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O2O新商机:个性化需求爆发 线下服务是关键

o2o(Online to Offline)风声渐起,让众多创业者看到电商所衍生出的一片新蓝海。李开复曾经判断:“你如果不知道O2O,至少知道团购,但团购只是冰山一角,只是第一步。”现在O2O的巨幅画卷正逐渐展开,来自餐饮、家居定制、旅行预订等领域的多元化模式正在出现。

随着互联网上本地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和实物之间、线上和线下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O2O被看好会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下一个掘金点。实际上,O2O是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同时起到推广和成交的作用。那么,O2O与其他电子商务模式比较,优势与短板在哪里,会带给中小创业者哪些新机会?本期专题将通过真实案例透视O2O应用带来的新机会和潜藏的风险。

拆解O2O新商机

国庆长假一过,分众传媒3万多台新一代互动液晶屏及配套Q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等七大城市一齐亮相,宣传已久的“基于位置的卡屏互动”终成现实。Q卡与液晶屏随时互动,方便消费者获取优惠券在线下即时消费,上线一周发卡量便突破百万。分众互动新屏和Q卡开创了从虚拟世界转向实体世界的O2O新模式。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对此评价,“在本地化、互动化方面,O2O是大趋势”。无论你知不知道O2O,这个市场正在被迅速激活。

从团购的发展来看,O2O这种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享受服务的模式也被证实可以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因此,团购用低价推销的模式,完成了O2O行业的用户教育工作后,O2O模式的魅力开始显现。

业内人士表示,O2O打开的将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市场。数据显示,美国线上消费只占8%,线下消费的比例依旧高达92%;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和97%。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王周平表示,网购消费只占消费者支出的一小部分,餐馆、理发店、干洗店、服装定制、KTV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消费才是占据最大比重的,而这些服务必须要消费者到实体店去享受。由此可见将线上客源和实体店消费对接蕴含着巨大商机,生活服务类的网销市场或将比货物网销潜力更大。

个性化需求爆发

一个蕴藏如此巨大前景的O2O模式究竟有着哪些骄人之处能被业界看好?王周平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整体来看O2O模式运行的好,将会达成“三赢”的效果,对本地商家来说,O2O模式要求消费者网站支付,支付信息会成为商家了解消费者购物信息的渠道,方便商家对消费者购买数据的搜集,进而达成精准营销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并拓展客户。通过线上资源增加的顾客并不会给商家带来太多的成本,反而带来更多利润。此外,O2O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家对店铺地理位置的依赖,减少了租金方面的支出。对消费者而言,O2O提供丰富、全面、及时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并订购适宜的商品或服务,且价格实惠。对服务提供商来说,O2O模式可带来大规模高黏度的消费者,进而能争取到更多的商家资源。掌握庞大的消费者数据资源,且本地化程度较高的垂直网站借助O2O模式,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这种三赢从通过一个例子便可以看出。刚刚上线的空间网CEO庄帅介绍,作为家居产品类O2O模式的空间网采用的是“线上销售+线下实体店体验”的模式。这个模式的背后是与曲美等既有品牌又有实体店的企业合作来保证整条供给链的畅通。空间网与曲美合作,采用扣点分成或是给出底价由空间网自由定价的方式分配盈利,曲美线下实体店为空间网提供体验、配送和售后服务。这种合作模式下的O2O运营,空间网既为服务商家提高了销售额,也为购买家具产品等需要体验的用户提供了线上支付、线下体验的购物便捷,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利润。

不难看出O2O强调的是“在店体验式消费”,而此前的电子商务强调的是“在线消费”,与传统商业的关系,前者是互利合作,后者是利益竞争。这也就更能激发传统商业对于这一模式的接受程度。

综合来看,O2O所带来的新的机会,大多存在于需要产品+服务或者是能提供更为便捷的非标准化服务才能完成的生活类消费。首先是有个性化需求的消费,比如家具定制、服装定制。近期,美国一家名叫J.Hilburn的定制男装网站再次获得了500万美元的融资,该公司目前雇有一个1000人左右的“时尚顾问”直销团队,这些人会和客户约定时间拜访并帮助他们测量尺码,提供服装风格建议等,然后客户就可以根据获取的资料通过网站向J.Hilburn下单等待定制服装并收货了。其次是即时性的生活需求,诸如订车、订酒店等服务,比如国内的在线订车网站易到用车网,通过PC端或手机客户端线上支付完成预订,司机按约定时间到达完成用车服务。

除此之外,O2O将为移动支付、二维码提供商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二维码服务提供商灵动快拍有限公司CEO王鹏飞正在为O2O的火热感到无比兴奋,因为线上支付、线下消费为二维码作为准确便捷的消费凭证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采访时,王鹏飞现场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他从线上获取的温泉优惠券二维码,拿着手机向商家出示只需五秒的扫描便可完成线下消费的验证环节。“实际上手机中的二维码,成为了O2O模式线上与线下连结的助推工具。”

显然,这些仅仅是O2O模式的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用户的消费半径中,还会爆发出很多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潜在市场。

红利下的潜在风险

O2O模式作为线下商务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模式,解决了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化问题。但是,O2O模式并非简单的互联网模式,此模式的实施对企业的线下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可以说,线下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模式能否成功。而线下能力的高低又是因为线上的用户黏度决定的,拥有大量优势用户资源、本地化程度较高的垂直网站将借助O2O模式,成为角逐未来电子商务市场的生力军。

O2O的关键点就在于,平台通过在线的方式吸引消费者,但真正消费的服务或者产品必须由消费者去线下体验,这就对线下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些线上迅速崛起的创业型公司能否掌控稳定的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美国发展迅速的短期租房网站Airbnb就因为线下的问题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曾有一名房客“洗劫”了房东的房间。Airbnb团队对线下风险把控的不足的同时也显示了这种模式的短板。大多数O2O模式的企业并不能掌握线下服务的质量,只相当于一个第三方中介,在中间起到协调作用。

此外,在线支付、线下体验,很容易造成“付款前是上帝,付款后什么都不是”的窘境。比如定制类实体商品与消费者预定不符,一旦质量低于预期,甚至极为低劣,消费者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而体验式服务没有好的口碑和信誉也很难获得规模化的发展。对于O2O模式而言,线下的主体多半是服务类型的企业,而国内服务存在各种不规范的运营,虽然团购已经进行了先期教育,但是距离稳定完善的服务仍相去甚远,因此如何保障线上信息与线下商家服务对称,将会成为挑战O2O模式能否真正发展起来的一个关键节点。

O2O模式若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商家如何权衡线上价格和线下价格的差异,同时保证两方消费者的利益,或更重视哪方的消费者,才能吸引到最大客流量也是个难题。

链接

O2O指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家中去,即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团购就是O2O模式中的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全新O2O商业新模式标志着电商新时代的到来。

案例一:依赖前端支付的预订类O2O

酒店达人:与大腕拼颠覆式创新

SoLoMo概念标示了社交、本地和移动相结合的产品将会成为电子商务的下一个大趋势,而O2O模式正是这个概念最好的体现。如果需要把线上和线下做到无缝结合,移动互联网应用便是最好的载体。来自智能手机的魅力就是能以更低成本接触和赢得更多客户,将生意做到消费者的手掌上。

用减法建立优势

在2011年第十届互联网大会上李开复表示,基于地理位置的O2O模式让行业振奋,因为它可以让手机扮演PC无法扮演的角色。时隔不久李开复宣布投资移花互动科技有限公司,而这个创业团队的主要产品是一款叫“酒店达人”的预订酒店类应用。

酒店达人可一键查询、预订全国2.5万家及全球16万家酒店。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张博表示,创业者踩中时间点很重要,之所以能获得创新工厂的融资靠的就是极致简约化的服务,产品具有先发优势。

其实旅行预订类的“蛋糕”并不好分,同样的服务,携程、去哪儿等行业大腕都相继进入,酒店达人为何还能取得不错的口碑和近百万的下载量?这得益于刘张博对于用户定位和产品聚焦上的把握。刘张博发现,从软件后台的运营数据可以关注到这样的现象,订房的高峰时期为每周的星期六,平均订房价格在300元左右,他由此得出结论:主要用户群的平均年龄是22岁到35岁的都市年轻白领,经常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短期的进城旅游,没有具体的规划预订酒店。因此他把用户定位为年轻的轻旅行用户。

这类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是打价格差还是首选快捷方便?分析之后,刘张博选择不断优化服务以快速解决问题,让用户爱上“便捷性”。因此酒店达人特别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上线用户解决特定的问题。“用户通过我们的产品进行查询和预订的流程非常高效,平均时间在120秒到150秒,就能够完成从查询到预订整个流程,同时可分类查找经济型连锁酒店和其他各档次酒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作为80后的创业者,刘张博认为酒店预订类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懂得如何做减法。他知道,无法和携程、去哪儿比价格,干脆就换个角度竞争,突出自己的优势,即“个性化服务”和“快”。

小而专的想象空间

消费者和商家“从线上来,到线下去” 的观念变化,虽然实现了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经济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在酒店达人的上面就是携程、去哪儿等巨头,资源价格都不占优势,寻找到生存空间后如何维系?刘张博对此表示,我只做在上下游中间的小而专注的轻型公司,因为我小,我敢去做颠覆性的创新,因为专注我才能获得好的用户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到现在近百万人选择用酒店达人的原因。

虽然盈利看起来还很遥远,但是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未来的盈利空间值得想象。目前来看,酒店达人的一个成型的盈利模式是通过线上为线下导入用户获得商家返利,现在这款产品月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相比其他旨在追求酷、完全找不到商业模式的应用,酒店达人在这一点上具有先天优势。刘张博表示,目前他和团队正在梳理酒店进行分类,以便提供酒店宣传服务或者个性化订房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可以使产品像乔布斯的苹果一样,卖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的服务,酒店达人在推广上也可倾向互动和有趣。比如借助微博平台,当进入一家酒店时发现自己的博友也住在这家酒店,或是旁边一家地道的当地菜馆,或是最近的电影院,这些都会增加这款产品带来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而这些服务背后则是在原有商家生态链上建立增值服务。这些商家能否最终为酒店达人带来稳定的盈利渠道,还要看其线下与商家的合作推广能力。

其实旅行预订与旅游餐饮相结合也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刘张博说这一切都是他未来两三年要努力做的。至于何时实现盈利?他做了一个保守的估计:“还需要3年左右。”虽然时间还相当长,但是各个公司都在布局这个领域,诸如酒店管家、布丁优惠、布丁生活等,都是在生活服务类应用中相互具有交叉竞争的产品,未来能否盈利还要看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找到一款具有扩展周边生态圈能力的应用来延续其生命力。

案例二:依赖后端供应链的定制式O2O

摩卡巴卡:尝鲜“F2F”个性化定制

当O2O概念被提炼出来后,创业者纷纷涌来,用这种模式来推动网络生活体验。在广州有一家叫做摩卡巴卡的体验店,各种厨房电器售价大约为国美等传统渠道的40%,而消费者会得到双倍于行业规范的售后服务。但这并不是关键,其还提供线上个性化预订,免费上门丈量安装,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厨浴家电安装。

厂家直供带来供给优势

最初的服务提供商将这种服务定义为“F2F”(即从factory to family)模式,广州摩卡巴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卡巴卡)CEO杨建斌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之所以设计现在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厨浴家电所需的产品加服务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正是目前国内的厨浴家电网购的短板所在。国内厨浴类家电网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以京东为代表的网上商城模式,网上平台负责销售,售后服务则由各品牌自己负责,销售和售后服务脱节;另一种是淘宝上的个人卖家,由于部分货品来路不清,无法提供售后服务,所受诟病较多。

为了避免出现这些弊端,杨建斌与团队经过两年左右的筹备,设计出的有针对性的商业模式是:建立线上选购支付平台,配合线下体验店,以线上和线下相互带动,覆盖多维用户。“高端品质,平民价格,区域推进”是这个模式的三个竭力追求的平衡点。杨建斌认为家电产品离不开上门送货、安装等售后服务,而且家电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销售的过程中要有库存,要有实体店,模式要“重”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厨浴的墙体颜色就有多种,必须要线下对比体验才能决定购买。

定制化门槛来自供应链

让出近60%的价格折扣,还提供免费的上门服务,是什么能支撑这种商业模式?答案就在摩卡巴卡背后的供应链中。杨建斌告诉记者,在传统家电渠道,要想建设一个全新的家电品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从高档厨房电器切入,公司股东之一就是一个家电制造商,有着多年为大品牌做代工的经验,能够提供价格低、品质高的家电产品。很多人买厨房电器同时会选购橱柜,所以产品线自然就逐渐拓宽到橱柜产品,未来还要做卫浴产品整体解决方案,甚至会向健康家电领域延伸。其次我们不找代理商,从工厂直接到家,和传统的渠道相比就省去了代理商和卖场环节。体验店不在商场而选在写字楼,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给消费者以信心。而有的写字楼已经形成了电子商务店商圈,比如钻石小鸟、欧宝丽等O2O模式的钻石品牌就扎堆写字楼,由于租金不高,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通过月增50%的市场销售额来看,摩卡巴卡的模式符合了家居产品的用户需求,线上作为推广销售平台的同时可以看出,对用户来说O2O将线下信息线上化,信息就是一种价值。对商家具有广而告之的推广营销价值,增加收入,且能通过预约来合理安排人力,节约运营成本。对消费者而言,不用去逛遍全市家电城就可以了解产品信息。杨建斌透露,目前正是培养教育用户线上购买阶段,需要定制的橱柜等用户多选择体验店内签协议,而厨房家电类已经有10%左右的用户直接选择线上支付购买、送货上门的方式。

虽然这一模式看来弥补了传统销售的短板,但是对摩卡巴卡来说线上平台、线下体验店、物流安装、售后服务等正如同一个多面镜,需要的是面面俱到,这对一个创业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线下体验店将电商平台拖入区域化服务,直接影响了其扩展的速度。这也正是摩卡巴卡上线一年多仍只能在广州深耕细作的原因。“我们的原则是广州以外的消费者坚决不卖,只有专心先把广州市场做好,才能逐步向外扩张和提供服务。”

杨建斌认为基于这一模式,摩卡巴卡未来仍需要在两个方面拓展,一是完善品类。按照目前的品类来说,如果能在前一二十个城市做到5%~10%的占有率,销售额至少能达到三五亿元的级别。当前消费者在摩卡巴卡的消费金额平均为三四千元。如果品类扩展,消费者的消费金额就有可能攀升到万元。二是区域拓展。以后去别的城市,我们会复制广州的经验。我们下一步会在珠三角扩张,可能分两步,先是找特约维修商,解决安装和维修问题;第二步是在那些地方开店以及设仓库。

摩卡巴卡的家电厨浴定制化的服务虽然仍处在试水的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了O2O模式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看出发展定制化服务的O2O模式需要强大的生产后端支撑和售后服务的保证。进入者其实需要建立一个看似“轻型”实则“重”的产品服务型公司,这就需要从产品到服务都具有一系列把控能力。

案例三:O2O模式第三方提供商——

客多:O2O促成商圈联盟

位于芝加哥的消费研究机构ShopperTrak近期发布报告称,由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包括百思买在内的零售商们所依赖的“将消费者吸引进来,然后诱惑他们购买并没有购买计划的产品”的盈利模式将受到挑战。

带来威胁的正是随着对互联网越来越精通的消费者们通常在出门之前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他们一般会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然后付款离开。百思买这类传统的零售业盈利模式已经越来越没有效果。传统商家如何减轻互联网带来的挤压,思路之一就是传统商家必须实现与线上相连接。但对传统商家来说这并非易事,广州客多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客多)CEO郑志祥正是看中这个商机,选择了一种先以商户为中心的从线下到线上的(Offline to Online)O2O模式打开市场。

以商家为中心的O2O

与通常从线上再到线下的O2O不同,客多是先从线下聚集商家再逐步走向线上。简单来说,客多通过其研发的一款叫“客多宝”的软件,以城市同一商圈内非同业商户合作、客户共享交叉营销为核心,为中小商户提供整套本地营销工具和服务。

对商户来说客多提供的是基于软件建立的“会员推广营销+商圈联盟平台”,对消费者来说通过客多网发布的联盟商家优惠券可以享受到实惠。安装有客多宝软件的商户、周边店铺,可以直观看到会员的消费情况,主动选择跟谁合作,如何结成异业商圈联盟。在郑志祥看来,他现在需要做的不是从线上帮商户导入用户,而是通过商圈概念,将一条生态链上的不同行业企业、但是能建立消费关联的商户实现消费者相互导入。举例来说,在一个客多建立起的广州天河城商圈联盟,消费者在理发店消费完,可以在店堂液晶屏上选择一家在周边打八折的日本料理店去吃饭,而这张打折券基于两个商户的联盟可以跟理发店直接索取。作为理发店,只需要登录客多宝软件后台,将优惠券直接冲入消费者的手机号码,存在虚拟客多卡中即可。

在优惠券背后,具体客多宝是如何来帮助商家做相互营销、交叉营销的呢?“我们一方面把商盟中商家列出的优惠信息整合,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库分析记录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等,通过分类整理,把最适合他们的商家信息,在最适合的时间传递给最可能的潜在客户,从而让客户自己上门找到商家。”郑志祥表示,经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以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以及以温州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商家优惠库和消费者数据模型都已经基本成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产品,做好各个城市商圈的调研,进而走向全国市场。

只针对商户收费

相比较目前的团购网站,首先是线上做流量,聚集消费者,然后把这些流量导入给传统商户,但通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或是完全为便宜而买,难以产生二次消费。由于国内团购竞争激烈,团购价格一再触及底线甚至不惜伤害商家,这实际上是以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在做。而客多的模式是先解决商户资源,通过商户间精准营销,聚集到足够多的商户资源,通过为其提供管理和服务能成为驱动用户消费的第三方。有着发布优惠信息的优惠库,和基于地理位置的商圈消费半径,相互的优惠信息推送都会给商家带来真实有效的用户消费。

实际上客多所做的就是向商户提供了一个相互营销的模式和平台,郑志祥告诉记者,目前客多收费方式分两块:商家年费和周边增值服务费。如果商家使用客多宝,会收取年费。视商家的规模,年费主要分几个等级,有小店铺版、企业版和连锁店版,比如像小商户一年大概六七千元年费,而连锁店可以达到几万、十几万甚几十万元的年费。同时,客多还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如果商家使用这些增值服务,则需要按实际数量来缴纳相应的费用。

不过,由于国内大多数服务型商户互联网程度不高,目前还需要专业的引导和培养。据悉,全国40个热门城市大小餐饮、购物、娱乐、美容美发、健身、酒店、生活服务的总商户可达200多万家。而这些目标客户具有同样的特点,比如市场推广预算不多、缺少营销管理工具和能力、渴望精准有效又价格适中的新型营销方式等。基于这些需求,客多的盈利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随着这些店主逐渐加深互联网化,今后是否还需要一个平台、花费高昂的年费进行推广则是一个未知数。

一个新的App该如何推

由于经常写关于App推广的事情,经常有朋友打电话过来咨询我关于新的App的推广事宜,有的是旅游的app,有的是女性的app,有的是社交类的,问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有的说没有预算,怎么推广,有的说有点预算但是不多怎么推广,经常电话给朋友们解答,索性今天我就把我的思路写出来,以飨初进行业做推广的朋友,如果是行业高人,可以略过。

先说下初步的推广思路,一个新的App刚出来,无论有没有预算都可以按照这样来。
第一步:为你的App建立一条百科。

刚出来的app在网络上肯定是一篇空白,网络上还没有任何关于新的app的信息,建立一个关于App的百科,有用户搜索的话,用户可以从百科上更详细的了解你,同时,如果后期做品牌营销的话,也能为你引来更多的潜在用户,当然,百科不一定只仅仅是百度百科,你可以举一反三在各种百科上建立你的词条,建立的越多越方便用户快速的搜索到。建立百科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然。有的百科看起来简单明了,有的百科看起来一头雾水,这里面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所以建立百科时一定要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通,同时配上清晰的截图,这样用户才能更快的了解,明白。国内很多app的百科写的很烂,为什么很烂,一是写的很专业,二是还有很多修饰性词语,三是还很啰嗦,这样的词条带着很重的主观思维,用户也不会喜欢,所以通俗的告诉用户你的app能帮他们干什么,可以更方便他们下载。

第二步:为你的app建立一个微博

微博是一个大众化的产品,很多人的手机上可能都装有,当用户从词条哪里了解了你的app之后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微博关注你,和你互动,包括信息反馈,有的人说用户可以通过app里的“留言反馈”可以和你互动啊,这个是大错特错,很多用户在不了解一个app之前是不会轻易下载的,除非这个app是非下不可,而且很多app的用户反馈都藏的很深,用户一般找不到。相反,通过微博,用户可以实时的了解你,好的微博内容还会引起用户的转发和扩散,这些都是建立微博的好处,当然微博不仅是新浪微博,其他的微博也都要入驻,别让腾讯微博的用户去新浪微博找你,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步:在权重高的论坛发帖

通过百科和微博的信息填充,一个新的app算是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了,接下来就是在论坛发个帖子,别小看发帖子,我曾经一篇广告帖子可以传播几百万页面,而且被各种淘宝店当做教程,直接贴在卖手机的说明书里,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别小看一篇帖子,你要把帖子写的用心一些,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让用户看了觉得非常有用才行。帖子写好了,就要找论坛发,找什么样的论坛,那肯定是找权重高的,那些网站论坛权重最高?建议用站长查询查询下,权重高的论坛搜索引擎的抓取速度是最快的,一般是一分钟之内抓取,我建议发个20~50个论坛,之前在推广APP时候,论坛带来的流量能高达一两万激活,现在应该更多。

第四步:拓展200个渠道

前面三步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在网络上布置关键词,方便用户搜索,提高app的曝光量和自传播力,接下来是拓展渠道,把新的app上传到各种应用商店,软件下载站上,拓展200个渠道,目前的渠道很多,你可以根据类别进行分类,同时发掘一些新的渠道。渠道的定义为能给APP带来展示和下载的网络媒介,谈渠道不是只指那些APP商店,比如有些公交车的免费wifi也提供APP下载的,也是你的渠道,另外一些微信粉丝比较多的应用自媒体,经常会推荐一些APP,也能为你的APP提供一些下载量,这些都是你的渠道。另外,铺渠道是一种比较累的工作,但是确实很有用,我曾经只铺渠道就带来了一百万的量。铺渠道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通过自然下载可以知道一个app在用户心中是什么位置了,也可以知道自己的app到底优秀不优秀,同时也可以帮你更详细的了解各个渠道的质量,为以后的付费推广做铺垫。铺渠道当然不能只是简单的铺渠道,在铺渠道的过程中,要了解渠道的一些情况,比如是否对新的APP有推广资源、首发资源等,可以为后续的大量推广做铺垫。

第五步:结合受众人群做活动营销

前面说了那么多,都是免费推广APP的一些方法,当然如果有一点预算又不是很多的话,可以做一些活动营销,花费不会很多,你可以在论坛,在渠道做一些活动,活动形式要简单,可玩性强,而且奖品要吸引人,通过用户的参与可以提高APP的下载量,可以提供曝光度。活动营销要和你的APP属性相结合,找到你的特定人群,比如做女性APP的,可以在校园里办活动,也可以在线上的女性社区办活动,做旅游APP的,可以和一些旅行社合作等等,所以做活动营销一定要和受众人群合作。

这些都是一些新的APP的推广思路和方法,在推广APP的时候要视野宽泛,举一反三,切不可思维定势,同时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的新APP一出来,大部分一开始就是换量,建议不要做,换量这种推广方式,一方面对产品的影响比较大,一方面对产品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换量适合做垃圾APP。 此外,本文的思路适合没有资源的个人和中小团队。

做app推广要认真对待中小渠道

这几天看到几篇文章,都是吐槽app推广太难做的,什么这个没量,那个没量,这个价格太高,那个价格太高,出去聊了一圈,大家都说难,我感觉大家真的是太浮躁了,太负能量了,所以我就写一些正能量的文字给各位行业同仁打打气。

请不要抱怨,先做事

在一个公司做一件事情,我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这个说一堆原因,说没有效果,那个说档次太低,不值得做,本来有的人想做事,如果被同事,被老板几次三番负面情绪,大老板主义阻挡下去,估计也没有人愿意做了。

先说,做事,那些说这个不行的人,你去做了吗?你做的时候细心了吗?你认真对待每个细节了吗?很多人说做沙龙,做活动没有效果,我觉得这是目光短浅,如果你想做一场沙龙或者活动天下人皆知,那大家都去做了,很多时候只有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换句话,你吃一次饭,就能长大么,还是要吃很多次。

现在很多公司雇佣一些没有经验的人,或者高学历的人,这些人没有从底层做起的经验积累,好高骛远,央视一套报道最有效果,你能上得起么。我曾经做一个公司的市场,做了很多沙龙和活动,后来发现,公司网站搜索引擎带来流量占比到40%, 没做之前还不到1%,外在的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多提升。

所以说,别看一个事情没有效果,就不去做,其实在做的时候这个是量的积累,猎豹上市了,大家都觉得傅盛多么牛逼,但是你们可知道,他曾经让技术分析了将近300个流行app的程序,为了做到不清理到正常程序,那是多大的工作量。所以成功源于细节,成功源于积累,把细节做足了,成功是必然的。总是抱怨,而不去做,那你一定不会成功。

请认真对待中小渠道

态度决定一切,现在大家都想从大渠道要到量,为什么,因为大渠道有量,但是你有钱么?大渠道也要赚钱,也要生存,对方也有KPI,凭什么为了你的“饭碗”不要我的“饭碗”。所以,很多渠道人员太浮躁了,大渠道上不去,中小渠道看不上,就像找对象一样,你看上了高富帅,高富帅看不上你,不是高富帅的你还不愿意要,到最后一直单着,单到徐娘半老,韶华失去,一切没了机会。推广也一样,过了app这阵“台风”,你想飞都没有机会。

中小渠道,拐拐角角都不要放过,对于中小渠道,你如果搞好了关系,来的量也是非常可观的,记得我们当时有几千万用户的时候,我还找小渠道要推荐位,还有几个wap站,带来了很大的流量,而且我还发掘了很多不知名的牛逼的渠道,所以别老是盯着大渠道,中小渠道,拐拐角角要认真耐心对待,把每个渠道的最大价值做起来,做渠道推广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找到一个大家知道的渠道,而且你找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大量渠道,大家都不知道。拓宽渠道的视野,就能找到更好的渠道,就像把妹子一样,你总是说自己学校的美女少,你不会到学校旁边的村子里看看,说不定就会发现美若天仙的村姑。渠道也一样,公交车上的wifi,链接后,能下载APP,这个也是渠道,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呢?据说,这个wifi架设了1万多辆公交车,你可以估算下访问量应该不会太小,当然这个数字还在扩张,这个也是一个渠道。所以,做渠道,中小渠道,不要放过,如果等大家都知道这个渠道了,你也就没有了机会。

请先交朋友

现在做商务浮躁有海水不可斗量感觉,之前参加一个行业沙龙,换名片第一句话,你是渠道吗?当时我就想,我脸上写有渠道两字吗?你见做渠道的,有量的,脸上都写着渠道,大量吗?连名字都不问,直接上来就是要量,要渠道的。试想下,那些渠道从业人员,每天被N多人这样像要饭一样要量,他是多么痛苦啊。就像把妹一样,你连名字、爱好等情况都不了解,你上来就说嫁给我吧,妹子肯定被吓跑了,脾气好的可能会说你神经病。所以,先做朋友,关系好了,谈合作都是非常顺利的事情,即使谈不成合作,也可以交到一个朋友。这个和把妹一个道理,你带着一张阴谋脸,反而更不容易成功,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道理,对待渠道从业者,可以先建立关系,做朋友,后期根据双方各自需求变化进行合作。移动互联网行业是个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今天合作不成,也许明天就能合作成。最后,希望各位同仁能放掉浮躁,细心做事。

车联网应该包括车载系统和APP

沃尔沃汽车于7月2日在中国正式发布Sensus创新科技子品牌及相应的智能车载交互系统,这个系统已搭载于2015款S60L、2015款V40、XC60、V60及60系R-Design等车型,其功能包括移动互联、服务、娱乐、导航、便捷控制。

沃尔沃Sensus平台联合了爱立信、百度、高德、豆瓣、博泰等多家互联网企业,实现了概念与功能的对接,开发出一套独树一帜的智能生态体系。沃尔沃还宣布将以Sensus作为开启未来互联世界的窗口,借助云技术以及自动驾驶等科技优势,构建智能化汽车生态系统和安全。

 

在《车联网—-决战第四屏》中认为,互联网的节点是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是Windows等,移动互联的节点是手机,操作系统是iOS、Android、WP等,每个节点可以互联互通。但是车联网现在的节点是各自为战,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不能互联互通,另外,微软希望车联网也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现在看来,车联网应该是移动互联网的一部分。

从Sensus系统看,车联网应该包括两个分系统,即车载的服务系统和手机APP服务系统。沃尔沃汽车与苹果CarPlay和谷歌Android Auto达成合作联盟,Sensus系统除了可以提供沃尔沃自主研发的APP外,还可以与苹果及安卓目前这两大应用最广泛的智能手机平台以“映射”的方式进行互联互通。同时,沃尔沃汽车也针对中国用户专门提供了如百度、豆瓣和蜻蜓FM这样最为中国用户熟知的App,目的是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沃尔沃APP可以实现汽车的部分遥控功能。

Sensus智能车载交互系统主要提供车辆维修保养信息共享和服务预约功能,也可以提供导航、娱乐、天气、搜索、邮件等功能。

微信会成为打车APP终结者吗?

最近从史玉柱隐退到淘宝大张旗鼓搞开放日,淼叔在外地出差了一个多星期没太跟进热点。昨晚“小道消息”说,最近唱衰打车APP的声音有点密集;于是赶紧上网一看,真是反了啊,一下子三篇唱衰的!这一篇比一篇帽子扣得大,前面还能冷静地分析分析获取成本、运维代价,后面两篇加价违法、政府管制都出来了,还上升到骇人听闻的公共资源分配矛盾乃至用户隐私的程度。淼叔森森觉得,在一个想黑人的锤子眼里,全世界都是钉子啊。
作为一个一年里在打车APP上花了六七千块钱、跟几个成型APP创始人都有或直接或间接接触的观察者,淼叔来说说对打车APP市场的看法。
微信会成为打车APP终结者吗?
从前有一个传说,投资人要为难一个创业者,就会问他,腾讯抄你肿么办。后来这个问题被网易出来的创业者纯银V近乎完美地解答了,大家可以直接去读他的文章。
但黑人者们并没安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当他们要黑一个应用时,直接套过来问一句“微信来做肿么办”,立刻就可以黑完收工,去吃一碗茴香豆。从黑新浪微博到黑一切移动互联网产品,微信都成了百用不殆的大杀器。淼叔实在忍不住要说一句黑你妹啊,黑得有点技术含量好不好。
自从3Q大战之后,腾讯在“模仿”这个领域就已经非常谨慎了,马化腾公开表示过,做得不好的程序就砍掉。张小龙的风格更为内敛,微信每个功能扩展都做得谨慎精致。微信团队高级主管曾鸣,在今年年初文莱的一个发布会上首次公开了微信的三大目标:通讯,社交,开放平台。
了解微信团队的人都知道这个团队的低调,张小龙至今也总共只接受了不到三次公开采访。曾鸣能有这么明确的目标表述,已经可以说是确定了微信的总体方向。只要别在通信和社交这种核心功能上挑战它,微信才看不上打车这种分众市场。至于开放平台,那是各家第三方服务商的舞台,打车APP要迁移、扩张到那里仍然有先天优势,这点后面再谈。
有些人可能觉得,杭州已经有微信车队了,这难道不会是微信取代打车APP的前奏?淼叔刚好用过微信车队,他们只接机场的活儿(众所周知这是出租车活儿里的白富美),要提前一小时预定或者起飞前预定。这个车队要靠人工义务、兼职调度,所以只能接这些利润率很高的活儿。一旦上到规模化、随时随地应用,立刻就退出竞争了。本质上这跟很多五星级酒店提供的叫车服务一样,很小众的市场,也因为没有成体系的运营系统,不可能做大。
打车APP挑战了出租车公司和管制部门的利益吗?
一只倒霉企鹅的文章应该说是这三篇质疑文中质量最差的,把一个跟帖评论注水扩充起来就发出来了。文章里没有任何数据、实例,基本都是“估计”“觉得”“可以说”一路论证到尾。
这篇文章不多的信息量,也就在于预想出,打车APP允许加价,可能导致出租车公司不满甚至政府部门干涉,因为目前管理部门的确不允许出租车加价。
实际上,出租车公司当然不可能对打车APP不满。公司的主要收入是份子钱(这后面的重重黑幕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网上报道多得是),打车APP不但不会影响份子钱,反而会因为减少空驶、允许加价,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减少他们的怨气,客观上有助于公司的管理。
摇摇招车的创始人王炜建跟淼叔聊过,摇摇招车一开始也就是在机场、饭馆给司机装一下APP,微博上向用户宣传下。但到了今年,突然有不少小公司负责人找上门来要求安装,一装就是一二百台车,一些使用车台的车队也成批换装。没别的原因,大家都发现这东西有共赢效应了。
至于行业协会和管理部门呢?管理部门现在最头疼的是提高出租车利用率,而不是私自加价问题。北京日益严重的拥堵让管理部门千夫所指,现在出来几个打车APP,减少空驶、增加利用率,欢迎还来不及呢。
北京市交通委官员在多个场合表示,今年要推进电话叫车、打车APP。他们的核心意思也不过是增强交通的预见性和规划性,减少盲目空驶带来的拥堵和污染。这会儿要去与民争利,微博上就骂死他们了。
在电话叫车方面,北京原来有金银建公司的96103,摇摇招车又向交通委申请到了96109,嘀嘀叫车也将开通叫车特服号。也就是说,未来第三方打车企业可以会APP、电话双模式运营。实际上,用APP叫车还是用电话叫车,不过是个界面问题;核心竞争力在于后台的运营数据与经验。这也将是未来打车APP盈利的可能模式。
打车APP需要靠向司机或乘客收钱来盈利吗?
对打车APP的终极质疑,可以说是集中在商业模式或曰盈利方式上。不过在这方面,质疑者们也往往犯了先打枪后画靶的错误。
打车APP与一般o2o的模式存在不同,它不一定以最终成交为终点,也就不一定要像其他O2O服务一样,要靠向商家或消费者收取佣金、提成来获取利润。
因为交通是一个硬需求,打车行为一旦养成,大部分时间会持续发生,也许频率疏密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确定,需要安装APP来打车的,一般不会是一年只打一两次车的用户。
也就是说,一个打车APP所拥有的用户群,是一个拥有特定习惯的用户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准,应该至少在城市的中层和以上。即使对这个群体进行最原始的广告投放,也具有巨大的价值——比如说,向他们投放汽车广告,是不是比一般群体更具有针对性和购买力基础?汽车广告恰好是一切媒体行业的大金主。
淼叔查了一下媒体报道,以摇摇招车为例,他们现在在北京地区已经有了20多万用户(不含司机端),这是发展了半年的数字。以这个增速,当规模达到80到100万人时,已经具有很高的广告价值了吧。而嘀嘀打车会在车内不停地播放订单,如果将来插播一些广告呢?六万台出租车,以前已经能养活一个触动传媒了。
而如果对他们进行大数据挖掘呢?那就更是金矿了。比如,对他们一年打车的总费用进行统计,费用和频次最高的那一层通常买车的意愿最强烈;上班地点较为集中的地方则可以发展餐饮广告推送;路线较长的可以跟移动运营商联合推流量包、视频服务;数万辆出租车带有APP终端,则无论是路况采集还是街景拍摄,这些数据都会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而在需求层面,用王炜建的话说,这个市场也的确存在“痛点创新”的空间。乘客打车难不用说了,司机总是空驶其实也很痛苦;而且看到路边招手的人时,很多司机不敢停,因为停下来万一客人上车了再说不顺路,是要被投诉拒载的。所以北京、广州等地一到交班和近午夜时就很难打车。直接说明了起点终点的打车APP则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归根到底,打车APP突然火起来,并不是因为风投闲着没事儿干了热炒,而是在衣、食、住、行这四大基本生活需求中,打车APP与公交车、自购车等方式共同解决了一个行的需求。衣的需求衍生出天猫凡客,食的需求衍生了估值可能达到10亿美元的大众点评,住就更不用说了。相对来说,热钱涌入还基本属于空白的出行市场,不是很正常吗?
可以下一个论断,凡是能占领智能手机前三屏的应用,一定都有其商业价值,因为它对用户注意力的吸引和用户数据的掌握能力摆在那儿呢。所以现在摇摇、嘀嘀、快的都在砸钱占领司机,因为司机数量有限,占领司机才能反过来占领用户,也会阻挡住后来的进入者。这时候的砸钱与团购、电商的亏损不一样,每个城市也就是在争夺几万个用户,不会无限制亏损。同时,也不会出现四十几个城市同时铺开的情况——目前值得打车APP去占领的城市不会超过10个。
打车APP真正可能遇到的考验,极端来说,可能会是在所有司机和所有有效乘客都安装了APP之后。这时候必然会出现用APP下单的人远远超过司机人数的情况,打车难的情况就会重演。但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出租车的空驶基本上也已经被消灭了,它们带给城市交通的压力会减少很多,主管部门也有空间再去增加出租车数量——有爱较真的问,那如果再堵呢?淼叔觉得,你不能把解决城市规划、交通这种大任压在几个小小的APP上,否则你就真的走上了职业黑人的不归路了。真要出现那种情况,那至少所有司机的信息化程度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在数据分析还是城市规划方面,都能引导出台一些更新、更合理的措施。

app开发公司应该更妥善地处理好应用的升级更新问题

没有较大改进的应用升级不但起不到提高用户注意的作用,反而产生了干扰用户的副作用,对于开发者如此,对于应用市场更应注意。

虽然谈不上是一枚手机控,但对于那些流行、有趣、实用的 app 我都忍不住要逐一尝试。一时兴起发现了款不错的 app,总忍不住去使用一段时间。待自己把这款 app 操作熟练之后,一旦有时间心思又花费到寻找另外一款 app 上。随着一款又一款的应用被放入我予以不冷不热态度的集合之后,你对于这些应用所能带来的价值就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每次遇到某些需求,只要将你意识中最合适的 app 挑选出来即可。

因此,一款 app 给用户留下的初始印象是影响用户日后对待这款应用态度的最重要因素。对于那些功能定位相对单一的 app 来说,就我这枚普通用户而言,我对款 app 的功能早已了然于心,纵然你一味地更新版本期望提高对你的关注,但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无谓的升级之后,迫使我对于你功能定位拥有更透彻的了解,但对于你升级的期待变得越来越小。

升级和功能分类有关

在品类众多的 app 中,我将他们大致分为「必用的」和「想玩的」两类。必用的这类并非只有输入法、播放器这些装机必备的应用。如果我们经常出入陌生场所,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目的地,地图应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图应用同样可以算得上必用应用。同理,手电筒、日历、照相机、录音器等应用就都算得上是「必用的」。而对于新闻、聊天、笑话、阅读、社交等在想要放松时,按照自己心情、第一意识、周围环境等众多因素来挑选的应用。我将他们划分到「想玩的」这类。相比之下,必用的这类应用在功能上已经难以出现较大创新,想玩的这类则可能出现更多好玩、有趣的创新。所以对于那些功能上创新难度极大的应用,你是否和我一样只期望他们能够慢点更新呢?

不管你是否拥有所谓的强迫症,在大多数和我一样受到「新版本就更好」的主观意识影响下,如果是在 WiFi 环境下发现有 app 又需要升级了,由于在时间和流量上都不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太大影响,所以果断地选择升级变得非常之自然。但在网络环境不好,上网流量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这些并不是不升级就无法使用的应用自然也就没有闲情和耐心了。由于应用市场软件或者应用本身一度期望通过接连的升级状态提高对他们的关注,所以就不停地在我们并不乐意升级的时候弹出状态提醒,对任何用户来说,绝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当我们发现心中之不畅都是被这同一款应用制造出来后,无论这款 app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多大的帮助,我们对于「始作俑者」的印象也必然大打折扣。

频繁更新的背后

很多 app 每次更新升级后都会告知我们所做的优化:添加了什么英文名的技术、升级后的大小只有多大了。但是对于我们这类小白用户而言,这有什么非常重要的意义么?倘若每次更新升级之后,app 运行速度明显变快、上网速度明显加速、功能上更加强大全面的话,不用提醒,我们都有可能守着关注你最新版本的信息吧。然而真正做得到的又有几款?

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提示我们将 app 升级的并不是 app 自身,而是一个又一个应用市场。刚刚使用某款应用市场将一款应用升级之后,另外一款应用市场却又提醒我们这款 app 要升级了。有这么快吗?有这么巧?竞争、圈地、用户数量、盈利,一个又一个的词语被添加到应用市场之后,应用市场也就有可能会对我们普通用户失责,通过诱导我们的升级提高他们的关注度,甚至获取一定的收入。这就令我们对这些频繁升级却又看不到什么明显改进的用户将矛头指向了 app 开发者们,既然如此,那么 app 开发者们就应当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和相应的回应来告知我们,开发者并不是强迫骚扰我们更新升级我们 app 的人。

所以,如果 app 开发公司们能够更妥善地处理好应用的升级更新问题,要么尽量在每次更新之后都能够给用户带来明显改进的应用,要么就将应用的升级时间再推迟一点,让我们对这款 app 的更新规律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对 app 们的误会也就更小。app 们,如果说每次更新升级都算是小说里面的一枚救命神丹,当你确信自己在正确的环境下吃下这枚神丹能够令你起死回生,功力再进一步的话,再使用这枚神丹吧。谨慎使用,次数有限,只有在你了解用户、尊重用户的时候,才能够对环境有更深的了解,才知道现在到底是不是升级更新的好时机啊!

APP时代来了!据估计在今年市场规模可以到达150亿美元

APP时代来了!据估计在今年市场规模可以到达150亿美元,所有人都在看这么庞大的新兴商机如何分一杯羹。

不过,如果你以为APP经济的重点只在技术方面,那你就错了。和其他的事业一样,还是要先思考什么是正确的商业模式,才会让创意与技术发挥最大的商业价值。

也许有人会问App的商业模式不就是“收费”或“免费但附广告”这两种?当然不只这么简单。借用老祖宗的说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可以化为八八六十四卦。所以光是收费或免费,其实都还有种种衍生的组合。而这些不同的组合与变化,正是创业家与开发者得以由其中获利的方式。

因为常见许多讨论App经济的文章大多在讨论的是Apple iOS vs Google Android生态圈的比较,或者是根据部分成功案例做垂直式的深入分析,但是比较少广泛的针对APP各种商业模式做探讨,让创业者或开发者据以思考自身资源与优势拟定策略。

但也要先说明的是,APP经济的商业模式绝对不仅限于以下整理的这些,因为不同的商业模式还可以组合、分割、反转……所以就像练功夫一样,固然基本的招式很重要,但是如何巧妙运用才是致胜关键。

移动购物在用户体验上如何突围?

产品货不对版?尺寸大了?我们在网购的时候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网购回来的商品货不对板、尺寸不合适都是常有的事情,卖家认账还好,换货起来还比较容易,不认的话,什么心情也被这破坏了。如果在网购之前能可以体验到产品的话,那确实是为顾客带来不少的方便。这真的可以实现吗?最近,在朋友圈发现一条这样的信息,“某商店里面的商品均带有二维码,顾客可以直接扫二维码付款,现场提货,也可以先放入购物车,回家下单,快递送货上门。”这是一种线下实体向移动设备转移的趋势,也就是实体购物移动化。

这种购物移动化多数都是自己的店铺,主要以商场、商店、百货为主,它利用“全渠道零售思维”将线上线下资源进行对接,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购物服务。此时此刻的实体店,就相当于一个产品体验店,无论是先在网上看好产品,然后到实体店体验产品,还是先体验产品,再付款提货,整个过程都在环绕着体验在进行,缺少了体验这一块,就跟传统的网购无异。所以,实体如果想在购物移动化上有所作为,开垦出属于自己的疆土,服务要更加个性化、人性化,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什么才是好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都离不开产品跟服务,我认为好的产品跟服务,必须是理性与感性兼备,直戳人性的,难道不是吗?只有不断满足人性的多层次的生理跟情感需求,才能把握用户,拥有发言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中国人做事情,喜欢扎堆、喜欢跟风,众筹平台就是一个好例子,点名时间、酷望网兴起,随后就跟风诞生一大批众筹平台。随着微信的兴起,购物移动化的流行,接下来会有更多微信卖家演变成实体店的拥有者,也有更多的实体店打通端口,接驳微信。如此的话,竞争压力变大,作为实体如何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才能把握市场呢?

先有粉丝

新生事物的机遇与挑战往往都是相生相伴的,移动购物虽然可以体验到产品,轻易地获取产品信息,但跟传统的网购平台相比,优势还不是很明显。现在是粉丝经济的年代,有粉丝就有经济,对于移动购物来讲,再好的服务,也需要用户粉丝的来体验。如何吸收粉丝?在利用微博、微信宣传的时候,必要传播有价值、有水平的内容,千万不要在网上随便找一遍资讯在发到微博微信上,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掉粉。这是一个不明智的做法,微信微博作为购物移动化,传播内容的重要手段,必须要生产出属于自己的内容,向粉丝普及产品概念、产品价值,只有让粉丝在你的产品中找到归属感,认同你的产品价值,才能获得粉丝高忠诚度的信任。

粉丝互动

所谓众口难调,要同时满足每一粉丝的需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必须要随时跟上用户粉丝的需求。利用微博微信与粉丝保持互动,让用户全程参与到产品与服务的体验过程中,进而了解用户的体验需要,然后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产品服务不断做出调整。利用微信微博的等社交工具,对品牌里面的用户,进行投票活动、促销活动、产品体验活动,或者是邀请粉丝参与产品策划、促销、定价等,然后把用户带到实体店去,让用户享受实体提供的产品服务。

合理的营销

购物移动化,有粉丝互动还不够,还需要合理的营销,软硬兼施,才能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这里的营销是指体验营销,好的体验营销不但可以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感官参与,同时使得产品服务得到优化跟提升。类似体验沙龙、讲座、主题会交流会这些体验手段都可以去尝试,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产品、体验到服务,然后对品牌价值产品认同,另外通过体验营销而获得的粉丝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年代还是互联网年代都离不开营销,再好的品牌也需要营销。购物移动贵在体验,缺失体验,便成了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移动购物需专注体验,在营销中注重体验,利用体验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综合的服务,从而构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

APP软件“脸萌”都开始A轮融资了~

一款名为“脸萌”的APP在微信圈火爆开。在这个以90后为主的创始团队构想中,“脸萌”是“做给年轻人的,更多的是给90后的,爱表达的,喜欢玩的,用户够垂直”。这也正是私募股权基金IDG资本初期以400万投入“脸萌”的简单理由。

如果你不是90后,对不起,你不是“脸萌”的核心客户。

几乎“一夜成名”,一款名为“脸萌”的APP在微信圈火爆开,6月首周下载量轻松突破2000万。

在这个以90后为主的创始团队构想中,“脸萌”是“做给年轻人的,更多的是给90后的,爱表达的,喜欢玩的,用户够垂直”。这也正是私募股权基金IDG资本初期以400万元投入“脸萌”的简单理由。

早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脸萌正与多家风投洽谈A轮融资,融资量在千万元,IDG资本还将跟投。

在资金到位后,“脸萌”创始人郭列告诉早报记者,“脸萌”下一步想做“社交化的朋友圈表达,通俗点就是朋友圈场景的配图”。

90后的速度

1989年出生的郭列在去年底率领一帮90后团队创办了“脸萌”。

简单来说,“脸萌”是一款超萌拼脸软件。脸萌里有多种发型、五官、背景、气泡等可以选择,通过这款应用,可以拼凑出和真人相似度很高的头像。

“脸萌”团队一共有9人,除了郭列,其他都是“90后”。团队成员中,1个香港、1个台湾,其他的都来自内地。

9个人的具体分工为:4个技术、4个美术,郭列自己负责产品策划。创立“脸萌”之前,郭列在腾讯做过产品经理。

在今年年初拿到IDG资本百万元的天使资金后,“脸萌”保持着一周一个版本迭代的速度。整个5月,脸萌就连续做了三个版本更新,分别是增加五官的写实度,增加表情、气泡功能等。

核心客户也是90后

“‘脸萌’创始团队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们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东西、做给谁用、将来要做成什么样的。”对于这个90后团队,IDG资本副总裁李丰显然非常看好。

李丰告诉早报记者,在最初投资“脸萌”时,主要看重两点:一是同类产品中成熟度比较高的;二是喜欢他们年轻的特质,做只有年轻人才了解的事情,所以觉得挺值得一试。

有意思的是,在那些60、70、80后的明星、名人玩着“脸萌”刷微信时,李丰一捧“冷水”泼下。

“(脸萌)是做给年轻人的,更多的是90后的。”在李丰看来,一阵热潮过后,最终其中很多人会慢慢流失,“核心用户最终会是比较年轻的用户”。

正接洽A轮融资

目前,“脸萌”正在接洽A轮融资,IDG资本将继续跟投,但不会是领投方。投资金额、持股比例都签了保密协议。

李丰透露,有意向的投资方很多:“蛮多人想投的,比较活跃的早期投资如盛大、经纬、启明、光速都对‘脸萌’有接触。”

“脸萌”融到的资金主要还是用于漫画产品的研发、品牌建立上。

在郭列的构想中,“脸萌”想做社交化的朋友圈表达,“通俗点说就是朋友圈的场景配图”。

朋友圈的场景配图,听郭列的意思,就这样玩:比如早报记者现在拍外景拍写真,除了自己的五官可以自行选择拼图外,早报记者做的动作、手势姿势也可以一并添加选择而成。

此前同样火过一阵的动漫类APP“魔漫相机”,是以真实照片为基础,转化成卡通形象。很多网友在郭列加V认证微博下留言问,“脸萌”是否会增加此功能。

郭列笑着跟对早报记者说,“脸萌”不太会走“魔漫相机”这条路,还是更看重用户拼玩的创意。

未来通过手游变现

“脸萌”的火爆背后没有做任何推广。也许是意识到互联网的威力,在下一步的规划中,郭列称,未来会加一点运营、客服。

但是,在众人眼里俨然“金饽饽”的“脸萌”并不忙着商业化。

“暂时没有考虑到商业化。”郭列的底气来自投资方的力挺。

李丰并不急着让“脸萌”变现,甚至于植入APP广告之类小的盈利模式,李丰都表示暂时不会去做:“‘脸萌’可能到B轮融资之后才会做(盈利方面的)明确尝试。”

李丰心里很清楚:“虽然‘脸萌’现在有很多用户,但不一定都是核心用户。所以在动漫领域做大、做深,找到核心用户打留住,是‘脸萌’现在要做的。”

而手游是“脸萌”最终会考虑的变现方向之一。

用李丰的话来说,“脸萌”的未来是“动漫类轻度社交类手游”。

什么样的O2O产品能满足用户和商家的需求

与其说什么样的O2O产品,不如说什么样的产品能满足我们本地的用户的需求以及商家的需求,并且能让用户与商家连接起来。

1、本地O2O产品的几种类型之我见

我认为现在的本地化O2O产品可以分为4种类型:入口型、平台型、垂直型、本地社交媒体型

①入口型:我们知道PC上网的入口是百度、购物是淘宝、社交是QQ之类,他们分别连接了人和信息、人和商品、人和人,在本地,如何利用移动端链接人和本地服务的入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人在移动端的入口需求有,社交需求(微信)、信息需求(浏览器、今日头条等)、购物需求(淘宝、京东等)、wifi需求(商用wifi等)。

②平台型:基本大公司都想做平台型的产品,因为平台型的产品大气、复制简单、容易受投资者亲赖,但是本地

服务行业受地方约束太厉害,而且每个地方可能的文化都不一样,这样也需要更强的地推能力。所以平台型的O2O产品目前还没有做的特别好的。平台型的产品如:团购、淘点点、大众点评、58同城之类。

③垂直型:因为本地化的特性,平台型的产品很难覆盖,也很难扑捉到每个行业的特性和需求,所以垂直型的产品应运而生,很多小团队会选择垂直型的产品进入市场。选择一个行业的产品深耕,这也是我本人看好的方向,因为只有深入到行业里才能更好的了解用户及商家的需求,才能服务好。因为O2O是一个非常需要服务的行业,因为服务是很难标准化的。现在也有很多垂直型的O2O产品获得的小成功:如饿了么、阿姨帮、到喜啦、打车应用、叮咚小区等。

④本地社交媒体型:之所以我把这个也列为本地O2O产品的类型,是因为本地社区的舆论导向对本地消费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如著名的本地社区篱笆网、19楼以及地宝网等。虽然他们目前还没有单独的O2O产品去解决本地用户的需求,但是以他们的社区媒体属性,利用活动、新闻导向影响消费者或带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能获得一杯羹,而且本地网站也在积极探索利用O2O产品结合本地社区的模式来进军。如19楼的好店、南昌圈圈网的南昌找好店等。

2、产品需要满足什么特性才能有市场?

O2O要颠覆的并不是商家本身,而是商家的某一个低效率环节,利用用户与商家的信息不对称,让用户能更快的知道,缩短靠自然增长带来新客的时间。

①解决需求或痛点:比如团购能解决商家的客源问题、打车应用能解决用户打不到车的问题、婚嫁APP能解决用户定婚宴酒席的问题。

②高频次或低频次:这个就需要分情况了,消费频次高的且单价低的需要高频次,如美食、家政等。像一些低频次的也不一定没有市场,如装修、婚宴这些可能只需要使用一次的,但是能解决问题的也可以。

③性价比高:使用这个产品能为我省时间或者省钱、或者能帮我更好的决策 这就是一种成功。

④标准化门槛低:很多本地商家的互联网程度不高,让他们学习互联网的成本很高,所以做出容易上手且进入门槛低的产品才能获得商家的支持

3、为什么很多O2O产品做不起来?

我觉得一个是心太大,比如大公司想做平台,如淘宝想把B2C复制到O2O上,却不知道O2O本地化属性重,很难用一个平台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又不屑于去做地推,所以淘宝O2O没做起来。在这点上团购网站就做的更接地气了。像一些小而美的产品其实做的也不错,昨天安装了一个叮咚小区,就是以小区做为基点的O2O。为小区的人民先提供基础服务,如停水停电公告、家政等实用信息,再扩展的到小区附近的优惠、美食等。我觉得这个就很踏实,不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