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承认在手机(手机app)市场完败 不再把谷歌苹果(ios app开发)当对手

微软承认在手机(手机app)市场完败 不再把谷歌苹果(ios app开发)当对手

正如外界所预料,周三,微软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对收购自诺基亚公司的手机业务裁员7800人,进行重大资产减记,当年收购诺基亚支付的72亿美元,相当于全部打了水漂。

外媒解读称,微软此次重大举措,等于直接宣布承认在智能手机大战中全面失败。微软未来在手机市场也将会全面退缩,而且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狭窄。微软也不再把谷歌安卓和苹果iOS当作直接对手。

微软七月份对智能手机业务进行重大资产减记已经在媒体预料当中。媒体曾预测,微软的资产减记幅度可能为55亿美元(手机业务的商誉资产价值),不过微软最终的减计资产力度为76亿美元,规模更大。这一减记规模甚至超过了当年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支付的72亿美元。

据媒体报道,微软完成收购交易时,全部收购成本实际上为79亿美元,而此次资产减记规模加上重组费用,也超过了79亿美元的总成本。

外媒指出,微软前任首席执行官鲍尔默的错误决定,给今天的微软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纳德拉不得不收拾前任留下的这个烂摊子。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BGR指出,微软此次针对手机业务的大规模裁员和资产减记行动,实际上等于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中开始“挥舞白旗”(宣布投降)。

之前媒体曾经大胆预测,纳德拉在备忘录中所提到的“艰难的决定”,可能指的是彻底停产智能手机,退出手机硬件市场。不过周三纳德拉的重组计划中,微软并没有彻底放弃智能手机业务。

微软的手机业务将会大规模收缩战线。纳德拉表示手机业务未来将会“更加聚焦”若干市场。

纳德拉表示,微软未来的智能手机业务将主要瞄准三个细分市场。其中在商用手机市场,微软将提供企业管理功能、安全性以及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

在看中价值和性价比的市场,微软将会给手机用户提供必须的通信功能。

第三个市场是传统Windows忠实用户市场,纳德拉表示要给他们提供受欢迎的旗舰手机。

美国媒体也对微软未来聚焦的三个市场进行了分析。

在商用手机市场,微软的描述显然将黑莓公司、三星电子、苹果等列为了直接竞争对手。随着黑莓公司陨落,三星和苹果在企业商用和政府高端手机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希望填补黑莓的空白。两家公司都获得了美国一些政府部门和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的大规模采购订单,与此同时,三星电子也收购了多家安全公司,提升商用手机的安全性。

在黑莓的转型当中,该公司也仍然没有放弃企业手机市场。不过总体而言,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大盘中,商用手机的占比和规模并不大,微软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于传统的Windows粉丝群体,他们仍然希望能够继续使用基于Windows的智能手机。虽然在全球市场,Windows在手机操作系统中仅仅占到了2.5%的可怜份额,但是在南欧等地区,仍然存在不少的Windows手机用户。

美国媒体指出,Windows粉丝将是未来Lumia的一个重要消费群体,但是这个市场的规模同样很有限,很难扭转Windows10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可怜份额和不利地位。

微软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高性价比市场,实际上就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廉价手机。自从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微软再也没有推出代表性的高端旗舰手机,而是发布了一系列性价比极高的Lumia廉价手机。

在印度、中国等市场,微软一批定价低于150美元的中低端廉价手机,也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不过据媒体分析,在廉价手机市场,以小米、联想摩托罗拉、华为、华硕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最近两年快速崛起,在100美元到200美元价格推出了大量高性价比的产品,不仅迅速提升了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而且开始在印度、东南亚、巴西等市场开拓用户。

伴随着安卓廉价手机的火爆增长,全球也出现了中国小米和印度Micromax为代表的大量本地化品牌。微软Lumia要在廉价手机领域和安卓阵营竞争,难度同样不小。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BGR指出,微软已经接受了智能手机失败的残酷现实,未来也不再把谷歌安卓和苹果iOS列为竞争对手。微软目前最关心的是,在Windows整个的应用生态系统中,智能手机端的产品和软件体验不应该形成空白和盲区,不过微软不再认为这个Windows应用生态中一定要包括微软公司自己制造的智能手机硬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对新款iPhone信心满满:一口气订9千万部

苹果(ios app开发)对新款iPhone信心满满:一口气订9千万部

7月9日,据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苹果公司要求其供应商在12月31日以前生产8500万部到9000万部下一代iPhone智能手机,新款iPhone将有两种机型,其显示屏尺寸分别为4.7英寸和5.5英寸,分别跟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相同。

相比之下,去年苹果公司则向供应商订做了7000万部到8000万部iPhone智能手机,创下了当时的初期产量纪录。

苹果公司的一名发言人拒绝就此消息置评。

苹果进入大屏智能手机市场的时间较晚,但其新款iPhone已经取得了极好的销售表现。在截至9月份为止的当前财年的上半财年中,苹果总共售出了1.356亿部iPhone,与上一财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3%。在推出iPhone 6以前,苹果最大的智能手机显示屏尺寸为4英寸。

跟去年相比,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新款iPhone的变化不会那么大。据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预计新款iPhone将使用苹果的Force Touch技术,这种技术可区分用户的轻触和深压动作,从而允许用户利用不同力度的触碰动作来对iPhone作出不同的功能控制。此前,苹果公司已经将这种功能加入到了Apple Watch智能手表和MacBook笔记本电脑中。

消息人士还称,除了保持显示屏尺寸不变以外,预计苹果还将把新款iPhone的显示屏分辨率也保持在跟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大致相当的水平。另外,除了银色、金色和太空灰以外,苹果可能还会为新款iPhone提供第四种颜色选择。

有关iPhone生产订单的信息来自于苹果的供应商,该公司可能会基于预估需求来对订单作出调整,而且不会同时对所有供应商发出通知。

消息人士称,长期为苹果进行代工生产的富士康正在郑州工厂招募工人,预计新款iPhone的大规模生产将从下个月开始。

苹果倾向于使用“tick-tock”模式发布新款iPhone,英特尔也使用这种模式来发布新款微处理器。在“tick”年份中,苹果会推出一种重大的设计改变,如去年发布大屏iPhone等;在随后的“tock”年份中,该公司会对此前一年的设计进行改良,有时还会对软件作出重大改动。

据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为了帮助生产新款iPhone,苹果还正在考虑与第三家代工厂商纬创集团合作。去年,苹果依靠富士康及和硕联合进行代工生产,结果是有时候消费者不得不等待很长时间才能买到大屏iPhone。

纬创集团在生产iPhone手机方面有一定经验。当和硕联合去年改为生产iPhone 6时,这家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的代工厂商开始生产较老的iPhone 5c。如果纬创集团能在未来几个月中通过苹果的生产运行测试,则将意味着后者首次与三家代工厂商合作生产新款iPhone。另外,这还很可能意味着富士康在苹果iPhone订单中所占份额将进一步下降。

随着产品组合的扩大,苹果已经开始与更多的代工生产合作伙伴进行合作。这种战略意味着,苹果不会过于依赖一家供应商来生产其需要迅速并大量进入市场的产品。

据消息人士透露,有些部件供应商已经在本月早些时候开始大批量生产新款iPhone的部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数亿用户已可收听苹果(ios app开发)免费音乐 Spotify遇劲敌

数亿用户已可收听苹果(ios app开发)免费音乐 Spotify遇劲敌

7月8日,据移动分析初创企业Mixpanel提供的最新数据,苹果最新移动操作系统版本iOS 8.4在iOS设备上的使用比例已经超过38%。

这一更新规模表明,目前有大量用户可能正在试用苹果最新音乐服务Apple Music。

Mixpanel CEO苏哈尔?多什(Suhail Doshi)表示:“这对于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一数据表明数亿用户现在可以免费使用三个月的Apple Music服务。”

另一方面,Spotify近期刚刚完成5.26亿美元的融资,并将音乐服务扩展至视频以及播客等领域。眼下,Spotify声称其拥有2000万付费用户,其总用户人数超过7500万。

不过,苹果高调推出的Apple Music对于Spotify以及Rdio等其他流媒体服务商而言,似乎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当然,苹果用户在升级最新版操作系统时总是很积极。然而,38%的采用率并非来自苹果官方,而苹果公司也不会对小规模升级的情况进行公布,但这一采用速度与之前软件版本更新情况保持一致。

虽然没有人可以保证有多少iOS 8.4用户会尝试使用Apple Music,以及三个月后还有多少用户会出钱使用该服务。但苹果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借助了其具有雄厚基础的操作系统,而这一软件支持将使得Apple Music迅速推广开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PayPal称将通过国际并购狙击苹果(ios app开发)进攻

PayPal称将通过国际并购狙击苹果(ios app开发)进攻

7月7日,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巨头PayPal将正式从母公司eBay分拆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单飞的PayPal将拥有60亿美元现金,而其已经展开一系列国际巨额并购,对苹果支付、安卓支付等对手进行狙击。

在移动支付市场,苹果姗姗来迟的“苹果支付”和谷歌的“安卓支付”(谷歌钱包的替代品)屡屡成为新闻话题,但是在全球移动支付市场,PayPal才是毋庸置疑的老大,在美国的支付份额也是苹果和谷歌的几十倍。

并购将是优先战略

华尔街分析师和活跃股东普遍认为,PayPal多年来一直作为电商企业eBay的子公司,其发展前景和动力遭到了压制,必须坚决从eBay公司分拆出来,在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变得更加积极活跃,与此同时将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PayPal首席执行官丹-舒曼(DanSchulman)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在从eBay分拆成为独立公司之后,PayPal将拥有60亿美元的现金,而收购兼并将是PayPal的一个优先战略。

舒曼表示,PayPal的财务状况将支持公司在全世界寻找有价值的并购目标和机会,“我认为在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有巨大的并购机会。”

舒曼表示,PayPal的资金实力也可以支持未来推出更多的贷款业务。

从本周一开始,PayPal从eBay的分拆将进入操作阶段,eBay公司股东将为每股eBay股票新获得一股PayPal公司的股票,7月17日,PayPal的股票将会分配到eBay股东手中,7月20日,PayPal股票将独立挂牌交易。

PayPal公司诞生于1998年,2002年公司上市,而在同一年,PayPal被eBay收购成为一家全资子公司。在加盟eBay旗下时,PayPal六成的支付业务来自eBay平台。

本月的分拆,意味着PayPal在十多年时间之后,将重新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在移动支付市场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

在电子商务市场,eBay遭到亚马逊的打压,而PayPal的业务发展速度和前景,均明显超过了母公司。去年PayPal的收入猛增了19%,用户数量增长了13%,增速高于eBay,更重要的是,PayPal越来越多的支付业务和用户来自eBay平台之外,eBay再也无能为力继续推动PayPal的发展。

最新收购汇款公司

就在上周,PayPal宣布将斥资10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电子汇款公司Xoom,收购交易将会在今年四季度完成。CEO舒曼表示,未来将会利用Xoom的相关产品,拓展PayPal在全世界的电子汇款业务,让国际汇款变得更加简单易用。

Xoom收购一旦完成,PayPal还将拥有50亿美元的现金展开并购。

PayPal发展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并购还有2013年底的Braintree(收购金额为8亿美元),该公司主要从事移动支付,服务的客户包括Uber、Airbnb、闪购网站Fab等。

本身也是收购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PayPal本身正在瞄准通过国际化并购,来增强和苹果支付、安卓支付等巨头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PayPal也被认为是一个移动支付领域的热门被收购对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已经逐渐成为各大巨头的一种标配业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第三方厂商提供的专业性服务。面对苹果支付的强势发展,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三星电子,也收购了美国Loop公司,将在其手机中推出“三星支付”服务。

移动支付和相互转账也逐步成为“明星APP”和“超级APP”的标配功能,比如Facebook旗下拥有7亿用户的手机聊天工具Messenger,以及美国Snapchat、日本的Line、中国的微信等,都已经推出了手机钱包或好友转账服务。

在科技巨头涌入支付市场之时,PayPal、Square这些专业独立的移动支付服务商,纷纷传出并购新闻。

苹果推出支付服务时,Square扮演了“专业顾问”的角色,而据报道,苹果公司曾经计划收购Square,苹果报价30亿美元,但是遭到Square拒绝,Square认为自身价值在60亿美元。随后,媒体再次报道PayPal公司可能并购Square公司。

特殊公司治理条款

美国资本市场有名的激进型股东卡尔・伊坎,目前持有eBay公司不少股权,他一直敦促eBay将PayPal分拆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伊坎认为,PayPal独立之后,有可能成为其他巨头的并购目标。他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曾表示,移动支付行业必须进行整合,要么PayPal出面亲自进行更多并购,要么PayPal和其他支付行业内的玩家进行合并。

今年初,在eBay和伊坎达成的有关公司分拆的协议中,相关条款规定PayPal将采用特别的公司治理条款,未来一旦有其他公司对PayPal提出收购,PayPal董事会如果反对将面临极大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科技公司分拆逐步成为潮流,PayPal和eBay成为最新的案例。惠普公司将分拆为个人业务和企业业务两家公司,赛门铁克业将分拆为两家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与谷歌的下一个大战场会是?

  苹果(ios app开发)与谷歌的下一个大战场会是?

  7月7人消息,近年来,苹果和谷歌之间的战线不断扩大,竞争愈发激烈。那么,双方的下一个大战场会围绕什么呢?美国科技界知名分析师、Creative Strategies创始人蒂姆・巴加林(Tim Bajarin)近日撰文称,它会是人工智能,该技术可能将成为移动设备的杀手锏。人工智能之战才刚刚打响。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在我长达35年的科技从业生涯里,操作系统之争大多时候都是行业的主调。先是MS-DOS与最初的Apple II OS之争,然后是微软Windows和Mac OS,现在则是Windows、Mac OS X、iOS、谷歌Android和Chrome OS之间的混战。

与此同时,另一个战场也在酝酿当中――人工智能。

在今年的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发布了Now On Tap。它是Google Now的新版本,利用语境信息使得你的智能手机变得更加有用。举例来说,你从朋友收到到特定地方的约见短信时,Now On Tap能够足够智能地将该事项添加到你的日历上,并为你提供前往约会地点的路线指示,呈现当地的特色菜肴选择。它甚至还会显示最近的停车区域以及你可能会感兴趣的商店。

苹果之后也在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新一代的Siri,赋予该数字助手更好的情境人工智能和搜索技术。5月,微软同样在开发者大会的舞台上推出新版Cortana。该同样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助手能够回答问题,并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出更好的答案。

随着谷歌、苹果和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工智能的消费化势必会成为移动领域的下一个主战场。该战场将会驱动设备的差异化,尤其是非常需要免手操作的移动设备。Fast Company撰稿人约翰・布朗尼(John Brownlee)最近也撰文就“用户界面与人工智能,未来哪个更重要”进行了探讨。

他在文中指出,“谷歌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一些事情。它知道苹果的设计品味只是暂时的优势。它知道设计许多实用且相互有效整合的服务比设计像素更加困难。在与苹果旷日持久的热核大战中,谷歌知道决定胜负的关键最终会是人工智能,而不是用户界面。”

我个人已经对人工智能辅助的移动未来迫不及待了。我每天的日程都被会议、研究和写作排满,老实说我往往会忘掉一些小事情。例如,我去外面开会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去哪,但往往到了半路我才发现自己迷路了,不知去哪了。很多时候,我得将车子开到路边,查阅邮件,然后在谷歌地图上找路线。

你也许会觉得我做事没有条理。这不完全对,事实上,我只是信息过载了,这严重影响到了我的整体效率。我必须得承认我的记忆库过载了。要是有基于人工智能的、可预测用户需求的个人助手,我肯定愿意掏钱购买,我想其他人也是这样。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会是杀手级应用。

智能手机厂商们还是能够围绕操作系统、设计和用户界面实现差异化。但我认同布朗尼所说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服务将会是移动行业巨头――谷歌、苹果等等――未来几年会作出巨大投入的领域。未来两年,用户将开始要求得到更多基于情境的服务。做得好的话,它们可能会成为移动设备的杀手锏,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大陆厂商崛起 苹果(ios app开发)供应链正上演“一路向西”

今年6月,一年一度的Computex 2015在台北开幕。这个亚洲最盛大的3C供应链专业展,数十年来一直被誉为“台湾之光”,往年总会吸引全球众多IT厂商前来,但今年会场冷清,乏善可陈,难掩落寞。之后,台湾科技界和媒体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讨论与反思,而最终结论,则归咎于大陆供应链崛起。其中,被台湾媒体讨论的最多的就是苹果供应链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陆厂商。这些崛起的大陆厂商,抢食了原本属于台商的订单,苹果一些元器件的采购对象,开始从台湾“一路向西”移向了大陆。

其实,这样的声音在台湾岛内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这一次,来得尤为汹涌,甚至有些“气急败坏”。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台湾电子产业持续发展,从小小的模具厂起家,到后来创建起庞大电子制造业帝国的鸿海,以及全世界晶圆代工龙头的台积电,加上之后陆续成立的华硕、友达、联发科、群创等等,为台湾赢得了“科技王国”的美誉,也成就了台湾在全球电子供应链的关键地位。

毫无疑问,目前台湾在电子科技领域仍然有着优势,不过随着大陆制造能力的提升,两岸开始从以前的垂直供应关系渐渐转变为水平竞争关系,直接抢夺苹果全球供应链里的一席之地。其中,以电声元件、印刷电路板、电池、机壳或机构件以及组装这五大领域尤为激烈。

据苹果公司官网供应链地图显示,2014年有120家公司的793家生产设计工厂成为苹果新一轮供应商,其中大陆有351家,台湾地区则有42家。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大陆足足增加了20家苹果供应商,其中仅向苹果供应电池等元件的大陆供应商数量就已从2011年的8家,翻倍至如今的16家。相比之下,台湾地区苹果供应商名单从2013年到2014年仅仅增加了一个,双鸿、定颖、金像电与未上市的太乙四家厂商在激烈竞争中黯然退出苹果供应链。

以下的例子或许可以让我们一窥两岸在苹果供应链中相互厮杀的血腥程度。

一直以来,苹果的触控面板都由F-TPK、群创、夏普、胜华等台资和日资触摸屏企业供应。2014年后,神州的欧菲光成为了苹果供应商,为iPhone 6系列产品提供了触摸屏。在此之前,欧菲光与台湾宸鸿的竞争就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欧菲光不但抢走宸鸿的苹果订单,并且还到台湾设立了研发中心,甚至还试图并购台湾二线触控面板厂,让宸鸿的处境每下愈况。

此外,同样来自深圳的瑞声科技,作为全球最大的声学元件制造商,2013年也成功打进了苹果供应链,从台湾竞争对手美律那里抢走了苹果的订单。2015年,瑞声科技首季净利9.56亿人民币,但同期美律净利却仅剩1308.46万人民币,两者市场规模差距越来越大。

2014年,在大陆新增的20家苹果供应商中,金龙机电和欣旺达为iPhone 6提供线性马达;环旭电子提供Wi-Fi模组;还有立讯精密供应数据线;超声电子旗下的超声印制板公司。此外,刚刚上市的多层印刷线路板生产商依顿电子、宏益玻璃等数家大陆公司也首次进入苹果一级供应商行列,在各个层面冲击着台湾电子业。面对这些不断流失的订单,台湾厂商无可奈何。

而未来,竞争只会更残酷。苹果零供应商不断从台湾“一路向西”移向大陆,这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也是未来的趋势。在这背后,除了台湾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众所周知,如今中国市场已然成为了苹果最大的海外市场。iPhone 6及iPhone 6 plus发布之后,苹果迅速击国内的高端手机市场。今年五月,库克再次造访大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库克接任苹果CEO近四年来第六次来到中国。大陆对苹果的意义,除了是最重要的制造基地,还是除美国之外最大的市场。

大陆厂商崛起 苹果(ios app开发)供应链正上演“一路向西”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大陆制造业水平整体正在不断提升。

那么,未来大陆厂商会在苹果供应链乃至全球供应链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新专利:Apple Pay未来或支持P2P转账交易

苹果(ios app开发)新专利:Apple Pay未来或支持P2P转账交易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最新专利显示,公司未来或考虑为Apple Pay增加“点对点”(P2P)的转账功能,即两个苹果设备用户可以直接通过Apple Pay服务完成支付与转账,整个操作将会是加密和免费的。

美国专利商标局于周四正式批准了苹果该项专利。

“具体来说,一个正在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等)的用户,将能够在金融交易操作中识别另一个(支持同技术的)电子设备,并通过提供加密支付数据包的方式完成整个交易。”苹果在专利描述中表示。

此外,苹果还在专利中具体提到,用作两个设备之间通讯的协议可以是NFC或者蓝牙。同时,进行交易的双方都必须在设备上完成生物信息验证后才能转账。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一小时消耗40MB 流量费成为苹果(ios app开发)音乐拦路虎

一小时消耗40MB 流量费成为苹果(ios app开发)音乐拦路虎

苹果音乐”流媒体服务已经上线,这一迟到的产品面临诸多困难:没有免费层服务、易用性差、市场已经是红海。不过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站报道,苹果音乐可能还面临另外一个拦路虎――高额的手机流量费。

苹果音乐主要面向智能手机用户,显然用户不可能完全在Wi-Fi环境下欣赏,部分用户将使用手机移动上网来听音乐。

目前在智能手机用户中,购买了不限量数据资费的用户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会对应用软件的流量消耗十分关注。那么苹果音乐的流量消耗情况如何呢?

Reddit网站的一个用户进行了监测,不论是点播歌曲的苹果音乐还是人工音乐电台Beats1,使用半小时的流量消耗为20MB,使用一个小时的消耗为40MB。

再进行一下换算,如果用户通过移动数据网络欣赏连续24小时欣赏苹果音乐或是Beats1电台,那么流量消耗大约为1GB。

按照美国一家移动运营商的资费,1GB数据流量的包月资费为50美元(通话和短信随意免费试用),这意味着听一整天苹果音乐或是Beats1电台,则将支付50美元的流量费代价,本月的流量也将全部耗光。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流量消耗属于用户个人监测,并非苹果公司官方宣布的数据。

苹果负责音乐服务的高管埃迪库曾表示,苹果音乐将会根据用户所在的网络来自动调整码率(数据传输率,和音质密切相关),Wi-Fi网络下的码率较高,移动数据网络的码率较低,显然,为了节省流量费用,手机用户在户外必须忍受较差的音质。

当然,对于流量费比较在意的用户,苹果音乐支持三千多万首歌曲的离线欣赏,用户可以免费下载保存到手机中,然后在户外播放。

很显然,使用音乐流媒体服务的数据流量消耗,并非苹果音乐一家的问题,包括谷歌(微博)、微软、Spotify和Pandora等服务商,均面临这一问题。但媒体分析称,流量费可能给苹果音乐发展带来更大的难度。

音乐流媒体普遍的商业模式是免费增值,包括Spotify和谷歌在内,均推出了插播广告的免费服务和免广告个性化的付费服务,包月费用普遍为十美元,家庭多人包月费用则更优惠。

不过,苹果音乐与众不同,只有收费服务,没有免费服务(苹果音乐之外的人工广播电台Beats1属于免费)。因此在同样支付流量费的背景下,苹果音乐的使用成本高于Spotify等对手。

在中国的音乐流媒体市场,一些服务商联合移动运营商推出了包月免流量费欣赏服务。未来苹果是否会推出类似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尚不详。

苹果音乐虽然有种种劣势,但是其拥有“APPLE”这一金字大招牌,以及全世界八亿iOS用户的基础,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运作得当,苹果在音乐流媒体市场仍有可能站稳一席之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消费品的生命周期总是很容易预测:一件产品大受欢迎因为它迎合了一代人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代人逐渐成熟并且不可避免地被新鲜血液取代,新的一代人又有他们自己的品味和偏好,盛极必衰,这件产品就成为了自己成功的受害者,最终走向衰落。

在科技行业,这种周期就交替得更为频繁。一旦一件消费品开始吸引大量的受众,它就面临着被新事物淘汰的风险,后来居上的篡位者抬高了创新的成本,然后它们继续发展直至自己也被取代。这就是淘汰的经典模式,即Clay Chrisrensen所说的创新者的窘境。

我有幸见证了上千次这种周期。在开发并推广了很多Facebook应用、游戏和手机应用之后,我发现一旦一件产品获得了大批的初始用户,它想要大规模地发展只有两个选择:

1.将产品进化成为一个可以让其他公司整合进来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Facebook在2007年发布了自己的平台,每月活跃用户数量从5000万增长到4亿,增长了差不多30倍。

2.公司淘汰自己的产品。主动淘汰产品可以帮助你击退只会跟在用户后面的竞争对手(通常也是一些初创公司)。苹果就开发了iPad这样的创新产品来推动自己的发展,有人认为iPad具有从苹果其他产品(比如Macbook)那里抢夺市场的潜力。

大部分时候这两种情况都在发生。结果就是消费者习惯了产品的特性,不会再被其光鲜的外表吸引,直到更新奇的东西出现,重新开始那个循环。一家公司要想长期运行下去,就必须随时准备好具有破坏性的新产品。

  淘汰是唯一的选择

最近,设计师Ben Barry分享了Facebook小红书里的几页,其中解释了消费公司是怎样通过创新来紧跟潮流的。

这份声明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在已经拥有大批用户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和发展需要哪些东西。要想可持续地发展,就要勇敢地在其他人之前推倒自己的摇钱树。公司往往更愿意保护自己已有的产品而不是通过创新来摧毁他们,但只有那些敢于蚕食自己现有用户的公司才能长久存活下去。

乔布斯就知道这一点,苹果的持续发展都要归功于蚕食现有用户的策略。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为什么成功的公司不能处理好创新问题

不可避免地,公司一旦有了大量用户,就不得不打断自己创新的过程,否则反而会被自己的成功所累。

这就是典型的创新者的窘境。

Clay Christensen的理论并不是秘密,可消费品公司依然一次次地被成功麻痹停止了创新。在这种麻痹的状态中,他们往往会产生这三种想法:

1.公司出了新产品,现有的用户都会来买的。

2.很容易让用户爱上新产品而改变。

3.现有的商业模式已经足够我们赚钱了。

简单一看这三种想法都没什么问题,但实际却暗藏杀机。这些想法诱使公司以为自己的目的是维持现有的用户,而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用户购买这件产品是因为这件产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想要让这些用户去买一件完全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完全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

  很多成长期的公司不重视创新

随着公司的发展,他们要雇用更多的人来应付随之而来的事务,做好内部管理,这就使得公司注重扩大规模甚于创新。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

整个组织分散成许多功能区,产品、销售、市场、用户支持、金融等部门各行其是。有些公司尝试用一些独特的工作方式来避免这种情况。

想法、人和物体被分散在不同的楼层不同的屋子甚至是不同的城市,人们都坐得很远,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支离破碎。

每个独立团队的成员格外关注自己部门出现的问题,公司在为现有用户改进现有产品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每个团队开始研究产品中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原本一整个公司拥有这一个应用,现在变成一个团队拥有应用的一小块。这种现象诚然能让公司更好地处理现有用户的要求,也能给公司带来暂时的好处,但必将造成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氛围。

  1号方案:创立系列品牌

的产品进行创新是很难的。所以,成功的消费品公司经常会在招牌产品之外推出新产品。这种从单件产品到系列产品的转变通常发生在该产品已经达到市场饱和点的时候。对于大部分免费的消费品,这种转变会在最初的核心用户达到亿级的时候发生,拿Facebook来说,2015年3月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就有14.4亿。连锁品牌的成员可能来自收购(有时候是处于防守的目的,在潜在的威胁发生之前消灭它)或内部产品。消费品公司一般都会推出连锁品牌,每一个品牌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这种策略就是宝洁公司(P&G)177年不倒的法宝,并且这个策略还让它2014年的收入达到了830.6亿美元。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宝洁有23个品牌年销售额从1亿到10亿多美元不等,还有14个品牌的销售额在5亿到10亿美元,其中很多都有冲破10亿的潜力。”

这些产品之间也会相互竞争,这没关系,用自己的新品牌代替旧产品总比被其他来势汹汹的公司挤下去好。

宝洁的品牌大爆炸并不出人意料,因为它要和竞争对手在货架上争夺空间。更意外的是Facebook的做法,和它有点相似。Facebook有大量的用户,而公司还是意识到不可能轻易就把现有用户吸引到新产品上去。

因此,在2012年收购Instagram之后,Facebook并没有把它整合进来,同样的,WhatsApp也是独立运行的。早前Facebook将Messenger变为独立应用,而之后不久又通过从主应用中取消信息功能来迫使手机用户安装这个应用。现在时间过去三年多,Messenger可能要有自己的系列产品了。在今年的F8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扎克伯格正式宣布了Facebook系列应用的战略计划。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这个系列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10亿的潜力,这样一来Facebook就有五个平台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而且每一个都还在创新。

他们甚至还发布了至少7个应用作为Facebook Creative Labs(创造实验室)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新品牌。这些新产品代表着公司开拓新领域的积极尝试。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并不是所有这些应用都成功了,也并不需要都成功。Facebook用他们来测试新点子以便为未来的大动作铺平道路,而且光是开发这些应用就足够保持Facebook总部的创新性了。

并不只有宝洁和Facebook在用自己的新品牌蚕食旧产品,亚马逊、苹果、Netflix也在这么做。

  2号方案:别怕摧毁自己的产品

乔布斯在自己的传记中开门见山地说:“你不蚕食你自己,别人也会来蚕食你。”

在苹果2013年的收益报表中,CEO库克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我们的核心观念是,不要害怕蚕食。你不蚕食自己,别人会来蚕食你。我们知道iPhone蚕食了iPod的一些市场,这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们也知道iPad会蚕食MacBook,但这也不是问题。特别是iPad,我们反而会从中受益,因为Windows的市场份额比远比MacBook大得多,现在已经明显看出它蚕食了一些市场。我仍然相信平板市场迟早会比PC大,你可以从平板的成长和PC面临的压力看出这两者的曲线已经开始相交了。”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苹果还有一个优势:拥有不止一台苹果设备的人越来越多了。苹果通过开发能与你其他苹果设备共同运作的创新产品的方法来扩展业务。这个策略就是用自己的新产品蚕食旧产品来满足更多其他顾客以及现有用户的需求。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另一个科技巨头亚马逊也一直在蚕食自己的用户,将自己从一家主营实物的公司变为一家数码公司。想想看Kindle,它能装下那么多书,有了它人们就很少再去买实体书了,如果亚马逊没推出这种产品,别的什么公司也会推出。Kindle的成功之处在于亚马逊近乎疯狂地降低成本并加快送货速度。对亚马逊来说这是一种保持创新性的好方法,因为开发新的产品目录也必须要创新。

亚马逊也是连锁品牌的拥护者,它旗下的40多家子公司中有很多都尽量消除了“亚马逊”这个品牌的影子,比如Zappos.com、Diapers.cm、audible.com、IMDb.com、Woot.com、Fabric.com、Soap.com、Pets.com等等。

亚马逊蚕食用户和创立连锁品牌的策略确实有用,2014年它的收入达到889.9亿美元,比宝洁还多几十亿,对一家只有21岁的公司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当然,这些策略也是有风险的。Netflix大概是把风险和回报平衡得最好的公司了。首先,Netflix成功地从送货上门的DVD公司转型为能在你所有设备上使用的流媒体服务,从而导致了Blockbuster这类传统DVD公司的破产。

到2011年9月这种转型彻底完成,Netflix开始创立连锁品牌。Netflix试图分拆DVD邮寄业务和流媒体业务,分拆业务重命名为Qwikster。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一部分问题出在定价,另一部分大概就是顾客不吃这一套。Netflix的CEO Reed Hastings及时改变了策略,他不仅收回了这个决定,还对顾客做了公开道歉。

Netf的问题主要出在它推出的新品牌并没有进步,它和老品牌一样都是“递送”内容,而Netflix想要成为娱乐产业中的一员的话,就要更注重内容本身。好莱坞工作室和电视网络都把递送机制看做一种商品,而Netflix认为只要你有大热的产品,你就有了垄断权,人们必须要来你这里。Netflix通过提供最方便的在线观看电视剧和电影的服务摧毁了自己原有的产业,同时也夺走了娱乐行业其他公司建立新品牌、与特定观众交流的机会。从这个层面来看,连锁品牌策略一直就更看重内容,这种策略将递送机制(无论是DVD送货上门还是在线流媒体)看做一种商品。

一开始,Netflix不拥有它所传播的这些内容。它成功建立平台的策略借鉴了一些电视网。像HBO这样的电视网一直在用新内容替换旧内容,它们擅长这个套路并且在娱乐行业这一套确实有效。就像做游戏的始终想要推出新的畅销游戏,电视网也一样需要新的热播剧集,这样每一部剧都会成为频道系列的一员。

通过这种方法,2013年1月Netflix以《纸牌屋》起步,随后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它已经播出了大约一百个原创节目,发展策略起了作用。《纸牌屋》第一季的播出使得Netflix的股价从160美元增长到600美元。在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之后,Netflix现在正处于成长期,需要巩固原有的用户并吸引更多顾客。冒着惹恼内容合作伙伴的风险,Netflix将业务集中在自己制作内容上,并采取了蚕食自己观众的策略。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由于Netflix的成功,消费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最终都会演变成“一看看一季”的模式。从Netflix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连锁品牌的策略既要迎合顾客,还要符合自身条件。

  下一个发展系列品牌的会是谁呢?

聪明的创始人和CEO肯定不会错过这些例子里的教训。用蚕食和连锁品牌的方法来摆脱创新者的窘境是很常见的策略。下面这张图表里有26家大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连锁品牌。逻辑证明其他公司很快就会效仿它们。

在这些互联网中坚力量中,有18家(用蓝点表示的)已经创立了连锁品牌,其它8家(粉色点表示的)还没有。而在这8家中,Kik、Shazam和Telegram还处于导入阶段,这些公司应该更注重自己核心价值的确定同时持续继续扩张,可一旦一件产品达到成长期,就要花点时间考虑一下怎样长久存活下去了。剩下的Dropbox、KakaoTalk、Line、Snapchat和Spotify这5家公司已经进入了成长期。

在这些公司中,Dropbox是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它正在发展连锁品牌,创建了Dropbox Platform(Dropbox平台)和Dropbox for Business(商用Dropbox)。它还收购了Mailbox,并开发了一个叫做Carousel的照片应用,另外还有一个叫Notes的产品正在测试中。Dropbox团队现在思考的方向是正确的,他们将产品进化为平台,获得更多顾客,收购其他产品并且开发新产品,这和乔布斯的蚕食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那些可能成为百年老字号的公司的领导者必须要明白,摧毁自己的产品才是生存与成功的关键,而且领导者的想法会反映在公司的文化中。

  生存的法则

总的说来就这么几条,如果你没牢记在心还需要我现在重复一遍的话,可能你不足以运转一家互联网公司。不过我还是说一下:

吸引大量用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一蹴而就,Facebook努力了8年才达到10亿的月活跃用户数量。

你要时刻准备好摧毁自己的产品,那些最成功的公司核心思想就包括蚕食自己。

最终你都会拥有一系列产品,也就是系列品牌。

这里有一些关于大量用户的建议:当你花了一定的时间获得足够的用户数量后,你的用户群体已经是上一代人了,你会发现一些新公司,它们的用户增长速度比你那时候更快,这时候你就需要创新并且摧毁自己的产品以求生存,不然你就完蛋了。

Facebook小红书里最后一段说得很对:“网络不是一个友好的地方,那些不能抓住潮流的事物甚至连残骸都不会有,而是完全消失了。”

不过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的公司也许会长命百岁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傍上苹果(ios app开发)谷歌的流媒体:后数字音乐时代救世主?

傍上苹果(ios app开发)谷歌的流媒体:后数字音乐时代救世主?

近日,国外音乐动态不断。苹果的全新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 Music将正式问世。数字音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回望中国,数字音乐也正在走向美好时代。从早期彩铃时代的音乐销售模式转型,到近年来国内各大音乐平台对数字音乐的不断开垦,“数字专辑”等概念也进入到用户生活。面对汹涌而来的流媒体大潮,国内音乐行业准备好了吗?

还有三天,Apple Music就将启动。但这个被贴着“自我革新”标签的新音乐服务系统,自6月初被苹果公司发布后就“麻烦”不断:一边是被中国歌迷称为“霉霉”的美国著名乡村歌手Taylor Swift率众抵制,苹果“退让”――据外媒报道,Apple Music在为用户提供三个月免费试听期间,也将向艺人支付版税;另一边是谷歌半路杀出,提前两天发布免费流媒体音乐服务。

热闹的背后,无不显示着流媒体音乐服务不断壮大的趋势。以瑞典Spotify和美国Pandora等为首的龙头引领该领域发展至今。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最新发布的《数字音乐2015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它的存在已经开始拉动音乐产业的增长,甚至被读出音乐产业“救世主”的弦外音。虽然以Spotify为代表的流媒体已经是一股无法小觑的力量,但如果无法解决盈利能力问题,流媒体的未来依然无法变得光明起来。

在无数次的强调和摸爬滚打后,中国终于开启了自己的付费音乐时代。国内几大巨头也一早开始跑马圈地,BAT、网易甚至乐视,似乎都已马不停蹄地进入流媒体音乐烧钱阶段。从“彩铃”――中国数字音乐的雏形,发展至目前状态,市场规模也在推测声中无限扩大。只是现在要谈盈利,还为时尚早。

无论Apple Music能否进入中国,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眼下国内的从业者基本持有两个观点,一是国内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还谈不上冲击,换句话说,Apple Music跟中国市场相关度不大;二,苹果需要在本地化上花费大工夫,才有可能真正在中国市场上立足,但中国市场巨大,众口难调的难题似乎很难解决。

国际趋势:订阅付费用户稳步增长

6月初,苹果公司发布Apple Music,被外界看来是自我革新,同时也将掀起行业洗牌之风。具体而言,这个音乐应用包括了流媒体播放、音乐电台、音乐下载三大功能;具备用户习惯学习功能,可以推荐相应音乐;音乐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听众互动;3000万首曲目,将于6月30日上线,前三个月免费试用,单人收费每月9.99美元,家庭用户每月14.99美元(至多6人)。值得注意的是,苹果音乐也面向谷歌Android用户开放。

这一发布,标志着苹果,这家消费电子巨头正式加入“流媒体音乐俱乐部”,而iTunes上沉淀下来的海量用户以及8亿张绑定的信用卡,亦让其成为Spotify、Pandora等先行者的头号劲敌。穷追不舍的还有谷歌。6月24日,谷歌抢在苹果公司正式推出服务前,发布了其免费版音乐流媒体服务。

巨头涌入背后,难掩音乐产业以及实体音乐下滑的尴尬事实。IFPI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收入首次持平。其中,数字音乐收入上涨6.9%,达68.5亿美元,占音乐总销量的46%,凸显了近年来全球音乐产业的深度转型。但这一数据却无法抵消全球音乐实体销量和下载量的下滑。2014年,音乐实体全球总收入较2013年微降0.4%,为149.7亿美元。

互联网时代斗转星移,人们对数字音乐的消费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就连当年独领风骚的iTunes付费下载模式都首次出现了下滑,数字音乐服务的转型似乎已迫在眉睫。流媒体音乐成为新宠。业内认为,流媒体对于音乐产业的创新主要在于改变了录制音乐的收费模式以及收听模式。像Spotify这样的9.99美元包月的订阅收费模式,已经对iTunes和传统唱片业的销售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音乐产业在同时应对从实体到数字、从PC到移动、从下载到流媒体的三种转型。”上述报告援引索尼音乐娱乐国际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Edgar Berger的话说,“就此而言,我认为整个行业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付费订阅模式,我们正在建立一种可持续存在的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订阅服务的付费用户近几年也确实在稳步增长。过去5年中,全球付费用户数量增加了5倍多,达到4100万。国际唱片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郭彪在此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付费收听音乐是趋势所在。

目前,Spotify的流媒体用户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底,其已经拥有6000万免费用户以及1500万收费用户,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国内发展:巨头布局,“烧得起这个钱”

如同苹果发布任何新战略一样,是否进入中国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但无论Apple Music这次是否“绕道”中国,对于从业者而言,中国都是一个潜力巨大且有待开发的音乐市场。据IFPI报告统计,中国目前在线用户多达6.5亿,授权数字音乐也在增长中。2014年,得益于流媒体收入的增加,市场增加了5.6%。

实际上,中国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已开始“望风使舵”。“2014年,在几个服务商陆续推出付费产品后,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开始整合。”上述《报告》显示,“三大互联网公司通过几次收购,成为数字音乐市场的主力。”

截至目前,阿里巴巴旗下运营着虾米和天天动听门户网站,酷我、酷狗与海洋音乐合并,网易云音乐、乐视纷纷发力。这些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接触大的唱片公司来达成授权协议。索尼、华纳等与腾讯在2014年签署了授权协议。“就像很多外国原产商品、商业模式无法完全复制到中国一样,中国流媒体音乐服务业各有特色。”一位长期关注流媒体音乐,且与各大唱片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音乐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相较而言,酷狗、酷我最接地气,且有先发优势,非常适合主流人群;QQ音乐则在版权上下了很多功夫,且投入不菲;而最专业的则是虾米。”

假设Apple Music进入中国,如想要抓住主流受众,本地化必不可少,“必须符合中国审美。”这就要求苹果的曲库里得有相当数量和占比的华语歌曲,“但如果是针对大众市场,收费模式在推行时就有可能遇到阻力。”上述国内音乐人说,“中国市场太大,‘众口难调’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国际唱片业协会认为,经过多年培养,中国已开启付费音乐时代,只是占比还很小;同时,受制于仍然大量存在的免费服务,付费音乐在中国发展速度缓慢。《报告》提供的数据,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腾讯绿钻,收费标准是每月10元人民币(约合1.6美元),目前大约有三百万用户。不过,另外也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数字并不止三百万用户。

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持续看好中国广大的音乐市场。“在中国,有付费模式这一事实,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成就了。但它发展还需要时间。目前的困难是,消费者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免费得到他们想要的音乐”上述《报告》称。

尽管中国国内打击盗版的“亮剑行动”不断取得成效,但目前在国内发展该产业的困难,依然是“版权保护难和用户缺乏付费习惯”的老生常谈。

“现实是,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也都还在观望,谁也不敢为了盈利贸然向用户提收费一事。”另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一旦有公司步子迈大,提出付费,就将面临“掉粉”的尴尬。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布局流媒体音乐服务其实是防守之举。“这是最好的防守,能够很好地引流量。因为即便自己不做,也迅速会有其他人去做。”

“先不谈是否盈利,为公司导入了足够多的流量就是胜利。”一位从业者说,纵观国内几大涉足该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是一个大公司群养这么一个部门,“烧得起这个钱。”

实际上,版权费用高企,在中国也是一个待解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型创业团队而言,这笔费用堪称“天价”。“这是由于国内市场欠缺规范等,版权采购尚无法做到在桌面上博弈,一旦火爆,就有可能坐地起价。”

据了解,大唱片公司的相关版权基本已经被几大互联网巨头“瓜分”完毕。一位创业者告诉记者,他希望行业里能出现“版权分销商”,可以适当分担版权采购的费用。

盈利难题:“钱”景不明,链条各方雁过拔毛

不可否认的是,流媒体对于音乐产业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2015年3月,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数据,美国流媒体音乐销售额为18.7亿美元,首次超过CD销售额18.5亿美元。

国际唱片业协会的报告中同样指出,2009年,流媒体的订阅收入和广告收入都只有2亿美元上下。但是到了2014年,流媒体的订阅收入以46%的年均增长率涨到了超过16亿美元,而广告收入也超过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0%左右。

“流媒体的收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付费订阅,二是广告。”一位长期关注流媒体音乐,且与各大唱片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音乐人告诉记者。2014年,流媒体音乐广告收入的增幅为38.6%。

然而,流媒体音乐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仍然是它的盈利难题。显然,如今的数字音乐市场更为复杂,“音乐人、发行平台、大唱片公司和数字音乐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和对彼此态度也变得更加多变。大唱片公司一方面抱怨流媒体是‘小偷’和‘吝啬鬼’,一方面却获得取了平台上的大部分收益;数字平台给了音乐人们更多展示的机会,但却无法让他们变得更为富有。”一家自媒体如是总结。

2014年,行业龙头Spotify的全年收入为10.8亿欧元,亏损1.62亿欧元。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是Spotify需要向唱片公司支付大量的版税费用,2014年,Spotify向各大唱片公司支付了高达8.82亿欧元的版税。

“以Spotify为例,其广告收入大约占两成,付费订阅占八成。”上述国内音乐人解释道,“但这样一笔流水却要为美国等地长期形成的版权保护体系买单。”一般而言,在美国数字音乐服务运营商需要缴纳两大部分版权费用:词曲版权和录音版权,而这其中要经过强势的行业协会“雁过拔毛”似的费用收取。大量的收入都拿来购买版权,这就是流媒体难以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不满的,还有“没有赚到钱的”音乐人。实际上,“霉霉”并不是第一次公开叫板流媒体。此前,一位音乐人公开质疑Pandora,称自己的歌曲在Pandora平台播放了一百万次,所得报酬却只有16.89美元。然而,立马有业内人士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指出,并非如此。其原因就在于整个链条中环节太多,唱片公司、词曲作者、音乐人、版权代理机构之间关系复杂,以至于与艺人无关的部分分走了高达53%的费用。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