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求生:手游发行寻转型[app开发]

夹缝求生:手游发行寻转型

作为一个迅速爆发的行业,移动游戏领域正面临着各种变化。其中,游戏行业独有的一个环节――发行,正经受着市场的洗牌。

事实上,发行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领域是手游行业的特色。这个领域起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许多手游研发商并不具备市场能力,它们非常需要发行商发挥对接渠道和广告媒体等作用。

于是,手游发行行业开始风生水起。到了2014年,一些巨头开始通过资本运作、大量争夺优质作品等方式,挤压中小发行商的生存空间。一时间,市场被几大巨头瓜分,其中包括中国手游、触控、中清龙图等公司。

根据记者了解,发行领域目前面临有两个状况:一是小公司遭遇洗牌;二是业务难做,有一定的体量的中型公司面临压力。

比如在香港上市的蓝港在线,公司去年7月曾表示,未来3年内将投资5亿元,代理发行至少100款高品质的移动游戏产品。但是一年过去了,蓝港代理发行的业务中,真正在市场发出声音的只有《十万个冷笑话》一款游戏。

不难发现,如何重塑发行环节的价值,是这个细分领域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缘何洗牌

事实上,在端游页游时代,一款游戏产品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研发团队能够完成的。在大量的研发投入之下,增加市场投入和运营投入对于成本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因此发行业务会囊括在研发公司里头。而手游行业出现发行这一独立业务的主要原因是,数量激增的手游研发商缺乏市场和运营能力,需要发行商来支持。

从供给端来看,目前手游行业的优质产品仍然是稀缺的。西山居合伙人、副总裁郑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趋势来看,手游行业拼速度已经不是主流,“从无到有”的阶段基本已经过去。现在,业内对一款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周期、研发团队规模以及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是说产品上线圈完钱就完了,手游公司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可持续的开发资源。这个市场已经慢慢进入精品化时代。”郑可对记者说,好产品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集中,不好的产品连冒泡的机会都没有――新产品制作不精良,没有特色,很难在市场上存活。

这意味着,手游研发商早期通过抄袭、换皮等方式上线的新产品已经没有任何机会。而手游发行商,早期通过大量争夺手游产品、以数量换收入的方式,也不再行得通。

“发行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样倾向于以数量堆积博取收入,大家都开始将成功率作为基础。”此前,触控科技CEO陈昊芝对记者表示,许多发行公司宁愿把三个产品的资源放在一个产品上,也不愿意把三个产品的资源放在五个产品上。“大家可以不计代价拿一些优质产品,但对于期待不高的产品,发行商宁愿舍弃。这种情况下,行业整合应该会加速。”陈昊芝对记者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发行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这两年的市场洗牌非常残酷,无论是研发还是发行,大量的小公司都倒掉了。

“从端游公司转型而来的公司优势逐步体现,从IP到研发投入,再到作品的精细化程度,再到未来匹配的相应推广资源,整个链条非常立体。”该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从2014年开始,大厂商在手游市场中攻城拔寨,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腾讯、网易等公司。而这一波巨头公司的兴起,会让很多研发团队对自己有重新认知,市场变化也导致发行公司越发谨慎。

“端游厂商对产品的理解、对发行的理解,某种程度上要比在手游行业只有一两年积累的公司要强。”上述发行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而且大厂商的资金力量雄厚,在推广产品上砸钱也不遗余力,这样一来,中小发行商的空间变得非常狭小。

重塑发行

事实上,发行商的洗牌也映射出手游行业竞争的变迁。郑可对记者表示,手游行业的竞争已经变成军备竞赛,比到最后就是人才的竞争,资金的竞争,以及资源的核心竞争,还有最终的文化沉淀、开发流程等方方面面。

“浑水摸鱼、投机性的公司会批量化的死掉,手游创业周期基本结束。但这不代表没有创业机会,在垂直细分领域,具备创新精神的、有极客气质的、有调性的公司才能存活下来。”郑可说。

对于发行公司而言,其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发掘优质产品,依靠市场敏感度和研发团队沟通,改造产品;发行商还要找到用户,通过运营手段控制盈利的节奏,留住用户。从产业的发展和商业逻辑而言,发行业务对手游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其实,游戏产业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产品端,二是流量端。当产品端足够强大,所有流量会向产品汇聚;而当流量端足够强大,产品数据就不是问题。但是,发行公司实际上在产品和流量两边都不占优势,大多数发行公司的价值以及核心竞争力很难体现,唯独可能取胜的,在于对产品的理解力和运营能力。

“许多发行厂商认为,对市场敏感、有IP资源都是核心竞争力,但其实这些都是辅助性资源,虽然有价值,但是只能作为附加分。”上述发行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大多数发行商一边购买产品代理权,一边购买流量,但随着未来产品份额越来越集中,购买产品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流量的价格也一定越来越贵,发行公司的利润空间会被极大地压缩。

不难发现,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手游发行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郑可对记者表示,发行公司的存活路径基本有两条,一种是起步比较早,快速通过一两款产品打通流程,快速找到细分市场。这样的公司并不一定很有名气,每个月盘面稳定在三千万到五千万;另外一种追求规模化效应,购买全球顶级产品推广,这也是可行的。“要么找到细分市场,要么高举高打,踏踏实实闷声挣钱。”郑可对记者说。

从目前来看,许多手游发行商也都在寻求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乐逗游戏主要做的业务便是代理海外的知名游戏,通过拿到这些手游产品的源代码进行国内市场的深度代理;西山居,主要业务是发行自己研发的产品,完成从研发到发行的立体化路径。而对于外部优质的手游产品,西山居会开放技术、美术、产品调优等核心研发资源与其合作。

“发行公司其实各有各的生存法门,但眉毛胡子一把抓、存在投机心态的公司肯定活不下去,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收场。”上述发行公司高层对记者说,如何在产品端和流量端之间,找到不是金钱就能买到的,并且对手游产品有实际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所有手游发行公司应该专注的问题。

 app开发

电商与视频网站的合作,你到底了解多少?[app开发]

从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东方卫视的“女神的新衣”,到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电视台的“边看边买”越玩越high。

而从优酷的“边看边买”,爱奇艺的video In、video out技术,到Google在YouTube添加的电商功能,视频业也不甘落后。虽然套路各不相同,主流视听市场中的各方,的确正在致力于推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边看边买”产品。

电商与视频网站的合作,你到底了解多少?
  “即时性”和“当下”

宽泛的看,“边看边买”是用“内容”影响用户决策购买的产品。具体看,是通过“即时性”的“内容体验”和“产品体验”,来激发用户的购买意向,并在“当下”完成决策购买的一种商业思路。

被忽略的关键点是,“即时性”和“当下完成购买决策”作为“边看边买”模式中最大的两个亮点,市场仍旧缺乏具体认知。

传统植入作业,品牌或产品要参与到内容成品前的环节,才能进入内容。但“边看边买”中的“即时性”,是指,通过“技术”能随时随地把产品或品牌无缝植入内容,从而使用户在内容消费中产生购买意向。

我们知道,内容植入一直是一种一次性的作业模式。如果一开始错过,产品或品牌就没有机会再次进入内容。但依托于“技术”(比如,vedio in)方案,产品或品牌进入内容不再有时间和内容制作流程上的限制。

“边看边买”模式所依赖的“即时性”特点,是以“可以随时随地将产品或品牌植入到内容”为前提,基于合理的数据分析,甚至还能做到,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内容,将匹配的产品或品牌推送给用户,从而即时性的发挥效果。

这不但极大的提高了内容重复利用率,拉升了内容价值,而且对整个内容营销领域的作业方式也做出了根本性改变。

这种情况下,内容方拥有了随时进出内容的钥匙,把内容变成了可以重复使用的产品或品牌的“展示柜”,甚至完全改变了用户对内容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因此,阿里将“内容”视为电商未来的入口,是十分合理的市场预期。电商平台,或许也正在从现有的产品或品牌管理,变成未来的内容管理;从单纯的产品信息聚合与展示,变成内容的整合与传播。

可以预见,以内容为媒介形成的新平台,或以内容为基础载体进行新电商方案的设计,在未来或许并不是不可能实现。

这种基于内容的电商方案,有趣之处是,内容本身即是“流量池”,也是产品或品牌的“展示柜”,也是交易场所。而且,它是随着渠道流动的,不再像现有的电商平台一样,固定在某个域名之下或阵地。

其次,传统商业中,从消费意向培育,到最终完成消费,中间要经历漫长的环节。比如,用户在影院观影,看到“变4”中的某品牌,激发了他的购买欲望。如果他想完成购买,必须等到电影散场后跑到超市去。

问题是,从散场到超市,中间有个时间成本,不确定性太多。这段时间里,新信息不断触及用户,可能使观影中触发的购买意向发生改变。一般来说,这种改变司空见惯。或者看着电影忘记了也很正常。

所以,边看边买模式中的“当下”,具体指的是,购买意向产生的当时,就能立马将其转化为购买决策,即,把“内容消费”和“决策购买”这两大原本具有先后顺序的环节,几乎放到同一时间维度里发生。从而最大可能的提高转化率。

  存在的问题

“边看边买”,无论怎么描述,内容永远是第一位。而该策略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渠道自由化发展导致流量整合越来越困难的背景下,内容成为流量入口的趋势日益明显,加上技术真正解决了“进出内容”这个问题。

因此“边看边买”本质上属于“内容+电商”商业模型的一种具体策略。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无论“看”,还是“买”,指向是两个场景。“看”代表的是内容消费场景,“买”代表的是产品消费场景。“边看边买”试图把两个场景重叠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甚至制造麻烦。

其次,内容是流量池,也是营销载体。内容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对转化率有重大影响。而场景重叠打断了用户对内容的消费连续性,不利于其传播和形成人群影响,等于削弱了内容身为营销载体的角色作为。

第三,内容满足的用户精神层面的需求,产品更注重功能端。需求层次上,用户对内容的需求高于产品需求。因此,如果内容层面能获得用户认同,有利于形成产品认同。这种认同对“转化率”的提升具有很大加成作用。但“认同感”也需要以良好的内容体验为前提,边看边买无疑严重破坏了这种体验。

其实“边看边买”这种描述本身不尽然正确。用户“看内容”产生购买意向的当下,转化效果肯定是最好的,但这样对内容体验的破坏实在太大,不利于持续进行,会影响整体效果。为了平衡“内容体验”和“转化效率”,取得最好的中间值,可以适当控制两种行为发生某个时间段范围之内,或重新适配新的场景。

当然,无论是这个时间段的考虑,还是新场景的设计,会显得十分重要,需要有充分实验和验证,这又可能会涉及到行为心理学层面的问题。

最后,边看边买的目的是使用内容触发购买。因此要充分尊重内容,根据内容属性甚至剧情来匹配产品或品牌。前3点是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第4点则来自技术和艺术交合处,是个技术活儿。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资本狂人蓝标,为何买买买?[app开发]

2014年蓝色光标注资并购多达30家公司,而今距蓝色光标巨资收购多盟、亿动两大移动广告公司也已一月有余。这不是蓝色光标(以下简称蓝标)第一次因为并购的消息进入人们视野,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资本狂人蓝标,为何买买买?
  如果说曾经的蓝标头顶着的是“中国第一公关公司”的身份,那么现在这个名号恐怕已经无法诠释蓝标的定位了。不断的市场并购再加上不断的海外扩张,你可以说蓝标董事长兼CEO赵文权在富有梦想的打造中国版WPP,也可以说蓝标是一台疯狂的超级资本并购机。从公关一哥到资本狂人,简单的靠买买买增值已经说明不了问题了。

资本狂人蓝标,为何买买买?
  并购的开始

2010蓝标以国内公关第一股的身份上市深交所,正如大部分在某一个领域做到第一后的企业们通常会有的反应一样:蓝标也面临着公司发展空间的问题。围绕公关产业链条进行扩张,凭借现有的核心竞争力插入高关联度产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之一,而蓝标选择营销和广告业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选择在当时可以说是最为正确的一步,以刚刚过去的2014年为例,当中国国内公共关系业务总收入达到380亿元历史最高位时,广告业务则已经突破5000亿元。

蓝标进入广告的第一脚就是从并购开始的。蓝色光标在广告板块的第一枚棋子诞生于2011年5月31日。这一天,蓝色光标作价1.12亿元并购了国内最大的游戏广告代理公司SNK51%的股份。仅仅2个月后,蓝色光标再次针对广告业出手,2011年7月28日,以1.74亿元将国内户外灯箱顶尖品牌精准阳光51%股权收入囊中,同时以2550万元收购美广互动51%的股权。不到半年后,2012年1月12日,蓝色光标豪掷4.3亿元买下国内知名地产广告公司今久广告100%股权。

蓝标的并购基因或源于公关行业本身延展型商业模式的特性,公关行业要求一个公关公司不能同时给具有竞争性的多个客户提供服务,但通过旗下的另一个公司提供服务,则不受限制。这就意味着公关公司旗下必须拥有多个公司和品牌。也正因为如此,公关行业收购之后都不进行整合。真相就是,国际公关广告传播集团都是靠并购做大的,例如WPP拥有60多个子公司,包括著名的奥美、智威汤逊、传立等品牌公司。在具体并购中,蓝色光标则是在品牌端是独立的,前端各个公司在自己的平台上可以自由发挥,但后端则必须是打通的,比如说管理思路以及旗下各品牌之间的审计、HR、财务以及法律等是打通的。

蓝色光标的每一个并购都带有非常鲜明的目的和特点,今久广告是房地产广告行业的领头羊,SNK专注于互联网游戏营销和广告,美光是做网站设计的,新加坡金融公关是做财经公关的。这些公司在特定细分领域里面核心竞争力非常突出。通过这种整合,所有并购的公司可以充分的分享渠道和客户。

资本狂人蓝标,为何买买买?
  充分整合,自信加速

蓝标在2012年充分整合并购业务之后,尽管上市所获得的超募资金已经用的七七八八,但是市场对于公司的并购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市值从38亿元大幅增至92亿元,这对于蓝标来说是一记强心针,让它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于是从2013年开始,蓝标的并购步伐开始加大并向海外进一步扩展,2013年4月宣布16.02亿元收购西藏博杰89%的股权可谓震动业界,也奠定了蓝色光标在国内广告业务领域的江湖地位,公司的广告业务也第一次超过传统的公关业务,传播集团的雏形开始显现。

在海外市场上,2013年4月25日,蓝色光标宣布出资3.5亿元购进Huntsworth定向增发的19.8%的新股。Huntsworth旗下的公司业务横跨英美、西欧和东欧,以及中东、非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为诸多世界著名品牌提供服务,在医药和金融服务领域拥有领先优势。通过投资Huntsworth,蓝色光标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网络,有机会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企业在全球扩张过程中产生的公共关系和营销推广的需求。

至此,可以说蓝标在并购注资的路上开始一往无前,也就有了我们开头所说的一年并购30家公司的故事。2014年蓝标60亿元左右的收入中,上市之前的公关营销业务占约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都是在过去五年中通过并购获得。这里边包括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娱乐、互联网金融和国际业务等。

  新阶段的并购投资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2014年这30家蓝标并购的公司,主要分为3类。

第一类是电商+CRM。2014年蓝标帮客户实现了20亿的电子商务交易,这在旁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眼中的蓝标仍是一家公关公司。事实上如蓝标年报所讲:帮宝洁卖日化,帮美赞臣卖奶粉,帮茅台卖酒等等其实是要敢于和客户坐一条船上。

主动投资客户的关联业务,深度锁定。这个是所有的外资广告巨头们,不太敢于做的,只有本土市场巨大的公司才乐于才敢于做的事情。

  这一类投资如:

碧水源电子商务(支付2000万元,持有股权25%)

网营科技(支付5100万元,收购股权22.67%)

北联伟业(支付4500万元,收购股权51%)

上海凯诘(支付2350万元,收购股权19.9%)

第二类是主动投资。作为一个自身业务流量较大的企业,入股资源和交叉销售成为营销服务行业的产业资本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营销和广告本身就是追逐风口的行业,因此对于风口业务的并购成为业务增长和估值提升的必要举措。这一类公司包括:

  移动互联

有车以后(以300万元,收购股权10%)

建飞科联(以6865万元,收购股权23.04%)

云图微动(以6150万元,收购股权10%)

掌上云景(以4800万元,收购股权24%)

乐约信息(以1000万元,收购股权27%)

  娱乐内容

玩乐云(以500万元,收购股权10%)

太和娱乐(以3000万元,收购股权10%)

  互联网金融

拉卡拉(以6000万元,取得股权2%)

拉卡拉信用(以750万元,持有股权15%)

  国际业务

WeAreVerySocial(首次支付1871万英镑,收购股权82.84%)

Vision7(1.95亿加元,收购股权92.69%)

Blab(以300万美元,收购股权9.48%)

Metta(首次支付9100万港元,收购股权100%)

FuseProject(首次支付2037万美元,收购股权75%)

第三类是最为不同也最为重要的一类:智能营销和移动营销。蓝标在2014年年报中提到了关于未来“国际化+数字化”设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移动广告公司。为此,蓝标开始布局整个智能和移动营销的“环”,先是买下两家大数据分析公司,掌握营销的“芯”脏:数据资源,同时开启自家的DMP平台服务;随后在营销的“端”口上下功夫,投资建飞科联在wifi端口跑马圈地,并在今年推出BlueMP平台提供移动端口的H5营销服务;最后在平台建设上选择了iClick,以及开头我们提到的多盟和madhouse,在蓝色光标看来,投资并购这几大广告技术公司能为其带来移动端精准投放广告的技术和程序化广告平台交易能力,同时拓展其客户资源和技术团队。至此,蓝标的数字化营销蓝图可谓是初见端倪。

尽管蓝标CEO赵文权表示公司正在向科技公司转型,但其中的差距怕是只有自己才知道,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个服务型企业几年内转型科技企业,这其中很多涉及到公司骨子里的基因和人才建设等问题,但主动拥抱科技风口是形成更大领先优势的唯一选择。

Iclick(爱点击)(以6000万美元,收购股权14.59%)

Zamplus(晶赞科技)(以2500万美元,收购股权14.29%)

Admaster(精硕科技)(以2437.5万美元,收购股权11.69%)

璧合科技(以4300万元,收购股权25%)

彪洋科技(以950万元,收购股权15%)

比邻弘科(以1000万元,收购股权10%)

捷报数据(以2550万元,收购股权51%)

识代运筹(以630万元,收购股权21%)

多盟(以17.7亿收购)

亿动广告(以4.36亿,收购股权54.77%)

资本狂人蓝标,为何买买买?
  并购危机

蓝标的不断的并购带来了市值的巨大飞升,也让不少人开始质疑:靠并购来增加市值的故事到底能讲多久?任性的买买买,就能兑现之前的业绩承诺吗?并购投资遇到资本“黑天鹅”又该怎么办?

资本狂人蓝标,为何买买买?
  这些问题在2015的季度报告出炉后一齐喷发,公司预期2015第一季度亏损9588万元至1.11亿元,其原因就在于13年一桩海外并购案,也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Huntsworth发生了商誉减值,因此蓝色光标的净利润也跟着受损,遇到了投资界的“黑天鹅”。

事实上Huntsworth的商誉减值其实是公司新CEO的上任三把火:1)调节商誉,收入不变时,将利润做下去;2)主动管理董事会和大股东预期,为业绩提升留空间和营造相对宽松的任期内环境;3)准备可能的股权激励。因为从业绩上来看,Huntsworth干的并不差。

只能说蓝标吃了哑巴亏,交了一笔学费。但学费交了,脚步不能停。

对于蓝标来说,服务客户并不是蓝标大举买入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技术投资和资产投资,加深延展与客户、与媒体、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才是最主要的核心。换句话来说,买来的技术和资产要么形成规模效应,闭环效应,能快速覆盖消费群体和客户;要么形成排他性的入口,占据关键位置,圈好下一个风口的猪。

很显然,蓝标正在从并购驱动,走向资产增值。通过之前对于并购项目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了。

并购是件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事情,虽然做得不好不会死,但不做的话,你就失去了进化的基因。

北京app开发公司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开发新品了[app开发]

近日,梅小花被一款新出的AIR刷屏了,又是制造悬念、又是明星宣传、还有饥饿营销,各类营销手段齐上阵,闹腾了好久才明白,说好的新一代苹果AIR呢?结果却是高洁丝的新产品!满满的被欺骗感啊有木有!但不得不说的是,此次高洁丝的大力营销,还是有许多可以探索的地方的。

为了“超薄AIR”的宣传,说高洁丝全员出动、玩尽十八般武艺真是一点都不过分,梅小花为大家总结一些近几日的事件,大家就会明白了。

  事件回顾

  1.微博预热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7月12日,高洁丝在其官微上发布了一则“数学题”,引起网友参与。

  2.展开话题

7月13日起,一组疑似苹果AiR的新品发布海报占据微博开屏画面。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随即,高洁丝更新微博。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点开微博小图,出现的竟然是……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其中,0.08这个数字,也正是预热期“数学题”的答案。

  3.活动收尾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引流用户至购买渠道,并在微博配合抽奖活动。

  营销亮点

  1.借势苹果,制造热点话题

无论是微博开屏广告,还是高洁丝官微,风格都走“苹果”路线:从其#全新AiR来了#、#京东全球首发#等话题中可见端倪。这样一来,以苹果吸睛,借势宣传新品AiR,突出其与AiR一样的,“薄”的特点。

  2.明星造势,全民娱乐

近日,由于真人秀节目《极速前进》新一季的热播,在节目中与韩庚组成组合的吴昕也是红了许多,高洁丝找了个青春活力又容易接近的女生代言,也算是切合了实时热点又定位匹配了,不过,随后的杜海涛与潘玮柏是什么情况?就连高洁丝自己也说好像发错了人,这是个什么故事?剧情落幕的彩蛋吗?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3.饥饿营销模式,引流受众购买

近年来,“饥饿营销”这个词被说烂了,玩坏了。小米、苹果都是饥饿营销的受益者。在产品推新时期,产品的曝光率最高,因此高洁丝当然要中规中矩的玩一把,借助限量购买新品的噱头,让广告带动销售。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营销争议:借势可以有,但受众会感到欺骗吗?

多少网友会以为是苹果AiR真出新品了呢?此类借势营销的“尺度”是否涉及欺骗,还有待讨论。

  营销弱点:Kol转发,还能火多久?

Kol转发,已成为微博营销的惯用法则。它可以炒出点击率、话题参与度,甚至增加官微粉丝。它可以让话题上热榜,让更多人知道新产品……然而,这真的对企业有帮助吗?各路大V的身份各异,龙蛇混杂,他们的转发,真的可以给品牌形象增加好感度吗?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戳开AIR的广告前,我一直以为是苹果(ios app开发)又发新品了
  最后,总结来说,在社交媒体时代,一次成功的营销应当是带动真实的社交网络,让人参与、让人互动,并且更重要的是让一次营销的主题充满趣味性和话题性。而高洁丝此次的成功,就在于它做到了让全民参与,并乐在其中。

北京app开发公司

四个案例告诉你,什么叫有品位的试衣间营销!约么[app开发]

呐,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前几日的优XX试衣间的相关消息、照片和视频,引发了无数的转发与围观。有人质疑,是否优XX进行的营销,并有网友人肉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白天,同事在办公室讨论这件事情,小编不以为然:有哪家公司会蠢到拿自家顾(shang)客(di)的隐私权来开玩笑,玩儿所谓的传播!晚上与朋友聚餐,又被问起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小编忍无可忍,决定与你严肃地谈谈。

四个案例告诉你,什么叫有品位的试衣间营销!约么
  – 1 — 冠希出事后,许多人都变坏了…… 冠希当年”很傻很天真”的那一次事件,虽然毁了自己的演艺事业,但是却意外地在网络世界中进行了一次传播试验:除开口耳相传的群体事件,似乎”敏感内容”更加容易在网上得以传播。”艳照门”成为一些不入流的艺人搏眼球、争上位的手段,被玩儿得驾轻就熟,屡试不爽。 小编在这里旗帜鲜明地表示:如果”试衣间”真的是优衣库品牌策划,那么它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品牌! –2– 社媒传播三个心理特征。 社交媒体传播具备三个主要特征:展现、分享、围观。这次”试衣间”事件的传播,表面上似乎都满足了这三个特征,但深层次来看呢? 社交媒体让大规模的一对一互动变为可能。不管是”炫富”还是”炫颜值””炫才华”,当”个人主页”成为人们在社交网络空间里的”化身”,人们忙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呈现自我,塑造并维护自己在社交网络空间中的良好形象,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并渴望他人能够关注自己的生活,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崇拜。如果我们把优衣库作为这次网络事件的背后策划方,它所”展现”出来的是什么呢?除开视频里面的小小LOGO,其他什么也没有……从当事人的角度,则更加难以说得通了–难以看出事件对于其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崇拜”有什么关联。 –3 — 一起来看看,有品位的试衣间营销应该怎么玩! 小编连线了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市场营销学系教授窦文宇,访谈他对于此次试衣间事件的看法。窦教授笑而不语,发给小编了如下几个案例。   A. 试衣间内装iPad,让你自拍让你飞 社媒时代,自拍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时尚大帝卡尔・拉格菲(Karl Lagerfeld)在2009年拍摄了一部名为《Fitting Room Folies》(讽刺试衣间)的小电影,并率先在香奈儿(Chanel)伦敦设政街开设的门店试衣间内装上了iPad,让顾客在试衣服的同时能够自拍上传至网络,从而第一时间获得好友的评论,决定自己是否要购买所试的服装。

四个案例告诉你,什么叫有品位的试衣间营销!约么
  B. 设多面镜,方便顾客多角度自拍 2007年创办的时尚品牌Nasty Gal,原本是一个专门包装、销售过时衣物的电商平台,在2011年创下了近800万美元的盈利,以及6000-8000万美元的估值。近年,别具一格地在其线下门店内设立了多面镜–原因无他,只为方便顾客进行多角度的自拍和分享。

四个案例告诉你,什么叫有品位的试衣间营销!约么
  呐,就像你所看到的这样–他们甚至还玩儿起了”狗仔偷拍”,将产品画册做成了”狗仔偷拍”的风格。让顾客化身狗仔偷拍的对象,名牌加身地对着镜头说”不”–既新奇,又有趣味地让顾客体验一把明星的感觉,同时又满足他们的”展现””分享”欲。   C. 互联网+试衣间 美国的高端零售商Nordstrom正在利用eBay提供的一项技术,打造功能强大的”智能试衣间”。那里的试衣镜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屏幕,可以展现店内所有款式服装的详细资料。利用eBay所提供的先进技术,顾客在Nordstrom的试衣间中用手指轻触镜面,就可获得可供挑选的颜色、尺码,甚至和相关配饰等详细的资料。随后,卖场的工作人员将把选中产品送至试衣间。据报道,该公司计划从今年开始到2018年,在高科技上投入12亿美元,其中涉及物流运输及店内服务的改造,该商场渴望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将实体店与虚拟世界相结合,为顾客提供两个世界的精华。

四个案例告诉你,什么叫有品位的试衣间营销!约么
  原来”互联网+”不是咱中国企业的专利!但当许多传统企业把开个淘宝店都当做转型互联网+的步伐时,如何让互联网科技与自身的企业模式相融相生,你,真的想好了嘛?   D. 智能试衣间 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CES 2015)上,东芝展出了一款名为Virtual Fitting Room(虚拟试衣间)的产品。该产品由一面全身镜大小的显示屏、摄像头以及相关的电脑硬件和系统组成,可以为用户提供虚拟换衣、试衣的服务。最早在今年年内,就能看到这款产品登陆日本国内的商店。 时代发展就是这么快!众多之前你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正在甚至已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四个案例告诉你,什么叫有品位的试衣间营销!约么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你还抱着猎奇的态度,而不是学习的态度来看待”试衣间”的问题,你就输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诺基亚和魅族合作的传闻除了炒作,还能是为什么?[app开发]

魅族勾搭上诺基亚了吗?好生怀疑,又很想相信。

诺基亚和魅族合作的传闻除了炒作,还能是为什么?

诺基亚最近一直在强调明年从微软收回品牌后将会回归手机行业。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诺基亚回归手机业务的正确方式是通过品牌授权模式。这意味着找到一家能负责生产、销售、营销和技术支持等所有环节的合作伙伴。”

品牌授权已经成为诺基亚验证过的一种举措(虽然难言成功)――诺基亚N1平板电脑,不过手机品牌授权最早也要等到2016年第四季度。诺基亚目前仍在寻找授权对象,而这两天一直有传闻魅族将成为首批获得其授权的国内手机厂商,时机值得玩味。

尽管魅族官方没有对此进行回应,但是它还是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或明或暗地表达了对诺基亚的情愫。魅族在微博上赤裸裸地表达了对诺基亚的喜爱,媒体收到的7月29日魅蓝新品发布会邀请函是魅蓝2的盒子里放了一部Nokia 1110,发布会的主题是“智能机时代的1110”。这些都让人无限遐想。

今天恰好让我对“不作恶”有了个全新的理解,那么从”不作恶“的角度考虑,魅族的邀请函预示着魅蓝新品至少有一项功能是能够致敬/媲美诺基亚1110的,有人猜测可能是性价比高,有的人认为会是超长待机,还有可能是更加皮实、抗摔。考虑到魅蓝是魅族切入千元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品牌,这样的猜测似乎不无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合作传闻很有可能是魅族的一次借势炒作,赶上了诺基亚要回归手机市场,而这正是无数诺粉、消费者翘首以盼的最好结果。所以,绑上诺基亚来营销对于动辄喜欢借势(比如这两天的优衣库试衣间事件,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品牌借势来炒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国内手机厂商无疑是一个提高话题性和曝光度的好机会。

但是这对于已经有品牌基础的魅族来说,实在没必要,否则甚至会背上骂名,对品牌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宁愿相信魅族和诺基亚之间的这些传闻是基于真正的合作,而不是炒作。

关于二者之间的合作,很多人乐见其成,当然也有唱衰。但是客观地说,二者合作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主要是源于魅族自身的产能问题,连自己品牌的产能都不能保障,很难说会获得诺基亚的青睐。另外,说句实在的,魅族自身的品控,相信也是仁者见仁,谁用谁知道。不过也不排除以砸核桃闻名的诺基亚就喜欢不走寻常路。

我的观点依然是,有些传闻宁可信其有,现在已经有太多传闻传着传着就成真的了。当然,恶意炒作的话不在此列。如果二者合作成真,唯一的要求就是,请保持诺基亚专业砸核桃几十年的做工和品控,至少别出现诺基亚N1平板电脑开机画面显示富士康这样的尴尬。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app开发]

2014年7月14日,美国用车应用Uber正式宣布进入北京市场,时至今日,Uber已经成了全国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通过大小不断的营销活动和创新的商业模式,“一路高歌猛进”,“跨界和娱乐营销”,“将产品融入生活”“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Uber 已经是一家比中国公司更接地气的国外公司。

2015年中国区营销活动5-7月

01,Uber:夏天很热 动态海报

来源:华扬联众 杭州

2015年7月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夏天很热,股市不好,想发脾气……但是当你坐进清凉的Uber 车里,还是可以“keep calm and……”,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在车里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微笑、读书、与司机聊天、保持淡定,涂指甲油……夏天很热,你的Uber,就像你的夏日庇护所。

Summer Is Hot, Keep Calm And Carry On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Summer Is Hot, Keep Calm And Let It Be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Summer Is Hot, Keep Calm And Say Hello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Summer Is Hot,Keep Calm And Smile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Summer Is Hot, Keep Calm And Read A book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Summer Is Hot, Keep Calm And Paint Your Nails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Summer Is Hot, Keep Calm And Be Stupid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02,Uber x 平安壹钱包:谁会是下一个亿万富翁?

2015年7月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 将联合土豪金融公司平安壹钱包,将联手在上海打造10个亿万富翁!

究竟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打造亿万富翁啊?

直升飞机撒现金?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送你ATM机?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还是一键叫某聪当老公?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和壹钱包的合作当然更有技术含量啦!7月9日当天只要你在10点到下午3点间打开Uber APP,就会看到这样一个按键: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No….

只要点击它,你就有机会成为这10个幸运儿中的一个,发生令你意想不到的事!

惊喜一:一辆专属你的Uber×壹钱包运钞车马上出现在你眼前!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除了押运员,谁会有机会目睹运钞车内部啊,正常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坐到的呀。这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运钞车,不仅能见到,还能上车体验一番!就算不能成为亿万富翁,这种一辈子仅此一次的体验谁能错过啊!

惊喜二:中头彩般的惊喜感受你不想体验一番吗?!

生活太平淡,总要来点刺激事儿。这次土豪活动全魔都也就10个名额,10个啊!能呼叫到Uber的你一定RP值爆棚。PS:对于大部分从来没有中过奖的人,到了人品爆棚的时候好么!这比彩票容易多了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惊喜三:壹钱包账户瞬间多一亿!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一键呼叫Uber成功之后,你的壹钱包账户里面将会出现100,000,000元。等等!让我好好数数这到底有几个零。一七得七、二七四十八、三八妇女节…..天呐,看到眼睛都花了,人森还没有看过这么多零在一起呢?

惊喜四:1个亿在24小时内全部理财收益统统归你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听到这里很多人都在问这一个亿不就是体验金么,活动结束也要收走的是不是不靠谱呀?答案是当然不会,这次平安壹钱包携手Uber也是大手笔,一亿元在24小时内产生的全部收益都会归你所有!管他是一个亿,还是一万块,通通都想要!

惊喜五:此项服务多少钱?免费!!!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免费的活动,既能得到一个亿的体验金,又能体验乘坐运钞车,何乐而不为啊!想想都睡不着觉了。7月9日赶紧拉上你七大姑八大姨都下载个Uber和壹钱包APP去蹲点啊,千载难逢的机遇怎能错过!

壮士,干了这一杯,下一个亿万富翁就是你!

03,Uber:优步奇遇记 社交战役

来源:华扬联众 杭州

2015年6月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每次打Uber,都会遇到不一样的司机,发生不一样的故事。有人打Uber遇到老板开Uber招聘,顺便把跳槽大事搞定;有人打Uber,司机是房企高管,于是以超低价格买了一套房……有优步,就有奇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步奇遇记。

华扬联众(杭州)助力Uber发起优步奇遇记Social Campaign,以美式漫画风格的系列Social poster,诠释打优步的奇遇故事,同时让大家在优步官方微博,分享自己的优步奇遇故事。

整个Social Campaign充分体现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法则,创意灵感源自用户,同时激发用户去创造更多内容。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歌手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创业者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占星师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飞行员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摄影师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股神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医生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ceo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优步奇遇记の遇见外教篇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04,Uber:一键打水枪 营销活动

来源:华扬联众 杭州

2015年6月

一键呼叫直升机、一键叫船、一键叫CEO、一键叫喵星人、一键叫冰淇淋……Uber的创意营销活动一直让人脑洞大开!甚至,Uber都能一键打水枪了!地球人都无法阻止Uber充满创意的脑电波啦!

这就是Uber杭州发起的一键水枪节活动,用户打开Uber应用,点击water gun,报名成功后,就可以获得水枪套装参加打水枪,这个套装包括一支水枪、防护镜、手机防水套等全副装备,让你全情投入水枪激战中。

在“枪战”现场,小孩子用水枪挥洒快乐,大学毕业生用水枪庆祝毕业,恋人用水枪传达爱意,平淡的上班族用水枪找回激情,庸碌的人们用水枪干掉无趣,成年人用水枪回到童年。现场还有劲爆DJ舞曲,夏日清爽酷饮,甚至有数名暖男健身教练给女嘉宾送熊抱!整个水枪战场,成为一场酷爽无限、夏日狂欢的大Party!

华扬联众(杭州)助力Uber杭州,发起此次“一键打水枪”创意营销活动,为之设计互动招募h5、social poster、创意视频以及品牌参与方式(注:水枪节logo主视觉由亦尚文化设计)。

视觉设计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h5设计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Social Poster设计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05,Uber:一键呼叫英雄 平面广告

来源:华扬联众 杭州

2015年5月

最近,Uber杭州发起一键呼叫杭州英雄活动,招募爱心车主成为城市英雄,拿出30分钟,免费搭别人一程。

上海华扬联众(杭州)围绕此主题活动,结合最近热映电影《复仇者联盟2》中的英雄角色,创作了系列活动海报,海报中的英雄们有点贱贱的呆萌形象与手势,拉近了英雄和普通人的距离,也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城市英雄的概念诠释出来。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06,Uber:曜能量xUber:英雄专车 给你一个正能量的理由

来源:有门互动 广州

2015年5月

5月8日、9日,如果你身处广州,一定感受到这两天的全民热潮――打曜能量Uber英雄专车。如果说漫威的英雄人物都是在屏幕上无法触及的大英雄,那么这两天,身为广州市民的你,不仅能看到这些拯救世界的大英雄,还可以享受他们提供的驾车服务。炫酷的复仇者联盟战车,驾驶位上的是身披战甲的钢铁侠,浩克,黑寡妇,美队……

这是在复仇者联盟上映前,曜能量联手Uber一起策划的英雄专车活动,打开Uber的App,能看到专门为曜能量开辟的英雄专车入口,地图上的车也身披斗篷,带入感十足。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当天早上,一大波曜能量Uber英雄专车已经整装待发。10点开始,专车正式上线。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和平时使用Uber一样,用户只要在手机上下单,就能召唤英雄前来接驾,并可以获得曜能量复仇者联盟的限量罐。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在移动的碎片化时代,如何最大化IP嫁接的传播效果成为曜能量的挑战。曜能量作为一个今年才上市的能量饮料品牌, 定位在争夺最激烈的年轻人功能饮料市场,推出复仇者联盟限量罐。有门互动作为数字传播的策划方,提出围绕复仇者联盟的核心资产,制造线上线下整合传播,最大限度地调动年轻人的兴趣,并充分利用英雄人物的身份将活动继续放大。

当日,曜能量为各路英雄们注入满满能量,广州黑寡妇驾驶的曜能量Uber英雄专车更成为网络最红联盟战车。

北京app开发公司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Uber:上头条很简单,关键是营销活动要做得显眼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1号店之殇:创始人丧失控股权被迫去职[app开发]

1号店之殇:创始人丧失控股权被迫去职

刘峻岭(左)和于刚(右)离开1号店让外界颇为震惊

在经过长期的酝酿后,1号店董事长于刚与CEO刘峻岭终于宣布离开了一手创办的1号店。

于刚和刘峻岭日前表示,这次选择是人生事业中最艰难的一次,也是最难以割舍的一次。

“我们把1号店看成我们的孩子,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情感,我们吃饭,走路,做梦都想到1号店,1号店是我们的一切,我们用‘心’而不仅是用‘脑’做1号店。”

这是于刚和刘峻岭经过数个月内心煎熬和充分思考后的选择。而记者获悉,在作出决定前,于刚和刘峻岭已想好新的职业规划,准备运作医药电商“壹药网”谋求东山再起。

祸起沃尔玛高层换帅

于刚和刘峻岭离开1号店让电商行业受到震动。普遍看法是,1号店与控股股东沃尔玛之间存在很大分歧,合作貌合神离。沃尔玛需有业绩体现,而1号店却为了扩张市场仍在不断烧钱,双方经营理念相悖。

一位电商行业CEO说,1号店规模做得很大,1年规模100多亿元,但同时物流成本很高,亏损率也至少10%,相当于年亏10多亿,这与讲究精细化管理的沃尔玛来说,就是矛盾。

1号店股权结构中,沃尔玛占有51%股份,是最大股东,平安约持有30%多的股份,于刚和刘峻岭持有约10%左右的股份。当彼此有矛盾时,作为小股东的于刚离开也是正常现象。

一位1号店中高层表示,外界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太表面化,关键还是人起作用。跨国企业与投资公司的矛盾产生,及创始人出局故事,很多时候会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这得从沃尔玛入股1号店说起,电商是沃尔玛的全球战略,是重中之重。沃尔玛最先找的是京东商城,却由于要求控股权最终被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拒绝,随后才找到1号店。

当时沃尔玛负责与1号店董事长于刚谈判的是沃尔玛全球CEO麦道克(Mike Duke)。在沃尔玛入股1号店后,麦道克还曾参观上海1号店办公室,并与1号店全体员工交流谈话。

也就是说,1号店获得了时任沃尔玛全球CEO的支持。可惜好景不长,2014年初,董明伦(Doug McMillon)接替麦道克,出任沃尔玛百货公司总裁兼CEO。

沃尔玛全球总裁的易人很快带来一连串反应,并影响了其在中国市场的人事和业务调整。

2014年,沃尔玛中国总裁兼CEO高福澜(Greg Foran)升任沃尔玛亚洲区总裁兼CEO,在公司位于香港的亚洲区域总部办公。其实,高福澜这个中国区CEO的位置才坐了一年多。

随后沃尔玛中国COO柯俊贤(Sean Clarke) 升任沃尔玛中国总裁兼CEO,接替高福澜的位置。

有1号店中高层对腾讯科技表示,随着沃尔玛高层换帅,沃尔玛与1号店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很微妙,很多原来制定的计划也实施不下去,发展势头正好的1号店突然遭遇了“横祸”。

“你明白吗,与1号店的协议是于刚跟前任沃尔玛CEO谈的,是前任的摊子。”上述人士说,现任沃尔玛CEO没必要替前任收拾“摊子”,于刚与沃尔玛现任高层的关系也不如前任。

这种现象在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和作为收购方的洋巨头之间并非首次发生,实际上,在阿里巴巴与雅虎身上也曾上演。

当初,雅虎10亿美元入股阿里巴巴,是由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主导,阿里巴巴与雅虎还有很长一段蜜月期,但当杨致远被换下后,新CEO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就不买阿里的账。

这使得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与卡罗尔・巴茨关系紧张。前阿里巴巴B2B业务CEO卫哲曾表示,阿里与雅虎关系,就像逐渐疏远的孙子和爷爷。“爷爷总是要去世的。”

事实上,雅虎与阿里关系直到卡罗尔・巴茨下台才缓和。

内部人士:于刚离开对1号店或是好事

于刚和刘峻岭离开前,沃尔玛高层也进行了挽留,有沃尔玛电商高层对腾讯科技表示,“我们其实并不希望于刚和刘峻岭从1号店离开,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可惜还来不及交流。”

一位熟悉1号店内情的高层表示,挽留也分真挽留还是假挽留。严格说,于刚离开对1号店会是好事,否则1号店会面临严重分歧,内部会分成沃尔玛和1号店两个阵营。

沃尔玛曾向1号店委派过人员。2012年,1号店进行组织架构调整,1号店原财务副总裁郭冬东被任命为食品饮料副总裁,1号店原人力资源副总裁梁勇被任命为商业道德副总裁。

而接替他们职务的副总裁均来自前沃尔玛电子商务团队。另外,1号店任命戴青为人力资源副总裁,任命宋侑文为财务副总裁。

戴青曾担任过淘宝、联合利华、欧莱雅人力资源高层职务,宋侑文曾任金佰利中国CFO。

当时接近1号店的人士还曾告诉腾讯科技:“1号店内部有个笑话,说沃尔玛养了一堆VP没事干,现在终于有活干了。这是对此前沃尔玛和1号店关系最形象的描述。”

于刚和刘峻岭的离职,意味着1号店创业团队一方彻底出局,沃尔玛可以更顺畅地接手1号店业务。有电商行业人士指出,于刚和刘峻岭可能会将所持有的1号店股份转让给沃尔玛。

上述人士判断,平安也可能退出,最终1号店将成为沃尔玛全资子公司,与沃尔玛电商业务打通。

于刚和刘峻岭离开后,也引发了外界的反思,即1号店当初的百货模式是否还成立,在强劲对手天猫商超、京东百货持续发力的情况下,1号店的纯百货模式前景也变得越来越暗淡。

实际上,2014年中国电商行业发生了很多事,包括腾讯战略入股京东、京东并购易迅,以及京东和阿里的陆续上市。一位电商行业CEO坦言,对其他家而言,实物类电商平台模式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

于刚刘峻岭重起炉灶

而已经离职的于刚和刘峻岭,则很快要开启新的创业生涯。

医药电商“壹药网”并非新项目,而是1号店收购而来,于刚和刘峻岭已运作了4年时间。

工商资料显示,壹药网隶属广东壹号药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为广东保利祝福你大药房,2010年初,1号店将其收购变更为广东壹号大药房。

同年5月,壹号大药房获得网上售药B2C证书(B证),做自营类医药电商,上线“1号药店”,此时的“1号药店”是1号店子公司;

两年后,沃尔玛收购1号店,次年“1号药店”改名为现在的“壹药网”,2014年,1号店获得了第三方网上售药证书(A证),成立1号医药馆平台,壹药网入驻该平台。

知情人士透露,沃尔玛当时觉得医药电商并非是业务重点,就将“壹药网”从1号店体系中剥离出来。而“壹药网”目前法人代表兼CEO陈华就是原来1号店医药事业部的总经理。

“壹药网”今年初还宣布正式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为4.5亿元,资金已全部到账。据来着医药电商行业的人士爆料,获得融资后的“壹药网”渠道扩张很快,销量提升明显。

于刚和刘峻岭接盘“壹药网”的消息也让外界震动,有消息显示,随着于刚和刘峻岭接盘“壹药网”,陈华可能会选择离开“壹药网”。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电子商务周回顾:1号店创始人离职 新版支付宝引热议[app开发]

电子商务周回顾:1号店创始人离职 新版支付宝引热议

1号店宣布两名创始人离职 正寻找合适继任者

7月14日晚间,1号店发布消息宣布创始人兼董事长于刚、以及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峻岭离职,正在寻找合适的继任者。

公告称,于刚、刘峻岭已经决定离开1号店去开创他们下一个事业。“我们非常信任沃尔玛全球电子商务亚洲区总裁王路的领导能力。沃尔玛方面将继续立足于中国市场和电子商务领域的长期投资发展”。

相关报道:

1号店之殇:创始人丧失控股权被迫去职

沃尔玛吞并1号店:于刚、刘峻岭白白为他人作嫁衣

失去了创始人 1号店未来怎么走?

电子商务周回顾:1号店创始人离职 新版支付宝引热议

阿里患O2O焦虑症:越来越重的支付宝

7月8日,支付宝发布了最新9.0版本,从新加入的朋友社交、O2O的多元化场景来看,这一版本堪称12年来最大的一次改动。

产品的更新迭代无可厚非。而支付宝此次的更新,更像是一次重大的战术信号释放,做社交切入微信腹地,做本地商家服务深耕O2O。至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创举并没有前两者带来的震撼。

毋庸置疑,消费场景和社交,都是支付宝打开率的重要方式。但越来越重的支付宝,边界变得模糊,也变得越来越重。

相关报道:

支付宝的超级变变变,能否缓解蚂蚁金服的焦虑?

支付宝并没有朋友圈,而是生意社交圈?

电子商务周回顾:1号店创始人离职 新版支付宝引热议

亚马逊20周年成长史:电商帝国是这样诞生的

7月15日,亚马逊成立整整20周年。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电商巨头,成立初期只经营网络的书籍销售业务。随着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20年后的亚马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谷歌和Facebook,业务涉及电商、硬件、视频、传媒等等,其创始人贝索斯甚至还涉足航空航天。

相关报道:

从车库到电商帝国:20年前的亚马逊长什么样?

北京app开发公司

理财产品这么多,看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谁家强[app开发]

理财产品这么多,看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谁家强

7月16日,内蒙君正发布半年报,货币基金“余额宝”的运营方天弘基金公司上半年盈利状况曝光。半年报显示,内蒙君正持股15.6%的天弘基金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26亿元,净利润6.17亿元。

去年全年,天弘基金主营业务收入为36.92亿元,净利润6.32亿元,这意味着,天弘基金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达去年全年收入的七成,净利润也已接近去年全年。

然而,看似蒸蒸日上,天弘基金其实已经开始撞到了规模增长的天花板。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超八成基金公司规模得以增长,以余额宝“坐镇”的天弘基金却缩水628亿元。天弘基金规模从一季度的7313亿元降至6685亿元,虽然其规模仍是行业之首,但这也是排名前20公司中唯一一家规模下降的公司。

余额宝不仅规模下降,其收益率也一路下跌。今年6月16日,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首度跌破4%。进入到7月,其年化收益率更是低于3.5%。

不仅仅是余额宝,腾讯、百度和京东等公司推出的货币基金产品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腾讯旗下理财通4款货币基金产品最近七日年化收益率均不足4%,京东小金库最近七日年化收益率为3.85%,百度旗下百赚利滚利也在7月初跌至3.50%,近日才开始有所回升。

这时,就轮到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上场了。但理财产品众多,各大平台都会根据自己的优势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到底哪家强?

定期理财:理财通做短期,招财宝产品最多

除了货币基金,腾讯、蚂蚁金服、百度和京东还都有定期理财产品。

定期理财是风险低、收益稳定、适合稳健型投资者的短期理财产品。

在这方面,腾讯旗下理财平台理财通所售卖的产品倾向于1-2个月的短期理财,百度金融则瞄准了180天或365天的中长期理财,京东金融则有1个月、1季度、半年或一年的定期理财产品,而蚂蚁金服旗下招财宝的定期理财产品最多,从3个月以下到24个月以上都可选择。

理财通推出的3款定期理财产品,最近七日年化收益率在3.8%-5.5%之间;百度金融拥有两款定期理财产品“百赚180天”和“百赚365天”,均属于保险理财,其收益水平一般在6%-8%之间;京东金融定期理财产品,历史收益在6%-7%之间;招财宝平台售卖的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多在4.5%-7.5之间。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定期理财产品收益虽普遍高于余额宝,不过有得必有失,在产品未到期之前如果想要提前变现,则可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以“百赚365天”为例,如果投资者持有该产品未满一年,想要中途提前变现,百度会按照账户价值的5%收取手续费,这种情况甚至有很大可能会导致你亏本。

基金理财:京东产品种类最多,腾讯主打指数基金产品

此外,如今受到人们追捧的还有基金理财。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均有涉足该业务,可见竞争已很激烈。

京东金融的基金理财产品种类最多,包括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理财型基金、货币型基金、指数基金、QDII等产品;淘宝基金理财也带来了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和混合基金等产品;百度金融推出的理财基金包括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QDII、短期理财债券型等;而腾讯旗下理财通目前仅有指数基金产品。

基金理财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只适合风险承受度高的人群。

基金理财的特点是,基金的净值与收益会受到政治或经济的影响,其收益可升可跌,一般与股市的表现息息相关,过往的业绩也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

以淘宝基金理财为例,对比1个月前的数据,该平台上超过80%的基金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对比3个月前或半年以前的数据则会发现,90%以上的基金都有一定的涨幅,这与股市大盘走势保持一致。

票据理财:京东唱主角,蚂蚁金服淡出

在票据理财方面,京东金融则一枝独秀,该平台已开始出售全国上百家银行相关的票据理财产品,其收益多在5.5%-7.0%之间。

蚂蚁金服旗下招财宝平台去年4月推出招财宝“票据贷”产品,但很快该产品又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中小企业贷”。

所谓“票据理财”,是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投资标的。以京东“小银票”为例,企业需要现金,拿着银行承兑汇票质押给京东进行融资。待票据真伪确定以后,京东可根据票据情况确定融资额度和期限,然后由京东发布该票据理财产品,投资者前往京东购买。

尽管有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抵押,但这并不意味着该业务完全没有风险。虚假票据、克隆票、延迟支付、票据挪用等已经成了票据理财众多不确定因素中的代表。

2014年8月,新浪微财富携手中汇在线推出票据理财产品“汇盈宝”,年化收益率8%,上线不到半分钟即被抢购一空,部分投资者甚至因抢购失败而留言怒骂。

然而,造化弄人,如此受追捧的好产品却不得善终。同年12月底,“汇盈宝”即被爆出票据遭遇被挪用导致投资者无法提现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票据理财在风险方面略低于P2P理财,而在收益方面则高于互联网“宝宝”。对投资者而言,票据理财属于风险和收益相对适中的理财工具。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