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仍是虚火 陷入“圈地战”怪圈

智能家居仍是虚火 陷入“圈地战”怪圈
  近日,联想宣布其子公司神奇工厂成立智能家居平台,并表示半年内接入硬件300-400家。这是继海尔、小米之后,又一家以平台商身份出现的企业。智能家居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划分三大阵营划:以电商为代表的京东、阿里;BAT的公司为代表的百度和腾讯;以硬件品牌商为代表的联想、海尔、小米。越来越多智能家居硬件产品的出现,也让三大阵营的平台商开展了第一轮的圈地战。

“谁的平台伙伴最多,谁就抢占了先机。”奥维咨询总裁助理刘闯表示。这三类公司开始竭力壮大自己的阵营。京东表示所销售的产品都将接入超级APP;百度宣布智能硬件合作厂商过百,海尔表示智能家居U+平台已有50多个品类。

在圈地的背后,除了靠平台资源拉拢更多合作伙伴外,更是一场价格和成本的较量。据搜狐IT了解到,仅是小米、京东对家电企业提供WIFI模块的价格差异,让家电企业从成本的因素考虑选择与谁合作外,百度云、阿里云、京东云也开始通过性价比来笼络更多的合作伙伴。

智能家居方案和硬件提供商lifesmart CEO董熠接受搜狐IT采访时表示,lifesmart同时选择了与阿里云的合作和接入到海尔U+平台,前者的合作是为lifesmart产品带来了流量,而后者更为看重海尔家电产品与lifesmart用户可实现的互联互通。

据搜狐IT了解后发现,与lifesmart一样,更多的智能家居设备商基本都会选择兼容更多平台,这也是各智能家居平台商的合作伙伴爆发增长的原因,而70%以上来则来自创业公司或创客的产品。

一个问题会随之出现,目前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摄像头、智能灯、智能插座等一批海量产品的出现仍是叫好不叫座,有些智能硬件因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而最终在市场上消失。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各自平台商对外公布的平台接入数量看似繁荣实则虚火。

  圈地方式一:高喊平台开放

无论是海尔、联想、小米等都表示要建立开放的平台,即对API开放。海尔智能家居U+李莉曾接受搜狐IT采访时表示,海尔第三方产品接入U+平台,即可实现跨平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陈旭东也表示,联想智能家居控制中心能够兼容市场上现有的多种低层协议,可以和市场上大部分的智能终端实现对接和对设备的控制。

“API统一,接口的开放,目前所有企业都能实现,即便是使用不同云的存储数据也能随时传输和打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京东智能云的相关人士接受搜狐IT采访时表示,难题是真正实现不同品牌的联动,“即便是海尔开放接口,但美的的冰箱、格力的空调会愿意与海尔的智能家电对接吗?”

他同时认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或竞品之间不能实现联动和数据共享,所谓的开放都只是喊口号而已。

已加盟京东超级APP的TCL净化器、志高空调的相关人士则认为,只有第三方平台才可能实现竞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无论是联想,还是海尔,终端品牌商的开放仍只是建立自己的生态,而无法建立整体行业的生态。”

  圈地方式二:价格战

为传统家居产品提供智能WIFI模块也是各平台商为扩大合作伙伴的方式之一。小米表示,22元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为传统家电解决智能难题,并表示一年之内成本降低15元,2年内降至10元。据一位家电企业向搜狐IT透露,京东已将这一方案降至10元,不排除小米将价格进一步拉低。

而百度则是为传统厂商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软件,百度相关负责人表示,“灯泡加上一个WIFI模块,让它可以连网,通过手机来控制,这种操作用户是否买账?从打开灯泡再通过手机解锁,最后打开运用,还不如直接打开开关。”据悉,百度这套智能家庭软件平台能降低整体智能硬件的成本。

 圈地方式三:资源换市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智能投影机创业团队的相关人士向搜狐IT表示,海尔的条件是解决前期的融资到产品生产,而京东是有更好的3C产品的销售平台,包括众筹等。“海尔解决了创业公司的前期难题,而京东解决了销售的环节。”上述人士表示,各创业公司不会排斥与哪家平台商合作,更重要是销售更多地产品,获取入口和用户数据。

与百度云合作的一家硬件企业则表示,基于互联互通平台之外,他们看到是平台商为硬件商提供的运算能力,例如对于一个用户的喜好、上网行为分析等,甚至转化为变现能力。

董熠则表示,各智能家居平台的技术成熟度不一样,他们更考虑对接成本和对接价值的平衡。

因此,尽管代表三类阵营的智能家居平台公司开始用资源圈地,但市场上却没有出现可以为智能家居用户提供真正需求的产品。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支付宝酝酿除夕突袭微信

2月14日,一组带有支付宝红包口令的品牌广告图片,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扩散。小米、魅族、百事可乐、TheNorthFace、阿迪达斯等多家知名品牌通过支付宝口令图片的方式发放品牌红包。

  红包口令成品牌互动新方式

用户通过品牌广告图片看到红包口令并记下,在支付宝钱包首页输入口令,即可领取企业发放的现金红包。领取后,还可以一键分享至社交平台。支付宝方面证实,面对企业用户的品牌红包平台(hb.alipay.com)已经正式上线。拥有支付宝企业账户的商家均可登录平台,创建品牌群红包。

支付宝内部人士透露,支付宝红包“口令+图片”的方式,本来是应对微信封杀支付宝分享链接的应急之举,但口令推出后大受欢迎。商家捕捉到其中的机会,在红包的口令图片上,加上自己的品牌广告或二维码,借红包广泛传播。随后支付宝团队开发了品牌红包平台,并在2月12日上线试运行。

  支付宝除夕夜推“中文口令”

支付宝内部人士表示,支付宝正在开发和准备上线“中文口令”等自定义口令模式。更关键的是,支付宝品牌红包后台免费向品牌开放。品牌商可以把广告费变成红包,直接发给粉丝和用户。

支付宝透露,“中文口令”的首发会放在除夕,届时会以一个极具爆炸力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才是支付宝此前一直说的“大招”。一家品牌广告主表示,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形式,直接将广告费以口令红包的方式发给自己的粉丝和用户,激发用户在社交平台的裂变式自发传播。业内专家分析,未来如果中文口令与线下的商户结合,口令这种更加简单直接的方式,可能还会成为O2O新入口。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滴滴快的合并:消费者、创业者、投资方谁是赢家?

打则惊天动地,和则恩爱到底?

赶在2015年情人节的这一天,快的和滴滴终于合体,宣布战略合并。事实证明,在这个资本垄断的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真理。然而,消费者、创业者、投资方,谁才是这场联姻的赢家?

首先,快的和滴滴合并无疑将会在出行市场产生出一家绝对领军者,并有希望诞生出一个千亿美元级的公司。但缺乏竞争的打车应用市场,对消费者来说会是一件好事吗?

滴滴和快的都诞生于2012年。两家公司在业务上接近,做的都是出行的互联网服务。自去年开始,两家公司又先后推出了专车服务。作为阿里巴巴和腾讯在移动支付争夺战中的主要“工具”,在过去3年里,滴滴和快的先后投入十数亿巨资对消费者和司机进行补贴,只要一方出手,另一方就绝对会迎战。

对企业来说,恶性的消耗战短期回报看不见,但对消费者来说,双雄决斗创造了全年无休的“普惠式”出行补贴。业内人士透露,高峰时期滴滴每天对乘客与司机的补贴高达1500万,一个月将近4.5亿。试问如今谁手里没有一百几十的专车补贴券?

不过,恶性的大规模烧钱竞争不可持续。尽管新任总裁柳青表示两个品牌不会完全整合,而且合并后仍需大量补贴,但双方的用户数据和财务报表会进行合并。明眼人都看得出,业务高度重合、用户完全重叠、产品毫无差异的两个品牌未来保持完全独立的可能性极低,从这个角度说打车软件的竞争已经告一段落。

所以,各位看官,手里的打车券现在开始要省着用啦。是不是垄断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后不会再有投资人还有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了。

其次,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也是标志性的一天,中国互联网由创业者时代进入资本操盘时代。

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来说,打车APP一直是完成移动支付推广的工具。合并,意味着其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不再是一个可靠的高频入口,未来两马移动支付竞争将转移至红包和O 2O等领域。对于投资方来说,双方合并能够结束无谓的资金消耗战,更深远的意义则在于推动IPO,一家独大的高频出行入口是个好概念,有助快速套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被忽视的警告 关于Android安全的六个问题

被忽视的警告 关于Android安全的六个问题
  由于 Android 的开放性,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当安全公司爆出手机恶意软件,Android 用户都要提心吊胆一番。为此,你或许已经安装了杀毒软件,安装软件也开始小心谨慎了。不过,Android 安全问题真的非常严重吗?我们不妨看看权威人士的看法。近日,Androidcentral 网站邮件采访了 Android 首席安全工程师 Andrian Ludwig,提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Google 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设计 Android 的时候,Google 加入了许多层的安全措施。从系统层面上,有应用沙盒、SELinux、ASLR(地址空间配置随机加载);从应用和服务上,有 Google Play、设备管理器、应用验证。同时,Google 也鼓励第三方提供安全方案。当 Google 了解到新型的潜在风险后,也会将其考虑到未来的计划中。Andrian Ludwig 认为,移动设备最紧迫的安全问题包括:设备被盗;网络层面的攻击;恶意的应用程度。在这些方面,Google 都采取了应对措施。

  Google 有什么样的支持策略

对于潜在的安全风险,Google 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支持:

如果安全问题能够通过升级Google 应用( Chrome、Gmail、Google Play 等)解决。那么,所有版本的 Android 都能够得到应用更新。

Nexus 和 Google Play Editon 设备能够及时得到安全升级。

Google 向 AOSP(Android 开源项目)提供补丁,并且直接向 Android 厂商提供补丁(至少支持最新的两个大版本)。如果厂商要求向老版本提供安全补丁,Google 也会提供帮助。

Google 会向所有的 Android 设备提供安全服务 ,即使这些设备已经不被厂商支持。

Google 向应用开发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帮助他们对抗安全风险。

Google 会与厂商分享安全方面的信息。同时在进行系统兼容性测试的时候,也会对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测试。

  用户可以使用什么工具

Android 向用户提供了一系列的控制选项,比如,用户可以看到应用权限、限定其行为。当用户不想看到某项通知,可以在通知中心长按,看看通知来自那个应用。然后,用户可以关闭通知或者卸载应用。

  如果用户忽视了安全警告呢

在对付恶意应用方面,Google 提供了多层安全措施。首先,Google 应用中集成警告系统,比如,用户使用 Chrome 下载软件之前,就有可能得到警告说,这是一个有恶意软件的网站。然后,如果用户决定下载软件,安装阶段会再次得到警告。再次,即使应用被安装,在运行前也 不会做任何事情,用户仍有机会卸载它。最后,应用验证服务会对恶意程序进行标记,并且定期提醒用户卸载它。

  第三方安全软件有用吗

Google Play 的安全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用户选择 Google Play 以外的软件,最好打开应用验证的功能。2014 年,Google 从应用验证收集的数据中发现,美国地区,在 Android 设备中安装的 Google Play 外应用中,恶意应用不超过 0.15%。因此,用户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三方 ROM 是否安全

一般来说,第三方 ROM 都是基于 AOSP 的,因此,Google 的安全措施也适用于这些 ROM。它们都支持应用沙盒,使用 Google 应用,包括 Google 的安全服务。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App Store推广“无应用内购买”游戏专区

苹果App Store推广“无应用内购买”游戏专区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已在它的在线应用商店(App Store)首页上设立专区,推广没有任何“应用内购”(In-App Purchases)的游戏。目前,这一促销只出现在英国的苹果在线应用商店(UK App Store),可能于当地时间周五晚些时候在App Store进行一周更新时扩展到美国的苹果在线应用商店。该首页上所出现的这一促销专区叫“Pay Once & Play”(一次付费无内购),并且展示着一些“杰出游戏”(great games),这些游戏不要求用户通过IAPs(服务商)支付额外内容费。

“Pay Once & Play”专区有几大分类,即最近发布、重磅游戏、App Store原创。

过去几年来,就免费游戏性质,苹果遭遇了很多的抱怨甚至调查。因为苹果在宣传时声称这些游戏提供免费下载,实际上玩游戏时许多重要功能需要应用内购买。现在,该公司对展现在App Store上的免费游戏方式作出了一系列修改,增加一个明确的标签来标明IAPs,并且将下载免费游戏的按钮从“免费”(Free)改为“获取”(Get)。

目前还不清楚的是,这个新专区是否会有规律地进行更新,或者是否将成为App Store首页的固定版块。总之,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因为这表明苹果对推广品质游戏体验的兴趣,不去奉迎免费时尚。

app开发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会出卖你!别让科技毁了你的浪漫情人节

App会出卖你!别让科技毁了你的浪漫情人节

情人节晚上,当你凝视伴侣的面庞时,他们眼眸中反射的是浪漫的烛光,还是智能手机屏幕的人造光?

虽然在科技产品的帮助下,你可以更加容易地遇见有缘人,可以与恋人更加方便地沟通交流,但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却有可能分散你们的注意力,在两人关系中造成细微的裂痕。这个问题在高科技从业者中特别严重,因为他们觉得必须不断地检查自家的产品,以确保其他人能正常使用它。

专家说,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恋人之间要保持交流,对某些可能造成不快的问题要有所警觉。为了促进这种交流,恋人们可以试试下面四条原则,或者至少是讨论一下如何防止电子设备和联网服务干扰你们的二人世界。

事先征求对方许可

对于情侣关系来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最大的雷区之一。很多情侣在正式确认关系之后,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改掉社交媒体上的“单身”状态。

“在过去的几年里,不同的网上媒体平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说。韦斯写过不少的书籍,探讨科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新作品是《持续兴奋:数字时代的性瘾》(Always Turned On: Sex Addiction in the Digital Age)。

在关系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会存在和社交媒体有关的问题,比如你自作主张贴出了孩子的照片,贴出了对方的照片。任何一个曾经贴过恋人“糗照片”的网友,都可以告诉你这种事情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为了避免这些麻烦,你必须遵守这样一条规则: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涉及对方时,需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规定“无数码”时段

就算你和伴侣目前还没有遇到过“科技设备干扰二人世界”这样头痛的问题,最好也商量一下,定出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两个人都不要使用任何数码设备。这会给你们的关系带来莫大的好处,在恋爱的早期阶段尤其如此。

“无数码”时段可以是每天的某个时候――比如在饭桌上不要使用手机,在床上不要使用平板电脑。或者,当你们每周或每月外出共享“约会之夜”时,直接就把手机留在家里。

及时改换沟通方式

科技产品在人际关系中引发的最大变化,与短信交流的发展分不开。虽然在以前,情书和便条是情侣之间唯一的书面沟通形式,但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使用短信、微信和电邮与恋人交流。

但是,用短信沟通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交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所以,有时候一句没有恶意的回复,会让人觉得很伤感情。

为了避免这类问题,你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一旦发现走势不对,就改为拨打电话,或者与对方当面交谈,以免事态恶化。

“如果某人惹你心烦,不妨拨通电话,和对方用语音交谈,”韦斯建议。

不要将密码告诉对方

两人相处越久,越有可能知道对方的密码。比如自己的手机没电了,需要借用一下对方的手机,这样的情况难以避免。但是,知道恋人的密码是件很微妙的事情,有可能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你信任伴侣还好说,但只要他们表现出一点可疑的蛛丝马迹,问题就来了,”韦斯说。

虽然交流是件好事,但你们最好能避免诱惑,而知道对方的密码是个天大的诱惑。无论是在关系发展的哪个阶段,如果对方不愿意告诉你密码,你都应该对此表示理解。

专家说,很多人都不会把自己的密码告诉恋人,有些人只会告诉恋人那些不重要的密码。

――单身者可能没有上面这些麻烦,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

可能有人在偷窥你的交友应用

IBM安全部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交友应用的脆弱程度堪比人的心脏:63%的流行移动交友应用都有遭到黑客攻击的风险。 IBM拒绝透露这些应用的名字,但表示,这些应用中有一些人气极高。

IBM安全部门副总裁加勒-巴洛(Caleb Barlow)表示,交友应用的风险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那些使用手机交友应用的人,往往会提供很多个人信息,而很多移动应用并没有把安全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最重要的是,移动设备配备了麦克风、照相机和GPS,黑客可以利用它们来跟踪你。

“这种应用的部分问题在于:你想交友,就需要先回答很多关于自己的问题,”巴洛说。“在这种情况下,你比较容易透露自己的一些重要数据。但使用交友应用不像下午两点坐在办公室里那么安全,而更像是凌晨两点,坐在酒吧里,跃跃欲试地想要遇到有缘人。”

IBM安全部门在交友应用上发现了很多安全漏洞,黑客们可能利用这类漏洞造成各种破坏。例如,有人可能会在你未登录交友应用的情况下,控制你手机上的照相机或麦克风。近四分之三的交友应用还可以利用你当前和以往的GPS信息。再加上侵入摄像头和麦克风的能力,黑客就注意窃听你参加的商业会议。

当然,被商业间谍窃听这样的风险可能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遇到,但信用卡信息被盗就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了。大约有一半的交友应用可以访问存储设备上的用户账单信息,但如果代码存在漏洞,黑客有可能盗取这些信息,IBM说。

向消费者发送恶意软件也是一个问题。某些应用可能会被黑客重新编程,发送虚假短信,你一点击这些短信,恶意软件就会被下载到设备上。

近三分之二的交友应用有中都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这让我们感到震惊,”巴洛说。“如果一个公司想收集个人信息和私人信息,那么它就有责任保护用户。”

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移动应用的开发期往往很短,开发商迅速把它们推向消费者,这可能意味着安全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说。

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保护自己。

首先,不要在交友网站上输入太多的个人信息,除非你已经对某个人比较中意。

第二,仔细考虑所有应用的权限请求。某些应用更新时,会自动重置访问某些功能(比如GPS)的权限。

第三,每个帐户都使用独立的密码。你必须把交友应用的密码与银行或其他应用的密码分开来。

第四,上交友应用时,只使用可信的WiFi。

“在情人节发布这样的消息有点打击人,”巴洛说。“但是如果你要去一个黑灯瞎火的地方玩,就需要有点警惕性才行。”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移动互联网巨头发展飞速:每天增值3亿美元

北京时间2月15日下午消息,移动互联网咨询公司Digi-Capital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四季度,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移动互联网巨头总价值已达到2610亿美元,而到今年年底,这一总价值有望超过3000亿美元。

2013年底,38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行业“独角兽”总价值超过1300亿美元。而过去12个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明显改变了这一切。2014年第四季度,68家来自移动行业的“独角兽”给股东新增了280亿美元价值,而总价值则达到2610亿美元。这还没有包括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Facebook。实际上,Facebook的64%营收来自移动业务,59%用户仅使用移动服务,而使用移动服务的用户占总数的84%。

  “独角兽”群体

尽管“独角兽”很少见,但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它们,我们也创造了一个群体称谓:“独角兽的恩赐”。由于在移动行业,这样的独角兽群体并不稳定,因此我们通过金字塔图来展示这些公司的价值。

移动互联网巨头发展飞速:每天增值3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公司市值金字塔

  这一金字塔图的多个方面都令人惊讶。例如,其中的公司达到68家,并且仍在增长中,这其中也包括了全球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在美国家喻户晓,例如Uber和Twitter,但另一些公司,例如爱奇艺和蘑菇街,在美国并不是很有名。

  每天30个蒂姆・库克

去年第四季度,这些公司新增了280亿美元的价值,相当于每天3亿美元,达到苹果CEO蒂姆・库克去年收入的30倍。库克去年的薪酬超过900万美元。

Uber、Snapchat、印度电商Flipkart和美团的价值增长最多。此外还有15家移动互联网巨头的价值出现增长。不过,也有14家此类公司价值出现下降,有的下降幅度甚至达到数十亿美元。

成为“独角兽”俱乐部的一员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第四季度,此前的两家“独角兽”价值跌破10亿美元,而2014年全年价值跌破10亿美元的公司达到5家。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80/20法则”也适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20家公司占这一“独角兽”群体总价值的70%。前5大公司,包括Uber和Line,占总价值的40%。前10大公司,即包括Snapchat和Square在内,占总价值的超过一半。前20大公司,即包括Pinterest和Gungho在内,占总价值的超过70%。而前30大公司,即包括万达电商和陌陌在内,占总价值的超过80%。并不是所有“独角兽”都有着同样的实力。

移动互联网巨头发展飞速:每天增值3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排名与市值所占比例遵循着“帕累托法则”

  下一只独角兽可能来自任何领域

移动互联网的2610亿美元价值分布在多个领域中,其中6个领域占其中的89%,即2290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巨头发展飞速:每天增值3亿美元

不同领域移动互联网公司市值所占比例

  最大的6个领域分别为旅行和交通(包括Uber、滴滴打车和易到用车)、移动电商(这一领域被亚洲公司主导,例如Flipkart、Snapdeal和One97)、社交网络(包括Twitter和Snapchat,实际上Facebook也应被计算在内)、消息(包括WhatsApp和Daumkakao)、游戏(包括King和Gree等11家公司),以及工具(例如优视网络)。

不过,整个列表中包括移动互联网的16个领域,因此下一只独角兽有可能来自任何领域。

  美国公司估值领先,亚洲公司总数领先

美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创造的价值更多,24家公司给股东带来了1440亿美元的价值,占这一群体总价值的超过一半。这部分是由于一些美国公司有着极高的价值,例如Uber、WhatsApp、Twitter和Snapchat的价值均超过10亿美元。这些美国公司的平均价值为60亿美元。

亚洲公司则以数量领先。38家亚洲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总价值为1020亿美元,而平均价值为27亿美元,不到美国同行的一半。不过,相对于欧美,亚洲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在这一列表的15家新进入者中,有12家来自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中国保持着增值速度的纪录。万达电商在创立4个月之后估值就达到32亿美元。万达电商是万达、腾讯和百度的合资公司。

移动互联网巨头发展飞速:每天增值3亿美元

各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市值

  或许最令人激动的一点在于基本面的增长。业内人士预计,到201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营收将超过7000亿美元,因此到今年底,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总值将突破3000亿美元。

Digi-Capital的这一数据主要考虑了移动互联网公司,而没有包括移动基础设施公司,例如高通和苹果,以及移动业务占比较小的公司,例如腾讯。价值数据来自股市、收购信息和融资信息。(李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移动互联网周回顾:阿里注资魅族 滴滴快的“在一起”

滴滴快的宣布战略合并

移动互联网周回顾:阿里注资魅族 滴滴快的“在一起”

滴滴、快的情人节牵手 春节后将召开发布会

一年一度的西方情人节来临之际,打车软件市场最大变局发生。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2月14日联合发布声明,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同时担任联合CEO。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关于滴滴、快的合并案的核心七问

作为打车软件史上最重磅级的一起合并,交易背后的细节非常值得关注。合并是由谁推动的?合并的原因是什么?快的CEO吕传伟在内部邮件中表示,在城市移动出行领域的发展前景上,两家公司已经建立了共同的愿景,这是决定战略合并的最大原因,其它原因还有恶性的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合并是双方的所有投资人共同的强烈期望;除了财务因素外,合并后可以避免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新公司可以马上加速开展很多新的业务。

滴滴投资人:我为什么要撮合两个“死对头”合并?

这是一个500亿到1000亿美元的机会。合并能够减少不必要资源的浪费,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创新上,红包和补贴也许少了但产品会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合并,是两家目标高远的公司共同创造伟大的开始。

外媒热议滴滴快的合并:给Uber扩张带来压力

美联社指出,此次阿里巴巴和腾讯在移动出行领域的携手和合并,无疑给中国市场“关上了大门”,这对于美国Uber公司将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

阿里入股魅族 注资5.9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周回顾:阿里注资魅族 滴滴快的“在一起”

资本“绯闻”坐实,阿里领投魅族6.5亿美元

2月9日,魅族科技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将投资魅族5.9亿美元。与此同时,海通开元基金也将投资魅族6000万美元。魅族将共计获得6.5亿美元投资,这也是魅族第一次引入战略投资者。

投资魅族的,只能是阿里巴巴

现阶段,急需更多铺货的手机手机系统承载自身移动服务,且能拿出如此大手笔投资的,只能是阿里巴巴了。背后还有王坚和阿里云多年未死心却又不见起色的移动操作系统梦想。其他家呢?要么不需要魅族,要么拿不出这样的价钱。

阿里投资魅族:从“云”到“端”软硬通吃

可以预见,阿里牵手魅族的方向之一是在智能家居的第三步尝试突破,作为终端入口的魅族手机来说,阿里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同样也是硬件商需要的资源。而对于像构建智能生态的阿里巴巴,魅族之后,未来很可能还将入股上游的芯片商、方案商,以及下游的手机厂商、电视机厂商、可穿戴设备商等。

“干爹”入场,魅族与阿里未来能有多亲密?

暂且不管真正的开放平台到底存在不存在,也不管“干爹”是不是会变成“亲爹”(从阿里收购UC、高德,入股新浪微博等一系列举措,似乎都证明了“阿里系”的确真真实实的存在着)。魅族既然走出了这一步,在追求手机“梦想”的时候就必然会经历转型的阵痛和现实的拷问。

北京app开发公司

(本文为艾瑞网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
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外媒热议滴滴快的合并:给Uber扩张带来压力

外媒热议滴滴快的合并:给Uber扩张带来压力

  2月15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这两个“巨无霸”的合并,震动了国际舆论。2月14日是东西方的周末和情人节,但仍有海外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关注报道和分析。

美联社、彭博社等权威外媒均指出,两家公司合并之后,将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打车租车软件(或移动出行服务商)。而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日渐激烈,其中百度和全球最具优势的厂商Uber进行了合作,此次合并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增强和Uber的竞争力,阻止Uber在中国的扩张。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互联网形成了“BAT”三国演义的格局。而滴滴打车的支持者是腾讯,快的打车的支持者是阿里巴巴集团。此次两家公司合并,也被认为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竞争对手主动为了战略利益,而“握手言和”。

彭博社指出,阿里巴巴和腾讯在移动出行领域的合并举动,将帮助他们应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中国移动出行领域,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是两家领先者,两家公司都通过补贴大战,积累了用户,排挤了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又推动了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两个移动钱包的装机量和普及率。

彭博社指出,就在此次合并两个月前,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宣布投资源自美国、正在全球市场扩张的Uber公司,成为股东之一。

中国的手机网民数量超过了五亿人,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在争先恐后推出互联网服务,争夺消费者。

美联社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美联社在新闻的开篇就指出:“中国领先的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周六宣布了合并计划,这将为正在全球扩张的Uber,制造一个新的挑战。”

美联社指出,获得阿里巴巴和腾讯支持的两家移动出行服务商,目前已经占据了中国99%的市场份额,获得许多出租车司机的欢迎。

美联社指出,此次阿里巴巴和腾讯在移动出行领域的携手和合并,无疑给中国市场“关上了大门”,这对于美国Uber公司将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

Uber在全球移动出行领域的迅猛扩张,已经引发了一些本土互联网巨头的担心。据报道,Uber在中国也在快速布局,除了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之外,Uber的视野也瞄准了二三线城市,Uber已经开始在中国的地方城市进行人员招募。(晨曦)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滴滴快的合并:慎言垄断 遥看创新

滴滴快的合并:慎言垄断 遥看创新

  作为情人节的2月14日早已摆脱了舶来品的色彩,融入了中国青年男女的日常思维与生活。不过,在昨天,促使许多青年男女引发“再度相信爱情”这一调侃的,不是某两个人的爱情经历,而是两家打车APP滴滴与快的的宣布合并。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在过去两年多打过中国史上最大营销战争的滴滴和快的,各自的CEO都在这一特殊日子宣布“在一起”,这一决定引发的争议也顿时炸开了窝。

最先引发人思索的一个问题,当然是两家公司为何要合并。从市场上较为流行的分析来看,基本维持在下述几点:其一是两家公司所圈占的消费者份额基本到了底线,据《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达1.72亿,其中滴滴、快的两家公司共同占据了近1.7亿的账户量。未来固然还会在拓展用户上发力,但此前极速增长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了。其二,双方在过去一年的烧钱大战已经结束圈占用户的历史使命,继续烧钱补贴,只能两败俱伤,相反合作之后则可能带来“1+1>2”的效应。

合并带来的是一个估值超过60亿美金的新锐互联网企业,紧接着引发的疑虑便是,两家公司的合并是否将造成垄断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两家公司都尚处于烧钱阶段,未能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换言之,不管合并还是分开,打车软件的商业模式并未成熟。从这一角度出发,现在来谈垄断还操之过急。当然,基于对趋势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并非“羊群”,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做好用户的体验才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即便合并可能是制造垄断的重要环节,但只要企业出现绑架客户的情形,法治的作用也就有必要出场。

对于今天的城市居民而言,庞大的城市和拥堵的交通构成了出行最大的障碍,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来精准打理自己的出行计划,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社会需求。不管是滴滴、快的,还是易到用车、神州专车,这些企业都在用创新的方式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人们的出行方式被新事物重构之际,势必会遭遇监管上的难题,甚至引发垄断经营的忧虑。然而,面对创新性的事物,尤其是能够解决现实需求的创业,监管者与消费者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和拥抱新的变化。

事实上,打车软件通过补贴的方式促使司机和用户进入“O2O”的模式,从而完成了移动出行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中,司机和用户都获得了数额不等的优惠。接下来,对于企业和背后的投资者而言,如何建立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使得移动出行的用户不仅仅是基于补贴来出行,或者不仅仅是基于出行来支付费用,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一系统中,用户是感性的,但更是理性的,只有确保用户的利益,做好用户的体验,系统本身才能不断丰满、持续。

从上述角度来说,舆论对于滴滴快的合并可能造成的垄断倾注了过多关注。相反,一如两位联合CEO所指出的,移动出行在代驾、公交、拼车和地铁的应用还不完备。可以预见,在未来,移动互联网对于人们出行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影响波及的范围也会超出出租车和专车两类。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情人节两家打车软件公司合并的“爱情”,不必过于在意垄断,而只需要在未来关注二者团队整合后推出的服务体验。没错,体验为王,没有创新性的服务,没有进步的服务,合并就没有意义。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