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在 iTunes 上,豆瓣开发的 App 有12款,在 Google Play 上,这一数字为10款,其中开发最为滞后的“豆瓣笔记”iOS 版上一次更新是在2012年,近乎一个已死的应用。在最新推出的“豆瓣”App 2.0 Android版推出之后,由于其中已经新增了广播功能,豆瓣应用的死亡名单上将确定无疑地多出一员:豆瓣广播。

据统计,豆瓣此前已经分别发布了豆瓣阅读、豆瓣小组、豆瓣电影等13款独立APP,每一款都是针对某项细分功能推出。2014年8月,豆瓣开始内测一款名为“豆瓣”的APP,功能涵盖豆瓣的所有主要类服务。详情查看钛媒体此前文章《“豆瓣”APP内测:从各自为战转为集团作战?》,之后至今豆瓣还在阿北的带领下,寻求新的移动新生。

截至2月1日,超过2万名用户参与了豆瓣的反馈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颇具典型性的豆瓣用户的数据样本来分析豆瓣的移动化策略得与失以及这家公司未来的可能性。钛媒体记者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调查显示,近22%的用户并没有安装这款在去年7月底推出的 App,七成以上的用户表示非 App 版的豆瓣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另外有超过18%的用户则表示根本不知道有这款应用。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已经使用“豆瓣”App 的用户中,近六成是通过豆瓣网站知道它的,而通过豆瓣其他应用和分发渠道的用户只有不到1/4。

也就是说,在这个2万多人的调查样本中,60%以上的用户使用豆瓣的主要场景依然集中在网站上,尽管自去年起豆瓣就已经明显已经加快了移动化推进的节奏,但传统用户到移动端用户的转化并不理想。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几家公司的情况。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大众点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7亿,手机移动端流量占比已超过80%,移动端用户数超过1.8亿;至2014年美团用户总数超过2亿,在460亿元的交易额中,移动端占比超过90%。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大平台竞相追逐的潮流,创业公司已然如此,其他如狼似虎的大公司在上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自不必言。不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豆瓣的移动化步伐现在走得相当蹇滞。

移动端用户量的弱势之外,用户在“豆瓣”App 上的使用习惯亦颇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电影和图书的标记、评分是用户使用最多的功能。

然而,讽刺的地方在于,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方便地购买电影票和图书,但是,在“豆瓣”App 上,用户只能标记电影却无法购买电影票,豆瓣主动在自己的应用上舍弃了这个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功能里里最具有商业潜力和前景的延伸环节。一位内容生产商不久前告诉我,比起豆瓣、时光的评价和推广,他们现在更关心的是格瓦拉、美团等平台的宣传和评分,因为用户往往是在后者网站上真正产生消费行为的。

关注和创建豆列并不是目前“豆瓣”App 用户的主要使用习惯。

但是,无论在网站还是移动端,豆瓣最近一直通过改版乃至将其推至首屏的手段来强调和突出“豆列”,试图通过这种信息聚合的方式来增加信息的内涵和丰富度从而更好地利用用户数据。可是,在豆瓣内容和微博、微信等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受制于整个平台的封闭性,豆瓣本身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方式又无法取得像微博等一样的效果,用户真得会如豆瓣预设得那样热忱地去参与内容的贡献和再组织吗?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用户对“豆瓣”App 有着普遍的认可。

尽管80%以上的用户会保持每周至少打开一次的使用频率,但问题却在于,打开 App 之后,用户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满足怎样的需求?

不能买电影票,和淘宝结合起来的能够购物的“东西”隐藏在豆列之中并且无法进行搜索,“关注”友邻功能也被隐藏在二级菜单中……如果 App 无法解决用户这些现实生活切实需求的话,如果 App 不能够提供媲美网站的功能和体验的话,那么又如何推动用户向移动端的转化呢?而这样的短板又进一步限制了豆瓣在移动化和商业化的作为。

豆瓣“移不动”,步入“人人”后尘?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对越来越多的用户来说,豆瓣并非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豆瓣”App 的用户与微信、微博用户有着极高的重合度,从整个角度来看的话,豆瓣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大众倾向的网站,早先的“文艺”、“小清新”等种种标签早已不是它的专属,而且,豆瓣用户依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文化、传播等中高收入群体。

但是,这些都并没有帮助豆瓣在商业上逐渐走向成熟和繁荣,尽管面临移动端的蹉跎、功能和商业模式之间的缺失以及 UGC 自身发展等不少困境,但这家让人尊敬的互联网公司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步奏。但,残酷的是,世界留给豆瓣的时间并没有它想象得那么多了。

如今,在豆瓣推出措施要求用户必须登录才能查看内容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它亦步亦趋地走上了人人网的老路。

北京app开发公司

移动时代媒体人的赚钱之道

移动互联网近年来的发展日益蓬勃,它在给传统媒体人带来日常便利的同时,却也让媒体人陷入了困惑和迷茫。曾经的经验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不再适用,如何重获自己“无冕之王”的荣耀,如何在坚守价值观的同时收获可观的商业变现,这些都成了每一位媒体人不断思索的难题。而在1月28日,由VIVA畅读新媒体于北京主办的“畅读中国新媒体峰会暨中国数字媒体颁奖礼”上,VIVA畅读新媒体创始人兼CEO韩颖就这个主题,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当天会上,作为主办单位的创始人兼CEO,韩颖表示这次会议已经是VIVA畅读举办的第五届新媒体峰会。VIVA在移动阅读领域深耕多年,运营的多款应用产品已拥有亿级用户。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质新媒体平台,VIVA将今年的会议主题定位于“进化论”,契合这一主题,韩颖以“新媒体的变革与融合”为题发表演讲,和与会传媒领袖和各行业营销精英共同思考整个媒体的变革,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产业转型。

中国手机网民从去年开始已经超过了PC网民。2014年底的中国网民数量是6.32亿,手机网民已经达到了5.27亿,占到网民总数的83.4%。与此同时,从去年以来传统媒体在发行量,读者、用户数量方面飞快滑落。伴随着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发挥的价值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介质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对媒体内容的接收。这组数据也印证了传统媒体的危机首先就是传播介质的危机。传统媒体过去通过自有渠道来传播好的内容,但今天这种介质不再是报纸杂志电视,而是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手机。同时伴随着微博、微信、互联网更加开放互动的传播方式和话语姿态,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日子越发难过,转型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的共识。但是转型该怎么转?

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是非常专业的,将来也会进入到新媒体大的洪流当中,但如果无法解决变现的问题怎么办?如果单一靠卖版权没有办法养活这些专业人员怎么办?韩颖在演讲的最后公布VIVA畅读在2015年将会正式推出一个叫“广阅通”的新平台,试想在内容生产者到用户之间建设一个内容可以免费进入的,同时也可以免费被各种应用所用的平台,这个平台将所有的自媒体和大大小小的应用都整合在一起,让内容加载上广告之后统一流出。他表示:“我们期待思考新媒体转型过程当中,一定要找到一种办法,让我们整个产业活跃起来,活跃的最终标志就是能够挣到钱。”

正如韩颖所说:无论未来媒体怎么转变,最好看的内容还是由专业的媒体人制作出来的。由于传统媒体的内容还在,专业的媒体人还在,因此当下传统媒体的困难现状并不意味着其发展前路一片乌黑,新媒体的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不只是给新媒体公司,同时也是给传统媒体的机会,关键在于传统媒体人怎么在这场变革浪潮中借力,乐观地面对新媒体时代,积极大胆地拥抱新媒体,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预言2015年或许是专业的内容,专业的媒体人创造新媒体、创造新平台的最关键的一年。

除VIVA畅读新媒体创始人兼CEO韩颖的发言外,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质新媒体平台VIVA畅读当天还邀请了逾400位传媒领袖、自媒体创始人、企业营销高管、移动互联网意见领袖。包括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赫斯特传媒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杨玟、时尚传媒集团营销总经理兼《时尚旅游》执行出版人余辉、著名财经媒体人水皮、沃尔沃汽车副总裁宁述勇、福布斯中文网总编辑周健工、WeMedia自媒体联盟创始人青龙老贼以及VIVA畅读创始人韩颖等在内的十数位跨界知名人士,在中国首家高端婚礼殿堂LAVIN玫瑰里中带来5场主题演讲和1场圆桌对话,引爆了关于营销智慧与媒体价值的密集讨论。

此外,VIVA畅读也通过自身自有APP累计装机量超过1.5亿部,每月超过3000万人活跃的数据积累,结合业界精英投票,评选出了多项大奖。赞那度、途家网、贝蒂佛卡丝珠宝等优质企业,也在峰会上用“互联网思维”的互动方式为到场的媒体圈同仁提供了企业福利礼品,实际演绎了互联网和媒体“在一起”的无限可能性。

北京app开发公司

三星为小米们敲响了警钟:手机(手机app)硬件是苦生意

三星为小米们敲响了警钟:手机(手机app)硬件是苦生意
  三星今日之困,也是所有手机硬件厂商的明日之忧。

最新财报显示,2014年,三星在过去3年中首次出现年度利润的下降,而第四季度来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利润同比下降达64%,这已是三星该业务连续第5个季度利润同比下降。

三星表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货量第四季度出现下降,但并没有公布智能手机的销量数据。来自多个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三星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可能被苹果再次夺回第一,在中国市场也失去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作为国内手机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上述消息或许让诸多国产手机厂商内心窃喜。在过去几年里,三星风头盖过苹果,也成为国产手机头顶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可以预料的是,当看到把三星踩下去的希望后,2015年国内各大厂商会更具侵略性的去抢夺三星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曾经如日中天的三星,现在也面对销量利润持续下滑的困境,说明了手机硬件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护城河、没有安全感的苦生意。

以小米为例,这家平地而起的中国手机厂商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野蛮扩张。雷军(微博)自称,2014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6112万部。但在2015年,小米需要面对千元机市场的红海竞争以及进军中高端市场后面临的全新挑战。

诚然,用户会不断追求更大更好的屏幕、更好的性能,对智能手机也有更新换代的需求,但用户终究是要通过终端来使用和生活工作相关的应用服务,技术和硬件的发展不能领先手机本身所能提供的服务太多。

手机本身难以成为奢侈品,再忠诚的用户,换一个品牌的手机都不会是太难做出的选择,尤其是安卓手机。

苹果有着更好的用户忠诚度,过去几年同样遭遇销量和市场份额下滑的苦涩,虽然凭借大屏幕手机重回巅峰,iPhone销量达到创纪录的7450万部,但iPhone6和iPhone 6 Plus的市场效应终会逐渐耗尽,下一步,市场如何演变,苹果如何维持高增长,依然是未知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智能手机排行榜前十怎么变换,谷歌(微博)依然坐享其成,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大小小互联网公司所提供的服务能力依然在不断扩大。

无可否认,硬件厂商极大促进了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但未来的时代却很可能不属于硬件。摩托罗拉、诺基亚如此,现在的智能手机厂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与用户消费者最切身相关的,依然是生活、工作和服务。

硬件厂商们的不安,最直接的反应是,都试图去创建或主导自己的生态圈。

三星希望凭借Tizen系统自建移动生态,摆脱对谷歌安卓的依赖,但是其自有的应用程序现在不过千余款,Tizen手机在印度也遭遇如潮恶评;更早些时候,诺基亚也玩砸了MeeGo。

小米从诞生之初,就在经营自己的MIUI,但是很难摆脱安卓所建立的应用生态,推出的米聊等一系列产品也难以和安卓上全平台产品竞争,或许在应用游戏分发、视频聚合等方面,凭借用户积累小米能获取一定收益,但除非在用户硬件更新换代中小米依然维持稳定的用户群,或者其软件应用本身有类似微信、淘宝的不可替代性,否则战略意义有限。

要知道,即便是三星在鼎盛时期也无法在安卓下建立起自己的第二级移动生态。

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概念的兴起,似乎为手机厂商找到了另一条看起来更有希望的发展道路,因为这里是谷歌和苹果也无法统治的全新领域――如果把自己的手机硬件和用户其他所有智能硬件产品在底层深度集成,成为用户家居生活、移动出行的控制中心,小米这类公司或将建立新的庞大生态圈。

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任何一家手机或家电硬件厂商要想做到70%市场份额、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如果不垄断市场,这样的跨界整合在竞争中将变得虚有其表、有名无实。

至少,更多从一开始就信仰互联网的人会愿意相信,最终只有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才能打破无数终端之间的隔阂和障碍,真正让用户体验到互联互通、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北京app开发公司

流量交易实现跨越,还需翻越三座大山

三家电信运营商对于流量交易平台的布局在2014年初步完成。最先开始的是中国电信的“流量宝”,之后有中国联通的“流量银行”,中国移动的“爱流量”,以及虚拟运营商阿里通信的“流量钱包”和京东通信的“流量银行”。所有这些产品要解决的用户痛点以及业务逻辑大体上是相似的,只不过由于起步早晚不一,发展程度不同而已。传统流量销售方式与语音、短彩信相同,用户体验并不好,带来诸多诟病,如流量价格偏高、过期清零、不能转送等。流量交易平台就是从解决这些需求起步。

一、流量交易平台的四个创新点

一是平台化。运营商传统业务销售、套餐消费都是要么是2B与企业直接发生关系,要么是2C与消费者直接发生关系。流量交易平台的经营思维有很大转变,从简单的面向单边市场转向同时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边市场,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运营商之间的流量价格竞争困境。而且,通过双边市场的扩大与发展、提升平台服务,能够谋求新的增值。

二是货币化。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流量交易平台上,流量拥有了类似的属性。如在电信流量宝中,可以通过活动赚取流量,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消费。通过流量钱包实现流量的零存整取、随用随兑、流量转增、永不清零等功能,利用流量币可以实现兑换三网流量、共享转增、支付虚拟产品等。

三是社交化。主要体现在流量的获取与分享上。微信红包、滴滴红包大家耳熟能详,通过发红包、抢红包和分享的方式,短时间内大量用户参与并乐在其中,这是社交化运营的典型案例。流量红包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企业借助流量交易平台建议方案,策略相关活动,用户通过做活动、玩游戏等娱乐方式,免费获得流量,同时企业实现了品牌、产品传播效果,实现了双赢。

四是媒介化。流量交易平台能够成为企业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电信运营商的海量用户、流量资源是企业比较看重的地方。通过社交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动员目标用户群体,实现营销宣传目的。同时,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宣传覆盖范围,让企业感觉到每一份钱花到了实处。

总结这四个创新点:平台化是电信运营商经营流量的业务模式,货币化是在平台模式下流量被赋予的新的属性,社交化和媒介化一个侧重连接消费者、一个侧重连接企业,两者结合促进平台用户的规模与粘性,实现平台的发展。

二、可以望见的美好远景

从当前的创新切入点来看,每一点都可以继续深入,或者部分切入点不同程度的深入,有效结合在一起,都可以是电信运营商规划和探索的方向。

在平台化方面加强服务力度。流量本身能够给双边市场带来的粘性还是不够,用户有一定的需求,但不是刚需,需要考虑更多的平台服务。在流量交易平台上,用户是核心,让用户活跃起来才有更多企业的进入,形成规模效应。如何结合企业的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精准营销,并让用户充分参与,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在货币化方面丰富销售场景。充话费、流量直接消费是最简单的需求,也是最简单的业务场景。既然流量交易平台已经考虑了虚拟货币(如牛币),那么在货币使用场景上可以再迈出一步。最简单的,运营商本身的音乐、动漫、阅读等需要收费的业务,可以用流量币来购买;与和合作伙伴积分打通;在合作伙伴的商城或者商城购买实体物品。

在社交化方面与社交软件有机结合。单独推广APP的成本还是很大,如果相关的功能与服务于社交软件有机结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如滴滴有自己的软件平台,同时与微信融合,在使用上、传播上都更加便利。运营商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交软件,也可以考虑与微信等合作,充分利用流量资源的优势。

在媒介化方面向销售渠道化转变。宣传是只是手段,只能让用户知晓,宣传的目的是终极让用户产生购买意愿或者分享、引导其他人购买。流量交易平台可以做的,不仅仅是宣传推广媒介,再加一把力,在购买与支付的激励上做进一步的创新,能够进一步发挥平台效应,产生更大的用户粘性。

四步走之后,流量交易平台将从一个部门级产品变成公司战略级平台,成为流量经营的重要抓手,那时或许能够承担起中国电信“去电信化”、中国移动“拥抱互联网”等战略主张。

三、还要翻过“三座大山”

我们看到了流量交易平台的产品与业务创新,也可以憧憬它的美好未来,但是在商业面前还是要务实一些。就拿最先起步的流量宝来说,也面临着诸多残酷的现实。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最大化的统一内部认识,获得更多的支持。经过快一年的发展,流量币仍然不能兑换中国电信的一些阅读、视频等方面的虚拟业务。可以看出,流量宝在内部认识和战略定位上亟待提高。对于在电信运营商来说,流量经营应该是公司战略级议题,是集团市场部门的核心工作。所以,在流量宝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在整个电信集团内如何定位?何时投多大的资源?市场部门的流量管理有多大的权力?流量宝的经营能够保持多大程度上的市场化?这其中涉及到的责权和利益问题更是纷纷扰扰。

其次,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如果真能实现三网流量兑现,对于用户来说确实是好事。但是,对于起步较晚的联通和移动,能甘心让电信走的这么快吗?据我了解,中国移动目前还没有松口,哪怕是市场化的方式购买流量这个口子,也没有开。这就是竞争,对于中国移动来说,短期盈利固然重要,但是让竞争对手占据先机,将带来长期的问题。所以,一定时间内,三网流量兑换实现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第三,如何规避即将到来的政策风险?流量宝被赋予了货币化的属性,但流量货币可以走多远呢?可以简单看下监管情况。2014年,整个金融业被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显得异常焦虑,各种政策频出,限制大于支持。这样的背景之下,电信运营商的流量货币化可能成为金融的新变量,加剧金融的复杂化,加之运营商作为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在金融监管等方面将给运营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阿里通信的“流量钱包”在“斗争经验”和机制灵活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这是压在流量交易平台上的“三座大山”。除此之外,在产品的易用性、推广上都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相信接下来三家运营商及诸多虚拟运营商势必会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毋庸置疑的事,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每向前走一步,都是步履维艰,实现美好远景,还有很多路要走。

北京app开发公司

你用的免费App,都是这样通过广告赚钱的

昨天微信朋友圈惊现的信息流广告,再度掀起了用户对App内移动广告的大讨论。当然,这其中也有声音在说,“广告就广告了呗,人家都免费为几亿用户提供服务了”。众多周知,大多数App都是免费的,而且它们靠广告赚钱。但当细化到如何通过广告盈利时,不仅仅用户,有时候甚至开发者都说不出一二三。大家都在说有了用户就有了现金流,但当真创造出一个几千万用户的App时,却对流量的变现傻了眼。像微信、微博甚至糖果传奇这样被频繁使用的超级App都是怎么通过广告在盈利呢?

 1.导量

导量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用户量足够大的超级App会把自己变成平台。

比如你在微信的钱包功能里看到大众点评的入口、看到京东优选的入口,如果你觉得这是仅仅是因为腾讯注资了大众点评或者京东,那你就图样图森破了。超级App将自己变成平台,用户每一次通过它点击进入其他的产品(CPC=cost per click),甚至细化到每一次产生购买行为(CPS),这个产品都要向超级App付费甚至分成,付费的标准基本是由超级App来主导(有用户就是这么任性)。

你用的免费App,都是这样通过广告赚钱的
  至于本身就是平台的产品,则会使用竞价排名的方式。

像淘宝、大众点评、应用市场这种本身就是平台的产品,它想要赚钱就容易的多-直接给商家导量。打开淘宝,你以为你搜索一件产品显示出来的结果完全是随机吗?NoNoNo!除了淘宝后台自己的算法,或者你限制了商品按照信用或者价格等规则显示之外,你看到的每一件产品展示位置是靠前还是靠后,出现在右侧的第几个广告位置都是商家需要花钱购买。每一年双十一双十二电商们狂欢购物节的时候,好的广告位更会坐地起价,拿下好位置的店家基本就是坐等黄金万两滚滚而来了。

  2.卖推广位

当你结束了一局愤怒的小鸟,在进入下一关的之前,突然跳出来一个弹框问你要不要试一款别的好玩的游戏,如果你点了是并且下载了推荐的游戏之后,2美金就已经被划到了愤怒的小鸟的账户。当然这个价钱不是固定的,将会根据国家的不同而调整。通常这个工作不会由App自己来做,而是交由第三方的移动广告平台(因为研发和运营产品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广告还要一家一家的谈实在有些浪费时间)。广告由第三方的平台全盘负责,按期结算,平台直接从中分成抽取利润。

你用的免费App,都是这样通过广告赚钱的
  广告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到你每次打开App时的一张全屏广告,小到App的最下方一条窄窄的插屏。收费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按广告每展示一次收费、用户点击一次收费、用户安装一次收费甚至用户每购买一次收费,操作越复杂,收取的广告费用就越高。这些广告平台还可以定位到用户的性别、年龄、机型、通信状况等,帮助广告商进行更好的投放。

当然,如果公司App产品线多而且用户量大时,企业会自己去操作广告平台,比如腾讯旗下的广点通、百度旗下的百度联盟、360奇胜效果联盟等。

  3.一对一换量

对于那些用户数量不算太大,而且精力旺盛的公司,他们会抛弃第三方移动广告平台,自己去做一对一的换量。

你用的免费App,都是这样通过广告赚钱的
  比如美图秀秀App里内置每日推荐的板块,里面会推荐少则数十款,多则上百款App,堪称一家小型的应用商店。通常,在它推荐的App里你也总能找到美图秀秀的下载方式。使用这种换量方式变现的App,通常量级不会太大,使用群体相当固定,因此在换量时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进行差不多数量的用户导入,当然如果发现A给B导了100万,B只给A导了10万,那可能就需要用钱来弥补这其中的差异了。

知道了超级App的广告盈利模式之后,人生遇到挫折还要去超市捏方便面吗?

app开发

进可攻退可守,运营商这样玩转免费通话App

08年之前的那些PC端付费小软件根本不是事儿,免费通话,是在微信推出电话本之后才进入运营商“法眼”的。一瞬间,当意识到易信、360免费电话、触宝纷纷推出免费通话App,并号称用户量都过亿的时候,要说运营商一点儿不心塞,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看看自己的收入报表,心结就慢慢被解开了。一方面,媒体大肆的宣传运营商腹背受敌,另一方面,运营商自己又赚了个金银满钵,这真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进可攻,退可守,何乐而不为?

  退可守,守得住流量和定价

微信电话本推出当晚就受到了一些人的诟病,原因是要想激活服务必须通过短信验证码,而大多数的用户根本收不到来自运营商的验证码。有传言称是运营商拦截了这一部分的短信,事后运营商陆续站出来表明自己并没有做“小动作”。

进可攻退可守,运营商这样玩转免费通话App

  (微信电话本当晚微博声明)

  无独有偶,号称是“中国移动某网络监测设备提供商”的小峰,在某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移动已经对微信电话本进行了加控。所谓的加控,就是在通过流控手段对微信电话本进行流量打压。将微信电话本的流量信息加上标签,这样在通过通信信道时带有标签的信息就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用户在通过微信电话本进行通话时通话质量没有传统语音通话质量好。这种加控可能会使长期的,不仅是微信电话本,针对数据语音的APP都会被打压。”

暂且不说这段话的真实性,至少我们了解到,运营商方面已经具备了对免费通话App的流量进行加持的能力,会不会拿来用,只是时间和选择的问题。

另外,针对2013年热传的运营商将会对类微信的OTT收费的问题,中国电信创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李安民说过:

“流量也可以收费,看你怎么收费。一可以建立新的流量盈利模式,向用户提价是行不通的,可以向提供应用的企业计费。二是流量有价值,运营商比互联网公司更底层,在脱敏的前提下,流量里的内容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提供给政府、企业。”

因此,退可守,运营商实际上是胸有成竹的。不管是通过“亮堂的行为”还是“灰色的手段”,免费App的命脉“通话质量”实际上已经被把控,对这个市场的过滤还可以通过高定价实现。

  进可攻,攻得下互联网和用户

对于控制力强大的运营商来说,守当然不是长远的策略,易信就是最好的范例。

当各大免费通话App都遮遮掩掩的避免被运营商“约谈”时,“根正苗红”的易信仅一个新版本发布会就可以办的轰轰烈烈,基因优良就是这么任性。电信和网易合作,由电信控股,走优良的传统语音通话信道等等,太多特性令互联网公司望尘莫及。不过,运营商的野心还在,移动做过飞信做过Jego(虽然都失败了),联通和微信联盟推出微信沃卡,都说明想要抱上运营商的大腿,互联网还来得及并且前赴后继,需要证明的是谁将被”宠幸“罢了。

进可攻退可守,运营商这样玩转免费通话App
  (微信沃卡的资费标准)

触宝电话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曾爆料“今年的第二季度触宝在免费通话上将会推出全新的秒杀易信的功能”,当我们问到是否已经和运营商合作时,对方并没有明确的否认,所以又一家运营商被“承包”出去了吗?

另外,就在前几日广东移动推出懒人计费宝套餐产品,包含的流量可按1分钟通话=0.75M、1条短/彩信=0.5M的比例进行转换,中国移动声称此举将会在全国推广。看来运营商已经主动出击,开始培养用户使用流量打电话的习惯了。跟需要安装软件并且有通话时长限制相比,运营商这种“简单粗暴”显然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进可攻退可守,运营商这样玩转免费通话App
  总结起来,免费通话App的互联网公司要做的只是在台前表演,自己没有说话的权利,更没有为用户争取利益的权利,但是能“放权”的运营商却是以收入为导向。“你干杯我随意”就是运营商对互联网最好的回答。

那用户的利益没救了吗?也许虚拟运营商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app开发

融资热浪挟补贴大战来袭 点餐APP上演肉搏战

融资热浪挟补贴大战来袭 点餐APP上演肉搏战

  “本来餐费是20元,因为有优惠活动减了10元,然后用微信在线支付,再减了8元,最后等于花了2块钱而已。”在五羊新村附近上学的学生小李饶有兴致地说着最近在外卖平台的订餐经历。这种疯狂的补贴正在饿了么、美团外卖、淘点点等外卖平台激烈上演。

在这类打车软件的烧钱背后,外卖平台又迎来新一轮“炫富”时刻。在美团18日晚间正式确认获得新一轮高达7亿美元融资之时,饿了么获得了某互联网巨头数亿美元投资的消息又传得沸沸扬扬。面对南都记者的采访,饿了么不置可否,仅表示暂时还没有确切消息。

“现在大家在培养用户的习惯,让用户产生粘性和需求之后,这些外卖平台才能进入到正常的盈利模式中。”艾瑞咨询集团餐饮O2O分析师刘晓煜向南都记者表示。不过在刘晓煜看来,除了烧钱,这些外卖平台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餐饮商户,都仍要下功夫做好粘性培养。

  烧钱大战:5折吃外卖

和打车软件一样,伴随着背后投资方的热捧,这轮烧钱战一直未停歇。2013年12月,淘宝推出移动餐饮服务平台淘点点,背靠着土豪“阿里”,淘点点开始砸市场。返50%红包或者是第二单免费的补贴,阿里一出手外卖市场即一片腥风血雨。

在去年5月份获得大众点评网8000万美元投资之后,去年8月份,“饿了么”联合分众传媒,在上海推出20万份免费午餐活动,每份20元,共计400万人民币。

现在,找到了现金“奶牛”的外卖平台仍在狂烧钱,不过烧钱的重点除了“吸粉”之外,还延展到移动支付上来。

以天河餐饮商圈为例,美团外卖和饿了么斗得难解难分。饿了么的补贴分为赠送红包和在线支付减餐费两种。南都记者尝试在72街点了两份餐,原价50元,其中一份套餐正在做原价25元,限时秒杀10元的优惠,订餐费共35元。另外选用微信支付,再减免10元,最终餐费仅25元,等于打了5折。

而在这个商圈的多个餐饮门店,均在进行在线支付可减免餐费的优惠促销,比如购满29元减10元,满39元减14元,满49元减18元,满59元减21元,等于享受低于6.5折的优惠。

美团在移动支付的补贴力度更厉害,首次用在线支付下单立减18元。如非首次下单,也可享受约6 .75折的优惠,比如满30减10元,满40减13元,满50减15元。

不过相对于打车软件在一个城市“普天同庆”的补贴,外卖平台会针对不同的区域或商圈进行不同力度的补贴,更具针对性。

一位天河商圈餐饮企业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不是平台上所有商家都会有补贴,不同商家获得补贴的力度也会不一样,而且不同的商圈是错开促销的,有些促销可能只做几天,有的则会做一两周。”

  补贴战后,要培养用户和商户的体验

补贴大战让个平台看似红红火火,但是在补贴大战之后呢?

在外卖平台开始爆红的时候,就开始分化出两种模式。其一是如淘点点、大众点评网等,仅仅为餐饮商家提供一个消费者订外卖平台,配送由餐厅负责的轻模式;另一种则如到家美食会和易淘食等,具备配送队伍,可承接配送,每张订单向消费者收取配送费的模式。

不过,随着竞争的激烈化,这种界限在逐渐模糊化。比如淘点点、美团虽然没有自己的配送团队,但部分订单的物流配送环节则交由“生活半径”完成,而点我吧则采用自营配送和商户配送并行。

“轻模式在流量、商户入驻上会有明显的优势,而重模式则需要投入物流建设成本,其区域扩张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但其用户体验会优于轻模式。”刘晓煜认为,两种模式优劣势互补。

刘晓煜曾做过系列用户的访谈。“对于重模式而言,其每覆盖一个市场就要自建一个物流团队,但餐饮的配送不同于快递。毕竟目前配送集中在午餐和晚餐,因此对物流团队如何合理规划路线、优化产能很重要。”在陈晓煜看来,未来外卖配送可能会拉大至早餐、下午茶和消夜,而且可能还会承担其他品类产品的外送以此降低人员成本。

对于轻模式,刘晓煜则认为需要强化用户体验。“对消费者要强化下单流程、优化消费者的操作体验,对商户则要帮助其优化订单,帮助餐饮企业很好地优化堂食和外卖的产能分配。”在陈晓煜看来,餐饮企业的产能是固定的,堂食和外卖的量有一定冲突,如何寻找一个优化方案是未来外卖平台要做的。

事实上,刘晓煜确实点中了餐饮企业心中的一个困惑。“比如我们和淘点点的合作,双方的系统并没有完全对接。”广东某知名餐饮连锁外卖配送的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淘点点承接的订单发送过来之后,其还需要人工接单,确认订单是否在门店配送范围中、订单的产品是否在门店中仍有售之后,再将订单发送到门店中。“外卖平台不会主动和你做这些对接,但是对餐饮企业而言,我们会自己主动对接,毕竟这能节约人员成本。”该人士表示。

此外,刘晓煜指出,现在外卖平台除了要培养用户粘性之外,还要着重商户的培养,帮助餐饮企业提升信息化程度。

  重点延伸

  外卖平台BAT扎堆身后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补贴大战身后的金主们。阿里巴巴将餐饮O 2O交给旗下品牌淘点点;收购糯米团后的百度低调上线了外卖频道,同时发布了独立的外卖App;腾讯则选择联手大众点评,利用旗下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与大众点评达成深度合作。而到家美食会身后的则是京东。

美团此次7亿美元的金主身份尚不得而知,而风传也获得数亿美元融资的饿了么此番投资方则被指是互联网巨头。

“有了资金的支持,外卖平台有钱烧了,可以帮助平台进行用户抓取,为平台带来大量用户流量。”刘晓煜称。

事实上,对BAT巨头而言,其看中的或不仅仅是外卖O 2O市场的容量那么简单。“互联网的核心是谁能抓住用户。”在刘晓煜看来,将用户吸引到平台之后,能做很多溢价的事情。

不过对任何商业模式而言,最后都要算一笔能否盈利的账。虽然易淘星空旗下的易淘食瞄准的是外卖配送,但是其盈利点或更多集中在聚网客这家子公司上。在易淘星空的C EO张洋看来,易淘星空要做的不仅仅是让餐饮商户入驻易淘食的网站,而是要帮助餐厅打造云餐厅的概念,即帮助餐厅拓展互联网市场。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20万家上线聚网客,让订单达100万单/天,帮餐厅至少提高10%的营业额。”张洋不久前对南都记者表示。对于盈利模式,张洋仅表示,淘星空会帮助餐厅入住淘点点、百度地图、百度外卖、大众点评网、京东等众多第三方平台,帮助餐厅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和分销,原则上不向餐厅收费,但是帮助餐厅选择了平台之后,会与平台进行分成。

刘晓煜认为,外卖平台最终的盈利模式应该和其他电商平台相似,比如销售提成、软件使用费、营销服务费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轮的烧钱大战中,也有外卖平台没见到盈利的曙光就被拍死在沙滩上了。比如前阿里员工在2014年年初创办的呆鹅早餐配送,在2014年底宣布倒闭。“做时段戏份的外卖,垂直类的平台竞争不过平台类,而且即使做起来了,规模也不会太大。”刘晓煜表示。

1、去年5月,大众点评网向点菜平台“大嘴巴”注资5000万。

2、去年5月,大众点评网8000万美元入股外卖订餐网站“饿了么”。

3、去年9月,外卖平台“到家美食会”宣布完成5 0 0 0万美元的D轮融资。

4、去年9月17日,易淘食宣布获B轮2000万美元融资,领投方为新希望产业基金。

5、今年1月,美团确认最新一轮融资,数额为7亿美元。

6、今年1月,传饿了么获得了某互联网巨头数亿美元的资金。

app开发

通话App免费了,鼓的却是运营商的钱包

免费通话App开发究竟会不会给运营商带来损失,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当然会!他们在打电话上的收入减少了。所以去年微信电话本刚发布时,大家都猜测这将会是“通话费用的解放”和“运营商的颠覆”。

一方面,运营商呵呵不予置评,另一方面又有不知名的声称是移动内部人员笑称:

“每年减少的收入也就100多亿。这种变量放在运营商几千亿的盘子里,根本感觉不到。OTT的冲击其实没有外界炒作的那么凶猛。”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钱任性?

  除了易信,为何免费通话App都很低调

除了有钱,运营商能任性,还因为背后有政策撑腰。

按照信产部2003年2月公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网络电话属于基础电信业务,除具有基础电信经营资格的4大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以及卫通)外,任何其他经营实体均不得经营此项业务。后来在2013年,中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允许除这四家之外的电信业务进行商用试验的活动。虽然政策已有明显的松动迹象。但该意见稿并未就网络通话给出详细的监管方案。

通话App免费了,鼓的却是运营商的钱包

  信产部将免费电话进行垄断,也有明确的出发点。一方面传统运营商都是国有资产,他们在建设传统电话网时投入了大量资金,成本低的网络电话一旦被开放,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网络电话可以任意的修改显示号码,政府也无法对网络电话进行监控,这都存在高危风险。

针对政策问题,雷锋网采访了某个知名免费通话App的公关人员(对方有压力不愿意透露公司和姓名),其表示:

“现在做这个都有政策风险。我们也很小心,不敢大力的推产品。虽然政策里没有明说这个不可以做,也没有说可以做,但是我们做这个,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有公司被约谈很正常。”

  运营商有没有损失,反正现在是没有

对运营商来说,损失主要发生在通话的部分。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三大运营商话音业务收入3752.4亿元,同比下降6.7%。与此同时,非话音业务收入则稳步增长。

以中国移动为例,2013年,中国移动短信和话音收入累计减少163亿,但其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则增长了388亿,从665亿增至1053亿。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同比增长98.6%。

基于目前二三四线城市Wifi的覆盖率并不高,用户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在用数据流量使用免费通话。因此免费通话App的推出,运营商少的是语音通话的钱,得到的是数据流量的钱加上互联网公司购买基站的钱。只要后者之和能够弥补前者,那运营商还是坐拥金山。所以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运营商在语音方面收入的补偿其实也是用户和互联网公司在买单。

那么问题来了,基于这样的现状,运营商为什么还要给互联网公司找麻烦呢?雷锋网推测,这其实是运营商内部利益不均而产生的问题。语音通话部门的业务费用减少了,总有人要为此负责,并且阻止它继续衰落。雷锋网针对这个问题向北京移动公关部的工作人员求证,对方给出的答复是不予置评。

运营商会一直笑到最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还要看长远发展,Wifi越发达,对运营商的影响就越大。不过运营商也不会坐以待毙,因为无论如何,他们对流量的把控都能保证他们成为利益的最大继承者,互联网公司怎么闹,也不过是提线木偶而已。

app开发

社交APP逐鹿大学校园究竟哪家强?

社交APP逐鹿大学校园究竟哪家强?

  2014年,社交App界硝烟四起。各路社交软件纷纷使出自己的必杀利器,力图争得一席之地。老牌社交APP力图变革,致力创新;新兴社交APP则利用各自不同的社交卖点来吸引用户。

12月,陌陌大张旗鼓地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人人网在经历了低潮期后卷土重来,重新把重心放到校园社交领域;师兄帮帮忙全面转型,由原来纯粹的校园社交跨度到大学生分期消费;其他新晋的社交APP也来势汹汹,对校园市场发起攻势。在这个全民校园APP时代,谁将突出重围?

  老将强势回归――人人网:重磅回归校园,昔日光环不再

2005年,校内网横空出世,2009年正式改名为人人网,在校园社交领域一时风光无二,大有成为中国版facebook的趋势。在与腾讯的“朋友网”竞争两败俱伤之后,人人网转战手游界。2013年,“开心农场”正式下线。这款曾经风靡校园,最高用户数量曾今上亿的人人网招牌游戏的下线,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人网时代的结束。2014年,人人网宣布重新将发展重心转移至校园社交。但和2009年疯狂的“人人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人人网却显得有些落寞而萧条。

 昔日纯社交先锋――师兄帮帮忙:寻求盈利,纯社交软件转型忙

师兄帮帮忙在获得高额融资后立即宣布转型进入大学生分期消费领域。师兄帮帮忙曾经是纯社交软件,今天如此大幅度的跨度的确有些让人惊讶。目前,由师兄帮帮忙推出的分期付款平台“分期范”已经正式上线,并且开始盈利。而至于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

工具类黑马――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工具类APP崭露头角

超级课程表和课程格子是以校园工具功能为主的APP,主要应用包括课程表、上传作业、选课等。由于其强大的实用性,两款软件刚上线不久便在校园中积累了很高的人气。积攒了一定用户量后,超级课程表和课程格子都开始转战校园社交。超级课程表开辟了社交板块,课程格子也开始卯足了劲想攻占校园社交领域。

  分时社交新模式――黑白校园:黑白分割打造分时社交

黑白校园主打的是分时社交的概念:以早上7点和晚上9点为时间界限。白天实名,晚上匿名。它既不像人人那样公开,又不像微信那样私密,很好地选择了一个适宜的中间地带。白天,用户可以正常上传照片,发表状态;晚上,全部用户都变成匿名状态,各种更加直白感性的话题也能毫无顾忌地被讨论。目前黑白校园已经推广至152个高校,用户次日留存度达到了40%。

  匿名匹配清新范――11点11分:匿名匹配开创纯粹校园社交新模式

每晚11点11分,系统提醒的钟声响起,11点11分的匿名匹配就开始了。匹配到的男女用户有11分11秒的匹配时间,只有互相点击like选项才能一直聊下去。匹配过程中不会出现对方的姓名和头像,完全是纯匿名的状态。另外注册不需要任何资料,只需要对用户进行校区的验证。在确定用户的确是在校大学生之后才能完成注册。这一举动也保证了校园社交的纯粹性和安全性。目前,这一款匿名校园交友APP已经拥有了接近百万的用户。清新而温暖的11点11分也为校园社交软件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流。

从纯社交的角度看,人人网的地位日渐式微,但现阶段仍然没有一个社交平台能够取代曾经的人人网。各大创业公司都在努力把握这个空白期,力争成为继人人网之后的校园霸主。

从商业运营的角度看,各家都在努力把商业模式与校园社交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社交APP感受到盈利是校园社交的软肋,其中师兄帮帮忙更是计划彻底转型为大学生分期消费APP。

从功能的角度看,各个APP都在积极开发更多的功能。各种与事业招聘、团购网站、游戏的合作也纷纷上线。

对于校园社交APP开发商来说,2014年无疑是竞争更为激烈的一年。如何在风起云涌的社交APP市场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平衡发展与盈利之间的关系?如何在风起云涌的校园社交圈里立下自己的标杆?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开发者们进一步去思考。

超级App+Web App将主宰未来的移动互联网?

超级App+Web App将主宰未来的移动互联网?

  自 W3C 于 1999 年发布 HTML4 后,Web 世界快速发展,一片繁荣。人们一度认为 HTML 标准不需要升级了。一些致力于发展 Web App 的公司另行成立了 WHATWG 组织,直到 2007 年,W3C 从 WHATWG 接手相关工作,重新开始发展 HTML5。

纵观 HTML5 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有用户的需求在推动,有技术开发者的需求在推动,更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推动。过去这些年,HTML5 颠覆了 PC 互联网的格局,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神经病猫小游戏,打开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幻想,优化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接下来,移动互联网将产生一个全新的入口,而由超级 App+HTML5 主导的 web app 将颠覆原生 App 移动互联世界。

 传统浏览器+HTML5 组合的灰色时期

在 HTML5 标准的升级过程中,苹果和 Google 同时也看到了浏览器市场重新洗牌的机会,他们一方面参与 HTML5 的规范,一边在浏览器产品上发力。Apple 首先开始大力发展 Safari,建立 WebKit 开源项目,Mac、iOS、Windows 多平台齐发力;Google 起初是赞助 Mozilla 开发 Firefox,后来自己开发了 v8 引擎,合并 WebKit,于 2008 年正式推出 Chrome。「IE 的私有规范+Flash 不是标准,我们才是标准」这样的口号在新一代浏览器大战中打响。

随着 Chrome 和 Safari 的高歌猛进,以及 IE+Flash 的衰落,HTML5 告一段落,进入了下一个时代――移动互联网。HTML5 的跨平台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凸显。HTML5 是唯一一个通吃 PC、Mac、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等主流平台的跨平台语言。Java 和 Flash 都曾梦想这个位置,但梦断于 iOS。此时人们纷纷开始研究基于 HTML5 开发跨平台手机应用。很多人当时认为,原生应用只是过渡,就像当年从 C/S 结构转变为 B/S 结构一样。而且学习 Objective-C 和 Java 很费劲,既然会网页开发,为何不试试 HTML5。

W3C 此时成立了 Device API 工作组,为 HTML5 扩展了 Camera、GPS 等手机特有的 API,然而麻烦的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的迭代太快了,手机 OS 在不停的扩展硬件 API,陀螺仪、距离感应器、气压计……每年手机 OS 都有大版本更新。HTML5 没有跟上移动互联网初期的快速迭代。

PhoneGap 的出现,给开发者打开了一扇窗。很多人期待 PhoneGap 不停扩展 API,来补充浏览器的不足。Adobe 看到 PhoneGap 仿佛看到了重振江湖地位的希望,但在 Adobe 收购 PhoneGap 后,又发现这个东西可商用性不足,而且开源使得 Adobe 无法像 Flash 那样获取商业利益,于是就把 PhoneGap 捐给了 Apache,改名为 Cordova。

因为各种原因,Cordova 的定位最终没有成为浏览器的强化,而走向了混合式开发。基于当时的背景,他们认为原生是不可替代的,「原生+HTML5」的混合模式更有意义。

这时 Facebook 加入了 W3C,牵头成立了 Mobile Web 工作组。Facebook 是混 Web 圈的,并且在手机 OS 上没有自己的领地,他不喜欢被苹果和 Google 掌控的原生应用生态系统。Mobile Web 这个工作组的重要目标就是让 HTML5 开发的网页应用达到原生应用的体验。然而,事与愿违,结果是努力了却失败了。2012 年,Facebook 放弃了 HTML5 的新闻充斥了全世界的 IT 媒体,HTML5 瞬间被打入冷宫。

而在 HTML5 定稿之前,国内绝大多数浏览器也已经支持 HTML5,包括 UC 在内的很多手机浏览器已经迫不及待发展 Web App,用于抵消原生 App 所吞噬的流量。在 HTML5 之前 Web App 曾经试图和原生 App 争夺手机桌面,不过限于 Web App 天生的缺陷―卡顿、无法 Push 等,其体验流畅程度远远落后于原生 App,导致目前手机桌面依然是原生 App 的天下。

 HTML5 定稿 WebApp 迅速崛起了

Facebook 为何放弃 HTML5?这一事件,甚至让别有用心的人经常拿来唱衰 HTML5 以及 Web App。

核心原因是当时基于 HTML5 真的做不出好的移动 App。对比 Twitter 等竞争对手的原生 App,Facebook 的 HTML5 版本实在无法让用户满意。比如 Push 功能,到现在 HTML5 的推送和原生的推送体验差距依然巨大,更不用说 HTML5 应用的页面切换白屏、下拉刷新/侧滑菜单不流畅等众多问题。看着原生工程师轻松实现摇一摇、二维码、语音输入、分享到朋友圈等功能,更是让 HTML5 工程师感觉自己站错了队。

即使 Facebook 不喜欢被控制,也不能拿被用户抛弃来冒险。而且 Facebook 并没有掌握关键点―手机浏览器内核。如果浏览器不跟上,徒然定一堆标准草案落不了地。

Facebook 也好,PhoneGap 也好,想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就分一杯羹是分不到的,但坚持下来,机会往往会出现。

终于,在 2014 年 10 月底,W3C 宣布 HTML5 正式定稿。这个时间,不晚不早,硬件性能更强、手机 OS 迭代速度下降。HTML5 的定稿的预示着新时代的起航。

对于移动设备来说,硬件性能的提升移动程度上抹平了 HTML 的不足,同时补充了流媒体和游戏能力。行业支持上从最新的 Android5.0 开始,Webview 可以通过 Google Play Store 实时更新,和 Chrome 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iOS 8 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 Nitro 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 iOS 的 UIWebview 都可以利用 Nitro 加速。

Google 在 2013 年底发布的 Android 4.4,内置的 Webview 不再是蹩脚的 Android WebKit 浏览器,而是 Chromium,性能大幅提升。从最新的 Android 5.0 开始,Webview 可以通过 Google Play Store 实时更新,和 Chrome 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再看 Apple 方面,2012 年 iPhone 5 发布后,HTML5 在 iOS 上的表现已令人满意,Safari 独家的 JavaScript 加速引擎 Nitro 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在 iOS 8 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 Nitro 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 iOS 的 UIWebview 都可以利用 Nitro 加速,这样在前端使用 JS 做大型运算也成为可能。

两大手机操作系统霸主和浏览器巨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得 HTML5 在手机上的发展不再受限,而且这个变化不可逆只能继续向前,这种变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新的互联网入口超级 App+Web App 的时代来临

首先从硬件方面来说,随着 Apple iPhone6 的发布,硬件性能的提升,已经抹平了 HTML5 的性能劣势。Apple 和 Google 的策略也在发生变化,在 2013 年底 Google 发布的 Android 4.4 内置的 Webview 已经不再是 Android Webkit 了,而是 chromium。2012 年的 iPhone5 上面的 HTML5 表现已经令人满意,Safari 独家的 Javascript 加速引擎 Nitro 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且在 iOS8.0 发布后,Apple 还取消了第三方程序调用 Nitro 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 iOS 的 UIWebview 都可以利用 Nitro 加速。两大移动巨头有意或无意的改变,让 HTML5 再说手机平台上面的发展不再受限。

而对于开发者而言,开发者为什么不愿意开发 WP 版本,很多时候是因为工作量太大,除了版本适配,分辨率调整等,一旦有新版本推出,在原生 App 中开发者不得不等待多达两周时间去接受审核。另外内容维护上也很麻烦,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媒体开始放弃原生 App 鼓励读者使用 Web App 的原因。除此之外,跨平台在多屏时代给开发者非常痛苦的体验,人们都期待当年 Java 的一次编译处处运行的理想情况。HTML5 目前正在扮演一个开发者救星的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诞生了很多基于 HTML5 的开源技术框架,并且非常受用户欢迎的原因。云适配是一家只有两年的小公司,他们主要基于 HTML5 在 PC 网站植入一行 JS 代码就能实现 PC 网站的移动适配,而其在 2014 年推出的中国首个开源 HTML5 跨屏前端框架 Amaze UI 推出仅仅 3 个月就收到了近 10 万的下载,帮助众多的中小企业成功建立了自己的 Web App,在全球最大的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 上,获得近 2000 用户的星级标注,成为中国最受欢的 HTML5 开源框架。而这一切,都意味着 HTML5 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风向转变。

  你手机里装了多少 App,最常用的有哪些?

可能最多的回答是,我用「微信、QQ,或者其他浏览器」等等所谓的超级 App

对于其他更多的原生 App,要先进入 App Store,每次下载都要输入密码,而安卓则不得不经历一系列的权限确认、安装等,App 下载安装所需要的用户成本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家使用 App 的障碍。但是在 Web App 中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它极大的降低了用户使用成本,用户眼睛看到一个兴趣点,点击后,就应该立即开始满足用户需求。比如流媒体可以立即看,页游可以立即玩。

而 HTML5 应用导流也非常容易,超级 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基于 HTML5 的 Web App 的流量入口。而原生 App 的流量入口只有应用市场。

目前可以看见的是,国内外各大浏览器都在推广 Web App,效果已经慢慢显现。然而,可以预见的是,短时间内原生 App 还会占据主流,但是基于原生 App 本身的缺陷和门槛,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潮流,说不定就在 HTML5 中实现。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