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App”智能硬件创业一窝蜂:工艺、适配一样不能少

“硬件+App”智能硬件创业一窝蜂:工艺、适配一样不能少

移动互联网给传统的硬件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智能硬件”的概念一夜之间火了起来,“硬件+App”模式的项目也都如雨后春笋般的都冒了出来。比如,血糖仪、体重秤、血压计、运动手环等等,都搭配一个手机App。

此类的硬件一般是用来测量人体的某个身体指标,而App则用来记录和处理这些数据。

本文以智能血糖仪“糖护士”为例,观察移动互联网给传统硬件领域带来了哪些新鲜和不同,以及“硬件+App”的模式是否能走得通,遇到了哪些门槛和挑战。

“硬件+App”样本——糖护士

糖尿病人的血糖值需要每天测量,连续记录,最后每个周期整理成曲线给医生作为判断标准。

在传统的方式中,糖尿病人只能手动记录并且自己画曲线,很多病人感觉操作麻烦而放弃了这项工作,这当然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于是“智能硬件”发现了这一点,糖护士不光做了一个类似于拉卡拉的血糖仪,还做了一款适配的App。这样,在糖尿病人测量完毕后,App就自动记录,并整理成曲线,还可以邮件给自己的医生作为远程医疗的诊断依据。

同样,对于有减肥需求的人来说,智能体重秤就可以每天记录和监控体重,同时为你提出相应的减肥方案。

也就是说,“硬件+App”的智能硬件,是在数据处理端做了优化和进步,将传统硬件接入了互联网。

相比较传统的血糖仪,糖护士的特点有4个

1.远程分享和问诊。数据可以随时邮件给家人和医生,还可以分享到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工具中。

2.免去收集整理的麻烦,传统血糖仪只能自动记录300条信息。而在手机App上,没有数据上限,还可以自动生成血糖曲线。

3.体积小巧,外观很像拉卡拉。也和拉卡拉一样,利用3.5mm的音频口来传输数据。

4.App中内置社区,可以和病友讨论病情,分享好的控糖经验。

做创业,最怕的就是被人抄袭。那么,糖护士的市场门槛在哪儿?

1.与血压计、体重秤不同,血糖仪相对来说生化技术较高,国内只有5—6家较大规模的血糖仪厂商。糖护士就是和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际来说,糖护士并不自己生产硬件,而是主要做软件开发、适配和运营。

2.整合产业链的能力和资源。这个主要看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的背景。

3.音频口接入血糖仪的专利,可以理解为技术优势;

4.医疗器械许可证。做血糖仪等医疗器械,都需要取得相应的许可证,这也是糖护士与三诺合作的优势所在。

综合来看,糖护士的门槛主要在硬件而非软件。糖护士总经理李承志认为,现在的智能硬件95%是继承传统硬件,5%是创新,现在只能称为改进阶段,而不是颠覆。但这种硬件和软件结合的“产品一体化”的模式,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另外,糖护士现在已经获得了创新工场和三诺的投资,其中创新工场占12%的股份,三诺占8% 。在资本的起点上,糖护士在同领域内算是跑得比较快的了。

短期内,盈利只能靠硬件

对糖护士来说,短期内(两三年内)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硬件,不过利润非常薄,由于软件的开发成本等等,利润低于普通的血糖仪;第二,则是耗材(血糖仪都需要试纸,并且一种仪器智能匹配一种试纸),血糖仪虽是一锤子买卖,但试纸却得不断购买。这也使得智能血糖仪的盈利空间大于其他的智能硬件。

而长期来看,李承志认为他们能从数据挖掘中获得一些利润,比如精准广告等等,但他坦言,对于这部分现在确实思路还不清晰。

笔者注意到,不少智能硬件厂商都喜欢把大数据作为他们谈论的最后噱头,“等到大数据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怎样怎样….”,这是他们特别喜欢说的一类话,也把这个归类到“互联网思维”。

不过,离智能硬件做“大数据”的时代,恐怕还很远。智能硬件现在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生存的挑战。

第一,做一款好产品。做出真正颠覆性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才能生存。

第二,硬件铺货的速度远远小于软件,所以如何快速的占领市场,销售达到一定规模,是他们目前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考验他们市场营销能力的时刻。

第三,在铺货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做数据积累。

最后,才能考虑大数据具体能做什么,如何赚钱。

做硬件难,工艺、适配一样不能少

不少智能硬件的创业者(创客)在做了一段时间后都频繁跳票。其实不光是创业者,巨头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苹果的智能手表在迟迟没有现身,360针对儿童研发的智能手环也在2013年12月份放了大家的鸽子。

从硬件制造来看,不管是血糖仪、胎语仪还是血压计,硬件的制造都需要与传统工厂合作打造。对于众多在互联网创业的人来说,软件是小case,但做硬件,特别是做高品质硬件,并没有那么容易。糖护士的血糖仪虽然是与三诺合作,但前后经历了6版的硬件,因为需要和不同安卓手机做适配。为了做适配,技术人员经常一天只能睡3、4个小时。

“胎语仪”快乐妈咪创始人陶建辉曾向网易科技介绍,“我们一个包装盒、打样就要至少5次才搞定。注塑的原材料,就换了至少十种才找到满意的质感。一根音频线,换了至少有8种,才选了现在的样子。电源部分的有源器件,分别来自国内外三个大的厂家,为了得到高低温下的稳定性,我们分别制作了各50套电路,放在冰箱里做低温测试才最后选定该器件的供货厂家。一张产品的照片,也是先后请多个专业摄影师拍摄。网站的设计,反反复复才最后定稿。”

不少智能硬件的创业者都感慨,做硬件难,工艺、体验、适配一样不能少

2014年1月1日,是陶建辉离职创业整整一周年,介绍完产品后,他坐在沙发上仰望着下天花板说,“真希望这次创业能够成功。”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北京4款官方打车App软件上线4个月已基本宣告夭折

北京4款官方打车软件上线4个月已基本宣告夭折
北京首批冠名96106的4款“官方”打车软件正式上线刚刚4个多月,就基本“夭折”——由于不能加价召车,导致司机全部转投“快的”和“嘀嘀”的怀抱,因为这两家打车软件背后有互联网“巨头”撑腰,投入巨资奖励司机抢单,而且从最初的奖励电话费和油费,到现在直接将钱转入银行卡。
电召费不敌加价奖励
2013年8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首批4款“官方”手机打车软件,分别是“冠名”了96106之后的易达打车、移步叫车、摇摇招车和嘀嘀打车。然而近日北京晨报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冠名”96106的嘀嘀软件叫车数次,基本无人应答,而转用普通版的嘀嘀,却很快打上了车。
为了解开心中疑惑,记者专门去采访了一些司机。“我们现在都没人接96106的活儿。”新月出租车公司张师傅说,“官方”软件不允许加价是导致司机“变节”的主要原因,司机们现在只用两款软件抢活,分别是“快的”和“嘀嘀”,这两款打车软件背后有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巨资注入,用来专门奖励司机“抢单”。
据张师傅介绍,最早交通委在推出“官方”打车软件时,要求软件经营公司取消“加价”行为,而是按照规定收取乘客定额的电召费,也就是即时召车5元,提前4小时召车6元。但在拉活儿时,系统却不允许司机收取乘客车费之外的任何费用。“车价多少钱乘客就给多少。”而“快的”和“嘀嘀”系统上的活儿,如果发两遍没有司机应答,就开始“加价”奖励了,“最低5元,最高100元。”最主要的是,这笔“加价”的钱不用乘客出,因此规避了交通委要求不能“加价”的规定。
司机为抢活升级手机
北京晨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司机车内的“标配”,都是一个支架将手机架在车窗前方便抢活,手机连着点烟器一直充着电。
首汽司机王师傅介绍,现在他车上的96106客户端一天出不了几个活,这是因为96106现在还在用着“原始”的人工录入,即电话叫车预约由人工调派,“如果叫活儿的量上来了,人力不能所及。”而“快的”和“嘀嘀”都是乘客语音输入,生成定单后自动进入系统,所以这两个软件首先赢在了定单量上。
另一个原因就是喊两遍无人应答系统开始奖励抢单。为了抢单方便,司机都纷纷换了三四千元的智能手机。“俗话说,弹弓干不过三八大盖,我也准备将手机换了。”王师傅说,有一次他做了一个试验,让他车上的乘客用三星手机预约叫车,结果客人的定单都有司机应答了,他的低端手机上才显示有活儿来了。“我准备换成苹果。”
另外,系统的奖励方式也“步步升级”,王师傅说,最早奖励的钱只能充电话费,他曾经一个月攒了近三千元电话费都用不完,后来奖励又可以充油卡,现在奖励直接是可以导入银行卡或是支付宝的现金,“我现在余额宝上都充了600块钱了。”
开车抢单成安全隐患
“嘀嘀”和“快的”两款软件背后有互联网巨头撑腰,投入数以亿计,“烧钱”培育市场。除了奖励司机抢单外,对乘客也有“打车返钱”的活动。
此前,“快的”打车刚刚宣布在北京投资一亿元补贴乘客,乘客打车用支付宝也有奖励;刚刚从腾讯等处融资了一亿美元的“嘀嘀”也开展了针对乘客的打车抽奖活动,乘客使用“嘀嘀”打一次车就可获得一次抽奖机会,礼品包括充电宝、彩票甚至豪华游轮双人游。从1月10日开始,“嘀嘀”还向每一笔用微信支付车费的订单发放补贴——给司机补贴10元、给乘客返还10元。
“有意思的是,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也加入进来了,现在这个行业越来越热闹了。”首汽司机王师傅说。
据了解,高德地图推出“越打越有钱”活动,凡是首次通过高德地图打车的乘客,一律返话费15元,打车3次以上送30元话费,打车7次再送70元,合计送100元,接入的是“嘀嘀”和“快的”的打车服务。新版的百度地图也增加了在线打车服务,接入的是“嘀嘀”的在线打车应用。
不过,王师傅也表示,这种奖励让很多司机“不分场合”都在抢单,“比如正在开车的途中。”有一次王师傅就亲眼看到一个司机在机场高速途中撞进了中间的隔离带。“事后了解,这个司机当时就是为了抢单,结果让车子失去了控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一款App的开发成本需要多少?

如果选择创业,评估创业中的成本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对于无比怀念的过去的2013年,无数的移动互联网者都以为做一个APP就能实现移动互联网之梦,但是显然这个认识并不正确,下面就分享一篇文章关于移动APP的成本估量,看看做一个APP到底是否有那么容易。

我专门访谈了一位做了多年外包App开发的兄弟,希望他专业的知识能让大家对App开发成本有更清晰的认识。

(Q为我的问题,A为他的回答)

Q:App为什么这么火,App开发工程师大概的薪资又是多少?

A:APP的创富神话远远超过当年的网站,不少APP一夜成名,像最近又很火的“魔漫相机”,一时间微信朋友圈都是各位好友的趣味形象。中国市场有个特点,什么生意好做,大家就开始扎堆。应该说,国内APP最火的时候应该是在2011年底到2013年初。那个时候,不少“土豪”们争相投资各种APP或APP开发团队,那个时候,好几个大老板都有意向投资入股甚至收购我们公司,也有投资项目的,我们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了一个游戏化社交软件的合作。这是资本市场的背景,另外,那段时间也是苹果手机风靡全球的时候,因此开发苹果版APP是最热门的需求,因此也催生了一批IOS开发工程师。大学里基本没有教授这门技能,也鲜有相关的培训机构,大部分的工程师都是靠自学成长。但是苹果系统的封闭性导致了学习IOS开发的成本比安卓的要高很多,至少手头要有一台能装有苹果系统的电脑,还要有一个苹果手机或平板做测试,申请一个开发者账号也需要好几百块,这些加起来都将近一万多,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因此,懂IOS开发的人也就少了。在这种求大于供的情况下,IOS开发工程师的薪酬像泡泡一样越吹越大,最疯狂的时候,一个稍微懂点IOS的程序员就能要个7、8千的月薪,编出来的软件基本用不了,因为经验完全不足。一方面资本的推高,另一方开发成本的高企,直接导致了APP开发的费用水涨船高。安卓APP因为本身采用的是JAVA语言,又是开放系统,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都相继开设了课程,大量的流水线式的产出安卓开发工程师,但这并不导致开发成本的降低,反而,因为三星等国内外手机厂家对安卓系统的大力改造和发展,安卓系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旺盛,所以工程师的薪酬并不比IOS的低很多。

Q:也就是说,1是中国人做事喜欢扎堆,见什么火就跟什么,催生市场需求量很大;2是App开发基本无材料成本,主要还是来自人力成本,那实际开发一个App大概要多少钱呢?

A:如果真正想做一款好的APP,那就得考虑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各做一个APP,同时选择一个好的开发团队,这个很重要,因为差的团队做出来的产品基本会有很多问题。一个好的APP项目至少需要一个项目经理、一个UI设计师,一个IOS开发工程师和一个安卓开发工程师,另外如果需要后台数据交互的,还需要一个后台开发工程师,正规的话还需要一个测试工程师。这些人员的月薪加上来已经超过4、5万人民币了,对于简单的APP,设计、开发加上测试的时间大概需要6到8周,复杂一些的需要8到12周。这样算下来,一个简单APP的开发费用就需要6~10万,稍微复杂些的需要10~15万,这里包括两个版本的APP。当然这个范围不是很确切的,有些难度较大的或者前后台复杂程度高的系统,价格也会更高。特别是做游戏的,成本可能会是这个估算的好几倍。

Q:有没有人觉得你们开发的价格实在太高了,就手机里一个破软件,需要这么多钱吗?

A:不少行外人不理解,不就是在手机上做个类似网站的东西,怎么可能需要十几万呢。对这些有疑问的人,我都会把上面的背景告诉他,这是市场的结果,不是忽悠,也不是垄断。我们也碰到过这样的人,愣是不相信,后来他们自己组建团队开发,结果费用比当初的报价还多出两三倍。

Q:如果有人确实有开发App的需求,而且预算非常有限,还有其他办法吗?

A:我们有句古话:一分钱一分货,现在市场上确实也有一些小工作室,两三个人组成,UI设计、产品经理、IOS、Android和后台开发都肩负在这两三个人身上,他们可以加班加点把项目赶出来,这样的成本可以省下至少三分之一。但需要清楚的是,这种工作室开发出来的APP质量不高,潜伏问题比较多,如果只是用来演示或交作业的,他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还想再省点钱,可以找些兼职的人来做,兼职的设计师和开发工程师,如果对开发的时间要求不高,正常只需要一个月的开发时间对于兼职来说,延长一倍的时间是很正常的。

此外,为了降低开发成本,现在已经有一些平台开发出一些模板,只要从后台把一些基本信息换掉,也可以换套皮肤,更出色的甚至可以更换一些交互效果,这种模式下,就不是按照人力成本计算的,而是按照产品售价计算的,这些模板目前的费用是1~3万不等,比独立开发可以省出至少一半的费用。但缺点在于只能基于他们原有的模板进行使用,而且有可能是按年付费的。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开发APP的成本相对还是比较高的,这跟当年网站刚出现的时候类似,只有等市场慢慢普及开来,人力成本的泡沫缩小,市场供需的平衡,费用就能降下来了。今年年初后,随着微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百度轻APP概念的推出,Web App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各种微信营销培训大会在各地遍地开花,成千上万的企业被电话邀约参加这些培训大会,并被推荐建立各种微应用、微商城等Web APP。这些Web APP被依附在微信的公众平台上,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利用微信的传播途径进行快速推广。做一个定制Web APP的费用大概是在几千元,如果是选用商家的模板,市场上最便宜的已经有几百元的了。关于这些Web APP,说实话,其实就是手机网站,开发这类产品的工程师只需要原来懂网页设计开发的人就可以,而这类人早些年已经被市场逼成了IT界的民工,太多太多了。因此Web APP的成本就低得多。

Q: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否有必要开发App呢?

A: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普及期。但做哪一类的APP呢?以我多年的经验,原生态的APP,是工具类和平台类的首选;而对于普通的展示类或服务类,则可以选择Web APP来实现。原生态APP的好处是可以实现更多的基于手机的功能,比如GPS定位,手机拍照,手机的重力感应等,并且他能够自己掌握数据和用户;但缺点是这类APP开发后推广是一个难点。因此用原生态APP作为展示推广品牌或产品的目的就变得不现实了。它只能作为工具类或平台类的选择。举个列子,如果企业想开发一套简单的销售管理系统,方便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销售工作进行管理,这属于工具类,建议开发原生态APP。如果企业只是想把自己的产品展示出来或实现网上下单,那么建议用Web APP来实现就够了。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对APP开发有了一定的了解。做APP已经是一个趋势,主要在于做这个APP的出发点是什么,想好了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契约:想开发一个好的App成本确实不低,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承受得起的。相对于App开发的成本来说,其推广和运营成本会更高,也有花费千万的推广费,依然砸不出可观的安装量的。也会有安装量还可以,但是活跃用户很低的,这就是产品运营上的缺失。还有一个是App的盈利问题,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App都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连之前资本热捧的App市场现在也很萧条。所以,在决定开发App之前一定要想好是否真的需要,还是说用来装B之用。并不是说别人有的你也一定要有,别人有癌症,你也要有吗?也并不是说别人可以做到的,你或你的团队一定也能做到,别人可以把公司带上纳斯达克,你可以吗?跟风也要适度,先要想好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否真的需要这么个东西。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怎样定价?多元化“App经济”分析

App怎样定价?多元化“App经济”分析

同一款app应用,在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上却标出不同价格——您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华尔街日报》网站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评析了这种“应用定价多元化”的现象,指出“App经济”没有固定模式,应用开发商需要把握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在定价策略和商业模式上灵活变通,但也需要提防多元化定价引起用户反感。

以下为原文主要内容:

下载量已经达到约1.3亿次的知名音乐识别搜索应用SoundHound在苹果iOS平台售价6.99美元,在谷歌Android平台售价5.99美元,在诺基亚的应用商店售价4.99美元,但是到了微软Windows Phone应用商店——它竟然变成了免费应用!

SoundHound并非唯一一款在不同平台采取不同定价的应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发商正在尝试采取“多元化”的定价策略和商业模式。

“App经济”无定式,定价呈现“多元化”

应用开发商们发现:虽然免费模式依然是王道,但是iPhone和iPad用户通常比Android用户更舍得花钱下载应用或关闭广告,而亚马逊应用商店的用户却更青睐应用内购买(这可能是因为用户们已经习惯了在亚马逊上买东西)——然而总体来看,“App经济”依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

市场研究机构Distimo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中iPhone和iPad付费应用的平均价格分别为3.18美元和4.44美元,谷歌Google Play应用商店中付费应用的平均价格为3.06美元,而亚马逊应用商店中为2.84美元。这些应用商店通常向开发者分成30%。

此外,“多元化”的定价策略或许很快就会发展到应用内购买。例如亚马逊将允许开发商在同一款应用内尝试不同定价、以此了解用户的购买行为规律——开发商对于不同用户在不同节点劝其升级或购买虚拟商品,这样就能摸索出用户们什么时候最乐意掏钱以及愿意掏多少钱。

把握“价格敏感度”,灵活变通开财路

目前最受开发者青睐的应用商店依然是谷歌Google Play和苹果App Store,它们代表了美国87%的智能手机用户(数据来自comScore)。苹果App Store 拥有80万应用,而谷歌Google Play 有70万,Windows Phone有12.5万,亚马逊有7万。

以上应用大多都是免费的——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估计,苹果App Store中一半应用都是免费的,而这一比例在谷歌Google Play中更是高达四分之三。

很多开发商表示,他们发现不同应用商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价格敏感度”,而这一点对应用的优惠推广活动颇有影响。总体来看,Android用户无论是下载还是应用内购买,都普遍比iOS用户花钱更少——这与市场上数量庞大的低端Android手机及平板不无关系,因为这些低价产品的用户群体收入通常较低,他们不愿多为应用花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以传染病为题材的策略型移动游戏Plague Inc.在苹果App Store售价0.99美元(人民币6元),它去年10月推出Android版时本来也想定价0.99美元,但考虑到“Android用户不大喜欢花钱买应用”,于是改为先提供免费下载然后鼓励用户付费升级,最终获得了成功——该游戏目前已有约500万Android用户,而从免费到付费的“转化率”据说也相当可观。

谁说免费版不赚钱?广告可“无限盈利”

很多开发商在其应用上线后屡次改变定价。例如短信及语音应用textPlus在2009年12月登陆苹果App Store时收费版售价4.99美元,后来每过几周就降点价直至降到0.99美元,最后定价为1.99美元。该应用开发商的CEO斯科特•拉曼(Scott Lahman)表示,随着价格的下降,下载量会增加,但是售价1.99美元和0.99美元在利润上是相同的。

TextPlus年收入超过1200万美元,下载量已经超过4000万次,其中大多数用户下载的都是带广告的免费版。

广告,也是应用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升级版”应用是不带广告的,这也意味着用户完成付费升级之后,开发商往往更难赚他们的钱。SoundHound副总裁凯蒂•麦克马洪(Katie MacMahon)表示,SoundHound已经投入更多资源来开发免费版应用,因为广告“有着无限的盈利能力”。

《Kick the Boss》是一款让白领通过“打老板”来泄愤减压的移动游戏,其开发商Game Hive的市场营销总监马克•王(Mark Wang)表示,该游戏免费版本中的广告收入占了公司总收入的一半左右。

“付费用户更具价值,但却永远关闭了广告。”王先生如是说。《Kick the Boss》目前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Google Play付费版售价均为0.99美元,而Game Hive正在开发面向亚马逊的版本以及更多免费版本。

“多元化”定价有风险,当心惹怒用户

应用的“多元化”定价也存在风险——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的分析师萨拉•洛特曼•埃普斯(Sarah Rotman Epps)指出,应用定价方式过多可能会招致用户的困惑或不满,尤其是对那些同时拥有多款移动设备的用户来说。她认为,应用的定价应当“尽可能透明”。

但是开发商们表示,随着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应用定价方式很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例如出现根据用户使用的不同设备对应用、广告费率甚至应用内购买制定不同价格——当然,开发商们也承认这样做既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也存在惹怒用户的风险。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经济失利,谷歌发动三大战役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

APP经济失利,谷歌发动三大战役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始于2007年的iPhone发布,兴起于2008年苹果推出App Store,并正式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iOS(彼时还不叫这个名字)API。当初极不情愿将「优雅」的苹果系统开放给第三方的乔帮主或许不会预料到,2014年,苹果依靠一个个App赚取的收入达到惊人的150亿美元。另据国外媒体Box Office Mojo公布的消息,iOS的第三方开发者们在2014年的收入已与好莱坞的2014年票房收入持平。

随着苹果去年的两款iPhone热销,苹果一手打造的App经济持续升温,在2015年第一周,App Store收入再破纪录,应用购买以及应用内收入总计接近5亿美元。这些鲜活的数字似乎都在说明:移动互联网就是App。

但有一家公司却对App 说不,这就是Google。

  搜索巨人玩不转的APP 经济

表面来看,Google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几乎紧紧跟随苹果的步伐。2007年,第一款iPhone发布,此时已接近完成的Google手机计划被时任Android负责人安迪・鲁宾推倒重来。2008年10月,第一部Android 手机――G1正式发布,与该手机同时上线的还有Google Play的前身――Android Market――一个与苹果Apple store类似的应用商店。

事实上,Google的Android Market发展速度并不慢。2010年8月,Google Play的总下载量突破10亿;而这个数字攀升到100亿只用了14个月,紧接着,2012年6月,200亿下载量的目标实现;截至到2013年7月,整个Google Play的应用数量达到100万,总下载次数也达到500亿。

APP经济失利,谷歌发动三大战役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
  但在收入方面,Google Play 的表现却和其快速发展的势头并不相符。在上周Google 发布的最新财报里,搜索巨人并未公布Google Play的具体收入,只是把它放在“其他业务”里,与Google 企业业务一起计算为17亿美元。

Google 无法在App 收入上挣钱的原因很多。首先,与苹果靠靠掌控iOS不同,Google对于Android 的「放任自流」的确加速了Android移动设备的普及,但同时也带来了Android系统和应用市场的碎片化局面,现在来看,Android 并不需要一个类似于App Store的大一统市场,而需要各个基于本地需求与本地移动设备情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里的Android设备并不相同)的本地Android市场,这部分市场的收入与Android毫无关系。

其次,以桌面互联网起家的Google,其自身固有的商业模式与移动互联网的App经济有着极大差异。在桌面互联网上,浏览器有着强大的入口功能,Google 扮演着浏览器的看门人角色,从最初与firefox合作到后来索性自己推出Chrome浏览器,Google控制了网民点击的方向,也为自己的广告业务带来巨大回报。

但移动互联网的App是另一套玩法。App 彼此独立,形成了一个个自己的“生态系统”。很多桌面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在移动设备上完全不同。以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为例,在桌面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浏览器的搜索引擎找到在线旅行网站,订机票、酒店,看旅行攻略,而到了移动设备上,用户只需打开一个个App完成整个流程,这些App可以是旅行网站的App,也可能是地图的App,即使用户都在使用Android 设备,但这些操作也可以完全脱离Google 的任何一项服务,尤其是搜索服务。

  Google 改造移动互联网的三大战役

不可否认,Google 自身开发App 的能力非常强大。在iOS上,Google 地图有着极高普及率;Android 平台的Chrome浏览器、Gmail、Google 云端硬盘堪比桌面级的应用。但这些App 依然无法让Google 走出移动互联网App经济的噩梦。从去年开始,Google 的自救措施展现出搜索巨人对移动互联网的另一种想象力。

  收紧Android 控制大权

自Android 5.0开始,Google一改此前通过运营商或手机制造商推送系统更新的做法,所有重要的系统更新都只能通过Google Play Sevice推送,以此保障来逐步统一Android系统层面的安全功能。

Google 宣称此举是为了对抗Android系统中的各种潜在安全漏洞,但这意味着,Android设备制造商们的话语权在不断下降。更近一步来说,“开放”的Android 可能即将结束。

  Chrome 的野心

APP经济失利,谷歌发动三大战役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
  2013年,Android 之父安迪・鲁宾被Google 管理层调离Android团队,原Chrome和应用部门副总裁桑德尔・皮查伊成为Android新的负责人,此举被认为是Google有意将Chrome与Android平台整合的标志。2014年10月,Google 管理层再次调整,桑德尔・皮查伊已正式成为Google的“二号人物”。

人员调整也伴随着Chrome浏览器功能上的调整。在2015年3月全球桌面浏览器市场中,Chrome 位于IE之后,占据了25%的份额。4月,桌面版与移动版的Chrome 几乎同时上线一项新功能――推送通知。桌面版浏览器的推送并不稀奇,OS X的Safari 也具备这一功能,但在移动设备上,Chrome 的这一更新展现出Google 将Chrome 打造成超级App 甚至另一个Android的野心。

去年开始,关于超级App的讨论日益增多。 本月初,《经济学人》杂志援引硅谷风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 联合创始人Benedict Evans的话表示:消息类应用正在成长为超级App,并逐步瓦解iOS、Android 的统治地位。Benedict Evans的观点并不稀奇,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用户依赖微信:你可以在上面谈工作、聊生活,在朋友圈晒照片、发鸡汤,可以通过微信钱包订餐、购物、订车,几乎移动互联网上所有需求都可以在微信里实现。

如果微信是腾讯移动互联网的门票,那么Google 手中的这张牌就是Chrome。

在新版的Chrome里,用户可以选择把跟桌机版一样的推送通知都在手机上显示。内容包括由网页推送的消息、拍卖进度等,还允许用户在手机桌面建立一个网页快捷方式。这样一个个快捷方式看起来就像独立的App,但不同的是,所有的网页都是通过Chrome呈现,所有网页的推送也都通过Chrome底层代码实现,这和iOS、Android上的App有着本质的区别。

接下来,Google 极有可能把Chrome 应用商店也搬到移动端。在桌面互联网上,丰富的Chrome 应用、扩展让这款浏览器异常强大,甚至实现了Chrome OS的基础功能。可以想象,当Chrome移动浏览器拥有了这些第三方应用和扩展后,一个新的移动操作系统雏形已基本形成。

Physical Web:向App说再见

2014年10月,Google 悄然推出一个名叫“Physical Web”项目,这个项目旨在创建一项公共标准,利用该标准能够通过网站链接而非移动应用将迥然不同的可联网设备联系在一起。

根据Google 官方的描述,以公交车站和自动售货机为例,每个装置都将分配到其自己的一个URL地址。接着,这个URL将发向周围的一切事物,附近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将会接收到它。这时人们即可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使用开放网络与这个装置进行交互,而不需要下载一个专门的公交站应用或单独的自动售货机应用。

表面来看,Physical Web 只是Google用来应对物联网的解决方案,与2014年32亿美元收购Nest 形成软硬件双重布局。但本质上讲,搜索巨人则是希望在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转变中,让Web重新成为人类数字化的中心。

搜索巨人的野心在下面这段博文里可见一斑:

智能设备的数量将要激增,而每台新设备都需要其自有应用的假设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一个系统,一个能让每个人无论何时都能与任何设备进行交互的系统。

桌面互联网成就了Google,但移动互联网让这家公司进入一段不大不小的瓶颈期。开放的Android 为Google 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方向,但在App经济与固有商业模式的博弈中,Google 正在用技术和理念推动下一次革命的到来。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创业窗口期短 3个月定生死

目前,我国已是拥有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因此无数的创业者正在涌入APP开发领域。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有些APP还没研发出来就胎死腹中,有些出生即是死亡,更多的虽仍在应用市场上,却早已无人问津。据艾瑞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APP涌现死亡潮,是否给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直接泼了一盆冷水?在APP死亡潮的背后,又有哪些推手?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以及成本和行业门槛较低,并且刚起步和国外差距不大,再加上猎豹,陌陌等移动互联网公司成功上市的示范效应,APP开发成为当下流行的创业方向。

友盟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里,仅半年时间国内APP便增加了10万。另据艾瑞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应用市场在统计上有着超过400万个的量级,但僵尸应用占8成。在100家死亡的APP里,社交类占了35%,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别。而据记者了解,在社交类APP开发者中,又聚集了大量的创业者。

这些没有足够推广资源和产品优势的创业者是如何看待APP高死亡率这一残酷现实,又将如何应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APP开发创业团队以及投资人。

  两个星期休一天

友诚大厦位于北京市北四环,离地铁健德门站不到200米的距离,这是一座略显老旧的写字楼,没有物业和电梯,只有一位在晚上10点按时锁门的阿姨。由于租金便宜,这里聚集了将近30多家创业公司,在狭长的走廊里,不时能够听到略显急促的走路声。

王春国在创业之初便把“家”安在了这里。如今,王春国和他的团队每天9点便来到办公室,通常会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两周休息一天,而这样高强度工作已持续近一年。

王春国是一名85后,之前在人人网负责技术,去年6月和2名合伙人决定出来创业,创业的原因按他的话说是“想出来做点事情”。

作为一名APP开发者,王春国算是幸运的,在创业之初,团队便拿到了天使投资,团队也从最初的3个人,扩展到现在的10个。王春国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公司正在进行A轮融资。“天使主要看中APP的方向和模式,而A轮融资则会涉及APP的运营数据,比如用户数、留存率等,这些数据都会影响到产品估值。”一位投资人如此解释投资逻辑。换句话说,如果将天使轮比作试错,那么A轮融资则是长跑,但遗憾的是,很多APP开发者很难熬到下一轮融资,多数时候,APP开发属于“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王春国创业的项目是一款体育社交类APP,用户可以上传和体育运动相关的照片,系统会根据标签和地理位置,以及算法进行自动分类,并为用户推荐兴趣相近的用户,如今这款APP已经有50万注册用户。

对研究机构所称的APP死亡率高等问题,王春国显得并不在意。王春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款产品能否成功最终还是要看能否抓住用户需求的痛点,一些APP的失败原因主要是产品本身的策略失误。

 推广难带来焦虑

虽然王春国对APP高死亡率现状并不在意,但记者在友诚大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APP创业者们散发出的焦虑情绪,而焦虑的源头就是推广问题。“主要是担心产品能否获得用户认可,我们内部对产品的方向分歧很大。”一位不愿具名的创业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据了解,一般来说,APP的开发可以分为前期研发、正式上线、渠道推广、产品运营等几个过程,中间还包括内部测试,版本迭代等。产品研发完成后,工作才刚开始,开发者需要在不同的渠道进行推广,接入各种SDK,积累初始用户,并根据实际的运营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就APP而言,用户和流量是最能衡量APP好坏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些不缺钱的企业,可以靠砸钱来购买用户和流量,但对于创业团队来说,靠这一方式来推广的难度非常大。“我们主要是通过地推和垂直平台,如论坛、贴吧、体育媒体等进行产品推广。”王春国表示,由于是体育类的社交产品,相对于打车、团购APP,目标用户更精准,因此其产品在前期推广时,更多是通过特定人群以及口碑效益进行传播。

不过相对于社交类APP来说,50万的注册用户不够,王春国表示,A轮融资的钱除了提高产品研发外,将会更多的用在促使用户增长上。

在浩如烟海的APP中,“小步快跑”是最好的办法,速度稍有懈怠,很可能被直接宣布死亡。友盟副总裁叶谦表示,“留给APP的窗口期其实很短,如果在3个月没有把第一版做出来,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的确,创业者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新产品中支付系统出现问题,就需要赶紧补救,但苹果这类企业的的审核流程最少需要7天,多则几个星期,而且开发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和苹果官方进行沟通,所消耗的时间也就更长,曾遇到过光沟通就花了1个月的情况,那时候整个团队都抓狂了。”一位创业者如此描述自己的遭遇,“这个时候,只能告诉自己,要冷静,不能着急,因为着急也没有用。”

  原因解析

  APP创业者的推广难题:刷榜增加成本

对于APP创业者来说,要想获取用户,推广是绕不过去的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APP推广成本相当高,大部分创业者开发的APP由于拿不出更多的推广费用在应用商店占据一个较好的榜单位与推荐位,最终导致无法获得很好曝光而无人问津,随即在APP的汪洋大海中沉寂。此外则是APP在推广中所遇的各种行业弊端,例如业内公开的秘密――“刷榜”,成为制约创业者发展的又一个绊脚石,一定程度上成为APP高死亡率的推手。

据了解,目前,由于应用商店中的榜单位置非常紧缺,一些APP为了获得较好的曝光和展示,会雇佣“水军”和刷榜公司通过大量重复性劳动,例如评论、下载、留存等来获得排名和资源,并维持一个看上去很好的运营状态。在移动互联网圈子里,尤其是以现金流巨大的游戏APP,刷榜几乎成了标配。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创业者都在刷榜。一些游戏公司甚至会投资一些刷榜公司专门为自己的游戏刷榜。”

更值得注意的是,刷榜情况主要集中在苹果商店,安卓的尽管也有不少,但没有苹果商店的严重。

对此,酷传的CEO李卫杰解释称,主要是因为苹果没有对外合作的通道,国内的安卓渠道,资源位可以通过商务合作购买,换句话说肯花钱就行,但苹果商店的应用排名,大都是根据苹果内部非常严格的算法进行排位,以及编辑挑选的精品应用,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观和公正,但也由于这个原因,苹果商店成了刷榜重灾区。

由此来看,无论是商务合作购买资源位,还是进行“刷榜”都需要一定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PP开发者的成本,对于大公司而言,刷榜等所花的投入可能属于“小钱”,但对于刚刚开始创业的开发者来说则是很大一笔开支。

此外,创业APP在面对渠道商时也处于一种不对称的地位,就像上述创业者所说的那样,面对强势渠道,他们只能“抓狂”。因为渠道凭借其用户优势,已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中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地位,一些强势的一线应用商店渠道,分成比例从5:5到7:3,强势程度可见一斑。这也可从另一个侧面看出APP在推广上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据了解,一般定义的渠道指的是应用商店,按照系统类型可分为安卓商店和苹果商店,由于苹果系统封闭性,用户只能从Applestore下载应用,安卓系统虽可以通过谷歌官方应用商店googleplay下载应用,但由于googleplay在我国无法使用,使得第三方应用商店快速崛起。

李卫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目前安卓渠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类是传统的第三方软件商店;第二类是超级APP,也就是APP内部进行APP分发、置换,比如积分墙;第三类是线下厂商手机进行预装。 目前,国内应用商店的日分发量达到3.6亿。这些大型应用分发市场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分发份额,APP开发者如果想要获得用户,向这些不同的渠道商上传应用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流量就成了不二选择。

  APP得了什么“病”?

PC互联网时代正渐行渐远,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浪潮汹涌而至。2014年,中国成为拥有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而疯狂生长的APP正占据新的风口。据了解,目前我国主要应用商店的APP已累计超过400万个,但面临淘汰的“僵尸应用”高达八成左右。

近日,第三方行业分析师还指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

对于留存率低的原因,友盟副总裁叶谦表示,“一般来说,一个APP有其独有且相当固定的生命周期。造成目前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一些APP缺乏有效运营,最终导致用户流失。”《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采访以及查阅资料发现,事实上,APP是因为患上了各种“病”,才导致留存率低。

  同质竞争

由于开发门槛较低,加上整个APP市场已趋于饱和,因此市场上同质化应用泛滥。而出现同质化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目前很多APP开发时,定位不不清晰、需求错乱,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病症”。

论坛病:一些老的APP创业者因为经历过BBS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没弄清楚社交和社区的区别在哪里。

小众病:现在的市场大家都讲小而美,但小而美绝对不是简单的小众。

西化病:国外什么火了,国内创业者就做什么。其实国外的很多产品可能根本不适应中国。分析需求而非照搬玩法套路,找到套路背后所对应的新一代年轻人未被满足的需求,用本地化的新玩法去满足,才是制胜之道。

一招鲜病:很多产品一上来的点子真的很不错,可是缺乏持续的创新迭代能力,过早地把资源投入战术运营上,而不是战略层面产品的打磨上,这是火一把就死者的通病。

  运营不当

除了同质竞争导致开发者定位不清晰、需求错乱外,开发者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是导致APP生命周期短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APP开发者只注重开发,但对上线后如何经营用户,提高存留率等,显得非常茫然。又比如在运营层面,开发者需要更多的使用统计分析、消息推送、用户反馈等工具,来实现更精细化的用户营销以及对创业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叶谦就表示,开发者需要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注重基于数据的运营。“因为用户的兴趣点在不断迁移,这对开发者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现实却是,目前,多数创业团队难做到上述要求,且在运营、管理、营销呈现出以下“病灶”。

宣传病:去看看Appstore,多少宣传文案让消费者看得心里直痒痒,但下载后多数消费者会很失望,宣传过度导致大幅度抬高了用户预期,一旦体验跟不上,即便是已经很不错的产品,也难免遭到厌弃。

高成本病:消费者参与一些APP的成本太高。例如,消费者如果要在一款APP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必须拍一段视频或者录一段声音或者走到某个地方,累死了累死了。

转移成本病:有的产品,做得已经很用心、很好了,但因为产品对应的需求可能已经被某个竞品充分满足了,导致用户的转移成本太高。

贸然入行病:社交类APP死亡率最高。社交产品实际上门槛不在于想法或产品,而在于运营,这里比的是创业者对用户的理解、对资源的把控力,以及跟平台共舞、从平台获取用户的能力,话题制造的公关能力,融资能力。社交APP领域进入了太多搞不清楚状况的创业者,死亡率最高也正常。

信息过载病:很多社交类APP,用户刚进入时的体验真的没话说,可往往就在用户数快速激增后,这类APP不行了,陷入了信息过载的汪洋,渐渐被用户抛弃。

缺融资能力病:自身很难有造血能力,又想拼命烧钱把用户量做大,这需要投资人来大量输血,所以融资能力和时机就决定了很多APP的生死。错过融资时机有时候很要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留存率太低,APP到底得了什么病?

留存率太低,APP到底得了什么病?

 

PC互联网时代正渐行渐远,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浪潮汹涌而至。2014年,中国成为拥有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而疯狂生长的APP正占据新的风口。据了解,目前我国主要应用商店的APP已累计超过400万个,但面临淘汰的“僵尸应用”高达八成左右。

近日,分析师还指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

对于留存率低的原因,友盟副总裁叶谦表示,“一般来说,一个APP有其独有且相当固定的生命周期。造成目前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一些APP缺乏有效运营,最终导致用户流失。”记者通过采访以及查阅资料发现,事实上,APP是因为患上了各种“病”,才导致留存率低。

同质竞争

由于开发门槛较低,加上整个APP市场已趋于饱和,因此市场上同质化应用泛滥。而出现同质化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目前很多APP开发时,定位不不清晰、需求错乱,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病症”。

论坛病:一些老的APP创业者因为经历过BBS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没弄清楚社交和社区的区别在哪里。

小众病:现在的市场大家都讲小而美,但小而美绝对不是简单的小众。

西化病:国外什么火了,国内创业者就做什么。其实国外的很多产品可能根本不适应中国。分析需求而非照搬玩法套路,找到套路背后所对应的新一代年轻人未被满足的需求,用本地化的新玩法去满足,才是制胜之道。

一招鲜病:很多产品一上来的点子真的很不错,可是缺乏持续的创新迭代能力,过早地把资源投入战术运营上,而不是战略层面产品的打磨上,这是火一把就死者的通病。

运营不当

除了同质竞争导致开发者定位不清晰、需求错乱外,开发者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是导致APP生命周期短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APP开发者只注重开发,但对上线后如何经营用户,提高存留率等,显得非常茫然。又比如在运营层面,开发者需要更多的使用统计分析、消息推送、用户反馈等工具,来实现更精细化的用户营销以及对创业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叶谦就表示,开发者需要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注重基于数据的运营。“因为用户的兴趣点在不断迁移,这对开发者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现实却是,目前,多数创业团队难做到上述要求,且在运营、管理、营销呈现出以下“病灶”。

宣传病:去看看Appstore,多少宣传文案让消费者看得心里直痒痒,但下载后多数消费者会很失望,宣传过度导致大幅度抬高了用户预期,一旦体验跟不上,即便是已经很不错的产品,也难免遭到厌弃。

高成本病:消费者参与一些APP的成本太高。例如,消费者如果要在一款APP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必须拍一段视频或者录一段声音或者走到某个地方,累死了累死了。

转移成本病:有的产品,做得已经很用心、很好了,但因为产品对应的需求可能已经被某个竞品充分满足了,导致用户的转移成本太高。

贸然入行病:社交类APP死亡率最高。社交产品实际上门槛不在于想法或产品,而在于运营,这里比的是创业者对用户的理解、对资源的把控力,以及跟平台共舞、从平台获取用户的能力,话题制造的公关能力,融资能力。社交APP领域进入了太多搞不清楚状况的创业者,死亡率最高也正常。

信息过载病:很多社交类APP,用户刚进入时的体验真的没话说,可往往就在用户数快速激增后,这类APP不行了,陷入了信息过载的汪洋,渐渐被用户抛弃。

缺融资能力病:自身很难有造血能力,又想拼命烧钱把用户量做大,这需要投资人来大量输血,所以融资能力和时机就决定了很多APP的生死。错过融资时机有时候很要命。

【APP创业者”手头紧”:刷榜推广增加成本】

对于APP创业者来说,要想获取用户,推广是绕不过去的槛。记者了解到,目前APP推广成本相当高,大部分创业者开发的APP由于拿不出更多的推广费用在应用商店占据一个较好的榜单位与推荐位,最终导致无法获得很好曝光而无人问津,随即在APP的汪洋大海中沉寂。此外则是APP在推广中所遇的各种行业弊端,例如业内公开的秘密――“刷榜”,成为制约创业者发展的又一个绊脚石,一定程度上成为APP高死亡率的推手。

据了解,目前,由于应用商店中的榜单位置非常紧缺,一些APP为了获得较好的曝光和展示,会雇佣“水军”和刷榜公司通过大量重复性劳动,例如评论、下载、留存等来获得排名和资源,并维持一个看上去很好的运营状态。在移动互联网圈子里,尤其是以现金流巨大的游戏APP,刷榜几乎成了标配。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创业者都在刷榜。一些游戏公司甚至会投资一些刷榜公司专门为自己的游戏刷榜。”

更值得注意的是,刷榜情况主要集中在苹果商店,安卓的尽管也有不少,但没有苹果商店的严重。

对此,酷传的CEO李卫杰解释称,主要是因为苹果没有对外合作的通道,国内的安卓渠道,资源位可以通过商务合作购买,换句话说肯花钱就行,但苹果商店的应用排名,大都是根据苹果内部非常严格的算法进行排位,以及编辑挑选的精品应用,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观和公正,但也由于这个原因,苹果商店成了刷榜重灾区。

由此来看,无论是商务合作购买资源位,还是进行“刷榜”都需要一定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PP开发者的成本,对于大公司而言,刷榜等所花的投入可能属于“小钱”,但对于刚刚开始创业的开发者来说则是很大一笔开支。

此外,创业APP在面对渠道商时也处于一种不对称的地位,就像上述创业者所说的那样,面对强势渠道,他们只能“抓狂”。因为渠道凭借其用户优势,已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中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地位,一些强势的一线应用商店渠道,分成比例从5:5到7:3,强势程度可见一斑。这也可从另一个侧面看出APP在推广上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据了解,一般定义的渠道指的是应用商店,按照系统类型可分为安卓商店和苹果商店,由于苹果系统封闭性,用户只能从Apple store下载应用,安卓系统虽可以通过谷歌官方应用商店google play下载应用,但由于google play在我国无法使用,使得第三方应用商店快速崛起。

李卫杰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安卓渠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类是传统的第三方软件商店;第二类是超级APP,也就是APP内部进行APP分发、置换,比如积分墙;第三类是线下厂商手机进行预装。 目前,国内应用商店的日分发量达到3.6亿。这些大型应用分发市场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分发份额,APP开发者如果想要获得用户,向这些不同的渠道商上传应用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流量就成了不二选择。

【APP创业窗口期短 3个月难立足即死亡】

目前,我国已是拥有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因此无数的创业者正在涌入APP开发领域。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有些APP还没研发出来就胎死腹中,有些出生即是死亡,更多的虽仍在应用市场上,却早已无人问津。据艾瑞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APP涌现死亡潮,是否给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直接泼了一盆冷水?在APP死亡潮的背后,又有哪些推手?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以及成本和行业门槛较低,并且刚起步和国外差距不大,再加上猎豹,陌陌等移动互联网公司成功上市的示范效应,APP开发成为当下流行的创业方向。

友盟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里,仅半年时间国内APP便增加了10万。另据艾瑞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应用市场在统计上有着超过400万个的量级,但僵尸应用占8成。在100家死亡的APP里,社交类占了35%,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别。而据记者了解,在社交类APP开发者中,又聚集了大量的创业者。

这些没有足够推广资源和产品优势的创业者是如何看待APP高死亡率这一残酷现实,又将如何应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APP开发创业团队以及投资人。

两个星期休一天

友诚大厦位于北京市北四环,离地铁健德门站不到200米的距离,这是一座略显老旧的写字楼,没有物业和电梯,只有一位在晚上10点按时锁门的阿姨。由于租金便宜,这里聚集了将近30多家创业公司,在狭长的走廊里,不时能够听到略显急促的走路声。

王春国在创业之初便把“家”安在了这里。如今,王春国和他的团队每天9点便来到办公室,通常会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两周休息一天,而这样高强度工作已持续近一年。

王春国是一名85后,之前在人人网负责技术,去年6月和2名合伙人决定出来创业,创业的原因按他的话说是“想出来做点事情”。

作为一名APP开发者,王春国算是幸运的,在创业之初,团队便拿到了天使投资,团队也从最初的3个人,扩展到现在的10个。王春国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进行A轮融资。“天使主要看中APP的方向和模式,而A轮融资则会涉及APP的运营数据,比如用户数、留存率等,这些数据都会影响到产品估值。”一位投资人如此解释投资逻辑。换句话说,如果将天使轮比作试错,那么A轮融资则是长跑,但遗憾的是,很多APP开发者很难熬到下一轮融资,多数时候,APP开发属于“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王春国创业的项目是一款体育社交类APP,用户可以上传和体育运动相关的照片,系统会根据标签和地理位置,以及算法进行自动分类,并为用户推荐兴趣相近的用户,如今这款APP已经有50万注册用户。

对研究机构所称的APP死亡率高等问题,王春国显得并不在意。王春国告诉记者,一款产品能否成功最终还是要看能否抓住用户需求的痛点,一些APP的失败原因主要是产品本身的策略失误。

推广难带来焦虑

虽然王春国对APP高死亡率现状并不在意,但记者在友诚大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APP创业者们散发出的焦虑情绪,而焦虑的源头就是推广问题。“主要是担心产品能否获得用户认可,我们内部对产品的方向分歧很大。”一位不愿具名的创业者告诉记者。

据了解,一般来说,APP的开发可以分为前期研发、正式上线、渠道推广、产品运营等几个过程,中间还包括内部测试,版本迭代等。产品研发完成后,工作才刚开始,开发者需要在不同的渠道进行推广,接入各种SDK,积累初始用户,并根据实际的运营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就APP而言,用户和流量是最能衡量APP好坏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些不缺钱的企业,可以靠砸钱来购买用户和流量,但对于创业团队来说,靠这一方式来推广的难度非常大。“我们主要是通过地推和垂直平台,如论坛、贴吧、体育媒体等进行产品推广。”王春国表示,由于是体育类的社交产品,相对于打车、团购APP,目标用户更精准,因此其产品在前期推广时,更多是通过特定人群以及口碑效益进行传播。

不过相对于社交类APP来说,50万的注册用户不够,王春国表示,A轮融资的钱除了提高产品研发外,将会更多的用在促使用户增长上。

在浩如烟海的APP中,“小步快跑”是最好的办法,速度稍有懈怠,很可能被直接宣布死亡。友盟副总裁叶谦表示,“留给APP的窗口期其实很短,如果在3个月没有把第一版做出来,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的确,创业者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新产品中支付系统出现问题,就需要赶紧补救,但苹果这类企业的的审核流程最少需要7天,多则几个星期,而且开发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和苹果官方进行沟通,所消耗的时间也就更长,曾遇到过光沟通就花了1个月的情况,那时候整个团队都抓狂了。”一位创业者如此描述自己的遭遇,“这个时候,只能告诉自己,要冷静,不能着急,因为着急也没有用。”

相关阅读:

日本手游界的异类:两年开发11款APP共赚672元

每个行业里都会出一些个异类,有些异类因为不走寻常路而得名或得利,而有些异类则是又不走寻常路又落不着好。日本手游界就有个比较出名的异类――cleanings。这家公司2年里出了11个APP,但总共只赚了12962日元(约672人民币),换算下来时薪还不如捡破烂儿的。就这样cleanings仍然没有放弃开发手游,当真是“有爱就有战斗力”。

你的APP赚钱吗?开发者成活率不到5%

在APP的名利场中,开发者的队伍愈加壮大。有一夜爆红的黑马,也有黯然离场者,更多的则是在默默耕耘。短短两年,日渐壮大的APP开发者队伍和应用分发市场大佬们让这片曾经群雄乱舞的战场变得越发规范、体系化。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O2O开发] HTML5受全民追捧,想变现还得傍上O2O

[ O2O研究 ] HTML5受全民追捧,想变现还得傍上O2O

       近期,几家游戏引擎公司、数据公司和分发平台都纷纷发声,预测HTML5游戏将在今年爆发。然而就轻量的HTML5游戏来说,继《围住神经猫》之后,就没有再出现有一定影响力的游戏。

 [O2O开发] HTML5受全民追捧,想变现还得傍上O2O

  1999年,他用HTML5写了一个棋牌类游戏平台,令他3个月内赚了300万。之后,他又开发了国内三大休闲游戏平台之一的可乐吧,他就是LayaboxCEO谢成鸿。Layabox是一家为Flash程序员开发HTML5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简单地说,借助Layabox的解决方案,程序员可以直接在Flash环境下开发大型的重度HTML5游戏。

  2010年,赵霏开始第二次创业——磊友科技,从手游行业转向HTML5,就是因为乔布斯的一句话:“移动时代是低功耗设备、触摸屏界和开放网络标准的时代,Flash已经落伍。”在苹果、Facebook等科技巨头们纷纷加入HTML5行业之时,赵霏和他的团队开始着力开发HTML5的解析引擎和手机浏览器,同时也被李开复相中,成为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个HTML5项目。

  然而,到了2012年,HTML5从技术支持到产品都不见成效,自身的标准制定也分成了两派,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更公开宣布放弃HTML5。这一年,赵霏和他的团队把重心都放在了开发大型手机HTML5网页游戏上。

  2013年,磊友科技陆续推出的5HTML5游戏都没有获得成功,团队不断有人出走,一直笼罩在“散伙”的阴影下。有的转去做代计费的,有的转去做iOSAndroid开发,有的甚至离开了这个行业,几近凋敝。团队只剩下了两三个“元老”,但是赵霏仍旧没有放弃HTML5

  HTML5就这样一直在冰火两重天里游走,谁也没有想到,就在20148月,一个HTML5的小游戏《围住神经猫》在微信朋友圈一夜爆红,而南京泥巴怪公司其实只是为了拉点用户,花了一天功夫就将它做了出来。自此以后,HTML5的“卡片”广告、邀请函、互动游戏在朋友圈里盛传,不管是营销公司、游戏公司还是风投,都跟风研究起HTML5

  风口,大型游戏借HTML5颠覆App?

  近期,几家游戏引擎公司、数据公司和分发平台都纷纷发声,预测HTML5游戏将在今年爆发。然而就轻量的HTML5游戏来说,继《围住神经猫》之后,就没有再出现有一定影响力的游戏。而且,《围住神经猫》一直为人诟病的就是,生命周期短,没法将流量变现,而这两点恰恰是游戏的命脉。

  在谢成鸿看来,HTML5游戏的前景在于大型游戏。

  但问题就来了,大型的HTML5游戏需要有高性能的浏览器适配,如若不然,卡顿、发热就会成为硬伤,目前看来还没有浏览器可以顺畅地跑大型游戏。于是,就衍生出了做HTML5加速器的公司,Cocos、白鹭引擎和谢成鸿的Layabox俨然成三足鼎立之势。

  “Cocos和我们主要针对较大的游戏开发者,白鹭引擎主要面向小开发者,在HTML5游戏潜在客户里,我们已经占有一半左右。”谢成鸿说道。据悉,国内20家主流页游厂商中,已经有三分之一与Layabox合作。

  “大型HTML5游戏在普通浏览器上跑不动,这是最大的问题。”他说。于是,Layabox就做出了一套针对HTML5生态链的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Layabox有三个主要业务方向,在开发者端,基于Flash的开发环境较为成熟,所以Layabox为开发者提供在Flash环境下开发大型HTML5游戏的解决方案,夸张一点的理解就是一键转换;在浏览器适配问题上,Layabox开发了自家的加速器,可以让微信这样的流量平台也可以跑得动大型页游。

  几年前,赵霏和他的团队也都认为,PC上既然经历了从端游到页游的趋势,说明用户有使用场景上的需求,那么在移动设备上,应该也会有从AppHTML5转移的倾向。在解决卡顿和发热的前提下,毕竟HTML5游戏不用下载安装,比起App更加方便,而且营销成本将近比App要低10倍。

  难道HTML5真的能颠覆App?经过几年的试水,赵霏开始不看好大型HTML5游戏在移动端的前景。因为他发现,用户在手机上玩大型游戏时,还是会倾向于App。“用户体验的时间和场景都是不对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想再玩一次HTML5网页游戏时,会发现很难找到入口,但App至少在桌面上有个图标。”他对《IT时报》记者说道。

  模式,流向变现还得傍上o2o

  在海底捞,最壮观的场景就是排队等食,虽然已经使出了免费美甲、免费擦鞋等招数,但仍旧没有缓解食客因为排队而流失的情况。

  这倒是激发了赵霏的灵感,于是磊友科技就为海底捞设计了一个HTML5的游戏营销方案。食客在排队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玩一个小游戏,如果能荣登排行榜,就可以领取海底捞的代金券。

  今年1月份,这个HTML5游戏上线,在北京10家海底捞分店进行试玩,结果显示,20%30%的食客愿意参与进来,达到了30万人次的访问。

  从海底捞的成功案例开始,宝洁、可口可乐、旺旺等公司都踏进了赵霏的门槛,目前已有将近100家企业让他们定制游戏。一般这些小游戏都会被植入商家的微信公众号内,玩游戏并分享至朋友圈来赢取代金券,就是用积分抽奖等方式帮电信运营商消耗积分。

  那么,怎么解决用户留存的问题呢?HTML5的游戏营销最重要的是考虑使用场景,比起横幅、弹窗等互动性不强的移动营销模式,效果更好。”赵霏说。

  一般来说,在外面消费时,HTML5就显示出了不用下载安装的优势。到酒店先连Wi-Fi是一个常见的使用场景,客人可以直接扫二维码自动关注酒店微信号,同时取得连接Wi-Fi的权限,然后就能点开公众号里的菜单,玩游戏赢取附近餐厅的代金券。


一站式O2O APP开发

若WP系统真的兼容安卓app应用了,对微软而言是好是坏?

若WP系统真的兼容安卓(安卓app开发)应用了,对微软而言是好是坏?
  还记得 Apple Watch上市时支付宝迅速推出适配版本,而被WP用户怒斥支付婊的事情吗?最近,有消息称微软正在考虑WP手机兼容安卓应用,以解决WP用户应用匮乏的问题。

由于IOS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垄断智能手机市场,众多开发者几乎只针对安卓和IOS系统开发应用,其他小众系统遭到冷落,陷入了应用匮乏、用户流失的尴尬境地。

微软WP系统、黑莓BB10系统虽然在市场排名上分列第三、第四位,但用户数量级与安卓和IOS系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根本无力竞争。

因此,业内几乎公认,小众手机系统的竞争关键,除了本身系统的优化和硬件产品之外,更主要决定于其平台应用的数量和带给用户的使用体验。

黑莓自营应用生态失败的教训

以黑莓为例,尽管在启动BB10系统之初就意识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早早地着手吸引开发者开发BB10应用,甚至不惜以重金奖励的方式。

但由于过于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把控,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安卓转制应用登陆黑莓应用商店。黑莓为此付出了数以亿计美元的巨额成本,却没有吸引到多少真正有实力的开发者,反招来一大帮用转制应用赚美元的投机分子。

当黑莓BB10手机上市后,用户便即刻遭遇到应用少、体验差的使用困难。手机帅酷、与众不同固然很炫,但毕竟绝大多数用户购买手机是拿来用的。而每个人的偏好和需求是不一样的,黑莓世界BBW里少得可怜的应用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实在国外黑莓BB10手机上的主流应用还是不错的,但在国内目前甚至连微信、微博、QQ这样的主流APP都难以得到保障。当WP用户在怒斥支付宝为支付婊时,BB10用户却连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都无法正常使用。

在如今智能手机APP当道、消费者随时随地追求个人享受的娱乐时代,黑莓BB10手机无法为用户提供起码的基本应用和体验而遭遇惨败,也在情理之中。

兼容安卓应用是把双刃剑

黑莓兼容安卓应用,也走了一些弯路。最开始,黑莓颇有雄心大志,打算建立自己的应用生态圈的。尽管对安卓转制应用开了后门,但目的是先满足基本需求,逐渐再提高质量。

最终这个想法破灭,在程守宗出任CEO后,他采取了务实的做法,承认黑莓在打造应用生态圈失败,无力与安卓和IOS对抗。随后黑莓BB10系统升级到10.2,容许普通用户从第三方平台下载安卓APK应用直接安装到手机,这比起来从前仅允许开发者通过申请口令才能转制安卓应用的繁杂过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这也就是人说所说的黑莓BB10系统兼容安卓应用。

后来,黑莓与亚马逊达成了协议,黑莓用户可以通过亚马逊应用商店购买下载应用,有了更多选择。对于缺少应用的黑莓用户来说,总归是雪中送炭的好事。

但兼容安卓应用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并不如想像中那么好,主要是安卓应用的兼容问题难解决,很多应用启动后卡顿、闪退、发热等现象频频发生,用户体验非常不好。至今黑莓仍未解决好安卓应用兼容问题。

兼容应用难提升份额,WP恐步黑莓后尘

兼容安卓应用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则是大量安卓软件通过兼容得到推广,导致黑莓原生应用开发者的生存更加困难,使得原生应用开发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中。既然反正都兼容安卓应用了还效果不好,拿什么理由来说服用户选择你呢?

因此,我们看到,即使实现了兼容安卓应用,但黑莓手机的市场份额并未有明显提高的迹象,相反甚至还在近几个季度里不断持续下滑。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兼容安卓应用毫无用处,至少它是一个次优选择:在无力提供最佳服务的情况下,用户的基本需求得到了部分满足,比如国内用户已经可以较为流畅地使用安卓版微信、支付宝钱包和今日头条等部分主流APP,不至于被时代抛弃。此外,虽然黑莓手机份额在下滑,但如果没有兼容安卓应用的话,可能其下滑的速度还要快一些。

若微软也无法实现WP完美兼容安卓应用,导致卡顿、闪退、发热频发的话,只怕步黑莓后尘,对提升市场份额帮助不大。毕竟目前微软应用商店的WP应用数量已经达到近40万之多,成为第三大应用平台,新增一批质量不高的应用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大。

小众手机系统期待H5春天的早日到来

当然除了APP应用外,小众手机系统其实还有HTML5应用可供选择。相对于APP,HTML5应用最大的特点就是跨平台性,无论是苹果IOS还是安卓,或者WP还是黑莓、火狐OS,只要其手机搭载的浏览器支持HTML5,就可以通过移动搜索或输入网址的方式加载HTML5 应用,无需下载安装,即可使用。

2013年第一批黑莓Z10手机进入国内,因为应用严重匮乏,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外几乎啥也干不了,不少买到手的用户纷纷抱怨不已甚至声称要抛弃。

这时,一家名为MINI123的轻应用集成网站进入黑莓用户的视野。只需通过手机浏览器登陆该网站,黑莓Z10用户即可轻松享受资讯、音乐、视频、电视直播、购物、论坛、在线小游戏等全面服务。

使得很多用户继续使用Z10手机,留在黑莓阵营中。一个小网站就轻松解决了一直困扰黑莓用户的应用匮乏问题,而MINI123正是基于HTML5技术建成。

在目前IOS和安卓吸引了绝大多数开发者的情况下,其他小众系统想做大做强的阻力和难度都非常大,有经验、有沉淀的黑莓和有钱有资源的微软先后遭遇失败,表明不是偶然。

如果未来HTML5能够顺利发展起来,成为与APP一较高下的应用形态,将使得各操作系统之间的应用鸿沟不复存在,那么对于黑莓、WP、火狐、Tizen等一干小众系统而言将是大利好。当H5春天到来时,WP、黑莓们的机会就到了。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一天究竟什么时候能到来呢?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O2O开发] O2O?你out了,国外在流行分享经济!

[ O2O研究 ] O2O?你out了,国外在流行分享经济!

2014年,你有没有通过互联网叫过外卖?滴滴打车赠送的优惠券打过车?出差旅行的时候通过在线旅游的app订过机票或酒店?有没有尝试过顺丰嘿客的购物体验?

[O2O开发] O2O?你out了,国外在流行分享经济!

对,这正是2014年风起云涌的这波o2o大潮中的明星企业,O2O,线上和线上的融合,这个词语早在三年前就已流行过,然而最初的O2O,更接近于传统企业的线上转身,它涉及到企业组织形态的变革、技术上的更新和流程上的迭代优化,它更多是企业级层面的概念,却并未像今天那样,成为一个社会级现象。

2014年的这股来势凶猛的O2O大潮却不同,它跟国外的趋势日渐融合,事实上,O2O这一概念在国外并不流行,那些我们参照并复制的所谓O2O模式,如AirbnbUber,在国外创业者和行业观察者看来,更适合被称作P2P(peer to peer),拓展一点说是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一个具有闲置资源的消费者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创造服务机会提高自己的收入,而房屋和车是最有价值的闲置资源,于是孕育了AirbnbUber两大巨头。

尽管在国内,P2P基本上已经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但是分享经济涵盖的行业范围和模式内核无疑更广更深。或许,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2014年中国的O2O热潮,本质上是分享经济的代名词,它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跟三年前截然不同。

经济学人杂志2013年年初一篇《分享经济崛起》的文章,就分析了分享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它认为分享经济的扁平化结构让闲置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是未来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此后很多倍受资本瞩目和市场追捧的创业公司也都是P2P的模式。正如Techcrunch20151月的一篇《分享经济与金融的未来》文章中所提到的,P2P模式的深入人心是因为新一代的消费者们希望被充分赋权,用更有创意的方式直接沟通合作,而不是被动成为某个公司或品牌的消费者。

Techcrunch的这个观点,正在被时间所慢慢验证着,不管国内还是国外,90后的崛起都在催化这一现象,他们更有主见和分享精神,更愿意尝试互联网的革命性产品。这个市场很大,根据作者给出的分析数据,到2025年将达到3350亿美元。

不管是O2O,还是P2P,分享的精神恒久不变。本文将整理国外2014年的一些基于分享经济的企业案例,围绕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提供一些有趣的角度和模式作为严肃文本的延伸。

与其抱怨衣柜不够,不如分享彼此的衣柜

女人的衣柜永远少一件衣服的同时,那堆积如山却早已被遗忘的衣服让女人的衣柜永远不够用,美国的二手衣电商交易市场教育这些时尚的宠儿们——不如分享一下彼此的衣柜。

近年,美国服装市场涌现了很多二手服务交易电商平台,有专注在奢侈品和高端市场的TradesyThreadflip,专做普通消费者二手衣物的TwicethredUP,其中Twice的业务流程中会集中处理用户要求寄售的衣服进行重新估计然后售卖,而TradesyThreadflip都可以实现P2P的交易,即卖家自行发货给买方。

2012年成立的Threadflip为例。卖方决定售卖的衣服首饰包包等物品,Threadflip会根据其特色进行专业拍摄上传照片,还会提供清洗,负责与买方在网站上互动,成交后收取成交金额的15%作为手续费。Threadflip的特色服务在于它的礼宾服务,她为每一单交易的二手服饰配备了统一精美的包装。卖方既可以免费向Threadflip索取包装材料自行包装邮寄:平台将写好了收件人地址付过邮费的包装盒寄给卖方,也可以将物品邮寄给Threadflip让其代为包装寄送。这部分成本被其收取的15%的手续费涵盖。

2014年初推出礼宾服务,Threadflip获得了每个月高达100%的增长率,每天都可以发送超过1000个包装礼盒,销售额占比从一开始的10%上升到了40%,其负责人表示提供了包装礼宾服务的产品售罄率达到78%,未提供此项服务的产品售罄率只有40%左右。截止到2014年底,Threadflip共获得了两轮融资,金额已到达2110万美金。

给高端餐厅配送服务和美食社交

这是国内2014年最热门的O2O创业领域之一。在这一领域,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均有诸多创新公司涌现,不仅如此,亚马逊都开始提供外卖业务了。吃,是当之无愧的硬需求。关于吃的方式,除了叫外卖之外,还可以利用手机应用上某个人的家里吃,甚至可以彼此不认识的人大家一起商量吃什么。除了吃饭之后,还承载了社交的功能。

无论是饿了么淘点点还是大众点评,你能享受高端餐厅外卖服务的概率很低。这在英美和欧洲也一样。20144月,英国在线外卖平台Just Eat以数十亿美金IPO之后,反而带动了细分市场上外卖平台竞争选手的出现,Deliveroo便是这样一个只提供高端餐厅外卖服务的在线平台。Deliveroo目前的业务只覆盖伦敦,为了解决菜品从餐厅出炉到消费者手中的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很多外卖食品没有切好,一些高端餐厅不给家庭或公司提供外卖。不同于Just Eat依靠商家配送的模式,Deliveroo有自己的物流中心配送平台,解决高端商家不愿意提供外卖服务的主要顾虑。

餐饮分享经济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成立于201411月的plenry,这家公司推出的应用主打以吃会友。那些有兴趣做饭并且愿意分享给陌生人来吃的分享用户可以在Plenry网站上挂出自己的烹饪信息,时间、地点、菜单,欢迎来吃;而不想做饭又觉得餐馆难吃,想品尝更多样化食物顺便交友的用户,可以通过其移动 App,看附近有哪些人正准备分享吃。打开 App以后会发现地图上有很多点,每个点都有 Host 介绍和菜单,包括时间,具体几点到几点,如果想吃就发送需求,主人觉得愿意和你吃饭交友,同意你来,Plenry才会扣钱,然后放出具体详细地址。除菜单外,Guest 也可以通过搜索主题选择,因为涉及交友,共同兴趣爱好就很重要,所以Plenry会建议分享用户给每个吃饭时间设定一个特定主题Plenry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就是从吃货那里抽取12-15%的中介费用。相比于这一领域中的鼻祖级应用EatwithPlenry更强调本土社交化,也更便宜,希望这些用户吃完饭之后保持联系成为朋友。

邻居、酒店:剁手族又多了购物渠道

应该说,在线旅游和酒店预订是O2O模式的鼻祖,消费者线上预订,线下直接消费。不过这次不谈Airbnb,谈谈那些试图包揽你社区生活必须服务的应用们,看他们如何让你的居住环境和氛围变得更便捷更友好。

比如Nextdoor,它提供的服务核心便是认识你的邻居,和他交朋友唠家常。201110月上线之后很快得了社区居民的关注,发展迅猛。到201212月,已建立6000个社区站点,每个社区中有500-750户人家,到了20148月份覆盖小区已经达到了4万个——这相当于占到美国四分之一的居住面积。Nextdoor在安全与邻里互助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网络社区里登记注册的居民需要实名注册,上传住址等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身份,以此为基础保证邻里社交的私密性。在社区论坛开辟的各个版块里,邻居可以唠各种家常:最帅的下水道修理工,服务最棒的草坪修理工,附近最便宜最好吃的餐厅,还有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关于生活的各种话题。更多情况下,Nextdoor类似于一个社区二手交易市场,邻里之间可以方便地互通有无。

通过社区四年的运营和数据分析,Nextdoor发现了社区对于安全性的高度关注,于是201410月推出了一个新功能公务机构专属的注册通道,这意味着消防机构、警署及当地政府部门都可以自助申请公共帐号以服务Nextdoor各个社区的居民,而之前需要Nextdoor工作人员手动添加。私密社交,社区安全让Nextdoor成为了美国目前最成熟的社区社交网站,融资3轮,金额超过1亿美金,估值高达6亿美元,尽管目前仍未实现盈利。相较于Nextdooor主打邻里社交,在住宿领域的另一需求就是旅店,George in Rye是英国一家极具风格的特色酒店,2006年由Katie Alex Clarke 夫妇从一家18世纪的驿站改造而成。

酒店内的布置独具一格,于是很多住客纷纷咨询哪里可以买到客房里摆设的物品如台灯、靠垫、床头板种种。这让Katie Alex意识到,酒店是推销商品的绝佳场景,于是他们在附近开了一家零售店,引进Frette品牌的床单和枕头(也是著名的Savoy 奢华酒店的供应商)Farrow & Ball油漆和 Ren牌护肤品等,所有这些产品同时在他们的酒店房间中使用,房客如果喜欢就可以直接去指定商店购买。这个尝试大获成功,房客们热衷购买自己体验过并钟爱的产品。有客人甚至可以从酒店的供应商处委托定制,比如出自当地设计师之手的缤纷灯罩或乙烯基壁板。

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销售传统服务以外的商品。喜达屋集团旗下的 Aloft 酒店,2013年和美国家居内饰零售商Design Within Reach签订合同,在美国20个酒店展示和销售他们的家具,包括扶手椅、吊灯等,价目表就放在房间内客人触手可及的地方。酒店和家居品牌商各取所需,酒店可自行挑选适合的产品,在客房里免费使用,品牌商则获得免费面向目标顾客展示产品的机会,不仅是展示,更是深度体验。

可以说,酒店是品牌商跨界O2O的最佳展示厅。

我替你有偿跑腿

暂时不去谈UberLyft这两个现象级的出行租车应用,来看两个分享经济在劳力雇佣的典型案例。

我替你有偿跑腿。相对于传统企业B2C模式的O2O,这类模式可以称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C2CO2O典型案例。

美女总裁利亚巴斯克Leah Busque 表示TaskRabbit(任务兔)的目标是给全世界的劳动力市场带来革命——在有人要求送货的时候,就有人去跑腿。

TaskRabbit的网站内容元素可分为三个部分:Task Posters任务发布者,Task Rabbits即跑腿者,Task,即需要完成的任务。Posters发布任务和标明完成任务后可以提供的最高费用。Rabbits互相竞价和阐述自己适合完成这项任务的原因。Posters经过挑选后,指定Rabbits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费用转至Rabbits账户,每周五进行结算,其间使用信用卡线上操作,不涉及现金交易。Posters可以对Rabbits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打分,完成任务越多且完成越好的Rabbits信誉分就越高,在以后的任务竞标中也更容易获取任务。网站会从中收取12%30%的交易费用。

目前全美国有20000万人在任务兔上接活,成立于2008年的任务兔融资两轮,融资额将近4000万美元。Zaarly可以看做是TaskrabbitC2B反向升级版。假如用户有个跑腿的差事但自己又脱不开身,或者要交个营销计划书但自己没有足够的写作经验,就可以在Zaarly上发布一条信息,让其他人竞标出价做任务完成说明来获取订单替你做事。 此外,Zaarly还是二手产品的交易市场,如果用户需要购买一个二手的苹果电脑就可以发布信息,附加自己的出价范围,然后等待有人竞标。

不过有趣的是Zaarly自从2011年爆红美国之后,迅速获得了1410万美金的融资,至今再未获得资本的青睐。

Tips

1、讲求开放的分享平台,自己是封闭的:不管你在任一平台上表现多好,你的声誉不会跟着你,而平台间的数据出于商业考虑,并不共享,这种平台的分裂性,导致真正兴起的分享经济面临一个协调失灵的困境。

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威茨曼于1984年出版了《分享经济》一书,认为产生滞胀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现存工资结构的不合理,提出了采用分享制度以代替工资制度的主张。

3、在分享经济大潮下,参与者的身份正在日益发生转变,一个新的概念——产消者出现了。生产和消费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一站式O2O APP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