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们开发独立App:奇葩的生而为败以及背后的逻辑

大公司们那些奇葩的独立App:生而为败,以及背后的逻辑

让十亿人改变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这就是为什么Facebook做了Paper这个App。为了避免与十亿用户已经养成的习惯起冲突,2014年,科技巨头们在自己的经典App之外开发起了各式各样奇葩的独立应用――ta们在探索崭新的用户体验。

现在媒体和公众都在关注像Facebook的Slingshot, Instagram的Bolt和Dropbox的Carousel这些App的成败,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真正的要点。独立App就是用来失败的,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奇葩的独立App所处的境地就像在球赛中,裁判已经亮出了旗子但球员仍可继续。球队可以选择自行结束;但同时,他们也可以在不用承担后果的情况下,尝试些有风险的事情。如果事情进行得顺利,他们也可以收获成果。

重新设计有风险

从一般比例来说,十个创业公司中有一个成功,要说拿到全垒打的就更少了。至于成功的消费类社交App,这个比例只能更少,因为你不仅需要一款有趣、易用的产品,你还得建一个忠诚度很高的社区。

在其它App上,既要保留原来的使用体验又不能破坏新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公司早就不这么做了。Facebook和Twitter看起来几年都没怎么变。尽管导航功能更快了,图像更大了,但是它们基本上和2010年时差不多。

重新设计核心功能会很危险。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会流失掉几百万用户以及他们要贡献的钱。正如扎克伯格在去年的一个访谈中告诉我的,破坏一个App的主要特点会让之沦为“二流”。

我们本来只是想在手机上聊天,但是因为Facebook的短信应用,现在两亿用户似乎只通过手机发Facebook信息了。但是Facebook的用户似乎对精心设计的Paper不感兴趣,仍然用传统新闻推送方式。

收购很昂贵

要把这些新App整合进已有的App中的确很难,但是不整合又划不来。

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照片分享App,但是他最初不是为手机设计的。Instagram 结合了内容筛选和Facebook风格的照片内容推送,然后它就火了。 Facebook为此要花10亿美元来收购这个新公司,以免有麻烦。自那之后,Instagram的用户量从3000万涨到了2亿。如果Facebook稍有迟疑,它就得花更大的代价来买,或者要看着它落入竞争对手的手中。

发现短消息市场潜力的并不是Facebook 、Twitter 或者 Google,而是分享阅后即焚照片的Snapchat。Facebook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弄清楚状况,它用12天的时间克隆了一个打招呼应用Poke,它的确可以发短信,但是也毫无特别之处。Snapchat注定在年轻人中流行。

据说,Facebook准备用30亿美元买Snapchat,但是遭到拒绝。现在Snapchat估值100亿美元,将继续融资。Facebook正忙于打造Timeline,这款产品用来永久记录用户的生活。

为什么不呢?

既然很难在已有App中开发新的用户行为模式,收购新的、很成功的App又很贵,于是大公司开始开发独立于核心产品外的独立App,其优势在于:

便宜:对一个科技巨头来说,召集几个设计师、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来实现一个点子并不需要花很大代价。

快速:因为不需要将产品整合到现有App中,设计师就可以自由探索新风格,开发也快速很多。

风险低:因为独立于主要App,这些科技巨头不需要担心会流失现有用户。

既然有这么多优势,为什么不走起呢?

最好的情况自然是App一炮而红,科技巨头又多了一个受欢迎的产品。一个独立App可以是公司主打品牌的衍生,为其招徕更多用户。举例来说,Dropbox的独立照片支持App Carousel的一大设计理念就是吸引用户购买Dropbox的储存空间;独立应用也可以独立运营并盈利,就像Instagram那样,当然背后少不了主公司在商业、人事及全球化等方面的支持。

即使独立App不温不火,它也可以收集到数据和用户反馈,帮助改善公司的主打产品。Facebook的首款照片应用Facebook Camera就是新特性的试验场:Facebook在此发现多重拍摄这一试验功能有发展前途,因此即使Facebook Camera这个应用最终下线,它也帮助主App开发并改善了关键特性。

失败不可怕

最糟糕的情况就是App无人问津了。但最糟糕能有多糟糕?没错,一些优秀人才的精力被浪费了,但这些大公司里有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公司可能要花时间将独立App的用户情况纳入到主产品中,但这些科技巨头中有许多团队在同时作业,提高效率并降低风险。这就是为什么Facebook推出了创造性实验室计划(Creative Labs initiative)来培养开发主产品之外独立App的小团队。

使用体验不愉快的独立App可能会让一小部分用户对公司的信心下降。如果独立App下线,那些仍在使用的用户可能会生气。但用不用Facebook的独立阅读应用Paper或Twitter的独立应用#Music和你用不用Facebook和Twitter的主应用没多大关系。这就是“独立”的意义所在――就像对待被抓住的特工,主公司大可拒绝对其负责,继续专注于主打App的改进。

说来说去,做独立应用最可怕的一点大概就是一旦App失败,来自媒体的冷嘲热讽了吧。我作为一个媒体人,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冷眼旁观这些市值几百几千亿美元的巨头搞砸点儿什么是很有些刻薄的乐趣的。2012年12月Poke推出时,Facebook的股票几乎翻了三番;但这个糟糕的Snapchat复制品直到现在还是科技博客和硅谷中无数笑话的笑点所在。

但可能我们这些记者和权威人士都错了。独立App就是为了失败才被设计出来的,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当利大于弊时,独立App就是一笔聪明的投资,尽管成功率可怜。

下面是关于最近一些独立App的分析:

Instagram的Bolt是一个超快速分享照片和视频的App,而好友的头像就是快门按钮。我觉得这个“超快速”撑不起一个新App,但也许Bolt会成为人们给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发照片时的选择。

Dropbox的Carousel能自动将你全部的照片流和手机照片同步到云端来释放空间。Carousel目前的吸引力有限,尽管Dropbox相信许多人很看重手机照片却总忘记备份。但如果它红起来,就可能带动Dropbox的推广。

Facebook的Slingshot主打的是新奇:你可以给好友群发照片和视频,而好友要看你发的东西就必须给你回复。Slingshot才推出不久,但这个回复解锁的机制可能会导致好友间的不和。然而这个机制也可能会造就病毒式的热潮,并帮助Facebook打击Snapchat。

Twitter #Music的用户可以收听并分享被推次数最多的歌曲,以及你喜欢的名人关注的歌手的歌曲。这个App一直无人问津,最终下线。但Twitter肯定从中收获良多,尤其在用户喜欢怎样的音乐分享方式方面。也许日后Twitter会成为一个音乐搜索和交流的门户,就像它在电视方面那样。

Twitter #Music消隐无踪,Carousel日渐衰败,许多人都不看好Slingshot,Bolt也不够特别。但那又怎么样?就像我之前说的,这些不过是几乎没有风险的试验。所以与其和独立App的下载量过不去,不如多鼓励公司去大胆试验创新。毕竟,失败了又不会怎么样。

译自:TechCrunch

app开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