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艺术品拍卖的新玩法

10月8日,备受关注的首届淘宝艺术节正式启动。10月10日举办的“上海站品格专场”,共有80件艺术品参与了线上拍卖。最终成交拍品50件,成交总金额182958元,共有4万余人线上关注了此次拍卖。此场拍卖会圆满落幕,让此前备受争议的艺术品电商再一次受到了广泛关注。

  O2O模式:线下体验,线上消费

  在上海“新天地”旁的华府天地,坐落着艺术机构“品格壹仟”的艺术体验空间。9月30日开始在这里进行的拍品预展,似乎和传统画展没有什么区别。但走近作品就会发现不同:每幅作品旁都贴着一个二维码,拿出手机扫一下,你便进入了淘宝拍卖页面,上有该作品的简介和价格,你还可以在页面留言,给线上浏览的淘宝用户提供参考。这里陈列展出的80件雕塑、绘画作品,全部参与10月10日的拍卖。而线上浏览的淘宝用户可以选择自己习惯的网购方式,还可以在线上询问旺旺客服相关问题,也可以通过客服提供的照片来了解作品的装裱、收藏证书的样式等等。

  10月10日10:00-22:00进行拍卖,流程简单易操作。买家登录淘宝账号,选择要拍的作品,支付200元保证金,出价竞拍,竞拍成功后在72小时内付款,付款成功退还保证金,竞拍失败则在竞拍结束后退还保证金。若竞拍成功反悔,将没收保证金。付款成功后,由专业的艺术品物流公司运输艺术品,确保艺术品完好地交到买家手上。拍品不接受退还。

  过程基本与传统拍卖一致,不同点有三。第一,淘宝平台不向买家收取费用。传统拍卖公司在成交后会向买卖双方收取落槌价10%-15%的佣金,而淘宝拍卖平台仅向艺术机构收取成交拍品成交价2.5%的技术服务费,流拍不收费。第二,竞拍时间长,买家有充分时间进行考虑。竞拍时间为12小时,其间均可出价,截止到晚上10点,出价最高者竞拍成功。没有紧张的时间挤压,更有利于买家理智竞拍。第三,相关数据清晰明了。这件艺术品在开拍前有多少人浏览,有多少人支付了保证金参与竞拍,每次竞拍是谁出价、出价多少,线下浏览的人员对它有什么评价,这些数据信息都可以直观看到,方便买家进行判断。这些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收藏爱好者。

  而对于机构来讲,淘宝拍卖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户资源。淘宝的用户资源是全国性的,据了解,在开拍前拍品已经受到合计近3万用户的浏览关注,而其中大部分是非上海用户。这样覆盖全国的影响力是一个画廊或者一个艺术机构很难做到的,但对于淘宝来说却是轻而易举。另一个资源优势是资源类别,比如本次拍品目标客户定位是“要用艺术来装点家”的艺术爱好者,通过传统媒体或者自媒体宣传很难区分目标客群,只能“广撒网”,还不一定准确。而对于淘宝来说,却可以轻松将浏览过“家装类别产品”的用户,甚至是浏览过“中高档家装类别产品”的用户抓取出来,向他们推送此次艺术拍卖的资讯广告。精准锁定目标客户。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线下体验、线上消费。可以说淘宝拍卖不管对于买家还是对于卖家,都提供了极大便利。

  底价低:未来存在升值空间

  此次拍卖的雕塑和书画作品起拍价为1000到10000元,不仅相较于传统艺术品收藏价格低了很多,比该作品平时的挂牌价也低了不少,相当于打了“折扣”。以马新的《眸》系列为例,之前的展览中一口价9000元一幅,在展览第一天就全部被买走。而此次竞拍底价为3600元,网拍尝鲜的买家捡了一次小漏。

  价格低的最大原因在于,这是一批来自“初·计划”非常年轻的85后艺术家,均为国内十大美院在读或刚毕业的研究生。“品格壹仟”艺术机构从有专业学术背景的年轻艺术家中,精心挑选出有思想、具备自己表达风格的“潜力股”,年轻艺术家目前售卖价格不高,但升值潜力很可能巨大,他们的作品“明天的价值绝不可能比今天低”。至于为什么会“打折”,“品格壹仟”的营销总监杨玉婷告诉《新民周刊》,是为了帮这批年轻艺术家积累年轻藏家。说到底,年轻艺术家还是需要年轻藏家去捧,他们的作品代表的是年轻人的趣味、观念和精神,年轻藏家看了更有“感觉”。

  从最终成交结果看来,这样的理念得到印证。以胡晨璐的六幅《梦回上海》为例,竞价多轮之后全部成交。而拍品的主要竞价全部来自两位买家,主办方猜测是两位买家认准了胡晨璐的艺术有升值潜力。

  拍品漂亮:买家?不,请叫我“懂生活的人”

  “有人说现如今,有太多太多的人把艺术理解得太深奥,把艺术家想象成了随便涂两笔就可以赚大钱的强盗,把古典艺术看得遥不可及,更把概念、行为艺术当做是精神病所为。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是创造者!”本次拍卖的项目负责人杨一说,让艺术走进生活是此次拍卖的核心思想,希望通过一系列艺术与居家相结合的活动,将艺术大众化,改变当代人对艺术固有的印象,这也是一个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

  俗话说,盛世收藏,乱世黄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富足,为了增添家庭的文化氛围,买几张名家画作放在家里欣赏,一是陶冶情操,二是投资保值,也是一个十分有品位的投资。正是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推动作用下,号称“雅玩”的艺术品投资收藏一下子兴盛起来。但若耗费超出消费水平的金钱,又失去了“玩”的趣味。于是,将艺术与家装结合的“艺术·家”的概念迅速被白领们接受,正因如此,近两年画廊进入酒店办展的各色“酒店艺术节”才会在白领圈日益火爆。

  此次拍卖正是响应了“艺术·家”的理念,号召买家跟着自己的喜好,收藏一些符合自己品位和购买实力的原创作品,在同艺术家于作品层面获得共鸣的同时,也让艺术伴随自己度过时光。大多数关注拍卖的用户的都不是“圈内人”,最常见的作品评价是“虽然不大懂,但是觉得好漂亮呀”。主办方鼓励用户通过挑选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挂在家中,用艺术品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思考,让来访的亲友借此了解自己,同时,自信自己的眼光,等待它升值的惊喜。

  这些理念对于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年轻艺术爱好者十分有吸引力,同时这个群体也是淘宝的活跃用户群体。杨一透露,在淘宝一年一度最火爆的“双十一”“双十二”购物节上,“品格壹仟”还将有大动作。

  未来:艺术电商又一掘金地

  阿里巴巴9月上市,给电商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而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想方设法与电商挂钩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内,艺术品在线交易由来已久,试水者前赴后继,最终或铩羽而归或勉强维持,至今还没有一家非常成功的“行业榜样”。随着京东、淘宝等电商大头纷纷开设艺术品频道加入混战,艺术品电商的前景更加模糊。

  究其原因,以拍卖会、博览会、画廊等为主的艺术品线下销售渠道,已经牢牢占据了艺术品市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份额,这一行业的某种优越感使其新技术的变革进行得尤为缓慢。相较于其他商品行业迎接互联网而迅速做出的种种转型,艺术品行业显得迟缓很多。如今O2O已大热盛行许久,才有零星的一些艺术机构开始在O2O模式上做出新尝试。

  此前艺术电商最为买卖双方诟病的就是没有健全的行业规范。比如艺术品的真伪没有保障,艺术家的权益没有保障等等。在此次拍卖中,这两点都有所改善。首先是淘宝严格地对艺术机构及拍品进行了审查,艺术机构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递交了种种图片、合同资料才通过了淘宝的审核。其次是艺术机构完善了与艺术家的交易合同,签订了针对艺术品的详细合同,确保拍卖成功一个月之类将款项支付给艺术家,保证艺术家的权益。10月10日, “上海站品格专场”拍卖会后,还将有十余个专业艺术机构及拍卖行继续“首届淘宝艺术节”的活动。这场O2O的试水活动显然为艺术品电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O2O的六款简洁玩法

这几天出差和盯着我们的一个大活动,没有及时更新实战分享。今天汇总了一下我们实战中经过验证的有效玩法六个,供大家参考。 所谓有效,一是简单,上手快;二是效果显著;三是可复制,有可持续力量。
一、微信面对面建群(群众)

具体怎么建,你肯定会的。我们说的许多场景都会和微信有关,谁让它已经是o2o的利器呢?所以你首先需要充分地掌握这个工具。

在任何一个场合,都可以来面对面建群。我们曾经在集贸市场上这样玩过,很快就加了100多人。对于一些消息而言,微信群的直达效果,往往大于公众号,其互动性也比公众号要好。当然要运营好它也不容易。在促销现场(商超、沿街店铺、社区等)、培训会(面向店长、面向伙伴会员的)等都可以用 。如何利用群来做O2O业务?这里先简单介绍两种,一是吸纳会员,将公众号分享在群中,辅助海报说明,很快可以吸纳,当然需要一些激励措施;二是传播活动消息,让微信群成为有效活动消息的集散地。“面对面建群”的退群率比其他方式要低,当然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需要用积极心态去运营它。关于微信群的应用春节期间抢红包游戏的时候,我们建了十几个,还有许多体会,容后再报。

二、介绍新会员给积分(病毒)

这好像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是非常有效的。9月18日,我们推出了一个“介绍两名新会员,领取一份培根”的活动,非常有效,原计划一个月才能执行完毕的活动,提前26天完成了预定任务。每介绍一名新会员有500积分奖励,操作也就是三四步,当然,你已经注册成为会员的,系统还奖励你800积分。这可以做许多事情。要求是会员注册机制极简,极简到极致!积分变化实时可见。积分的实地使用场景也是可视化的。这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当然,进来的不一定是你的目标受众,但是没有关系,“来的都是客”!

三、限时限量的活动(稀缺)

活动不是普惠的,是为传播能力强的会员设计的。活动会叠加活动。限定时间、限定数量,就将一些资源从无限变得有限,这样会形成一个“稀缺效应”,当然这是相对的。基于稀缺资源的特性来做活动,你懂的,那需要“抢”,这样造势就非常实际。活动的频次,实践表明,一周至少一次。

四、找店(1:50效应)

还不是寻宝之类的游戏,是通过和会员互动的系统让会员来寻找便利他进行消费的店。这些店可以是专卖店,也可以是“轻店”、镜像店。也就是有我们货,或者是可以迅速链接到我们的实体终端。找店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他所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店是一个承载。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的初步观测表明,每一个发端于线上的有效寻找(找到并消费)将直接、间接带动50个店堂消费订单(一个星期的时间范围内)。这就是难得的红利。

五、接触点设计(窄众)

接触点,有效接触点。之前都谈过。接触点的设计需要考虑,至少是假设考虑,我们的目标对象是谁。是需要尊严的?有面子的?还是希望能讨点便宜能奔走相告的?往往我们设计接触点就是想着是“客户”,而忽略了到底是什么性格的客户。有效的接触点设计一定是基于一个特定的性格群体展开的。所谓共性中的个性,大众中的小众。积累许多业务数据了,我们会更加容易地识别出不同的客户来。

六、构造卖场(聚气)

在烟台试点区域的100都个店中,我们至少已经举办了800多场次的线下活动。这些活动非常简单,就是用展台、烧烤盘、海报、包装盒等做成一个小型卖场,呈现在店堂门口、小区、集贸市场等地。利用下班的客流、早上买菜的人流进行蓄客销售。一个2-3小时的卖场运营通常会有80-240人次的到访,以及80%以上的品尝,30%以上的购买。除了直观地感受到产品之外,还可以通过移动端持续地与品牌进行互动。

如何讨好社区O2O App的核心用户

谈起社区o2o的人群,大多人会觉得是这些40、50多岁的大哥大姐,他们散布在小区周边,开着饭店、社区超市、百货店组成了小区的核心商业圈,而他们的特点是拿着智能手机当做诺基亚在用,但社区O2O最重要的不是这些大哥大姐,而是每天朝九晚五的都市白领人群们,他们吃住产生了消费需求才有了商圈的成立条件。
客户在哪商家到哪,很多人纠结于先有客户还是先有商家,客户与商家不是鸡与蛋的问题,先有客户的需求(潜在客户)才有商家的服务,是因果关系。都市白领是社区周边的潜在客户,社区类产品如果能把白领用户掌握住,社区周边的商家也会硬着头皮挤进来的,就跟淘宝流行那会儿,周围都是一群跟你请教开淘宝店的人。

同时社区O2O针对文化程度较高、容易接收新事物的白领用户实际成本会很大,但边际成本趋向于零。新产品多了带来的福利也大,使他们学会理性甑选,但一旦他们依赖上产品,成为产品的忠实粉丝后会使公司的营销成本逐步降低。他们有着如下的特点:

排斥硬广告

每天的上下班都能收到大堆的宣传单。健身、外卖、超市都是宣传单的主要内容。物极必反,也就造成了上班族们排斥这些硬性广告,一快二绕三挥手成了他们的通用解决方式。公交上、地铁上、电梯里同样充斥着广告,每天的重复造成了他们的习惯,当某天身边广告没了,才会发现原来有广告。社区产品硬推必然会影响产品档次,偏离目标用户的价值观。

好面子又好实惠

白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深受儒家文化不受嗟来之食的思想,相对其它阶层更在乎形象,都说吃人家嘴软,吃了就欠着一份情,但又迫于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能省则省,优惠的东西心知肚明偷偷的享用着。社区O2O产品如果只靠优惠或白送的活动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

挑惕但很真诚

出于对生活质量与品味的追求,他们较普通用户对产品或服务容忍度较差,要么捧你要么棒杀你,没有中间态的态度,这对企业是坏事更是好事。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与产品会让用户爱的更深,相反就是一致声讨,时刻督促企业改进产品与服务。社区产品可以提供的功能有很多,但前期做好几个值得称道的功能很有必要。

生活圈子较小

固定的上下班,使白领用户能接触到的人较少,上班就是同事,下班就是家人,一天忙碌的工作也使用户向身边人语言传递信息的时间与空间有限。

正因为以上几个原因,针对这些白领人群我们不能用老米换新米的推广运营方法来敷衍解决,用心做好服务加适当引导能达到出奇的效果。

做好分享及口碑

润物细无声,最好的广告不是软文而是朋友间自发分享内容。出于对朋友的低防备心理,产品的可信度及认可度会成倍的提高,最可怕的敌人是身边的朋友也是有道理的,朋友因为可信所以可怕,但也因为可信而简单。用户产生分享的形为主要有这两点,第一超出期望心里兴奋;第二觉得对身边的人有用;社区类产品叮咚小区的小区激活功能有最低激活人数要求,人数低的小区活跃度相对很差,这给用户是致命的体验打击,保证最低激活人数可以让用户有期待而留住用户,而另外一款社区类产品实惠则拿免费福利弥补产品上线导致的体验问题。如果分享能用福利来引导可达到事半功能的效果,也这是很多互联网产品推崇的分享有礼功能,那社区类产品是不是可以做到用户因分享而产生自豪的效果呢,微博中的iPhone客户端显示在这一块做的非常好。

做细做精,无屑可击

没有话语权就不要出头,枪打出头鸟。产品功能宁晚不烂,核心功能未完善别轻易上线,这对挑惕的用户犹其重要。总有些人抱着“第一批用户都是死掉的用户”心态来做产品,那为什么不能把这些用户转变成种子用户的,对于一个新产品,创业者喜欢做大做全,宁滥毋缺,而这不仅分散了公司的资源,更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验好的功能被掩盖,体验差的功能被放大。实惠app现在最吸引眼球的功能就是福利社与社区社交功能,但却将目前负体验的优惠券、微团购、物业服务摆在明显位置,虽然这能让用户明白实惠app“用户最后一公里社区服务“的核心理念,但却极大的降低了用户体验,在公司的价值与用户的体验面前,孰轻孰重还有待商榷,实惠自上线以来产品的下载量与活跃度虽然不断上升,主要原因还是用可观的福利留住用户,这样做成本太大不推荐。

形成传播圈

用户的生活圈很小,很容易造成用户的分享埋没在狭小的生活圈里,进而对用户的分享积极性产生消减作用,但分享如果借助企业的影响力形成的传播圈是可以无限扩大的,企业通过用户分享更能表达产品的价值与服务水平,大家说好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实惠app在扩大传播圈上做法非常可取,借助于用户在微博上@三个好友参加抽iPhone6活动,使用户的信息从已知、告知到传播,再结合每天的中奖公布,都调动着用户的参与度,但鉴于微博的活跃度不断下降,效果有限,实惠如果能摆脱微博单一平台依赖,借助于微信朋友圈熟人的传播,能进一步扩大“白吃白拿iPhone6“活动的影响力,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培养核心粉丝

硬件产品,靠着人人参与改进产品的论坛形成了一大批核心用户,使产品不断改进并丰富了产品形态。社区类产品通过产品、活动策划同样可以造就一批核心用户。第一让用户在社区产品中有自己的地盘形成归属感,每个社区都是一块地盘,社区下的每个群体也是一块地盘,旅游产品中抢地盘占地主的功能非常值得借鉴;第二使用户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主导权,主导权不等于归属权,社区类产品掌握盈利点,核心用户获取主导荣誉感,类似于游戏中的帮主、盟主,用户在主导参与的过程中会形成极强的依附感,社区也就成为他的一份子。而社区产品运营人员在这过程中要不断促进用户与社区之间的黏性,减少隔阂并且让核心用户找到归属地盘。

在O2O市场上叮咚小区的拔城夺寨让我看到国军的影子,而实惠APP针对白领阶层以人为本的战略却也没能让我看到共军的“分土地“的远见灼识。O2O是块大市场,谁也独吞不了,分才是硬道理,是分给敌人,还是分给百姓?

分销、加盟模式会被O2O干掉!

最近有两个数据很触目惊心:第一个数据是,2014年前六个月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 0.2%。而阿里、京东等电商交易金额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第二是8月下旬京东、国美、苏宁先后公布了上半年财报。京东以512.7亿夺得第一名,苏宁以511.5亿屈居第二。

京东超越苏宁、国美背后,就一个关键词:零售

与这个数据相对应的是,最近在晋江做调研时也发现,晋江这个靠渠道模式成为鞋都的地方,正在集体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从大批发到大零售。

据说,刘强东在内部已经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做网上沃尔玛,下一步挑战沃尔玛。

几年前,刘强东就有一句警告:电商的本质就是零售。对很多品牌企业而言,品牌的本质就是零售。

这也是刘强东对传统企业的几句警告:

1、未来不需要分销商。分销商模式、加盟模式都会被干掉。

中国很多品牌企业采取的都是大批发模式,每年的关键环节就是订货会,但是带来一个巨大的难题:不知道用户是谁,不知道用户喜好什么,不知道如何针对用户的喜好做出快速调整。换句话说,在这个过剩时代,没有对用户感知的温度感必死。

刘强东:“大型超市,以及分销商。3C分销商在美国基本上垮了。现在中国为什么需要分销商?中国的零售商太分散了,几百万家,分布在小县城、小镇上。美国的“淘宝”占了40%的零售份额,中国的淘宝连12%都没有。中国零售市场向前走,走到20个零售商就占40%的市场份额,电子产品前三的零售商就占80%、90%份额,这意味着什么?将来品牌商不需要分销商,只要管理几十个零售商。所有为消费者服务的加盟模式我都不看好。20年前,上岛咖啡采取加盟模式,各个城市找一个,一夜之间遍地都是,一年几个亿赚到手。加盟模式从纯生意角度是最好的方式,但长远来看,价值很少。不仅投资人,包括很多创业者、企业家都追求干活特别少还能赚大钱,但你不想想,你提供那么一点价值,你凭什么赚大钱?我认为,工作做得越多赚的越多,做的工作少就赚钱少,世界是公平的。当然,我刚才说的是整个消费行业,脱离这个行业,规律也许就不适应了。”

2、先进的供应链会打败落后的供应链,比如小米。

不管是手机还是品牌公司,最大的敌人是库存。小米颠覆传统手机的背后,就是把所有中间环节砍掉,砍掉了传统手机的三级代理制,就这一个环节能砍掉30%左右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公司和用户之间的链条非常直接,这种直接的关系,最大的好处是减少了库存压力,比如可以根据用户的预约数来确定产量。

刘强东:“在内部早会上我也说过,大家千万不要说怎么样叫互联网思维,因为可能会走火入魔的,小米的成功核心还是把供应链的效率提升,降低了成本,因为传统卖手机的都要通过渠道,因为品牌商不直接接触用户,而采用层层批发的方式。第二,过去做手机效益很低,从手机出来,到铺完渠道要15天时间,现在当天就可以,比如说物流,我们希望5-7年之后,京东商城60%的货物从工厂大门直接送到家里去,我们现在已经跟手机品牌商合作,比如说一个手机品牌还没有生产下来的时候,我们预售2分钟预定了30万台,以前要送到京东的库房,再送到配送站,配送员再送到客户的家里。”

“这里我们的机器直接送到配送站,连库房都跳过去,配送员直接出发送到客户家里去,我们做了数百个城市,连农村的用户都在24小时收到货了。这是传统零售行业是做不到的,小米还是把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背后经济的规律,世界上能发现定律的没几个人,牛顿定律再过二十几年还叫牛顿定律,所有的物流都没跳过那几个定律,这是我的观点。”

3、o2o、大数据是零售战争的下一个战场。

要发现用户痛点,真正的核武器是大数据,只有强大的用户数据,才能对用户行为作出真正的挖掘。而O2O则是一个解决方案,线上加线下模式背后,最大的挑战是精细化运营。

刘强东:“我们的O2O项目,都是围绕我们物流的,只是把它细化,我们过去十年在品类扩充,品类管理来讲做得比较松,但是未来每个都会细化的管理。我们发现电商做了这么多年,不管是京东还是阿里,有一类品类大家都没做好,那就是油盐酱醋,就是商超、便利店,3000个SKU,京东自营模式做不好,因为太便宜了,一瓶水几块钱,但是又是买得最多的问题,发货加上物流成本,利润又没有多少钱。”

“我们利用京东的物流,做了一个项目,把北京分成网格状,我们每一个直径一公里的都有京东2.7个配送员,至少有1个便利店,都是有消费者的。所以我们通过网格状之后,消费者买醋和油的时候,或者买瓶水的时候,我们就找里你家最近的水在哪,有可能在沃尔玛,有可能在7-11,离你最近的水在哪,我们实时对我们的配送员下发指令,让我们的配送员去那里拿一瓶水送到哪里去,这个就是O2O的项目。这样就解决了京东和阿里没有做好的,又满足了消费者高频购物的需求,这只是给大家举个例子。”

社交APP们在如何进化?

人类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就在于搭建完整且庞大的社会结构,并在其中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与他人沟通,从而形成形形色色的关系网和小圈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时代席卷一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应用开始大肆流行。聊天成为互联网上最活跃的态势。
作为灵长类生物——人类,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就在于搭建完整且庞大的社会结构,并在其中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与他人沟通,从而形成形形色色的关系网和小圈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时代席卷一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应用开始大肆流行。聊天成为互联网上最活跃的态势。

但即使是互联网上的社交应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更是有着颠覆性的力量。就目前来看,主流社交应用主要分为四大阶段:幼儿期——秘密、啪啪等新生力量;少儿期——微信、陌陌、易信等潜力无限;壮年期——QQ依然稳扎稳打;老年期——MSN、UC等半截身子已入坟墓……

MSN“入坟墓”,与用户say goodbye

近日,微软中国向用户发出邮件称,“距离Messenger(俗称MSN)服务结束还有60天,迁移到Skype,继续你的通话。今年10月31日,国内MSN服务将正式关闭。” 这意味着MSN作为一代社交应用的代表,终于在迎来了自己的死亡日期。不过,中国区还算幸运,让MSN在国内“苟延残喘”了一年多的时间。因为早在2012年,微软就宣布将于2013年4月8日关闭全球MSN服务,由Skype替代。

只不过,中国成为唯一保留MSN服务的例外区。难道是微软觉得中国用户比较懒?不过我更相信是因为Skype当时没有做好进入中国,全盘接手MSN的准备。但好景不长在,在一年多以后,中国用户还是彻底和MSN say goodbye,MSN也正式宣告迈入“坟墓”。

早在2005年,MSN就进入中国市场,且仅花了4个月的时间,用户增长率就高达25%!而其杀手锏就是打出的“商务社交牌”,凭借简洁的UI赢得白领用户的青睐,更成为白领炫耀的本钱之一。幸好当时还没“屌丝”这个名词,要不然广大宅男还不得被鄙视死。2008年,MSN达到自己的巅峰,市场占有率曾超过60%,当时也让马化腾手忙脚乱,成为QQ最有力的对手。

可惜,MSN太过坚持“商务社交”的路线。但随着上网人数的快速普及,更平民化的QQQ无疑受到绝大多数网民的欢迎。再加上MSN更新不及时、体验差,而QQ版本更迭速度极快,QQ空间、QQ秀、视频、语音等功能的加入,最终击败MSN成为社交应用领域的霸主。据数据显示,2012年MSN用户数仅为4500万,而此时的QQ用户数已达却6亿。MSN作为一代“装X利器”,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让人不胜嗟叹。不作死就不会死,MSN就是典型因为吃老本而提早迈入老年期的代表。

与MSN有着同样命运的还有新浪UC ,新浪UC数年前也是几乎能和QQ分庭抗礼的社交应用,但最终还是因为固步自封,败给了不断进化的QQ。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中,不进就意味着倒退。沉浸在以往的成功,只能是会后来者超越。

正值壮年 QQ进化为“萌大叔”

如果非要在国内互联网选出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那除了Windows系统,绝对非QQ莫属,甚至很多人认为QQ的意义和作用远大于Windows系统。通过桌面互联网,QQ对80、90后的影响无可比拟。其接连打败众多竞争对手,最终坐上国内社交应用的“头把交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QQ也渐渐不敌微信、陌陌等新生代社交应用的冲击,但仍然最具影响力,也随之进化为“萌大叔”。QQ已经不复当年的青春气息,却依旧是人们互联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你可能在远离它,但必定还是会经常回来看看它。

据腾讯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29亿,虽然相比一季度的8.48亿比下降2%。但鉴于QQ自身庞大的用户基数,QQ还是可以说正处于自己的巅峰,还处于自己的壮年时期,离暮年还早得很。更重要的指标——QQ 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2.06亿,比上一季度增长3%,这证明QQ的活力还是无限。而在移动端,QQ也依然在发力,其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达到5.21亿,比上一季度增长6%。

不得不提的是,在QQ快速壮大的过程中,QQ空间出力甚多。截止到目前,QQ空间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45亿!而依托于QQ,QQ空间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社交空间。除了常规的交流以外,它还承载着商业化的重任。比如数千万用户在QQ空间预约红米Note、大量公众账号等。

QQ正变得越来越像“萌大叔”,在给我们温暖的同时,也肩负着从一至终、最重要的聊天使命。即使新生代如何发展,QQ将始终屹立不倒——这可比MSN、新浪UC等强多了。

少年强则未来有望,微信们正在席卷市场

如果说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是QQ与MSN双雄争霸,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形势就更加错综复杂。别看现在微信如日中天,但马化腾就曾经说过,如果微信晚诞生一两个月,那很可能腾讯就会被吞并!可见移动互联网有多残酷。

目前,微信、陌陌、易信等代表社交应用中的少年,它们虽然诞生时间只有短短两三年,却以无可匹敌之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而就目前来看,它们也基本垄断了移动社交市场。据数据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4.38亿,比上一季度增长11%!直追老大哥QQ。而陌陌的用户数量也超过1.6亿,它也正在努力清洗在野蛮生长时期被打上的“约炮神器”标签。此外,易信的用户数量也破亿,让丁磊面上有光。

虽然在移动互联网主流社交应用中,微信还是一家独大,不过其他几位少年也都凭借各自的特点在努力发掘潜在用户,后劲不可小觑。这些社交应用是未来的主力军,将从前辈们的手中接过承载大众沟通渠道的重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它们的潜力还尚未完全开发出来,尤其是商业化之路走得磕磕绊绊。相信给它们足够的时间,将会让整个未来更加精彩。但要注意千万别走上歪路,罔顾用户体验,凭借自己庞大用户量和用户黏性就“丧心病狂”地疯狂敛财,这样肯定会被关进“少管所”的!

幼儿充满幻想,秘密、啪啪等值得畏惧

与微信们相比,秘密、啪啪等社交应用出现的时间则更短,它们更像是社交应用的幼儿——充满幻想,但成长起来却能让比自己年长的对手畏惧。秘密、啪啪等代表的一种全新理念,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与主流社交应用大相径庭。而它们也知道自己与主流社交应用争锋无望,因此沉下心去做细分市场。努力针对目标受众,大打个性牌。

实事求是地说,秘密、啪啪等只是主流社交应用的补充。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继续发展,个性化时代的到来,用户还真离不开这些各具特色的社交应用。除了正常沟通的主流应用外,这些社交应用的幼儿,将承担起社交下延渠道的重任。可以预见的是,它们也将在以后为整个社交市场带来不一样的风潮。

餐饮O2O的“轻”模式与“重”模式

现今主要存在的两种餐饮o2o模式。“轻”模式:纯平台模式,这类餐饮O2O模式带有互联网企业“轻”的特性,相当于广告平台的存在;“重”模式:平台+服务模式。在互联网颠覆一切的时代,它到底给餐饮业带来了什么变革?在中国,餐饮业作为历史悠久、大家喜爱的传统行业,数量庞大而分散,大多数的餐厅还没有被互联网覆盖。行业专家表示,在中餐领域,互联网虽然无法颠覆传统餐饮,但利用互联网思维可以走在餐饮业的前列从而超越同行。

现如今,餐饮企业普遍面临竞争压力加剧、人力成本、租金成本上涨等问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餐饮O2O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闭环模式成为了餐企的刚性需求。作为一名O2O从业者,我想简单说说现今主要存在的两种餐饮O2O模式。

“轻”模式:纯平台模式,这类餐饮O2O模式带有互联网企业“轻”的特性,相当于广告平台的存在。以饿了么为代表,搭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一方面吸引餐企在上面售卖,另一方面吸引用户来买。交易在平台上进行,饿了么只提供空间、沟通工具、支付工具、评价系统,收费模式采用管理费+竞价排名。短板在于没有自主的配送团队,配送由商家自配送以及第三方团队来完成。并且饿了么基于学生市场,虽然其可以将量做得很大,但是由于不到20的客单价,外加商家需要承受比较重的配送负担,势必将不利于其后期发展。

“重”模式:平台+服务模式。以某菜谱为代表,搭建餐饮生态系统,变单纯引流为依时间、地点和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引流,并帮助餐饮企业实现点菜、订位、餐饮管理、用户评价、外卖等一系列工作,为餐企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优获云菜谱希望通过打包的服务去解决商家除菜品制作以外的其他环节问题,并用线上的方式帮助商家找到忠实的用户群体。短板在于模式比较重,涉及到了点菜、订位、餐饮管理等很多环节,且仍处于摸索阶段。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或许这两种模式将继续并存,因为两者所提供的服务是差异化的,“轻”模式运作成本较低,汇聚了大量的商家,价格优势明显,定会获得价格敏感客户的更多青睐;“重”模式由于包含环节很多看似沉重,但其平台+服务模式可以为餐饮商家提供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服务,如线上点餐、排队叫号、餐饮管理等服务将引领商家走向以“反向定制”和“零库存”为代表的创新生产销售形式,成为商家增加盈利的关键。

试问两者谁能走得更长久?笔者认为应该是“重”模式即平台+服务模式,因为它能改变商家固有的经营模式,大大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是刚性不可逆转的。

生活中常见的O2O方式

1、lbs+指导,高德、百度地图, 通过地图将线下实体进行整理汇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将通过店铺展示、优惠券发放、支付等形式成为线下实体店铺的流量大本营。这当然是个很动听的故事,阿里在全资收购高德地图之前高德自身也已经在讲这个故事了。

2、线上下单,线下消费,通过线上浏览相关服务,到线下具体门店进行消费,天猫、苏宁等门店自提等方式都属于此种方式,例如团购网站,通过搜索附近商家所提供相关的消费项目,到门店进行消费,可以理解为团购网站为O2O模式的主要践行者,虽然后面死了一大片一片,剩下美团与大众点评在坚挺着。

3、下线分发,商家对员工、亲朋好友等对象进行下线设置,下线协助商家通过自身熟人圈等资源进行推广商品,商家根据交易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机制,属于是变相的阿里妈妈联盟,只是将范围扩大,不局限于线上线下,倘若是具备品牌号召力的商家,则可以通过粉丝传播进行宣传,达到“全民推广”的展示。例如罗辑思维的粉丝向身边有同类爱好的群体进行推荐,推荐完成可获得罗胖胖的奖励,当然,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是硬道理。例如前段时间的国美app,中兴手机微店,大家推。

O2O玩法,针对的应当是小而美的单品展示,或者是线下活动预热,O2O只是手段,而非营销的主要目的。而针对淘宝竞争激烈且同质化内容严重的现状。不管是淘宝内部的无线端战略,还是微信、O2O等移动互联网发展之路,小而美,个性化产品提供会是淘宝商家的发展之道,而内部广告流量+外部淘客流量并不能满足商家的需求,多流量入口会成为电商主旋律,而移动互联网的特征恰恰是满足了这一特征。

关于淘宝电商的认知,后续会进行撸文,包括淘宝开店的事项,淘宝规则,淘宝运营的些许等经验分享。

有什么说得不对的,还请斧正,请原谅我年纪小不懂事。

什么样的O2O产品能满足用户和商家的需求

与其说什么样的O2O产品,不如说什么样的产品能满足我们本地的用户的需求以及商家的需求,并且能让用户与商家连接起来。

1、本地O2O产品的几种类型之我见

我认为现在的本地化O2O产品可以分为4种类型:入口型、平台型、垂直型、本地社交媒体型

①入口型:我们知道PC上网的入口是百度、购物是淘宝、社交是QQ之类,他们分别连接了人和信息、人和商品、人和人,在本地,如何利用移动端链接人和本地服务的入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人在移动端的入口需求有,社交需求(微信)、信息需求(浏览器、今日头条等)、购物需求(淘宝、京东等)、wifi需求(商用wifi等)。

②平台型:基本大公司都想做平台型的产品,因为平台型的产品大气、复制简单、容易受投资者亲赖,但是本地

服务行业受地方约束太厉害,而且每个地方可能的文化都不一样,这样也需要更强的地推能力。所以平台型的O2O产品目前还没有做的特别好的。平台型的产品如:团购、淘点点、大众点评、58同城之类。

③垂直型:因为本地化的特性,平台型的产品很难覆盖,也很难扑捉到每个行业的特性和需求,所以垂直型的产品应运而生,很多小团队会选择垂直型的产品进入市场。选择一个行业的产品深耕,这也是我本人看好的方向,因为只有深入到行业里才能更好的了解用户及商家的需求,才能服务好。因为O2O是一个非常需要服务的行业,因为服务是很难标准化的。现在也有很多垂直型的O2O产品获得的小成功:如饿了么、阿姨帮、到喜啦、打车应用、叮咚小区等。

④本地社交媒体型:之所以我把这个也列为本地O2O产品的类型,是因为本地社区的舆论导向对本地消费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如著名的本地社区篱笆网、19楼以及地宝网等。虽然他们目前还没有单独的O2O产品去解决本地用户的需求,但是以他们的社区媒体属性,利用活动、新闻导向影响消费者或带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能获得一杯羹,而且本地网站也在积极探索利用O2O产品结合本地社区的模式来进军。如19楼的好店、南昌圈圈网的南昌找好店等。

2、产品需要满足什么特性才能有市场?

O2O要颠覆的并不是商家本身,而是商家的某一个低效率环节,利用用户与商家的信息不对称,让用户能更快的知道,缩短靠自然增长带来新客的时间。

①解决需求或痛点:比如团购能解决商家的客源问题、打车应用能解决用户打不到车的问题、婚嫁APP能解决用户定婚宴酒席的问题。

②高频次或低频次:这个就需要分情况了,消费频次高的且单价低的需要高频次,如美食、家政等。像一些低频次的也不一定没有市场,如装修、婚宴这些可能只需要使用一次的,但是能解决问题的也可以。

③性价比高:使用这个产品能为我省时间或者省钱、或者能帮我更好的决策 这就是一种成功。

④标准化门槛低:很多本地商家的互联网程度不高,让他们学习互联网的成本很高,所以做出容易上手且进入门槛低的产品才能获得商家的支持

3、为什么很多O2O产品做不起来?

我觉得一个是心太大,比如大公司想做平台,如淘宝想把B2C复制到O2O上,却不知道O2O本地化属性重,很难用一个平台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又不屑于去做地推,所以淘宝O2O没做起来。在这点上团购网站就做的更接地气了。像一些小而美的产品其实做的也不错,昨天安装了一个叮咚小区,就是以小区做为基点的O2O。为小区的人民先提供基础服务,如停水停电公告、家政等实用信息,再扩展的到小区附近的优惠、美食等。我觉得这个就很踏实,不浮夸。

让应用在App Store中出人头地的12种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再好的产品若是没有个天王天后的代言,就会很快地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相应的,在App Store中讨生活的应用程序也一样,如果不对其进行推广宣传,也许连被遗忘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根本就没人记住过它。所以,当你闯过应用的开发、设计以及审批等一系列关口时,要铭记,对它进行推广也是相当重要的。

1. 告诉你现有的观众关于你的应用

如果你还不知道你现有的观众有哪些,那么这恰好是一次研究的机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目标用户是谁。其实向大家介绍应用信息的方式很多,一是,在自己的网站主页上展现这一作品,并添加一个明确的“在App Store上下载”的按钮;二是,如果你有博客或者新闻版面,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发表一篇展示应用的文章,当然,最好带有应用的截图、特色介绍和尽可能多的炫酷细节描述;三是,实施社交战略,不过要记住一点,如今大家接触社交网络大多使用的是手机。如果你已经获得了那些对你内容感兴趣的客户或订阅者的邮件列表,最好的做法是,使用给他们发简讯的方式来告知应用信息。

2. SEO和关键字研究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在寻找应用时,几乎不会使用应用的全称来进行搜索。通常使用类似“拼图游戏”、“文档阅读器”和“心率”等关键字查询。这意味着,你不得不做好关键词的研究,就像网站或广告的搜索一样,在App Store里用相应关键字来描述应用的标题和介绍。

对于如何更好的策划你的SEO和关键词的研究,具体方法点一下吧。

3. 在应用网站上分享

利用与应用相关的论坛、评论网站、新闻网站和博客等来提升应用的活跃度,参与对话、评论文章和请求评论你的应用等方式。

这里有一些很好的网站,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开始:

 

  • iPhoneApplicationList
  • AppAdvice
  • 148Apps
  • MacWorld
  • TheiPhoneAppReview
  • AppSpy

 

4. 线上与线下公关

如果你有公关专家和你一起工作的话,那么他们会帮你关注这一部分。线上公关会为你搜集你所在行业及技术领域的那些领头网站,为以后的推广助力。而线下公关的作为则是取决于你的目标用户及他们的所在行业。如果了解用户喜爱阅读的杂志,可以考虑使用二维码的方式将你的应用广告投入其中。如果你没有一个公关或相应的预算的话,这些操作就只能自己去实施。

5. 优惠码

你可以为你的每个应用版本请求100个优惠码。要明智的使用这些,不要一次性的进行请求,除非你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关于使用,优惠码会在几周后过期并只能使用一次,而且通过优惠码下载应用的用户不能对其进行打分和评论。

一些公司会在Twitter上发布一些优惠码,让他们的追随者去吸引那些还未使用过的人;而其他的公司则会将优惠码赋予博客或新闻工作者来获得相关评论。

关于如何兑换优惠码,你可以进入Apple开发者网站来了解。

6. 广告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预算,在应用上线几个月之前,你就应该着手设计策略。在一些经常出现应用消息的网站做广告,并在大众经常闲逛的地方赞助发表文章,以及充分利用社交网站的高推广性的优势。

7. 分享视频

如果你没有打造高大上视频的预算,也不要惊慌,你仍然可以创建自己的视频区展示如何使用应用。若效果不错,你可以将其上传到一些大型的视频网站上,以最小费用来快速而又有效的传达应用信息。

8. 本地化应用程序

当你的应用不仅仅在一个国家使用时,要确保可以高质量的翻译你的标题及描述。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App Store,在其中,你高质量描述的应用完全可以在那些被翻译的各种坑爹的应用中脱颖而出,要抓住每个可以制胜的机会。

9. 让它更易分享

用户的分享对于应用来说也是一种宣传,所以要确保你的应用能够很容易的进行共享。那如何更好的达到效果?一是,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对那些分享应用的用户实施相应的奖励。二是,用户操作游戏结束后,可以让用户将分数分享到一些社交网站上,当然这不是强制性的,在晒分数之前要询问用户是否执行这一操作。

10. 合作

寻找一些吸引观众的应用,但要与你不构成竞争,将你应用的推广广告置入其中。其实,这一情况大多是来自同一开发者的内部交叉推广,不过也存在在应用中显示其他家应用广告的现象。所以,要学会交叉推广,学会相互合作,尽量增加应用的曝光度。

11. 建立网站

在应用上线前几个星期,创建一个专为展示和推广应用的网站。在上线之前,收集那些活跃度高的用户的邮件信息给予奖励(例如:奖励优惠码)。

一旦应用上线,就应该将主页更改为最简洁的设计风格,使用明确的“在App Store上下载”按钮引领用户去操作,类似Instagram或Pheed这两强大示例。

12. 尽全力投入

在制作应用时要竭尽全力,不要偷工减料。一个好的应用应该拥有强大的功能、精美的设计,最好的宣传就是一个好的口碑,这样你的应用就能在App Store中出人头地。要记住,无论做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对待用户,你会发现,用户对于应用的小bug的宽容度要比糟糕的服务大的多。

揭秘一款App的开发成本是多少?-北京App开发公司亿点时代

App为什么这么火,App开发工程师大概的薪资又是多少?实际开发一个App大概要多少钱呢?如果有人确实有开发App的需求,而且预算非常有限,还有其他办法吗?
北京App开发公司亿点时代开发App需要多少钱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对于互联网创业,点子从来都有不少,但真正能做出来就是考验真本事了。创业者通常除了迷茫从哪里找到资金外,对开发成本无法估计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刚好一定程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专门访谈了一位做了多年外包App开发的兄弟,希望他专业的知识能让大家对App开发成本有更清晰的认识。

(Q为我的问题,A为他的回答)

Q:App为什么这么火,App开发工程师大概的薪资又是多少?

A:APP的创富神话远远超过当年的网站,不少APP一夜成名,像最近又很火的“魔漫相机”,一时间微信朋友圈都是各位好友的趣味形象。中国市场有 个特点,什么生意好做,大家就开始扎堆。应该说,国内APP最火的时候应该是在2011年底到2013年初。那个时候,不少“土豪”们争相投资各种APP 或APP开发团队,那个时候,好几个大老板都有意向投资入股甚至收购我们公司,也有投资项目的,我们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了一个游戏化社交软件的合作。 这是资本市场的背景,另外,那段时间也是苹果手机风靡全球的时候,因此开发苹果版APP是最热门的需求,因此也催生了一批IOS开发工程师。大学里基本没 有教授这门技能,也鲜有相关的培训机构,大部分的工程师都是靠自学成长。但是苹果系统的封闭性导致了学习IOS开发的成本比安卓的要高很多,至少手头要有 一台能装有苹果系统的电脑,还要有一个苹果手机或平板做测试,申请一个开发者账号也需要好几百块,这些加起来都将近一万多,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因 此,懂IOS开发的人也就少了。在这种求大于供的情况下,IOS开发工程师的薪酬像泡泡一样越吹越大,最疯狂的时候,一个稍微懂点IOS的程序员就能要个 7、8千的月薪,编出来的软件基本用不了,因为经验完全不足。一方面资本的推高,另一方开发成本的高企,直接导致了APP开发的费用水涨船高。安卓APP 因为本身采用的是JAVA语言,又是开放系统,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相继开设了课程,大量的流水线式的产出安卓开发工程师,但这并不导致开发成本的降低, 反而,因为三星等国内外手机厂家对安卓系统的大力改造和发展,安卓系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旺盛,所以工程师的薪酬并不比IOS的低很多。

Q:也就是说,1是中国人做事喜欢扎堆,见什么火就跟什么,催生市场需求量很大;2是App开发基本无材料成本,主要还是来自人力成本,那实际开发一个App大概要多少钱呢?

A:如果真正想做一款好的APP,那就得考虑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各做一个APP,同时选择一个好的开发团队,这个很重要,因为差的团队 做出来的产品基本会有很多问题。一个好的APP项目至少需要一个项目经理、一个UI设计师,一个IOS开发工程师和一个安卓开发工程师,另外如果需要后台 数据交互的,还需要一个后台开发工程师,正规的话还需要一个测试工程师。这些人员的月薪加上来已经超过4、5万人民币了,对于简单的APP,设计、开发加 上测试的时间大概需要6到8周,复杂一些的需要8到12周。这样算下来,一个简单APP的开发费用就需要6~10万,稍微复杂些的需要10~15万,这里 包括两个版本的APP。当然这个范围不是很确切的,有些难度较大的或者前后台复杂程度高的系统,价格也会更高。特别是做游戏的,成本可能会是这个估算的好 几倍。

Q:如果有人确实有开发App的需求,而且预算非常有限,还有其他办法吗?

A:我们有句古话:一分钱一分货,现在市场上确实也有一些小工作室,两三个人组成,UI设计、产品经理、IOS、Android和后台开发都肩负在 这两三个人身上,他们可以加班加点把项目赶出来,这样的成本可以省下至少三分之一。但需要清楚的是,这种工作室开发出来的APP质量不高,潜伏问题比较 多,如果只是用来演示或交作业的,他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还想再省点钱,可以找些兼职的人来做,兼职的设计师和开发工程师,如果对开发的时间要求不 高,正常只需要一个月的开发时间对于兼职来说,延长一倍的时间是很正常的。

此外,为了降低开发成本,现在已经有一些平台开发出一些模板,只要从后台把一些基本信息换掉,也可以换套皮肤,更出色的甚至可以更换一些交互效果, 这种模式下,就不是按照人力成本计算的,而是按照产品售价计算的,这些模板目前的费用是1~3万不等,比独立开发可以省出至少一半的费用。但缺点在于只能 基于他们原有的模板进行使用,而且有可能是按年付费的。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开发APP的成本相对还是比较高的,这跟当年网站刚出现的时候类似,只有等市场慢慢普及开来,人力成本的泡沫缩小,市场供需的平 衡,费用就能降下来了。今年年初后,随着微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百度轻APP概念的推出,WebApp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各种微信营销培训大会在各地遍地开 花,成千上万的企业被电话邀约参加这些培训大会,并被推荐建立各种微应用、微商城等WebAPP。这些WebAPP被依附在微信的公众平台上,最大的好处 就是能利用微信的传播途径进行快速推广。做一个定制WebAPP的费用大概是在几千元,如果是选用商家的模板,市场上最便宜的已经有几百元的了。关于这些 WebAPP,说实话,其实就是手机网站,开发这类产品的工程师只需要原来懂网页设计开发的人就可以,而这类人早些年已经被市场逼成了IT界的民工,太多 太多了。因此WebAPP的成本就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