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手机app)市场步入衰退期 2015年国产手机(手机app)怎么玩

继小米手机成功之后,曾经昙花一现的“互联网手机”再次卷土重来。

1月28日,刚刚推出超级汽车的乐视宣布打造“超级手机”,并且要打造手机行业的新模式――“生态派”。与此同时,阿里巴巴、360、百度相继入局,不过与乐视不同的是,阿里巴巴、360、百度相继选择与魅族、酷派、联想合作,借道挤入手机市场。

但事实上,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然步入了衰退期。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3.89亿台,相比2013年的4.23亿台下降了8.2%。

华为、小米等领先厂商均宣称2015年出货量要大幅增加,而市场玩家又越来越多,狼多肉少,怎么分?

  生态派和利润派的两极分化

2014年,小米堪称成长最快的智能手机。该公司宣布销售手机6112万台,销售额为743亿元, 但未公布利润。

2013年小米销售手机1700万台,营业收入为265.83亿元,净利润为3.47亿元,利润率仅1.8%。但很显然,雷军志不在手机这点眼前的利润,整个2014年,小米启动“手机连接一切”的战略,开发了智能手环、路由器、电视、空气净化器、空调等多种硬件。雷军的玩法是,以手机为入口搭建封闭的硬件生态,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硬件成本,同时通过软件和内容获益,并且在未来启动大数据经营。

2014年底的两个月,小米支出接近80亿元,在内容、硬件领域频繁布局,这些疯狂的并购都是围绕那个庞大的生态帝国而展开,以图未来的巨大利益。

小米的模式令人叹为观止,也吸引了不少重量级玩家。2015年1月28日,乐视宣布正式进军手机领域,并且旗帜鲜明表示要打造“生态派”。至2012年推出超级电视以来,乐视为家庭互联网搭建了包括LeUI系统、终端、视频应用、电商平台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如今,乐视希望把这一系统延伸至汽车、手机。

除乐视之外,阿里巴巴联合魅族、360与酷派合资,甚至最近有传闻称百度也将入股联想旗下的神器工场,该公司的定位就是打造包括手机、路由器、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在内的智能生态。

事实上,早在2012年,阿里巴巴、360、百度就曾高调推出自有品牌手机,但均昙花一现。如今,他们卷土重来,国产手机的“生态派”正在迅速壮大。

“生态派”正在延续互联网企业“烧钱抢用户”的习惯。得到阿里巴巴支持的魅族于近日发布了售价699元的魅蓝,与小米不久前发布的红米2售价相同,但硬件参数却优于后者。而小米则计划发布499元、甚至399元等更低价的手机,希望通过低端市场迅速扩大用户、壮大生态。

在生态派冀望未来的庞大用户赚钱,一些手机厂商更务实地选择了眼前的利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华为。据赛诺咨询报告,2014年,国产手机在份额上升的同时,平均价格也在不断走高。2013年1月-2014年9月,国产手机平均价格从875元增至916元,而华为平均价格则从803元增至1215元。而这,主要得益于华为在2014年推出P7、MATE7等高端产品。华为P7上市半年后销量已经超过了400万台,MATE7销量超过200万台,2014年,华为高端旗舰智能机销量占比达到18%,并且,华为计划2015年继续提高这一比例。

除华为之外,OPPO、vivo的中高端定位也收获较高利润。据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老杳)测算:“2014年,OPPO、vivo的销量基本都是3000万左右,但他们利润高达30亿,领先国内企业。”

  中国市场步入衰退

但无论是生态派还是利润派,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然进入衰退期。根据中国通信信息研究院(原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数据,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3.89亿台,相比2013年的4.23亿下降了8.2%。而在2012、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还保持着166.8%、64.1%的高增速。

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下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各大手机厂商宣布的出货量却在暴涨。

1月27日,华为宣布其201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7500万,同比增长45%,同比上涨45%,暂居榜首。而据IDC统计,联想2014年四个季度出货量累计7030万部,排名第二,不过,该结果并未统计MOTO前三季度的销量。小米紧随其后,雷军在1月5日曾公布:2014年,小米手机出货量6112万部,相比于2013年的1870万部增长了227%。

此外,酷派、中兴、TCL智能机出货量均在4000-500万之间,而OPPO、vivo接近3000万。此外,据了解,金立2014年的出货量也接近2000万。

这排名前九的国产手机厂商出货量累计超过4亿,同比2013年增长超过50%。其中一部分增长来自三星让出的市场,而另一部分则是海外。

目前,TCL在国产手机中拥有最大的海外份额,其7349万的销量中仅900万来自国内,其余6400余万主要借助旗下阿尔卡特品牌在欧洲、拉美市场的收获。

除TCL之外,华为、中兴也早已开启国际化布局。据悉,目前华为海外营收已经超过了国内,占比达到了52%。并且在11个重点国家中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比如,在缅甸市场份额高达50%,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市场份额为16%,而在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市场份额均超过7%。

根据IDC统计,小米已取代LG,与华为、联想一同杀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三家厂商一起占据了全球17.26%的份额。

根据目前已公布规划,华为、联想、小米、TCL均计划2015年出货超过1亿台手机,增速均超过40%。倘若中国市场2015年继续下行,那么唯一的增长空间只有海外市场。

但需要指出,对于小米、OPPO、vivo、金立、酷派而言,缺少专利储备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一旦进入国际市场,不可避免会遇到频繁的专利诉讼,但他们目前还不具备应对专利纠纷的经验。

而没有专利之忧的华为、中兴、联想、TCL,虽在部分市场站稳脚跟,却很难像三星、苹果一样能形成全面布局。一位TCL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当地的文化理念、消费特色,还是本土化的团队管理,都需要投入时间、资金去耐心经营,没有其他办法。”

  渠道挑战

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国产手机还要面对一个相同的问题:渠道。

目前,国内九大厂商的渠道积累各不相同。

作为唯一的“新秀”,小米自成立以来就凭互联网营销一骑绝尘。赛诺咨询调查指出:2014年1-11月,小米线上销量达到2400万,线下销量为1800万,线上比例接近60%。而且,由于线上用户更依赖于“口碑”,且小米在2013年为其线上销售完善了仓储、物流、售后等大量基础配套,小米开始在线上市场形成越来越强的卡位优势。

而中华酷联,则更多依赖于三大运营商渠道。据中国移动统计,2014年全年,中国移动渠道手机销量超过8000万,占全国手机市场超过20%。TCL也主要是依托旗下阿尔卡特在全球积累的运营商渠道,得以在欧洲、拉美实现丰收,2014年智能机、功能机总销量7349万。

OPPO、vivo、金立依靠多年累积的公开渠道深耕市场。王艳辉告诉记者:“OPPO、vivo十多年前经营VCD时就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渠道,甚至覆盖到县级区域,其他企业均难以望其项背。”

目前,国内公开渠道、运营商渠道、线上渠道基本维持比例为40%、40%、20%。但由于,运营商减少手机补贴,运营商渠道影响力日益衰退,而电商渠道的占比则不断提升。“预计2016年,三大渠道基本会三分天下。”Gartner首席分析师吕俊宽如此预测。他指出:“这两年,可以看到国产手机厂商在不断调整他们的渠道布局。”

华为、中兴均曾公开表态,要摆脱对运营商的依赖,并分别推出了荣耀、努比亚作为线上品牌。除此之外,2014年下半年,华为开始大量建设线下渠道,去年一年开设了300多家服务店。

而酷派与360成立合资公司布局生态的同时,也在酝酿渠道转型。王艳辉认为:“酷派希望能够像OPPO、vivo一样发展线下渠道,但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vivo战略规划部部长宋定国也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厂商在渠道上砸了不少钱。但坦白说,这种方式比较不理性,也并不能帮助大家在短时间适应国内的渠道变化。”

“渠道变革,其实考验的并非厂商的渠道覆盖。”吕俊宽认为,三大渠道相互渗透,更多挑战的是厂商对于不同渠道的管理运营经验。“如何在三大渠道中寻找平衡,消弭三种渠道并存对产品营销造成的冲突,国内企业其实都没有太多经验。”

而这种渠道管理经验的缺失,也将是国产手机在海外市场最大的难关。“在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运营商渠道难以覆盖全国,而本土渠道的忠诚度又特别低。”吕俊宽表示:“所以,过去几年,华为、中兴、联想、TCL,在印度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不过,他也指出,2014年起,华为、OPPO、小米、金立等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摆脱对于传统渠道的依赖。据记者了解,目前小米在印度市场每个月用于渠道建设的资本支出都超过1亿元。而OPPO联合全国各省级渠道商,在印度每个联邦建设本土化渠道。吕俊宽指出:“这种方式虽然漫长,但却是唯一能实现长远运营的办法。”

迅速崛起的国产手机,现在不得不停下来补课。无论是来自互联网生态的变局,还是行业内渠道变革的冲击,都有可能帮助国产手机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北京app开发公司

贾跃亭回归以来最长讲话:关于汽车、公司和自己

2月5日消息,半个多月前回归公司的乐视董事长贾跃亭昨日公开路面,与乐视网副总裁张特等高管一起参加了投资者交流会,就超级汽车、超级电视和公司海外进展等十余个话题进行了作答。

发力影业、进军汽车领域、在互联网金融跃跃欲试……过去两年乐视可谓四面出击。乐视的发展边界到底在哪儿?贾跃亭在交流会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乐视做的事必须是和乐视生态的核心诉求高度相关的产业;其次,用户需要什么,有些面向未来的需求,别人还没有做或还没有做好,乐视就希望做先驱。

谈及自己在病床上的感悟,贾跃亭意味深长的说道,应该把公司真正地公有化,合伙人化,“有足够强的积极性,改变思维方式,会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的人推动公司发展。”

上月中旬,围绕贾跃亭个人命运长达半年的多番猜疑终于画上句号,乐视官方向腾讯科技确认,贾跃亭已正式回归公司正常工作。

而过去一年,贾跃亭一手打造的乐视网深陷广电政策监管漩涡,及市场多番猜疑的微妙氛围。而这位41岁的山西籍企业家迟迟滞留海外不归,则使其牵涉官场风云的传闻披上“不言而喻”的色彩。

  以下为投资者交流会实录:

1、超级电视的产能,出货量有所放缓,现货日之前有2万台的抢购,中间有时候有1万台,现在恢复到1.5万。产能的瓶颈在哪里?

贾跃亭:产能问题一直是从13年下半年开始贯穿14年全年的,一方面问题是我们对行业的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资金问题。

a)经验不足是对未来的销量预计和备货的平衡关系把控问题,例如13年底预计14年销量在100万台左右,最后做到了150-160万台,增长了50%但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最大的压力就是屏。几条8.5代线处于陆续投产过程,产能的投产需要时间,我们对屏的预判不足,屏幕没有保证销售的需求。

b)另一部分原因是资金需求,去年的传言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对乐视的支持减少了,后续得到陆续解决。现今信用体系得到建立,还有贾跃芳的股票卖出无息借给公司作为营运资金使用,资金获得阶段性的环节。现在我们对300-400万台的销售目标有了基本上的保证,当然乐视的商业模式对资金仍是有需求。今年策略也会有一定改变,除了销售模式不变外,资本性资金会有更大的改善。

2、超级电视13年用户的续费率大概有多少?盈利模式有没有拓展?淘宝有些销售不到100元,是什么情况?

贾跃亭:虽有淘宝低价点卡的现象,但续费率仍非常好。以前点卡和电视机是分离的,所以有行业用户把点卡低价销售出去了,但我们现在准备做机卡绑定,以解决淘宝低价点卡的销售的问题。相信这个问题根本解决,续费率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乐视体育的融资什么时候完成?赛事的版权购买有没有什么计划?体彩是以自营为主还是联运为主,如何进行推广?

贾跃亭:体育融资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目前我们还是处于选择的过程中。现签term的几家公司,如果最后公布会是非常震撼的组合,拥有较多的战略资源和非常强大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对乐视体育的帮助比较大。体育版权的争夺这个问题很好,乐视体育并不用发愁,其拥有细分领域非常丰富的版权,这就是互联网产业的特征,当你具备一定的产业门槛,后续非常能难跟随。乐视体育目前累积的优势如下:a)乐视体育拥有最大量的版权;b)通过这几年的运营打造了全行业最强的运营队伍;c)乐视体育积累的全球最优秀的直播类、轮播类和点播的技术资源,其他公司和乐视的差距在一年以上;d)乐视体育的用户在高速增长。在产业化、互联网化和全球化的战略指导下,甚至可以超过整个娱乐产业加起来的空间。

体彩目前联合第三方,未来会考虑申请牌照和自营。

4、互联网金融是否有布局?有没有申请支付牌照的计划?

贾跃亭:对乐视生态来讲,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本身是乐视网发展的必然,这是毋庸置疑的。

张特:去年公告定增方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一些思考,一是结合中信证券的资源,探讨后续业务的可能性;第二个当乐视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用户和我们形成非常强的连接关系,不排除自己独立去探讨、设计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业务。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对外推出任何产品,也没有向任何机构申请牌照。

5、Le Par合伙人的盈利问题,他们与购买产品人做了很好的服务,也介绍了乐视很多。如果用户最后去乐视商城买,这块有没有相对的协调机制?有没有可能出现新的激励机制?

LePar合伙人就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把乐视商城和LePar融合,实现线上和线下密切的融合,形成强大的化学反应。这个现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a)在一个LePar服务的区域,如果是乐视商城带来的销售客户,LePar进行后续的服务;b)乐视商城会在未来三个月做有机改造,所有LePar都是乐视商城的载体之一。LePar和商城的定价模式有一定的差异性,所有线下是加服务费的模式,将为Lepar带来一个合理的收益。如果用户对价格非常敏感,就来乐视商城,有一定排队周期;如果对时间敏感对价格不敏感,可以选择LePar来销售。

6、每次看贾跃亭年会的观点,能够看出组织在蜕变。当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去年推出合伙人制。乐视的边界在哪里,贾跃亭的工作量是否要做减法?

贾跃亭:关于乐视生态的边界,以前也有简单的探讨:

第一个是乐视到底做什么事,必须是和乐视生态的核心诉求高度相关的产业。就是和乐视的主业产生非常强的化学反应,包括互联网的平台、互联网内容、互联网应用,以及强相关的智能硬件。其次是用户需要什么,有些面向未来的需求,别人还没有做或还没有做好,乐视就希望做先驱。对乐视来讲,凡是我们进入的产业,首先会有非常强的自信心,不会盲目进入;而我们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即使无法成功,但需要去看乐视做这件事是否推动了行业发展和进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如果这些做到,乐视的战略就已经是成功了。当然我们希望我们的想法能够顺利实现。如果不够决绝,反而是风险极大,如果全力以赴,反而风险变小。

一个正确的战略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合伙人制对我们的组织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我们2013年提出的组织变革,生态型组织是管理组织和项目组织并存,通过一年的实践,尤其我半年在海外,整个乐视的组织有非常顺利的推进。尤其是组织变革,乐视的管理上升了非常大的台阶。而目前的发展而言,由于股权融资能力不足,对乐视的发展有制肘,抗风险能力有影响。2015年股权融资是乐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为战略上、组织上比较领先,如果有效解决资本问题,乐视未来三年的腾飞就会是非常大概率的事件。组织架构、组织成员和组织资源解决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组织激励。以前更多的是梦想、使命感,但梦想和使命感不是全部,要合理解决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激励问题,尤其是非常复杂的生态业务,组织激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今年我们合伙人改制非常重要,非上市公司我个人拿出50%的股权送给管理层和全员。非上市公司体量已经非常之大,相信对团队积极性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未来希望大家是自觉、自发,形成密切协同的跨行业协作。

7、乐视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互联网向其他行业和领域进行渗透,在其他战场怎么面对其他竞争者的竞争?

贾跃亭:乐视首先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互联网思维和模式变革传统产业。乐视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互联网产业公司。原来工业时代竞争是点对点的竞争,而是链条对链条、生态对生态的竞争。单点难以和链条和生态竞争。现在已经能够看到单点突破的公司非常难了。乐视看起来战线很长,希望在任何一个单点都非常专注地做好,相信会创造出来的爆发力和价值。乐视不仅仅是在低端,通过多层次的竞争,变现模式和盈利模式会有非常机动的调整,之前单点只有一条路,很难和乐视生态进行竞争。

8、海外的进展现在是什么程度?

贾跃亭:未来十年到二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认为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已经看到一点端倪了。现在互联网消费电子类的公司,已经在海外取得阶段的初步成功。未来全球化的市场,尤其是电子市场会是中国企业的市场。在全球化取得成功,要发挥中国企业的产业优势,就是产业融合,科技和IT的密切融合才会产生新的用户价值。乐视的模式是与众不同的,希望把乐视的领先模式快速复制到海外,也摸索出一条道路。能看到很多公司也在模仿乐视,成立文化公司或成立智能终端公司,这是很好的趋势,希望成功的模式获得更多的认可。

在欧洲会发现工业上非常先进了,令人震撼。但我也很失落,欧洲距离互联网太远了,工业4.0还是在工业领域的想法,但未来的工业升级是互联网带动的,而不是简单的智能化或简单的工业升级。到了欧洲五星级宾馆,带宽是收费的而且很慢,这也是中国企业的巨大机遇。日韩好一些,对互联网的应用有一些认识,但硬件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太难了,但最好的是美国。欧洲和日韩企业的弱点,恰恰是中国企业的优点,未来的机遇真正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

进展就是两大业务:a)国内乐视网生态的海外复制,超级电视50寸和40寸单品也是香港的绝对第一,而且供不应求,也在和代工厂解决供货和专利问题。15年也会逐步看到乐视进入其他几个国家,包括华语区和非华语区。华语区是整个生态复制,非华语区先以终端进入,然后通过乐视云等方式切入;

b)SEE计划的拓展,已经组建了世界上最顶尖的互联网电子汽车的团队。团队的组建上是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是否能有最顶尖的技术团队,决定你是否能在这个市场取胜,当然要配合好的商业模式。乐视在半年到一年内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我们的信心所在。见过无数个汽车领域的顶级专家,通过乐视的生态、商业模式打动他们,通过有别于现有机制的做法,SEE计划为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产生非常大的推动力。接下来道路非常漫长,而且资本更重,我们已经有很好的办法。

9、互联网电视牌照这块是否取得突破?股权融资如果没有时间表,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资金问题?

刘淼:现有的互联网电视牌照主要发给7家,播映牌照从总局的角度已经不会再发。内容服务牌照现在发了十几张,整个还是在广电体系内,包括乐视这一类民营公司,近期不会单独发。但牌照的拥有者和经营者是分离的,央视是牌照的拥有者,但运营者股东有腾讯、易世腾等民营公司。所以我们也会积极探讨这个方向。

张特:公司融资方面,定增的方案已经报向证监会,我们在思考一些创新的方案,例如部分子公司单独拆分做一些融资。历史上我们把致新单独融资,引入了创新工场和富士康,不仅是资金的支持,也有战略上的意义。接下来会把云计算等公司单独剥离出来进行融资。也看到股东也做一些支持,卖掉一些老股无偿借给上市公司。后续不排除与战略投资者接触,也会探讨新的融资工具。前段时间的风波影响,银行收紧了资金支持。接下来公司的经营会有缓解。

10、年初提到,乐视生态打造千亿美金的方向,整个需要多少时间,上市公司占比多少?

张特:多少时间很难清晰测算,乐视一直引领整个产业的成长,乐视布局的都是万亿市值的市场。上市公司占比也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比重很难讲。

11、贾跃亭刚才提到资金的问题,能否细分各领域的资金短缺多少?

张特:上市公司核心需要资源的分两大类,一个是互联网应用的资金投入,核心就是版权;第二大是终端上的资金短缺。前一段时间风波影响,银行信用降低有了连锁反应,已经逐渐恢复正常。未来上市公司的资金缺口,有定增不断推动、上市公司股份处置和借给上市公司、子公司不断独立融资等方式,都可以启动。体外的资金缺口没有详细测算,但吸引投资不是问题。手机业务已经是控股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参股,已经有投资者在接触。

12、现有牌照方的股东类似腾讯和优土,是以CP和牌照方合作,但乐视的定位不太一样?

刘淼:底线不是双方博弈的,而是国家的政策。也会谋求股权上和牌照方采取合资的方式运营牌照,用更好的产品服务用户,是双方的共鸣关系。形成合资公司大家的目是一致的。

13、小米前面提到小米是开放的,乐视是封闭的,你怎么看?

贾跃亭:乐视生态是开放的闭环,乐视云平台是中国最大的云视频平台,服务的企业数量比其他公司多很多倍。内容上、应用层面也是完全开放的,我们也会推出一个很cool的应用,也是完全开放的应用。

14、开展新项目以什么标准确定是在上市公司还是体外?注入上市是什么考虑?

张特:整体是围绕乐视的互联网基因和经营模式来经营,和上市公司存在资本上的关系,这是不排除的。用什么标准去判断:1)这个业务和上市公司关联度,早期是强关联的,是必备的环节,拆出去会有一些问题;2)早期对资金的渴求度,是否对上市公司经营有不利影响,例如拆出手机业务,考虑到前期是烧钱业务,放在体内经营会带来上市公司的大幅业绩下滑,是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不愿意看到;3)大乐视是全球的布局,有些业务是适合海外资本市场做,有些是适合国内对接。也会判断哪些适合全球市场布局,类似于超级电动车,就放到了美国,获得更现金的技术和整合更多的资源。

什么时候放到上市公司,要看政策上是否有障碍,有法律上的;还需要看是否有解决关联交易等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判断体系。

15、有没有介入更多智能终端的想法?小米生态布局的打法异同怎么看?

贾跃亭:终端的风险点是跨界,但恰好是乐视的优势。正好是跨界的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压力、动力和能力,智能终端反而是拉动乐视生态产生进入门槛的强点。

硬件和软件的创新性,空间远不像那么大了,真正的创新是产业链的整合,包括硬件、软件、平台、互联网服务的综合。但真正的创新是需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打破组织边界、打破创新边界。但乐视也有MFL(Made for Lemi),利用第三方制造能力加上乐视生态的强点,产生新的产品形态。乐视生态是自营为主加上大量第三方整合,小米是第三方为主加上自营。

乐视布局三大产业:一个是以TV为主,第二个是手机为核心的可穿戴,第三个是汽车。耳机、乐小宝都是以Leie为主。

16、贾跃亭在病床上有没有什么感悟?乐视影业后续会怎么布局?

贾跃亭:应该把公司真正地公有化,合伙人化。有足够强的积极性,改变思维方式,会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的人推动公司发展。靠一个人拉动,一个阶段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成为第一个千亿美金的公司,需要大家的力量。

乐视影业去年排名第二第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进入。但他们经营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形成真正的跨团队的协同很难做到,仅仅凭借子公司很难。第一是组织结构,第二是人才。乐视影业已经有更领先的战略,会在三四个月内发布新的战略。

17、超级汽车的布局是什么情况?是参股为主,还是考虑自建?

贾跃亭:进展前期有公布,还不适合说太多,更多是竞争策略。从技术和商业模式是非常明确的,真正有化学反应还是要依靠内生。乐视来讲应组建一个更强大的协同性强的团队。

18、做的东西和乐视传统的东西关联度越来越小,怎么平稳地把他们做好?

贾跃亭:更深层次看,关联度越来越强。因为电视、手机、汽车,对内容的关联度在下降。内容是我们早期的其中一个环节,手机和电视的内容关联度很强,视频应用是手机端的第一时长应用。年轻人中手机看视频已经非常普遍。乐视是一云多屏、多端的公司,用云积累的大数据体系,为乐视未来的整个产品的推出产生非常大的推动。做电视已经打造了极强的IT产品的研发队伍,而手机和电视产品的关联度是非常强的。

商业模式乐视早期是视频网站,逐步发展为生态系统。汽车完全可以复制我们的商业模式,有可能未来成为最大的单点。做电视时我们仅仅有互联网和内容,做手机时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切。如果手机成功,对汽车的成功会奠定非常强的基础。乐视生态是为乐迷打造的生态圈,关联度会越来越强。我们自有战略的特点,是用未来定义未来,再用未来定义现在。

乐视推出智能手机把握较好,两年前我们完全可以和电视同步推出,但会有较大的压力。汽车会在手机推出之后,我们对现在将有一个充分的考虑。

19、如何解决乐视电视吸引力下降的问题?用户在其他渠道分散精力,乐视怎么解决这个情况?

贾跃亭:传统电视厂商的价格下降,乐视超级电视的性价比看似有所下降。因为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用户体验足够好,我们会初步有毛利。价格和性价比不是唯一因素,最后是综合体验和综合竞争。乐视不会把硬件毛利作为收入来源,我们多元化、多层次的盈利模式,其他企业无法和乐视竞争。和其他厂商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乐视CP2C去渠道化,全流程直达用户的模式,是传统的竞争对手无法效仿的。

视频内容越来越分众化,是视频制作的一个大的课题,就是如何把我们的内容更加分众。其实越分众,对互联网的企业越有利,传统很多电影公司市场份额在下降,传统大片越来越难做,很多反电影传统的作品大获成功,这也是发展趋势。最终电影的竞争还是内容取胜,无论是爸爸去哪儿和跑男,是营销的取胜。但未来的主流一定是高品质的内容,抓热点的分钟营销也会有空间,未来是百花齐放。这也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之一。

综合几个因素,超级电视的吸引力是绝对不会下降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落在特斯拉中国新班底身上的三大压力

落在特斯拉中国新班底身上的三大压力

  2月4日下午,距离特斯拉中国前任总裁吴碧u去职近2个月后,特斯拉中国区新一届领导班底总经理朱晓彤、工程总监王文佳、政府事务总监陶琳首次公开亮相与媒体进行沟通。

  会上,特斯拉中国就2015年新动向、面临的挑战和在中国建厂等问题进行了沟通。「特迷/TeslaHead.com」作为首批受邀媒体参与了沟通会,依照现场沟通,及「特迷/TeslaHead.com」对特斯拉的长期观察研究认为,特斯拉中国在2015年面临3大压力、9大问题。

  压力一:颠覆式创新带来的高热消散后,如何真正打动高端消费市场?

  2014年,特斯拉股价持续下跌,由最高291美元最低探至185美元。虽有误杀嫌疑,不过形成的市场压力也颇为不小。说到下跌元凶,恐怕不是油价下跌(特斯拉现阶段潜在用户并非燃油价格敏感人群),而是销售数据未能达到预期。中国区也不例外,尤其第四季度的销售数据下滑更是引起马斯克的高度重视,这恐怕也是前任中国区总裁吴碧u去职的真正原因。

  销售数据未达预期的背后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市场忧虑――作为一款边缘创新产品,特斯拉能否在边缘市场站稳脚跟后,突入主流市场引爆流行,成为类似iPhone的现象级大众产品?特斯拉一度高达300亿美元的市值中,包含了这个期待,如果这个期待破灭,特斯拉的市值将萎缩到数十亿美元,甚至乏人问津。

  打消市场疑虑的方法只有一个,卖出越来越多的汽车,获得越来越好的销售数据。市场就是这么残酷,享受完颠覆式创新的舆论红利后,特斯拉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谈及前任离职时,总经理朱晓彤称,“钢铁侠”马斯克是个工作狂,挑战极限,对团队要求同样高,即使孩子考了99分,要求更高的母亲也未必满意。其言背后,分明是沉甸甸的感觉啊。

  而在这个严苛的对面,是特斯拉的”三步走“策略――通过Roadster(跑车)验证可行性,初步确立品牌;通过Model S(及针对特定市场的SUV Mode X)聚集高端(种子)用户并积累经验及资金;通过中端价格的Model 3打入主流市场,完成收割。撇开同样高端的Mode X不说,售价在20万RMB左右的Model 3要待到2017年才能面世,也就是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斯拉的销售人员只能通过销售Model S这一款汽车来完成市场突破。等雷军、王小川这些最初的尝鲜者埋单后,特斯拉要与宝马、奔驰这些世纪大厂争夺高端用户才能完成任务。奥迪、宝马、奔驰、英菲尼迪……加上特斯拉,说犹如”五军之战“般残酷,并不为过。

  从朱晓彤团队为特斯拉的市场定位“高端豪华电动轿跑车”可以看出特斯拉中国在巨大压力下的良苦用心,“高端”、“豪华”这些无疑是针对宝马、奔驰这些品牌的奢华车型的市场概念,“轿跑车”则试图同时覆盖”商用“和”家用“。这个有点拗口的定位背后,是特斯拉中国努力覆盖到更大的目标人群的期待。

  然而在市场销售方面,特斯拉中国仍然面临着3个问题:

  1、不做广告的特斯拉,如何覆盖到高端豪华车型的目标用户?

  2、过于依赖口碑的特斯拉,如何与宝马、奔驰这些有着深厚市场积淀的老牌厂商争夺目标用户?

  3、过于依赖单一车型的特斯拉,如何让面临众多选择的高端用户为自己埋单?

  特斯拉一直没有公布销售目标,但去年下半年位于弗里蒙特的工厂刚刚经过改造,产能得到大幅提升,产出来的车终归要卖出去……

  压力二:长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朱晓彤,下一步该如何继续突破?

  环保、省钱,性能好……相对传统内燃机车,特斯拉电动车的优点足以秒出半条街,但却未能瞬间引爆流行。用户打脸的忧虑也是真真的――充电不太方便吧?!毕竟,与内燃机近百年的成熟生态相比,电动车的生态体系才刚刚建立。

  作为高频用品的汽车,支持体系十分重要。没有电,车趴地上就是动不了。街上的加油站越多,加油越方便,人们对电动车充电不便的忧虑也就越重。基础设施建设,这几乎是电动车研发生产完成之后就开始面临的巨大难题,特斯拉也不例外。

  相较销售方面,特斯拉中国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颇为惊人。身为充电业务负责人的朱晓彤升任中国区负责人一事,可见特斯拉总部和马斯克对此项业务成绩颇为肯定。据朱晓彤介绍,中国已经建成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多超级充电站(52个),加上800个目的地充电桩,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已购车用户的需求。而且――朱晓彤强调,特斯拉为90%的车主安装了家庭充电桩――80%的用户主日常要在家充电。

  据「特迷/TeslaHead.com」研究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及目的地充电站选址发现,这两大公用充电网络目前的分布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不过明显有疏密之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圈之内的密度明显较大。也就是说,特斯拉完成了对这三个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带的初步覆盖。这里聚集着中国最富庶和最有远见的中国富人,将成为特斯拉的重要销售区域。朱晓彤称,2015年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会“精选城市,增加密度”。「特迷/TeslaHead.com」认为,特斯拉中国将在2015年加大这三个经济带核心城市圈的建设,让特斯拉逐渐摆脱远程不便的困扰。一边在这些地区拿下更多的豪车市场份额,一边在此建立品牌口碑和市场势能,从这些据点再逐步向毛细城市渗透。

  开局亮丽,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上层楼,特斯拉中国面临如下问题:

  1、中国家庭大多在小区内居住,能否与物业一起摸索出通用安装解决方案,彻底消除在家充电的疑虑?

  2、充电标准方面国标迟迟不能落定,共享国网之前,是否有足够预算覆盖更多的城市?

  3、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够能凭一己之力,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特斯拉如何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到建设队伍中来?

  面对「特迷/TeslaHead.com」追问,朱晓彤也苦笑表示,这些是电动车所面临的通用问题,非特斯拉一家所能独立解决,需要更多机构和力量介入。工程总监王文佳则表示,已经有社会力量和资金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特斯拉这方面持极度开放态度。

  压力三:马斯克对中国市场的厚望,朱晓彤的新团队扛得住吗?

  面对媒体,特斯拉中国政府事务总监陶琳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压力是很大,希望媒体朋友能多一些呼吁。如果知道特斯拉至今未能进入北京的新能源汽车目录,相信能理解她的压力吧。

  2015年1月已经结束,新能源汽车的各项喜人数据次第出炉。2014年新能源汽车(含油电混合)增长9倍,2015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增加6倍。市场火热程度可见一斑。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所谓扶持,既有政策的倾斜(如限购城市个人牌照免费发放),也有真金白银的补贴。通过过去9个月的努力,特斯拉拿到了一些,但还要更多,尤其是争取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各地陆续出台的各类新政策。这样才能和其他新能源汽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而与政府搞好关系的关键,无疑是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陶琳透露,去年特斯拉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达到了2亿美元,特斯拉非常乐于与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共享专利一起开发。不过,会上也有令人失望的消息,短期内特斯拉不会在中国建厂,这无疑令人对特斯拉为中国产业的”贡献“担上一忧。

  不只政府关系方面,作为特斯拉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市场,中国的市场地位已经得到特斯拉总部的确认。技术男气质强烈的朱晓彤颇具幽默感地说,特斯拉在中国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谈及销售任务时,朱晓彤透露特斯拉中国将会推出新的服务和策略,一旦达成,有望超额完成任务,不过并未就此透露更多信息。很快,特斯拉将为中国用户配备便携式充电器――特斯拉专用充电宝,以缓解充电焦虑。这是个小细节,不过结合不久前底特律车展上为中国土豪开发的配备”行政座椅“的Model S,可见特斯拉为赢取中国市场和用户欢心的确在做出努力。

北京app开发公司

屏蔽缘于版权问题 微信封杀范围扩大

继微信封杀支付宝红包链接后,封杀再次升级。昨天(2月4日),有微信用户发现,封杀不仅扩展到阿里系的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还包括网易云音乐。腾讯方面称,封杀部分音乐应用链接是因为涉及音乐版权问题,与屏蔽支付宝红包链接是两码事。

  微信封杀音乐应用

据了解,昨天用户在虾米或天天动听APP上进行分享至微信的操作时,页面显示“由于你当前分享的内容存在安全隐患,无法分享到微信”。同样的,网易云音乐的链接分享到微信时也出现了如是情况。

“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毕竟那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有自己的音乐应用,他们也不想失去市场份额,他们还要继续卖绿钻,他们还要靠微信来弥补遗失的社交基因。”网易云音乐昨天发出公开信称不怪微信,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我们产品为用户提供的分享没有任何变化,在接口上都是没有改动的。”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则暗指莫名被微信封杀。

  屏蔽缘于版权问题

对于是否缘于商业利益,腾讯方面未予置评,仅表示封杀部分音乐应用的链接是因为第三方应用涉及音乐版权问题。

事实上,中国网络音乐的版权混战正在进行。去年腾讯诉网易云音乐涉嫌侵权,而在2013年,网易云音乐就指责QQ音乐涉嫌侵犯网易云音乐多项产品设计专利。网易云音乐与酷狗的版权纠纷也沸沸扬扬。2014年年底,酷狗音乐起诉网易云音乐,指其平台传播的200首音乐作品涉嫌侵权。但网易云音乐认为酷狗音乐侵权播放音乐作品,继而起诉酷狗并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有分析人士认为,微信加大对第三方的“封杀”可能会令诸多商业竞争对手怀恨在心,在外界看来,在商业利益面前,微信并没有帮助用户“连接一切”。

  支付宝口令红包尚“健在”

在日前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支付宝红包链接被屏蔽后,支付宝方面再出红包新玩法,推出口令红包,通过数字口令和图片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红包,从而绕过了微信的封杀。昨天记者发现,口令红包在微信畅通无阻。

对于屏蔽支付宝红包链接,微信方面称,临近春节,微信平台收到用户举报,很大一部分涉及假货售卖、虚假红包、欺诈等行为的源头都来自于少数第三方平台的链接分享。为了保护用户的权益,从源头避免相关风险,微信公众平台近期将对违规的第三方平台行为逐步整治。此前腾讯方面也强调,微信红包是好友之间的一种趣味互动、表达情感的方式,绝不容许有人打着红包的名义在朋友圈进行恶意营销,破坏朋友圈体验。

对于没有屏蔽支付宝的口令红包图片是否因为技术问题,微信方面没有回应。

北京app开发公司

打车鼻祖Uber:靠什么驶进中国市场?

“起初只是为了省钱放弃了自己的专车,改叫人民优步(People’sUber)试试拼车,但你能想象等来的竟然是一辆宝马吗?车主还是一个CEO!”一位Uber乘客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每次尝试拼车都期待着奇妙的相遇,这也多了点人情味儿。

生于美国的打车软件鼻祖Uber(优步),除了提供类似滴滴和快的打车的专车叫车服务,其“人民优步”提倡的“共享经济”则是差别化战略之一,利用现有的技术打造公益性拼车服务平台,在Uber平台上提出申请且符合资格审核的车主都可成为拼车合作司机。

2013年10月,Uber进入50个城市,到了2014年10月,Uber已进入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个城市,相当于一年中平均1.8天进入一个新城市。

在一片质疑声中,Uber仍然在中国快速扩张,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Davis)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创新解决的是市场和用户的痛点,监管者需要一定时间来观察和了解,但作为创新企业,通过新技术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是第一位。”

  共享经济:拼车PK黑车

打开Uber的手机App,一共有四类车型可供选择――高级轿车、uberXL、uberX和人民优步。所谓的“共享经济”便体现于“人民优步”之中,价格也较前三者亲民不少。

与一般“的哥”不同,人民优步的司机中,上有旨在改善乘车效率的公司CEO,下到希望补贴家用、丰富生活的家庭主妇。

国内首个葡萄酒社交软件“葡萄酒博士”CEODarkley,他懂得品酒、会打高尔夫球,毕业于航空发动机专业的他还会造飞机,难道还有比这更有型的司机吗?

“我喜欢和乘客聊美食美酒,Uber的用户对品质生活比较有兴趣,我们大都聊得很投机,这是真正高质量的社交时间。”Darkley表示,日常接触的大都是同事或顾客,下班后能接触各种乘客朋友,这种“角色转换”让人感到轻松。现在,Darkely早已经对Uber司机这一角色上瘾。

当然,Uber的CEO不止一个。《金融时报》此前采访了麦田亲子游的CEO,他开的是价值百万的特斯拉(Tesla),利用闲暇时间服务“人民优步”的用户,倡导共享经济和拼车出行。

至于Uber是否对司机设有强制工作时间,Uber上海社区经理Joe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司机是Uber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雇员,因此除了对服务质量把关以外,Uber不会要求固定工作时间,无论是专车司机还是拼车司机。”据Uber在美国委托第三方机构刚刚出炉的《Uber合作司机调查报告》,85%的Uber合作伙伴希望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也是他们选择Uber的原因。

共享经济的另一个实际好处就是创造就业,这在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Uber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TravisKalanick)此前披露,2015年将扩大在欧洲的业务发展,计划在欧洲增加5万个就业机会,同时通过车辆共享,让欧洲40万辆车下路。

Uber运营三年来,在纽约市一共服务了190万名消费者,创造了13750个司机岗位。在伦敦,Uber服务了90万名乘客,创造了7800个岗位。

不过,作为Uber的差异化战略,“人民优步”却招来“黑车”非议,这在包括美国、德国、韩国、中国等许多国家都存在。当前中国政府的底线是――不允许个人以其个人车辆挂靠租赁公司,并成为专车司机。

面对本报记者的疑问,王晓峰似乎并不回避:“‘人民优步’并非挂靠,也不是专车,而是我们利用现有技术平台,为老百姓拼车出行提供匹配的一个试点项目。”

针对“黑车”争议,有法律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此前滴滴和快的专车也曾面临“黑车”指控,打车软件碰触垄断利益,但市民用车需求刚性存在,部分大城市目前已经有“松绑”的迹象,创新是一个不断探求市场需求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Uber不会从“人民优步”的拼车服务中收取任何平台费,而且对于拼车费用是基于对车主的油钱和磨损的补偿设置标准,对加入平台的合作司机也有严格的资质审核,与来路不明、漫天要价的“黑车”明显不同。

  Uber驶进中国 不求盲目本土化

对于任何一个进驻中国的境外企业,首先被问到的就是――如何适应本国情况?包括语言、货币、习惯等。然而,Uber似乎有自己的坚持。

“Uber不论进入哪一个城市,都简单到只有一个使命――力求做到按下一个键,5分钟内就有‘一辆车’出现。”王晓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一辆车”的概念颇值得一提。与本土出生的滴滴、快的打车APP界面被密密麻麻的车辆覆盖相比,Uber希望提供最简洁的界面,因此最多只会显示离你最近的8辆空车,并明确告知乘客,最近的一辆空车到达需要几分钟、预估价格、车型选择,而不是方圆几公里内总共有多少车。

“当用车需求旺盛时,人们往往感觉Uber的车相对较少,是因为Uber不会将平台上的所有车辆密集地显示在屏幕上,因为这会给用户制造更容易叫到一辆车的错觉,而当这一用户预期无法被满足的时候,就会造成不良用户体验。你需要的只是一辆车,当Uber能通过精密的算法和后台数据调配最近的车,并让一辆车风雨无阻地开到你面前,这就够了。”王晓峰解释道。

相比滴滴或快的的“抢单“,Uber则理解为平台“派单”更为准确。

当然,也有人觉得Uber的App登录界面较慢,虽然这是事实,但慢几秒是因为Uber平台需要运用平台数据精确定位离你最近的几辆车,并计算预估抵达时间。

携手百度大数据拓展想象空间

带着共享经济和大数据驶进中国的Uber从来不缺重磅新闻,去年12月携手百度让Uber在中国上了“头条”。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Uber平台,加上百度地图、钱包、市场份额,这种结合打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北京app开发公司

相对三星等Android手机(手机app),为何iPhone更保值?

相对三星等Android手机(手机app),为何iPhone更保值?
  iPhone6推出之后,苹果正在全球各个市场大获全胜,苹果日前发布财报显示,2014年Q4,苹果共售出7450万部iPhone手机,同时有数据称,苹果公司首次成为中国最大智能手机厂商。另外,苹果在全球各个市场捷报不断。比如在韩国,iPhone市场份额从iPhone 6和6 Plus发布前的15%,飙升至33%。在日本市场,苹果的份额已占半壁江山。在美国与欧洲,苹果则处于完全主导性的地位,在中国市场,苹果市场份额已经超越三星。

也许业界比较疑惑,iPhone6发布之后,从硬件到软件,除了屏幕大小的调整,再也看不到过多亮点,苹果在技术创新上的瓶颈的表现非常明显,业界对于苹果的唱衰也是不绝于耳,但苹果的销量、股价、市值、人气、关注度等诸多方面却呈现强劲的增长走势。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2014年Q4,苹果共售出7450万部iPhone手机。但如果从Android手机阵营的表现与iPhone一对比我们就知道,iPhone6的流行,其中有一个被忽视的理由:即相对Android手机,iPhone更具有保值性。

我们看智能机的二手市场。在智能机二手市场,苹果人气高,品牌含金量高,销量高,因此二手苹果手机的回收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去各大电子产品数码城转一转就知道,旧款iPhone从来不愁卖不出去。

另一方面,我们再看2013年上市的iPhone5S与三星note3、S4的价格对比,这三款手机在上市时价格都在5千以上。目前iPhone 5S的电信3G/移动4G/双3G的报价均不低于4000元。三星Galaxy Note 3 (N9006)的价格在2900左右,三星S4目前的报价普遍已处于1800~2500元的价位区间。三星的旗舰机价格随着时间推移,价格缩水惊人。

  手机保值,在Android阵营很难做到

这些案例已经不用举太多。可以看出的是,iPhone相对三星等Android手机,具备更高的品牌溢价。支撑苹果品牌溢价主要是对于智能手机重新定义与创新的首创性品牌影响力、独有的工艺设计与iOS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的构建。

而三星等Android厂商,大多只是硬件属性的厂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其品牌不是上行反而是下滑了。苹果则相反,从iPhone4到iPhone6,历经几代iPhone的发展与品牌沉淀,加之iOS独有的封闭系统的优良体验驱动其高端品牌价值处于上升阶段,其品牌具备了苹果本身时尚科技奢侈品属性所带来的稳定性。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苹果品牌溢价赋予iPhone具备更高的保值性。有数据显示,在美国,购买12个月的iPhone,依然可折价60%出售,在中国,这个价格甚至还可以更高。而Android智能机则大致只能以40%的价格卖掉,甚至更低。另外,据MarketWatch网站的数据显示,美国用户手中的iPhone旧的手机设备的价值从2013年的340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470亿美元。

因此从投资价值角度看,买iPhone相对来说,带来的个人损失反而更少,而转手也更容易。加之苹果新iPhone的推出,苹果也会推出以旧换新的回收政策,消费者可将旧iPhone设备抵扣现金去购买新iPhone。这不仅带动苹果新机型的销售,也在间接为iPhone旧手机保值而服务。

然而,手机保值在Android阵营却很难做到,在Android手机阵营,多年来竞争手段都没有变过,无非是硬件配置、参数的比拼,最近华为小米还在为2K屏幕大打口水战。但手机硬件配置与性能参数分分钟都会被超越,一旦被超越,就面临价格缩水,加之智能机硬件目前已经发展至相当成熟阶段,硬件比拼只是细微的差别,不构成核心竞争力,Android手机的降价快也是无奈之举。

日前苹果公司CEO库克也表示,在新款iPhone的销售量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此前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的用户。这里面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即Android手机对市场用户多年来的培育,反而为iPhone做了嫁衣。因为从本质上来看,Android终端厂商始终并没有找到一个独有的核心竞争点,Android系统体验与iOS依然存在差距,这造成了苹果在高端价位始终压制着Android终端厂商的上浮空间。

Android手机由于系统软件与系统兼容性问题以及卡顿、频繁弹广告、恶意程序、越用越慢等因素都在将更多Android用户推向苹果,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关键因素在于,目前不少Android用户在多年市场培育后开始考量手机这种电子消费品上的长远投资价值,即尽管iPhone手机售价高,但从长远的使用成本来看,其保值性决定其使用成本要低于Android手机。

  苹果创新乏力是事实

不过,苹果的未来风险也是显而易见。苹果创新乏力是事实,基于今年秋季将会推出的iPhone6S,iSuppli Corp.中国研究总监@Kevin王有传称,iPhone6S主要是升级处理器、iOS。至于内存,至于外观、屏幕 和摄像头都依然没有变化。创新能力是决定苹果是否能维持高品牌溢价的基础,但更大的影响因素在于苹果之外的手机厂商是否有别具一格的软硬件创新体验以及是否具备撬动苹果生态的力量。

做手机中的奢侈品是苹果为自身的定位,周转快、利润高,人为地制造一种供不应求是苹果新品发布都需要制造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为苹果年复一年的带来光环。但苹果的危机也在于,目前iPhone交易渠道的便利化,苹果正从满足一小部分人的愿望到到沦为街机,从小众走向大众。比如我们还知道,2015年年中,苹果或将会停产iPhone 5c推出4寸低价iPhone即iPhone6S mini,而四寸屏手机可能将为完成iPhone5C的未竟使命,即为覆盖更多中低端用户群体而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事实上需要对标的是LV或者爱马仕,因为奢侈品的定位决定其只需要吃掉高端窄众市场即可,品牌高端化与利润最大化本身是相矛盾的,否则大众化会反噬品牌本身。而我们目前看到的则是供应链管理出身的库克在不断迎合大众需要作出市场策略的调整,导致iPhone6的销量达成井喷,但这种井喷过后则是iPhone的大众化,大众化则削弱其奢侈品的品牌价值与保值性。因为品牌的高端属性是iPhone更具保值性的基石。

另外,不具备过多创新因子的iPhone6销量过高,将驱动市场饱和程度加深,并导致iPhone产品赋予消费者的梦想意义与身份彰显意义都已不再,而且会压抑用户后续对iPhone新品的需求。

可以看到,苹果为了布局生态圈占据更广泛的用户,推动销售覆盖更多市场,正在采用各种手段,但这显然不利于苹果后续的品牌上行与其产品保值性的延续与稳固。苹果的未来不在于销量,依然在于其是否能真正在创新瓶颈上积聚势能,在用户心理预期达到低谷的阶段能带来惊喜式的突破,并处理好利润最大化,用户最大化、生态圈建设与高端品牌稳定性四者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是否能处理妥当才能铺垫好苹果的未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三星为小米们敲响了警钟:手机(手机app)硬件是苦生意

三星为小米们敲响了警钟:手机(手机app)硬件是苦生意
  三星今日之困,也是所有手机硬件厂商的明日之忧。

最新财报显示,2014年,三星在过去3年中首次出现年度利润的下降,而第四季度来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利润同比下降达64%,这已是三星该业务连续第5个季度利润同比下降。

三星表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货量第四季度出现下降,但并没有公布智能手机的销量数据。来自多个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三星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可能被苹果再次夺回第一,在中国市场也失去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作为国内手机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上述消息或许让诸多国产手机厂商内心窃喜。在过去几年里,三星风头盖过苹果,也成为国产手机头顶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可以预料的是,当看到把三星踩下去的希望后,2015年国内各大厂商会更具侵略性的去抢夺三星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曾经如日中天的三星,现在也面对销量利润持续下滑的困境,说明了手机硬件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护城河、没有安全感的苦生意。

以小米为例,这家平地而起的中国手机厂商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野蛮扩张。雷军(微博)自称,2014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6112万部。但在2015年,小米需要面对千元机市场的红海竞争以及进军中高端市场后面临的全新挑战。

诚然,用户会不断追求更大更好的屏幕、更好的性能,对智能手机也有更新换代的需求,但用户终究是要通过终端来使用和生活工作相关的应用服务,技术和硬件的发展不能领先手机本身所能提供的服务太多。

手机本身难以成为奢侈品,再忠诚的用户,换一个品牌的手机都不会是太难做出的选择,尤其是安卓手机。

苹果有着更好的用户忠诚度,过去几年同样遭遇销量和市场份额下滑的苦涩,虽然凭借大屏幕手机重回巅峰,iPhone销量达到创纪录的7450万部,但iPhone6和iPhone 6 Plus的市场效应终会逐渐耗尽,下一步,市场如何演变,苹果如何维持高增长,依然是未知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智能手机排行榜前十怎么变换,谷歌(微博)依然坐享其成,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大小小互联网公司所提供的服务能力依然在不断扩大。

无可否认,硬件厂商极大促进了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但未来的时代却很可能不属于硬件。摩托罗拉、诺基亚如此,现在的智能手机厂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与用户消费者最切身相关的,依然是生活、工作和服务。

硬件厂商们的不安,最直接的反应是,都试图去创建或主导自己的生态圈。

三星希望凭借Tizen系统自建移动生态,摆脱对谷歌安卓的依赖,但是其自有的应用程序现在不过千余款,Tizen手机在印度也遭遇如潮恶评;更早些时候,诺基亚也玩砸了MeeGo。

小米从诞生之初,就在经营自己的MIUI,但是很难摆脱安卓所建立的应用生态,推出的米聊等一系列产品也难以和安卓上全平台产品竞争,或许在应用游戏分发、视频聚合等方面,凭借用户积累小米能获取一定收益,但除非在用户硬件更新换代中小米依然维持稳定的用户群,或者其软件应用本身有类似微信、淘宝的不可替代性,否则战略意义有限。

要知道,即便是三星在鼎盛时期也无法在安卓下建立起自己的第二级移动生态。

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概念的兴起,似乎为手机厂商找到了另一条看起来更有希望的发展道路,因为这里是谷歌和苹果也无法统治的全新领域――如果把自己的手机硬件和用户其他所有智能硬件产品在底层深度集成,成为用户家居生活、移动出行的控制中心,小米这类公司或将建立新的庞大生态圈。

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任何一家手机或家电硬件厂商要想做到70%市场份额、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如果不垄断市场,这样的跨界整合在竞争中将变得虚有其表、有名无实。

至少,更多从一开始就信仰互联网的人会愿意相信,最终只有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才能打破无数终端之间的隔阂和障碍,真正让用户体验到互联互通、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北京app开发公司

魅族PK小米 各方大佬激辩2015智能生态

随着手机产业进入最后洗牌时期,2015年智能生态成为终端行业关注的新热点。

2014年对于小米来说可谓“疯狂”,这家于2011年发布首款智能手机的公司,在2014年已成长为年出货量6112万台、全球份额排名第五(IDC数据)的智能手机厂商。不过在小米高速增长背后,也面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巅峰增长期已过,小米手机销售单价快速下滑等问题。

雷军于2014年底提出的“智能生态”概念再次引发了业内激烈争论,并将小米估值从2013年8月的100亿美元拉升至2014年12月450亿美元。而小米随后与美的等企业开始的合纵连横式智能生态扩张,也引发了魅族+海尔+阿里巴巴,以及华为、TCL等企业的快速跟进。

那么,智能生态2015年会成为下一个“台风口”吗?小米+美的与魅族+海尔+阿里巴巴模式谁优谁劣?国内智能手机企业会将智能生态作为“标配”吗?《壹观察》就此与魅族、小米、海尔、华为、TCL等业内高管进行了讨论,以下为主要信息:

魅族PK小米 各方大佬激辩2015智能生态

2

  魅族与小米PK智能生态

1月28日,魅族联合海尔、阿里巴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了“魅族智能生态圈”发布会。无论是新品魅蓝手机,还是智能生态圈战略发布,魅族都将目标极为露骨地指向了小米。魅族副总裁李楠甚至将两大企业之争,扩展为智能生态的“共和”与“帝国”模式之战。李楠认为:“小米智能生态模式太过封闭,而美的家电做不过海尔+格力+夏普等家电联盟、金山云服务也不如阿里,因此魅族坚持的开放模式对用户最有利”。

不过小米似乎并不这样认为。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称:“小米智能生态并不是封闭模式,而是初期并没有太多合作伙伴认同,因此小米选择通过与合作伙伴注资或入股模式分担风险。随着小米智能生态扩展,将逐步走向开放”。

李楠对此回击称:“从手机充电器到智能手环,从智能硬件到软件应用投资,小米的扩张从来都是一个资本诱惑和品类排他的战略,这从深圳众多中小企业对小米的态度就已可以明确分辨”。

阿里云计算公司总裁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王文彬对《壹观察》表示,阿里云在技术端很强,但是在用户端不具备硬件能力,这是阿里选择与魅族、海尔在智能生态合作的原因。现阶段,阿里、魅族、海尔都在各自行业有自己的商业生态圈,也都希望向智能生态进行布局,因为建立一个跨多品牌、多行业、多终端,更加融合开放与互联互通的生态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非常必要,也符合消费者的利益”。

海尔集团智能家电总经理李莉对《壹观察》称,海尔当年也希望通过U-Home给用户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海尔解决方案。但实践证明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甚至还要跨多个行业,因此仅靠一家企业不可能覆盖到足够多的需求,不可能让用户从体验上得到满意。

TCL通讯COO王激扬博士与华为荣耀事业部总裁刘江峰也对《壹观察》强调了开放概念。王激扬认为,智能家居的未来不是用户通过手机简单远程遥控,而是必须做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智能感知,因此智能生态必须开放,容纳更多的各种行业企业才能获得爆发式发展。

  智能生态会成为国内企业“标配”吗?

从目前来看,除小米和魅族外,阿里巴巴、百度、腾讯、360、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海尔、海信、TCL、美的家电企业,华为、酷派、联想等终端企业都纷纷布局智能生态。那么,智能生态会成为国内企业标配吗?对于手机企业来说,没有进入智能生态就一定意味着被淘汰?

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表示,小米判断未来的3-5年,或者10年之内,所有人使用的个人终端设备,家里的电器都将全部实现智能化,而且全部会与云计算连接。因此,智能生态的成功对于小米来说异常关键,小米战略就是以手机为中心连接所有的智能设备。

魅族副总裁李楠对《壹观察》称:“智能生态一定会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魅族希望汇集足够多的企业搭建一个完整生态,形成开放的统一标准,并借此获得用户体验和用户规模”。对于魅族为何在2015年智能手机规模扩张的关键一年还要去做智能生态,李楠回答称:“如果竞争对手(小米)又跑到前面去的话,规模一旦放量就会很恐怖,2015年将是智能生态格局确立的关键一年”。

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移动业务集团总裁、摩托罗拉移动管委会主席刘军对《壹观察》表示:“智能生态大趋势是一定的,联想也在积极布局和创新”。

酷派大神总裁祝芳浩对此表示,智能生态未来一定会成为互联网巨头、终端企业和家电企业争夺的焦点,酷派与360成立合资公司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布局智能生态。

TCL通讯COO王激扬认为,智能终端互联互通和智能家居一定是行业大势,没有进入智能生态的单终端品类将失去用户关注和市场竞争力。

  2015年会成为智能生态“台风口”吗?

从互联网巨头、终端和家电企业全面布局来看,智能生态将成为各方企业看好,并竞相逐鹿的下一个“台风口”。那么,2015年会成为智能生态全面爆发的关键一年吗?

小米雷军和魅族李楠都将2015年视为智能生态格局确立的关键一年。而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刘军则认为2014-2015年还是智能生态起步的一年,受行业标准和生态现状限制,不会突然爆发。华为荣耀事业部总裁刘江峰也认为:“要等风来,华为荣耀2015年在智能生态方面还是以关注和尝试布局为主”。联发科总裁谢清江则对《壹观察》表示,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技术方面已经准备到位,联发科2015年将从芯片端全面布局智能家居和穿戴设备,但从行业成熟度和用户接受度来看,2017年应该是爆发的时间节点”。

《壹观察》看来,各方判断都已将智能生态视为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台风口”,那么如何布局也就将决定各家企业未来3-5年的走势。小米模式可以迅速的集中资金、MIUI和小米手机用户,以及雷军通过资金搭建起来的“帝国”资源优势,更加有效率,回报高风险也会巨大。而由魅族+海尔+阿里巴巴倡导的开放模式可以联合更多的行业企业,在迅速容纳众多合作和用户总量的同时,也会公担风险。不过,分散的联盟也会造成执行力下降,在统一标准的制定上注定征途漫漫。

如果回顾智能手机爆发初期的2011年,同样没有人看好小米的手机模式,但最终被雷军“钻了空子”,迅速做大规模,并倒毙传统手机企业进行自我改革。那么在四年后的2015年,雷军在智能生态领域还能复制当年的发展模式吗?对于过去几年吃了“大亏”的国产终端企业来说,这次会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吗?

北京app开发公司

联想扛旗:挑战者摩托能否重生?

2015年2月26日下午3点,上千位摩托罗拉(以下简称“摩托”)的粉丝聚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摩托发布了三款手机――Moto X、Moto X pro、新Moto G,宣布强势回归中国。摩托回归,联想扛旗――成败在于联想的双品牌战略的实际效果。

2014年1月,联想宣布收购摩托,同年10月底完成全部收购手续。2015年1月,联想便迫不急待地将摩托带回中国,一方面是要急于重塑摩托的品牌,跟市场抢时间;另一方面也是急于完善联想在手机端的布局。

差异化――用户选择的权力

曾经的辉煌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作为曾经的全球手机行业老大,摩托的光环褪去已久,并且两度易手。被谷歌收购后几乎是被雪藏了起来,摩托一直没有重振的迹象,以至于后来退出了中国市场。

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是国产品牌大逆转的一年,总体市场快速增长,国产手机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今的手机市场,已经与摩托称雄时完全不同,很多理念、运作模式都在不断被更新。如果“玩”不出新花样,仅凭昔日的余辉很难再次成功。

一年前被联想收购,如今联想很迫切地将摩托带回中国市场,是否做好了准备?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刘军首先表示,摩托罗拉的管理团队在两年前开始进行面向消费者的转型,包括产品开发推广、坚持原生态Android的体验、快速升级,以及后来的Moto Maker等个性化定制服务,这些形成摩托罗拉的差异化优势。

有趣的是,老摩托也玩起了“粉丝经济”。在当天的发布会上,粉丝给予了很大的戏份,刘军在演讲中还提到:“一些摩粉对产品和技术的了解甚至超过了我和我的同事。”显然,摩托回归,“粉丝经济”是关键词之一。据悉,摩托将目标人群定义为35岁以下、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年轻时尚人群,强调年轻和时尚。目前中国智能手机最活跃的用户群体显然正好匹配,定位还是比较准确。

第二个关键词是原生安卓,因为摩托与谷歌的特殊关系得以最先拿到安卓最新版本是一个优势。虽然中国用户对安卓原生态系统接受程度并不高,坚持原生态安卓可以将摩托很明显地与其他手机区别开来,形成鲜明的市场特色,更容易用户识别,也更容易培养自己的用户群、粉丝群。

第三是定制。定位于年轻人的摩托,希望更加突显年轻人个性,因此强调手机的定制。另外,摩托方面透露,不久后将支持用户在线选择贝壳材质、颜色、内存、激光刻字、开机语、背景图片等定制化服务,届时每个用户拿到的手机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一点上看,摩托罗拉也是在给予用户更多选择的权力。

Moto消费者体验设计负责人Jim Wicks表示:“几年以前,Moto团队坐在一起,坦诚交心,我们回过味来,别老想着我们了,因为我们不重要,用户才重要。然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我们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去看需要做哪些改变,才能给到用户想要的东西。”

双品牌――成败在于联想

过去几年间摩托的命运起伏,已经错过中国智能手机发展的最高峰。2015年智能手机的新增市场不再强劲,另一方面运营商这一重要渠道也在严重压缩。由联想“领衔”的摩托,能否如杨元庆所希望的那样“凤凰涅”?

摩托移动技术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Rick Osterloh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摩托此次是以“挑战者”的身份重回市场,放手一搏。

据刘军介绍,联想将推行“双品牌”策略,摩托专注于中高端,联想将针对入门级消费产品。刘军认为,在中国市场,联想手机和摩托不是竞争而是互补的关系。此前联想在高端机产品上并取得市场突破,此次摩托罗拉的回归也是联想手机品牌拉升的一次机会。联想集团副总裁、MBG手机业务总经理张晖表示,并不担心两个品牌之间的互搏,“如果在后面有一些产品的重叠,MOTO管理委员会在公司内部会进行协调,中国区双拳出击,一定会在这里面带来更好的市场效果。”

2014年国内电信运营商大幅降低补贴,导致运营商市场份额整体占比从60%下降到30%左右,这给依赖运营商渠道的联想带来很大冲击,联想目前正在全力向线上市场和开放市场进军。刘军表示,Lenovo最大的优势领域在于运行商市场,尽管2014年运营商市场表现不佳,但仍旧是一份重要资源。与此同时联想也在全力向线上市场和开放市场进军,目前已经取得成功,并在稳步提升之中。这一次摩托将在电商平台首发,并且与六大电商平台全面合作。虽然联想不会放弃线下渠道,但往线上转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相信通过摩托去尝试,或许是帮助联想向渠道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当然,联想的线下渠道能力最为完备,豪无疑问将是摩托线下销售的一个基本保障。

收购摩托并将之带回中国市场,对于联想来讲最大的价值更在于两个品牌供应链系统的整合。“我们把供应链整合、采购整合,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优势以后在供应链上的谈判权。第二,联想也宣布了销售组织的整合。希望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给客户唯一的窗口,同时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联想在中国、亚太、东欧等市场的销售团队,能够快速让MOTO重回市场。”刘军说。“我们有非常多的内部沟通和内部互相的学习、借鉴,包括像研发团队之间的互相经验分享、共同的开发项目等等,这些都在推进。我想我们是一个全方位的配合。”

联想将摩托带回中国,双品牌战略将是成败的重要一环。十多年前,联想收购IBM笔记本后,通过双品牌战略慢慢成为全球PC业的老大。当初的经验和教训,都会帮助到这一次摩托罗拉的回归。不过,摩托罗拉能否在中国市场再次辉煌,还需要等待市场检验。

北京app开发公司

解读苹果(ios app开发)赢在中国的密码

解读苹果(ios app开发)赢在中国的密码
  国外科技企业在中国要想取得成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一点早已是业界的共识。然而,美国苹果公司凭借其努力和耐心,克服种种困难,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

美国财经媒体CNBC就以苹果的成功案例为蓝本,告诉美国科技企业如何能实现赢在中国。以下为文章全文:

研发一款高端产品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增长,手中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具备购买一些奢侈品以体现其社会地位。

广告代理商RAPP公司副总裁兼创意技术总监克雷格?艾利梅里(Craig Elimeliah)表示:“苹果在经济形势不错的国家推出了一款高端产品。因为其来自西方,这里的人们都愿意为其埋单。”

在此之前,苹果试图在中国推销其定价稍便宜的5C,结果遭遇挫败。艾利梅里表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广大消费者喜欢高端产品,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全球知名市场研究调查公司中国市场调查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创办人暨总经理肖恩?赖因(Shaun Rein)认为:“中国消费者喜欢苹果,因此他们愿意在黑市上花上双倍的价格购买。因为苹果的部分产品要在首发一个月后才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了解中国消费者

苹果在中国留心布局,并最终与该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微博)达成合作。中国移动拥有7.6亿用户,这一合作也令苹果更加融入市场主流。要知道,苹果为了达到中国移动的技术标准,做出了长时间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了回报。

为了对中国消费者产生特殊的吸引力,苹果还做出其他方面的努力。中国消费者尤其钟爱大屏手机,苹果因此迎合其口味,推出了5.5英寸的iPhone 6 Plus。

赖因说:“很多中国人的老家没有电视,年轻的一代喜欢拿手机看电影、与朋友聊天以及进行游戏消遣。因此,大屏手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整合新产品与保持品牌的知名度上,苹果进行了数年的战略调整。不过,保持品牌的形象在中国显然是首要任务。

中国人喜欢大型、漂亮的旗舰零售店。在那里,消费者可以接触产品,并进行试用。这是苹果需要加强的地方。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已经宣布,到2016年中期,苹果零售店将增至40家,是目前的两倍。

从他人失败中汲取教训

苹果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实现翻番,而老对手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却快速流失。这其中原因在于三星与苹果的策略相背而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蒋炯文指出,三星以过快的速度向中国市场提供了太多的手机型号。

蒋炯文在邮件中表示:“三星做法稀释了其高端的形象,有些人还认为这一做法造成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服务的水平下降。不管如何,三星目前在中国是陷入麻烦之中。”三星对此拒绝置评。

蒋炯文认为,在产品选择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说服消费者购买一款高端产品要比在产品更新频繁、可选择产品更多的情况下容易一些。

艾利梅里认为,这就是苹果的工作思路。苹果在最有限的选择中做到最好,而三星在产品选择上过于混乱。

在全球保持主流

苹果品牌不仅是地位的象征,其还为中国消费者连接更加广阔的全球经济提供了渠道,这也是中国人目前希望实现的。

美国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师弗兰克?吉列特(Frank Gillett)指出:“苹果拥有一款全球性的产品,其在哪看起来都一样,他们没有保留地将其带到了中国市场。”

从某些层面而言,中国政府正在推动的消费型经济模式也在帮助美国等西方企业在中国赢得消费者。

艾利梅里认为:“苹果正在中国打造品牌价值,以某种方式与中国消费者保持一致。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保持差异性。”

iPhone 6 Plus不仅是一款能体现苹果战略眼光正确性的产品,同时还迎合了一群渴望加入全球消费市场的用户。

北京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