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借道快钱申请个人征信牌照 布局股权众筹

万达旗下的快钱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目的,就是把万达集团和快钱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用户海量数据和模型能力,提炼出信用,输出到整个社会的生态里面,为交易双方迅速建立信用关系,节省交易成本。

7月14日,记者从行业内独家获悉,万达去年底并购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钱已经向央行提交了个人征信牌照的申请。在股权众筹方面,快钱也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成功发售了国内首个房产众筹项目。据悉,快钱正在准备向证监会提出股权众筹资质的相关申请。

央行在今年初向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征信等8家民营机构下发个人征信业务筹备许可,如今6个月的准备期限已到。芝麻征信的高管对记者透露,上月底央行相关人员已经前往芝麻征信进行了验收,首批入围个人征信牌照机构的终期验收已近尾声,有望在未来两周正式发放牌照。

在技术、数据和渠道这三个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里面,信用数据是基础中的基础。

万达旗下的快钱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目的,就是把万达集团和快钱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用户海量数据和模型,提炼出信用数据,输出到整个社会的生态里面,为交易双方迅速建立信用关系,节省交易成本。

此外,各大机构看重征信牌照的一个原因是,其未来的盈利前景乐观。

芝麻征信的相关人士对2记者介绍,目前芝麻的外部合作商家调用芝麻分平均每天有100多万次。而每笔查询即便仅收取很低的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而且用户数还在持续增加。

万达+快钱的征信数据基础

对征信系统而言,最关键的是模型算法的合理性。

快钱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快钱做征信有自身的优势,因为其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模型的建立和修正能力、对c端用户的评估、运营及管理能力,在市场上都占有一定优势。

比如阿里、腾讯积累的主要是交易、社交数据,而被万达并购后的快钱公司,整合万达自身的商业合作伙伴、每年几十亿人次线下客流和快钱公司现有的零售、保险、商旅、电商、金融机构等,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征信是互联网金融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增长速度、覆盖范围、融资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征信数据的共享机制和民间征信机构、征信业务的发展程度。

芝麻数据库中大部分的数据都来自于阿里平台内,少部分来自于外部机构的数据,包括政府机构、合作商家等。

而对于来自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公共数据,以及部分封闭性较强的行业数据,包括民间个人征信机构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们在这些领域内并没有话语权,尽管他们都渴望掌握税务、金融等基础数据。

“这要看央行对建设中国征信体系的思路,在征信管理条例里有提到建设一个金融的基础数据库,但没有时间表。”芝麻征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央行数据库对其开放自然更好,不开放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空间可以做。

因为从整体来讲,央行征信数据库和民间个人征信机构是互补的关系。快钱方面解释称:“传统的金融、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如果能够开放,再匹配上民间机构的数据,构成多维度的数据体系,将大幅提升数据运用的价值。比如说,没有在银行贷过款的人央行没有数据,但是他们可能在万达或者快钱的平台上很活跃,他们所产生的交易数据,对个人信用、消费习惯的衡量都是重要的基础依据。”

围绕万达布局

快钱从其开展最早且影响最广的基础功能支付,再发展理财业务、企业融资,到联手万达做众筹业务。

由此可见,快钱的互联网金融混业路径必然将围绕万达来开展,与万达的各类场景和用户进行深度结合,进而向个人、企业提供结合场景的理财、信贷、营销等综合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以实现产融结合。

据记者了解,快钱还有多项互联网金融业务预计在今年内推出。

快钱从支付、到理财、企业融资、众筹,现在又在申请股权众筹、个人征信等资质,未来围绕万达的业务,向个人、企业提供结合场景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混业模式发展。

事实上,在申请股权众筹牌照之前,万达已经通过快钱实现了“众筹建房”。

7月2日,万达和快钱联手推出的众筹建房项目“稳赚1号”第二期开放申购。这已经是一个月之内的第二批众筹建房项目,可见万达和投资者对该模式的认可程度。万达并购快钱之后,于6月12日推出众筹建房项目“稳赚1号”第一期。

据快钱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期筹集的50亿元资金正按计划投向在建的5座万达广场。第二期项目标的依旧为万达商业地产2015年新开工且在2016年开业的只租不售的国内城市商业广场项目。

投资人获得这些广场的收益权,享受商铺租金和物业增值双重回报,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12%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稳赚1号”的持有期限较长,其中最长不超过7年。同时,据快钱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该项目的转让功能也已经进入内测阶段,近期即将开通,流动性将由此提升。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法国Uber令出租车司机收入2年损失30%至40%

美国打车软件“优步”从2010年诞生后已扩张至全球200多座城市,但它的迅速发展一直没能摆脱争议和质疑,在法国也不例外。互联网+交通服务会产生什么?借助互联网兴起的专车服务与传统出租车行业间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改写交通服务业发展的集中讨论。

优步2011年进军巴黎,2014年2月推出“优步Pop”服务,即普通私家车司机可通过该服务接收乘客“订单”。优步法国公司称,其各项服务在法国拥有50万用户,其中仅“优步Pop”就有16万用户。

优步缘何得到法国消费者的喜爱?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居民一样,“打车难、打车贵”也困扰着巴黎等城市的法国人。法国的出租车运营准入制度十分严格,出租车数量长期难以满足市场需要。2008年至2015年,法国出租车收费标准累计涨幅达到22.75%,高昂的打车费令不少工薪族“望而却步”。

而优步的出现,让消费者只需在智能手机或平板上安装相关应用,绑定银行卡用于支付,便可随时随地叫车、享受便捷的专车服务。有统计显示,晚高峰在巴黎市区内行驶相同路线,使用“优步Pop”服务的资费仅是常规出租车的60%。

不少法国消费者认为,优步等叫车软件为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优步软件操作方便、节约等候时间、资费便宜且司机服务态度好等因素,是他们支持该服务的主要原因。

然而,一项改写行业秩序的新兴服务不可避免地会挑战原有的利益格局,优步也没能例外。其合法性、安全性以及不按既定规则“出牌”的套路,都成为法国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法国出租司机说,自己需要缴付数千欧元的“份儿钱”,而优步签约司机却无需缴费。法国出租车工会组织称,由于优步打乱了市场秩序,法国持有执照的出租车司机在过去两年间损失了30%至40%的收入。

在出租车司机及行业协会的抗议声中,法国政府宣布从2015年1月1日开始禁止优步叫车服务,但实际情况却是禁而难止,甚至愈禁愈火。

6月25日,出于对优步的不满,法国巴黎、图卢兹、马赛等城市的数千名出租车司机进行了街头示威,不仅造成严重交通阻塞,甚至在一些地区引发了暴力冲突。

当天,法国内政部长卡泽纳夫对优步再度下达“封杀令”,勒令关闭“优步Pop”服务,称监管机构一旦发现优步签约司机载客,将查封车辆。法国总统奥朗德、总理瓦尔斯也先后发声,表示政府整治“非法”出租车的决心。

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也让优步备受质疑。签约司机的资质审核是否足够严格?如何保证乘客人身及财产安全?“优步Pop”的签约私家车辆是否拥有足够保险?一旦乘客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如何保证相应赔偿?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解决方案。

在压力下,优步宣布从本月3日晚间起暂停“优步Pop”服务。实际上,在全球其他城市,优步也面临类似的压力。

但是,“封”和“堵”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法国OpinionWay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2%的受访者至少使用过一个优步类的互联网消费平台,82%的受访者认为优步这样的“共享”模式颠覆了原有的消费方式。与此同时,受访者期待政府和公共职能部门能更好管理这一模式,尽快制订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公平、合理、健康的行业秩序。

可见,面对互联网+租车产生的新商业模式,政府应当尽快加强监督和管理,寻求公平合理的方案,既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的便捷交通,也维护公平、合理、健康的行业秩序。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资本巨头纷纷加入外卖O2O“烧钱”大战

  日前,有关美团和饿了么“陷入恶性竞争”的新闻风波再次引发业界关注。

不管孰是孰非,外卖O2O在互联网行业引发的资本大战,已经使得这个近两年才兴起的新行业被认为是继打车软件以后的第二大“烧钱”行业。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餐饮外卖市场将达到万亿元以上的规模。而根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半年来,各路资本大鳄从垂直细分市场带入这个领域的资金已达数十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旨在争夺餐饮外卖市场的资本比拼“血战”还将继续剧烈上演。

目前,饿了么、美团外卖、淘点点、百度外卖四家已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巨头加入,日趋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会否动摇现有格局?

资本推动竞争格局变化

就在今年年初,饿了么宣布获得3.5亿美元E轮融资,不到半年,百度外卖日前也有消息称将完成2亿美元的融资,更有消息人士指出,同样准备在外卖O2O领域大干一场的美团网,也正寻求新一轮融资,计划筹资额超10亿美元。

小小的外卖盒饭,为何能够引来如此多资本巨头进来押注?南方日报记者发现,这主要缘于各路资本对这个新兴市场潜在的巨大发展前景越来越清晰的判断。

根据业内人士推测,餐饮外卖未来的市场规模很可能将达到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所有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容量加起来还不到这个商业想象的1/10。整个市场在未来可以被开发的空间巨大。

今年一季度,已经率先抢滩这个行业的几大主要平台的发展速度则印证了业内人士的这一判断。据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线外卖成交订单高达1.76亿单,同比增长340.8%,增速惊人。

为了能够在未来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部分外卖O2O巨头早在一年前已经开始加大烧钱速度,意图以更大砝码来动摇现有的市场格局。南方日报记者了解,作为外卖O2O行业的排头兵,饿了么在资本运作层面铆足了力气。2014年5月,饿了么宣布获得大众点评8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在今年1月,又宣布获得3.5亿美元E轮融资,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而更加让一些同行“看着着急”的是,在获得腾讯、大众点评和京东这些巨头的投资后,饿了么还获得微信、京东和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类相关的重要流量入口。

同样在资本推动下获得长足发展的还有饿了么的直接竞争对手美团网。在距今年1月刚完成7亿美元融资的半年后,美团网传出正在进行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的消息。这轮融资一旦完成,美团今年的融资将达17亿美元,估值150亿美元。

伴随着这个行业在2015年的继续高速增长,巨头之间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易观智库分析指出,百度、阿里、腾讯以及京东等巨头通过自建或战略投资的方式深度介入外卖市场参与竞争,而相比线下高达万亿的餐饮外卖市场空间,互联网外卖渗透率仍然较低,市场潜力巨大。

技术或成决胜关键

在外人看来,外卖O2O平台的竞争仅仅是一场烧钱拼人的活儿。然而,在烧钱的背后,要想在这个市场站稳脚跟,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核心业务和技术的比拼。

虽然在这个行业野蛮生长的初期,大部分平台的确都在依靠烧钱来拉用户和培养用户。“你很难想象,这些公司用尽了竞争手段,连线下派发宣传单这种古老而又被很多互联网公司鄙视的方法他们都重新捡回来了。”易观智库分析师刘旭巍坦承,为了抢占外卖O2O这个风口,互联网巨头在花钱方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随着整个行业竞争的加剧,真正能够决定一个平台未来的还是它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能够上到哪个层次。

正因为深谙此中道理,包括饿了么在内的一些主要平台,在一边烧钱的同时,另一边也在逐步把自己的重点集中到打造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高峰时段配送压力,饿了么方面就推出“蜂鸟配送”系统,供商家配送人员使用,平均每单送达时间缩短15至20分钟。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蜂鸟未来还将向第三方团队和众包物流开放,逐渐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区域物流平台,供商家方便快捷采购物流服务,从而解决用户等餐的痛点。

另一家巨头百度外卖,目前同样在借助自己的技术优势暗中发力。据了解,目前百度外卖O2O拥有了12个外观专利和6个发明专利,其中6项发明专利包括了掌管物流系统的“大脑”、订单的实时监控技术、调节运力合理排班的方法、配送路径优化技术、查找配送异常情况,甚至还有实境模拟类的高端测试技术。

在业内人士看来,技术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可以缩短消费者的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度;另一方面,在对商户的吸引力方面也是有极大的帮助。

据最新数据显示,大众点评海外业务完成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座城市,收录近250万家海外商户,而在中国市场也已经覆盖2500多座城市、收录1400多万家本地商户。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得大众点评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外卖O2O领域平台的丰富程度将决定平台的用户数量和议价能力,而在大家都积极补贴的背景下,技术力量就成为了传统商家选择平台的唯一标准。在业内人士看来,光是烧钱已经无法成为外卖O2O领域比拼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与饿了么进行合作,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多元的服务。”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谈到和饿了么战略合作时就认为,通过商业地产+互联网订餐的跨界合作进行资源互补,可以为共享办公空间SOHO3Q的用户提供用餐便利和更丰富的体验。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旗舰手机(手机app)S6或许救不了三星 Note 5就能?

旗舰手机(手机app)S6或许救不了三星 Note 5就能?
  本周,三星公布了第二季度的初步业绩数据,完整的财报要到本月晚些时候才会公布。

三星周二预测,第二季度的运营利润可能会出现下跌。也就是4月到6月期间,它的运营利润可能会达到6.9万亿韩元(约合61.3亿美元)左右,较去年同期下跌4%以上。

这份预期财务数据要低于分析师的预期。据彭博新闻社汇编的数据称,三星第二季度运营利润将会达到7.2万亿韩元。

自2013年底以来,三星的利润就一直在下跌,由于智能手机行业日趋饱和,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不过,三星电子二季度营业利润较上一季度的5.98万亿韩元环比增长了15.38%。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得感谢三星的新旗舰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

  新旗舰S6肩负重任

去年,三星Galaxy S5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在发售后三个月中的销售只有1200万部。据悉,这一数量还不及此前的旗舰机型Galaxy S4所创下的1600万部。

而在今年4月,三星发布了两款新旗舰手机,与前两款Galaxy手机不同,S6获得了很多好评。三星也一直将扭亏为盈的希望寄托于第六代旗舰智能手机上。

鉴于2014年推出的Galaxy S5不温不火的窘境,三星在S6上做了许多改变和创新。酷炫的曲面屏,2560×1440像素的主屏分辨率,玻璃与金属材质的结合……以上种种都曾让三星S6成为一款业界瞩目的机型,三星也一度希望借此突破业务瓶颈期,因此三星曾预计S6将实现创纪录的销量。

发布之后由于受到各方的许多好评,因此一些机构曾预期今年S6销量将达7000万。也有分析机构称,S6有望超越iPhone 6系列成为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年底销量有望达到5000万部。但是实际上,这两款产品的销量并未达到三星预期。

S6销量未达各方预期

旗舰手机(手机app)S6或许救不了三星 Note 5就能?
  据市场调研公司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自4月10号到4月30号,三星共向分销商和零售商发了1000万部S6,其中约600万部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一数据高于去年同期Galaxy S5的销量,但并不敌iPhone 6和iPhone 6 Plus 的同期销量。

Counterpoint的数据称,4月份,iPhone 6的销量攀升至首位,iPhone 6 Plus位居次席。Galaxy S6排名第三位,而更加创新的S6 Edge则排名第四位。鉴于新一代Galaxy手机是4月10日上市的,取得这样的排名也在大家的预料之中。

鉴于形势不乐观,今年5月,三星调低了S6系列年销售预期,从之前的5000万台下调到4500万台。近期,德意志银行对S6出货量预期也进行了更改,该银行预测,截止到今年年底,三星S6销量有望达到4500万台。

其他证券公司也均下调S6第二季度出货量预期,从一个月前的2100万台调低至1800万台。

而随着Galaxy S6销量下滑,在截至6月的第二季度里,三星预期营业利润下降4%,至6.9万亿韩元。至此,三星遭遇了连续七个季度的利润萎缩。

  喜忧参半 S6救不了三星

据韩联社报道,他们从“三星高级官员”口中得到证实,三星S6和S6 Edge在上市一个月后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部。不过,这一销售成绩并未打破此前三星S5和S4的销售记录,两者达到相同销量,分别用了25天和27天。

尽管销售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但Galaxy S6系列手机还是Android手机市场的佼佼者。三星依然是用户Android手机的首选品牌,不过鉴于iPhone 6的攻城略地,以及中国智能手机军团的崛起, 2015年下半年,三星的日子可能并不好过。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最新发布的报告,Galaxy S6第一个完整月份的销售表现令三星在美国市场上重新获得了市场领导地位。在截至5月份为止的三个月时间里,三星在Android智能手机销售量中所占比例达到了55%,相比之下,截至4月份为止的三个月时间里为52%。

在世界各大销售市场上看,得益于S6的推出,三星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上表现较佳,Galaxy S6成为美国第三畅销的智能手机,仅次于iPhone 6和S5。而在欧洲市场上,对iPhone 6的需求则十分强劲,英、德、意、法的智能手机市场上均是iPhone 6拔得头筹。

IDC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752亿部。三星和苹果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旗鼓相当,三星为7510万部,而苹果为7450万部,雄踞前两位排名。

在一线手机厂商中,其他厂商均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唯有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了11%。

而在各家必争的中国市场,三星也出现了节节败退的趋势。IDC的数据显示,2014年四季度三星手机出货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由年初的20%降至8%,并且连续三个季度被中国厂商赶超,华为、联想、小米都跑在了它的前面。

三星在中国的电商渠道布局也并不理想,加上国产品牌的赶超,三星部分线下零售店也出现了业绩下滑。

供货问题影响销量

尽管对于S6的具体销量如何尚存异议,但对于S6销量何以不尽如人意却基本有着一致的结论:三星公司的“营销失误”。

分析师们纷纷调低对此前外界期待极大的S6的预期,韩国东部证券分析师Yoo Eui Hyung称,“市场对S6的销售预期过高,分析师正在纷纷下调S6今年的出货量预期,因为Edge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其他版本则因为与iPhone 6差异不大而销量不佳。”

据悉,三星在对S6 和S6 Edge进行销量预估时认为二者的出货量比是4:1,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却遇到S6积压而S6 Edge 供不应求的窘境。

尽管三星及时进行了方案调整,但受限于S6 Edge的产能问题,三星未能有效抓住S6销量的“窗口期”,并在后续销售中一直也没能翻身。“Galaxy S6的销售势头显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强劲。”HMC Investment Securities投资公司的格雷格・卢(Greg Roh)说。他指出,生产延误可能削弱了S6 Edge手机的销量。

更根源的问题或许还在于,鉴于S6 Edge成本较高而利润空间较小,三星可能根本就没打算进行大规模量产。

至此,三星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可见一斑。相较于苹果iPhone 6系列上市一年以来销量势头保持迅猛的状态,曾一度有望挑战iPhone 6的三星S6则光环渐褪。

 能寄希望于Note 5?

旗舰手机(手机app)S6或许救不了三星 Note 5就能?
  Galaxy S6的供货乏力使得三星失去了提高其产品销量的窗口期,而老对手苹果公司的下一代iPhone即将在9月份发布,无形中又给了三星许多压力。

市场传闻称,三星计划推出一款更大屏的S6,据悉这是一款 5.5 英寸的 Galaxy S6 Edge,而当前的S6 Edge的尺寸为5.1英寸。三星已经向美国商标专利局提交了有关“S6 Edge+”的注册商标。在不少人看来,这款新手机是不必要的,因为三星即将推出Galaxy Note 5。

虽然三星电子尚未公布有关Note 5的细节,不过可以预料的是,这款平板手机将沿袭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的设计。近期爆出的消息称,这款平板手机将使用5.9英寸2K(或者4K)显示屏,4100mAh电池以及升级的八核处理器。

鉴于现阶段爆出的新闻称,苹果的iPhone 6s似乎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三星的这款平板手机产品在高端手机市场还是有机会的。

据悉,三星Note 5将于今年9月在德国IFA电子消费展上发布。 或许Galaxy S6 Edge+和Note 5能够成为三星的救命稻草,在今年下半年止住下滑趋势。然而,三星一贯通过发布新机获得销量动力的战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星S6的宣传标语号称“让未来,现在就来”(Next is now),可是几乎每一次,三星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网售电影票价格纳入规范 电商称低价策略已过时

网售电影票价格纳入规范 电商称低价策略已过时
  近期,随着《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出台,票务电商将正式纳入规范,网友大呼只花9.9元、19.9元还能买到星级影院的票吗?票务电商方面表示,低价票是市场会获取客户的竞争策略,新规如执行不力很难奏效,亦有电商表示低价策略已经被提升消费体验所代替。

  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出台 网友:低价电影票还会有吗?

“我花了19块9,几乎是全城最低价,在万达影院天通苑店看了《我是路人甲》,虽然是第二排比较偏的位置,但是感觉很划算啊!别的影院至少都是40块以上。”这个周末,孙先生又和往常一样去看了电影,他表示,这次仍然是用网络购票尝到了甜头。

像孙先生这样在网上购买低价电影票,以后可能会有所变化。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近日下发了《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的通知,要求票务电商正式纳入规范,制片、发行、院线、影院需签订影片发行放映合同,相关方需在合同中明确协议票价,具体票价相关方可根据市场供需和经营成本协商确定。电商等代销机构可积极开展促销行动,但电影零售票价、活动票价均不得低于发行放映合同中的协议票价;影片促销活动中的折扣部分由促销方按协议票价补齐,超过协议票价的,按实际票价结算。

此外,对于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行业协会将警告、劝诫、列入黑名单、或停止其供片、发行影片、取消备案资格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多数是由电商售票平台及片方在掏腰包补贴,未来随着《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的实施,“9块9”现象将得到规范。

网友则对此表示担忧,如网友“木情空”关切地表示,我就想问问以后还能不能搞9.9了!网友“LeonardoPitt”表示,“便宜也不行?非得七八十一张票?”网友“RIO马里奥”表示,电商平台乐意贴钱,普通人得点实惠,为何要出台这样的规定呢?

据悉,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表示,为保证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电影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有效规范电影票务营销,基于这些原因,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出台。

  网售电影票价格未有明显浮动有电商称低票价不再是主要竞争策略

中新网生活频道浏览微信电影票、淘宝电影、时光网、猫眼电影等发现,目前电影票价格并无明显变化。部分国产影片没有超过新规定出来之前的价格,3D版本仍在39元以上。目前9.9元的活动没有了,19.9元的活动在进行;亦有一些标价较低的团购券,价格多超过20元。

此前,多个电影票网站竞相推出优惠活动,受到消费者欢迎。孙先生表示,他经常关注优惠信息,“很多网站经常促销,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春节档,很多网站销售的影片全部9块9;3月份的周末,糯米部分影院6.6元、猫眼周末10元起、淘宝电影周六半价,有时候优惠券都用不完,就转让给朋友。”

除了像孙先生这样“逢影必看”的发烧友之外,葛女士也是一位资深观影迷,她表示,现在电影票网站在竞争,票价都差不多,“看电影也要花时间成本,片子好不好看很重要,烂片送也不看,好看贵点也行。”

时光网市场部负责人对中新网生活频道表示,之前各个网站进行低价竞争,是用低价策略换取客户,“网售低价票的问题大部分是出自团购,电影院对所有票的售价是有要求的,但是电商平台往往打破价格限制底线,因此会有团购票的出现。”

美团网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低价和折扣是早期的促销手段,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公众不再是低价能吸引来的,取胜的关键最终还是要看消费体验,服务升级,用消费体验留住客户,“主要的发力点和竞争已经不在票价的部分了。”

业内认为新规或难遏制低票价消费者处于弱势

此前,中新网生活频道在电影票的调查中发现,一些消费者在促销或者团购中买到电影票后,去电影院取票时会临时被要求补差价。对于补差价的原因,电影院工作人员称是限价片,需要另补差价。对于原本的票价是多少、补差价的标准等并未披露。

根据新规,电商可开展促销行动,但电影零售票价、活动票价均不得低于发行放映合同中的协议票价;影片促销活动中的折扣部分由促销方按协议票价补齐。

上述时光网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一些团购票价格比较低,严重影响了电影院的价格政策,因此对于特殊影片,电影院会要求补差价。但他认为,票价最有效的约束手段是经济行为,电商实行超级票价根本没有考虑赚钱的问题,如果没有更有效的手段能控制的话,低价票仍然会存在,随之补差价的情况也不会消失。

“新出来的规定对电商平台未必有约束力,如果监管有力的话还是有影响,执行不力,以前什么样,以后还是什么样。” 他表示。

此前,针对低票价竞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对中新网生活频道表示,影院想赚钱,团购网站也想赚钱,消费者也想买到便宜电影票,三者相比,消费者处于弱势,“因为消费者不知道电影票如何定价的,企业应当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诚信营销、透明营销,票价还是事先在网上说清楚,事先不说清楚,加多少都随电影院;团购网站和电影院不要玩捉迷藏,把损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跨境电商从“买遍全球”到“卖向世界”

“仓库爆棚,发单到手软”,这不是夸张,而是当下我国跨境电商生意火爆的真实写照。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在我国广州、杭州、义乌等外贸进出口的重要基地,无论是微观层面的外贸企业业绩,还是宏观层面的海关进出口数据,都显示大幅度的增长。仅广州一地,今年1至4月海关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就达9.34亿元,保税进口6.21亿元,其中一季度直购进口值和保税进口值双双超过去年全年总值,4月份这两项统计指标又超过了一季度的数值。

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出现持续几年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但起色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跨境电商的“异军突起”,为我国外贸的发展开辟出了一片很有吸引力的新蓝海。但是,这片“新蓝海”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外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而这种新的特点更符合对外贸易所需要立足的市场化的本质,因此更有发展前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外贸发展很快,成为GDP增长的一个有力支撑。一方面,企业对于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也对外贸提供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但是,这种机制与国外的市场并不完全合拍,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化解因国内市场消费力不足而对企业过剩产能造成的压力,很多企业在国外市场上又常常采用低价策略来占领市场。但这种传统的外贸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外贸市场了。

跨境电商的出现,利用了技术上的优势,为我国外贸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在跨境电商火爆的背后,是中国消费者对国外产品越来越高涨的渴盼和追求。这种消费机制上的创新改革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近年来随着普通居民出境游的增加,中国游客在境外购买日用品已经很普遍,与其让这部分购买力消耗在国外市场,还不如通过加大进口来将这部分消费力留在国内。

事实上,跨境电商生意的火爆,不仅推动了中国消费者“买遍全球”,也推动着中国企业“卖向世界”,而且通过互联网的撮合,使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与国际市场能够更好地接合,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外贸增长,不仅能够对国内的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国内消费者充分享受到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也有利于消除中国在外贸上与国际市场的摩擦。因此,政府方面要因应这一趋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跨境电商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国务院办公厅刚刚下发的《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配套的海关监管措施、明确规范进出口税收政策等12条具体措施,这无疑将有效地推动跨境电商进一步健康发展,并成为我国外贸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日系、美系、中国的RPG手游如何玩出新花样

日系、美系、中国的RPG手游如何玩出新花样

RPG手游在15年比14年表现得更加耀眼,在AppStore畅销榜前20中超过了一直以来领先的卡牌游戏。截止至7月7日下午,AppStore畅销榜中Top20中卡牌游戏只有《刀塔传奇》以及《少年三国志》两款游戏,仅占10%。以《梦幻西游》、《太极熊猫》为代表的泛RPG类(包括ARPG、MMORPG)游戏则有21款,占42%。那么RPG游戏在日本、美国、中国的模式有哪些差异?各自又有什么创新?

日系、美系、国内RPG手游市场与各自不同RPG玩法的关系解读

提起RPG,不得不提到日本。在ENIX推出的RPG游戏《勇者斗恶龙》奠定了日式RPG游戏的基础,并在全球创下252万张的销量纪录。1987年,SQUARE公司推出的《最终幻想》更是将日系RPG游戏推向高峰,它不仅吸纳了《勇者斗恶龙》的设计精华,更在此之上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要素“剧情”,加强玩家代入感。可见,日系RPG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剧情。

在PS3、XBOX360、Wii三足鼎立的时代,欧美以《暗黑破坏神》独特的操作手法见长。FPS类型的RPG《质量效应》《辐射3》等产品也迅速崛起。相对于日系RPG游戏的剧情与游戏模式,有了更大的新鲜刺激感。可见,美系RPG最重要的特点是跟枪有关的文化融入以及魔幻题材的刺激,最重要的还是操控感很强。

在亚洲市场,RPG始终占据了亚洲各国手游收入榜单很大的比例。大多数的核心战斗表现形式比较接近,回合制或者即时制。以中国iOS手游市场为例,回合制以网易的《梦幻西游》和多益的《神武》为代表。即时制方面有蜗牛的《太极熊猫》和完美世界的《暗黑黎明》等游戏。即时制RPG往往被称为动作RPG(即ARPG)。可见,国内RPG最重要的特点体现在战斗模式上的差别,在游戏题材方面也是武侠、仙侠、魔幻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居多。

日系、美系、国内RPG各有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本很火的RPG手游《智龙迷城》到了北美市场就表现平平了。但是符合了北美玩家喜好的日系RPG却有很好的表现。14年2月,传统日系RPG的手游《勇者前线》成为美国地区最畅销的日本手游。由此可见,战斗操控性更强的RPG游戏更容易得到欧美玩家的喜爱。从国内RPG玩法对战斗模式的偏好也可以看出相同的结论:国内玩家也喜欢战斗操控感强玩法。这很大程度上与端游时代一直以来受RPG游戏文化熏陶有关。

目前,日系、美系、国内RPG手游有哪些创新?

1、日系RPG在剧情上创新,加强游戏的战斗感

日本向来看重全球游戏市场,他们更希望借传统RPG游戏无疑再度崛起。在这样背景下,日系RPG在剧情上做了很大的创新,并且改进战斗系统,加强游戏的互动性。比如,在昨日开启国内全渠道公测的日式奇幻风格的RPG类手游《十字召唤师》开测当日就跻身AppStore付费榜第三名,同时获得苹果首页精品新游推荐。

该款游戏就验证了这个观点。

1)游戏的画面。主打复古风,借助传统RPG游戏文化影响力;

2)游戏互动性增强。邀请了绿川光(《灌篮高手》流川枫)、野中蓝(《魔法少女小圆》佐仓杏子)等名声优为游戏献声。这样做可以提高与玩家的互动性。

3)游戏剧情方面。采用双主角的设定,让玩家能从不同的视角探索整个故事。这一点与国内的RPG手游区别很大。

4)在玩法方面。采用点划式的操作模式,解决了反应迟钝、误操作的问题,增强游戏的流畅度以及打击感。

2、美系RPG在战斗机制、角色设定上不断优化

以《勇士的世界》为例,其开始优化一些特点,以更适应亚洲市场玩家的偏好。在游戏画风方面,其采用了卡通画风,所有的角色都是Q版人物:在从战斗机制上方面,《勇士的世界》采用了国内流行的回合制。但在游戏的战斗过程中并不是像国内回合制那样操作完己方角色之后等待战斗发生;在游戏角色方面,参照了欧美格斗游戏文化特点,虽然有3个角色可以上场,但是实际战斗中智能一对一战斗。虽然玩家们最多可以上场3个角色,但真正出现在战场上的只是一对一的战斗。

3、国内RPG重现经典,偏玄修仙动画,新颖题材出现

上文中已经提及了国内端游IP经典RPG之作以及表现,此处不再赘述。除了端游经典RPG大作改编为手游,玄幻修仙魔幻类的RPG题材目前十分火热。可见,国内RPG市场最大的微创新在于题材上。上述题材都带有浓浓的中国风。融合入西方魔幻题材的RPG手游在国内非常少,这也是国内RPG题材创新的入口。近来,网易推出了首款3D童话RPG手游《有杀气童话》。其风格萌系,但是带有西方的魔幻感,在很大程度上面向女性玩家。这与国内女性手游的特征,即萌系、公主系、二次元系等等特点很符合。

结语

日系RPG手游为适应游戏社交化需求、玩家互动程度更高的要求、类似中国欧美等地对游戏操控感体验要求所做的努力。而欧美和国内的RPG手游也在战斗机制、游戏风格、游戏题材等很多方面为走向各自的手游市场做了很多创新。在手游走向全球化,RPG成热门的当下,这些做法会越来越成熟。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版权局出手 新一波音乐版权争夺战在即

版权局出手 新一波音乐版权争夺战在即

  无论音乐公司是在近期频繁整合,还是相互起诉,其背后都与版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对网络音乐版权进行有效监管,维持行业的良性发展。近日,国家版权局下发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网络音乐服务商于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在业内看来,国家版权局此次重拳整治网络音乐版权问题将使该行业更多样化,推动付费模式的出现。

  国家版权局喊话遏制侵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但伴随而来的却是侵权行为屡屡发生。由于侵权不断,引起一系列诉讼案件,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则是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和阿里音乐的起诉大战。

去年11月,QQ音乐起诉网易云音乐侵犯其623首网络音乐版权;去年12月,酷狗也正式起诉网易云音乐,称其传播的200首音乐涉嫌侵权,并提出数百万元的赔偿金。就在案件处于审理过程时,网易云音乐发起反击,不仅同样在去年12月向武汉中院申请诉前禁令,请求武汉中院责令QQ音乐停止传播、提供201首音乐作品,还在今年1月起诉酷狗涉嫌侵害300首歌曲的播放及下载权益。

就当众人以为侵权大战将就此结束时,阿里音乐又于今年6月挑起战火,就酷狗侵犯其独家版权歌曲共260首向法院提起诉前禁令,随即又招来酷狗对阿里音乐的一系列维权行为。

对此,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负责人日前公开表示,目前没有一家网络音乐服务商不存在版权问题,只是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

鉴于网络音乐不断发生侵权问题,国家版权局自本月起启动规范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行动,此次的《通知》则进一步增强整治力量,责令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并于本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对于在7月31日后仍继续传播未经授权音乐作品的网络音乐服务商,将依法从严查处”。

  平台型服务商受影响较大

据悉,此次国家版权局在视频网站版权重点监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监管方式,采取多项监管措施,推动网络音乐服务商对传播音乐作品的版权情况进行自查自纠。传播音乐作品的主要网络音乐服务商网站和App都将被纳入版权重点监管范围。

与此同时,根据被监管的网络音乐服务商报送的授权信息,国家版权局将形成音乐作品权利信息库,发布重点音乐作品预警名单,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

“此次国家版权局整治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将对音乐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侵权、盗版等问题进行有力的打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通过对正版的保护,音乐版权将成为网络音乐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平台型服务商由于自身无法生产音乐内容、只能购买版权而受到相对较大的影响,届时行业内会掀起新一波的版权争夺战。”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大型的网络音乐服务商,由于拥有资金实力和平台优势,易于获得相关作品的版权并在业内站稳脚跟,而那些小型的服务商因实力较弱,在获取版权等方面均存在困难,若想继续生存也会更为艰辛。

  保护版权有利行业良性发展

如今,网络平台已经成为音乐行业的重要阵地。据《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以上提供音乐产品或音乐服务内容的企业已达695家。为了使自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平台早已开始针对版权进行布局,比如QQ音乐已和华纳音乐、索尼音乐等200多家唱片公司达成正版合作,阿里音乐也拥有滚石、相信音乐、华研等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在业内看来,当版权进入良性发展,付费模式也将随之开启。

“版权获得保护后,其价值也会被更多人所认同,价值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各音乐平台为自身能长期发展,将会建立更有效益的商业模式,比如付费模式,”陈少峰表示,“由于网络音乐以版权为核心,而版权掌握在音乐内容公司的手中,鉴于目前音乐公司发展情况不佳,因此之后会出现音乐公司或经纪公司自主经营网络音乐服务平台,扩张业务,使得行业更具多样性。”

北京爱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张志远表示,我国的音乐行业近几年处于停滞状态,而付费模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僵局,但目前付费模式难以实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侵权、盗版问题严重,所以当版权受保护后,付费模式也将离得更近。另外,音乐平台现阶段的竞争主要针对音乐作品版权,但随着版权愈发重要,音乐平台会从渠道、版权的竞争逐渐发展到上游的内容制作层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独占智能机行业92%利润

北京时间7月13日早间消息,市场研究公司Canaccord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在全球8大主要智能手机厂商中,苹果占全部运营利润的92%,高于去年同期的65%,而三星占15%。

根据Canaccord的计算方式,苹果和三星的运营利润在整个行业中合计超过100%,这是因为其他多家厂商仅仅维持盈亏平衡,或是出现亏损。

苹果(ios app开发)独占智能机行业92%利润
  上周的一些消息反映了智能手机厂商的发展势头。例如,苹果要求供应商生产新款iPhone的数量创下历史记录,而三星则给出了令人失望的第二季度利润预告。此外,HTC报告了季度亏损,而微软则减记了从诺基亚收购而来的智能手机业务的80%价值。

苹果目前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份额不到20%。销量和利润份额之间的巨大差距表明,苹果有能力维持较高的手机价格。苹果的竞争对手大多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因此很难实现产品的差异化,进而不得不展开价格战。此外,三星和HTC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战略失误。

苹果(ios app开发)独占智能机行业92%利润
  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执行主管尼尔・莫斯顿(Neil Mawston)表示,许多Android厂商目前受困于小米等中国廉价手机厂商,以及苹果的两面夹击。

他表示:“这样的困境很危险。”他估计,全球目前有约1000个智能手机品牌,其中仅中国就有数百个。

三星以往曾凭借多种价位的智能手机取得了成功,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对该公司造成了不利影响。上周,三星预计,第二季度利润将连续第7个季度出现滑坡。三星似乎误判了最新款手机的需求,生产了过多的Galaxy S6,同时未能满足市场对曲面屏手机Galaxy S6 Edge的需求。

这一结果也表明,全球智能手机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Canaccord的估计,当苹果2007年推出iPhone时,诺基亚是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领先者,占整个行业利润的约2/3。而到2010年左右,苹果和黑莓开始崛起,与诺基亚一同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大厂商。而到2012年,苹果和三星几乎平分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目前,苹果已经一家独大。

Canaccord董事总经理迈克・沃克利(Mike Walkley)表示:“三星曾占领的高端市场正在苹果转移。”

毫无疑问,许多智能手机厂商有着与苹果不同的战略,并正在获得越来越高的销售收入。微软和小米正试图通过付费应用下载、手机配件,以及其他周边产品来获得收入。三星则通过生产智能手机元件来盈利。

三星、HTC和微软的发言人没有对这篇报道置评。华为发言人表示,该公司的消费类业务是盈利的,而随着该公司销售更多的中高端智能手机,目前利润正在增长。

联想去年10月收购了亏损中的摩托罗拉移动。当时,联想高管表示,计划在6个季度内使摩托罗拉移动扭亏为盈。苹果发言人拒绝对这篇报道置评。

Canaccord的数据并未考虑私营公司,例如小米和印度的Micromax。沃克利表示,这些公司的盈利情况不太可能对整个行业的大趋势产生影响。

苹果高利润的关键在于较高的定价。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去年,苹果iPhone在全球的平均售价为624美元,远高于Android手机的185美元。在截至3月28日的第四财季中,苹果的iPhone销量同比增长43%。与此同时,由于大尺寸屏幕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的销售,该季度的iPhone平均售价上升60多美元,达到659美元。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成熟,增长放缓,这一市场在某些方面已类似于PC市场。PC的平均售价已大幅下降,而大部分厂商都面临盈利难题。根据Bernstein Research的数据,去年苹果在全球PC市场的利润份额超过一半,但销量份额仅约为6%。

尽管过去10年中,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业内人士认为,苹果在盈利方面的领先很可能将可以持续。Verizon前首席运营官丹尼・斯特里戈尔(Denny Strigl)表示:“苹果的领先很难被超越,除非苹果犯错,但我认为这不太可能发生。”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火爆背后,综艺节目IP手游缺点暴露

火爆背后,综艺节目IP手游缺点暴露

随着《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综艺节目IP被改编为手游。但是这些手游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到底综艺类改编手游遇到了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走出目前的状况?

现状:综艺改编类手游表现差强人意

近年来,以《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可以说是红遍大江南北。每周都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或在电脑前观看回放。以《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最后一期为例,城市网收视率为2.83;收视份额14.34,成为当天的收视之王;而在爱奇艺上也获得了超过12亿次的点击率。

但是其同名正版手游的变现却差强人意,在发布首日曾登上App Store免费榜第一位后,排名一直下跌。而其在畅销榜的位置一直在百名以后徘徊,最佳位置也仅为第80名。其手游在App Store上的成绩与其超高的收视率并不相符。可以说,《爸爸去哪儿2手机游戏》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好“爸爸去哪儿”这一IP。

其实这一现象并不罕见,国内大部分的综艺IP手游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极少的玩家数目与巨大的收看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原因:时间节点错误、持续刺激弱、游戏类型单一

为何有如此大收看人群的综艺节目没有成为吸量又吸金的手游IP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大原因:

1、游戏发布节点与节目播出时间不符

以《奔跑吧兄弟2》为例,其官方正版手游于7月3日才正式登陆App Store,而当天正是其节目大结局。虽然在发布当天能起到推广的效果,但是由于综艺节目的可替代性和观众的高遗忘率。在综艺即将结束时才发布同名手游是极其不利与手游的宣传和推广的。

2、综艺节目连续性不强,不能持续对用户产生刺激

与电视剧IP不同的是,大部分综艺节目属于周播,不能对观众产生持续的刺激。以“奔跑吧兄弟”这一关键词为例,其百度指数能十分明显地显示出综艺节目的特点。每周五、六该关键词的搜索指数都会激增,而此后又将回落至低谷。而手游的搜索和推广又和综艺节目本身息息相关,基本上是随着综艺本身的波动而波动。

此外,长达半年或以上的“休季期”更不利于手游的推广,到底此类以综艺为IP的手游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3、游戏类型单一,玩法单调

纵观已经上线的综艺IP的手游,大部分是以跑酷、赛车为题材。虽然此类游戏较易上手,但是无论在留存还是付费上都与中重度游戏有着较大的差距。此外,由于开发者成本较低,市面上休闲游戏的竞争也比中重度游戏激烈。即使有IP护身,游戏质量不过关的话很快就会被玩家放弃。

出路:“对症下药”,结合播出时间推广事半功倍

找到原因,就应该“对症下药”,因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配合综艺节目播出时间,事半功倍

游戏中加入IP的最大目的就是吸量。因此,综艺IP手游应该配合综艺的播出时间进行宣传及推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上文中提及的《爸爸去哪儿2手机游戏》,虽然上文曾提及其最终成绩一般。但是在推出时间上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由于其推出时间和“爸爸去哪儿”的播出时间相差无几,在推出首日获得了下载榜第一的成绩。上线的一个月内也稳定在付费榜的前列,而有趣的是每当周五的时候排名都会大幅的提升。证明节目的播出为其带来了不少的曝光,吸引了大量的玩家。

2、扩展游戏类型,增加游戏玩法

其实针对游戏类型单一的现状,已经有公司做出了新的尝试。例如37手游与百度游戏共同发行的《真正男子汉》。如果去掉IP也是一款不错的第三人称射击类游戏。由于市场越发重度化,未来只有在保证游戏质量的前提下,尝试更多样的游戏类型以及加入更多的游戏玩法,才能吸引玩家留在游戏。

结语

在综艺节目越来越火热的当下,如何能利用好其IP值得的深思。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