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网发布全球首款跨境贸易商务社交APP

5月21日,大龙网跨境O2O网贸会在莫斯科盛大开幕,作为本次网贸会的场址中国精品互动体验馆也将正式开启。同期,主办方大龙网向全球发布首款移动跨境贸易APP――OSell,这也是中国首款针对全球商人交流交易而研发的跨境贸易商务社交平台。

这标志着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从PC端正式迈入移动跨境贸易o2o时代。不仅能让中国产业带的制造商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做外贸,还能打通线上线下的环节,帮助中国品牌更便捷快速地在海外落地。

四大亮点,OSell APP开启移动跨境贸易新时代

据大龙网产品研发总监杨小平介绍,此次发布的OSell APP具有四大独特的亮点:

一.供需匹配系统。两大智能实现供需100%匹配。

1. APP首页直接展示采购商需求,采购项目清晰明了。比如,俄罗斯的电子产品采购商想采购中国的某型号手机,只需要在用户后台更新采购信息,就能实时将其展示在主页上

2.“摇一摇”供需配对。中国供应商只需填写完整产品资料,系统会自动在数据库中匹配出需求对应的采购商。让“摇一摇”成为约“单”神器。

大龙网发布全球首款跨境贸易商务社交APP

二.商务社交系统。全球之内交流交易无障碍。

1. 即时通讯功能,满足随时随地的沟通洽谈,增加商业机会。

用户可通过OSell APP接受来自全球商家的询盘,增进与海外客商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维护老的客户关系,掌握新的海外市场动态。
2. 实时翻译功能,让用户使用母语直接对话全球客商。OSell APP为即时通讯的文字和语音提供71个语种的自动翻译。更引入第三方专业人工翻译实时传译,满足高端用户商务社交需求。

大龙网发布全球首款跨境贸易商务社交APP

三.互动商圈系统。精准抓取客户信息,实现全球商人互动。

1. 商圈体系,打造全球商人“朋友圈”。帮助用户了解所关注商家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第一手的客户需求,并能与客户进行社交互动。
2. 定位服务(LBS),基于全球GPS,清晰直观的了解产品在各个国家的需求信息和销售网络,帮助用户搭建私有的分销商网络。

大龙网发布全球首款跨境贸易商务社交APP

四.服务市场系统。整合推介最优质的第三方服务

1. OSell服务市场。为了让用户体验更优质的商品贸易服务,OSell整合了包括国际物流、跨境金融、仓储、商旅服务、样品展示、翻译、商品信息美化、品牌包装等上百家的外贸第三方服务商,所有的服务商都经过严格的认证标准方可进入OSell服务市场,为用户打造完善可靠的外贸服务生态链闭环,让用户不再为贸易东奔西跑。
2. OParty活动,实现线上“约”、线下“会”。OSell提供商务旅游服务,协助供需双方从线上走到线下,组织见面约谈。同时,大龙网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精品体验馆内会定期举办商务洽谈活动,让场外的中国制造商亦能通过提供样品在活动上做全球展示。

大龙网发布全球首款跨境贸易商务社交APP

杨小平表示,此款产品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了B2B贸易长期存在的壁垒,让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了随时随地的、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机会。让众多中国品牌面对全球市场,站到同一起跑线。

中国品牌华丽绽放莫斯科

在体验馆的开幕“首秀”上,100多家来自国内的3C电子产品制造商在俄罗斯掀起一股“中国风”。

来自俄罗斯各地300多名的零售商扎堆捧场也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热点。据悉,这批俄罗斯本土买家几乎覆盖了俄罗斯本地电商企业和零售企业,既包括了在俄罗斯当地知名的大型网上零售超市,如Ozon(俄罗斯“亚马逊”),KupiVIP(俄罗斯“聚美优品”),麦德龙俄罗斯、欧尚俄罗斯等; 同时也包括了像MobilMarket这样的垂直类B2C网站。

主办方大龙网表示,这些采购商在未来的几天,将与到馆的制造商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洽谈。

而在活动结束后,馆内也将定期与不定期地针对国内外品牌举办各种展会活动。除延续让供采双方“商人面对面”的约见洽谈模式外,今后还将在体验馆推出主打各类产品的专场。甚至可以针对某个单一品牌,举办“苹果式”发布会。

布局“一带一路” 中国品牌“走出去”将更加给力

大龙网副总裁苏明璞最后表示,我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战略规划,为跨境电商勾勒出了“一带一路”路线图。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国出口贸易“丝绸之路”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移动跨境贸易O2O,将会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目前最落地、最快速的走出国门的方式。目前,大龙网已将中国精品互动体验馆铺设到了俄罗斯、印度、中东、巴西。未来将在“一带一路”国家铺设更多体验馆,使其将成为中国商人走向世界的驿站,实现中国产业全球化战略的桥头堡。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新闻类APP应用首次登上App Store免费榜首

       据国际权威统计机构App Annie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用户移动阅读需求和下载量增加等因素,国内新闻App应用腾讯新闻在8月20日登顶App Store免费排行榜,这也是新闻类App应用的首次登顶。在此之前,腾讯新闻在全类别免费榜中最高达到过第6名。

新闻类APP应用首次登上App Store免费榜首

腾讯新闻客户端App Store历史排名
       从腾讯新闻iPhone/免费-总榜排名折线图可以看出,在7月20日-8月20日一个月的时间里,腾讯新闻在总榜的排名起伏不定,而从7月底走势逐渐平稳,并在8月20日跃居榜首。据观察人士分析,虽然苹果没有公布App Store排名的具体算法,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App下载量、产品认知度、用户活跃度等因素会影响到App的排名。显然,制定榜单是为了让受欢迎的App被更多网民们所熟知使用,同时不公开排名规则也有效避免了刷榜行为。
       而此前刷榜行为在国内屡见不鲜,也正因如此,苹果公司早在2012年就调整了榜单算法规则,导致国内大批刷榜公司销声匿迹。而苹果对排名机制的重审有利于开发者得到更多公平的机会,榜单的公正性也让更多用户能够依据产品在榜单的名次来选择合适自己的App。

新闻类APP应用首次登上App Store免费榜首

腾讯新闻客户端月活跃用户
       同时分析人士还指出,腾讯新闻此次登顶除了在内容、渠道覆盖和产品体验度等方面的优势外,用户对品牌的感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易观智库4-6月的新闻APP月活跃用户统计显示,腾讯新闻以月均9412.83万人次位列第一。同时,易观在6月2日-8月10日连续10周内针对各新闻客户端UV量的统计数据显示,腾讯也以6092.69万的平均周UV排名第一。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三款爆红朋友圈的App应用:不同故事的相同结局

三款爆红朋友圈的App应用:不同故事的相同结局
前言:智能手机普及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款APP应用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曾经的疯狂猜图、魔漫相机,不久前的脸萌。他们走过的路径是相似的,莫名其妙在朋友圈爆红,用户快速增长,一大波媒体采访和业内讨论,然后热度下降,公众视线转移,用户增长放缓……
本文采访了这些“爆红”的产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产品成名运气因素最大,很快熄火也是必然结果,因为朋友圈就是这样。开发者们要把握好机会,找到真正的用户。
三个一夜爆红的故事
2014年端午节,深圳的一个烧烤店里,几个兴奋的年轻人在喝酒庆祝,他们做的产品“脸萌”刚刚登陆苹果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首,iOS和Android两平台单日下载量超过50万。这个90后为主的创业团队,接下来将面对一大波的媒体采访以及行业关注,“为什么成功?”“会不会昙花一现?”“如何持续?”不管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这些问题很快将如暴雨般砸向他们。
这一情形是如此的似曾相识。时间回调一年,2013年5月底,北京的豪滕嘉科团队正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他们的产品“疯狂猜图”火了,新增用户成指数型增长,到高峰时期日新增用户达到120万。“我们没有专门庆祝,”豪滕嘉科CEO曹晓刚回忆说:“我们预想到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5个月后,疯狂猜图创造的纪录被另一家北京的创业公司百舜华年开发的“魔漫相机”打破,魔漫相机日新增用户最高时达到300多万,并且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维持着日均100多万的用户增长。百舜华年创始人黄光明谈及当时的“辉煌”很淡定:“我们做了6年漫画,我们内心是很强大的。”
脸萌、疯狂猜图以及魔漫相机,可以被贴上这样几个相同的标签:创业、朋友圈、爆红、现象级。这三款来自初创公司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以相似的节奏大举攻占了微信朋友圈,并且以令人艳羡的速度刷新用户量,登顶排行榜。一段时间之后,它们默默地淡出朋友圈,退出排行榜,消失在我们的谈资中。
为什么会火?为什么昙花一现?
脸萌创始人、25岁的小伙子郭列大概从来没有在短时间内受到过这么密集的关注,每周十几家媒体的采访让郭列有点招架不住了,他很礼貌地给媒体回复短信:“不好意思,我们现在专注产品,暂时不接受采访,希望理解!”
疯狂猜图曹晓刚和魔漫相机黄光明当初也是类似的际遇。提给他们的问题都差不多:为什么会爆红?会不会昙花一现?如何盈利?他们的回答也是类似的:找到了用户的需求,产品足够有趣,会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不着急盈利。
成功的产品总是相似的(如果把它们当作成功的话),失败的产品却各有各的原因,事后诸葛好当,老生常谈无新。
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会发现,这些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爆红靠运气,早晚会过气。
尽管他们的产品某种程度上确实解决了用户的一些问题,比如创造一个卡通头像的新奇心理,显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得瑟心理,但是这些并没有成为他们爆红朋友圈的全部原因。“肯定有运气因素。”曹晓刚表示。
正如郭列在知乎的回答:“80%是狗屎运,20%是一群机智的少年,每天被老板(我)威逼利诱加班。”每个创业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像脸萌、疯狂猜图以及魔漫相机一样,不花什么钱推广却一夜爆红,但问题是,80%的狗屎运是不是在你的脚下?
 
爱也朋友圈,恨也朋友圈
虽然一款产品成名运气很重要,但是最最核心的其实是朋友圈这一传播渠道。
“我认为朋友圈是现在最开放的社交网络。”曹晓刚说,“微博肯定更容易变现,但是朋友圈的在真实用户中的影响力更大。”疯狂猜图是真正借助朋友圈火起来的第一个应用,从产品之初便考虑了用户在朋友圈内的互动,如今朋友圈每天仍然能为疯狂猜图及其兄弟产品带去100万的独立访问用户。
黄光明分析称:“一款产品在朋友圈爆红与朋友圈本身的特点有关系,这里有很多关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但这个热度是短期发生的,顶多持续两三周。”他认为,朋友圈只是推广的一部分,多条传播途径应该均衡发展。
如果往前看,朋友圈实际上延续了以前的开心网、人人网、新浪微博的角色,那时候偷菜火过,签到火过,终究免不了被用户遗忘的命运。一直做社交游戏开发的曹晓刚认为社交游戏的流行周期是半年。
然而到微信朋友圈的时代,这个周期更短了,疯狂猜图和魔漫相机用户快速增长持续了两个月,脸萌则刚流行了一个月。这种爆红之后的沉寂的命运几乎是必然的,与产品本身反而没有多大关系,社交网络的传播就是这么让人又爱又恨。
重要的是过滤掉看热闹的用户
既然那些捧红你的用户最终仍然会抛弃你,是不是你只能掩面而泣?不是的,那些来了又走的用户不过是看热闹的“观光团”罢了。
“一夜爆红帮”老大哥唱吧2012年创造了上线4天便登顶App Store的骄人成绩,这背后新浪微博的传播作用不容忽视。同样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初期用户推广,唱吧最终能够摆脱依赖,形成自己的用户和社区,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
唱吧CEO陈华说,在产品小有名气的时候总有一大波观光团用户过来凑热闹,但热闹期过了之后留下的用户才是真正的用户,产品运营者要做的是忽略观光团用户,重点保护留下来的用户。
郭列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现在的暴涨非常不正常,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年轻人,很多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从众进来,最后肯定是会离开的,这个很正常。”
但是这些看热闹的用户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曹晓刚认为,他们让开发者少走很多路获得运营百万、千万用户的经验,并且能够丰富产品开发思路。
从这个角度看,爆红然后过气并没什么值得惋惜或者批评的,反而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平衡之道。
所以,没必要纠结短时间爆红是好事还是坏事,也没必要批评它们生命力强或者不强,等下一个爆红的产品出现。出名不易,且行且珍惜。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一篇文章为你普及iOS和Android的历史起源

虽然智能手机是移动电话的一种,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小型化的电脑来思考。这样一来也能够显示出智能手机OS的高性能。我们首先一起来回顾下智能手机OS的历史。
OS的黎明期
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想法,即在像智能手机这样可以便利携带的小型电脑终端上运行OS。大约20年前左右,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世界最大的电脑相关产品展示会“COMDEX”上,日本索尼公司开发的当时称之为“MagicjLink”的携带型信息终端吸引了很多的关注(图1)。这款终端并不仅仅是一款用来记笔记和日程规划的电子帐本,当时已经具备了通信功能还可以收发邮件和搜索信息。

一篇文章为你普及iOS和Android的历史起源

图1:图片上部的是MagidLink设备,下面部分为键盘。液晶显示也是单色的。
MagicLink是索尼公司的产品,但终端的本质是能够在这台终端上运行的OS。这就是由美国的苹果公司的工程师们开发出来的称之为“MagicCap”的OS(图2)。因为在那个年代“通过OS商业交易是件大生意”,所以有各种各样的OS被发布。众所周知的Windows 95也是在那一年发布的。

一篇文章为你普及iOS和Android的历史起源

图2:MagicCap OS的显示画面。起动终端后就会进入图片所示的界面。包括电话和记帐以及笔记功能。用笔触摸就可以启动各个APP。其中的“In和Out”代表的是邮箱。
这款OS是由苹果的工程师开发,日本的制造商负责终端生产。
苹果的工程师只负责开发了OS,硬件部份是由日本的制造商等外部公司开发出来的。苹果公司还因此设立了“General Magic”这样的一家子公司。这家公司主要负责推进MagicCap的开发和为日本的制造商提供帮助。索尼公司和现在的松下以及三菱等公司以MagicCap终端的开发为名制造出了最初的一款产品即索尼公司的MagicLink。
苹果公司的工程师开发的MagicCap作为“移动OS”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是MagicCap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因为这款终端根本卖不出去。硬件的处理能力和重量以及价格等等在当时都成为了问题。要知道那个时代网络还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的。
为MagicCap设想的网络和那个年代即1980年的电脑使用的网络是一样的。而网络和Windows95的爆发性普及却是在那之后的一年才开始的。
Android之父
实际上在General Magic公司负责MagicCap开发的工程师中有一位叫作Andy Rubin的年轻人。
这名年轻人在General Magic公司解散一年之后创立了一家面向移动终端的OS开发的创业公司。和General Magic公司一样,硬件的开发交由外部公司,本公司集中精力于OS的开发。但是和General Magic公司只向自己的合作公司提供OS不同的是,Andy Rubin的公司免费向其它公司提供OS和APP开发环境。
由Andy Rubin创立的公司正是现在的“Android”。后来这家公司被美国的Google公司收购,而Android这一公司名也就只能作为OS的名称而保留了下来。现在被称之为Android之父的Andy Rubin在公司被收购之后留在了Google公司并且负责Android业务(现在负责机器人的开发)。
iOS之父
如果说Android之父是MagicCap的开发者Andy Rubin,那么能称得上是“iOS之父”的又是谁呢?
实际上苹果公司在推出MagicCap终端的几年前就已经销售一款叫作“Newton”的小型终端。但是遗憾的不论是设备还是开发环境当时都非常昂贵最终没有普及开来。
现在的iPhone的OS“iOS”的先祖即不是来自苹果公司开发出来的Newton也不是来自苹果子公司开发出的MagicCap,而是另有来源。是苹果的创始人Steve Jobs。
General Magic公司正在开发MagicCap的时代,作为苹果公司创始人的Steve Jobs从苹果公司离开,并且创立了“NeXT Computer”这家公司,并且开发出了一款叫作“NeXT”的高性能电脑。与此同时开发了一款叫作“NeXTSTEP”的OS。
NeXTSTEP是通过叫作“ObjectOriented”的新型方法开发出来的一款OS。NeXTSTEP的APP通过“ Objective-C”这种新的编程语言来开的。 Objective-C不仅可以使APP开发变得更加有乐趣而且性能非常高,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编程语言。
虽说从技术上来讲是绝佳的,但是结果却和MagicCap一样,NeXT电脑最终在商业上也没有获得成功。但是NeXT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苹果公司收购作为苹果公司的技术而被保留下来。
那个年代的OS
那个年代的电脑不论是Macintosh还是Windows都尚不稳定,使用过程中会突然出现重启,电脑突然出现问题,软盘或硬盘出现故障导致数据无法读写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论是微软还是苹果公司都因此伤透脑筋。
故障最大的原因在于OS上的应用的运行结构。当时电脑用的OS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在电脑运行的所有软件只能一个一个地按顺序利用CPU。CPU同时只能执行一个程序命令。
你可以想象一下只有一位收银员的超市的客户排队情形。把客人想象为APP和OS,收银员是CPU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某个应用在运行的时候包括OS在内的其它软件都得停止,等待CPU空闲下来。
并且当时的OS已经停在收营员的前面了,但是那些不受控制的APP却停不下来。这些不受控制的APP一直占用着CPU,导致OS本身不能使用CPU,OS自然也就无法运行。
微软计划通过开发一款叫作Windows NT的新型OS来处理这种故障。具体来讲就是通过采用“preemptive multitasking”这一结构来使系统达到飞跃性稳定。
简单来说“preemptive multitasking”就是通过在短时间内让所有的APP都强制停止,而让其它的APP运行的一种结构。以刚刚超市的例子来讲,“在收银员前面停留的时间设定为1人10秒,短时间之内立即就可以切换到其它人。”
也就是说在收银员处需要花1分钟以上的人必须要在收银员处按顺序排6次以上的队。这样一来虽然对于花时间长的人而言变得麻烦了,但是却不再会因为一个人不遵守规定而出现死机现象了。Windows NT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结构。
另一方面苹果公司希望通过采用NeXTSTEP的技术来强化Macintosh的OS。NeXTSTEP和Windows NT一样也采用了“preemptive multitasking”这一技术。而NeXTSTEP是以“UNIX”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而UNIX可以回应“preemptive multitasking”。NeXTSTEP和Windows NT一样可以稳定地运行正是苹果公司收购NeXT的原因。就这样Steve Jobs再次回归苹果公司。
以NeXTSTEP为基础开发出来的OS叫和“Mac OS X”(图3)。而APP的开发使用“ Objective-C”这一点也因此保留了下来。而“Mac OS X”也因此作为iPhone的OS的基础而被采用,这样一来才产生了“iOS”。

一篇文章为你普及iOS和Android的历史起源

图3:iPhone搭载的“iOS”是以Mac OS X为基础产生出来的。而Mac OS X又是以Jobs创立的NeXT Computer的“NeXTSTEP”为基础产生的。
现在我们使用iPhone的时候,画面上能够看得到的部分,例如“设置”和Home画面等等都是在Mac OS X的基础上再次添加进去的,只不过是iPhone的表面的软件而已。
iOS的本质部分是jobs亲自开发的现在仍在延续着的NeXTSTEP和Objective-C。随着iPhone的普及Objective-C的知名度也变得很高。如果去书店查看关于编程类的书籍的话,一定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Objective-C的书籍呈现在那里。
苹果子公司的技术人员创造了Android,而离开苹果公司后的乔布斯的技术成了iOS的来源基础。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讽刺。这也是苹果一直将安卓列为侵权产品的缘由。苹果方面表示,Android系统创始人Andy Rubin有关Android系统的理念之一诞生于他供职苹果期间。另外当时时任谷歌CEO的施密特为苹果董事会成员,乔布斯认为安卓系统赤裸裸剽窃苹果技术。HTC、三星等也都成为了苹果起诉的对象。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应用成千上万:那些不知名的游戏有机会突围吗?

App应用成千上万:那些不知名的游戏有机会突围吗?
在苹果公司刚刚推出iOS App Store的前几年里,用硅谷的话来说,那绝对是具有颠覆性的。之前有些快要倒闭的游戏公司因为App Store又重新崛起,比如King公司(成立于2003年)和Rovio公司(成立于2005年);还有一些游戏公司也得益于App Store,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比如ZeptoLab(成立于2009年)和Supercell(成立于2010年),这些公司都迅速发展,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但是,现在的环境却越来越不明朗,在这个成熟市场里,还会有下一个King,下一个Supercell出现吗?如今的安装广告成本都在上涨,公司需要保持自己的安装量,以及App应用内置购买流程,所以他们不得不在上头砸钱。
举个例子吧,Supersell公司,根据一个叙利亚黑客的截图发现,该公司在今年2月一天的总收入就达到了515万美元。这家芬兰公司目前有三款iPhone应用,而且都位列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Clash of Clans(部落战争),Hay Day(卡通农场),以及最新发布的Boom Beach(海岛奇兵);由于前两款游戏的成功,为他们第三款游戏的发布铺平了道路。
King公司也有三款游戏,分别是Candy Crush Saga(糖果粉碎机),Farm Heroes Saga(农场英雄传奇),以及Pet Rescue Saga(宠物大营救),这三款游戏都在排行榜前11位。根据该公司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上市文件显示,他们在2013年用于销售和市场营销的费用达到了3.769亿美元。
这些游戏帝国不会轻易倒下,Keith Katz说道。他是移动游戏孵化器Execution Labs的联合创始人。游戏需要一个疯狂的病毒式传播渠道,在游戏发布时就要把这种渠道嵌入游戏App之中,然后靠自身能力传播。而游戏开发公司需要在产品推出之前,对这种病毒式传播渠道进行测试,当然,前提是公司必须要有实力砸钱进去测试。
除了资金和有效的测试之外,一些游戏公司还尝试用其他办法提升自己的下载量,还会在付费安装广告上面砸下重金。不过,在今年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Benchmark合伙人Mitch Lasky表示,目前游戏行业里的成功企业可以依赖付费安装广告,他们可以砸重金获取用户,但是对于那些刚进入这个行业里的新公司来说,采用这种营销战略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如果你一直采用付费获取用户这种策略,那么就无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为总会有人能把这种模式用到极致,至少比你要用的好,” Lasky说道. “正如杰夫贝索斯说过,你的利润就是我的机会。”
还有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也是许多游戏开发公司一直在讨论的,就是自己开发的游戏要能让App Store的编辑觉得有特色,这样对刺激游戏下载量也有帮助。不过,有时App Store和游戏开发商的定位也会发生变化。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于植物大战僵尸和割绳子两款游戏在App Store里的突出表现,苹果公司已经和EA和ZeptoLab两家游戏公司谈判了两三个月时间,主要就是希望可以得到植物大战僵尸2和割绳子2这两款游戏的独家发布权。
不过,在华尔街日报那篇文章中,他们还提到游戏不会直接驱动硬件销售,貌似还没有什么玩家头脑发昏,会为了玩儿个游戏去购买一台专属设备吧。游戏开发公司在最盈利的移动平台上面获得更多下载量,目前,这个平台就是苹果的App Store,不过现在苹果的主要竞争对手安卓平台,一样也能提供更多,更好,更新的游戏了。然而对于一些小游戏开发公司而言,这也许不是一件好事儿,因为他们很难会得到像EA和ZeptoLab这种游戏公司的待遇。
硅谷对独立游戏的付费营销活动一直有跟踪记录,他们发现在App Store里面最有优势的游戏商业模式,就是免费试玩。由于一些小型游戏工作室开发的游戏受到玩家热捧,上个月,苹果公司也推出了新政策,在App Store里面增加了“独立游戏展示窗(Indie Game Showcase)”,上面会展示一些以风格独特著称的游戏开发公司,比如Simogo公司。不过,根据国外游戏网站Gamasutra报道,这个展示窗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就关闭了。
对于独立游戏制作者而言,如果他们无法进线付费营销,或是无法开发特色化的游戏产品,那么还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可以和其他游戏开发者结盟,互相支持彼此的游戏;二是与游戏发行商或App Store合作,获得更好的营销推广;当然啦,最后一条路,就是把自己的目标定低些……
对于那些还不知名的小游戏开发商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而不是去和那些大游戏开发商进行对抗。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ios app开发者新神器iMac 升级15寸MacBook Pro

苹果(ios app开发)发布新款iMac 升级15寸MacBook Pro

  苹果刚刚发布了新款入门级5K分辨率iMac,同时升级了15寸MacBook Pro产品线。

新款5K分辨率iMac配备了英特尔3.3GHz四核Core i5处理器、AMD Radeon R9 M290显卡、8GB内存和1TB硬盘,售价1999美元。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定制升级,比如将硬盘换成Fusion Drive。

除此之外苹果还将高配iMac的售价调低至2299美元,但配置保持不变。这款高配iMac在去年10月上市时的售价为2499美元。

除了一体机,苹果还升级了15寸MacBook Pro。升级后的这一系列笔记本电脑采用了Force Touch触控板和更快的闪存。

值得一提的是,再有不久你就可以直接在Apple Store买到新MacBook了。选择困难症患者,可能要挠头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大姨吗App回应下架事件:怀疑遭竞争对手恶意刷榜

       3月13日中午最新消息,国内著名女性健康应用大姨吗今晨被曝在苹果商店移动端无法被搜索,称其因刷榜而被下架。针对下架说,大姨吗官方回应称,初步调查是竞争对手恶意刷榜所致。
       大姨吗官方微博表示:“今晨大姨吗APP在移动端App Store无法被搜索到,但大姨吗后台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小助手正在紧急联系苹果公司调查此事。目前初步调查是竞争对手恶意刷榜所致。大姨吗将对此恶意竞争行为和散播不实消息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今天上午,有媒体报道称,大姨妈因刷榜被苹果App Store下架,在移动端上无法搜到大姨吗应用。登录苹果商店,搜索关键字“大姨吗”,得到的确是其他同类健康应用搜索结果。
       大姨吗CEO柴可表示:“我们将不畏惧任何竞争对手的攻击。大姨吗将不断加强对女性健康的调查和关注,并对自身产品进行更新升级。毕竟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才是我们最大的使命。”
       “但从今年2月份开始,大姨吗多次遭到竞争对手组织的“黑公关”,损害了大姨吗在用户心中的美誉度,严重影响了大姨吗的品牌形象。”柴可补充道。
       据EnfoDesk易观智库《中国女性工具APP市场月度监测报告2014年1月》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美柚与大姨吗两款APP累计用户规模远远领先于其他女性工具APP。
       截至2014年3月,大姨吗App注册用户已突破4000万,日活跃用户量已增至250万。据悉,大姨吗于2012年1月上线,成为360手机助手下载量首个突破1000万的女性健康类应用,并在iOS应用市场的健康排行榜中稳居前列。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超级巨头百度的“移动入口”:应用商店、浏览器和超级APP

现今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正逐渐转变为BAT围绕开放平台间的激烈碰撞。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且不如阿里与腾讯高调,但百度已经在移动端暗暗发力。
过去一年,百度将25%的研发经费,都投向了移动端。收购91无线,则花费了其近20亿美元。截至2013年第四季度,百度已经拥有14个用户数过亿的APP,包括百度手机客户端,百度手机助手,百度地图,爱奇艺,91助手等。
一定程度上,BAT正在进行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延续了各自在PC端的路径:先是在前端抢占入口,争取尽可能多的用户和流量,然后建立商业模式,将用户和流量进行变现。
之前,相较于阿里和腾讯,百度的移动战略显得最不清晰,产品也显得纷杂。但随着对91无线的收购,以及多个轻应用的推出,百度逐渐摸索出了“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的双重分发模式,暂时消解了外界对百度移动战略的质疑。
但即便如此,百度目前的“入口”中,仍缺乏像微信那样对用户“强粘合”的产品。无论是应用商店、移动搜索,还是地图、视频,都不算是移动互联网的强需求。从这个角度看,百度的移动入口地位还不够坚固。
“应该说,百度的移动布局肯定不如腾讯,但比阿里要强。”一位曾接受百度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阿里有支付宝客户端,但那不是入口,是一种应用,淘宝的APP交易量也不大。相比之下,百度的移动分发渠道和地图等APP,对用户的粘性更强。”
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入口变得纷繁复杂。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百度,要复制它们在PC时代的成功仍然仍重道远。但对百度来说,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靠“搜索框”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平台梦”的蜕变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百度起了个大早,却赶了晚集。
早在2009年,百度就希望像谷歌那样,做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创新,开发出一套操作系统,来占据移动端的最底层入口。但经过内部讨论后,百度觉得底层创新的难度太大,于是它转而寻求与操作系统合作,通过预装搜索来增加市场份额。
据悉,当年的百度曾在塞班和安卓系统中徘徊良久,最终选择了与塞班合作。在安卓崛起后,百度又不得不调整之前的战略,决定自主研发操作系统。于是,在2011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由百度研发的“易平台”正式亮相。
彼时,百度对外宣称其战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打造易平台,将百度的移动软件打包整合到手机端;第二步是做云生态系统;第三步则是推出百度云操作系统。
那时的百度雄心勃勃,它试图建立的是移动端的系统平台,让所有的应用都在百度的系统中运行。但事实证明,“易平台”推广得并不顺利。由于缺乏自身的硬件产品,百度对于每一台植入“易平台”的手机,都要支付给手机厂商一定的费用。高额的成本,让这条操作系统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通畅。与此同时,百度却错过了在移动互联网初期推出“超级APP”的机会。
直到2012年,百度才调整了战略,开始做各类APP应用,将其在互联网上的产品转移至移动端。
这些消费级的APP,包括了百科、贴吧、文库等等,其中一些在各自的垂直领域取得了不错成绩。然而,这些移动APP往往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整体的优势。
与此同时,百度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平台梦。在2012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云发布了面向开发者的“七种武器”,包括百度个人云存储、LBS·云、百度移动云测试中心、百度应用引擎,以及多屏幕ScreenX技术、百度移动云应用生成服务和百度移动浏览内核。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则提出了“百度云三重奏”概念:“第一重”即铺设云基础设施,“第二重”是打造新型应用平台,包括云端一体应用环境和个人云存储。“第三重”是与APP开发者共建商业模式。
而此时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寡头格局——腾讯形成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移动战略;阿里在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后,构建起围绕生活服务的移动电商网络;百度的移动布局,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也就在同一年,360推出了手机助手、手机安全卫士产品,成了国内最大的安卓软件分发平台之一。在这一点上,百度显然慢了一拍。直到2013年3月,百度才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助手,2013年下半年则收购了91无线,这才跃升安卓软件最大的分发平台。
到了2013年,百度终于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
在智能手机上,苹果和谷歌已经在“生态系统”层面建立起了极高的壁垒。在谷歌的移动生态链中,底层是硬件和操作系统,中间层是包括地图、搜索等在内的应用,顶层则是应用商店平台。在这个架构中,腾讯等公司构建的移动生态,都是在其中的某一层,构建出一个小生态。
百度曾试图做底层生态即操作系统,但因难度太大而放弃;在应用层面的生态系统中,百度也始终缺乏一个能黏住用户的好产品。众所周知,微博和微信出现后,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这些具有强社交属性和用户粘性的产品。而在自己擅长的移动搜索领域,百度发现,人们在移动端对搜索的需求远远小于PC端,搜索平台的想法也难如愿。
苦苦思索之后,百度试图摸索出一条新路:即建立一个脱离操作系统的移动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百度不仅作为入口,还要创造机制和氛围,让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产品,获取流量,在调动起开发者和用户的积极性后,百度再从中获益。
“双重分发”模式
而这一生态系统的构建,以百度收购91无线为标志。
2013年10月1日,百度对外宣布完成对91无线的收购。91无线旗下的91手机助手和安卓市场,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分发平台之一。百度看重的,是91的移动分发平台、开发者资源和流量变现能力。
拥有了91无线,再加上百度手机助手,百度系的内容分发量得以排到国内首位。目前,百度和91无线,占据了本土移动分发41.2%的市场份额,日均分发量突破9000万。
百度方面此前表示,91无线和百度手机助手的用户群重合度并不高,因此在高度增长的行业趋势下,两家都会保持自己的产品,共同争夺市场份额。同时,百度在收购91无线后也启动了整合工作,其中包括平台数据的共享、渠道分成计划等。
在此基础上,百度完成收购后,提供给了开发者前向、后项两种收费模式,以此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好地变现。
所谓前向收费,是指向终端用户收费。百度提供的支付解决方案,可以让用户实现从订单到支付的全流程,这对于预付费软件的开发者有着不错的吸引力。后向收费则是指向广告主收取广告费。在百度的移动广告平台中,公司可以帮助开发者每年获得数十万的收益,之后百度再与开发者进行分成。
即便构建了完整的商业模式,百度并不满足于这种“应用商店”式的渠道卡位。李彦宏并不讳言,应用商店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在传统的应用商店分发模式下,70%的下载量集中于0.1%的热门应用,而99.9%的低频应用仅占到了总下载量的30%。换言之,非热门应用上线即被淹没,而长尾APP即使安装后也被闲置。这造成了开发的应用越来越多、中长尾开发者的生存状况却不乐观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百度希望在移动搜索领域,也能制造出一种新的分发模式,以实现长尾需求的对接。于是2013年8月,“轻应用”(lightApp)应运而生,百度就此形成了“移动搜索+应用商店”的双重分发模式。
简单说来,轻应用既有着无需下载的特性,又有着不下于本地APP的功能。用百度的话说,轻应用既不是一个工具,也不是一系列产品,而是一种机制,能够把移动搜索的长尾需求分发给开发者,同时为用户提供“搜索即服务”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轻应用也能像网页一样智能分发。
进一步说,如果说91分发的是下载量靠前的热门应用,那么,轻应用对应的则是被人们忽略的长尾应用。
毫无疑问,轻应用盘活了百度的移动搜索业务。眼下,轻应用需求最为旺盛的领域包括团购优惠、交通出行、旅游景点等生活服务类应用,办公学习、金融理财等在线工具类应用,以及,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媒体类应用。58同城、好大夫、黄太吉等企业,已参与体验。
面对轻应用的开发者,百度同样提供了两种盈利模式:一是移动广告模式,即百度提供移动广告插件,开发者可选择在轻应用页面嵌入,嵌入后自动获得广告收益;二是前向收费模式,即百度提供支付插件,帮助开发者和用户完成线上交易,直接变现获利。
如今,这种策略已初见成效。2014年2月27日,百度公布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百度第四季度总营收为9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2013年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19.44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3.2%。其中,百度移动业务营收占到第四季度总营收的20%,来自移动端的收入,为整体营收的增长作出了明显的贡献。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只有百度一家看到了轻应用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眼下,微信公众平台、UC开放平台、支付宝公众平台,已相继发声,纷纷为自家平台的轻应用摇旗呐喊。
打造“超级APP”
目前,应用商店、浏览器和超级APP,被业内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三大“流量入口”。对百度而言,收购91无线是为了抢占应用商店的入口,做轻应用则是为了让移动搜索抢占浏览器的首页,接下来,百度要布局的就是超级APP。
超级APP,指的是类似于微信这样的、拥有庞大用户数并围绕其形成超级平台的应用。对百度而言,公司旗下有14个用户数过亿的应用,其中,百度地图最有潜力成为超级APP。
据国内调研机构中国IT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手机地图市场监测报告》显示,百度地图在手机地图客户端累计用户市场占比达54.26%,稳居第一位,累计用户超过2.46亿。与此同时,百度地图相关统计数据就显示,在“手机地图的功能用户使用情况”调查中,除基础功能外,附近/热点查询功能渗透率不断攀升,达到42.58%。其中,餐饮、银行、娱乐、商城超市、酒店信息查询,在生活服务信息查询行为中比例最高。
进一步说,如果腾讯凭借微信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社交娱乐平台,那么,百度地图就有可能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事实上,早在2012年10月,百度LBS事业部成立后,百度地图就开始从单一的出行工具,升级成为生活服务平台,在其导航功能上聚合了团购、美食、酒店预定等O2O生活服务。截至2013年8月,百度地图覆盖了国内近400个城市,拥有300万商户和120万家餐馆信息。
与91无线与轻应用的战略一样,百度地图也十分重视与开发者的合作。据此前媒体报道称,百度LBS产品的体系分为三层,最底层的是百度的服务能力,譬如定位服务;第二层则是建立自有产品,包括百度地图、百度公交、百度旅游、百度导航等产品;而第三层,百度希望与开发者一起共建。
据悉,目前百度LBS开放平台日活跃APP达10万,为25万个网站和应用提供地图服务,并为超过7万个APP提供定位服务。
不过,要构建一个以地图为基础的生活服务平台,百度仍需面临支付方面的挑战。如果说,高德地图在阿里入股后能迅速完成用户在地图平台上的消费闭环,那么,百度旗下的支付新秀“百付宝”,能否担此重任?
就目前来说,百度地图生活服务类消费的提供方式,还是通过跳转至第三方站点完成。比如,用户搜索附近的餐饮,会跳转至订餐小秘书完成预定;找到团购类服务,则会跳转至美团网、糯米网等完成购买。
与此同时,前述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称,“地图服务在美国已经是移动互联网中的强入口,但在中国目前还不是。”而未来,地图能否成为移动端的强入口,当下还无法下结论。
无论如何,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已经十分明显:在商业模式上,通过收购91无线,补全了其对于开发者运营以及APP商业变现的能力;在战略上,牢牢把握了应用商店、移动搜索和超级APP这三个移动入口。
在百度构建的移动生态体系中,原有的“流量、收入”体系,变成了“流量、收入、开发者”三级体系。如果说在PC端,百度只需把流量导入各种应用即可,那么在轻应用之下,百度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为这些应用买单?这涉及到运营和分成、开发者之间的竞合关系,更涉及到复杂的生态。
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拥有丰富的平台管理经验,腾讯也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多年,而对于百度来说,生态系统,还是个新鲜事物。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事实和数据显示:苹果正在ios app开发之战中节节败退?!

事实和数据显示:苹果(ios app开发)正在iOS主屏之战中节节败退?!
在和谷歌的安卓系统争夺市场的战斗中,苹果公司正在节节败退,但是其中更大的问题,也许是广大用户对于Facebook的迷恋。
不过,苹果公司仍然主导着iOS主屏,至少在美国市场上是这样的,但是最近,一群“特洛伊木马”正伺机入侵,其中最大的一匹马,就要算是Facebook,以及Facebook应用家族了。
拥有主屏
苹果第一方App应用统治着iOS主屏,这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就像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绝大多数的用户在技术上并不是那么富有经验,而且有时也懒的去寻找其他应用程序去代替平台默认的App应用,除非这款应用非常非常出色。举个例子,欧盟就要求微软公司向其Windows操作系统用户在浏览器工具上提供选择。
但是在移动手机上,欧盟没有这么做,至少当他们拥有Facebook的时候,没这么做。
Betaworks公司分析了1000个iOS用户的主屏,根据该公司的分析数据显示,将近69%的主屏至少拥有一个Facebook公司旗下的App应用(包括Facebook,Messnger,Instgram,或是Pages)。如果我们算上WhatsApp,这款刚刚被Facebook公司收购的应用,那些这一比例数字将会上升到将近81%。
Facebook公司推出的Facebook Home主屏应用层和Poke应用无疑是两颗重磅炸弹,它们和Facebook核心社交应用程序一样出色,当然还有该公司收购的其他一些出色的App应用,包括Instagram。
正如其表现的那样,Facebook统治了iOS体验,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短信息作为iPhone手机主要的通讯媒介,苹果公司可能也发现了,他们正在努力保持自己在iOS的中心地位。毕竟,iOS用户已经开始在他们的主屏上安装非苹果公司出品的短信息App应用了,如下所示:
• Facebook Messenger (14%)
• Whatsapp (12%)
• Snapchat (11%)
• Path (5%)
• Groupme (4.7%)
• HipChat (2.6%)
• Line (1.5%)
• Viber (1%)
• Kik (0.5%)
而在电子邮件类的App应用方面,苹果公司的业绩可能要更差。Betaworks发现,50%的用户会在他们的iPhone手机主屏上安装一个邮件App应用,但是却不是由苹果公司出品的邮件App应用。
其他和任务处理相关的App应用,这一比例数字为57%,这种趋势一直蔓延到其他非苹果出品的App应用类型,在iPhone主屏上的非苹果出品的日历类App应用占到46%,天气类App应用占到44%,地图类App应用占到54%。苹果公司没有开发出最好的App应用,因此他们的用户开始安装其他可替代的App应用,然后把这些应用移动到了自己手机的主屏上去了。
那么,谷歌的表现又怎么样呢?
谷歌公司的应用,也是iPhone手机应用里的一部分,一度占据了iOS主屏应用62%的比例,而且还不止一次。
平均每个谷歌用户会在他们的手机主屏上放置两款谷歌App应用,毋庸置疑,最重要的一款应用也许就属谷歌地图了,在iOS主屏上,这款应用的安装比例达到了42%。但是对谷歌来说,接下来似乎就没有什么好消息了。正如Betaworks发现的那样,紧随谷歌地图之后的最后欢迎的两款谷歌应用是YouTube(主屏安装比例达到17%)和Chrome(一样也是17%),那么谷歌公司的社交网络Google+呢?只有8%的用户把这款应用放在他们的手机主屏上。
即便如此,“谷歌数据却给移动设备上许多的核心体验打下了不错的基础。”这的确没错,就拿笔者本人的移动体验举个例子吧:笔者虽然有使用过苹果自带的股票,邮件,日程表,以及联系人App应用,但是所有的数据都是靠谷歌来提供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Mailbox应用上,在Betaworks取样调研的数据里,结果令人吃惊,因为有高达25%的用户会选择把这款App放在手机主屏上,但是Mailbox的用户其实也依靠于谷歌Gmail的消息访问协议。
如果你拥有数据,那么App应用还会显得那么重要吗?可能不会,但是拿Facebook做个例子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两者兼具。但问题是,如此能否扩大应用和数据的关联性呢?如果真的可以实现的话,我们干脆就把个人数据应用在Facebook,而不是谷歌服务上,因为这样可以更省事儿,但是就目前而言,实现这一切貌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事实和数据
在Betaworks的研究分析中,还有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 14%的人已经把苹果公司内置的手机App应用从他们的iOS主屏上给移调了。比如“电话”App应用,还在用手机给好朋友打电话,那样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太落伍了。
• 65%的人仍然将Safari保留在自己的手机主屏了,而将Chrome放在主屏上的用户比例是18%,Open Mini是只有0.5%。在那些认为浏览器非常重要的人中,7%放了两款浏览器App应用在手机主屏上。但是有近10%的用户,他们的手机主屏上根本没有放置任何浏览器应用。
• 63%的人会在他们的手机主屏上放置苹果默认的摄像头应用。
• 24%的人在他们的主屏上放置了Evernote 应用; Foursquare呢?23%。而AOL, 亚马逊,以及Pinterest,他们几乎从未出现在用户的手机主屏上过。
• 而在用户手机主屏上,微软公司的App应用完全不存在。如果微软仅仅依靠自己的移动体验的话,结局将是死路一条。因为几乎没有人会在他们的手机上运行Windows。
诚然,本次调研取样也有不恰当之处,因为他们都是Twitter用户,Betaworks调研的1000名用户都在Twitter上发布了推文话题“#主屏2014”
如果Facebook保持这样的态势,在手机主屏上持续占有较高的比例,那么就意味着用户使用他们产品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每天美国人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平均是37分钟。其中绝大部分人都会登录Facebook,而且有60%的人都是通过移动设备登录的。因此,如果越来越多的用户把Facebook放在自己手机的主屏上面,就意味着苹果公司iOS系统不过是Facebook的入口而已。其实对一部分用户而言,早就已经是这样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开源or闭源?Android系统必须走向闭源才能发展的更好?

开源or闭源?Android系统必须走向闭源才能发展的更好?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开发的 iOS 系统是闭源的,而谷歌开发的 Android 系统是开源的。iOS 系统因其闭源的特性收获了良好的生态系统,而 Android 系统也因其开源的特性笼络了更多的硬件制造商,从而收获了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但也因其开源的特性引发了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 Android 设备的碎片化和 Android 应用的安全问题。目前谷歌公司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 Android 系统使用者,在享受着免费的收费软件的同时,也深受恶意扣费广告的侵扰,发生这一切的原因,不是我吝啬花一点钱购买正版,而是我无处购买正版。大多数情况下,我会选择从国内大型的应用市场来下载 APP 如豌豆荚、360 手机助手和应用宝,但这仍不能避免通知栏一触即发的游戏广告和 APP 中一键话费支付的弹窗。
我,作为一名某国际知名手机厂商的用户,从手机购买至今只获得一次来自官方的系统更新(从 Android 4.0.4 到 Android 4.1.2),从此该型号便被手机厂商所抛弃,不再获得任何形式的系统更新。身边不少朋友的 Android 手机也是这种情况,现在最新的 Android 系统明明就是 Android 4.4 KitKat,而我们的手机却只有 Android 4.1。产生这一切的原因是 Android 的碎片化。
谷歌公司如何应对走向闭源?面对这样的问题,谷歌公司也开始想办法解决 Android 碎片化的问题和提高安全性,从目前谷歌公司的种种做法可以看出: Android 系统正在走向闭源,Android 系统已经从本质上成为无法分支的系统。
在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非常有必要给大家补补脑:从大体上来讲,Google 为 Android 写了两大坨代码:AOSP 和 GMS,其中前者是开源的而后者是闭源的。
AOSP 是 Android 开源平台的底层代码,包含了智能手机系统的基础骨架(Android 专用的 Linux 内核、Dalvik 虚拟机和部分基础用户界面);GMS(Google 服务套件)包含两个部分:Google Play Service 和 Google Apps。前者包含海量非常高效的 API 和系统服务,后者包含 Google 自己的软件如 Gmail、Chrome、Google Maps 等。
为什么要分成 AOSP 和 GMS 两个部分?
AOSP是开源的,每个手机厂商都能免费获得;而 GMS 是闭源的,手机厂商要想获得 GMS 授权使用,除了生产出的手机必须符合 Google 的硬件标准,还需向 Google 支付 $0.75 / 台手机 的费用。
目前的情况是:Google 将越来越多的功能从 AOSP 迁移到 GMS,如果手机厂商单纯使用 AOSP 而不使用 GMS,那么生产出来的手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功能不支持。这也相当于逼着手机厂商使用闭源的 GMS,从而使 Android 走向闭源。
Android 闭源以后能带来什么好处?对于谷歌公司,能加强该公司对 Android 系统的控制力,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 Android 生态系统,从而获得能与 AppStore 媲美的收入。对于用户,极大地减少了被恶意软件骚扰的概率,从而保证了个人隐私和个人资金的安全。
Android 的闭源话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也许将来 Android 系统完全闭源了,我们再也无法大摇大摆的使用收费软件了,但这世界本该如此,有买才有卖,这个生态才能健康的持续运行下去。
Android 系统必须走向闭源才能发展的更好?我的答案:是的。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