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os app开发)市值突破七千亿美元,库克谈中国与Apple Watch

苹果(ios app开发)市值突破七千亿美元,库克谈中国与Apple Watch

  受一月底发布的新一季创各项纪录的财报影响,苹果股价一直稳步上升。在今天凌晨,苹果股价报收122.02美元,成为首个市值冲破70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创下7107亿美元的市场估值。

而在同一天,苹果CEO蒂姆・库克出席了高盛在旧金山举办的科技峰会。在大会上,库克重点谈论了苹果最值得议论的市场――中国,和最具话题性的产品――Apple Watch。

 库克:对中国市场的尊重和理解,是苹果在中国成功的原因,不惧小米的竞争

由于中国市场在去年第四季度的抢眼表现,苹果财报上的收入和利润数据都创下历史性记录。对于上个季度中国区收入70%的增长,库克说道,过去几周,苹果在中国新开设的4家零售店已经接待了900万名顾客,到明年,苹果在中国的零售店数目将增加到40家。库克认为,苹果过去这个季度在中国获得380亿美元的收入,来自苹果自身对这块市场的尊重和理解,以及与运营商、本土科技公司,比如百度,建立合作关系。

而对于新崛起的手机厂商小米,在库克看来,就像过去与黑莓、诺基亚的竞争一样,苹果会一直面临激烈的竞争,而这能够让公司局面变好。库克也表示,很多人都在说要为中国市场打造一款廉价iPhone,但苹果是不会去做“二等产品”的。

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一月底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得益于iPhone6和6 Plus的强劲表现,苹果去年第四季度首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大厂商。

 库克:Apple Watch会成为iPod、iPad这样的革命性产品

对于苹果四月份就要出货的Apple Watch,库克把它比作了MP3播放器时代出现的iPod。类似iPad之于平板电脑,虽然在Apple Watch出现之前,已经有过类似的产品,但无一例外,它们都没有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库克自己试戴Apple Watch一段时间后,Apple Watch的种类、定制化是非常吸引人的,而与Siri进行交流的方式也非常新颖。就像Apple Watch版Siri,凭借大量在Apple Watch上出现的独特应用,库克认为,这将会是一款人们生活中的基本设备,消费者会诧异这款手表能做的居然如此之多。

当一场你关注的球赛结束后,Apple Watch会自动即时将最终比分推送到手表屏幕上;而当你坐的太久,这款手表会震动提示你该起来走走了。在库克看来,对Apple Watch来说,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让这款设备与iPhone紧密地协同起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高通妥协:没有硝烟的软实力较量

高通妥协:没有硝烟的软实力较量
  为时一年多的高通反垄断调查结果出炉,高通被处60.88亿元(约9.75亿美元)罚金,为2013年度在中国市场销售额8%的罚款,同时整改要求还包括降低专利费;不得无正当理由搭售非必要专利;不要求免费反向许可;不要求因销售基带芯片签不合理许可协议;提供专利清单,不对过期专利收取许可费。

60.88亿元的罚金虽然被称为天价罚单,但不是笔者关注的重点,因调查结果出炉而提出的整改,旨在尊重而非抑制创新,改变了高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这是否能够直接对中国芯片、终端产业长远的良性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收效甚微。

举报高通垄断的不止是美国企业、中国企业,还有亚洲其他国家的企业。高通在移动终端产业领域树大招风,连美国的竞争对手都在背后打黑枪,当然这不是本文的关键,但这凸显在芯片领域还是属于美国企业强强对话的时代。

高通在中国收取专利许可费基数降为整机批发净售价的65%。3G/4G多模设备收取5%的许可费,针对GGE/TD-SCDMA/TD-LTE收取3.5%专利许可费。

举个例子,一款2000元的五模终端,专利许可费原来为100元,现在只需65元,而同样价位的三模终端缴纳专利费降为45.5元。如果以两种4G终端缴纳同样的专利费换算,三模终端内含的价值高于五模终端600~800元不等。高通整改后,终端厂商在国内制造销售三模终端将更具性价比,这是否意味着竞争规格被迫走低?

中国移动与高通共同推进的五模公版计划,将受益于本次反垄断调查,同时,对三模终端的成本优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专利许可基数下调加上对公版终端特有补贴,规模化的五模公版成本将会直追三模终端。

然而,对本次调查结果,笔者更期待三模终端专利费能够接近免费,哪怕是收取象征意义的一美元,这基本等同于299元三模终端所需交的专利费,当然高通并非慈善家。

其次,高通针对中国市场,将其3G和4G必要专利许可和非必要专利的许可分开,此举是抑制搭售降低终端成本,同时,高通提供专利清单规避了对过期专利收取许可费的现象。

这次最为重要的是,不要求我国被许可人将专利进行免费反向许可。业界认为这是免费反向许可被取消,但笔者认为是不用”被强迫”免费,在于鼓励长期有专利积累的厂家创新发展,利好中华酷联和芯片厂商。

进行专利的反向许可,一般都是双方均蕴含着合作共赢做大的意愿,既然不是取消免费反向授权,小米等互联网品牌手机是否面临多起专利纠纷就成为颇有看点的悬念剧了,现在能够看到的是小米终端成本将有所提升,但这种环境有助于中华酷联的电商品牌集体壮大。但需要指出的是,没有长年专利积累的小米等互联网品牌手机将在本次调查之后更加依赖高通,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以往,签订不合理条件的许可协议,不挑战专利许可协议成为获取高通基带芯片的条件,这一次,调整了这一不合要求的强制性要求。不过,高通还指出,这并不要求高通向任何非高通被许可人的实体销售芯片,且不适用于拒绝按照其专利许可协议的要求报告其被许可的设备销售量的芯片客户。

从上面的种种整改迹象看,中国关于高通反垄断调查结果在全球均有示范效应,高通因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选择了妥协让步,降低但未放弃整机专利授权、免费反向许可等核心商业模式,取消搭售非必要专利许可,对于促进国产芯片、终端竞争有着积极的一面,但这种优惠只适用于在中国销售的终端。

然而,看看高通在中国被调查的一年步伐并未放缓,印象中如25亿美元收购了蓝牙/GPS巨头CSR;千万美元收购Euvision手机照片识别公司;与中芯国际合作使其使用28nm技术;支持北斗导航的发展;投资中国的移动和半导体的发展,挖掘中国高科技人才和优秀的创业公司;在中国TD-LTE终端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更是不用提……那么,2015年,当4G手机进一步普及的时候,高通以妥协的姿态进行整改,目的又是什么?

北京app开发公司

小米筹划IPO:说好的5年不上市呢?

小米筹划IPO:说好的5年不上市呢?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资本市场对小米“反应热烈”,曾多次声称未来几年内不会上市的小米正在商讨加速上市进程。

虽然小米相关负责人否认了这一消息,称小米压根就没有上市计划。但是业界认为其言不由衷。

有投行人士说,“不上市,那些按450亿美元估值进来的投资人是傻子吗?不求回报?”一些媒体和投资者则认为,雷军虽然一直信誓旦旦表态小米不缺钱不着急上市,但小米从保持自身的超高估值以及满足早期投资者退出要求,小米需要着手布置赴美IPO。

小米当初说过5年不上市,如今ipo却暗潮汹涌,这是为什么呢?

  一,小米高估值的秘密

在2014年的第五轮的融资中,小米融资到11亿美元,估值450亿美元。估值已经是世界顶尖的科技公司,这对一家成立没有几年的公司来说简直就是奇迹,而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却是一个错位造成的。

根据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对外公布的数据。2014年小米公司销售6112万台手机,跻身世界智能手机三巨头;销售额743亿,占海淀区GDP的14%;总计交税80亿元,从财务数据看,小米完全是一家手机公司。

而最近几年,小米像阿里上市ipo前一样疯狂收购布局,打造了小米帝国。

雷军说投资了20多家智能硬件公司,和美的合作布局智能家电,再加上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视,盒子,路由器,硬件布局基本做全。

在云端,小米5000万美元入股世纪互联,解决了云的问题,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小米的服务。

在管道方面,小米在2014年11月获得了虚拟运营商资格。虽然还没开始放号,但是华为倡导的‘云管端’小米已经布局完成。

在媒体和内容方面,小米很早就投资了大量科技媒体,后来还投资了财经媒体”界面”,投资了迅雷,招募了新浪的总编辑陈彤,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在电商方面,小米已经靠手机成为国内巨头之一,而且开始试水其他商品。

小米完全是按照bat这种互联网巨头来布局的。

互联网巨头的布局,手机行业的财报和流水,结果就是超高的估值,这种错位是雷军追求的,也是小米一直标榜自己是互联网公司的原因。

  二,小米能不能再等?

小米的高估值来自于目前的财报流水和体系的想象空间。只要这两个方向能玩下去,小米的估值就会继续上涨。

而到了2015年,小米遇到一些麻烦。首先我们看一下财报和流水的主要来源智能手机。

小米2014年销量光鲜,但是分到每个季度来看,四季度却比三季度出现了下滑,这是小米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环比下滑。同时,中国智能手机2014年的总体销量也在大幅度减少,小米在中国遇到了天花板。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小米在印度遇到爱立信的专利诉讼,而且纠缠不休。这很可能引发跟风诉讼,小米微薄的利润交不起专利费。

小米看手机撑起来的财报和流水很可能在2015年遇到麻烦,至少无法大幅增长。估值潜力会有很大影响。

在布局体系方面,小米已经足够丰富,但是这些布局要看到效益还需要很长时间。核武器最大的威力是在发射架上,有想象空间才有估值。如果体系迟迟没有收益,对估值也不是好事。

所以,到了2015年小米已经没有再等的理由,继续拖5年,财报未必比今天更好,体系的想象空间反而会变小,等下去没有意义,小米无须再等。

 三,美国上市是正途

小米的资本布局和阿里类似,双层布局保证管理层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这种架构的阿里在香港遇到了麻烦。

如果在大陆本土上市,麻烦的审批和资本的限制也不利于小米。

所以小米的ipo更可能在美国,小米在未来几年不会有很大的估值提升,而早期的投资人需要回报,小米很可能是在等时机,等一个经济,汇率,股市形式都好的时机。而ipo本身也很繁琐需要时间,小米目前已经蓄势待发,不久前雷军“5年不上市”的论调只能当成2009年时的承诺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O2O研究 ] 餐厅O2O模式一箭”三”雕:顾客、服务员、餐厅三方有利

[ O2O研究 ] 餐厅O2O模式一箭”三”雕:顾客、服务员、餐厅三方有利

 

[ O2O研究 ] 餐厅O2O模式一箭"三"雕:顾客、服务员、餐厅三方有利

o2o:全称 Online To Offline,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线下商品、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近期,杭州一家叫那些年的餐厅被传得很火。因为和传统的餐厅不同,这家新开不久的店采用App点餐和收银,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尝新。

[ O2O研究 ] 餐厅O2O模式一箭"三"雕:顾客、服务员、餐厅三方有利

带着好奇,记者前往位于莫干山路的那些年餐厅,现场体验了一番。原来,餐厅把顾客所需要的就餐行为方式都纳入到网上点餐App系统中,于是顾客可以在几乎不用服务员的情况下完成整个就餐过程。

这种 O2O 的餐厅管理方式不仅简化了就餐行为,提高了翻桌率,还为餐厅节省了一大笔人工成本。那么,这是否会成为未来餐厅的一种经营模式?餐饮界的大佬们又是如何看待它呢?

没服务员、没菜单,一键支付手机App点餐够霸气受欢迎!

橙色的灯光与落地的玻璃窗交相辉映,这家餐厅的风格定位是怀旧式,和餐厅名字那些年相得益彰。记者落座后发现,店内除了收银员外,只有零星几个服务员在来回端菜、倒茶水。和其他相似规模的餐厅相比,这的服务员较少,只有六七位,餐厅的氛围也因很少有人来回走动而感觉较为安静。

回顾四周,邻边的几桌客人,或在用手机观看菜谱点菜,或在用手机扫桌角上的二维码。打开手机上的App,便可以开始点餐。菜单上的菜品都有明确的分类和图片,相对于纸质打钩的点餐方法,这样的方式显得更为直观。尽管菜单上也有名字较为奇特的菜名,但是通过手机 App 上的图片展示,对于菜品内容的了解比纸质菜单来得清晰。

点完菜后,在 App 上会有提交菜单的按钮,用手机扫描桌角上的二维码便可以提交成功。提交菜单后,前台会有的一声响,便有前台服务员前去查看,经过前台的审核后就可以正式提交。App 菜单上也会显示明确的价钱统计

此外,餐厅也提供纸质的菜单,以便不适应手机点菜的客人点餐。十五分钟后第一道菜便上了桌,App 的已点菜单上,已经上的菜会被标注。记者在就餐期间又添了一道菜,通过加菜的指令通过手机 App 发送至前台。不一会儿,已点菜单上便增加了刚刚添加的菜品。

其间需要纸巾和加水服务,也是通过手机App将需求发送到前台,而后服务员过来提供纸巾和加水服务。对于这一点,不用像别的餐厅一样,遍地去寻找服务员,中间也省去了一些麻烦的环节,体验还真是不错。

这样的便捷就餐方式,让顾客们有了好感。记者和邻桌的顾客攀谈起来,肖先生是附近企业的员工,他说自己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了。现在出门吃饭都习惯性地玩手机,我们都不需要服务员,他们只要过来端个菜就好了,真挺方便的。肖先生说。

餐厅O2O模式一箭雕:顾客、服务员、餐厅三方有利

夏冰是那些年餐厅的老板,已经从事餐饮行业好多年了。从早期和大众点评合作,到后来做团购,折腾一圈后,他发现餐饮行业的互联网营销就是要让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有更好的个性化参与体验。现在餐厅也在努力和支付宝谈合作,希望能够给顾客带来更便捷的消费体验。夏冰说。

以前顾客的就餐模式是:搜餐厅电话,打电话预约,到店喊服务员点菜,吃完喊服务员买单。新型的就餐模式则是打开手机 App,预订就餐日期,到点翻手机菜单,一键下单,吃完一键买单。 现在来店里吃饭的都是附近居民和上班族,年轻人都愿意下载 App,领取会员卡进行充值,并且通过 App 进行点菜、叫外卖,他们也习惯了这一方式。夏冰说,顾客通过体验 App 点餐和收银等新型就餐模式,消费习惯也能随之慢慢改变。

除了更加方便顾客外,这种模式也简化了服务员的工作流程。在传统的餐厅中,服务员需要站在桌旁等顾客下单,而一桌客人往往需要将菜单浏览一遍之后才会开始点菜,有时候顾客之间意见不统一还要讨论一番。当顾客点完菜后服务员要打印单子,并把单子送到厨房和吧台。一般情况,每个服务员至少要负责4桌客人,如果这4桌客人同时点菜、催菜、倒茶水等,这个服务员就需要不停地来回跑。

更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变了!变得更新、更迎合消费心理,变得更快、更好、更贴心!

正如一个全新的模式:O2O+F2C+会员制,也正在悄然来袭,而你知道吗?它不但正在改变我们消费者的消费思维和习惯,而且正在颠覆新一轮的电子网商!

一站式O2O APP开发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什么样的模式,才是好的商业模式?

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让自己和竞争对手区隔出来?怎样才能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创新适合自己企业的商业模式?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7家餐饮企业。它们既有火爆15年的老品牌,也有融合国外餐饮特色创新的新商业模式,还有现在大家最关注的商超餐饮,更有大家最需要的节省人力成本的内部管理模式。

商业模式一:中国最早做体验式餐饮的代表企业

不接受预定的最牛旺店、持续火爆15——中山石岐佬。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当今年全国餐饮同行都在餐饮经营中注重体验营销时,有一家企业,他们早已经将体验经营渗透到的骨子里,将体验做到极致,这就是中山石岐佬。

有业内同行评价,中山石岐佬是中国最早做体验营销、氛围营销的餐饮

一、餐厅过道就像杂货铺,吃的、用的、玩的,全都有,有赶集的感觉。

二、眼睛看到的,做饭的热闹场景;鼻子闻到的,是香气扑鼻的味道;耳朵里听到的,是煎炸煮炖声,一切,都在诱惑你的胃口!

三、摆台像农村集市一样,一看就像地摊,降低心理门槛。

四、顾客眼里的,都是可以买走的,既是商品,又是装饰。

五、15年前就开始做信任营销,海鲜现场宰杀。

六、把菜单做小,再做小,节省一半点菜时间。

商业模式二:不与外婆家竞争的商超独特品牌

中国骨汤第一品牌——拾味馆。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商超餐饮,如何在外婆家、绿茶这种强势品牌围攻下,在顾客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定位,建立属于自己的客户群?

拾味馆,很多店都与外婆家、绿茶为邻,但依靠自己独特的商业定位和经营模式,不与他们争客源,反而可以互补,在顾客心里,他们从不会拿我们与外婆家、绿茶比较,形成自己专属的客户群。

在商场里开店,有效避免竞争,就是最好的竞争。

商业模式三:不用厨房、超市经营模式的全新商业模式

这是深圳一家完全颠覆餐饮概念的海鲜餐厅。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一、这是中国第一家没有厨房的中餐餐厅,而且其特色的产品结构决定了不需要厨师岗位;

二、首次将超市的概念首次引入餐饮经营中:顾客先采购并买单,再用餐,顾客完全自助,最大限度节省人力;

三、一家餐厅,实现两种功能,这不仅是一家餐厅,还是一家超市,顾客可以在这里吃饭,还经常采购半成品带回家。

四、消费不低,专注品质,人均消费200元以上,开业即火爆,一下成为深圳人争相用餐的地方,谁说高端市场没了?有品质、有特色、有创意的餐厅,照样有生意。

商业模式四:餐饮业最省人工的厨房管理模式

深圳最火湘菜品牌之一——天下湘军。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天下湘军后厨管理在国内创先河:没有砧板、没有打荷,完全打破传统厨房结构模式,师傅+助手组成一个组,固定做一定数量菜,既节省人工,又稳定菜品。

天下湘军绩效考核方式和传统企业不同,实行我的工资,我做主——每个人每个月拿多少工资,自己说了算,自己干了算。从每个人的胸号牌上即可看出员工工作时间长短、任职岗位、工资情况,收入全透明。

在人力成本天天上涨、员工一天比一天难招的情况下,天下湘军这种后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是餐饮业需要的最好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五:一张“全能餐桌”,省掉“无数”服务员

东莞有一家餐厅,同行去看了都忍不住说太牛了!”

这家餐厅:

一、15分钟上齐菜,晚一分钟,剩余菜全部赠送;

二、人均消费35元,一进门还有热气腾腾的毛巾这种星级酒店才有的感动服务;

三、顾客不论排队多少,晚上8:30准时毕餐,老板说员工也得休息”;

四、前面三条还算一般般,最牛的是,顾客完全自助,自己拿餐盘、筷子、勺子、餐巾纸、自己泡茶,吃不完要打包,也是顾客自助。

其实,能实现这些,靠的是这家老板自创的一个秘密武器”——一张无所不包的全能餐桌:这张桌子有很多抽屉,将顾客用餐所用的餐具一应俱全放进去,顾客坐着就可以伸手拿到,自助服务也就理所当然了!

这张桌子,为餐厅节省了无数服务员,这里的服务员只有一个职责:把菜端上桌,剩余的,都是顾客自己很Happy的吃了!

这样的餐厅,是不是非常值得推广?

商业模式六:给腾讯公司做员工餐的最牛快餐

中国最有潜力快餐品牌——金百味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大家天天都在用微信、QQ,但是,知道这家公司——腾讯的员工每天吃谁做的饭吗?

是深圳一家最有发展潜力的快餐、团膳品牌代表——金百味。给腾讯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做内部餐厅,不要房租,水电全免,这样的好政策,国内外的知名的巨头团膳企业都会来竞标。但腾讯看中的,就是看中金百味的管理。

商业模式七:烤鱼界最奇葩、发展最神速的品牌

比炉鱼更火的烤鱼品牌——探鱼。

  [ O2O研究 ] 餐饮界七大颠覆式商业模式

大家都知道外婆家的炉鱼很火,但还有一家比炉鱼更火的烤鱼,在中国的烤鱼界人气一下飙升,不少分店晚上2230还在排队,最夸张的是,排队队伍经常需要商场保安人员来维持。一个去年刚刚诞生的新烤鱼品牌,今年年底将开30多家分店,商场纷纷伸出橄榄枝。 

一站式O2O APP开发

马云:以前想与微信竞争 现在会鼓掌

马云:以前想与微信竞争 现在会鼓掌

2月10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微博)今日率团队主要成员在证监会做互联网金融分享,马云表示,原来会想做个东西和微信竞争,但现在会为微信鼓掌。

马云透露,阿里巴巴、阿里妈妈、支付宝、余额宝、蚂蚁金融这些企业名字均是他取的,他寄望“蚂蚁金融”能像蚂蚁一样举起体重两三倍的重物。

马云还说,10年后,真正的资源不在石油,而是数据,阿里巴巴本质是数据公司。阿里未来要做三件事:全球化;农村战略;大数据,云计算。

马云演讲的主要内容如下:

我取名字还是可以,阿里巴巴、阿里妈妈、支付宝、余额宝、蚂蚁金融都是我取的,蚂蚁是为数不多可以举起体重重量2、3倍的动物,我们希望蚂蚁金融业可以做到。

阿里巴巴集团上市融到了250亿美元,不是钱,是信任,是对阿里巴巴的信任,是对中国的信任。如果让我们现在去做阿里巴巴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必须要创造未来。

创办湖畔大学,分享失败,创业,要先做到活着。

改变成功者是很难的,淘宝的成功是因为搞定了小孩子。与其搞定成功者,不如搞定想成功的人。

做公司,一定要问:有什么?做什么?放弃什么?

未来是IT向DT转移的过程,IT是以自我为中心,DT是以他人为中心,利他主义,分享,透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释放的是体能(诞生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公司),进一步释放体能;DT时代,信息革命,释放的是头脑(诞生平台化组织)。

中国的互联网时机很好,世界上最大的10个互联网公司,美国有6个,中国有4个,欧洲为何没有?日本,韩国?

淘宝为何做到这么大?比亚马逊,ebay都要大,是因为做假货么?NO,是因为过去中国的商业环境太差,所以才有这么好的发展机会。同理,中国的金融环境也没那么好,金融机构都在服务20%的人和机构,80%的人和机构没有得到金融服务,所以,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非常有机会。

10年后,真正的资源不在石油,而是数据,阿里巴巴本质是数据公司。

阿里未来要做三件事:全球化;农村战略;大数据,云计算。

提问:请问怎么看互联网公司无底线,无节操的情况?

马云:互联网公司恰恰是有底线,有节操的。我认为人有2种排泄物,粪便和情绪。这是一定要发泄的,情绪是通过互联网发泄是最为方便的。俗话说:七个人中有恶人,六个人中有圣者。人之初性本善?善与恶斗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们要通过后期的不断教育,疏导,让人向善,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自己也有恶,也需要去不停的修正。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太极的原因。包括互联网公司,包括阿里巴巴,我们一直在进行疏导,把所有问题都阳光化,包括之前的店小二,聚划算腐败,都是我们内部查出问题主动曝光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拥抱监管的原因。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委屈。

提问: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局域网?BAT互相封闭怎么说?

马云:只有知道什么不能开放,才能做到真正的开放。中国的未来一定是属于年轻人的,但是封建基因在中国的根基太强大,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我们正在改变。我原来会想做个东西和微信竞争,但现在会为微信鼓掌。这种竞争是一种乐趣,我们会在竞争中此消彼长。

北京app开发公司

微软三星就专利纠纷达成和解 具体条款未公开

微软三星就专利纠纷达成和解 具体条款未公开
  2月10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微软周一宣布,该公司已经与三星签署了专利纠纷和解协议,但是微软拒绝透露条款的财务细节。

去年,微软向纽约最高法院提起诉讼,指控三星违反此前的专利协议,自微软2013年9月份宣布收购诺基亚之后,就拒绝支付专利费用。据法院文件显示,由于三星延迟支付微软10亿美元,因此前者仍欠微软690万美元利息。

同时,三星表示,微软收购诺基亚之举违反了两家公司2011年签署的协议。

花旗银行的分析师曾估计,2011年微软可从每台HTC售出的安卓手机中收取5美元的专利费。微软还希望向其他尚未与之达成协议的手机厂商手中,收取最高每部手机12.50美元的费用。虽然微软从未证实过这些数据,但也没有公开反驳过。

根据分析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如果以每台安卓设备收取5美元的专利费计算,三星2014年出货3.18亿部手机,那么该公司将为此支付给微软多达16亿美元。

三星方面表示,该公司于2011年与微软签署了相关专利协议,以换取安卓操作系统的专利授权。根据法庭文件披露,三星同意与微软共同开发WP手机,同时共享一些机密商业信息。

不过,问题在于一旦微软收购了诺基亚,那么前者将成为三星在硬件设备领域的直接竞争对手。因此,出于反垄断的考虑,三星拒绝与微软共享敏感商业机密。

目前,微软收购诺基亚已经获得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反垄断部门的通过。(易木)

北京app开发公司

微软的强项不是娱乐,如何在移动时代抗衡苹果(ios app开发)?

微软的强项不是娱乐,如何在移动时代抗衡苹果(ios app开发)?
  去年暑假,父母表示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已经“气息奄奄”,想要更换一台4000元左右或以下价位的新机,因而咨询一下我的意见。

我的回答简单干脆――iPad,准确的说,iPad Air 2。

这个道理很简单,对于父母而言,家用电脑的主要用途无非是聊天、游戏、影音、阅读,说白了,就是娱乐。对于他们而言,工作之余休闲片刻还得在电脑桌前正襟危坐,难以称得上尽兴,更不用说低端PC性能上的薄弱让Windows系统的实际体验欠佳,综合而言,3000元上下的iPad成为了绝佳的选择。

这个典型且普遍的例子直白的展示了微软的Windows帝国所面临的压力。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普及的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在帮助数以亿计的普通家庭接入互联网后,却惊奇的发现,曾经的消费者纷纷转投他处,投入苹果的怀抱,而更另微软震惊的是,消费者“叛变”的原因,竟然不是因为苹果的Macbook,而是iPad以及其所搭载的iOS。

或许微软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一手缔造的桌面帝国会被一块小小的平台所击碎。

我们需要个人电脑吗?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个人电脑时代到来之后,电脑这款高科技产品开始大规模为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并使用,尤其是在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两位天才的努力和角力下,原本只能是专业培训人才才能够操作的电脑,也可以通过图形界面被普通人所使用,而互联网的到来,进一步增加了个人电脑的娱乐性,我们通过PC上网、聊天、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然而,iPad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当消费者拥有这款平板电脑之后,突然发现,原来以前在PC上的娱乐活动,这块平板也同样可以完成,并且完成的更好更流畅更轻便。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还需要花更高昂的价格买一个用着不爽、搬着太累的PC呢?

这恰恰是微软最为担心的疑问。

微软的Windows,自诞生之日起,就缺乏,甚至可以说没有,娱乐的基因。微软一直以来所倡导并致力的,是如何让Windows更具备生产力,让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完成更多具有生产力的操作,而娱乐只是一个附属品,难登大雅之堂。这种主导思想下,可以孕育出经典的XP,也可以诞生出色的Win7,他们都是生产力的完美助手,但却难以取悦用户。更不用说鼠标、键盘等一系列外设,让个人电脑臃肿而繁复,从根本上丧失了灵活的特性。这样的个人电脑,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是绝佳工具,但对于更为普遍的娱乐消费市场,则是彻底的本末倒置。

而iPad则完全不同,娱乐是这款设备的生命,是这款设备的灵魂。从智能手机脱胎而来的平板电脑,汲取了手机和电脑双方的优点,抛开一切不必要的外设,以低廉的价格、流畅的操作和出色的便携性博取了消费市场的钟情,几乎将5000元以下的主流消费市场蚕食殆尽,而随着大屏iPad的问世,iPad将在娱乐属性之外,大大增强生产力水平,虽然和Windows相比不值一提,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尺度把握的恰到好处。可以预见,无需多时,中低端个人电脑市场,将被iPad完全侵占。

因此,当我们回过头会惊奇的发现,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是在错误的设备上干着错误的事。对于个人电脑而言,以工作学习为代表的生产力环境才是他应去的地方,家居娱乐这件事,还是交给平板为好。

但是,微软并没有坐以待毙,微软和他的Windows开始了一场自我革命。

以Metro界面为代表的Windows 8是微软自我革命的开始。微软深知从头再来已是遥不可及,因此希望通过整合手机、平板、桌面三屏,来实现Windows娱乐属性的强化,并以桌面带移动,利用自己在桌面系统上的巨大优势,带动自己在移动端的提升。除了软件,微软还推出了Surface系列,希望以平板之躯兼具娱乐和生产力双重属性,以身作则为OEM们指明未来笔电的方向,哪怕年年亏损也毫不动摇,势要将失去的市场夺回。

但微软失败了。

消费者对于这种不伦不类的杂糅界面表示疑惑。对于重视生产力的用户而言,Metro界面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操作效率,桌面操作系统最根本的多任务操作在Metro界面上被大大束缚;而对于重视娱乐的消费者而言,Metro应用也并没有完成应有的任务,糟糕的体验和开发者的忽视,使得Metro应用带来的只有糟心和抱怨。即使在经历了8.1的升级之后,用户对于这两种界面的态度也并没有明显的好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Windows 10的妥协与让步。至于苦命的Surface更不用提了,这款看似中庸的产品同内置的Windows 8一样,也是两面不讨好,既没有完成娱乐性的要求,也失去了生产力的特性,带给消费者的只有疑惑、疑惑、还有疑惑,这种局面直到最新的Surface Pro 3身上才得到的缓解。

这次试错,让微软吃尽了苦头,不仅在娱乐上毫无进展,生产力方面还被苹果攻下数座城池,微软所希望的以桌面制移动战略不仅没能如愿实现,反倒被苹果以移动制桌面的战略所冲击,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最新的Windows 10终于实现了多屏统一,Surface Pro 3也愈发的成熟和专注,但背后所掩盖的,其实是微软在娱乐方向的退缩。现在的微软,已经重新回归生产力的怀抱,单纯的依靠被整合入开始菜单的Metro应用来实现渺茫的娱乐构想。

随着搭载Windows 10电脑的大规模上市和普及,口碑尚可的Windows 10着实可以通过统一的应用商店来实现娱乐属性的提升,但收效如何依然不容乐观。Windows的割裂虽然得到了缓解,但短时间依然难以消除,就目前Windows 10技术预览版的完成度来看,整合过程依然任重道远。对于微软而言,再次冲击娱乐领域的资本已所剩不多,或许是Xbox,也或许是最新的Hololens,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再像这次Windows的“乾坤大挪移”一样昏招连连,毕竟微软这把老骨头,可再也经不起这么轮番的折腾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肖明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趋势

肖明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趋势

  如何理解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有两个核心的关键词需要抓住:

第一个词是链接。

移动互联网让人与人可以链接,因此这几年我们看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移动社交是发展最快同时也是最被关注的应用,可谓是“生命不息,社交不止”。从微信、易信、微聚、脉脉等等,到最近一些90后喜欢玩的“探探”,移动社交应用从熟人、陌生人到职场人士,正在不断的细分和切割,人与人的链接的特性需要品牌思考如何通过关系去传播品牌,以及如何进入到移动社交的链条。

除掉人和人的链接,移动互联网更重要的是人和服务的链接,现在很多的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无论是易到用车或者是嘀嘀打车,也或者在O2O领域的生活服务,例如美甲服务,洗车服务,家政服务等等,都在用移动互联网结合位置服务,来链接和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而目前在正炙手可热的移动医疗,其核心也是通过移动让复杂的医疗服务可以更加便捷的提供给消费者,帮助消费者的健康管理,例如我们服务的一个客户叫熙健,推出了一个掌声心电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卖点就是将心电图这个难懂的东西,用移动可穿戴技术和手机软件的结合,让老百姓随时随地都可以监测自己的心电图,在心电检测的医院外服务市场,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市场开辟出了空间,这种链接还有很多消费者生活的领域值得去思考。

第二个词是界面。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服务界面,企业当做界面思考就要思考如何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因此要进行的是服务界面的创新,而不是认为做了个微信账号,做了个APP就叫移动互联网转型。用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更好的交互,以及让消费者更高效便捷的享受企业的服务,才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而移动互联网的界面和传统PC界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个性化的,更加精准的界面,而且是一个具有全息化,带有情感和情绪的界面,例如体感技术,例如摇一摇、雷达、声音等等,让移动互联网不是冰冷界面,而是一个有温度的界面,承载的商业移动是有温度的商业。

移动互联网要思考更多亚文化群体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的聚合与群分,不再是简单的人口学,以及简单的代际人群的切割,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巨头对于入口的侵占,要想做出大众化的移动互联网商业,变得越来越难。小众反而成为了新的突破――人们会由于兴趣、内容、生活方式等而重新在移动场景的不断碎片后重聚,这种重聚的基础则是小众的亚文化,而不再是大众文化,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商业,要在亚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中寻找创新机会。

例如,你只要去观察百度贴吧、猫扑、知乎、豆瓣兴趣小组等网络空间,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众话题,甚至有很多基于兴趣和表达方式喜好聚合的亚文化群体社区,我们知道的很多网络流行词汇通常都成长于此,基于语言文化建立的移动商业,自然就会被这些兴趣的人群所接受。

例如,抓住二次元文化,就让哔哩哔哩这样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在90后中走红,而节操精选则是完全基于一种互联网时代的自黑、吐槽、互黑、恶搞的娱乐精神而创建,吸引了大量的90后群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6大变革

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如何变革,6个方面值得大家思考。

变革1:从单向输出到信息交互

目前我们正处在营销巨变的时代,传统媒介形式也在巨变中产生了“质”的变迁。从2000年前的传统媒体时代到2005年web1.0的单向传播形式,再到2005-2010年的博客和社交媒体时代,媒介形态逐渐发展为双向传播形式,但是无论单向或是双向,都是属于距离型媒介,以门户、搜索、视频媒体、社交媒体为主要代表。自2010年以后我们步入了立体传播时代,媒介逐渐演化为身边型媒介,移动社交媒体成为了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信息获取平台。

随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多渠道、跨屏等形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人在作为接收端的同时更是内容制造、分享与传播的媒体。因此,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未来将会产生诸如存在感经济、点赞经济、想象力经济等信息交互性较强的经济体。没有交互和对话,就没有品牌影响力,人们在双向互动中理解品牌,信息传播是基于关系链的传播。

变革2:从人格认同到品牌认同

移动互联网让很多人可以借助人格魅力建立品牌,例如罗永浩不是手机行业人士,但是却可以用人格无中生有建立品牌。而在品牌激烈竞争的行业市场中,一个品牌要想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首先需要具备品牌人格化的特质。具有品味、信心、风趣、活力、态度等人格化特性的品牌将更容易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再从人格化的认同发展为品牌的认同,从而获得忠实的粉丝人群。

2014年由两名非主流导演郭敬明、韩寒拍制的院线电影《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竟均以近6亿元票房佳绩,力压传统导演的影视作品,这正是由于他二人先具备了格认同,随即在品牌产出时可以迅速的获得品牌认同;创造营销神话的小米手机,也正是通过人格化的品牌认同,吸引细分市场的粉丝群体,再将产生共鸣的粉丝群体社群化,从而激励社区群体的消费行为。

变革3:从你生产我消费到我参与我消费

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中,消费者往往是扮演着被动选择消费的形象,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不断透明,产品生活化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每一个消费者都将成为产品的生产者,参与到符合自我个性的产品生产环节当中。例如,宝洁为了增强与消费者间的互动,推出了让消费者创新产品的平台,从而激励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又有哪一个生产者不会为自己的产品买单呢?

消费者参与到生产环节是激励消费行为的手段,使消费成为产品众筹者中的一员是对消费者消费价值的鼓舞。例如,三个爸爸空气净化器在众筹开始半小时达到50万,不到1小时冲破100万,12小时内超过200万,截至10月22日上午项目结束时,在京东众筹平台的筹集总额为11226231元成为2014年国内最大的众筹项目。

变革4:从高高在上到有态度有温度

传统的广告形式往往是利于高高在上的身姿给消费者带来压迫感,从而实现品牌知名度的打造。例如,脑白金洗脑式的广告营销,通过重复的叫喊获得最多的也就是知名度,但是,人们并不认为他具备品牌的价值沉淀和价值观认同。

在移动营销时代,单一压迫式的营销将逐渐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淹没,消费者将会选择那些更具态度、情绪和表现自我的品牌。例如,在前不久我们组织的创意云南广告大赛上获得金奖的作品――“行走云南,我为滇狂”的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作者打破“身份”的束缚,将“我”融入云南,使得广告更具情绪的表现了云南的魅力。

变革5:从信息经济到内容经济

信息经济在为品牌带来直接收益的同时,也很可能因为一个事件瓦解掉一个品牌的根基。当用户感知不到营销对他们的价值和意义时,接受度将会变得低,品牌更易被淹没和忽略。在网民喜欢的品牌营销活动中,鲜明的品牌价值观(态度)、选题与社会热点的结合,内容变得非常重要。

品牌需要将信息经济升级为信任经济,将品牌自身打造成生产内容的自媒体平台,为消费者打造更具态度、格调和性格的内容,通过内容的迅速传播,才会夯实品牌信任的基石。

变革6:从节点经济到时点经济

过去,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往往是在单一的超市、便利店、商场等节点区域完成。但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时点经济不断涌现,例如,2月27日桃花节,11月11日网购狂欢节,12月12日陪伴日等,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娱乐狂欢。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点经济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消费者将会随时随地的参与到时点经济的互动当中,形成聚合人群的经济群体。

(以上内容引自微信公众号肖明超-趋势观察)

北京app开发公司

营收创纪录的苹果(ios app开发),还有机会失败吗?

营收创纪录的苹果(ios app开发),还有机会失败吗?
  营收创纪录之后苹果要做什么?Tim Cook 之前就遇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挑战:苹果在技术、营收、利润、公众渗透、关键领域已经完胜竞争对手的时候,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保持下去?

Atari 公司的 Nolan Bushnell 当然认为有必要坚持下去。Cook 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从当初的“创新者的奖励”变成了“创新者的两难选择”,创新者面临的选择要么在 2015 年,要么在 2016 年就会出现,而 Atari 的 Bushnell 想知道苹果下一步计划怎么办:

所谓创新者的奖励就是说因为创新者的创新,创新者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即便是动作最快的后来者能抄袭创意,作为创新者,依旧可以得到更好的品牌影响力。

这种奖励一般只能维持 4 年。但我(原文作者)认为,现在已经缩减到最多 4 年了。如果(苹果)不继续做出一些值得称道的创新,那么很快他们“i 系列”产品高报价的时代将不复存在。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理论,但是我觉得理论中漏掉了苹果真正的实力。说到真创新,苹果倒也不是排第一的。苹果的实力仰仗于信仰或者是不断打磨产品直至完美的精神,苹果从没有一款可以一夜之间就蹿红的产品。

根据 2015 年第一财季的销售数据,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苹果和其未来上。这破纪录的数字是闪光乍现还是一个全新的苹果呢?

按逻辑来讲,以下三件事情之一,肯定会发生一件:苹果持续崛起,下一个季度继续取得破纪录的数字,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地打破销售数据;苹果财报数字下降,跟 2014 年相比出现下滑;苹果继续保持第一季度的态势。

 苹果崛起

苹果上一季度的销量包括了欧美圣诞节期间的销量,这一销售旺季自然会增加销量。如果了没有节假日因素,下一季度就不会这么强势了。那么如果要对比数据的话,就不应该按季度来比,而是按年度来比较。2014 年第二财季打破了投资者的预期,营业额 456 亿美元,利润 102 亿美元,卖出了 4370 万部 iPhone。

苹果在 2015 年第二财季有两个优势可以让其保持增长。1、中国市场表现优异。中国市场已经开始拉高苹果的销量,苹果还将继续扩大在中国大陆的市场。而且第二财季还包括中国的农历新年,所以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还将继续延续。

2、iPhone 6 Plus 的组件供应和制造恢复正常。在 iPhone 6 Plus 发布的时候,市场反应热烈,曾经出现过断货的情况。因为供应和制造恢复正常,iPhone 6 Plus 断货的情况将不再存在。因为取消了 32GB 版本的 iOS 设备,用户只好购买 64GB 的设备,每台设备都将带来额外的收入,拉高苹果这一季度的收入。iPhone 6 Plus 的销量也将抵消 iPad Air 和 iPad mini 疲软导致的销量下滑。

苹果在这一季度应该继续保持曝光。有传闻说,苹果将在 2 月份发布 iPad Pro 和新的 MacBook Air,Tim Cook 也将借此机会再次向世界炫耀新 iPhone 取得的傲人战绩。

不断曝光苹果的自信和销量对于苹果来说是优势。最好的智能手机、最好的市场营销、最好的应用程序、最好的操作系统,这些都是苹果给消费者的定心丸。

 苹果陨落

崛起的另外一边就是陨落。有什么因素可能导致苹果在 2015 年第二财季出现利润下滑呢?

比较常见的争议认为苹果之所以能在上一季度破纪录,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对大屏 iPhone 的期待所致。很多年以来,人们都在等待苹果出现大屏手机,现在他们买到了大屏 iPhone,就不会再买了,销量就会下滑。

这个观点是很好的,但是缺乏任何数据或者理性思考。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过去的两年里,人们为什么还会买 iPhone 5、5s、5c 呢?而且还没有算上跟运营商签订的 2 年合约。iPhone 6 Plus 的产能上一季度没有解决,很多人买不到,现在解决了,买的人会不会更多?

而且请记住,因为季节和节假日因素,Q2(第二财季)的销量永远都是比 Q1(第一财季)低的。问题就在于销量是否会低于 4370 万部。因为市场的膨胀和上一季度的过分自信,我认为不太可能会陨落,成功会孕育更多成功。

需要有一个外部因素来影响,导致 iPhone 销量明显下降。有可能的是:Apple Pay 出现安全问题,恶意软件给 iOS 设备造成伤害,iOS 系统出现大量漏洞,这些都可能导致销量下降。无论什么平台,出现上述问题都不会遭到灭顶之灾。更何况苹果有能力来应对这些问题(虽然 iOS 系统最近多次升级依旧没有解决人们希望解决的时间设置 bug)。

能真正让苹果退步的就是丢掉消费者的信心。正如上面提到的,Q2 可能会发布 iPad Pro 和新 MacBook Air。如果这些产品表现平庸,苹果这个金字招牌可能会因此暗淡一些。如果 Apple Watch 表现也不佳,也会影响苹果的品牌。

不过这些问题是否能在一个季度里集体出现,是很难判断的。上述可能的问题不会再未来几年出现,除非再遇到合约到期或设备更新情况。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也得等到第二年才能看到数据滑落。

但是,如果苹果不细心,这些问题会给 Q3 留下隐患的种子。

  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继续上升

笔者觉得,苹果将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今年的 Q2 比去年的 Q2 肯定是有显著提升的,虽然不及今年的 Q1,但是总体趋势是上升的。Q2 的数据也不会特别好看,但可能是苹果有时以来最出色的 Q2,也很有可能带来最出色的 Q3、Q4。

坊间对苹果将衰落或者失去消费者的品论大都是基于果粉的希望和盲目的信仰,并没有考虑太多事实和理论。Q2 到底有多么强势,很难估计,但肯定是很强的。

另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也似乎没有那么强力。利润低,芯片不成熟,硬件表现差。索尼已经放弃高端市场,开始在中端市场消瘦高性能手机(导致裁员和利润下滑);小米米 4 卖了 6 个月,销量很高,但是利润非常低;三星 S6 要等到 3 月才发布,最早也得 4 月底、5 月初才能买到。

现在而言,苹果一切顺利。销量高,破纪录,口口相传,良性循环。苹果唯一一件需要改的就是挫一挫自己的傲慢。

北京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