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供应链的造富神话一飞冲天或瞬间陨落

3月18日,蓝思科技登陆创业板,毫无悬念地连续涨停,让该公司女掌门人周群飞也有望在3月底超越碧桂园的杨惠妍跃居“中国女首富”;就在同一天,金龙机电股价飙至40 .25元的历史新高,是两年前同期的3倍,同样令其实际控制人金绍平身家翻番。

巧合的是,这两家公司都有一个闪亮的“光环”――― 苹果供应商。而这样的光环,也同样笼罩在凭借富士康成为台湾前首富的郭台铭身上。事实上,随着苹果的崛起,围绕在苹果周边的产业链也在一刻不停地创造着造富奇迹。在2012年iPhone5面市之际,内地16家A股苹果供应商当年收入同比平均涨幅25%,而三年后的applewatch又带来新的“苹果系”造富神话。

对于众多厂商,“苹果供应商”几乎是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但不容否认,也有可能带来瞬间陨落的风险。iPhone5带来触控屏革命,老牌触控屏厂商胜华科技黯然破产;iP hone6没有带来传说中的“蓝宝石革命”,新锐G TA T则如流星般幻灭。技术创新有时候就像一块平衡板,总有人站在上面,但也总有人摔到地上。

  “苹果”背后的女人

蓝思科技有多强?招股说明书显示,2014年蓝思科技的营业收入为144.97亿元,是当年创业板“营收王”上海钢联的两倍;净利润11.8亿,亦是当年“利润王”大富科技的2倍;除此之外,蓝思科技的总资产、净资产、董事长薪酬也同样打破创业板纪录。

蓝思科技有多火?3月18日开盘后,蓝思科技顶格上涨43.54%,报33元,按交易所交易规定进入临时停牌,这时盘面还没出现买单,直到上午10:00复牌后才有交易,当天以涨幅44.02%的上限价33.12元,隔天再次以36.42元一字涨停。即使两个涨停,蓝思科技20 .84倍市盈率依然是创业板最低。如果蓝思科技能连续迎来8个涨停,市盈率也才30倍,远不及创业板80倍的平均市盈率,而到那时,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有望以420亿元身家超越碧桂园的杨惠妍成为新任女首富。

毋庸置疑,蓝思科技亮眼的成绩单则源于其“苹果供应商”的光环。招股说明书显示,蓝思科技主要面向手机、平板、笔记本生产视窗防护玻璃,2014年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47.44%。得益于这个手机与平板全球销量第一的客户,去年蓝思科技在两个市场防护玻璃出货量全球占比23 .37%,排名第一;而由于苹果机型相对高端单一,也降低了管理难度,其2014年毛利率达31%,高于同业上市公司15%的平均毛利率。

“苹果供应商”光环带来了销量、利润以及随之而来的荣耀,但亦带来了压力与风险。蓝思科技招股书中坦言:“如果未来苹果、三星大幅减少或停止向公司下达订单或降低视窗防护玻璃的采购价格,公司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不排除出现上市当年业绩波动、下滑、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可能。”

  “霸道总裁”爱或不爱很任性

实际上,这种风险已经在其他“苹果供应商”上出现过不止一次。

苹果一向以“创新”为标杆,每一代iPhone都会带来新的产品技术革命。2012年上市的iPhone5出于“防刮”目的采用了蓝宝石基板的镜头保护盖和蓝宝石材质的Home键,使这种“号称与钻石一样硬”的材料首次进入消费电子;2013年,苹果与蓝宝石供应商G T A T签订了5.78亿美元的供货协议则进一步带动“蓝宝石热”。

业界传言,iPhone6将有可能放弃前五代iPhone的康宁大猩猩玻璃,而转用蓝宝石屏幕―――这是个什么概念?不算苹果带来的跟风效应,光苹果屏幕的材质需求量就是当年蓝宝石产量的7倍!

然而,彼时G T A T甚至还无法实现蓝宝石量产,苹果将供货协议以贷款形式给G T A T注入资金,同时也加入了排他条款和交付周期等各种严苛要求。G T A T按照苹果要求扩充团队,生产熔炉,但无奈在次年iPhone上市前依然无法解决蓝宝石良品率这一关键问题,实现量产。

20 14年9月,传说中带蓝宝石屏幕的iPhone6/6s并没有出现,而2个月后,筋疲力尽的GT A T宣布破产,其在破产申告中指责苹果“多次更改蓝宝石的规格,我们花了9亿美元才让工厂运转起来,苹果提供的4.39亿美元贷款远远不够”。

而众多“蓝宝石”系的供应商亦不能幸免于难,比如说刚刚上市的蓝思科技,在去年5月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提到的54亿募资,其中18亿用途是投入“蓝宝石的生产及其智能终端”项目,而在今年3月的最终招股意向书中则把这个项目悄然去掉,受此投入影响,去年蓝思科技的毛利率同比下降8%。

“和苹果合作的供应链企业,基本话语权和主动权都掌握在苹果手中,一般是供应商有了新技术,得到苹果认可后才会采用。”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说,“一旦苹果采用其他新技术,订单基本就终结了,巨额资金被垫进去,大量的固定资产设备和工人面临闲置,而且很难找到这样大规模的厂家合作。”

与GT A T有相同遭遇的厂商还有很多。比如触摸屏厂商胜华科技,其凭借iPhone4及iPad的订单稳坐大小尺寸液晶面板销量世界第一宝座,在iPhone5到来前,胜华科技踌躇满志将产能扩大了4倍,但iPhone5最终放弃了触摸屏,选择了更薄的内嵌式屏幕,而被抛弃的胜华科技最终因难以消化巨大产能选择了破产。

  财富与代价:鸡蛋放同一篮子

“iPhone会比其他同类智能手机领先两年,这些对元器件的供应需要我们研发,并试产。”一位台湾苹果供应商曾对媒体表示,“初期既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且良品率很低,通常只有20%左右,如果能被苹果认可,良品率也就80%”。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厂商对“苹果供应商”的光环趋之若鹜。“一是苹果的要求虽然高,但让企业能够以领先市场的优势实现技术发展;二是苹果的采购量足够大,而且是一款产品,只要在一款产品上符合了苹果的要求,我们既有出货量上的目标实现,同时管理上更简单,更清晰。”上述供应商如是表示。

比如说摄像头厂商大立光电及玉晶光电,作为苹果供应商销量稳居全球前两位。但玉晶光电与大立光电同样的售价,却导致较低的良品率,这使得前者一直毛利不高,甚至亏本销售。财报显示,玉晶光电连续两年亏损,很大程度上就是苹果的低价订单。“但这时不能说亏损就不做苹果订单,而是加大研发去提高良品率,一旦良品率达到9成,后续赚钱的机会是源源不断的。”孙燕飚说,订单量和技术先进性是苹果的关键,这给了厂商一个“一飞冲天”的可能。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快快租车华南崛起,加速重点城市布局

广深京沪历来为商家重地,移动出行领域除了热门的专车以外,2014年还盛行一股P2P租车热潮,这种把车挂在平台出租的模式备受资本热捧,企业大都占据北京上海,而随着广深两地的互联网创业氛围日浓,总部位于广州的快快租车平台悄然崛起,自去年10月在广州上线运营后,近日宣布正式进入深圳、佛山。

从扩张的城市数量来看,快快租车与其他P2P租车品牌广撒网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其中是否另有种深意?在外来的PP租车和本土的宝驾租车已经抢占国内多个城市的情况下,快快租车的另类打法是否能突围而出。就此,记者采访了快快租车的CEO杨春晖女士。

立足华南,面向全国

快快租车进入深圳,是否意味着快快租车已经开始全面扩张的行动?区域市场扩张战略如何比拼其他同行在全国的快速布局?

杨春晖说,“快快租车的第一个目标是华南市场,每进入一个城市在业务量上都要做到数一数二,继而实现在整个华南片区的第一。”而在发展规划上,杨春晖则认为,“没有优劣之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已。对我们而言,这种方式最快,就好像你双手左右开弓夹菜未必比我专心用右手夹菜快。全国最终也是要铺开的,北京上海我们也已经有了一批会员。”

广东是全国租车氛围最活跃的省份,城市间的互动很强,如能抢占这一片市场,等同抢下不低的市场份额。春节过后,快快租车就迅速联手深圳各大社区,开展了强势的推广活动;同时,快快租车也在不断深化与汽车养护行业、保险行业的合作,更进一步为租客和车主提供优质的服务。

市场看好,把握机遇

目前,深圳市常驻人口早已逾千万,其中70%以上为非深圳户籍人口;而至2014年年底,深圳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台。大规模的外来和流动人口,以及较高的机动车保有量成为快快租车扩张深圳的有力基础。

2014年年底,深圳开始实施限牌政策,同时出台了《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关于高峰期间非本市核发动机车号牌载客汽车须按规定路线和区域行驶的通告》等一系列限行措施。2015年3月9日,深圳限牌后的首次小汽车增量指标摇号举行,约15万个个人申请者摇出4383个(包含电动车)个人小汽车指标,相当于每34个人中只有1人可获得小汽车增量指标。

快快租车华南崛起,加速重点城市布局
  用车的刚需和买车的限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用租车来解决出行代步问题。杨春晖对此也曾表示:“P2P租车模式的发展完全没有牌号的限制,资源有限,通过共享产生的价值就更大”。

租你所想,玩赚车生活

从快快租车的APP上可以看到,深圳区域已经上线了不少车辆。依然以A级和B级车为主,例如别克凯越、丰田卡罗拉、现代悦动等,这种类型的车辆,驾驶和租用人群是数量最大的。在主流车型之外,也不乏高端车型,例如雷克萨斯RX。

快快租车华南崛起,加速重点城市布局
  快快租车主张“玩赚车生活”,杨春晖说,“首先要赚钱,然后还要好玩,可以交朋友。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必须的,让人感觉赚到了,就证明做到位了。另外,我们发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业务,只要他们有了第一次,后面是欲罢不能,黏度更高,平台上线运营至今,车主重复放租比例和租客的回头率都很高。”

连锁租车格局已定,P2P租车尚在赛跑,快快租车已开始提速在重点城市和区域布局,在新进的城市,杨春晖表示深圳目前在车辆与会员发展的速度上都比广州更快。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周航:Uber很强 但在中国不行

周航:Uber很强 但在中国不行

  易到与Uber即将合并?

滴滴快的合并后,易到用车一直处在尴尬的境地。然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在百度的斡旋下,易到与Uber经过数月的谈判,最快将于本周内签订合并协议。

在滴滴快的合并之前,滴滴和易到合并的消息一度沸沸扬扬,但周航在第一时间否认。据投行人士称,其实易到近3个月真正的谈判对象一直是Uber。

Uber在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发展远不及预期,一度遭遇水土不服。易到用车虽然早在2010年就推出专车业务,但是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滴滴快的专车业务上线,专车市场才开始如火如荼,但是主要以私家车接入模式运营的易到用车很快又遭遇了政策的尴尬,另辟蹊径先后成立了海易出行和易奇汽车。

就在春节前,《中国企业家》杂志独家专访了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虽然,当时周航一直强调易到和Uber的主张完全不同,Uber强调效率和速度,而易到更注重个性化的专属服务,但是周航也承认自己是一个非常冒进的人。

以下为周航口述节选:

我一直很反对Uber的做法,我跟Uber有过很多交流。他们来中国,我们也到硅谷去,双方互相开放很多的数据,互相聊聊你到底做的怎么样,你有多少车,你一天订单是多少,运营数据怎么样,就这些。

Uber挺厉害的,但在中国不行,在中国还差的太远。

我认为,整个出行市场就两类产品,一个叫Uber,以及Uber的同类。

现在市场上所有其他的产品都在抄Uber,地图、一键、快捷叫车、系统派车,这都是Uber的,这是Uber的战略,Uber提供的就是一个快捷的叫车工具。

我们的主张是不一样的,Uber的东西是一以贯之,它强调效率,强调快。就是傻瓜逻辑,用户最好打开App什么也不用干,一键就行,按一下我要的车就可以了,整个产品逻辑和整个公司的气质、文化,包括前端、后台都是一以贯之的。一个公司只要一以贯之就好办,最怕的是前后脱节。

Uber的动态定价系统做的很好,它通过数据来推算接下来的供给是怎么样,需求是怎么样,然后把价格进行动态的平衡。但是我不主张,我们是完全另外一套理论。

易到专车对“专”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其他家要做的是专业的车,设计一个高级出租车,比出租车更好的车,我们要做专属的车。因此我们才会有那么多的车型,鼓励用户挑车,我们基于这个逻辑创造的产品。

我们不主张系统派车,一定要用户自己选车,因为中国用户强调车辆的丰富性,不是一致性,车越多越好,车的品牌也越多越好。我们也不强调服务,不要求司机穿西装、戴白手套、见面鞠躬,我们只要求基本服务的规范化,鼓励用户、司机发挥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易到做好招行就好了,我们不做农行。招行的网点不是最多的,但用户的质量是最高的,大家在招行的服务评价是最有口碑的,农行的网点谁比得了。

07年第一代iphone出来的时候,硅谷著名的科技记者写的对它的10个吐槽,写的非常好,比如没有USB口,电池不可拆卸,他说的对吗,全对,但是为什么现在iphone如此成功,是因为把它的主张做到了极致。我的野心是要创造一个大的东西,前提得美,得新,再说大,不要不新不美去谈大。

从长远来看,从全球来看,易到的模式是更适合未来出行的模式。未来出现更多大量的非标准化的服务的时候,不是所有的服务都要求那么高的快捷性。当社交的专属性强的时候,效率不是最重要的。

易到作为互联网平台,已经伸出了新的两个帮手,一个是跟海尔合作做了海易出行,一个是跟奇瑞合作做了易奇,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以前,易到做的纯粹轻的互联网的连接性平台,把已有的车和用户需求做了一个连接。国家的政策要求说私家车不能通过任何方式来接入,那么只能由一个商业机构来提供车,实现最大的共享。

交通出行领域是一个值得去耕耘的大市场,海尔和易到来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定位,非常牛X的新业务战略,我把它定位为做移动出行服务的资源平台,在手机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形态,但是需要资源,谁来提供?有传统的最激进的P2P的方式,但整个社会不能发展那么快,也要分层次,自然有人做资源平台。

我们对海易的定位,就是做互联网出行服务的资源平台,把互联网和金融结合起来,怎么结合?一方面是移动才产生的,第二个合作的方式,海尔有金融资源,我们有用户资源,这是双方基于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的基础,有了结合点。第三,这是新的商业模式,过去整个汽车租赁有长租有短租,从原来面向企业的长租服务再到后来像神州连锁门店的自驾短租服务,现在有了新的服务出现。

传统的汽车金融只有两类用户,一类以汽车消费为出发点的汽车金融,汽车厂商为消费者提供信贷。还有一类是传统的以租车公司、出租车公司为主要客户的经营性租赁,现在在汽车消费和经营性租赁中间会出现全新的市场叫租购市场,就是个人购车是以盈利为目的。我们要在三年的时间里一共做到10万台的规模,超过神州。

易到既拥抱风投,又拥抱产业资本。第一,风险投资都是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对一个公司来说从长远来看是最昂贵的,债权融资短期来看会有财务成本,但是一种很聪明的安排。第二,易到的做法有创新性,不是直接引进产业资本来稀释股权,而是在易到轻的互联网平台之外,用合资的方式跟产业资本形成一个新的主体,资产持有都是由新的主体来做,易到平台本身继续保持一个互联网轻平台的定位。同样的道理,造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多不同的资源或资本介入,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把它放到另外一个主体,设立一个新的合资公司,就是易奇汽车,它会像一个创业公司一样独立融资。

目前专车市场的格局是,易到单独做了四年,滴滴和快的都是属于我们的copy者和跟随者,他们最近半年才进来跟易到竞争。

易到本身是做互联网轻的平台,现在正在往更轻的方向做,已经接入了代驾、试驾,接下来有搭车、公交,这是更轻的做法。在专车领域,由于有国家政策的限制我们就做更重,通过跟海尔合作把它做更重。

关于自营车,滴滴和快的也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怎么会有自营车。易到也不是跟私家车签合同,都是跟租赁公司签。

跟租赁公司的租赁车辆合作,易到也有谈过。他们太保守,不乐意。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合作起来费劲。他们的心态很矛盾,明知道挡也挡不住,必须要跟我们这样的平台公司合作,但是又心存侥幸,能挡就挡一下。现在政策帮助他们明白了,不管是北京的首汽、北汽,还是上海的大众,过去都不理我们,现在都愿意跟我们合作。

我给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讲过纽约模式。全世界出租车都腐朽,不光是中国,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全世界都有出租车车辆管制,车辆管制直接导致牌照价格都很高,纽约一张牌照也过百万美金,改不动,出租车都不够,纽约这么大的城市才2万多台出租车。后来在98年出台了一个法案,出现了一种新的车叫黑车,新的黑车是只能去做约租车,这部分车不做数量管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申请,定价也不管,全部放开。但是,唯一的管制是不能有特殊标识,不能刷成黄色,绝对不能扫街,如果扫街一次罚4万美金。相当于保护出租车原有的格局不变,所有的改革都在增量上做,市场形成了很好的平衡。

在中国,大家刚刚开始被专车启了蒙而已,给个券很兴奋的用一下而已,远远没有进入生活。未来还有百倍的增长空间。

现在由于补贴一下子刺激了用户,大量的用户涌进来,为什么出现那么大的泡沫,一方面是很多用户本来是价格敏感型用户,专车本来是高于出租车的定位,提供差异化服务新的产品,由于大量的发券,导致用户都来用。另外一方面,通过补贴的政策把大量的车吸引进来,随便跑一跑挣补贴都能挣好多钱。

如果是私家车,未来会形成两大困局,一方面,如果不发券用户就不来了,打车已经被证明过了,打车发券和不发券的时候差10倍,发券的时候一天高峰有500多万,不发券的时候跌到50万。第二,我们先不说私家车合不合法的问题,我们姑且鼓励他合法,本来这个生意的模式是大量兼职的人利用剩余的劳力或者碎片时间来提供一个共享服务,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价格被扭曲,短时间被补贴掩盖了,那以后进来的车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以糊口为目的,一旦没有足够多的订单,又没有补贴,那怎么办,可能就会变成最大的泡沫,当双向的红包都去掉以后,真的跟裸泳一样,海潮退去了,看谁在裸泳。

易到这个模式当然有它麻烦的地方,因为它是新的服务,过去四年没有像今年以来这么多的声音,就是因为易到一直也没有烧钱,也没有红包,没有强力的补贴和刺激,教育市场慢。但对于新服务,所有的用户都是抱着一个怀疑的态度,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益的刺激,我们不去评判它好还是不好,这是一种必然,或者这是一种合理的格局。

我们本质上定义我们的服务是一个社交化的服务。这个也涉及到一个新的观念,大家一说到管理就说到强管控,那是工业时代的事情,这不是互联网时代的逻辑,你把一个人像一个机器一样的管理起来,让他经常的标准化、规范化,不是这个时代应该有的气质,应该基于对人的尊重,人性善意的激发上来创造的,不是一定要拉个门。

其实我是一个非常冒进的人。只不过不像一般的中国企业那样,为了成功总要是去打仗。找到一个对标的对手去打仗,把它战胜了,这不是我喜欢的,整个易到也不是这种气质。在出行市场,也是大家各玩各的事,我们可能在某个时期汇聚在这里,我们想的事,未来的终局都不是一件事。互联网的变化非常的快,打来打去是永无宁日的一个战争,可能今天他是对手,明天又换了个对手。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业绩亮眼,腾讯要买出中国最大文化娱乐公司

业绩亮眼,腾讯要买出中国最大文化娱乐公司

  3月18日,腾讯公布2014年报,华丽丽秀出789亿营收和238亿净利润。

一如既往,腾讯在年报中披露了很多未来发展方向,结合腾讯年报和分析师会议,企鹅生态解读如下。

  1.大量采购内容,连接器也要自营内容。

2014年终报中,腾讯将对内容业务的投资放在各项战略首位。以微信、手Q连接器,通过自营+合作输出内容成为2015年重点发展方向,甚至连最赚钱的游戏业务都被囊括在“内容”这个大概念下。

在腾讯的布局中,内容业务包括:OMG(网络媒体事业群)的门户新闻、网络视频业务;SNG(社交网络事业群)的QQ音乐业务;IEG(互动娱乐事业群)的游戏、文学、动漫和影视业务。其中,高喊“泛娱乐”多年且老有钱、老有钱的互娱成为主力。

从架构上看,腾讯三个最大的事业群都有自己的内容业务,互相之间有配合也有PK,比如互娱的影视与OMG的视频、OMG的阅读与互娱的网络文学等,形成了不错的内部竞争机制。

内容来源方面,各项业务都对内容生产端有不同程度介入。比如新闻由腾讯门户采编;文学业务囊括内容生产、渠道输出、IP变现等多个环节;游戏业务则采用自研+渠道+发行的玩法;QQ音乐则更多作为渠道,并未特别深入到内容端。

但不管自营还是外部购买,其成本都不低,比如好声音投了2亿,华纳音乐投了5000万,以及对盛大文学的收购等等。内容采购和生产方面的成本,将是2015年拖累腾讯利润的重要因素。而除了游戏投入立竿见影外,其他内容业务似乎回报周期都比较长。

  2.腾讯将继续展开大规模投资并购,披露投资中信资本。

腾讯在财报中完整披露了2014年的投资并购金额数量,总计超过了400亿元,远超2013年。

除了对京东、点评、58等大公司的投资并购外,其余对小公司的投资被计入一项73.67亿元的“杂项”,可见腾讯虽然投了很多小公司,但钱还是主要花在投资大公司上。

对于这些小公司的投资方向,腾讯概括为O2O、日常生活资讯、手机游戏等互联网相关。

另外,在财报中,腾讯披露了一项对中信资本的投资,信息显示在2014年11约,腾讯收购中信资本23%的股份,总计花费16亿元。有趣的是,最新消息显示,中信资本手里还有0.8%的阿里股票。

  3.广告业务加码,应用宝进入商业化,利好微信自媒体。

腾讯广告业务在2014年做的不错,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OMG的视频广告;另一部分是SNG的广点通效果广告。两者都在腾讯财报中有不同程度体现。

企鹅生态多次提及,在腾讯连接器逻辑中,广告业务将承担腾讯流量的分发和变现,战略地位很重要。

在分析师会议中,刘炽平则指出广告业务不依赖于自主销售玩法,而是靠京东、58、点评等战略合作方来推广到具体商家。

刘炽平以点评和58举例:这两家公司覆盖百万级O2O商户,这使得腾讯广告平台需要打造一个生态,利用合作伙伴创造机会,壮大广告客户规模,所以腾讯无需建立太多线下销售网点。

有趣的是,刘炽平还重点谈到了订阅号(包括自媒体)与公众号广告的关系,他表示:公众号广告市场规模很大,腾讯希望在这方面挖掘更多收入,因此,腾讯希望让公众号生态(订阅号生态)变得更为活跃,同时要引入高质量的内容。

看样子,自媒体的大利好,也许很快了。

最后,就是腾讯广告业务开始触及腾讯剩下的几个富矿,一个是朋友圈,刘炽平表示用户对朋友圈广告反响不错、价值很高、要慢慢发展。

另一个是应用宝,应用宝今年要冲刺安卓市场第一,而此前应用宝负责人在接受企鹅生态采访时指出,应用宝要展开商业化运作。目前来看,广告接入是应用宝的重要变现方式之一。

  4.仍在推进的移动支付和O2O。

腾讯公布新数据:QQ钱包、微信支付绑卡数过亿,这个数字距离大家广泛对比的支付宝,仍有不小差距。

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是O2O,O2O相关也是腾讯年报中重点提及的投资方向。

腾讯高层表示:O2O仍将是腾讯优先发展的业务。另外,在微信之外,手机QQ的移动支付和O2O建设也被腾讯提上日程。

 5.微信海外拓展策略改变。

微信仍然是腾讯如今的旗舰,其月活用户在2014年同比增长40%,但也明显进入瓶颈期,用户增长重点逐渐由国内转向国外。

在2014年,腾讯投资超过1亿美金用于微信海外推广,但总体效果称不上很好。

在分析师会议中,刘炽平指出微信的海外市场拓展策略将发生转变:从广告轰炸转向内容输出。刘炽平表示,微信希望在海外专注开发相关应用和服务,打造不同与竞争对手的生态系统。

实际上,此前Pony马也公开表示过,在海外市场,IM类应用总体市场格局已定,Line、Kakao、WhatsApp等一旦占据市场主体地位,很难被颠覆。

由此来看,在海外市场寻求打造另外一套社交关系链是微信比较靠谱的玩法,在这方面,也许微信可以跟陌陌取取经。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放低身段推Win 10版刷机包,微软对小米是真爱?

放低身段推Win 10版刷机包,微软对小米是真爱?

  在3月18日于深圳举行的首届WinHEC大会(Windows硬件工程产业创新峰会)上,微软正式推出了适配于Win 10的小米手机4的刷机包,而通过小米官方的态度看,已经基本可以确定小米将正式以这样一种方式加入到微软Windows Phone阵营中去。

 微软更加放低了身姿

在去年HTC推出和M8除了系统以外再无差别的M8 for Windows Phone时,我们曾提到过微软为何会允许HTC推出一款几乎毫无改动的产品,因为坦白来说,这多少有点对微软不尊重。

而我们当时分析出来的结论是,一方面M8本身就非常优秀,无论是设计、做工还是硬件规格上,都够给Windows Phone阵营长“面子”;另一方面,微软也不好给厂商施加额外的压力,特别是在华为已经明确表示放弃Windows Phone,索尼、LG等合作伙伴又长期没有动静的情况下,认可这种换系统不换壳的做法,也是微软对有限合作厂商的一种让步。

那么现在适配小米4的Win 10版刷机包,则可以看做是微软更深层次的让步,因为这样一来,微软将不涉及硬件层面的主导权,甚至对于系统究竟是Win 10与否也不具有完整的控制权,但微软还是这么做了,而这也就意味着,微软已经比之前更加放低了姿态。

 小米成微软本土战略的急先锋

微软为何选中小米手机?首先一点,在于小米的市占率与增长潜力,目前小米已经是国产手机中占有率最高的厂商之一,而在去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较前年下跌了8.9%的前提下,小米却逆势上扬了一把,再算上品牌影响力和海外发展成果的话,则小米的气焰还要更盛。

而且,相比较家大业大的华为、联想,把手机业务当成第一主心骨,并且做移动生态做的最为出色的小米自然是Win 10在国内推广的不二之选。

此外,小米4,包括红米系列中有多数机型采用的是高通平台,对于Win 10的适配也更加容易。

而在今天的峰会上,微软接连带来了中英混合语音输入、粤语版Cortana以及黄页和智能拨号等等极富本土化特征的新功能,凸显了微软希望一改以往不重视本土化工作和拖沓的毛病,将其率先作为冲刺力量的愿望。但是,这只是Win 10自带的功能,微软还面临着生态上的遗留难题没有解决。

而给小米4推出了刷机包以后,就算放任小米折腾,如果能够把小米的一套服务整合进去,再加上雷军系的多数应用都搬到Win 10上的话,就能为Win 10生态上的不足带来足够的缓冲,甚至于受到小米的带动,一些本土应用会加速推出Win 10版也不是不可想象。这对微软来说,绝对是个稳赚的生意。

另外,小米的入场,也可能一改之前国产Windows Phone阵营一坛死水的状况,之前,微软曾经费尽心力拉来不少国产厂商作为合作伙伴,但最后华为撂摊子、联想一直没动静(直到今天才发布了一款Windows Phone)、海信在折腾了一场发布会后也没了消息,现在微软拉来了最能吸引仇恨的小米,又进一步放下了架子,相信会吸引不少厂商关注,进而参与到Win 10的适配中来。

  小米也同样需要微软

小米需要微软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知名Android厂商都有了备选系统,为的就是防止自己被谷歌钳制的太死,去谷歌化在这两年的热火也不是单纯的出于公平竞争,更何况MIUI如今已经是参天大树,小米就更得留一条后路,弄个Win 10的刷机包,是个伸缩性很强的方案;

另一方面,小米在国内带头扶微软一把,在海外也就能收获更多的助力,首要一点就是专利。微软手握着巨量的基础专利,涉及到通信领域以及Android系统的开发与功能,这些专利每年令微软坐收的利润已经超过了Windows Phone本身的营收。而对于Android阵营里不断的专利战来说,微软就是上帝视角,它的倾向足以保全一家厂商平安发展,也能够很快剥夺一个厂商的生存空间。

这两点,在小米大举进攻海外市场,并把MIUI武装成坦克的今天更是有着格外需求,只要微软给予小米一定量的专利费减免和授权,那么不夸张的说,小米在专利资本上就可以破除近一半的妨碍,甚至把手机业务开展到欧美市场也可以获得极快的提速。

  题外话

许多WPer在看到今天这则消息时纷纷沸腾了,一方面叫嚣支持小米去打阿里和华为的脸,另一方面也表示已经从米黑转为米粉,当然了,玩笑归玩笑,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的参与,确实为微软在国内的生态带来了一丝鲜见的希望,从这个角度回头看的话,小米对于国产手机市场,乃至于国内移动互联网生活的地位,也确实已经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地步了。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乔布斯让库克接棒苹果(ios app开发)那天发生了什么

史蒂夫打电话给蒂姆・库克,让他到自己家里去。“他说道:‘我想要跟你谈谈某件事情。’”库克回忆道。“当时他一直都呆在家里。我问我应该什么时间去,他说道:‘现在。’然后我就马上过去了。

乔布斯让库克接棒苹果(ios app开发)那天发生了什么

  已故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生前更多的生活细节即将浮出水面。

一本名为《变成乔布斯:从鲁莽的暴发户到有远见的领导者的进化》(Becoming Steve Jobs: The Evolution of a Reckless Upstart into a Visionary Leader)的新书描绘了乔布斯生前鲜为人知的生活画面,向人们展示了他是如何成为苹果的领导者,并带领这家公司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做过《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记者的布伦特・施耐德(Brent Schlender)和《Fast Company》编辑里克・特策利(Rick Tetzeli),书中到处都是与乔布斯有关的奇闻轶事,例如他与蒂姆・库克(Tim Cook)之间的一次对话,正是这次对话令后者成为了苹果首席执行官。

以下是从这本书中节选的内容,描述了乔布斯告诉库克他应接任苹果CEO的对话:

在8月11日(周日),史蒂夫打电话给蒂姆・库克,让他到自己家里去。“他说道:‘我想要跟你谈谈某件事情。’”库克回忆道。“当时他一直都呆在家里。我问我应该什么时间去,他说道:‘现在。’然后我就马上过去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决定应该让我担任首席执行官。我想,那时他原本以为自己还有很长的寿命,因为当时我们讨论了很多事情,内容是由我担任首席执行官而他担任董事长将会是什么样子。我问他道:‘在你正在做的事情里,什么是你真的不想做的?’”

“那是一次有趣的对话。”库克说道,脸上挂着怀念的笑容。“他说道;‘你来做所有决定。’我接口道:‘等等,让我问你个问题。’我试图挑出一件能让他受到刺激的事情。因此我就说道:‘你是说,如果我审阅一条广告,然后觉得很不错,那么就应该在没有你批准的情况下去做了?’他笑着说道:‘好吧,我希望你至少会问问我!’我问了他两三次:‘你确定真的想要这样做?’因为我看到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正在好转。每周我都经常会去他家,有时是在周末。每次我看到他时,他的情况都好像都在变好。他也那么觉得。不幸的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传特斯拉或将在中国建厂 已造访力帆长安

特斯拉或将在中国建厂的消息又来了。

3月17日,力帆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特斯拉投资及政府关系总监肯・摩根一行,于3月16日造访了力帆集团,并与公司高层就电动车领域的充电站建设、电池、投入与使用成本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外,重庆另一家车企长安汽车自3月7日以来便因策划重大事项一直停牌,有关特斯拉将联姻长安汽车的传闻也不时出现。

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去年在中国的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便在于国内外售价差距太大,合资建厂已成为其在华战略的首要案头工作。

不过,汽车评论员秋天永分析认为,2014年特斯拉在华销售不足2500辆,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国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特斯拉入华受挫

如果特斯拉要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大市场,就必须要考虑售价这个关键问题。”一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表示。

3月17日,力帆集团通过其微信公众号称,肯・摩根一行于3月16日造访力帆集团。

据《重庆日报》报道,肯・摩根一行还造访了长安新能源汽车,并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重庆车企就要和特斯拉合作制造电动汽车了”。

力帆集团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作不断,旗下公司所研发的纯电动汽车底盘换电技术已取得国家专利。此外,长安汽车今年也发布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战略。

但另一方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4年特斯拉在华销量占比尚不到10%。“特斯拉入华之初并没有想到会遭遇困境。”秋天永表示。

目前,特斯拉在华共推出两款车型,分别为MODELS85和MODELSP85;其中,MODELS85车型起售价为73.4万元,MODELSP85(Performence)车型起售价为85.25万元。“如果特斯拉要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大市场,就必须要考虑售价这个关键问题。”一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将目光锁定在新能源领域,特斯拉未来很可能面临残酷的价格战。

据悉,宝马汽车旗下i3、i8等3款电动汽车已进入中国市场。宝马大中华区CEO安格透露,今年宝马还将有多款新能源产品进入市场。同特斯拉相比,宝马已与华晨汽车有多年合作,其在华销售的国产系列已不受关税困扰。

此外,特斯拉充电标准与国标不一致,也导致其未进入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名单。“如果特斯拉能够入选,按照它的售价折算,能享受到的优惠高达7万~8万元。”上述分析人士认为,寻找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对特斯拉已比较迫切。

  合伙概率有多大?

“选择重庆车企也并非不可能。”分析人士表示,重庆多年来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不遗余力,是全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最早的城市。

长安汽车自3月7日以来便因策划重大事项一直停牌;此外,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负责技术研发的副总裁朱华荣此前也曾飞往美国加州拜访创始人马斯克。

记者了解到,长安汽车此次停牌或与新一轮资金募集相关。一位接近长安汽车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资本市场处于上升期,长安汽车表现良好,是募集资金的好时期。”

对于合伙传闻,长安汽车董秘办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计划。”截至记者昨日发稿,特斯拉官方也未对此事进行回复。

“如果与特斯拉合资,长安汽车可以充当的角色并不多,从投入回报方面考虑并不划算。”长安汽车相关人士表示,特斯拉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需要从国外进口,如果与长安汽车合作,只能在传统制造部分发力。这样一来,长安汽车则要为此单独建立生产线,利润空间不大。

秋天永分析称,目前特斯拉超过50%的销量来自美国,短期内以美国为主销市场的情况不会改变。中国区销量贡献更是远远未达马斯克预期,中国国产计划因此后延。其次,特斯拉目前成本最高的是电池,而电池制造不会通过与主机厂合资完成。与主机厂的合资只能降低制造成本,因此从成本考量,与长安汽车的匹配度也不高。

“选择重庆车企也并非不可能。”分析人士表示,重庆多年来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不遗余力,是全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最早的城市。今年1月,重庆便拿出2.67亿元用于补贴3000辆新能源汽车,并计划建设综合充电站5座、快速充电站(桩)11座、慢充充电桩275个等充换电基础设施。

此外,据重庆外经贸委机电商务处人士介绍,去年10月特斯拉便已在重庆设立了独资销售公司,双方已有合作渊源。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不甘被互联网弱化 家电大佬想当智能家居主角

在家电互联网化趋势下,未来到底由家电厂商来主导还是由互联网厂商来主导,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近日,刚刚在上海结束的2015年中国家电博览会(以下简称“家博会”)上,无论是海尔、美的、创维等传统家电大佬,还是京东、360、乐视等互联网新贵,或推出智能系统和产品或主推和参与搭建智能平台,一场智能家居的圈地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

业内专家表示,包括海尔、美的、创维等家电大佬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智能生态圈,显然是希望在未来的智能家居争夺战中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主导未来的智能家居市场。

  白电巨头: 推平台圈地智能家居

在家博会上,国内白电企业是名副其实的主角。包括海尔、美的等家电巨头都试图通过建立自己的智能平台来圈地未来的智能家居市场。

就在2015年中国家电博览会开幕前一天,国内家电企业龙头海尔对外发布了U+智慧生活App。海尔将该App定义为“用户定制智慧生活的入口”,并预计到2020年将有100亿用户连入U+智慧生活App。据海尔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尔U+理念主要是构建智能生活生态圈,让不同品牌、不同属性的企业汇聚在同一平台。

北京商报记者在家博会现场发现,海尔在2000平方米的展台上展示了海尔针对智能家居体系建立的七大生态圈,包括洗护、用水、空气、美食、健康、安全、娱乐居家生活。据悉,海尔U+生态圈的开放性吸引了内容商、软件商、硬件商和运营商的全方位参与,在互联互通、多方共赢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合作。目前海尔U+已与全球300家企业开展合作,在本届家博会上也推出多种智能家居产品,成为智能家居圈中罕有的强大势力。

海尔智能家电部长李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海尔U+平台虽然品类众多,但是给人一种繁而不乱的体验,原因就在于其利用海尔U+智慧生活App将旗下产品贯穿起来。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iPad、手环等多种智能终端进行操作,多屏性更加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

除了海尔,其他白电巨头也不甘落后。美的总裁方洪波更是亲临家博会美的智能化展厅,为美的智能化产品助阵。在家博会上,美的集团还发布了智慧家居系统白皮书,这是继去年美的集团发布M-Smart智慧家居战略后智慧家居产品的整体亮相。美的集团智慧家居研究院院长毛宏建表示,未来M-Smart系统将建立智能路由和家庭控制中心,将提供除WiFi之外其他新的连接方案。同时M-smart系统还将扩展到黑电、娱乐、机器人、医疗健康等品类。以开放、互存、共进的原则,构建更加广义的商业圈及生态圈。

  黑电大佬:加速白电产业布局

在展示彩电产品的同时,黑电企业向外界展示白电产品也成为此次展会的一大关注焦点。北京商报记者在本次展会现场看到,创维、TCL等企业在展示一系列智能电视、量子点电视等新品时,空调、洗衣机等产品也成为它们展示的重点。

在智能家居建设上,彩电一直被看做一个闭环。但在本届家博会上,创维正式宣布开放智慧屏幕,搭建智能硬件平台,发布标准协议,积极邀请上下游合作伙伴共享智能电视屏幕,共同开发与智慧家庭相关的丰富服务。

同时,国内家电市场仍处于一个“白强黑弱”的格局,彩电企业在冰洗空等白电领域的表现也并不抢眼,但这些却并未影响彩电企业进军白电市场的决心。创维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东文表示,创维想做空调不是一天两天了,三年前做了冰箱和洗衣机,去年切入空调,产品链丰富后黑白联动来支撑集团互联网战略。

主导空调业务的深圳创维空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肖友元也表示,创维空调将不涉足功能空调市场,全部生产智能空调,未来发展不排除接收一个日资压缩机品牌的可能。

在TCL的展台上,北京商报记者也看到了诸多白电产品,包括TCL新推出的北斗洞明、北斗开阳、北斗天机、北斗天权、北斗天枢、北斗天璇、北斗摇光、北斗隐元、北斗玉衡9款空调新品。

与传统空调产品不同的是,TCL北斗空调也强调WiFi物联、云服务云记忆、智能空气检测、超级监控、智能天气、智能节能、智能加氧等功能,构建完整家居生态系统。以TCL北斗开阳空调为例,该系列主要基于智能WiFi遥控,用户只要将手机、Pda、电脑、电视等智能终端安装上TCL空调的APK或App,即可登录TCL空调智能云网络服务器,并通过微信、iOS、安卓等系统,对空调进行远程操控。

在业内专家看来,黑电企业之所以青睐白电领域,除了白电产品毛利率相对较高、市场发展前景乐观外,补齐产品线为今后智能家居的大战做足准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互联网新贵:跨界合作势在必行

在本届家博会上,互联网企业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包括腾讯、百度、京东、360等纯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参展,不仅涉足智能家居产品,还与诸多传统家电企业有着各种各样的跨界合作。

作为传统厨电巨头,老板电器今年在展会现场搭建现代化的智能厨房,向消费者全方位展示ROKI智能烹饪系统,再现互联网时代理想的智能厨房生活场景,同时也邀请了360、阿里、京东、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参与。据了解,此次并不是老板电器首次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早在2014年,老板电器就已经携手京东举行“共建智能厨电未来”战略升级探讨会,达成了在产品推广、供应链优化、数据共享、产品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协议。而如今,老板电器与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也在不断进行中。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京东、360、遥控e族、智慧云等智能领域企业与海尔、美的、海信等家电厂商也搭建智能家居组合,同时在一些家电产品和战略上,也能够看到百度、阿里、腾讯的影子。作为智能电视领域的跨界战,乐视也在展会上推出了体验专区。在展示乐视TV超级电视的同时,乐视还主推“LePar超级合伙人”计划,希望通过创新的“O2O+C2B+众筹”多维一体合作模式,邀请LePar项目的超级合伙人,共掘大屏互联网市场。

在业内专家看来,未来的智能家居时代不是某一家家电厂商、某部分家电群体或者互联网群体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互联网企业和家电企业的深度协作才能够实现。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红极一时的谷歌眼镜死了,但谷歌还不死心

从很酷很炫到万众吐槽,谷歌眼镜两年来经历的舆论待遇可谓天渊之别,这也再次印证了谷歌在硬件制造方面并没有优势――从电视盒子到电视棒再到眼镜,都是如此。如今,谷歌高管反思新一轮硬件尝试失败原因时说,让谷歌眼镜话题过热是个错误……#说得谷歌当时不乐意炒作似的#。此文系编译整合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而成。

谷歌眼镜于2012年宣布立项开发,2014年4月15日正式开放网上订购,很多科技发烧友就认为它是带有未来科技感的明星产品,认为它是人工智能走进生活的一个开始。然而发布后两年间,人们逐渐对它失去了兴趣,直到今年1月,谷歌官方最终决定停售谷歌眼镜,但表示会继续致力于谷歌眼镜的技术研发,以便在未来推出更适用于大众的智能眼镜。

  谷歌眼镜究竟是为何从万众期待到无人追逐?

“对于这个项目,我们允许了甚至有时在鼓励外界的过度关注”。本周二,在SXSW的谈话上,Google X负责人Astro Teller表示放任谷歌眼镜宣传过热是个错误的决策。同时公司也没有向大众阐明第一版眼镜只是一个原型产品,而非终极产品。这意味着在设备的功能和设计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

  中看不中用的概念产品,就拿出来卖?

谷歌眼镜的出现,让我们熟悉了可穿戴的智能设备,酷炫的语音控制、视频通话、导航等高大上的功能让人眼前一亮。但究竟能拿谷歌眼镜做什么,我们都还不是很明确。它更像一款概念性产品,而不是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像智能手机一样接地气的智能设备。也许由于第一版谷歌眼镜还只是一款原型产品,而不是最终产品,所以在用户体验上存在明显不足。毕竟,一款商品没有传递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使用目的,不能说其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市场营销。

在开启设备的某些功能后,短短数分钟内,谷歌眼镜的设备温度就会飙升到50℃。除了产品过热的问题外,播放视频也会让谷歌眼镜的电量在1小时内消耗殆尽。即便你不使用设备的任何功能,眼镜的电池也只能支撑约5小时,更有体验者称待机时长仅为3.5小时。

而很多体验者还表示,戴上谷歌眼镜后,无法关注周围的人和环境,并可能出现头晕的状况。另外用户在强光下会看不清屏幕上的显示内容。谷歌眼镜还无法脱离智能手机独立工作,因其缺少蜂窝数据连接功能。同时回复信息难也是用户抱怨的问题之一。

  你只是一款眼镜就敢贵到没朋友?

一个售价1500美元的谷歌眼镜相当于一台MacBook的价钱,这样看来谷歌眼镜的价钱没那么接地气。作为一款带有神秘感的前卫设备,居高不下的价格让对其感兴趣的观望者望而却步。即时产品用户体验再棒,若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自然会降低消费者购买欲望。

研究机构 Topology Research 曾在2013 年分析认为,谷歌眼镜的最终市场价大概在 299 美元左右,而实际1500 美元的售价却高出了4倍多。试想如果它像智能手表Moto 360卖329美元那么亲民,售罄的速度不会比后者慢。

  偷窥癖走开:谷歌眼镜与Glasshole禁止入内

美国的不少酒吧、餐馆甚至赌场等都明令禁止佩戴谷歌眼镜入场。谷歌眼镜发布不久,“Glasshole(眼镜坏蛋)”这一新的流行语便走红起来,用来形容那些被禁止使用谷歌眼镜的人。其意味颇像魔法世界里魔法师们对麻瓜们的称呼。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立法者更尝试制定相关法律,规定驾驶时使用谷歌眼镜属于非法行为。同时,美国电影协会(MPAA)和全美影院协会(NATO)也通过一则规定:禁止任何佩戴谷歌眼镜的观众入场观影。

除去客观上谷歌眼镜的不完美设定,很多人对它的隐私性也提出了质疑。谷歌眼镜是一款可以悄无声息地进行摄影、录音的可穿戴设备,这让为它成为监视设备提供了可能。佛瑞斯特研究公司在近期的调查中发现,43%的消费者对谷歌眼镜感兴趣,但是50%对隐私方面表示担忧。

  看样子,谷歌眼镜是死了,但谷歌心不死

针对这些问题,谷歌眼镜将从该公司神秘的Google X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由Ivy Ross所领导的独立部门。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 Labs首席执行官Tony Fadell将作为谷歌眼镜的总负责人直接听取Ross的工作汇报,并可向她提供导向性意见。

福雷斯特研究公司的分析师J.P. Gownder认为,谷歌的这一举动是希望将智能眼镜交给一个了解消费类产品市场的人打理,而Fadell正是这样一位了解设计和营销的人才。希望谷歌眼镜可以站在上次失败的经验上,重新定位产品,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目前,谷歌也尝试在下一代谷歌眼镜中解决隐私问题。针对隐私问题,可穿戴设备初创企业APX Labs首席执行官Brian Ballard表示,谷歌准备在产品外面增加一个指示灯,以提醒其他人其向外摄像头是否正在工作。

尽管在之前谷歌眼镜经历了停销的尴尬,但Teller坚信发布谷歌眼镜的项目所获得的直接反馈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表示,谷歌眼镜所经历的阻碍和困境对于未来谷歌眼镜、乃至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董明珠和雷军杠上了?格力正式进军手机(手机app)领域

董明珠和雷军杠上了?格力正式进军手机(手机app)领域
  3月18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今日在一次公开活动上,首次对外展示了格力手机,这意味着这家传统电器厂商将正式进军手机领域。董明珠在演讲时宣布,格力手机已经做好并且正在使用了,格力手机不强调智能化,做“物联网”概念,用手机控制家居电器、调控生活环境。

去年底,有消息称,格力目前已经准备试水做智能手机产品,并且产品已经初步成型,而去年初,格力曾传出投资魅族的消息,前不久董明珠到360公司参观,也引发外界关于格力与360合作做手机的猜想。

董明珠此前还曾和小米公司CEO雷军(微博)大打口水战,从2014年开始,围绕董明珠和雷军10亿赌局的新闻话题一直不间断,媒体也拿二人的关系大做文章。去年底,小米投资美的之后,和格力的关系更是降至冰点。

“小米和格力的关系已经是过去时了,大家总是在扯格力跟小米的关系,没有什么意义。”董明珠近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如果格力做手机,就让消费者3年不换手机。

董明珠称,“格力有6个研究院,电器的很多功能与手机密切相关,若做手机,肯定能做到3年不用换,这是我对消费者负责。”

 

北京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