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自助餐厅:餐饮O2O的变革主线

餐饮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团购的盛行,导致传统餐饮利润锐减,更激化了餐饮和团购之间的矛盾。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和自主空间,餐饮企业被迫开始自建互联网营销工具和平台。互联网自助餐厅人们的视野,并以一种迅猛的速度袭来。一场由互联网自助餐厅所带来的新的业态和经营结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它将深刻地影响中国餐饮行业未来的整体格局。

互联网自助餐厅的盛行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和行业渊源,与其说这是餐饮和团购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爆发,倒不如说是企业间竞争升级的一种体现,是新的经济形势催生的一种新的业态。面对餐饮店面租金的不断上涨以及餐饮门店被扩张现象,诸多餐饮商家难以承担沉重的成本压力,不少商家也开始在另谋出路。北京多来点公司推出的互联网自助餐厅,实行差异化的经营策略,为餐饮商家提供一个全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一)餐饮发展模式有待变革

现阶段,餐饮行业在经过早年间的高速发展之后,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开始逐渐呈现放缓之势,当下,部分餐饮企业仍存在问题,不容忽视,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各大餐饮企业还需努力。

一是餐饮经营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缺乏、深层次人才短缺等深层次矛盾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二是成本上涨,包括人力成本不断提高、房租成本、菜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等,而大多数成本上涨在一定时期内将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三是产业和市场集中度不高、进入壁垒较低、差异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依然困扰行业发展。

现阶段,餐饮行业已经进入以品牌竞争为主要内容的阶段,餐饮行业未来或将呈现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中小餐饮企业尤其要在此阶段加强自身的修炼,加强自身综合实力,同时更要克服当下难题。

相当一部分餐饮企业在度过了生存阶段后,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停滞不前。创业时期强调的突出的是企业的强项,而升级时期需要的则是去除企业的弱项。餐饮企业只有全面创新、规范运作、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进入一个全新发展境界。只有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借着企业文化构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和环境,营造新型盈利模式,才能从深层次上树立永续经营的理念,打造百年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需找准进军o2o对策

餐饮O2O营销所涵盖的推广方式多种多样,餐饮企业应该选择最适合并且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品牌效应的推广方式。曾经中国移动互联网上兴起了一股团购风潮,餐饮企业可以抓住这一趋势,和团购网站开展合作。但如果餐饮企业有足够的先见之明,则可以考虑单独建立自己的互联网自助餐厅,这样不仅可以迎合消费者自助化点单结账的需求,同时企业也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市场领先效应。

单凭团购以及线上推广并不足以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对餐饮企业的收入拉动也带有很大的投机成分,更可靠的方式还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整合营销传播,其传播策略与执行的持续性非常重要,通过不断增加最适合的方式,制定不断升级的互联网自助餐厅解决方案。对餐饮行业来讲,在进行互联网自助餐厅推广时,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市场教育和品牌口碑培养,形成第一波餐饮O2O品牌声浪冲击。通过线下引导的方式,将自助化点餐的优势大量曝光出去,只有这个基本要素具备了,谈互动才比较现实。当市场影响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以脱颖而出,实现飞跃。

在一个容量有限的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自助餐厅悄然兴起势必会对团购产生一定的冲击。首先,互联网自助餐厅的兴起分剥出一部分的团购市场份额,让团购在移动互联网中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互联网自助餐厅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更强,新兴业态有可能演化成一行业趋势,从而削弱团购价格的影响力;由互联网自助餐厅带来的经营革命有可能颠覆现有的行业格局,直接导致一些传统餐饮消失于市场洪流。

餐饮品牌不断的发展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仅关注价格、服务,更关注餐饮品牌的知名度和商家的美誉度。如果餐饮企业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市场经营理念中,肯定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被市场无情地淘汰。采用线上和线下相互引流的方式来充分调动线上线下的资源。线下的优惠券到线上实现,线上的礼品到线下领取,并在营销推广策略上尝试将线上与线下进行打通。与此同时,还根据线上消费群对于产品个性化的追求,推出了一大批针对性的菜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互联网自助餐厅支撑升级

现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成熟,各大餐饮企业的发展也开始看准这一市场行情,部分餐饮企业都在积极采取电商模式,进行O2O模式探讨,这对于整个餐饮行业来说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挑战。

2014年,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而眼下风行的互联网自助餐厅正悄然改变着这个行业的格局,这种模式将重整传统餐饮行业,引领一场变革。互联网自助餐厅正悄然改变着整个餐饮行业,通过合纵连横的餐饮O2O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联营,打通中国餐饮万亿级市场,来勾补产业发展中服务与渠道的缝隙与断层,以更温和更稳健的方式,带动整个餐饮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互联网自助餐厅就是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餐饮营销多渠道的简单叠加,线上线下相互打通,实现一体化运作。互联网自助餐厅主要是通过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社会化营销为切入点,运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线上的网络推广、社会化营销、微博、微信等渠道实现营销拓展。同时通过线下的消费实现信息反馈以及二次营销传播。

互联网自助餐厅模式的行业变革,必定会带来巨大的惊喜。首先,在互联网自助餐厅模式的大格局下,各大餐饮能够迅速对自身经营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对经营管理进行改革,优化组合各种营销资源。其次,在餐饮企业促进消费者自助点餐时,餐饮企业的工作重心会转向菜品开发和经营管理上,这就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了好菜品和服务,更广泛的营销渠道,消费者的消费率和满意度会上升,这样,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会随之提升。

互联网自助餐厅不仅可以支持消费者线上支付,也可以实现到店支付,支付信息会成为商家了解消费者消费信息的渠道;对消费者而言,互联网自助餐厅提供丰富、全面、及时的消费信息,能够快捷筛选商家和服务;对服务提供商来说,则带来大规模高黏度的消费者,进而能争取到更多的商家资源。掌握庞大的消费者数据资源,还能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十大餐饮O2O类别,创业机会在井喷!

餐饮行业是互联网下沉最早被带动的行业之一,也是最容易被o2o化的行业。餐饮O2O随着整个互联网生态的下沉,迎来最好的创业时间段。餐饮O2O当中优秀的创业团队有着同一个共性:强大的地推能力和高效执行力。
O2O兴起,无疑已成为这几年的创业最热的热点。看了些最近的商业计划书,发现很多创业者大谈O2O,意想成O2O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不然,O2O只是整个互联网大生态下沉中,任何行业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所有行业被在互联网的潮汐慢慢浸没,这个过程就是O2O,所以O2O没什么稀奇,迟早都要被浸没,只是有些行业快一些,有些行业慢一些而已。在互联网下沉的过程,时下的时间点可谓是最佳的风口,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创业热情高涨,另一方面,正如罗振宇讲的:90后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人口红利为互联网生态这次下沉提供了天然的不需教化的用户。

餐饮行业是互联网下沉最早被带动的行业之一,也是最容易被O2O化的行业。餐饮行业其体量足够的大,细分行业足够广,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很好创业生态,相对其他行业更容易入手,也更容易被投资人所看懂,所以该行业一直被投资人所青睐。但O2O创业切入点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切点如一把刀的刀尖,是撕开市场的口子的开始。以下是我以个人观点整理的餐饮O2O创业分类,仅做参考:

第一类,点评类,最早一波以本地餐饮信息分类切入的互联网企业,在O2O蓬勃发展的今天,以成老大哥级别。首屈一指当属大众点评,今年年初更是获得腾讯4亿美金入股,可见其在O2O领域当中的重量级地位。大众点评已从最初餐饮点评,渗透到O2O各个细分领域。当年,杭州也曾冒出原本可以大众点评抗衡的企业——口碑网,也是阿里出手投资的第一个项目,然后并入雅虎中国,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错过了一个成为O2O领域的巨头机会。国外典型点评类代表Yelp,Yelp是目前美国最大点评类网站,创始人杰里米·斯多普尔曼来自于著名的PayPal黑帮,Yelp曾经收到Google收购邀约,苹果的乔帮主曾致力其放弃Google收购邀约,成就了2012年3月Yelp成功IPO,目前市值超过50亿美金。

第二类,团购类,以餐饮团购为切入点。2010年团购兴起,随之而来是“百团大战”,团购网站遍地开花,可最后脱颖而出屈指可数。2011年,阿里5000美金领头的美团,如今发展最为迅猛,像美团这样的团队拉出去卖保险,也能做一个牛逼企业。而当年估值曾高达11亿美金的拉手网,最近被民企三胞集团收购,最终沦为传统企业转型O2O的工具。国外典型代表为团购鼻祖Groupon,2011 年11月上市,目前市值为40亿美金。

第三类,点餐服务类,以网上点餐切入点,为用户提供线上点餐服务,商家自行配送。不同于点评类与团购类渗透电影、旅游、美容等O2O各个细分领域,而是只聚焦于餐饮,以饿了么、淘点点为代表。该领域创业机会丛生,今年大众点评8000万美金领投订餐平台饿了么,奠定饿了么行业老大地位。此外,阿里深入布局餐饮O2O,据称阿里将往餐厅派驻店人员,职责就是推广淘点点手机应用,该类创业企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国外典型代表GrubHub Seamless,由GrubHub 和Seamless两家外卖配送服务商在2013年合并而成,2014年上市,目前市值29亿美金,2013年有600万美金的盈利。

第四类,第三方配送服务,切入点外卖配送。自有配送切入,扮演搬运工角色,为餐厅增加服务半径,节省人力成本。这个模式是餐饮O2O创业中模式最重的一种,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逐个城市来拓展。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拿到B轮的点我吧外卖网和拿到D轮的到家美食汇。该领域已经开始深度垂直化,包括了只做老外餐厅配送——Sherpas,和最近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出手投资的专业火锅外卖配送——挑食。此外,这类项目具有“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概念,更是给了未来餐饮外卖以外拓展的想象空间。国外典型代表是日本出前馆,日本最大规模的外送订购网站之一,配送品类已不限于餐饮。

第五类,预定服务类,以订餐、订台等服务为切入点,提供便捷的到店服务,实则为商家提供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易淘食、大嘴巴为代表,为商户提供SaaS应用,将自己餐饮管理系统与餐饮商户ERP系统有效整合,让商家可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进行预定管理、精确营销、会员管理、菜单管理等。易淘食已在9月活动B轮融资,大嘴巴阿里系黄金团队创业,更是获得大众点评5月战略性投资。国外典型代表OpenTable,今年6月,在线旅游巨头Priceline亿24.4亿美金的价格对其进行收购,2013年实现3300万美金的净利,同时英国今年上市公司Just Eat,市值14.7英镑,净利1410英镑。

第六类,社交类,以美食分享和交友切入。这类项目涉及到社交,必须有趣、有料。例如,饭本,一款基于社交关系找餐馆的应用,通过好友和大人为你解决吃饭问题;美食美刻,一款美食图片分享平台,兴趣社交平台;食遇,一款美食社交约会应用,帮助用户解决“找吃难”、“和谁吃”的问题。此类创业项目,将会是接来下创业热门,以及投资热点。找到行业痛点,激发餐饮社交需求,会涌现一批优秀项目。

第七类,菜谱类,以餐饮中的菜谱切入。比较典型的事好豆网和下厨房,他们专注于家庭烹饪,提供海量的菜谱做法。目前好豆网有超过3000万的用户,下厨房超过1300万用户,这类项目接下里势必往“offline”这一端开始尝试,开始挖掘即有用户价值。

第八类,健康塑身类,以减肥和健康切入。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加快,赚女性用户的钱永远是最好的选择,以减肥切入,绝对是刚需亮眼的。如Yota美食,专为女性提供减肥瘦身餐、养颜餐、工作餐、素食餐、孕期餐等,由专业营养师与医师团队为轻体力劳动人士量身定制,热量值低、营养均衡的套餐,很容易受到女性喜爱。此外还有个叫HeyJuice项目,科学配比的冷压鲜榨果蔬汁,用果蔬汁完全替代三餐,做到断食,让女性疯狂不已。不久将来,基于减肥和健康需求此类创业项目将层出不穷。

第九类,新型品牌类电商,借助互联网思维和传播,迅速打造互联网特色品牌。在互联网时代,总有一些技能是传统企业学不会的,借助互联网玩转传播,迅速建立品牌。例如,叫个鸭子,另辟蹊径,用新配方新做法做鸭子,以好玩的心态做产品,借助朋友圈病毒式传播,迅速建立品牌。

第十类,连锁品牌类,基于已有品牌的影响力和门店数,进行O2O转型升级。俏江南、小南国、老娘舅、KFC、麦当劳、必胜客等,此类项目,大部分都是尝试性线下往线上走,对自身的升级和业务拓展的尝试,会走的艰难些,不像新型品牌类电商没有任何包袱,需要拖着庞大“身躯”。

餐饮O2O随着整个互联网生态的下沉,迎来最好的创业时间段,简单列举了10类关于餐饮O2O的大致方向,可以看出此类创业选对切入点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切入点,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当然选对了切入点,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餐饮O2O当中优秀的创业团队有着同一个共性,强大的地推能力和高效执行力。此外,餐饮O2O深度垂直化是其发展的趋势,未来各类奇葩项目不断涌现。

什么样的O2O公司是好公司

前几天,一条关于叮咚小区资金链断裂的新闻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这家由上海知名母婴社区丫丫网创办的主打社区O2O的项目,曾经高调宣布天使融资1亿元RMB,之后我们频繁地在地铁看到他们的广告。

而随之而来的用户,则开始吐槽其产品设计和用户门槛设置;也有一些评论家们不禁唏嘘“这拿了一亿的产品也太……”。

虽然后来叮咚小区官方澄清了所谓的“资金断裂”传闻,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这个项目可能现在活得并不好。

相对于叮咚小区的高调,这一轮从2012年开始兴起的所谓O2O概念热潮中的公司或多或少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彼时,经纬创投也开始在各个细分领域的O2O进行布局:

截至到今天我们投资的O2O类相关公司已经超过20家,涵盖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婚庆、丽人、生活服务、汽车等方方面面;他们中的“佼佼者”可能已经融资多次,估值N亿美金,并且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龙头老大。

但我们也知道其实更多的O2O企业似乎在一波又一波的讨论中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当然从创业成功率的角度看这也是正常的,最为痛苦得或许只有我们这些VC了。

那么从整体角度出发,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O2O类公司的发展呢?我的核心观点有三个:

1、多用“交易”的角度去看待这类公司;

2、初期这类公司可能都是“慢”的;

3、小范围模式走通的优先级要远远高于所谓的覆盖量;

“交易”

今天这个时点优秀的O2O类公司其实都是在做“交易”,用交易的角度看O2O公司更容易分辨什么方向在现在这个时点相对更容易发展起来。

不同类别公司之间的区别都可以用诸如平台方的参与程度、职责边界、毛利水平等看上去“简单粗暴”的指标来衡量。

而同时我们也容易比较出同类目下不同O2O公司的差异,比如/用户哪里来,获取成本如何?交易物/服务谁来提供,获取成本如何?交易最后实现的成本/难易度/时间长度是怎么样的?交易频率是怎么样的?交易额度是怎么样的?

而所有的这些考核指标其实在每个人心中的得分都不同,那么最后选择看好谁,不看好谁也就是所谓的“眼光”和“判断”了。

类似的角度在我们投资快的的时候被多次采用;从个人角度,我更愿意把打车类应用划分到所谓的泛的交易平台概念,今天打车软件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个交易所发生的费用不在平台上流转,但这可能是暂时的,或者未来有其他尝试收入的可能(商务车的尝试已经开始)。

而把概念放大到整个O2O领域,其实绝大多数创业项目做的事情只有一个:促成交易。比如找餐馆的项目、找保姆的项目、找驾校的项目,甚至是找借款人贷款人的项目(P2P)、找教育机构和课程的项目。

打车这个交易相对于其他交易,从重复购买率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考量,其交易达成可能性都高出其他交易N个量级……当然它也有问题,比如单价低、存在一定可替代性等,但这世上哪有完美的生意?

“慢”与“快”

由于O2O类企业在初期需要和已有的线下行业发生比较大的“交集”,很难有项目第一天就会找到那根“一针扎破天”的“针”,所以尝试各种可能的突破点和切入方式是各种O2O类公司在发展初期都极为常见的运营方式。

线下越传统、参与整个交易的环节越多、服务越不标准的细分行业的O2O类项目越容易在初期“慢”,比如美容/美发行业、装修行业,我们也都在类似行业有过布局。

在这些行业中的O2O项目如果希望其在初期就把交易流程完全走通是不现实的,而投资标的的选择我们则更偏向于选择那些了解线下行业,又了解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方式和流量获取方式的“综合性”团队。

投资后充分信任创业团队,并给足够的时间让团队去尝试各种可能性,以图找到突破点。

当然也有项目从初始就把所有的环节都揽在自己身上,那么这类项目就必然要选择一个“小”行业作为切入,比如最近非常多的用互联网思维卖小龙虾的项目。

小范围模式走通

沿袭“慢”的逻辑,在初期摸索的过程中O2O类项目一般会积累用户和商户(或者平台本身就是商户的“变种”。优秀的O2O项目会在某个时点找到模式走通的“最短路径”,而所谓的走通是通过并不大的用户覆盖和商户数量,在小范围内的走通之后迅速把模式放大到更大的范围中。

在初期就力图大面积用户覆盖和商户覆盖的项目往往都较难执行,比如前面提及的叮咚小区。而从交易的角度衡量就是即便你有了一定量的用户,也有了一定量的你希望在你平台上的商家,但因为匹配很难,所以交易的成功率极低,平台的价值就没有了。

我们投资的外卖订餐类网站饿了么即是小范围模式走通后迅速拓展的最好例子。这家今天这个时点日订单超过100万的全国最大外卖网站是在校园市场起家的。

外卖这一业务所有人要做的时候都要面对“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饿了么采取的方式就是把交易范围缩小到可控的范围:大学校园。这个切入点的选择使得平台在初期执行难度骤降,交易效率极大提升。在吃透了校园市场之后,饿了么自然而然的顺延到白领市场。

当然以上所有的内容都是“纸上谈兵”,对于任何一个O2O类的创业者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比我上面罗列的要多得多,这其实也是为什么今天这个时点一旦这类项目有一定的执行效果(即我前面所说的在小范围内模式跑通),VC就会蜂拥而至的重要原因

什么样的O2O产品能满足用户和商家的需求

与其说什么样的O2O产品,不如说什么样的产品能满足我们本地的用户的需求以及商家的需求,并且能让用户与商家连接起来。

1、本地O2O产品的几种类型之我见

我认为现在的本地化O2O产品可以分为4种类型:入口型、平台型、垂直型、本地社交媒体型

①入口型:我们知道PC上网的入口是百度、购物是淘宝、社交是QQ之类,他们分别连接了人和信息、人和商品、人和人,在本地,如何利用移动端链接人和本地服务的入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人在移动端的入口需求有,社交需求(微信)、信息需求(浏览器、今日头条等)、购物需求(淘宝、京东等)、wifi需求(商用wifi等)。

②平台型:基本大公司都想做平台型的产品,因为平台型的产品大气、复制简单、容易受投资者亲赖,但是本地

服务行业受地方约束太厉害,而且每个地方可能的文化都不一样,这样也需要更强的地推能力。所以平台型的O2O产品目前还没有做的特别好的。平台型的产品如:团购、淘点点、大众点评、58同城之类。

③垂直型:因为本地化的特性,平台型的产品很难覆盖,也很难扑捉到每个行业的特性和需求,所以垂直型的产品应运而生,很多小团队会选择垂直型的产品进入市场。选择一个行业的产品深耕,这也是我本人看好的方向,因为只有深入到行业里才能更好的了解用户及商家的需求,才能服务好。因为O2O是一个非常需要服务的行业,因为服务是很难标准化的。现在也有很多垂直型的O2O产品获得的小成功:如饿了么、阿姨帮、到喜啦、打车应用、叮咚小区等。

④本地社交媒体型:之所以我把这个也列为本地O2O产品的类型,是因为本地社区的舆论导向对本地消费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如著名的本地社区篱笆网、19楼以及地宝网等。虽然他们目前还没有单独的O2O产品去解决本地用户的需求,但是以他们的社区媒体属性,利用活动、新闻导向影响消费者或带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能获得一杯羹,而且本地网站也在积极探索利用O2O产品结合本地社区的模式来进军。如19楼的好店、南昌圈圈网的南昌找好店等。

2、产品需要满足什么特性才能有市场?

O2O要颠覆的并不是商家本身,而是商家的某一个低效率环节,利用用户与商家的信息不对称,让用户能更快的知道,缩短靠自然增长带来新客的时间。

①解决需求或痛点:比如团购能解决商家的客源问题、打车应用能解决用户打不到车的问题、婚嫁APP能解决用户定婚宴酒席的问题。

②高频次或低频次:这个就需要分情况了,消费频次高的且单价低的需要高频次,如美食、家政等。像一些低频次的也不一定没有市场,如装修、婚宴这些可能只需要使用一次的,但是能解决问题的也可以。

③性价比高:使用这个产品能为我省时间或者省钱、或者能帮我更好的决策 这就是一种成功。

④标准化门槛低:很多本地商家的互联网程度不高,让他们学习互联网的成本很高,所以做出容易上手且进入门槛低的产品才能获得商家的支持

3、为什么很多O2O产品做不起来?

我觉得一个是心太大,比如大公司想做平台,如淘宝想把B2C复制到O2O上,却不知道O2O本地化属性重,很难用一个平台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又不屑于去做地推,所以淘宝O2O没做起来。在这点上团购网站就做的更接地气了。像一些小而美的产品其实做的也不错,昨天安装了一个叮咚小区,就是以小区做为基点的O2O。为小区的人民先提供基础服务,如停水停电公告、家政等实用信息,再扩展的到小区附近的优惠、美食等。我觉得这个就很踏实,不浮夸。

让应用在App Store中出人头地的12种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再好的产品若是没有个天王天后的代言,就会很快地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相应的,在App Store中讨生活的应用程序也一样,如果不对其进行推广宣传,也许连被遗忘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根本就没人记住过它。所以,当你闯过应用的开发、设计以及审批等一系列关口时,要铭记,对它进行推广也是相当重要的。

1. 告诉你现有的观众关于你的应用

如果你还不知道你现有的观众有哪些,那么这恰好是一次研究的机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目标用户是谁。其实向大家介绍应用信息的方式很多,一是,在自己的网站主页上展现这一作品,并添加一个明确的“在App Store上下载”的按钮;二是,如果你有博客或者新闻版面,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发表一篇展示应用的文章,当然,最好带有应用的截图、特色介绍和尽可能多的炫酷细节描述;三是,实施社交战略,不过要记住一点,如今大家接触社交网络大多使用的是手机。如果你已经获得了那些对你内容感兴趣的客户或订阅者的邮件列表,最好的做法是,使用给他们发简讯的方式来告知应用信息。

2. SEO和关键字研究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在寻找应用时,几乎不会使用应用的全称来进行搜索。通常使用类似“拼图游戏”、“文档阅读器”和“心率”等关键字查询。这意味着,你不得不做好关键词的研究,就像网站或广告的搜索一样,在App Store里用相应关键字来描述应用的标题和介绍。

对于如何更好的策划你的SEO和关键词的研究,具体方法点一下吧。

3. 在应用网站上分享

利用与应用相关的论坛、评论网站、新闻网站和博客等来提升应用的活跃度,参与对话、评论文章和请求评论你的应用等方式。

这里有一些很好的网站,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开始:

 

  • iPhoneApplicationList
  • AppAdvice
  • 148Apps
  • MacWorld
  • TheiPhoneAppReview
  • AppSpy

 

4. 线上与线下公关

如果你有公关专家和你一起工作的话,那么他们会帮你关注这一部分。线上公关会为你搜集你所在行业及技术领域的那些领头网站,为以后的推广助力。而线下公关的作为则是取决于你的目标用户及他们的所在行业。如果了解用户喜爱阅读的杂志,可以考虑使用二维码的方式将你的应用广告投入其中。如果你没有一个公关或相应的预算的话,这些操作就只能自己去实施。

5. 优惠码

你可以为你的每个应用版本请求100个优惠码。要明智的使用这些,不要一次性的进行请求,除非你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关于使用,优惠码会在几周后过期并只能使用一次,而且通过优惠码下载应用的用户不能对其进行打分和评论。

一些公司会在Twitter上发布一些优惠码,让他们的追随者去吸引那些还未使用过的人;而其他的公司则会将优惠码赋予博客或新闻工作者来获得相关评论。

关于如何兑换优惠码,你可以进入Apple开发者网站来了解。

6. 广告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预算,在应用上线几个月之前,你就应该着手设计策略。在一些经常出现应用消息的网站做广告,并在大众经常闲逛的地方赞助发表文章,以及充分利用社交网站的高推广性的优势。

7. 分享视频

如果你没有打造高大上视频的预算,也不要惊慌,你仍然可以创建自己的视频区展示如何使用应用。若效果不错,你可以将其上传到一些大型的视频网站上,以最小费用来快速而又有效的传达应用信息。

8. 本地化应用程序

当你的应用不仅仅在一个国家使用时,要确保可以高质量的翻译你的标题及描述。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App Store,在其中,你高质量描述的应用完全可以在那些被翻译的各种坑爹的应用中脱颖而出,要抓住每个可以制胜的机会。

9. 让它更易分享

用户的分享对于应用来说也是一种宣传,所以要确保你的应用能够很容易的进行共享。那如何更好的达到效果?一是,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对那些分享应用的用户实施相应的奖励。二是,用户操作游戏结束后,可以让用户将分数分享到一些社交网站上,当然这不是强制性的,在晒分数之前要询问用户是否执行这一操作。

10. 合作

寻找一些吸引观众的应用,但要与你不构成竞争,将你应用的推广广告置入其中。其实,这一情况大多是来自同一开发者的内部交叉推广,不过也存在在应用中显示其他家应用广告的现象。所以,要学会交叉推广,学会相互合作,尽量增加应用的曝光度。

11. 建立网站

在应用上线前几个星期,创建一个专为展示和推广应用的网站。在上线之前,收集那些活跃度高的用户的邮件信息给予奖励(例如:奖励优惠码)。

一旦应用上线,就应该将主页更改为最简洁的设计风格,使用明确的“在App Store上下载”按钮引领用户去操作,类似Instagram或Pheed这两强大示例。

12. 尽全力投入

在制作应用时要竭尽全力,不要偷工减料。一个好的应用应该拥有强大的功能、精美的设计,最好的宣传就是一个好的口碑,这样你的应用就能在App Store中出人头地。要记住,无论做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对待用户,你会发现,用户对于应用的小bug的宽容度要比糟糕的服务大的多。

移动搜索激发长尾App开发者转型

日前,百度发布了2013年第三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洞察并指出移动互联网在用户属性、用户行为、应用分发下载、应用使用、移动搜索等方面的最新发展态势。

事实上,各类应用的存在是移动互联网竞争和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些应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一致待遇,“二八原则“与”马太效应“正在加剧上演。
低频

Native App应用发展放缓,生存不易

百度Q3移动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Android日活跃用户达到2.7亿,用户每天人均使用时长突破150分钟;生活娱乐工具、视频、浏览器等高频或入口级应用受到用户青睐,腾讯、百度等巨头公司产品在安装量和日活跃用户量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与高频和入口型Native App应用良好的发展状况相比,大部分中长尾应用的生存环境却在持续恶化。虽然每个用户手机里的安装应用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17个,但是,用户每天使用的应用数量却同比减少了1.3个。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Native APP头部效应的加剧进一步蚕食着众多中长尾应用的生存空间。

今年年初,应用开发者黄峻的一篇题为《个人手机游戏开发者之死》曾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文章指出独立开发者遇到的困境已经危及生存,更勿论谈梦想的资本。因为应用商店分发模式的根本性缺陷在于:99.9%的中长尾应用下载量仅仅占到总下载量的30%,即使长尾App开发者花大价钱通过各种推广渠道到达用户,获得安装,后续使用率也很低,沦为“使用一次郎”,安装即死。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发渠道,大量的应用被埋没,用户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也就是说应用开发者和用户需求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通道,还存在着一种“暗黑“状态。

如此冰火两重天的生存态势,使广大应用开发者迫切的寻求新发展路径。这也就可以理解,当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李明远在MDCC 2013移动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布百度轻应用平台将于2013年12月全部开放时,整个行业一片沸腾的状况也就可以理解了。

“移动搜索+轻应用”建立新分发规则

根据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13年第三季度,百度系分发平台以40.6%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遥遥领先其他分发平台。应该说这既源于百度系旗下百度手机助手、91助手及安卓市场的应用商店分发模式,也依赖于“移动搜索+轻应用”的全新分发模式,即借助百度移动搜索带来的强大用户和流量需求分发能力,更好的满足更多低频和长尾应用的分发,实现应用的高价值变现,从而与传统应用商店模式互补,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报告显示大部分游戏类与生活娱乐工具以及生活服务类低频应用,由于极低的下载量和打开率,更适合以轻应用的形态依附于移动搜索、浏览器等平台型应用而存在,基于移动搜索的轻应用分发模式,将“应用找用户”转变为“用户找应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应用商店分发规则带来的“暗黑“状态,而且可以有效改善中长尾低频应用开发者的生存环境。尤其是随着Android用户成熟度提高,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轻应用”分发模式,将成为低频应用的最佳出路。

轻应用反向拉动移动搜索快速提升

报告也指出用户对于生活服务、教育、健康保健的需求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大量轻应用为百度带来了更好的移动搜索使用体验,满足了“即搜即用”的需求,用户将移动搜索作为线上和线下生活服务入口的趋势也越来越强。与普通手机用户相比订阅了轻应用的用户在使用时长和启动频次上增长高达12%。

在百度公司CEO李彦宏看来,“百度移动应用分发在未来的格局中兼具入口建设与发展支撑的双重要义。“而目前,手机百度客户端高达4亿的用户量和超过80%的移动搜索市场份额也将为百度在移动端开放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平台、入口基础。这也意味着百度移动搜索已经开始更加全面、精准地承载了用户对低频和长尾APP的需求,而手机百度客户端也将成为承载轻应用的最大容器。

说到底,轻应用分发还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移动互联网行业里的弱小者想取得好的发展靠单打独斗是要不得的,看准局势、择良木而栖充分利用巨头的力量才是王道,而巨头们也可据此继续开疆拓土、巩固自身实力,对用户来说,改变应用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暗黑”状态无疑能为自身带来更好的服务,百度开放“轻应用“将是对用户、开发者、百度自身的多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