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Web标准明显落后 Safari成了新时代的IE?

Web开发者诺兰・劳森(Nolan Lawson)近日撰文指出,苹果在实施Web标准上明显落后于其它的主流浏览器开发商,不少新兴的API技术在Safari上都不见踪影,Safari俨然成了新时代的IE。

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上周末,我参加了由诸多Web行业领袖发起的大会EdgeConf。大会设置了不少的研讨会,聚焦新兴的浏览器技术,大家围绕Service Worker、Web Components、Shadow DOM、Web Manifests等相关技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0多位与会者称得上Web社区真正的活跃分子。各家主流浏览器的代表均有出席EdgeConf,如Chrome、Mozilla、IE和Opera。大家也兴致勃勃,接连向主流浏览器开发商们发出诸如何时发出这样那样的API(应用程序接口)的问题。

“屋子里的大象”

倒有一家公司没有出席,他们可以说是没有人愿意提及的那个“屋子里的大象”。大家并没有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某家加州公司”或者“某家水果公司”。研讨室中的笔记本几乎都闪耀着那家公司夺目的logo,但却没有一人敢于说出它的名字。没错,说的正是苹果。

Web开发者普遍觉得Safari落后于其它的浏览器,而身处像EdgeConf这样的会议,你对此甚至会有更加强烈的感觉,你会惊讶于它与其它浏览器的差距之巨。上面提到的API目前无一实施于Safari,苹果也似乎没什么意愿那么做。

即便苹果真的采用新出的API,他们也往往只是随便糊弄而已。就以IndexedDB为例,IndexedDB在5年多以前便被提出,2012年开始出现在IE、Firefox和Chrome上。而苹果直到2014年年中才推出IndexedDB,无奈他们的实施却出乎意料的糟糕,大家普遍觉得没什么用处。

如今,一年过后,苹果修复了IndexedDB数个大漏洞中的两个。他们声称IndexedDB不值得花功夫去做,因为它“派不上大用场”。要是浏览器支持方面做得一塌糊涂,当然没有人会去使用IndexedDB啦。

很难理解苹果为什么会那样。他们从不派人去参加Web相关的大会,他们的Safari博客也鲜有更新,因而在一年一度的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开幕之前,没有人知道下一代的Safari会长什么样子。感觉上,苹果俨然圣诞老人――一年降临一次给大家发些备受期待的礼物,至于派什么礼物就无从得知了。老实说,那些礼物近年来也越来越小份了,没什么惊喜。

近些年,苹果Web方面的战略最多只能说是“仁慈的忽视”。虽然凭借JSCore和全新的WKWebView,性能上有了巨大的提升,但各种新生的Web平台特性――线下存储、推送通知和“可安装的”网页应用,Safari却一个都没有。这让人容易将此解读为苹果故意破坏任何对其App Store商业模式的威胁,但这种说法似乎也说不过去,毕竟那部分业务基本收支平衡。另一种可能性是,他们只是在响应iOS开发者的要求――基本上就是:1)引入更多的原生API;2)快速,快速,快速。鉴于苹果一向对内部事宜三缄其口,真相究竟如何谁也说不准。

又一个IE?

事实上,苹果一直以来都不是Web的质疑者。2010年,乔布斯便曾公开讽刺Flash,称HTML5才是未来。苹果当时可谓Web的虔诚信徒。很多帮助网页应用追赶上本地应用的早期特性,如ApplicationCache、WebSQL、触控事件和触控图标,得到了开发者的热情拥抱,当中甚至有很多都源自苹果。

同期WebSQL遭弃用,被IndexedDB取而代之的时候,其实有不少的苹果员工站出来积极予以拥护,称其对于网页应用的高效运行不可或缺。从那些争论可以明显感觉得到苹果内部在IndexedDB胜出后的巨大失落感。讽刺的是,苹果几乎是给了开发者削弱其专有平台的各种工具,而反过来,开发者排斥WebSQL,则给了他们重新思考战略和叫停任何Web API新进展的机会。

Application Cache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在不久的将来它可能会被Service Worker取而代之。苹果对于Web还很有兴致的时候,它一度赢得广泛的浏览器支持。不幸的是,它只是个匆匆推出的半成品。要是苹果还是跑在其它公司身后,恐怕Service Worker也会遭受IndexedDB般的命运。

现阶段,Web社区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Safari成为了新时代的IE。微软最近痛改前非,谷歌在Web领域一马当先,Mozilla一如既往地快步前行。而苹果则像是在一旁独自唱着悲歌。我们是时候公开探讨这个问题了,而不是显得很忌讳,避而不谈。苹果是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公司,他们还是承受得起一些打击的。

何以应对?

那么,当一家完全控制iOS平台的主流浏览器提供商仍然坚守2010年的模式,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时候,Web社区能够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个主要的解决机制:

1)坚守2010年行得通的东西,并使用Polyfills来支持Safari。通过使用AppCache和PouchDB,你可以得到跟Service Worker几乎一模一样的特性。这种方案应该能够吸引绝大多数的Web开发者。另一方面,这也不失为倒逼苹果,让他们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升级强化的好方法。

2)使用Service Worker等在Safari上不好使的技术,将其视作推动行业进步。阿莱克斯・拉塞尔(Alex Russell)在“可安装的网页应用”研讨会上发表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如果我们开发出了大量使用Service Worker的免费网页应用,而且这些应用在Android上运行得非常好,而在iOS上只能凑合着用,那苹果就会有兴趣采用Service Worker,支持该API。只不过,虽然整体来说这对于Web社区而言室最好的结果,但要说服开发者去编写只能覆盖一半受众的代码绝非易事。

3)为WebKit做贡献。Safari的核心部分毕竟还是开源项目,因而C++开发者没有理由不去亲自实施那些新生的API。该方案主要的问题在于,WebKit并非Safari,苹果还是可以决定不在他们的旗舰级浏览器实施WebKit特性。说回IndexedDB,它早早就获得了谷歌的完好实施,苹果前几年完全可以直接纳入谷歌的实施,但他们却迟迟没有行动,最终自己弄了个漏洞百出的版本。很难保证他们对于其它的外部贡献做出同样的事情。

总而言之,真不知道有什么合适的解决方案。

很多WebKit开发者目前在做的事情值得敬佩,但在我看来,面对苹果,目前最好的策略或许是来硬的,而非来软的。因此,我倾向于采纳上述第二点提到的拉塞尔的解决方案,即开始促进新兴的Web技术的推广。

如果Web社区能够开始构建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网页应用生态系统,将苹果排挤在外,那苹果可能就会不得不像微软那样转而作出改变。不然的话,开发者们就得自甘生活在2010年代的Web当中,任由Safari成为又一个可怕的IE。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成也教程,败也教程 ――浅析游戏新手教程设计

成也教程,败也教程 ――浅析游戏新手教程设计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兴致勃勃地打开一款期待已久的新游戏准备一展身手时,却被小儿科的教程关拖住手脚兴致大减;或者在充满期待地准备开始一款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类型游戏时,却被各种晦涩的隐藏功能搞得摸不到头脑。

新手教程的存在令玩家又爱又恨,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手教程是绝大多数游戏――尤其是有着创新体验的游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设计合理的新手教程,不仅关系到玩家是否能顺利玩懂游戏,更是玩家对游戏重要的第一印象。

游戏教程与交互设计

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会在玩家脑中留下习惯,利用这些习惯便可以在游戏交互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红色令人紧张、蓝色令人平静、绿色令人感到安全这些心理学的研究被广泛应用在UI交互设计上,交互设计中仅利用这些恰当的视觉提示,便可以传达出足以让玩家理解游戏设定的信息。

所以有人说,真正好的交互体验是不需要教程的。苹果的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正是因为其优秀的交互设计,即便是没有任何电子产品操作经验的老人和儿童,也能凭本能认知学会基础操作。

《水果忍者》的教程和UI交互完美融合

游戏产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优秀例子。以著名iOS原创游戏《水果忍者》为例,如今的移动游戏用户虽然对触屏设备的手势操作早已司空见惯,但初版《水果忍者》在App Store上线时,用户还从没以这样的交互方式玩过游戏,如何通过教学让用户能够迅速上手将划屏操作成为当时所有触屏操作游戏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大部分游戏的解决方法是以弹出图片、文字的形式突兀的告诉用户,但《水果忍者》却使用了更巧妙的方法。《水果忍者》将玩法融入UI之中,UI按钮的交互从传统的点击方式,改为和游戏玩法一致的切削操作,玩家在正式进入游戏之前需要切开游戏菜单上的重重选项――这意味着只要是进入正式游戏的玩家必然已经学会划屏这个关键操作,并摩拳擦掌了。整个教程在玩家察觉不到的情况下一气呵成,令人拍案叫绝。

游戏教程的作用

既然优秀的交互设计无须教程,那么单纯的游戏教程究竟是不是必须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先要给游戏教程下个定义。

从大部分糟糕的玩家体验来看,游戏教程仅仅是一个流程,一个大部分时间意味着强制性的编排和表演,这个强制流程割裂了游戏体验的完整性和节奏感。

而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应该将新手教程作为整体游戏体验的一部分,在这个体验中玩家可以持续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新手教程不应被限定为一个强制流程,而是应该由诸如UI交互、任务系统、成就系统、提示框等各种游戏系统综合呈现。让玩家深入浅出地、有节奏地理解游戏设定、逻辑与思路,为玩家更深入的研究游戏、挑战游戏打下基础。

所以,一般说来,新手教程的目的在于帮助玩家上手游戏,但对一款优秀的游戏来说,强制性的教程并不是必需的。因为要达到教程的目的,只要有能让玩家持续对游戏产生新理解、新兴趣的综合设计即可,并且方法更胜一筹。

新手教程的尺度

新手教程属于特殊的游戏教程,尤其是在移动游戏领域。移动游戏市场由于用户群庞大混杂,主要受众多为缺乏基础游戏操作习惯的用户,所以新手教程在移动游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容易造成移动游戏设计师陷入事无巨细的冗长教程陷阱之中。

其实,新手教程的作用特别明确。新手教程的首要同时也是最基础作用,是交代基本的游戏操作和思路(这通常只需很少几个强制步骤便可完成)。而更重要的作用是激发玩家对游戏系统、玩法主动探索的欲望――这就需要设计师在游戏从一开始便巧妙利用多元游戏系统为新玩家的热情“保驾护航”,这一方面表现在强制性的流程必须点到为止并有所保留,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适时的任务目标和奖励刺激,以持续让用户接触到游戏新鲜的元素设计。

不久前的E3大展上,老牌单机游戏厂商Bethesda公布的《辐射 避难所》(Fallout Shelter)虽然是一款为《辐射4》造势的广告游戏,但在各种细节制作上却毫不马虎。和传统的经营类移动游戏一样,《辐射 避难所》采用了强制性的新手教程,用以交代游戏中建设、指派等基础游戏操作。但游戏摈弃了将每个操作都强制展示的惯用做法,在告知用户基本的游戏操作后,适时结束强制教程,在玩家点击任何新鲜事物时转而采用文本弹窗的形式进行帮助。整个新手教程在几分钟内结束,既交代清楚了游戏的基础操作,又培养了玩家尝试点击新鲜事物的习惯,简洁而行之有效。

新手教程设计常犯的错误

作为玩家的第一印象,新手教程中的错误可能不仅会导致用户流失,更会造成误导用户产生错误游戏习惯的不良后果,进而反噬游戏设计自由度,可谓no zuo no die。

1)潞筒豢商亩曰

即使是经典的RPG大作,我们也总能看到狂按A键只为快速跳过对话的玩家,而缺乏文学素养或审美趣味的文案带来的无聊和尴尬就更加可想而知了,此时的对话如果还不能被快速跳过,由此造成的糟糕体验后果是可预见的一定是毁灭性的。

教程中的文案应该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与语气,这可以帮助玩家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关键信息以渡过强制流程。在涉及教学功能的陈述时,任何语气词、修饰词和逗闷子的俏皮话都是多余的,它们的存在只会令急躁的玩家感到愤怒。

2)冗长不可中断

正如前文所述,强制性新手教程的时间和步数应该控制在尽量小的规模内,冗长、“详尽”的强制新手教程不仅不会抓住玩家对于游戏的功能进行探索的好奇心,而且还会摧毁玩家的耐心令玩家对游戏快速失去兴趣。如果整个教程还不能中断或退出,那么用户很可能在教程结束前就流失了。

这样的情况在移动游戏中尤为明显,移动设备的特性决定了随时可中断操作是每个游戏最起码的功能要求。如果游戏真的需要一个较长的强制教程步骤,那么必须保证这个过程是随时可存档的。

3)误导和模糊的名词

游戏各个系统中总是无法避免会出现一些繁复的概念,各种用于定义概念所用的词汇(多数为名词)也许是生僻或容易产生歧义,这些名词与概念的对应关系也许游戏设计师早已了然于胸,但对于用户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定义,要想让用户快速理解游戏系统,严格规定并区分这些概念和定义是必须的。试想,一款同时存在装饰品、收集品、收藏品、饰品等近义分类的游戏要让用户理解并区分清楚是多么头疼的一件事。

4)强制玩家做出选择

如果强制流程中存在选择,那么请给玩家提供真正的选择权利,除非不同选项造成的后果真的完全不会影响到后续游戏流程。

任何让玩家感到吃亏的选择都不应是强制性的――这主要表现在很多游戏的IAP货币使用教程上。在游戏初始,用户通常会免费获得不少初始IAP货币,这些货币一方面作为用户的游戏启动资金,另一方面通常是会在新手教程过程中消耗掉。用户最终剩下的货币数量虽然是游戏设计师预先就设定好的,但先被赠予,再从教程中被强行消耗的体验只会令玩家产生负面情绪。

5)杂乱的视觉引导

眩目的光效、闪烁、抖动,为了突出“重要”的功能,以国产网游为首的一大批游戏设计师偏爱通过简单粗暴的UI而不是细腻的游戏体验来吸引玩家的注意力。滥用视觉引导,最终导致游戏界面的杂乱、拥挤。

游戏UI的视觉引导作用就像白纸上的墨点,无需任何发光和动态,一个墨点就能达到吸引玩家注意的目的,但如果白纸上有100个墨点,那么要让玩家注意到其中某一个就很困难了。对游戏功能进行适当的折叠、合并,精简流程,不仅能让游戏新手教程看起来更友好,更是游戏系统设计的题中之意。

6)鄙视玩家的智商

这是大部分糟糕的新手教程最令人懊恼的表现,这源自一句流传甚广但被错误解读的交互设计准则:“要把用户当成傻子。”这句话的本意是指设计师应该以完全不了解游戏细节、非专业的思考方式、站在最广泛用户群的角度思考游戏体验,而非真的把玩家当成不会思考的傻子。

这种错误的设计思路带来了大量的过于“热情”的强制教程体验:怕玩家找不到指引光标,就加上全屏蒙黑;怕玩家不知道按钮的意思,就加上跟随的对话框;怕玩家懒得看文字,就加上全程语音……设计师恨不得从屏幕里钻出来,攥着玩家的手指望屏幕上戳。在这样的体验中,玩家根本无需思考,无须阅读,甚至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需要知道,只需跟随指引一路点击,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这样玩家其实什么也记不住。

结语

《炉石传说》出色的新手教程将大量从没接触过卡牌游戏的玩家成功带入了卡牌竞技的大门;而早期版本的《星战前夜》(EVE)则由于糟糕的新手教程让这样一款优秀的MMORPG在国服运营的头数年内几乎无人问津。一款游戏可能因其出色的新手教程而成就经典,更可因其失败的新手教程而被湮没摧毁。从玩家体验的角度重视新手教程设计,才是新手教程的成功之道。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传微软将推安卓手机推广自家APP

传微软将推安卓手机推广自家APP

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微软WP份额仅为2.5%,手机业务何去何从,这已经成为CEO纳德拉的首要难题。媒体预测微软手机业务将会大规模资产减记55亿美元,甚至干脆停产手机。

据国外科技媒体最新消息称,微软有可能推出安卓系统智能手机,并预装自家全线应用软件产品。

Twitter上的爆料达人“MSFTNerd”披露了这一消息,目前这仅仅是网络传言,微软并未证实。据称,微软推出安卓手机的主要目的,是推广该公司推出的大量安卓版应用软件,在安卓生态中寻找用户。

各种迹象显示,微软公司和安卓生态的距离正在靠近。

在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前,诺基亚手机部门推出了数款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这些手机配置了酷似WP系统的用户界面。媒体分析称,这是诺基亚和微软给安卓系统穿上WP的“外衣”,让更多安卓用户逐步熟悉WP8系统。

不过由于硬件配置太低,产品设计不合理,诺基亚这批安卓手机已经成为过眼烟云。

纳德拉奉行移动优先云优先,他已经意识到WP系统的弱势地位,不能影响微软软件服务化战略的实施。在他领导下,微软已经将旗下大量的知名应用软件,推出了安卓版本。

媒体分析称,推出安卓手机对于微软公司来说将是一个明智之举。安卓系统已经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据近九成市场份额,获得了类似当年Windows在电脑端的垄断地位。通过在安卓手机上预装大量的微软应用软件,微软将能够借助安卓生态,推广自己的应用服务和云服务。

据悉,微软对于安卓的态度,正在从“对抗”转向“借力”。

此前,微软公司和中国安卓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签署了协议,微软向小米部分手机型号,推出了Windows10的刷机包,此举旨在让一些安卓用户能够逐步了解Windows10。

就在几天前,微软推出了面向安卓手机推出的三个Office办公组件。Office面向安卓手机和平板推出了不同的版本,以求提升用户体验。

伴随着谷歌安卓和苹果iOS垄断市场,其他的竞争对手已经意识到,建立第三个移动应用生态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不存在。

此前,加拿大黑莓公司已经兼容了安卓应用软件。多家媒体报道,今年年底前,黑莓公司将推出第一款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如果获得市场成功,黑莓将会逐步淘汰自有的黑莓操作系统。

黑莓CEO程守宗最近也明确表示,只要是能够解决安卓手机的安全问题,黑莓公司就会制造安卓手机。

分析人士指出,智能手机硬件和手机操作系统表现糟糕,已经成为微软和纳德拉的心腹之患。

在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微软再也没有推出高知名度的明星机型,仅推出了一些中低端廉价手机。另外,Windows10手机版的研发进度也较为缓慢,有观点认为,微软优先级战略失误,首先应该全力开发手机版Windows10,弥补劣势,其次再推出电脑板系统。

是否推出安卓手机,是否对手机业务进行重大资产减记,是否干脆终止智能手机硬件业务,这些问题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分晓。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软不能放弃手机(手机app)操作系统的4大原因

微软不能放弃手机(手机app)操作系统的4大原因

腾讯科技讯 微软CEO纳德拉提到,要对一些表现不佳的业务采取“艰难的决定”,此外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WP和手机硬件业务持续没有起色,一些分析师认为,纳德拉的“艰难的决定”可能指的是彻底放弃微软手机操作系统。最近也有传言称,微软可能推出安卓手机,重点推广本公司的安卓应用软件。

围绕微软公司是否会放弃WP(或Windows10移动版)操作系统,近来分析师和媒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美国投资和财经网站Fool日前分析认为,受到四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微软还不能彻底手机操作系统市场。

微软放弃手机操作系统,这并非一个不符合逻辑的说法。根据多家统计机构的数据,微软在全球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已经下跌到了2.5%左右,而且更糟糕的是,市场份额还在下滑而不是增长,甚至明显低于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前。

WP成为了扶不起的阿斗,而纳德拉也不愿意被WP束缚了他的移动优先云优先的战略,微软推出了大量的安卓应用软件,并且和许多安卓厂商进行了软件预装的合作。

如果微软如传言所称推出安卓智能手机,微软也完全可以摆脱谷歌(微博)公司的控制,在安卓生态中利用自家的海量应用软件,构建一个“国中之国”,从而建设一个属于自家的移动互联网生态。

不过,仍然有一些因素,导致微软还不能随意放弃手机操作系统。

“一个Windows战略”

伴随着Windows10操作系统的推出,微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单一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能够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游戏机和其他物联网设备。最直接的是,所有的微软设备都将过渡到“彩色瓷砖”的用户界面风格中。

为了构建统一的Windows10生态,微软已经表示将推出第一年内,将让旧版Windows用户免费升级到新系统,当然微软也会面向小尺寸移动设备提供免费的Windows10。

在新系统中,微软推出了名为Continuum的功能,实现了各种Windows10硬件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和平滑过渡,比如用户可以将Windows10手机连接到一个大屏幕设备上,此时手机的用户界面将自动切换到电脑桌面的模式。这意味着在未来,高端的Windows10手机,甚至可以取代部分传统的个人电脑。

虽然在智能手机市场表现疲弱,但是微软如今仍然占据了九成的电脑操作系统份额。换言之,微软仍希望利用电脑市场的垄断性地位,推动Windows10在手机领域的推广。

很显然,如果突然中止手机系统项目,这将不符合微软制定的长期战略。

过去的安卓教训

如果微软推出安卓手机,这将是微软公司第二次拥抱安卓。在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完成之前,诺基亚公司曾经推出两款安卓手机,用户界面进行了定制,酷似WP系统的彩色瓷砖风格。

诺基亚公司当时表示,这些低端安卓手机可以成为一个桥梁,把一些安卓用户逐步过渡到微软系统上。

不幸的是,诺基亚错估了安卓市场和用户,用户可以对安卓手机轻松获取权限并刷机,更换到其他安卓系统上,另外全世界许多用户很需要谷歌的地图、邮箱等工具。在诺基亚两款手机上市之后,许多用户进行了刷机,并且安装了谷歌的软件和服务。

这个项目对于微软而言十分尴尬,收购交易完成之后,微软宣布终止安卓手机项目。

有了安卓盟友

在诺基亚安卓手机失败之后,微软对于如何利用安卓平台的优势有了更聪明的看法。

微软提出了软件预装战略,就是和许多安卓手机厂商合作,预装微软Office在内的全线安卓软件。这让许多安卓用户有机会尝试微软的软件(鲍尔默时代,微软的安卓软件数量稀少)。

对于微软而言,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推出安卓手机会被用户刷机,并且迁移到谷歌的软件上。

微软的安卓预装计划正在大举推进中,三月份,微软和三星电子戴尔等公司签约,在对方的安卓手机和平板上预装软件。五月份,微软又和二十多家公司签约,其中有索尼和LG电子。

显然微软在推广自家安卓软件方面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合作伙伴,如果自己推出一款安卓手机和这些伙伴竞争,这并不是明智之举。

移植安卓和iOS第三方软件

微软Windows在智能手机上的失败,最根本原因是用户太少,导致第三方开发者没有兴趣为微软开发手机软件,应用软件的缺失,造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消费者更加没有兴趣购买Windows手机。

之前,微软提出了移植安卓和iOS应用软件的计划。通过这一计划,iOS和安卓的软件开发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将应用软件呈献给Windows手机用户。实际上,通过“一个Windows”战略,这些软件移植之后,也将兼容Windows电脑、平板以及Xbox游戏机。

如果iOS和安卓的开发者真有兴趣进行大规模移植,这将会减少Windows手机和安卓iOS在软件上的巨大差距。如果现在就关闭手机系统项目,通过移植软件重振系统的最后一次机会也将丧失。

Fool网站指出,在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微软很快实施了“去诺基亚策略”,在手机上用“微软”品牌取代了“诺基亚”。不过除了品牌之外,在核心的操作系统之外,微软还很难轻言放弃、投奔安卓。

正在实施大规模重组的纳德拉,是否会彻底放弃手机操作系统这个包袱,推出安卓手机,以及是否会对手机业务进行重大资产减记,为鲍尔默的失败决策付出代价,未来几个星期内,微软有可能推外作出重大宣布。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大陆厂商崛起 苹果(ios app开发)供应链正上演“一路向西”

今年6月,一年一度的Computex 2015在台北开幕。这个亚洲最盛大的3C供应链专业展,数十年来一直被誉为“台湾之光”,往年总会吸引全球众多IT厂商前来,但今年会场冷清,乏善可陈,难掩落寞。之后,台湾科技界和媒体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讨论与反思,而最终结论,则归咎于大陆供应链崛起。其中,被台湾媒体讨论的最多的就是苹果供应链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陆厂商。这些崛起的大陆厂商,抢食了原本属于台商的订单,苹果一些元器件的采购对象,开始从台湾“一路向西”移向了大陆。

其实,这样的声音在台湾岛内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这一次,来得尤为汹涌,甚至有些“气急败坏”。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台湾电子产业持续发展,从小小的模具厂起家,到后来创建起庞大电子制造业帝国的鸿海,以及全世界晶圆代工龙头的台积电,加上之后陆续成立的华硕、友达、联发科、群创等等,为台湾赢得了“科技王国”的美誉,也成就了台湾在全球电子供应链的关键地位。

毫无疑问,目前台湾在电子科技领域仍然有着优势,不过随着大陆制造能力的提升,两岸开始从以前的垂直供应关系渐渐转变为水平竞争关系,直接抢夺苹果全球供应链里的一席之地。其中,以电声元件、印刷电路板、电池、机壳或机构件以及组装这五大领域尤为激烈。

据苹果公司官网供应链地图显示,2014年有120家公司的793家生产设计工厂成为苹果新一轮供应商,其中大陆有351家,台湾地区则有42家。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大陆足足增加了20家苹果供应商,其中仅向苹果供应电池等元件的大陆供应商数量就已从2011年的8家,翻倍至如今的16家。相比之下,台湾地区苹果供应商名单从2013年到2014年仅仅增加了一个,双鸿、定颖、金像电与未上市的太乙四家厂商在激烈竞争中黯然退出苹果供应链。

以下的例子或许可以让我们一窥两岸在苹果供应链中相互厮杀的血腥程度。

一直以来,苹果的触控面板都由F-TPK、群创、夏普、胜华等台资和日资触摸屏企业供应。2014年后,神州的欧菲光成为了苹果供应商,为iPhone 6系列产品提供了触摸屏。在此之前,欧菲光与台湾宸鸿的竞争就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欧菲光不但抢走宸鸿的苹果订单,并且还到台湾设立了研发中心,甚至还试图并购台湾二线触控面板厂,让宸鸿的处境每下愈况。

此外,同样来自深圳的瑞声科技,作为全球最大的声学元件制造商,2013年也成功打进了苹果供应链,从台湾竞争对手美律那里抢走了苹果的订单。2015年,瑞声科技首季净利9.56亿人民币,但同期美律净利却仅剩1308.46万人民币,两者市场规模差距越来越大。

2014年,在大陆新增的20家苹果供应商中,金龙机电和欣旺达为iPhone 6提供线性马达;环旭电子提供Wi-Fi模组;还有立讯精密供应数据线;超声电子旗下的超声印制板公司。此外,刚刚上市的多层印刷线路板生产商依顿电子、宏益玻璃等数家大陆公司也首次进入苹果一级供应商行列,在各个层面冲击着台湾电子业。面对这些不断流失的订单,台湾厂商无可奈何。

而未来,竞争只会更残酷。苹果零供应商不断从台湾“一路向西”移向大陆,这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也是未来的趋势。在这背后,除了台湾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众所周知,如今中国市场已然成为了苹果最大的海外市场。iPhone 6及iPhone 6 plus发布之后,苹果迅速击国内的高端手机市场。今年五月,库克再次造访大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库克接任苹果CEO近四年来第六次来到中国。大陆对苹果的意义,除了是最重要的制造基地,还是除美国之外最大的市场。

大陆厂商崛起 苹果(ios app开发)供应链正上演“一路向西”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大陆制造业水平整体正在不断提升。

那么,未来大陆厂商会在苹果供应链乃至全球供应链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新专利:Apple Pay未来或支持P2P转账交易

苹果(ios app开发)新专利:Apple Pay未来或支持P2P转账交易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最新专利显示,公司未来或考虑为Apple Pay增加“点对点”(P2P)的转账功能,即两个苹果设备用户可以直接通过Apple Pay服务完成支付与转账,整个操作将会是加密和免费的。

美国专利商标局于周四正式批准了苹果该项专利。

“具体来说,一个正在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等)的用户,将能够在金融交易操作中识别另一个(支持同技术的)电子设备,并通过提供加密支付数据包的方式完成整个交易。”苹果在专利描述中表示。

此外,苹果还在专利中具体提到,用作两个设备之间通讯的协议可以是NFC或者蓝牙。同时,进行交易的双方都必须在设备上完成生物信息验证后才能转账。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软将宣布注销数十亿美元的诺基亚资产

微软将宣布注销数十亿美元的诺基亚资产
  据美国媒体报道,微软可能最早在周三宣布注销很大部分诺基亚资产。早在4月底就显示出了这种迹象,当时微软对投资者预警,称智能手机部门存在“减值高风险”。

减值一词用于描述业务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公司提取非现金费用以填补差额。微软在4月23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文件称:“用于估计手机硬件报告单位的公平估值的未来现金流下降、未来销量增长率下降或风险调整贴现率的上升,可能导致减值调整,产生对利润可能有实质性影响的费用。”

收购诺基亚是微软前CEO史蒂夫・鲍尔默的最后行动之一,他在2014年2月辞职。分析师认为此举对微软参与移动行业竞争很必要,但无法提高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财富。现任CEO塞蒂亚・纳德拉被认为反对此收购。上次微软注销收购资产发生在2012年中期,当时该公司提取了62亿美元与5年前收购的aQuantive有关的费用。微软收购在线营销公司aQuantive花费了63亿美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周一微软退出了在线广告市场,与AOL签署代理协议,只保留必应的搜索广告。AOL将承担微软在美国和其他8个市场,包括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的显示、移动和视频广告销售。微软广告部门约1200人将转到AOL。作为回报,AOL将必应设为自己网站的默认搜索引擎。注销诺基亚资产可能最早在周三提交给SEC的文件中公布,因为周三是微软新财年(截止每年的6月30日)的第一个工作日。

目前不清楚微软将注销多少资产,因为公司在这种行动上有些灵活性。注销诺基亚资产也符合纳德拉上周发出的警告,他称微软面临“艰难抉择”。他在给全体职员的邮件中表示:“我们需要在新领域创新,执行我们的计划,在一些不顺利的领域做出艰难抉择,以推动客户价值的方式解决困难问题。”

几乎没有分析师认为微软真的会关闭智能手机部门或退出手机制造业务,主要是因为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发针对广泛设备的Windows10,并鼓动开发者开发“通用”应用和将Android和iOS应用转到Windows 10 Mobile。(木秀林)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一小时消耗40MB 流量费成为苹果(ios app开发)音乐拦路虎

一小时消耗40MB 流量费成为苹果(ios app开发)音乐拦路虎

苹果音乐”流媒体服务已经上线,这一迟到的产品面临诸多困难:没有免费层服务、易用性差、市场已经是红海。不过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站报道,苹果音乐可能还面临另外一个拦路虎――高额的手机流量费。

苹果音乐主要面向智能手机用户,显然用户不可能完全在Wi-Fi环境下欣赏,部分用户将使用手机移动上网来听音乐。

目前在智能手机用户中,购买了不限量数据资费的用户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会对应用软件的流量消耗十分关注。那么苹果音乐的流量消耗情况如何呢?

Reddit网站的一个用户进行了监测,不论是点播歌曲的苹果音乐还是人工音乐电台Beats1,使用半小时的流量消耗为20MB,使用一个小时的消耗为40MB。

再进行一下换算,如果用户通过移动数据网络欣赏连续24小时欣赏苹果音乐或是Beats1电台,那么流量消耗大约为1GB。

按照美国一家移动运营商的资费,1GB数据流量的包月资费为50美元(通话和短信随意免费试用),这意味着听一整天苹果音乐或是Beats1电台,则将支付50美元的流量费代价,本月的流量也将全部耗光。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流量消耗属于用户个人监测,并非苹果公司官方宣布的数据。

苹果负责音乐服务的高管埃迪库曾表示,苹果音乐将会根据用户所在的网络来自动调整码率(数据传输率,和音质密切相关),Wi-Fi网络下的码率较高,移动数据网络的码率较低,显然,为了节省流量费用,手机用户在户外必须忍受较差的音质。

当然,对于流量费比较在意的用户,苹果音乐支持三千多万首歌曲的离线欣赏,用户可以免费下载保存到手机中,然后在户外播放。

很显然,使用音乐流媒体服务的数据流量消耗,并非苹果音乐一家的问题,包括谷歌(微博)、微软、Spotify和Pandora等服务商,均面临这一问题。但媒体分析称,流量费可能给苹果音乐发展带来更大的难度。

音乐流媒体普遍的商业模式是免费增值,包括Spotify和谷歌在内,均推出了插播广告的免费服务和免广告个性化的付费服务,包月费用普遍为十美元,家庭多人包月费用则更优惠。

不过,苹果音乐与众不同,只有收费服务,没有免费服务(苹果音乐之外的人工广播电台Beats1属于免费)。因此在同样支付流量费的背景下,苹果音乐的使用成本高于Spotify等对手。

在中国的音乐流媒体市场,一些服务商联合移动运营商推出了包月免流量费欣赏服务。未来苹果是否会推出类似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尚不详。

苹果音乐虽然有种种劣势,但是其拥有“APPLE”这一金字大招牌,以及全世界八亿iOS用户的基础,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运作得当,苹果在音乐流媒体市场仍有可能站稳一席之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手游安全破“黑”行动:向黑产业链Say No

手游安全破“黑”行动:向黑产业链Say No

目前的手游市场已被称为红海。从业界认为的2013年的“手游元年”至今,手游发展可谓是既经历了市场的野蛮生长,也有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如今,手游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增长放缓。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之下,手游的市场规模绝不仅于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手游未来发展的前景和阻碍在哪里?移动互联的背景下,手游安全这一问题如何得到保障?整个行业生态链上的各方又应该如何联手将市场“蛋糕”做大做好,在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手游安全风险与危害,政府、行业相关部门和组织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引导手游行业健康发展?手游一线企业开发商、发行商、运营商等应该怎么做,维护自身以及用户利益?作为直接用户,又该如何保障自己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呢?手游安全问题的危害不是危言耸听,应该上至政府组织下到直接用户乃至全行业全社会的重视。

毕竟,在移动互联时代,安全,就是大事!

政府:危害安全的行为绝不姑息

手游行业中内容抄袭、侵权等现象严重,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但损害用户利益,还会造成产品同质化、缺乏创意、精品游戏缺乏。长期以往,对行业将是毁灭性的。手游行业急需规范,迫切需要主管部门、安全企业和企业社会各方达成共识,共同发力解决问题。

政府应加强手游行业监管与引导,绝不姑息危害手游安全的行为,强烈打击盗版、盗取用户隐私、乱扣费等不法行为。而手游相关的行业协会等组织,应积极倡导健康手游理念,联合手游行业正能量抵制一切危害手游安全的行为。

早在2014年,文化部门就出台了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督促运营企业严格把关手游安全,而且要把价值导向、法律政策的底线传递到前端研发企业,政府越来越减少前置审批,把管理重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把监管重点放在业界、网民和社会普遍关心安全问题上。文化部指出,文化市场司正在细化游戏内容、自审标准,编写操作手册,供企业自审遵照执行,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容审议,重视安全问题。

政府在加强手游行业管理,重视手游安全的同时,也鼓励倡导手游企业加大加深与安全第三方厂商的合作。近年来,手游市场虚度增长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也催生了国内一批技术领先、领航手游安全行业的团队,如爱加密、腾讯云应用加固、360加固保等。

第三方安全服务商:定制服务,贴近需求

由于手游市场规模体量大,手游种类繁多,针对第三方安全服务的手游安全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和种类的APP做定制的安全服务才能更贴近市场与用户对安全的需求。下面我们以安全服务商爱加密为例,了解手游安全加密已经定制安全服务。

作为手游安全第三方服务商,安全团队(以爱加密为例)致力于手游安全保护,不仅提供从开发到运营的一站式服务,更针对手游安全推出了一整套的安全解决方案。每一款手游APK开发问世即可使用爱加密的漏洞检测平台对APP做全身体检,透析APP潜在的漏洞和安全风险。

通过具体的分析报告指出手游漏洞的同时,爱加密还提供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爱加密完整的手游安全解决方案除了手游漏洞分析和手游加密功能,还提供手游运维阶段的特色化服务,如手游上架后的数据分析和同类产品对比等。

提及手游加密,爱加密的加密方案覆盖了Android和iOS两大主流手机系统。

通过Dex加花保护、lua脚本文件加密、防止修改器/模拟器运行、本地数据保护、dll文件保护等,基本避免了被盗版、被破解的风险和危害。爱加密不仅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也保障了开发商的利益,使开发者的劳动成果不被恶意窃取。

就手游安全第三方服务类企业来说,爱加密的技术一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即将推出的HTML5加密等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手游安全解决方案。H5加密是针对目前流行的html5应用而推出的加密方案,加密后可以保护JS代码和本地资源文件,防止链接被盗取等。从目前业内大炒H5轻游戏的趋势来看,这将是移动端游戏的另一爆点。而做好H5游戏加密,打好安全基础,则是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前提。

手游一线企业:向“黑产业链”Say“NO”!

前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后有安全服务厂商的安全保障,作为手游第一线的运营、发行和开发商,更应该集结手游业内正能量,用实际行动助力手游安全。

开发商:手游开发过程需要注意对程序源码的保护,特别是本地数据保护、防止模拟器保护。在手游开发的过程中,就要有安全意识,如何开发出更少漏洞的APP,一旦出现某些安全问题该如何防范等,这些都是开发商应该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发行商和运营商:一言一行决定着直接面向的开发者和玩家。不注重对手游产品的保护,就意味着对开发者的忽视,也是对玩家的不负责。有业内人士透露,山寨软件横行的背后,往往是应用市场为了自己运营发展的需要而熟视无睹,更有甚者,部分山寨软件通过应用商店扣费成功后,会与商店运营方进行分成,共享渔利。鉴于此,手游发行商和运营商应该树立正版意识,应该明白地下黑链的利益是暂时的,影响手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危害却是长期的。

另外,由于Android系统的开源性,以及应用商店多存在监管不力现象,导致其中不乏山寨盗版应用和暗藏病毒的应用,尤其是对游戏应用来说。作为第三方移动应用市场,应以身作则,加强对渠道的监控,禁止山寨应用和有风险应用流入市场。其次要加强安全监督力度,尽量避免非正规应用对玩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手游行业开发商、发行商、运营商等应该联合起来对危害手游安全的黑产业链大声Say“NO”!

手游用户:安全风险零容忍

玩家作为手游的直接使用用户,与移动游戏应用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手游精细耐玩,才能以极致体验留住用户。用户通过游戏消费等行为使游戏得以长期生存。用户与开发者通过手游这个中间桥梁和纽带形成一种闭环,良性发展,而手游安全危害恰恰破坏了这种闭合回路,造成了双方的损失,打破了良性循环。

作为手游的使用者,应该清楚破解版的手游会有哪些潜在威胁。虽然破解版手游给大家带来的欢乐很大,但大部分都存在广告、暗扣费、扣流量、泄露所在位置和个人信息等诸多潜在风险。所以,作为手游用户,更应该支持正版,拒绝盗版游戏。这在很大程度降低自己在使用手游时可能会出现的潜在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爱加密手游安全专家建议手游玩家不在非正规渠道下载手游;不轻信手游破解信息并且不要下载这类打着破解幌子的恶意程序;用户应注重对手机安全的保护,处理好隐私信息,并规范自身支付习惯,不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少使用网上银行这类支付业务。

手游安全维护是一件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业内人士共同的参与协作,作为移动应用安全服务领航者,爱加密呼吁业界人士共同关注移动安全。安全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它是“互联网+”时代人人关注且时刻去维系的东西,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安全二字。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进军新闻市场 科技大咖们打算这样颠覆传统媒体

俗话说,不想当厨子的士兵不是好裁缝。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都急着搞新闻的时代,媒体产业早就不再是当年几家报业独大的局面了,一面是科技大鳄前仆后继纷至沓来,一面是纸媒日薄西山论再起,大咖们如何防守又如何进攻?

 1.Facebook:垄断用户从垄断新闻开始

今年5月,Facebook宣布联手8家内容媒体推出Instant Articles(快速阅读)服务,自此,一家靠社交媒体出身的“娱乐平台”,将把BuzzFeed、卫报、纽约时报、国家地理、NBC新闻这些专职媒体“扭”在一起。只要用户想阅读新闻,连退出Facebook都不用,一键点Instant Articles即可全部获悉。

对此,以英国报业龙头News UK为首的人认为,Instant Articles的出现将进一步蚕食传统媒体的地位,只是这一次战火已经蔓延到它们匆忙建起的数字化城墙壁垒。新闻、视频、图片将会以孤立片段的形式,碎片般地出现在社交网络上――就像iTunes上早就以单曲为单位而非专辑形式来出售音乐一样。

然而对于多数科技企业来说,用算法来做新闻,尽管它会缺少一定的“媒体特征”,但由于算法可以被不断编写、修改、覆盖、被参数化,Facebook非常明白现在读者们的通病――懒。既然总归要用Facebook,它也能按自己胃口推送各种新闻,何乐而不为呢?

 2.苹果:让iPhone的新闻也印上苹果的logo

什么叫吃惊?就是苹果跟你说,它不仅做手机做电脑做系统,现在还要招编辑搞新闻。

众所周知,此前苹果曾表示,会在iOS 9中使用News代替现有的Newsstand,以此彻底改变当下只做简单收集和推送的做法。换而言之,虽然仍然要基于RSS订阅或者算法进行机械推送,但苹果将在避免对内容发布者过分依赖以及信息流内容管控方面下重拳。

啥意思?就是说,Facebook你不是显摆“算法”科技吗,那我就用“人工”筛选来干掉你!恩,这的确是苹果一贯的风格。

为此,苹果对负责充当新闻把关人的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应聘者具备基本的新闻学、通信学及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外,还要求至少拥有五年以上新闻编辑从业经历,尤其是针对移动新闻推送方面,更要有相关技术背景。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单纯地罗列、收集新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借此传递我们对全球重要新闻消息的一种价值观”

 3.Twitter:做方便看、有价值的“手工”新闻

搞清了自己的缺点,Twitter效仿苹果也想要在人工选荐新闻上做文章了。6月初,Twitter表示计划推出“闪电项目”,以人工组织编辑的方式推出集图片、视频甚至直播大型活动在内的热门话题及时事新闻。

具体来说,Twitter会在移动端中使用“直播”闪电图标提示用户观看“大型直播活动”新闻。为方便阅读查看,Twitter在“闪电项目”将采用按内容及地点的分类方式,为用户提供视频、照片以及推文等新闻推送。值得注意的是,Twitter在新闻聚合领域选择了跟苹果一样的路线:增加人工编辑整理,提升新闻分类筛选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4.谷歌:抓住新闻源不如抓住记者

与对手们将焦点放在新闻本身不同,谷歌则把重点放在了写新闻的人身上――近日谷歌推出一款名为的新闻产品,而这一产品的主要目标是为新闻记者提供来自不同背景的准确消息源。

对此,谷歌方面给出的解释是,News Lab是为了联合新闻记者和企业家,方便大家一起规划媒体行业未来的新闻产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谷歌开放了News Lab网站,让记者更好地利用谷歌来完成新闻播报工作,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可以使用智能地图、搜索引擎、YouTube和Trends等工具来辅助自己的新闻报道、进行事件实时追踪,并用数据充实内容以及借由谷歌的渠道进行新闻分发。

从这一点来看,似乎谷歌比别人想得都更加长远……如果把媒体和新闻看作投资重点,与其把目光放在高质量的新闻上,不如放在高质量的记者身上更好。

  5.Buzzfeed:聚合类新闻网站的先天优势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缓慢转型以及外来户的新闻尝试,类似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的发展似乎要更迅速一些:iOS版客户端上线了!Android版今年秋天也会问世。

据悉,移动版Buzzfeed致力于为用户推送近期内最新、最精华的信息内容。其新闻攫取期为信息源发布一小时内,编辑会对信息进行挑选和补充提炼,并辅以图片及文字、扩展阅读链接等,用户可快速了解相关新闻背景。同时,为了方便用户的多元化劫夺,在某些情况下Buzzfeed也会对某一时间同时推荐多篇不同角度的文章。

对此,Buzzfeed给出的解释就是:不要让用户进行多余的操作,勇于抛弃传统的新闻格式。“用户在APP上与新闻交互的方式和在网站上是不同的”,本着这种观点,BuzzFeed的发展的确可圈可点。

据悉,由于被这些科技外来户的野心压得喘不过气,《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近期纷纷表示正计划发布专供互联网平台新闻产品,然而,这算是亡羊补牢还是为时已晚呢?庞大的互联网新闻分发市场已经被这些新兴势力所掌控,如果这时候还处于试验阶段,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他们所剩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