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旅游APP应用切入细分市场:那些金矿边上的卖水人

在线旅游APP应用切入细分市场:那些金矿边上的卖水人

       互联网热点正在不可阻挡的向移动互联网转化。对于在线旅游来讲,移动APP应用是当下行业的颠覆者,也是未来的王者。

       目前中国市场针对在线旅游的移动APP大约有100多个,主要分为一站式和细分化两种。采用一站式APP的往往是像携程、去哪儿这种在线旅游巨头,他们将优势资源的整合,为用户提供整体的产品服务。而从整体来讲还会一些有不起眼的“尾单”,由于大公司操作成本的问题不会被巨头所重视,于是便留给了创业者从细分领域切入在线旅游的机会。
       细分APP的产品逻辑在于移动端的应用场景、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相应的也会产生许多应用场景。在路上CMO浦明辉比喻称,“旅游细分APP就像金矿边上的卖水人,繁华区的便利店”。
       繁华的金矿
       根据全球旅游业权威研究机构PhoCusWright最新的研究报告,2013年47%的中国人拥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为在线旅行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也因此,服务商如何通过移动应用为旅行者提供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对于整体中国旅游市场来说,在线旅游目前市场份额只占10%多一点,发展空间巨大。从财务数据来看,2014年第一季度“去哪儿旅行”APP收入为1.063亿元人民币,在路上单日销售额最高也曾到过200万。
       来这游产品总监陈博认为,目前在线旅游的细分市场还有很大空间,“现在的细分领域更多的还是解决旅行的预定问题,未来势必要更多的解决旅行服务问题,但目前市面上的细分化旅游APP还未做到。”
       不过,浦明辉认为,细分领域的在线旅游移动APP,与其他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更加需要资源、资本、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对此陈博表示认同,他还特别指出,细分化旅游市场的创业风险要更高。
       开辟险路
       在线旅游的细分市场属于一个长尾市场,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清楚用户诉求、痛点,通过哪些渠道找到用户。
       面对一个“用户可能哪里都有,也可能哪里都没有”的细分旅游市场,陈博认为一个新的细分产品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论证:第一阶段证明他的细分市场是存在,且支持创业团队规模发展的;第二阶段需要证明供应商的产品支持、服务的能力能够规模化放大这一细分市场;第三阶段需要将自己的用户实现规模化。
       去哪儿副总裁、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谌振宇表示,特殊的旅游人群,有特殊的APP需求,一点都不奇怪。比如极限旅游。小众群体在社会各个层面都会有,但要看时机,早几年,梁冬针对高端人群做的独特旅游项目,就不是很顺利。
       在旅游的细分领域,部分的细分市场虽有比较大的空间,但就细分化的手机应用本身而言,走上变现与盈利的道路前,必须兼顾休闲旅行产品、价格竞争力、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开放平台对接等多方面。
       从趋势上看,一些细分化的APP更多的是想借助移动互联网,想要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在取得一定用户后,也要开始卖酒店、卖机票,也走向了一站式。毕竟机票、酒店是在线旅游长期稳定的盈利来源。
       对此谌振宇表示,细分化的旅游App的市场空间,在能守住边界的情况下,过舒舒服服的小日子没问题,但要成为上市公司比较难。“当一个细分领域的利益足够大的时候,巨头一定会介入,这是规律,”他如是说。
  方向
       既要寻求精细化的服务又要提升服务品质的在线旅游,巨头们可以将优势资源整合,从而强化自己的品牌,那么细分化的旅游App如何增进用户的“安全感”呢?
       蚂蜂窝CEO陈罡认为,目前在线旅游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细分的旅游产品有能力推动整个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促进旅游信息平台与交易平台的无缝对接。
       在线旅游的UGC模式一直被行业内看好,虽然在我国一年三次旅行的经历已经算很高,但旅行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备元素,更多的UGC内容也触发了用户高频次的线上交流。
       而目前属于卖方市场状态的旅游行业,虽然有线上的服务,但说到底旅游的产品和服务依然来自于线下。在实质上,线上服务产品只是充当导流的作用,并没有解决用户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
       加上全国各地旅行机构、各类旅游服务机构还有很多没有互联网化。有些初步接入网络平台的服务机构,服务素质不够高。比如消费者订了房了,到店却没房。
       这样看来,未来的在线旅游一定是从旅行中的服务寻找突破口,通过分成或其他方式激励线下服务商适应线上用户的定制化需求,而App则承载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让用户能看到具有差异化的产品。
       陈罡指出,在线旅游变为买方市场的拐点是,线上用户通过UGC攻略内容做出消费决策。在不断促进用户做出这种决策的过程也是旅游行业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的过程。
  巨头眼中的细分市场
       在线旅游本身就是非常典型的O2O模式,因为旅游一定是会去到实地的,到了目的地就要吃住游览购物等等。谌振宇认为,对于一站式与细分市场的旅游应用都应该从信息透明入手,给消费者更多的指引,防止其上当受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随着传统旅游机构互联网化程度的深入,今后也还会有不少值得探讨、发展的新项目。”谌振宇举例道,“例如可穿戴设备应用、在线旅游金融完善等等。”
       在携程无线CEO江浩看来,细分式和一站式旅游APP是不冲突的,他认为部分细分市场还是有比较广阔的空间,比如携景区门票、长途客车票的销售,这些领域的网络渗透率并不高,但这也牵涉到旅行途中的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在覆盖率与客户体验上必须投比较高的努力。
       江浩认为,虽然旅行者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了旅游App的细分化,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在不同应用间跳转会增加用户的费力度,因此一站式旅游应用对用户满意来说是更为理想的,不过对于中小开发者来说开发难度也比较大。
       对于细分领域,携程无线团队也在不断进行手机应用的更新,通过最新版本的携程手机应用,客人已经能够随时随地搜索目的地、预订住宿和交通、退改签、预订机票座位、查询登机口、购买景点门票、团购酒店餐饮及当地活动等。
       “旅游app的未来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变现的要求,走入电商的佣金模式会是比较好的选择”,江浩表示,如何提供用户最丰富的产品,最有竞争力的价格,最便捷的服务仍然会是一站式与细分市场应用面临的挑战。
       附:
       蚂蜂窝提供全球旅游攻略、旅行点评等综合服务,提供景点、餐饮、酒店等点评的真实分享,并帮助旅行者制定旅游方案。
在路上是一款旅行记录分享交流平台,其APP可以按每条图文记录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排列,旅程结束时你就已经有一份按时间轴和地图轨迹的图文游记。
来这游是一款以目的地旅游为核心的APP,通过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对他们的服务质量进行管理,通过利益来驱动他们做好服务。同时,来这游会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在把这些信息反馈给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改进。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拼车APP:巨头开始关注,下一个将井喷的行业

拼车APP:巨头开始关注,下一个将井喷的行业

最近几周,由于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降低了用户返利,与年前的火爆情况相比,冷清了许多。在腾讯和阿里的支付大战中作为马前卒的打车应用还能火多久,行业人士普遍不看好。

两个月前国外的叫车应用Uber悄然进入中国,国内的用车应用也开始市场发力,在O2O大行其道的今天,移动互联网被资本热捧的环境下,围绕衣食住行的各类APP都被市场看做仙股一般的期待。

由于快的嘀嘀的一轮烧钱大战对于市场的教育,拼车APP开始进入老百姓的手机。看看目前市场上的拼车应用有58拼车助手,AA拼车,顺风车,微拼车,哈哈拼车,爱拼车等。在几个行业人士的分析下,我们得出几个观点 :

1,PC端和移动端:

58拼车,AA拼车,顺风车,基本是在PC端推广,移动端产品业务流程产品体验都相对很弱。微拼车,哈哈拼车,爱拼车等主要基于移动端产品来推广,PC端基本没有业务流程。

2,团队背景:

58当然不用说,属于行业内的富家子弟,但是看其应用的产品设计及用户数,都相对较弱,笔者只能说在58内部这是一个不被重视的项目。 而AA拼车,顺风车,微拼车的创始人及团队基本来自传统行业,有一定的本地关系及媒体影响力,在当地都有不错的用户数。 哈哈拼车,爱拼车则是有着互联网基因的团队,据说哈哈拼车有技术人员来自百度,爱拼车的三位创始人则都来自阿里,并且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得到了来自快的打车的天使投资人的第一笔投资。

3,拼车还没形成行业:

说起拼车,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这样一种业务并没有任何的行业标准,也没有政府的行业规定,但是2013年12月31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关于小客车合乘指导意见》出台,给拼车带来了正名,随着北京的政策出台各地政府也开始着手当地的拼车指导意见,据悉,杭州则在2014年下办年发布拼车政策,并即将在个别区域试点。 上海则在研究更为细致的拼车指导意见。 一但多个城市拼车政策出台,拼车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行业人士分析过全国一年的拼车市场可以达到1.5万亿的市场规模。

4,巨头关注,即将井喷的行业

马年春节,拼车APP的市场开始升温,在春节期间的央视新闻报道中,顺风车和爱拼车两个团队分别做了一次春节帮你回家的活动, 顺风车聚集了一拼公益人士和媒体人发起拼车回家,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而爱拼车则与百度贴吧合作,用户在PC端和移动端的贴吧报名,也可直接在爱拼车APP上发起拼车(据爱拼车披露的数据,他们一共帮助了1万4千多人拼车回家)。

5,热钱涌动

据说国内几家做的拼车团队有一个微信群,其中一家创始人说,一天最高峰有5家VC来看项目,这并不夸张。 如今受投资人热捧的移动互联网行业都不缺钱,随便发篇微博就能有10多家投资机构找上门来,也得得益阿里,腾讯力推打车应用,让未来的拼车行业提前爆发。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超级巨头百度的“移动入口”:应用商店、浏览器和超级APP

现今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正逐渐转变为BAT围绕开放平台间的激烈碰撞。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且不如阿里与腾讯高调,但百度已经在移动端暗暗发力。
过去一年,百度将25%的研发经费,都投向了移动端。收购91无线,则花费了其近20亿美元。截至2013年第四季度,百度已经拥有14个用户数过亿的APP,包括百度手机客户端,百度手机助手,百度地图,爱奇艺,91助手等。
一定程度上,BAT正在进行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延续了各自在PC端的路径:先是在前端抢占入口,争取尽可能多的用户和流量,然后建立商业模式,将用户和流量进行变现。
之前,相较于阿里和腾讯,百度的移动战略显得最不清晰,产品也显得纷杂。但随着对91无线的收购,以及多个轻应用的推出,百度逐渐摸索出了“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的双重分发模式,暂时消解了外界对百度移动战略的质疑。
但即便如此,百度目前的“入口”中,仍缺乏像微信那样对用户“强粘合”的产品。无论是应用商店、移动搜索,还是地图、视频,都不算是移动互联网的强需求。从这个角度看,百度的移动入口地位还不够坚固。
“应该说,百度的移动布局肯定不如腾讯,但比阿里要强。”一位曾接受百度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阿里有支付宝客户端,但那不是入口,是一种应用,淘宝的APP交易量也不大。相比之下,百度的移动分发渠道和地图等APP,对用户的粘性更强。”
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入口变得纷繁复杂。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百度,要复制它们在PC时代的成功仍然仍重道远。但对百度来说,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靠“搜索框”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平台梦”的蜕变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百度起了个大早,却赶了晚集。
早在2009年,百度就希望像谷歌那样,做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创新,开发出一套操作系统,来占据移动端的最底层入口。但经过内部讨论后,百度觉得底层创新的难度太大,于是它转而寻求与操作系统合作,通过预装搜索来增加市场份额。
据悉,当年的百度曾在塞班和安卓系统中徘徊良久,最终选择了与塞班合作。在安卓崛起后,百度又不得不调整之前的战略,决定自主研发操作系统。于是,在2011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由百度研发的“易平台”正式亮相。
彼时,百度对外宣称其战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打造易平台,将百度的移动软件打包整合到手机端;第二步是做云生态系统;第三步则是推出百度云操作系统。
那时的百度雄心勃勃,它试图建立的是移动端的系统平台,让所有的应用都在百度的系统中运行。但事实证明,“易平台”推广得并不顺利。由于缺乏自身的硬件产品,百度对于每一台植入“易平台”的手机,都要支付给手机厂商一定的费用。高额的成本,让这条操作系统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通畅。与此同时,百度却错过了在移动互联网初期推出“超级APP”的机会。
直到2012年,百度才调整了战略,开始做各类APP应用,将其在互联网上的产品转移至移动端。
这些消费级的APP,包括了百科、贴吧、文库等等,其中一些在各自的垂直领域取得了不错成绩。然而,这些移动APP往往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整体的优势。
与此同时,百度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平台梦。在2012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云发布了面向开发者的“七种武器”,包括百度个人云存储、LBS·云、百度移动云测试中心、百度应用引擎,以及多屏幕ScreenX技术、百度移动云应用生成服务和百度移动浏览内核。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则提出了“百度云三重奏”概念:“第一重”即铺设云基础设施,“第二重”是打造新型应用平台,包括云端一体应用环境和个人云存储。“第三重”是与APP开发者共建商业模式。
而此时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寡头格局——腾讯形成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移动战略;阿里在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后,构建起围绕生活服务的移动电商网络;百度的移动布局,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也就在同一年,360推出了手机助手、手机安全卫士产品,成了国内最大的安卓软件分发平台之一。在这一点上,百度显然慢了一拍。直到2013年3月,百度才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助手,2013年下半年则收购了91无线,这才跃升安卓软件最大的分发平台。
到了2013年,百度终于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
在智能手机上,苹果和谷歌已经在“生态系统”层面建立起了极高的壁垒。在谷歌的移动生态链中,底层是硬件和操作系统,中间层是包括地图、搜索等在内的应用,顶层则是应用商店平台。在这个架构中,腾讯等公司构建的移动生态,都是在其中的某一层,构建出一个小生态。
百度曾试图做底层生态即操作系统,但因难度太大而放弃;在应用层面的生态系统中,百度也始终缺乏一个能黏住用户的好产品。众所周知,微博和微信出现后,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这些具有强社交属性和用户粘性的产品。而在自己擅长的移动搜索领域,百度发现,人们在移动端对搜索的需求远远小于PC端,搜索平台的想法也难如愿。
苦苦思索之后,百度试图摸索出一条新路:即建立一个脱离操作系统的移动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百度不仅作为入口,还要创造机制和氛围,让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产品,获取流量,在调动起开发者和用户的积极性后,百度再从中获益。
“双重分发”模式
而这一生态系统的构建,以百度收购91无线为标志。
2013年10月1日,百度对外宣布完成对91无线的收购。91无线旗下的91手机助手和安卓市场,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之一。百度看重的,是91的移动分发平台、开发者资源和流量变现能力。
拥有了91无线,再加上百度手机助手,百度系的内容分发量得以排到国内首位。目前,百度和91无线,占据了本土移动分发41.2%的市场份额,日均分发量突破9000万。
百度方面此前表示,91无线和百度手机助手的用户群重合度并不高,因此在高度增长的行业趋势下,两家都会保持自己的产品,共同争夺市场份额。同时,百度在收购91无线后也启动了整合工作,其中包括平台数据的共享、渠道分成计划等。
在此基础上,百度完成收购后,提供给了开发者前向、后项两种收费模式,以此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好地变现。
所谓前向收费,是指向终端用户收费。百度提供的支付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实现从订单到支付的全流程,这对于预付费软件的开发者有着不错的吸引力。后向收费则是指向广告主收取广告费。在百度的移动广告平台中,公司可以帮助开发者每年获得数十万的收益,之后百度再与开发者进行分成。
即便构建了完整的商业模式,百度并不满足于这种“应用商店”式的渠道卡位。李彦宏并不讳言,应用商店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在传统的应用商店分发模式下,70%的下载量集中于0.1%的热门应用,而99.9%的低频应用仅占到了总下载量的30%。换言之,非热门应用上线即被淹没,而长尾APP即使安装后也被闲置。这造成了开发的应用越来越多、中长尾开发者的生存状况却不乐观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百度希望在移动搜索领域,也能制造出一种新的分发模式,以实现长尾需求的对接。于是2013年8月,“轻应用”(lightApp)应运而生,百度就此形成了“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的双重分发模式。
简单说来,轻应用既有着无需下载的特性,又有着不下于本地APP的功能。用百度的话说,轻应用既不是一个工具,也不是一系列产品,而是一种机制,能够把移动搜索的长尾需求分发给开发者,同时为用户提供“搜索即服务”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轻应用也能像网页一样智能分发。
进一步说,如果说91分发的是下载量靠前的热门应用,那么,轻应用对应的则是被人们忽略的长尾应用。
毫无疑问,轻应用盘活了百度的移动搜索业务。眼下,轻应用需求最为旺盛的领域包括团购优惠、交通出行、旅游景点等生活服务类应用,办公学习、金融理财等在线工具类应用,以及,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媒体类应用。58同城、好大夫、黄太吉等企业,已参与体验。
面对轻应用的开发者,百度同样提供了两种盈利模式:一是移动广告模式,即百度提供移动广告插件,开发者可选择在轻应用页面嵌入,嵌入后自动获得广告收益;二是前向收费模式,即百度提供支付插件,帮助开发者和用户完成线上交易,直接变现获利。
如今,这种策略已初见成效。2014年2月27日,百度公布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9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2013年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19.44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3.2%。其中,百度移动业务营收占到第四季度总营收的20%,来自移动端的收入,为整体营收的增长作出了明显的贡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只有百度一家看到了轻应用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眼下,微信公众平台、UC开放平台、支付宝公众平台,已相继发声,纷纷为自家平台的轻应用摇旗呐喊。
打造“超级APP”
目前,应用商店、浏览器和超级APP,被业内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三大“流量入口”。对百度而言,收购91无线是为了抢占应用商店的入口,做轻应用则是为了让移动搜索抢占浏览器的首页,接下来,百度要布局的就是超级APP。
超级APP,指的是类似于微信这样的、拥有庞大用户数并围绕其形成超级平台的应用。对百度而言,公司旗下有14个用户数过亿的应用,其中,百度地图最有潜力成为超级APP。
据国内调研机构中国IT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手机地图市场监测报告》显示,百度地图在手机地图客户端累计用户市场占比达54.26%,稳居第一位,累计用户超过2.46亿。与此同时,百度地图相关统计数据就显示,在“手机地图的功能用户使用情况”调查中,除基础功能外,附近/热点查询功能渗透率不断攀升,达到42.58%。其中,餐饮、银行、娱乐、商城超市、酒店信息查询,在生活服务信息查询行为中比例最高。
进一步说,如果腾讯凭借微信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社交娱乐平台,那么,百度地图就有可能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事实上,早在2012年10月,百度LBS事业部成立后,百度地图就开始从单一的出行工具,升级成为生活服务平台,在其导航功能上聚合了团购、美食、酒店预定等O2O生活服务。截至2013年8月,百度地图覆盖了国内近400个城市,拥有300万商户和120万家餐馆信息。
与91无线与轻应用的战略一样,百度地图也十分重视与开发者的合作。据此前媒体报道称,百度LBS产品的体系分为三层,最底层的是百度的服务能力,譬如定位服务;第二层则是建立自有产品,包括百度地图、百度公交、百度旅游、百度导航等产品;而第三层,百度希望与开发者一起共建。
据悉,目前百度LBS开放平台日活跃APP达10万,为25万个网站和应用提供地图服务,并为超过7万个APP提供定位服务。
不过,要构建一个以地图为基础的生活服务平台,百度仍需面临支付方面的挑战。如果说,高德地图在阿里入股后能迅速完成用户在地图平台上的消费闭环,那么,百度旗下的支付新秀“百付宝”,能否担此重任?
就目前来说,百度地图生活服务类消费的提供方式,还是通过跳转至第三方站点完成。比如,用户搜索附近的餐饮,会跳转至订餐小秘书完成预定;找到团购类服务,则会跳转至美团网、糯米网等完成购买。
与此同时,前述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称,“地图服务在美国已经是移动互联网中的强入口,但在中国目前还不是。”而未来,地图能否成为移动端的强入口,当下还无法下结论。
无论如何,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已经十分明显:在商业模式上,通过收购91无线,补全了其对于开发者运营以及APP商业变现的能力;在战略上,牢牢把握了应用商店、移动搜索和超级APP这三个移动入口。
在百度构建的移动生态体系中,原有的“流量、收入”体系,变成了“流量、收入、开发者”三级体系。如果说在PC端,百度只需把流量导入各种应用即可,那么在轻应用之下,百度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为这些应用买单?这涉及到运营和分成、开发者之间的竞合关系,更涉及到复杂的生态。
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拥有丰富的平台管理经验,腾讯也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多年,而对于百度来说,生态系统,还是个新鲜事物。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移动菜谱类App应用开发:下一个新风口

移动菜谱类应用创业:下一个新风口
近日,易观国际发布了最新的“2014年1月移动美食类APP数据分析”报告。其中,移动菜谱类APP应用凭借便捷快速的特点,在月度活跃数方面独占鳌头,好豆菜谱和下厨房分列第一位与第二位,第三名是肯德基APP。第4至第7为也都是菜谱类APP,第8到第10为美食发现类APP,移动菜谱类APP占据了美食类APP前十席中的六席,引人关注。
移动菜谱应用获得市场关注
早在去年9月的时候沙水写了一篇文章《美食菜谱:下一个多金的黑马市场》,并预测美食菜谱市场将会是价值无限,有宝可挖。然后对照这次易观国际发布的移动美食类APP用户数据分析报告,我们可以发现,以移动菜谱为代表的美食类APP正受到互联网分析机构与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产品更加垂直化与细分化的趋势还将扩展到更多的领域。
据沙水估计,国内移动菜谱类APP的装机用户总数约为6000万左右。按易观国际月活跃用户数据排名,位居第一的好豆菜谱移动端用户数超过2000万,月活跃用户377.6万;位列第二的下厨房移动端用户数超过1300万,月活跃用户356.7万;排名第三的豆果美食宣称今年1月底下载量已达4500万,但易观报告显示其月活跃用户只有195.6万,与好豆菜谱及下厨房相比形成鲜明对比。
移动菜谱应用创业竞争激烈
沙水作为移动菜谱类APP最早的观察者,深知在菜谱这样一个小众市场创业的不易。尤其,在这样一个不为科技媒体报道,不被自媒体关注的细分领域,却有近十家竞争对手,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即便条件如此艰难,好豆菜谱、下厨房、豆果美食等移动菜谱创业公司却都坚持了至少3年以上的时间。
老周说:“成功都是熬出来的,最后肯定是机会来敲门,但你要能熬到那一天。”一个“熬”字,代表了专注与坚持,代表了对市场前景的肯定。对于移动菜谱市场而言,这么多的创业公司熬了这么多年,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可拓展的商业可能也越来越多,关于美食菜谱O2O 的尝试也正在实践之中。易观国际的另一组数据显示,移动美食类APP用户中,35岁以下的用户占了8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用户占了49%,并且上班族占到了近80%。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移动菜谱APP的市场发展前景。
移动菜谱市场三英争霸
从市场角度来说,移动菜谱类APP所对应的6000万用户背后是6000万个家庭以及数以亿计的人群。家庭消费市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大小事务无一不与之相关,而针对老人、女人、小孩等倍受关注的人群营养健康等问题也与美食菜谱十分相关,还有就是针对养生、减肥、降三高等功效相关的食疗方式也是大众关心的热点…….另外,关于菜谱中描述的食材采购,又正与当前炒得火热的生鲜类O2O电商紧密相连。以上种种,都是沙水随心一想就能想到的关于移动菜谱O2O的商业化路径,相信很多在移动菜谱领域的创业者们也都有想过。
就沙水判断,目前移动菜谱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越来越高,势必是好豆菜谱、下厨房、豆果美食之间的三英争霸。其中,好豆菜谱在资金实力、团队规模、人才实力上均处于领先地位,线上线下均有建树,只可惜身处湖南长沙,所以今年年后已经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以期弥补短板;下厨房的产品体验最好,月用户活跃度相对较高,但在资金实力与团队规模上的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排名第三的豆果美食则在月活跃用户数上面被好豆菜谱和下厨房甩到了身后,其产品体验均不及下厨房与好豆菜谱,市场推广力度虽大但是用户活跃度很低,恐怕难以受到资本市场亲睐。
总之,市场的集中化与用户的规模化决定了移动菜谱APP在2014年将成为行业研究机构的关注热点。而移动菜谱APP在家庭消费市场、健康养生市场以及生鲜电商市场等涉及O2O领域的尝试将成为其商业化拓展的最佳路径,充满了很大的想像空间。2014年,移动菜谱类APP势必将进一步两级分化,进入抢用户、抢市场、抢布局阶段,而最终的立足点将落实到产品体验上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美食菜谱App开发公司在下一个创业风口的两大理由

美食菜谱应用会成下一个创业风口的两大理由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够飞起来”,这句话在2013年的业内很火,也打造出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找风口”游戏场面。在找风口的游戏过程当中,BAT这三大土豪巨头都纷纷在移动互联网入口上下了大赌注,不能说BAT巨头们就认为他们收购的领域就是他们理解的优良风口,但在未来那个领域却一定可以对BAT战略布局产生重要效果。作为一名业界观察员,XX觉得我们不能被巨头的某些行为而看错了方向,有些风口可能就在巨头给你定下的指路牌旁边。
当初阿里收购高德地图的时候,笔者跟热点跟的比较快,看到了一篇“阿里巴巴入股能否推动高德淘宝梦?”文章作者认为阿里和高德的这一次牵手是在共同为一个美好的地图O2O梦想而努力。不久之后,其他具体们在地图投资上的跟进,也渐渐在铺开一场地图O2O的PK战场。由于餐饮O2O是地图O2O里面的重磅项目,就将笔者对于地图O2O的关注力都集中到餐饮O2O上了。
由于此前餐饮O2O这块最为火热的还是餐饮团购,很多新鲜而又有前景的领域,都没有太多的业界评论人士去探讨,因此笔者一直的以观望的方式了解这个领域。如今在俊世太保等自媒体作者们的探讨中,笔者也想来谈谈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的一些看法。这一次,笔者就想谈谈我为什么认为美食菜谱会成为创业风口的两大理由。(首先说明的是,笔者认为优良的创业风口应该是已经拥有巨头踏入,有既有的概念优势,然后还拥有可观的前景和较为理想的突破方向,笔者接下来就从这两个点来谈谈我看好美食菜谱的理由)
饮食问题严重,亲自下厨成新趋势
这几年里,饮食方面的问题不断,令不少人在外吃饭的时候人心惶惶的。而在不同的名人大V们频繁发出“这世上还有能吃的食物”的疑问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在出于成本,安全、卫生等角度,选择亲自制作食物。虽然说亲自做饭,并不能直接解决掉饮食上的一些安全问题,毕竟食材大部分都还是需要在外购买的,但至少在制作的流程上,要令人吃得放心一点,所以将这个用户亲自下厨的大趋势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现状结合起来,会为美食菜谱软件带来更多的用户,扩大以帮助用户更快的学习制作一款美食而努力的美食菜谱应用发展市场。
反向思维:地图O2O带动了美食菜谱市场的发展
互联网公司们一直都在说着要颠覆传统公司,随着信息的变革,在信息传播上已经拥有很强的社交传播能力,他们的口号很响的同时还在扩大整个商业领域的市场规模,有能力的传统商家就能够在此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这是一个反向的思考。
餐饮可以占到国家GDP的5%,现在也正被互联网不断的渗透,在巨头大力推进地图O2O进程的过程中,餐饮O2O作为地图O2O的主要业务,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出现了不少新旧创业者,这其中包括目前不断衰退的大众点评和市场越来越大的美团。
餐饮O2O App开发主要解决的是用户在外消费的需求,用户在家的一些餐饮信息化需求,是美食菜谱这类教程信息产品来满足。8月底,速途研究院发布《2013年上半年安卓美食APP分析报告》,好豆菜谱在360手机助手、91助手、豌豆荚等五大应用市场的总下载量超过了1600万,其他的美食天下、美食杰、下厨房、豆果美食也都拥有数百万以上的下载数量。
虽然说美食菜谱们不断的努力,大力推动了国内餐饮信息化进程,甚至在此次的IT时代周刊第九届CEO年会上,某款菜谱应用还代表美食菜谱APP们获得了2013年度创新奖。在众多美食菜谱团队在产品的创新与人性化体验改进上都做出不小的成绩的基础上,对美食菜谱活跃用户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笔者认为,上千万的下载数量和巨头们大力推动地图O2O概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美食菜谱应用作为一种和制作美食最为贴切的产品,在餐饮领域是能够满足一半的用户需求的。地图O2O是巨头所推,不少真正对业务互联网化的商家会在巨头的推动下浮出水面,这也为美食菜谱类软件的商业化变现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在菜谱应用这个帮助用户学习美食制作方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原生品牌广告是个很不错的盈利点。拥有更多的资金,美食菜谱应用们自然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坊间传闻好豆菜谱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团队没有资金压力,也拒绝了不少看好其模式的风投,但笔者认为拥有更多的盈利空间终归还是好的。
因此总体上,笔者认为美食菜谱在拥有既有的概念优势,也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的情况下,是有机会成为一大优良的创业风口的。也就是说,笔者相信如果好豆菜谱他们这些美食菜谱软件如果能保持稳健的发展脚步,是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巨头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O2O开发] 个体服装企业如何逐浪O2O?


[ O2O研究 ] 个体服装企业如何逐浪O2O?

[O2O开发] 个体服装企业如何逐浪O2O?

     近几年个体服装企业不仅需要与线下各大品牌争抢客流,还要被迫参与线上电商价格混战,可谓于夹缝中求生存。随着o2o模式大热,个体服装企业亦将之视为绝地反攻的最好机会,而很多线下大牌服饰已经开始试水:歌莉娅与阿里旗下的微淘合作,绫致与腾讯微生活合作,美邦以“生活体验店+美邦APP”的模式推出了体验店,而五一前,雅戈尔更是高调宣布募资30亿元打造O2O平台。

    无论是时势造人还是人造时势,在这个线上线下大融合与大发展时期,O2O已是大势所趋,虽不是万能,但没有O2O却是万万不能,传统线下企业的渠道革命再难也要尝试。但就目前来说,无论从衣、食、住、行哪个行业来看,O2O均是需要具备雄厚资本才能玩得起的高端模式,从Bonobos的1.2亿美金到快的6亿美金、滴滴7亿美金哪一个不是动辄上亿?

     个体服装企业在迫切想拥抱O2O时, 却因单兵作战实力相对较弱,无法与之“共舞”。在“全民O2O”的年代,个体服装企业该如何才能将O2O模式融入自身,成功逆袭?

   旧壶装新酒 粉丝经济永不过时

这个年代与O2O几乎齐名的微商,相信都不陌生,将店开至消费者的手心,会是个体服装企业在移动电商红利划分大赛接近尾声时的最后一次投篮。但这与O2O又有何关联?众所周知,线上线下大融合是对O2O最形象化的阐述,个体服装企业最不缺的就是线下体验的场所及服务,而通过建立线上的平台扩大客流,聚集粉丝群体,实现在线上下单交易线下体验拿货甚至店老板上门为顾客进行私人定制的美好愿望都是可以完成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线上平台的建立,并非仅有微信这一渠道,笔者只为更具体的说明。而个体服装企业自身去建立平台、收集粉丝,并完成线上线下的无缝连接,不仅是需要经验及坚挺不倒的毅力,更需要时间的积累。以下表格为笔者挑选的几个适合个体服装企业自建线上平台的对比,可参考:


[O2O开发] 个体服装企业如何逐浪O2O?  

     借彼道成己身 寻求O2O合作项目

     在个体服装企业自身无法完成O2O模式转型时,寻求合作将是最佳的选择。当然,一个好的O2O合作伙伴有时候比找人结婚更难,团队要专业、费用要少、红利要高、引流要大、合作方式快速便捷、能自主操作平台、能提供更多更全的品类支持等等,这些都将是个体服装企业在寻求O2O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到的条件。与此同时,如果能看到其真实、成功的操作案例,则更为靠谱,如笔者在网上搜索服装O2O时,发现有很多针对O2O所新起的合作项目,但均存在合作方式单一、加盟费用过高、无真实案例、或者需要个体服装企业对原有店铺进行大规模改装等缺点,而在深圳一家名为时光仓的仓购电商平台所推出的“O2O千城百县”项目,目前在佛山、深圳等地均有成功案例,且投入成本少,可信度高。

    现阶段大多数个体服装企业在顾客体验及服务上是有一定优势的,重点在于如何将互联网消费时代的高性价比与快速引流相结合。而O2O模式恰好是可以让个体服装企业突破自身单一结构方式,跳出渠道限制,实现无缝销售的理想销售模式。笔者认为,未来几年,服装O2O将迎来最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各大服装巨头亦将纷纷展现他们在O2O方面的深度布局,而个体服装企业亦将在这一场O2O战争中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

 

一站式O2O APP开发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 O2O研究 ]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从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轨迹来看,互联网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第一阶段:通信时代。它颠覆了数字化信息的传播,诞生了门户、视频、社交等基础服务,但免费的玩法让大家只能依赖于游戏等增值服务赚钱,整个行业入不敷出。

第二阶段:电商时代。它融合了传统行业的零售,诞生了淘宝、美团等一批交易类的企业,也催熟了美丽说、大众点评等一批决策类的公司,为互联网补足了血,整个行业欣欣向荣。

第三个阶段:实体时代。它深入到传统行业的实体经济中去,采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降维攻击,优化流程、提升体验,使得最终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物美价廉逼格高的水准。当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作为一条鲶鱼,它带动着国内整个手机产业的升级,一扫中华酷联当年的颓气,并将这种做法延伸到了其他行业。

这三个阶段,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我觉得最合适的就是o2o。第一个O正是第一个阶段,即线上,信息时代;中间的2代表第二个阶段,即连接,电商时代;后一个O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即线下,实体时代。因此,O2O,仿佛正是互联网进化史的代名词。

从目前来看,整个互联网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最近几年没有出现过能比肩百度、腾讯、360、优酷、网易这些作为流量入口的企业。同时互联网基本走完了第二个阶段,阿里巴巴、京东的上市为这个阶段似乎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后在零售这个领域,也很难再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但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才刚刚开始,传统行业种类庞杂,相差甚大,每一个行业都充满着想象,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估计是目前整个人类所处的互联网发展的阶段,也是下一个10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如之前所说,整个互联网的进化共经历了三个大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正好遵循着线上——连接——线下的路径,即O2O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那我们先看看第一阶段——线上,这时的互联网究竟改变了什么,又暴露出了什么问题~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时期,我想最合适的就是:互联网颠覆了数字化信息的传播。互联网诞生之前,计算机把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存储在了一个个的晶体管里,可惜的是这些信息是相互独立的,即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信息是以孤岛的形式存在的。而互联网的出现将这些信息孤岛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从此以后,你的也可以是我的,我的也可以是你的,信息流通了起来。

数字化信息的种类不外乎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这四种,而它们的体积是从小到大的,因此受制于带宽,这一时期的互联网基本是沿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轨迹而发展的。最早的文字/图片时期,诞生了门户;音乐时期,又冒出了一批弄潮儿;视频时期,成就了YouTube,也有了优酷、爱奇艺、酷656这帮搜狐系。当然在这个过程里,社交是一直存在并进化的,因为只要能发文字,那就可以聊天了;如果能发图片,基本就可以约炮了,毕竟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如果还能发音频、视频,那就更好玩了,如果想了解,9158欢迎您~

这个时期,广大的用户都尽情地享受着,看新闻、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一个链接统统搞定,Q一下,那真是天涯若比邻,更重要地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不过提供这些服务的互联网从业者却怎么也狂欢不起来,因为他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悲惨的现实。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这个悲惨的现实就是免费的玩法让整个行业入不敷出,大家只能靠着风投的钱勉强度日。在这里不得不提360和腾讯这两个欢喜冤家,360的免费杀毒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亿万用户,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关上了互联网收费的大门,用户觉得连杀毒软件都免费了,其他的还好意思收费吗?一来二去,那些曾经坚持收费的厂商死的死,免费的免费,面向用户的产品很难再找到收费的了。

但关上了一扇门,必定还会再打开一扇窗,这扇窗呢,就是游戏。为了自己在游戏中的虚拟成就,广大用户还是愿意前仆后继地贡献大把大把的钞票的。所以那些年能上财富排行榜的互联网人士,几乎无一例外全是做游戏的,首富也是盛大的陈天桥、网易的丁磊。腾讯虽然起步不算早,但靠着自己海量用户来了个后来居上,抄袭、代理、自主研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成为了当真无愧的big brother

看起来,免费关上了一扇门,但游戏又打开了一扇窗,不过可惜的是,窗子进来的钱却远远堵不上关上门所带来的损失,整个行业处在一个入不敷出的尬尴局面。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上节说道,纯线上的互联网让整个行业入不敷出,那么摆在广大从业者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赚钱。既然线上赚不了,那大家的目光很自然地就转移到了线下,当时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将线上的流量导给线下,也就是连接。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阶段的话,我想最合适的是:互联网融合了传统行业的零售。因为零售作为市场经济下自由买卖关系中最核心的环节,它是最能,也是最容易赚钱的。那么想要赚钱,肯定得想法设法切入到这个环节里去。

这种切入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影响用户决策,例如美丽说、大众点评之类的;二是促成用户交易,例如淘宝、美团之类。当然,与决策类的相比,交易类肯定更赚钱,它控制着现金流,直接影响着决策类的发展。因此大家肯定都愿意去做交易,只有没办法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去做决策。制造业最终的产物都是一个个标准的产品,容易做交易,所以淘宝早于蘑菇街;而服务业的产物都非标准,很难直接做成交易,所以大众点评慢慢悠悠地做了10多年,直到千团大战,狂热的资本把全国人民教育了一通,大家发现吃喝玩乐也可以在网上买,这才有了美团这种做交易的。

至于怎么做决策,如何做交易,这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写的事情,后面有时间的话再单独说吧~但无论是做交易,还是做决策,互联网终于融合了传统行业的零售,给自己补足了血,马云也顺利地踢掉了游戏大亨们,登上了首富的宝座;奶茶妹妹也当上了京东的老板娘,并且proud of 东哥,整个行业欣欣向荣,形式一片大好。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也许正是因为这边形式太好了吧,一夜暴富的欲望让每一个掘金者都热血沸腾。投资人的热钱不断地涌进来,挑逗着每一个创业者的小心脏。根据IT桔子419日数据,目前已有1606家投资机构,这还不包括众多的独立天使投资人;国内已有15194家创业公司,而且每天都有新加入的;就连服务于创业的投融资平台、法律服务平台也是风生水起。这景象真是像极了总理所说的:掀起了万众创业的新高潮。

可问题是,创业做什么呢?第一阶段纯线上的事,基本是没戏了,现在如果还想着圈用户,做新的流量入口,那得问问BAT答不答应,即时他们看不上你,可关键是现在还有那种既大又强,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满足的需求吗?要是能找到,那真是对老一辈互联网从业者的侮辱。第二阶段呢,做交易?做决策?但阿里巴巴、京东去年的上市似乎也为这个阶段也画上了句号。如今去看各行各业,几乎全部都有连接线上线下的平台,也差不多各有各的寡头,像婚庆、装修、医疗、教育这类的还算是有得做,但复杂程度要秒掉吃喝玩乐类的几条街。

看起来,好的机会窗口已经关闭了,但这些都不是事儿,毕竟事在人为么,谁叫搞投资的和搞互联网的人都是一群高智商的精英人才呢,这两种人,一种有钱,一种有才,碰到一起肯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O2O开发] O2O—互联网的进化史

这个火花就是第三阶段——线下。它不再像第二个阶段,只是做个平台,线上线下两头挑,干的是卖货的营生;而是偏重于线下,几乎可以说完全就是线下,只是和原来做线下的人相比,他们是从线上转过去的,是用线上的玩法去做线下。

一站式O2O APP开发

[O2O开发] O2O,一部互联网的进化史


[ O2O研究 ] O2O,一部互联网的进化史

笔者认为,整个互联网的进化,正是沿着线上——连接——线下这个轨迹:①线上,互联网颠覆了数字化信息的传播;②连接,互联网融合了传统行业的零售;③线下,互联网正在再造传统行业的生产。一切汇成一个词,那就是o2o

[O2O开发] O2O,一部互联网的进化史

从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轨迹来看,互联网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信时代。它颠覆了数字化信息的传播,诞生了门户、视频、社交等基础服务,但免费的玩法让大家只能依赖于游戏等增值服务赚钱,整个行业入不敷出。

第二阶段:电商时代。它融合了传统行业的零售,诞生了淘宝、美团等一批交易类的企业,也催熟了美丽说、大众点评等一批决策类的公司,为互联网补足了血,整个行业欣欣向荣。

第三个阶段:实体时代。它深入到传统行业的实体经济中去,采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降维攻击,优化流程、提升体验,使得最终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物美价廉逼格高的水准。当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作为一条鲶鱼,它带动着国内整个手机产业的升级,一扫中华酷联当年的颓气,并将这种做法延伸到了其他行业。

这三个阶段,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我觉得最合适的就是O2O。第一个O正是第一个阶段,即线上,信息时代;中间的2代表第二个阶段,即连接,电商时代;后一个O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即线下,实体时代。因此,O2O,仿佛正是互联网进化史的代名词。

从目前来看,整个互联网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最近几年没有出现过能比肩百度、腾讯、360、优酷、网易这些作为流量入口的企业。同时互联网基本走完了第二个阶段,阿里巴巴、京东的上市为这个阶段似乎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后在零售这个领域,也很难再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但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才刚刚开始,传统行业种类庞杂,相差甚大,每一个行业都充满着想象,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估计是目前整个人类所处的互联网发展的阶段,也是下一个10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

如之前所说,整个互联网的进化共经历了三个大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正好遵循着线上——连接——线下的路径,即O2O

那我们先看看第一阶段——线上,这时的互联网究竟改变了什么,又暴露出了什么问题。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时期,我想最合适的就是:互联网颠覆了数字化信息的传播。互联网诞生之前,计算机把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存储在了一个个的晶体管里,可惜的是这些信息是相互独立的,即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信息是以孤岛的形式存在的。而互联网的出现将这些信息孤岛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从此以后,你的也可以是我的,我的也可以是你的,信息流通了起来。

数字化信息的种类不外乎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这四种,而它们的体积是从小到大的,因此受制于带宽,这一时期的互联网基本是沿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轨迹而发展的。最早的文字/图片时期,诞生了门户;音乐时期,又冒出了一批弄潮儿;视频时期,成就了YouTube,也有了优酷、爱奇艺、酷656这帮搜狐系。当然在这个过程里,社交是一直存在并进化的,因为只要能发文字,那就可以聊天了;如果能发图片,基本就可以约炮了,毕竟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如果还能发音频、视频,那就更好玩了,如果想了解,9158欢迎您。

这个时期,广大的用户都尽情地享受着,看新闻、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一个链接统统搞定,Q一下,那真是天涯若比邻,更重要地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不过提供这些服务的互联网从业者却怎么也狂欢不起来,因为他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悲惨的现实。

这个悲惨的现实就是免费的玩法让整个行业入不敷出,大家只能靠着风投的钱勉强度日。在这里不得不提360和腾讯这两个欢喜冤家,360的免费杀毒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亿万用户,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关上了互联网收费的大门,用户觉得连杀毒软件都免费了,其他的还好意思收费吗?一来二去,那些曾经坚持收费的厂商死的死,免费的免费,面向用户的产品很难再找到收费的了。

但关上了一扇门,必定还会再打开一扇窗,这扇窗呢,就是游戏。为了自己在游戏中的虚拟成就,广大用户还是愿意前仆后继地贡献大把大把的钞票的。所以那些年能上财富排行榜的互联网人士,几乎无一例外全是做游戏的,首富也是盛大的陈天桥、网易的丁磊。腾讯虽然起步不算早,但靠着自己海量用户来了个后来居上,抄袭、代理、自主研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成为了当真无愧的big brother
看起来,免费关上了一扇门,但游戏又打开了一扇窗,不过可惜的是,窗子进来的钱却远远堵不上关上门所带来的损失,整个行业处在一个入不敷出的尬尴局面。

上节说道,纯线上的互联网让整个行业入不敷出,那么摆在广大从业者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赚钱。既然线上赚不了,那大家的目光很自然地就转移到了线下,当时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将线上的流量导给线下,也就是连接。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阶段的话,我想最合适的是:互联网融合了传统行业的零售。因为零售作为市场经济下自由买卖关系中最核心的环节,它是最能,也是最容易赚钱的。那么想要赚钱,肯定得想法设法切入到这个环节里去。

这种切入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影响用户决策,例如美丽说、大众点评之类的;二是促成用户交易,例如淘宝、美团之类。当然,与决策类的相比,交易类肯定更赚钱,它控制着现金流,直接影响着决策类的发展。因此大家肯定都愿意去做交易,只有没办法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去做决策。制造业最终的产物都是一个个标准的产品,容易做交易,所以淘宝早于蘑菇街;而服务业的产物都非标准,很难直接做成交易,所以大众点评慢慢悠悠地做了10多年,直到千团大战,狂热的资本把全国人民教育了一通,大家发现吃喝玩乐也可以在网上买,这才有了美团这种做交易的。

至于怎么做决策,如何做交易,这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写的事情,后面有时间的话再单独说吧。但无论是做交易,还是做决策,互联网终于融合了传统行业的零售,给自己补足了血,马云也顺利地踢掉了游戏大亨们,登上了首富的宝座;奶茶妹妹也当上了京东的老板娘,并且proud of 东哥,整个行业欣欣向荣,形式一片大好。

也许正是因为这边形式太好了吧,一夜暴富的欲望让每一个掘金者都热血沸腾。投资人的热钱不断地涌进来,挑逗着每一个创业者的小心脏。根据IT桔子419日数据,目前已有1606家投资机构,这还不包括众多的独立天使投资人;国内已有15194家创业公司,而且每天都有新加入的;就连服务于创业的投融资平台、法律服务平台也是风生水起。这景象真是像极了总理所说的:掀起了万众创业的新高潮。

可问题是,创业做什么呢?第一阶段纯线上的事,基本是没戏了,现在如果还想着圈用户,做新的流量入口,那得问问BAT答不答应,即时他们看不上你,可关键是现在还有那种既大又强,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满足的需求吗?要是能找到,那真是对老一辈互联网从业者的侮辱。第二阶段呢,做交易?做决策?但阿里巴巴、京东去年的上市似乎也为这个阶段也画上了句号。如今去看各行各业,几乎全部都有连接线上线下的平台,也差不多各有各的寡头,像婚庆、装修、医疗、教育这类的还算是有得做,但复杂程度要秒掉吃喝玩乐类的几条街。

一站式O2O APP开发

万死一生,社交APP如何与微信巨鲸共舞?

万死一生,社交APP如何与微信巨鲸共舞?

  众所周知,微信是最强悍的社交APP杀手,是每一个社交创业者都不能忽视的对手。

  社交APP与其他高频应用(如IM、阅读)的竞争,本质就是时间和习惯的划分。社交APP要想生存,必须稳定地占据用户一定的习惯和时间,要想完成这种切分,只有持续稳定地提供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社交红利――高价值的信息、高价值的人脉、高价值的心理体验(虚荣心、归属感、表达欲、异性碰撞等)。

  “社交红利=本平台在主攻领域的社交价值-其他平台在同领域的社交价值”

  微信的可怕之处在于,作为公式中的“其他平台”,其强大到极致的产品设计和业已形成的用户基础,可以轻易替代甚至超过大多数社交APP的“核心价值”,即便有差距,也完全可以用其他方面的优势去弥补,这样一来用户就很难因为你提供的一点独有红利就形成稳定归属。当微信像海绵一样吸取了用户所有的时间,你的社交APP也就岌岌可危了。微信就像是“三体星来客”,强IM的高频打击如同“水滴”,强关系链封锁如同“智子”,它一口气抬高了几乎所有社交APP的用户获取和留存成本,使每一个社交APP从上线之初就要面对两大绞索:

  1、我有微信了,为什么还要下载你的APP

  2、在你的APP找到新朋友了――来,我们加微信聊吧。

  很多APP就此沦为微信的“新朋友获取平台”,之所以会这样,从用户心理的角度无非是:

  1、懒惰:在高度碎片化、快节奏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喜欢“集约”,懒于“兼顾”,倾向于把所有愿意维持稳定关系的好友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自然是微信了。

  2、恐惧:在社交APP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们的尝试多半是“尝鲜”,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会用多久,亦或这个APP本身能活多久,于是会说,你的微信号是多少?

  3、习惯:在日常社交场合,问微信号已经成为一种标配,加微信是比互留手机号更安全的选择,更不易被打扰,还省了话费。在社交APP上互留微信号同样具有礼仪意义,即意味着我不再把你当普通网友,我的朋友圈已经开始接纳你了。

  在此,菜狗并不想用常见的强弱关系、私密社交去界定微信。因为事实上,究竟把微信作为强关系沟通工具,还是当成微博,每个人的用法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两人的关系升级到“持久稳定”阶段,使用微信交流取代原有社交APP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微信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通信录,微信号就是这个时代的电话号码,每个人的主页都是他的名片。面对如此可怕的巨鲸,社交领域的虾米们该如何战战兢兢地生存呢?在此,野路子产品菜狗梳理了几种“幸存之道”,权当抛砖引玉。

  战略层:避开攻击半径、实施绝对的差异化

  在野路子产品菜狗的第一篇了,我列举了社交APP常见的18种经典死法,这是你首先必须避开的,要避免“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上明显的漏洞”,否则就是作死。但这远远不够,你必须首先避开微信三体舰队的攻击半径。

  中国产品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爱做“山寨+加法”,你微信牛逼是吧,我就搞一个微信加陌陌加无秘加比邻。你IM厉害是吧,我就搞一个比你还厉害的IM,这样的战略腾讯屡试不爽,但对于腾讯的对手,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菜狗曾就职中国电信,亲眼目睹易信的发展史。尽管从诞生之初这款APP就被寄予厚望,但你看她刚问世的卖点:流量更便宜、语音质量更高、更安全私密、电信背景……这是一个典型“加法”逻辑的产物,一切都只是寻求“更好”,本质仍然是另一个微信,既切不到用户独有的需求,也谈不上抢占用户的心智。

  大多数情况下,加法战略不仅没办法抓住用户的需求,还常常会使产品变重、加大他们的交互成本。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的加法恰好是正确的,那么也就进入了微信舰队的攻击半径。

  所谓攻击半径,即是微信的“可能迭代区域”,一方面微信自己可以很轻松地做加法,另一方面不会破坏原有的产品逻辑架构和体验习惯。你要相信,微信有这个国家最强大的产品和技术团队,他们专业、迅猛、追求极致,被荣耀感和归属感包围。如果不幸你用自己的努力验证了想法、教育了市场,他们将迅速跟进,并且几乎一定会比你迭得更好。

  好不容易刚刚有起色,你踌躇满志,这时消息出来:腾讯也做了……

  所以,你要寻求的是绝对的差异化,即如同Snapchat对Facebook,两者产品逻辑完全不同,后者不可能迭代跟进,这不是什么资源或执行力的护城河,而是基于产品逻辑的“结构壁垒”。商业博弈的核心是差异化,对于微信我们要做的不是颠覆,而是聚焦用户需求的“空挡”(特别是年轻一代用户),通过差异化提供独有的价值,重新划分用户的时间和习惯――只要抢到稳定的一小块即可。你不可能做得更好,但你可以做到五个层次的差异化。

  战术层:“差异化”的五个思考面

  (一)不同逻辑的信息流

  1、描述

  本文讲的信息流(new feeds)特指Facebook、微博、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动态页面。我们知道,信息流是一个“社交广场”,其本质是不断呈现你关心的、有意思的人和信息,不仅是各种碎片时间打发无聊的首选,也常常是一个用户与世界保持“心理连接”的手段,每天刷刷朋友圈,感觉我还在圈子里,我不是孤独的。

  微信首先是一个高频IM工具,其朋友圈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基于封闭关系链、分享成本低于UGC成本、弱筛选弱组织。突破口就在于此,信息流的本质是信息的碎片化和自组织,你可以完全重建其中的“粉碎包装”逻辑和“自组织”逻辑,从而搭建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流体系。归根结底,信息流的价值其实是使用户稳定地保持对一个圈子、虚拟王国的连接,用这个圈子的各种信息和互动填补他们空虚的内心和微弱的存在感,而你要做的是让自己营造的圈子和王国更加独特和聚焦,无法被微信替代。

  2、可选项

  A、在关系链上做文章,如采用半开放的关系链,能看到更多新朋友(半熟、弱关系)的信息。

  举例:在脉脉这款产品中,信息流可以基于“二度人脉”呈现,用户可以看见“好友的好友”的信息,同时由于产品特殊的“定位”,大家都在聊工作的事情,所以这些“二度人脉”及信息往往具有对实际工作显著的价值。在陌陌6.0中,信息流按照“附近”、“相似标签”排布,使其成为一个发现“有共同话题的新朋友”的利器。

  B、在信息形式上做文章,如匿名信息、问答信息、活动信息、垂直圈子信息。

  举例:尽管Secret已经倒下,无秘类却依然坚强生存,基于熟人的匿名信息提供了和朋友圈完全不同的“情境和生态”。而insta等图片社交应用,带来的则是一个纯粹、高逼格的视觉空间。

  C、在信息组织分发模式上做文章,如提升用户的再组织参与感(转发、点赞等),如通过更严格的筛选过滤机制遏制信息“噪音”。

  举例:尽管今天的微博已经沦为“垃圾场”,但是其强大的信息传递和公众自组织能力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转发就是声援,转发就是参与,转发就是态度,转发可以成为一次公共事件。

  (二)不同体验的IM

  1、描述

  IM是腾讯系的当家门面,从QQ到微信,在这一领域的优势使他们先后掌控了两个时代的人流入口。至少从目前来看,微信的IM交互模式最符合用户习惯,且体验最佳。从这一点去取得巨大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你可以效法Snapchat类,做一套完全不同的IM,给年轻新潮的用户留下深刻印象。

  2、可选项

  A、完全不同的通讯介质,比如拍照互动、视频互动、声音互动。

  伴随着流量价格的降低、网络的提速、无线城市的实现,未来的IM通讯中将有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在目前的微信使用中,文字交流是主要手段,图片多用于炫耀,声音则用在文字较多、懒得打字的繁忙场景。而未来的交流,将可能在“更丰富的内容、更高的效率、更安全的体验”三者中选择其一予以突破。

  举例:Snapchat类应用在国内的推广并不顺畅,但确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用拍照行为迅速高效地互动。菜狗曾长期使用Biu这款应用,尽管如今产品已经成“搞怪GIF集中营”,但在此前确实能感到拍照互动是一种很炫酷很迅速的体验。

  B、完全不同的通讯“视觉”,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

  举例:很多年轻人更喜欢使用手Q进行交互,除了关系链的沉淀和区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手Q的聊天界面更轻松有趣个性化,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而在去年,一款叫做Wire的应用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不论产品是否成功,其很有sense的聊天界面、更加纯粹的聊天体验成了人们热议的对象。

  C、找到一些微信无法(难以)交互和传播的东西。

  举例:还是要提一下Snapchat了,我曾经问过很多留学的朋友他们为何用这款应用,答案常常是“避免酒醉了以后乱传照片”。毫无疑问,Snapchat可以传播一些不方便在公共APP上传播、且无法导出的内容。

  D、以上选项都必须反复测算交互成本,验证用户习惯,否则很可能“十个创新九个坑”。

  举例:Blink是一款非常酷的产品,但是太酷了,其中的交互逻辑要用一段短视频来教,大家还是用不惯。

  (三)独有的切点和功能

  1、描述

  回顾微信发展的历程,除了IM和信息流这样的标配,更加夺人眼球的一个个差异化功能,从最早的QQ离线消息、语音通话,到摇一摇、附近的人,再到公众号、扫一扫,再到今天的支付、链接一切,几乎每一招都能碰到用户的“G点”,这使它从最早的米聊、go短信中脱颖而出,又将后来的来往、易信压制得死死的。

  可见,今天的社交APP要想占住用户习惯中的一亩三分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高频功能必不可少。不论你的市场多么庞大,都要选好一个切点,通过功能和玩法的设计提供一个独有的价值,从而闷着头迅速进入市场、抢占桥头堡。

  2、可选项

  A、找一个用户多、门槛低、场景明确、使用频次高的切点。

  举例:大姨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点,用户需求的明确、集中,导致女孩们在这里讨论的事情也羞羞的不好在外头讲了;超级课程表瞄准的是大学生的一个痛点(笔者大学四年都没弄清楚自己课程的教室),再围绕这个点切大学生相关的社交和需求(纸飞机);抱抱是一款关系触发、破冰非常容易的应用,每一个心情倾诉表达都会变成漂流瓶,触发内心蠢蠢欲动的男生们的跟进。

  B、如果一定要细分,要定位“小众”,那么至少找一个“毛利高”的切点。

  举例:这种策略常常出现在一些“高端交友”平台上,人少不是他们的弱点,反而是他们刻意营造的优势,平台的创建者满心欢喜地认为,只要绑定这帮土肥圆高富帅,那么钱怎么都是花花地来。

  C、切点本身是“爆点”,具备自发传播的价值。

  举例:不论大家如何评价脸萌、足记这样的产品,短期爆红的巨大好处都是可以以别人低得多的成本获取用户,有了这么多的用户,什么故事不好说?然而,如果功能矩阵没设计好,除了这个爆点再无纵深,则他们“留存用户的成本”可能也将比别人高得多。

  D、建立独有的“无法导出、无法迁移的”内容,要么不方便互留微信号,要么只有基于这个APP才能看到一些特有的个性痕迹、作品、“纪念碑”。

  举例:陌陌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应用,特别是以前的陌陌,有时候你加了一些好友、会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不方便互留微信号,你懂的。而情侣社交微爱、小恩爱都视图让情侣们在上面建立一个“独特的两人空间”,只要你没分手,你敢删吗?就算分手了,你舍得删吗?

  5、发挥你的想象力,IM和信息流是不是就是最好的模式?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要知道,在Facebook推出来前,我们都是在QQ、个人主页、BBS和聊天室社交的。

  举例:发挥你的想象力,也许你就是下一个扎克伯格!

  (四)另辟蹊径的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

  1、描述

  OK,现在你在以上三个层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那么现在问题是――怎么把他们整合起来呢?怎么区分优先级呢?首屏放什么呢?商业模式是什么呢?这样一个动态的逻辑体系就是你的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你的玩法。

  2、可选项

  A、不论怎么设计,一定要理清产品的逻辑,让产品更清晰,尽一切可能降低用户交互的成本。

  描述:YO、几度、Same这样的应用出现都是一种“极端”,即尽可能地将产品轻量化,使用户形成完全不同的体验,轻量化的应用更多用于打发时间,而非关系沉淀。你未必要那么极端,但是不论精心设计了多少功能,都必须想清楚如何把他们“合起来”,最low的办法是直接送给用户一个“九宫格”,打开一次就得做一次选择题。而陌陌6.0在设计时将原先主打的附近“刷脸”和群组放到二级菜单,和当年微信逐步降低“附近的人”重要性如出一辙,背后都是代表了公司的战略方向和定位迁移。

  反面教材:新浪微博在最初的几年里,始终无法使信息流和IM之间自如切换,结果出现了某官员约炮错把评论当IM结果大白天下的情况。人人网号称要打造SMS,但其IM的体验之差直到14年才有所改善。

  B、小店连锁、逐步扩张,对接“来钱更快的”领域,打造标准化产品,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尽早盈利,争取资本的亲睐。

  举例:常规的社交APP思路是“商业地产模式”,前期狠命砸钱把人气搞起来,后期想办法赚大。但是现在出现了请吃饭、美丽约、pp语音、猫呼等应用,可以通过付点小钱迅速满足某类社交体验(你懂的),这就是社交领域的“小店连锁”模式,先开个小店,成本低、现金快,盈利路径清晰,缺点一是可持续性不高、易被替代,二是天花板来得早、爆发性增长空间不足。但如果你想占着一亩三分地闷声发大财,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五)独有的场景和心理

  1、描述

  正如开头所说,社交APP生存的关键是对用户习惯和时间的切分,要满足这一点,最后的核心一定是找到了“独特的场景”和“对应的价值”。微信不可能是万能的,在维持熟人关系、效率沟通、观看熟人圈资讯等领域确实优势巨大,但是如此错综复杂的人性,可不止这样一些场景。也许在短期内,微信可以满足各种场景的需求,但你要找准他的薄弱场景,尽快咬下一块――一块即可。

  2、可选项

  A、寻找微信场景的边界。

  举例:伴随着微信好友的激增,人们在熟人云集的朋友圈越来越不敢“说真话”,而无秘的产生恰好满足了这一“场景的空档”。

  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小黑屋,能在里面肆意地宣泄、偷偷的窥伺,这样的场景需求时不时地出现,于是无秘来了。

  同样因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人多嘴杂,这里越来越不适合讨论一些“严谨的高逼格问题”,可人们依然希望有这样的场景,这时知乎和脉脉出现了,要从微信的口中抢专业和工作的场景。

  有时人们喜欢参与公众事件,感觉自身的存在及与社会的连接,这时奄奄一息的微博又出现了,“人人当记者、潘磕芊⑸币桓霾淮淼某【啊

  B、独特的场景往往对应独特的人群或者人群的独特面,能提供独特的价值。

  举例:运动社交正在崛起,你的跑步、羽毛球、健身是不是想和人分享炫耀啊?哎呀菜狗那个胖子不感冒,但是现在有了运动社交APP,都是志同道合之人咯。同性恋社交风起云涌,可以想象,基友们最想遇到的人群就集中在那里。女性社区开始抬头,本来就喜欢拉着闺蜜说八卦的女孩子有去处了,这里女生们是主,男人都是仆。

  结语

  社交领域与其他互联网领域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一个“不太容易看明白”的领域,即便今天列了这么多的战略战术,但充其量也只是思考方向。

  “不太容易看明白”即意味着,往往砸钱玩命运营也没用,执行力高也没用,明星团队也没用,照抄国外也没用……产品没有聚焦用户、切中需求、不断迭代,则一切表面暂时的成效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易信用户突破1个亿又怎样呢?这是一个产品绝对说话的领域,这是一个战略聪明远比战术勤奋重要的多的领域,这是一个对人性的洞察远胜于团队是不是海归3BAT的领域。而这一点,也正是给很多草根创业者们的福音,不像O2O对资源和团队的依赖,潘康哪阋灿谢帷

app开发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O2O开发] 空白的农村旅游O2O市场,何方是明路?


[ O2O研究 ] 空白的农村旅游O2O市场,何方是明路?

农村旅游o2o是一块尚未被分割的大蛋糕,第一口该怎么 

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注意到了农村市场这块大蛋糕,并且也确实有不少朋友选择了回农村去创业这条路。 

有回去养鸡养鸭的、有卖水果的、有卖茶叶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绿色”与“互联网”这两个概念展开,旨在把农村中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推广到外面的世界。

[O2O开发] 空白的农村旅游O2O市场,何方是明路?

但是旅游市场在农村还属于一块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现在农村旅游还是采用传统的形式,打造农家乐,经营简陋的棋牌室和卡拉OK等,但是对于知名的旅游景点还可以,稍微偏僻一些或名气小一些的地方就很难发展起来。

而且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每家农户都经营着几乎重复的项目,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其实农村旅游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在现在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知名景区人流越来越密集的状况下,农村旅游是大有可为的。 

只是传统的商业模式对于农村旅游市场已经不适用,只有借助互联网的渠道,通过O2O的模式打造出农村旅游的新模式才是出路。 

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哪个平台做的很好,都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网站在做,例如乡村游、乡途网、中国乡村旅游网等等。 

相对来说做的比较完善的算是乡途网,打造了一个类似“去哪儿”这样的网站,只是在乡村范围和网站功能上还有所不足。 

另外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村村乐平台了,其中的乡村旅游栏目本身建设和一般乡村旅游网站并无不同,但是依靠着村村乐平台60多万村庄覆盖和30万的网络村官资源优势极具发展潜力。 

这就是目前互联网企业在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其实在这一垂直细分领域里可以说谁都还没有真正进入状态,这里的市场基本空白,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只是乡途网和村村乐算是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略占先机。

在笔者看来,农村旅游的O2O才是未来真正的发展方向,结合PC端与移动互联网的双重途径打造专业的农村旅游平台,同时开展向线下的接待体验店的布局才是真正占据这块市场的方案。

在平台方面,乡途网算是领先一步,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去哪儿”网的平台,在旅游电子商务方面初具雏形,但是也仅仅是在PC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平台,在资源方面并无优势,如果想要有所作为,不仅还需要打造移动端的APP,还需要更多的整合乡村资源,否则空有平台所能占据的市场是很有限的。 

在资源方面,村村乐更具优势,通过线下落地的服务,包括农村墙体广告、海报条幅广告、路演巡展、电影下乡等一系列行动,将服务的覆盖面铺到了60多万村庄之中,并通过开设网络村官,整合了村庄的资源,将线上平台的数据牢牢的掌握到了手里。 

只是在农村旅游这一块,村村乐平台还没有把旅游像贷款和保险一样分立成单独的子网站,在功能上还很不完善,连PC端的平台都还没有真正完成,更不要说移动端了。 

真正要占据农村旅游的市场,无论是乡途网、村村乐还是其他网站,都必须先完善自身的线上建设,将PC端的网站与移动端的APP结合起来,再通过微博与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推广,真正将线上功能完善起来。 

在线下同样需要布局,这一步目前还没有哪家在做,可以说谁先走出这一步,谁就会占据先机。线下的布局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农户的引导,目前农村的旅游市场可以说是大量的重复建设,一家生意好了,立刻其他农户也开始做同样的生意。 

不仅造成恶性竞争,更是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线上宣传与线下辅导相结合对农户进行引导,开设不同的商业服务,避免重复建设,即使同样是农家乐,在菜式特色上也应尽量避免重复。 

另一方面是线下实体店的部署,就是在每个旅游村庄设立接待体验店,对本企业的PC或移动端会员进行接待,介绍村庄当地民俗文化、提供导游服务、发放介绍手册等等,将用户体验从线上引导至线下。 

在这方面村村乐的优势较大,他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村庄资源,只是还没有将这资源转换为数据资源,也没有开始自己的线下布局。 

如果能够按笔者所说将农村旅游栏目独立出来做成一个子网站,开发独立的APP,同步开始线下的布局,可以说在农村旅游O2O领域就会成为一个标杆。 

乡途网与其他网站同样具有机会,但是难度就在于对村庄资源的聚拢,如果能够完成这一步,同样可能成为农村旅游O2O的领先者。 

总之,农村旅游这个垂直领域中,谁能迈出O2O的第一步,谁就可以在这个近乎空白的市场切到一块大蛋糕。 

一站式O2O APP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