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消费品的生命周期总是很容易预测:一件产品大受欢迎因为它迎合了一代人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代人逐渐成熟并且不可避免地被新鲜血液取代,新的一代人又有他们自己的品味和偏好,盛极必衰,这件产品就成为了自己成功的受害者,最终走向衰落。

在科技行业,这种周期就交替得更为频繁。一旦一件消费品开始吸引大量的受众,它就面临着被新事物淘汰的风险,后来居上的篡位者抬高了创新的成本,然后它们继续发展直至自己也被取代。这就是淘汰的经典模式,即Clay Chrisrensen所说的创新者的窘境。

我有幸见证了上千次这种周期。在开发并推广了很多Facebook应用、游戏和手机应用之后,我发现一旦一件产品获得了大批的初始用户,它想要大规模地发展只有两个选择:

1.将产品进化成为一个可以让其他公司整合进来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Facebook在2007年发布了自己的平台,每月活跃用户数量从5000万增长到4亿,增长了差不多30倍。

2.公司淘汰自己的产品。主动淘汰产品可以帮助你击退只会跟在用户后面的竞争对手(通常也是一些初创公司)。苹果就开发了iPad这样的创新产品来推动自己的发展,有人认为iPad具有从苹果其他产品(比如Macbook)那里抢夺市场的潜力。

大部分时候这两种情况都在发生。结果就是消费者习惯了产品的特性,不会再被其光鲜的外表吸引,直到更新奇的东西出现,重新开始那个循环。一家公司要想长期运行下去,就必须随时准备好具有破坏性的新产品。

  淘汰是唯一的选择

最近,设计师Ben Barry分享了Facebook小红书里的几页,其中解释了消费公司是怎样通过创新来紧跟潮流的。

这份声明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在已经拥有大批用户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和发展需要哪些东西。要想可持续地发展,就要勇敢地在其他人之前推倒自己的摇钱树。公司往往更愿意保护自己已有的产品而不是通过创新来摧毁他们,但只有那些敢于蚕食自己现有用户的公司才能长久存活下去。

乔布斯就知道这一点,苹果的持续发展都要归功于蚕食现有用户的策略。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为什么成功的公司不能处理好创新问题

不可避免地,公司一旦有了大量用户,就不得不打断自己创新的过程,否则反而会被自己的成功所累。

这就是典型的创新者的窘境。

Clay Christensen的理论并不是秘密,可消费品公司依然一次次地被成功麻痹停止了创新。在这种麻痹的状态中,他们往往会产生这三种想法:

1.公司出了新产品,现有的用户都会来买的。

2.很容易让用户爱上新产品而改变。

3.现有的商业模式已经足够我们赚钱了。

简单一看这三种想法都没什么问题,但实际却暗藏杀机。这些想法诱使公司以为自己的目的是维持现有的用户,而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用户购买这件产品是因为这件产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想要让这些用户去买一件完全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完全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

  很多成长期的公司不重视创新

随着公司的发展,他们要雇用更多的人来应付随之而来的事务,做好内部管理,这就使得公司注重扩大规模甚于创新。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

整个组织分散成许多功能区,产品、销售、市场、用户支持、金融等部门各行其是。有些公司尝试用一些独特的工作方式来避免这种情况。

想法、人和物体被分散在不同的楼层不同的屋子甚至是不同的城市,人们都坐得很远,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支离破碎。

每个独立团队的成员格外关注自己部门出现的问题,公司在为现有用户改进现有产品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每个团队开始研究产品中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原本一整个公司拥有这一个应用,现在变成一个团队拥有应用的一小块。这种现象诚然能让公司更好地处理现有用户的要求,也能给公司带来暂时的好处,但必将造成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氛围。

  1号方案:创立系列品牌

的产品进行创新是很难的。所以,成功的消费品公司经常会在招牌产品之外推出新产品。这种从单件产品到系列产品的转变通常发生在该产品已经达到市场饱和点的时候。对于大部分免费的消费品,这种转变会在最初的核心用户达到亿级的时候发生,拿Facebook来说,2015年3月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就有14.4亿。连锁品牌的成员可能来自收购(有时候是处于防守的目的,在潜在的威胁发生之前消灭它)或内部产品。消费品公司一般都会推出连锁品牌,每一个品牌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这种策略就是宝洁公司(P&G)177年不倒的法宝,并且这个策略还让它2014年的收入达到了830.6亿美元。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宝洁有23个品牌年销售额从1亿到10亿多美元不等,还有14个品牌的销售额在5亿到10亿美元,其中很多都有冲破10亿的潜力。”

这些产品之间也会相互竞争,这没关系,用自己的新品牌代替旧产品总比被其他来势汹汹的公司挤下去好。

宝洁的品牌大爆炸并不出人意料,因为它要和竞争对手在货架上争夺空间。更意外的是Facebook的做法,和它有点相似。Facebook有大量的用户,而公司还是意识到不可能轻易就把现有用户吸引到新产品上去。

因此,在2012年收购Instagram之后,Facebook并没有把它整合进来,同样的,WhatsApp也是独立运行的。早前Facebook将Messenger变为独立应用,而之后不久又通过从主应用中取消信息功能来迫使手机用户安装这个应用。现在时间过去三年多,Messenger可能要有自己的系列产品了。在今年的F8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扎克伯格正式宣布了Facebook系列应用的战略计划。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这个系列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10亿的潜力,这样一来Facebook就有五个平台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而且每一个都还在创新。

他们甚至还发布了至少7个应用作为Facebook Creative Labs(创造实验室)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新品牌。这些新产品代表着公司开拓新领域的积极尝试。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并不是所有这些应用都成功了,也并不需要都成功。Facebook用他们来测试新点子以便为未来的大动作铺平道路,而且光是开发这些应用就足够保持Facebook总部的创新性了。

并不只有宝洁和Facebook在用自己的新品牌蚕食旧产品,亚马逊、苹果、Netflix也在这么做。

  2号方案:别怕摧毁自己的产品

乔布斯在自己的传记中开门见山地说:“你不蚕食你自己,别人也会来蚕食你。”

在苹果2013年的收益报表中,CEO库克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我们的核心观念是,不要害怕蚕食。你不蚕食自己,别人会来蚕食你。我们知道iPhone蚕食了iPod的一些市场,这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们也知道iPad会蚕食MacBook,但这也不是问题。特别是iPad,我们反而会从中受益,因为Windows的市场份额比远比MacBook大得多,现在已经明显看出它蚕食了一些市场。我仍然相信平板市场迟早会比PC大,你可以从平板的成长和PC面临的压力看出这两者的曲线已经开始相交了。”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苹果还有一个优势:拥有不止一台苹果设备的人越来越多了。苹果通过开发能与你其他苹果设备共同运作的创新产品的方法来扩展业务。这个策略就是用自己的新产品蚕食旧产品来满足更多其他顾客以及现有用户的需求。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另一个科技巨头亚马逊也一直在蚕食自己的用户,将自己从一家主营实物的公司变为一家数码公司。想想看Kindle,它能装下那么多书,有了它人们就很少再去买实体书了,如果亚马逊没推出这种产品,别的什么公司也会推出。Kindle的成功之处在于亚马逊近乎疯狂地降低成本并加快送货速度。对亚马逊来说这是一种保持创新性的好方法,因为开发新的产品目录也必须要创新。

亚马逊也是连锁品牌的拥护者,它旗下的40多家子公司中有很多都尽量消除了“亚马逊”这个品牌的影子,比如Zappos.com、Diapers.cm、audible.com、IMDb.com、Woot.com、Fabric.com、Soap.com、Pets.com等等。

亚马逊蚕食用户和创立连锁品牌的策略确实有用,2014年它的收入达到889.9亿美元,比宝洁还多几十亿,对一家只有21岁的公司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当然,这些策略也是有风险的。Netflix大概是把风险和回报平衡得最好的公司了。首先,Netflix成功地从送货上门的DVD公司转型为能在你所有设备上使用的流媒体服务,从而导致了Blockbuster这类传统DVD公司的破产。

到2011年9月这种转型彻底完成,Netflix开始创立连锁品牌。Netflix试图分拆DVD邮寄业务和流媒体业务,分拆业务重命名为Qwikster。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一部分问题出在定价,另一部分大概就是顾客不吃这一套。Netflix的CEO Reed Hastings及时改变了策略,他不仅收回了这个决定,还对顾客做了公开道歉。

Netf的问题主要出在它推出的新品牌并没有进步,它和老品牌一样都是“递送”内容,而Netflix想要成为娱乐产业中的一员的话,就要更注重内容本身。好莱坞工作室和电视网络都把递送机制看做一种商品,而Netflix认为只要你有大热的产品,你就有了垄断权,人们必须要来你这里。Netflix通过提供最方便的在线观看电视剧和电影的服务摧毁了自己原有的产业,同时也夺走了娱乐行业其他公司建立新品牌、与特定观众交流的机会。从这个层面来看,连锁品牌策略一直就更看重内容,这种策略将递送机制(无论是DVD送货上门还是在线流媒体)看做一种商品。

一开始,Netflix不拥有它所传播的这些内容。它成功建立平台的策略借鉴了一些电视网。像HBO这样的电视网一直在用新内容替换旧内容,它们擅长这个套路并且在娱乐行业这一套确实有效。就像做游戏的始终想要推出新的畅销游戏,电视网也一样需要新的热播剧集,这样每一部剧都会成为频道系列的一员。

通过这种方法,2013年1月Netflix以《纸牌屋》起步,随后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它已经播出了大约一百个原创节目,发展策略起了作用。《纸牌屋》第一季的播出使得Netflix的股价从160美元增长到600美元。在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之后,Netflix现在正处于成长期,需要巩固原有的用户并吸引更多顾客。冒着惹恼内容合作伙伴的风险,Netflix将业务集中在自己制作内容上,并采取了蚕食自己观众的策略。

解决创新者困境,互联网公司应该向宝洁和苹果(ios app开发)学习
  由于Netflix的成功,消费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最终都会演变成“一看看一季”的模式。从Netflix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连锁品牌的策略既要迎合顾客,还要符合自身条件。

  下一个发展系列品牌的会是谁呢?

聪明的创始人和CEO肯定不会错过这些例子里的教训。用蚕食和连锁品牌的方法来摆脱创新者的窘境是很常见的策略。下面这张图表里有26家大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连锁品牌。逻辑证明其他公司很快就会效仿它们。

在这些互联网中坚力量中,有18家(用蓝点表示的)已经创立了连锁品牌,其它8家(粉色点表示的)还没有。而在这8家中,Kik、Shazam和Telegram还处于导入阶段,这些公司应该更注重自己核心价值的确定同时持续继续扩张,可一旦一件产品达到成长期,就要花点时间考虑一下怎样长久存活下去了。剩下的Dropbox、KakaoTalk、Line、Snapchat和Spotify这5家公司已经进入了成长期。

在这些公司中,Dropbox是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它正在发展连锁品牌,创建了Dropbox Platform(Dropbox平台)和Dropbox for Business(商用Dropbox)。它还收购了Mailbox,并开发了一个叫做Carousel的照片应用,另外还有一个叫Notes的产品正在测试中。Dropbox团队现在思考的方向是正确的,他们将产品进化为平台,获得更多顾客,收购其他产品并且开发新产品,这和乔布斯的蚕食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那些可能成为百年老字号的公司的领导者必须要明白,摧毁自己的产品才是生存与成功的关键,而且领导者的想法会反映在公司的文化中。

  生存的法则

总的说来就这么几条,如果你没牢记在心还需要我现在重复一遍的话,可能你不足以运转一家互联网公司。不过我还是说一下:

吸引大量用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一蹴而就,Facebook努力了8年才达到10亿的月活跃用户数量。

你要时刻准备好摧毁自己的产品,那些最成功的公司核心思想就包括蚕食自己。

最终你都会拥有一系列产品,也就是系列品牌。

这里有一些关于大量用户的建议:当你花了一定的时间获得足够的用户数量后,你的用户群体已经是上一代人了,你会发现一些新公司,它们的用户增长速度比你那时候更快,这时候你就需要创新并且摧毁自己的产品以求生存,不然你就完蛋了。

Facebook小红书里最后一段说得很对:“网络不是一个友好的地方,那些不能抓住潮流的事物甚至连残骸都不会有,而是完全消失了。”

不过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的公司也许会长命百岁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谷歌APP新增LOGO启动屏:我才是安卓(安卓app开发)老大

  谷歌APP新增LOGO启动屏:我才是安卓(安卓app开发)老大

  秉承开源和开放的安卓系统,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操作系统,并将苹果iOS逼退到了“小众系统”的市场份额(近一成多)和地位。不过,微软和大量的外部软件巨头给安卓开发应用软件,让谷歌感受到了自家品牌被淹没的压力。

日前,谷歌官方的所有移动端软件做出一项集体改动,即新增加启动屏幕,显示谷歌LOGO。媒体称,这是谷歌在安卓生态中强化自家品牌影响力和地位的一个举措。

在安卓生态中,谷歌一直是最大规模的应用软件开发商。在Play商店中,谷歌亲自开发的软件多达数百种,许多是用拥有庞大用户规模的明星爆款APP。

不过,全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正在“入侵”安卓生态系统。

纳德拉执掌的微软公司执行移动优先云优先,和鲍尔默时代不同的是,微软正在加班加点推出面向苹果iOS和谷歌安卓平台的应用软件。在微软看来,不管是不是自家的操作系统,只要能够给自己的应用软件带来新用户,都是“好系统”。

最为典型的是Office办公软件,微软面向安卓手机和平板、苹果手机和平板一共推出了四种版本,并且全免费提供。

在谷歌看来,拥有最强大应用软件实力的微软公司,正在加大其在安卓生态的影响力。

据福布斯网站报道,谷歌日前对其全部的手机和平板应用软件进行了一轮更新。用户在打开软件图标之后,将会看到一个LOGO启动屏幕,这一屏幕上除了产品图标之外,将显示“Google”的标志。数秒钟之后,启动屏将消失,用户可进入应用软件界面。

显然,利用这一启动屏,谷歌希望提醒用户这款软件是由谷歌开发的。除了三个办公软件之外,谷歌地图、Gmail等明星软件也将有一个启动屏。谷歌将提醒用户这是谷歌公司开发的软件。

对于用户而言,显示启动屏是一个令人反感的举动。这一屏幕无端浪费了数秒钟的时间,对于用户处理工作毫无帮助。

许多考虑用户体验的开发者,不愿意显示启动屏,过去谷歌自家的软件也没有启动屏这一说法。

不过在安卓生态的软件开发商越来越多、越来越知名的情况下,谷歌似乎意识到了需要重新加强谷歌的品牌推广和认知。

在安卓5.0中,谷歌推出了“材料设计”设计语言,用户界面令人焕然一新。而在设计语言的指引文档中,谷歌团队没有排斥启动屏的使用。

谷歌设计语言的文档中提到,显示公司品牌的启动屏是在软件启动过程中推广品牌的良好方式,可以促进用户的品牌认知。不过谷歌表示,在启动屏中,开发者尽量不要使用文字,仅显示LOGO。

除了微软之外,还有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也在安卓生态中构建了成功品牌,比如单是在云存储服务中,除了谷歌、微软和亚马逊之外,Dropbox和Box等公司,也拥有海量用户中。

另外在音乐流媒体服务中,Spotify、Pandora、Rdio等品牌占据行业领先地位,而谷歌自家服务处于边缘化位置。几天前谷歌宣布推出免费层级的流媒体服务,意在缩小用户差距。苹果之前宣布,“苹果音乐”也将推出安卓版产品,届时还将对谷歌自有的流媒体服务造成巨大压力。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Windows10需求旺盛,但微软更应该担忧

Windows10需求旺盛,但微软更应该担忧

  被喻为微软扭转移动市场颓势和转型的重量级操作系统Windows10即将发布上市。那么Windwos10能否受到市场的热捧将关系着微软未来在移动市场的前景及其CEO提出的“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能否付诸实施。而日前,面向IT专业人士的调研机构Spiceworks发布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微软的Windows 10操作系统潜在需求异常旺盛。即打算在两年内安装Windows 10系统的用户比例达到了73%,其中40%左右的用户计划在一年之内安装Windows10系统。由此看,Windows10系统的需求确实旺盛,至少与它的前代Windows8系统相比。按理说如此高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对于微软来说应是喜才对,但在我们仔细研读该报告中用户升级或安装Windows10的主要驱动因素后,Windows10的旺盛需求对于微软未必全是喜,甚至有忧的意味。原因何在?

在Spiceworks的报告中,Windows 10系统最受关注的是传统开始按钮回归,64%的受访者认为,Windows 10系统传统开始按钮回归,是其最受欢迎的一个特性;其次,微软面向Windows 10向Windows 7和Windows 8用户提供免费升级,得到了55%受访者支持,成为第二大受欢迎特性;51%的受访者认为,安全性能增强,是Windows 10系统第三大受欢迎特性。不知业内看到这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作何感想?

首先从第一个驱动因素看,与其说是Widows10的创新,不如说是对于前代Windows8错误的纠正,业内知道,Windows8由于取消了传统PC用户习惯的开始按钮而备受业内的指责,并成为Windows8市场表现不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所谓免费造成的升级因素。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于传统PC的冲击及PC应用的高度成熟,传统PC用户自Windows8起就已经失去了对于Windows系统升级的动力,所以微软在Windows10上不得不采取免费的市场策略来刺激用户的升级,所以55%受访者认可微软Windows10的免费,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是对于Windows10价值(收费)的一种否定。最后是安全性。众所周知,安全性一直是Windows系统比较注重的方面,毕竟在目前的多数企业IT系统(包括PC)运行的是Windows系统,所以安全性是Windows理所当然做到的。综合上述Windows10升级或安装的三大驱动因素,我们认为Windows10需求旺盛的背后是并非Windows10本身创新的正向驱动力所致,而是对于之前Windows系统纠错和变向价值贬值(从收费到免费)的一种市场反弹,而这与之前市场和用户Windows的升级或者安装是因其创新性的价值所致截然不同。

Windows10需求旺盛,但微软更应该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Windows10发布会上微软刻意强调的某些创新功能,例如Cortana、the Edge浏览器以及Continuum drew等并未引起被调查者的关注,即这些所谓的创新功能并未成为市场和用户升级和安装Windows10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不知是没有设置调查项还是其他的原因,Windows10同时支持iOS和Android应用的特性并没有出现在用户是否欢迎和选择Windows10的占有多大的比重的调查中。也许用户根本不在意Windows10知否支持iOS和Android的应用。那么问题来了,支持iOS和Android应用是Windows10在移动市场最大的卖点,而在PC逐渐边缘化的时代,微软开发Windows10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希望借此赢得智能手机市场,并最终实现微软跨平台、跨设备、统一体验的“移动为先”的战略。

Windows10需求旺盛,但微软更应该担忧

  实际上业内对于Windows10支持iOS和Android应用一直颇有微词。首先是在软件移植中会出现一种“最小公分母现象”(比喻大众化的产品最为平庸),即那些最希望采用低成本手段,将软件移植到其他平台上的人,也是最不愿意在每一个平台上,将用户体验做到最精致的人。言外之意就是Windows对于iOS和Android的兼容和移植,无法吸引到iOS和Android平台中最优秀的软件。另外,在Windows10兼容Android和iOS软件的情况下,移动应用开发者认为更加没有理由专门开发Windows版本,而这只能使得本就脆弱的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况且如果市场和用户更喜欢Android或iOS平台应用的话,又何必通过Windows平台来体验呢?看来市场和用户对于Windows10兼容Android和iOS应用的不在意或者说没有成为选择Windows10的理由不是没有根据,而这势必影响到Windows10在移动市场的价值和表现。

综合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Windows10表面需求的旺盛(还有待市场的最终检验)更多是在其在传统PC市场再次纠错和价值妥协的结果,而非是真正价值的体现,同时市场和用户对于其在移动领域功能的漠视,也似乎预示着Windows10在移动市场较之前的Windows8不会有太突出的表现,所以从Windows10可能会在PC市场获得较Windows8高的升级或者安装量看对于微软是喜,但从Windows的价值及微软整体跨平台、跨设备、统一体验的“移动为先”战略的角度,很可能是忧。因为作为可能是最后一个Windows版本,在此版本的生命周期内,上述战略将难以实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最快退市的任性陌陌:是不是华尔街不懂你?

最快退市的任性陌陌:是不是华尔街不懂你?

  中概股私有化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任性”退市,并刷新纪录。

社交概念股陌陌创立于2011年,不到3年即实现上市,成为移动互联网佳话,但仅仅半年后这家公司又再度转身退市,到底是A股市场诱惑,还是华尔街不懂陌陌?

最快退市的中概股

6月24日晚间,中概股上市公司陌陌宣布收到私有化建议,成为最新一家提出私有化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12日,陌陌才刚刚登陆纳斯达克市场,从上市到提出私有化建议,时间仅仅过去了6个多月,刷新了此前创梦天地的退市纪录。

6个月之前,对于登陆美股,陌陌呈现的还是坎坷和兴奋,上市前夕陌陌管理层还一度陷入网易纠葛,但转瞬之间就将与华尔街劳燕分飞,给人留下了“任性”的印象,这不禁让人想起其“约炮神器”的争议名号,以及创始人唐岩在上市当晚随意竖起的中指。

陌陌公告显示,此次私有化收购财团包括唐岩、经纬中国、红杉资本和华泰瑞联基金,报价为每ADS(每股美国存托股)18.90美元,这一报价较前一个交易溢价22%。目前收购财团及子公司持有陌陌47.8%已发行股,代表84.1%的投票权。

虽然中概股私有化已成家常便饭,但对于陌陌如此神速的转身,外界还是非常好奇。不过对退市具体原因,陌陌方面并未作出解释,该公司人士表示,私有化及后续进展,“一切信息以公告为准。”

美股估值太低,抑或抢夺回归A股时间差?

对于退市的中概股,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因为估值原因。“目前中概股私有化非常热,据我们所知,已经有大量公司在操作或者咨询中介机构。热潮的主要原因是境内外资本市场对于同类型公司给出了相差较多的估值。”国内一家律所合伙人告诉记者,视频行业领域里暴风影音和优酷土豆地位显然不同,但暴风影音回归A股后,市值超过了土豆,估值差刺激中概股,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都在调整,转为注册制后明显有利于TMT公司上市。

不过对于陌陌而言,情况可能略有不同。

目前陌陌依然是上市时间最短的中概股公司,虽然上市之后表现一般,甚至在3月份一度遭遇打压,不过自今年5月份以来,陌陌股价实际上处于上升态势,目前其股价也基本在价格区间的高位。

从整体市值规模上看,陌陌目前市值为32亿美元,较早于陌陌上市的另一家社交概念股新浪微博目前市值为37亿美元。两家社交概念的公司,股价和整体市值规模并未有明显差异,但从活跃用户规模上看,微博用户远远超过陌陌。

一名关注社交APP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相比其他社交平台,陌陌的用户粘性不错,这也是其具有商业价值的地方,但今年以来,陌陌活跃用户下降,这可能是私有化的一个因素。

移动数据监测机构Queast Mobile数据显示,截至5月份,陌陌Android平台月活跃用户为3246万,相比之下今年1月份该数字为3813万;iOS端相对稳定,但也有小幅下滑,5月份活跃用户为1469万户,今年1月份则为1521万户。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在社交概念领域,目前微信和QQ依然在增长,用户粘性持续加大,已经形成黑洞效应,与此同时,互联网人口红利也基本结束。在用户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情况下,加强社交游戏、广告等商业化能力可能会成为陌陌的下一步策略。

 A股的吸引力

随着新上市公司也纷纷私有化,A股返乡潮期待日趋膨胀。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经有20多家中概股公司提出私有化,其中不乏360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前述律师人士认为,随着分众传媒和360的示范效应,预期未来会出现大量中概股回归案例。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概股将彻底与美国资本市场分道扬镳,该律师表示,优质、有国际竞争力和同类型对标公司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依然会受到境外资本追捧。

众筹平台天使客创始人石俊也认为,未来在是否私有化上,不同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业务和用户都在国内,这样的企业会倾向回国内,但如果有大量海外业务,比如大疆,可能会倾向于继续保持原有架构。

对于已走上回归路的中概股,前述律师人士认为,主要面临的挑战是拆除VIE架构,并在重组后达到国内上市或者挂牌标准,其中涉及控制人权益落回境内、境外投资人退出、税务、外汇等诸多问题,其中关键地方在于找到“接盘侠”,也就是国内出资人提供资金帮助公司从境外投资人手中回购股权,使公司控制人变为内资。

长城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尹中余告诉记者,国外资本市场监管非常严格,动辄就有各种调查、诉讼之类,同时拆除红筹架构也面临税收成本、资金来源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概股回归注定是一段坎坷路,但A股的高估值,对于中概股而言诱惑太大,“创业板PE已经达到150倍,而国外也就15倍。”

他同时表示,国内资本市场对于中概股有吸引力,一些好公司从国外回来也确是好事情,但另一方面,这种狂热,也反映了国内市场定价机制问题。

有意思的是,退市的公司中不少都抱怨估值太低。尹中余认为,虽然的确有部分企业因为文化差异、中国运营模式等原因,不被国外投资者理解,市值低估。但更大的问题不在于国外低估,而是国内自己把泡沫吹大。

尹中余以游戏概念为例,实际上游戏因生命周期、不确定性等原因,国际资本市场给出的十几倍PE市盈率已经算比较合理,但现在国内突然暴涨了五六十倍,完全没有道理。

不过尹中余认为,目前中概股大规模回归,实际上是期望在国内资本市场疯狂、混乱状态下“套利”,这对国内投资者而言,并非是一件好事情。对于进一步丰富A股市场的预期,尹中余认为有些“想当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 app运营 ] 3阶段解析O2O产品的APP该如何运营推广?

[ app运营 ] 3阶段解析O2O产品的APP该如何运营推广?

o2o,现在依然是在风口上,传统企业也好,互联网企业也好,还有许多创业者都想在此分一杯羹,但是实际上好多都已经折戟。经常听到这家公司、那家公司创始人拿着一个idea加商业计划书就拿到天使轮投资了,自己吹,媒体也吹,把公司价值吹的特别大,经常动不动就被估值上亿,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吗?现在就算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还存活着的移动O2O也没有几家找到真正的盈利点。对于O2O来讲,真正依靠的是什么?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靠的是资源,要有合作来的资源,更是要有自身独有的资源!没有资源,是玩不起来的。

[ app运营 ] 3阶段解析O2O产品的APP该如何运营推广?

真正做好一个O2O产品不容易,O2O更加强调的是地域性,基本所有的移动O2O都是从某一个城市开始的,基于自身的资源或者其他,做好了以后再推到其他城市。那O2O产品的APP该如何运营推广呢?我把它分为3个阶段,上线前、上线以及上线以后,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一、上线前准备

一、内容准备

1、软文内容准备:包括预热、上线、总结性等等性质的软文;

2、新闻稿内容准备:包括产品上线,实际状况等等实时报道(吸睛、热点);

3、微信服务号内容准备;

商家活动:精选优质活动,按照活动的诱惑程度高低筛选上架;

商家介绍:商家详细介绍,要具有吸引力,图片展示要优质;

每周文章定位:主要关于产品结合商家的优质活动及自身介绍,关于产品所涉及领域方面的优质文章【包括百科、相关的小故事、正能量的文章、公司介绍、优质活动的软文稿(阅读原文跳到活动页)等等】。

4、百度系、百科系内容准备。

二、渠道准备

1、软文发布渠道——投递渠道:门户网站、垂直媒体、微信、微博等;

2、新闻稿发布渠道——投递渠道:门户网站、垂直媒体;

3、地推渠道投放渠道:目标用户群体、受众多的地方。

三、物料准备

1、海报;

2、宣传单;

3、易拉宝;

4、其他物料:用户愿意接受、使用的小礼品。

四、活动准备

1、活动策划:活动主题的考量及市场与商家的商谈结果【活动目的、时间、地点、人物、物料、所需费用、效果预估、活动总结(数据分析)】。

五、其他准备

1、论坛、贴吧等的注册;

2、社交化营销准备:微博加V申请、QQ群的建立、相关QQ群的加入、大V关注等;

3、优质商家的筛选,优质商家活动的筛选。

二、正式上线

六、线上渠道

1、免费线上渠道

Android

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百度系(百度手机助手,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应用宝、豌豆荚、搜狗手机助手等;

厂商应用商店:小米商店、华为智慧云、联想乐商店、魅族、OPPO、金立等;

下载市场:机锋、安智、应用汇、木蚂蚁、N多、优亿、网易应用中心、苏宁应用商店等。尽力申请首发,能多带点儿量,而且是免费的;

运营商应用商店:MM社区、沃商店、天翼空间。

iOS

苹果商店、同步推、91助手、iTools(越狱渠道基本game over)。

2、新媒体

PS:策略——大媒造势,小媒铺面;文章不仅要软,还有结合实时热点来做

微信公共号(关于微信公共号的运营,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写的《如何做好微信公共号的运营推广》)相关文章的发布——公司简介、活动等;大V转发;

微博自身微博上线的告知、公司的简介;大V转发;

论坛包括目标受众群体论坛和一些渠道论坛,软文发布、目标群体互动、引流等;

贴吧软文发布、吧友互动等相对可行性较低,带宣传基本都会被和谐。

3、其他媒体

新闻媒体主要是门户网站,新闻稿投稿;

垂直媒体软文发布、新闻稿件;

科技媒体36Kr、知乎、I黑马、虎嗅等报道,新闻投稿;

自媒体新闻稿件,可谈深度合作,稿件撰写、推广等;

活动根据自身情况,做一些有噱头的活动,比如汽车O2O的:清凉一夏(清洗空调滤嘴)、一元洗车”……

一站式O2O APP开发

傍上苹果(ios app开发)谷歌的流媒体:后数字音乐时代救世主?

傍上苹果(ios app开发)谷歌的流媒体:后数字音乐时代救世主?

近日,国外音乐动态不断。苹果的全新流媒体音乐服务Apple Music将正式问世。数字音乐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回望中国,数字音乐也正在走向美好时代。从早期彩铃时代的音乐销售模式转型,到近年来国内各大音乐平台对数字音乐的不断开垦,“数字专辑”等概念也进入到用户生活。面对汹涌而来的流媒体大潮,国内音乐行业准备好了吗?

还有三天,Apple Music就将启动。但这个被贴着“自我革新”标签的新音乐服务系统,自6月初被苹果公司发布后就“麻烦”不断:一边是被中国歌迷称为“霉霉”的美国著名乡村歌手Taylor Swift率众抵制,苹果“退让”――据外媒报道,Apple Music在为用户提供三个月免费试听期间,也将向艺人支付版税;另一边是谷歌半路杀出,提前两天发布免费流媒体音乐服务。

热闹的背后,无不显示着流媒体音乐服务不断壮大的趋势。以瑞典Spotify和美国Pandora等为首的龙头引领该领域发展至今。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最新发布的《数字音乐2015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它的存在已经开始拉动音乐产业的增长,甚至被读出音乐产业“救世主”的弦外音。虽然以Spotify为代表的流媒体已经是一股无法小觑的力量,但如果无法解决盈利能力问题,流媒体的未来依然无法变得光明起来。

在无数次的强调和摸爬滚打后,中国终于开启了自己的付费音乐时代。国内几大巨头也一早开始跑马圈地,BAT、网易甚至乐视,似乎都已马不停蹄地进入流媒体音乐烧钱阶段。从“彩铃”――中国数字音乐的雏形,发展至目前状态,市场规模也在推测声中无限扩大。只是现在要谈盈利,还为时尚早。

无论Apple Music能否进入中国,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眼下国内的从业者基本持有两个观点,一是国内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还谈不上冲击,换句话说,Apple Music跟中国市场相关度不大;二,苹果需要在本地化上花费大工夫,才有可能真正在中国市场上立足,但中国市场巨大,众口难调的难题似乎很难解决。

国际趋势:订阅付费用户稳步增长

6月初,苹果公司发布Apple Music,被外界看来是自我革新,同时也将掀起行业洗牌之风。具体而言,这个音乐应用包括了流媒体播放、音乐电台、音乐下载三大功能;具备用户习惯学习功能,可以推荐相应音乐;音乐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听众互动;3000万首曲目,将于6月30日上线,前三个月免费试用,单人收费每月9.99美元,家庭用户每月14.99美元(至多6人)。值得注意的是,苹果音乐也面向谷歌Android用户开放。

这一发布,标志着苹果,这家消费电子巨头正式加入“流媒体音乐俱乐部”,而iTunes上沉淀下来的海量用户以及8亿张绑定的信用卡,亦让其成为Spotify、Pandora等先行者的头号劲敌。穷追不舍的还有谷歌。6月24日,谷歌抢在苹果公司正式推出服务前,发布了其免费版音乐流媒体服务。

巨头涌入背后,难掩音乐产业以及实体音乐下滑的尴尬事实。IFPI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数字音乐与实体音乐收入首次持平。其中,数字音乐收入上涨6.9%,达68.5亿美元,占音乐总销量的46%,凸显了近年来全球音乐产业的深度转型。但这一数据却无法抵消全球音乐实体销量和下载量的下滑。2014年,音乐实体全球总收入较2013年微降0.4%,为149.7亿美元。

互联网时代斗转星移,人们对数字音乐的消费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就连当年独领风骚的iTunes付费下载模式都首次出现了下滑,数字音乐服务的转型似乎已迫在眉睫。流媒体音乐成为新宠。业内认为,流媒体对于音乐产业的创新主要在于改变了录制音乐的收费模式以及收听模式。像Spotify这样的9.99美元包月的订阅收费模式,已经对iTunes和传统唱片业的销售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音乐产业在同时应对从实体到数字、从PC到移动、从下载到流媒体的三种转型。”上述报告援引索尼音乐娱乐国际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Edgar Berger的话说,“就此而言,我认为整个行业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付费订阅模式,我们正在建立一种可持续存在的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订阅服务的付费用户近几年也确实在稳步增长。过去5年中,全球付费用户数量增加了5倍多,达到4100万。国际唱片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郭彪在此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付费收听音乐是趋势所在。

目前,Spotify的流媒体用户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底,其已经拥有6000万免费用户以及1500万收费用户,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国内发展:巨头布局,“烧得起这个钱”

如同苹果发布任何新战略一样,是否进入中国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但无论Apple Music这次是否“绕道”中国,对于从业者而言,中国都是一个潜力巨大且有待开发的音乐市场。据IFPI报告统计,中国目前在线用户多达6.5亿,授权数字音乐也在增长中。2014年,得益于流媒体收入的增加,市场增加了5.6%。

实际上,中国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已开始“望风使舵”。“2014年,在几个服务商陆续推出付费产品后,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开始整合。”上述《报告》显示,“三大互联网公司通过几次收购,成为数字音乐市场的主力。”

截至目前,阿里巴巴旗下运营着虾米和天天动听门户网站,酷我、酷狗与海洋音乐合并,网易云音乐、乐视纷纷发力。这些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接触大的唱片公司来达成授权协议。索尼、华纳等与腾讯在2014年签署了授权协议。“就像很多外国原产商品、商业模式无法完全复制到中国一样,中国流媒体音乐服务业各有特色。”一位长期关注流媒体音乐,且与各大唱片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音乐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相较而言,酷狗、酷我最接地气,且有先发优势,非常适合主流人群;QQ音乐则在版权上下了很多功夫,且投入不菲;而最专业的则是虾米。”

假设Apple Music进入中国,如想要抓住主流受众,本地化必不可少,“必须符合中国审美。”这就要求苹果的曲库里得有相当数量和占比的华语歌曲,“但如果是针对大众市场,收费模式在推行时就有可能遇到阻力。”上述国内音乐人说,“中国市场太大,‘众口难调’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国际唱片业协会认为,经过多年培养,中国已开启付费音乐时代,只是占比还很小;同时,受制于仍然大量存在的免费服务,付费音乐在中国发展速度缓慢。《报告》提供的数据,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腾讯绿钻,收费标准是每月10元人民币(约合1.6美元),目前大约有三百万用户。不过,另外也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数字并不止三百万用户。

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持续看好中国广大的音乐市场。“在中国,有付费模式这一事实,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成就了。但它发展还需要时间。目前的困难是,消费者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免费得到他们想要的音乐”上述《报告》称。

尽管中国国内打击盗版的“亮剑行动”不断取得成效,但目前在国内发展该产业的困难,依然是“版权保护难和用户缺乏付费习惯”的老生常谈。

“现实是,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也都还在观望,谁也不敢为了盈利贸然向用户提收费一事。”另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一旦有公司步子迈大,提出付费,就将面临“掉粉”的尴尬。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布局流媒体音乐服务其实是防守之举。“这是最好的防守,能够很好地引流量。因为即便自己不做,也迅速会有其他人去做。”

“先不谈是否盈利,为公司导入了足够多的流量就是胜利。”一位从业者说,纵观国内几大涉足该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是一个大公司群养这么一个部门,“烧得起这个钱。”

实际上,版权费用高企,在中国也是一个待解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小型创业团队而言,这笔费用堪称“天价”。“这是由于国内市场欠缺规范等,版权采购尚无法做到在桌面上博弈,一旦火爆,就有可能坐地起价。”

据了解,大唱片公司的相关版权基本已经被几大互联网巨头“瓜分”完毕。一位创业者告诉记者,他希望行业里能出现“版权分销商”,可以适当分担版权采购的费用。

盈利难题:“钱”景不明,链条各方雁过拔毛

不可否认的是,流媒体对于音乐产业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2015年3月,据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数据,美国流媒体音乐销售额为18.7亿美元,首次超过CD销售额18.5亿美元。

国际唱片业协会的报告中同样指出,2009年,流媒体的订阅收入和广告收入都只有2亿美元上下。但是到了2014年,流媒体的订阅收入以46%的年均增长率涨到了超过16亿美元,而广告收入也超过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0%左右。

“流媒体的收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付费订阅,二是广告。”一位长期关注流媒体音乐,且与各大唱片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音乐人告诉记者。2014年,流媒体音乐广告收入的增幅为38.6%。

然而,流媒体音乐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仍然是它的盈利难题。显然,如今的数字音乐市场更为复杂,“音乐人、发行平台、大唱片公司和数字音乐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和对彼此态度也变得更加多变。大唱片公司一方面抱怨流媒体是‘小偷’和‘吝啬鬼’,一方面却获得取了平台上的大部分收益;数字平台给了音乐人们更多展示的机会,但却无法让他们变得更为富有。”一家自媒体如是总结。

2014年,行业龙头Spotify的全年收入为10.8亿欧元,亏损1.62亿欧元。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还是Spotify需要向唱片公司支付大量的版税费用,2014年,Spotify向各大唱片公司支付了高达8.82亿欧元的版税。

“以Spotify为例,其广告收入大约占两成,付费订阅占八成。”上述国内音乐人解释道,“但这样一笔流水却要为美国等地长期形成的版权保护体系买单。”一般而言,在美国数字音乐服务运营商需要缴纳两大部分版权费用:词曲版权和录音版权,而这其中要经过强势的行业协会“雁过拔毛”似的费用收取。大量的收入都拿来购买版权,这就是流媒体难以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不满的,还有“没有赚到钱的”音乐人。实际上,“霉霉”并不是第一次公开叫板流媒体。此前,一位音乐人公开质疑Pandora,称自己的歌曲在Pandora平台播放了一百万次,所得报酬却只有16.89美元。然而,立马有业内人士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指出,并非如此。其原因就在于整个链条中环节太多,唱片公司、词曲作者、音乐人、版权代理机构之间关系复杂,以至于与艺人无关的部分分走了高达53%的费用。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新闻客户端变局:巨头涌入 拍死小公司

新闻客户端变局:巨头涌入 拍死小公司

“新闻客户端”成为2015年夏天移动互联网行业最热词汇。Facebook苹果亲自推出新闻客户端,随后YouTube、Twitter和Instagram也纷纷跟进,准备推出人工编辑的手机端新闻产品。

不过,巨头纷纷进入的同时,也有一些“前浪”死在了沙滩上。日前,曾经是Twitter收购目标的新闻客户端Circa宣布停止运营。而据媒体观察,许多新创公司的新闻客户端,难以在市场上做大做强。

Circa诞生于2011年,迄今已经融资600万美元,五月份有媒体报道,Twitter正在准备收购这款新闻客户端。

美国一家权威媒体指出,Circa的关闭,表明了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竞争的激烈。

这一工具的联合创始人Matt-Galligan在一篇博文中表示,公司融资遇到了困难,但团队不愿意尝试其他营收模式,比如插入广告或是收取会员费。他表示这种商业模式和团队设想的高质量手机端新闻用户体验不相匹配。

该公司的投资人中包括一些个人投资者和种子基金,以及Lerer Hippeau和Menlo等知名风投公司。

在手机新闻客户端方面,Circa曾做出一些创新,比如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新闻,利用对新闻报道的大量摘要手段,让手机族快速掌握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用户也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跟踪,避免在普通新闻客户端上“旧新闻”被新的新闻所覆盖。

需要指出的是,在手机新闻客户端领域,曾有一些新创公司尝试进行创新,但他们都无法将产品做大,更常见的是被互联网大公司并购。

2013年,谷歌曾经收购新闻客户端Wavii,开发者位于美国西雅图,产品主要特点是利用新闻摘要的方式传播新闻。

也是在2013年,雅虎公司收购了英国一个高中生开发的新闻聚合客户端Summly,之后雅虎利用他的技术,全新推出了新闻客户端“雅虎新闻摘要”,但市场反响平淡。

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新闻客户端属于用户黏性较大的产品,一旦用户习惯用某个产品获取新闻,则很难迁移到其他工具上。

之前第三方市场调查发现,在聚合性质的新闻客户端领域(不包括《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发行的官方客户端),Flipboard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位置排在第二名的是另一个客户端Pulse。

Flipboard的成功和行业优势,引发了Facebook和苹果等巨头的集体模仿。之前Facebook和苹果推出的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体验均被指明显借鉴Flipboard。Facebook和苹果这两大巨头,希望利用社交网络和iOS生态的海量用户规模,在新闻消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Flipboard也已经成为巨头垂涎的目标。五月份,多家媒体报道谷歌、雅虎和Twitter这三家公司先后联系过Flipboard公司,表达收购意愿。其中Twitter的沟通更为深入,表示愿意斥资10亿美元来收购Flipboard。

在Facebook和苹果对外发布新闻客户端之后,就在过去一周时间里,视频巨头YouTube、社交网络Twitter、手机照片分享工具Instagram均传出将建设手机新闻客户端产品,三家社交媒体都将利用人工编辑团队,编辑重大新闻,并且手工聚合优秀的新闻目击者视频、目击者照片,当事人发帖表态等。

业者表示,社交媒体的新闻相关内容高度碎片化、信息量巨大,如果通过编辑人工核实和加工处理,将极大改善新闻消费的体验。来自社交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产品,也将会进一步分流传统媒体网络版和客户端的流量。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软面向安卓(安卓app开发)手机(手机app)发布Office办公软件

微软面向安卓(安卓app开发)手机(手机app)发布Office办公软件

纳德拉执掌下的微软公司,正在将传统的优势软件覆盖安卓和iOS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6月24日,微软正式对外发布了面向安卓手机的三个办公软件,分别是字处理工具Word、电子表格Excel和演示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

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VentureBeat报道,在此之前,面向安卓手机的三个Office独立软件,处于测试版阶段采集用户反馈。从现在开始,软件发行正式版本,安卓用户可以在谷歌的Play软件商店免费下载使用。

在手机版之前,今年一月份,微软公司发行了面向安卓平板的上述三个办公软件的正式版,而五月份开始发行三个软件安卓手机版本的测试版。

到目前为止,微软的三个Office独立软件,已经分别推出了安卓手机、安卓平板、iPhone和iPad四个版本,基本做到了无缝覆盖。

去年,微软宣布将会面相安卓和iOS移动设备提供免费的Office独立软件,不过最初微软表示编辑功能并不免费提供,另一些用户感到失望。去年11月份,微软又调整了政策,宣布手机和平板上使用的免费Office软件,也将支持文档的编辑。至此,Office在移动设备上实现了完整功能的全免费。

微软Office团队的一位高管表示,在安卓手机版Office的测试阶段中,获得了用户大量的反馈,在用户的帮助下,微软可以在全世界83个国家,在1900多种安卓手机硬件上进行兼容性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微软的移动版Office名为“Office-Mobile”,融合了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稿制作。后来,微软把一个Office软件分拆成为三个独立发行的APP。

此前,微软在办公软件领域的竞争对手谷歌,也已经把三个功能分拆为三个独立的移动端软件,方便用户下载安装。

面向手机和平板的免费版本,也意味着微软的Office软件,也进入了微软高管所证实的免费增值模式。大部分基础功能将免费提供给普通消费者,但是用户如果希望在电脑上使用完整功能(尤其是良好的后台联网服务)的Office软件,则必须支付包月费,成为Office365的长期会员。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CNET也指出,通过移动免费的手机版和平板版,微软希望用户能够尝试使用新一代的微软Office工具,并且逐步升级成为Office365的付费用户。

微软公司Office业务的一名产品经理Ebun-Onagoruwa表示,之所以面向平板和手机推出免费版的Office,是微软希望用户在进行办公文档的编辑修改时,能够自动将微软Office当作默认工具。

他表示,Office长期以来都是盒装销售的光盘软件,未来,Office将会成为一种长期的软件在线服务,能够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

除了Office之外,微软公司的另外一个拳头软件Windows,也已经走上了免费化的道路。今年之内,微软将会陆续发行Windows10的电脑版和移动设备版本。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台湾代工厂和硕暗示:iPhone 6S即将量产

苹果(ios app开发)台湾代工厂和硕暗示:iPhone 6S即将量产

近日,苹果台湾代工商和硕科技董事长在股东大会上暗示,苹果新一代智能机iPhone 6S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据媒体报道,和硕科技董事长童子贤在6月15日公司股东大会上透露,和硕大陆工厂正在扩招。“童子贤的‘大陆工厂招人’一说,透露苹果iPhone 6S将在8月至9月大量量产,因此和硕必须提早准备人力,迎接订单。”台媒分析称。

台媒还表示,童子贤未透露此次大陆工厂扩招多少人,但考虑到iPhone 6S比上一代更薄,需要更多人力协助,预计和硕将新增上万名员工,届时大陆生产线将增至10万人左右。

据网上传闻,相比iPhone 6,iPhone 6S拥有提升了硬件,如背部配有双摄像头孔,起步存储空间从16GB增至32GB,4.7英寸版屏幕分辨率增至1080P,5.5英寸版提升至2K级别,机身防水,支持无线充电,后置摄像头升至1200万像素,采用新触屏技术Force Touch等。

【点评】苹果想保密,可庞大的产业链上代工厂们不愿意――谁都想借助苹果利好消息提升自家业绩打压对手。因此,从最近几次iPhone发布看,苹果拿出来的新品与网上爆料的产品“雷同”。不过没关系,发布前的爆料会让新iPhone关注度持续升温,成为占据“头条”的常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当心!苹果(ios app开发)Siri可能会成为监听机器

当心!苹果(ios app开发)Siri可能会成为监听机器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近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当心聆听机器》(Beware the Listening Machines)的文章。

作者伊桑・朱克曼(Ethan Zuckerman)认为,聆听机器可能成为人们的一种监听系统,人们应该对此类问题具有更多的意识和讨论。

当智能玩具和亲切的机器人可以聆听人们说话并作出反应,它们和监听系统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在我的生活中,一个很大的乐趣是参加我感到好奇但一无所知的领域的会议。所以,当我的朋友凯特・克劳福德邀请我参加一个为期一天的“聆听机器峰会”,我简直无法拒绝。

什么是聆听机器?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芭比娃娃,这种玩具能够聆听孩子说的话并作出相应反应。

《华盛顿邮报》在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这种玩具:“在最近的一个纽约玩具展上,美泰公司的一个代表在介绍芭比娃娃的最新版本时说:“如果你说‘欢迎来到纽约,芭比娃娃。’芭比娃娃会回应道:‘我爱纽约!你呢?告诉我你最喜欢这个城市的哪个部分?食品、服装还是景点?”

通过记录你孩子的问题,将它们上传到一个语音识别服务器,并识别一个关键字(“纽约”),芭比娃娃完成了这个魔术。芭比娃娃的制造商ToyTalk利用你孩子的话语来帮助他们调整语音识别系统,并可能将这些声音文件存储下来以备将来使用。

这就是聆听机器的伎俩。你可能不希望美泰公司记录你孩子所说的话,如果你能想象你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那么你应该能够想象到美泰公司使用这些记录文件时可能带来的危害――聆听系统的滥用或者审讯。(例如:“Siri,我是警察。告诉我们朱克曼先生最近的一百条谷歌(微博)搜索记录。他搜索过炸弹制造说明吗?”)

正如一位发言人(由于查塔姆宫规则,我不能告诉你这位发言人是谁),聆听机器具备监听系统所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它们无孔不入,开始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它们能持续而无限期地存储我们的通话记录。

3.它们能够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试图理解人们的说话内容,并按照它们的理解作出行动。

为了减少这种监听行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性质,聆听系统通常被嵌入迷人、可爱而令人愉快的设备:玩具、机器人和语音助手等。

聆听系统的支持者认为,它们是技术更深入地融入我们生活的方式,它们将一步步使计算机成为我们的帮手、玩伴和密友。最近有一个展示共享家庭伴侣机器人的视频引发了很大的争论,争论焦点包括我们是否会想以该产品设计的方式与机器人互动,以及一个足够强大的机器人伴侣应该如何表现。

如果机器人观察到人们虐待配偶的行为,它是否应该呼叫警察?如果机器人被设计成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朋友和知己,但为之付费的是母亲,我们能够希望它会告发吸食大麻的孩子吗?(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机器人足够聪明,能够理解和解释复杂现象。我们的一个最好的发言者认为机器人距离这个水平的理解力还很遥远,但被精心设计的机器人旨在欺骗我们,它让我们相信它们已经具备这种深层理解力。)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不情愿的情况下受到聆听机器的监听。ShotSpotter是一种城市枪声监听系统,如果它将其他事件――如一个吵闹的泳池派对――弄出的响声当作枪声并招来警察,你感觉如何?呼叫中心工作人员已经习惯将他们的通话记录下来,以备上司检查。如果Uber司机被要求将他们与顾客的通话记录下来以备检查,那将会怎样?邀请聆听机器进入你的生活,信任Siri或可爱的机器人伴侣是一回事情,而接受雇主或当地执法机关安装的机器的监听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

美国消费者监管机构的一个代表对此作了很好的发言,她在发言中概述了一些有可能被用来监管聆听机器的现行法律和法规。尽管美国并没有许多欧洲国家那样全面的隐私立法,但它也有一些特定部门的法律可以用来防止滥用监听机器: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公平信用报告法(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和HIPA等。

她指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针对电子监视系统采取了两项行动,以防止“商务活动中的不公平和欺骗行为”,如某些商家在出租的笔记本电脑中安装侵犯隐私的拍照软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这是对消费者真实而具体的危害。

我发现,现有的法规和公平理念可以为监管聆听机器提供一个框架,但我还是不会聆听机器。抛开执法方面方面的问题不论,我怀疑这些理念是否能够为思考聆听机器的未来监管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框架,因为我不相信所有人都明白这些聆听系统的影响,并预计它们未来可能的发展。

公司发明新技术,并将它们推向市场。消费者偶尔做出反应,如果他们的反应足够大声,政府监管部门会介入调查并敦促公司作出改变。人们有一种感觉,似乎这是恰当一种的过程,如果采取更强有力的监管,也许会在技术发明者展示新技术的好处之前压制创新。

但这是一个弱势的监管模式,监管力量在与市场力量的对比中处于弱势。只要产品走上市场,企业就是尽一切努力说服人们: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将成为新常态。当苹果 推出Siri时,它努力说服人们应该定期与计算机对话,以便预订晚餐、检查交通状况和征求意见。苹果可以通过将Siri预装在手机中并提供免费服务的方式使它变得普及,并为它大力宣传。

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人起诉苹果不当使用Siri收集的数据。但在近几年中,苹果已经赢了:我们正在与电话交谈,分享我们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这里有一个技术监管有关的问题,我们很少,――如果有的话,谈论什么是一个我们想要的技术世界。

我们想要一个这样的世界吗:我们要向我们的电话吐露自己的秘密?而且,怎么确保企业恰当处理这种新型交互产生的数据?(在聆听机器峰会上,有明智的政策制定人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机器人特权(robot privilege)。这种保护类似于律师与客户间的秘密特权(attorney/client privilege)――简单来说,就是律师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包括案情分析、诉讼策略、谈判方法、事实陈述等一切通信和言论都是保密的,任何人不得披露。

就像一位朋友指出的那样,这些问题不是监管的问题,而是政策的问题。监管机构所面临的挑战是,在现有的管理框架内,我们如何确定哪些技术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应该受到特殊审查。

如果Sir的例子看来不切实际或琐碎,那么我们再想想斯诺登披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数据收集计划。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再次看到那种推推拉拉(pushmi-pullyu)的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监管下,情报机构抛开了公众意见和国会监督,现在也仅仅是有所收敛。

让我们看看生物学界传来的消息:一种叫做CRISPR的强大的基因操纵新技术正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CRISPR使有机体内的基因删除变得比从前容易得多,生物学家可以在生物体内任意删除或者添加基因。就其本身而言,CRISPR 正在引发关于什么样的遗传干预是适当的这一问题的许多思考。

但进一步的想法――基因驱动――正在科学界引起激烈的辩论。使CRISPR具有可遗传性是可能的,这意味着你不仅可以改变一个生物体中的基因组,而且可以使它的后代继承基因组的这种变化。但是,应该由谁来做这样决定。

好消息是,已经有监管机构禁止此类研究的先例,而且科学家一直有激烈讨论问题以影响决策者的强大传统。聪明的人们正在争论基因驱动,我也有幸与该领域的科学家交谈,他们很乐意与公众就这项新技术是否、何时及以何种方式起作用展开对话。

我们需要IT领域产生一种更好决策文化。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对话传统。我们需要讨论的不仅仅是什么是可能的,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值得要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