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2010年7月6日,载着韩寒“文艺复兴”般期待的杂志《独唱团》发行。由于被有关部门认为是以书代号,这本杂志从面世到停刊只存活了两个月。

我个人很喜欢杂志里面那个“所有人问所有人”的栏目,它验证了“六度空间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也鼓励读者,去提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

这两天我翻一个APP的工作室微博,惊讶地发现这个互联网产品目前已不再只是个APP,越来越成体系,甚至有从一个互联网产品过渡到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而在这个转换过程当中,一个APP的工作室尤其注重以走心式的文案去跟核心的目标群体文艺青年们交流,并且,他们推广自己的方式也独有一套。

今天就来搬一搬他推广时的部分文案,顺带理一理这个产品的基本成长脉络,顺便也让我自己可以“走心”一次。

首先,一个APP工作室非常注重对重要节点的结绳记事。

比如在[one・一个]500期和用户突破1000万的时候,他们都以长微博的方式给关注者们做了提示。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长微博图文并茂,富有设计感。

加上一句句对世事常态以洞悉、对青春理想以缅怀、对未来生活以期待的文案,轻而易举地就能触动文艺青年们心里边那个柔软的角落。

在[一个]出了300多期后,团队开始顺势推出[一个]书系。

从互联网产品到实体书籍,从线上走到线下,[一个]团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而[一个]书系每一辑的书名也特别有意思,轻轻读出来,讲的都是人话。

用他们的话说,这甚至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很高兴见到你。”

“去你家玩好吗?”

“想得美!”

“不散的宴席。”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很遗憾没有找到《去你家玩好吗》的预热长微博。

  我个人很喜欢《想得美》预热文案里的那句,“请不要只是买回来收藏,被阅读是它诞生的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书系在线下做巡回签售的时候,也不是干巴巴地让书里边的作者们到点过去,而是先让这些作者在微博上提前跟自己的关注者们互动,并且每一次签售,搭配着书的内容,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各有各的风味。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好事成双(成都&重庆站 很高兴见到你分享会)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一枪(很高兴见到 上海收官会)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愿你已踏上自由的旅途(辽宁站 文艺分享签售会)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孤独的人总会相逢(上海站 文艺分享签售会)

聚集了规模用户,挖掘了优质作者,[一个]团队开始适时地以监制的身份来推广包装他们。

也正是这些优秀青年作者群的存在,让[一个]在线下,尤其是高校的青年群体中影响力越来越大。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她不吃凯撒沙拉,她就是凯撒”,一句巧妙的文案,就直接呼应了“女王”这个名头。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一个]团队包装这些作者的文案拿出来对比看。

你会发现,他们对每一个作者都做了不同的定位。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之外,[一个]还跟设计师合作,拓展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衍生产品ONE PLUS。

比如下面的这个金句系列,我只想说,你还能再懂我们2鱼座点么?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ONE PLUS金句

从[一个]理念,到[一个]互联网产品,再到[一个]书系,一群优质作者,一系列衍生产品。

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一个]不仅仅是在做生意,而是坚持走在文艺这条战线上,以自己的方式,向更多文艺到呼吸频率都相同的人传递着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

最后,给自己来一句鸡汤:当你一直专注于去做某一件事情时,适当的时候,它一定会开出很多花儿来。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数次更名后 “无秘”重新上架App store

数次更名后 “无秘”重新上架App store
  12月22日,腾讯科技获悉,“无秘”作为一个全新的应用已在App Store上线。无秘团队对腾讯科技称,原来使用旧版本“友秘”的用户并不会自动升级软件,需要重新下载无秘。

另外,作为和第三方团队合作上线的版本,友秘还会继续运营,但不会继续推广,数据会和新上线的无秘相打通。

无秘团队还对腾讯科技表示,“无秘”拥有著作权并且也正在申请商标,已不存在版权和商标方面的争议。

在经历了多次更名后,无秘团队希望能够通过统一应用的名称来推进未来的品牌建设。

作为国内首款匿名社交应用,无秘的更名之路可谓十分坎坷。无秘最早名为“秘密”,今年4月初在苹果商店上架后,因涉嫌抄袭美国Secret遭到下架处理。随后在5月20日,秘密更名为无秘重新上架App Store,几天后再次被下架。7月1日,无秘宣布和友秘团队达成合作,两款应用在功能与账户上实现完全互通,从而无秘借道友秘在App Store恢复上架。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变相欺诈:App Store1元榜单的最大悲哀

11月17日,苹果宣布支持中国银联进行支付,19日更是启动了1元促销活动。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今天多家媒体同时发布了类似的新闻,苹果推出1元价格区间范围以后,相关应用下载量出现了暴涨。

12倍!这是应用分析机构App Annie对比了促销前后三周的应用下载量,最后得到出的数字。对游戏开发者来说这可能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辛苦开发的游戏终于获得了收入上的增长,但对广大喜欢游戏的玩家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变相欺诈:App Store1元榜单的最大悲哀

告别精品,坑爹网游霸占收费榜

“付费榜一水的网游,那些小而精的游戏再也看不到了”这是我在昨晚看了下付费榜上的前十名的游戏后最为直观的感受。整个收费榜都已经被1元游戏给霸占了,像纪念碑谷、地狱边境这些极具艺术感游戏已经很难在榜单靠前的位置上看到。

变相欺诈:App Store1元榜单的最大悲哀

免费游戏在当下确实更受欢迎,但玩家绝对不是说不愿意为优秀的精品游戏付费。原本付费榜和免费榜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榜单,不同的玩家可以在不同的榜单上找到自己想要玩的游戏。至少,曾经付费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发现好游戏的地方。

腾讯科技在《苹果1元促销让所有人乐开了花》一文中这样评价到:

好的地方在于,开发者可以利用更加丰富的价格策略来分销产品,诱使用户购买下载;坏的地方在于,定价高昂的高质量应用很可能因此失去曝光机会,导致生存空间缩小。对于那些潜心开发高质量应用的开发者来说,这无疑是个让人沮丧的事情。

这就是在我看来,目前1元榜造成的最恶劣影响,优秀的游戏失去了宝贵的曝光机会,而不少坑爹网游由于价格上的优势却脱颖而出。制作精品App的小公司或者创业团队,AppStore的榜单,原本可以让他们不再为宣传和推广浪费金钱精力,只需全力做好产品即可。但如果上架之后得不到任何展示,只能逼迫他们去违心的进行广告,或者把价格降到1元,然后通过增加内购来取得收入,而这无疑是行业很可悲的一件事。

刷榜成瘾,国产游戏的欺诈营销

收费榜上的游戏真的那么受欢迎?其实了解情况的人都呵呵一笑。为了证明我上面所言非虚,这里再贴一张早前的付费榜的游戏情况,简单对比一下,再看现在榜单上的游戏,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变相欺诈:App Store1元榜单的最大悲哀

我们都承认的一个事实是,App Store 1元定价确实正在培养国内用户为正版应用付费的习惯,在刺激自身销量增长的同时,也让用户和开发商以及苹果App Store应三者之间形成了更健康的生态环境。但我们可能真的忽略了国内游戏公司的智慧、

在最低6元一个App的时代,游戏公司只需要几百万就能把一个应用推到付费榜前列,这对土豪游戏公司动辄几千万的营销成本来说区区几百万无疑并不算什么。所以不少游戏公司在推新游戏时,一般都会选择先花钱登录付费榜,付费榜的排名提升成本非常低,产品获得大量曝光后,再永久限免,冲击免费榜和畅销榜。这种策略一直可以说百试不爽,而且成本极低。

随着苹果在中国推出1元战略,大量的自发下载让这一策略失效

一位资深游戏媒体人如是评论到,不过现在看来,他可能已经完全忽略了国内游戏公司的决心。在去年一款游戏月流水破千万已经是奇迹,但现在呢,《天龙八部3d》号称月流水超过2亿元,《征途》手游24小时总付费金额超过975万元,《全民奇迹MU》更是夸张的宣布13小时流水达到2600元。

上面这些数据当然肯定都存在夸大嫌疑,但不少游戏月流水突破1亿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保证的,这背后带来的利润也数以千万计。1元榜带来的刷榜成本变化,其实完全已经忽略不计了。只要游戏能够持续出现在榜单上,品牌得到曝光,自然就会有大量的玩家为之前的刷榜费用买单。如果你觉得这些公司没有刷榜,那么请随意下一款游戏,然后玩上几分钟后,再看看该款游戏那假到不能再假的评论你还能淡定吗?再顺带着注意下评分的曲线,绝大多数刷榜游戏都是5星和1星评价极多,呈现出异乎寻常的两极分化态势。

苹果和刷榜者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持续,我不清楚现在刷榜公司是不是又发明了什么了不得的大招,那付费榜已经无疑被他们控制住了。游戏公司为了获得曝光竞相花钱购买下载量,刷榜公司的业务又得到新的增长,一个愿打愿挨,但玩家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实惠。毕竟我们选择付费并不是因为游戏价格便宜,而是因为觉得这款游戏值这个价格。

回归初心,请给玩家们留点净土

GameLook洪涛认为当下绝大多数中国游戏公司都是由理工科出身的游戏人在主导。理工科毕业生相对做事一板一眼,游戏设计的教条化就不可避免,他们很难做出小而精的游戏。而且理工人的思维,无疑更加物质利益化。

游戏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需要想象力和艺术性的创意。相比海外来说,有很多精彩的独立游戏产品都是独立游戏人、独立艺术家开发,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独特风格去做游戏,而中国公司很多则是为了收入而设计游戏,游戏行业缺少艺术生做的游戏。

这段话无疑的很好的反映了当下国内游戏市场的现状,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一款真正的好游戏。中国玩家并不是不愿意付费,也不是说没有养成良好的付费习惯,但问题在于,你要有好游戏提供给我啊。

“我们并不是讨厌免费游戏,而是免费游戏干扰了游戏的平衡性,并把现实中的不平等带入到游戏中来”

而和上面这段话所说的类似,1元付费榜的出现,无疑已经很大程度上干扰正常的游戏排名。独立游戏或者那些为艺术开发小而精游戏的开发者来说,他们显然无力去承担高额的刷榜成本,而气势汹汹的端游大厂们刷起榜单来,一个比一个还要疯狂。

这种犹如打激素的营销策略,短时间内确实有效,但长期看来,就算能刷上去,你也无法挣得高收入,这样案例并不在少数,我就不再一一例举了。回到最后,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以后得去什么地方找这些游戏?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苹果1元APP促销很对路:下载量增幅达12倍

苹果1元APP促销很对路:下载量增幅达12倍

苹果1元APP促销很对路:下载量增幅达12倍
  12倍,你没看错,苹果推行1元促销计划后,下载量增长幅度高达12倍!

11月17日,苹果宣布支持中国银联进行支付,19日更是启动了1元促销活动:以仅1元(约合 0.16 美元)的价格提供超过100款付费应用和游戏,并在活动期间将新增的银联支付通道放在显眼的位置。

虽然许多媒体机构都认为此举将推动中国区iOS应用商店收入大幅上升,但很少人会预料到影响如此立竿见影。11月16至22日一周期间,中国区iOS应用商店付费应用的总下载量是上一周的12倍多。下载高峰一直持续到第二周初。直到11月26日和27日左右,市场开始平复,回到促销前水平。

其中一些高品质游戏和GoodReader 4 等生产力工具类应用的下载量有显著上升。

尽管这些应用在促销中价格降低了80%,而且不计算任何应用内购买情况,此次促销仍然拉动了收入的大幅提升。在11月16-22日的一周时间里,中国区iOS应用商店不含内购的总收入比上一周增长了50%以上。

此次促销后,1元和3元将作为全新价格项,永久地保留在App Store中国区中。可见苹果已经尝到了甜头。毕竟一来可以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二来可以影响苹果在中国支付市场的布局,何乐而不为呢。(张丽娟)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谷歌封杀亚马逊安卓应用商店APP

谷歌封杀亚马逊安卓应用商店APP
  谷歌的安卓系统,免费向全球设备厂商派送,谷歌在安卓上几乎唯一的盈利模式是Play数字内容商店。然而基于安卓生态的亚马逊,另起炉灶开设软件商店,这让谷歌十分不爽。

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TheVerge报道,亚马逊在谷歌软件商店下载的一个应用中,由于包含了亚马逊软件店的链接,而遭到无情封杀。

亚马逊在安卓生态中建立“国中之国”的做法,一直引发争议。因为亚马逊旗下的手机、平板等硬件,免费使用了谷歌安卓系统,但却没有让谷歌通过亚马逊的海量安卓设备用户获取适当利益。

另外一方面,亚马逊私自开设安卓软件商店,将会加剧安卓生态的碎片化,削弱和苹果iOS之间的竞争力。

亚马逊的软件商店,为一个独立应用,谷歌Play软件商店,自然不会让其上架。早前,亚马逊悄然对官方客户端进行了更新,其中该公司增加了亚马逊软件店的链接,可以让用户更方便地到亚马逊软件店下载内容。

不难看出,亚马逊利用了谷歌软件商店的漏洞,私自推广自家的软件商店。

不过,谷歌发现了亚马逊这一做法,并且提出了交涉,谷歌认为亚马逊违反了Play商店的相关用户协议。

最终,亚马逊被迫对APP再度进行升级,消除了其官方软件商店的链接。

亚马逊对媒体证实,受到Play商店中有关第三方开发商发行内容政策的影响,亚马逊对APP进行了修改。如果用户未来希望获得“完整版本”的安卓客户端,可以通过亚马逊网站下载。

实际上,除了亚马逊之外,中国的大量安卓手机厂商,也在免费使用安卓系统的同时,删除了谷歌官方的应用软件和软件商店,转而建设自己的应用商店和数字内容销售平台。由于安卓属于开源,上述行为让谷歌“哑巴吃黄连”。

之前,谷歌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安卓One”计划,就是和手机厂商合作推出100美元的廉价安卓手机,谷歌负责包办手机上的全部软件,这样可以确保自家的软件店和应用服务覆盖更多用户。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APP打包党灰色产业链:10人团队月赚150万

做安卓APP开发3年多的张琪(化名)近来常常有挫败感。

他时常感叹,如果两年前愿意放下身段去做“打包党”,或许早已买房买车,不用再为每月房贷发愁。

张琪口中的“打包党”是APP市场上并不小众的存在。

这些被业内人士称为“打包党”的人(或公司),会将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应用拆包,此后插入一些自己想要分发的东西再重新拼装,最后把这些“二次打包”的软件重新发布,以此牟利。

长久以来,多数像张琪这样的小开发者,只能一边领着微薄的薪水,一边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开发的软件被别人山寨后牟利,有苦难言。

  一月净赚150万?

iOS和安卓两个不同平台上的APP开发小团队经常被描绘成两个相当迥异的存在。

类似的故事近来被一提再提:两个人分头创业做APP开发,1年后,在iOS上做游戏的小伙伴都挣到了买房子的首付;而醉心安卓的开发者还在借钱交房租。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卓“打包党”的存在。猎豹安全专家李铁军预测,如今市面的安装包约30%都被“打包党”篡改过。

“我们收集的安卓程序样本总量超过2000万个,如果不是此类盗版或山寨软件的流入,总量绝不会有这么多,安装率越高的软件被‘二次打包’的可能性越大。”李铁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像保卫萝卜、植物大战僵尸、水果忍者等曾经火爆的APP,都无一例外遭遇过“二次打包”。

在行情“火爆”的背后,是“二次打包”形成的一条灰色产业链。

相比以植入木马通过恶意扣费来获取利润的方式,通过嵌入广告方式赚钱的“打包党”在盈利模式上与很多正规安卓APP开发者并无二致。只不过,由于“打包党”是直接破解别人的APP,所以基本上是无本生意。

由于应用商店均被360、百度等几家大巨头把持,一般小开发者会选择弹窗广告联盟的形式合作推广。开发者通过广告收入获取提成。

广告有按照展示次数、点击次数、安装激活量等不同的计费形式。以安装激活量的计费形式为例,目前广告联盟开出的一个安卓APP下载包的定价在1~4元左右,开发者提成一般为70%。

“其实,开发者能拿到手的远远不到70%,扣除无效量等之后,一般50%已经是不错的。”有安卓APP开发者说。

张琪举例说,广告联盟目前给出的大众点评的安卓安装包4元左右,广告联盟把包分发给开发者,以注册量来结算,开发者可以从每个通过自己APP点击下载并成功注册大众点评安装包的用户中得到1.5~2元。

在这些安卓应用中,最值钱的是游戏类。

“游戏的安卓包可以达到5~6元1个,热门的高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游戏,单个安装激活价也比较高。”张琪说。

除了零成本,“二次打包”的技术门槛也很低,“有时候不用组团队,一个人也能做。”张琪说。

在暴利的驱使下,“二次打包”的灰色产业链迅速形成。国内较早从事APP加密产业的梆梆安全副总裁赵宇此前公开表示,一个10人的团队可以在一个月内靠病毒打包纯赚150万元。

  “二次打包”的风险

无本暴利更坏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更危险的是,“打包党”会在破解某APP后,加入病毒、广告链或吸费指令等恶意程序。“中招”的用户大多都会遭遇频繁的广告骚扰、流量损失,严重的还可能被窃取密码与个人隐私等。

“以前,‘打包党’主要针对游戏与工具类软件,但现在,一些恶意‘打包党’瞄准的是支付类软件,直接恶意扣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李铁军说。

更有苦难言的是,用户在误下载并使用了经过“二次打包”的软件后,一旦遭遇损失,大多数软件开发者还得为此“背黑锅”。

中移指数大数据移动互联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阚志刚在日前中国移动应用安全媒体融合峰会上表示,目前约有12.6%的手机APP为恶意应用。

2014年11月,该研究院对国内几个主流应用商店前100名的APP进行安全测试,发现排名靠前的APP均遭受严重的破解和篡改等移动安全攻击。其中微信APP篡改攻击率达15.28%,各大应用商店一共存在514个微信APP,其中79个是假的。此外,超过95%的手机银行客户端的现有安全机制都存在严重的脆弱性。

不过,由此催生的是安全加固市场,在APP进入应用市场之前,对APP客户端进行加密、加壳保护,对抗逆向工程、代码注入等黑客行为。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大部分安全加固方案主要通过加壳、加密操作,只能对抗静态分析和简单的逆向工程。

但与此同时,恶意程序加固的问题也开始成为新的困扰。

有报道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何能强博士在此前的《2014中国网络安全论坛》上公开表示,2014年监测到的互联网上加固的安全应用程序超过7万个,恶意程序有7000多个。

据何能强介绍,2012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曾接到过一个关于仿冒微信客户端的举报事件,该恶意程序就是经过加固的。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揭秘恶意APP软件如何吸费:内置SP收费代码

作为集通讯、支付、社交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信息交互工具,一个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及平板电脑等)往往能装载一个现代人大部分的隐私与账户信息。也正因此,许多不法分子会以APP(应用程序)为掩护、“黑”进一部手机从而获取隐私信息与金钱财产。

中国移动官方新公布的警惕名单中,“s.spread.backup.a(僵尸相册)、s.system.ChaosEngine.a(混沌机器)、s.payment.pluginserver.a(伪诺基亚扣费补丁)”等恶意手机软件都榜上有名。

以“僵尸相册”为例,这类软件会通过短信链接进行传播,向用户发送短信“你有一条未读彩信相片,请免费下载安装彩信相册查看”,诱骗用户下载安装;安装后恶意软件隔一段时间就与后台联网并自动向某批号码发送短信。

这类软件安装后会自动运行,并在开机后自启。它们隐瞒用户发送短信,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手机资费,最终影响手机的正常使用。

其中,水货品牌与中小杂牌是恶意APP的重灾区。“现阶段我国存在众多小品牌手机甚至山寨手机,这些终端出厂时安装的软件很难保证。即便是一些大牌的手机商有时也防不胜防,部分员工会通过隐蔽手段把一些恶意APP装上去。”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恶意扣费何时休

作为监管部门授予的国内首批应用自律白名单企业,中国移动总结列举了多个“吸血”APP的运行特点。

为操作系统为Symbian 6.0第三版、第五版的手机终端用户“量身订作”的“吸血”APP,便是通过网络下载进行传播。恶意软件伪装成功能软件诱骗用户下载,用户下载安装后不显示图标,安装完成后在后台联网。一旦使用了这一APP,智能手机将会自动屏蔽10086短信,用户手机无法正常看到收到的10086短信。同时,这类软件会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手机后台自动联网,从而消耗客户网络漫游的资费。

此外,一些恶意广告APP会保持手机处理器后台长时间唤醒,用于上传和下载广告数据。这也造成有些用户手机的电量即便在待机状态也迅速消耗。有统计数据显示:每款恶意广告应用平均每天要消耗电量 630 mAh,相当于普通手机电池总容量的35%。

更有甚者,一些“恶意扣费”软件会自动拨打一些固定号码,并自动连接部分链接,从而在用户浑然不知时就产生一大笔费用。

这些APP之所以如此神通广大,是因为其在手机内置了一些SP收费(移动信息费,多为增值服务收费)代码,这些代码从一开始就以APP为掩护内置或下载到用户的手机中。对于非法获得利益,这些APP的设计者会与相关利益获得方进行分成。

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曾明发指出,智能手机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缴费渠道众多、收费方便。随着用户在手机中存留的信息越来越多,很多不法分子动了邪念,开发一些恶意代码、程序换取利益。恶意软件在手机终端中很容易进行扣费或窃取信息。

要命的是,对这些恶意扣费的软件,发现察觉都存在难度。曾明发说,手机恶意扣费主要是凭借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内嵌软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发送一些代码和信息,对用户进行扣费。运营商对用户的二次确认信息也会被屏蔽,从而使整个过程不被察觉,再加上不少用户对日常手机费用的帐单不太关注,因而使其实施犯罪更为隐蔽。

  弹窗链接暗藏陷阱

王艳辉告诉记者,在上游有专门的第三方公司提供恶意APP包,将一系列软件打包后一同装进去。而在下游的一些“专业”公司如今已可以做到出厂装机时在不开手机的情况下就把恶意APP装进去,并躲过厂家的出厂检验。如此里应外合,可谓防不胜防。

除通过APP产生上网流量与短信费用之外,窃取并多次贩卖手机使用者信息的做法也日渐猖獗。手机用户的金融账户、银行密码都暴露在高风险之下。

扎根于众多博彩、游戏APP中的广告彩页与弹窗广告常携带声色犬马的不良信息,部分用户被其吸引、点击相关页面后,便会被软件自动诱使下载插件或提供个人信息。前者往往带来难以根除的顽固软件和手机病毒,后者则有可能被不法分子使用作为日后窃取财务账户的依据。

此前美国电子安全公司“侦查墙”(snoopwall)对外宣称:手机APP库中非常受欢迎的手电筒软件就可能存在这样的“暗门”。一旦上述软件被运行,就可能盗取用户的隐私,比如通讯录、手机定位、信息内容,这些信息转而就被偷偷发送给市场调研公司或广告公司。

而在窃取账户密码方面,据360公司公开的数据:2013年其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手机支付及购物类恶意程序2962个。这些恶意程序可以盗取用户在智能终端上的支付帐号和密码,拦截并转发银行发来的短信,或直接洗劫支付账户中的资金余额。

在监管部门和大型厂商持续打击之下,各类APP“吸血”事件正转而变得愈发隐蔽和多样化。记者发现,今年高考期间,智能手机APP库中的高考真题测评软件便十分走俏,而在这些APP中不乏借高考名义恶意捆绑广告和弹窗的软件。

据悉,这些APP大多伪装成“高中文科理科汇”、“高考必备知识大全”等热门关键词,吸引用户下载并浏览。据360手机安全中心数据显示,今年高考前夕共有142款此类手机恶意软件出现。考生一旦安装,就将面临隐私被窃取、广告弹窗、手机后台私自下载软件、恶意扣费等多种风险。

在各类APP陷阱面前,专家劝告用户,必须提高警惕避免上当。曾明发表示,依靠现有技术,在Wifi环境下窃取用户信息已相对容易,这也使得一些专门阻击恶意手机软件的程序也应运而生。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恶意APP软件如何“吸血”

恶意APP软件如何“吸血”

作为集通讯、支付、社交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信息交互工具,一个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及平板电脑等)往往能装载一个现代人大部分的隐私与账户信息。也正因此,许多不法分子会以APP(应用程序)为掩护、“黑”进一部手机从而获取隐私信息与金钱财产。

中国移动官方新公布的警惕名单中,“s.spread.backup.a(僵尸相册)、s.system.ChaosEngine.a(混沌机器)、s.payment.pluginserver.a(伪诺基亚扣费补丁)”等恶意手机软件都榜上有名。

以“僵尸相册”为例,这类软件会通过短信链接进行传播,向用户发送短信“你有一条未读彩信相片,请免费下载安装彩信相册查看”,诱骗用户下载安装;安装后恶意软件隔一段时间就与后台联网并自动向某批号码发送短信。

这类软件安装后会自动运行,并在开机后自启。它们隐瞒用户发送短信,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手机资费,最终影响手机的正常使用。

其中,水货品牌与中小杂牌是恶意APP的重灾区。“现阶段我国存在众多小品牌手机甚至山寨手机,这些终端出厂时安装的软件很难保证。即便是一些大牌的手机商有时也防不胜防,部分员工会通过隐蔽手段把一些恶意APP装上去。”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恶意扣费何时休

作为监管部门授予的国内首批应用自律白名单企业,中国移动总结列举了多个“吸血”APP的运行特点。

为操作系统为Symbian 6.0第三版、第五版的手机终端用户“量身订作”的“吸血”APP,便是通过网络下载进行传播。恶意软件伪装成功能软件诱骗用户下载,用户下载安装后不显示图标,安装完成后在后台联网。一旦使用了这一APP,智能手机将会自动屏蔽10086短信,用户手机无法正常看到收到的10086短信。同时,这类软件会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手机后台自动联网,从而消耗客户网络漫游的资费。

此外,一些恶意广告APP会保持手机处理器后台长时间唤醒,用于上传和下载广告数据。这也造成有些用户手机的电量即便在待机状态也迅速消耗。有统计数据显示:每款恶意广告应用平均每天要消耗电量 630 mAh,相当于普通手机电池总容量的35%。

更有甚者,一些“恶意扣费”软件会自动拨打一些固定号码,并自动连接部分链接,从而在用户浑然不知时就产生一大笔费用。

这些APP之所以如此神通广大,是因为其在手机内置了一些SP收费(移动信息费,多为增值服务收费)代码,这些代码从一开始就以APP为掩护内置或下载到用户的手机中。对于非法获得利益,这些APP的设计者会与相关利益获得方进行分成。

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曾明发指出,智能手机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缴费渠道众多、收费方便。随着用户在手机中存留的信息越来越多,很多不法分子动了邪念,开发一些恶意代码、程序换取利益。恶意软件在手机终端中很容易进行扣费或窃取信息。

要命的是,对这些恶意扣费的软件,发现察觉都存在难度。曾明发说,手机恶意扣费主要是凭借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内嵌软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发送一些代码和信息,对用户进行扣费。运营商对用户的二次确认信息也会被屏蔽,从而使整个过程不被察觉,再加上不少用户对日常手机费用的帐单不太关注,因而使其实施犯罪更为隐蔽。

弹窗链接暗藏陷阱

王艳辉告诉记者,在上游有专门的第三方公司提供恶意APP包,将一系列软件打包后一同装进去。而在下游的一些“专业”公司如今已可以做到出厂装机时在不开手机的情况下就把恶意APP装进去,并躲过厂家的出厂检验。如此里应外合,可谓防不胜防。

除通过APP产生上网流量与短信费用之外,窃取并多次贩卖手机使用者信息的做法也日渐猖獗。手机用户的金融账户、银行密码都暴露在高风险之下。

扎根于众多博彩、游戏APP中的广告彩页与弹窗广告常携带声色犬马的不良信息,部分用户被其吸引、点击相关页面后,便会被软件自动诱使下载插件或提供个人信息。前者往往带来难以根除的顽固软件和手机病毒,后者则有可能被不法分子使用作为日后窃取财务账户的依据。

此前美国电子安全公司“侦查墙”(snoopwall)对外宣称:手机APP库中非常受欢迎的手电筒软件就可能存在这样的“暗门”。一旦上述软件被运行,就可能盗取用户的隐私,比如通讯录、手机定位、信息内容,这些信息转而就被偷偷发送给市场调研公司或广告公司。

而在窃取账户密码方面,据360公司公开的数据:2013年其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手机支付及购物类恶意程序2962个。这些恶意程序可以盗取用户在智能终端上的支付帐号和密码,拦截并转发银行发来的短信,或直接洗劫支付账户中的资金余额。

在监管部门和大型厂商持续打击之下,各类APP“吸血”事件正转而变得愈发隐蔽和多样化。记者发现,今年高考期间,智能手机APP库中的高考真题测评软件便十分走俏,而在这些APP中不乏借高考名义恶意捆绑广告和弹窗的软件。

据悉,这些APP大多伪装成“高中文科理科汇”、“高考必备知识大全”等热门关键词,吸引用户下载并浏览。据360手机安全中心数据显示,今年高考前夕共有142款此类手机恶意软件出现。考生一旦安装,就将面临隐私被窃取、广告弹窗、手机后台私自下载软件、恶意扣费等多种风险。

在各类APP陷阱面前,专家劝告用户,必须提高警惕避免上当。曾明发表示,依靠现有技术,在Wifi环境下窃取用户信息已相对容易,这也使得一些专门阻击恶意手机软件的程序也应运而生。

编辑:app外包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Twitter将使用APP用户数据提升广告系统定向能力,对于品牌将意味着什么?

Twitter公开宣布将会通过其App收集用户数据,用来提升针对品牌的广告系统定向能力。Twitter 提出“app graph” 概念,即通过其在iOS以及android系统的App来收集用户使用数据,累计而成的连续数据形成的用户特征图表,这将帮助他们的广告系统更加精确的定向用户的喜好,例如用户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App等。除此之外,Twitter也希望能够从Twitter App 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中,获得更多关于用户终端APP安装趋势以及App内提供的engagement ads 的数据洞察。

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Twitter 广告收入达到3.2亿美元,其中85%来自于移动广告的贡献。Twitter在移动端的发力,意图追赶Facebook在移动端的快速增长。就目前广告主对于社交媒体与用户行为洞察与数据的需求,Twitter希望此次能够通过对广告系统强化定向能力,帮助品牌提升Campaign的效果。

Twitter的这一升级广告系统的动作,对于广告主来讲究竟有怎样的意义?首先,这次提升定位能力的举措将会给品牌广告主提供更加精确定位的目标用户数据组合,相关品牌将能够更加聚焦于拉动用户App安装率以及目标用户的到达率等Campaign目标。其次,广告的形式通过聚焦于用户直接的点击,主要目标是能够帮助广告主将如此大规模的数字用户转变成品牌的潜在消费者。

为了更好的为广告主提供“精准”触达的机会,Twitter近期引入了“Offer”系统,这个系统允许用户通过点击广告直接完成付款。据Twitter公开表示,这个系统还在处于试验阶段,也主要是在美国地区进行测试。

品牌广告能够根据用户数据更加个性化展示,并且在Twitter上能够通过地域定向方式更加精准的完成全球范围内的的campaign。但是,因为Twitter的地理数据都来源于用户自主发起位置标签,而实际上用户在发Twitter时加上地理标签的比例并没有那么高,因此Twitter的基于地理位置的数据定向可能并没有那么有效。但是行业评论对于Twitter新launch的“offer”呼声很高,通过offer系统,未来Twitter可能会拓展其电子商务方面的业务,而对于品牌来讲,也将会有更多可能将线上的信息流直接与交易流程打通。

不过Twitter这么大方的宣布使用用户信息数据提升广告系统定向精准度,也会带来巨大的隐忧。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永远站在数字媒体们发展策略天平的两端,难以取舍,难以平衡。Twitter 将可能面临来自舆论的谴责,Twitter是否有权使用这些数据为满足其商业目的?是否会侵犯用户个人隐私?之前Twitter将广告性质的tweets直接插入到用户主页的时间线中,已经招致用户大量的不满和强烈的反对(国内可参见新浪微博,也已经使用这样的广告形式,但好像没有看到有用户对此不满。),精准广告出现在个人主页里,也将降低用户对于社交平台的信任度。

精准广告就像是为广告主量体裁衣,用的布料是广告主选择的目标用户数据。但是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哪些布料适合做西装,哪些布料适合做晚礼服,而哪些布料是永远不适合做成衣服的,需要裁缝们自己剪裁把握。当然对于用户数据使用与用户隐私的关系不是一个新话题,依然处于行业热议中。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国内的数字媒体平台没有一个能够大方的公开承认自己在广告系统中使用用户数据的算法原则和标准。

编辑:app外包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谁动了我的薯条?麦当劳叔叔推出护食APP

谁动了我的薯条?麦当劳叔叔推出护食APP

  什么是舍友? 舍友就是放桌上 500 块钱不会丢,买包瓜子回来就剩一堆瓜子皮。

这个例子其实揭示了吃货们的一大痛点:自己心爱的食物常常被熟人(比如舍友)偷吃,还抵死不承认。

于是,伟大的麦当劳叔叔决定出手了,他们居然丧心病狂的为吃货们专门推出了一款名为Fry Defender的护食 APP,大致是利用光感应器和摄像头把你的手机变成一个运动传感器(Motion sensor),只要你打开 APP 调成激活状态,把手机放在薯条旁边,任何嫌犯把手伸向薯条,手机就会呜啊呜啊的报警,当场擒获……这样你就可以先安心去洗澡或者做其他事情了。麦当劳这款 APP 的宣传视频也是非常逗逼,推荐大家看看。

这个设计其实还蛮有趣的,但我想了下,真正的吃货不应该是买回薯条之后,趁着它又脆又热乎的黄金时段马上吃掉吗?谁会在那个时候跑去洗澡……不过我觉得大家还是很有必要装下这款 APP 的,吃薯条的场景可能用不上,但吃辣条我敢说就绝对用得上了。

编辑:app外包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