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APP新增LOGO启动屏:我才是安卓(安卓app开发)老大

  谷歌APP新增LOGO启动屏:我才是安卓(安卓app开发)老大

  秉承开源和开放的安卓系统,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操作系统,并将苹果iOS逼退到了“小众系统”的市场份额(近一成多)和地位。不过,微软和大量的外部软件巨头给安卓开发应用软件,让谷歌感受到了自家品牌被淹没的压力。

日前,谷歌官方的所有移动端软件做出一项集体改动,即新增加启动屏幕,显示谷歌LOGO。媒体称,这是谷歌在安卓生态中强化自家品牌影响力和地位的一个举措。

在安卓生态中,谷歌一直是最大规模的应用软件开发商。在Play商店中,谷歌亲自开发的软件多达数百种,许多是用拥有庞大用户规模的明星爆款APP。

不过,全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正在“入侵”安卓生态系统。

纳德拉执掌的微软公司执行移动优先云优先,和鲍尔默时代不同的是,微软正在加班加点推出面向苹果iOS和谷歌安卓平台的应用软件。在微软看来,不管是不是自家的操作系统,只要能够给自己的应用软件带来新用户,都是“好系统”。

最为典型的是Office办公软件,微软面向安卓手机和平板、苹果手机和平板一共推出了四种版本,并且全免费提供。

在谷歌看来,拥有最强大应用软件实力的微软公司,正在加大其在安卓生态的影响力。

据福布斯网站报道,谷歌日前对其全部的手机和平板应用软件进行了一轮更新。用户在打开软件图标之后,将会看到一个LOGO启动屏幕,这一屏幕上除了产品图标之外,将显示“Google”的标志。数秒钟之后,启动屏将消失,用户可进入应用软件界面。

显然,利用这一启动屏,谷歌希望提醒用户这款软件是由谷歌开发的。除了三个办公软件之外,谷歌地图、Gmail等明星软件也将有一个启动屏。谷歌将提醒用户这是谷歌公司开发的软件。

对于用户而言,显示启动屏是一个令人反感的举动。这一屏幕无端浪费了数秒钟的时间,对于用户处理工作毫无帮助。

许多考虑用户体验的开发者,不愿意显示启动屏,过去谷歌自家的软件也没有启动屏这一说法。

不过在安卓生态的软件开发商越来越多、越来越知名的情况下,谷歌似乎意识到了需要重新加强谷歌的品牌推广和认知。

在安卓5.0中,谷歌推出了“材料设计”设计语言,用户界面令人焕然一新。而在设计语言的指引文档中,谷歌团队没有排斥启动屏的使用。

谷歌设计语言的文档中提到,显示公司品牌的启动屏是在软件启动过程中推广品牌的良好方式,可以促进用户的品牌认知。不过谷歌表示,在启动屏中,开发者尽量不要使用文字,仅显示LOGO。

除了微软之外,还有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也在安卓生态中构建了成功品牌,比如单是在云存储服务中,除了谷歌、微软和亚马逊之外,Dropbox和Box等公司,也拥有海量用户中。

另外在音乐流媒体服务中,Spotify、Pandora、Rdio等品牌占据行业领先地位,而谷歌自家服务处于边缘化位置。几天前谷歌宣布推出免费层级的流媒体服务,意在缩小用户差距。苹果之前宣布,“苹果音乐”也将推出安卓版产品,届时还将对谷歌自有的流媒体服务造成巨大压力。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Windows10需求旺盛,但微软更应该担忧

Windows10需求旺盛,但微软更应该担忧

  被喻为微软扭转移动市场颓势和转型的重量级操作系统Windows10即将发布上市。那么Windwos10能否受到市场的热捧将关系着微软未来在移动市场的前景及其CEO提出的“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能否付诸实施。而日前,面向IT专业人士的调研机构Spiceworks发布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微软的Windows 10操作系统潜在需求异常旺盛。即打算在两年内安装Windows 10系统的用户比例达到了73%,其中40%左右的用户计划在一年之内安装Windows10系统。由此看,Windows10系统的需求确实旺盛,至少与它的前代Windows8系统相比。按理说如此高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对于微软来说应是喜才对,但在我们仔细研读该报告中用户升级或安装Windows10的主要驱动因素后,Windows10的旺盛需求对于微软未必全是喜,甚至有忧的意味。原因何在?

在Spiceworks的报告中,Windows 10系统最受关注的是传统开始按钮回归,64%的受访者认为,Windows 10系统传统开始按钮回归,是其最受欢迎的一个特性;其次,微软面向Windows 10向Windows 7和Windows 8用户提供免费升级,得到了55%受访者支持,成为第二大受欢迎特性;51%的受访者认为,安全性能增强,是Windows 10系统第三大受欢迎特性。不知业内看到这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作何感想?

首先从第一个驱动因素看,与其说是Widows10的创新,不如说是对于前代Windows8错误的纠正,业内知道,Windows8由于取消了传统PC用户习惯的开始按钮而备受业内的指责,并成为Windows8市场表现不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所谓免费造成的升级因素。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于传统PC的冲击及PC应用的高度成熟,传统PC用户自Windows8起就已经失去了对于Windows系统升级的动力,所以微软在Windows10上不得不采取免费的市场策略来刺激用户的升级,所以55%受访者认可微软Windows10的免费,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是对于Windows10价值(收费)的一种否定。最后是安全性。众所周知,安全性一直是Windows系统比较注重的方面,毕竟在目前的多数企业IT系统(包括PC)运行的是Windows系统,所以安全性是Windows理所当然做到的。综合上述Windows10升级或安装的三大驱动因素,我们认为Windows10需求旺盛的背后是并非Windows10本身创新的正向驱动力所致,而是对于之前Windows系统纠错和变向价值贬值(从收费到免费)的一种市场反弹,而这与之前市场和用户Windows的升级或者安装是因其创新性的价值所致截然不同。

Windows10需求旺盛,但微软更应该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Windows10发布会上微软刻意强调的某些创新功能,例如Cortana、the Edge浏览器以及Continuum drew等并未引起被调查者的关注,即这些所谓的创新功能并未成为市场和用户升级和安装Windows10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不知是没有设置调查项还是其他的原因,Windows10同时支持iOS和Android应用的特性并没有出现在用户是否欢迎和选择Windows10的占有多大的比重的调查中。也许用户根本不在意Windows10知否支持iOS和Android的应用。那么问题来了,支持iOS和Android应用是Windows10在移动市场最大的卖点,而在PC逐渐边缘化的时代,微软开发Windows10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希望借此赢得智能手机市场,并最终实现微软跨平台、跨设备、统一体验的“移动为先”的战略。

Windows10需求旺盛,但微软更应该担忧

  实际上业内对于Windows10支持iOS和Android应用一直颇有微词。首先是在软件移植中会出现一种“最小公分母现象”(比喻大众化的产品最为平庸),即那些最希望采用低成本手段,将软件移植到其他平台上的人,也是最不愿意在每一个平台上,将用户体验做到最精致的人。言外之意就是Windows对于iOS和Android的兼容和移植,无法吸引到iOS和Android平台中最优秀的软件。另外,在Windows10兼容Android和iOS软件的情况下,移动应用开发者认为更加没有理由专门开发Windows版本,而这只能使得本就脆弱的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况且如果市场和用户更喜欢Android或iOS平台应用的话,又何必通过Windows平台来体验呢?看来市场和用户对于Windows10兼容Android和iOS应用的不在意或者说没有成为选择Windows10的理由不是没有根据,而这势必影响到Windows10在移动市场的价值和表现。

综合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Windows10表面需求的旺盛(还有待市场的最终检验)更多是在其在传统PC市场再次纠错和价值妥协的结果,而非是真正价值的体现,同时市场和用户对于其在移动领域功能的漠视,也似乎预示着Windows10在移动市场较之前的Windows8不会有太突出的表现,所以从Windows10可能会在PC市场获得较Windows8高的升级或者安装量看对于微软是喜,但从Windows的价值及微软整体跨平台、跨设备、统一体验的“移动为先”战略的角度,很可能是忧。因为作为可能是最后一个Windows版本,在此版本的生命周期内,上述战略将难以实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三大运营商下调国际漫游费 九成多网友不满

三大运营商下调国际漫游费 九成多网友不满

自从总理喊话运营商“降费提速”以来,三大运营商迟迟未表现出“诚意”。在国内宽带资费上小打小闹过之后,近日,运营商又把降低资费的焦点转移到漫游费上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日前分别把国际漫游流量资费平均下调了70%和80%,中国电信也不甘落后,宣布从7月1日起,将推海外一卡双号业务,进一步降低国际漫游资费,最大降幅超90%。

按照三大运营商新的漫游资费,的确比之前划算了不少;但有网友抱怨,三大运营商“避重就轻”,在国内流量资费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优惠。

电信:最大降幅超90%

自7月1日起,电信面向所有已开通国际、港澳台漫游服务的245个国家和地区,下调数据流量、通话和短信资费,降幅最大超过90%。中国电信称,针对用户出访量大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漫游资费均进行了大幅下调,手机上网数据流量资费最大降幅超过90%,语音通话资费最大降幅超过90%,短信资费最大降幅超过80%。

移动:资费平均降70%

中国移动自6月15日起再次下调国际漫游费,客户可享受“流量包天资费”的国家和地区增至48个,资费平均降幅超70%。在香港、澳门、台湾、泰国、韩国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漫游流量资费下调至3元/6元/9元包3MB,30元/60元/90元包天不限流量。

联通:标准资费降至5元起

中国联通自5月起,已全面下调国际漫游数据资费,标准资费降至5元起,涵盖港澳台、新马泰、日韩澳、英法德、俄美加和巴西等亚、欧、美洲超过80多个热门国家和地区。此外,中国联通针对8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为5MB和3MB两档,流量用完可自动叠加,当日内最多叠加16次,不足5MB/3MB的按照5元计费。

超九成网友对提速不满

在此前的5月,运营商就针对国内宽带资费提出了具体的提速降费方案,但却被多数网友认为没诚意。相关调查显示,93%的网民对运营商这次的提速降费政策不满意,而97%的网友认为没有感受到降价后带来的实惠。有人戏称运营商的方案是“假摔”。网友期待运营商能够在降费提速上推出更多“福利”。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一年内连续5次注册.Wang域名

日前,苹果公司在美国旧金山召开2015年度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并在大会上正式推出了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Music。这个新事物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此前一天的6月8日,苹果就已经为AppleMusic注册了“applemusic.wang”域名,从苹果如此神速般的举动,不难解读出两个信息:国际互联网行业巨头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以及对与中国元素有关的域名注册的重视。

苹果一年内连续5次注册。Wang域名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苹果公司利润版图中最为重要的一块,当年为了“iPad”商标而花费的6000万美元“买路钱”让苹果公司明白必须要对与中国有关的技术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甚至是域名注册都非常重视。苹果第一次注册。wang域名始于2014年4月日升期,苹果公司在第一时间内注册了与苹果品牌相关的。wang域名,第二次注册。wang域名则是在2014年5月份的抢注期。2014年9月,苹果发布了全新iPhone6/iPhone6plus手机、appleWatch手表等产品,而在新品发布之前,苹果就已经提前注册了包括applewatch在内的。wang相关域名。2015年1月。wang正式对外开放一批保留域名专享注册活动时,苹果又申请并注册了多个与苹果产品相关的。wang域名。这一次苹果继续为AppleMusic服务注册“applemusic.wang”的域名,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对于。wang域名注册的重视是持续和全面的。自。wang开放注册至今,苹果公司已经连续多次注册与苹果品牌和产品相关的。wang 域名。目前苹果公司的公司名称和所有产品型号都已完成。wang域名注册。

互联网巨头布局域名品牌保护链无独有偶的是,除了苹果公司其他互联网巨头对于。wang域名也非常重视,此前谷歌亚马逊、微软以及国内的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都将相关域名悉数注册,这些现象说明了互联网巨头们已经在悄无声息地暗中布局。wang域名的注册。相关数据显示,。wang域名自2014年6月30日正式开放注册后,一直不断地表现着超高的人气。截至到2015年6月底,。wang域名注册已经突破了17万。。wang已经成为继com和cn之后最受欢迎的人气域名。

从苹果、谷歌举动来看,这些国际互联网巨头对于域名商标领域的敏感性非常强,布局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难以想象。有互联网行业的专家建议,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行业的商家,都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在目前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式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拥有一个。wang的域名,无论是出于品牌域名的保护,还是方便用户在网络搜索时的跳转,目前看起来是一项要及早开始做的功课。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 app运营 ] 3阶段解析O2O产品的APP该如何运营推广?

[ app运营 ] 3阶段解析O2O产品的APP该如何运营推广?

o2o,现在依然是在风口上,传统企业也好,互联网企业也好,还有许多创业者都想在此分一杯羹,但是实际上好多都已经折戟。经常听到这家公司、那家公司创始人拿着一个idea加商业计划书就拿到天使轮投资了,自己吹,媒体也吹,把公司价值吹的特别大,经常动不动就被估值上亿,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吗?现在就算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还存活着的移动O2O也没有几家找到真正的盈利点。对于O2O来讲,真正依靠的是什么?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靠的是资源,要有合作来的资源,更是要有自身独有的资源!没有资源,是玩不起来的。

[ app运营 ] 3阶段解析O2O产品的APP该如何运营推广?

真正做好一个O2O产品不容易,O2O更加强调的是地域性,基本所有的移动O2O都是从某一个城市开始的,基于自身的资源或者其他,做好了以后再推到其他城市。那O2O产品的APP该如何运营推广呢?我把它分为3个阶段,上线前、上线以及上线以后,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一、上线前准备

一、内容准备

1、软文内容准备:包括预热、上线、总结性等等性质的软文;

2、新闻稿内容准备:包括产品上线,实际状况等等实时报道(吸睛、热点);

3、微信服务号内容准备;

商家活动:精选优质活动,按照活动的诱惑程度高低筛选上架;

商家介绍:商家详细介绍,要具有吸引力,图片展示要优质;

每周文章定位:主要关于产品结合商家的优质活动及自身介绍,关于产品所涉及领域方面的优质文章【包括百科、相关的小故事、正能量的文章、公司介绍、优质活动的软文稿(阅读原文跳到活动页)等等】。

4、百度系、百科系内容准备。

二、渠道准备

1、软文发布渠道——投递渠道:门户网站、垂直媒体、微信、微博等;

2、新闻稿发布渠道——投递渠道:门户网站、垂直媒体;

3、地推渠道投放渠道:目标用户群体、受众多的地方。

三、物料准备

1、海报;

2、宣传单;

3、易拉宝;

4、其他物料:用户愿意接受、使用的小礼品。

四、活动准备

1、活动策划:活动主题的考量及市场与商家的商谈结果【活动目的、时间、地点、人物、物料、所需费用、效果预估、活动总结(数据分析)】。

五、其他准备

1、论坛、贴吧等的注册;

2、社交化营销准备:微博加V申请、QQ群的建立、相关QQ群的加入、大V关注等;

3、优质商家的筛选,优质商家活动的筛选。

二、正式上线

六、线上渠道

1、免费线上渠道

Android

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百度系(百度手机助手,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应用宝、豌豆荚、搜狗手机助手等;

厂商应用商店:小米商店、华为智慧云、联想乐商店、魅族、OPPO、金立等;

下载市场:机锋、安智、应用汇、木蚂蚁、N多、优亿、网易应用中心、苏宁应用商店等。尽力申请首发,能多带点儿量,而且是免费的;

运营商应用商店:MM社区、沃商店、天翼空间。

iOS

苹果商店、同步推、91助手、iTools(越狱渠道基本game over)。

2、新媒体

PS:策略——大媒造势,小媒铺面;文章不仅要软,还有结合实时热点来做

微信公共号(关于微信公共号的运营,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写的《如何做好微信公共号的运营推广》)相关文章的发布——公司简介、活动等;大V转发;

微博自身微博上线的告知、公司的简介;大V转发;

论坛包括目标受众群体论坛和一些渠道论坛,软文发布、目标群体互动、引流等;

贴吧软文发布、吧友互动等相对可行性较低,带宣传基本都会被和谐。

3、其他媒体

新闻媒体主要是门户网站,新闻稿投稿;

垂直媒体软文发布、新闻稿件;

科技媒体36Kr、知乎、I黑马、虎嗅等报道,新闻投稿;

自媒体新闻稿件,可谈深度合作,稿件撰写、推广等;

活动根据自身情况,做一些有噱头的活动,比如汽车O2O的:清凉一夏(清洗空调滤嘴)、一元洗车”……

一站式O2O APP开发

虚拟现实可预见的未来,或是下一个社交平台

虚拟现实可预见的未来,或是下一个社交平台

虚拟现实有多热,看看暴风影音就知道了。在经历了33个涨停榜后,暴风影音成了A股中的神话。而在这背后,作为国内虚拟现实领域的先行者,站在虚拟现实风口的暴风墨镜居功至伟。

而在国外,虚拟现实同样受到热捧。在2014年3月26日,Facebook 花费20 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技术厂商Oculus VR;在2014年GDC游戏者开发大会上,索尼宣布了自己的 VR 计划Project Morpheus;2014年10月,虚拟现实厂商MagicLeap获得了谷歌、高通等众多知名企业的5.42亿美元融资。

在今年,VR  技术更是占领了各大游戏展,在上周刚刚结束不久的E3游戏展上,虚拟现实游戏风光无限,完全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让人流连忘返。Oculus Rift平台、索尼Project Morpheus、微软HoloLens、三星Gear VR上都推出了游戏大作,让玩家真正了解到虚拟现实游戏的魅力。

而对虚拟现实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游戏行业,其他行业也盯上了这个前景广阔的技术。“VR+其他行业”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开始蔓延,电影、医疗、电商、鞋服……这些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也纷纷涉足到VR领域,企图在虚拟现实中打造一片新的天地。

VR技术这么火,那它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到底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电影行业的革命者?

VR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除了游戏外,VR电影走得最远。各大虚拟现实技术产商在布局的时候,纷纷把VR电影当成了试水虚拟现实市场的工具。

以Oculus为例,在今年年初,Oculus推出了由自己内部团队开发的首部电影LOST,该电影在2015圣丹斯电影节上上映,电影讲述了一个庞大的机器臂在森林中寻找他身体的其他部分的故事。通过Oculus ,观影者可以查看自己身周的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里的世界。虽然这不到10分钟的作品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电影,但这无疑是VR电影迈出的一大步。

其实在电影行业中,对虚拟现实的追求一直存在。2009年《阿凡达》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在电影院里感受到三维世界带来的强大视觉体验。而VR设备的视听体验更进一步,只要配戴上VR设备,观影者就可以切实体验到整个电影环境,通过头部转动,可以看到四周真实的场景,沉浸感大大超过了在影院中的体验,而且没有影院的地点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电影。

“VR电影可能无法完全取代现在的3D电影,但它的出现对电影行业绝对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变。” 3D电影和IMAX电影的革新仍然是围绕着平面银幕展开的,而VR电影不一样,不仅仅是电影拍摄、创作上会有所变化,观影的方式和场景也会因此发生巨大的迁移。可以预见的是,一旦VR电影能够以相对平民的价格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它所带来的冲击将远远比3D电影对人们的影响更大。

传统鞋服行业的救星?

随着近几年来国内的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传统鞋服行业正面临着越来越艰难的生产环境。他们急需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让自己的产品更有价值,不至于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不少鞋服企业看到了可智能穿戴的发展前景,他们把宝押到了智能鞋服上,一时间,市面上关于智能鞋服的产品层出不穷。从去年开始,云朵儿童定位、百度361°智能童鞋亮相市场,在今年,小T智能运动鞋、双驰智能鞋等产品也将陆续上市,智能鞋的战场初露端倪。

而就在此时,谁能先掌握新技术,谁就能在这个战场上占领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到鞋服产商的眼中。在鞋子里装上感应设备,与体感的概念结合,再经由虚拟现实技术的配合,一款崭新的体感智能鞋就出现了。而这种鞋子在今年的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流会上已经可以体验到了,玩家穿上鞋子后,动动脚就可以让屏幕内的角色走动,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体验者欲罢不能。

”虚拟现实、智能穿戴、运动健康”体感智能鞋一下子结合了时下最热门的几个关键词。它从一出现就受到了强烈的关注,而它能否真正应用到生活中,目前还犹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鞋服行业一旦能借到虚拟现实的东风,它的前景势必无比广阔。

VR的未来:下一个社交平台?

“VR+其他行业”是VR技术发展的方向。当前技术最成熟的Oculus也并没有把宝全压到游戏领域上,它也选择与其他企业合作,一起发展VR技术。最典型的就比如和三星合作,双方共同开发了虚拟现实头盔Gear VR,希望能够通过与智能手机相配合,感受手机中的内容。

同时,一些企业也在尝试虚拟现实技术,比如开普敦-英国航空公司,它正在测试一种“买前尝试”的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技术将允许旅客在预定去往目的地的机票之前先虚拟体验一番。

此外,还有像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旅游等项目,也都能借助VR技术,让人们享受到崭新的生活方式。

总之,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它不能简单地看作一种游戏外设。

在未来,VR技术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你可以其他人一起在虚拟世界中读书、看医生、看电影…..这一切都没有了地理上的限制,而且沉浸的VR体验让这一切感觉异常地真实,这种方式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由VR技术构成的虚拟新世界,将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下一个社交平台。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鸿海大陆业务将分拆上市 郭台铭要来A股圈钱

鸿海大陆业务将分拆上市 郭台铭要来A股圈钱

  代工巨头鸿海精密也看好内地A股市场的圈钱能力。

6月25日,鸿海召开股东大会。董事长郭台铭在会上表示,鸿海在大陆的业务有可能在未来3到5年内分拆登陆沪深股市。这意味着,鸿海在大陆的庞大代工厂富士康将有可能上市融资。

 大陆业务分拆

鸿海的分拆上市计划延伸到了大陆A股。

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在大陆,集团会将旗下很多好的公司分拆出去,在当地上市。集团用航空母舰带领着战斗舰,3年到5年会有收成。

拆分上市的一大直接利好就是提升鸿海的整体市值。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也坦承了这点。

鸿海在大陆的主要业务是代工厂富士康。而拥有上百万员工,在各地广泛设厂的富士康,对大陆经济影响举足轻重。

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表示,目前鸿海富士康占中国大陆出口比重约为5%。他同时表示,尽管鸿海有向印度扩张的计划,但并不会缩减在大陆的制造业务。

但他并没有透露分拆上市的细节与上市地点。

事实上,这并非郭台铭首次流露出分拆旗下业务的意向。2013年6月,郭台铭在当年的股东大会上宣布了分拆计划。

鸿海当时计划将集团事业群升级为12个次集团,每个次集团独立扶持3至5家上市公司,并希望以此实现收入的增长。

而此前,鸿海已经有多项业务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上市。

鸿海旗下最新上市的是从事平板触控业务的英特飞科技。

6月12日,英特飞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并一举募资23亿多新台币。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英特飞的主要生产经营地位于深圳和成都,主要产品为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触控显示模组,而最大客户为苹果公司。

苹果的力量

郭台铭欲在大陆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处大陆的富士康因为为苹果代工,收获了巨额营收和众多关注。

有消息称,来自苹果的收入,已经占到鸿海总营收的60%-70%。

但鸿海已经不是苹果唯一的代工厂商,此前iPhone6的订单就被台湾另一家代工厂和硕拿走一部分。

面对外界对苹果分散供应链的质疑,郭台铭在股东大会表示,鸿海与主要客户从第一代开始,就合作设计智能型手机,双方关系只会越来越密切。

他强调说,“苹果不可能把所有订单都给了鸿海,但是主要份额还是在鸿海这里。”

他同时暗示,少量小尺寸产品有某些厂商竞争,这些公司都是用杀价竞争,而且是客户的备胎,“技术差远了”。

事实上,电子制造领域一直都是鸿海赖以成长的强项。

郭台铭表示,鸿海应该是全球制造手机和平板的最大集团,未来还要继续扩大市占率,希望能达到3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鸿海的大部分来源是为苹果代工。但利润的微薄,也使富士康更多地转向中小品牌客户。

郭台铭表示,鸿海不会再把所有资源集中在大型客户,而会把20%-30%的资源移到中小型创新公司,又称创客。

他强调,这些创新公司虽然一年营收贡献度约在10亿-20亿美元,不过若一年能有10-20家的新创公司的订单,营收就是数百亿美元。

而据记者了解,鸿海在印度的工厂,即将为大陆企业小米生产手机。

转型需要资金支持

尽管代工依然是鸿海擅长的老本行,但郭台铭依然在股东大会上表示,鸿海要走制造营销及服务一条龙整合模式。

他在股东大会上表示,鸿海除了持续维持硬件制造的能量,也将增加服务新创公司的比重,将从过去的0%缓慢增加到10%-20%。

事实上,鸿海正在开发除了平板与手机之外的新领域。

郭台铭表示,不论做手机还是下一代互联网汽车、智能、新能源车,都需要大量模具及制造化,鸿海将建立很多基地以应生产。他同时表示,供应链金融也是鸿海将来的方向。

庞大的转型无疑需要有资金的支持。

行业分析师王小星对记者说,“富士康在A股分拆上市,是为了融资来支持自己的转型。富士康以代工为主,利润率很微薄。只有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都拿在手里,才有增长的空间。”

但他同时对记者表示,鸿海的转型并不容易。“船大难掉头,这并不是富士康一家的问题。公司转型需要有专业的团队配置、机制等等。传统企业分工很精细,而互联网企业却都是扁平化的小团队。传统企业怎样通过扁平化的机制来运营大工厂也是难题。”

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今年营运目标增长一成没变。在手机、平板增长趋缓的情况下,转型或许能够为鸿海的目标提供一些助力。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硬件厂商自养“黄牛”还能玩多久

硬件厂商自养“黄牛”还能玩多久

  如何要票选天朝第一“神兽”,必是黄牛莫属。黄牛常出没于火车站、汽车站、电影院以及各类产票的地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稀缺产品的品类增多,黄牛涉足的领域也随之而扩大,比如小米、魅族和苹果。

  黄牛的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据说在旧社会的时候,拉车的车夫一般都穿黄马褂,这是一种完全靠脚跑吃苦力的活,像牛一样辛苦,于是大家把他们称之为“黄牛车”。后来交通发达了,火车、汽车越来越多,但是票却供不应求。这些黄牛车经常在汽车站、火车站附近拉客,时间久了跟卖票的混熟了,大家就开始托他们帮忙买票,赚取一些小费。随着需求越来越多,专门倒票的“黄牛党”便出现了。

第二个传说。黄牛皮硬毛多,一年换两次毛,黄牛党有挣毛利的意思。而在农村黄牛一般是用来食肉的,不用干活,有偷闲的意思,这是对黄牛党的一个贬义。解放前投机商囤聚居奇,牟取暴利,但是往往都被大资本家和大买办勾结盘剥到血本无归,他们自称自己是“案板上的黄牛”,这也是黄牛党的一个来源。

这两个传说来自于百度百科,简单的揭示了黄牛的几个特征,那就是利用社会需求,囤聚社会稀缺资源,然后牟取暴利。但是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掌握了大量的社会需求,否则囤了货卖不出去也是完蛋。

黄牛一直是隐藏在地下的,他们多数是由社会闲散人员组成,有很多名字,上海人称他们为“黄牛党”、“打桩模子”和“票虫儿”。黄牛党起源于上海,兴盛在全国,北京人称他们为“拼缝儿的”。这是一个见不得光的行业,但是却有公司堂而皇之的让自己的渠道做起了“黄牛”的事来。

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笔者要说什么了,其实大家都懂的,硬件黄牛是被饥饿营销给折腾出来的,有些是官方养的黄牛,有些是野生的黄牛。

小米的F码

小米的黄牛体系主要是围绕着“F码”诞生的,小米的官方论坛会不定期的放出“F码”给用户来抢,这本身是制造饥饿感的一个活动。掌握“F码”的主要是论坛的版主们、顾问团、资源组成员以及同城会会长这些人。

围绕着“F码”又分为散户、小黄牛和大黄牛,他们组建了大量的QQ群。散户们抢到了“F码”后会在群里以一百到两百的价格出售“F码”,大量的“F码”被集中到小黄牛或大黄牛手中,来回倒卖中“F码”被层层加价,最终由消费者买单。手握大量“F码”的小黄牛或者大黄牛们用“F码”获得小米手机的优先购买权,拿到实体机会加价出售。

当然坊间还有另一种传闻,那就是小米有默认这种行为,甚至自己在养黄牛,小米自己养的黄牛是直接可以拿到货的。当然这仅仅是传闻,未经证实,估计也无法证实。而持这种说法的人却又不在少数,他们也给出了几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是“F码”的数量有限,活动放出的那几个“F码”实在不足以支撑一个黄牛市场,整个市场中黄牛掌握的小米手机实际数量是惊人的。这个证据看起来无懈可击,这事一度引起了“黄牛门”的讨论,社会反响热烈。

黄牛门爆发的最初三十个小时内,小米是沉默的,随后晒出了一堆内部敏感数据以求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数据真假我们不知道。信海光在“亦观察”里是这么写的:“你如何证明你没杀过人?”显然这事没法证明,反而有欲盖弥彰的嫌疑,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是真的。

有个朋友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红米NOTE是4月左右出来的,官方的价格是799元,淘宝的价格是1380元左右,淘宝上这些肯定是从黄牛党拿的货了。可是后来淘宝上的红米NOTE价格一下子降到了一千多,断崖式的减价,一点缓冲也没有。后来一查是荣耀3X出畅玩版了,淘宝卖家集体降价的原因是什么有点耐人寻味。这次降价看起来像是一次防御性降价,针对荣耀来的,淘宝卖家操起了小米运营的心,这事有点奇怪。

个中原由是什么笔者这里保持中立意见,事情的真相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事实证据不好乱说,这篇文章只陈述各方观点。以上内容有参考信海光在“亦观察”的专栏,和网友的一些意见。

魅族公开支持渠道商加价做“黄牛”

魅族的“黄牛”比较有意思,除了民间的野生“黄牛”之外,还有线下的渠道商。魅族发布公告称,由于魅族的手机实在太便宜了,利润太薄,允许线下实体渠道加价销售,这是变相的支持了渠道商在做黄牛了。

魅族这么做也有身不由已的“苦衷”,黄章归来后的魅族实力不足,虽然公开资料显示魅族线下自营店开了将近一千多家,加上苏宁、运营商和爱施德等连锁专柜,线下看似庞大的终端渠道,体系建设并不完整。

而且线下渠道的拿货价与官网定价基本没差别,所以就出现了魅族发布公靠称,魅族手机利润太低,允许渠道商加价的事情来,目的在于抢夺市场同时养活线下渠道。除了允许渠道商自己加价外,各渠道商还做起了捆绑销售。不得不说魅族的饥饿营销有点玩砸了的感觉。

走下神坛的苹果也和“黄牛”站到了一起

乔帮主走了之后,苹果被扯下了神坛,唱衰苹果的声音此起彼伏,与之相反的是苹果股价连创新高。其实库克挨骂是没理由的,因为苹果这个瓶颈即使乔帮主在世,也未必能破。苹果公司各条生产线自我打架的事情,在乔帮主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手机创新这事该玩的乔帮主已经玩遍了,再一次的创新,必须等到新技术的革命了,目前还没见革命性技术的出现,或者还不完善。

Apple Watch承载了苹果很大的希望,看似笨拙的Apple Watch,其实是可以有大未来的。手环或者智能手表是虚拟现实眼镜最好的外设,这是毋庸置疑的。Apple Watch是对未来的一次尝试和占位,能走到多远,还需要再看看。正如火车刚出来跑得比马还慢,也是被人给骂惨了一样,当下的技术限制并不能否定它的未来。

Apple Watch在苹果的全球门店里是没有现货的,线下门店只是提供一个导购的作用,最后所有客户都将被引导到线上下单,然而中国市场却是个例外。苹果官方允许中国区的苹果门店预留一部分现货,通过加价的方式销售给客户。

用户在苹果官网上购买Apple Watch,少则一周,多则一月,这种饥饿营销的方式和小米如出一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不满。中国苹果官网售价统一2588元(38mm版)和2988元(42mm版)的运动版需要加价500-700元。更贵的不绣钢版则需加价1000-1500元,提货时间则只需要5分钟。这怎么看都像是黄牛的行径。

一直以来都高大上的苹果,这次像小米一样玩饥饿营销、像魅族一样允许渠道加价,把自己的渠道弄得像一个“黄牛”,这么自砸招牌的行为背后,又是为了什么?

在苹果的最新季度财报中:

苹果公司第二财季美洲部门营收为213.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79.82亿美元增长19%;

欧洲部门营收为122.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9.41亿美元增长12%;

大中华区营收为168.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8.35亿美元增长71%;

日本部门营收为34.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0.47亿美元下滑15%;

亚太其他地区营收为42.1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8.41亿美元增长48%。

中国已经成为苹果第二大市场,并且增速第一,达到71%远高于第二名亚太区的48%。然而今年 3 月的春季发布会上,库克称全球零售店数量达 453 家,其在中国仅有 21 家,与 29% 的营收完全不成比例。尽管库克曾在去年年底宣称未来两年中国零售店的数量将达到 40 家,相对于英美法澳等成熟市场,苹果直营零售店在中国的密度远远不够。

一方面是业绩增长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一方面是门店数量的严重不足,这才导致苹果官方做出了自砸招牌养渠道做黄牛的事情来。

小米深陷“黄牛门”,魅族苹果渠道“黄牛”化,在硬件事场的争夺中,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厂商加入到这个阵营里来?这种一边搞饥饿营销,一边却自养“黄牛”的做法,很明显是深深伤害了用户的,一旦把招牌玩砸了,厂商又将如何收场?

我们且行且看。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迅雷在美遭诉讼:只会讲故事惹的祸?

迅雷在美遭诉讼:只会讲故事惹的祸?

  2015年的盛夏六月即将过去,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天中,中国上市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不断演绎出一个接一个的热点话题和精彩故事:

6月5日,时隔7年9个月后,沪指重新站上5000点,而且两市的成交额突破2万亿;

6月10日,尚未上市的小米公司和在国内已经上市的乐视公司之间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公开死磕;

6月17日奇虎宣布私有化,同天分众传媒拟借壳国内上市的宏达新材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中概私有化回归话题再次被热议;

6月19日,沪指暴跌6.42%, 失守4500点,创下“端午劫”;

6月23日,刘姝威教授如期发布乐视网分析报告,指出“烧钱”模式难以持续,乐视再处于风口浪尖。

在频繁大起大落、震荡不停的本月国内资本市场中,有两个比较热的话题:一个是中概股回归,另外一个是对高科技“概念”(“故事”)公司的估值和“烧钱模式”如何进行合理考量。

而同样在六月,在美上市中概公司迅雷所遭遇的集体诉讼,则和以上两个热点话题颇有关系。迅雷成为本月第二家,本年第九家遭遇集体诉讼的中概公司。接下来笔者和您共同探讨和分析这起诉讼案的基本情况和如何考量“讲故事”公司这个话题。

上市后即转型,急需新故事?

2011年迅雷首次冲击IPO,其估值曾一度达到20亿美元,后因“中概股风波”,才不得不暂缓IPO。

2014年6月24日,迅雷正式在美国上市,此次IPO 共发行841.225 万个ADS(每份ADS代表5股普通股), 每个RDS12美元,发行总收入为 10,094.7 万美元,扣除706.6万美元承销费用和350.4万美元会计师律师等上市费用后,发行净收入为9,037.7 万美元。

迅雷在此番上市前已进行过5轮融资,总融资规模超过5亿美元。其中单是2014年4月的融资就有3.1亿美元。

在过去的52周期间,迅雷的股价介于5.93 至16.18 美元;2015年6月24日股票收盘价格13.68美元,总市值9.43亿美元;于2015年3月31日现金余额接近3.9亿美元

以上的信息似乎可以说明:

a。相对于上市前高达5亿美元的融资,迅雷的美国IPO 融资金额并不高;

b。考虑到迅雷目前现金余额,当前9亿多美元的市值似乎并不高;

但如果结合以下表格所展示的迅雷相关财务数据,我们则会发现:迅雷在2014年6月份上市之前各季度的业绩呈增长趋势,而上市之后则业绩很明显出现大规模下滑,尤其是2014年的第四季度收入环比下滑严重,而2015年第一季度则是严重亏损。所以,如果迅雷IPO 时间稍微推迟,由于期后业绩表现不良,则很有可能对IPO 照成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迅雷IPO 团队在把握上市时机方面还是十分成功的。

迅雷在美遭诉讼:只会讲故事惹的祸?

  2015年3月31日,迅雷宣布将所持迅雷看看股份作价1.3亿元出售给北京响巢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迅雷表示这是为剥离“非核心及无盈利能力”业务,同时保证移动业务和“水晶项目”的战略执行。有媒体指出对迅雷看看的抛弃,意味着迅雷公司战略的全面转型。也就是迅雷要讲另外一个故事。只是没想到,这个新故事还没开讲多久,却引来了一堆“诉棍”。

集体诉讼: 都是“美丽故事”惹的祸?

2015年5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股市收盘之后,迅雷公布了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第一季业绩:第一季营收3020万美元,同比下滑8.4%,环比下滑14.9%;净利润为240万美元,同比降47.8%;环比降66.7%;由于订阅用户数量下滑(订阅用户数量从2014年12月31日的495万人下滑到2015年3月31日的488万人),迅雷的核心业务订阅服务营收持续下降;迅雷第一季订阅服务营收为2120万美元,同比下滑8.5%,环比下滑14.7%。至2015年5月21日收盘,迅雷的股票价格下跌1.69美元,至9.71美元,跌幅高达15%。

2015年6月8日集体诉讼爆发,原告指控迅雷发布虚假和误导性信息,没有披露水晶项目以及移动战略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的重大风险;诉讼期间从2014年6月24日(公司IPO 招股书生效日)至2015 年5月20日(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告日)。被告包括:迅雷公司、公司CEO 和CFO (“个人被告”)、以及摩根大通、花旗和奥本海默在内的投行被告;原告指出:

以上所有被告违反了证券交易法的第10(b) 条款和SEC 的10b-5规则,此项指控必须要满足欺诈(scienter) 条件,估计难度比较大;

两位个人被告违反了证券交易法的第20(a) 条款,即:控制人责任条款;该指控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一个指控是否成立;

两位个人被告违反了证券法第11条款,这个指控主要针对招股书中涉嫌存在误导;

所有被告违反了证券法第12(a)(2) 条款,此项指控针对招股书内容,不需要满足欺诈条件;

个人被告违反了证券法第12条款,控制人责任条款,此项指控能否成立主要取决于前项指控能否成功。

原告在诉讼状中的第28段,援引了迅雷在2014年8月21日业绩公告电话会议上的高管发言,指出迅雷在2014年4月就对“水晶项目”进行了beta 测试,而且取得重大进展。此外,迅雷宣称其“水晶项目”对未来降低公司带宽成本方面十分乐观(very optimistic),因为该项技术可能会使带宽增加九或者十倍;迅雷还宣称小米将有可能会是“水晶项目”的第一个付费客户;但同时,迅雷高管也指出,“水晶项目”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如有更多实质性信息或者进展,公司将会向市场公布。

原告指出,这是迅雷公司首次对投资者披露其已经进行的“水晶项目”,此前在公司于2014年6月24日生效的招股书中并没有披露此项目。

原告认为,迅雷的以上对外信息披露存在重大误导,因为迅雷没有披露其向“水晶项目”和移动业务所作的业务战略转型,对公司财务状况存在不利影响的这一风险。

从这个诉讼状来看,原告如果要成功指控还存在不少难度。迅雷确实没有披露其“水晶项目”和移动业务的相关风险;但是,正如迅雷高管在季度业绩公告会议上所披露的,“水晶项目”目前还是属于初级阶段,是否需要对外披露,如果不披露为何会构成重大不实陈述或者重大信息遗漏,原告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原告的指控力度并不强烈。而至于移动业务,则更是如此,因为原告并没有指出迅雷为何需要、从何时间开始需要披露此项业务相关信息。

此外,原告指出迅雷出售“迅雷看看”以提高公司的财务状况为据(见诉讼状第31段),似乎企图指出迅雷没有披露在向“水晶项目”和移动业务进行业务转型时,对公司财务状况不利影响的风险。原告的这个指控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并非是业务转型导致了公司出现财务状况风险,而是如果不转型,公司的财务状况才会真正出现风险;也就是说,业务转型并非是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风险的原因所在,公司财务出现风险并非是“水晶项目”或者移动业务所导致的(至少原告目前没有如此指出),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风险真正“元凶”正是“迅雷看看”这样的传统业务,而原告并没有指控公司在“迅雷看看”这个传统在线业务上的信息披露存在任何不妥之处。

当然,原告也可以指出,其所指控的并非仅仅是迅雷没有披露“水晶项目”和移动业务相关的风险,原告指控的是迅雷没有披露业务转型的风险。但即便如此,原告的指控力度也不充分,因为原告并没有指出迅雷业务实质性转型何时间开始,是在迅雷IPO 之前吗?因为这会直接涉及到迅雷从哪个时间开始有对外披露该信息的义务,这个原告并没有指出。相反迅雷可以抗辩指出,其业务转型的实质性步骤是出售“迅雷看看”,而对于这个出售交易,迅雷则是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充分披露。

此外,原告也可能会指出,迅雷公司或者其他类似的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从传统PC在线转到移动端的趋势很明显,所以需要对移动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比如FACEBOOK 上市的时候SEC 就曾要求其对此做风险披露,以避免误导投资者。不过从目前这一稿的诉讼状来看,原告并没有如此指控,而且就迅雷公司本身业务在IPO 时候是否存在这个情况,外界也无从所知。所以,指控起来并非容易。

总之,迅雷诉讼案涉及到“老故事”(迅雷看看传统业务)结束、“新故事”(“水晶项目”和移动业务)开讲这个转换阶段,所引发的信息披露判断。我们期待,原被告双方将如何对此进行博弈,和法官的分析、判决和裁决过程。

对“诉棍”来说,迅雷到底应该如何披露其风险其并没有兴趣,“诉棍”是希望能够成功起诉迅雷,将迅雷绑上诉讼的战车,如果本案能够发展到案件的证据开示程序,则“诉棍”则有更多筹码进行谈判,获取赔偿金额。对中概公司来说,迅雷诉讼案的裁决则会形成新的判例法,将来在业务转型或者“讲故事”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信息披露风险,则可以参考迅雷诉讼案例。

迅雷会加入中概私有化和回归潮吗?

中概股回归是今年的热门话题之一,有报道称2015年至今已经有24家在美上市的中概公司宣布私有化,拟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其中有数家是2014年才上市的新公司(如:陌陌)。在国内资本市场,体量不大的暴风科技和乐视公司市值竟然分别超过300亿元和1000亿元,这自然让在美国上市的同行业优酷土豆和迅雷羡慕无比。2015年6月24日,在迅雷上市一周年之际,迅雷CEO 发出微博谈私有化,指出不能盲目跟风,并指出私有化要考虑2个问题:1,如果回归A股,能得到什么?2,如果不回归A股,可能失去什么?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期间会涉及到资金、VIE 结构拆除、美元股东退出等法律、财务和税务专业技术问题,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上市排队时间等不可以预计的问题,所以并非对所有公司来说都是易事一桩,这个过程所隐藏的风险并非所有公司都能承受得起。但不论是在美国资本市场还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企业的业务健康是前提条件,如果业务模式出现问题、业务增长乏力,那么即使靠讲美丽故事,最多只能是获取资本市场的短暂青睐。而如果在美国遭遇集体诉讼是否会影响私有化进程和A 股上市,则需要看具体的诉讼原因而定了。

如何考量“讲故事”的概念公司?

当前,国内外资本市场很流行会讲故事的概念公司,比如有的叫“互联网思维“,有的叫“生态系统”、“生态圈”、“生态链”、“子生态系统”等等,这些创新型公司往往是推动人类往前发展的先锋,但同时有的也会给投资者带来诱惑,有的可能会成为陷阱。有人认为,适用于传统行业估值的静态和动态市盈率和市净率可能不适合这些公司,甚至市销率可能也未必适合这些公司,那投资者难道只能用“市梦率”来幻想这些公司的估值吗?投资者到底应该如何考量这些概念公司?这些公司的估值合理吗?这些公司能否值得继续烧钱?

笔者认为,考量这些公司,需要从市场制度建设上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上市公司需要从投资者需求角度充分披露所讲“故事”的关键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和允许对故事的披露质量进行公开和全方位的评估和监督,以确保这个披露是高质量的,对投资者来说是有实质意义的。

充分披露故事的关键信息

充分披露故事的关键信息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是需要披露故事的具体风险所在,不能只披露故事美丽动人的一面,对于其中所隐含的具体风险也需要作出披露,而不能是泛泛而谈,更不能隐瞒某些风险。推行“生态系统”概念的公司,需要告诉投资者其各个子生态如果成功,则关键性因素会在哪里?其中的具体风险可能会在哪里?目前各子生态的发展趋势如何?既然每个公司之间有不同的概念,各自的故事有不同的美丽之处,那么其各自的风险也应该会不尽相同,因此这个风险披露不应该是雷同的。

第二个是需要有量化的考核数据。对于创新型的高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在初期或者市场扩张期,如果仅仅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如:毛利率、净利润等等)进行估值,可能有失公允或者不符合投资者需求,所以本文暂先不探讨财务数据如何在考量这些公司时候发挥作用(请注意:这不代表财务数据不能发挥作用);而关键性运营指标( key operational metrixs)可能在故事的初期阶段更为重要。这些运营指标分不同的行业而不同,比如: 特斯拉汽车的订单量和交货量,游戏行业的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实际付费用户数、ARPU 值、智能手机行业的手机出货量、智能电视行业的电视出货量、续费用户数等等。

但是这些所谓关键性运营指标,必须是和企业盈利能力有明显直接关系的,而不能仅仅是表面的(比如仅仅是市场占有率单一指标),不能是仅仅用来诱发投资者想象空间的那些指标(或者单一指标)。比如:游戏行业的实际付费用户数就比注册用户数更有相关性,因此不能只披露后者而不披露前者。又比如,视频网站如果仅仅披露其视频广告的累计播放时间,而不披露ARPU 值,则有可能会误导投资者。

投资者需要通过对这些关键性运营指标的持续跟踪来考量概念公司,所以这些指标不应该误导和迷惑投资者。

美国SEC 主席怀特女士于2013年11月在一会议上公开指出,科技公司用户数量可能和利润没有任何关系,她告诫投资者不要被诱人的用户数量所迷惑。SEC 关注的是这些所谓运营指标和公司获利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明确;因为,如果这个逻辑关系不强,或者公司没有披露清楚,那么则有可能会误导投资者。在GROUPON、FACEBOOK、TWITTER这些互联网公司上市时候,SEC 都曾要求其对相关非标准的运营指标和风险进行更为清晰和详细的披露。

所以,推崇生态和互联网概念的公司,需要向投资者披露其关键性运营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必须是和获利能力直接、明显相关的,不能误导的。也就是说,对投资者而言,这些指标必须具备相关性和非误导性。

对故事的披露质量进行公开和全方位的评估和监督

制度建设的另一方面,是需要和允许对所讲故事的披露质量进行公开和全方位的评估和监督。比如,上市公司所披露的风险是否充分?是否隐瞒某些风险?上市公司披露的关键性运营指标是否合理?是否和盈利能力有直接相关?是否会误导投资者?

公开和全方位的监督,包括来自监管部门和民间的监督。美国SEC 的企业融资部门(Corporate Finance Division) 有大约400人的公司信息披露审核部(disclosure review team), 这400名专业人员负责审核约5000家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招股书、年报、季报、临时公告,在审核过程中,他们每年和上市公司之间有数千次的书面沟通,而这些沟通信息都是公开的,可以从SEC 网站上获取的,这些信息披露审核专家的职责就是确保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者而言,是有价值的、是相关的,而不是误导的。来自民间的监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该予以鼓励。比如,本月刘姝威教授对乐视的分析报告、各专业投资机构的分析报告以及本案中的股东集体诉讼都属于来自民间监督力量的体现。

如果我们建立了以上的制度,并确保其有效运行,那么不论上市公司推出何种“概念”,讲述何种“故事”,是不是在烧钱?钱都烧在哪里?还能烧多久?还允许烧多久?这些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因为投资者可以根据有用的、可靠的、非误导的信息,自行作出判断和投资决策。

对投资者来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同样,对仅仅擅长于“讲故事”的上市公司来说,故事有风险,烧钱需谨慎。不论当前这个“牛”市是属于“政策牛”、“资金牛”还是“改革牛”,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给添加上一些诸如“监管牛”、“透明牛”这些元素,那么就有可能催生出更多的“创新牛”、“基业长青牛”;唯如此,方可珍惜当前来自不易的“牛”市,让当前的“牛”市走得更久、更远。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新闻客户端变局:巨头涌入 拍死小公司

新闻客户端变局:巨头涌入 拍死小公司

“新闻客户端”成为2015年夏天移动互联网行业最热词汇。Facebook苹果亲自推出新闻客户端,随后YouTube、Twitter和Instagram也纷纷跟进,准备推出人工编辑的手机端新闻产品。

不过,巨头纷纷进入的同时,也有一些“前浪”死在了沙滩上。日前,曾经是Twitter收购目标的新闻客户端Circa宣布停止运营。而据媒体观察,许多新创公司的新闻客户端,难以在市场上做大做强。

Circa诞生于2011年,迄今已经融资600万美元,五月份有媒体报道,Twitter正在准备收购这款新闻客户端。

美国一家权威媒体指出,Circa的关闭,表明了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竞争的激烈。

这一工具的联合创始人Matt-Galligan在一篇博文中表示,公司融资遇到了困难,但团队不愿意尝试其他营收模式,比如插入广告或是收取会员费。他表示这种商业模式和团队设想的高质量手机端新闻用户体验不相匹配。

该公司的投资人中包括一些个人投资者和种子基金,以及Lerer Hippeau和Menlo等知名风投公司。

在手机新闻客户端方面,Circa曾做出一些创新,比如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新闻,利用对新闻报道的大量摘要手段,让手机族快速掌握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用户也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跟踪,避免在普通新闻客户端上“旧新闻”被新的新闻所覆盖。

需要指出的是,在手机新闻客户端领域,曾有一些新创公司尝试进行创新,但他们都无法将产品做大,更常见的是被互联网大公司并购。

2013年,谷歌曾经收购新闻客户端Wavii,开发者位于美国西雅图,产品主要特点是利用新闻摘要的方式传播新闻。

也是在2013年,雅虎公司收购了英国一个高中生开发的新闻聚合客户端Summly,之后雅虎利用他的技术,全新推出了新闻客户端“雅虎新闻摘要”,但市场反响平淡。

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新闻客户端属于用户黏性较大的产品,一旦用户习惯用某个产品获取新闻,则很难迁移到其他工具上。

之前第三方市场调查发现,在聚合性质的新闻客户端领域(不包括《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发行的官方客户端),Flipboard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位置排在第二名的是另一个客户端Pulse。

Flipboard的成功和行业优势,引发了Facebook和苹果等巨头的集体模仿。之前Facebook和苹果推出的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体验均被指明显借鉴Flipboard。Facebook和苹果这两大巨头,希望利用社交网络和iOS生态的海量用户规模,在新闻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Flipboard也已经成为巨头垂涎的目标。五月份,多家媒体报道谷歌、雅虎和Twitter这三家公司先后联系过Flipboard公司,表达收购意愿。其中Twitter的沟通更为深入,表示愿意斥资10亿美元来收购Flipboard。

在Facebook和苹果对外发布新闻客户端之后,就在过去一周时间里,视频巨头YouTube、社交网络Twitter、手机照片分享工具Instagram均传出将建设手机新闻客户端产品,三家社交媒体都将利用人工编辑团队,编辑重大新闻,并且手工聚合优秀的新闻目击者视频、目击者照片,当事人发帖表态等。

业者表示,社交媒体的新闻相关内容高度碎片化、信息量巨大,如果通过编辑人工核实和加工处理,将极大改善新闻消费的体验。来自社交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产品,也将会进一步分流传统媒体网络版和客户端的流量。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