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Uber创业“模板”:按需移动服务如何优化

类Uber创业“模板”:按需移动服务如何优化 
  最近,Uber似乎处在舆论漩涡之中,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很喜欢Uber。

我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与Uber结缘是在2010年的9月28日,当我使用了Uber服务后,手机地图上显示了一个小绿点,那代表我的位置。随后我就可以在地图上看见代表汽车的汽车图标向我的小绿点移动。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将永远的与出租车、机场接车服务以及旧金山市中心的停车场服务员说再见了。

怎样形容Uber在全世界的受欢迎程度呢?由于成千上万的用户喜欢这项服务,Uber甚至都已经成为了动词。高达400亿美元的市值,已经让Uber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代名词,比如说人们会把某些领域内的按需移动服务(ODMS)称为“某某领域的Uber”。似乎任何可以提供通过智能手机预约、实物送达、虚拟传输的线下服务的创业公司都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Uber――佼佼者。

这些佼佼者中有一些将会成长为全球互联网品牌巨头,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市值会高于那些想要革新的线下竞争对手。不过,更多的可能性是他们只会对其所在行业产生很小的影响,服务很有限的市场。

我对哪个市场或者哪个公司真正具有变革性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个方法很简单,只需要看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即可,只要绝大多数用户不满于现有的服务提供商,那么这项服务就会具有真正的变革性。然而现在许多服务领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可用性、质量、透明度以及定价方面的问题,虽然这对消费者不利,但却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让人难以接受,因为人们可能会接受按摩或者参加瑜伽培训班时的问题,但却不一定能够接受装修或个人出售二手车时遇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不同服务的使用频率不一样,就会使经常使用的服务成为自己的习惯而非一次性的冲动,所以这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解决日常的问题,而不是偶尔才会碰到的问题。

搞清楚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类型后,下面来让我们来想想按需移动服务如何才能利用好智能手机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大数据、众包以及科技创业者视野中的工具,从而打造出一项真正使用户满意,能够大幅提高用户体验的服务。

很显然,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

类Uber创业“模板”:按需移动服务如何优化
  一般来说很难持续的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有些服务天生就具有挑战性,比如说家具维修或者汽车修理,这两项服务的本质就是诊断和修复消费者困惑或者担心的实际问题。

虽然“按需移动服务能够修补最散乱的服务行业”这样的说法很具有鼓动性,但是想要完全解决这类问题或许需要逐步推进。而正是目前的标准服务水平与重定义的ODMS水平之间形成的差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创立伟大事业的机会。

那么按需移动服务要如何创造用户满意度来与线下竞争对手竞争呢?

 即时性和可靠性

大多数ODMS的噱头是把智能手机当作生活中的远程遥控器,用户只需按下按钮,相应的ODMS就会尽快的尽可能持续性的送达。Uber就是利用了司机与乘客间的本地网络效应,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模拟上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以保证乘客的等待时间尽可能的缩短而司机也尽可能的多接活以便实现收入的最大化。我想这就是我们喜欢Uber的原因,毕竟等待时间过长会抹杀掉我们所有的耐心。

即时满足的另一个例子是Doctor on Demand。这项服务能够让用户通过智能手机与职业医师进行视频交流,这样的话用户就无需为普通的医疗需求等待数天甚至数周来预约医生,也无需前往夜间诊所或者急诊室。当然,如果你有严重的胸痛或者大出血,这项服务肯定是无法使用的。不过我们所遇到很多时候都是小病小痛,完全没有必要前往诊所,只需要使用DoD服务就可以了,不仅很方便而且只需1/3的价格。这一优势很具有吸引力,很多雇主都把DoD服务当作员工福利。

对于大部分不能提供虚拟形式的服务来说(比如说Doctor on Demand服务),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扩张模式不仅耗钱也很耗时。它们需要投入基本资金来招聘和培训员工,通过营销宣传来赢得用户群,并确保服务质量。

如果服务能够取得革命性的突破,那么很快你就能获得超高的增长率,紧接着你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能够实现像Uber、Airbnb那样的全球扩张战略。

对于许多只是逐步提升改善传统服务模式的ODMS来说,地理上的扩张速度可能不会像上面所说的那些服务一样迅速,但是也有可能会突破地域局限,风靡全美。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很多缓慢发展的公司最终也成为了区域类技术最先进的企业。

就个人而言,我们仍然很喜欢Purple Tie这样的干洗家庭快递服务。Purple Tie起初以风险投资为动力,想要在全美推广在线干洗服务,但是未能成功,最终被白手起家的CleanSleeves收购(这家公司似乎很喜欢Purple Tie这个名字)。

15年后,Purple Tie.com只在San Mateo和San Jose值就爱你的湾区提供服务,业务发展看上去似乎也很健康,但早已没有当初的辉煌了,也许新一代采用ODMS的干洗快递创业公司能够比CleanSleeves走的更远,我们拭目以待。如果他们真的做到了,我想那也是因为它们找到了如何创造更高用户满意度的方法,而不仅仅只是提供移动应用上的下单和高效快递服务。我的妻子最近很想尝试一下Wash.io的服务,但是她会不会在遇到下一家更加便宜的干洗服务时有所动摇呢?我想这要取决于Wash.io能否将这一相对来说大宗商品化的服务转变成具有真正差异性的体验服务。

  品控

想要创立一个服务型企业很难,因为它们更加依赖客服而不是计算机程序。要知道管理员工(尤其是独立承包商的工人而非全职员工)要比执行计算机程序的变数更多。任何一家ODMS的核心要素都包括招聘、筛选、培训和管理员工,而筛选过程中又包括背景检查、执照验证、详细的申请表填写以及面试。

大多数服务都是依靠用户来对服务提供商评分,并且会淘汰掉低于要求评分的服务提供商,这可是相当高的门槛。Doctor on Demand服务在每次虚拟换班之前,都会检查光照、声音和医生的仪容。而像Red Beacon这样的服务甚至会给已完成的任务提供满意度保证。

其实,服务质量也取决于用户的个人喜好。比如说,虽然像Homejoy这样的家居保洁服务的满意度能够达到9/10,但是要想让对保洁很挑剔的用户满意就很困难了。要做的品质好,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要有一些必要的绝招来让用户满意。

比如说,Good Eggs会给刚使用服务的用户随机提供一到两次免费美食服务。当用户成为常客后,这样的免费美食服务就会不再供应了,但是由于其较高的质量、友好的服务以及类似于手写标签等等的亲密行为可以让用户保持忠诚度。总的来说,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持续提供优质服务才会保持盈利,而不是徒有其表的移动应用。

 价格

与传统企业相比,利用了技术的服务在通过数字渠道、病毒式营销和品牌高曝光获取用户和聚集需求上要高效的多,省去了价值链上的中间环节。此外,ODMS相比线下的同行还可以节省一大笔场地和设备支出。似乎将节省下的钱重的一大部分让利给消费者是获得试用、取得快速增长和吸引回头客的最明智的方式。

BloomThat是一项鲜花和礼品送达服务,其在精选商品和提供当日送达服务上做得很好,而其价格优势要远远好于1-800-FLOWERS。节省下来的钱还大幅提高了他们日常礼物送达的频率,而不局限于母亲节、情人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而对于价格敏感行业来说,定价方案中还是会包含高级和超高级服务,比如说Uber Black和Uber Lux。但是大众市场并不会忽视优质服务,尤其是通过新媒介来尝试一项全新服务时。

从长远角度上来看,人们希望能够利用足够的技术来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去除中间环节的ODMS可以让你成为行业中拥有高利润低成本的提供商,而不是那些愿意无限期补贴损失的公司。

  支付

我想使用UberX服务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支付时无需现金或刷卡。

而通过DoorDash和Seamless等服务订餐时也无需跟送餐人员结账。对于这种新出现的按需移动服务,消费者们似乎直接默认了这种无缝支付方式。

这样的支付方式可以解决类似员工接触现金、信用卡号问题,用户赖账问题以及员工私自拉活的问题。但是这样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信用卡间低额消费的手续费高昂,会极大地影响服务利润。而需要进行现场估算的大单服务比如说家居翻新可能不太适合这样的支付方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到大部分ODMS都会使用后台处理支付方式。

所以说,是否每个服务行业都会出现类似Uber这样的公司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像Uber这样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且拥有极高价值是很难的。因为有些服务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很重要,而其他行业所面临的服务挑战问题要更加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从上世纪90年代的B2B市场狂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消费者服务领域一直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试验,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而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传统的线下服务企业将被迫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所以说,虽然像Uber这样的赢家很少出现,但还是会有很多小规模的ODMS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而最大的赢家将会是消费者自己。

Source:TC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传阿里魅族对赌:或是2015最精彩的商业故事

一周之前,阿里巴巴与魅族双方联合宣布,阿里巴巴5.9亿美元战略投资魅族。再加上海通开元基金跟投的6000万美元,魅族本轮一共拿到了6.5亿美元融资。然而除金额之外,双方并未公布太多投资细则。股权如何分配?有无附加条款?双方有没有关于YunOS的约定?这些问题不断折磨着大家的好奇心。

而PingWest品玩获悉:阿里巴巴投资魅族,附有一个对赌协议,对赌中要求魅族在2015年的出货量达到两千万台。如果这一销售目标年末没有达成,阿里巴巴将获得进一步收购魅族股权的权益,黄章对魅族的控制权将进一步流失。销量超过两千万后,魅族手机将全线安装阿里巴巴YunOS操作系统,也就是放弃目前基于开源Android的Flyme OS。

这两个条款相当苛刻。

魅族2013年的出货量只有200万台,2014年可能在400-500万之间。2015年销量目标设定为2000万台,也就是要实现400%的增长率。在竞争白热、智能手机销量增速放缓的中国市场,魅族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难度可想而知。而魅族在海外市场,除公关声量外并无好成绩可以汇报。

而且2000万这个数字也超过了魅族此前自我设定的目标。魅族官方公布的12月份的销量为100万台,1月份的销量为150万台,其中包括MX 4、MX 4 Pro、魅蓝Note、魅蓝等全线产品。在2014年底魅族高管的公开言论中,魅族设定的全年销售目标还是1000万台,后来这一指标逐步变成1000万到1500万台。而在公布接受阿里巴巴战略投资之后,魅族白永祥开始这么说:“今年魅族的出货量目标将会是2000万台手机,魅族增长速度是400%”

2014年10月,魅族就已经和阿里巴巴进行了有关YunOS的尝试。双方共同推出了基于YunOS 3.0的Flyme OS的MX 4特别款型,在天猫上销售。目前魅族在售机型大部分还是搭载基于开源Android、由魅族定制的Flyme OS。黄章也曾一再强调Flyme OS作为入口的重要性。

而在这次融资协议里,魅族未来将全面转投入YunOS的怀抱。也许Flyme OS的表层还可以保留,但底层将基于阿里YunOS,并在系统内大量植入阿里系移动应用。魅族手机将成为阿里巴巴的入口。

从股权到系统,魅族都有失去自我的风险。一旦对赌失败让阿里巴巴控制更多的股权,魅族将会更大程度融入阿里巴巴。也许未必像UCweb那样全资收购,至少会向阿里增持新浪微博之后那样的控制力度。

  为什么拿这笔钱?

据PingWest品玩了解:国内曾有诸多投资人有意魅族。那么,为什么阿里提出了这么苛刻的条件魅族还是选择了阿里?即使看到最新的销量进展,黄章真的“膨胀了”,他也应该知道2000万销量是个多么难以完成的目标。

对于魅族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多家VC与阿里巴巴联合投资,可以在其中进行平衡,并且不接受这么苛刻的对赌协议。

然而问题正在于魅族本身未来的强烈不确定性,让VC们有跟投之心,而无领投的意愿。VC追求的是将来的退出,要么上市要么并购。没有一家大资本领投并对魅族的未来做出实质押注和保证,跟投者们不会出钱自己当主角的。

腾讯、百度兴致不高,在国内能拿出这么大笔钱且有急切投资手机厂商欲望的就剩阿里巴巴和奇虎360,曾经接触魅族的周鸿t最终选择了酷派,阿里巴巴选择了魅族。

过去的2014年,魅族选择了一条和小米类似的道路。希望以更低的价格(贴地定价法)、更丰富的产品线来追求销量,这对于魅族的生产链能力、研发能力都提出了挑战。但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资金的饥渴。因此即便有着苛刻的条款和失去对公司未来控制权的危险,黄章依然只能选择接受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

只有这样,魅族的游戏才能接着玩下去。

  一场时间的战争,两个对手

对赌协议的存在,让魅族和阿里巴巴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阿里巴巴情愿全面开放自身的电商资源协助魅族飙销量吗?没有阿里巴巴的全心全意协助(反而可能下绊子),魅族两千万的销售目标能完成么?

对赌协议达成后,赌局也正式开始。面对而坐的是魅族的创始人黄章,和“阿里YunOS之父”王坚,双方争的是魅族这家数十亿美元公司的未来控制权,而这是一场有关时间的游戏。

时间嘀嗒嘀嗒向前,2015年还剩10个月零11天。2014年的最后四个月,魅族以“月月有新机”的节奏扔出了所有手牌。更快的销售节奏正在对魅族的生产链供应和品控提出严峻挑战。当然生产链和品控是每一个手机厂商都要面对的坑,但魅族需要做得是不仅是奔跑中跳跃过每一个坑洞,还不能被规避动作拖慢奔往终点的脚步。

魅族如何全速冲刺,阿里巴巴如何逼它就范,将成为2015年最为精彩的商业故事之一。真实的商业世界远比商战电视剧目更为残酷。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会出卖你!别让科技毁了你的浪漫情人节

App会出卖你!别让科技毁了你的浪漫情人节

情人节晚上,当你凝视伴侣的面庞时,他们眼眸中反射的是浪漫的烛光,还是智能手机屏幕的人造光?

虽然在科技产品的帮助下,你可以更加容易地遇见有缘人,可以与恋人更加方便地沟通交流,但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却有可能分散你们的注意力,在两人关系中造成细微的裂痕。这个问题在高科技从业者中特别严重,因为他们觉得必须不断地检查自家的产品,以确保其他人能正常使用它。

专家说,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恋人之间要保持交流,对某些可能造成不快的问题要有所警觉。为了促进这种交流,恋人们可以试试下面四条原则,或者至少是讨论一下如何防止电子设备和联网服务干扰你们的二人世界。

事先征求对方许可

对于情侣关系来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最大的雷区之一。很多情侣在正式确认关系之后,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改掉社交媒体上的“单身”状态。

“在过去的几年里,不同的网上媒体平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说。韦斯写过不少的书籍,探讨科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新作品是《持续兴奋:数字时代的性瘾》(Always Turned On: Sex Addiction in the Digital Age)。

在关系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会存在和社交媒体有关的问题,比如你自作主张贴出了孩子的照片,贴出了对方的照片。任何一个曾经贴过恋人“糗照片”的网友,都可以告诉你这种事情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为了避免这些麻烦,你必须遵守这样一条规则: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涉及对方时,需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规定“无数码”时段

就算你和伴侣目前还没有遇到过“科技设备干扰二人世界”这样头痛的问题,最好也商量一下,定出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两个人都不要使用任何数码设备。这会给你们的关系带来莫大的好处,在恋爱的早期阶段尤其如此。

“无数码”时段可以是每天的某个时候――比如在饭桌上不要使用手机,在床上不要使用平板电脑。或者,当你们每周或每月外出共享“约会之夜”时,直接就把手机留在家里。

及时改换沟通方式

科技产品在人际关系中引发的最大变化,与短信交流的发展分不开。虽然在以前,情书和便条是情侣之间唯一的书面沟通形式,但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使用短信、微信和电邮与恋人交流。

但是,用短信沟通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交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有时候一句没有恶意的回复,会让人觉得很伤感情。

为了避免这类问题,你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一旦发现走势不对,就改为拨打电话,或者与对方当面交谈,以免事态恶化。

“如果某人惹你心烦,不妨拨通电话,和对方用语音交谈,”韦斯建议。

不要将密码告诉对方

两人相处越久,越有可能知道对方的密码。比如自己的手机没电了,需要借用一下对方的手机,这样的情况难以避免。但是,知道恋人的密码是件很微妙的事情,有可能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你信任伴侣还好说,但只要他们表现出一点可疑的蛛丝马迹,问题就来了,”韦斯说。

虽然交流是件好事,但你们最好能避免诱惑,而知道对方的密码是个天大的诱惑。无论是在关系发展的哪个阶段,如果对方不愿意告诉你密码,你都应该对此表示理解。

专家说,很多人都不会把自己的密码告诉恋人,有些人只会告诉恋人那些不重要的密码。

――单身者可能没有上面这些麻烦,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

可能有人在偷窥你的交友应用

IBM安全部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交友应用的脆弱程度堪比人的心脏:63%的流行移动交友应用都有遭到黑客攻击的风险。 IBM拒绝透露这些应用的名字,但表示,这些应用中有一些人气极高。

IBM安全部门副总裁加勒-巴洛(Caleb Barlow)表示,交友应用的风险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那些使用手机交友应用的人,往往会提供很多个人信息,而很多移动应用并没有把安全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最重要的是,移动设备配备了麦克风、照相机和GPS,黑客可以利用它们来跟踪你。

“这种应用的部分问题在于:你想交友,就需要先回答很多关于自己的问题,”巴洛说。“在这种情况下,你比较容易透露自己的一些重要数据。但使用交友应用不像下午两点坐在办公室里那么安全,而更像是凌晨两点,坐在酒吧里,跃跃欲试地想要遇到有缘人。”

IBM安全部门在交友应用上发现了很多安全漏洞,黑客们可能利用这类漏洞造成各种破坏。例如,有人可能会在你未登录交友应用的情况下,控制你手机上的照相机或麦克风。近四分之三的交友应用还可以利用你当前和以往的GPS信息。再加上侵入摄像头和麦克风的能力,黑客就注意窃听你参加的商业会议。

当然,被商业间谍窃听这样的风险可能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遇到,但信用卡信息被盗就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了。大约有一半的交友应用可以访问存储设备上的用户账单信息,但如果代码存在漏洞,黑客有可能盗取这些信息,IBM说。

向消费者发送恶意软件也是一个问题。某些应用可能会被黑客重新编程,发送虚假短信,你一点击这些短信,恶意软件就会被下载到设备上。

近三分之二的交友应用有中都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这让我们感到震惊,”巴洛说。“如果一个公司想收集个人信息和私人信息,那么它就有责任保护用户。”

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移动应用的开发期往往很短,开发商迅速把它们推向消费者,这可能意味着安全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说。

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保护自己。

首先,不要在交友网站上输入太多的个人信息,除非你已经对某个人比较中意。

第二,仔细考虑所有应用的权限请求。某些应用更新时,会自动重置访问某些功能(比如GPS)的权限。

第三,每个帐户都使用独立的密码。你必须把交友应用的密码与银行或其他应用的密码分开来。

第四,上交友应用时,只使用可信的WiFi。

“在情人节发布这样的消息有点打击人,”巴洛说。“但是如果你要去一个黑灯瞎火的地方玩,就需要有点警惕性才行。”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三个迹象表明你的创业公司已经成熟

三个迹象表明你的创业公司已经成熟

  作者简介:Easy Taxi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打车应用之一,它的总部设在巴西的圣保罗,保罗?马利茨基是它的全球首席营销官。

  早年在我冒险计划着成立创业公司的时候,我精心开办了一个初期的技术公司。

  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在一个车库里就把公司办起来了。而现在,它已经变成一个有着上百万美元收入的国际商务公司。然而,从未有人质疑过存在于这么一个抽象的微观经济体制背后的根本原因。更可喜的是,公司成立之后就一直有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

  尽管苹果和网景它们都设立了创业公司扩张的标准,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些问题仍然没有答案,比如“究竟创业公司成立多久后可以算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公司?”、“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着这些公司由初期向成熟的转变?”等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曾拿起笔记本记下了我的一些想法,包括我对以上提出的这些的问题的一些猜测性的回答。毕竟我们这个在两年内由10个员工迅速增长到1600名员工的公司已经不能再被算作是创业公司了。公司的成长之快,以致让大家都无法辨别我们究竟什么时候由创业公司转变成一个成熟的技术公司的,没人能说得清。基于对大多数创业公司发展推动力的研究,我做了以下的猜测:

  创业公司向一个成熟有组织的技术公司转型的背后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而要考虑来自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包括法律,经济,公司内部运作,以及产品涉及的领域等。

  出于几乎所有的数学模型都没法准确计算出公司转型的那个时间点,我决定向一些已经转型成功的公司企业家们求助,毕竟他们的公司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了。我从世界顶级的创业公司中选了大概五十个,列出了他们总经理的名单。然后一一询问了他们各自公司的转型历程。

  包括Facebook,ExactTarget(一家基于云端的营销工具公司),以及AirBnB在内的大概一半的公司管理人员给我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答案。基于这些少量的信息,我做了一个大致的统计图。

  对于“什么标志着创业公司成熟化”这一问题,统计数据为:

  0% 几乎没有人认为是IPO导致的;

  24% 的公司认为是跟一些大的客户签约以及收到大额的交易额所致;

  19% 的公司觉得是公司内部结构的变化导致的公司转型;

  接近50%的人认为公司转型是很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公司发展的自然过程;

  10% 的公司认为是其他理由所致。

三个迹象表明你的创业公司已经成熟

  首先,能有48%的公司管理者意识到公司的转型是公司内部与外部因素作用下自然发展的结果,我对此表示很欣慰。其次,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管理者把公司收入大笔营业额作为转型的原因。另外,近20%的人还提到了公司内部的领导结构变化也是导致公司转型的重要因素。令我惊讶的是,几乎没有人认为IPO是公司成熟的标志。

  观点1:

  公司内部结构的变化与公司的转型有着密切联系,这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这么说,管理层人员的变动是导致公司转型的最主要的原因。公司组织管理层的结构变动会成为推动公司转型的主要动力。

  “我注意到一种趋势,大多数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员工几乎都是工程师,而且甚至所有的员工都会集中研发一个产品。然后随着公司日渐成熟,对纵向发展团队的需求就会越高,以我们为例,从前期的后端研究发展到后来的前段销售,我们也开始考虑消费者们的需求等方面。这种转变让我们的每支团队都保持较小的规模,运作着公司的一部分,并且有利于他们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使用经历。”MobileDevHQ(一家为移动开发者提供应用商店优化的公司,总部在西雅图)首席执行官伊恩・塞弗曼如此说道。

  “我认为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公司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初期的公司可能是所有部门都混在一起,分工不明确的,一旦我们雇佣并提升更多的人来集中管理某个部门,你会发现那个部门发展的相当的快。”SPROUT SOCIAL(萌芽社交)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贾斯汀?霍华德如是说。

  “我们雇佣了更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AirBnB总经理克里斯汀・格斯纳透露。

  观点2:

  成熟的公司的确更注重收入计划。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可以持续预测出下一个财季收入的公司一定已经过渡了其创业初期阶段。

  一个创业公司从“发展至上”向“赚钱至上”的转变速度之快是着实令人震惊的。当用户基数达到一定的合理的范围,市场竞争失去了一定的必要性,投资者们一般都会转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无论真正的导火索是什么,财政计划无疑都影响着公司的成熟。

  “我们已经正式实行了把销售和分配能力与财政计划以及收入预测紧密相连的行政措施。”ExactTarget(一家基于云端的营销工具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科特?麦克科尔说道。

  “自从持续每月预测财政收入之后,我们公司就逐渐成熟了。”FIKSU(一家位于波士顿的公司,旨在帮助移动应用开发者更有效地获得新用户)销售副总裁克里斯汀?高尔文如此说道。

  “未来要让清晰准确的交易和财政预测成为公司的重要组成。”Kenshoo以色列行销软件开发商首席营销官亚伦・戈德曼如是说。

  观点3:

  地区差异明显是存在的。巴西人主要看重人文和公司文化,而亚洲人大多把精力放在大客户的身上。还有一些公司它们逆向遵循着创业公司的发展规律。

  “我们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RIOT(美国网游开发商)首席执行官贝托?布兰科如此说道。

  “执行变得更快了。” LINE(韩国互联网集团NHN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的通讯应用)首席执行官Shin Joong-ho说道。

  “我们总是把区分产品的优先次序放在首位。” InMobi(2007年在班加罗尔建立,是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网络)创始人之一Abhay Singhal这样说。

  总结一下我的调查结果,一个创业公司转型成成熟的技术公司是由众多因素导致的。即使这些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对于大多数成功转型的技术公司而言却是共同点。首先,成熟的技术公司都有很完备的组织结构,各自分工明确。另外,除了纵向发展的团队,一些横向交错发展的团队也经常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这些企业也都有能力准确地计划并预测下一季度的财政收入。而这恰恰与是否能快速而有效的赚取利润以及完成大额的贸易是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前期的创业公司确实比较注重公司文化以及人力资源。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清晰的关键业绩指标和项目管理能力被很多企业家作为技术公司成熟的三大隐形推动力。

  Source: TNW

北京app开发公司

你必须知道的打造APP游戏“爆款”的引爆公式

在2014年的移动互联网领域,“魔漫相机”是一款值得关注的产品。虽然没有腾讯、百度或阿里巴巴等大资源的支持,但是这款应用一上线就在中国市场发展迅猛,日下载量超过80万次,最高一日达300万次。类似的成绩在另一款轻量级应用“脸萌”身上再次上演:2014年4月产品上线;5月掀起了用户下载的热潮;6月的某一天,激活下载的用户数达到500万,刷新了“魔漫相机”创下的纪录。

以这两款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爆款”产品,从进入社交网络的那一刻起就急速狂奔。这种势头还造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魔漫相机”创始人黄光明提到,产品刚刚为人所知时,业内大约出现了30多个创业团队复制它,但3个月后,竞争对手都消失了,留下魔漫相机一枝独秀。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八法则”仿佛在这里失效了。一款爆红应用往往是在数天至数周内就实现了巨大成功,在细分领域中占据至少90%的市场份额,没有对手能够抗衡。换句话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在推动着自己的“引爆点”快速到来。

一、每个产品都可能是“爆款”

无论是否拥有资源、经验和资金,快速引爆是每款产品或服务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这是社交网络所提供的红利。

你必须知道的打造APP游戏“爆款”的引爆公式

表面上看,能够快速引爆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屈指可数,有许多人认为这是平台资源、研发技术、产品实力和外部条件的综合结果。但在我们所熟知的“爆款”产品中,有的来自坚持多年的创业团队,也有的来自传统行业或草根个体。这些案例表明,无论是否拥有资源、经验和资金,快速引爆是每款产品或服务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这是社交网络所提供的红利。事实上,社交网络对产品以及开发团队的巨大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均匀分发

社交网络首先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掉的关系链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们获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来自好友或关注者的“分享”。这些信息频繁而细微,如同粉尘一样源源不绝。在这个阶段中,构建起一套分享体系是产品引爆的基础。

2、快速崛起,触达用户

在这个阶段,信息的供给已经过于充沛,以至于会呈现海量的浪费现象。人们对应用、服务或信息已经习惯性地“丢弃”,更吝啬于投入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占用用户最少时间、经济和动作成本的“廉价娱乐”成为了最直接的收益领域。

3、改变应用开发模式

社交网络时代,用户的耐心更少,容易喜新厌旧。移动应用产品往往会面临速生速死的生命周期――在3~5天之内,一个“爆款”就完成了自己从爆发到消亡的全过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相应地,应用的开发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数十个团队可以不约而同地开发同一类应用,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测试,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各自快速迭代升级。

二、引爆往往是零成本的

“爆款”往往具有两个共同点:用户的使用成本低,分享动力高。

在移动互联网上,蕴含分享力的产品会推动信息在用户的关系链中快速流传。在“起点即引爆”的应用与服务中,大多数用户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每次分享都能带来更多新的用户。“爆款”的转化用户比例更高,这也意味着信息的流动、分享和转化损耗非常低。因此,新用户的获得对开发者而言几乎是零成本的。

1、成本越低,越爱使用

要达到“起点即引爆”的效果,开发者的首要任务是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也就是降低用户在参与一个应用、活动、服务时所花费的时间与步骤。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用户的消费成本,即用户在使用一款产品、参与一个活动过程中是否流畅、简单。产品的易操作性通常是创业者和产品经理最关注的要素之一。

黄光明在分享魔漫相机的做法时说:“一切从简,易于上手。”这与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提出的“2秒定律”相符:如果一款应用无法在2秒钟内让用户明白自己是什么,该如何操作,就会被抛弃。实际上,用户在某一环节多花1秒钟的时间,在该环节的用户流失率就将提升8%~10%。

无论是理解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与社交环境息息相关。在PC时代,用户黏着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可以长达几十分钟、几个小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打开和关闭一款应用的时间可能短至几分钟。越是通俗易懂的应用越是容易在泛滥的同类中脱颖而出,被快速引爆。对于开发者来说,应该依照这个原则抓住产品与用户的每一个接触点,将使用过程设计得简单易操作。

2、用户收益驱使分享力

整个社交红利的获取,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用户的主动分享。

引爆公式让你的APP游戏成为下一个“爆款”!

用户分享的动力从何而来?当人们将使用一款应用、一项服务或参与一项活动时,有意无意间都希望自己获得某种收益:可以是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价值,或帮助别人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推动分享的另一大动力则是“娱乐性”,比如产品带来的愉悦感,完成任务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成本和收益是衡量互联网上一款产品或服务的标尺。只要操作够简单、够轻松(成本),用户使用后愉悦感强、意犹未尽(收益),一款产品就更有可能实现爆发性增长。

三、“引爆定律”

“爆款”往往都有着许多共同点,也向我们揭示了最为直接的引爆定律。

1、使用时间越短,越容易引爆

“爆款”产品往往不是团队开发的第一款应用,而是团队在多次试探之后实现的爆发。相比于之前默默无闻的老产品,此类产品的玩法都更为简单,也与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围住神经猫”的开发者秦川看来,社交网络一直缺乏能够让用户快速收获愉悦体验的轻量级产品。大部分移动端的游戏产品都略显“重度”,耗时较长。“围住神经猫”的爆红将“用时短”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

2、玩法越新颖,引爆速度越快

引爆的直接结果就是迅速获得大量用户。与此同时,它也会令好友间的信息分享迅速同质化、沙漠化。因此,完全复制“爆款”和其他成功产品已经变得没有价值,你需要拿出独创性的新玩法。

3、用户越投入,影响力越大

现在的用户已经习惯于大量的信息浪费。在朋友圈中“刷屏”的信息或应用很可能被轻易地忽略掉。然而用户的自发投入却会改变这一状态。通过自发组成社群,主动提供信息、分享心得或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等,信息传播能够从强关系辐射到更多弱关系和陌生人中去。

4、黏着性越低,衰减速度越快

对于黏着性不强的娱乐类应用来说,用户抛弃的速度与他们爱上这款产品的速度同样快。我们在“起点即引爆”的曲线中,都毫无例外地看到了陡峭的下行曲线。

四、引爆=用户收益×可娱乐性×热点系数×用户与企业间的信任/参与成本

我们虽然无法精准地预测谁是下一个“爆款”,却能够提炼出这样一个“引爆公式”。

你必须知道的打造APP游戏“爆款”的引爆公式

● 用户收益指用户能够从中获得的服务质量、信息、技能以及愉悦体验,也包括从中获得的存在感和认同感等。当无意义的心灵鸡汤、语录党泛滥时,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能够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优质信息和思想,令用户获得更大的受益。

● 娱乐性更多的是指“廉价娱乐”,也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快的愉悦享受。从早期微博平台上盛行的“猜猜我和哪个明星像”,到“打飞机”、“围住神经猫”,用户在体验和炫耀过后,就会去寻找下一个带来愉悦感的产品。

● 热点系数作为关键指数纳入到该公式中,是因为热点事件能为产品或现象的引爆加分不少。

● 参与成本指的是用户在某一服务、信息或应用上的时间投入。一个无法提供快速直接响应,需要多次步骤、反复操作的产品注定会被用户抛弃――毕竟,阻碍用户用最少的时间(最廉价的方式)获得愉悦感,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合时宜。

可见,一个产品走红本身也能够成为热点事件,推动下一波热潮。如果团队能将用户收益与热点事件、产品的娱乐属性相结合,在社交网络中的引爆指数就会更为惊人――“冰桶挑战”就是最好的例子。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察,社交红利的本质都在促进产品的价值回归,即产品和体验越好,用户推荐和分享的动力越大。在这个氛围中,企业事实上是在经营自己的粉丝,不断积聚用户的信任,因此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也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数。

app开发

成功发现Snapchat的IVP,现在来领投App Annie了

昨日晚间,移动应用经济决策平台App Annie宣布完成新一轮5500万美元融资,由IVP(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领投,这家资本最为成功的投资案例便是早期押中Snapchat,投资了天使轮和A、B轮,本轮跟投的还有红杉资本、IDG以及Greycroft Partners。

在过去一年,App Annie收入翻了3倍,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5%,聚集了35万名移动行业从业人员,包括开发者和市场营销人员,这些增长的数据都为App Annie新一轮融资进行了背书。另外,这家移动应用经济决策平台,在去年完成了对移动分析专业公司Distimo 的收购,员工数增长了一倍。

引入新资本后,App Annie将加速国际化扩张以及着手可能的并购。

而在宣布新一轮融资的同时,App Annie也宣布了新产品――Usage Intelligence,向移动领域从业人员提供全球数千款应用的活跃用户数量和参与度趋势。

成功发现Snapchat的IVP,现在来领投App Annie了

 

  在App Annie推出的Usage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供了如活跃用户数(月活跃用户MAU、周活跃用户WAU、日活跃用户DAU)、使用时长、使用频率和留存等关键指标,可以用于分析全球热门应用的使用行为,分析竞争对手和研究市场整体情况。

在App Annie CEO Bertrand Schmitt看来,“使用行为数据对于移动应用发行商和投资商而言极其重要,对于盈利模式不仅限于商店内收入的应用来说尤为如此”,这也是Usage Intelligence解决的重要需求。

Usage Intelligence拓展了App Annie的高级市场数据产品App Annie Intelligence的产品线。App Annie Intelligence用于分析下载量、收入、用户,现在拓展至分析全球热门应用当下的使用行为。App Annie Intelligence基于对数十亿计应用数据的汇总、匿名化和分析,产生精准和细致的市场数据。2014年第3季度,16 家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使用了 App Annie Intelligence 的数据,而Intelligence的客户的收入占据了全球移动应用商店总收入的将近一半,包括包括 Electronic Arts、Google、LinkedIn、微软、Nexon、雀巢、三星、腾讯、Bandai Namco 和 Universal Studios 等。

对于资本方来说,IVP 的普通合伙人Eric Liaw认为,“移动应用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趋势,但在App Annie之前,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缺乏指引”。伴随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Eric Liaw 将加入App Annie董事会。

而对App Annie的未来,Schmitt则是这样的看法, 他认为, App Annie将应用销售、搜索、广告、用户信息和使用行为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化平台中,帮助应用开发商推进其移动业务。

app开发

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app,不过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试用过或者报道完之后随手就删了。如果你手里正在做一个尚未完工的移动应用,那么看完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在经历了几年爆发式的增长过后,我现在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疑问就是:在app已经泛滥的情况下,现在还是一个做app的好时机么?

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2008-2014年App Store应用数量的增长趋势

  什么叫做爆发式的增长呢?我们先来看看数据。根据维基百科上的资料,截至到2014年8月,Google Play上的应用数量在130万以上;过了一个月后,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同样超过了130万款。由于Google Play和App Store分别是在2013年7月和2013年10月累积到100万款应用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两者的应用增长数量都在30万款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800多款新app出现。

在国内,豌豆荚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1月时,其收录的app数量超过100万,而2014年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150万。由于国内有些开发者没有把Android应用提交到Google Play的习惯,所以中国的Android应用数量高于Google Play的统计数字也不必奇怪。

对于正在做app的创业公司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毕竟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了。不过除了应用数量暴涨之外,我这里还有两个坏消息。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数据,根据移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的数据,2014年的移动应用使用量同比增长76%,而2013年这个数字是115%。(Flurry对“使用”定义是,用户打开app,并且记录一次“会话”。)

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末世之舞:做APP的好时机已过?

  左图为2014年数据,右图为2013年数据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除了生活方式和购物、健康这两个类别的应用使用量有比较好的增长之外,其余的像工具、效率、社交、通讯、音乐、娱乐、游戏这些分类应用的增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滑。

生活方式和购物类的应用使用量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中PingWest品玩已经做过解释;至于健康类的应用,大家应该都想的到,随着iOS、Android在2014年都把身体数据追踪做到系统级别,再加上可穿戴智能硬件的兴起,这直接引起了这个分类应用使用量的爆发。

所以,这第一个坏消息就是几乎所有分类的移动应用使用量增幅都在放缓。而除此之外,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也正在消失。

按照IDC的预测,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相比2014年将增长7.8%左右,这是自2009年以来增长率首次降至个位数。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是10.042亿部,较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38.4%;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2.7亿部左右,同比增长26.3%;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是14亿部,但是同比增长率仅剩下10%多一点。按照IDC的测算,从2014年到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是9.8%。所以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也在慢慢消失。

对于移动应用的开发者来说,应用数量暴涨、多个类别的应用使用量增幅放缓、智能手机人口红利慢慢消失,这三个信号可以说都不是好消息,它们分别意味着:

1.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2.用户已经在智能手机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一天还是只有24小时,这个时间难以再继续大幅提升;

3.新智能手机用户增速在大幅放缓。

我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因素互相之间的冲突。不过由于各种自动化工具的出现,开发者事实上可以越来越快的制作出新的移动应用。无论你想做的是Web应用还是原生应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些对应的开发工具让你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做出一个可用的移动应用,而这毫无疑问将会继续催生app的数量。

当新app越来越多时,推广也就成了一件麻烦事。在国内,负责渠道推广的人们会觉得同样的推广方式,现在的新增下载量却没法和以前相比;在国外,连马克・扎克伯格也感叹Facebook的“应用下载推广广告”真的很赚钱。对于那些有幸被用户安装到手机中的app来说,由于使用频率比较低,以至于“通知栏”这种地方都已经有了新的称谓――“入口”。

对于像工具、效率这些分类的新应用来说,除了面临推广难题,还有质量困境。因为这类应用,无论是在iOS还是在Android平台都不乏80分的产品,但新出的同类新产品往往只是个及格水准。用60分的产品去抢同类80分产品的市场,何其困难。在微博上,连前网易知名产品经理、旅游类应用“蝉游记”创始人纯银也感叹:

在移动互联网上,能够存活壮大的只剩下这么一种情况:“用户忽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需求,而且他很清楚,打开某个app能充分满足这个需求。”其他所有弱需求,模糊需求与小众需求,都会生存得相当艰难。

所以你还会觉得现在是一个做app的好时机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并不是在彻底否定做app这件事。在我看来,像社交应用、游戏应用这些你只要做的好玩有趣,一直都是有人愿意去玩的;但如果你正在做一个对用户来说可有可无的app,那么或许该考虑一下这件事是否还值得做,因为靠吃行业红利、顺势而为、做风口上的猪这些都已经行不通了。简单来说就是风向变了。

app开发

移动广告现状:企业品牌慢热 APP广告泛滥

移动广告现状:企业品牌慢热 APP广告泛滥
  在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浪潮中,行业营收模式主要还是依靠移动广告。然而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VentureBeat报道,移动广告市场,出现了一个“繁荣怪象”,一方面是市场规模数据高速增长,但另外一方面,企业品牌和广告主对于移动广告反应迟钝,甚至并未开始转移广告预算。

移动设备时代,人们随身携带着一个个“广告设备”,这让行业对于移动广告期待有加。根据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预测,2014年,移动广告市场规模将高达314.5亿美元,而2015年还将增长34%。

然而和统计数据背离的是,对于“财富五百强”中的大品牌广告主而言,他们许多尚未尝试过移动广告。

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最近发现,在企业和品牌的全部广告预算中,移动广告支出只占到了可怜的百分之五,那些已经尝试过移动广告的品牌,也并未有大幅增加预算的计划。

既然企业品牌对于移动广告的热情并不高,为何这一市场却能够出现高增长呢?答案很简单,今天大量的移动广告开支,来自于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商和开发者,而不是传统的企业品牌。

在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中,已经涌现了一批一夜暴富的游戏应用和开发公司,比如《糖果粉碎传奇》和《KimKardashianHollywood》等。

在这些成功榜样的推动下,全球的移动应用开发者正在休闲游戏市场疯狂投入广告预算,刺激下载量。

所谓的“APP装机广告”,成为最重要的移动广告类型,从游戏当中的插入广告,到Facebook网站的“APP推荐”,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应用推广广告。

在过去几年里,应用装机广告已经成为移动广告市场增长最大的推动力。而最近,多个相关的新闻报道陆续出台,使得一些人开始担心移动广告市场是否存在虚假繁荣。

据报道,大量的移动应用和开发团队,背后依靠风险资本支持疯狂“烧钱”,他们希望通过广告推广,大量增加活跃用户规模,增加总收入,刺激公司估值增长,最终通过上市、转让等方式尽早让风险资本退出。

不过,一旦风险投资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或者投资理念发生变化,整个移动应用开发行业,可能会遭遇后续发展的资金链危机。

虽然今天的移动广告市场,可能被人为夸大,但是客观来看,移动广告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公司Flurry统计,普通消费者每日观看移动设备屏幕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家中的电视机。

对于那些希望获得消费者注意力的企业品牌来说,移动设备的屏幕,势必将在广告预算组合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不过,对于企业广告主而言,只有在消除对移动广告产品的疑虑之后,才能够大胆投入。

对于传统的PC互联网广告,有很多的手段可以测量广告投放效果。但是在移动广告上,企业品牌还没有足够的把握。

根据Forrester公司的研究,57%的品牌表示,他们在移动广告上的开支,主要目的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知晓率。与此同时,企业品牌主要通过移动广告的点击率和网站访问量变化,衡量移动广告是否成功。

业内人士指出,广告公司和代理机构,需要研究衡量品牌知名度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测量移动广告自身的表现。在行业内,有迹象显示这样的调整已经在发生。

JunGroup研究发现,在过去两年中,要求进行自身品牌研究的广告主数量增长了69%,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开端。

移动广告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如果这一市场要成长为能够取代电视广告的主流营销渠道,那么广告主也要更新观念,即移动广告是一个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知晓率的工具,而不是一个获得用户或者销售业绩的直接工具。

目前的“APP装机广告泡沫”,迟早会破灭。在移动广告的新平台上,品牌必须学会以更有效、更可测量的方式,和粉丝和消费者建立联系。

未来,移动广告实质性的增长,取决于广告公司、技术开发商以及网站(内容)运营方是否能够教会企业品牌,发现移动广告的独特价值。

app开发

APP打包党灰色产业链:10人团队月赚150万

做安卓APP开发3年多的张琪(化名)近来常常有挫败感。

他时常感叹,如果两年前愿意放下身段去做“打包党”,或许早已买房买车,不用再为每月房贷发愁。

张琪口中的“打包党”是APP市场上并不小众的存在。

这些被业内人士称为“打包党”的人(或公司),会将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应用拆包,此后插入一些自己想要分发的东西再重新拼装,最后把这些“二次打包”的软件重新发布,以此牟利。

长久以来,多数像张琪这样的小开发者,只能一边领着微薄的薪水,一边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开发的软件被别人山寨后牟利,有苦难言。

  一月净赚150万?

iOS和安卓两个不同平台上的APP开发小团队经常被描绘成两个相当迥异的存在。

类似的故事近来被一提再提:两个人分头创业做APP开发,1年后,在iOS上做游戏的小伙伴都挣到了买房子的首付;而醉心安卓的开发者还在借钱交房租。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卓“打包党”的存在。猎豹安全专家李铁军预测,如今市面的安装包约30%都被“打包党”篡改过。

“我们收集的安卓程序样本总量超过2000万个,如果不是此类盗版或山寨软件的流入,总量绝不会有这么多,安装率越高的软件被‘二次打包’的可能性越大。”李铁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像保卫萝卜、植物大战僵尸、水果忍者等曾经火爆的APP,都无一例外遭遇过“二次打包”。

在行情“火爆”的背后,是“二次打包”形成的一条灰色产业链。

相比以植入木马通过恶意扣费来获取利润的方式,通过嵌入广告方式赚钱的“打包党”在盈利模式上与很多正规安卓APP开发者并无二致。只不过,由于“打包党”是直接破解别人的APP,所以基本上是无本生意。

由于应用商店均被360、百度等几家大巨头把持,一般小开发者会选择弹窗广告联盟的形式合作推广。开发者通过广告收入获取提成。

广告有按照展示次数、点击次数、安装激活量等不同的计费形式。以安装激活量的计费形式为例,目前广告联盟开出的一个安卓APP下载包的定价在1~4元左右,开发者提成一般为70%。

“其实,开发者能拿到手的远远不到70%,扣除无效量等之后,一般50%已经是不错的。”有安卓APP开发者说。

张琪举例说,广告联盟目前给出的大众点评的安卓安装包4元左右,广告联盟把包分发给开发者,以注册量来结算,开发者可以从每个通过自己APP点击下载并成功注册大众点评安装包的用户中得到1.5~2元。

在这些安卓应用中,最值钱的是游戏类。

“游戏的安卓包可以达到5~6元1个,热门的高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游戏,单个安装激活价也比较高。”张琪说。

除了零成本,“二次打包”的技术门槛也很低,“有时候不用组团队,一个人也能做。”张琪说。

在暴利的驱使下,“二次打包”的灰色产业链迅速形成。国内较早从事APP加密产业的梆梆安全副总裁赵宇此前公开表示,一个10人的团队可以在一个月内靠病毒打包纯赚150万元。

  “二次打包”的风险

无本暴利更坏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更危险的是,“打包党”会在破解某APP后,加入病毒、广告链或吸费指令等恶意程序。“中招”的用户大多都会遭遇频繁的广告骚扰、流量损失,严重的还可能被窃取密码与个人隐私等。

“以前,‘打包党’主要针对游戏与工具类软件,但现在,一些恶意‘打包党’瞄准的是支付类软件,直接恶意扣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李铁军说。

更有苦难言的是,用户在误下载并使用了经过“二次打包”的软件后,一旦遭遇损失,大多数软件开发者还得为此“背黑锅”。

中移指数大数据移动互联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阚志刚在日前中国移动应用安全媒体融合峰会上表示,目前约有12.6%的手机APP为恶意应用。

2014年11月,该研究院对国内几个主流应用商店前100名的APP进行安全测试,发现排名靠前的APP均遭受严重的破解和篡改等移动安全攻击。其中微信APP篡改攻击率达15.28%,各大应用商店一共存在514个微信APP,其中79个是假的。此外,超过95%的手机银行客户端的现有安全机制都存在严重的脆弱性。

不过,由此催生的是安全加固市场,在APP进入应用市场之前,对APP客户端进行加密、加壳保护,对抗逆向工程、代码注入等黑客行为。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大部分安全加固方案主要通过加壳、加密操作,只能对抗静态分析和简单的逆向工程。

但与此同时,恶意程序加固的问题也开始成为新的困扰。

有报道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何能强博士在此前的《2014中国网络安全论坛》上公开表示,2014年监测到的互联网上加固的安全应用程序超过7万个,恶意程序有7000多个。

据何能强介绍,2012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曾接到过一个关于仿冒微信客户端的举报事件,该恶意程序就是经过加固的。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杀死你的APP的6个致命错误

没有开发者或者设计师会故意破坏应用的设计。所有的应用程序创建者都对自己的应用寄予美好的愿望,但是很多错误是在他们无意识的状态下破坏APP的设计。以下是应用开发者和设计者经常犯的几个错误,不过这些错误是很容易避免的。

  1.糟糕的APP icon

通常情况下,用户对应用的第一印象来自于icon。当用户看到应用的icon时,他们经常会做这些猜想:它是安全的吗?我可以信任它吗?这款应用可靠吗?应用是否是由专业人士开发?它值得我投入时间吗?

很多时候,当一个应用程序的想法出现在脑海里时,icon通常是最好才被后想起的,但它却是用户对应用的第一印象。通常我会建议你花点钱雇一名好的icon设计师,不过也建议你雇佣一个好的APP设计师。如果你想自己设计icon,那么要确保你的icon不会吓跑用户。

杀死你的APP的6个致命错误
  对于不同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来说,每个人似乎都有他们自己关于什么是好的icon的想法。

在APP Store的“Camera” 类别中,你会看到一些icon非常引人注目,而另一些icon则似乎被隐蔽了,默默无闻地藏在某个角落。很明显,让icon脱颖而出的是其视觉上的吸引力,但是哪些元素让icon更具视觉吸引力呢?

1.专注于一个独特的形状。是否有一个形状,你可以用在自己的icon中,从而提高icon的可辨认度。

2.用色上精挑细选。确保你使用的颜色能满足某个目的,并保证它们彼此之前能相互协调。

3.避免使用摄影作品。在一个小尺寸的icon上,用户很难看清摄影作品的细节。

4.避免使用大量文本,保证其易读性。

确保你的应用已经遵守了上述几项,从而避免给用户带来不专业的感觉。

  2.强迫用户注册

比如,朋友给你推荐了一款非常优秀的应用,而你也非常有兴趣使用它。下载应用–打开,而弹出的第一个屏幕却要求你先注册,很肯定的一点,这不是你期望的第一体验。用户下载应用后肯定希望能立刻体验它,如果你使用计算器应用都需要注册,那么这个设计是非常愚蠢的。

不过,有些应用出于功能方面的要求需要首先进行注册,这种情况下,要确保有一个很好的指导过程,并且注册要求应该切合应用的实际需求。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么你可以侥幸首先展示应用,如果用户希望解锁更多功能,比如邀请朋友和跟踪目标,那么再要求用户注册。

  3.过小的控件

这一点就如同让一个手指粗大的人穿针引线一样,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儿童来说,我们需要简化元素并将之放大,对于应用来说也一样,大尺寸控件更易于用户与之进行交互。

杀死你的APP的6个致命错误
  在此前的iOS版本中,计算器应用中控件尺寸已经比较合适了,不过iOS 7使用了更大一点尺寸的控件。

  4.难以阅读的文本

对用户来说,滚动阅读要比眯着眼阅读容易的多。很多时候,你想从屏幕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股票图表,但对于文本来说,滚动方式可以让你更快地进行阅读。不过,阅读速度依然依赖于文本阅读的难以程度。使用更大尺寸的文本没有什么不妥。就像上边提到的控件部分,更大一点的尺寸并不仅仅适用于儿童,当不在4英寸屏幕上进行阅读时,大一点的字体会让阅读变得更加容易。

杀死你的APP的6个致命错误
  如果你不确定应该使用哪个字号的文本,那可以使用 Dynamic Type 。这样用户可以决定哪个字体大小最适合他们,而你也无需为如何恰到好处地展示内容而担心。

  5.承载过多品牌

思考一下,用户使用你的APP所要付出的代价:

●他们需要从APP Store下载你的应用,它展示应用的名称和icon。

●他们需要通过查看应用名称和icon在手机上打开应用。

●他们需要观看展示APP logo和名称的加载视图。

杀死你的APP的6个致命错误
  等到他们真正要使用应用时,你的品牌已经通过三次不同的机会曝光给他们。除此以外,真的没有更多的需求要你在应用中填塞商标或品牌。对于网站来说,给品牌更多曝光机会似乎无可厚非,因为你不知道用户是如何到达你的网站的。但是对于应用来说,用户到达应用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点击打开应用。

  6.令人困惑的动画

动画可以让应用更加简单简洁,不过不适当的使用也会让应用变得难以理解或者令用户迷失。把动画用在设计当中非常尤其重要,不过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它们并没有任何目的。在本文中,我们不深究纷繁难懂的动画。

  仅仅只是部分例子

在APP设计过程中,开发者和设计师犯过很多破坏设计的错误,不过上述是最明显的一部分,并且也很容易避免。深入理解设计规则和移动应用特性可以帮你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app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