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os app开发)想进时尚业,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太多的讨论都集中在金表上了。在我看来,那只是整个 Apple Watch 的一个分支,吸引不能接受 X 万以下价位手表的人。”Asymco 创始人 Horace Dediu 在最近的一期播客里如此评价 Apple Watch 发布后引发的讨论。

的确,提到 Apple Watch,你想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定价 12.6 万的 Apple Watch Edition。但即便抛开为极少数人而生的黄金版,Apple Watch 也不像一般认知中的科技产品:38 种表身、表带搭配覆盖 16 个价位,它不是一般的复杂。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做法。今天苹果的产品线相当丰富,iPhone、MacBook、iPad 乃至已近消失的 iPod 都各自拥有数款不同尺寸的产品。但自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后,所有这些新创的产品线都是从一款产品起头。iPhone 到第四个年头才开始提供不同颜色的选择、第七个年头才推出 iPhone 5c。iPad mini 则是苹果重新定义平板电脑三年半之后才走向市场。

在 Apple Watch 之前,苹果的“复杂”往往仅限于配件:比如 iPhone 和 iPad 的各种保护壳。如果你将 Apple Watch 的表带和表壳理解成附属品的话,Apple Watch 确实不是一个复杂的产品――所有 Apple Watch 的内核都是一样的。

苹果作为科技公司那部分并未发生改变。从 2588 的运动版,到 12.6 万的 Edition 版,Apple Watch 都用着分辨率完全相同的屏幕、同样的 8GB 存储空间以及相同的软件。Apple Watch 甚至比依靠存储空间拉开差价的 iPhone 更为平等。

统一的规格简化了 Apple Watch 应用开发者的工作。用 18K 金、不锈钢或者铝制外壳、用何种表带,于开发者而言并没有任何区别。从苹果仰仗的服务生态圈和应用开发者,以及硬件产品所能完成的角度来看,Apple Watch 延续了苹果推出新品的单一。但这一次还是不同的。

这一次,苹果准备进入时尚业,他们似乎也做了充足的准备。

过去两年间,两位奢侈品巨头 CEO 加盟苹果,分别负责 Apple Watch 和零售业务。

过去一个月里,库克和艾维接受采访的次数比乔布斯发布 iPhone 后四年加在一起还要多。他们甚至在采访透露了苹果零售店将如何改造以迎合时尚产品用户。

苹果是为了更高利润的“一个分支”吗?还是一个手机的衍生品?在这些背景之下,Dediu 觉得金表吸引了过多的注意,苹果在本质上还是在做电子产品,它所希望的未来――让数字应用与你的距离缩短到抬手之间。

便利性的差异让手机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你我的计算中心。现在苹果试图在手表上延续这样的迁移:点一下手腕让 Uber 专车停在你身边;超市付款只是转过手腕碰一下收银机;入驻酒店不用再取门卡,戴着手表直接去开门即可;到机场以后,不用再提醒自己,拿出手机找数字登机牌,因为它已经出现在屏幕之上。

苹果早在 2012 年就试图通过 Passbook 切入你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但它失败了,因为人们没有养成到每一个购物地点都掏出手机、解锁手机的习惯。Passbook 带来的便利并没能抵消使用它所需要克服的麻烦。

如果可穿戴设备想真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扎根,而不只是成为极客们标榜先行者身份的玩物,它需要提供比智能手机更便利的交互。Apple Watch 就是苹果对可穿戴设备如何做给出的答案。

不过苹果想得并不只是下一代计算设备,它也打算进入时尚业。是的,从时尚中找灵感、找人、找媒体,按时尚的规矩来,苹果不是要颠覆时尚业,而是要进入时尚业。

2012 年仅仅瑞士一国就出口了 2920 万块手表,这些表的购买者人显然被苹果盯上了。对于习惯戴着手表的人来说,铝壳和塑料表带可能是不够的,就像你不能要求每天穿着衬衣、休闲裤上班的人脚上穿一双耐克的运动鞋――哪怕它是智能的。

知名手表咨询网站 aBlogtoWatch 的创始人 Ariel Adams 就表示,与其它智能手表不同,Apple Watch 符合传统奢侈手表美学的设计会吸引老派消费者的目光,而且它比传统手表拥有更多、更方便的功能:“显然,1000 美元以下的手表将会受到最猛烈的冲击,那些在百货商场卖时尚手表的公司将会首当其冲。”

像时尚品牌一样取悦手表的用户将伴随着显见的高利润。苹果更愿意看资本市场对它不断提升的坐值,除了这个还如何证明库克的成功呢。

Frog 设计工作室资深交互设计师杨曦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表示,Apple Watch 的外观设计相当传统,甚至算得上复古,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杨曦特别提到了数字表冠的设计,“苹果完全可以做成一个没有传统按键的手表”,数字表冠的存在“与苹果选择的市场和用户有关”。

你可以理解成,这是致敬。它真的羡慕这个行业,羡慕这个行业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润。

为了卖手表,苹果从奢侈品行业找了不少人

苹果(ios app开发)想进时尚业,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YSL CEO Paul Deneve

  自 2013 年起,苹果开始引入数位时尚产业的高管。其中第一位加入的是奢侈品公司 YSL 的 CEO Paul Deneve。9 月入职的 Deneve 在苹果担任“特殊项目”最高负责人,直接向库克汇报,这一项目也被广泛认为就是 Apple Watch。与 Deneve 同期入职的还有 Levi’s 高级副总裁 Enrique Atienza,负责大部分美洲地区的苹果零售店管理。

同年 10 月,另一位奢侈品业高管,Burberry CEO Angela Ahrendts 加入苹果,任苹果零售部门高级副总裁,进入苹果公司的核心管理层。

之后,在 2014 年 8 月,苹果又招来了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 LVMH 旗下豪雅表(TAG Heuer)的零售副总裁 Patrick Pruniaux,在“特殊项目”内任高级总监。

自乔布斯时代沿袭下来的同心圆式的管理结构中,苹果公司高管基本都在苹果有数年甚至十余年经验之后才能进入核心管理层。Ahrendts 成为首位一加入即进入管理层中心的高管。这种任命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苹果对于杀入时尚圈的 Apple Watch 的重视程度。

  从来没有过的,超模也站在苹果发布会的台上

苹果(ios app开发)想进时尚业,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超模 Christy Turlington 在发布会舞台上(图片来自 NYDailyNews)

  2014 年 9 月的苹果年度发布会地点从一贯的 Yerba Buena 搬到了拥有更多空间的 Flint Center。发布会前,不少时尚媒体的记者接到了邀请,这是苹果的第一次。

发布会后不久,苹果与巴黎的时尚店 Colette 合作,进行了为期一天的 Apple Watch 展示活动。1997 年开张的 Colette 应该是全球最知名的非连锁零售店了,店里摆满了各种限量发售的奢侈品。

这一次,Apple Watch 也如那些奢侈前辈那样,被精心排放在橱窗和展柜中。Jony Ive 的好友、刚加入苹果不久的知名设计师 Marc Newson 安排了这一切。苹果还专门请来了在时尚圈举足轻重的 Vogue 杂志总编 Anna Wintour 和 Chanel 创意总监 Karl Lagerfeld 到场。

3 月 9 日,被《时代周刊》列为 2014 全球最具影响力 100 人的超模克里斯蒂・特林顿(Christy Turlington)来到苹果春季发布会现场,为 Apple Watch 站台。

此前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拥有如此殊荣的除了苹果公司员工以外,只有合作伙伴高管,往往是公司 CEO。这是第一次有个人被邀请来推广苹果公司新品。

  极其罕见的,高管一年接受无数次采访

苹果(ios app开发)想进时尚业,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Tim Cook 在 Apple Watch 发布前接受德国媒体 BILD 的采访

  iPhone 发布后,乔布斯除了参加两次 AllThingsD 举办的 D 大会以外,只接受过三次媒体采访――一次是度假期间,另外两次则是简短的电视露面。其他苹果高管也同样深居简出,极少接受媒体专访。

Apple Watch 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过去一年时间里,艾维接受了《时代周刊》、《金融时报》、Vogue、《纽约客》的四家媒体的专访,毫不吝惜自己的埃塞克斯口音。苹果发布会前上架的那期《纽约客上》,艾维甚至提前于发布会披露了苹果零售店的新设计。

库克也没闲着,3 月的发布会前,库克甚至自己提前在接受英国 Telegraph 采访时透露了新功能,称 Apple Watch 将能取代车钥匙,用来开门。

每次苹果产品的发售地区向来是机密――除了 Apple Watch。2 月底,库克在德国 Apple Store 对店员说,新手表 4 月就会在美国以外发售,而不像 iPhone 和 iPad 一样,发布之初仅限美国市场。3 月初,这则消息出现在苹果爆料网站 9to5mac 上。

另一位苹果互联网软件和服务的高级副总裁 Eddy Cue 甚至在发布会前戴着 Apple Watch 跑到勇士队的主场宣传怎么用 Apple Watch 完成支付。

 让时尚媒体更早感受到这只表

苹果(ios app开发)想进时尚业,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Vogue 以 Apple Watch 为封面的 2014 年 11 月号

  以往苹果产品的媒体宣传针对两类媒体:专职科技媒体如 Engaget、The Verge 和覆盖更广泛人群的大众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在列于苹果简短媒体名单上的记者会提前拿到已经发布但还未上市的设备,在产品发售前一天刊载评测。

但这一次,提前拿到 Apple Watch 的并不是媒体记者,而是那些时尚媒体封面上的模特。

而在所有时尚杂志中,Vogue 无疑是与苹果合作最为紧密的一家。

自然,2014 年 11 月号 Vogue 中国的杂志的封面就是超模刘雯佩戴 18K 金版 Apple Watch 的照片,这也开启了这款手表莺莺燕燕的“花丛之旅”。在苹果春季发布会的同时,Vogue 法文版和美国版 3 月号又再次用大跨页展示了 Apple Watch,其中法文版称其为“a small revolution”。

除了 Vogue 外,Apple Watch 在其它时尚杂志也有露脸,诸如 Self 和英国的 Style。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登陆过中文版的 Vogue,Apple Watch 出现在香港杂志《东 Touch》和国内时尚杂志《Yoho!潮流志》的封面上。

这还没完,最新消息表示 Apple Watch 的设计师 Jony Ive 和 Marc Newson 将会参加 4 月在佛罗伦萨由 Vogue 国际主编 Suzy Menkes 主持的首届康泰纳仕国际奢侈品会谈。Condé Nast 是全球最大的时尚杂志出版集团之一,旗下的杂志包括Vogue、GQ 等等――也包括《纽约客》。

  苹果零售店,都要设置 VIP 区了

苹果(ios app开发)想进时尚业,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苹果零售店改造图(图片来自 iMore)

  除了在营销端的时尚努力,为了这款 Apple Watch,苹果甚至要重新设计它的零售店。在零售端的这些改造主要由原 Burberry CEO Ahrendts 负责。

早在 2 月初,就有消息称为了配合 Apple Watch 的发售,苹果零售店将进行店面改造,其中最醒目的改变是新的展柜。与原先在一个平面的原木长桌上用支架抬起 iPhone、iPad 的展示方式不同,专为 Apple Watch 设计的桌子中间是一大块下陷区域,四周还有柔和的灯光为手表增色。

2 月底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Johny Ive 解释了苹果店为何需要专设 VIP 区域――他曾听到别人说“如果脚下没有地毯,我根本不会考虑去买一块手表”。

除了这些硬件上的改变,苹果在员工形象方面同样付出了很多努力,例如重新设计过的员工制服。这些制服用料更讲究,苹果的 Logo 也变得稍小,据说这样会显得更加有档次。

此外,员工还将接受不一样的培训方式,包括成文的 Apple Watch 销售方法。与普通消费电子产品不同,Apple Watch 需要一种新的推销方式,苹果因此提出了“三个核心特色”。

? 了解消费者已经知道什么,并告诉他们 Apple Watch 将如何丰富其生活。

? 确保他们的 iPhone 与 Apple Watch 能够配合工作,并解释手表与手机是怎么样水乳交融的。

? 发现他们的个人风格,了解他们的需求、品味和材质偏好。

正如苹果零售店的研究员 Gary Allen 在 Forbes 上说的那样,苹果零售店需要证明 Apple Watch 是值得购买的,就如同当年它对 iPad 所做的那样。

  好了,奢侈品巨头呼之欲出

苹果(ios app开发)想进时尚业,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要让 Apple Watch 像 iPhone 一样重新改造一个产业,并扎根于你我的生活,像时尚品牌一样将产品卖出去,只是开始。

苹果真正的挑战是激励开发者带来足够实用的应用。而这还不仅仅是几个应用,Apple Watch 还需要汽车厂商、航空公司、零售业等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产业的配合。这将是一个比启动 iPhone 更有挑战的工作。

如果做不到这些,Apple Watch 可能只是另一个 iPad。也许这还乐观了,可能只是一个牛顿而已。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为什么创业公司都争相做平台?

为什么创业公司都争相做平台?

 

  快乐妈咪融资5000万,用户2万,陶建辉说“我们要做平台”;

糖护士在宣布融资,发布第二代产品时也表示要做硬件平台;

春雨医生很早就提出要接入第三方硬件数据,做硬件平台。

……

诸如此类各种要做平台的新闻数不胜数。甚至在一个创业者分享会上,某创业公司在讲到自家产品的未来发展时,下面的风投人士点评道:“你们什么不做平台?”可见各方做平台的呼声都很高。这是为什么呢?

  互联网创业公司

一位VC业内人士告诉雷锋网,他觉得VC热衷创业公司做平台是因为“从风投的角度来看,是期待公司有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但是“志存高远是好的,眼高手低就不好了,最终能否做到还是一步步来最后水到渠成的事情”。

为什么创业公司不可以专注于做好一款产品呢?比如快乐妈咪的胎语仪和糖护士的血糖仪。他说:

“风投主要是投企业的成长,如果只能产生现金流,但成长性不足,那就更像一门传统的生意;如果确实能做出一款爆品,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iPod和iPhone,当然也值得投资,尤其是手机,做的好了以后自然就形成一个平台甚至入口了,现在炒VR的一大愿意就是有一部分人认为VR在今后是一个手机般的入口,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更像是下一个Xbox般的游戏设备。”

总结起来意思就是风投投的是互联网创业公司,而不是一门传统生意。

数据

对智能硬件创业公司来说,他们之所以与传统硬件不同,便是在对待数据的价值上面。智能硬件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以及数据挖掘将来会成为一门大生意。然而多数创业公司产品销量不高,也很少能有非常高的活跃度,因而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接入第三方的硬件,从他们那里收集更多的数据。

  把脏活累活交给别人做

不管是硬件还是内容,都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业务,而且要做好非常不容易,属于“脏活累活”。很多的智能硬件创业公司,产品做得不好就希望做平台,产品做得好更希望做平台,对他们来说硬件只是圈住用户的工具。平台是很轻的产品,又可以轻松盈利,相比之下,苦逼的硬件还是交给别人来做吧。

  圈用户,高壁垒

“平台的壁垒高”,陶建辉此前接受雷锋网采访时说,“如果只是硬件产品的话,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做成平台可以将可拥有自己的生态,将用户紧紧地粘住。”

他以腾讯和阿里为例子,前者的社交、后者的电商都是几乎牢不可破的平台。多数创业公司则希望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入口,圈住一批用户,再来想如何用他们来变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信”商标争夺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八件事

“微信”商标争夺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八件事
  一起由“微信”文字商标注册申请引发的行政诉讼,揭开了腾讯“微信”商标保护的“伤疤”。在此之前,同属腾讯一家的QQ,也一度因商标归属问题犯了难。(《QQ是谁的?》)

在该案中,原告创博亚太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博公司”)于2010年11月12日向工商总局商标局(以下简称“商标局”)提交了三件“微信”文字商标注册申请,分别涉及商标分类中的9类、38类和42类。

其中,该公司提交的42类“微信”文字商标已经注册成功,9类、38类则经异议程序,被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裁定不予核准注册。

创博公司因对商评委不予核准其提交的38类“微信”文字商标注册申请裁定不服,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商评委不予核准注册的裁定。

经开庭审理,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维持了商评委不予核准注册的裁定。原告创博公司当庭表示上诉。

由于原告表示上诉,这也就意味着该“微信”文字商标的最终归属还有待二审法院的终审判决。

不过,腾讯的“微信”商标保护“伤疤”已经被揭开,围绕“微信”商标的申请、注册和保护等问题,对于广大企业,尤其是创业者来说,至少还有八件事,你可能不知晓但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1、腾讯“微信”最火,但商标申请最早另有其人

“微信”商标争夺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八件事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测试版发布,三天后,2011年1月24日,腾讯正式向商标局提交了“微信”图文商标注册申请。

腾讯这种“先有产品,再做保护”的策略应该说属于常规做法,但是,如果碰到非常规的竞争业态,可能就有点不当。

事实上,在腾讯微信产品发布或商标注册申请前,本文开头提到的创博公司已经提前2个月率先向商标局提交了“微信”文字商标注册申请,并一次性提交了三件商标注册申请。

此外,在腾讯微信1.0测试版发布前,还有一家公司提交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也早于腾讯。这家名叫“北京联智昭阳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1月17日向商标局提交了38类的“微信”注册商标申请。

2、81件“微信”商标申请,涉及36家单位或个人提交

商标局网站(中国商标网)查询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3月15日,累计已有81件“微信”商标注册申请,申请主体除去腾讯外,还涉及22家公司和13位个人。

“微信”商标争夺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八件事
  在22家公司中,有服装行业的,也有投资行业的,还有互联网行业的,还有个体户性质的“商行”,提交注册的商品类别涉及“糖、水果、饮料、服装、纸盒”等诸多领域。

3、最先核准注册的“微信”商标属于创博公司

截至目前,最早核准注册的“微信”商标,是由创博公司2011年1月24日提交,并于2011年11月28日被核准注册的42类“微信”文字商标,保护范围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编程等相关领域。

而腾讯提交的“微信”商标,最先获得核准注册的是,由其2011年1月24日申请,并于2013年3月2日获得核准注册的“微信”图文商标,即“微信APPlogo 微信文字”图文组合商标。

由此可见,腾讯最先获得核准注册的“微信”商标,申请时间上比创博公司晚2个月,核准时间比创博公司晚了近1年。

4、腾讯最初申请的“微信”商标仅涉两个类别

“微信”商标争夺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八件事
  腾讯2011年1月最早提交的商标注册申请仅涉及两个类别,即计算机相关(9类)和电视相关(38类)。

腾讯开始大量注册外围或周边应用等商品或服务类别,加固“微信”商标防火墙的时间发生在2012年。

当年腾讯一口气新提交了18件“微信”图文商标申请,并于当年的6月27日、28日、29日三天集中完成注册申请提交。

“微信”商标争夺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八件事
  从商标效力状态看,截止2015年3月15日,腾讯2012年提交的18件“微信”注册商标,已有16件完成注册,另有2件依旧处于“注册中”状态,分别为38类和43类。

5、最早嗅到腾讯“微信”商标商机的是个人

创博公司自2010年提交三件“微信”注册商标申请后,在随后的数年间,并未再提交新的注册申请,这也说明了该公司当初的商标注册行为,并非为了“搭便车”。

事实上,在腾讯微信产品正式推出后,比腾讯更早嗅到“微信”商标潜在商机的是个人。

一名叫“吴昊”的个人在微信1.0测试版发布9天后,即2011年1月30日也提交了38类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

6、商标“抢注”集中发生在“微信”面世首年

“微信”商标争夺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八件事
  从申请时间来看,非腾讯公司提交的“微信”商标注册申请,集中发生在两个年份2011年和2013年。

简单说,在微信面世第一个年头,微信在腾讯内部的地位处于由“边缘向核心”过渡阶段,腾讯自身并未在此阶段启动“微信”商标周边类别或跨类别保护注册。

但是,微信的用户,显然比腾讯更敏锐,很多公司或个人在此期间,陆续提交了25件“微信”商标申请。

由此可见,对于新产品或新服务来说,产品面世第一年至关重要。对很多企业或创业者来说,基于成本的考虑,如果在产品面世初期,只作了服务所在类别的商标保护,那么,经过半年时间的发展,如果产品活跃度不断提升,就应该尽早着手考虑周边类别或跨类别商标注册保护。

否则,你不重视,你的用户或竞争会替你重视,并在很多周边领域提交商标注册或域名申请。

7、商标保护策略:不能提前布局 就该尽早异议或收购

“微信”商标争夺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八件事
  从注册商标申请状态来看,在81件“微信”商标中,38件“已成功注册(含已转让)”,16件“已无效”,8件处于“异议中”,剩余部分处于注册审核中。而在38件“已成功注册”商标中,有4件已发生转让。

由此可见,如果在产品或服务面世初期,未能做好自身品牌保护,那么,就应该尽早采取“异议”、“无效”或“收购”等手段启动对自身品牌的被动保护。

那么,这些手段又该在什么时点使用呢?

1)关于“异议”,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对初步审定公告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在先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向商标局提出异议。

简单说,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名称被他人率先抢注为商标了,如果发现的早,一定要赶在异议期内尽早提起异议程序。

2)关于“无效”,根据《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如果涉嫌违法商标法禁止注册情形,或者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由商标局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

简单说,如果他人抢先注册的与你相关的商标,你未能及时发现或留意到,那么,在该商标被核准注册后,要利用法律赋予的“宣告无效”救济手段,尽早实施自我救济。

3)关于“收购”,如果说你的商标被他人抢先注册了,你的业务也发展壮大了,但你错过了异议期,而且对“宣告无效”没把握或耗费不起时间,那么,就需要尽早委托中间人通过收购的方式,将被他人抢先注册的商标迂回转让到自己名下。

8、“38类”为什么成为商标注册申请保护必争之地?

可以看到,不论是本文开头提到“微信”文字商标行政诉讼,还是腾讯首批提交的“微信”图文商标,抑或其他个人和公司争相注册的“微信”商标,38类成为这些人“大打出手”的关键商标注册类别。

根据《商标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商标注册申请人应当按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商标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提出注册申请。

简单说,商标注册时按照保护的领域或产业不同,施行分类别注册的原则。商标分类包括四十五个大类,涉及一万多个商品和服务项目。

其中,38类主要包括“通讯服务”(大约34项)和“进行播放无线电或电视节目的服务”(6项)两大领域,其中,“通讯服务”基本涵盖了所有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类别。

简单说,微信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服务,38类是其商标保护的“命根”所在,如果他人率先在该类别完成了商标注册,则意味着微信面临着服务名称变更或花钱收购商标的运营风险。

在“互联网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今天,任何创新或创业可能都离不开互联网,而落实在商标保护上,38类自然成为各类商家或创业者的首选和必争之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一款图片社交App引发的连环抄袭

一款图片社交App引发的连环抄袭
  这个看似神奇的功能名叫「大片模式」――与Instagram 正方形的照片裁剪方案不同,酷爱电影的足记团队希望用户按照宽屏影院的画面比例进行裁剪。裁剪完成之后,会在上下方各加一条黑边――所谓「遮幅」。与此同时,画面下方会出现一个自定义字幕框,点击即可添加,能充分施展发布者的表现欲。鉴于广大电影爱好者们看惯了双语字幕电影,足记也将这个既视感完美复刻过来。不仅如此,足迹还引入了机器翻译和字幕推荐功能,一时词穷或英文无助的文青们有救了。

一款图片社交App引发的连环抄袭
  仔细琢磨足记的火热,你会恍然领悟 Instagram 当初为什么使用 1:1 作为唯一的照片分享比例――因为宽屏照片在竖屏显示的手机上体验不佳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 Instagram 之后的图片社交应用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一比例。而足记的「大片模式」则给出了一个独特的反例,上下黑边和双语字幕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奇妙的似曾相识之感,再配上司空见惯的各种滤镜,好像你的生活就是电影。巧的是,「像电影一样去生活」正是足记的 Slogan。

一款图片社交App引发的连环抄袭
  「大片模式」毫不费力地击中了文艺青年荡漾着情怀的内心。与亲自到影视取景地「朝圣」相比,随手拍张照片再加工成电影的样子,成本和门槛明显降低了很多嘛!配上精心熬制的疗伤字幕,幸福感还真是爆棚。有用户吐槽足记的字幕翻译太差劲。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大巧若拙」的例子――很多用户用中文疗伤用英英文吐槽,上下文对应竟能制造出神奇而强烈的幽默感。

一款图片社交App引发的连环抄袭
  谈完用户感受,来看下数据。足记的「大片模式」上线 (2 月 7 日) 至今已一月有余,而冲到 App Store 免费榜首位只用了十天时间。从最初的旅行定位到今天的图片分享工具,足记的产品演进方向更加明确。而麻烦也随之而来,iOS 平台下的同类应用快速引入了「大片模式」。据 TECH2IPO/创见记者的调查,Camera 360,美图秀秀,织图,食色,Nice,微博相机等知名图片分享类应用已先后加入了这个功能。低使用门槛意味着被抄袭的难度也很低,足记引爆朋友圈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壁垒。更何况,以上几款应用都已经积累了不少忠实用户,它们可以聪明地宣称增加「大片模式」是满足用户的要求,躲开抄袭的指责。这篇文章无意谴责谁,而是希望创业者们能提前做好应对方案,一个优秀的产品点拱手送人是非常令人惋惜的。相信各位对抄袭与否自有评判。

在同类产品泛滥的图片社交领域,至今还没有一款 App 具备绝对的领先优势。大家都在按照 Instagram 开辟的产品路径向前走。曾经红极一时的魔漫相机 (手绘漫画风)、天天 P 图 (Cos 武媚娘) 都被证明保鲜期极短的产品形态――用户玩过就不再具有魅力。而足记开创的电影截图式分享是否能让用户持久地保持新鲜感,就要看运营策略和产品定位了。快快建立起不能被抄袭的那一部分吧~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朋友圈导购这事你不能做,但微信官方能

最近这几天,有媒体报道微信将推出“购物朋友圈”,一个在朋友圈之外可以晒单的信息流,而且据称只有在腾讯自己的购物平台上买了东西才能把评价发到购物圈。所以看上去这或许是微信接下来在电商领域的又一次尝试。

从微信小店到京东的入口,再到接下来可能出现的购物朋友圈,看到微信在电商上的尝试,人们总喜欢放大社交关系在其中的魔力,但电商真的是和社交行为紧密相联的吗?我觉得恰恰相反,电商其实并不是一个社交行为,而 IM(聊天工具)流量对电商的最大价值或许就是展示了,但从这一步到做出购买决策其中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在线下还是在线上,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购物需求都不是由社交驱使的,但一个人流量大的地方肯定是展示商品的好场所,所以把人流量最大的 IM 产品和电商结合在一起看上去自然是个不错的方法。

朋友圈导购这事你不能做,但微信官方能

 

  Ben Thompson:从需求觉醒到实际行动的漏斗

  想想你走到商场里的场景,当你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这其中你感兴趣的或许有很大一部分,但可以放进愿望清单打算购买的就要少很多,最后真正去支付时,愿望清单中的商品又会被砍掉一大批。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购物路径漏斗模型。

把电商捆绑在 IM 上就好比是在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开商场,它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展示而不是寄希望与社交关系的带动。所以如果这个“店面”在 IM 中的入口过于隐蔽,那么绑定的意义自然就会削弱。纵然有社交关系,也是远远不够的。

在《为什么聊天工具是移动应用之王?》中,我曾经提到过“无论是支付这样的商业交易还是游戏这样的娱乐平台,当它们对强社交关系的需求越强烈时,就越容易在 IM 上开花接果”。拿支付来说,这就是一类对强社交关系需求非常强烈的功能。

试想一下你在线下支付时的场景,当你开始支付的时候,这场交易肯定是有一个确定对象的,而且往往只有一个确定对象。这不但很符合 IM 的使用场景,也离不开 IM 上的社交关系链。所以支付就是一个天生对社交关系需求非常强烈的功能,它当然更容易在 IM 上生根发芽。以至于像 LINE、Snapchat、Facebook Messenger 这些 IM 工具都已经在做或者正在尝试做支付功能。

但相比较来说,电商的使用场景就不太符合我们使用 IM 的习惯,虽然在人多的地方开商店是常识,但这个常识放到 IM 上的着力点应该是优化展示效果,而不是寄希望于社交关系的带动。毕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购物行为并不像在 IM 中购买付费表情那样具备一定的社交属性在里面。

就像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社交流量虽然量大但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回到之前的漏斗模型就会发现,现在 IM 为电商带来的流量往往还停留在漏斗模型非常初级的阶段,而搜索引擎为电商带来的流量往往就可以到达漏斗模型相对底层的阶段。所以想让被绑在 IM 中的电商见效,流量有效性的意义要远大于社交关系在其中的作用。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共享经济时代,他们的职业选择悄然改变

共享经济时代,他们的职业选择悄然改变
  昏昏沉沉的下午,开着 Uber 出门溜达,载几个附近的乘客再回办公室写稿;心情烦躁的时候,带着别人的购物清单去超市买买买;出门度假时,把空房间用 Airbnb 租出去……

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小金库里的钱不知不觉比工资卡还多。

以 Uber 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大行其道: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室、没有规定工作内容的合同、工作时间灵活可变,收入还相当可观。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

  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

2009 年在旧金山起家的 Uber 是打车应用的鼻祖,也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共享经济通过合理配置闲置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灵活性: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参与,并受益其中。

许多 Uber 司机都有另一份稳定收入的长期工作,把开 Uber 作为额外的收入来源。

赵师傅在中科院的本职工作也是司机,他工资不高,但工作清闲。没活的时候,就在五道口附近开 Uber。“有空就出来溜达溜达,开到 11 点半左右收摊回家。碰到工作累了就不开,下班回家、睡觉。”

他说自己每周大约有 500 元左右的收入,但并不把开 Uber 看作主要的挣钱途径。“听说有人用滴滴打车开出租一个月挣三万块钱,那也太累了!我就挣个上下班的油钱吧。”这些钱虽不多,却让生活宽裕了许多。

而对许多长期伏案的脑力劳动者来说,开车是一种很好的调剂。调查显示,美国 Uber 司机的受教育程度相当高,近一半有大学或更高学历 (48%),大大高于出租车司机(18%)和劳动力中的平均值(41%)。偶尔当一下陌生人的司机,对他们来说是放松休闲乃至社交的方式。

共享经济时代,他们的职业选择悄然改变
  类似地, Instacart 让你在获得购物的满足感的同时挣到钱。只要你有最新的智能手机、年满 18 岁以上,能搬动 12 磅 (约合 11 公斤)以上的重量,能在周末和晚上工作,就可以成为 Instacart 的一员。在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帮邻居买和送货上门,获得每小时 25 美元的报酬。

Taskrabbit 则可以让人们通过时间、地点、需要的设备等选择你需要的服务:搬家、打扫卫生、找修理工和个人助理,让人帮你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开 Uber 谋生可行吗?

共享经济时代,他们的职业选择悄然改变
  与传统的出租车司机相比,Uber 司机的平均工作时间更少,时薪更高,比自由职业更有保障,还有支配时间的自由。看起来是一份理想的全职工作,然而事实可能并不尽然。

全职开 Uber 的张师傅来北京已经十年了,以前一直开黑车为业。他向我抱怨 Uber 司机并不好当。

首先,Uber 司机的权限非常小。张师傅的车上架着一台 iPhone 4S,他说,手机、网卡都是 Uber 公司提供的,只能在上面用 Uber 的软件。在行驶过程中,必须使用 Uber 的导航系统,以便于 Uber 后台随时监控行程动态,并计算费用。“一下单,就是这个软件说了算。”张师傅说。

其次,乘客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不同于打车软件抢单的方式,Uber 全部使用系统派单,司机无法选择乘客。由于许多乘客对 Uber 的 app 不熟悉,张师傅昨天接了四单,而只做成了一单――有直接取消行程的,有打电话过去说朋友已经来接的,也有注册手机和叫车人不一致的――所有这些都会造成成单率的降低,风险全部由司机承担。

张师傅还提到一个朋友有惊无险的经历。一次三里屯附近载了几个喝醉的年轻人,在开出几百米之后,他们就恶意在导航 app 上划掉了行程。司机不敢说什么,只能载乘客去目的地。好在公司通过导航软件发现了异常,立即打电话来询问,在问清事由后给了司机相应补偿。经济损失是小事,更大的风险是,由于用 Uber 运营仍然不完全合法,在发生事端时司机往往也不愿报警或投诉,而平台能给予他们的保护极其有限。

另外,比起全职工作或者出来单干,开 Uber 的收入不可预期。价格策略完全由平台制定,司机的收入也由平台统一收取,司机没有任何话语权。张师傅告诉我,“Uber 的费用本来就比出租车低,现在是推广期,推广期过了之后每单要收 20%的佣金,是个不小的数字。”昨天,Uber 北京又宣布了一次降价,全线下调 30%,对司机来说是福是祸,还很难说。

自由和不确定性,是通过共享经济方式谋生的两面。

悄然变化的工作

共享经济时代,他们的职业选择悄然改变
  尽管仍然不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然而以 Uber 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使人们的职业变得更多元化。如 NYTimes 的一篇文章所说,它能让人们根据自己的日程来选择工作,而不是让工作来安排自己的日程。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工作越来越细分,朝九晚五工作制对许多工作来说并不必要,常常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而完全可以自主控制时间的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则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选择这样的职业。

以 Uber 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借助于中间平台,核心是按需分配,既合理调配了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风险。

正如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 Arun Sundararajan 对纽约时报记者所说:“我认为我们正在定义一种既不是全职工作、也不是自己单干的工作方式。”

此外,在科技发展的挑战下,一些工种正在逐渐消失:机器人取代了流水线上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甚至可以代替记者写财报,Instagram 这样的创业公司只需要十几个顶尖的人才就可以为全世界的用户服务。人口的老龄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年失业率的增加。

而共享经济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开 Uber、帮人购物、等并不需要专业技能,只需要一些时间和体力。智能手机 app 能通过时间、地点、技能的匹配将劳动力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截至 2014 年底,全美已经有 16 万 Uber 司机,单单 12 月就有 4 万名新的司机签约。Uber 已经成为旧金山最大的就业岗位提供者。

  未来的工作是什么

共享经济时代,他们的职业选择悄然改变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人都在变化中寻找机遇。越来越少的人像父辈一样,一生只做一份工作。

同时,人们对职业生涯的期许多种多样,并且在一生不同阶段中会不断变化:兼顾家庭、实现理想、挣更多钱、或者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一份全职工作难以满足不断变化和增长的需求。

共享经济的启示是,未来,许多人可能还是会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但它并不是全部。全职工作将不再是你的身份标签,或者唯一的收入来源。你可能同时是 Uber 司机、Airbnb 房东、Instacarter 买手、Taskbabbit 达人。通过这些共享经济平台,你可以灵活地交换时间、技能和金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还可以从中交到不同圈子的朋友,获得新的技能和职业机会。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共享经济还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道路,抵御潜在的失业风险。

随着共享经济日益普及,生产和消费会紧密结合,工作将日渐成为生活方式的一种。赵师傅就告诉我,他和家人出门的时候也愿意坐 Uber,因为他能理解哪些人会去做 Uber 司机,知道他们经过怎样的培训。许多在旅行时住了 Airbnb 的房客,回来后自己也成了 Airbnb 的房东。如果你喜欢去超市采购而不喜欢洗衣做饭,可以找人来帮你洗衣,自己去替别人采购,把时间花在喜欢的事情上而不需要付出多余的金钱。

当工作成为一种分配时间、置换资源的方式,将来我们或许可以用一份工作来满足自己的爱好,通过另一份工作交朋友,再用第三份工作来挣钱。共享经济已经在改变这一切。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HTML5定稿:手机App将三年内消失,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大战

HTML5定稿:手机App将三年内消失,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大战

   HTML5与app以对立竞争的产品形态展现在大众视野。从去年开始又有一大批技术派或者创业者盯向html5领域,移动游戏的爆发和微信朋友圈等众多平台为HTML5导流,能不能颠覆,或许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就像Apple成立前,HP的高层告诉沃兹:谁会在家里摆一台电脑呢?未来HTML5肯定会颠覆原生App。2007年W3C(万维网联盟)立项HTML5,直至2014年10月底,这个长达八年的规范终于正式封稿。

过去这些年,HTML5颠覆了PC互联网的格局,优化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接下来,HTML5将颠覆原生App世界。这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若认真分析HTML5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确实就是这样。

  HTML5对开发者的7大优势

  跨平台:

在多屏年代,开发者的痛苦指数非常高,人人都期盼HTML5能扮演救星。多套代码、不同技术工种、业务逻辑同步,这是折磨人的过程。有点类似个人电脑早期世界,那个时候的每家电脑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开发者疲于做不同版本,其实DOS的盛行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发者实在没精力给其他电脑写程序。跨平台技术在早期大多因为性能问题夭折,但中后期硬件能力增强后又会占据主流,因为跨平台确实是刚需。

  快速迭代: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对用户的需求满足的更快,谁的试错成本更低,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互联网产品大多免费、且有网络效应,后入者抢夺用户的难度非常大。使用原生开发,从招聘、开发、上线各个环节的效率都慢一倍以上,而且参与的人越多,沟通效率往往拖慢不止一倍。

  持续交付: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原生应用上线Appstore,突然有一个大bug,只好连夜加班修复,然后静静等待2周或更长时间的Apple审核,这2个星期被用户的涂抹淹死,市场上一片差评,用户大量流失。等新应用被审核上线了,用户已经卸载了。但是,HTML5没有这些问题,你可以实时更新,有问题立即响应。

  大幅下降成本:

创业者融资并不容易,如何花钱更高效非常重要。如果你使用原生开发的App和竞争对手使用HTML5开发的App没什么区别,但你的开发成本高出一倍,我相信没有投资人会喜欢给你投钱。

  开源生态系统发达:

HTML5前端是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大量的开源库可以使用,开发应用变得更轻松、更敏捷,当然这也体现在了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上。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未来的生命力是比原生生态系统更强劲的。

  开放的数据交换:

HTML是以page为单元开放代码的,它无需专门开发SDK,只要不混淆,就能与其他应用交互数据。开发者可以让手机搜索引擎很容易检索到自己的数据, 也更容易通过跨应用协作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更容易推广、更容易爆发:

导流入口多:HTML5应用导流非常容易,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HTML5的流量入口。而原生App的流量入口只有应用市场。聪明的HTML5开发者当然会玩转各种流量入口从而取得更强的优势。

流量大: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风靡一时《神经猫》,这个游戏如果放到Appstore,绝对没有那么多流量,超级App带来的流量,远大于原生应用市场。假如微信允许游戏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假如游戏后续升级解决持续娱乐问题,未来不可想象。

导流效率高:除了入口多、流量大,导流效率高也不可忽视,谁都知道:页游和端游打同样的广告,广告变用户的转化率,页游远远高于端游。

  HTML5对最终用户的3大优势

  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为什么流媒体会替代下载视频成为主流?为什么页游会如此火爆?只因用户太“懒”。让用户更方便的满足需求,有时效果好于更多的满足需求。

用户眼睛看到一个兴趣点,点击后,就应该立即开始满足用户需求。比如流媒体可以立即看,页游可以立即玩。而目前的原生应用市场,用户需要这样操作:选一个应用、等待下载、确认权限、等待安装,然后点击打开。这样糟糕的体验迟早要被颠覆。

不管是App、游戏还是音视频,未来都将即点即用。谁先满足用户这个需求,谁就制胜。

  实时更新、差量更新的优秀体验

HTML5应用可以绕开应用市场的限制进行自主实时更新,用户可以快速享受新服务。

而且这种更新完全可以是差量更新,比如某个HTML页面或某个js文件有问题,只更新这个几k的小文件就可以了,这比原生应用的更新体验好太多。

  跨应用的使用体验

目前手机应用切换是以桌面或任务管理器为中心的,但事实上这些中心很影响效率和体验。用户想出差三亚,先打开去哪App订票,然后切回桌面,再找到并打开天气App,搜索输入三亚,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航旅纵横App,输入航班号值机,哦对了,航班号多少来着,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去哪App看航班号,最后找到并打开租车App,输入租车地点,然后再切回桌面。

在原生应用体系下,用户只能这样。但在HTML5体系下,他不需要切回桌面,他可以在App间方便的直接跳来跳去,而不是使用一个一个孤岛App;他更不用重复录入数据,应用间可以方便的互相传递数据。

这种模式需要一点想象力,但未来迟早会来。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不管是站在最终用户角度、还是站在开发者角度,HTML5必将取代原生应用当前的位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颠覆。

还有什么会被改变?

HTML5的爆发,原生App生态系统的颠覆,是一场产业革命,很多角色都会受到影响,我们来预测一番。

  新型HTML5引擎战火将烧起

标准的HTML5引擎并不能解决HTML5的所有问题,拥有大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巨头,莫不在思考内嵌更优秀的增强引擎。腾讯推出了X5浏览器引擎,就是看中这个机会。目前各路浏览器厂商、应用市场厂商、甚至rom厂商,都在努力整合更优质的浏览器引擎。假使微信内嵌的Webview可以运行更优秀的canvas游戏、假使360手机助手可以发行即点即用的HTML5应用并且能力体验与原生一致、假使小米rom内置更强大的webview使得所有HTML5应用在小米手机上运行的更流畅。

一个巨头开始行动,所有巨头都会闻风而动,没错,这场战役会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二次世界大战。

  应用发行市场将洗牌

由于超级App的巨大流量能轻易成为HTML5应用的入口,并且会形成大者更大的效应,传统的应用商店、甚至线下预装,这些流量不足和效率偏低的发行模式将被挤出市场主流。本身也是超级App的大流量应用商店,如果转型得当,也将以发行HTML5应用为主。

  广告和统计市场

原生的广告和统计SDK提供商会面临尬尴,Google、百度等基于网页的广告和统计服务会取得更大的优势。开发者不再需要打包SDK,引入一个Script即可。

  开源技术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加流行

HTML的开放性造就了大量的开源产品,也反向促进了HTML的繁荣。在Github上有大量的JS框架,而原生的开源代码数量相比甚少。而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将因为开源而发展的更迅速,这里也同样存在类Github厂商的机遇。

开发工具的变化

早期HTML只需要记事本写几个Tag,中期的HTML、JS、CSS比较复杂,需要更高级的文本编辑器,但HTML5到来后,它的代码量、复杂度、开发模型将与原生开发看齐,需要类似XCode、Eclipse等专业的IDE工具来解决开发、调试的问题。一些以会使用记事本写代码为荣的开发者,将面临思路转换甚至被更高效的开发者淘汰。

  性能分析调优

目前很多针对原生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工具或服务,未来也面临转型,HTML5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是另一个世界。

  混淆与产权保护

HTML5是开放代码的,好处也带来弊端,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暴露,但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保护。混淆技术就变得更有商业机会。PC Web上Gmail的混淆就做的不错。除了JS混淆,离线数据加密相信也有不少空间。

 安全厂商的新机会

HTML5的强大会引发很多安全问题,并且解决思路与原生不一样,业内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厂商领导者。

有人说,光标准定稿没用啊,配套起来了吗?HTML5做的应用究竟能否匹敌原生App?答案是,HTML5不但可以匹敌原生App,甚至它天然的很多特性超越了原生App。

我们先谈谈HTML5原来不如原生应用的地方,业内俗称HTML5有“性工能”障碍。即HTML5性能不如原生、开发工具不如原生、能力调用不如原生。

HTML5定稿:手机App将三年内消失,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大战
  这几个问题导致开发者无法使用HTML5做出与原生一样的App。然而,不管是硬件升级还是OS厂商策略变化,以及相关软件技术的成熟,已解决了HTML5的“性工能”障碍。

  1. 硬件升级

2011年,iPhone 4s的CPU是A5,现在iPhone 6是A8,按苹果的历次发布会的说法,速度共提升了7.5倍。这3年间7.5倍的速度提升,抹平了太多HTML5的性能问题。

  2. 苹果、Google的策略变化

Google在2013年底发布的Android 4.4,内置的Webview不再是蹩脚的Android WebKit浏览器,而是Chromium,性能大幅提升。从最新的Android5.0开始,Webview可以通过Google Play Store实时更新,和Chrome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再看Apple方面,2012年iPhone 5发布后,HTML5在iOS上的表现已令人满意,Safari独家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在iOS 8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Nitro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iOS的UIWebview都可以利用Nitro加速,这样在前端使用JS做大型运算也成为可能。两大手机操作系统霸主和浏览器巨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得HTML5在手机上的发展不再受限,而且这个变化不可逆只能继续向前,这种变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软件技术的成熟

PhoneGap的发展虽然放缓了,但其他产品技术却成熟了。2014年的iWeb大会上,众多厂商的产品提供了面向开发者免费或开源的HTML5性工能障碍的解决方案。

(注:编者作为从业人员,也会在分析各种方案时提到我们公司的方案,但编者会客观不夸张的陈述方案,而且该方案是纯免费的,没有商业销售嫌疑。)

DCloud公司在iWeb大会上发布了系统的HTML5“性工能缺失”的解决方案,包括:

a) 性能:提升HTML5性能的手机端引擎,让侧滑菜单、下拉刷新等动态交互卡顿的问题得以解决;

b) 工具:HTML5开发IDE产品HBuilder, 超快的编程利器;

c) 能力:把40万原生API封装成JavaScript对象,以解决HTML5能力不足问题的Native.js技术;

d) 最接近原生体验的高性能框架:MUI框架,体积只有几十K,加载、运行远快于一般框架。

基于该方案开发的HTML5应用完全可以达到原生App的功能和体验。

HTML5定稿:手机App将三年内消失,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大战

  使用HBuilder开发HTML5应用

  英特尔公司发布了Crosswalk引擎,可以让Android 4.0-4.3的手机上的应用打包Chromium引擎而不是Android WebKit。毕竟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Android 4.0-4.3的手机,同时统一的webview也避免了兼容性的烦恼。

在专业方向上很多公司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触控的Cocos2d-html5、Egret runtime和Ludei CocoonJS强化了Canvas的表现,让HTML5游戏体验更好;UC、猎豹等手机浏览器都强化了音视频播放的表现。

不管是硬件升级、软件成熟,还是操作系统厂商策略变化,都在强力推动HTML5的爆发。

不过要注意,我说的HTML5爆发,不是指手机浏览器会替代桌面成为应用入口。有人说HTML5不好,因为用户讨厌打开浏览器输入URL的过程。我想说这种想法是对HTML5的片面理解。HTML5!=传统浏览器,虽然编程语言还是HTML、Javascript、CSS,但发行方式绝不是传统网站那么简单。HTML5应用的入口,反而很少是启动浏览器输入URL,它可以是存在于手机桌面的图标、也可以来自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以及搜索引擎、应用市场、广告联盟。。。到处都是它的入口。它的入口,比原生App更多。

  原生App的颠覆

HTML5的“性工能”障碍得到解决,可以接近原生App的效果,所以它就可以替代原生App吗?很多人认为,即使HTML5会发展的比现在好,也将是与原生App各占一部分市场的格局,要求不高的长尾应用会使用HTML5,而主流应用仍是原生App的天下。

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就像Apple成立前,HP的高层告诉沃兹:谁会在家里摆一台电脑呢?未来HTML5肯定会颠覆原生App。

  结语

其实未来如何发展是没人能准确预测的,变量非常多。但我想让用户和开发者都更方便的趋势是不会错的。

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但我希望我们能理智的分析,在争议中提炼真知,而不是未经思考或验证仅因为害怕被颠覆而无谓的乱喷。也祝愿大家在HTML5的浪潮中,把握住机遇,享受下坐在风口当猪的感觉。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美国App Store推出“创新游戏专区”

美国App Store推出“创新游戏专区”

近日,苹果AppStore在首页推出了“创新游戏专区”(Innovative Games)。在题图下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行小字备注:“这些是曾经让我们震惊的作品,它们给我们惊喜。这些游戏在图像、游戏机制或者其他要素上都给我们指引出了新方向。看看这些AppStore里最有原创性和实验性质的游戏吧。”

里面既包括AppStore最青睐的《纪念碑谷》和《Threes》《Duet》;也包括一些早就推出的作品,比方说《沉默年代》;还有像《里奥的财富》《进化大陆》这样新近推出的作品。游戏类型从解谜到RPG再到音乐和文字冒险,包括了常见的游戏类型,展现了AppStore口味之丰富。

我们必须承认AppStore在移动游戏推广和发展中的地位。在主机或者是PC游戏时代,不会有这样集中的平台进行游戏推广和展示。每周四的苹果首页更新已经成为最佳的游戏展示推荐位,开发者们努力在这天更新和上架游戏,试图获得苹果的青睐。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推荐位是他们是否能获得玩家关注的关键。

但我们同时注意到,苹果正在将一些推荐位的机会让给独立游戏制作公司而不是传统的游戏大厂。即使有了苹果推荐的加成,也不能让这些作品日进斗金,这些收费或者是依靠内购解锁更多内容的游戏,吸金能力远不及畅销榜前段的F2P。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专区的存在意义在于告诉大家移动游戏世界中关于艺术、关于探索、关于纯粹的乐趣的那一面,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如果能有商业上的成功,那就再好不过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信搅动商用WiFi 有这些胜算

微信搅动商用WiFi 有这些胜算
  微信终于开始在Wi-Fi领域冲刺了,本月初,微信公布“微信连Wi-Fi”申请入口。

微信方面相关负责人透露,申请通道正式发布前,“微信连Wi-Fi”已先后测试了两个版本。而在最新方案中,商户已能仅用5分钟完成“微信连Wi-Fi”设备注册;而在用户侧,微信也避开繁琐的输入密码环节实现扫码登录.

从扫一扫、微信红包开始,腾讯在微信一直试图用轻巧方式来撬动复杂商业模式,那么,这次微信连Wi-Fi能走多远呢?

独家采访了微信相关负责人、并与相关从业者交流后,觉得事情是这样的:

  1.微信推进Wi-Fi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在微信“远大”的O2O事业中,有两个问题绕不开。一个是移动支付,这是建立商业模式的基础;另外个是网络,这是实现线上、线下连接的基础。

在这两个领域的布局,腾讯其实很早就在做了,比如已经消失的“腾讯国家队”中,微生活、高朋都曾借支付相关的收款终端和Wi-Fi相关的路由器来拓展线下。

如今回头看,彼时推广微信连Wi-Fi的条件其实还不成熟。一方面,微信生态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微信的“扫一扫”动作也并不为微信用户所熟悉。

经过2014年一整年的继续培养后,独立的WXG(微信事业群)已建立包括众多第三方在内的“动态稳定系统”。

辅以“扫一扫”这个已经成熟的操作方式,“微信连Wi-Fi”的条件成熟。

  2.第三方服务商价值被放大,微信开始习惯运营生态。

进入2015年,负责B2B连接的微信第三方愈发显现价值,尤其对散布全国的Wi-Fi设备来说,腾讯很难想象独力完成布设、维护。

对比曾磨合两年多的公众平台开发,在“微信连Wi-Fi”生态运营上,微信的玩法熟练了不少。

年初,腾讯投资了商用Wi-Fi提供商迈外迪,而据了解,微信这次共寻找到了十数家Wi-Fi提供商进行合作。

微信合作伙伴“潮Wi-Fi”CEO卜凯军就表示,微信和支付宝在推广Wi-Fi时都一定程度上依赖Wi-Fi提供商的渠道,以潮Wi-Fi为例,我们在全国有500多个代理商,是他们在风里来雨里去的推广、维护Wi-Fi设备。

商业合作当然要互惠,在“微信连Wi-Fi”体系中,微信也为第三方留下了不小发展空间。腾讯表示,接入微信连WIFI协议的厂商,将出现在“第三方定制服务” 模式中,硬件厂商能够依靠微信推广硬件产品。

微信方面举例:在中小长尾商户方面,过去有些Wi-Fi服务商实际覆盖不了,借助微信连Wi-Fi的影响力,可以直接向销售Wi-Fi设备获取利润,省去了过去线下的BD过程。

而在销售设备获利的基础上,微信方面表示:第三方可以将自己更大部分的精力投向给中大型商户,提供整体的网络部署方案,以及基于微信连Wi-Fi近场营销运营方案,甚至是面向中大型商户的整体o2o解决方案,这里将有更大的市场和空间。

  3.微信连Wi-Fi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微信连Wi-Fi将在微信首屏获得入口,在官方页面中,微信也宣称Wi-Fi入口可以触达4亿潜在用户,商业价值不言而喻。

微信方面表示:总体来看Wi-Fi的需求用户有多大,微信连WI-FI的市场规模就有多大。腾讯将会联合合作伙伴一起做更多尝试,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空间。

目前来看,微信连Wi-Fi体现商业价值的方向有几个,包括广告、营销价值、微信公众号导流等。

微信合作伙伴“潮Wi-Fi”CEO卜凯军就曾对搜狐IT表示,Wi-Fi是线上到线下绕不开的节点,Wi-Fi的战略价值同样不低。

腾讯和商家还能通过“微信连Wi-Fi”获得数据价值,一位从业者就表示,微信账号已几乎成为最高级别的互联网账号,更高级的账号只有直接关联身份证号码的账号。

而将微信账号数据与Wi-Fi端获取的地理、消费等数据匹配,无疑能产生更大的广告、营销和数据价值。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HTML5定稿: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HTML5定稿: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HTML5对开发者的7大优势

  跨平台:

在多屏年代,开发者的痛苦指数非常高,人人都期盼HTML5能扮演救星。多套代码、不同技术工种、业务逻辑同步,这是折磨人的过程。有点类似个人电脑早期世界,那个时候的每家电脑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开发者疲于做不同版本,其实DOS的盛行也很大程度是因为开发者实在没精力给其他电脑写程序。跨平台技术在早期大多因为性能问题夭折,但中后期硬件能力增强后又会占据主流,因为跨平台确实是刚需。

  快速迭代: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对用户的需求满足的更快,谁的试错成本更低,谁就拥有巨大的优势。互联网产品大多免费、且有网络效应,后入者抢夺用户的难度非常大。使用原生开发,从招聘、开发、上线各个环节的效率都慢一倍以上,而且参与的人越多,沟通效率往往拖慢不止一倍。

  持续交付: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原生应用上线Appstore,突然有一个大bug,只好连夜加班修复,然后静静等待2周或更长时间的Apple审核,这2个星期被用户的涂抹淹死,市场上一片差评,用户大量流失。等新应用被审核上线了,用户已经卸载了。但是,HTML5没有这些问题,你可以实时更新,有问题立即响应。

  大幅下降成本:

创业者融资并不容易,如何花钱更高效非常重要。如果你使用原生开发的App和竞争对手使用HTML5开发的App没什么区别,但你的开发成本高出一倍,我相信没有投资人会喜欢给你投钱。

  开源生态系统发达:

HTML5前端是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大量的开源库可以使用,开发应用变得更轻松、更敏捷,当然这也体现在了快速迭代和成本下降上。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的正反馈循环生态系统未来的生命力是比原生生态系统更强劲的。

  开放的数据交换:

HTML是以page为单元开放代码的,它无需专门开发SDK,只要不混淆,就能与其他应用交互数据。开发者可以让手机搜索引擎很容易检索到自己的数据, 也更容易通过跨应用协作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更容易推广、更容易爆发:

导流入口多:HTML5应用导流非常容易,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HTML5的流量入口。而原生App的流量入口只有应用市场。聪明的HTML5开发者当然会玩转各种流量入口从而取得更强的优势。

流量大: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风靡一时《神经猫》,这个游戏如果放到Appstore,绝对没有那么多流量,超级App带来的流量,远大于原生应用市场。假如微信允许游戏在桌面创建快捷方式、假如游戏后续升级解决持续娱乐问题,未来不可想象。

导流效率高:除了入口多、流量大,导流效率高也不可忽视,谁都知道:页游和端游打同样的广告,广告变用户的转化率,页游远远高于端游。

  HTML5对最终用户的3大优势

  大幅降低使用门槛

为什么流媒体会替代下载视频成为主流?为什么页游会如此火爆?只因用户太“懒”。让用户更方便的满足需求,有时效果好于更多的满足需求。

用户眼睛看到一个兴趣点,点击后,就应该立即开始满足用户需求。比如流媒体可以立即看,页游可以立即玩。而目前的原生应用市场,用户需要这样操作:选一个应用、等待下载、确认权限、等待安装,然后点击打开。这样糟糕的体验迟早要被颠覆。

不管是App、游戏还是音视频,未来都将即点即用。谁先满足用户这个需求,谁就制胜。

  实时更新、差量更新的优秀体验

HTML5应用可以绕开应用市场的限制进行自主实时更新,用户可以快速享受新服务。

而且这种更新完全可以是差量更新,比如某个HTML页面或某个js文件有问题,只更新这个几k的小文件就可以了,这比原生应用的更新体验好太多。

  跨应用的使用体验

目前手机应用切换是以桌面或任务管理器为中心的,但事实上这些中心很影响效率和体验。用户想出差三亚,先打开去哪App订票,然后切回桌面,再找到并打开天气App,搜索输入三亚,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航旅纵横App,输入航班号值机,哦对了,航班号多少来着,再切到桌面,找到并打开去哪App看航班号,最后找到并打开租车App,输入租车地点,然后再切回桌面。

在原生应用体系下,用户只能这样。但在HTML5体系下,他不需要切回桌面,他可以在App间方便的直接跳来跳去,而不是使用一个一个孤岛App;他更不用重复录入数据,应用间可以方便的互相传递数据。

这种模式需要一点想象力,但未来迟早会来。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不管是站在最终用户角度、还是站在开发者角度,HTML5必将取代原生应用当前的位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颠覆。

  还有什么会被改变?

HTML5的爆发,原生App生态系统的颠覆,是一场产业革命,很多角色都会受到影响,我们来预测一番。

  新型HTML5引擎战火将烧起

标准的HTML5引擎并不能解决HTML5的所有问题,拥有大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巨头,莫不在思考内嵌更优秀的增强引擎。腾讯推出了X5浏览器引擎,就是看中这个机会。目前各路浏览器厂商、应用市场厂商、甚至rom厂商,都在努力整合更优质的浏览器引擎。假使微信内嵌的Webview可以运行更优秀的canvas游戏、假使360手机助手可以发行即点即用的HTML5应用并且能力体验与原生一致、假使小米rom内置更强大的webview使得所有HTML5应用在小米手机上运行的更流畅。

一个巨头开始行动,所有巨头都会闻风而动,没错,这场战役会是移动互联网世界的二次世界大战。

  应用发行市场将洗牌

由于超级App的巨大流量能轻易成为HTML5应用的入口,并且会形成大者更大的效应,传统的应用商店、甚至线下预装,这些流量不足和效率偏低的发行模式将被挤出市场主流。本身也是超级App的大流量应用商店,如果转型得当,也将以发行HTML5应用为主。

  广告和统计市场

原生的广告和统计SDK提供商会面临尬尴,Google、百度等基于网页的广告和统计服务会取得更大的优势。开发者不再需要打包SDK,引入一个Script即可。

  开源技术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更加流行

HTML的开放性造就了大量的开源产品,也反向促进了HTML的繁荣。在Github上有大量的JS框架,而原生的开源代码数量相比甚少。而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将因为开源而发展的更迅速,这里也同样存在类Github厂商的机遇。

  开发工具的变化

早期HTML只需要记事本写几个Tag,中期的HTML、JS、CSS比较复杂,需要更高级的文本编辑器,但HTML5到来后,它的代码量、复杂度、开发模型将与原生开发看齐,需要类似XCode、Eclipse等专业的IDE工具来解决开发、调试的问题。一些以会使用记事本写代码为荣的开发者,将面临思路转换甚至被更高效的开发者淘汰。

  性能分析调优

目前很多针对原生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工具或服务,未来也面临转型,HTML5应用的性能分析调优是另一个世界。

  混淆与产权保护

HTML5是开放代码的,好处也带来弊端,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暴露,但有些东西开发者希望保护。混淆技术就变得更有商业机会。PC Web上Gmail的混淆就做的不错。除了JS混淆,离线数据加密相信也有不少空间。

  安全厂商的新机会

HTML5的强大会引发很多安全问题,并且解决思路与原生不一样,业内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厂商领导者。

熟知历史才能预知未来,让我们来看看HTML5为什么诞生、这8年是怎么过来的。

  HTML5的诞生

自W3C于1999年发布HTML4后,Web世界快速发展,一片繁荣。人们一度认为HTML标准不需要升级了。一些致力于发展Web App的公司另行成立了WHATWG组织,直到2007年,W3C从WHATWG接手相关工作,重新开始发展HTML5。

HTML5的发展史,有用户的需求在推动,有技术开发者的需求在推动,更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推动。

在互联网的早期,对用户而言,能打开浏览器接入到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神奇的事情,但互联网发展到2005年前后,开始出现下一个变化,就是宽带互联。

随着宽带的普及和电脑性能的增强,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通过互联网看新闻、收发邮件,消耗更高带宽的娱乐产品开始出现,就是流视频和网页游戏。其实视频和游戏是古老的需求,在互联网不普及的时候,需求的满足方式是离线传输的VCD和游戏光盘;后来互联网逐渐普及,人们更改了使用方式,通过下载软件+本地媒体播放器来看视频,下载体积较大的端游玩游戏。

但是对消费者体验更好的新方式还是出现并颠覆了以前的一切,那就是流媒体和网页游戏。Youtube等公司把握住潮流飞速崛起,各种页游公司也如雨后春笋。

但是HTML标准没有把握住产业的变化及时演进,浏览器产品也未升级,这块新需求被浏览器插件满足了,那就是Flash。这个部署在亿万浏览器里的商业插件俨然成为事实标准。2005年Adobe巨资收购Macromedia,把Flash收归旗下,紧接着大幅推广FLV流媒体和action script语言,很明显这桩收购可以列为IT并购的经典案例,FLV流媒体和Flash游戏风靡互联网,Adobe在新的产业升级中攫取了大量的利润。

除了Flash这个商业产品成为了事实标准,W3C还面临一个尴尬,就是另一个私有扩展协议的制造者―IE。IE当时在桌面浏览器占有垄断地位,并且扩展了大量的IE Only语法,开发者完全不知道这些语言是谁定义的。整个web世界,就被两家公司微软+Adobe绑架了。

很多IT巨头都坐不住了,尤其是苹果和Google。PC操作系统的世界难有突破,Web浏览器被苹果寄予厚望,而且第一代iPhone只支持网页,那时还没有Appstore,Safari是乔布斯非常看重的产品;新贵Google虽然大量赞助Mozilla,但并未对IE的地位产生实质影响,收购了YouTube后发现底层被Adobe控制,也是非常难过,而且Google每年给IE的搜索框和Adoble FLV缴纳的费用真不是小数目。

既然大家都是W3C的主席单位,好吧,我们重新开始做HTML5吧。

是的,HTML5其实就是这么诞生的。那是2007年,IE和Flash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HTML5第一阶段: Web 增强与破垄断

自HTML5诞生以来,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Web增强和移动互联网。我们先从Web 增强说起。

web体验的丰富增强主要表现在:1. webapp,比如gmail;2. 流媒体;3. 游戏。我们就这3个方面来讲HTML5做了什么。

1. webApp

HTML5新增了离线存储、更丰富的表单(比如Input type=date)、js线程、socket王乐、标准扩展embed、以及很多css3新语法…

2. 流媒体

HTML5新增了audio、video

3. 游戏

HTML5新增了canvas、webgl

当然还有Google努力在HTML5中推进Header和Section等标签,以利于搜索引擎分析,这些不多述。

HTML5补充流媒体和游戏能力后,加上苹果强势拒绝在iOS上引入Flash,成功的遏制了Flash的发展,然后就该遏制IE私有语法了。

在HTML5标准的升级过程中,苹果和Google同时也看到了浏览器市场重新洗牌的机会,他们一方面参与HTML5的规范,一边在浏览器产品上发力。Apple首先开始大力发展Safari,建立WebKit开源项目,Mac、iOS、Windows多平台齐发力;Google起初是赞助Mozilla开发Firefox,后来自己开发了v8引擎,合并WebKit,于2008年正式推出Chrome。“IE的私有规范+Flash不是标准,我们才是标准”这样的口号在新一代浏览器大战中打响,IE瞬间成为千夫所指的垄断代表,甚至成了阻碍Web发展的罪人(当时IE6已数年未更新,并且丝毫不惧Firefox的发展)。

偏偏微软此时也出了晕招,推出了一系列即不完整支持规范又互相不兼容的IE7、8、9、10,彻底失去了开发者的心。

Adobe的Flash被遏制,与Web霸主的位子擦肩而过;IE的私有标准被遏制,并且造成IE市场份额不停下滑,直到IE最新的移动版本反过来开始支持WebKit私有语法,真是令人唏嘘。不知道HTML6是不是该打倒WebKit垄断了。

  HTML5第二阶段: 移动互联网

随着Chrome和Safari的高歌猛进,以及IE+Flash的衰落,HTML5告一段落,进入了下一个时代――移动互联网。HTML5的跨平台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凸显。HTML5是唯一一个通吃PC、Mac、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等主流平台的跨平台语言。Java和Flash都曾梦想这个位置,但梦断于iOS。此时人们纷纷开始研究基于HTML5开发跨平台手机应用。很多人当时认为,原生应用只是过渡,就像当年从C/S结构转变为B/S结构一样。而且学习Objective-C和Java很费劲,我既然会网页开发,为何不试试HTML5。

W3C此时成立了Device API工作组,为HTML5扩展了Camera、GPS等手机特有的API,然而麻烦的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的迭代太快了,手机OS在不停的扩展硬件API,陀螺仪、距离感应器、气压计。。。每年手机OS都有大版本更新。而W3C作为一个数百家会员单位共同决策的组织,从标准草案的提出到达成一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跟不上移动互联网初期的快速迭代。

PhoneGap的出现,给开发者打开了一扇窗。很多人期待PhoneGap不停扩展API,来补充浏览器的不足。Adobe看到PhoneGap仿佛看到了重振江湖地位的希望,但在Adobe收购PhoneGap后,又发现这个东西可商用性不足,而且开源使得Adobe无法像Flash那样获取商业利益,于是就把PhoneGap捐给了Apache,改名为Cordova。

因为各种原因,Cordova的定位最终没有成为浏览器的强化,而走向了混合式开发。基于当时的背景,他们认为原生是不可替代的,“原生+HTML5”的混合模式更有意义。所以现在Cordova的使用模型是“原生工程师+HTML5工程师”一起协作完成App。

这时Facebook加入了W3C,牵头成立了Mobile Web工作组。Facebook是混Web圈的,并且在手机OS上没有自己的领地,他不喜欢被苹果和Google掌控的原生应用生态系统。Mobile Web这个工作组的重要目标就是让HTML5开发的网页应用达到原生应用的体验。然而,事与愿违,它不努力也就算了,结果是努力了却失败了。2012年,Facebook放弃了HTML5的新闻充斥了全世界的IT媒体,HTML5瞬间被打入冷宫。

Facebook为何放弃HTML5?核心是当时基于HTML5真的做不出好的移动App。对比Twritter等竞争对手的原生App,Facebook的HTML5版本实在无法让用户满意。比如Push功能,到现在HTML5的推送和原生的推送体验差距依然巨大,更不用说HTML5应用的页面切换白屏、下拉刷新/侧滑菜单不流畅等众多问题。看着原生工程师轻松实现摇一摇、二维码、语音输入、分享到朋友圈等功能,更是让HTML5工程师感觉自己站错了队。

即使Facebook不喜欢被控制,也不能拿被用户抛弃来冒险。而且Facebook并没有掌握关键点―手机浏览器内核。如果浏览器不跟上,徒然定一堆标准草案落不了地。

而浏览器在手机上的表现是什么呢?先看Google,Chrome性能虽高,但Android上的浏览器却并非Chrome,而是WebKit改出来的一个蹩脚的Android浏览器;再看苹果,iOS上不允许其他浏览器引擎上架App Store,而且其他使用Safari引擎的应用也无法调用苹果自己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结果是苹果和Google不但不在浏览器上积极实现HTML5关于移动App所需的规范,反而对HTML5做出种种限制。

不管是当时硬件能力不足,还是手机OS厂商的故意限制,总之结果就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初期,一定是原生应用生态系统的天下,iOS和Android首先自己的地盘稳固后,产业才会向下个阶段升级。

Facebook也好,PhoneGap也好,想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就分一杯羹是分不到的,但坚持下来,机会往往会出现。

  HTML5这回真的来了

终于,在2014年10月底,W3C宣布HTML5正式定稿。这个时间,不晚不早,硬件性能更强、手机OS迭代速度下降。

随着HTML5标准定稿,一切纷争将告一段落,现在,属于HTML5的时代到来了。

有人说,光标准定稿没用啊,配套起来了吗?HTML5做的应用究竟能否匹敌原生App?答案是,HTML5不但可以匹敌原生App,甚至它天然的很多特性超越了原生App。

我们先谈谈HTML5原来不如原生应用的地方,业内俗称HTML5有“性工能”障碍。即HTML5性能不如原生、开发工具不如原生、能力调用不如原生。

HTML5定稿: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这几个问题导致开发者无法使用HTML5做出与原生一样的App。然而,不管是硬件升级还是OS厂商策略变化,以及相关软件技术的成熟,已解决了HTML5的“性工能”障碍。

1. 硬件升级

2011年,iPhone 4s的CPU是A5,现在iPhone 6是A8,按苹果的历次发布会的说法,速度共提升了7.5倍。这3年间7.5倍的速度提升,抹平了太多HTML5的性能问题。

2. 苹果、Google的策略变化

Google在2013年底发布的Android 4.4,内置的Webview不再是蹩脚的Android WebKit浏览器,而是Chromium,性能大幅提升。从最新的Android5.0开始,Webview可以通过Google Play Store实时更新,和Chrome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再看Apple方面,2012年iPhone 5发布后,HTML5在iOS上的表现已令人满意,Safari独家的JavaScript加速引擎Nitro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在iOS 8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Nitro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iOS的UIWebview都可以利用Nitro加速,这样在前端使用JS做大型运算也成为可能。两大手机操作系统霸主和浏览器巨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得HTML5在手机上的发展不再受限,而且这个变化不可逆只能继续向前,这种变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软件技术的成熟

PhoneGap的发展虽然放缓了,但其他产品技术却成熟了。2014年的iWeb大会上,众多厂商的产品提供了面向开发者免费或开源的HTML5性工能障碍的解决方案。

(注:编者作为从业人员,也会在分析各种方案时提到我们公司的方案,但编者会客观不夸张的陈述方案,而且该方案是纯免费的,没有商业销售嫌疑。)

DCloud公司在iWeb大会上发布了系统的HTML5“性工能缺失”的解决方案,包括:

a) 性能:提升HTML5性能的手机端引擎,让侧滑菜单、下拉刷新等动态交互卡顿的问题得以解决;

b) 工具:HTML5开发IDE产品HBuilder, 超快的编程利器;

c) 能力:把40万原生API封装成JavaScript对象,以解决HTML5能力不足问题的Native.js技术;

d) 最接近原生体验的高性能框架:MUI框架,体积只有几十K,加载、运行远快于一般框架。

基于该方案开发的HTML5应用完全可以达到原生App的功能和体验。

HTML5定稿:手机App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英特尔公司发布了Crosswalk引擎,可以让Android 4.0-4.3的手机上的应用打包Chromium引擎而不是Android WebKit。毕竟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Android 4.0-4.3的手机,同时统一的webview也避免了兼容性的烦恼。

在专业方向上很多公司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触控的Cocos2d-html5、Egret runtime和Ludei CocoonJS强化了Canvas的表现,让HTML5游戏体验更好;UC、猎豹等手机浏览器都强化了音视频播放的表现。

不管是硬件升级、软件成熟,还是操作系统厂商策略变化,都在强力推动HTML5的爆发。

不过要注意,我说的HTML5爆发,不是指手机浏览器会替代桌面成为应用入口。有人说HTML5不好,因为用户讨厌打开浏览器输入URL的过程。我想说这种想法是对HTML5的片面理解。HTML5!=传统浏览器,虽然编程语言还是HTML、Javascript、CSS,但发行方式绝不是传统网站那么简单。HTML5应用的入口,反而很少是启动浏览器输入URL,它可以是存在于手机桌面的图标、也可以来自超级App(如微信朋友圈)、以及搜索引擎、应用市场、广告联盟。。。到处都是它的入口。它的入口,比原生App更多。

  原生App的颠覆

HTML5的“性工能”障碍得到解决,可以接近原生App的效果,所以它就可以替代原生App吗?很多人认为,即使HTML5会发展的比现在好,也将是与原生App各占一部分市场的格局,要求不高的长尾应用会使用HTML5,而主流应用仍是原生App的天下。

但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就像Apple成立前,HP的高层告诉沃兹:谁会在家里摆一台电脑呢?未来HTML5肯定会颠覆原生App。

  结语

其实未来如何发展是没人能准确预测的,变量非常多。但我想让用户和开发者都更方便的趋势是不会错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