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恒生电子HOMS,将会是下一个余额宝吗?

昨天(7月13日)早间,据媒体报道,证券监管当局突访恒生电子杭州办公大厦,约谈多位高管,负责恒生HOMS系统的相关高管是本次重点约谈对象。

当日午间,马云发表文博称自己毫不知情,躺枪。

晚间,中国证监会13日晚间公告称,当天证监会组织稽查执法力量赴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生电子),核查有关线索,监督相关方严格执行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上市公司,居然收到证监会如此待遇,马云本人也亲自回复。下面,笔者将带大家这三角――证监会、马云、恒生电子,是如何唱这台戏的!

恒生电子是如何成为马云的囊中之物

早在去年四月份,马云就通过其控股的浙江融信(马云持有浙江融信99.1365%股份,谢世煌持有浙江融信0.8635%的股份),完成了一次对恒生集团的收购。

交易完成后,浙江融信将通过恒生集团持有恒生电子 20.62%的股份;而同时恒生电子创始人及现高管团队只有持有恒生电子约 10%的股份。

创始团队失去控制权,马云将成为恒生电子的实际控制人。

这次股灾,恒生电子究竟干什么了

股灾发生的原因很多,杠杆无疑是这次最大的推手,而恒生电子的HOMS即使无辜,虽然只是一个工具,它本身没有好坏,但是在目前的局势来看,脱不了干系。

一)、恒生电子如何击穿原来的风险

恒生电子在创新架构,使得看原有的金融监管防线被击穿了!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热潮,民间场外配资发现了这一点,具体如何突破防线如下:

第一、类似与伞形信托,但是游离于伞形信托之外。

在介入恒生电子的平台,同一个基金管理人在同一个账户下,可以进行二级子账户的开立,交易和清算等功能,相当于三级批发,而且它的存在伤害到了既得利益者:券商和相关结算登记公司对投资者开户账户的权限垄断,也就是野路子出来一个人,来了一套江湖手法,自创体系,完成了同样的功能。

第二、类似与知名独角兽Snapchat,阅后即焚。

脱离监管,如果可以追踪到原来的数据资料等痕迹,还好说。但是这个账户是”阅后即焚”的,证监会去查,稽查不出东西来。

因为开完账户后,不同投资者,在同一账户里完成大量交易,完成交易任务后,在原来的仓位单元里,完成资金清算并账号注销;下一轮的的投资者又在新的分仓单元,完成下理轮投资。

为什么出现阅后即焚呢?笔者猜测,可能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保留数据,这会让金融机构极为担心。说白了,你的数据全在恒生电子手中。因为除了场外的用,还有大量场内的也在用。

这里还就涉及一个问题,洗钱怎么办?如果阅后即焚,根本无解。

第三、场外配资+HOMS系统+P2P平台,完了互联网券商的功能。

场外的配资公司,在受到投资者配资炒股需求后,通过P2P平台,吸收资金(正规的需要从券商那借钱),客户在获得资金后,在平台为其开设的分仓单元子账户进行交易,交易完成后,相关数据“焚灭”。

这些过程,都是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过程,但是它完成了所有该有功能。

为什么从今年四月,证监会就开始就想动手,原因就是:HOMS绕开监管,撇开券商,自己创了一条路径,把开户权从原本利益人手中夺走。

二)、是否存在明知故犯的嫌疑

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对于恒生电子这种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为券商银行等提供金融服务的供应商机构,应该说对相关条文法律,非常熟悉。绕开监管,不可能是偶然的举动。

也就是说,笔者认为恒生电子是知道绕开监管是既定方针。因为这个市场需求很大,也客观反映了我国金融业的不发达,说的更直接点,恒生电子可以挣钱。

而这个和当年余额宝的例子何其相似,都是有巨大的需求,都是一点小小监管套利。应该说,这一块是动力券商的奶酪,和当年余额宝动了银行的奶酪一样。

但这些,恒生电子应该是知道的。

马云微博上打太极的回复

当然,Jack Ma公关回复,这一次和上一次也是类似,表达自己无辜,低调夹尾巴,绕后顺带抱怨反驳。具体如下:

这两个月一直在出差,尤其是六月份,美国,日本,台湾,俄罗斯,瑞士,巴西。。。几乎绕了地球几圈。不少人说我错过了最佳“炒股”的机会,也有人庆幸我躲过了“股债”。。。。其实作为最早“炒股”的受伤者,我早就不“炒股”了。

本来想分享一下当年的“炒股”感想,谈一下“炒股”和股市价值投资的区别和心得。但朋友一直劝我谨言慎行,我觉得也有道理,言多必失,夹着尾巴做人才安全。这个月决定给自己放几天假,哈哈,刚到欧洲,又惊闻杭州是股灾的“大本营”,“马云”搞垮了中国股市……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有人挂你……这节奏你看是继续呢?还是继续呢??还是断续呢?

证监会为什么此时才动手

最早时候,今年一月份,查两融两券业务时,证监会就应该有想法的,但一直到现在才动手,笔者分析有两个原因:

一)、马云“势力”大

马云的势力,在国内除了政府,基本无人敢惹。要资金打不过,要人脉,你没马云多,要公关,都知道马云是“买了不少媒体的”。

除了中央,马云确实在商业上,很多时候带着政府改变。余额宝改变了银行的一些面貌,虽然目前发展受阻,但对国人而言,确实喜欢的。这一次又是马云金融的挑战,这一次,结果不少说。

二)、一直想查恒生电子,但没有合适的理由,股灾将会是最好的理由

上次余额宝事件,是让国人享受到货币基金的利率,挑战了银行业;这一次,目标变成了券商,证监会带领券商,展开夺食(确实侵犯券商的利益),而四月份那一次,机会不成熟,这一次呢?

趁着全民股灾,大家都把矛头指向杠杆配资,恒生电子无疑就是目标了。救股灾刚刚稳定点,才两个交易日,就去稽查恒生电子,估计证监会和券商们,也是思考了很久,时间点对,因为广大股民都在愤怒和心有余悸中,利用目前的态势,打压一下马云的恒生电子HOMS,是水到渠成的事。

或许,也是大块人心的事。这会舆论的焦点,就在场外无监管的配资的风险认同,外加监管层的有意为之。

确实,马云的恒生电子,在监管方面,值得商榷,脱离监管体系,这绝对是任何一个政府无法容忍的;保存相关数据,这又违反作为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一些基本原则,更多的金融机构不敢用你的系统;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场外配资的客观需求,也确实极为广泛的存在。和当年余额宝如出一辙,都是撕破监管防线,又都获得极大成功。

但这一次,命运如何,考验着马云,考验着监管层,也考验着身处处漩涡中恒生电子。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2015年2月15日,在长达七个月的停牌之后,掌趣科技终于复牌,并宣布拟以4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并购三家游戏公司(晶合思动、天马时空、上游信息),此举创下游戏产业并购重组新纪录。

在此后的4个月中,掌趣科技先是经历了一番暴涨,市值突破300亿、400亿、500亿,把华谊远远抛在背后,成为继乐视、蓝思之后,市值第三大的创业板公司和国内最大的游戏公司(腾讯、网易不是纯游戏公司),然后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掌趣科技股价又开极速下跌,差不多每周市值蒸发100亿,大股东质押的股票都到了平仓线。然而,在“坠毁”的瞬间,股价却奇迹般地被拉起。现实生活真是比任何小说都精彩。

事实上,掌趣科技这家中国游戏“第一股”很少被人关注。

掌趣科技市值飙涨与创业板的疯狂不无关系,但上市几年成功的资本运营才是关键,资本新宠暴风科技们应当好好借鉴。

并购起家,非龙头不并购

2012年5月11日,掌趣科技在创业板上市,发行4091.5万股,发行价为每股16元,募集资金净额为6亿元(超出原计划2倍)。上市前,创始人姚文彬、叶颖涛 分别持有37.6%和12.15%,华谊兄弟(2010年6月出资7500万元,取得22%股权)、金石投资、红杉资本分别持有20.97%、2%和1.91%。不过那是在2012年5月,那时并没有暴风科技连续30多次涨停的美事。掌趣科技的市值40亿俳萘税肽曛谩

回顾上市之前,掌趣科技就是在资本支持下通过系列并购发展壮大的,其中重要的有:2008年7月收购北京华娱聚友、2008年7月收购北京丰尚佳诚、2009年9月收购广州好运及九号科技、2009年12月收购大连卧龙以及2010年9月收购北京富姆乐。被收购对象带入了业绩、游戏IP及《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帮助掌趣科技提升了游戏研发及运营能力。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没有这一系列并购,掌趣科技难以达到在A股上市的体量。

但并购从来不是有钱就能做好的,选标的、谈对价及并购后的整合都是世界性难题,看微软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不就以失败告终。姚文彬曾公开阐述过公司的并购策略: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公司都将坚持持续并购的发展策略,而并购标的的选择首先要满足在游戏行业是第一集团军的硬性条件。说白了,就是宁可最贵,也要最好。这就是游戏业界著名的:“非龙头不并购论”。

成功转型的秘诀

2012年,IT领域内的所有细分行业都开始向移动演进。而在上市前的2011年,掌趣营收中的84.3%来自功能机上的单机游戏,而且连网页游戏也才刚刚启动营收,为2267万元。2012年开始,来自智能机游戏的收入才在掌趣收入中有了一席之地。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根据募集资金使用计划,掌趣科技将投入4242万元研发单机游戏、5966万元研发网页游戏、5910万元研发智能机联网游戏。如此均匀地“用力”,说明掌趣科技当时还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时代就要到来。

掌趣科技曾经是一家严重依赖移动动营商的游戏公司。2009-2011年度,掌趣科技通过中国移动获得营收入分别为3595万元、6639万元和1.2亿元,分别占同期营收的61.04%、56.59%和65.13%。盈利模式为套餐、虚拟道具的名义由移动运营商与话费一并收取,然后分成(当时中移动与合作伙伴信息费结算比例为 15%:85%)。

但是,到了2014年,掌趣来自智能机的收入已占到营收的54%,网页游戏的收入占比为39%。在2011年、2012年营收中占比分别为84%和65%的功能机游戏已没有了踪影。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另外,掌趣科技还摆脱了对移动运营商的依赖。2014年,第一大客户腾讯贡献了营收的36.27%。

掌趣科技成功转型的秘诀还是“买买买”,同时手笔比上市前大多了。值得称道的仍是并购标的选择。2.07亿购入的海南动网先锋提升了页游研发能力,并购玩蟹科技和上游信息在手游戏领域赢得了主动权。被并购的这些企业有着炫目的业绩的华丽的团队。玩蟹的《大掌门》在巅峰时期日充值金额超过1000万! 上游信息团队中有着多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如EA、Gameloft)。

2014年玩蟹科技和上游信息分别贡献净利润8782万元、5217万元。

2015年2月,掌趣科技宣布将以总对价43亿元收购北京晶合思动100%股权、上游信息其余30%股权天马时空80%股权。以上并购方案仍在证监会审批中。

市值三年涨十倍

掌趣科技的市值在三年内从40亿涨到500亿,有两个法宝。

首先是把股票弄得多多的。掌趣科技股本扩张力度在A股中绝无仅有。2013年5月“10送12”,8月定向增了,9月又来了个“10送8”。2014年,掌趣科技又进行了两次增发和一次送转。

“游戏第一股”掌趣是怎么炼成的?暴风可借鉴乎?

2012年末,掌趣科技总股本为1.63亿。两年半后的今天,总股本已扩大了14倍,达到24.68亿。

其次是用并购标的带来的业绩和名声为股价插上想象的翅膀。特别是2015年宣布并购的三家企业中,天马时空的投资人中有雷军的大名。

在创业板集体狂躁,平均市盈率达180倍的情况下,掌趣科技的净态市盈率超过了200倍(完美时空、盛大游戏的市盈纺不过8、9倍)。在本轮暴跌前市场一度逼近540亿(87.5亿美元),位居创业板第三。中国手游界险些诞生一家百亿美元级公司。

在资本市场人人都要讲故事,有些人的故事永远是故事,有些人的故事能够变成现实,掌趣科技属于后者:2015年净利润预期超过5亿,43亿并购的三家公司将贡献不少于3亿(卖家有承诺),全年净利润在8亿以上。如果2016年创业板市盈率仍在100倍以上,市值可以轻松超过800亿。但“43亿并购”还在审批,而且2016年也还没到,掌趣不是光讲故事的企业,疯狂的市场却把掌趣的故事当现实炒。

抵押惊魂

掌趣科技上市4个月后,控股股东姚文彬将所持的1334万股质押给华鑫国际信托,理由为个人资金需求。被质押股票约为姚文彬名下股票的三分之一,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8.15%,市值3.5亿,信托公司放货额约1.2亿。

2014年4月23日,姚文彬将2270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理由为个人资金需求。被质押股票市值为6.2亿,中信证券放贷金额约为2亿元。

2014年1月和9月,姚文彬分两次解除了与华鑫国际信托的股票质押。

2014年11月,姚文彬将3810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被质押股票市值约为6.5亿,贷款金额约为2亿元。2015年3月3日,姚文彬将上述股票中的1710万股解除了质押。其时,姚个人名下43.85%的股票被质押。

到2015年3月11日,掌趣科技另一位创始人叶颖涛名下52.79%的股票被质押。

至此,掌趣科技两位自然人大股东质押股票的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2015年5月12日,姚文彬将3291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按当日32.19元的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票的市值为10.6亿元,如果中信证券按40%的比例放款,姚文彬可以拿到4.2亿。

5月19日,天津金渊(2010年7月为股权激励而专设,持有掌趣科技5.63%)减持1300万股,均价为34.62元,套现4.5亿。

6月11日开始,风云突变,掌趣科技随创业板大幅下跌,质押股票的风险开始显现。特别是高价质押给中信证券的3291万股。在5月22日实施10股转增9股之后,质押日的参考价为16.9元,理论上每质押一股可贷款6.76元。但当股价跌到贷款额的130%为警戒线,需补充抵押物,跌至120%时将被强行平仓。照此算来,姚文彬5月12日质押股票的警戒线为8.79元,平仓线为8.11元。

7月7日,掌趣科技跌停,收于8.91元。只消再一个跌停,姚文彬的3219万股将被强行平仓,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最坏的情况下,两位自然人股东质押的所有股票都会被强平,掌趣科技肯定会易主。

吊诡的是,7月8日掌趣科技从跌停价8.02元被拉起,收于9.7元,涨幅8.81%,全天成交额是321.9万手。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外人无从知晓,但姚文彬一定会终生难忘。#姚文彬找资金护盘、国家队出手挽救最危机的公司、证券公司把平仓线临时调整为110%,都有可能#

暴风成不了掌趣

暴风科技股价暴涨后,被视为“大买家”,据说目前同时操作的并购项目有二三十个,仅冯鑫手头就有七儿个项目在谈。那么,暴风是否会象掌趣那样,通过一系列并购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千亿级公司呢?

目前看来不乐观。

首先是指导思想的根本不同。掌趣专注游戏,非龙头不并购,力争100%控股(不能一步到倍就分两步,比如上游信息就是先收70%再图剩余的30%)。冯鑫的原则却是控股、参股而不收购,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流量交换”联盟。相比之下,冯鑫的选择面宽(可以跨行业、不必要求标的是龙头),谈判难小、代价低(谈参股的难度与100%并购不可同日而语)。掌趣并购本行业龙头,直接带来人才、业绩和游戏IP。

而以资本为纽带的效果如何?(看携程闪电参股同程、途牛,结果怎么样?三家之间有什么协同?)携程作为真正龙头老大,还摆弄不了“小弟”。暴风科技只不过走运、市值略高些而已,谁当它是老大哥?再说,如果花点小钱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几十家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就能建立“用户量过亿”可与BAT匹敌的流量平台,那么BAT也就不值那么多钱了。

其次,无论掌趣还是暴风在并购中都将以股票为主要支付方式(市值虽高,IPO融资并不多,手中现金有限)。但掌趣科技是先停牌再谈并购,然后复盘与并购对象的股东一同享受股票升值的收益。上市三年,掌趣科技进行了三轮并购(第三轮仍在审批中),也经历了三次长时间停牌和三波股价上涨。暴风科技的股价在并购前已经涨疯了,拿“泡沫丰富”的股票结并购,留给对方的想象空间就小了。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国产手机(手机app)在美国到底OK不OK 谁说了算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了6年来的首次下滑。对中国厂商来说,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向海外市场寻求新机会。华为、小米、联想、中兴、魅族、OPPO、酷派,几乎所有一线国产厂商都在积极寻求海外空间,而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更是成为竞争热点。

  进军美国难上难

美国是一个运营商渠道占据绝对优势的高端市场。目前可以找到的市调机构CIRP最近渠道数据(去年第四季度)显示,美国运营商渠道占智能手机总销量比重高达55%,苹果自有渠道占了13%;在其他公开渠道中,百思买和亚马逊占比分别为12%和7%。运营商渠道又分为合约机(后付费)和非合约机(预付费)两种模式。

由于运营商提供高额补贴,消费者只需199美元就可以两年合约价买到原本售价649美元的苹果与三星旗舰机。正因为如此,comScore今年5月数据,苹果iPhone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高达43.5%,远远超过他们在其他市场的份额,而且还在不断上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而三星市场份额持续稳定在28%,并未出现中国市场那样的剧烈下滑。

与前两强相比,排名第三的的LG市场份额仅为8%左右。而摩托罗拉和HTC这曾经的两大巨头则在近年不断萎缩,目前市场份额在5%和3.5%徘徊。四年前HTC还曾经以20%的份额成为美国市场榜首。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LG迅速超越摩托和HTC成为市场第三,而苹果的份额增长主要来自于摩托与HTC的市场萎缩。

虽然国产手机都在群体寻求出海,但大多数厂商的眼光都放在了东南亚、东欧、南美以及非洲等新兴市场,而很少涉及北美和西欧这两大发达市场。这其中主要存在几大问题:市场定位、渠道销售以及专利问题。其中尤以专利问题最为关键。虽然国产厂商拥有性价比的竞争优势,但除了华为与中兴之外,其他厂商整体专利积累相对薄弱,在发达市场很容易成为专利诉讼的猎物。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专利流氓”发起的专利诉讼正在不断增加。这些“专利流氓”持有收购等途径获得的专利,但自身并没有专利相关的业务,而靠专利诉讼索赔与授权来盈利。专利积累薄弱的公司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开火对象,即便是几年前处于鼎盛时期的HTC也不例外。

  中兴以渠道取胜

正因为如此,实际上真正在美国市场销售智能手机的国产厂商只有中兴、华为、酷派以及小规模销售的一加。此外,联想收购了美国老牌厂商摩托罗拉之后,联想品牌手机也不需要再进入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摩托在美国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市场规模。(本文所指国产厂商仅限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华硕和HTC并不算入其中)

但在这四家厂商中,真正具有规模效应的厂商只有中兴。中兴也是唯一一家和美国所有主流运营商以及地区性小运营商均有合作的中国厂商,同时还在亚马逊、eBay、新蛋网等电商渠道销售。得益于运营商与公开渠道双管齐下的举措,中兴成为美国市场表现最好的中国厂商,其出货量和市场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内厂商。

美国已经成为中兴表现最好的海外市场,去年占据了中兴整体营收的10%。在美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之际,去年中兴美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50%,成为美国市场增长最为迅猛的厂商,去年年底在线用户达到了2000万。按照IDC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兴已经成为美国预付费手机市场第二大厂商,运营商市场份额排名第四(与comScore数据有所差别)。

本周中兴美国将在纽约召开发布会,宣布在美国市场的新战略产品。据中兴终端CEO曾学忠透露,去年中兴终端在北美成立了第六个终端研发中心,引入了黑莓此前的研发人员,有望大大提升研发能力和全球布局实力。

按照中兴美国的规划,他们计划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继续增长20%,达到2000万部。中兴美国CEO程立新也因此提出了三年内成为美国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目标。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中兴将成为美国市场真正主流的智能机厂商。

  华为增长看海思

相比之下,华为手机在美国的发展则有些坎坷。在三年前,华为通过与美国地区小运营商合作预付费手机的方式,曾经一度占据了美国市场3%的份额;但随着美国运营商的整合,华为原本的小运营商被主流运营商收购,导致华为失去了大笔订单,从而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

与此同时,华为终端全球战略也在发生重大调整。为了实现整体产品的定位提升,华为大幅砍掉低端机型,因此在美国市场也没有继续与运营商合作再推出预付费手机,而是选择了走公开渠道推品牌机的道路。不过,华为在美国市场长期遭受来自政府机构的非贸易壁垒,也多少影响了他们与运营商的合作前景。

去年华为终端美国成立了电商官网,组建了完全本地化的客服与售后网络,为未来的长远增长打下了基础。

今年华为继续与亚马逊、百思买以及Fry’s等线上线下零售商达成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公开市场的销售渠道。华为终端美国总裁许志强表示,华为相信随着美国运营商逐步削减补贴,会有更多消费者因为价格因素转向公开市场的裸机。

但华为美国未来的增长关键却在海思芯片上。由于华为自有的海思芯片未在美国获认证,华为美国的上市机型都是国内上市之后数月后才推出的低配高通版,绝大多数华为全球渠道智能手机,包括P系列、Mate系列和荣耀系列都没有进入美国,这严重影响了华为手机在美国的竞争力。

去年华为美国仅推出一款Mate 2机型,实现了200多万部的销量。今年目前推出了P8的高通芯片低配版本,并计划下半年继续推出其他机型。许志强也提出了五年时间进入美国三强的长远规划,并改变华为美国上市机型严重落后于全球市场的现状。这或许预示着海思芯片即将进入美国市场。

 酷派一加小规模

除了中兴与华为这两大国产巨头,酷派进入美国市场也有四年之久。酷派美国主要与地区小运营商合作定制机,其产品集中在低端机型,主要面向美国的低收入群体和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的用户,5款机型售价从40美元到150美元不等。据酷派美国预计,今年出货量有望增长50%,达到百万级别。

而一加主要是通过官网向美国Android玩家小规模销售一加手机,且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限购状态。虽然一加手机在美国的销量只有几十万的规模,但考虑到一加在美国长期处于限购状态,而且一加仅仅发布了一款产品,整体销量也在200万部下方;实际上,美国已经是一加表现最为抢眼的海外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凭借着与Android第三方ROM提供商CM的此前合作,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一加成功打开了美国市场,以低定价高参数以及不错的设计做工,获得了众多Android玩家的青睐以及美国主流媒体的高调报道。

本月底一加就将发布第二代产品,海外版也将换用自家ROM氧OS。CM曾经给一加在美国市场带来了品牌知名度,但今年没有了CM的光环之后,一加手机在美国能否获得去年的人气甚至销量更进一步,将成为检验一加真正研发实力的试金石。

  专利与品牌问题

由于专利问题,国内增长迅猛的小米以及魅族、OPPO等实力厂商并没有在美国销售,短期也没有在美国上市的计划。一加之所以能在美国销售,或许更大的原因是他们仅仅在官网线上小规模销售。销量规模太小,专利诉讼也没有太大价值。如果一加在美国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毫无疑问会遭到专利诉讼。

实际上,中兴、华为、酷派都曾经在美国遭遇专利诉讼。不过,这三家国产厂商自身专利积累都非常雄厚,也有足够实力应对专利诉讼。举例来说,中兴曾经连续三次击败了三家专利公司发起的专利诉讼,为他们后续的业务顺利进展铺平了道路。华为与中兴是去年全球专利申请数量首位和第三位的企业。

品牌也同样是中国厂商未来增长的重要挑战。为了提升品牌形象与定位,中兴已经将所有运营商合作手机都打上ZTE的标志,并与三支NBA球队签署了广告合作,其中就包括了今年的NBA总冠军金州勇士队。而华为则直接砍掉了运营商定制机手机业务,专注于通过公开渠道销售品牌机。但由于华为手机美国目前业务还没有全面展开,因此暂时还没有品牌推广和赞助活动。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论是中兴还是华为,其美国销售的智能手机依然停留在裸机售价低于250美元的中低端机型,产品定位在性价比机型(Affordable Premium)。出于市场定位或者产品战略问题,中兴与华为在国内销售的中高端机型始终没有进入美国市场。

要摆脱中国智能手机“低端便宜货”的标签,真正挑战苹果、三星及LG等主流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中兴和华为等国产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两家专利实力雄厚的国产厂商也是最有可能在美国走进主流的中国品牌。

北京app开发公司

 

优衣库试衣间事件: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营销

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都在感慨,一觉醒来,三里屯的优衣库各种刷屏,这是什么情况。如果你以为这是优衣库的广告,打开视频后你会惊呆的,原来是一对男女在优衣库的试衣间欲火难耐,正在做羞羞(/= _ =)/的事。

  视频中男女是有对话的,你可以听到试衣间外面的声音,并确定此事发生在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

  关于优衣服库的试衣间这件事,网友也是总结了几点精髓:

  1、这一定是女试衣间。这样一来,在里面的时间无论多长,外面的人也不会觉得奇怪;

  2、你还在搜索今夜特价酒店,别人已经玩到了优X库的试衣间同学,你输在了起跑线;

  3、难怪有人说“女人如衣服”一段视频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试衣服。

优衣库试衣间事件: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营销

  (鉴于本网站不适宜传播此类不良信息的图片,作为一名带有业界良心的小编,我也只能打码加裁剪到此。各位仍有好奇心的同学请右上角百度。)

  网上关于此次事件是否属于优衣库自身策划的事件营销已经有很多观点,甚至还有人将不雅视频截图一帧一帧定格做剖析,比如安全套的摆放位置啦,男主内裤的角度啦……当然,这些小编都不懂 (≡ _ ≡)

  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来判断这件事情的道德对错,而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各家品牌在此消息一出后的公关应对。

  没错,又一场公关大战开始了!(凌晨发布的视频,竟然这么快就有多家品牌响应,可见做营销的都是夜猫子……不睡觉)

  “HM”、“ZARA”等同类商品品牌都在做借势营销,在淘宝上甚至已经出现了同款衣服。(……对此小编表示不理解……)

  对于如今的网民尤其是广告狗来说,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景象。

  这种借考热点事件瞬间就登上微博热搜,为优衣库省下了大把的广告费,也是为友商zara H&M带来同样的热度,果然是“不营销才是最好的营销”,在这种有人欣喜有人嫌厌的事情发生面前,多少广告费也不如这样的宣传效果到位。

  但对于这种不那么正当的炒作或者是营销策划,虽然效果好却也有着弊端,但这种恶俗的炒作手段不管是对事件当事人还是品牌,玩得好是营销,玩砸了那就是自毁,损耗了品牌自身价值。但各家却仍旧对此手段屡试不爽。此类事件是基于人本性的爆发,有一点破格之处,就会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机会,变成风口浪尖上的热点。品牌获得了需要关注度和流量,不雅视频主角可能恍恍惚惚变成“网红”,身价立马翻番。甚至一些借势的品牌也能分得一杯羹,某些自媒体人甚至也可借助跟风的文章,赚取阅读量。一箭多雕,谁不乐意?

  不过据目前大众的反应来看,除了品牌跟风营销之外,部分人觉得艳俗不堪,部分人完全无感,还有人在等借势营销小能手杜蕾斯出现……哦对了,优衣库股票代码(99830),各位拿好不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手机APP悄悄“蚕食”流量包 刷机或成恶意软件偷流量源头

家住玉泉路的蔡璐,在知春路附近的留学机构上班,每天上下班50多分钟公交倒地铁的行程可谓“内容满满”,要听BBC英语新闻,在百词斩上背200个GRE英文单词,刷朋友圈和微博,检查自己在淘宝已买东西的物流行踪,团购下班后或者周末的吃饭优惠券和电影票……

“每次都是事情还没有办完,就已经要下车到单位了。”但蔡璐告诉记者,“因为单位和家里都有无线网,本以为肯定用不了多少3G/4G移动流量,可我每个月30元500M的流量包,每次不到月底就用完了。”

 近三成用户微信消耗流量最多

像蔡璐这样的“流量月光族”不在少数,移动网络用户正在实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每月数据流量超过100M的用户突破80%,每月流量超过400M的用户超过40%。

这些时刻联网的移动“电脑”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包括精确的位置服务、丰富多彩的生活应用,软件必要的补丁和更新等等。需要留意的是,有些服务是用户主动提交的命令,有些是手机企业、运营商或应用软件开发商主动向客户推送的。有时即使用户没有对手机进行操作,流量包也在悄无声息地“被消耗”。

“手机后台的流量消耗与手机功耗性能有关,比如QQ、微信这种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向供应商发出信号,表明它在运行,以保证用户能实时接收到QQ和微信等应用上的信息。”华为集团北京研究院马牧告诉记者,“按照正规厂家的手机设置和公耗性能,QQ每小时在后台消耗约2K流量,与用户每月所消耗的流量包相比是非常低的。”

因为高频打开、高频互动,微信位居流量消耗前几位。约五成以上的用户认为使用微信后,移动流量的用量增加了,而微信也成为近30%用户手机上网使用流量最多的应用。用户在微信上的流量为所有应用中的最高,远高于微博、购物、视频、地图、邮件等服务。

  刷机或成恶意软件偷流量源头

当拿到一部新智能手机,开机过程中往往会要求用户接受一些“条款”,很多用户根本就没有看,直接点接受通过,但这些条款里大多会有要求开启用户某些权限和使用某种功能的提示。

“有些条款注定是要接受的,不接受就无法正常使用手机,这种感觉让人非常讨厌,我的手机我做主。”22岁的大学生宋晓磊告诉记者,他已经给自己的手机刷机好几次了,刷完后可以随便下载自己想装的游戏或其他应用。

喜欢刷机的智能手机用户很多,殊不知这样给很多“流氓APP”提供了安全漏洞。

马牧告诉记者, 刷机或者ROOT操作,虽然在用户使用时没有权限的限制,却存在很多隐患。“有些APP点击打开后,会弹出广告,有的会在后台自行下载软件偷走不少流量。为了不被用户察觉耗电速度变快,一些恶意软件非常隐蔽,通常会选择用户在夜里给手机充电时偷偷下载。还有一些恶意软件会定期去云端下载要推广的应用。”马牧说,“有的甚至会导致手机内个人信息,如银行卡,家庭住址等信息的泄露,导致更严重的损失。”

据了解,目前刷机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用户买到的手机如果并非官方版本,其中被植入的恶意应用也会“偷跑流量”。

对此,专家提醒,智能手机的出厂设置基本都对应用APP设有基本的安全检查,即使是正规应用软件,也最好通过知名第三方渠道或官方应用商店下载使用,避免遇到木马或者流氓软件对手机的入侵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与此同时,手机用户可下载安装专业的安全软件,查杀恶意程序、屏蔽广告插件,还可以通过设置流量套餐额度,监控每日流量消耗情况,查看消耗流量的所有应用,并根据用户设置在使用一定量的流量后自动断网。

 延伸阅读

  外国小伙伴

  每月多少流量?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平均每个用户每月的移动互联网流量首次突破200MB,达到了205MB,同比增长47.1%。手机上网总流量达到17.91亿GB,同比增长95.1%。

据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数据显示,2014年韩国4G手机用户人均手机数据流量大增,达3G用户的3倍以上。而4G手机人均每月流量为3230MB,是3G智能手机用户人均流量1015MB的3.18倍。“全美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一直都是美国电信行业的代表,据其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手机用户为3.36亿人,平均每位手机用户每月使用的流量为801MB。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移动数据流量主要以浏览下载和即时通信业务为主,移动视频类业务流量占比不足20%。而美国移动视频流量占比高达80%,而韩国和日本也均超过70%。分析人士指出,全球情况相比,中国移动数据流量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接下来要着力推进“提速降费”,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app开发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体育赛事版权,新媒体们血拼的下一个战场

  体育赛事版权,新媒体们血拼的下一个战场

  通过5亿美元的版权交易,NBA在中国的网络转播权由新浪转至腾讯手中;而英超联赛版权在大陆的转播权也几经转手。几大视频网站的抢夺,体育产业背后的资本运作,都使得体育赛事的版权费用水涨船高。在国务院针对体育产业“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的政策利好之下,正在促成体育直播产业的新格局。以下是钛媒体资深编辑李小年的报道:

  一

6月26日上午,NBA2015赛季选秀大会,柯凡像往常一样坐在演播室里给网友们做直播主持,跟平常不一样的是,这次他坐在了一个新的全虚拟演播室里,说话也更加的小心谨慎,因为这是他首次亮相腾讯NBA直播――在此之前,他在新浪NBA做了五年的直播主持。

这位“草根”解说员的跳槽显得有些无耐。新浪NBA成就了一个“解说员柯凡”,而现在他要想继续自己的解说员梦想,不得不加入腾讯NBA。

今年1月份,NBA与腾讯共同宣布双方将签署一项为期五年的合作伙伴协议。腾讯花了5亿美元成为NBA未来五年在中国唯一的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这也是NBA联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数字媒体合作。

这一天价打包的合作,不仅让腾讯体育获得了NBA的网络独家直播权,还包括NBA30支球队所有比赛的播放权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播放NBA授权的剩余权限,可以说是完全排它的。双方的合作已在7月1日正式生效,这也意味着新浪和乐视体育的NBA直播征程戛然而止。

自腾讯从新浪手中抢走NBA转播权的那一刻起,就有不少人猜测,柯凡会离开新浪跳槽腾讯,因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随着NBA版权的易主而跳槽。

NBA最初登录中国时,是和tom.com签订的官方网站合作,那时候还是电视台的黄金时刻,无论从任何一环来说,网络直播都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NBA与tom.com合作的费用只有每年的200万美元左右,当时柯凡就是tom.com中的一员,这也是他解说员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

在当时的网络环境下,NBA与tom.com的合作并不算成功,简陋的直播间,粗糙的节目包装都带着山寨气息。在和NBA合作结束后,tom.com裁掉了几乎全部新闻中心和体育部门,柯凡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是:身边的编辑就在不停地删!删!删!删掉所有的视频点播、删掉标有和NBA官方合作伙伴痕迹的首页、二级页乃至于底级页、甚至要删掉一个服务器内的所有内容。

而那时候,他恰巧在办离职。

离职后的柯凡去了新浪。从2010年起,新浪跟NBA签约了3年,价格是每年700万美元,每天可以播放一两场NBA比赛。2013年,这一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年2000万美元,新浪和NBA签的是“2+1”(两年合同,但第3年新浪有优先续约的权力)的授权。

在过去的两年,新浪虽然拿下了网络独家播放权,但NBA并没有把鸡蛋完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新浪优先选择直播的情况下,乐视体育和腾讯也会获得授权,每周有直播两场NBA赛事的权利,以求把NBA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不过如今,这样三分天下的日子随着腾讯携5亿美元杀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其中最大的输家怕是新浪了,失去了NBA就相当于失去了新浪体育的“主心骨”,但这对于新浪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之前每年2000万美元的合作对新浪来说已经是下血本了,现在价格上升了5倍,即便新浪有能力拿下授权,也无法靠NBA直播收回成本。

实际上在这次版权争夺上,乐视体育是腾讯的最大竞争对手,乐视体育负责版权副总裁于航此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乐视体育给出的报价比腾讯更有诚意。有消息称,乐视在与腾讯的竞争中,曾开出了更高的5年6亿美元标价,但NBA方面最终还是选择了5年5亿美元与腾讯签约。

显然,NBA看重的是腾讯全媒体平台,包括腾讯网、腾讯视频、QQ和手机QQ、QQ空间、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等移动+PC终端平台。基于此,腾讯体育将直播一个赛季覆盖1500+场次的比赛,同时,腾讯将运营NBA官网+30支球队官网,打造NBA官方唯一中文社区,及100大球星专属社区。

上亿的用户流量,这既是NBA所看重的,也是腾讯体育平台未来最大的优势。它们有多维度的变现渠道,甚至不排除在某些场次直播上采取收费的模式。

而手握NBA这样的高频核心赛事资源,腾讯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腾讯体育资讯部商务合作及市场总经理谢岳峰此前曾表示,腾讯将会以NBA的经营为基础,未来将这些经营经验投入到“腾讯体育”品牌当中,用到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更多地赛事版权经营上去。

这与爱奇艺、腾讯视频大肆购买优质版权起家似乎没什么两样,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会让体育版权价格上升的步伐开始大步流星起来。

  二

可以说,新媒体正在拯救英超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转播权,英超联赛版权的几经转手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7年,天盛传媒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英超中国大陆地区的3年转播权。当时天盛传媒曾在大陆推行数字电视的完全付费转播模式,单月英超点播的费用达到188元,要观看全赛季下来则需付1880元的高价。对于习惯了观看免费电视的中国观众来说,收费模式就是自寻死路,高价面前绝大部分球迷选择了拒绝观看英超。

2007年,天盛当年公司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收入为1298万元,相对每年1600万美元左右的购买价,已经出现了亏损的态势。2008年,更是全年亏损1.9亿元,在2010年8月随即宣告破产,其推行的英超转播全付费模式也彻底失败。

随后,英超的中国转播权归新英体育所获,新英体育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合约签到了2019年。但在大部分中国观众依旧不愿付费观赛的情况下,新英体育只能将转播权转卖给有需求的电视台和网站,而这个转售的转播权价格,要比以往任何一个赛季都高出很多。

在2010年,央视就因为英超转播费过高而放弃竞逐英超版权,门户也由于2014赛季英超的转播费用太过高昂,放弃英超的直播权。

但对于正在强势崛起的新媒体面前,英超联赛版权显然是争夺的重点。去年,PPTV与乐视体育获得英超赛事转播权,两家视频网站购买英超单赛季的转播成本都是1100万美元,采取的是免费与付费混搭的收视模式,这一合约价格从之前的100万美元上涨了10倍之多。

目前,英超15-16新赛季网络直播权争夺已经开始,在失去NBA直播权之后,新浪体育于10日宣布已经与英超联赛独家版权商新英体育达成协议,拥有英格兰超级联赛15-16赛季网络直播权。

就在昨天,乐视体育也宣布与英超版权方新英体育达成合作,正式成为2015-16中国大陆地区英超新媒体合作伙伴,将直播2015-16赛季英超全部380场比赛。腾讯体育也放出消息,从8月8日起,腾讯将全程视频直播2015-2016赛季英超比赛。

虽然各方都没有透露具体的签约价格,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起去年会有增无减。

2013到2016的3个赛季,英超的国内转播收入是30亿英镑,海外转播收入是14亿英镑,涨幅超过了70%。而在国内,随着新媒体的争夺,英超联赛版权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7月10日,PPTV正式宣布分拆体育传媒事业部,成立子公司,迈出了跟乐视体育同样的步伐。

PPTV体育可以说是PPTV的拳头产品,这次分拆独立运营,目的就是加快体育垂直领域的产业布局及资本运作,乐视体育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014年3月,乐视体育在乐视网体育频道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成为独立体育赛事直播平台,开始独立运作。

乐视体育一开始就像当年的乐视网起家一样进行卡位战略,大批量的收割体育赛事版权。试图由单一的视频媒体网站的业务形态,发展为基于“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全产业链体育生态型公司。在乐视体育的构架中,体育版权是核心资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竞争NBA赛事的中国数字媒体独播权失败,其实让乐视很受挫。此后,乐视调整了版权策略,在贾跃亭的建议下,避开竞争激烈的转播权竞争市场,进入受关注较小的赛事市场。这也是公司面对上涨的成本和核心赛事缺失作出的妥协。

今年5月,乐视体育以28亿的估值,首轮融得8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记录。

据悉,乐视体育的版权共拥有17类运动项目,121项比赛,实现平均每年4000场的赛事直播;能够实现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马拉松等不同项目的制作播出。用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刘建宏的话说,除了南极洲其它各大洲都有分布。

在乐视体育的本轮融资中,A轮则由万达投资领投,这对乐视体育来说或许有特殊的意义。去年2月,万达豪掷10亿欧元,收购了盈方体育传媒集团。盈方手中的赛事资源能让任何一家媒体垂涎三尺,其中包括2015至2022年足球世界杯转播权的独家销售权,并且与冬奥会的7个大项组织保持长期合作,盈方中国还掌握着CBA联赛的独家代理权。

面对日后激烈的赛事版权竞争,尤其是像CBA联赛这种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比赛,乐视体育应该会偷偷的乐。

  四

从2014年开始,国家连续推出相关改革措施和规划,特别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并且将之列为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这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的开发和盘活,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据PPTV估算,目前整个行业内,购买体育版权费用是每年以3-4倍的速度增长,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忍痛放血”是唯一的出路。

尽管豪掷5亿美元拿下NBA网络独家直播权,显得有些任性,但谢岳峰表示“这是腾讯理性的选择”。在他看来,购买体育赛事版权是水到渠成的事,腾讯的理性在于将通过自己特长,去购买、经营赛事版权,用自身不同的特点,去为赛事扩大影响力。

不仅仅是腾讯,整个行业理性当如是。只是新媒体们对于体育赛事版权的争夺,这才刚刚开始。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Uber中国融资陷入僵局:承销商向散户配售

Uber中国融资陷入僵局:承销商向散户配售

记者获得的一份Uber中国优先股销售文件显示,参与Uber中国融资的一家承销商,正在向国内散户投资人兜售Uber中国优先股,金额为1亿美元,项目销售截至到7月31日。

Uber中国估值70亿美元,项目的退出方法为上市退出。文件称Uber中国会在上海或者香港挂牌,退出时间在Uber中国上市后半年。

投资人告诉记者,“虽然这种项目的散户投资人一般会控制在200人以内,但是互联网企业很少采取这种类似众筹的方式来融资,一般都是融资出现问题后才会采用,因为公司都不希望早期股权就过分分散,影响下一步的融资”。

该人士表示,通过这种方式,零售客户投资后并不直接持有Uber中国股份,而是通过背后金融机构身份代持,权益保障较弱,风险较大。公司一般都不会允许,可能是私募机构自己的行为。

对于此事,Uber表示不予置评。

财务状况连累估值

记者此前从知情人士处获悉,Uber自6月22日起开始针对中国业务单独发起融资,计划在中国融资10亿美元。Uber全球委托高盛纽约帮助寻找中国投资人,但进展相对并不如预想顺利。

Uber中国给自身估值为50-70亿美元,但投资方却觉得性价比并不怎么理想,于是出现僵持。

知情人士称,目前有几家金融机构表达了投资意向,但Uber中国最新估值又上涨到70―90亿美元,让投资方倾向于压低估值。而Uber中国的财务数据并不理想,是投资人希望压低估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Uber中国融资时,最开始并未向意向投资人提供非常详尽的业务数据,仅称其在中国市场日订单接近100万订单,投资人觉得无法了解全部财务状况。而上周Uber开始向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财务数据。

据知情人士透露,财务数据显示,Uber预计其在中国的交易额或将达到其去年全球交易额的三分之一,但同时也预计将会有和交易额相当的亏损。

除了Uber本身的财务数据外,作为Uber中国最大的对手,滴滴快的也是Uber中国估值的重要对标。滴滴快的最新一轮融资为20亿美金,投资机构预计本轮融资完毕,滴滴快的估值在150亿美元左右。

而Uber在大规模补贴烧钱后,市场份额和订单数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和滴滴快的仍存在较大差距。滴滴快的CEO程维曾表示,五月份以来,滴滴快的的每日专车订单数从100万增长至300万,出租车出行次数达到300万次,顺风车上线一个月,日高峰订单量为60万。整个平台日总订单最高峰值逼近1000万大关。

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下,Uber中国将估值定到了滴滴快的估值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让部分投资方对此有着不同意见。而领投机构的不确定,也让Uber中国的估值一直无法真正地敲定。

刷单、上市和政策的困惑

Uber的100万日订单数,此前遭到了国内外多家媒体的质疑。关于真实订单数目有10万和30万等多种说法。并且大部分媒体调查都显示,Uber在中国市场上的确遭遇到刷单泛滥的问题,关于刷单所占比例,官方说法为3%,也有媒体调查称为30%―40%。

而此前腾讯科技曾调查发现,仅淘宝一个渠道,就买卖了20万左右的Uber乘客账户。而淘宝订单主要是以小散用户为主,更多大量批发的用户是通过电话、QQ等私下接洽完成。通过刷单所产生的虚假订单总量,预计将达到百万量级。

5月底,Uber在中国市场加大了对刷单的打击力度,包括更新补贴规则、派单规则、加大封号的力度等,确实减少了刷单现象,但也导致订单和流水出现下滑。

Uber中国刷单情况的大规模披露报道,和由于刷单所导致的真实订单份额数据不明朗,也是投资者顾虑的一个地方。

除了对刷单的困惑之外,Uber分拆特殊地区业务,成立独立公司,并计划在上海或者香港上市的前景,部分投资方也有疑虑。

接近Uber的人士透露,Uber在游说投资人时表示,Uber 中国拟在上海或香港上市,且很有可能早于其全球公司,最早将于明年上市。

Uber中国为开曼群岛注册公司,控股股东是Uber全球,实际控制人不在境内,不符合目前国内A股上市的要求。由于Uber中国理论上属于VIE结构,上市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但是在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先例,这也是投资方较为顾虑的一点。

和刷单与上市相比,更为紧迫和关键的是政府的政策。腾讯科技获悉,《网络约租汽车管理暂行办法》即将推出,这也将直接关系到Uber中国的发展。

Uber创始人来华以及在中国设立独立公司,都是希望能规避政策风险。但目前Uber未来能否在中国市场合法合规运营的风险依旧存在。

传闻中《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内容显示,对外资企业做预约出租车服务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例如服务器设置在大陆,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符合外商投资国际安全审查等等。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特斯拉中国负责人朱晓彤:下半年将“疯狂”开店

7月15日,在升任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近半年后,朱晓彤接受了媒体采访,详细谈到了过去半年特斯拉中国在做的事情和下半年的计划,也针对很多“敏感问题”一一作答。

朱晓彤语速很快,非常健谈,对我们抛出的问题也基本上来者不拒。相比前两位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朱晓彤是那种冲在销售一线,和用户能够很快打成一片的形象,这也是他对自己现在状态的描述。和朱晓彤的对话中,除了他和公司想向外传递的部分,也探讨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特斯拉为什么没有预算,不花一分钱去做推广?对现在概念炒得很热的互联网造车大军又怎么看?

下面是对话朱晓彤干货信息:

一、特斯拉中国主要在做的四件事

其实早在2月份刚从充电业务上任中国区负责人的时候,朱晓彤就阐明了要做的四件事,可归纳为:

提升用户体验和本地化服务;

教育市场,宣传品牌理念;

加强和产业与政府的合作;

发挥现有车主的作用。

朱晓彤在对这几项进行的总结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为了提升体验,给新老车主都赠送了便携充电器;超级充电站国内已有62座,目的地充电站则达到1400多个;联合中信银行推金融服务、保值服务等等。

教育市场方面:

举行了40多场开放日活动;

参加上海车展,首次在A级车展亮相;

从3月到现在,大老板Elon Musk是两次到访中国;

加强和产业与政府合作方面,在深圳和天津获得了新能源车牌照。

北京实现不限行了,同时今年中国零部件采购会增加,达到5亿美元左右,比过去翻一翻。

二、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销量到底怎样?

朱晓彤称,按照特斯拉现有政策,从不以国家为单位公布销量数据。给出的一个参考是2014年的数据,亚太地区占到15%。年初的博鳌论坛上Elon Musk讲到增长率为130%,现在仍然保持。

另一个可参考的数据是,美国特斯拉公布了2季度全球交付数量为11500辆,是特斯拉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季度,按照这个比例算,就算前面那个15%绝大部分在中国,国内的销量估计在2千台左右。

三、如何看待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加入到造车运动当中?

对智东西提出的这个问题,朱晓彤认为,互联网公司参与到造车,第一个疑问就是“要有一辆车,哪个车在哪?”先看能不能造出车来,再看能不能做别的。

同时也提到他的几个观点:

新能源汽车现在很火爆,但与火爆相关的一定是个短期的行为,但造车本身并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战线很长,参与者必须要有充分度心理准备;

简单原则,先造出一个产品,大家真正需要它,满足这个简单点原则,才靠谱。

虽然没有明说,但讨论中朱晓彤的另一个看法是,传统IT产业的众包模式在汽车领域是行不通的。当然,特斯拉也许有其特殊之处,比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主机和系统完全是特斯拉自己所控制,所以可以通过硬件本身预埋功能,通过软件升级来激活。朱晓彤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产品从出发点上有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特斯拉如何持续创新,带来惊喜?

对于特斯拉的造车逻辑,朱晓彤理解为现在特斯拉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让特斯拉完成一辆车的基本需求,再去做别的开发;同时也看市场最需要的是什么。

特斯拉对车辆智能化的理解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互联性;二是通过汽车硬件本身预设的一些功能,为自动驾驶做准备,通过软件来激发这些功能。8月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升级,软件升到7.0版本,据说其中包括一个中国车主非常喜欢的功能,专门给加入了。

关于下一款比较受关注的车型特斯拉的纯电动SUV Model X,朱晓彤说Model X不仅达到了一辆普通SUV的功能,同时将Model S的互联和智能的功能全部移植并得到提升。然后又开玩笑说,“作为一个做到了再说的公司,很多细节还要等到上市再讲”。目前Model X已经全球开始预订,预计2016年首批车主会拿到实车。

五、中国市场下半年“疯狂”开店

特斯拉的SUV车型Model X将于9月份在国内发布,明年才能在中国市场交付。除此之外,下半年还会在北、上、广、深、杭州开新店和服务中心,与在北京798附近和亦庄的不同,接下来开店,都会选在大型城市耳熟能详的地址,看来会下不少本。

在中国市场,其实特斯拉与政府已经走得越来越近,其大BOSS Elon Musk和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今年已经有过会面。特斯拉也积极参与到国标充电标准的建议中,这个标准并不是由国家电网制定,而是由国家制定,据称这个标准草案2001年就有了,中间出现了几次变化调整,今年应该会最终完成,特斯拉的表态是只要敲定就会支持。

另外除了北京,所有限号城市的新能源车免申请牌照机会都拿到了,对于在北京是否有这样的机会,朱晓彤说的还是比较保守,隐隐提到说希望在近期会有好消息。在财税上的补贴,则认为没有太多想法和奢望。他也认为这是政府对自主品牌的一种保护。

六、上任半年来,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朱晓彤认为,从2014年最早加入特斯拉到现在,虽然换了一个岗位,压力并未变过。一个持续思考到问题是,怎样让中国人接受这个事物?“从最开始做超级充电站业务,直到今天,都是摆在我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朱晓彤说。

虽然也许在行业圈内特斯拉和新能源车的知晓和认可度已经有很大提升,但普通大众对于充电、安全、便携等方面的认知,都在非常基础的阶段。

七、新能源车的争议,到底环保还是不环保?

这一直是个争议点,朱晓彤没有从是非的角度看,但认为这个观点是很容易被左右的。是否环保要看全链条,从原料、使用的过程,现在很多时候总是切割地来看,他认为如果从能源的使用效率上来计算,会是一种更客观的方法。

另外关于最近被多次报道的氢能源会不会是对电动新能源车的威胁,朱晓彤认为判断不同新能源车路径是否靠谱,要看三点:

首先要看的是能不能量产使用;

第二点,已知的结果都是多次试验中的一次成功,在量产中保障良品率还要很长时间。

第三点,新能源车的瓶颈,不仅在做车,还要做充电设施,做加氢站,是更有挑战的事,即使全日本都铺上去,也不一定能成。

八、为什么特斯拉不花一分钱做营销?

朱晓彤说特斯拉在全球都是没有营销预算的,所以几乎在机场、酒店看不到特斯拉的广告。为什么特斯拉一直没有付费推广?朱晓彤理解的是这几点:

希望利用口碑传播;

希望带给用户的是车的净价值;

作为创业公司,可能跟出货量在几百万台的老牌厂商确实没法比。

结语:

朱晓彤说希望采访更像交流,结果也聊得比较开。最后在谈到下半年做什么的时候,其实还是前面说的四个方向,但谈及一些更具体的事,比如让超级充电站覆盖到东三省、长三角等需求很大的地区。开设更多的新店和服务中心,至少有5~6家。同时现在也正在广招人才,为高速增长做准备。

通过智东西与朱晓彤交流的上面这8个问题,可以看出特斯拉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整体在向一个个方面突破、整体趋好的方向发展,当然最终能否给出一个优秀答卷还是要看年内国内市场总体的销量。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电商免了系统费 9.9元的电影票还会有

电商免了系统费 9.9元的电影票还会有

  影片上映前,片方会与全国各大院线签订“最低票价”限制合约。最低票价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分为三个阶梯,一般为20元、25元、30元。虽然观众在网上能以9.9元的价格购票,但最终结算时,影院收到的依然是该片的最低票价,而非观众在网上支付的超低价。这之间的差价由网络公司或者片方砸钱补足。

  电商与电影的热恋关系有可能面临“冷却”。7月8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下发了《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的通知,对电影营销销售环节中的票务体系进行明确规范,并将票务电商正式纳入了规范。观众们担心此举使得很多团购网站上的“9.9元、19.9元”电影票价恐难再出现,而电商方面则表示,此规范对于电商影响并不是很大,格瓦拉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规范中也有利好消息,比如,按照第九条规定,系统费就从此免除了。”

  9.9元的促销价 电商或片方至少要补贴院线10.1元

  在影片上映前,为了防止院线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片方会与全国各大院线签订“最低票价”限制合约。最低票价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分为三个阶梯,一般为20元、25元、30元。虽然观众在网上能以9.9元的价格购票,但最终结算时,影院收到的依然是该片的最低票价,而非观众在网上支付的超低价。这之间的差价是由网络公司或者片方砸钱补足的,电商此举是为了自己的平台推广,而片方则是为了抢占更多的放映空间。

  《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对电影营销环节中的票务体系进行了明确规范,要求制片、发行、院线、影院作为电影票房分账的相关方与电商等电影票代销机构须遵循发行放映合同的有关条款,签订电影票代销(结算)合同。其中,电商等电影票代销机构可积极开展促销活动,但零售票价、活动票价标注及结算均不能低于相关方约定的协议票价,而促销活动中折扣部分由促销方按照协议票价补齐,超过协议票价的按实际票价结算,服务费除外。而对于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行业协会将警告、劝诫、列入黑名单,或停止其供片、发行影片、取消备案资格等。

  网上售票今年将占全国票房五成

  根据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4年总票房为296亿,其中的40%是观众通过手机软件客户端或者电脑网站购买的,而2013年该比例仅为25%。业内人士预测,2015年这一比例会接近50%。据悉,在韩国和美国,网上售票的比例占到70%至80%。

  网络低价预售票已成为电影营销的新手段,让不少电影还没上映便有了不错的预售成绩,也让观众享受到了“便宜的晚餐”。然而,业内对于电商低票价却一直争议不断,反对方认为此举暗藏着对电影市场总体盈利的破坏。而支持方则认为,电影票促销是一种共赢,多元营销激发用户观影意愿,提高用户购票频率,“渠道+观众+营销”合力促进中国电影增长。微影时代CEO林宁就表示,低票价针对的并不是刚需观众,而是中间层和游离层,先把蛋糕做大,这样大家才有可能多分一点。

  新规免除了系统费 电商转型深度参与影片

  如今对于《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发布,大多数电商表示并未受到太大触动,毕竟“赔本赚吆喝”地烧钱是电商早期促销手段,近来电商已经把竞争力从低票价变为消费体验、服务升级,而野心更大的则已经布局电影制作、发行等领域拓宽发展空间――比如,美团、猫眼等参与了影片投资;格瓦拉则在今年的上影节发布“新・放映”品牌,希望帮一些质量不错的新片找到适合的观众,比如针对《我是路人甲》,格瓦拉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就开始策划不同的内容为影片助威宣传,引导推荐让更多人看到梁朝伟影评。格瓦拉还为影片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区的巡回点映招募首批观众,帮助影片发酵口碑,同时还特别为《我是路人甲》定制了两款H5专题,帮助口碑传播。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在格瓦拉购票观看《我是路人甲》的观众才会占比那么高。

  对于观众关心的是否“规范”将推高票价,电商方面表示并不一定,因为规范中也有系统费(大体相当于每张票1元钱)免除这样的“利好”。而对于一些更细的条款,电商方面表示将会在未来与影院商议具体操作模式。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预装软件地下生态链大起底

  近日,央视曝光手机偷跑流量、预装软件过多的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消保委”)调查显示,预装APP已经泛滥成灾,平均每个手机预装量27个,其中,OPPO的X9007型号预装软件高达71个,而其中超过40款不可卸载。上海消保委因此对OPPO及另一款三星SM-N9提起公益诉讼。一个APP就是一个入口。在移动互联网“入口说”兴起的今天,APP的装机量成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预装途径则成为APP最直接有效的推广途径之一。与此同时,root层的预装甚至不需要用户打开亦可以读取用户数据。这赚不赚钱?毫无疑问,预装比起线上推广的成本更低,转化率更高。但这是否涉及侵权呢?这有待市场与政策的规范。

互联网补贴催生预装产业链

“其实现在手机毛利率很低,一台手机的毛利润最低可能就几十块钱,都是亏钱的。”深圳一家硬件厂商副总经理刘军鹏告诉南都记者,反过来,互联网公司现在资本比较雄厚,所以对预装补贴高。“很多山寨机其实是靠预装APP赚钱的。”

手机作为日常工具,预装软件本是提供便利的措施。比如说通信类、社交类、图片视频类、应用商店类,如果没有这些预装软件,手机只是一块充了电的砖头,但可惜的是,预装从过去的便民已经慢慢成为消费者手机上碍眼的“牛皮癣”。

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安卓手机预装产业及用户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预装软件在安卓机中出现的比例较高,基本上75%的安卓手机被安装了6款以上预装软件(不包括手机基础功能如相册、相机、录音机等),平均每部拥有8.2个预装软件。其中从运营商渠道购置的手机中预装软件数量最多,平均可达9.7款,平均占存储空间可达200MB以上。报告同时显示,用户对于预装软件卸载行为频繁,85.9%的用户存在卸载预装软件的行为,Root手机和重装系统刷机成为用户的主要卸载方式。

而记者对APP预装软件的问卷调查结果亦与此类似。68%的用户被预装的APP超过8个,其中,游戏及移动电商的预装最让人反感。而实际上,“经常打开”预装软件的消费者比例仅有16%,接近30%的用户对预装软件“非常不满意”。

“从过去方便用户使用,演变为渠道商和经营商疯狂装载,互联网公司为了在其中获取大量用户甚至某些A PP会自主截取用户资料等。”李铁军如是表示。“国内没有原生安卓系统,而除了原厂root版本,其他渠道商也会重复刷机,增加刷机包。”

目前,APP预装的政策来自2013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据其规定,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终端中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用户安装具有“恶意代码”、“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信息”、“擅自调动终端通信功能”、“含有违禁内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软件,“预装软件”需要备案。但实际上,经销商等途径的预装却不在“备案”范围。

预装比线上推广更便宜

“不是所有预装都不能卸载。”业内人士钟白(化名)介绍说,一般预装从前端到后端有电路板、整机组装、厂商以及经销商四个渠道。只有前两者的APP程序是写进root层,只有root才能卸载,主要是零部件厂商操作。“CPS(装机量)是0 .8元/个,CPA (激活量)2元/个。其实因为方案商会把装机方案给厂商,厂商了解零部件的预装情况,一般大厂商为了品牌,不会在这个层面预装过多软件。”

“而到了厂商端,一般来说,预装分为出厂预装跟水货刷机预装,APP开发商需要加入地域性网盟组织,与厂商或渠道商进行谈判,厂商会以分公司形式参与。出厂预装的,CPS厂商收取1-2元,渠道商收取2-3块钱。刷机就再贵一点。”深圳一家硬件厂商副总经理刘军鹏如是表示。

可以发现,越往后端,权限越低,但价格反而越贵。运营商也是经销商的一种,其收费标准则更贵。“电信要求其每个手机预装3个APP以上,但是必须激活才有补贴,每个激活补贴3元。”一个电信渠道经销商如是表示。

相比较终端应用市场,就知道预装的推广多“划算”。“不同应用市场收费模式不同。比如说推荐位就有首页、广告位等多种形式,最贵的一天要几万块;至于装机量,应用宝现在是1元/个,而小米商店则是竞价排名,从几毛钱到几元钱不等。”有米传媒广告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冰铷说。

移动广告相对便宜。“一般来说,我们购买APP的SDK层,相当于广告位销售给其他A PP,以广告位与弹窗形式为主。弹窗是目前主流的形式,每个点击(CPC)0.3-0.5元。”刘冰铷说,移动广告比较便宜,适合中小开发者,但转化率比应用市场略逊。但即使如此,其成本价依然比预装更高。

手机root亦有隐患

7月初,上海消保委提起公益诉讼,将三星、OPPO等公司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这两家手机厂商所售手机的外包装以及说明书,均未对其预装软件的名称、类型、功能等,以明示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起诉源于此前的对比试验。上海消保委对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和华为、OPPO等20款国产品牌在手机预装软件,及其是否能卸载和偷跑流量三个方面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送检的20款手机中,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 PPO牌手机预装的软件最多,达71个,而三星手机预装软件完全不能卸载且多达44个。此外,“偷跑流量”亦很严重,其中,苹果手机纯待机情况下,120小时跑了80M流量。

对此,李铁军则认为,流量“偷跑”一说值得商榷。“有些新闻类、社交类工具需要推送信息,保持后台运行亦是其功能的构成部分。”李铁军认为,偷跑流量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其权限较高,不打开状态亦可在后台不停窃取用户数据。“其实这完全取决于刷机包的选择,通过渠道商或者论坛中经过改造之后的刷机包就可能会有流氓软件。”

比如说短信读写权限,就是一个很敏感的安全权限。“获得这个权限的APP就可以读取你的短信,包括银行验证码之类的,甚至获得你一整套支付信息。”LEOMASTER CEO张延东如是表示。“如果通过短信中链接下载一些APP就更麻烦。因为这种流氓APP不在用户桌面显示,你这个手机在不知情下随时可能遭遇攻击,就是我们说的‘肉机’。”据其介绍,目前国内的手机安全卫士主要就是两个功能,关闭后台程序以及root卸载预装软件。

那么通过root卸载预装APP是否可行?在南都记者的调查中,55%的用户会选择root卸载预装软件。

但这只不过是用一个高权限的软件来代替另一个高权限软件。“我们是不建议用户选择root的,某个角度来说,root层的APP理论上可以获得用户所有信息。”张延东如是表示。

不过偷跑流量的情况或许在最新一代安卓系统可以解决。“安卓M系统用户可以选择关闭后台任何程序。”李铁军认为,适当预装A PP喜闻乐见,但过多的预装必然被市场淘汰。“同时,目前工信部对A PP的备案制度也急需完善。”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