别是line更是凭借表情和贴图在国内外大获成功。

3)入口模式

还有,作为具有广泛用户基数的移动社交产品,微信、陌陌等产品有向平台和入口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腾讯方面,尽管目前微信还未能实现大规模的现金回报,但却凭借自身的入口诱惑,吸引到包括京东、大众点评、美丽说等一众公司前来投奔,与腾讯达成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将微信作为入口成功的实现了价值变现。而在入口合作方面,陌陌在去年底也与58同城网达成战略合作,陌陌的 APP 应用版面上,为 58 同城开辟了一个“同城服务”入口,为58同城进行导流。

不过,值得讨论的是,目前为止,从腾讯与京东、大众点评网的入口合作的效果来看,可以说是差强人意,微信的入口的导流效应并未能得以体现。显然单独增加入口的广告展示模式的合作,并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双方之间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产品融合和打通磨合。

4)移动电商模式

此外,由于移动社交产品的高粘度,包括微信、陌陌都希望能够将自身的社交流量转化为电商流量。特别是微信,在去年就加大了对自身移动电商生态的建设,不但力推服务号,而且还上线微信小店等,都是希望能够吸引电商卖家入驻微信平台,最终形成可与阿里巴巴相抗衡的移动电商平台。

而陌陌在2015年1月份也推出礼物商城,开启了自己的社交化电商的探索之路。不同于微信的是,陌陌的礼物商城并不是给第三方商户导流量,而是结合用户的社交场景需求,将用户的社交范围扩展到线下,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社交需求的同时,还无形之中增强了用户的粘性。

5)企业服务等其他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line、百度贴吧、易信等产品,还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商业化方向上进行探索。比如诞生于韩国的line推出了一项新服务,主要用来方便品牌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该平台与客户和用户展开沟通。这项新服务对“靓号”收取费用,免费帐户每月限发1000条消息,如果想要多发送一些消息,可以每月支付50美元包5万条消息,超出部分每条0.01美元。而在国内,易信也推出了针对企业的版本,主要提供单位通讯录、群发短信、电话会议等功能,不过在市场上并无掀起风浪。百度贴吧则通过向企业提供贴吧的广告与营销服务来获得收入。

总体来看,目前收入最为稳定的还是会员和增值收费的模式,此外,依靠海量的用户,通过入口合作的模式也为微信和陌陌赢取了不少附加的价值回报,而移动电商模式和企业服务也是移动社交产品正在着力发力的两大商业化方向。可以说,移动社交产品的商业潜力在各家的努力探索下正逐步释放,而2015年很可能是检验各大移动社交产品商业化成果的关键一年。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雷军:小米5年内不IPO 我没说干掉苹果(ios app开发)

“我希望大家帮我澄清下,小米没有做电动车,也没有做家装,也不会进军房地产。”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接受《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澄清,市场上流传很多小米什么都做的传闻,但其实很多跟小米“没有一分钱关系”。

2014年,小米成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雷军表示,2015年小米销量将达到8000万到1亿部,不过,对于超越苹果的说法,雷军表示,小米更注重市场规模,“与苹果是不同类型的公司。”

  不是什么都做

今年全国两会,雷军提交了两份建议,其中一条是其呼吁多年的《公司法》修订,另一条则涉及炙手可热的智能家居领域。雷军呼吁,互联网与家电等传统企业开放合作,建立起智能家居统一标准。

雷军认为,目前智能家居比较混乱,各家都有自己的产品标准。“每个人都希望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甚至是封闭的生态系统,但我认为封闭的生态,没法长久。”他表示,希望各方合作,能够最终形成比较开放的生态。

在手机市场初步立足后,2014年开始,小米陆续开始产业链投资,按照雷军的计划,希望未来投资100家智能硬件公司。截至目前,小米已经完成了紫米科技等27家创业公司投资,涉足电源、摄像机、空气净化器等多种产品;同时,小米还与美的、优酷、爱奇艺等达成了战略合作。

活跃的投资,使得小米开始陷入“什么都做”的争议之中。

对此,雷军在媒体沟通会中直喊冤屈,并表示,市场上流传很多哭笑不得的传言,比如电动车、家装等,其实与小米没有任何关系。

“过去一年我也很蒙,怎么一天到晚有人说我做电动车,直到3个月前,才真正查清楚,是有一家公司背后推动传闻,这家公司居然叫‘雷军电动车’;但这个公司,跟我与小米一分钱关系都没有。”工于营销的雷军,也笑言,“这种营销有点坏”,目前正通过各种渠道,与这家公司进行沟通。

除了电动车外,另一个颇为微妙的是“小米家装”。过去几个月,关于小米进军装修行业的传闻不绝于耳,很多用户甚至咨询小米家装的报价服务、加盟情况。对此,雷军澄清,小米没有做家装。事情背后,是因为有创业者与自己沟通后,创办了一家名为“爱空间”的公司,自己旗下的顺为资本“投了一点钱”,但这个公司和项目,与小米并没有关系。他同时表示,小米未来也无意涉足房地产。

按照雷军的描述,经过5年时间,小米目前已经完成了布局,不会再涉足新的领域,将专注在手机、平板、电视、盒子、路由器5大核心产品,“其他的产品,都是别的公司在做。”他同时表示,虽然小米有意打造一个生态系统,导致外界认为,小米只跟自己投资公司合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刚开始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跟我们合作,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去做些投资,去做些推动。”雷军表示。

  5年内不会IPO

在本次媒体沟通会上,雷军还首次披露了2015年业绩目标。

据雷军透露,2014年小米供货6500万部,销售了6100万部手机。2015年,小米预期手机销售目标为8000万到1亿部,营收达到1000亿至1200亿规模。他同时重申,未来5年,小米不会寻求IPO。

值得注意的是,被市场热捧“潘磕嫦钡男∶祝肫还荆苁潜幌肪缧越卸员取

多家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14年小米开始晋级国内手机市场出货第一,挤掉三星龙头地位;但另一方面,第四季度以来,由于大屏iPhone推出,苹果出货也开始爆发,在国内市场地位也一路飙升,原本一直稳居在前5名左右的苹果,开始杀入前两名,这也引发了小米与苹果智能手机的龙头之争。

加上之前有部分媒体报道,雷军放言10年内干掉苹果的说法,更是挑起两家公司争议的话题。不过雷军本人在媒体沟通会上澄清,自己并未说过干掉苹果。

“我们跟苹果不一样,苹果可能根本不追求市场第一,我们是互联网公司,最在乎的就是用户量,超过了营业额和利润关注;所以我们考虑的是,10年内能不能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互联网手机公司,而对于苹果来说,这个可能人家根本不在乎。”雷军称。

2014年,小米正式启动国际化进程,陆续进军印度等多地新兴市场,但与此同时,在国内追捧之外,小米也首次遭遇了海外专利巨头诉讼;其中,爱立信就在印度市场,对小米兴诉,一度引发禁售风波;除此之外,苹果公司高管,也曾有过小米抄袭的说法,也让人担忧,未来苹果是否也会对小米发难。

对此,雷军认为,专利战在智能手机行业,只不过是个游戏规则,即使是苹果、三星每年也会被诉讼很多次,大家既是原告也是被告,“小米专利积累比较少,所以比较吃亏。”他同时坦言,未来3到5年内,都会有这方面的麻烦,将会采取积极心态对待,“诉讼是小米成人礼,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停车APP将是巨头争夺的下一个焦点?

随着车辆激增,停车位紧张,到陌生的地方,不知道附近是否有停车场?如今互联网流行的移动支付,被运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于是乎,专门为停车缴费的App应运而生。

最近仔细研究了几款停车app,玩转停车、宜停车等,目前已经上架的app基本上是以信息展示为主,即用户到达某个地方,寻找附近的停车场,app提供附近停车位信息展示,部分app资源切入较广,可以显示附近的停车位空余数量,部分提供预定功能,但是固定某个车位预定。上海交管局拟开发的app相对比较先进,可以利用公交卡刷卡扣费,但前提是该车位属于交管局管理。

到目前为止,停车APP行业还没出现一个叫得响的“神器”,也就是说,还不能算是一个“行业”。停车是最刚性的需求,尤其是一二线大城市,停车难是一切城市消费的痛点。

情人节当天谣传多日的滴滴和快的合并被证实,全世界知名的两个烧钱创业项目总算结束双方的战役,这让双方的投资人可以过个安稳年,如果2015年腾讯、阿里真打算用投资滴滴、快的级别的钱构建一个汽车消费入口,停车APP无疑是首选。

其一,停车是最高频的汽车消费,无论是用户接触频率还是从支付频率看,都远远高于打车,而且车和人是合一的,没有什么汽车消费入口能像停车APP这样完美。

其二,停车是最刚性的需求,尤其是一二线大城市,停车难是一切城市消费的痛点。智能停车APP解决了刚需问题,同时如果解决了这个痛点,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其三,停车的客单价看起来不高,但从频率看,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的客单价并不低,而停车的沉没成本是一定的,提高利用效率创造的利润非常高,而且从支付便利的角度看,车主预支付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此带来的资金沉淀的商业价值也非常可观。

其四,停车作为汽车消费入口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停车还是一切消费的入口。对于汽车社会而言,如果从停车位置还不能判定消费需求,那O2O和大数据就彻底是谎言了,顺着这个思路各位就不难知道医院、幼儿园、政府机构周边的停车场资源有多么珍贵……

其五,停车位分时共享的价值远远大于车辆分时共享,反正将来要分享汽车的人还得先找到停车位,对吧:)

但是虽然这么大的金矿,关键是停车APP的门槛非常高,打车APP面对的只是出租车公司,是国有企业,而停车APP面对的则非常复杂,不仅有各类停车场产权实体,对于大量路侧停车还有政府机构。这些资源门槛决定了一般互联网创业者很难全国性复制这种服务。正因为资源门槛高,小编才觉得值得腾讯、百度、阿里这类互联网生态型企业投资。

如果仿照滴滴打车的成功,采取车主发单加小费、车场接单的机制,这又是典型的照猫画虎。如果该模式能够成功,为什么美国没有出现停车的Uber,而是Parkme笑到最后呢。简单说一点,繁忙的车场你交了小费,就一定能停进去吗?

所以虽然停车app市场潜力巨大,但想要加入这个市场,最好与各地交管局有一定的联系,便于快速切入市场,其它的资源智能靠地推人员撒网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传言称Uber和易道“走到一起” 你怎么看?

本以为互联网租车市场在滴滴快的合并之后会平静一段时间,此时却在脉脉上爆出Uber与易到合并的消息。有网友在脉脉上声称自己同时拿到了Uber和易到的Offer,正在纠结去哪家的时候,却惊闻两家已成一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在小编看来,这要是真的,那多省事儿啊,等于同时去了两家公司。

传言称Uber和易道“走到一起” 你怎么看?

  为了确认此消息的真伪,雷锋网第一时间进行了求证,某投资圈人士表示已经获得了相关的消息源。但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更多消息。于是问题来了,对于这桩“有可能”的合并,圈子内是如何看待的呢?

“可能性很小,Uber发展挺好的,而且专车模式和他们不一样,易到也不一样。”

知名自媒体人霍炬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直言不讳的表示。

“如果政策定了,合并没有意义啊,私家车会死掉。”

长期关注互联网专车作者路北最担忧的是监管政策,表示如果今年上半年即将出台的监管政策禁止私家车接入专车,那么对于易到来说无异于将其逼入穷途末路,死于政策也是可能的。

“从资本方来看不确定,从市场来看Uber不需要”

一位业界投资者如此评论道。

不过也有声音对合作表示了可能。雷锋网专栏作者maomaobear:

“如果消息属实的话,算是易到的卖身,Uber毕竟强的多,但是易到在中国有点份额,面对滴滴快的的绝对优势,易到边缘化是必然的,独立生存可能会困难,卖身Uber算是选择之一。Uber来华未必能战过滴滴和快的,之前积累太多了,习惯养成,用户培养完毕。易到加入也不行。”

雷锋网另一位专栏作者科学的fan 对此事也发表了看法:

“BAT另外两家勾搭上了,而外界看不懂百度入股Uber,但如果勾搭上易到,给市场传递积极信号,股票就涨了,所以两者勾搭,是双赢。”

在雷锋网看来,虽然这场中外合并的事件很突然,不过也并非不可能。互联网租车在烧钱大战中强势登场,然后在监管中艰难求生,最后在滴滴快的的合并中后各自休养生息,不过滴滴快的的强强联合让本来还能一分天下的易到与神州等陷入被动,缩水严重。于是,就在滴滴快的合并后不久,易到用车便向有关部门指控滴滴快的存在垄断行为,据悉,两家公司目前在打车市场上的份额合起来已经超过了90%。易到,需要有所行动。

而在Uber方面,据业内人士透露,Uber很想进军中国,并且主动找过百度谈合资公司。虽然后来百度投资了Uber,不过与阿里和腾讯的大力发展专车市场不同,百度除了投了钱,并无大的动作,这对于外来者来说急需在中国寻找靠山。

与滴滴和快的这对冤家不同,易到曾被认为是Uber中国版,在运营模式上会更加契合,而且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易到与外来者Uber确实有合并的需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百度于去年8月投资易到,并推出“百度专车”。

目前该消息并未得到Uber中国和易到的官方证实。对于Uber中国和易到走到一起,你怎么看?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