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的O2O APP创业失败启示

近段时间,长沙本地外卖o2o app平台“叫个外卖”停止运营,深圳本地“水果鲜切”的项目也放弃运营。关于O2O创业死亡的浪潮一波接一波,这当中有人开始怀疑O2O是不是伪命题,也有人仍在追求梦想,执着前行。今天就开篇说的两个案例做个总结:

外卖已成红海,有着BAT背景的各外卖巨头横行江湖,通过烧钱消耗竞对实力的同时,也烧死了一大批中小外卖平台。“叫个外卖”无疑是巨头角逐过程中的牺牲品。从大的局势看,饿了么、 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淘点点等外卖巨头已经占据全国90%以上的份额,财大气粗。若以弹丸之地抗衡全国之势,结果很容易被拖垮;从投资角度看,二线城市起 家的外卖平台,没有本地牢固的门槛,与巨头在战术上超过50%雷同,基本难获融资;从当地市场看,本身市场规模不及一线城市,又有巨头染指,兼之长沙用户 对口味的细究,及物流等高成本投入,入不敷出,终难持续。

本地外卖平台的成本支出主要在两点:流量成本和物流成本。本地外卖平台的支持性内 容(营收)也有两点:高性价比的商户和物流。从中可以看出物流的至关重要。如果按照成本与营收结构去分解,如图1所示,一要努力使物流做到盈亏平衡,二要 扩大商户营收半径,那么最终要投入的成本就用户流量,当商户营收半径超过流量成本半径,本地外卖平台就基本可以存活下来了。

图1

本地用户规模是存量市场,需要做的是,增加存量市场有限用户的复购次数和客单价。因此,如图2所示,新用户获取成本在前期是高昂的,到用户习惯培养成熟,后期的流量成本将会降低,后期的运营成本会略微提升。

图2

这里需要解决的是前两个问题:实现物流盈亏平衡(甚至盈利)和扩大商户营收半径。前两天我去上海走访零号线(总部已由南京迁往上海),了解到他们的思路或可借鉴。

(1)充分挖掘物流的时间资源。外卖配送的高峰期集中在中午和晚上3-4个小时,订单量少的闲余时间则接收商超、水果生鲜等配送服务,包括餐饮外卖在内,基本每单收取6元配送费(超过一定距离加收相应费用);

(2) 扩大商户的营收半径。多数外卖平台挣的是商户的佣金和部分广告费。零号线除此两项,还有一项——提供互联网运营及包装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包含代运营服务。 大部分餐饮商户没有互联网意识,不懂互联网运营,不了解线上用户习惯,零号线的做法是扶持中小餐饮商户,提供互联网整体运营解决方案,打造平台级明星商户 “零品牌”(相当于淘宝平台的明星商户“淘品牌”),帮助餐饮商户优化产品结构,设计产品模块,配送产品到户,集中采购原料,等等。商户只需要努力做好产 品质量,赢得用户即可。到此可以看出,零号线不仅扩大了商户营收半径,而且让商户对平台产生依赖,越是优质的商户,扶持力度越大,合作越紧密。

本地O2O平台若要建立门槛,只是为商户导流量做信息对接是不够的,而是要从供应链到产品设计、营销、配送整个服务者角色转变开始,第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第二从上游控制产品及服务质量,用户得到的是高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那么黏性和口碑也就自然容易积聚。

水果鲜切夭折深圳

该项目负责人曾复盘过一次失败教训:

(1) 项目不对。水果鲜切是个易损耗、低毛利的重活,尽管国外有Ready Pac 7亿美金的年销售业绩,国内有果酷网的成功标杆,但那都是规模效应下的成绩,没有规模,无法实现从0到1。项目创始人算了一笔账,从水果进价到人工物流, 做B端商户,则面临公司压价,基本一份鲜切只赚1块钱,人工时间是两个人一小时只能切15份,再加上免费配送,成本极高;做C端用户,则面临消费群体极 窄,即便一份能赚8块钱,但因量小,营收无法覆盖成本。

(2)时间、地域不对。果酷网是成立于5年前的北京,时间早,行业从业者少,地区性 竞争对手基本没有,且北京多集中大型互联网企业,财大气粗人员多,福利好,只要BD得力,市场基本无忧。5年后在深圳做一个同样的项目,大的互联网企业没 有北京那么多,小的互联网企业没有钱,传统企业没有水果福利的传统,市场难以打开。

(3)创业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具体运营的细节上,比如:包装不给力,用户体验差;价格设置高,初期无优惠,获取新用户难;过于自信业绩会良好,导致前期成本支出过高,资源消耗过快。

关于水果生鲜创业有几个特点:

(1)易损耗,高成本,低毛利;

(2)本地属性极强;

(3)消费频次视品种和价格浮动。

当 下做果蔬生鲜项目多两种途径:一是只做高端水果电商(高毛利+第三方物流+深加工),另一是做实体零售+电商物流(或自提)。前者轻资产,但受众群体窄, 存量市场有限,当小生意玩玩可以,难以做大;后者重资产重服务,有实体承载,高中低结合,用户基础广泛,准入门槛高,但扩张缓慢,需要长期积累,一旦成 型,会成为地区性龙头企业。

由于冷链和时效短的固有门槛,目前还没有较为行之有效的快速发展途径。果蔬生鲜,做小本生意或小众群体可以,做大平台或大电商,需要长期积累和线下实体的支撑,难有第三条路。

北京app开发公司-亿点时代认为:从长远看,互联网与传统实业将来会没有界限,O2O将一直存在,不管这个概念将来变成其他什么叫法,不论人们将来要创什么业,有一点永恒不变——追求盈利,只是各自实现盈利的途径会千差万别。

iOS降至64%,Android增至32%,app开发商何去何从

来自GoodTechnology的《移动性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在2015年第二季度,iOS在全球企业移动设备激活量中的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至64%,而Android则增长了6个百分点,至32%。

由于黑莓设备使用黑莓企业服务器(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er)来提供企业电邮访问,Good Technology没有将该加拿大公司的手机激活量纳入报告。Windows的市场份额维持在4%,其中平板电脑上的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的份额 为3%,Windows Phone的份额为1%。

iOS份额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在平板电脑市场的表现下滑。在过去一年里,iOS在平板电脑市场的份额从81%下降至64%,Android从15%跃升至25%,就连Windows的占有率也从4%上升到11%。

安卓首次在高新科技产业超越iOS,并且在能源和制造业也有所增长。但iOS在公共部门、教育和卫生保健等垄断行业仍领先于安卓。Good Technology的相关报道是根据从189个国家的6200台设备收集到的信息做出的。

iOS App开发完成后的上架流程

1.  申请 App ID

(1)  连到 Developer 网页 ( http://developer.apple.com )。

(2)  进入 iOS Provisioning Portal。

(3)  点选左侧的 App IDs。

(4)  点选右上角的 New App ID。

(5)  Description : 输入 app name。
Bundle Seed ID (App ID Prefix ) : 选 Generate New。
Bundle Identifier (App ID Suffix ) : 输入 com.companyname.(app name),Ex: com.taolewireless.myDemo。

(6)  点选 submit。

(7)  在 App IDs 页面,即可看到一组写着 appname 的Description。

2.  申请 DistributionProvisioning Profiles

(1)  在 iOS Provisioning Portal 页面,点选左侧的 Provisioning。

(2)  点选上面的 Distribution tab。

(3)  点选右上方的 New Profile。

(4)  Distribution Method 选 App Store。
Profile Name 输入 TaoleWireless_myDemo_Distribution。

(5)  点选 submit。

(6)  在 Distribution Provisioning Profiles 页面可看到多出一组名为 TaoleWireless_myDemo_DistributionProfile。

(7)  过一分后重新整理网页,点 Download Provisioning Profile。

(8)  开启 Xcode -> Window -> Organizer。

(9)  点选左下的 Profisioning Profiles。

(10)  将 (7) 下载的profile 拖拉到 Xcode的Organizer 画面。

3.  iTunes Connect New App

(1)  连到 iTunes Connect 网页 (http://itunesconnect.apple.com)。

(2)  点选右边中间的 Manage Your Applications。

(3)  点选左上方的 Add New App。

(4)  App Name 输入 app name,Ex: myDemo。
SKU Number 输入 yyyyMMdd。
Bundle ID 选 app 后,按Continue。

(5)  选日期、价格后 Continue。

(6)  Version Number 输入 1.0.0。
Description 输入 ….
Primary Category
Secondary Category
Keywords
Copyright: @2011 TaoleWireless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Email Address: 输入上传人员的 email。

(7)  点选 Ready to Upload Binary。

QQ成为社群经济开放的手机APP

8月6日,以“有群,有趣”为主题,首届中国互联网移动社群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腾讯QQ对外发布了依托QQ群、兴趣部落、QQ公众号三位一体打造的全新移动社群生态战略,并联合企鹅智酷发布了《中国移动(微博)社 群生态报告》,通过多维度大数据洞察,全面勾勒出国内移动社群生态现状,并指出在移动、开放、社交、连接成为行业主流语境的当下,社群已进入“连接一切” 的3.0时代。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腾讯公司副总裁殷宇、腾讯公司副总裁彭迦信等腾讯公司代表,以及财经作家吴晓波、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等多位企 业、行业领袖莅临现场,超过3000人现场参与了这场盛会。

“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就是一 部社群演进变迁史,从最早的BBS、QQ群到贴吧、豆瓣、SNS、微博,以及现在的微信、QQ兴趣部落等,社群的力量从未止步。” 汤道生表示,“手机QQ在腾讯移动社群战略中扮演着连接器的角色,我们不仅仅要连接人与人,更要把社群与服务连接起来,创造更广阔的商业生态。手机QQ的 移动社群生态圈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社群经营者,把QQ群与部落结合到线下的商业服务中,是最接地气的O2O模式。通过开放平台,我们希望携同内容提供商 与应用开发商,为不同社群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与工具,共同探索社群商业化的新蓝海。”据悉,这也是BAT三巨头首个在移动社群生态领域进行战略布局的举措。

移动社群力量爆发:迎来黄金时代

社 会学家瑞格尔德在1993年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概念,意指由“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突破地域限制的人们,通过网络彼此交流、沟通、分享信息与 知识,形成具有相近兴趣和爱好的特殊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了共同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在PC互联网时代,网络社区曾是用户社交互动的主战场,而随着移动 互联网的崛起,破碎化状态中的实时在线与沟通成为常态,粉丝、粉丝经济、移动社群、社群经济等概念正在成为行业新一波热点。

财 经作家吴晓波表示:“社群的核心特征是‘自组织性’和‘再生产性’,要秉承‘有态度的内容、圈层化互动、共享中互利’运营原则,移动社群时代,产品型社 群、兴趣型社群、品牌型社群、知识型社群、工具型社群、相互交融的社群生态也如雨后春笋般风起雨涌,移动社群的规模、玩法和力量都即将迎来一场大爆炸,在 这里存在大量的未知机遇。”据了解,吴晓波频道书友会目前已在全国81个城市建立QQ群,30个城市选出班委,QQ群总人数超过3万,其中北上广深人数分 别突破4000人。过去一年中,上海书友会仅围绕创业、理财、户外、旅行、阅读5个兴趣小组开展过的线下活动就超过300场,并已与孟京辉话剧、晨光文 具、天天果园等尝试开展盈利实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 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 占比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社交互动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在 汤道生看来,如今移动社群时代的升级,移动社群的玩法会更多,商业机会也更多。腾讯开放平台战略将进入第五年,累计分成已经超过100亿,造就了10家以 上的上市企业。随着QQ社群体系的开放,这将意味着新一轮的创新与商业机会即将到来,是社群经营者与应用开发商必须抓住的新机会。

腾讯公司副总裁殷宇表示:“网络社群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2002年到2005年期间,诞生了QQ群、贴吧、人人网、 开心网,打开了PC社群的黄金时代;另一个是2012年2015年期间,诞生了微信群、贴吧群、陌陌群、兴趣部落,移动社群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在移动社 群的浪潮下,兴趣部落发布仅1年,已经积累拥有超过20万个部落,拥有亿级的月访问用户。QQ希望通过商业开放等策略携手合作伙伴、第三方企业共同把握移 动社群的黄金时代,全力参与到这场盛宴中去。”

QQ群开放平台战略 引领移动社群体系3.0时代

据 了解,自2002年腾讯推出QQ群聊服务到现在, QQ群目前的月活跃用户已达3.8亿,覆盖数千万月活跃用户;并已存在数百万个母婴群和行业交流群,数千万个同学群,运动群也已覆盖数千万运动爱好者。办 公群更是覆盖30万个企业,每天有1000万用户使用群文件应用,也有超过50万次的群视频会议。这些大规模的群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每天有1亿 的商品购物链接在QQ群内分享,日均数十万次游戏下载

201508061403

汤 道生表示,QQ移动社群体系一直在不断升级。移动社群体系1.0以QQ群+群应用为主,比如群公告、群文件、群相册等应用,满足了群主群友间不同形式信息 分享的需求;QQ的移动社群体系2.0,则是在1.0的基础上,增加兴趣社交的开放社区,形成群+群应用+兴趣部落的模式,其中的兴趣部落,弥补了原来 QQ群的人数限制与封闭性,也成为了群主们推广自己QQ群的理想场景;伴随着QQ公众号的即将上线,QQ的移动社群体系将步入3.0时代,打造QQ群+群 应用+兴趣部落+公众号的全新生态体系。以连接一切为目标,不仅仅是人的聚合,更是连接信息、服务、内容和商品载体。如今,QQ群开放平台的推出,让基于 垂直场景的海量应用,批量、长尾的社群运营者和开发者大规模商业化变现成为可能。

据 悉,未来腾讯QQ将通过QQ群API开放政策,在应用服务、变现渠道、流量扶持(1亿元广点通流量扶持)、腾讯云基础技术解决方案等多方便给予合作伙伴支 持。目前,每天已有超过30款的应用服务着数百万个社群,未来这个数量将呈几何数上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变现方面,腾讯公司还推出了QQ社群伙伴分成 计划:接入QQ钱包支付,群应用内支付平台零分成,收益全部归开发者所有;接入广点通广告投放,和QQ社群伙伴共享广告收益。

在 腾讯QQ构建的移动社群生态中,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是多元化的,在传统泾渭分明的“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之间衍生出的“半熟人半陌生人”关系逐渐成 为主流,同时在信息沟通互动上,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实时或异步与多人实时同步或异步让这个生态中的信息流丰富而复杂;而在场景上QQ群具有天然的垂直 属性,妈妈、游戏、同学、行业、运动、办公等被打上各类标签和关键词的同好或兴趣让用户聚集在一起,驱动移动社群的井喷与爆发。

目 前,在兴趣部落的社群世界中,自拍、TFBOYS、天天酷跑、花千骨、90后等都是非常热门的部落,动辄有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的用户关注量和话题数。值得 一提的是,这种依靠兴趣驱动的社群力量正在从线上走向线下。北京部落的大酋长赵健(网名:荡网)就是线上兴趣社交转向线下成熟商业的见证者与实践者。目 前,他管理的北京部落拥有156万的关注用户,日访问量超过12万,北京部落已经成为用户认识新伙伴、了解北京生活的重要社群平台。同时,他也创立了“秋 风户外”俱乐部,并从北京部落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客源输入。随着QQ群、兴趣部落、QQ公众号三驾马车布局的完成,移动社群商业化的想象空间将随之打开。

 

微软生态系统 下一步将何去何从?[app开发]

微软生态系统 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上周微软宣布将会减少自己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投入,在给员工的邮件中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写道:“我们正在从开发各自为战的产品战略,向充满生气的windows 生态圈建设战略转变。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硬件产品。”

“生态系统”这个词在科技行业被用滥了,但它的意思绝不是在市场推出一大堆产品而已。就像在自然环境中一样,生态系统意味着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和另一部分相辅相成。而科技与自然不同的一点在于,我们不仅要求产品们相辅相成,还要求它们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而对于微软来说,下一个突破口尚不明朗。

要知道微软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生态系统”的战略大师,借助自己在DOS中的地位创造了Windows系统,完成了从客户端操作系统到服务器端操作系统的转变。应用程序、开发工具接踵而至。它在开发工具方面的优势也帮助它进入了视频游戏领域。

在iPhone现身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微软可以利用自己和开发者们的密切联系和用户们对Windows交互界面的熟悉感在智能手机领域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事实上,虽然微软一直被批评没有及时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微软在2002年就曾尝试推出“口袋里的PC”,又有谁能说这不是“智能手机”的雏形呢。即便在窘境中,微软面临的局势也比黑莓、Palm、塞班强得多。

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面临一场艰苦的战斗,苹果的生态系统开始占据主流。iPhone主要由苹果的品牌魅力和优秀的用户体验带动。产品间的技术联系并不明显,Mac对iPod没有多少直接影响,而iPod对iPhone、iPad也没有太大冲击。Apple Watch再次填补了苹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欠缺。而现在看来,苹果持续了将近20年的产品创新可能很难继续下去了,毕竟人们的需求基本被满足了。谷歌也是如此,很难想象它下一步可以向哪一方面扩展自己的生态系统。尽管安卓系统在手机市场占据了绝大多数,但除了最近的Android Auto汽车软件有大进步以外,谷歌基本没能成功把安卓带到其他设备中。现在谷歌勇猛地通过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和平台进入了物联网市场。

回到个人电脑领域。苹果和谷歌可能面临着不确定性,但他们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保证了他们的根基是稳定的。而微软的根基,个人电脑市场,却在面临萎缩。如果它不能把自己的个人电脑生态圈扩展到移动设备中,将来的可穿戴市场和物联网市场又该从何谈起呢?微软缩减自己的手机业务对那些努力将iOS和安卓系统中的优秀app移植到Lumia Windows系统的开发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

在接受最近的一次采访时,纳德拉阐述了微软为企业和个人建立生态系统的计划。其中包括了通过收购一系列成功的企业来建立自己的主场优势,包括Sunrise、Wunderlist、Minecraft等等。他也提到了HoloLens和Surface Hub,两个都是面向企业的产品。在某些领域里微软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力量,苹果和谷歌都拿它没办法。比如在企业生产力方面,即便越来越多的任务转向了互联网和移动办公,依然没有改变这一点。纳德拉认为Windows对那些关注生产效率、安全的人而言是最佳选择。这条路联想已经在PC市场成功实践过了,但同样的思路黑莓却失败了。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如果微软止步于第三大生态系统,那么它很难在物联网这样的新兴市场的残酷战斗中取得胜利。(恒)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已过巅峰?伟大颠覆者亚马逊面临被颠覆的危险[app开发]

已过巅峰?伟大颠覆者亚马逊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亚马逊(Amazon)的金牌会员日(Prime Day)促销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备受诟病,被视为一大败笔。该活动能否如愿以偿地吸引更多购物者进入金牌服务的世界?时间会给出答案。尽管如此,像这种抢占新闻版面的活动是亚马逊发展进化的一部分,无疑旨在维持其作为颠覆者的地位。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想要建立无所不包的“万货商店”,但他的这种想法看起来越来越不可能。――图注

但这种发展进化可能不足以使颠覆零售行业的巨兽亚马逊避免被颠覆的命运。

为什么?亚马逊目前过于偏重电子商务,这违背了全球零售行业的发展方向――线上、线下、个性化和社交购物的无缝融合。亚马逊没有大规模投资可以进一步延长盈利能力的线下零售,因此该公司可能会丧失长久以来享有的竞争优势。

“亚马逊无法只靠电子商务生存下去。”L2 Research公司创始人、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斯科特・盖洛威(Scott Galloway)在今年1月举行的DLD15大会上说,“实体商店是电子商务世界里的新时尚,我们已经发现了那些极其稳健灵活的仓储空间,它的名字叫实体商店。”

亚马逊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开设了一间商店,据报道还有意收购电子产品零售商RadioShack的实体店。亚马逊明确承认,擅长于融合线上和线下业务的某些传统零售商对该公司造成了威胁。

实体店是零售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证据?

请看以下几点:

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opping Centers)的数据显示,美国购物中心的入驻率在2014年达到94.2%,创27年来新高。购物中心的基础租金在2014年提高6.5%,连续第三年出现上涨,创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

包括梅西百货(Macy’s)、诺德斯特龙(Nordstrom)、沃尔玛(Wal-Mart)和迪克体育用品(Dick’s Sporting Goods)在内的混合型零售商是少数几家电商业务增速快于亚马逊的公司,而且他们的电商业务实现了盈利。

德勤数字(Deloitte Digital)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底,零售店每卖出1美元的货品,将有多达64美分是受到数字活动的影响。

美国零售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和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零售公司首席信息官表示,将电子商务、移动、社交、邮购和实体店销售渠道融合起来是他们的第二要务,仅次于数据安全。

《2015在线购物者状况报告》(2015 State of the Online Shopper)调查了5,100名美国消费者,发现61%的人愿意向实体店退货,而愿意通过寄送方式向零售商退货的人只占到39%。调查还发现,不到半数的人在线上退货时会进行二次购买,而70%的人在向实体店退货时会再次购物。

凭借100多亿美元的现金以及牺牲利润来追求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意愿,亚马逊能够在实体零售领域里站稳脚跟。但不清楚投资者是否会支持这样一个代价高昂的举措,因为在配送技术和仓储方面的大规模投入已经拉低了亚马逊的每股收益。

如果亚马逊不投资实体店,那么如何提高利润率?加价是一个选项,前提是亚马逊愿意牺牲市场份额。但考虑到近期有关该公司将向非金牌会员提供8盎司以下免费送货服务且没有设定包邮门槛的新闻,因此加价似乎不太可能。

亚马逊的送货成本继续高于运费收入,配送优势正遭到优步(Uber)和Shyp等按需支付和送货方式的侵蚀。

对亚马逊造成威胁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社交购物。亚马逊没有将其触角伸向社交媒体圈子。很多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在这些圈子里相互推荐产品。除了亚马逊网站以外,该公司在线上没有其他的存在形式,这在我们的超连通世界里是个缺点。亚马逊无法吸引那些没有购物意向的人前去购物。如今的消费者不再依靠单一的(实体或者虚拟)市场来发现和购物产品。

预计到2017年,营销人员将花费近360亿美元用来在社交网络上打广告以吸引那些购物者。社交媒体巨头显然正在加大投入力度。今年4月,Twitter宣布收购TellApart,通过广告和电子邮件营销向零售商提供跨设备重定向服务;Instagram让零售商将Instagram广告和产品页面链接起来;Facebook增添了“购买”按钮,并收购了电商搜索应用TheFind;Pinterest推出了可购买图钉(Buyable Pin);谷歌(Google)虽然不是社交网络公司,但很快也将在搜索结果旁边设置购买按钮。

L2 Research公司在2014年1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各品牌平均参加七个社交媒体平台。换句话说,亚马逊不是唯一的选择。商家不必承担其品牌在亚马逊网站上被稀释的风险。在亚马逊网站上,出售产品的第三方靠最低价来争夺客户。

而且,AddShoppers对1万家电商网站的数据分析显示,从社交网络访问零售场所或者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产品信息的消费者,消费支出比其他购物者平均高出8.2%。

亚马逊在社交媒体方面的行动,仅限于2014年5月允许Twitter用户通过在推文中包含主题标签的方式,将物品添加进他们的亚马逊购物车。此举似乎没有取得很大成果。

零售行业的另一股颠覆性力量是各品牌利用内容来吸引消费者并扩大品牌价值。如今,领先的零售商正在利用他们的主场优势,通过投资和拥抱内容与商务来述说他们的品牌故事。这带来了亚马逊无法匹配的购物体验,有些品牌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而避开亚马逊。

例如:杰西卡・阿尔巴(Jessica Alba)在3月份举行的西南偏南大会(South by Southwest Conference)上说,她不会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她的Honest牌天然产品(2014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因为她不想失去对客户体验的掌控。

总体上来说,亚马逊网站上可供选择的产品非常多,但并非无所不包。很多品牌零售商和著名品牌没有在亚马逊网站上直接销售产品。L2 Research公司的数据显示,只有16%的奢侈时尚品牌正式登陆亚马逊。

2014年初,据说亚马逊与J.Crew、Abercrombie & Fitch和内曼马库斯(Neiman Marcus)等零售商展开协商,希望将这些品牌的产品引入亚马逊网站,但最后无果而终。

零售行业的下一次重大颠覆已经到来,由无数的点击、实体店的便利性、社交购物和个性化品牌体验所推动。颠覆是商业世界的自然选择,会导致那些看似不可撼动的公司变得脆弱。福布斯指出,在五十年前,财富500强企业的预期寿命是75年左右。现在,这个数字不到15年,而且还在缩短。

毫无疑问,像亚马逊这样的在线市场将在零售版图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无所不包的“万货商店”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互联的世界里,品牌和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找到彼此。归根结底,这就是你能给客户什么样的选择和便利性,任何一家公司,再有雄心抱负,也不能与之相悖。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周二财报最大看点:手表到底卖了多少块[app开发]

??????????

苹果(ios app开发)周二财报最大看点:手表到底卖了多少块

腾讯科技讯 当地时间周二,美国苹果公司将发布第二自然季(公司第三财季)财报。按照惯例,二季度是苹果业绩比较疲软的一个季度,消费者都在等待苹果在秋季推出一些新手机和新产品,会持币待购。不过据外媒报道,苹果二季度财报仍然有一些看点,其中最大的两个看点,是苹果音乐流媒体服务“苹果音乐”和公司第一款穿戴产品“苹果手表”的表现和数据。

鉴于苹果三季度发布新品,华尔街分析师往往都会对苹果二季度的业绩做好“较差”的心理准备。

不过今年第二季度将和往年的二季度有着明显的不同。今年四月份,苹果开始销售库克接管苹果公司以来的第一个产品新门类――苹果手表。外界对于苹果手表的评价比较糟糕,甚至称其为苹果历史上最糟糕的消费电子产品,对于销量,苹果一直没有公开。

美国财经和投资网站Fool认为,二季度苹果财报,将有着以下三大看点:

――非手机业务表现如何?

智能手机业务在苹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苹果的业务实际上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类:手机业务和非手机业务。对于iPhone手机,各项指标显示状况十分良好,但是谈到非手机的业务,情况可能较为复杂。

在过去两年中,手机苹果营收中的占比逐步增加。最初手机和非手机业务的收入为五五开(2013年三季度手机贡献了公司51.4%的收入),但是到了今年一季度,手机的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69.4%,成为“三七开”。

实际上,苹果从一家多元化的消费电子公司,转变成了一家几乎完全依靠智能手机的“手机公司”。

其中,苹果效仿三星电子,推出了大屏手机,受到消费者热捧。在过去两个季度中,手机收入的增长都超过了一半。据悉,虽然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苹果的销量只占到两成左右,但是苹果一家已经通吃了超过九成的利润。

不过苹果手机之外的业务表现一般。苹果目前已经拥有一大批收入以两位数暴跌的夕阳业务,比如iTunes音乐下载、iPod音乐播放器、iPad平板电脑,以及电脑台式机业务(笔记本则热销)。

据台湾凯基证券的分析师郭明池预计,二季度苹果平板将出现三成的暴跌,显示平板电脑正在成为大屏手机和超薄笔记本夹击的牺牲品。

总体而言,苹果的非手机业务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跌。苹果是否能够停止跌势,是否会推出一些挽救措施将值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苹果出人意料的对iPodTouch进行了硬件升级,处理器升级到了苹果手机最新的配置。苹果主要目的是通过升级来推广其音乐流媒体服务。其他两款古老音频播放器的颜色款式增加,则并无多大意义。

――苹果音乐的新动态

苹果音乐是苹果公司改造Beats音乐推出的音乐流媒体服务,产品于6月30日上线,属于二季度的末期。此外,苹果音乐提供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因此这一产品将不会对苹果公司二季度的财报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既然苹果音乐已经推出,此外苹果通过广告、官网改版等方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推广,因此其试用者规模如何将是外界的关注点。

在音乐流媒体行业,苹果目前处于落后的地位。在一家机构的调查中,苹果音乐的前身“Beats音乐”在音乐流媒体市场排名倒数第一。苹果需要追赶亚马逊、谷歌(微博)、Spotify、Pandora等太多的竞争对手。

在过去两个季度中,苹果的服务性收入(包括iTunes歌曲下载、软件商店、苹果支付等)同比增长了9%,不过苹果的数字音乐业务却是下滑的。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4年,苹果音乐下载收入大跌了13%。

虽然动作落后,但是苹果对于苹果音乐有着巨大的企图心,希望能够利用全世界数亿iOS用户推广包月付费用户。

当然是否公布数字取决于苹果苹果有可能像智能手表一样保持沉默。如果初期试用者较多,库克可能会在财报会议上公布好消息。

――苹果手表能公布销量吗?

苹果手表目前已经成为最富争议的苹果产品。谷歌搜索引擎的数据显示,搜索网民对于苹果手表的关注度,只有苹果手机的十六分之一,以及正在被淘汰的iPod播放器的二分之一。

根据惯例,苹果往往会在新产品发布一段时间之后就宣布销量数据等好消息,但是此次,苹果一直拒绝对外披露数据。苹果一名高管表示:“销量很高、但还不够高。”

外界对于苹果手表普遍给出了差评。认为使用体验差、产品设计陷入了模仿手机的误区、产品版本和定价混乱、仅仅是苹果手机的配件产品。和摩托罗拉移动公司的手表相比,苹果手表的外观设计被指技不如人。

二季度将是苹果手表销售的第一个完整季度,但苹果是否会公布销量数据,仍是一个谜。

去年,库克曾经表示苹果可能不会单独披露苹果手表的销量和收入,这一产品将和苹果机顶盒、音乐播放器、耳机等被列入“其他产品”类目。

不过在外界如此关注之下,库克可能会披露苹果手表销售的一些情况,以及未来销量的判断等。

多位分析师预计,在二季度内,苹果手表的销量可能为400万块。在2015自然年内,苹果手表可能卖出1500万块左右。

之前美国市场调查公司Slice发布报告称,目前苹果手表每天通过美国互联网渠道只销售2000多块手表,销量和发布初期相比,已经暴跌了九成。但是Slice的数据来自对消费者邮箱发票的扫描,其准确性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开发新品了[app开发]

近日,梅小花被一款新出的AIR刷屏了,又是制造悬念、又是明星宣传、还有饥饿营销,各类营销手段齐上阵,闹腾了好久才明白,说好的新一代苹果AIR呢?结果却是高洁丝的新产品!满满的被欺骗感啊有木有!但不得不说的是,此次高洁丝的大力营销,还是有许多可以探索的地方的。

为了“超薄AIR”的宣传,说高洁丝全员出动、玩尽十八般武艺真是一点都不过分,梅小花为大家总结一些近几日的事件,大家就会明白了。

  事件回顾

  1.微博预热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7月12日,高洁丝在其官微上发布了一则“数学题”,引起网友参与。

  2.展开话题

7月13日起,一组疑似苹果AiR的新品发布海报占据微博开屏画面。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随即,高洁丝更新微博。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点开微博小图,出现的竟然是……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其中,0.08这个数字,也正是预热期“数学题”的答案。

  3.活动收尾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引流用户至购买渠道,并在微博配合抽奖活动。

  营销亮点

  1.借势苹果,制造热点话题

无论是微博开屏广告,还是高洁丝官微,风格都走“苹果”路线:从其#全新AiR来了#、#京东全球首发#等话题中可见端倪。这样一来,以苹果吸睛,借势宣传新品AiR,突出其与AiR一样的,“薄”的特点。

  2.明星造势,全民娱乐

近日,由于真人秀节目《极速前进》新一季的热播,在节目中与韩庚组成组合的吴昕也是红了许多,高洁丝找了个青春活力又容易接近的女生代言,也算是切合了实时热点又定位匹配了,不过,随后的杜海涛与潘玮柏是什么情况?就连高洁丝自己也说好像发错了人,这是个什么故事?剧情落幕的彩蛋吗?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3.饥饿营销模式,引流受众购买

近年来,“饥饿营销”这个词被说烂了,玩坏了。小米、苹果都是饥饿营销的受益者。在产品推新时期,产品的曝光率最高,因此高洁丝当然要中规中矩的玩一把,借助限量购买新品的噱头,让广告带动销售。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营销争议:借势可以有,但受众会感到欺骗吗?

多少网友会以为是苹果AiR真出新品了呢?此类借势营销的“尺度”是否涉及欺骗,还有待讨论。

  营销弱点:Kol转发,还能火多久?

Kol转发,已成为微博营销的惯用法则。它可以炒出点击率、话题参与度,甚至增加官微粉丝。它可以让话题上热榜,让更多人知道新产品……然而,这真的对企业有帮助吗?各路大V的身份各异,龙蛇混杂,他们的转发,真的可以给品牌形象增加好感度吗?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最后,总结来说,在社交媒体时代,一次成功的营销应当是带动真实的社交网络,让人参与、让人互动,并且更重要的是让一次营销的主题充满趣味性和话题性。而高洁丝此次的成功,就在于它做到了让全民参与,并乐在其中。

北京app开发公司

谷歌发布购买按钮:直接从移动搜索广告下单

谷歌发布购买按钮:直接从移动搜索广告下单
  7月16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谷歌今天发布了一项名为“Purchases on Google”的新功能,旨在让购物者能够直接从移动搜索广告购物。

该备受期待的“购买”功能会使用用户的谷歌账号中保存的支付认证信息。谷歌称,它正在跟一些零售商进行测试。

随着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谷歌和Facebook一直在不断加紧提升各自的位置定位技术。

该搜索巨头在官方博客中表示,除了出现在搜索结果中的广告之外,购物者还会获得产品评分和在邻近商店是否有货方面的信息。该公司称,那些额外的信息将于本月开始出现在Android版Chrome上,未来几个月也将对iOS提供支持。

谷歌还说,Google Now服务现在也会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其中包括用户附近的商店的商品折扣和营业时间。该服务还将能够访问用户的浏览历史,显示他们搜索过的商品是否降价。

谷歌还指出,它将跟eBay等在线电商公司进行合作,引导消费者前往这些公司的移动应用,而非它们的网站。(皓慧)

北京app开发公司

 

诺基亚轻装归来,还能回天吗?

诺基亚轻装归来,还能回天吗?
  事件

虽然如今的手机市场上,声名显赫的是苹果、三星、小米、华为,但诺基亚始终是人们不会忘记的一个名字。而最近,因为两个决定,诺基亚这个名字又再度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其中一个决定来自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的微软,7月8日,微软现任CEO纳德拉宣布该公司将对旗下手机业务进行根本性重组,最多将裁员7800人,将计入约76亿美元与收购诺基亚相关资产有关的减损费用;而仅仅几天后,诺基亚总裁拉吉夫・苏立就表示,一旦与微软的禁业协议在2016年到期,将立马重返智能手机市场――这一退一进的选择,是否会意味着本来已经战火燎天的手机江湖将会掀起新的波澜呢?

  微软强调“不放弃” 但胜算不高

在业界看来,纳德拉此次宣布对手机业务进行“根本性重组”实际上就代表着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根本性失败。2013年9月,微软和诺基亚正式达成合议,微软以54.4亿欧元(约合72亿美元)现金收购诺基亚设备及服务业务部门,并获得诺基亚专利及地图服务授权――这曾经被认为是手机业界的一件惊天大事,虽然当时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因为苹果、三星的轮番打压已经跌到了5%以下,但是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累积经年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已经手中掌握的众多手机相关的基本专利,仍然被认为会给微软在手机市场上全面发力提供有效的支撑。

但两年多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这场豪赌微软输得很彻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Windows Phone在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了2.23%,实在是有些惨不忍睹。也恐怕正是因此,纳德拉才最终下定决心“壮士断腕”,不惜亏本也要将手机部门推到重建。不过和业界在获知纳德拉决定后普遍认为微软将会彻底退出手机市场的想法不同,在近日举行的WPC(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Windows Phone部门副总裁Terry Myerson不仅重申了不会放弃手机业务,而且还表示会在不远的将来发布几款搭载Windows 10平台的高端Lumia机型。

可问题是,即使是微软“不放弃”,如今的手机江湖也是没那么好混的。“不要说微软了,就连三星这个全球市场的老大都在陷入困境之中,不仅多款旗舰产品的销量未能达到预期,在中国等重要市场更是遭遇到国产厂商的强力阻击,出现了市场份额快速下滑的状况。”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表示,在软硬件生态的建设方面,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和苹果iOS、谷歌的Android的差距实在太大,这并非简单的砸钱就能够解决的,而在硬件销售方面,不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微软在目前手机市场日趋饱和,新兴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力量的情况下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中国手机厂商比拼性价比,所以即使不放弃,未来也很难有胜算。

  诺基亚将“杀回来” 赢面也不大

微软看来有些回天乏力,那么正在重新准备杀回来的诺基亚又是否有机会呢?根据微软和诺基亚签署的相关协议,诺基亚最快也要等到2016年第四季度才能重新使用诺基亚的品牌开展手机业务,而根据诺基亚在官网方面的声明显示,其重返手机市场的“正确方式”将会是通过品牌授权方式进行。

何谓品牌授权,其实这两年诺基亚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其去年推出了一款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N1,就是由富士康负责设计、生产和销售,但使用的是诺基亚品牌。“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贴牌,这样诺基亚就可以轻装上阵,减少不必要的研发和销售投入,降低自身的风险。”杨群表示,目前在国内销售的飞利浦手机就是品牌授权的典型案例,其产品都是国内的桑菲电子操盘,并没有飞利浦的研发团队操作,但使用的却是飞利浦的品牌。而据杨群分析,未来诺基亚仍然有可能选择和富士康合作,并且采用主流的Android系统重返智能手机市场。据记者了解,其实在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前,诺基亚就曾经和国内厂商比亚迪合作研发了多款Android手机,并且在微软收购后还以Nokia X的子品牌推出过市场,只不过此举后来被微软叫停。

但即使诺基亚想好了“轻装上阵”的法子,但并不代表着其回归之路将会好走。“对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年轻消费者而言,诺基亚品牌已经是过去式了,并没有那么强的影响力,如何让市场重新对这个品牌产生兴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杨群表示,今年在联想的推动下,曾经一度退出中国市场的摩托罗拉品牌就重新回归了,但市场反响却并没有那么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品牌影响力已经减退,无法在目前国产手机厂商用性价比主导的市场环境下维系昔日的品牌高溢价,同样的问题也很有可能出现在诺基亚身上。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