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烧钱“游戏”何时了:天使A轮融资占2/3,河狸家月砸1500万

APP烧钱“游戏”何时了:天使A轮融资占2/3,河狸家月砸1500万

  Duang!又一款APP刷爆朋友圈。大片范儿的电影截图、意味深长的经典对白均出自一款名为“足记”的APP。

足记团队刚于去年8月完成天使期融资,投资方是光速创投和紫辉创投,目前正准备A轮融资。且近一周的用户数暴增后,总用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似乎,打造一款成功的APP并不太难。

2014年中国APP领域融资十分活跃,社交通讯、本地生活服务、游戏、汽车交通等垂直应用全部获得数百万、千万以上美元融资。随着资本和巨头加速入场,O2O模式烧钱加剧、推广成本提高,使得APP进入了大浪淘沙时代。

在当下,养活一款APP要烧掉多少钱?“昙花一现”是否意味着失败?何时能触及盈利点?

 融资多在中早期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APP领域,天使期和A轮的累计融资比例达到三分之二。

去年至今,不断有现象级APP涌现。红极一时的包括魔漫相机、脸萌、围住神经猫和足记等,不仅口碑极佳,还惹得投资人挤破门槛。

它们大都来自草根团队,因此更加激发了APP的创业热情。

数据显示,App Store在2008年7月上线之初,APP数量只有500多个,同年10月谷歌上线Android Market(现为Google Play)仅有40多个;截至2015年1月,前者的APP数量达到121万,后者则已突破143万。

重磅融资消息不绝于耳。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挂号网、豌豆荚、今日头条、丁香园、挖财网等APP均在2014年获得了红杉、软银、淡马锡、IDG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且融资规模在千万美元之上,排名居前。

在2014年,社交通讯类APP获得融资的案例最多,为95例;本地生活服务类紧随其后,达到53例;但从平均融资金额来看,这两个领域的投资热度虽然高,体量却较小(融资金额分别为7.5亿美元、2.21亿美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汽车交通领域,快的、滴滴在2014年的烧钱依然得到了资本市场鼎力支持。滴滴获得淡马锡、数字天空技术、腾讯等投资7亿美元,快的获得软银中国、阿里巴巴、老虎基金等投资6亿美元,促使汽车交通领域融资总额达到17.74亿美元之多。

不过热钱涌入后,APP距离长成参天大树还很远。针对VC/PE融资轮次分布进行分析后发现,2014年中国APP领域的融资绝大多数案例集中在中早期,天使期和A轮的累计融资比例达到三分之二。

“昙花一现”在APP大爆发的环境中,并不是问题。

“如果一款APP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火起来,并找到赚快钱的盈利模式,即便它活不长久,对市场化的投资者而言有时也并非坏事。”分析师王子威称。王子威表示,许多项目的投资都处于天使或早期阶段,对于VC和战略投资者而言,更多时候会将其作为一种战略储备,少数优质项目可能会实现IPO,其他更多通过并购退出,比如出售给布局意愿强烈的BAT等巨头。

竞争寡头化

“移动端IM基本被巨头控制,其他比较活跃的入口,如音乐、视频等等,也基本变成寡头之间的争夺。”

中国APP行业的发展大约始于2010年,随后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投中研究院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PC互联网出身的企业把其PC端业务平行地移植到了移动端;第二个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多数传统行业也都开发了APP以顺应潮流;第三个阶段,较低的进入门槛使APP创业陷入疯狂,同时O2O模式的兴起使APP的移动属性被发挥到极致。

而目前,APP创业正处于第四阶段:资本和巨头加速入场,APP推广成本提高,O2O模式烧钱现象严重,商业模式需要资本的支持,进入大浪淘沙时代。

2014年APP行业出现投资并购大潮,即BAT在全面深入布局移动互联网的圈地活动。

据统计,在2014年中国APP领域VC/PE融资案例金额Top 20中,腾讯、阿里巴巴投资的标的企业分别为四家。以垂直细分领域布局举例,BAT在汽车交通上投资的公司分别为Uber、快的、滴滴;在教育上百度、腾讯分别投资了沪江网、跨考教育等。

“有数据显示,主流APP的市场格局早在2012年就初步形成。”王子威对新京报记者称。

他表示,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最早进入,并利用其多年积累的入口和用户优势相对比较容易占领市场。新进入者的门槛越来越高。移动端IM基本被巨头控制。其他比较活跃的入口,如音乐、视频、地图、新闻、支付等等,也基本变成寡头之间的争夺。

“刚起步公司很难找到好的切入点,大都在卖创意,抓住的痛点也都是长尾的。有一段时间有需求,过一段时间没有了。用几天就卸掉了。”王子威称。

“泡沫”下的输家

在O2O领域APP的竞争中,率先找到行业痛点的那个,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

进入公众视野的是被资本和巨头相中的幸运儿,背后则有更多APP创业团队倒在黎明前。

“O2O的概念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热。前面大家根本不清楚怎么玩,价值在什么地方,只知道机会多。”家政O2O平台云家政CEO薛帅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里面泡沫水分太大,有些根本不是用户刚需,甚至是伪需求。

“你听过吗?还有上门搓澡的APP!”薛帅告诉记者,这家公司现在已经有资本进入,但他本人对此并不看好。

“很多根本没有需求,都在炒概念,已经陆续被洗掉一批。”薛帅举例称,一家专注于做早餐配送的APP在不久前倒下,创始人发出长文总结教训,物流体系、供应链有一大堆问题,“只做早餐太窄了,这一块完全可以被美团、饿了么等提供早午晚三餐配送的平台整合掉。”

在O2O领域APP的竞争中,率先找到行业痛点的那个,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

2013年,打车软件开山者摇摇招车在滴滴、快的双方强大的补贴攻势下悄然退出,被迫转型;2014年,国内订餐服务鼻祖饭统网陷入倒闭风波,这家公司曾是大众点评的有力竞争对手;去年年底,美发O2O的代表公司时尚猫倒闭。

上门美发O2O企业时尚猫于2013年7月创办于北京,当年10月APP上线,据媒体报道,时尚猫在倒下之前已经迅速获得了两轮融资。运营数字一度高速增长。

一位美业行业人士解释称,时尚猫做不下去的原因在于“烧钱”。“马太效应在美业O2O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规模和品牌不够大的话,得不到足够的融资和资源,也很难获得资本青睐。”

“美业O2O市场存量、美发师资源有限,除非具有绝对先发优势,才能以较低的成本横向拓展、获取客户和运营推广。”该人士称。

“烧钱”游戏何时了?

薛帅认为,O2O的竞争刚刚开始,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

被认为“活得很好”的美业O2O河狸家其实一直在烧钱中,一年融资了三次。经过最近一次C轮融资,公司获得5000万美元,估值3亿美元。

河狸家创始人雕爷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一个月烧过一千五百万左右”,一个城市的启动非常耗钱,发过一百块的美甲券,“这都是干赔”。

有风投的积极支持,河狸家尚无盈利的规划,先考虑把市场做大。

许多O2O创业者却不像河狸家这般幸运。王子威告诉记者,2014年APP投资案例虽然还不少,热度相比2012、2013年时明显降温,风投的态度趋向谨慎,“APP创业黄金增长期已经过去。”

“细分领域都已经被分得很细,纯粹开发APP想火起来不会有很多好的模式。加上APP没有壁垒,容易被抄袭,BAT做了很多入口侵蚀。能够抓住人们心理需求的产品是有,像脸萌、魔漫,不过生命周期都不是很长。”王子威说。

不过薛帅认为,O2O的竞争刚刚开始,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他表示说,在O2O领域创业一定需要烧钱。

他介绍称,纯线上的APP创业比较简单,搞一个软件、游戏,或电商项目,把钱用在线上寻找用户拉流量就可以了;O2O创业则改变了成本规律――钱的大头都用在线下。

“O2O本地服务,意味着没有办法全国标配,需要逐个覆盖。融资1000万,超过50%花在线下。除了扩展用户、布点、投广告这些,还要摸索物流体系、建工厂等等。”薛帅称。

何时能触及盈利点?薛帅表示,一个细分行业线下资源形成了比较大的垄断,就开始出现曙光。在此之前,一般会发生惨烈的“价格战”,家政O2O也不例外。

“当线下该抢的资源都被抢完了,要么盈利,要么具备了被收购的价值。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盈利,继续扩大规模耗死对手直到一家独大,像美团今天做的一样。”

实际上,在滴滴、快的两家打车APP爆发补贴大战后,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河狸家等均在各自领域开战,已经洗掉了一批竞争者。“O2O就是如此残酷。”薛帅说。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下一商业爆点:关于无线充电的一切

事实上,早在19世纪90年代,号称爱迪生一辈子的对手尼古拉・特斯拉就发明了“特斯拉线圈”,这项发明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电力,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特斯拉的无线输电设计并没有投入到商业应用,但是也正是特斯拉开启了无线式电力传播的时代。

直到近年,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成熟,智能设备与终端的全球普及,特斯拉带动的电动汽车逐步全球普及,这项有着早远积累的技术在商用和民用市场一夜爆发,据调研机构IHS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无线充电市场份额在2013年已达2.16亿美元,2014年开始为人熟知,将在2015年更广而爆发,并有望在2018年达到8.15亿美元。类似Witricity这样在核心技术领域积累多年的专利企业,就越发显示出在商业市场中的优势来。

当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越来越常见,无论医用市场、汽车市场还是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市场的迅速扩张,无线充电已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机会领域。

 

下一商业爆点:关于无线充电的一切
 

 

 

三大无线充电标准之争

一、WPC 推出的 Qi 标准,以诺基亚为代表

Qi 标准是由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简称WPC)于2008年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WPC也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Qi标准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技术”,需要近距离接触,充电效率高。

Qi 标准目前主要应用于手机设备,以Lumia 920、925以及谷歌Nexus 4为代表,想要充电时,只需把设备放置在支持 Qi 标准的充电器上即可完成充电。目前,三星、索尼、诺基亚、HTC、LG等都采用这一标准,所以 Qi 标准在业内的影响力最大。

 二、Duracell Powermat 公司发起的PMA标准

Power Matters Alliance 标准是由 Duracell Powermat 公司于2012年发起,该公司是由宝洁与无线充电技术公司Powermat合资经营。与此同时,Powermat 还是 A4WP 标准的支持成员之一。PMA标准采用的是和 Qi 相同的“电磁感应技术”,为符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提供无线供电标准。目前加盟者有星巴克、Google和AT&T等成员。

 三、高通、三星和 Powermat 共同创建的A4WP标准

A4WP 是 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 标准的简称,由三星、高通和 Powermat 共同创建,其采用的是“电磁谐振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这也是为何A4WP标准可以把适用范围延伸至家居、电动车领域,并且可同时对多个设备充电。

A4WP 还特别推出了 Rezence 独立品牌,试图建立无线充电标准,其中还增添了 WiTricity 和 Intel(两家都是 A4WP 的成员)间的技术授权协议, 这个协议让 WiTricity 未来可以以符合 Rezence 规范为基准,被应用在 Intel 装置上。

不过在2014年初,A4WP 与 PMA 突然宣布携手合作,力促双模无线充电技术,为市场投下一颗震撼弹。业内纷纷表示,PMA 与 A4WP 的合纵策略无疑是为了联合次要敌人,以打击主要敌人,主要敌人自然就是无线充电联盟(WPC)。

 WiTricity,无线充电技术商用的破局者

三大主流标准的乱战,不可否认的推动了整个无线充电市场的可持续,也激活了一大批硬件厂商,但由于几大联盟采用的仍然是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在充电所需要的距离、充电速度上的弊端也很明显,加上标准的建立更需要底层技术的支持。如何更进一步?硅谷一家专注底层物理研究10年的 WiTricity 似乎有意打破这一局面,成为无线充电技术破冰者。

Witricity 由美国MIT助理教授 Marin Soljacic 博士发明,目前在磁共振方面已经掌握了100多项专利。

与电磁感性的无线充电技术不同,WiTricity 采用的是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两个谐振物体能以非常高效的方式交换能量,这个技术的关键在于非辐射性磁耦合的使用。WiTricity 技术可以穿透墙壁等障碍物,支持远距离电力传输(目前最远距离只达到2.4米),对位置要求没那么严格,同时可以为多款设备充电,也就是说 WiTricity 实现了真正的“隔空充电”。

Witricity 最大的潜力在于,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只要能想象到的需要续航的设备,都可以使用该技术。

WiTricity CEO Alex Gruzen 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说道:这就好像变魔法一般,在未来所有的设备都将实现无线化,并且会有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

“我们希望做出这样的一种技术,当呈现给用户时,他们会立马喊出:这就是我想要的”,Alex Gruzen 很兴奋的告诉钛媒体。

Alex Gruzen 表示,目前 WiTricity 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阶段,在专注技术研发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是帮助类似苹果等厂商在智能家居方面的拓展。不难看出,WiTricity 也把目光瞄准了即将爆发的物联网,以此实现智能家居产品的无约束供电。

WiTricity 无线充电技术还将用在汽车领域,Alex Gruzen告诉钛媒体,汽车厂商也都纷纷表示愿意与他们签订合作协议,声称会把WiTricity 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在自家的汽车上,这些汽车很可能会在2017年推出。

Alex Gruzen还谈到特斯拉, 在他眼中特斯拉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未来不排除合作的可能。事实上,特斯拉开拓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充电网络不够完善,布局充电网络需要大量的资金,让其陷入愈来愈深的财务泥潭,如果能够使用 WiTricity 无线充电技术,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WiTricity 想要实现的场景是,以后你去咖啡厅,只要把手机放在桌子上,手机就在充电了;当你在办公时,桌面无需任何连接线,所有电子设备均可处于充电状态;在家中,只需要一个中央充电基座,便可供室内所有设备供电;无人机快没电了,到无线充电站绕一圈,充满电,然后再飞向目的地……

Alex Gruzen 向钛媒体透露,今年9月会逐步把 WiTricity 技术带入更多国家,他表示很看好中国市场,目前陆续在和台湾、国内的汽车厂商们交流推广策略,并且针对大众市场进行用户调研。

 还有哪些炫酷的无线充电技术?

事实上,除了 WiTricity 之外,也有诸如 Wi-Charge、Energous 等具有代表性的初创公司在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开疆辟土。

Wi-Charge 是一家来自以色列的初创企业,他们研发了一种红外光充电系统,这套充电系统利用发射机将能量转化为红外光,借助电子设备上附带的接收机将红外光转化成电能,可供约50平方米范围内的设备充电。Wi-Charge 目前聚焦于平板、笔记本以及手机等电子产品上。这套系统比较明显的缺点是无法保证充电质量,因为发射机的功率电平是特定的,每部发射机能够发散的红外光有实际极限,除此之外,整个范围内有多少部电子设备,以及多少部发射机,也会对充电质量造成影响。

成立于湾区的 Energous 公司则依靠自己推出的 WattUp 无线充电路由器来实现无线充电,WattUp 内置的蓝牙模组是实现无线充电功能的关键,它可以识别 4.5m 范围之内兼容的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灯泡等等),之后与充电设备相连,紧接着 WattUp 就会将无线电波传送至欲充电装置。值得一提的是,Energous 在2014年底的时候与海尔签订了合作协议,WattsUp技术将很快应用于海尔家用电器。

不可否认,在无线充电技术探索方面,已经陆续涌现一批有技术积淀和潜力的企业,但是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依然需要面临很多难题。比如,WiTricity 无线充电技术,一整套系统的售价高达995美元(约合人民币6218元),加上很多用户对于无线充电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持有怀疑,可能还会有人问:这样充电,电费怎么算?安全吗?万一有人蹭电怎么办?

以上种种,也是导致无线充电在短时间内只能是消费电子领域的配角的原因。所以,想要实现像 Wi-Fi 那样拥有更好稳定性、对人体无伤害、超远传输距离的无线充电技术,仍然需要突破技术障碍以及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未来还可能面临国家机构的监管。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市场上真正的无线充电将会迎来潜在的大爆发时刻,到那时被众人诟病的电池困境也将终结。或许也正如《三体》中所说的那样:无线供电损耗非常大,当人类能源发展到能忽略这些损耗的程度时,就是无线供电普及的时候。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经纬中国万浩基:融资能力是创业公司取胜的关键

经纬中国万浩基:融资能力是创业公司取胜的关键

  口述|经纬中国合伙人 万浩基

现在早期投资特别活跃,因为当你投到一个好的公司,投资越早,之后赚到的倍数就越高。比如经纬参与投资的陌陌,在项目里能赚到的钱远比后轮投资者要高。所以本来没做早期投资的公司也开始投资早期了。GGV(纪源资本)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以前它专门投资B轮和C轮,现在也投了很多A轮公司。

我们再往后面看一看,一些对冲基金,比如美国的那些土豪,它们本来做C轮、D轮或者是上市之后的投资,现在也提早投进来了。所以从数量来看,早期的项目比之前增加了很多。

拿到C轮、D轮的企业数量减少了,但是另一方面,C轮、D轮融到的金额比以前大了很多,估值也高了很多,这是因为大家都在扎堆。这种情况在中国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这和退出的天花板在提高有关系。几年前大家都觉得做到10亿美元估值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现在很多公司到了10亿、30亿、50亿美元的估值都还没上市。退出的渠道也多了,5年前上市是唯一的退出渠道,现在并购也是一种退出方式。两年前国内上市公司都以买手游公司为主。未来很多互联网公司也会愿意以非常高的价格去收购创业公司,只要它们能成为其“故事”的一部分。

总体上,我觉得市场比以前健康了很多。当然,在这中间肯定会有人输钱,什么时候会出现输钱的情况呢?如果海外资本市场不能支撑很高估值的退出,这些新一轮的贵项目回归到正常回报率的话,投资者就没那么积极再投这么多钱了。

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在今年发生,因为总体上股票市场最好的那两年时间已经过去了,美国科技类公司那种海阔天空IPO的好时间已经过去了。以前每年新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还能增长50%,现在很难了。2014年,阿里股价从高点120美元跌到80美元,360股价从110美元掉到40美元,这说明海外股票市场已经在调整了,而且时间超过半年了。这会慢慢影响到还没有上市的公司的融资计划。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无论是在哪一个垂直领域里,很难出现多于三家以上非常厉害的公司,比如今天的打车软件领域、五年前的视频领域。作为投资者,不管投哪一轮,其实大家都在找NO.1或者NO.2的公司。

对于同等都是执行力非常强的公司,融资能力会变得很重要,有时候甚至可能是决胜关键点之一。在一些领域,比如O2O,需要通过补贴等手段迅速扩大市场,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好公司的融资能力强,并且资金的利用效率也非常高,它们明白为什么要砸钱做市场,钱砸完可以把市场份额做到多少,并且停止补贴后还可以持续留住用户――这样的公司很容易强者恒强。

2014年大部分靠谱的公司的估值都比以往要高,这带来的好处是创业者有足够多的钱去试错。如果有些人仍然不成功,那是他们自己能力的问题。也有一些人就是因为多融了一些钱,多了一两次试错的机会,最后就成功了。

此外,一些可能需要五年才能实现的计划,在充分资金的推动下两年就实现了。打车软件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没有融到这么多钱,打车软件的成功很可能是2015年或者2020年的事情。融更多的钱其实是在缩短创业的时间段。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人去创业,需要更多的人去创造新玩法、新东西去改变世界。如果有更多的人支持,他们会有更高的成功率。即使是一个普通用户,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好福利。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360酷派手机(手机app)高管团队详解公司策略:周鸿t再战雷军

360酷派手机(手机app)高管团队详解公司策略:周鸿t再战雷军
  在4.09亿美元注资酷派96天之后,360与酷派合资公司管理团队于3月19日首次面向媒体亮相。

《壹观察》(自媒体公众号:guancha01)获悉,合资公司高管构架与分工已经明确:酷派董事长郭德英为合资公司董事长,但不会过多主管具体业务。周鸿t为合资公司CEO,主管公司日常运营。,酷派常务副总裁李旺将主管合资公司供应链、生产等模块;360副总裁潘志勇主管合资公司市场、销售等模块;酷派移动互联网及电商总裁祝芳浩主管新合资公司产品研发、软件体验等模块。

360酷派手机(手机app)高管团队详解公司策略:周鸿t再战雷军
  李旺对《壹观察》表示,酷派与360双方都将淡化合资公司概念,公司定位为硬件与软件结合的创业团队,股东双方都明确表示将最大程度支持合资公司发展,目前仍在努力招募各类人才以完善新团队。

  360 OS将基于酷派cool UI

360官方近日在微博上放出一张360 OS宣传图片,代号AK47,并称“这可能是比MIUI更适合小米的OS”,挑衅意味明显,周鸿t转发此微博称:“新手机品牌暂时保密,前辈有小米,我们有步枪,所以代号AK47”,挑衅意味非常明显。360副总裁潘志勇对此表示:AK47只是合资公司新产品的一个代号,延续了360特供机时代第一款产品的名称,但新产品具体命名还要等新品牌公布之后的市场规划。

李旺称,合资公司肯定会推出新OS,并不是从零开始做,底层是基于目前酷派的cool UI,同时会结合更多360与酷派两家公司的优势,“除了安全还将有更多特色”。李旺认为:过去几年的市场和历史已经证明,没有硬件作为支撑的OS是肯定不会成功的,之前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独立OS尝试,目前看到大都结束了。同时,国产硬件企业单做OS也没有太大机会。而现在市场是一个“硬软结合”的时代,因此还将创造很多机会。互联网巨头进入硬件行业是必然选择,未来还会出现更多互联网巨头和硬件企业的结合。

  合资公司新品配置不低于2GB RAM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成立一年多年的酷派大神,还是将要成立的新品牌,在宣传上目标竞品都一致对准了小米。李旺对此表示:竞争对手(小米)作为“先富起来的人”,正在做各种扩张和规模化,目标已经不再专注,产品也不再极致。相比竞争对手(小米),合资公司应该更加专注,核心是围绕智能手机或者是互联网手机打造好用好体验和产品体系。

在360与酷派合资公司高管团队亮相之前,酷派发布了“大神F1极速版”新品手机,配置高通MSM8916四核处理器、5英寸720P屏幕,800万像素前置+5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2GB RAM+8GB ROM,内置了cool UI5.7版本,支持TD-LTE/TD-SCDMA/GSM三种网络制式和双卡功能,售价699元,并声称要“碾压红米”。

李旺对此表示,酷派与360合资公司推出的产品“不做5英寸以下的产品,不做低于2GB RAM的新品”,李旺声称:目标不仅仅做性价比高的产品,还要定义“国产手机旗舰产品新标杆”。

  否认与格力合作:董阿姨做手机勇气可嘉

有意思的是,在酷派与360合资公司高管团队亮相的前一天,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山大学的讲演中曝光了格力手机,之前董明珠已声称“格力手机功能齐全,可以用三年不换”,业内曾有分析人士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阴谋论,推断“格力手机将于360合作”。不过酷派与360合资公司管理团队对此进行了明确否认。

李旺对《壹观察》透露:格力手机其实是OEM代工产品,而智能手机是一个系统工程。“叔叔阿姨进入手机企业,目标是得到移动互联网入口,但世界上靠讲故事生存不符合商业逻辑”。李旺评论称:“董阿姨做手机,态度勇气可嘉”。

  周鸿t与雷军:旧仇未了再结新怨

随着360与酷派新合资公司高管构架与分工明确,周鸿t近期也频频在微博上为合资公司摇旗呐喊。今年春节后,周鸿t曾率领360手机团队人员入驻深圳,并给在场员工“打鸡血”称:“跟着我老周干有肉吃,如果几年以后大家还租房住,那就是我的耻辱!”周鸿t还讲述了其360“海豹突击队计划”,声称“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手机”,讲演图片背景为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图像。

对于周鸿t在合资公司中的作用与定位,李旺称周鸿t是“中国互联网大佬中最懂产品、最有激情的产品经理”。潘志勇则描述为“重要的品牌代表和企业形象代言人”,是合资公司“看方向”的领导者。而祝芳浩则表示周鸿t是“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对用户的理解非常关键,有利于帮助合资公司更加贴近用户进行产品设计和社交媒体传播”。

《壹观察》分析认为,在小米成立近5年的时间中,在品牌和公关层面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周鸿t在2012年为了推广“360特供机”而对雷军和小米的密集“开炮”。“360特供机”虽然最后因合作伙伴等诸多问题失败,但周鸿t却与雷军深度结怨,并在业内留下了“红衣大炮”的江湖名号。随着周鸿t调动在4.09亿美元注资酷派,360在2015年将重回手机市场舞台,周鸿t与雷军之间的战争必将延续并扩大至智能生态领域。然而雷军已不再是当年手机行业的新兵,小米也已成长为全球第五大手机企业(IDC 2014年四季度数据)。依然将“炮口”对准小米的周鸿t,此次还能顺利借势吗?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董明珠做手机被指太任性:专家称机会不多

前天(18日),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山大学的一场论坛上突然秀出了“格力”牌手机,引发一片惊愕。昨天,格力股价开盘涨幅一度超过5%,随后逐步回落,全天收涨1.64%。对于格力要做手机,有业内专家认为这是董明珠的任性之举,在手机行业,新品牌的机会已经不多。

  事件董明珠秀格力手机

在前天论坛的演讲环节,董明珠话锋一转谈到手机,突然让秘书把手机拿过来,然后对台下的观众说,“透露一下,格力的手机已经出来了,我也已经在用了”。从现场的图片可以看出,董明珠秀的格力手机是一款大屏幕手机,银色后盖,在后盖上刻着“GREE”字样。董明珠在现场未透露格力手机的任何细节,当有媒体追问是否找人代工、何时上市、定价多少时,董明珠只是笑而不语。

昨天,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格力方面时,对方称关于格力手机现在没有任何信息可以透露。格力方面一位人士私下表示,对于董明珠突然秀出格力手机,大家都感到很意外,公司里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格力已经做了手机产品。不过有消息称在今年稍早前的格力经销商内部会议上,格力高层已经明确了要做手机,并且要在今年推向市场。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明珠曾到访360总部,引发了外界关于双方可能在手机以及智能家居方面进行合作的猜测。同样在两会期间,格力方面曾计划要发布一个“重磅消息”,不过后来觉得时机不合适取消了该消息的发布。这些都让外界认为格力手机亮相其实已经酝酿许久。

  分析

  手机行业新品牌机会已不多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从完善产品线布局的角度看,格力制造手机无可厚非,依靠其以前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格力手机取得一定的销售量也是可能的,但是格力想进入手机市场的一线阵营几乎没有可能。

“手机市场看似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做,但新品牌的机会其实已经不多,在过去的五年里,新的手机品牌能够进入中国市场主流行列的也只有小米一家而已。”王艳辉说。

也有市场分析认为格力推出手机,可能会和其空调功能进行绑定,并将此作为进入已经大热的智能家居市场的入口。对此,王艳辉认为,智能家居会是今后手机的一个重要功能方向,但是并不是消费者选择购买手机的理由,很少有人会因为想获得智能家居入口而购买一部手机,尤其是一个新的品牌,相反,适合做入口的还是那些已经有了相当市场占有率的老品牌。另外,格力作为家电厂商,想把手机和空调的功能做捆绑,可能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如果格力空调只能和格力手机捆绑,那很多消费者可能会因此放弃购买格力空调;反之,如果其他手机也能和格力空调捆绑,那格力有什么必要自己做手机呢?

  似乎有违格力专业化战略

对于格力进军手机行业的原因,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分析到,去年年底小米联合了格力的老对手美的,双方将在智能家居产业链协同发展,这对董明珠来说是个刺激。另外,格力提出了每年200亿元的营收增长目标,这对于一家年营收已达1000亿元的企业来说非常难,加上格力在主营的空调领域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只能走多元化道路,靠小家电、手机等品类来支撑200亿元的增长目标。

刘步尘还认为,格力做手机也可能是在跟雷军赌气。2013年,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上,雷军向董明珠发起赌约称,五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若超过格力,请董明珠给他一块钱。董明珠则称,“一块钱不要再提,要赌就赌10个亿”。自此,董明珠与雷军之间隔空交锋不断。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董明珠就媒体“你做不做手机”一事表态,“做手机分分钟的事”,并且暗示可以灭掉小米,“格力有6个研究院,电器的很多功能与手机密切相关,要是我做手机,我就让消费者三年不换手机”。

刘步尘认为,格力做手机很大程度上是董明珠个人的任性之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不符合格力以及董明珠一贯提倡的专业化战略,之前董明珠多次表示格力专注做空调,不会多元化,而现在做手机明显与之相违背。格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缘于其坚持专业化,在空调领域拥有核心的技术,但是冒进手机领域,格力并不具备手机的核心技术,搞得不好很有可能砸掉格力空调这么多年积累的口碑。=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去年的7月10日,AppStore度过了自己6岁的生日。一个月前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蒂姆・库克刚刚宣布了一项惊人的数据,AppStore上线至今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20万。庞大的应用数量也让”僵尸应用”在全部应用中的占比逐步攀升。到了2015年1月份,这一比例已经达到83%。这意味着在AppStore不改变”被发现”规则的前提下,新应用抛头露面的机会将十分渺茫。

App已死?这样的疑虑开始困扰创业者和应用开发者。与此同时,各大平台的应用增长速度却依然居高不下,2014年底,安卓平台应用数量达到143万,首度超过IOS,而2014年全球移动应用的使用量较之往年也增长了七成。这或许可以说明基于App产品创业环境愈发艰难,但App这一产品形态本身依然保持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

  应用数量猛增源于开发门槛的降低

早在三年前,全球第一百万个移动应用诞生之时,国内某家媒体就曾探讨过导致App数量高速增长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开发应用门槛的降低。根据统计,开发应用数量少于10个的开发者占到了总开发者的80%以上。这80%中的一部分为个人开发者,一部分则是通过提供创意并将编程任务外包给剩下的20%中某些人完成应用的开发,而新应用的所有权则归自己。”人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这在移动互联网早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个时候想开发一款移动应用意味着首先要通过运营商放行,还要与硬件和质保问题做斗争。

如今,移动应用开发门槛已经降到几乎为零,这要归功于众多自助生成App平台的出现。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App自助”或者”App生成”,结果中出现众多自助生成App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用户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制作出一款App,并发布至各大主流应用市场。这些平台不仅针对社交、媒体、电商等类型为不同需求开发者提供了不同的模板选择,而且还在每个类型的App中提供了众多风格不同的样式,用户只要填写应用名称、介绍等必要信息便可直接生成一个App以及独立的后台管理系统,在后台用户可以进行内容管理、广告管理、发布商品等操作,整个制作流程不足5分钟。

“零门槛”对于移动应用数量的增长助推作用可以用”可怕”形容,有数据统计IOS和安卓两大平台应用数量加起来在300万左右,其中通过App自助生成软件生成的就占到30%左右,当然这些应用中的大多数应用使用率都很低,甚至有些应用从诞生就被弃之不用。开发门槛的降低在促使移动应用增速提高的同时,也拉大了僵尸应用的占比。

  App没有死,只是创业环境愈发艰难

对于以App为产品形态的创业项目而言,开发成本、推广成本以及用户获取成本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同类创业项目的不断涌现和互联网巨头的涉足也让创业团队的生存机会几乎被挤占殆尽。与此同时,诸如微信这样的超级应用不断延展产品线,也让App这一产品形态的前景开始遭到质疑,悲观者甚至发出”App已死”的哀鸣,持此论调者众多,但其论据却大多站不住脚,充其量只能证明App创业环境愈发艰难。

驳斥此种论调的一个有力事实论据在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人们手机屏幕的仍然是各式各样的App,尚没有一个新的产品形态能够取而代之。有人说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正逐渐代替App的位置,因为对于企业和商家而言,微信面向认证账号不断开放的服务接口以及庞大的用户群体足以满足其商业化的需求。不过别忘了,微信这个超级App本身形态就是App。也有观点称用户经常使用的应用集中在几个必需的App上,因为日常社交、购物、出行等需求完全可以通过这些App集中解决,不需要再安装其他应用,因此得出新应用机会渺茫的结论,对此我不敢苟同。用户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够在用户手机中留存的下来的应用必然满足了用户某些刚需,这是产品能否获得用户认可的问题,并不是App产品形态的问题,也不能证明App的过时或者说衰落。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H5技术的发展,使得H5页面在产品体验上已经无限逼近于独立App,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基于H5技术的轻应用,将众多应用以H5页面形式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当然大多数该类产品的形态仍然是App。又或者是百度直达号的做法,将商家、企业、本地生活服务商以H5页面形式进行整合,并通过移动端检索让用户快速直接地对接所需服务。这种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讲固然是个好的推广渠道,但问题在于过分依赖大平台提供的流量支持,很难说将重蹈PC时代竞价排名机制的覆辙。同时创业者对产品缺乏足够的把控力,限于各种规则且疲于应对突发的平台政策调整。相信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在这方面感受颇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PC时代尝到甜头的站长宁愿投入大量金钱打造独立的App也不愿使用微社区等产品,因为用户攥不到自己手里,缺乏安全感。

  抢救濒死App关键在于盈利模式

应用市场中免费应用的数量占到了大多数,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开发者而言,想通过App本身的安装量赚取分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国内用户没有为App付费的习惯。当这条路走不通时,所有的开发者都在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因为无论从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还是产品的长远发展来看,盈利模式都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功能较单一的工具类App,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通常被投资界视为侏儒项目。

那么该如何为自己的App找到一条合理且持久的盈利渠道呢?很显然,PC时代靠流量直接变现的模式在移动时代已经行不通了,因为移动广告无论在形式还是规模上都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单纯通过点击量投放广告盈利远远无法保证开发者的收益。特别是对于天然不具备盈利点的工具类应用,空有流量却无法变现,往往死于探索商业模式的路上,或者被巨头收购,这是最好不过的下场。有没有一种可能将众多商家(广告主)、App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广告分成的方式实现商家、App所有者、用户的三方受益,既保证商家的广告投放效果,又保证App的收益,同时又能吸引用户呢?

这当然是有可能的,由于移动广告的糟糕体验,许多应用都在尝试用给用户带来收益的方式保证广告主和平台的利益。比如用户在某些新闻客户端中点击广告可以获得金币,有些锁屏应用甚至直接与用户进行现金分成,也有些平台整合众多商家和App开发者资源,将商家广告投放至各个App内,开发者再以收益诱惑带动用户的点击,点击量的增加同时保证了App所有者和商家的利益,可谓三方受益。这对大量缺乏变现能力的移动应用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盈利模式。

前不久日历应用Sunrise以1亿美元卖身微软,一度引发人们对缺乏盈利模式的移动应用命运的唏嘘,虽然说被巨头收购也是证明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想必大多数开发者的初衷并非如此。对于那些怀着理想主义仍然挣扎在死亡边缘的App项目而言,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便在于尽早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苹果(ios app开发)中国成长史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苹果(ios app开发)中国成长史

苹果公司已经将大中华区(包括大陆、香港以及台湾)视为其主要增长中心。为了了解苹果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专注于苹果新闻的网站AppleInsider派出记者,先后探访香港、台湾以及广东省,并在这些地方每处停留一周时间深入观察。以下就是外媒记者在深圳的见闻:

深圳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边缘,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它与其南部相邻的香港仅一水之隔,那里生活着至少1200万人口。可是,与香港不同,深圳原来只是一个安宁的渔村。直到1979年,这里成为中国探索市场主导经济的前沿。它被定为“经济特区”之一,向外国投资开放,允许国际和本地公司自由贸易和投资。

深圳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仅为15%,比香港的17%和其他地方的33%都低。与之相比,美国的企业所得税通常为34%到35%,但多数大公司缴纳的平均有效税率仅为12.5%。苹果宣称,其在美国缴纳的有效税率为26%以上,而谷歌(微博)和微软分别为15.7%和19%,三星仅为12%。

自从中国实行更为务实和开放的经济政策后,深圳迅速从小渔村变成现代化大城市。这里充满了活力,外国投资达到数十亿美元。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深圳地域不算太大,但其绝对够现代化。经过过去数十年的规划和建设,这里拥有巨大的公园、城市绿化带、密集的商业区以及地铁网络。它是专为快速增长设计的,整座城市不仅拥有宽阔的车道,还有专门的公交车道、自行车道、行人隧道以及立交桥等。

地铁发展见证“中国硅谷”成长

深圳奇迹般的增长速度可通过其地铁系统的发展反射出来。这里到1999年才开始建造地铁,首条地铁线10年前才开始投入运营。但是今天,深圳已经有130多个地铁站,地铁里程超过160公里。到2030年,深圳地铁长度预计可达719公里,可将整座城市连通起来,甚至与香港接通。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苹果(ios app开发)中国成长史

由于这些地铁系统都是全新的,因此地铁站非常干净,给人一种现代化的感觉。有像电梯一样的门,可预防任何人进入轨道发生危险;每个地铁站都有卫生间,许多站点有X光机扫描乘客背包和行李,确保安全。它们非常高效地运行,几乎没有任何不便的感觉。

与之相比,旧金山5年前开始建造2.7公里长的中央地铁工程,预计仅增加4个车站。但其依然没有任何联通北滩初始段地铁的计划,更不用说未来扩展计划。但是这项工程有望于2019年向唐人街提供服务。到目前为止,这项地铁工程的预算已经超过15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地铁工程之一。此外,旧金山现在只有8.8公里长地铁,而且还不太可靠,拥挤不堪,经常因有人跳过轨道而导致列车延时,且所有地铁站中的卫生间都已关闭。结果导致许多电梯无法工作,因为被人类排泄物堵塞。

到2020年,中国政府计划斥资130亿美元,将深圳地铁再延长160公里,新增102个新车站。这意味着,随着人类出行更快更便捷,深圳的增长和商业活动将继续加速。而在美国多数创新、富有以及成功的商业区中,大多数上班族每天都要坐在车上浪费大量时间。

苹果与深圳制造业

外国资本涌入深圳,加上充足的劳动力和中国政府对基础建设的大力支持,深圳迅速成为制造中心。2001年时,苹果在制造笔记本和iPod时,除了台湾鸿海集团,几乎没有多余的选择。从1988年开始,鸿海就开始在深圳特区成立富士康科技集团。为了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硅芯片生产商,英特尔也将主板业务交给富士康。此外,包括黑莓、思科惠普戴尔、摩托罗拉、诺基亚,甚至日本的索尼、任天堂、东芝以及台湾的宏等大公司,也都将制造合同交给富士康。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苹果(ios app开发)中国成长史

这不是劳动力廉价的问题,而是经过30多年的大规模投资,深圳已经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可以支持大规模制造活动,这些都是美国无法复制的。在中国大量建造公路、地铁、高速公路以及大片商业区的同时,美国却受阻于维护现有基础设施,并出于政治意愿而取消公共运输项目。

2013年,谷歌旗下摩托罗拉移动宣布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美国本土组装Moto X智能手机。但即使生产的数量有限,而且在谷歌资本力量的全力支持下,这个计划依然以失败告终,损失达数十亿美元。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摩托罗拉移动最终又被中国企业收购。

苹果近来强调称,它们将利用美国本土资源制造各种零部件,包括在肯塔基州建造显示器贴膜、在德克萨斯州生产处理器,其他本土供应商为其提供各种零部件等。苹果还利用国内工厂建造数量有限的Mac Pro,并继续在加州组装定制的Mac。此外,苹果还在亚利桑那州资助建立蓝宝石工厂,但最后失败,改为数据中心。可是,美国本土依然无法大规模生产iPhone和iPad,因为美国缺少大量可用的熟练装配工人和工业工程师,也没有支持建造庞大零部件供应链的基础设施。

苹果的WAPI大战

在中国制造产品远比出售产品更容易。2007年苹果开始生产iPhone时,曾与包括中国移动(微博)在内的国有运营商谈判,但因为中方拒绝苹果提出的营收共享、要求控制应用等问题,双方数年未能达成合作协议。2008年夏季,苹果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店,但却没有iPhone出售。

11月份,中国联通同意开始代售3G版本的iPhone,但不支持WiFi功能。2004年以来,中国因安全因素禁止使用标准的802.11 WiFi,同时推出WAPI无线标准,此举将可帮助中国控制国内新兴市场,同时无需向西方知识产权所有者支付专利费。

要想在中国出售使用WAPI式无线网络的产品,苹果需要在中国本土制造商中挑选合作伙伴,因为西方公司不被允许看到无线网络规格的细节。这令WAPI成为一种强制技术,可有效地限制贸易,迫使外国人在中国制造产品,增强本国出口能力。与此同时,这一举措也可为国内新兴科技产业增加优势。

但是苹果向中国联通提供的正版iPhone不支持WiFi或WAPI标准。短时间内,这似乎是一种失败战略,苹果的产品销量不是很好。可是,富有的中国民众对iPhone的需求促使通过香港的“灰市”异常繁荣。这些正版iPhone不仅支持WiFi功能,而且绕过了征税环节。再加上苹果iSO操作系统拒绝接受WAPI作为WiFi的平行标准,促使中国放弃其WAPI单一标准政策。当时,恰好是苹果发布iPad之时。

苹果最终获得许可,可以出售支持WAPI和WiFi的iPhone。此举让苹果在中国的营收迅速增加,iPhone销量从每年数千部增至200多万部。

苹果在中国狂开店

在iPhone诞生四年后,苹果在中国已经建立11家店,开始出售iPhone 5。

2010年7月份,苹果第二家店在中国开业,这家浦东上海旗舰店拥有独特的玻璃杯式入口。9月份,苹果开始在中国出售支持标准WiFi的iPad。2011年9月份,苹果在上海的第二家店开业,同时也在香港开设第一家店。这家店距离苹果在深圳的手机和iPad主产地仅有1500公里远。

2012年初,苹果与中国联通的三年独家代理协议到期,苹果与中国电信(微博)也成为合作伙伴。像美国的Verizon一样,中国电信使用CDMA网络。为此,苹果于2011年初与Verizon合作推出CDMA iPhone 4,随后又于当年10月份与Verizon和Sprint联手推出iPhone 4S。2012年初,第一种使用视网膜屏的iPhone开始在中国出售。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苹果(ios app开发)中国成长史

2012年冬,苹果开始在大中国区闪电式增加零售店,包括香港增加2家、北京增加1家,深圳的第一家店以及成都第一家店。这些零售店都在中国2013年春节期间开业。短时间内连开5家旗舰店,包括在两座新城市设店,此举特别值得关注,因为苹果解雇了刚刚就任7个月的零售主管约翰・布劳伊特(John Browett)。在此之前,苹果零售零售业务曾自主运行一年多而没有主管掌舵。

安吉拉・阿伦德茨(Angela Ahrendts)重返中国,帮助苹果店加速设立。在iPhone 5c和iPhone 5s推出后,苹果在大中华区又新开了两家店,包括上海第四家店和北京第四家店,都是趁2014年春节期间开业的。此时,苹果零售业务依然没有指派任何主管。毫无疑问,当苹果于2013年末挖来巴宝莉CEO阿伦德茨时,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感到激动万分。

阿伦德茨于2014年春接管苹果零售业务,并于去年夏天主持两家中国新店的开业仪式,包括重庆第一家店和上海附近无锡第一家店。仅上个季度,苹果就在中国开了六家零售店,包括郑州第一家店、杭州第一家店、重庆第二和第三家店、天津第一家店以及沈阳第一家店。这些活动促使苹果于2015年春节时在中国又开业了20家店。

深圳与苹果店

深圳苹果专卖店位于益田假日广场附近。即使我在专卖店关门前几分钟到达那里,店中和广场上依然挤满了人。我首次访问这里是希望能为自己的手机配上当地的SIM卡。与香港苹果专卖店不同,那里可以卖给我很便宜的SIM卡,可为我的iPhone 6提供当地电话服务和一周无限数据服务。而深圳苹果店要求我必须到当地运营商那里买SIM卡。在中国购买SIM卡时,你必须出示护照证件。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苹果(ios app开发)中国成长史

深圳与我想象中的中国城市有很大不同,我觉得这里更像圣迭戈,靠近海岸,气候温和,没有严重的污染问题。深圳之所以给我不像中国城市的其他原因还包括,这里堪称“熔炉”,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外国人,尽管这里不是美国或英国,但看起来没什么两样。鉴于深圳的急速发展只有短短30年,很多建筑都是苹果2007年推出iPhone以后兴建的,因此很难界定哪些人属于“当地人”。

我开始怀疑很多有关深圳的负面报道,包括谴责苹果在深圳奴役未成年人制造各种产品,而当地人却买不起这些东西。可实际上,几乎乘坐地铁的每个人几乎都持有一部智能手机,拥有iPhone 6的人比例十分庞大。(风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特斯拉发布汽车软件更新 并称下一版本更精彩

特斯拉发布汽车软件更新 并称下一版本更精彩
  3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特斯拉(Tesla)周四为旗下Model S系列汽车发布软件更新。更新主要包含了里程保证和行程规划两项此前提到的新功能。公司预计此次更新会在未来10日内陆续以over-the-air的方式完成。

里程保证是一项可以根据风速、上下坡情况以及其他路面情况精确计算出汽车当前电量还能行驶多远的新功能。通过该功能,Model S车主能够在导航仪中及时地看到最近的充电桩位置。

行程规划除了指引驾驶者如何前往目的地外,还增加了中途停靠充电的预测计算,以避免出现因连续驾驶而导致电量过低,但同时又找不到充电桩的尴尬情况。

特斯拉预计,此次更新会在未来十日年陆续通过over-the-air的方式完成。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供应链的造富神话一飞冲天或瞬间陨落

3月18日,蓝思科技登陆创业板,毫无悬念地连续涨停,让该公司女掌门人周群飞也有望在3月底超越碧桂园的杨惠妍跃居“中国女首富”;就在同一天,金龙机电股价飙至40 .25元的历史新高,是两年前同期的3倍,同样令其实际控制人金绍平身家翻番。

巧合的是,这两家公司都有一个闪亮的“光环”――― 苹果供应商。而这样的光环,也同样笼罩在凭借富士康成为台湾前首富的郭台铭身上。事实上,随着苹果的崛起,围绕在苹果周边的产业链也在一刻不停地创造着造富奇迹。在2012年iPhone5面市之际,内地16家A股苹果供应商当年收入同比平均涨幅25%,而三年后的applewatch又带来新的“苹果系”造富神话。

对于众多厂商,“苹果供应商”几乎是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但不容否认,也有可能带来瞬间陨落的风险。iPhone5带来触控屏革命,老牌触控屏厂商胜华科技黯然破产;iP hone6没有带来传说中的“蓝宝石革命”,新锐G TA T则如流星般幻灭。技术创新有时候就像一块平衡板,总有人站在上面,但也总有人摔到地上。

  “苹果”背后的女人

蓝思科技有多强?招股说明书显示,2014年蓝思科技的营业收入为144.97亿元,是当年创业板“营收王”上海钢联的两倍;净利润11.8亿,亦是当年“利润王”大富科技的2倍;除此之外,蓝思科技的总资产、净资产、董事长薪酬也同样打破创业板纪录。

蓝思科技有多火?3月18日开盘后,蓝思科技顶格上涨43.54%,报33元,按交易所交易规定进入临时停牌,这时盘面还没出现买单,直到上午10:00复牌后才有交易,当天以涨幅44.02%的上限价33.12元,隔天再次以36.42元一字涨停。即使两个涨停,蓝思科技20 .84倍市盈率依然是创业板最低。如果蓝思科技能连续迎来8个涨停,市盈率也才30倍,远不及创业板80倍的平均市盈率,而到那时,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有望以420亿元身家超越碧桂园的杨惠妍成为新任女首富。

毋庸置疑,蓝思科技亮眼的成绩单则源于其“苹果供应商”的光环。招股说明书显示,蓝思科技主要面向手机、平板、笔记本生产视窗防护玻璃,2014年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47.44%。得益于这个手机与平板全球销量第一的客户,去年蓝思科技在两个市场防护玻璃出货量全球占比23 .37%,排名第一;而由于苹果机型相对高端单一,也降低了管理难度,其2014年毛利率达31%,高于同业上市公司15%的平均毛利率。

“苹果供应商”光环带来了销量、利润以及随之而来的荣耀,但亦带来了压力与风险。蓝思科技招股书中坦言:“如果未来苹果、三星大幅减少或停止向公司下达订单或降低视窗防护玻璃的采购价格,公司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不排除出现上市当年业绩波动、下滑、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可能。”

  “霸道总裁”爱或不爱很任性

实际上,这种风险已经在其他“苹果供应商”上出现过不止一次。

苹果一向以“创新”为标杆,每一代iPhone都会带来新的产品技术革命。2012年上市的iPhone5出于“防刮”目的采用了蓝宝石基板的镜头保护盖和蓝宝石材质的Home键,使这种“号称与钻石一样硬”的材料首次进入消费电子;2013年,苹果与蓝宝石供应商G T A T签订了5.78亿美元的供货协议则进一步带动“蓝宝石热”。

业界传言,iPhone6将有可能放弃前五代iPhone的康宁大猩猩玻璃,而转用蓝宝石屏幕―――这是个什么概念?不算苹果带来的跟风效应,光苹果屏幕的材质需求量就是当年蓝宝石产量的7倍!

然而,彼时G T A T甚至还无法实现蓝宝石量产,苹果将供货协议以贷款形式给G T A T注入资金,同时也加入了排他条款和交付周期等各种严苛要求。G T A T按照苹果要求扩充团队,生产熔炉,但无奈在次年iPhone上市前依然无法解决蓝宝石良品率这一关键问题,实现量产。

20 14年9月,传说中带蓝宝石屏幕的iPhone6/6s并没有出现,而2个月后,筋疲力尽的GT A T宣布破产,其在破产申告中指责苹果“多次更改蓝宝石的规格,我们花了9亿美元才让工厂运转起来,苹果提供的4.39亿美元贷款远远不够”。

而众多“蓝宝石”系的供应商亦不能幸免于难,比如说刚刚上市的蓝思科技,在去年5月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提到的54亿募资,其中18亿用途是投入“蓝宝石的生产及其智能终端”项目,而在今年3月的最终招股意向书中则把这个项目悄然去掉,受此投入影响,去年蓝思科技的毛利率同比下降8%。

“和苹果合作的供应链企业,基本话语权和主动权都掌握在苹果手中,一般是供应商有了新技术,得到苹果认可后才会采用。”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说,“一旦苹果采用其他新技术,订单基本就终结了,巨额资金被垫进去,大量的固定资产设备和工人面临闲置,而且很难找到这样大规模的厂家合作。”

与GT A T有相同遭遇的厂商还有很多。比如触摸屏厂商胜华科技,其凭借iPhone4及iPad的订单稳坐大小尺寸液晶面板销量世界第一宝座,在iPhone5到来前,胜华科技踌躇满志将产能扩大了4倍,但iPhone5最终放弃了触摸屏,选择了更薄的内嵌式屏幕,而被抛弃的胜华科技最终因难以消化巨大产能选择了破产。

  财富与代价:鸡蛋放同一篮子

“iPhone会比其他同类智能手机领先两年,这些对元器件的供应需要我们研发,并试产。”一位台湾苹果供应商曾对媒体表示,“初期既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且良品率很低,通常只有20%左右,如果能被苹果认可,良品率也就80%”。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厂商对“苹果供应商”的光环趋之若鹜。“一是苹果的要求虽然高,但让企业能够以领先市场的优势实现技术发展;二是苹果的采购量足够大,而且是一款产品,只要在一款产品上符合了苹果的要求,我们既有出货量上的目标实现,同时管理上更简单,更清晰。”上述供应商如是表示。

比如说摄像头厂商大立光电及玉晶光电,作为苹果供应商销量稳居全球前两位。但玉晶光电与大立光电同样的售价,却导致较低的良品率,这使得前者一直毛利不高,甚至亏本销售。财报显示,玉晶光电连续两年亏损,很大程度上就是苹果的低价订单。“但这时不能说亏损就不做苹果订单,而是加大研发去提高良品率,一旦良品率达到9成,后续赚钱的机会是源源不断的。”孙燕飚说,订单量和技术先进性是苹果的关键,这给了厂商一个“一飞冲天”的可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快快租车华南崛起,加速重点城市布局

广深京沪历来为商家重地,移动出行领域除了热门的专车以外,2014年还盛行一股P2P租车热潮,这种把车挂在平台出租的模式备受资本热捧,企业大都占据北京上海,而随着广深两地的互联网创业氛围日浓,总部位于广州的快快租车平台悄然崛起,自去年10月在广州上线运营后,近日宣布正式进入深圳、佛山。

从扩张的城市数量来看,快快租车与其他P2P租车品牌广撒网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其中是否另有种深意?在外来的PP租车和本土的宝驾租车已经抢占国内多个城市的情况下,快快租车的另类打法是否能突围而出。就此,记者采访了快快租车的CEO杨春晖女士。

立足华南,面向全国

快快租车进入深圳,是否意味着快快租车已经开始全面扩张的行动?区域市场扩张战略如何比拼其他同行在全国的快速布局?

杨春晖说,“快快租车的第一个目标是华南市场,每进入一个城市在业务量上都要做到数一数二,继而实现在整个华南片区的第一。”而在发展规划上,杨春晖则认为,“没有优劣之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已。对我们而言,这种方式最快,就好像你双手左右开弓夹菜未必比我专心用右手夹菜快。全国最终也是要铺开的,北京上海我们也已经有了一批会员。”

广东是全国租车氛围最活跃的省份,城市间的互动很强,如能抢占这一片市场,等同抢下不低的市场份额。春节过后,快快租车就迅速联手深圳各大社区,开展了强势的推广活动;同时,快快租车也在不断深化与汽车养护行业、保险行业的合作,更进一步为租客和车主提供优质的服务。

市场看好,把握机遇

目前,深圳市常驻人口早已逾千万,其中70%以上为非深圳户籍人口;而至2014年年底,深圳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台。大规模的外来和流动人口,以及较高的机动车保有量成为快快租车扩张深圳的有力基础。

2014年年底,深圳开始实施限牌政策,同时出台了《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关于高峰期间非本市核发动机车号牌载客汽车须按规定路线和区域行驶的通告》等一系列限行措施。2015年3月9日,深圳限牌后的首次小汽车增量指标摇号举行,约15万个个人申请者摇出4383个(包含电动车)个人小汽车指标,相当于每34个人中只有1人可获得小汽车增量指标。

快快租车华南崛起,加速重点城市布局
  用车的刚需和买车的限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用租车来解决出行代步问题。杨春晖对此也曾表示:“P2P租车模式的发展完全没有牌号的限制,资源有限,通过共享产生的价值就更大”。

租你所想,玩赚车生活

从快快租车的APP上可以看到,深圳区域已经上线了不少车辆。依然以A级和B级车为主,例如别克凯越、丰田卡罗拉、现代悦动等,这种类型的车辆,驾驶和租用人群是数量最大的。在主流车型之外,也不乏高端车型,例如雷克萨斯RX。

快快租车华南崛起,加速重点城市布局
  快快租车主张“玩赚车生活”,杨春晖说,“首先要赚钱,然后还要好玩,可以交朋友。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必须的,让人感觉赚到了,就证明做到位了。另外,我们发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业务,只要他们有了第一次,后面是欲罢不能,黏度更高,平台上线运营至今,车主重复放租比例和租客的回头率都很高。”

连锁租车格局已定,P2P租车尚在赛跑,快快租车已开始提速在重点城市和区域布局,在新进的城市,杨春晖表示深圳目前在车辆与会员发展的速度上都比广州更快。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