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来临 华为投资6亿美元开发5G专利

据英国路透社3月4日报道,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CEO胡厚昆(Ken Hu)3日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生产商,华为打算在5G网络时代来临之前,增加专利申请的数量。

作为世界第四大智能手机生产商,华为计划从2013至2018年投资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7.644亿元)研发5G专利技术。胡厚昆3日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对记者们说道,5G网络研究费用很可能还会增加,具体数字不确定。

按照欧洲专利局(EPO)上周发布的一篇报告,华为公司在2014年已成为欧洲第7大专利申请公司,较2013年的第13位排名有所上升。2014年,华为共获得493项欧洲专利局授予的专利,这些专利权不仅包括5G网络,还涵盖了其他许多产品。

5G网络网速超快,网络覆盖面更广泛,具备把许多物品(包括汽车、健康监测设备等)接入网络的能力,即所谓的物联网。预计2020年5G网络开始投入到商业领域。

胡厚昆说道,“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技术创新和突破。”他还强调,这些技术创新和突破让华为在专利权方面占有很强的地位优势。

在技术产业方面,复杂的产品常常依赖于许多参与者(包括竞争者在内)所拥有的专利权。专利权对将来和竞争对手进行专利交互授权谈判至关重要。

在具体产品种类方面,拥有相关专利品的数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不同的参与者之间授权获得使用他人专利权的费用。一直以来,这样的授权谈判总是以失败告终,这就导致了专利权的争夺和潜在的巨大债务费用。

因此,胡厚昆要求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其他行业伙伴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就一些5G技术达成一套单一的标准,以确保全球市场的稳定。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如何设定App的推广目标?

如何设定App的推广目标?
  现在很多做app推广的新人或者刚接手一个app的推广项目,都会要求让写一个推广计划和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要和你的推广周期相符合,比如你的推广周期是一年,你就要写一年内的推广目标,具体看设定的推广周期是多长时间了,我就假设你的推广周期为一年,来设定你的推广目标。

假设你的推广周期是一年,推广的目标用户量100万激活用户,那么推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种子用户推广期。

所谓种子用户推广期,就是app刚上线,市场上基本是空白,词条没有,微博没有,用户讨论的话题没有,新闻没有。对app本身来说就是,app刚开发完,只是简单的做了测试,质量不是很高,没有经过大面积多机型的完整测试,质量方面可能还有一些问题,同时,app的很多功能还比较初级,只是个beta版,界面比较简陋和粗糙。对外的渠道方面,也没有写上,在推广方面基本是空白。

这个时候的推广期主要是种子用户期,推广的目标是有一部分初级的用户,这个初级用户的目标可以设定为1-10万,当用户量达到这个规模的时候,基本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软件好不好用,功能问题,适配问题,以及用户的反馈的问题,会让一个产品经理看到这个app那些方面的问题比较多,需要改进。推广人员在这三个月内的主要工作是建个百科词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都要先建立起来,同时,可以先上四五家的中型渠道,看下下载量和用户评论,同时配合产品经理收集用户的各个反馈,找出产品的问题,加速产品的更新和升级,让功能和质量更加完美。

一般经过两三个月的种子用户测试周期,基本上一个app在质量方面、功能方面、市场方面基本比较完善的了,这个是基础期,基础期完成后,就要开始大面积的用户增长式推广周期了,就是我说的第二个推广周期。

  第二个阶段是增长式用户推广期。

在用户快速增长的阶段,就是推广全面发力的时期,目的是让app的用户快速的实现增长。这个时候在推广方面就要人员多一些,一个人可以专职铺渠道,一个人可以专职负责商务合作,推广方面能开的线的基本是全开状态,应用商店、软件下载站、浏览器渠道、活动渠道、运营商渠道、首发、推荐等各个手段都要发力,苍蝇再小也是肉,所以不放过边边角角,所以不要让你家的渠道人员闲着。

同时商务合作和线上的商家、线下的店面能合作的全面开始合作,特别是消费品店面,个人用户比较多,能带来很多用户。就看能不能和你谈成合作了。另外,还有报纸杂志的合作要当成重点,记住一句话,任何时候和媒体的合作都是不会亏的,媒体是个大喇叭,媒体帮你说句话,比你自己说句话更有效果,这个是个真理,和媒体的合作,可以资源互换,可以花点小钱,都是可以的,因为媒体的背后是人群,是更多的用户和圈子。媒体不仅能为你带来品牌效应,还能带来用户,和媒体合作是最值得的,我们曾经和老牌的杂志《故事会》达成战略合作,那个带来的品牌知名度非常大。

另外,如果有预算的话,可以投入预算,开始花钱了,当然花钱的时候,选择渠道要谨慎一些,尽量选择一些质量好的渠道,比如说有个朋友给我推荐的营业厅店面预装的渠道,主要通过营业厅的人员给来店面的用户一个一个装上去的,这样的用户来源最靠谱,虽然量不大,但是用户在安装之前都知道这个软件是干嘛用的,对软件有过了解,这个比静默和内置都强很多倍,好的方面就是用户有感性认识,以后如果好了,用户可能还会介绍给他的其他朋友,形成口碑效应。而静默和预置,就没有这样的效果,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是强制安装。我们要的用户是对app有认知的用户,而不是僵尸用户,有认识的用户才是最有价值的用户,因为他们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最大,在这个阶段的目标,可以设定为10万-50万,周期是三个月,这样种子用户期和增长式推广期的时间是6个月,为后期的爆发式用户增大最了更扎实和夯实的铺垫。

  第三个阶段:爆发式用户推广期。

所谓爆发式,就像一个10近的大石头扔进了水库里一样,能掀起很大的浪花。前面的种子用户推广期和快速增长推广期,其实都是铺垫,也是前奏。爆发式推广期的方法,可能会更多一些。

主要是品牌的曝光方面,大家看第一个周期的推广主力是在app自身,第二个推广周期的主力是在app推广人员,那么第三个推广周期就是品牌曝光和行业资源的综合运用,主要是事件营销。比如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事件,京东的奶茶妹妹事件,杜蕾斯的一条裙子事件等都是事件营销,这些在行业的传播量超过100万的才叫事件,这个才是真正的事件营销,真正的事件营销是全民皆知,能爬上百度搜索风云榜的,才叫事件营销。所以说,爆发式推广,就要做事件营销,事件营销的效果就是爬上百度搜索风云榜。这个事件营销如果火了,app的量是刷刷的往上涨的,这个时候考核的是创意,而不是目标,因为考核目标会限制创意,要学会all in。

事件营销如果做,可以找公关公司,可以找自媒体,可以找新媒体都可以找,最好找创新的媒体和产品,比如最新的产品形式有哪些?微视频可以算一个,朋友圈可以算一个,自媒体也可以算一个,貌似知乎也算一个,很多大佬来问答问题。新的产品形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用户会自动猎奇,更容易让用户感受到刺激和快乐。你如果做事件营销,再以传统的论坛为基础,那么你就可能过时了,因为论坛太旧了,个人博客,那就更过时了,所以,要做时代的弄潮儿,要跟进时代,在时代的潮上,抓住最创新的产品,做为事件营销的爆发点,这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找准事件的形式,比如奶茶和东哥,属于少女大叔恋,佳文事件属于90后狂妄性,杜蕾斯的一条裙子颜色属于无聊找抽型…..综上所述,策划的事件一点要混五官,老生常谈的别搞了,没有人愿意看,要创新,刺激,狗血。后续,事件营销还会涉及到很多东西,比如传播的法律性,可控性,都要及时把握,至少找个见过世面的市场总监来控制营销的节奏吧。

这个最后一招,就是推广的大招,用好了,用户量都是小问题。第三个阶段的目标暂且设置为100万,要是到了1000万,请给作者我个大红包。推广两个方面就是渠道+品牌,如果都做到了极致,你就成功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软“变硬”,黑莓“变软”求生

微软“变硬”,黑莓“变软”求生

苹果的示范效应下,“软硬整合”成为科技行业的运营哲学,但是软件和硬件的比例平衡,各家公司有所不同。传统软件巨头微软,已经成为平板和智能手机的生力军。

而据美联社分析指出,曾经的智能手机领先者黑莓,未来将向软件领域转型,并寄望从软件获得更多收入。

今天的黑莓仍然是一家偏硬的公司,硬件收入占到了73%。在巴塞罗那的移动世界大会上,黑莓掌门人程守宗表示,未来将会更多聚焦软件业务,让软件和硬件一样,成为两大业务支柱之一。

在全球移动生态市场,黑莓10操作系统已基本“消亡”,许多科技市场统计机构,不再统计黑莓手机份额,在许多份额饼图上,黑莓被赋予了一个极度尴尬的“0%”(有销售量不见得拥有实质性份额)。

黑莓未来是否会完全放弃手机业务?该公司负责硬件设备的高管卢克斯(RonLouks)表示,黑莓粉丝可以放心,黑莓还不会向以全键盘为特色的手机说再见。

卢克斯表示:“黑莓要成为一家优秀的公司,必须在软件业务和硬件业务上达成平衡,而在聚焦软件同时,黑莓将会在硬件领域持续投资。”

华裔掌门人程守宗则表示,黑莓正在启动一个经营理念上的转型,软件将会成为一个正二八经的业务,黑莓本身正在发生改变。

依靠全键盘手机,黑莓(RIM)一度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军厂商,甚至成为“商务手机”和“政务手机”的代名词。但是伴随着苹果iPhone和安卓触摸操控手机的崛起,黑莓跟不上时代,开始落伍。

目前,黑莓所有手机都已经搭载了亚马逊的安卓软件商店,支持运行安卓软件。黑莓高管已经公开表示,在移动生态竞争中,黑莓已经输给了安卓和苹果,黑莓无力和这两家巨头继续抗争。

在移动世界大会上,黑莓仍然推出了四款新手机,其中的“黑莓Leap”定位中低端,将在欧洲和亚洲开售。不过美联社指出,黑莓今天的焦点,已经放在了软件业务上。

在软件战略上,黑莓将面向企业用户推出更多专用软件,另外也将把之前在黑莓平台上有名的软件,推广到安卓、iOS等其他平台中。

据悉,在面向企业和政府的安全和通信领域,黑莓规划了三个重要软件,其中明年将推出“黑莓体验(BlackBerryExperience)”软件。

黑莓还推出了一个“WorkLife”软件。如今许多企业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私人手机,这款软件将会确定手机哪些费用用于工作,哪些用于私人生活,以便公司报销。

美国是黑莓最重要的市场,在辉煌时期,黑莓一度垄断了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不过随着消费者开始转向苹果和三星电子的产品,黑莓的市场份额,已经蒸发殆尽。

据报道,黑莓正式的软件转型战略,始于去年11月。程守宗宣布,将会把部分优秀软件从硬件部门剥离出来,独立发展,并开始兼容竞争对手操作系统。

不久前,黑莓和三星电子达成了软件技术合作,黑莓将会向三星手机提供防窃听、手机账单管理等领域的软件和技术。

如果向竞争对手操作系统推出应用软件,或是向硬件厂商授权自家的软件技术,黑莓和移动行业竞争对手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形成“竞争中有合作”。

程守宗表示,在这样一种“竞合”的格局中,黑莓将会达成一种平衡。

他说:“我们将和三星电子竞争,同时也和三星合作。在今天,黑莓硬件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十分微小,我们的战略是扩大软件和服务,让它们跨平台,我们可以有一个覆盖全球99%手机市场的(软件)业务。”

在黑莓最为困难的时候,不少分析师指出,黑莓仍然有可以维持公司生存的软件业务,最为知名的是移动聊天工具BBM,以及面向企业和政府的通信安全软件和服务。

2013年底,曾有消息称黑莓计划将BBM分拆为一家独立公司运营,不过这一报道没有了下文。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谷歌挡道,国产智能手表或将重走国产手机(手机app)路线

谷歌挡道,国产智能手表或将重走国产手机(手机app)路线

Huawei Watch的发布填补了国产智能手表的空白,虽然源自国产却和MOTO 360一样与中国大陆无缘,究其根本在于两者都搭载了Android Wear系统。一方面是谷歌对Android Wear的限制,一方面是谷歌退出大陆后谷歌服务便遭到停用。以至于在国外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智能手表之际,国内手机巨头却“不为所动”。

尽管Android Wear的“封闭”饱受争议,三星等厂商在智能手表上选择了逃离谷歌,但三星数款智能手表均不敌MOTO 360,Android Wear在可穿戴操作系统上的优势十分明显。除了华为,其他国产手机厂商的可穿戴产品仍集中在智能手环类产品,对比国外对手的千帆相竞多少有些尴尬的味道。

最近谷歌也适时的表达了重回中国大陆市场的愿望,但即便谷歌在近期内得以进入中国,相对封闭的Android Wear当真是那棵救命稻草?

从目前的状态来看,谷歌仅允许开发者对表盘进行定制,而这也成了Huawei Watch的宣传亮点之一。当厂商失去了对Android Wear深度定制的权力,所有的安卓智能手表将与微软系统的PC无异,雷军、周鸿t等人所倡导的硬件免费策略将成为无稽之谈。对于厂商来说或许有以下两个选择,投身谷歌与另立门户。

我们先来看一下投身谷歌的利与弊。与从0到1的开发自有操作系统相比,Android Wear作为成熟的成品,在开发成本和用户体验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丰富的应用资源是其他开放的操作系统所难企及的。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谷歌和Android Wear既解决了服务问题又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厂商的产品重心便落在设计和方向上。无论是MOTO 360、Apple Watch还是Huawei Watch,其竞争产品已不是一般的智能玩具,而是把矛头瞄向了传统腕表。从产品设计上来讲,官方的说法是类似于传统腕表的体验,在产品定位上则瞄准了中高端消费人群,走轻奢品的路线。即使厂商不能在服务上拥有主导权,但硬件上的利润已经十分可观。

但智能手表的受众不只是中高端群体,普通用户才是需求的黑洞。在操作系统差别微乎其微的情况下,价格战便不可避免。厂商发起价格战的根源在于销售更多的产品,从而建立起所谓的生态系统,而投身谷歌之后这一战略将大大折扣。举个例子来讲,你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在换装系统之后会保留联想的服务软件吗,对于智能手表而言也是如此。回首PC市场的发展,在经历了爆发期后便开始兼并和消亡,如今只剩下联想、惠普等几个巨头,当硬件发展从手机进化到可穿戴设备,如今四处林立的手机巨头还能剩下几家呢?

三星和HTC在智能手表上选择了逃离谷歌,虽然国产手机厂商并没有表现出这个勇气却也并非不可行。在国内已经有了Yun OS的案例,小米系统的传闻也是真真假假。在智能手表还未成为刚需之际亦或是谷歌重新入华之前,深耕于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并不是没有机会搏出位。那么将有两种可能形式,一是像三星一样推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通过兼容安卓应用来弥补资源问题。二是对安卓进行深度改造,以ROM的形式适用于智能手表,这在一些“手表手机”上已有先例。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却是另一种情况。各厂商对安卓的深度定制直接污染了安卓的生态环境,即使配置再好的手机也无法避免卡顿,如果智能手表厂商纷纷推出独立的操作系统,应用质量便很难被保障。一方面是乱糟糟的用户体验,一方面是苹果封闭完美的生态系统,反倒是便宜了Apple Watch。不过在可穿戴设备取代智能手机之前,智能手表市场必将经历一场大鱼吃小鱼的战争,对国产手机厂商来讲逃离安卓并不等于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在等待与逃离谷歌的尴尬犹豫中,国产手机厂商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力仍将集中在基础性产品上。毕竟谁都不愿重蹈PC厂商的覆辙,又不愿铤而走险拿自家的未来开玩笑。国外的大军已经集结,国产智能手表或将重走国产手机的路线。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投资人披露滴滴快的合并始末 三个月后行业还有变化

投资人披露滴滴快的合并始末 三个月后行业还有变化
  今年2月14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合并。“起于青萍,逆袭摇摇,沪广扫黄,融资阻击,擦枪走火,红包大战,柳青加盟,握手言和;难以想象这一切都在2年内完成。”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如此总结滴滴打车这两年的发展。

金沙江创投是滴滴打车的A轮投资机构,在滴滴打车CEO程维先后见20个VC机构未果之后,2012年12月,朱啸虎微博上约见程维,见面半个小时后谈妥了A轮融资。

在各家VC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朱啸虎为何有信心下注滴滴?除了资金,朱啸虎对滴滴的最大帮助又是什么?两年之间,滴滴和快的的多轮资本博弈和地推过招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后谁促成了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合并之后,行业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近日,朱啸虎向腾讯科技讲述了这一切。

以下是朱啸虎的口述实录:

  投滴滴时程维还以为遇到骗子

我们在出行领域关注了很长时间。早在2010年时,我们对本地出行就非常看好。

一开始在易到第一轮的时候我们就关注了,然后他们A轮想要投资,甚至也签了投资协议,但尽职调查后没有投资。

一个原因是,那时司机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很低,易到为了拓展司机群体,想给司机赠送手机,但是这样做,拓展成本很高,效率比较低。让我们担忧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那个时候感觉做打车软件的时间点还不到,所以最后没有投资。

后来我们又接触了摇摇招车团队。当时,摇摇团队已经在北京有不少用户,但接触下来发现,团队太弱,互联网思维也不对。比如,在当时用摇摇招车必须先注册,还要充值,完全不是互联网思维,所以感觉这个团队从长远看也不行。同期,在杭州,陈伟星(原快的打车CEO)也在孵化一个项目,便是后来快的打车。

2012年11月,我看到滴滴打车,就在微博上约程维聊一聊,见了他聊了半个小时发现,程维团队确实想得很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团队的士气包括过去的BD和地推经验正好匹配这个业务,所以谈了半个小时就基本定下来了,程维提的条件我们完全答应了。

后来我才得知,在见我之前,他已经见了至少20家VC,但没有一家给他投资。我见了他半个小时就决定投他,他以为我是骗子。

当天我去见完程维,回到国贸,走在路上的时候,楼下走过来三个白领,其中一个人很兴奋地对他的同事说我昨天用滴滴打到车了。这更让我觉得,打车软件是个高频刚需应用, 而且具有高度病毒传播特性,一定要投。

  强迫程维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接受腾讯投资

作为我个人而言,在滴滴发展过程中,一直是站在一旁为滴滴鼓掌的人,并没有过多参与具体事务。唯一强烈要求程维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逼着他拿腾讯的钱。

在我们投资之后,我建议程维和王刚(滴滴天使投资人)拿腾讯的钱,但是他们都很犹豫。

一个原因是程维和王刚都是原来阿里巴巴的员工,拿腾讯的投资肯定会有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当时还在B轮融资阶段,他们不想过早地接受战略投资,过早站队。他们希望在C轮时市场更明朗的情况下拿战略投资。

这个考虑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是那时候,腾讯微信的入口力量已经充分显示出来了,而且阿里在杭州已经支持了快的打车。腾讯也讲得很明白,必须在出行领域投资一家,最希望投资滴滴。如果腾讯被迫去支持摇摇招车,这意味着滴滴在北京市场要打摇摇招车,在上海、杭州要打快的打车,会是一场非常辛苦的两线作战。权衡之下,引入腾讯的战略投资,把北京市场稳固住,就具有了高度的战略价值。

另一方面,腾讯投资的人非常专业,也非常有诚意。

2013年春天,腾讯投资部总经理彭志坚在中关村的白家大院请我们三人吃饭,后来,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微博)(Pony)在两会期间来北京也专程找到程维吃饭。那个时候滴滴还很小,一天才一两千单,Pony就自己来找创业者吃饭,可见腾讯从Pony到投资部上下对出行领域的战略重要性非常敏锐。

就专业度而言,和腾讯投资部的人谈判也很公平。我投的时候,程维提的条件我们几乎都答应了,腾讯也是一样的,我们提的条件也几乎全部答应了,对创业公司很支持也很开放。

2013年4月份,滴滴打车接受了腾讯的B轮投资。由于做VIE海外架构需要时间,从法律文件来看,我们头一天和滴滴打车签了A轮合同,第二天,腾讯和滴滴签了B轮融资合同,这个时候,到了4月底了。

阿里亲自狙击滴滴融资

在双方融完B轮还没有融C轮的时候,双方已经打得很惨烈了。

到了滴滴融C轮的时候,那个时候阿里亲自出来阻击滴滴融资。

当时,我们见每一个投资人,阿里都会打电话过去请他不要投资滴滴,甚至允诺给对方阿里上市的股份,以这样的代价不让他们投资滴滴。

我们在纽约见了几个投资人,在硅谷也见了几个投资人,本来已经约好了,后来说不能见。甚至有一家已经签了投资协议,后来很抱歉的说不能投。

2013年底,中信产业基金领投了滴滴的C轮融资。于此同时,在阿里的帮助下,快的也拿到了C轮融资。2014年2月,双方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补贴大战。

到了2014年7月,柳青加入滴滴之后,滴滴的融资就变得很容易了。B轮、C轮的时候我们还帮了很多忙,甚至和程维到美国是我当的翻译,但柳青来了以后我们就不需要参与了,她自己全部搞定。柳青很厉害,能把所有对这个行业有兴趣的投资基金全拉过来,3个星期搞定7亿美金融资。

  意想不到的补贴大战

补贴大战一开始我们也没想到,完全是擦枪走火。最初,程维找腾讯要800万人民币预算推广微信支付,腾讯觉得太少,给了1500万人民币,作为3周的预算,没想到上线半天就没了。

谁都没有想到补贴效果这么好,腾讯发现对微信支付很有帮助。2014年初,那个时候刚刚过完年,因为微信红包,微信支付已经绑了不少卡。过完年以后这些人不用微信红包,正好滴滴又把微信支付活跃起来。

腾讯先是补贴了一个礼拜,量确实长得很猛。但是快的和支付宝反应也很快,觉得不对,他们必须要跟进,他们跟进了以后我们就停不下来,必须要跟上,后来就没法停了,打到最后双方火气都上来了。

到了2014年4月,补贴已经很多了,打车都几乎免费了,用户获取的效率很差,必须要停下来,但如果对方不停就停不下来,形成了囚徒困境。

程维和快的打车CEO吕传伟都在看对方能不能停下来,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都停下来。所以双方是互相看,滴滴降一点快的跟进,快的降一点,滴滴再跟进,双方互相释放友好姿态,一步一步把补贴降了下来,到了5月17日,双方同时宣布停止补贴。

  促成合并的中间人:包凡和柳青

在滴滴和快的竞争的过程中,合并问题谈过多次。包括高盛在内的很多投资机构表示希望在双方合并后投资,很多机构不止一次地表示希望双方合并的意愿。

不过最后能促成滴滴和快的合并,真要感谢华兴资本CEO包凡和柳青。柳青确实是双方都能说得上话的,这个人确实很重要的。因为双方过去打的太激烈,信任程度都比较低一些,柳青在双方信任程度比较高。

2013年下半年,在快的收购大黄蜂之前,还在高盛的柳青曾亲自组织过一次双方谈判。当时我们约定在杭州机场见面。柳青当天早上从北京飞到杭州机场,和阿里投资部谢世煌、吕传伟等人一起吃的午饭,柳青吃完午饭又飞回来了。当时大家的分歧点主要在于,双方对股份估值比例期望值差距太大,没有谈拢。

但到最近的这轮融资以后,快的有了孙正义的支持。大家都明白,一个背靠腾讯,一个背靠阿里,这样打下去不会把对方打死。

从资本考量,如果在几千万美金或者几亿美金的级别上,腾讯和阿里都无所谓,他们都打得起这场仗,如果打到数十亿美金,大家都觉得打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这时候,双方团队都觉得需要认真地考虑合并一事,经过近一个月的谈判,最后实现了“情人节计划”。

  评价:程维学习能力强 柳青非常拼

程维确实很聪明,而且学习能力非常强。

程维的变化太快了。滴滴两年里业务发展了几百倍,他能跟着这个公司一起成长,见了很多大风大浪。这在创业者中确实很少见的。有很多创业者能力也很强,但是一年能成长两三倍,就已经算是做得不错了,一个人能在两年内驾驭成长几百倍是很少见的。

最开始他见VC的时候还会脸红,到见了几十个VC之后就非常老练了,气势也出来了。最后能吸引柳青过来,这甚至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

柳青刚开始进来的一两个月压力非常大,工作强度超出她的想象。柳青她有三个孩子,还这么拼命,比在高盛的时候还厉害。

程维和柳青两个人的配合我觉得还是很默契的,而且确实很互补。柳青在资本市场上比较有高度,程维非常接地气,两个人非常互补。

滴滴在补贴上花的钱很多,但是工作条件一直是很艰苦的,他们以前的办公室非常小,呼吸都会觉得缺氧的,即使现在出差条件也都很艰苦。补贴大战的时候,腾讯派技术特别小分队支援,办公室坐不下,只能转移到腾讯的办公室,大家一下子兴奋地发现腾讯办公室里居然包吃包喝的。

逆袭摇摇的时候也是,摇摇包下了机场T3航站楼,滴滴是靠凌晨四五点钟起来在火车站给司机一个一个安装app,可以说完全是靠小米加步枪打败的摇摇。

  双方合并:三个月后行业还有变化

滴滴和快的合并对整个行业的震动很大,几乎所有这个领域的公司都在重新评估目前的态势,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决策,很有可能再过三四个月又有新的一轮变化。中国的互联网一直是流量为王,现在看来已经很清楚了,出租车肯定是一个本地移动出行的流量入口,谁掌握这个入口就能在竞争上占据优势。移动出行领域如何继续演化,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下一季大戏如何上演!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索尼移动否认将“被卖” 将放缓新产品迭代

据路透社报道,针对“索尼可能剥离手机业务”的传闻,索尼移动通信总裁Hiroki Totoki回应称,该公司不会出售移动业务。

索尼移动否认将“被卖” 将放缓新产品迭代
  Hiroki Totoki表示:“曾有推测称索尼移动通信将被出售,我想说这种推测是完全错误的。平井一夫已经来到了MWC的举办地巴塞罗那,他将描述‘移动业务对于索尼的重要性’。”

Hiroki Totoki认为,索尼移动通信的产品组合过于宽泛,需要重新聚焦。由于消费者手机更新换代的周期延长,索尼将放缓新产品的发布节奏。

索尼CEO平井一夫曾透露,索尼将不再追求手机领域的销售增长,因为这个领域既受到了来自亚洲廉价手机厂商的竞争,又遭到了行业领导者三星和苹果的围追堵截。平井一夫还表示,不排除退出移动业务的可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Gartner四季度手机(手机app)销量报告:苹果(ios app开发)超三星登顶

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周二公布了201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数据。数据显示,苹果iPhone该季度共售出7483.2万台,全面超越三星 电子的7303.2万台。这一成绩使得苹果终击败三星,成为了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最高的品牌。而此前自2011年起,三星便一直蝉联着该冠军宝座。

Gartner四季度手机(手机app)销量报告:苹果(ios app开发)超三星登顶
  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在2014年第四季度创下了新的记录,达到3.675亿台,较2013年第四季度增长29.9%。三星失去了“第一大厂”的头衔,该季度总销量为7303.2万台,市场占有率为19.9%,分别低于苹果的7483.2万台和20.4%。

2014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达12亿台,较2013年增长28.4%。不过从全年成绩看,三星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达24.7%,大幅高于苹果的15.4%,但也大幅低于2013年的30.9%。

Gartner四季度手机(手机app)销量报告:苹果(ios app开发)超三星登顶
  “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不断恶化,这种情况到了2014年第四季度愈发明显,其市占率同比跌幅甚至接近10个百分点。”Gartner首席调查分析师安苏尔・古普塔(Anshul Gupta)表示,“三星目前仍在挣扎着稳定其不断丢失的市场份额,该公司峰值市占率发生在2013年第三季度。不断下滑的趋势说明三星高端智能手机用户正逐步流失。”

“鉴于苹果统治着高端市场,而中国供应商也不断以低价高规格的设备争夺市场,三星只有依靠一个由专属服务、内容以及应用形成的稳固生态,来保证用户的忠诚度和产品的长期分化。”Rartner研究总监罗伯塔・科扎(Roberta Cozza)指出。

除了苹果和三星外,在第四季度跻身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行榜前五的全部是中国大陆生产商。其中,联想以6.6%的市占率排名第三,华为和小米分别以5.7%和5.1%排名第四和第五。

以全年销量计,小米未入前五甲。韩国LG电子排名于华为之后。

从操作系统看,Android仍然是全球新智能手机设备使用率最高的系统,占总销量的80.7%,苹果iOS占15.4%,微软Windows则进一步萎缩到2.8%。

Gartner四季度手机(手机app)销量报告:苹果(ios app开发)超三星登顶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跨界创业者:做民用无人机怕竞争不过资本

“我的主业是做手游的,不过有个无人机工作室,专门帮公安定制无人机的”, R是一位来自广州的无人机爱好者,在做无人机工作室前,曾把固定翼到直升机再到多轴都玩了个遍。

小学时开始玩模型飞机,14岁的时候开摩托车,高中的时候开始玩车,20岁的时候考PPL(私人飞行员驾照),相对于普通人,J的玩家之路简直可以用“精彩异常”来形容,而这一连串的动作都要追溯于小学时代拿的许多航模比赛奖,“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做喜欢的事情是很有成就感的”。

在手游行业起起伏伏多年,R想找点特别的事做,后来有一天突然想“自己做软件出身的,对无人机也够了解,何不做点无人机生意?”

在广州这座神奇的城市,很多制毒厂都是藏在城中村的院子里面的,这时公安机关就需要无人机这样的东西去协助搜捕,没有特殊任务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执勤监控,应用场景远比我们脑海中能想到的多。

R就基于开源PIX做了这些个定制无人机,跟手机App配套,问及为什么不选开源社区里的另一大牌飞控――APM,R有自己的想法“APM比较成熟更像Windows,PIX更像是Android, 我们选择后者因为它稳定以及多功能扩展等功能,这个没有特定选择的”。

在玩无人机这么多年的路上,R喜欢在遥控上“微操”的感觉,这是一种用指尖操作的感觉,非常玄妙,如果一定要说它和开真飞机的共同点,那就是开真机也要慢慢地控制,非常锻炼人的耐性。

在做无人机的路上,R曾经有机会加入现在很火的某家无人机公司,之前他们专注飞控这一块,但后来选择了民用无人机市场,“它们的成功印证了资本市场的看法,这对无人机市场来说,就像一场赌博,它们赢了”。

既然被印证成功,R为什么不自己做民用无人机?

“2C竞争不过资本啊” ,最后R在那边不知带着何种心情道来。

作为一个得过奖,玩过、组装过,再到自主研发过无人机的超级玩客,也许直接看看他的无人机办公室是最具说服力的东西。

北京app开发公司

跨界创业者:做民用无人机怕竞争不过资本
跨界创业者:做民用无人机怕竞争不过资本
跨界创业者:做民用无人机怕竞争不过资本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车联网火爆还催生了那些创业机会?

 

汽车行业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互联汽车已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当汽车与物联网相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就让我们跟随Jasper创始人兼CEO Jahangir Mohammed一起来瞧瞧这别样的“火花”。

  不久前,当你购买了一款新车时,制造商与你很少接触联系,除非又要向你兜售另一辆车了。物联网正改变这种现状。运用物联网技术的“互联汽车”使其本身成为了车辆物联生态系统的一个枢纽,为消费者带来众多好处,包括增强了汽车安全性、提供更丰富的用户体验和一套全新产品。从制造商角度来看,这也有利于制造商建立良好的客户联系及增加收益。

在全球,现今有2300万辆汽车已连入互联网,而预计这一数字将增长至1.52亿。回溯历史,GM一直都是汽车额外附加服务的核心引领者,例如OnStar(安吉星安全服务)。在过去一年里,美国新出产的车辆都配备了4G移动热点,而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服务付诸现实。

汽车制造商纷纷迎合此趋势,同时新出产的车辆会配备增值的互联物联网设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互联汽车的服务及物联网成为新生态系统系统基础的缘由。

  移动热点

驾驶汽车需断开连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如今,众多汽车制造商引入车载移动热点功能,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实时连接服务。除此之外,通用和奥迪汽车通过奥迪互联服务为车辆配备Gemalto移动热点服务。而福特汽车通过黑莓QNX(车载系统)驱动的Sync 3(车载娱乐通讯系统),已覆盖3000万辆汽车和250多个汽车型号。

正是因为汽车制造商正纷纷开发能通过移动运营商连接的物联网平台,使得乘客有望实现连接车载网络,使用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观看电影、浏览网页及访问社交媒体。而驾驶员,则当然很乐意看到汽车制造商带来的如此美妙的驾驶体验。

车联网火爆还催生了那些创业机会?
  在线更新

汽车软件在线更新与如今智能手机的软件更新很类似。车辆的软件更新都通过无线连接完成,这使得汽车制造商与车辆实现了直接连接,而不用通过经销商。

能够做到如此至关重要。因为单是过去一年,美国就有超过6000万辆汽车被召回,许多都归咎于软件故障。对车主和汽车制造商来说,召回产生的成本与负担极其严重。

众多汽车制造商正加紧步伐研发在线服务。得益于Gemalto的奥迪汽车,能够通过在线技术在奥迪互联服务提供停车位和油价信息。而通用汽车运用在线技术更新其蓝牙平台,并通过OnStar嵌入连接平台。在线更新已逐渐成为汽车行业新标准。Chrysler Uconnect(克莱斯勒汽车), Mercedes-Benz mbrace(梅赛德斯-奔驰汽车), BMW ConnectedDrive(宝马汽车互联驾驶)和Toyota Entune(丰田Entune系统)都定期在线推送固件更新修复其产品软件漏洞。

  资讯娱乐

毋庸置疑,汽车已能够使我们通过蓝牙打电话和导航,但能否令我们开车时摆脱手机,运用流媒体应用来消遣娱乐呢?通过物联网实现的不间断连接,现如今的互联汽车制造商提供全新界面让消费者与Spotify和Pandora等流媒体内容服务交互。

物联网平台也使得内容提供商轻松变现自己服务,并针对互联汽车环境优化内容。汽车制造商、高级内容提供商甚至实体商店都能利用物联网,让车主免费试用它们的服务和产品。OnStar新推出的AtYourService功能直接将商业带到了车上。当司机还在路上时就把司机与商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网络优惠卷服务如RetailMeNot和Entertainment Book可以直接将汽车行进方向上商家的购物优惠卷发送到汽车的仪表盘上。

并且物联网不仅仅为汽车提供服务,它还可以让提供商们追踪车主使用模式,通知司机尝试新功能或在适当时机升级服务。由此可见,物联网已经成为帮助交付和变现这些服务的战略平台。

车联网火爆还催生了那些创业机会?
  人身和汽车安全

安全性仍然是人们购买汽车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物联网可以让互联汽车一直都具备安全性,哪怕是事故发生之后。例如,物联网可以让大众汽车的Car-Net等预装服务具备全天候24小时自动车祸通知功能,从而在发生车祸时自动通知急救服务。

这些可能救命的功能都完全依靠于可靠、低延迟的连接,因为通知的延迟(急救医疗通知)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危。

  基于用量的保险

物联网也造就了基于用量的保险(UBI)这一新兴附加增值服务。该服务通过追踪司机的行为,为每位司机建立个性化的保险费率方案。保险公司在以前局限于根据年龄、平均里程、事故和历史等一般因素计算费率,而物联网则提供了大量的定制化机会。

比如,Allstate(好事达保险)的 Drivewise程序通过一台安装在车上的小设备收集司机的驾驶风格。该设备手机的数据点包括速度、刹车活动以及驾驶时段。通过收集这一数据,Allstate能为每位司机定制保险费率,鼓励安全驾驶行为并降低保险费用。Allstate还与互联汽车服务提供商Airbiquity(全球汽车联网巨头)达成了合作,以进一步开发利用驾驶数据的Allstate道路救援程序。

现在出现了众多基于收集司机数据的创业公司。比如创业公司Mojio的商业插接式模块可以通过嵌入式无线电连接将汽车连到云上,每分钟都上传与汽车有关的数百个数据点,追踪从刹车到汽车锁等一系列事情。Mojio会用这些数据点与合作伙伴一道提供互联汽车服务,比如可以通过Concur来测量每英里汽油消耗量,通过Glympse(定位服务)提供GPS追踪。

车联网火爆还催生了那些创业机会?
  新商业模式

物联网正将汽车变成一个强大的枢纽,可以让开发者们、汽车制造商们和服务提供商们提供附加值服务,并有效改变它们与消费者的关系。

联网服务加强了汽车制造商们与消费者的关系,增强了品牌忠诚度,同时在汽车生命周期中开发出了新的持续的收入来源。汽车制造商们能实时监控消费者的体验,强化产品质量并研究潜在的售后机会。反过来,服务提供商们也有动力为开放平台开发应用,从而为司机和乘客带来创新。

有了强大的物联网,汽车制造商们正处在让用户体验升华的前沿,基于物联网服务将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汽车消费不再是一次性消费行为,而是要创造一个能持续交付和变现服务的生态系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从产品公司变身成为物联网服务公司,互联汽车行业的成功将成为其他许多市场的指路明灯。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谷歌证实计划进军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谷歌证实计划进军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
  3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负责Android、Chrome和谷歌应用程序的谷歌业务副总裁桑达尔・皮采(Sundar Pichai)证实了之前盛传的有关谷歌计划进入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领域的传闻。皮采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全球移动大会(MWC)上亮相,并讨论了有关谷歌和安卓的众多方面,其中透露的一个重大消息便是这家网络巨头正在与“运营商”合作伙伴合作,并可能将在今年晚期宣布某些计划。

他并没有透露太多有关成为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计划细节,这一举措是指一家公司放弃现有运营商并决定自己提供网络服务,皮采并不想夸大其词,因此他表示公司尚未计划开展大规模活动。换句话说,谷歌很可能计划先发布一个试点项目并调查初步结果,这一试点项目很可能涉及无线和蜂窝服务的集成。

谷歌已经参与了一系列涉及“网络”实现不同科技和服务的项目,包括仍在美国部分地区缓慢进行的谷歌光纤(Google Fiber),以及气球计划 (Project Loon)――这一项目的初衷是通过热气球为世界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

据称亚马逊也计划进入移动网络空间,因为公司越来越多的服务转移至移动领域,这一科技巨头想要进入这一领域也是情理之中。但作为移动网络的目的与传统的运营商有所不同,并不是以盈利为主,而是为了提高“正常运行时间”并确保用户在手机上进行必要操作时不会受到任何阻挠。

据称谷歌并不打算与一家运营商合作,而是同时与多家网络公司合作,并根据用户的地点和需要的服务,例如短信息、语音或者数据服务,从而最终决定特定时间内适用于用户的最佳网络。因此谷歌很可能不会以我们预想的方式发布一个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它甚至可能不是一项你可以单独签署的服务。今年五月召开的谷歌网络开发者年会很可能是宣布这一消息的好时机,尽管这一切只是猜想。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