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os app开发)、谷歌和三星要在数字钱包领域掀起大战

苹果(ios app开发)、谷歌和三星要在数字钱包领域掀起大战

有人结账购买三明治时,会晃一下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奥萨马・拜迪尔(Osama Bedier)晃动的是手机。

在加利福尼亚大道的核心地带,当人们前往Mobile Stone’s购物时,使用现金和信用卡的频率越来越少。

“我很长时间没带信用卡了。”拜迪尔说,“我尽量精装上阵。”

这些人都是新技术的尝鲜者,但在大众看来尚属异类――尤其是拜迪尔,他在创办自己的移动支付终端公司之前,曾经负责谷歌(微博)钱包业务。尽管如此,苹果、谷歌和三星却都自诩为领头羊,希望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虚拟钱包。虽然零售商早期有所抗拒,甚至连消费者都不买账,但最新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这种一触即付系统将广泛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苹果本周宣布对Apple Pay进行改进,谷歌很快也将推出谷歌钱包的后续版本AndroidPay,亚马逊也于今年早些时候加入了数字钱包大战,三星也将通过今年2月收购的LoopPay加入战局。

“大型科技公司争夺的是相关性:我如何能成为你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拜迪尔说。他还补充道,购买商品是“你生活中少数几种不可或缺的行为之一”。

有了这些技术,只要在支付终端前挥动或触碰一下个人设备,即可购买牛仔裤或玉米煎饼。这种场景虽然并不常见,但有朝一日,这将成为与刷卡购物一样司空见惯的结账方式。不过,在真正赢得消费者和零售商的认可前,科技公司仍需克服很多障碍,才能真正用NFC(近场通讯)取代磁卡。

“我使用手机购物已经有一段时间。”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Page)在上周的谷歌年度股东大会上说,“你第一次用手机支付时,既不用拿出卡片,也不用输入密码,更不用签名。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

然而,在硅谷的高科技环境之外,并没有多少美国人渴望获得这种体验。美联储今年3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不使用智能手机购物的美国消费者中,有75%不准备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他们认为用现金和银行卡结账更加方便。

“人们认为,使用一个小小的塑料卡就已经很方便了,没有必要再尝试移动支付。”CreditCards.com的马特・舒尔茨(MattSchulz)说,“人们有些不太情愿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与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行为习惯大相径庭。”

但当今的发展势头却表明,这种趋势将会日益普及。其中最大的推动因素就是Visa、万事达、Discover和美国运通四大信用卡公司设定的10月大限。为了联合打击信用卡欺诈,这几家公司希望零售商在截止日期之前启用“芯片和PIN码”支付模式,通过集成电路和PIN码来取代磁条和签名。

虽然“芯片和PIN码”与苹果和谷歌采用的无线电通讯技术有很大不同,但零售商有可能对支付终端展开全面升级,以便同时兼容这两套系统。数字支付行业的各大创新者也都在努力推广更好的结算终端,包括PayPal、VeriFone、Square和拜迪尔的Poynt。

所有这些措施都将为硅谷科技公司提供更多的消费者购物数据,将网上信息与现实交易进行匹配,吸引更多广告主。苹果还会向银行收取佣金(每100美元交易额收费0.15美元),但谷歌的服务完全免费。

苹果和谷歌倡导的“一触即付”模式遭遇的最大阻力便是美国的大型零售商,他们担心因此将广告主垂涎的信息拱手让给科技公司。由沃尔玛、塔吉特、Kmart、CVS等知名零售品牌联合组建的MerchantCustomer Exchange(以下简称“MCX”)也在开发自己的CurrentC应用,允许智能手机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购买商品。

但这种阻力似乎正在降低。

拜迪尔表示,2011年推出的谷歌钱包从未真正腾飞,原因是它推出的时间太早,而且“没有建立良好的运营商关系,帮助他们将这项技术和软件安装到所有手机中。”但如今,ApplePay和谷歌AndroidPay不仅与各大运营商和信用卡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吸引了全食超市和麦当劳等众多商家。作为MCX的成员,百思买最近也与谷歌和苹果达成协议,接受了这两家公司的支付服务。

“我认为MCX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PayPal前高管、风险投资公司Matrix Partners合伙人丹娜・斯塔尔德(DanaStalder)说,“我不认为他们有能力对抗潮流。”

斯塔尔德表示,与电子商务在桌面电脑上的增长过程类似,移动支付最终将会达到一个临界点,获得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标记化(Tokenization,这种技术可以为每次交易分配一个独立码,避免用户的信用卡信息被盗)和指纹扫描将会整合到智能手机支付系统中,从而降低人们的安全担忧。

他还表示,这种新技术的便利性是传统技术无可比拟的。斯塔尔德最近在PaulMartin’s的一间连锁餐厅就餐后,使用了智能手机和他订餐时使用的OpenTable平台结算。“根本不用跟服务员说话。”他说,“他知道你已经结账,然后会过来对你说,‘感谢光临。’这就行了。”

帕罗奥尔托Mobile Stone’s的店长约翰・加西亚(JohnGarcia)表示,该店6个月前开始接受移动支付,目前每天通过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完成的支付已经达到四五十笔。他开玩笑说,在谷歌眼镜“过时”前,他的很多客户还会戴着这款智能眼镜购物,但这股新的趋势似乎不仅仅是科技人士的自娱自乐。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Twitter发力电商:一夜间变成了淘宝

Twitter发力电商:一夜间变成了淘宝

面对外界产品设计易用性差、小众化的批评,“微博鼻祖”Twitter开始实施转型和变身。周五,Twitter开始推出产品和品牌的零售页面功能,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移动端的“京东商城”或是“淘宝”。

Twitter周五推出的功能名叫“藏品”(Collections),其实上就是给零售商推出的专用页面,内容是对零售商商品的罗列,或是具体某件商品的详细介绍,当然Twitter用户可以直接购买。

不难发现,Twitter准备利用社交网络的人气,营造出一个移动端的购物商城。

在“藏品”的商品页面中,包括商品介绍、价格信息,其他消费者的评论,作为一种自家特色,Twitter有时候也会整合和此款商品有关的推文。

在“藏品”中,Twitter和合作的零售商还会对用户推荐其他商品。

比如,美国知名主持人EllenDeGeneres创办的时尚同名品牌,也成为了Twitter“商城”的首批合作伙伴,在移动客户端中,这一品牌推出了“Elle专卖店的最佳精品”。

之前面对外界有关产品的批评,Twitter一直在尝试各种新功能(测试之后有些创新会被淘汰)。不过美国科技媒体指出,此次的电商功能比以往的创新试验功能更加成熟。

Twitter的购物商城尝试,首批签署了41家零售行业的伙伴,其中包括Beats耳机、迪斯尼公司,以及一些明星个人品牌。从如此多的伙伴来看,Twitter这一项目可能进行了较长时间。

媒体评论指出,此次在电子商务方面的重大尝试,对于Twitter来得正是时候。上周,Twitter公司公布了重大人事变动,面临华尔街下课声浪的首席执行官科斯特罗被迫辞职,创始人之一的多西将重返公司担任临时CEO。

而此次的移动端商城项目,将让外界看到Twitter管理层已经在做出产品的改变。

Twitter的大股东和美国的许多分析师一致认为,Twitter产品设计糟糕,许多怪异的符号无法让新用户快速融入,产品小众化,导致了用户规模远远落后于曾经的老对手Facebook,甚至不及一些后来居上的热门社交工具,尤其是Instagram和Snapchat。

实际上,这并不是Twitter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第一个尝试。之前公司曾经面向一些企业推出推广商品的推文服务,其中内置购物按钮,用户可以快速在站内完成购物。

此次的新功能,无疑整合了更多的商品,同时对零售品牌给予更详细的介绍和推广。

据报道,在产品发布初期,Twitter将不会对参与测试的零售伙伴收取手续费或者销售提成。目前在相关品牌的Twitter页面上,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浏览藏品”的功能进入商品页面。

如果不出意外,未来Twitter将会对每一次用户购物进行提成,这将成为公司新的收入来源。

据报道,上述的电子商务功能已经部署到了Twitter的官方网站以及iOS和安卓的手机客户端中。

本周四,Twitter还推出了一个名为“闪电”(Lightning)的新功能,主要是对Twitter平台上的重要新闻事件进行梳理,以更加简洁的界面向登录或者未登录用户提供新闻内容。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索尼移动虽然在世纪之交才进入手机市场,但这家日本厂商很快便凭借着多款高品质的产品跻身第一阵营,和当时的RIM、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几家巨头平起平坐。但和这些厂商一样,索尼低估了2007年问世的iPhone,并开始沦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配角。

昔日的老对手如今要么被收购要么转行,而索尼还在凭借着自己Xperia系列手机苦苦挣扎。而经历了4代的发展,这个手机系列几乎一成不变的设计让外界开始质疑索尼是否已经丧失了创新能力。索尼在今后要何去何从?他们能否躲过看似不可避免的死亡?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在索尼爱立信时代,这家手机厂商曾经推出过许多的经典机型,它们不断拉高了旗舰手机的标准,甚至重新定义了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但和摩托罗拉、黑莓(当时名叫RIM)、诺基亚几大同时期的手机巨头一样,索尼爱立信并未认识到iPhone所具备的威胁。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虽然iPhone之前已有厂商推出过全触屏手机,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电阻屏,执行触控操作时的流畅程度相比iPhone的电容屏相去甚远。随着iPhone的流行,全触屏的概念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于手机的期待,但索尼爱立信却没能推出任何一款可以挑战iPhone的产品。

在2011年10月,索尼移动宣布回购爱立信所持有的股份,并因此获得了公司的完全控制权。他们在第二年2月完成了回购,索尼移动通信由此诞生。经过了大规模的内部整改之后,索尼将智能手机的研发重心完全转移到了Android平台,并在2013年推出了延续至今的Xperia Z系列旗舰手机。

该系列的第一部产品Xperia Z被不少人认为具备着足以和iPhone相匹敌的设计,但经历了Z2、Z3和Z3+几代旗舰之后,该系列的设计并没有发生任何足够明显的变化,这不免让人有些担忧。

在Xperia Z系列手机当中,索尼聪明地加入了来自旗下其他产品系列的技术,比如X-Reality Engine、BIONZ图像处理单元和Exmor-R感光元件,但这些显然不足以阻止自己走下坡路。

作为一家知名的相机厂商,索尼在相机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着不俗的实力。但讽刺的是,虽然使用了相同的相机模组,三星和苹果的手机在拍照表现上就要比索尼自家的产品好得多。

创新能力已丧失 索尼移动未来何去何从?

Xperia Z系列的Omnibalance设计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三防功能也带来了独特的卖点,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索尼所选择的发布周期并不够长。消费者虽然很快就能看到新的产品问世,但这些机型看上去似乎都是一个样的,这显然很难勾起购买欲望。对于索尼来说,日本本土市场的情况可能并不相同,但在其他市场,他们应该坚持每年推出一部旗舰手机的周期。

除了延长升级周期之外,这些产品之间还必须具备足够明显的区别,不管是升级显示屏,更改设计还是提升拍照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索尼只是单纯为了出新而出新。

除了变更产品策略之外,索尼还应该更加重视其他的设备类型,比如可穿戴设备、智能相机和平板电脑。

如果索尼能够跳出固有思维,在下一步智能手机当中实现真正的创新,那他们的未来发展还是很有希望的。但是,如果索尼的下一部旗舰手机还是无法带来足够大的不同,那消费者对于这家公司的期待可能就真的消失殆尽了。索尼已经不再是全球10大智能手机厂商之一了,如果再没有敢于变得与众不同和挑战自我的勇气,那这家公司就真的没机会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移动营销:每个营销人都应该知道的4个“微时刻”

移动营销:每个营销人都应该知道的4个“微时刻”
  Google 亚太区总裁 Karim Temsamani表示,亚洲用户的网络行为习惯正在改变着互联网以及广告主满足他们需求的方式。在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时,包含了一些真正重要的瞬间,比如他们 “我想了解”、“我要去”、“我想要做”、“我想买”……。“我们将这些瞬间称为‘微时刻’,是在移动时代,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何种状况,人们通过使用手机即时解决问题的时刻;也就是消费者产生学习、探索、观看、查找或购买意愿时,习惯于通过智能电话这类最贴身的移动设备达到目的、满足需求的时刻。”

“微时刻”的到来,不仅体现着消费者的需求,也让品牌主们意识到营销活动的效果产生也仅仅在“微时刻”发生的瞬间。在这些“微时刻”,消费者对即时性和相关性持有更高的期待;此时此刻,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品牌往往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也就是说,意向和位置对于市场营销人员来说比以往更加重要。在搜索与需求最相关的答案时,消费者往往被最佳的服务内容吸引。相比于品牌,我们更加忠实于自己的需求;即时性和相关性往往凌驾于品牌忠诚度之上。

“我想要了解……”的时刻

移动营销:每个营销人都应该知道的4个“微时刻”
  “我想要了解…”的时刻已经变得非常的平常,手机就成了我们的随时随地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法宝,通过扫一扫,查一查看看身边出现的一些广告,或者一些我们感兴趣想了解的事情,66%的智能手机用户会通过手机查询电视中看到的商业广告的信息,甚至听到一些好听的歌曲也会使用微信摇一摇来看看这个歌曲是什么?

对于商家来说,如何激发用户了解你的欲望?如何让用户能在网上了解到关于你的详细信息是很关键的。

  “我想要做……”的时刻

移动营销:每个营销人都应该知道的4个“微时刻”
  “我想要做…”的时刻,就如同你想要获知如何让头发变弯曲、如何修理自行车或者如何烘焙蛋糕的那些时刻。这些瞬间对于品牌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价值,而且在亚洲的出现频率高于西方国家:

菲律宾,使用智能手机为了获知新事物而观看在线视频的用户比例为 55%,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 22%。联合利华(Unilever)认识到这一现状并创建了“Be Beautiful”YouTube 频道――一个提供美容技巧和辅导的站点;雀巢(Nestle)也通过在其频频道中提供烹饪视频迎合这一行为习惯的改变。

  “我想要去……”的时刻

移动营销:每个营销人都应该知道的4个“微时刻”
  移动应用并非仅与电子商务有关。消费者利用他们的手机查询地理位置信息,包括从体育馆到餐厅的任何地方。在亚洲,人们希望更快速地获得答案。以印度为例,过去 12 个月中该国对“在我附近”服务的搜索量大幅上升。

很明显,通过智能手机搜寻本地信息正在成为亚洲的应用趋势。

70% 的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在遇到寻找本地商业位置的即时需求时会求助于移动设备,在英国这一比例仅为 28%。

在马来西亚,因搜索而转化的购买行为中,有76% 会在进行移动搜索后的 5 个小时内发生,而 33% 会在一个小时内发生[2]。

花旗银行(Citibank)发现,“我要去”这一时刻对于亚洲客户来说至关重要,从而开始将位置感知应用作为在线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部分。

  “我想要买……”的时刻

移动营销:每个营销人都应该知道的4个“微时刻”
  “我想要买…”的时刻,是指当消费者掏出智能手机比较价格或查看评论并做出购买决定的时刻。如今,我们期待消费者在长期购买行为中进行在线搜索与研究;然而购物者在出现购买意愿时往往习惯求助于他们的移动设备,即便他们正身处零售店内或位于距离零售店很近的地方。阿迪达斯(Adidas)意识到这个趋势的到来,开始将位置信息应用到在线广告来引导购物者到达店内。看到以下这些数据,很容易就能了解其中缘由:

-在马来西亚,91% 的移动搜索都会引发进一步行为,无论搜索更多信息还是购买产品或服务。

-在中国,45% 的在线消费者会在购买之前使用智能手机对比产品信息,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 36%。

-在印度尼西亚,67% 的在线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购买,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 10%。

-在泰国,69% 的智能手机用户进行线上查询和线下购买,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 31%。

一旦亚洲人拥有了智能手机,他们可能会用它来做出几乎所有购买决定。

  市场营销人员如何赢得“微时刻”

“微时刻”的到来,也让市场营销人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长久以来基于人口统计学掌握的受众身份将不再重要,营销人员将关注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需要什么”。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更有价值的是获知某人正在打算购置一辆新车或者搜索 YouTube 上新上映的电影预告片,而不是去试图找到一位 30 多岁的女性。

事实上,与人口统计学甚至品牌忠诚度不同的是,这些意向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可能在短短几秒钟内完成。

如何充分利用“微时刻”构建品牌偏好,Google 有5项建议:

1.识别整个消费旅程中与业务有关的“微时刻”。人们想要了解什么,他们有何顾虑?

2.适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环境取代了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数据,决定了你所需的投放渠道和设备,帮助品牌主打造出“微时刻”的完美体验。

3.确保页面设计适用于移动设备,从而不会因为简陋的设计影响消费者快速做出的决定意向。

4.适时地显示在移动设备上。Google 的付费广告产品可帮助广告主在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搜索、观看视频、浏览网站和使用应用程序时将广告推送给他们。

5.通过设备和渠道衡量广告费用的全部价值。

亚洲已经迎来“微时刻”,希望市场营销人员可以做出正确举措,把握机遇,既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又能将自身品牌顺利推广。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诺基亚重返手机(手机app)被指昏头:你们的平板在哪儿?

诺基亚重返手机(手机app)被指昏头:你们的平板在哪儿?

诺基亚CEO苏里有关公司将重返智能手机市场的消息,令科技行业一片哗然。包括Slashgear等媒体指出,诺基亚重返智能手机市场,并不明智,之前推出的安卓平板在市场几乎消失,这就是其中的一个理由。

苏里表示,将会寻找合作伙伴来重返手机,诺基亚只会参与部分设计,并将设计和诺基亚商标授权给伙伴。苏里并未给出诺基亚重新推出智能手机的时间表。

苏里描述的智能手机运营模式,和之前的安卓平板N1几乎一模一样。这款安卓平板由富士康集团全程操刀,诺基亚提供了安卓桌面软件以及“Nokia”的商标。

这款安卓平板在上市时曾经引发关注,不过随后在市场上,表现平庸。

外媒讽刺指出,如果一个消费者能够知道如今到哪里去购买诺基亚的这部安卓平板电脑,那么他可能是极少数的幸运儿。

毋庸讳言,诺基亚提供商标贴牌的代工厂电子产品,和当年诺基亚全力设计制造的高质量手机产品,并不是一个概念。

诺基亚重返手机的消息之前曾几次传出,业内均有声音认为这一动作并不明智,诺基亚今天已经没有实力参与智能手机的激烈竞争。

伴随着手机业务交易,诺基亚的手机设计人才大部分流失,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诺基亚内部已经不剩下一个能够设计优秀手机的人才。”

除了人才之外,诺基亚手中已经没有任何独家的手机操作系统,之前的塞班系统和MeeGo系统都已经被终止。如果没有独家系统,诺基亚只能像平板电脑一样采用安卓,但是众所周知,在中国高性价比军团的参与之下,安卓设备市场早已不是红海,而是“血海”。

未来诺基亚的主力业务将是移动通信设备制造,手机将成为一个“业余玩票”项目。

诺基亚如果重返智能手机市场,将会制定怎样的产品战略?美国科技媒体也进行了分析猜测。

据分析,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被三星电子和美国苹果公司垄断瓜分,诺基亚可能了解其中的难度,不会进入高端机市场,也不会瞄准美国市场。

诺基亚最有可能的是面向发展中国家,销售基于安卓系统的中低端智能手机。在发展中国家,诺基亚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诺基亚持续面向这些地区销售价格只有几十美元的功能手机,在手机业务转让给微软之前,发展中国家也是诺基亚手机增长最快的市场。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安卓手机,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量的主要贡献者。在印度、中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地,都已经涌现出一批本地化的安卓手机品牌,而中国的小米、华为等在抢夺国内市场之后,已经开始进攻海外市场。

外媒分析认为,微软公司的WP系统市场份额近乎消失,诺基亚未来不太可能沿用微软系统。

据预计,诺基亚未来可能面向发展中国家推出类似之前Asha产品线那样的高性价比廉价手机。

从诺基亚放弃手机业务到重返手机市场,当中已经过去两三年。而在这一时期,智能手机市场发生了本质变化,2016年的“手机江湖”,已经不再是2013年的江湖。

根据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了27.6%,但是今年的增速将大幅下滑到11.3%。

在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价格大战导致安卓手机快速普及和饱和,今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六年来来第一次出现了下滑。

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市场环境巨变,诺基亚重返智能手机,结局可能像安卓平板N1,在短暂喧嚣过去后,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市场份额,更难以改变竞争版图。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小米乐视“撕逼”舆论看戏 谁赢谁输谁在乎

6月,互联网原是一片红火喜庆的气氛,继“双11”之后,几大电商又再造了一个购物节――6月18日“618”。但是,各大券商铺天盖地的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年中大促”的海报,竟然不是6月互联网的头条。头条让小米和乐视的一场“撕逼”大战抢了过去。

总结起来,这次大战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小米:你涉嫌违规,你内容比我少!

乐视:你数据不实,你别有用心误导公众!

小米:你避重就轻,你混淆视听!

乐视:你攻击诽谤,你不正当竞争!

小米:你损害我商誉,我保留诉讼权利!

海信:我反对“胡说式营销”,我才是行业第一!

创维酷开:内容之争无意义……

  为什么撕逼?

“营销炒作”、“低劣的公关战”,对于本次大战,大部分媒体报道和网民评论都给出了这样的论断。

据财新网的一篇评论梳理,双方口水战的真正发端应该是今年4月14日,乐视发布超级手机时,乐视CEO贾跃亭多次对标小米手机,挑战小米手机高性价比的标签。而另有少人则以为,直接的导火索源于6月10日小米晒10亿美元成绩单时将矛头对准乐视,“触到了乐视内容是否有价值的逆鳞”。

双方争执的核心,就是所谓的“内容”。小米质疑乐视涉嫌违规,内容资源少,乐视则呛小米内容都是公网内容,系通过“松散联盟”获得,在内容方面收费能力也不强。随后双方展开多个回合的拼杀,几乎每天一局。

总体来看,乐视在本次大战中,处于下风,一方面,是其未正面回应是否涉嫌违规、内容确实比小米少等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的乐视网还要承受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股价承压,投资者也不断对其进行诘问和质疑。

就在小米乐视撕得尽情忘我渐入佳境的时候,本来隔岸观火的个别“友商”,也忍不住要借火势,炒作一把。海信电器就在大战期间,举行了一场发布会,并发布一组数据,显示海信智能电视激活终端超过1000万,是“绝对的行业第一”。

创维酷开的董事长也在微博上“火中取栗”,祭出一篇《至友商》,一面挨个批评友商“误导了用户”,“内容之争没意义”;一面叫嚣“当酷开已经在后台赚钱的时候,你们却还在吵着如何把电视卖出去”。然而,他所阐述的酷开“基于互联网的客厅经济的发掘”,在围观群众看来,也不过是一句被用滥了的套话。

在以小米、乐视为关键词的海量网络新闻中,还能同时检索到这二位的公关稿。在这种热度极高的舆情事件中,横插一脚借势营销本是互联网时代的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海信和创维的举动,无可厚非。

有评论认为,本次大战,系双方出于“营销需要”,互刷存在感。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想尽办法吸引舆论的注意力。“互黑式营销手段”在互联网界司空见惯,有媒体总结,许多手机厂商在举行发布会时都要把苹果、三星等巨头数落一遍,小米、乐视、锤子等均不例外。事实上,被认为是本次大战导火索的小米发布会,系小米内容产业首次亮相;而乐视对小米进行回击的发布会,原打算执行的是其“极限”手机的发布。

 撕逼给谁看?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场口水战,不是给消费者或者不明所以的围观群众看的,而是给资本市场看。乐视网作为创业板的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深陷各种质疑,贾跃亭近日的大尺度减持,也让乐视股价承受了巨大压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所关心的无外乎产品的体验,对于两家“友商”一口一个的“平台”、“生态”,未必懂,也未必在乎。

真正关心所谓平台和生态系统,也就是两位友商的商业逻辑的,就是资本。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正与两位友商争执的“平台”或“生态”相关。这部分观点认为,首先发难的小米,所公布的数据,触及了可能影响乐视网股价的核心,因而乐视才会如此焦躁地对小米进行回击。作为A股“市梦率”的代表,股价和市值,本身就是乐视网的一大招牌。

更有甚者,有评论认为,小米之所以挑起这场争端,本意就是为了做空乐视。小米在发布会上,同时邀请了部分基金经理和机构研究员,便是明证。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还在发布会结尾时指出,“作为同行,小米了解很多内幕,但过去几天乐视公司给我们打了很多电话,讲那些东西会对他的股价引起巨大的波动,希望我们点到为止。”

有部分乐视网的投资者也质疑小米有意做空,在股吧、雪球、微博等地表达强烈的不满,甚至表示要联合起来向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事实上,乐视最早的回应表态,也是在投资者交流会上,当贾跃亭被投资者问及时,直指小米数据不实,称其内容联盟为松散联盟。随后双方才开启了你来我往的互喷模式。

由此可见,无论小米是否蓄意做空乐视,双方大战酣然,其受众除了消费者和围观的舆论大众外,还有资本市场。

对于这场撕逼大战,财新网的评论指出,来来去去的几场发布会,不管是小米还是乐视,几乎缺乏创新,几乎都是对过往的重复,几乎每个环节都充斥着对“友商”的嘲讽和贬损。私下里,双方从高管到公关,无一不是戾气横生,“无耻”、“至贱”之语频出。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里以粉丝经济著称的两大明星公司,其商战套路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大方之家做派?若这就是所谓的用互联网思维打市场,真的令人大跌眼镜。

该评论同时指出,互为竞争对手的市场主体从产品创新、渠道拓展、营销创意等各个环节去努力,通过向用户介绍自己的产品用心,展示给用户越来越美好的体验,这才是真正的商战。在这种良性竞争下,所以才有好的对手彼此惺惺相惜。通俗一点,若把打市场想象成与用户谈恋爱,真正的高手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魅力值以吸引用户,而不是互相攻讦、揭丑露狠。

不过,也有观点对此类大战持欢迎态度,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只有行业充分竞争,消费者才能真正受益,行业也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乐视和小米双方相互“揭短”,正让行业更加透明,同时也能让其余传统的“友商们”看清行业发展的短板和方向。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三星回应输入法漏洞 没外界说的那么大

三星回应输入法漏洞 没外界说的那么大

三星电子移动设备预装的SwiftKey输入法被安全公司爆出存在重大安全漏洞,日前,三星紧急回应表示将很快发行补丁,三星也解释说,这一安全漏洞的风险,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大。

安全公司NowSecure发现了这一漏洞。据称,最新版的输入法中存在一个漏洞,可以让黑客远程执行恶意代码,从而给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信息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三星电子做出快速反应,表示未来几天之内将会向所有三星电子移动设备推送安全补丁。

三星同时表示,这个漏洞的风险被安全行业夸大。三星称,如果黑客要利用这一漏洞执行恶意代码,他们必须和三星手机在同一个并未加密的网络中。

三星电子还表示,大部分三星硬件中安装了本公司的安全软件Knox,这一软件能够保护安卓操作系统的内核,阻止黑客运行恶意代码。

对于推送的补丁,三星表示绝大部分用户默认启动Knox安全软件,因此如果有新的安全补丁推送,将会自动得到提示。对于没有预装Knox软件的移动设备,三星电子准备对固件系统进行升级,修补漏洞。

如何知道自己的三星设备能够自动打补丁?在三星设备的安卓系统中,用户可以在“设置――锁频和安全――其他安全设置――安全政策更新”中,激活“自动更新”选项。

据上述安全公司称,三星电子在部分设备的SwiftKey输入法中,配置了自动预测用户打字习惯的功能,而安全漏洞发生在具有这一功能的版本中。其他独立发行的输入法软件,并不存在这一漏洞。

另外由于是三星电子自家的输入法,其系统权限较大,导致被攻击的风险也比较大。

另据美国一家科技新闻网站爆料,早在几个月之前,上述安全公司就已经把漏洞报告给了三星电子,当时三星答复称,已经开发了安全补丁,并且发行给了几家移动运营商(由其负责推送给用户手机)。不过,这家公司后来发现,美国Verizon无线和Sprint公司发售的三星S6手机中,这一漏洞仍然没有被修补。

这样,NowSecure公司决定将漏洞曝光给媒体,迫使三星电子向所有受影响设备发行补丁。

据报道,全球共有6亿部三星手机和平板电脑受到这一漏洞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电子擅长于硬件设计制造,软件和安全属于其软肋业务。在此之前,三星安卓产品也被安全业界爆出大量的风险漏洞。比如S5旗舰手机中的指纹识别功能也曾出现漏洞,黑客可以利用用户的指纹信息。

为了增强安全和软件实力,三星此前曾经收购了多家安全公司。另外三星也和黑莓公司建立了联盟,希望借助对方的安全通信技术共同开挖企业和政府手机市场。(晨曦)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人人私有化另一面:陈一舟投资资产价值被掩盖

最近一段时间,中概股企业纷纷加入私有化阵营,连曾经放言上市就像围城,公司不会私有化的人人公司CEO陈一舟近日也“食言”,加入到私有化行列,准备将公司私有化。

陈一舟提议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4.2美元现金或每股1.4美元的价格收购其他股东股票从而进行私有化。该收购价格比方案提出前30个交易日的均价高出近22%。以此计算,人人公司此次私有化的市值约为14.5亿美元。

与360等公司宣布私有化消息后大涨不同,人人公司当日股价出现下跌,跌幅为2.92%。

人人公司私有化背后,是其主营业务业绩不振。人人公司自上市以来主营业务持续亏损,尤其这两年,在出售旗下糯米网、56网后,收入已连续萎缩8个季度,缩水幅度超70%。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本市场持续看衰人人公司致其股价一路走低,最低仅2.35美元,即便是陈一舟给出的4.2美元私有化价格,也与人人公司14美元的发行价格相差甚远。

曾经,人人公司被称为中国版Facebook,上市时融资总额达7.434亿美元。但过去多年,融资金额的主要用途被大量投资于一堆有价值的公司,尤其是投资网络借贷平台SoFi、炒股社交网络雪球、匿名应用Yik Yak等创业企业。

如今这些资产的潜在价值很高,但随着私有化完成,及人人公司可能回归A股,这些资产可能会与美股投资人无缘。

  仅SoFi账面投资收益价值就超8亿美元

仔细研究人人公司2014年的年报可发现,人人公司的净价值就超过11亿美元。

人人私有化另一面:陈一舟投资资产价值被掩盖

  从左到右分别是2013年和2014年人人的资产(腾讯科技配图)

  刨去净资产后,意味着人人网、人人游戏的价值仅3.5亿美元,但若这笔资产被注入到A股中,必然会获得比目前在美股中高得多溢价。更重要的是,人人投资的公司价值在净资产中没有直接体现。

人人公司投资的最典型企业是SoFi,人人公司在2012年、2014年及2015年1月、2月多次参与SoFi融资,共花费7000万美元,截至2014年12月31号,持有SoFi的24.64%股权。

SoFi全称Social Finance,主打P2P学生贷款服务。SoFi平台上资金的出借人是名校的校友们,在借钱给学弟学妹同时,还可以给这些学弟学妹提供事业、工作上咨询和帮助。

SoFi的中国学徒是分期乐和趣分期,分期乐几个月前获DST上亿美元投资,及京东战略入股,号称估值10亿美元;趣分期近期也获昆仑万维5000万美元融资,估值2.5亿美元。

人人公司在2014年底也开始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线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人人分期”。

根人人方面介绍,现在人人互联网金融方面成长迅速,目前仅人人分期业务用户超过27万,业务超过人民币三亿三千万。在下个季度,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营收将在财报中独立显示。

可见,大学生分期这一市场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非常火热。

实际上,截止到2015年2月,SoFi宣称已发放17.5亿美元的贷款,近期SoFi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并被估值为13亿美元,SoFi可能会在今年上市,并获得35亿美元估值。

以此推算,人人公司仅在SoFi股权方面的这部分潜在资产价值就在8亿美元以上。

此外,2014年5月,美国地产众筹网站Fundrise获3100万美元融资,领投方为人人网。今年4月,P2P网贷公司LendingHome获得C轮1.093亿美元的融资,同样由人人公司领投。

人人公司还投资了很多关于股票方面网站,如2014年11月,其以3500万美元入股雪球,每股0.9988美元,且享有1.6906美元购买887万股的权利。

人人公司在2015年1月,4000万美元购买美国股票交易网站motif的10%股权,还享有以18美元每股购买620万股权利。此外,人人还领投美国投票预测初创企业FiscalNote约1000万美元融资。

分析人士指出,能如此早期投资到SoFi、Fundrise、LendingHome,足见陈一舟眼光“毒辣”,经过多年的布局,人人公司在这些方面的潜在投资收益至少在10亿美元以上。

  其它潜在领域投资收益至少5亿美元

陈一舟不是只看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在智能交通、二手车电商、社交等其它领域也有涉猎。

最近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同城货运及物流平台 GoGoVan宣布完成千万级美元规模B+轮融资,包括MFund 魔量基金的前91无线CEO胡泽民等参与,陈一舟等跟投。

GoGoVan模式为对接司机和用户两端,旨在解决用户家具搬运、宠物接送,商家用户货物运载、交收派货时的用车需求,宣称是召货车版Uber。

而在GoGoVan获得这轮融资前的2014年11月,人人网就以1000万美元价格换取10%股份。随着GoGoVan这轮融资到位,人人网的投资已获得进一步增值。

早前几个月,人人网还以7500万美元购买国内二手车电商交易服务平台车易拍20%的股权,同时享有在未来24个月以3.11美元每股购买643万股的权利。

车易拍在行业最大对手是二手车拍卖平台优信拍,今年3月,优信拍已完成百度领投,KKR、Coatue等投资机构跟投的1.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投资行业人士表示,车易拍与优信拍是二手车电商领域的前两名,面对预期规模高达千亿美元的二手车电商市场,未来车易拍必然会寻求进一步融资,其投资价值会更高,进而推动人人网潜在收益增加。

最近有传言称,人人公司还在2014年7月购买StoreDot 6.06%的股权。这是家以色列企业,宣称可以在30秒内给手机充满电,StoreDot还表示,希望在5分钟内为一辆特斯拉充满电。

侧重校园的1500米匿名应用Yik Yak此前走红,且获得1100万美金融资,领投方为DCM,人人网与Azure Capital和Tim Draper也有跟投。

此外,人人公司在2011年、2013年、2014年分别向JMOOP投资2000万,2000万、4000万美元,总计8000万美元。

此外,人人公司在2014年9月,1800万美金入股Eall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人人公司2014年12月,3000万美元投资Hayman,Hayman是JMOOP的合伙人。

人人公司2015年3月,2500万美元购买Eunke Technology Ltd. 公司20.9%股权。分析人士指出,以最保守的计算方法,人人公司在这些方面的投资潜在收益在5亿美元以上。

  人人私有化志在必得

在人人公司宣布私有化之前,被称为资本高手的陈一舟早就长袖善舞,在投资艺龙、唯品会 等公司方面大有斩获,如投资艺龙大赚5000多万美元,投资唯品会大赚1500万美元。

陈一舟的过人之处在于,尽管人人公司持续数年亏损,光靠将旗下糯米网出售给百度,即获得至少1.6亿美元回报,在填平团购领域亏空的同时,还能巨额收益进账。

有行业人士开玩笑称,陈一舟根本不需要人人公司这个主体,只需要陈一舟和一个专业投资团队即可维持很好现金流,人人网、人人游戏、56网等资产反而更像是人人公司的包袱。

人人私有化另一面:陈一舟投资资产价值被掩盖

  截止到2015年3月31日时人人公司股权结构(腾讯科技配图)

  人人公司私有化不会面临太大挑战,其原因在于,股权和投票权主要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

截止到2015年3月31日,陈一舟持有公司27.5%股份,拥有48%投票权。刘健持股3.5%,拥有1%投票权。软银持39.7%股份,拥有43%投票权,DCM持股8.6%,有2.3%投票权。

陈一舟、刘健、软银、DCM一共持有人人公司近80%股份,94.5%的投票权,这意味着,只要陈一舟与软银、DCM、刘健利益绑定,中小股东并不能阻止人人公司私有化计划。

据一位投资界人士透露,陈一舟等人私有化意向比较坚决。

谈及人人公司这些变化时,一位中概股公司CFO对腾讯科技感叹说,或许大家一开始就看错了陈一舟。

“陈一舟根本不会管人人公司的股价高低,最近表现得尤其明显。”上述人士称,陈一舟只是在精心做投资布局,此番也正好借着回归潮,直接将人人公司私有化。

颇为有趣的是,陈一舟2年前还写过一篇文章《上市,下市,做长,做空》,文章中称,上市就像围城,人人公司不会私有化。

“有人说,陈一舟,你不是个企业家,你是个投资人。我就暂且笑而不语。”陈一舟还说,最后,你会发现,我就是一个标题党,天天浪迹在人人上,一根希望炼成钢丝的潘俊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最令人厌恶的互联网名词:互联网思维

最令人厌恶的互联网名词:互联网思维

  现如今,在朋友圈里转发《数据红利时代,未来成败相关》、《XX 大佬互联网思维终极解构》也不会比《XX 食物食用不当全家致癌》、《支持拐卖儿童者死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高端到哪里去了。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这些曾经用来解释行业现象的名词已经被用到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场合从而导致 credibility 严重下降……已经到了人见人厌的地步。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过一次“你厌烦哪些互联网名词?”的投票,我们收获了共 3748 次表态,结果表明:最招人厌烦的互联网名词是“互联网思维”,有 860 个人选择了它(22.9%);接下来招人讨厌的是“微商”,有 823 个人选择了它(21.9%)。

  “互联网思维”被人讨厌是因为这个词简直可以被用在任何地方――为什么有的手机可以被卖得那么便宜?因为互联网思维。为什么你肄业的师兄开了馄饨店成为了一个榜样?因为互联网思维。为什么猪会飞?因为互联网思维。而猪会飞已经成了一个普及率高得惊人的意象,鼓励着那些(猪一样的)“改变世界的创新”。

  “微商”的令人讨厌主要来自人人几乎都有被熟人圈卖东西刷屏的恶劣体验(好好的一个表姐,开始卖东西了以后就变得神烦)。对卖劣质面膜这样的事来说,所谓一种全新的渠道,也就是换种温柔的方式透支熟人间的信任啦。而鼓吹微商的人还熟用鸡血体和鸡汤体,他们的宣言充满了好奇心研究所这次调查的所有令人讨厌的词汇:

  “微商发展要基于客户大数据分析,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电商生态体系。”

  呵呵。

  另外,这次调查中其他令人厌烦的词汇还包括这些:

  “干货”(14.1%):干货被认为是鸡汤浓缩包,充满了“求你看我一眼我真的说了些很重要的行业秘密”的掏心掏肺感,后面往往会跟着一句“不收藏就没了”或者“动动你的手指转发出去”。

  O2O(13.4%):O2O 已经水到了什么地步?楼下水果店的小夫妻开始用微信接受订购水果了,他们就能被本地报纸采访介绍 O2O 经验。

  大数据(11.4%):因为 100 个样本也叫大数据所以大数据这个词变得毫无可信度。

  众筹(9.0%):招人讨厌的多半不是有关硬件和产品的众筹,而是“众筹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的这种众筹。老实说,什么时候分清楚众筹和讨饭了,也就算具备了互联网思维……

  粉丝经济(7.4%):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销售方法。所以在这次调查中也并没有特别招人讨厌。

  在读者留言中,大家还贡献了这些讨厌词:“痛点”、“迭代”、“场景”、“扁平化”。

  不是营销号写手的话,就尽量避免使用这种词语吧。

  不用谢。

最令人厌恶的互联网名词:互联网思维

好奇心研究所调查结果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一年中不适合读书的日子可能很多,但是不适合买买买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6・18 在即,电商年中大促早在 5 月末就已经开始,不同于往年跟着京东、天猫打价格战,今年的亚马逊中国首次打出了“海外尖货”的旗号,试图在电商的年中大考中走“海淘”的特别通道。

  亚马逊中国的促销会场以“2015 国际品牌奥斯卡”为主题,参与的品类以美国亚马逊精选单品起头,辅以独家合作的海外品牌,以及大批量从海外采购到中国进行销售的食品、酒类。

  这并不是亚马逊中国第一次以“海淘”主打促销。去年 8 月,它们宣布了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两个月之后,亚马逊宣布全球六个国家的站点向中国用户开放直邮,紧接着在“双十一”上线中文海淘站点,将美国“黑色星期五”引入中国电商。

  亚马逊中国目前采用两种模式帮用户“海淘”,一种是中国亚马逊网站上的“海外购”,另一种则是以“进口直采”的方式,从海外大批采购产地,储存在运营中心,从本地直接销售。

  今年 3 月,亚马逊甚至在竞争对手天猫平台上开了旗舰店,销售从海外批量采购的商品。

  为了帮你海淘,亚马逊中国做了些什么

  位于武清开发区的亚马逊天津运营中心启用于 2012 年,占地 9 万多平方米,是亚马逊在中国最大的运营中心。每天,中国的亚马逊用户通过“海外购”平台从亚马逊美国站点购买的商品,完成清关之后相当一部分被送到这里分拣,再运往各地的次一级运营中心,或是直接发到用户的手中。

  天津运营中心辟出了两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专门处理“海外购”商品。商品从美国亚马逊的库房打包、发出之后,在这里只需贴上系统中预先匹配好的中文包裹单,就可以进入普通的亚马逊商品发货流程。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海外购渠道进来的商品都贴有黑色胶带,与亚马逊中国的自营商品区分开来。最近美国亚马逊在快递盒上整版刊登了小黄人广告,于是最近这些贴有黑色胶带的小黄人快递盒也随着海外购的订单,漂洋过海到了天津、上海等地的运营中心。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据运营经理关月红(Amy)介绍,每天已经完成清关手续,从海关发到运营中心的商品,需要在 24 小时内处理完毕,为此,天津运营中心独创了一种辐射式分拣工作台,内部的工作人员将其称作“八爪鱼”。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一般前一天的最后一批货就必须处理完了,到当晚五六点,新一批清关完毕的快递盒,又会来到这里。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入华十年,亚马逊中国终于有些不一样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海淘”这个词逐渐被“跨境电商”所取代,因为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把“去国外买中国不容易买的商品”当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来做。你可以说亚马逊中国终于抓住了拥有优势的方向,也可以说,这一波电商的热点,终于和亚马逊的优势撞在了一起。

  根据调查报告,中国内地有至少 1800 万海淘客,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他们的海外购物开支高达 2136 亿美元。

  亚马逊不会不知道这些数字的意义,负责亚马逊中国“海外购”项目的产品经理赵莉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告诉《好奇心日报》:“根据美国亚马逊的数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 IP 在访问美国亚马逊。”

  自从去年 8 月新任中国区总裁葛道远(Doug Gurr)上任之后,一向显得有些慢吞吞的亚马逊中国,终于给人感觉它们想要做些什么了。2014 年,它向媒体发布的新闻稿数量比 2013 年增长了 61%,相应地,这一年里,它们为“国际品牌战略”相关动作召开的发布会加起来大约比过去好几年加起来都多。

  在过去的十年里,亚马逊已经在中国建有 12 座运营中心,面积总和超过 50 万平方米,建成了亚马逊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运营网络。

  新上任的葛道远是三任亚马逊中国区总裁 中对全球业务最为熟悉的一位,他为亚马逊中国争取了更多的自主权,正如亚马逊中国区副总裁牛英华在今年一次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一定是一个重要的人,去让这一切发生。”

  这是亚马逊到目前为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最为积极的一位中国区总裁。葛道远在 2011 年加入亚马逊担任英国区总裁,一年之后被提升为亚马逊欧洲总裁。比起前任冯恩哲,葛道远带来的改变更为明显,存在感也更强。

  今年到现在,葛道远已经发表了两次署名文章来谈跨境电商,阐述亚马逊中国通过“海外购”、“海外直采”和“自贸区合作”组成不同模式将国际选品引入中国的愿景。

  “海外购”是整个跨境电商战略中,亚马逊中国花的力气最多的一部分,从最初小型媒体沟通会预热,到宣布上线试运营、正式上线,再到今年 5 月通报半周年成绩,亚马逊一共为这个项目举办了四次发布会。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去年 11 月,亚马逊中国为“黑色星期五”举办了数场新闻发布会

  最初试运营开始之时,赵莉和她的“海外购”产品团队从中国“海淘”用户常买的品类里,选择了母婴、鞋靴、户外等 7 个品类的热门商品,将商品说明翻译成中文,加入到“海外购”的类别。

  用户可以在亚马逊中国的网站,实时查看美国亚马逊商品的详细信息、库存以及按照实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的价格。在中国亚马逊网站上,搜素、选择一样标有“海外购”的商品,查看中文说明,选择购买,用美国亚马逊账户登陆、设置地址,用信用卡支付,下单的流程至此结束。

  到如今商品的种类已经扩大到了 24 个,海外购团队预计在 6 月底,这个站点收入的商品种类就能够覆盖美国亚马逊现有的全部品类。负责公共关系的副总裁张飒英说:“就差最后一个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亚马逊的海外站点也参与了进来。张飒英告诉《好奇心日报》,由于供应商与亚马逊本土团队的合作关系,整个采购流程已经简化到只剩一步:供应商在同美国亚马逊的合同上勾选一项“同意将商品销售到美国之外”即可。这样,商品就可以直接在“海外购”上线了,中国用户可以通过全中文的页面完成购买。

  整个海外购项目从去年 3 月中国团队提出项目,到 11 月试运营上线,过程中涉及了亚马逊全球 100 多个团队,在中国的团队也有 100 多人,赵莉表示,对于亚马逊这样一个跨国公司来说,这个速度前所未有,而项目优先级在亚马逊公司内部也相当高。

  与此同时,从 2013 年开始筹备、分批上线的“海外直采”项目也逐渐在消费者面前有了声音。不同于“海外购”对美国亚马逊资源的依赖,“海外直采”项目由亚马逊中国派出团队,在商品从产地批量进口,用户在 z.cn 上就可以直接购买。

  《好奇心日报》曾经受邀参观过亚马逊北京和天津运营中心,在这两处,“海外直采”的商品(主要是食品、红酒)拥有单独的分区,从等待上架的暂存区开始就与普通的商品区分开来。在北京的运营中心,记者看到了为储存进口红酒特制的货架,倾斜存放以保证木塞被酒浸湿。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巨头纷纷加入跨境电商

  据某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 50%的中国海淘用户在过去半年曾光顾过亚马逊“海外购”商店。

  这是亚马逊进入中国的第十一年,看起来,它们终于找对了和其他电商平台差异化竞争的路径。说不定,这可能会是亚马逊在中国的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跨境电商平均增幅约 30%,远远高于线下传统外贸交易增幅。商务部预测,2016 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将增长至 6.5万 亿元。

  这个市场一直在那里。本土电商也已经参与进来,将它作为提供差异化的方式。毕竟,相比起在同类的产品中努力做到“我比你便宜”,不如从海外搜寻独家货源,做到“我有你没有”。

  和淘宝生造“双十一”一样,一手打造了“6・18”大促的京东,在今年第一次将“海外购”放进了“6・18”的主要促销会场。当然,京东为这一天已经准备了很久。

  今年第一季度,刘强东率领京东代表团赴法国、韩国开拓市场,相继启动了法国馆、韩国馆和日本馆,接下来,京东全球购团队的目的地还有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洲其他主要国家。

  4 月,京东全球购业务正式上线,来自 1200 个品牌的 15 万种国际商品通过京东自营采购和海外品牌签约入驻两种形式进入了京东全球购频道。

  而另外一边,天猫于 5 月末宣布启动“天猫 X 战略”,除了与多个品牌联手推出“超级品牌日”,天猫上有超过 2 万个商家参与了这轮年中大促,提供世界 25 个国家的进口商品,一批全球顶级超市的主推商品将基本做到与原产地同价甚至更低,并且与“双 11”类似,做到“全球包邮保税”。

  早在一年前,阿里巴巴推出了专门的海外购物频道“天猫国际”,截至到今年 2 月,已经有来自 25 个国家、地区的 5400 个海外品牌入驻天猫。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天猫国际招商总监止行告诉《好奇心日报》,它们对商家采取的是邀请制,从去年开始 KA(Key Account)服务,招商的时候除了找商家,还会根据商家所在区域,配备当地人或中国人进行引导,保证落地。

  在去年阿里巴巴上市之前,《纽约时报》曾经有评论表示,“阿里巴巴是中国中产消费奢侈品的推手”,在天猫上,各大品牌可以直接向顾客售卖自己的产品。阿里巴巴兑现这一承诺的程度,将会决定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开放广阔的中国市场,让那些全球零售商和寻求发展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一杯羹。

  如果你还记得上个月天猫是如何用模仿卖苹果手机的噱头销售来自新西兰的苹果,或许就不难理解这家掌握了中国 58.6%的电商业务的平台,会是一个相当难缠的对手。

  亚马逊在中国已经变了许多,但可能还不够

  亚马逊是海外品牌更熟悉的名字,并且往往已经有了合作关系。相比起京东、阿里在世界各地一一与供应商洽谈可能遇到的困难,亚马逊在全球积累的供应商资源给了它们一把用来打跨境电商的好牌。

  牛英华在向《好奇心日报》介绍“海外直采”项目时表示,那些在国内认知度不高的品牌基于同亚马逊长期的合作,愿意通过亚马逊的平台,将产品带到中国。

  过去,半数以上的个人海淘行为都发生在亚马逊全球的站点上。亚马逊自己将这件事做起来,帮助用户克服语言关,受打击更多的是小规模代购的生存空间。未来,它们还计划将德国、西班牙、日本等站点的商品用同样的方式搬到“海外购”平台,到那个时候,语言差异带来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问题在于,第一批各凭本事获得的供应商,在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不会和一个平台继续合作,无论你是国际化的亚马逊,还是本土化的阿里、京东、甚至专注细分领域的小型电商,谁能够给供应商带来更多稳定的销量,才是保证持续合作的惟一指标。

  亚马逊中国付出的努力,是否足够应对这些对手?

  “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曾表示。

  此前十年,亚马逊确实在中国试图尝试复制本土的成功路径。

  2004 年,亚马逊收购图书销售网站卓越,进入中国。和在美国一样,亚马逊希望在中国从图书品类开始培养消费习惯,在扩展到其他更多的品类。

  但最终在中国抓住最多网购消费者的淘宝/天猫和京东分别靠卖女装和卖电子产品起家。

  一直到 2011 年 10 月,卓越亚马逊才正式更名为“亚马逊中国”,启用短域名 z.cn。推广 z.cn 的广告几乎是十年之中亚马逊电商业务惟一的线下曝光。在此之后,电商业务就再没有拿到过做广告的预算。

  亚马逊在美国挑战了一个接一个的新领域,2014 年一年光花在数字内容上的投资就超过 24 亿美元,而中国亚马逊仍然没有打地铁广告的打算。

  几年的时间里,它们用 Kindle 颠覆了自己赖以起家的图书音像生意,始于商品名录信息集成的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则渐渐成长为一门年收入 50 亿美元的生意。但所有这些突破都发生在美国,中国市场并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

  被收购之初,由于缺乏来自总部的持续“输血”支持,卓越亚马逊在和当当的免运费之战中失去了将其击垮的机会。Kindle 在 2010 年就曾以“金读”的名字出现在亚马逊中国官网的支持页面上,直到 2012 年 12 月才以电子书商店的方式“软着陆”,此时距离 Kindle 在美国区发售第一代 Kindle 已经过去了五年多。

  而电商业务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2014 年京东、阿里巴巴相继在美国上市。葛道远上任时恰逢京东赴美上市。根据京东公布的财报,其一年销售额,约为亚马逊全球同期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而根据调研公司艾瑞的数据,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京东的约十分之一。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亚马逊在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都放在了消费者很难看见的地方,比如仓储、物流体系的铺设。它们在中国建起了仅次于北美的运营网络,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宋立元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们已经在 135 个城市可以做到当日送达或次日送达。然而,这并不能解决网站没有流量的问题。

  与此同时,京东、阿里巴巴进入跨境电商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规模迅速扩大。而京东、天猫、1 号店甚至是小型的垂直电商平台都投入巨资于将自家的产品广告贴满地铁、公交以及写字楼内的灯箱。

  这两天,阿里巴巴甚至将微博的首页包装了天猫促销的入口,在人们惊呼“微博首页变天猫了”的同时,它们已经成功获得了曝光与流量。

  相比起在“6・18”前一个月就将刘强东的头像布满大城市每个角落的京东,亚马逊几乎不做线下促销,也很少在一个产品或业务推出之前进行宣传。

  多年积极的推广和投入,让用户养成了在天猫和京东购物的习惯。用户习惯打开京东或者天猫买东西,它们进入跨境电商就好像是用户每天都要去逛逛的店铺多了新的商品,而亚马逊则要从为新开的店铺吸引人气开始努力。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尤其是亚马逊中国更为擅长的母婴、鞋靴、时尚等领域,一批中小型的垂直跨境电商已经带着数千万美金甚至上亿美金不等的投资杀入了市场。

  而天猫甚至并不用自己去主动联系所有商家。天猫巨大的流量为海外华人提供了牵线搭桥的动力,尤其在母婴这样的热门领域。正在澳洲联系奶粉品牌,准备帮助他们加入今年“双 11” 的倪先生告诉《好奇心日报》,“现在门槛很低,我们在海外注册一个公司,就能上天猫国际。”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降低了中小品牌进入中国的成本。在天猫上卖货的商家可以先将为双 11 准备的商品运到自贸区的保税仓,等发货给顾客时再缴纳关税。

  竞争不仅仅在“卖东西”

  然而买卖上的竞争还不是最可怕的。

  阿里、京东甚至微信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这才是竞争对手的杀招所在。

  这些互联网金融的新入局者用花呗、白条等金融业务为刺激消费买单,如果你在天猫国际或者京东全球购上买一支电动牙刷,连信用卡都不需要,就可以在 50 天之后才开始分期还款。

  用户花得越多,信用额度和分期优惠就越大,这就像一个循环,买买买就是这样,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正如亚马逊在美国推出的 Prime 会员制度,通过运费、折扣商品和数字服务拉拢用户。过去一年,Prime 会员数量在全球上升了近 50%,也是最近几个月亚马逊股价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土电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电商业务延伸到金融服务了。亚马逊中国也许需要更多的自主性、自由度和来自亚马逊总部的重视。

  在重要并且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亚马逊觉得它们已经改变了许多。

  中国市场并不只是亚太市场的一部分,过去十年里,这里是除美国之外,诞生最多百亿美元市值科技公司的地方。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市场,Uber 正在筹划融资 10 亿美元,全部用在中国。而亚马逊在中国的投入规模,还远远不够。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