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APP观察:花样百出又转瞬即逝 谁能傲娇到明天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商家无论大小、行业无论新旧,都在争先恐后地“入网”、“上线”,谁也不想失掉这“先进”的竞争方式。App微信、朋友圈、支付宝,这些可移动又联网的形式正在广泛地传播,而一些具体的做法更是花样百出。

  不过,在速度越来越快、新鲜感越来越短的移动时代,那些琳琅满目的App,有多少在你的手机里沉睡?红极一时的脸萌软件,如今你是否还爱不释手?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哪些是“徒有其表”,哪些才有真正的竞争力?而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又将是何等景象?

  花样百出,却又转瞬即逝

  自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不仅传统产业受到了网络经济的冲击,那些从小就在互联网的摇篮里长大的新生产业也同样面临着残酷厮杀,甚至生死的转换比传统产业来得更快。

  2008年,“校内网”改名“人人”,一度成为在校生们寻找曾经好友、了解同学动态的重要阵地。2011年,人人网更是在股价和声誉方面达到顶峰。然而时过3年,人人网的股票和市值双双跌去约75%,活跃用户数量也因其他社交平台的竞争而大大下降。

  “团购”的火爆同样也是“昙花一现”。昔日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团购预留”的小牌子,3年多的时间后,数千上万家的团购企业如今只有800多家,剩得“美团”一枝独秀。

  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竞争,无论是大红大紫、风靡一时,还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仿佛一切都在弹指之间就发生了。

  2014年1月—2月,快的、滴滴打车两大打车软件“火爆登场”。不论是“年轻白领每天打车上下班”,还是“司机用打车软件抢单火拼”,这样的场景对很多人来说都显得习以为常,甚至不胜其扰。

  数据显示,2014年1月—4月,嘀嘀打车的用户已从2200万增至1亿,日均订单从35万增长至521.83万单。快的打车日订单量超过623万,较上一季度增长20.7倍,用户数超过6750万。

  不过,随着两大公司对补贴的减少及停止,不少用户不再沉迷于叫车服务,重新回归电驴、公交,使用“打车软件”的高温逐渐退却。“现在我只有在不得不坐出租车同时又不好打车的时候才想起用嘀嘀打车,不再像过去一样只要出门就用它了。”记者的朋友刘先生这样说到。

  同样,从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持续升温。在此期间,“余额宝”的奇迹催生众多“宝宝”快速成长,互联网金融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传统业务不断“触网”升级,新兴事物亟待“借网”腾飞,互联网金融由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然而,“高烧不退”的互联网金融如今也难掩其浮现泡沫的隐患。业内人士指出,余额宝虽总体上表现优异,但却难掩业绩下滑态势,其收益率由2013年高峰的6%以上下降到目前的4.2%左右,估计未来余额宝收益率将下降到4%以下。更为惨烈的是,P2P平台由于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加剧,导致网络贷款公司倒闭、跑路事件频发,影响了这一新生网络事物的生命力。

  个性化的发型、脸型、肤色、表情,短短数十秒就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动漫头像。数月之前,脸萌软件凭借着个人化漫画形象的快速创造、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传播效应迅速窜红,一度荣登App Store娱乐类免费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但几个月之后,“脸萌”热度骤减,用户们从过去的热捧转为直呼“玩腻了”。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带动安卓和iOS两大移动平台迅速崛起,各类App应用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但也让它们生命变得更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寿终正寝”。一家德国服务调查公司称,苹果应用商店里充满了很多“僵尸”应用程序,超过2/3的应用程序几乎没有人下载安装。即便是已安装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上的App,除少数频繁使用外,大部分都处于“睡眠状态”,再次点开时才发现已经无法运行。

万物互联APP时代,生活有多美妙?

如果有一天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技术联合起来会怎样?孩子戴上智能手环以后,就可以知道他的位置,防止孩子走失;用户可以通过搜索选择去哪家银行开通网银速度更快;当你要去医院,万物互联的搜索引擎会帮你从医院的排号器和交通信息中综合筛选出合理线路。

互联网进入中国仅20年,随着成本更低廉,应用更广泛的“万物互联”时代到来,更美妙的未来值得期待。

银行、医院不再排队,疾病、交通意外可以预防

日前在浙江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各路互联网领军人物描绘了未来美好的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方滨兴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应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了一个小区域用的图书管理系统,所有的书都贴上标签,无需分类摆放,你一点它马上告诉你在第几排,第几架。

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认为,互联网开始和传统产业深度交叉,在产业互联网的时代,教育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有统一的考试,每个人有个性化的考试,天才会很早被发现。当每个人的脉搏每一天都能被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医疗都是个性化的,大量的疾病可以预防。

未来互联网如何为个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还有更多的预测。他说,所有的事情会通过物流网被连接起来。无论是手提电脑或者是手持的仪器、电脑、眼镜,还是衣服、鞋子、墙,甚至一头牛都有可能被物流网联系起来。到2020年的时候,每个人被连接的设备数会达到1000个。

方滨兴说,未来任何的物品、物流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物联网。

移动互联费用更省覆盖更广

微信电话本是腾讯公司近期推出的一款智能通讯软件,该项功能推出后,业界人士纷纷认为,来自移动互联网异质竞争的冲击,人们使用通讯、互联网的成本将更加低廉。

在失去短信业务的统治权之后,“最后堡垒”语音业务也将被蚕食。中国联通集团董事长常小兵却淡定地说:“移动互联网推动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变化,所有企业都要适应这个变化,合作共赢我们才能打破旧秩序,理性建立新的秩序,保持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其实运营商很淡定,但是媒体很激动。”腾讯ceo兼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表示,微信电话本是腾讯的小项目,未来价值不大,因为未来运营商通话最终很可能会免费,而微信电话本的价值为零。

常小兵认为,低廉、高效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正在逐步覆盖农村和偏远地区。“目前我们的信号正在覆盖行政村,一些人口多的自然村也会被覆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覆盖地区更广,阿里巴巴cto王坚则认为,在传统商业格局下机会甚少的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都会在新经济中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据悉,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当中,在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上持续投入共100亿元人民币来进行农村的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营运体系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国的1000个县都能够形成农村电商体系。

万物互联时代,业界的使命和责任在哪里?

万物互联的未来是美好的,但是如何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发展,业界的使命和责任又在哪里?

如何引爆农村电商APP的小宇宙?

双十一的高潮尚未褪去,不知道有多少剁手族切掉了自己的小拇指,也不知道快递哥的电动车是不是常常在路上就没电了,更不知道,有多少败家男女为了这么一个人造的购物高潮,而在15天内持续地腰酸背痛…各路专家也是各出奇谋地解构本次事件,以及毫不脸红地预测:消费者购物正趋于理性,明年双十一销售额绝逼不会再增长了,总之,大家挺爽,有些人还爽过头了!
尴尬的是,双十一期间爽也好,不爽也罢,或者爽过头弄得腰酸背痛,这些都只局限于城市的网购人群,而在广袤的农村,大家却只知道11月11日之后,天气会更冷了,那里的消费者和店家依旧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着最古老的商品交易,他们喜欢在实体的商业街(又称赶集)上挤来挤去,喜欢花半个小时同小商贩们讨价还价,目的是把猪肉价格从10.8元/斤降低到10.5元/斤,更喜欢在商业街的一角,喝碗豆腐脑外加两个河间驴肉火烧…这大概就是中国农村最流行的“赶集模式”吧!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莫说是双十一,他们甚至少有听闻“电商”,90%的人只知道:隔壁村的电工不小心给“电伤”了!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总额在4万亿左右,其中有80%是通过传统市场实现,农村的电商流量并不大,这个数据也基本印证了笔者回农村老家见到的情况以及感受到的氛围;而阿里巴巴发展中心则大胆预测,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总额将达到1800亿元以上,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或许我们可以怀疑数据的准确性,但它们却反映出了同一个趋势,也即电子商务在农村存在一个万亿级潜在市场,而且随着城市电商发展缓慢,价格战营造了一片血泊中的红海,各巨头大佬已然开始布局农村,总之,农村电商就像躁动的火山、起伏了20分钟的男人,以及星矢的小宇宙,分分钟都有爆发的可能!
商业模式:引进来、带出去

马云、刘强东和笔者之所以都看好农村电商,主要是因为这真的是一个酝酿成型的市场,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事实上,农村电商的概念比起神马4G、5G的概念至少要真实20倍。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富裕,他们不能仅靠着玉米、小麦和红薯就能找到幸福,而是需要对生活的意义进行包装,这就会催生出一个商品多元化的市场;另一方面,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生长着未经工业污染的天然绿色蔬菜、作坊里每天产出味道鲜美的豆腐,以及圈里那些从来就不吃激素的猪、牛、羊,如果有适当的存储介质,我想就连村里的空气都能装到气球里送去北京了,那么,APEC会议的天空会更加湛蓝!
农村人对商品多元化的追求,以及城市人对农产品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电商的两大脊梁,事实上,要真想引爆农村电子商务,必须围绕这两大主线展开,而且寻找一种正循环:农产品销量好,收入增加,从而刺激消费…

如前文所述,农村人获取商品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赶集和庙会”,但这些商品销售形式只能定期举办,例如每月一次、频率最高的也要5天一次,这就容易造成农村生产需求不能及时满足的情况;此外,散落在农村的小型便利店也会受到货源和成本的制约,从而出现种类少、价格高的情况,这些都在一定成都上桎梏着农村幸福感的提升,而且一些诸如子女教育、服装、大型家电、社保缴纳等相对高级的需求,农村的基础设施就更难满足了。于是,农村电商要井喷首先要抓住农民需求的痛点,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问题,例如一些农村引进上网缴纳话费,省去农民20公里的奔波,立刻生意火爆!如果说,高级情感需求无法满足,尚不至于让农民兄弟伤经动骨,那么,农产品无法销售则需要立刻解决,这甚至关系到他们的生存问题。近几年,我们常常听闻“白菜烂到地里”式的新闻,更出现了“烟台农民卖1000斤白菜亏370元”的奇葩事儿,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自然说销售网络的断层,而电商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快速搭建销售网络,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让白菜、土豆、红薯等能更体面地走出农村,而不是烂到地里,而且,借助互联网的推广文化,类似竹炭、烤薯、土鸡、土猪等土特产品,完全能成为时尚人群追逐的文化符号,反正,土鸡比肯德基要更安全!

电商方向:聚焦中国电商新模式APP

中国电商的未来需要走出产品主导的时代,建立以互联网V2.0为核心的新运营模式。

中国的电商企业不容置疑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焦点,2014年京东上市、阿里上市,2014年是中国电商飞跃的一年。

但是接下来的2015年、2016年,电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国现有的电商企业、将要建设的新的电商团队他们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样?特别是中国大量传统企业诉求电商转型,该怎么部署?分别从IT和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分析:

过去的10年的电商发展,收益于中国逐渐发展和健全的网络基础建设、支付体系和产品驱动的平台化运营的电商独立平台。

但是现在的消费者逐步厌倦了在海量的单品列表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选项;很多在线的商户也在 比促销、比价格、比排名的夹缝中生存。 并进入了游离的“危险期”。

从2012年开始,很多消费品制造商、渠道分销商开始寻求自己的新渠道、线上渠道的出路。逐步出现了一个口号“不去电商就没有未来、去了电商就没有了现在”。以品牌商和分销&零售为主体的电商网站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他们打着O2O/” o2o的旗号,冲进了“电商战壕”。事实证明,大部分没有活过半年、再一部分依然在艰难的支撑。但是活跃用户和交易情况非常糟糕,有些实际上已经成为“名片网站”、“面子网站”。

分析中国自营的电商“叫卖不叫座”的原因:

1. 电商的本质不是IT,是商业模式;

2. 有效的电商需要匹配的运营能力,但是这个运营一定不是传统的运营能力,而是全新领域的互联网运营能力;

3. 电商的生存差异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定不是有产品,而是与活跃用户和消费群匹配的精准化的产品和有效服务;

4. 传统的企业走向电商需要整体转型而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单关节”转动;

5. 需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最佳业务实践”可以参考,但仅仅是“可以参考”;电商的发展只能走适合你的唯一的道路。

那未来的电子商务的出路在哪里?

未来的发展需要首先放弃传统的分销、零售和PC的管理模式,他们大部分是偏向“坐商模式”。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走向电商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把握互联网V2.0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内涵,许多企业还在用传统的思维手段和方法(甚至有人还依然在认为,搞促销就能创造有效电商业务)。

1. 放弃微信卖货开店的想法,移动互联网的出路是细分场景和精准定位。

2. 同质化APP是毒药,尽快放弃仅产品销售的思维。 卖货是传统模式、PC模式 在互联网1.0 时代 主要是实现单项的信息传递。现在是 互联网v2.0 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互动和精准的服务。重视用户的参与和体验。

3. 互联网V2.0的特点是 互动和移动。互动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输入和输出、移动的理解也不再是手机和Pad。是用服务的观点、技术的手段将交互过程、服务过程、销售过程无缝集成的系统过程。

4. 未来的电子商务是场景的集合和整合,缺乏有效互动场景的平台是“乏力”的。他有别于传统企业管理的流程精益化管理的理念。

5. 没有创新的模式和差异化的服务就没有生存的空间。阿里巴巴的淘宝是中国互联网1.0 时代最成功的模式和案例。他服务商户并提供给海量用户多维度的商品选择。淘宝搭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初创并建了一个多选择的、有信任机制的商品交易平台。这个当时最新的模式,加上阿里巴巴的团队、管理,淘宝成功了。用同样的模式,一些零售厂商也在复制,希望打造线上的卖场。形式上可以,但是模式没有优势。因为淘宝是对服务平台的绩效负责,但是传统零售商是对整个零售价值链负责。相比传统企业的“苍白电商业绩表现”,服务平台与零售价值链是完全差异化的领域。所以传统企业的电商,需要更加彻底的转型。

总体而言,电商是聚焦消费者和用户的时代创新模式。需要企业真正用创新的模式和手段来分析用户、理解用户、整合用户。“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贴心”服务和产品提供是必要的前提。

没钱如何做电商APP,以点积累出发

一丶没有钱时候认为任何事情也不能做

很多好朋友想通过网络卖产品。但没产品,当然最主要原因是钱,这些都是借口,不找原因。

首先想到的不落地,想到了觉得利润少,操作利润高的没成本。用现在的互联网来看这些问题都是最傻的,有的阿里巴巴帮你代发货你还用成本干么啊,唯一的成本你要学会一套推广技术,学会了推广你就是爷,不是嘛!许多公司对网络推广舍不得花钱,后果就是垮掉。

提醒各位好朋友想操作,就不要怕前期利润少。首先你要明白这个行业是个什么东西,在执行你的想法。

二丶白手电商前期策划

在这里详细的把白手玩电商的前期策划说一下,列出几个步骤提示白手来玩,当然记得注重细节。

1.产品寻找(阿里巴巴值得你拥有)

2.产品细分化(百度丶微信丶社群……)

3.同行套话术(把你脑子的问题全部找同行问一次……)

4.数据库挖掘(人群数据挖掘:邮箱丶手机丶社群……)

5.平台数据竞争力(如果你去淘宝卖,用软件把同行所有的数据弄下来,分析……)

6.时刻提示自己你做的是品牌,暂时做代发只是试水,就算自己没钱,也要想成搞品牌

……

更多的不完整介绍,白手执行了这6步,其它的自动就悟道了。

三丶基础设施的搭建

地基不好,产品在好也没用。

地基有:店铺丶产品策划丶自营销数据……

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做好

1.店铺要装修的美观加诱惑力。

2.产品策划要把客户引导的购买或咨询,有咨询了成交就差不多了。

3.平台永远是平台,你要把平台强强联合起来,放数据一个平台,销售一个平台,通讯一个平台…… 分好类你做起来会非常简单明了,让用户看了描述不购买也要进你的数据库,留下电话地址邮箱,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丶测试基础的推广

白手做推广肯定不是付费的,所以要踏实落地。

邮箱营销:

收集精准数据库,QQ群丶购买丶论坛……

社群发帖:

把你的特点展示出去,让你的用户爱上你,怎么做你懂,我不懂。

……

重复去做:

我只介绍俩个,因为方法太多了,但懂的太多没用,用好几个即可。

重复做以上这个俩个你的效果绝对会翻倍,甚至很快就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五丶持续客户增长法

许多朋友做推广的适合刚开始有点效果,但慢慢没有了,这个原因其实你最知道。

前期靠的是激情,见到了效果,兴奋几天就不做了

想持续长久一定要记住,重复去做最基础的东西,就算出了很大的效果,你也不要忘记你最初所有的操作,要达到持续长久,直到你自己觉得可以放手了OK。

提示:什么都是一种习惯,等你有了好的习惯,眼光也会有的,该什么时候放弃,你懂。

六丶慢性自己要开窍,策划后端及品牌

一步一步的落地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一切都会有所变化,包括你的想法,眼光等……

做到一定时刻的时候,自己也有了资源和客户资源,这时候你要规划一下了,如果继续卖这个类型的产品,这时候你就要想直接和厂家联系,贴牌呢。还是暂时只想把利润扩大,这个自己决定。

介意做品牌,品牌路线在互联网有很大的优势,该出去考察就考察,该办理公司就办理公司,注册商标一系列手续,慢性走向正规化,一步一步来扩大,从代发到扩大利润到贴牌到自己做厂子,到财富自由脱离这个行业,交给他人管理,做自己的事儿。

提示:落地是王者,大师只是比你多落地了点,比你会说点,不叫忽悠,只不过天南海北都去过看到的听到的比你多,如果你想改变,让别人说你是个忽悠大师,请努力吧。找到我就送你互联网推广核心秘籍

陌生人社交App还有哪些市场机会?

第一,技术上要过硬。比喻遇见、微聚、猫呼等陌生人社交App,无论是基于LBS地理位置定位、还是用户的兴趣爱好交友、抑或是全新的陌声人(陌生人+声音)社交,都给用户带来了足够的惊喜。

第二,找准用户和市场定位方向。当技术过关时,还要寻求市场差异化定位,比如遇见,主打陌生人聊天约会;而微聚,则以发起聚餐、旅游等聚会活动为切入口;猫呼的用户群则定位于在90后陌声人社交。

第三,借力打力,利用熟人中的弱关系链原理来做陌生人约会社交,实现O2O/”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o2o闭环。比如刚刚获得450 万美元的融资的美国交友应用新贵Hinge,就主打这一卖点。根据LBS、用户兴趣等,通过匹配算法推荐异性朋友,但前提是双方必有有一些共同好友,双方都点击了“喜欢”才可以聊天。

当然还有一些值得深度挖掘的新领域,比如基于社区的社交O2O、基于K歌、美食、电影等活动的陌生人社交。

保护女性用户就等同于保护了社交基数

对于陌生人社交App来说,只要真实用户量达到一定基础,用户数发展和活跃情况基本不用太担心。陌生人社交App用户的活跃度普遍较高,但这其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灰色交友”情况的发生,这也是陌生人社交不得不遇到的一道坎。

陌生人给了用户更多的搭讪机会和更大胆露骨交流的同时,也给骗子、黄色、广告等社交隐患更大的生存土壤,这两者是现阶段无法背离的矛盾,他们急需要净化,但这种净化并不是简单的实名认证、星级评分就能终结的课题。

因此,几乎所有的陌生人社交App对于女性用户的保护都十分重视,一方面,只有女性用户比例的上升,才可以带动陌生人社交App的活跃度;另一方,女性用户群也是陌生人社交App的“摇钱树”,美女经济的魔力不可忽视。

男性对于女性的渴望是人类从贪生开始就遗传下来的基因,男性可以为了女性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稍显平常的爱美之心也是男性用户的软肋,所有现在社交圈普遍的规律就是,哪里有女性用户,哪里就有更多,十倍于它的男性(当然女厕除外)。因此保护女性用户的出发点造就了更多社交软件女权的表象。

2014年净网行动以来,对于网络上不良违法信息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主张两性社交的App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狭小,或许这才是陌生人社交的未来:社交就是放肆,但两性需要克制。

餐饮APP老字号要“潮”起来

企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我认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要同步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不仅自己要“潮”,还要“潮”起一个网络时代的餐饮生活来。

  去年上半年开始,“淘点点”和餐饮企业瞄准手机族进行了一些餐饮体验消费活动,O2O的营销方式在餐饮企业兴起,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了餐饮网络经营的新模式。移动终端时代来临,O2O这一新的模式正好适应了近两年不少餐饮企业从高中档经营向大众化转型的需要,适应了企业精准推出产品,改善服务,推广宣传品牌的需求,也适应了餐饮老字号企业需要定位年轻客户的需要,不少城市的餐饮企业不再犹豫,融入了移动网络的时代浪潮中,并逐渐形成了餐饮企业发展的趋势。

  餐饮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经营管理,必须要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认识和武装自己。进入移动网络时代,餐饮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餐饮门店称为体验店;客户来源可以引流,预订、点菜、结账、客户意见等均可以用手机完成;企业产品的销售不再局限于门店,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概念;消费者来店体验的同时,成了信息的传播者,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工具点评企业,企业根据消费者体验而快速改进产品、服务等经营管理的问题。

  餐饮网络经营,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在引流屌丝、细化粉丝中,要将产品精准于客户,在吃的味道上下功夫,从而来打造忠诚的“铁丝”和“钢丝”级别的客户。二是把餐饮企业日常的经营贯穿于O2O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盯紧大众点评的客户声音,立刻回馈,让客户体验出味道之外的“滋味”,给客户以再来体验的吸引力,汇聚客户的口碑,累积企业的品牌美誉度。

  杭州餐饮老字号如何融入网络时代?一是要学习,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武装我们的干部和员工。二是要将网络经营管理作为发展的战略和引领的举措。比如说,知味观餐饮连锁门店的提升,知味观食品工厂门店的销售,要运用O2O创造新模式,新的体验店。三是要培育企业网络文化,要打造出新时代下的新团队。要设置企业互联网岗位,培养和招募人员,开展全员互联网教育培训,用互联网的思维、知识、技能武装团队,当下,尤其是在一线的服务团队,是最紧迫的任务。四是面对许多企业将餐饮生活、工作、社交等移入网络社会,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最后,我们要做一个众筹模式的智能体验餐厅,为打造网络餐饮的新天地跨出一步。

法务O2O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模式探索

许开辰(法斗士CEO):目前法律电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法务o2o,核心的服务还是比较重的,主要在线下,比如法律服务本身,或参与谈判,这些都在线下。乃至选择什么样的律师,怎样的价格,这当中相当一部分都发生在线下。

目前法律电商普遍存在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品途注:7月28日品途网曾发表相关文章《法律行业正迎接O2O的洗礼》,内中已经提过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

1、流量。用户从哪里来?有法律需求的用户,或者更进一步说,有付费意愿找律师需求的用户,绝对是个稀缺资源。就我们目前观察发现,主要流量还是来自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优势主要在于相对比较精准。

2、低频消费。尤其是C端的个人用户,法律服务不是普遍需求。不过低频的好处在于它的客单价相对比较高,有一定的对冲。模式上可以借鉴一些低频高额的产业,比如汽车、房产。

3、信任。当下比较普遍的还是转介绍,靠熟人关系去认识一些律师,或者依靠口碑,但也有局限性,这也是法律网站得以存在的原因。这又衍生出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怎么去评价律师?怎么可信地选择优秀律师?因为用户本身不具有专业水准去评价律师,从感性层面,用户更多只认可是否打赢官司,就像病人无法评价医生一样。

4、不适宜大规模传播。法律案例多涉及当事人隐私,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私事拿出来公开宣扬。

解决思路:1、优化关键词搜索。更精准地去使用关键词确定用户需要的律师。2、数据分析。根据用户的搜索、交易、评价等各类数据收集分析,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优秀律师。

白春波(盈科律云CEO):法律电商时代的到来和当下的摸索

1、互联网商业逻辑的核心要素:“海量”和“微利”。“海量”更多体现在互联网流量上,没有流量,没有用户来源,就很难有获得转化的案源。“微利”在标准化实物产品上可以实现,但在法律服务,尤其是律师付出智力劳动的这一过程上,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来回的沟通、交涉,这是无法微利的。因此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在法律行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2、电子商务的生存法则:老大活得很好,老二还可以,老三必死。

(品途注:团购网站目前的现状虽然不能完全说明这一论断,但从各个团购网站目前处境可以窥见一些端倪,处在前两位的美团和大众点评,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而失去巨头支持的拉手、窝窝等处境艰难。)

3、O2O派生出的5种模式:线上传播,线下购买;线上购买,线下消费;线上购买,线上供应;线下聚客,线上购买;线上购买,线上消费。其中后4种模式都适用于法律电商。

4、以律云为例的探索——三大战略:平台战略、长尾战略和大数据战略。

A)平台战略:目前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里,已有60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源自于平台商业模式。其中包括苹果、思科、谷歌、微软、日本电报电话公司、时代华纳、UPS及沃达丰等著名公司。

B)长尾战略:长尾覆盖区域总量会大于主体覆盖区域。(品途注:比如,主体法律需求是民事诉讼当中两三个主要类目,法律服务需求少的单个看上去不多,但将这些需求少的集中起来其总量是非常可观的。)

C)大数据战略: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律云做法:分析数据→客户需求、消费习惯→研发法律产品和其他→精准营销。

5、尝试之一:法律服务可视化。评价子系统PC端与移动端无缝对接。

(品途注:白春波在介绍律云新系统中其中就有一个“可视化系统”,这里笔者简单说一下个人看法。曾在7月中旬笔者与白春波有过一次单独交流,当时白春波就提到法律服务的可视化。这个对笔者印象极为深刻,简单说,就是用户通过网络平台下了一个订单,之后除必须线下见面交流外,一些需要律师处理的法律程序进展都可以通过移动端及时告知用户进度。这从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顾客看不见律师服务过程的疑虑。)

品途后记

法律服务电商化进程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首先,是大的社会环境下遵法、守法及利用法律的意识还没有充分挖掘起来;其次,法律服务是智力服务,是天然的C2B形式,可标准化、规模化的法律产品很少,这个行业实现O2O的难度与社区家政采用O2O一样困难(低频消费和建立互信);再次,这个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者可以借鉴,不管怎样的模式出来,都在摸索阶段,前景可观,但路途艰辛。

互联网“色情业”来到智能硬件时代

不避讳地说,在刚刚过去的暮色之时,我又逛了逛某境外色情网站,也许是我老了,近一年来,在此驻足时间明显减少,望着邻国姑娘们卖力的精湛演技,却生出一种“天黑脱光了都一样”的苍孙之感。

当然,对我而言,色情网站吸引力下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无论其以何种方式Categories(你懂的),我个人喜欢的口味,体位和搭配都越来越少,亦或特别难找——当产品如出一辙,极易陷入选择困难的境地,我又是个天秤座。

美国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曾写道,过去五十年以来,《花花公子》的兔女郎们大多金发碧眼,平均年龄21.7岁,身高1米68,体重约52公斤——这或许是那个年代男人们梦中女神的完美姿态,却注定落伍于现在。尽管色情网站的Categories自认为满足了用户们的另类需求,但在体验式消费的大势所趋下,也日趋乏味,进而“日”趋乏味。

如今色情网站生意不景气,但我个人其实没那么悲观。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行当之一,“性”乃永恒之刚需——在反抗基因暴政这件事上,诸多方面人类做得不错,但性事上可直接认输。这也导致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从古希腊人在市集广场上展示淫猥的雕像和画作开始,古往今来,当新的媒介载体问世,与“性”相关的内容基本可以用“勇做排头兵”来形容,总能寻得一个方式将其利用,跻身为新媒介和新技术的急先锋,且都用不了太久。

在性事上,人类永远处于“等不及”状态,急于尝试新的体验。工业文明以来,从惹眼的街机,到昏暗的影院,再到相对私密的电视机,最后到自由度更高的电脑,色情基本都是第一批内容提供者。

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人性延伸这一事实,也让“性”成为无往不利的卖点,且在某种程度上推进着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色情网站间接催生了包括视频聊天,数据安全,社区建设和运营在内惠及于民的新产品。

那么,如今,随着智能硬件的兴起,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是否又到了色情业以及交(yue)友(pao)软件对新媒介跃跃欲试之时?

 

已无法被低估的互联网色情业

上世纪90年代,在一篇论文中,一位名为彼得·约翰逊的律师写道:贯穿整个新媒体的历史——从口耳相传到活字印刷术、摄影、平装书、录影带、有线电视与付费电视、互联网、CD-ROM光盘与激光影碟,色情业一直在为科技指引方向。

尼克·比尔顿在书中举了些不同时代的例子,譬如:

1,“一旦印刷机登台亮相,《圣经》就成为通俗读物,但它必须面对某些更诱人产品的竞争。意大利作家阿雷提诺的《十六姿势》是一系列描绘性爱姿势的版画;16世纪拉伯雷的《巨人传》则收集了一些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欧洲的描写性接触的故事,他炫耀自己这些露骨描写性爱的书两个月的销售量就超过了《圣经》数年累计的成绩。”

2,“20世纪70年代,一场长期的科技战争结束了。Beta录像系统由索尼开发,其竞争对手VHS录像系统则由杰伟世公司(JVC)研发。大约10年的时间内,消费者卡在这两个彼此不相容的科技竞争之间。最后,虽Beta品质更优,但VHS却赢得了战争,Beta从此销声匿迹。Beta失败其中一个因素可追溯到索尼公司对于成人内容所持的立场,以及它在录影带使用条件上所执行的严格抵制色情的政策。这项政策阻止任何成人影片公司以Beta格式使用或销售色情内容,成人电影制片商没有选择,只能用VHS。”——因人们对色情的旺盛需求,直接促成行业标准的产生。

3,“互联网草创时期——当时的互联网是科学论文、留言板和色情内容的国度。率先出现在网上的色情图像大多由网络使用者从杂志上扫描下来,随着网络读者逐渐增多,越来越多与性相关的内容出现在网上。90年代中期,在许多主流网站仍在试图弄明白如何利用网络赚钱时,许多色情网站已赚进了数百万美元。”——事实上,一直作为带路党的色情网站,还是第一批成功通过网络订阅收费,并在信用卡付款上使用电脑加密的网站。此外,它还在流媒体播放和普及宽带上(图片和视频还是高清的好,对吧?)颇有建树。

 

超个性化的虚拟现实技术

人类对“性体验”的欲求无限,完全可以让你对未来的“体验消费”充满想象,毕竟需求摆在那里——2012年,谷歌旗下广告服务商Doubleclick数据显示,独立访问量前500名的网站中,有数十个是色情网站,其数据传送量可能占整个互联网30%。

你也许有所不知:每1秒钟都有3万个美国人在搜索引擎上输入“sex”这个词,至少有5000万人做过这件事,而色情网站用户停留时间为15-20分,是普通网站的三倍。早在2001年,《纽约时报》记者法兰克·里奇调查后就发现:色情行业是最具韧性的行业之一,当经济兴旺时,它随着兴旺,当经济衰退时,它加倍兴旺。

遵循着“科技改变生活前,先改变性生活”的历史逻辑,未来色情产业将如何调动你的神经,丰富你的用户体验?

首先想起一个眼前的例子——谷歌眼镜。

这个发明基本刚出来时,就被色情业瞄上了:从穿戴者的直观视角拍摄色情片。嗯,进行活塞运动时,“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确实还蛮香艳的……色情网站“粉红视觉”老板维瓦斯从技术角度分析:“谷歌眼镜可以带来一种独特的观影效果,真正把手解放出来,这能极大减少注意力的分散,不那么煞风景。”

不过在我看来,相比单纯追求视角的变化,未来真正令色情产品更上一层楼的,是虚拟现实技术。事实上,一些VR设备公司早已致力于性爱模拟器的研发,也有不少成人游戏可以与Oculus Rift兼容,就像人们对真实性爱永远保持微笑一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厂商对虚拟性爱敞开怀抱。

宅男们,你们有福了。

可以想象,下一代色情产品一定是超个性化的,只满足你个人的偏好。你知道,作为人类感官体验的重要领域,在性体验上男人多少有个隐秘幻想,过去叫“老子也想当皇上”,搁现在,就叫“去中心化”。

那时,你或许将置身于喜欢的虚拟场景,进行各种奇妙的性体验,具体你自己想去吧。嗯,真希望未来有色情网站能把女神能年玲奈模拟出来,不过这应该牵扯肖像权的问题~

最后,但愿虚拟性爱不要成为电子毒品。

 

“约炮”软件的未来

未来得益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或许还有交友软件。前不久,Facebook以约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 VR,扎克伯格的理由是:“移动是现在的平台,Oculus VR 代表未来的平台,它可能会改变未来我们工作、娱乐和交流的方式。”

可以想见,在未来,社交方式将大面积专向虚拟。而一旦陌生人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见面,是否又多了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省去开房费、避免事后纠缠的约炮手段(尽管短期内,“人机交互体验”肯定不如“人人交互体验”来得爽,长期就不一定了)?

别忘了,当新的沟通技术出现,人们总会本能地想到“性”。远点儿的例子是电话——直至今日,付费色情电话服务仍存于世界各地。近点儿的例子是社交软件:现在如日中天的微信一开始也被贴上“约炮”标签,而陌陌至今还试图洗白。

其实我个人觉得,与其洗白,不如通过新技术,将某项经久不衰的人类事业坚定地走下去。

app开发公司应该更妥善地处理好应用的升级更新问题

没有较大改进的应用升级不但起不到提高用户注意的作用,反而产生了干扰用户的副作用,对于开发者如此,对于应用市场更应注意。

虽然谈不上是一枚手机控,但对于那些流行、有趣、实用的 app 我都忍不住要逐一尝试。一时兴起发现了款不错的 app,总忍不住去使用一段时间。待自己把这款 app 操作熟练之后,一旦有时间心思又花费到寻找另外一款 app 上。随着一款又一款的应用被放入我予以不冷不热态度的集合之后,你对于这些应用所能带来的价值就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每次遇到某些需求,只要将你意识中最合适的 app 挑选出来即可。

因此,一款 app 给用户留下的初始印象是影响用户日后对待这款应用态度的最重要因素。对于那些功能定位相对单一的 app 来说,就我这枚普通用户而言,我对款 app 的功能早已了然于心,纵然你一味地更新版本期望提高对你的关注,但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无谓的升级之后,迫使我对于你功能定位拥有更透彻的了解,但对于你升级的期待变得越来越小。

升级和功能分类有关

在品类众多的 app 中,我将他们大致分为「必用的」和「想玩的」两类。必用的这类并非只有输入法、播放器这些装机必备的应用。如果我们经常出入陌生场所,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目的地,地图应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图应用同样可以算得上必用应用。同理,手电筒、日历、照相机、录音器等应用就都算得上是「必用的」。而对于新闻、聊天、笑话、阅读、社交等在想要放松时,按照自己心情、第一意识、周围环境等众多因素来挑选的应用。我将他们划分到「想玩的」这类。相比之下,必用的这类应用在功能上已经难以出现较大创新,想玩的这类则可能出现更多好玩、有趣的创新。所以对于那些功能上创新难度极大的应用,你是否和我一样只期望他们能够慢点更新呢?

不管你是否拥有所谓的强迫症,在大多数和我一样受到「新版本就更好」的主观意识影响下,如果是在 WiFi 环境下发现有 app 又需要升级了,由于在时间和流量上都不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太大影响,所以果断地选择升级变得非常之自然。但在网络环境不好,上网流量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这些并不是不升级就无法使用的应用自然也就没有闲情和耐心了。由于应用市场软件或者应用本身一度期望通过接连的升级状态提高对他们的关注,所以就不停地在我们并不乐意升级的时候弹出状态提醒,对任何用户来说,绝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当我们发现心中之不畅都是被这同一款应用制造出来后,无论这款 app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多大的帮助,我们对于「始作俑者」的印象也必然大打折扣。

频繁更新的背后

很多 app 每次更新升级后都会告知我们所做的优化:添加了什么英文名的技术、升级后的大小只有多大了。但是对于我们这类小白用户而言,这有什么非常重要的意义么?倘若每次更新升级之后,app 运行速度明显变快、上网速度明显加速、功能上更加强大全面的话,不用提醒,我们都有可能守着关注你最新版本的信息吧。然而真正做得到的又有几款?

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提示我们将 app 升级的并不是 app 自身,而是一个又一个应用市场。刚刚使用某款应用市场将一款应用升级之后,另外一款应用市场却又提醒我们这款 app 要升级了。有这么快吗?有这么巧?竞争、圈地、用户数量、盈利,一个又一个的词语被添加到应用市场之后,应用市场也就有可能会对我们普通用户失责,通过诱导我们的升级提高他们的关注度,甚至获取一定的收入。这就令我们对这些频繁升级却又看不到什么明显改进的用户将矛头指向了 app 开发者们,既然如此,那么 app 开发者们就应当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和相应的回应来告知我们,开发者并不是强迫骚扰我们更新升级我们 app 的人。

所以,如果 app 开发公司们能够更妥善地处理好应用的升级更新问题,要么尽量在每次更新之后都能够给用户带来明显改进的应用,要么就将应用的升级时间再推迟一点,让我们对这款 app 的更新规律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对 app 们的误会也就更小。app 们,如果说每次更新升级都算是小说里面的一枚救命神丹,当你确信自己在正确的环境下吃下这枚神丹能够令你起死回生,功力再进一步的话,再使用这枚神丹吧。谨慎使用,次数有限,只有在你了解用户、尊重用户的时候,才能够对环境有更深的了解,才知道现在到底是不是升级更新的好时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