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一年中不适合读书的日子可能很多,但是不适合买买买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6・18 在即,电商年中大促早在 5 月末就已经开始,不同于往年跟着京东、天猫打价格战,今年的亚马逊中国首次打出了“海外尖货”的旗号,试图在电商的年中大考中走“海淘”的特别通道。

  亚马逊中国的促销会场以“2015 国际品牌奥斯卡”为主题,参与的品类以美国亚马逊精选单品起头,辅以独家合作的海外品牌,以及大批量从海外采购到中国进行销售的食品、酒类。

  这并不是亚马逊中国第一次以“海淘”主打促销。去年 8 月,它们宣布了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两个月之后,亚马逊宣布全球六个国家的站点向中国用户开放直邮,紧接着在“双十一”上线中文海淘站点,将美国“黑色星期五”引入中国电商。

  亚马逊中国目前采用两种模式帮用户“海淘”,一种是中国亚马逊网站上的“海外购”,另一种则是以“进口直采”的方式,从海外大批采购产地,储存在运营中心,从本地直接销售。

  今年 3 月,亚马逊甚至在竞争对手天猫平台上开了旗舰店,销售从海外批量采购的商品。

  为了帮你海淘,亚马逊中国做了些什么

  位于武清开发区的亚马逊天津运营中心启用于 2012 年,占地 9 万多平方米,是亚马逊在中国最大的运营中心。每天,中国的亚马逊用户通过“海外购”平台从亚马逊美国站点购买的商品,完成清关之后相当一部分被送到这里分拣,再运往各地的次一级运营中心,或是直接发到用户的手中。

  天津运营中心辟出了两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专门处理“海外购”商品。商品从美国亚马逊的库房打包、发出之后,在这里只需贴上系统中预先匹配好的中文包裹单,就可以进入普通的亚马逊商品发货流程。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海外购渠道进来的商品都贴有黑色胶带,与亚马逊中国的自营商品区分开来。最近美国亚马逊在快递盒上整版刊登了小黄人广告,于是最近这些贴有黑色胶带的小黄人快递盒也随着海外购的订单,漂洋过海到了天津、上海等地的运营中心。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据运营经理关月红(Amy)介绍,每天已经完成清关手续,从海关发到运营中心的商品,需要在 24 小时内处理完毕,为此,天津运营中心独创了一种辐射式分拣工作台,内部的工作人员将其称作“八爪鱼”。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一般前一天的最后一批货就必须处理完了,到当晚五六点,新一批清关完毕的快递盒,又会来到这里。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入华十年,亚马逊中国终于有些不一样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海淘”这个词逐渐被“跨境电商”所取代,因为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把“去国外买中国不容易买的商品”当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来做。你可以说亚马逊中国终于抓住了拥有优势的方向,也可以说,这一波电商的热点,终于和亚马逊的优势撞在了一起。

  根据调查报告,中国内地有至少 1800 万海淘客,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他们的海外购物开支高达 2136 亿美元。

  亚马逊不会不知道这些数字的意义,负责亚马逊中国“海外购”项目的产品经理赵莉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告诉《好奇心日报》:“根据美国亚马逊的数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 IP 在访问美国亚马逊。”

  自从去年 8 月新任中国区总裁葛道远(Doug Gurr)上任之后,一向显得有些慢吞吞的亚马逊中国,终于给人感觉它们想要做些什么了。2014 年,它向媒体发布的新闻稿数量比 2013 年增长了 61%,相应地,这一年里,它们为“国际品牌战略”相关动作召开的发布会加起来大约比过去好几年加起来都多。

  在过去的十年里,亚马逊已经在中国建有 12 座运营中心,面积总和超过 50 万平方米,建成了亚马逊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运营网络。

  新上任的葛道远是三任亚马逊中国区总裁 中对全球业务最为熟悉的一位,他为亚马逊中国争取了更多的自主权,正如亚马逊中国区副总裁牛英华在今年一次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一定是一个重要的人,去让这一切发生。”

  这是亚马逊到目前为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最为积极的一位中国区总裁。葛道远在 2011 年加入亚马逊担任英国区总裁,一年之后被提升为亚马逊欧洲总裁。比起前任冯恩哲,葛道远带来的改变更为明显,存在感也更强。

  今年到现在,葛道远已经发表了两次署名文章来谈跨境电商,阐述亚马逊中国通过“海外购”、“海外直采”和“自贸区合作”组成不同模式将国际选品引入中国的愿景。

  “海外购”是整个跨境电商战略中,亚马逊中国花的力气最多的一部分,从最初小型媒体沟通会预热,到宣布上线试运营、正式上线,再到今年 5 月通报半周年成绩,亚马逊一共为这个项目举办了四次发布会。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去年 11 月,亚马逊中国为“黑色星期五”举办了数场新闻发布会

  最初试运营开始之时,赵莉和她的“海外购”产品团队从中国“海淘”用户常买的品类里,选择了母婴、鞋靴、户外等 7 个品类的热门商品,将商品说明翻译成中文,加入到“海外购”的类别。

  用户可以在亚马逊中国的网站,实时查看美国亚马逊商品的详细信息、库存以及按照实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的价格。在中国亚马逊网站上,搜素、选择一样标有“海外购”的商品,查看中文说明,选择购买,用美国亚马逊账户登陆、设置地址,用信用卡支付,下单的流程至此结束。

  到如今商品的种类已经扩大到了 24 个,海外购团队预计在 6 月底,这个站点收入的商品种类就能够覆盖美国亚马逊现有的全部品类。负责公共关系的副总裁张飒英说:“就差最后一个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亚马逊的海外站点也参与了进来。张飒英告诉《好奇心日报》,由于供应商与亚马逊本土团队的合作关系,整个采购流程已经简化到只剩一步:供应商在同美国亚马逊的合同上勾选一项“同意将商品销售到美国之外”即可。这样,商品就可以直接在“海外购”上线了,中国用户可以通过全中文的页面完成购买。

  整个海外购项目从去年 3 月中国团队提出项目,到 11 月试运营上线,过程中涉及了亚马逊全球 100 多个团队,在中国的团队也有 100 多人,赵莉表示,对于亚马逊这样一个跨国公司来说,这个速度前所未有,而项目优先级在亚马逊公司内部也相当高。

  与此同时,从 2013 年开始筹备、分批上线的“海外直采”项目也逐渐在消费者面前有了声音。不同于“海外购”对美国亚马逊资源的依赖,“海外直采”项目由亚马逊中国派出团队,在商品从产地批量进口,用户在 z.cn 上就可以直接购买。

  《好奇心日报》曾经受邀参观过亚马逊北京和天津运营中心,在这两处,“海外直采”的商品(主要是食品、红酒)拥有单独的分区,从等待上架的暂存区开始就与普通的商品区分开来。在北京的运营中心,记者看到了为储存进口红酒特制的货架,倾斜存放以保证木塞被酒浸湿。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巨头纷纷加入跨境电商

  据某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 50%的中国海淘用户在过去半年曾光顾过亚马逊“海外购”商店。

  这是亚马逊进入中国的第十一年,看起来,它们终于找对了和其他电商平台差异化竞争的路径。说不定,这可能会是亚马逊在中国的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跨境电商平均增幅约 30%,远远高于线下传统外贸交易增幅。商务部预测,2016 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将增长至 6.5万 亿元。

  这个市场一直在那里。本土电商也已经参与进来,将它作为提供差异化的方式。毕竟,相比起在同类的产品中努力做到“我比你便宜”,不如从海外搜寻独家货源,做到“我有你没有”。

  和淘宝生造“双十一”一样,一手打造了“6・18”大促的京东,在今年第一次将“海外购”放进了“6・18”的主要促销会场。当然,京东为这一天已经准备了很久。

  今年第一季度,刘强东率领京东代表团赴法国、韩国开拓市场,相继启动了法国馆、韩国馆和日本馆,接下来,京东全球购团队的目的地还有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洲其他主要国家。

  4 月,京东全球购业务正式上线,来自 1200 个品牌的 15 万种国际商品通过京东自营采购和海外品牌签约入驻两种形式进入了京东全球购频道。

  而另外一边,天猫于 5 月末宣布启动“天猫 X 战略”,除了与多个品牌联手推出“超级品牌日”,天猫上有超过 2 万个商家参与了这轮年中大促,提供世界 25 个国家的进口商品,一批全球顶级超市的主推商品将基本做到与原产地同价甚至更低,并且与“双 11”类似,做到“全球包邮保税”。

  早在一年前,阿里巴巴推出了专门的海外购物频道“天猫国际”,截至到今年 2 月,已经有来自 25 个国家、地区的 5400 个海外品牌入驻天猫。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天猫国际招商总监止行告诉《好奇心日报》,它们对商家采取的是邀请制,从去年开始 KA(Key Account)服务,招商的时候除了找商家,还会根据商家所在区域,配备当地人或中国人进行引导,保证落地。

  在去年阿里巴巴上市之前,《纽约时报》曾经有评论表示,“阿里巴巴是中国中产消费奢侈品的推手”,在天猫上,各大品牌可以直接向顾客售卖自己的产品。阿里巴巴兑现这一承诺的程度,将会决定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开放广阔的中国市场,让那些全球零售商和寻求发展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一杯羹。

  如果你还记得上个月天猫是如何用模仿卖苹果手机的噱头销售来自新西兰的苹果,或许就不难理解这家掌握了中国 58.6%的电商业务的平台,会是一个相当难缠的对手。

  亚马逊在中国已经变了许多,但可能还不够

  亚马逊是海外品牌更熟悉的名字,并且往往已经有了合作关系。相比起京东、阿里在世界各地一一与供应商洽谈可能遇到的困难,亚马逊在全球积累的供应商资源给了它们一把用来打跨境电商的好牌。

  牛英华在向《好奇心日报》介绍“海外直采”项目时表示,那些在国内认知度不高的品牌基于同亚马逊长期的合作,愿意通过亚马逊的平台,将产品带到中国。

  过去,半数以上的个人海淘行为都发生在亚马逊全球的站点上。亚马逊自己将这件事做起来,帮助用户克服语言关,受打击更多的是小规模代购的生存空间。未来,它们还计划将德国、西班牙、日本等站点的商品用同样的方式搬到“海外购”平台,到那个时候,语言差异带来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问题在于,第一批各凭本事获得的供应商,在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不会和一个平台继续合作,无论你是国际化的亚马逊,还是本土化的阿里、京东、甚至专注细分领域的小型电商,谁能够给供应商带来更多稳定的销量,才是保证持续合作的惟一指标。

  亚马逊中国付出的努力,是否足够应对这些对手?

  “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曾表示。

  此前十年,亚马逊确实在中国试图尝试复制本土的成功路径。

  2004 年,亚马逊收购图书销售网站卓越,进入中国。和在美国一样,亚马逊希望在中国从图书品类开始培养消费习惯,在扩展到其他更多的品类。

  但最终在中国抓住最多网购消费者的淘宝/天猫和京东分别靠卖女装和卖电子产品起家。

  一直到 2011 年 10 月,卓越亚马逊才正式更名为“亚马逊中国”,启用短域名 z.cn。推广 z.cn 的广告几乎是十年之中亚马逊电商业务惟一的线下曝光。在此之后,电商业务就再没有拿到过做广告的预算。

  亚马逊在美国挑战了一个接一个的新领域,2014 年一年光花在数字内容上的投资就超过 24 亿美元,而中国亚马逊仍然没有打地铁广告的打算。

  几年的时间里,它们用 Kindle 颠覆了自己赖以起家的图书音像生意,始于商品名录信息集成的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则渐渐成长为一门年收入 50 亿美元的生意。但所有这些突破都发生在美国,中国市场并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

  被收购之初,由于缺乏来自总部的持续“输血”支持,卓越亚马逊在和当当的免运费之战中失去了将其击垮的机会。Kindle 在 2010 年就曾以“金读”的名字出现在亚马逊中国官网的支持页面上,直到 2012 年 12 月才以电子书商店的方式“软着陆”,此时距离 Kindle 在美国区发售第一代 Kindle 已经过去了五年多。

  而电商业务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2014 年京东、阿里巴巴相继在美国上市。葛道远上任时恰逢京东赴美上市。根据京东公布的财报,其一年销售额,约为亚马逊全球同期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而根据调研公司艾瑞的数据,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京东的约十分之一。

每个电商都在做海淘,亚马逊能靠着它重启中国业务吗?

  亚马逊在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都放在了消费者很难看见的地方,比如仓储、物流体系的铺设。它们在中国建起了仅次于北美的运营网络,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宋立元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们已经在 135 个城市可以做到当日送达或次日送达。然而,这并不能解决网站没有流量的问题。

  与此同时,京东、阿里巴巴进入跨境电商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规模迅速扩大。而京东、天猫、1 号店甚至是小型的垂直电商平台都投入巨资于将自家的产品广告贴满地铁、公交以及写字楼内的灯箱。

  这两天,阿里巴巴甚至将微博的首页包装了天猫促销的入口,在人们惊呼“微博首页变天猫了”的同时,它们已经成功获得了曝光与流量。

  相比起在“6・18”前一个月就将刘强东的头像布满大城市每个角落的京东,亚马逊几乎不做线下促销,也很少在一个产品或业务推出之前进行宣传。

  多年积极的推广和投入,让用户养成了在天猫和京东购物的习惯。用户习惯打开京东或者天猫买东西,它们进入跨境电商就好像是用户每天都要去逛逛的店铺多了新的商品,而亚马逊则要从为新开的店铺吸引人气开始努力。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尤其是亚马逊中国更为擅长的母婴、鞋靴、时尚等领域,一批中小型的垂直跨境电商已经带着数千万美金甚至上亿美金不等的投资杀入了市场。

  而天猫甚至并不用自己去主动联系所有商家。天猫巨大的流量为海外华人提供了牵线搭桥的动力,尤其在母婴这样的热门领域。正在澳洲联系奶粉品牌,准备帮助他们加入今年“双 11” 的倪先生告诉《好奇心日报》,“现在门槛很低,我们在海外注册一个公司,就能上天猫国际。”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降低了中小品牌进入中国的成本。在天猫上卖货的商家可以先将为双 11 准备的商品运到自贸区的保税仓,等发货给顾客时再缴纳关税。

  竞争不仅仅在“卖东西”

  然而买卖上的竞争还不是最可怕的。

  阿里、京东甚至微信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这才是竞争对手的杀招所在。

  这些互联网金融的新入局者用花呗、白条等金融业务为刺激消费买单,如果你在天猫国际或者京东全球购上买一支电动牙刷,连信用卡都不需要,就可以在 50 天之后才开始分期还款。

  用户花得越多,信用额度和分期优惠就越大,这就像一个循环,买买买就是这样,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正如亚马逊在美国推出的 Prime 会员制度,通过运费、折扣商品和数字服务拉拢用户。过去一年,Prime 会员数量在全球上升了近 50%,也是最近几个月亚马逊股价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土电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电商业务延伸到金融服务了。亚马逊中国也许需要更多的自主性、自由度和来自亚马逊总部的重视。

  在重要并且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亚马逊觉得它们已经改变了许多。

  中国市场并不只是亚太市场的一部分,过去十年里,这里是除美国之外,诞生最多百亿美元市值科技公司的地方。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市场,Uber 正在筹划融资 10 亿美元,全部用在中国。而亚马逊在中国的投入规模,还远远不够。

北京app开发公司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马云:机器人会成为家庭一员

马云:机器人会成为家庭一员

6月18日消息,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全球首款情感机器人Pepper发布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预言,“30年内机器人产业将会有飞跃的发展。”

马云认为,“机器人未来会像汽车、飞机一样普及,他们会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

软银旗下的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SoftBank Robotics Holdings Corp.,以下简称“SBRH)生产的机器人Pepper是全球首款拥有感情的机器人产品,据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在现场回忆,他五六岁时看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时,就希望赋予机器人一颗有丰富情感的心灵。

马云:机器人会成为家庭一员

Pepper机器人

在同一天,阿里巴巴集团还宣布向SBRH注资14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投资后阿里巴巴将持有SBRH 20%股份。

马云坦言,他之前已经就“机器人”有关的很多问题和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讨论了很长时间,机器人会抢走人的工作么?机器人会犯罪么?马云认为,尽管有这样的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未来机器人会像汽车、飞机一样普及,机器人会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做准备和布局。

在马云看来,“我们正在从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时代,走向以激活生产力为目的DT(Data Technology)数据时代。”而这一转变过程的关键则依赖大数据和云服务。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具有巨大的优势,这将为智能产品和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马云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将变得更加聪明,甚至可能具备“人”的感知、思维和智慧能力。

以下为马云讲话部分实录:

马云:谢谢。我能够看到这样的Pepper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坐在那里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我问孙社长,我说什么好?他说你说什么都行。

去年我们首次看到了Pepper,而一年后,这一年真的是非常快,这也是非常的令人欣喜。

很多人都问我,机器人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会抢掉我们的工作吗?很多人有这样的不安,我也有些担心。

如果对未来有担忧的话,我们现在就要做起准备来。这个机器人无论你喜不喜欢?就像汽车一样,它是一个机器,就像飞机一样,它以后可能会变得非常的普及,成为家庭的一员,而且它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30年内,这个产业会得到进一步的飞跃发展。

每一代每一代技术在不断的进步,比如说一百年前有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很多都是不是用人来弄,而是由机器来搬运等等。

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又有更高的技术产生了,还有能源的革命。现在汽车、船、飞机,各种各样的资源都诞生了。

现在我们是第三次革命,技术的、信息的革命。这个信息的革命使机器人的头脑发生了巨变,我认为机器人今后还会变得更加的聪明,这是毫无疑问的。

很多人认为它的聪明怎么来衡量呢?那就是他的记忆非常得好,它不会忘记。还有譬如说它不会感到累,不会感到疲劳,在很多的功能都比人优秀。

人会干什么呢?人是因为有心的,是有感情的,孙社长非常果敢的把人的感情,把人的一颗心赋予了Pepper,这是一个很勇敢的挑战,我认为这是人类的第四个革命,人的头脑、人的脚,最后把这个心赋予了机器人。

人是有感情的,孙社长的愿景就是把这颗心赋予机器人。这样的话,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理解我们人类自身,理解我们自身的内心世界,通过Pepper我们就能够更进一步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也非常期待和鸿海集团,和软银我们三家联起手来,把这个技术进一步的提升,为我们的这样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机器人不论我们会不会喜欢,它都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就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已经做了这样的准备,希望今后我们三家能够携起手走向世界,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苹果(ios app开发)vs谷歌:战术有分歧 战略很一致

苹果(ios app开发)vs谷歌:战术有分歧 战略很一致

6月16日,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络版今天撰文称,苹果谷歌虽然表面看来存在很大差异,但从本质来看,双方的目标完全一致。所以,尽管苹果不断抨击谷歌的隐私问题,但该公司最终也有可能采取与谷歌相同的做法。

过去两周,苹果和谷歌高管相继站上了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的舞台,为员工和开发者打气鼓劲,向各大媒体展开宣传。令我震惊的是,这两家公司的会议是如此的相似。

舞台上的演讲者均为各自的第二代领导者: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是已故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钦点的继承人;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也被谷歌联合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LarryPage)加冕为“王储”。

两家公司的主题演讲都很生动有趣,但也都令人尴尬。对于苹果这样一家一向以完美的发布会著称的公司而言,AppleMusic尤其令人难堪,它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毫不炫酷。谷歌的主题演讲也有很多适合打个小盹的时刻,他们发布了很多虚无缥缈的“雾件”(译注:在开发完成前就开始作宣传的产品)。

这两场活动持续的时间都很长,但在探讨技术细节时却都一带而过。要知道,这可是开发者大会,所有技术细节非常重要。

诚然,谷歌与苹果的生态系统看起来存在些许差异,但他们的目的却基本相同。对这两家公司来说,移动领域的创新本质就是在功能的丰富程度上与对手比肩。有时,我感觉苹果与谷歌之间的关系就像维塔利・克里琴科(VitaliKlitshcko)和弗拉基米尔・克里琴科(WladimirKlitshcko)――过去10年间,这对乌克兰兄弟让重量级拳击比赛变成了一件无聊的事情,感觉就像他们的家庭内部事务一样。

事实上,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名称也都惊人一致:Apple Pay,Android Pay;Apple Photos、GooglePhotos;苹果钱包,谷歌钱包。谷歌发布了Weave和Brillo等物联网项目,苹果也以HomeKit作为回应。Android进入汽车中控系统,苹果也不甘落后。在I/O大会上,谷歌宣布了以应用为中心的搜索和无需打开应用即可获取重要信息的无形界面。还对GoogleNow进行了改进。苹果也发布了改版后Siri。该公司还发布了“ProactiveAssistant”功能。谷歌则推出了Photos应用,可以神奇地对图片进行归类,甚至利用语音命令搜索数以千计的图片。苹果同样改进了Photos应用――你可以直接用Siri搜索图片。

这两家公司实在是太相似了――他们简直就像当今时代的GlimmerTwins。但与任何一对双胞胎一样,只要你凑近来看,还是会逐渐发现一些差异。

本月早些时候,在非盈利民权和隐私保护机构EPIC组织的一次活动上,苹果CEO库克说:

“有一些最杰出的、最成功的硅谷公司,是通过吸引用户披露个人信息来做大业务的。他们不遗余力地挖掘你的所有信息,然后变现这些信息。我们认为这是不对的,苹果不想这么做。我们认为,用户应当自主控制自己的信息。你或许喜欢这些所谓的免费服务,但我们并不认为值得因此暴露你的电子邮件、搜索历史甚至家庭照片,而实际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出于何种广告目的来挖掘和出售这些信息。我们相信,用户有朝一日将会认清此事的本质。”

由于谷歌几天前刚刚发布了GooglePhotos,所以库克的这番讲话显然是在向这家搜索巨头开火。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副总裁布拉德利・霍洛维茨(BradleyHorowitz)也曾就谷歌是否会出于其他目的而挖掘用户的照片数据给出了如下回应:

“通过分析图片得到的信息不会用于这款产品之外的其他地方――目前不会。但如果我认为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巨大价值,肯定会考虑这么做。例如,倘若GooglePhotos有可能知道我有一辆特斯拉,而特斯拉希望向我发出召回提醒,我们就会考虑提供这种服务,但会给予用户适当的控制权,并向用户披露这一信息。”

这两位高管的评论从整体上阐述了两家公司的意识形态,以及他们各自的业务模式。

对谷歌而言,该公司开发的全球第一大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谷歌希望借此让该公司旗下的各种服务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尽可能搜集更多数据,然后打造智能的自动化体验。GoogleNow智能个人助手就是这种方法的集中体现。为了让这项服务能够正常运行,该公司需要将其搜集的各种数据发送到云端。或者更直接地说,谷歌必须将你的所有信息都传送到该公司数量庞大的服务器中。

倘若你给好友发送一条有关晚餐的短信,谷歌就会为你提供餐馆评论和自动导航。今后,它还有可能直接帮你预订餐厅,甚至呼叫无人驾驶汽车。你的行为重复度越高,算法越能自动了解你的意图。谷歌的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该公司的产品完全免费,你基本不用担心他们会倒闭。但免费并非没有代价,你仍然要放弃自己的数据、隐私以及一些控制权。有朝一日,谷歌希望通过这些体验赚钱,有可能投放广告,也有可能为你量身定制各种交易。

苹果的方法截然不同。对他们来说,未来的个性化服务可以通过设备上已经存储的信息来实现。当你要用iPhone搜索时,该公司最新推出的ProactiveAgent将很快在设备上的应用中找到内容,为你呈现出来。

试想,你已经在TripIt等应用中规划了旅行方案,通过联合航空订了航班,还预订了酒店。所有的旅行计划都会同步到你的日历中。但当你出发前往机场时还是会收到通知,系统可以根据交通状况为你推荐路线。当你到达时,你的手机还会展示你的登机牌。任何的航班延误信息也都会自动显示如来。倘若你想要在飞机上阅读某本杂志,手机或许会提前为你下载完毕。它可以逐步适应你的习惯,只要把耳机插到手机上,你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收听系统推荐的音乐。

苹果的目标与谷歌并无不同,但对该公司而言,所有的个人数据都经过了匿名处理,而且都存储在用户的iPhone、iPad和AppleWatch上。“数据都在你的设备上,完全由你自己控制。”苹果软件工程副总裁说。这些信息并未关联AppleID或其他的苹果服务。苹果认定,它可以在本地设备上达到谷歌利用机器学习和云计算实现的效果。苹果可以根据你口袋里的手机向你推荐信息,谷歌则根据它所记录的所有行为数据向你推荐内容。

苹果并未详细披露它如何能在不全面搜集数据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为用户打造更好的服务。但完全依赖手机的模式对苹果而言的确很有意义,至少目前如此――毕竟,苹果的硬件水准无人可敌。苹果的设备厚度越来越薄,不仅质量一流,而且豪华感很强。

事实上,该公司在硬件的内在配置上取得的成功更加值得赞赏。我曾经专门撰文探讨过此事,苹果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开发了新技术,包括新的MacBook中采用的电池技术,以及AppleWatch采用的集成化芯片。通过自主设计芯片,苹果得以将指纹阅读器流畅地整合到设备中,使之更加私密。考虑到所有苹果设备的可用性和性能都始自芯片,自然可以想象苹果的下一代技术也将以芯片为出发点。

不过,人们还是禁不住发出疑问:苹果是否会坚守自己的隐私立场?作为一个愤世嫉俗者,我不认为苹果真的会关注这个问题。以往的经历表明,这并非该公司关心的核心问题。他们的重点一直都是硬件,而非软件。而随着软件逐步由数据、云计算和持续不断的连接来定义,他们也越发感到无所适从。谷歌秉承的是后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而苹果由于感到困惑而且面临一些威胁,所以只能利用隐私问题作为退守工具。

谷歌与苹果之间的斗争已经从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转向了“背景计算”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所有人都变成了生产海量数据的工厂,唯一能展现数据价值的就是用户所处的背景。谷歌的方法是使用其云端的数十亿个数据点,然后与我们在谷歌服务中的个人使用方式进行匹配。苹果的方式则是在设备上汇总个人数据流,并不会试图拥有其中的任何数据。如果说谷歌是在打造基于个人背景信息的互联网,那么苹果的方式更像是在打造局域网。

表面看来,谷歌的模式似乎更好。理解背景的关键在于数据,而谷歌搜集的数据远多于苹果。苹果有手机,谷歌几乎拥有所有数据的入口。谷歌的模式或许缺乏一些人性化因素,但该公司却凭借精准和便利弥补了一些不足。苹果的模式可以吸引那些看重隐私的人。目前来看,这种说辞的确能与部分美国人和多数欧洲人产生共鸣,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低价和便利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谷歌的模式显然更加明智。

有朝一日,当苹果高管登上莫斯康展览中心的舞台,承认自己也将像谷歌那样使用你的数据时,我不会感到意外。毕竟,这两家公司并没有本质的差异。(长歌)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阿里野心巨大 美国科技企业未来难进中国

阿里野心巨大 美国科技企业未来难进中国

据《连线》杂志报道,虽说今天的阿里巴巴在规模上俨然已是个庞然大物,但论及其野心,前者显然不及后者更加巨大。

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业务负责人刘春宁日前表示,集团拟在未来两个月里推出在线视频流媒体服务――TBO(Tmall Box Office,天猫票房)。此举旨在效仿美国的HBO和Netflix,打造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视频娱乐平台。

不过,以上只是事实的表面。

阿里巴巴视频服务当然会对意在发展中国市场的Netflix构成威胁,但结合该集团已展开的电子商务服务等等,如今的阿里巴巴绝对称得上是能够与谷歌、亚马逊或者苹果等叫板的科技巨头。再考虑到阿里巴巴在中国的主场优势,未来随着该集团进一步拓展,美国科技巨头们恐只会越来越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一个业界普遍看好,但却拥有诸多限制的增长市场。

阿里巴巴的业务如今也不只有电子商务和影视娱乐,像亚马逊一样,阿里巴巴也涉足云计算、移动支付、搜索以及包括打车服务的战略投资等多个方面,集团甚至也向通信应用和社交网平台进行了投资――简单说,阿里巴巴的触角已经延伸至互联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事实基本解释了为什么投行Rutberg & Co.常务董事拉吉夫・昌德(Rajeev Chand)对阿里巴巴进军视频业务并不感到惊讶――阿里巴巴早前就曾对优酷土豆进行了投资,进一步拓展市场将只是时间问题。

“毫无疑问,阿里巴巴的发展野心和任何一家美国科技公司都是一样巨大的。”昌德表示,“对于这些巨头而言,进军互联网视频业务是非常自然合理的结果。”

与亚马逊用户迅速适应Prime Instant Video服务,以及谷歌用户快速拥抱YouTube一样,昌德认为,阿里巴巴在中国庞大的用户群也将是“可转移的”,即:不需要去考虑电商企业或者搜索引擎公司经营电视业务是否合理,并从容地从一个服务投入到另一个服务中。

“当你在看一个技术领域时,你会发现市场已没有空间。”昌德表示,“所以你只能去做大做全,而不是专注在某一技术领域中。”

这种发展策略一直被美国科技巨头所采用,后者的用户通常都会忠诚地跟随品牌从一个产品转投至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产品。而这一次,阿里巴巴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只不过阿里巴巴是从一个已经极为成功的市场走向了世界。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科技巨头在阿里巴巴的影响将完全不可能进入中国。上周,一封泄露的邮件就显示,Uber在中国实现了每天100万次打车服务的里程碑,同时公司还计划再融资10亿美元,以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不过昌德指出,Uber的成绩是因为缺少了来自阿里巴巴的竞争,毕竟打车市场从整体而言仍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即使在中国,虽然已经有滴滴和快的两个本土专车服务,但外国运营商也仍旧还是有不少机会的。

相比之下,流视频服务、电子商务、云计算以及阿里巴巴的其他服务等,在中国都已经是竞争密集型领域,中国的视频网站如今还包括了搜狐、爱奇艺和优酷土豆等等。所以对于Netflix而言,将不会有类似Uber的市场萌芽期。只要阿里巴巴效仿西方科技企业推出TBO服务,西方企业就不会有太多的机会,而阿里巴巴最大的竞争威胁也只可能是来自于中国境内。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百度副总裁曾良:技术驱动新广告狂人时代到来

《广告狂人》一部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广告黄金时代的经典美剧,在广告圈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剧中广告人的工作方式和那些让人惊叹创意让人印象深刻。但是镜头回到今天,广告人所处的环境已经发是了巨大的变化,广告狂人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什么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标准的新广告狂人?新的媒介环境和创新科技对于广告又有什么样的改变?百度副总裁曾良,在“新广告狂人暨Baidu+数字营销创新赏”的启动仪式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百度副总裁曾良:技术驱动新广告狂人时代到来

百度副总裁曾良

什么是新广告狂人?

曾良认为,所谓的新,代表着新的工作方法、新的思维方式。在新的环境下,广告人将有全新的姿态。百度推出“新广告狂人的概念,并携手大中华区艾菲奖共同举办这样一个鼓励科技与创意融合的比赛,就是希望在媒体环境、产业生态、沟通方式早已发生巨变的今天,百度的创新科技能够助力到广告营销行业,让更多优质的创意落地,加速广告公司、广告主的数字化转型。

无论是过去的几十年还是现在,如何把创意进行精彩的展示,一直是广告行业探讨的问题,而互联网技术已经可以帮助创意实现更好的呈现方式,但对于广告营销人来说,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科技的机会比较有限。

曾良在会上表示,百度拥有很多的创新科技,包括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但实际上,广告营销人知道和了解的少之又少。从广告作业流程的角度而言,技术在创意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广告狂人Baidu+数字营销创新赏”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百度愿意与大家一起去讨论和思考。

技术+创意:探索未来广告

技术推动了创意的落地,让很多天马星空的创意最终变为了现实,近两年百度在创新科技与创意结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曾良在现场也分享了“百度筷搜”、“See you again加德满都”、“蒙牛云端牧场”等优秀案例。

他介绍说,百度“筷搜”是一个技术与创意融合的典型例子,这个产品本来只是一个愚人节的概念,但是用户对于这个创意非常感兴趣,于是百度利用强大的工业检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让它真正走进现实,而在不久的将来,用户就可以通过“筷搜”清晰掌握食品信息。在刚刚结束One Show“金铅笔”大奖上,百度“筷搜”一举斩获3项金奖和1项铜奖,成为中国创意人的骄傲。

前一阵尼泊尔发生大地震,百度迅速发起“See you again加德满都,全景尼泊尔古迹复原行动”。曾良介绍到:“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将网友拍摄上传的2D照片聚合,进行科学比对,判断出照片拍摄的角度与时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这些照片合成古迹原貌。最终,这个活动引发了大量社会关注。”

Baidu+助力广告行业转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了互联网+计划,鼓励传统行业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改善和提升服务水平。其实,baidu+新广告狂人大赛也是互联网+理念在广告营销行业的落地。Baidu+代表着更多的可能性。曾良表示,百度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卓越成果和合作机会远不止于这些。他期望能助力到广告营销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让更多的广告主和消费者从中获益。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3/4中概股游戏公司私有化,借壳上市开启大IP战略

3/4中概股游戏公司私有化,借壳上市开启大IP战略
  2007年底,南方周末一篇名为《系统》的文章,将重新站起来的巨人史玉柱惹怒了。

这篇文章揭露了巨人网络的明星产品《征途》的游戏规则:弱肉强食、恃强凌弱。它需要玩家投入真实的金钱以求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生存,并由此升华到对整个免费网游的批评与反思上去。

在一些人眼里,网游被视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洪水猛兽”。从盛大代理的《传奇》开始,网游公司就在争议中前行,在多重政策监管和社会舆论声中战战兢兢摸索。为了符合国情,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中国特色式的网游《抗战》。弘扬主旋律,也成就了日后的妖股中青宝。

至今,外界对网游的褒贬仍然不一。但这并不妨碍,网游是互联网里最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当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为首的四大门户开启了网络广告时代后,盛大、九城、巨人、完美世界等开创了新的盈利模式――时间收费和道具收费。

时移世易。网游公司早已不再是华尔街的宠儿。盛大、巨人、完美、中手游、淘米相继开启私有化。九城正拟通过旗下子公司借壳厦华电子完成私有化退市。老牌网游公司里的久游也通过电广传媒实现管理层MBO。

  3/4中概股游戏公司私有化

2011年10月17日,盛大网络公告称,收到CEO陈天桥的建议书,提出以每ADS(美国存托股)41.35美元的价格将公司私有化。

这无疑向互联网投了一枚炸弹。就在半年前,淘米网络刚刚登陆纽交所。还有诸多的游戏公司翘首以盼,等待上市窗口期的打开。外界纷纷猜测,这是否会引发中概股的退市潮。

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2013年11月,巨人网络发起了私有化邀约。紧接着,2014年1月,盛大游戏宣布收到盛大网络和春华资本的私有化提议。而在这期间,总共有26家中概股宣布从美国资本市场主动退市。

在盛大、巨人之后,完美世界终于启动了私有化程序。今年1月份,完美世界宣布,收到公司董事长池宇峰于2014年12月31日发出的每股20美元的私有化提议。

令人唏嘘的是,三家客户端网游时代的霸主以退市的方式淡出公众的视线。如今,留下九城、畅游坚守在美国资本市场。而九城更是因为失去魔兽后身陷囹圄,如今股价更是长期徘徊在1美元左右,市值跌至5000万美元以下。

一次瑞士银行的分析师会上,原摩根史坦利亚洲董事总经理季卫东说起中国网游的遭遇时表示,网游股在美国并不受到投资者待见,虽有可观的盈利,稳定的现金流,但未来的增长空间有限,市盈率只能给到5倍左右的水平。

在游戏从业者看来,美国以预付费模式为主流,对道具收费模式等并不普及。即便是被全球玩家视为hero的动视暴雪,近期的市盈率也只有20倍。相比较国内一些并不起眼、营收规模也很一般的游戏公司,市盈率却动辄百倍。

凭借代理暴雪游戏《魔兽世界》而登陆纳斯达克的九城,通过昔日旗下子公司上海火瀑云计算机终端科技有限公司,与A股上海市公司厦华电子达成重组协议,目前还未有实际完成。这就是九城创始人朱骏嘴里的“不同模式的私有化”。

私有化的游戏公司远没有结束。

5月16日,showalk曾撰文“中手游私有化”一文后,该公司3天后宣布,董事会已接到东方证券附属公司Orient Hongtai(北京)投资管理公司的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提议。而中手游在A股借的上市公司的壳已经准备好。

6月1日,儿童社区游戏起家的淘米网络也宣布进入私有化程序。截至目前,总市值1.41亿美元、股价在4美元不到的情况下,淘米网的换手率只有0.25%,在美股交易市场的意义并不大。

这5家公司算上地地道道的游戏公司,盛大、巨人、完美代表了传统客户端的网游企业,淘米则为社区网页游戏代言,而中手游则是移动游戏的第三代。

不过,如果按照应收构成来算的话,人人的主营收业务依然来自人人游戏。人人也在6月10晚间,公告已经收到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一舟和COO刘建的非约束性私有化提议。

除了畅游、乐逗外,其他在美上市的游戏公司基本都在退市中或者已经成功私有化了。

  借壳上市,新一轮资本游戏

由于现金流充沛,营收规模和净利润良好,退市的游戏公司选择借壳上市的居多。截至2015年5月28日,A股市场共有397家上市公司正处在停牌中。

6月11日,中银绒业发布关于控股股东部分股权质押的公告:中银绒业于2015年6月9日将其所持本公司20,25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22%)质押给江苏金茂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至此,中银绒业共计质押867,624,44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8.07%。

资本市场给予这个信号的解读为,一是说明盛大游戏借壳会成功,二是实质性消息会很快会出来。盛大游戏内部人士也在期待公司重启A股上市,“最快可能要到明年了。”

去年年底,盛大网络将持有的盛大游戏股份全部出让给宁夏中银绒业和亿利盛达控股。值得注意的是,亿利盛达的唯一股东,就是盛大游戏董事长张蓥锋和宁夏中银绒业所拥有的公司宁夏亿利达。截至2014年12月31日,宁夏中银绒业以及其关联公司总共持有盛大游戏24%股权和40.1%投票权,张蓥锋以及关联公司持有盛大游戏9.1%股权和34.4%投票权。

回归A股,无论是对标中青宝、掌趣科技,还是中手游,盛大游戏的营收规模和用户规模都能“秒杀”对手。当中青宝一年的营收不足盛大游戏一个季度的时候,前者获得资本市场的市盈率已经是后者的50多倍。

作为盛大游戏昔日的老对手巨人网络也在积极筹备再度上市。巨人网络的总裁纪学锋也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巨人肯定会再上市,不会等到二三年那么久。

事实上,在资本市场上,巨人借壳万通地产的事情已经传开。而巨人内部员工告知,公司可能最快要在明年上市。

这两家公司创始人还颇有渊源。万通地产原董事长冯仑和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都是泰山会的成员,也有共同的好友马云,三人交情甚笃。湖畔大学也是由马云、冯仑、史玉柱等一众好友发起创办的。

近年来,万通地产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已在房地产行业排民50名开外。根据万通地产的年报显示,2013 年万通地产的净利润为3.81亿元,而2014年继续跌去了一半以上。地产界人士评价,“万通已经落后了,在市场地位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

在万通地产的停牌公告里,披露了通过现金收购的方式购买基于互联网的娱乐、文化业务。这似乎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在私有化的中概股里,游戏公司便是泛娱乐的互联网概念。接近万通地产的人透露,巨人可能会借壳万通地产登陆A股。而巨人内部人士也正是公司正在积极筹划上市事宜。

如果盛大游戏、巨人网络都通过借壳上市成功,那么无疑将给其他游戏公司私有化再上市提供样板,以及估值对标。而之前被资本市场热捧的游戏概念股,可能会面临新的一轮市值重估,届时在A股市场的洗牌将重新上演。

  整合并购,开启大IP战略

在A股讲多大故事,这要取决于既有业务的布局和老板的决心。

目前来看,已经退市的盛大游戏和巨人网络,在A股重新上市的布局并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盛大网络已经清空盛大游戏的股票,这也意味着陈天桥终于不再碰游戏了。盛大网络继而真正转型为一家投资集团。而史玉柱宣布退休后,也多半不再参与巨人网络的日常运营。未来,两家公司上市后是否多元化布局,目前还不清晰。

然而,已经启动私有化的完美世界,确实在A股市场布局明显。

早在2011年8月,完美世界董事长池宇峰就将旗下影视业务(完美影视)从上市资产里剥离,与石河子快乐永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简称“快乐永久”)签订出售协议,做价3.6亿元人民币。池宇峰本人就持有快乐永久90%的股份。

池宇峰随后渐渐淡出完美世界的管理,重心转移到完美影视上来。随着投拍的影视剧热播,完美影视的营收也蒸蒸日上。2013年完美影视实现营业收入99008.62万元,同比增长68.44%,2014年1-4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600.49万元。

终于在去年8月29日,金磊股份公告称,拟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置入完美影视100%股权,公司主营业务也变更为影视剧制作或发行,公司控股股东变为由池宇峰实际控制的石河子快乐永久股权投资有限公司。

池宇峰第一次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实现了影视娱乐的A股上市。故技重施,完美世界的退市亦可借壳完美影视重新上市。这两家公司业务本来就是一体,特别是同对IP要求高的业务,影视、文学、动漫、游戏可以为IP产业链的“四大金刚”。四者正在加速行业整合,形成文化娱乐产业的闭环。

A股市场完美世界并非先行者。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游族网络等都是经典案例。

影视起家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通过投资并购游戏做长产业链。2013年7月,华谊兄弟以6.72亿元、15.87倍的溢价收购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而早些时候,华谊兄弟更是投资掌趣科技,与巨人网络成立合资公司。

游族网络是典型的从游戏行业跨界到电影领域围绕大IP布局的典型。2013年10月,游族网络借壳梅花伞成功A股上市。2014年11月,游族网络涉足影视业务,成立游族影业。游族拿到了《三体》改编版权后,电影、网剧、手游、页游、动画、话剧、周边等一系列产品就能够开发起来。

无论是完美世界、还是游族影业,都给了游戏公司登陆A股后一个极大做强泛娱乐文化产业布局的样板。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陈航认为,围绕文化产业的整合和并购,将使得中国在未来5-10年会出现更多的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也使得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突飞猛进。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动了谁的奶酪?

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动了谁的奶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为了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发展消费金融,将放开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准入,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将扩大至全国。

这次的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重点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为释放其消费潜力,向其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而市场的准入审批权将下放到省级部门,以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

已被互联网金融搅局的零售银行个贷和信用卡业务将雪上加霜,再次受到冲击,银行将如何应对?对于之前如火如荼开展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花呗”、“白条”们的阿里和京东,其个贷业务和这次的消费金融业务有什么区别?对他们又有什么影响?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最大的机遇在哪里?下面将一一剖析。

一、市场规模

国际上,消费金融体制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是由于产能过剩,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制造商和经销商就对产品进行了分期付款销售,因此带来了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当时,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此后北银、锦程、中银和捷信等四家试点公司相继开业。截至2013年6月末,这4家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达到78亿元,贷款余额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136%;贷款不良率为1.4%。

据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波士顿咨询公司则发布报告称,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

二、消费金融 VS 小额贷款 VS 信用卡

1、跟信用卡相比真的是错位竞争吗?

信用卡消费属于透支消费,就是客户先用自己拥有的额度进行消费,过50天之后再把钱还给银行。而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客户在进行消费时发现资金不够,到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金融公司在核实贷款者信用记录后,将这笔贷款直接划给客户需要支付的商家;当客户在这个金融公司有过良好的贷款记录后再次贷款时,金融公司可以直接把资金贷给客户,由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将钱用于消费。为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做他用,银监会还要求,该项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一般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如银行信用卡已与这些商家有合作关系,客户可以直接通过商场分期刷信用卡购物,而免去了还需到金融公司申请贷款的环节。这也是为什么前期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业绩一直不佳的原因。

但是对于信用卡公司来说,与消费金融公司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银监会已同意消费金融公司可办理信贷资产转让、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和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等业务。这显然成为尚未公司化经营的信用卡公司的一个竞争短板。

2、跟阿里等小额贷款公司比优势在哪?

消费金融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两者所持的牌照不同,消费金融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归央行和银监会监管,而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机构,由各地政府的金融办监管。在服务对象方面,消费金融公司服务于居民个人,而小额贷款的服务范围更广,除了个人还有中小企业,并且贷款用途可以用于生产经营。

看似在服务对象和范围上并不占据优势的消费金融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相比,最突出的就是其牌照优势,消费金融公司归央行和银监会监管,可以享受同行业拆借,并可以纳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是小额贷款公司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是因为缺乏央行的征信系统,难以把控风险,使得阿里在前期一直难以扩大小贷规模。

也正是由于前期缺乏征信,因此马云一直致力于建设自有的互联网征信体系。蚂蚁金服旗下子品牌的芝麻信用,就是依托于阿里庞大的用户行为数据,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实现网络征信业务。其“花呗”微贷业务便是将数据信用化的成功尝试。

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及信用卡的具体区别参见下表:

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动了谁的奶酪?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动了谁的奶酪?

三、未来发展机遇

1、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值得挖掘

根据尼尔森公司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中国消费者信心为106点,相比2014年四季度下降1点,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点。但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全国整体走势逆向而行,三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在109的稳定水平,四线城市则较上一季度上涨了1点至107点。

这些小城市尽管规模不大,却正在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并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它们占全国总人口的40%,并贡献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35%的社会零售总额和21.2%的快速消费品比重。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不仅仅是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是消费者视野的开拓以及消费需求增加和优化升级。

尼尔森的数据也显示,小城市居民越来越愿意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提高生活品质和水平等方面。比如外出就餐、子女教育、旅游度假等方面的支出都有所提升;而存款在今年一季度则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

这次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消费金融市场准入放开,重点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人群,正好为挖掘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带来了机遇,有效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

2、未来创新将成为抢占消费金融市场最高点的核心武器

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一般为定向地个人消费贷款,指定范围比较窄,仅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因此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业务模式将是消费金融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这意味着只有在消费端不断创新才能取得获客的立足点。随着金融服务与互联网不断纵深融合,借力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传统的消费贷款业务,也为消费金融业务的创新开了另一扇窗,如何创新传统业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便捷性、更具场景化、更个性化的产品将成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微软Surface Hub幕后故事:十年磨一剑

微软Surface Hub幕后故事:十年磨一剑

6月12日,《快公司》杂志本周刊文,对微软大尺寸平板计算设备Surface Hub进行了介绍。Surface Hub从概念到诞生走过了近10年的历程。这款产品引入了一系列创新元素,很可能将颠覆当前的会议室。

以下为文章全文:

杰夫・韩(Jeff Han)的手指轻快地点击墙壁上的大尺寸触摸屏。电脑生成的地球卫星照片出现在他面前,他开始用两只手进行缩放操作:西半球、北美、美国、太平洋东北部地区。最终,我们看到了高速公路旁的一块工业区。他对我们说:“这里是我们的大楼。”

进行此次演示的会议室以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姓名来命名,因此很自然,我们正身处微软的某栋大楼中。不过,这里并不是微软位于华盛顿州雷蒙德的总部。实际上,我们距离雷蒙德已有200英里(约合322公里),来到了波特兰郊区的Wilsonville。这是一处占地4英亩(约合1.6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附近是一家生产工业粉碎机和游船储物设备的工厂。

微软从未透露过,该公司在Wilsonville有着重要的业务运营。实际上,微软在这里的工作十分机密(道路旁的指示牌甚至并未提到微软的公司名称)。然而自2014年3月以来,正是在这栋大楼里,微软的工程师开发了杰夫・-此次展示的创新设备:Surface Hub。

在今年1月的发布会上,微软在发布Windows 10的同时展示了Surface Hub。这款84英寸的一体式电脑可以被用于多种工作,例如头脑风暴、视频会议,以及PowerPoint演示。用户使用触控手势和触控笔来输入,而不必再依靠键盘鼠标。

不过,对于这款基于Windows 10的计算设备,微软故意隐藏了一条重要消息:微软不仅设计了Surface Hub,甚至已开始生产这款产品。微软在Wilsonville建设了面积7万平方英尺(约合6500平方米)的工厂,而工厂距离硬件工程中心很近。杰夫・韩表示:“我们并不生产液晶面板,但液晶面板或许是我们唯一没有涉足的元件。”在这里,微软生产两款Surface Hub:售价19999美元的84英寸版本,以及售价6999美元的55英寸版本。

微软对Wilsonville工厂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出色。2014年9月,《俄勒冈人报》猜测了这处工厂的种种用途,就是没有料到微软会在这里进行产品生产,因为微软的生产工作通常都不会放在美国国内。当时的报道称:“几乎可以肯定,大规模生产将会放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所有大批量电子设备的生产都是如此。”

对39岁的杰夫・韩而言,Surface Hub的发布完成了他过去十几年的梦想。这一概念首次被全球所知是在2006年。当时杰夫・韩是一名计算机科学研究员,他在加州蒙特雷的一次TED演讲中介绍了一种被称作“多点触控”的新型、直观的计算界面。他是一名极富感染力的演讲者,而他此次在Wilsonville对Surface Hub的展示也是如此。

在2006年iPhone问世之前的时代,他的概念极具突破性,而当时的演讲视频是首个实现病毒式传播的TED视频之一。杰夫・-的热情令人感觉,多点触控确实将是下一项重大技术。他随后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Perceptive Pixel(PPI),面向美国国防部和迪士尼等客户销售昂贵的屏幕,而微软于2012年收购了该公司。

今天,杰夫-韩已成为Surface Hub的总经理。如果没有他的研究、眼光和坚持,这款产品不可能成为现实。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款打上了微软印记的产品。PPI此前开发连接至PC的显示屏,而Surface Hub则是一款计算机,运行大屏幕版本的Windows 10和Office应用。此外,这也是一款视频会议系统,配备了两个高分辨率摄像头,以及微软的Skype for Business服务。Xbox甚至也对这款产品的设计产生了影响:Surface Hub的降噪麦克风最初曾被用于Xbox的Kinect体感控制器。

微软在1月份的发布会上还展示了另一款硬件,即现实增强设备HoloLens。与HoloLens不同,Surface Hub并没有太多的科幻色彩。这更多地是一款精致的科技产品,而非面向未来的原始概念。从某种角度来看,微软似乎是在完成一些未尽的工作。

微软硬件业务副总裁、杰夫-韩的老板迈克-安杰洛(Mike Angiulo)表示:“我一直关注围绕办公和效率的产品开发。如果回忆一下,自我进入这一行业以来个人办公领域发生过什么改变,那么可以看到,在PC、移动设备和手机的帮助下,人们制作文件和沟通的能力得到了指数式提升。然而,会议室的情况与我刚刚到来时几乎完全一样,这就像是时间胶囊。会议室里仍在使用投影仪、白板,以及会议电话。”

通过Surface Hub的协作工具,微软的目标是打破这样的时间胶囊,给会议室带来现代化的技术。不过,微软的计划看起来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例如,2002年微软曾推出过Tablet PC,并声称这类设备将在5年内取代传统笔记本。实际上,结果并非如此。此外,凭借2007年推出的第一代Surface,微软也率先涉足了多点触控计算技术。当时的产品将触摸屏计算机集成在一张咖啡桌中,适用于零售场所,然而并未获得广泛接受。

不过,无论市场对Surface Hub的反应如何,微软都已向这一项目押下重注。杰夫-韩表示:“这并不是一次小型试验。我们将投入全力。在微软,我们只会去干大事。”

发展历程

多点触控界面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70年代,而杰夫-韩最初于2002年开始接触这一技术,当时他是纽约大学的一名研究员。随后,他一度将这一项目搁置一边,转而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尽管他的名字已成为多点触控的代名词,但他也对其他领域有所涉猎,例如自动导航、眼球追踪,以及动作捕捉等。)

2005年,杰夫・韩重新开始关注多点触控,并全身心投入到这一领域之中。到2006年2月,他已设计出一款36英寸屏幕,能通过摄像头来跟踪手指的运动。与此同时,他也准备好在TED大会上展示自己的工作。即使在今天来看,当时的演示也称得上引人入胜。不过可能令当代人觉得难以理解的是,观众由于杰夫・韩演示的多点触控手势而鼓掌欢呼。目前,多点触控手势已司空见惯。

杰夫・韩在演讲的一开始就提到,他即将展示的新计算界面即将商用。他并未夸大其词。根据他的说法,在TED演讲的不久之后,他就基于当时的反响创立了Perceptive Pixel。该公司的目标正是将这一技术变为商用产品。

不过,对多点触控技术来说,随后一个重要节点是2007年1月9日,当时乔布斯在旧金山的Macworld大会上展示了第一代iPhone。乔布斯宣布:“我们发明了一种叫作多点触控的新技术。”在以“现实扭曲”著称的苹果主题演讲中,这一说法的夸张程度还要超过平均水平。作为对比,杰夫・韩更加谨慎。他在TED演讲中表示:“我不是唯一关注这一技术的人,还有许多人在研究这一技术。”

微软也是关注多点触控技术的公司之一。在iPhone发布的4个月之后,微软公布了第一代Surface。这是一款采用Windows Vista系统和30英寸显示屏的计算机,被集成在桌子中。这一界面与杰夫・韩开发的技术颇有类似之处。然而,微软并未将Surface作为一款企业工具,而是希望在公共场所,例如酒店、赌场和手机店推广这款设备。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当时在新闻稿中表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规模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可以想象,未来Surface计算技术将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桌面、柜台,还是大厅的镜子里。Surface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然而,微软未能依靠这一产品获得数十亿美元收入。2012年,微软对Surface进行了调整,将其重新命名为PixelSense,同时将Surface品牌用于了Windows 8平板电脑。三星目前仍在继续销售一款基于PixelSense的桌面计算机,但并不多见。

尽管Surface未能获得成功,但iPhone却将多点触控技术带给了全球成千上万的用户,并彻底颠覆了手机行业。不过杰夫-韩认为,这两款产品都未能动摇他的方向。他表示:“我希望专注于办公和效率。自TED演讲以来,这就是我所做的全部工作。”

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Perceptive Pixel的早期产品找到了一项“杀手级应用”。新闻节目主播,尤其是CNN的约翰-金(John King),使用这一屏幕在地图上实时展示选票的数量。当时的软件来自PPI的订制。

PPI早期产品的售价达到六位数美元,而这些产品也成为了鲜活的广告。杰夫-韩表示:“约翰・金了解每个地区。他并不是在阅读屏幕,而是将屏幕当作了讲故事的工具。当时,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每一名老师、司令官,以及外科医生都会这样做。”

杰夫-韩的高端屏幕吸引了密切关注,赢得了各种奖项,并给他带来了收入。不过在某些层面上,他仍感到不满。“将食物端上桌当然很好,但这还不能形成规模庞大的业务。”他表示,“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遭到了许多批评:‘优秀的产品,但你们何时才能将价格降低到大众能够接受的程度?’这正是我们开始与微软接触的原因。”

这一谈判的参与者包括鲍尔默和盖茨。杰夫・韩表示:“我们开始与微软对话,并发现他们也有着同样的目标。当我见到盖茨时,他对我说:‘我希望见到这些设备从天而降。’”

对于鲍尔默,“他立刻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安装了一台,他是微软内部这样做的第一人。他有一间宽敞的拐角办公室。他把唯一的白板取了下来,换上了PPI,并且说,‘这就是我们做事的方式。’”

当2012年7月Perceptive Pixel被微软收购时,微软正处于动荡之中。鲍尔默正积极对微软进行重组,以进军硬件业务。在宣布收购PPI的几周之前,微软发布了Surface平板电脑,这是首款微软品牌的PC。

最初,PPI是微软Office部门的一部分,接近微软办公软件业务的核心。一年后,鲍尔默启动了重组,将杰夫・韩的团队与Xbox和Surface平板电脑等其他硬件产品团队放在了一起。(最终,收购自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也被整合至这一部门。)

然而在启动重组的6周之后,鲍尔默就宣布将在继任者确定后辞去CEO一职。微软新任CEO于2014年2月水落石出,微软资深高管萨蒂亚-纳德拉成为了公司新的领导者。

纳德拉很快为微软确定了新方向,并抛弃了鲍尔默此前的“设备和服务”战略。在纳德拉的领导下,微软更重视移动、云计算和效率应用。尽管Surface Hub的84英寸版重达280磅(约合127千克),在微软推出的硬件产品中便携性最差,但对联网协作的专注则反映了纳德拉的目标,纳德拉此前也曾指出,移动业务并不仅仅是手机和平板电脑,微软希望的是“用户体验的移动化”,而非“设备的移动化”。

杰夫-韩表示:“管理层对这一项目的支持力度比以往更大。这并不是吐槽鲍尔默,但这款产品更好地符合纳德拉的目标,即连接至云计算平台的移动工作流。”

在2006年的TED演讲中,杰夫・韩展示了情怀,而这样的情怀也帮助他在微软内部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安杰洛表示:“杰夫是一个充满天分、充满能量的家伙。他也是少数几个从创业者转型成为跨部门项目重要一部分的人物之一。”Surface Hub的开发涉及到Skype、OneNote和Windows等多个团队。

安杰洛表示,杰夫-韩“非常聪明,他完全清楚自己正在说什么。此外,他对产品和目标富于热情,而其他人也愿意与他一同工作。”

微软拒绝透露,目前有多少人正在从事Surface Hub的开发,仅仅透露了这一人数约为数百人。这其中包括Perceptive Pixel的团队成员,例如硬件负责人大卫-斯洛博丁(David Slobodin),以及曾负责业务战略和营销的微软资深员工哈耶特-加洛特(Hayete Gallot)。微软应用科学集团研究负责人史蒂维-巴希切(Stevie Bathiche)也参与了这一项目,而Kinect和HoloLens等项目的领导者埃里克斯-基普曼(Alex Kipman)则负责了相关的Windows 10开发。

“艺术级”屏幕

微软Surface Hub幕后故事:十年磨一剑

Surface Hub并不属于任何一类已知的产品。这款产品将InFocus的Mondopad和Clary Icon的OneScreen与大尺寸触摸屏、视频会议系统和Windows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套面向会议室的协作工具。

杰夫-韩表示:“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傲慢,但我们并没有竞争对手。毫无疑问,我们以往也曾见过大尺寸触摸屏,但坦白地说,这些产品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别。”

这听起来确实有些傲慢,但这也是一种防御性姿态。从触摸屏技术开始,Surface Hub带来了许多新元素。与iPad和Surface平板电脑类似,Surface Hub采用了光学贴合的电容式触摸屏,从而实现与小尺寸设备同样的触摸灵敏度和清晰度。这一屏幕的刷新率达到120Hz,是小尺寸设备的两倍,这带来了更流畅的视觉体验。

Surface Ub的电容屏也适用于压敏触控笔,从而实现笔记和涂鸦等功能。尽管这并不是唯一一款配备了触控笔的大屏幕设备,但由于采用了来自Perceptive Pixel的技术,因此Surface Hub能在同一个电容触控系统中同时处理手指和触控笔输入。杰夫-韩表示,PPI是拥有这一技术的两家公司之一。今年5月,微软宣布收购另一家拥有这一技术的公司,即以色列的N-Trig。后者的技术已被用在了Surface平板电脑中。

Surface Hub提供了令人熟悉的使用体验,以至于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放大版Surface平板电脑,尤其考虑到这款产品同样使用了“Surface”的品牌。不过,Surface Hub与Surface平板电脑之间的差异也显而易见。这款产品的设计可供多名用户同时使用。借助84英寸的屏幕,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

杰夫-韩表示:“多点触控打破了单一光标带来的不便。但为了让多点触控充分发挥潜力,我们采用了多用户的设计。许多基础设计需要调整,以实现真正的多用户协同工作。这里也存在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Surface Hub必须能同时识别20根或更多手指,并且能判断两名用户是否在同时使用不同应用。

Surface Hub对视频会议功能的做法也是全新的。这款产品并未像平板电脑一样,在屏幕上方安装单一摄像头,而是在两侧安装了两个1080p摄像头,从而捕捉整个房间的画面,并确保视角与人眼持平。Surface Hub中集成了特殊版本的Skype for Business,能智能地在两个摄像头之间切换,从而更好地显示某一特定时刻房间内的情况。

Surface Hub将在Windows 10发布之后开售,这并不是巧合。从一开始,两者的开发就相互交织在一起。尽管Surface Hub的硬件能运行与PC、平板电脑和手机相同的Windows应用,但界面将得到调整,从而更好地利用庞大的显示屏。例如,开始菜单将位于屏幕中央,而不是左下角。此外,屏幕的左右两侧都提供了某些常用的控制功能。

作为对比,Mondopad和OneScreen均搭载了Windows 7系统。尽管这一系统受到大企业的喜爱,但这两款产品并没有提供大尺寸屏幕或触控界面。

Surface Hub的很大一部分软硬件设计是为了帮助多名用户在协作环境中使用。杰夫・韩认为,Surface Hub并不是一款更优秀的PC,甚至并非一款PC。他表示:“人们曾尝试在会议室中使用PC,但很不方便。”

Surface Hub希望解决在会议室中使用PC存在的不便。通过微软Exchange的日程表功能,Surface Hub能自动识别会议参加者,因此用户无需登录即可获得文件并访问网络。而通过运动传感器,只有在有人靠近后,Surface Hub的屏幕才会点亮。如果用户从Surface Hub上取下触控笔,那么设备将自动进入白板模式。当会议结束时,Surface Hub将会清除留下的一切痕迹,供下一用户使用。

微软还探索了这款设备如何与PC、平板电脑和手机配合使用。通过WiFi联盟的Miracast技术,用户可以将自己设备的屏幕投影至大屏幕。但与Miracast不同,Surface Hub的传送是双向的:如果你使用触控笔,通过Surface Hub在PowerPoint上撰写笔记,那么这些标注将同步至你的Windows 10笔记本。

Surface Hub已经预装了许多功能,并可以运行标准的Windows 10应用。不过,如果第三方开发者为这款产品开发软件,那么Surface Hub的功能将会更强大。其中一些软件将会针对特定行业。

纽约建筑设计事务所SHoP Architects数字设计及建筑负责人约翰・塞隆(John Cerone)表示:“我们会对一切进行数字建模,但我们的界面是键盘鼠标,这并不是最直观的方式。”SHoP Architects的作品包括Uber的新总部。该公司此前曾使用过Perceptive Pixel的显示屏,而目前则获得了一台试生产的Surface Hub。借助合适的应用,微软这款新产品将带来革命。塞隆表示:“如果有机会触摸、绘制,或移动3D表面,那么我们愿意这样去做。”

本土生产

我们穿上了从头裹到脚的防尘服,以参观微软装配Surface Hub触摸屏的工厂。在穿好服装后,我们还需要通过一个狭小的风淋室接受吹淋。

这类工厂的无尘等级非常重要,而Surface Hub的尺寸带来更大的挑战。杰夫・韩表示:“随着尺寸的增大,难度呈指数性上升。这就像是半导体中的缺陷。如果出现了一个缺陷,无论是一颗灰尘还是一个气泡,我都必须重新制造。”

Surface Hub的一大难点在于,如何将触控传感器和玻璃集成到屏幕中去。尽管Surface Hub的电容式触控技术与小尺寸设备非常类似,但55英寸和84英寸这类巨大的尺寸也意味着需要采用新的制造工艺。因此,将生产外包给美国国外的第三方厂商也变得不太经济。

安杰洛表示:“我们研究了东亚电子代工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计算后可以发现,情况并不是很好。这样的代工模式有利于小尺寸、易运输的产品,因为那里的开发工艺和工具已成为廉价商品。然而,为Surface Hub实现层压技术的设备只存在于Wilsonville。这样的设备只有一套,而我们自己设计了这一设备。”

Surface Hub尺寸不小,同时也不易于运输,因此不适合代工生产。如果进一步看看这款产品的制造过程,那么可以发现情况更是如此。触控传感器的安装方式非常特殊,而将多层屏幕元件安装在一起需要使用大型机械臂,同时必须避免损坏。

在我们的参观过程中,杰夫・韩将正在装配的触摸屏比作汽车、灭蝇纸、披萨和黄油面包。与一名自豪的父亲一样,他总是面带笑容,不时地查看工厂中的基本原材料,例如产品发运时使用的包装材料。

观看Surface Hub的装配过程是一种出人意料的体验,而这一工厂与Surface Hub的硬件团队结合紧密。(Surface Hub的软件团队仍位于华盛顿州雷蒙德,与微软的Windows和其他软件团队在一起。)Perceptive Pixel自2009年就来到了波特兰,这主要是由于这里有着丰富的显示工程人才。这一人才储备还要追溯至40年代成立的实验室设备厂商泰克。

杰夫・韩表示:“我不需要将团队派往中国,因此他们都很高兴。这里的速度更快,同时也不存在语言、时差和文化障碍。”

未来之路

当我拜访微软Wilsonville工厂时,这里仍在小批量生产Surface Hub。不过,这一工厂正计划扩大产量,为9月份的开售做准备。对于Surface Hub未来的发展,杰夫・韩提到,微软正在开发下一代产品,不过他没有透露任何细节。

在微软的旧金山办公室,他的老板安杰洛则给出了更明确的说法。他先指着一台84英寸Surface Hub,随后又指向一块作为白板的墙壁。他表示:“当这款产品普及之后,整面墙将成为一块显示屏。你在白板上进行的任何触控操作都将获得响应,并同步至手机。我们的目标是让集体效率工具突破当前所见的形式。”

他同时表示:“我并不是正式宣布这样的产品。但你可以想象,如果更大意味着更好,那么未来你的工作环境将被对你有用的其他人包围。”

那么,微软是否会努力让这一梦想成为现实,尤其是在Surface Hub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情况下?Forrester分析师J.P.冈德(J.P. Gownder)表示:“他们已展示出了一定的耐心。”他指出,微软早在2012年就收购了Perceptive Pixel,同时也采取了措施,确保Windows 10完美地支持大尺寸屏幕。“对他们来说,这将是核心竞争力。我怀疑,Surface Hub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如何吸引用户方面。”

因此,微软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在Wilsonville的微软大楼里,Surface Hub随处可见,例如靠近台球桌的休息区域。不过在参观过程中,我仍然注意到,工程团队在白板上撰写记录,并将纸条钉在公告板上。因此,白板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像打字机一样消失。

在2007年《快公司》的一篇报道中,杰夫・韩曾表示,他会不断去解决新的技术挑战。他认为,目前的情况仍是如此。他表示:“这是计算领域的最后前沿之一。我们的个人设备已经很不错,而下一个尚未被探索的领域在于,我们如何让多名用户一起工作。”与2006年发表TED演讲时一样,他的工作热情非常强烈,极具感染力。而在微软的帮助下,我们将看看他还能走多远。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腾讯能源圈地再下一城:中石油入局

最近,互联网巨头的动作频频,不仅四处和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而且还在与能源央企进行深度合作,参与央企混改。这样的合作目前看来是个双赢,一方面能源巨头获得现金收入,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获得了能源企业的数据接口等资源。这轮“互联网+能源”的风口,会给这些央企及能源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可以看得更为清晰。

  核心提要

“目前油价处于低位,是大举进军国外上游油田的最好时机,因此中石油当然希望更多现金进账。”有中石化人士表示:“腾讯需要数据接口,中石油需要现金,因此对双方来说,都是合适的。”

6月10日,中石油集团(简称中石油)与腾讯宣布,两家约定将努力构建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各自的战略资源、优质渠道和核心能力,拓展与客户的沟通渠道,推动双方业务的提升与发展。

早前的5月25日,国家电网与腾讯也宣布,正式实施“互联网+电网”战略,合作项目将整合微信“智慧生活”解决方案和四川电力用户大数据资源。

这是腾讯与第三家能源央企的合作,更早前的2014年9月,腾讯等与中石化已签署混合所有制的增资协议,25家投资者以现金共计人民币1070.94亿元(含等值美元)认购增资后中石油销售公司29.99%的股权。其中,腾讯与中国人保、麦盛三方共同发起设立人保腾讯麦盛能源基金,共出资100亿元入股中石化销售公司,占股2.8%。

而在此次与中石油的合作中,据了解,中石油与腾讯商定,双方将在业务开发与推广、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媒介宣传、O2O(线上与线下联动)业务、地图导航、医疗、旅游、团购、用户忠诚度管理(积分会员管理)、云服务、大数据应用与联合营销等领域探索开展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双方核心能力和战略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推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及产业升级。

“目前腾讯、中石油和国家电网等都没有透露双方合作的金额,但是可以肯定,未来的金额至少在亿元上,”一位投行分析师说,“和与中石化一样,腾讯将通过认购增资,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入股两个央企,否则各方的利益将无法保证。”

此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三者都为了所有的利益攸关方这个整体积极的作为,企业才能取得良好的绩效。

  “数据接口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

6月10日,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与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在北京见面,就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能源企业的转型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发挥双方优势提升社会价值,加强风险防控,实现互利双赢等问题进行交谈。

“对于腾讯来说,数据接口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而中石油有巨大的成品加油站,一旦腾讯获得这些成品油的接口,其股价将大幅上涨;此前它出资100亿元入股中石化销售公司,也是这个原因。”上述分析师说。

对于中石油来说,与腾讯合作,也是有好处的。

中石油副总经理喻宝才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生活、工作以及消费方式的变化,企业要创新商业模式,来适应和引领消费模式的变革。目前,油品销售业务亟须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认为腾讯公司是对我们有价值的合作伙伴,也感谢腾讯选择中国石油。未来,希望双方本着长期互利共赢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沟通了解,研究拓展服务领域,通过线上服务带动线下服务质量的提升,并长期着眼于服务内容的变革,通过整合双方资源,集成各自能力,为社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腾讯的合作,中石油将获得上亿元的收入,而这是中石油现在最需要的――在2014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暴跌,美国NYEMX油价已经从2014年9内的100美元/桶跌至目前不足60美元/桶的位置。

“目前油价位于低位,是大举进军国外上游油田的最好时机,因此中石油当然希望更多现金进账。”有中石化人士表示:“腾讯需要数据接口,中石油需要现金,因此对双方来说,都是合适的。”

多方证实,目前中石油与腾讯正在进行下一步的合作进行商议,其中对于腾讯入股事宜,是双方谈论的重点,“和中石化一样,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入股央企,否则各方的利益将无法保证。”

  估值获提升

2014年9月12日,中石化销售公司与25家境内外投资者签署了《关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25家投资者以现金共计人民币1070.94亿元(含等值美元)认购增资后销售公司29.99%的股权。

这是当年最大的融资案之一――1070.94亿元的现金让中石化有了巨大的现金,可以向上游油田、中游炼化和原油进口等多方面进军。

银河证券油气行业分析师裘孝锋表示,3571亿元的价值高于他此前的估值。“中石化销售板块2013年的利润为240亿,去除财务费用,利润约为210亿,给出11倍左右PE,则原销售公司板块资产价值约为2300亿。增资扩股之后的中石化销售公司最终的估值是3570.94亿,而原销售公司资产价格估值为2500亿左右。”

这令中石油十分羡慕。2014年11月,一位中石油总部人士就直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石油也希望这么搞,相关单位正在搞多个方案。”

2015年6月,中石油与腾讯的合作正式登场,“和中石化一样,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入股央企。”

除了中石油外,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与腾讯公司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互联网+电网”服务应用平台展开深层次合作,正式实施“互联网+电网”战略。

据了解,双方此次签约的“互联网+电网”项目将以“互联网+”解决方案为抓手,以腾讯智慧城市为平台,依托国网四川电力的电力智能化服务,结合腾讯在网络社交、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合作项目将整合微信“智慧生活”解决方案和四川电力用户大数据资源,实现国网四川电力的智慧服务;整合腾讯全媒体传播资源,进行国网四川电力服务营销。

  混改的逻辑

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都是能源央企,而且它们都是特大型企业,对国家战略安全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类似中石油的企业,应如何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呢?

一位中石化总部人士说,此前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放在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方面,所有的改革都是在不改变国有股东绝对控股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造后的国有企业存在着一股独大的问题。从国有企业改革过去的历史来看,所有制改革是被动的,控制权改革和分配权改革也因缺乏所有制改革的依托不够彻底,因此,国有企业效率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混合所有制之所以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是因为混合所有制可以解决国企效率低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国有股权的所有人虚置,滋生了各种寻租行为和不作为行为,另一方面是由于利润和租金混为一谈而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

他坦言,2014年中石化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就十分成功,根据增资协议,未来中石化销售公司董事会将由11人组成,其中中石化4人,投资者派出董事3人,独立董事3人,职工董事1人。按照计划,投资者资产交割后,将选出董事召开第一届董事会,投资者董事人选由他们自己选择,拥有2.5%股权的投资者即可提名董事候选人,“这种相互扶助,相互制衡的制度成为最大的保证。”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

马云: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

6月9日上午消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今日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

马云指出,“阿里的美国战略非常简单和清晰:我们要帮助尽可能多的美国创业者,男性和女性的中小企业家,各种规模的品牌和公司,帮助他们的产品向不断增长的中国消费阶层销售。这会让在中国消费者获得他们想购买的美国产品,同时,也在美国创造就业,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阿里巴巴创于中国,为世界而生。现在正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大好时机,把西方的中小企业和东方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连接起来。”

据了解,马云本周到访美国,将参与一系列与投资者、合作伙伴见面的活动。

以下为文章全文:

  华尔街日报: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

作者:马云

随着人们越来越来越了解阿里巴巴,自然的,大家会想知道我们的国际战略,特别是好奇我们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战略。

我们的美国战略非常简单和清晰:我们要帮助尽可能多的美国创业者,男性和女性的中小企业家,各种规模的品牌和公司,帮助他们的产品向不断增长的中国消费阶层销售。这会让在中国消费者获得他们想购买的美国产品,同时,也在美国创造就业,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这周我会来到美国,和创业者们、小企业主和其他潜在合作伙伴一起,讨论我们如何合作,让他们的产品更加便捷的向中国消费者出售。

我和创业者在一起的时候,就像回家一样。16年前我和一群朋友一起(在家里)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相信我们能够用科技让障碍消除,给所有想参加全球贸易的人一个成功的机会。我们为小人物奋斗,我们连接买家和卖家,为激动人心的创业者们提供他们需要的一切,来发展他们的企业――包括融资、支付、物流、营销和分析,甚至云计算。今天,在中国有超过900万的创业者在阿里巴巴的零售平台上运营自己的小企业,我们的生态系统创造了1400万的工作岗位。

阿里巴巴创于中国,为世界而生。现在正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大好时机,把西方的中小企业和东方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连接起来。

我们这个让美国中小企业向中国出售产品的战略,无疑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意外。因为许多人对中国的看法停留在过去。今天的中国和十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第一波全球化浪潮创造了中国工薪阶层,其后的增长创造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中产阶层。事实上,今天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和美国人口数相当――并且在7年后将会翻番。这是一个巨大的新消费阶层,有着足够的收入可以支配,但是他们花在哪里,是这个计划中对美国中小企业重要的部分。

纵观全局,一个需要记住的事实是,在中国我们没有像美国那样常见的,广泛的零售基础设施。没有全国性的零售连锁机构,每百万人所拥有的购物中心数目更少――是美国的十分之一。随着接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和诸如阿里巴巴提供的这类在线市场的普及,中国消费者能够跨越式的获得个人化购物体验,广泛的进行网络购物。

用一组数字感受一下规模有多大。中国消费者在2014年花费了4400亿美元,到2019年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1万亿美元。而在线零售将三倍于总消费的增长速度,其中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三线城市或者更深入的地区。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中有3.5亿的活跃买家,在今年三月单月我们有2.94亿在移动平台上的活跃买家。我们的物流网络覆盖1800个物流中心,每天处理超过3000万的包裹,其中在双十一――中国最大的购物狂欢节单,处理了2780万个包裹。

此外,中国中产阶层的购物者们上网消费,不仅仅是为了买到中国产品,更是特别希望买到全球产品。事实上,中国网上消费者的跨境购物自从2010年以来增长了10倍,从不到2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200亿美元。这个市场不仅仅包括了奢侈品服装和配件。中国消费者在网上想买到各种各种的高品质产品,包括生鲜,母婴和化妆品,而且他们希望从美国和欧洲获得。他们从阿拉斯加购买海鲜,从美国中西部购买猪肉,从罗德岛购买儿童玩具,从俄勒冈和巴尔的摩购买运动装备。

我们已经看到了跨境业务的初步成功。我特别自豪于我们和美国农民们的合作。在2013年,太平洋西北地区的车厘子农民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向中国出售了180吨车厘子。这掀起了一股中国的车厘子热潮,到2014年销量翻三倍达到了600吨。这一成功完全可以在从食品,旅游再到消费产品的各个领域复制。

携起手来,我们有着许多的工作可以做。这不会容易,将会要求我们持续解决大量的困难问题,包括假货。我们将会致力于为美国所有规模的企业打开中国市场。我相信电子商务的力量,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障碍,让即便是最小的企业,也能触及消费者,无论他们在何方,无论他们在隔壁或在世界的另一头。

我敬佩美国创业者,相信他们可以成为全世界的榜样。我是100%的中国制造,但美国对我并不陌生。我在西雅图的一次旅行中第一次发现了互联网,我从美国游客那里学会了英语――正是因为当年里根总统对杭州历史性的访问,这些游客才来到中国,而杭州是我的故乡,阿里巴巴的总部。

我非常高兴本周来到美国,更重要的是,和美国中小企业和所有规模的公司合作。我们共同努力,可以为太平洋两岸的增长添砖加瓦。更美好的未来还在前方。

北京app开发公司 | app开发 | app开发公司 | 企业品牌App开发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 | 一站式o2o app开发大数据解决方案 | 智能设备APP开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