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APP能爆红吗?移动应用开发者都应该进行的用户测试

你的APP能爆红吗?移动应用开发者都应该进行的用户测试

本文作者Ilya Pozin 是连续创业家、作家和投资人。他是在线视频娱乐平台Pluto.TV、社交卡片公司Open me以及数字营销公司Ciplex的创始人。

  你的app足够好吗?它有没有病毒式传播的潜力?这是一直困扰着Mint.com创始人Aaron Patzer的问题。在app上线之前,他和他的团队跑到一个火车站,在毫无准备的上班族中间进行街头突击调查,看他们是否对自己的app感兴趣。Patzer 调查不仅统计“Yes”和“No”的结果,也包括给出正面答案人们态度是否积极和热情。

连续创业者和经验丰富的app开发者Shane Walker对Mint.com的测试进行了简单调整,然后得到了一个不仅能评估兴趣度,同时能测量app是否具有病毒式传播潜力的方法。

  为什么口碑很重要

回想一下你最近下载的app,问自己为什么点击了下载按钮。对很多人来说,下载的原因是你看到朋友或家人正在用,于是自己也不得不去下载。这种天然的口口相传是许多app一夜爆红的背后动力。

口碑是一款移动应用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这一理论并不新奇。实际上,口碑是移动应用的最大推荐来源之一。在一个Ofcom的调查中,77%的用户下载了家人和朋友推荐的移动应用。

此外,除了“口碑现象”之外还有“应用商店”现象,38%的用户会下载应用商店排名靠前的移动应用。然而,只有20%的用户会因为app广告或媒体推广而下载应用。

因此,要让你的应用具备病毒传播的基因,首先要让人们开始谈论它。

  你应该知道的口碑测试

问题是,如何测量和改进一个无法跟踪的用户行为,比如对一个产品的讨论?许多开发者认为信息或者邀请中的推荐链接可以作为参考,但是这模糊了分享行为中的一大部分:用户自发的产品使用和朋友圈对产品的兴趣度。口碑相传对移动应用的推动力非常巨大,但它的测量难度也难以想象的大。

2014年6月,Walker团队开发了一些手机照片美化应用的早期版本,这些app设计的目的初衷都是为了美化日常手机照片。他们为应用加入了一系列不同的概念,一些只对初期模型做了简单调整,另一些概念则有些脱离传统的疯狂。

在选择最有潜力的设计概念时,团队与Zynga的产品经理和Bluelight创始人Preet Anand合作,设计的新测试,能够有效测量不同移动产品的“口碑”价值和设计理念。

与Mint.com的方法类似,Walker让员工和实习生在旧金山一个车站等待上班通勤的人们。他们向测试者介绍一个新的移动应用,进行演示,请用户进行几分钟的试用,然后回答用户的任何问题。

这听上去是个相当直截了当的方法,但walker和团队做了一些小花样:被测试应用将在整个演示和试用中对用户完全匿名。

如果测试者在采访中的任何时候询问app的名字或者如何找到这款app,实习生会在“口碑”记号上面打钩。这种简单、有效的测试很快将各种设计概念通过口碑进行了排名。

超过70%的测试者询问了Doublie.com的名字和获得方式,这是一个帮助用户在照片上添加名人图片、流行偶像和贴纸的应用。一些高端的应用概念,比如应用数据可视化概念的app,输给了非常简单,但是极易病毒传播的流行照片应用。

这是Walker的团队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通过如此简单的测试,团队发现了最适合通过口碑推荐进行病毒式传播的设计理念。

如果用户看到app演示之后想要找到这个产品,那么你的应用已经有了口碑吸引力。如果用户在测试中向你提问,那么他们有很大的几率会向朋友推荐app,这意味着你成功创造了一个有分享性的产品。

对于寻找“病毒式传播”或者快速传播捷径的开发者来说,这个在传统用户反馈收集方法中融入创新的简单测试,对于发掘移动应用的增长规律是非常有价值的。

Via TNW

app开发

探app开发市场过亿盈利模式

智能手机催生了APP产业链。开发者在App Store系统开发平台赚得巨额分成后,APP从原始的游戏种类扩展到各个领域,形成了涵盖生活百科、社交应用、娱乐音乐、聊天工具等各类目的发展态势,对传统导航类网站和浏览器服务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移动互联营销不断升温,手机APP也成为企业和商家在移动端营销的“前沿阵地”,根据国内老牌APP开发商亿点时代公布的数据显示,月订单总量均突破三千,整体营收过亿。

从道有道代理商过亿营收探APP市场盈利模式

  移动生活的消费潜力 数以亿计的APP市场空间 国内大中小企业和商家开始注重移动互联营销,从传统互联网的饱和状态往移动互联网过度,利用APP和微信公众账号弥补移动互联营销的空缺,分享移动互联营销这块“肥肉”,为此作出最有力证明的就是去年“双十一”手机淘宝的成交额,当天仅用了12个小时(0:00-12:00)成交额已超29.7亿,累计活跃用户达6460万,占淘宝整体交易额的23.3%。 移动端成为公众又一购物入口不再是秘密,在未来三年内,它能与传统互联网消费分庭抗礼,甚至大有超越的趋势。通过移动互联消费将成为民众的第三种(第一种是传统消费,第二种是PC端互联网消费)消费方式。 基于民众消费方式的转变,互联网产业开始向移动端倾斜,商企推出自家手机APP在移动互联安营扎寨,因此衍生了巨大的APP市场空间价值。微信的200万公众账号极有可能全部成为APP的使用者,“微信+APP”的双剑合璧的营销模式被商家屡试不爽,争夺微信这个海量流量入口和开发自家APP客户端方式,将是未来商家移动互联的“标配”。 由此可见,微信200万公众账号这“首批”APP潜在客户的数量之巨和隐藏的商机价值,只能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为APP开放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开发APP将是未来商企的必然发展趋势,数以亿计的APP市场空间一目了然。   APP掘金的渠道演变 瞄准APP市场空间,想在要新兴的黄金产业中分得一杯羹,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的研发人员无疑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可以从前几年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定制型APP开发公司中可见一斑。 这种度身订制APP的直客商业模式,多被当时主流的开发团队所青睐。这一类的APP产品往往是客户强烈的主观风格体现,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个性化程度高,匹配度好,稳定性优异。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方式都在广泛的大中型客户群体中拥有不错的口碑。 可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对传统商业的渗透,越来越多的APP需求转移到了更大范围的中小型客户之中。与定制化产业模式开发周期长、单价偏高、人力物力投入大对应的,他们理想的APP并不需要迭代开发拥有复杂庞大的技术体系,而述求的只是功能齐备、价格合理、开发迅速、使用简单的存在。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需求在的地方,就有市场。 一些致力于移动营销服务的公司看到了这样的商机,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了一种批量开发APP的新商业模式。通过建立开发平台,以成熟的行业个性化模板套用,配合自主的模块化组装APP产品。在某些成熟的平台上,自主封装一个APP的前后周期甚至可以缩短为30分钟。 成本低廉、开发周期快、系统功能强大,新跃升的APP开发模式以蓬勃的生命力进驻市场。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又出现,虽然市场的需求持续攀升,但这些吃技术饭的公司大多并不擅长商业运作,如何将这样富有移动互联网短平快的高效商业模式更好的推广出去,又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

app开发

深喉爆料:APP预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篇关于预装的文章,拖了有大概两周。再不写都要鄙视自己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两个月前,本人老板听说XX在和XX谈预装合作,货一铺下去就是千万的用户,于是问我:有没有可能探探这个渠道。于是我找到原本就在业内很出名,后来因为上了315更出名的白哲学同学,用一顿全素的麻辣盛宴,换了一堂系统的线下预装课程。

因为文中多处涉及小白同学,所以在第一稿完成后假装尊重先发给他过目,天知道老人家看了后说不够深喉,然后拉了另一专业级预装选手(优酷魏风)在南锣一嘈杂的烤串店里又给更全面的科普了一次。

所以这篇杂糅了俩专业选手的经验之谈,还有一些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思考。认真看完,就能对线下预装市场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希望可以有帮助到需要的人,严重推荐仔细阅读。

下面结束闲话,聊正经事儿吧。

  手机生产组成及可预装空间

1、芯片商:展讯,MTK,高通等。现状:中华酷联收回预装权限,其他不强势的品牌手机兴许还有丢丢切入机会。BUT:能搞定芯片商,那就是亿级的用户涌入,去年9月貌似遨游就搞定了MTK,直接将遨游云浏览器预装进了1亿多台手机发货到全球。预装在芯片里的APP是卸不掉的。。卸!不!掉!

2、方案商:设计手机原型,版子芯片给到厂商。或者厂商提出需求,方案商设计。国内几大方案商:龙旗、华勤、豪成、天奕达、优思。其中豪成和天奕达都有第三方量,可以做小品牌手机预装;另外今年4G上半年的量基本都是高通的芯片+优思的方案,也很可观。

随着厂商的运作越来越规范化,方案商现在也没有预装权限了,但他们保留了发PUSH的权限。

3、厂商:中华酷联,OV小魅(oppo、vivo、小米、魅族)等目前中华酷联已经很强势了,预装权限收回已经市场化形成规范合作模式,装机0.5/个。据说从前商务找到对的人公关一下喝几次酒可能就大手一挥装起了,现在就,呵呵了。

OV小魅相对干净,因为都是自有渠道销售,从厂商层面切入也不是有钱就能上的节奏。比如小米似乎只有雷军系的产品才有可能被预装。

手机分销阶段及可预装空间

1、国代:天音(三星华为联想的中低端手机为主)、爱施德(三星高端手机),普天太力,中邮普泰(刷不了),酷人。

2、省代:这一层是鼎开、酷乐。帆悦这种国内刷机商开始介入的地方

3、销售门店:苏宁国美这些,也都有有心人在做这类渠道的资源整合以上三个销售阶段是手机预装的主战场,一层刷完一层再刷,有的刷rom有的刷root,有的可以做到刷进去就无法卸载,有的只是假惺惺做个安装,水其实还是比较深的。

目前渠道商务圈线下做的比较好的,能排上名的有优酷土豆的魏风、腾讯的欧阳潇杰、今日头条的雷建华这几位。

  运营商渠道预装

运营商渠道也是不可小觑的一块线下市场,大量的手机从营业厅被分发出去,触角网络深入全国各角落,三四五线城市、县城、村庄……

身在一二线城市,早已习惯互联网生活方式,曾经我也很纳闷,还谁去营业厅买手机。事实证明自己真是too young,too naive。

那怎样可以切入到运营商层面的预装呢?顺着他们强KPI指向的工作模式,所以产生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那些“免流量”APP或专区。

具体方式我不是非常了解,就不乱说了。猜想大约是:买你流量帮你冲KPI,置换预装资源。

线上分发渠道购买流量的成本一般都被CP分摊了,比如某应用市场推出免流量下载专区,这个专区对用户的吸引力自然比较大,把专区的位置拆分出来卖广告位来填补购买流量的这部分成本。银子也没花,装机量也提升了,业务关系也深入了。

刷机商的操作方式

只有中兴华为百度腾讯这样的大公司才有可能养起一个专门切预装切运营商的团队。但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许多创业团队长势喜人,大把的钱融进来急着花出去抢占市场份额,挖人没那么容易,也没时间自己培养,所以像鼎开、大唐这样的刷机商在短短一两年间迅速壮大。

外表看起来很光线,但实际情况是竞争也很激烈,刷机商互相刷对方的机器,或者合作伙伴有上下游的关系,出现重复刷,很多都是亏本在铺渠道,成本倒是一再上涨,这是预装渠道的单价从开始的0.6 涨到现在1.5-2元的原因。

刷机商的切入点一般在省地市承包商;自由市场(如水货或运营商渠道流出的机器);炒货商(类似于手机期货,利用市场价差赚钱)以及地市运营商。他们采用包机模式批发,一般8-10元起/台手机。

上游对接APP,下游搞定终端,做的是中间生意。他们的触手也很广,前些年走私水货据说接洽阵仗和电影里毒品交易接头场景没二样,像魅族小米这样自己控制渠道的品牌,也会在自由流通市场有空可钻。

目前国内有鼎开、酷乐、帆悦、神龙、掌星立意五大刷机商,小白有神叨叨的说鼎开的技术可以做到装进去了就卸不掉,还贱兮兮的透露除了他其他几家商务都是女的(这是几个意思?)

  说一些跟钱和数字有关的

平均每天安卓手机出货量在100W,刷机市场能占到20%的市场份额,也就是20万台;

工具类应用的激活率比较高,安全类的100%,只要有开机自启动的功能都可以80%以上的激活转化;

装机0.4-0.8元/个:装上了就算钱,不包到达;到达1-2元/个:装上了,打开算达到;

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每月单在一个第三方预装花的钱就得400W+

(科普:之所以用到达模式,是因为装机模式cp不喜欢,激活模式渠道不喜欢,到达模式皆大欢喜。。这么玩文字游戏有意思么~)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做预装推广

前段时间朋友帮忙,我找了一个地方营业厅推荐安装的渠道试了试,看数据陆续每天都有一些激活,但用户使用时长都再30秒左右,很明显只是打开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预装是个推广的好手段,但更适用于普罗大众的工具类应用,像浏览器、安全助手这种入口型产品,激活率高。

电商类、小众、汽车类等可能不太适合,但也可以尝试分机型做,比如只做高端机活着指定机型什么的,看操盘手对自己家产品的了解程度了。

  为什么预装市场近两年发展较快

因为我一直都在做小众产品,了解了这么多之后不禁疑问,不可控、门槛高,风险大,见效慢这么多缺点,那为什么还那么多产品愿在预装渠道花钱呢?原因是这样的:

1、线上渠道越来越集中,投放的成本越来越高;

2、有些入口级产品经过这么久的推广运营,线上渠道带来的量已经到了瓶颈,被洗的差不多了;

3、线下预装市场越来越正规化,进入门槛越来越低;

4、手机厂商、方案商对外的接口越来越透明,逐渐商业化、市场化;

5、由于刷机有可能遭遇反刷等情况,到达率一般在50%,刷机商也更顺应市场需求,推出按到达(激活)结算的服务

6、预装渠道具备排他性,同质化特别严重的产品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台手机里。而线上渠道则有可能一个榜单拉出来连续几个相同服务产品一溜排开。

  预装推广的优劣势

  优势:

1、忠诚度优势:近几年是一个换机潮,我们去思考下这些品牌手机的到达人群――大多是年轻人买来送给父母用的,所以这部分渠道获取到的是大龄群体,这个群体对新事物接受度较低,属于被动接受后就很少再更换那种。

2、量级优势:预装渠道占整体安卓手机出货量20%份额,也就是20万/天。单家刷机商每天给鹅厂的单款应用带去激活4W多,今日头条线下渠道带来每天小20万的新增。(要我能把汤圆做到这数据,大概把老板当马骑都没问题了⊙n⊙b汗)

3、可做定制化:可以把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增加激活率。

4、不可卸载优势,app常驻手机,就算死活不用,icon长期曝光的品牌价值也小有吧。

  劣势:

1、起量周期略慢:一批机器一般3-5个月出完货,见效较慢

2、激活用户成本控制难度高:视应用类型而定,会产生很多沉睡用户,所以小众产品需要精细化的投放

3、合作门槛较高:需要预付全款,最低十万量起装,就是说一次投入至少在15-20万左右,对初创产品来说不是小钱。

  总结陈词:

要感谢鼎开小白和优酷魏风的耐心科普。很多时候,了解的越深入就越觉得自己浅薄,反而是初学一知半解时,会意气风发觉得已经看见了全部。。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精力有限,也没必要把所有的门道都摸清楚,术业有专攻。对于预装市场,APP推广人员需要做的是:判定自己的产品是否合适切入,决定做不做、花多少钱做,怎么做最合适,找到靠谱的专业人士去解决问题,根据效果分析调整下一步计划即可。

对营销领域的东西,我还在持续探索中,经过这一圈了解,至少明确自己的产品目前不适合走这条路。但把我所收获的分享出来,如果能帮到其他有需要的人,那也挺不错。

app开发

大公司们开发独立App:奇葩的生而为败以及背后的逻辑

大公司们那些奇葩的独立App:生而为败,以及背后的逻辑

让十亿人改变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这就是为什么Facebook做了Paper这个App。为了避免与十亿用户已经养成的习惯起冲突,2014年,科技巨头们在自己的经典App之外开发起了各式各样奇葩的独立应用――ta们在探索崭新的用户体验。

现在媒体和公众都在关注像Facebook的Slingshot, Instagram的Bolt和Dropbox的Carousel这些App的成败,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真正的要点。独立App就是用来失败的,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奇葩的独立App所处的境地就像在球赛中,裁判已经亮出了旗子但球员仍可继续。球队可以选择自行结束;但同时,他们也可以在不用承担后果的情况下,尝试些有风险的事情。如果事情进行得顺利,他们也可以收获成果。

重新设计有风险

从一般比例来说,十个创业公司中有一个成功,要说拿到全垒打的就更少了。至于成功的消费类社交App,这个比例只能更少,因为你不仅需要一款有趣、易用的产品,你还得建一个忠诚度很高的社区。

在其它App上,既要保留原来的使用体验又不能破坏新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公司早就不这么做了。Facebook和Twitter看起来几年都没怎么变。尽管导航功能更快了,图像更大了,但是它们基本上和2010年时差不多。

重新设计核心功能会很危险。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会流失掉几百万用户以及他们要贡献的钱。正如扎克伯格在去年的一个访谈中告诉我的,破坏一个App的主要特点会让之沦为“二流”。

我们本来只是想在手机上聊天,但是因为Facebook的短信应用,现在两亿用户似乎只通过手机发Facebook信息了。但是Facebook的用户似乎对精心设计的Paper不感兴趣,仍然用传统新闻推送方式。

收购很昂贵

要把这些新App整合进已有的App中的确很难,但是不整合又划不来。

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照片分享App,但是他最初不是为手机设计的。Instagram 结合了内容筛选和Facebook风格的照片内容推送,然后它就火了。 Facebook为此要花10亿美元来收购这个新公司,以免有麻烦。自那之后,Instagram的用户量从3000万涨到了2亿。如果Facebook稍有迟疑,它就得花更大的代价来买,或者要看着它落入竞争对手的手中。

发现短消息市场潜力的并不是Facebook 、Twitter 或者 Google,而是分享阅后即焚照片的Snapchat。Facebook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弄清楚状况,它用12天的时间克隆了一个打招呼应用Poke,它的确可以发短信,但是也毫无特别之处。Snapchat注定在年轻人中流行。

据说,Facebook准备用30亿美元买Snapchat,但是遭到拒绝。现在Snapchat估值100亿美元,将继续融资。Facebook正忙于打造Timeline,这款产品用来永久记录用户的生活。

为什么不呢?

既然很难在已有App中开发新的用户行为模式,收购新的、很成功的App又很贵,于是大公司开始开发独立于核心产品外的独立App,其优势在于:

便宜:对一个科技巨头来说,召集几个设计师、工程师和产品经理来实现一个点子并不需要花很大代价。

快速:因为不需要将产品整合到现有App中,设计师就可以自由探索新风格,开发也快速很多。

风险低:因为独立于主要App,这些科技巨头不需要担心会流失现有用户。

既然有这么多优势,为什么不走起呢?

最好的情况自然是App一炮而红,科技巨头又多了一个受欢迎的产品。一个独立App可以是公司主打品牌的衍生,为其招徕更多用户。举例来说,Dropbox的独立照片支持App Carousel的一大设计理念就是吸引用户购买Dropbox的储存空间;独立应用也可以独立运营并盈利,就像Instagram那样,当然背后少不了主公司在商业、人事及全球化等方面的支持。

即使独立App不温不火,它也可以收集到数据和用户反馈,帮助改善公司的主打产品。Facebook的首款照片应用Facebook Camera就是新特性的试验场:Facebook在此发现多重拍摄这一试验功能有发展前途,因此即使Facebook Camera这个应用最终下线,它也帮助主App开发并改善了关键特性。

失败不可怕

最糟糕的情况就是App无人问津了。但最糟糕能有多糟糕?没错,一些优秀人才的精力被浪费了,但这些大公司里有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公司可能要花时间将独立App的用户情况纳入到主产品中,但这些科技巨头中有许多团队在同时作业,提高效率并降低风险。这就是为什么Facebook推出了创造性实验室计划(Creative Labs initiative)来培养开发主产品之外独立App的小团队。

使用体验不愉快的独立App可能会让一小部分用户对公司的信心下降。如果独立App下线,那些仍在使用的用户可能会生气。但用不用Facebook的独立阅读应用Paper或Twitter的独立应用#Music和你用不用Facebook和Twitter的主应用没多大关系。这就是“独立”的意义所在――就像对待被抓住的特工,主公司大可拒绝对其负责,继续专注于主打App的改进。

说来说去,做独立应用最可怕的一点大概就是一旦App失败,来自媒体的冷嘲热讽了吧。我作为一个媒体人,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冷眼旁观这些市值几百几千亿美元的巨头搞砸点儿什么是很有些刻薄的乐趣的。2012年12月Poke推出时,Facebook的股票几乎翻了三番;但这个糟糕的Snapchat复制品直到现在还是科技博客和硅谷中无数笑话的笑点所在。

但可能我们这些记者和权威人士都错了。独立App就是为了失败才被设计出来的,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当利大于弊时,独立App就是一笔聪明的投资,尽管成功率可怜。

下面是关于最近一些独立App的分析:

Instagram的Bolt是一个超快速分享照片和视频的App,而好友的头像就是快门按钮。我觉得这个“超快速”撑不起一个新App,但也许Bolt会成为人们给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发照片时的选择。

Dropbox的Carousel能自动将你全部的照片流和手机照片同步到云端来释放空间。Carousel目前的吸引力有限,尽管Dropbox相信许多人很看重手机照片却总忘记备份。但如果它红起来,就可能带动Dropbox的推广。

Facebook的Slingshot主打的是新奇:你可以给好友群发照片和视频,而好友要看你发的东西就必须给你回复。Slingshot才推出不久,但这个回复解锁的机制可能会导致好友间的不和。然而这个机制也可能会造就病毒式的热潮,并帮助Facebook打击Snapchat。

Twitter #Music的用户可以收听并分享被推次数最多的歌曲,以及你喜欢的名人关注的歌手的歌曲。这个App一直无人问津,最终下线。但Twitter肯定从中收获良多,尤其在用户喜欢怎样的音乐分享方式方面。也许日后Twitter会成为一个音乐搜索和交流的门户,就像它在电视方面那样。

Twitter #Music消隐无踪,Carousel日渐衰败,许多人都不看好Slingshot,Bolt也不够特别。但那又怎么样?就像我之前说的,这些不过是几乎没有风险的试验。所以与其和独立App的下载量过不去,不如多鼓励公司去大胆试验创新。毕竟,失败了又不会怎么样。

译自:TechCrunch

app开发

一张图告诉你:Android系统哪代强?

谷歌发布Android 1.5 的时候,开始以甜点命名,作为每个版本代表的甜点的尺寸越变越大。谷歌在2014年10月中旬发布了Android 5.0 Lollipop(棒棒糖)系统,截止2015年1月初,“棒棒糖”系统发布超过一个多月了。现在成绩如何呢?根据谷歌的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月初,“棒棒糖”系统几乎没有多少人用,其在所有Android设备中几乎没有市场份额,占有率不到0.1%,如下图所示,少到几乎看不到。

一张图告诉你:Android系统哪代强?
  一张图告诉你:Android系统哪代强?

目前,大部分用户仍然使用Android Jelly Bean(果冻豆)系统,该系统加起来市场份额为46%,其中Android 4.1占19.2%,4.2占20.3%,以及4.3占6.5%。

排在第二的是“棒棒糖”的上一个版本,即Android 4.4KitKat(奇巧巧克力)系统,其市场份额为39.1%。值得一提的是,4.4在正式发布后的一个月内,便成功突破了1.1%的份额。

Android其余的版本市场份额分别是,Android 2.3 Gingerbread(姜饼)为7.8%,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冰激凌三明治)6.7%,Android 2.2/2.2.1 Froyo(冻酸奶)为0.4%。

这也说明,Android目前仍面临版本碎片化的问题,有多个版本的Android系统同时被用户使用。

尽管Google在去年6月26日的I/O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开发者预览版Lollipop之后,诸如三星、摩托罗拉和LG都推出搭载了Android 5.0系统的旗舰机型,但是其它更多厂商系统更新的落后,导致“棒棒糖”系统的普及率远远不足。

用Android的同学们,说说你们现在用的是哪个系统版本呢?

附,安卓几个版本的名称及发布时间:

Android 1.5 Cupcake(纸杯蛋糕)2009.4.30 

Android 1.6 Donut(甜甜圈)2009.9.15

Android 2.0/2.0.1/2.1 Eclair(松饼)2009.10.26

Android 2.2/2.2.1 Froyo(冻酸奶)2010.5.20

Android 2.3 Gingerbread(姜饼)2010.12.7

Android 3.0 Honeycomb(蜂巢)2011.2.2

Android 3.1 Honeycomb(蜂巢) 2011.5.11 

Android 3.2 Honeycomb(蜂巢)2011.7.13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冰激凌三明治)2011.10.19 

Android 4.1 Jelly Bean(果冻豆)2012.6.28

Android 4.2 Jelly Bean(果冻豆)2012.10.30

Android 4.3 Jelly Bean(果冻豆)2013.7.25

Android 4.4 KitKat(奇巧巧克力)2013.11.01

Android 5.0 Lollipop (棒棒糖) 2014.10.16

北京app开发公司

移动支付APP为何持续爆发式增长

我们关注移动支付,并不仅是品评它为人们生活创造了多少新的便利,而是要预见其将引发的金融行业的巨大变革

打车、购物、就餐、转账、缴费、充值、订机票……如今,这些生活需求只要在手机上轻点几下,通过移动支付,就可以轻松实现。手机钱包、微信支付、手机刷卡器、二维码支付等新型的移动支付方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覆盖国内大部分城市和消费群体。

2014年正是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最迅猛的一年。根据央行数据,2014年第三季度移动支付业务12.84亿笔,金额6.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81%和112.70%。目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达2.05亿,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

移动支付为何持续爆发式增长?这既得益于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也有赖于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支付观念的改变。从移动支付技术来看,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普及、银行快捷支付接口开放、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二维码识读技术和wifi广泛应用,移动支付市场进入壁垒已经清除。同时,浸泡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容易接受互联网思维的支付模式,不必携带大量现金,手机支付既快捷又轻松。经过近两年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的预热,这部分消费群体已经逐步养成移动支付的习惯。

今天我们关注移动支付,并不仅是品评它为人们生活创造了多少新的便利,而是要预见其将引发的金融行业的巨大变革。有专家将2015年称为“移动支付的普及年”,认为这种新的金融方式正在重构电子银行的发展格局。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方式必然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安全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不仅是小额支付,未来也能解决大额支付甚至替代支票和现金功能,并由此产生很多新兴的产业和业态。

要让移动支付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必须高度关注支付的安全性。伴随着移动支付用户的快速增长,移动交易终端正在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交易的风险也在迅速攀升。目前,钓鱼网站、木马病毒及虚假退款已经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三大“陷阱”。

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移动支付的安全和诚信建设,这需要产业链的各方共同努力。国家要加强对移动支付的监管,健全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同时移动支付的运营者和商家也要保证自己的交易信息和支付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消费者也要增强支付安全意识,共同打造安全支付生态环境。

二维码支付将成O2O的最佳路径?

近日万达集团确认投资快钱是移动支付领域的一大事件,支付作为O2O关键一环的角色也逐步得到了认可;而易宝支付也是国内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之一,成立于2003年并在提出“支付+金融+营销”战略的基础上,于2013年在内部孵化出一个项目“哆啦宝”,目前有面向C端的哆啦口袋和最新推出面向B端的哆啦开店宝。

单从名称上看,拉卡拉也推出了一款产品叫开店宝,不过其面向的商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便利店和小店主,而哆啦宝为什么要推出开店宝,它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与市面上的其他同类产品又存在哪些区别,品途网了解到的信息如下:

背景:二维码支付被放开

首先说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在2014年3月央行下发通知函要求暂停面对面扫码支付,该消息曾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二维码支付技术暂不成熟,的确会存在木马、病毒、漏洞之类的帐号安全问题。如今到了年底,哆啦宝联合创始人尹俊岭告诉品途网,事实上安全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支付清算协会专门就二维码的一套技术标准展开了讨论,目前的态度是不明确禁止,默认放开,这也是遵循市场经济使然。

那么,在明确了这点后,就不需要去讨论扫码支付的合法性问题,而是去搞明白它的合理性、意义及目前有哪几种不同的玩法。从扫码角度说,二维码所孕育的商机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它天生适合移动端,并且拍照这个动作很常见且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再说扫码支付符合了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快的、滴滴的持续烧钱大战中也培养了用户的移动支付。

意义:连接线上线下的桥梁

以餐饮行业为例,整个餐饮O2O市场预计是5万亿市场,而线上部分占比5%左右,更庞大的线下部分是互联网所覆盖不到的,如何让线下分散的餐厅学会借助线上工具激发出更大的潜能,这就是O2O所蕴藏的价值。这类工具可能是①静态的软件系统(天子星、天财商龙)、②轻量的互联网应用(微信、大众点评)或者③一套软硬件结合的产品。

①和③我们称之为广义的O2O服务商,主要是方便商家的管理、运营,虽然消费者可能完全接触不到,但不管直接或间接地对于改善用户的就餐体验具有一定的帮助;所以O2O服务商即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服务的,就像是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桥梁,而扫码支付有具备了移动+支付的特性,移动意味着线上线下可随时切换,支付是完成线下交易的最终环节,也是通常所说的“闭环”,两者相加就衍生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比如哆啦开店宝,提供包含智能显示屏、刷卡机、小票打印机的硬件产品和移动支付及营销解决方案,其设想的扫码支付场景包括:收银台闪屏扫码与被扫码、客座小票扫码,且支持6大银行加微信支付进行扫码,当然也可以pos刷卡支付。对此,哆啦宝市场总监白川对品途网表示,哆啦开店宝虽然满足餐饮、零售、商超等生活服务类商户的基本需求,但会更聚焦于餐饮行业;主要是因为餐饮消费频次高,其次几乎餐饮企业都会应用到收银系统,但会面临软件更新、对接复杂等问题,开店宝希望从收银切入为商家提供更高效的方式,再则传统餐厅如何迎接O2O的大潮?白川认为二维码就像是一个顺风借势的“冲浪板”,因此哆啦宝才不惜花近一年半时间去解决二维码自动生成这样的技术难题;而未来开店宝将成为基于移动支付的O2O营销开放平台。

话说回来,开店宝与普通POS终端的最大差别还是开放性,除基本的刷卡支付功能外,开店宝还包括移动支付、可扩展的自定义模块,就像手机上的安卓系统(注意:不是IOS,安卓是开放的)可以自由操作、更改字体等。

玩家:扫码支付的三类对手

在扫码支付这件事上,当然不止易宝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做,据了解,目前布局扫码支付主要有以下三类玩家,其中第二类与开店宝的产品形态最接近:

1、财付通、微信、支付宝等线上平台

财付通:腾讯旗下的在线支付平台,近期与日本恒生软件株式会社旗下网上商城东京Pretty达成合作,支持扫码支付;
微信:基于微信App的任何支付相关行为实际上需要依靠财付通体系,微信的主要动作包括与顺丰合作推扫码支付,与9家连锁商店推微信刷卡功能(属于条码支付);

支付宝:支付宝是阿里进军O2O的一张王牌,因此阿里不遗余力地要进入线下支付场景,如3.8手机淘宝生活节推现场扫码支付,与美宜家、红旗连锁等便利店合作推广扫码支付,目前支持2万家便利店;以53.7亿港元投资银泰打通支付体系,双十二支付宝推出的扫码支付优惠活动等。

2、旺POS、WizarPos等智能POS机

这两者是基于安卓系统的互联网POS终端,集成蓝牙、摄像头、NFC等接口,支持二维码支付、近场支付,同时具备发放会员卡,累积会员积分相关的CRM功能,具体可参考文章《互联网POS机:旺POS铺设O2O最终一环》。

尹俊辉告诉品途网,与线上的流量平台和旺POS相比,哆啦开店宝的优势是在渠道,依托于易宝支付上千家POS代理商资源,该产品的推广渠道主要有两种:一原本是易宝POS的商户,直接替换掉原有的POS;二针对不是易宝的商家,代理商直接推广这种更新更智能的POS终端,而且在餐饮业普通POS刷卡的费率是1.25%,而开店宝的费率是千分之六。

3、银泰、步步高等谋求转型的零售商场

在银泰与阿里、王府井与微信的合作中,扫码支付是重要的一项,而步步高是湖南本地一家大型零售集团,在湖南省内拥有200多家门店,并占据了渝、川、黔主要地区的市场。据悉在步步高商城的移动端上,用户可以扫码支付在实体店购物,还能用它来完成电话费、水煤电等的缴费;虽然目前这个功能并没有被推广,但这样的一个入口对于步步高的转型也很重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O2O趋势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大潮下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会有非常多新的东西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这让我开始思考传统企业需要什么,做品途网我们定位专注o2o,还没有一个词能比“O2O”更形象的表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这样一件事。

O2O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解释清楚,不同的人对O2O有不同的认识,我认同上海翼码公司万青总裁前面发言中所说的O2O即为线上线下融合。

中国手机上网比例已经超过PC上网比例,在全体网民中有超过80%的用户用手机上网。现在我们每人每天有多少时间花在手机上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小孩子还没认字就开始玩手机,手机已经在严重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大家在手机上干什么呢?聊天、玩游戏、交朋友、打电话、做生意……什么都做。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个通讯工具,它还是移动电脑、是移动钱包、是移动地图、是移动玩具、是移动图书、是移动店铺、是连接一切的移动网络上的重要触点。

O2O是什么?

我认为O2O就是在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环节利用移动互联网经营用户,加深与用户的关系,以达到线下销售最大化。在这儿我强调线下销售的最大化,Onling to Offline 顾名思义就是强调线下的重要性,因为线下体验有其无可替代的特点,让用户可以同时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加深对品牌的认知,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和工具去把用户带到线下,尽一切可能让体验更加深入更加难忘,以达到最大程度地转化销售和占领用户心智的目的。

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当中,我个人认为传统企业的O2O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企业即媒体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或渠道,以前企业传递信息一般是通过外部渠道,如杂志,电视,收音机等。现在企业完全有条件成为最大的自媒体,有很多自有的渠道来传播信息,如论坛、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账号、百度直达号等。每一个自媒体可以用自己的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不认为传统的媒体就失去了他自身的作用,传统媒体不会被完全取代。企业作为一个自媒体,会跟传统的媒体形态紧密结合,企业表达自己意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传播品牌理念,而最终目的是卖产品。

在这方面,宜家坚持了很多年去打造自己的媒体产品,就是他们的那本目录册。但在过去,他们只能用投递的方式挨家挨户派发纸质的印刷品,现在,他们把这个做成了APP,并且用AR技术让它具备与用户互动的功能。除了介绍产品和品牌,企业的负责人还可以通过文章让用户知道自己个人对这个领域的专业理解,从而更多地获得用户的信任。

产品即关系

在目前物资非常丰富的时候,产品本身已经不重要,打造产品已经变的越来越容易。而用户则变成了中心。每卖出一个产品,商家收获的不仅仅是钱,而是用户。用户使用产品感觉好,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了这个客户,用户不是会员卡号码,是朋友关系,只有朋友会一直支持你。

如果用户感觉不好,虽然拿到钱但我们终将会失去这个客户,有些人会说,我们很重视客户关系,我们有建立CRM系统,但很多企业的CRM系统仅仅是记录了客户的基本信息,姓名、电话、出生年月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系,朋友关系除了是一种感觉,还是可跟踪可衡量的记录。因为有了移动端,客户的各种行为更容易被记录,有了更多的数据对这种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销售产品,开始有了关系;因为经营关系,明白他到底要什么,这样后面的决策和经营都有了依据。

服务即营销

服务就是一种增加产品本身价值的体验,通过体验提升产品价值。服务行业比如餐饮,若订了一份菜,这份菜是产品,而怎么把这道菜呈现出来,是服务的过程。可口可乐是产品,可口可乐包装上面印的那些很好玩的词就是一种服务,给客户情感上的体验。这种服务的形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变的更加多样化。移动终端让企业了解到客户不同的偏好,然后再去设计出更吸引客户的场景。即,用户个体偏好+移动中的场景=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PAD传递信息、深化关系、提供个性化服务来经营我们的用户,以达到线下交易最大化,最终让商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