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票APP火车票达人曝漏洞 泄露300万用户密码

抢票APP火车票达人曝漏洞 泄露300万用户密码

1月8日早间消息,据360补天漏洞响应平台显示,国内流行的手机抢票APP“火车票达人”存在高危漏洞,包括数百万机票、火车票订单用户的身份证号、用户名、明文密码、详细票务信息等数据泄露。

  360补天平台分析验证,证实“火车票达人”APP的数据库暴露在网络上,外网可以直接连接下载。补天平台立刻通知了“火车票达人”的开发厂商,对此漏洞进行紧急修复。

“火车票达人”由一个名为“移花互动”的团队开发,该团队还开发了多款iOS和Android版本的APP,包括“酒店达人”、“影讯达人”、“租车达人”等,主要提供一站式移动出行生活服务,包括预定酒店、机票、火车票、电影票、美食、租车等服务。

360补天平台负责人赵武表示,“移花互动”记录存储用户的明文密码,并且没有对数据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导致用户隐私信息处于危险境地。赵武呼吁,请广大网民谨慎使用此类缺乏安全保障的抢票软件,以免信息泄露。

赵武表示,凡使用过“火车票达人”相关APP的用户,应立刻修改自己在购票网站的密码;如果有其他重要账号设置了相同的密码,也应予以修改。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唯品会下狠心:团购仅支持App下单

唯品会下狠心:团购仅支持App下单

日前,有商家反映,唯品会旗下的团购频道――唯品团目前已经从PC端下线,该频道下的所有业务将全部转移到唯品团的移动客户端上。

媒体浏览了唯品会PC端的官网,其首页上仍然保留有唯品团频道的入口,但点击进入后却发现,原本的唯品团频道页不再支持在线下单,而是通过二维码和下载链接将用户导向唯品团App。频道页内保留了部分商品展示,但根据上面的提示,这些商品仍然需要使用手机APP购买。

为此,媒体联系了唯品会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证实:自2014年12月25日起,唯品会子频道“唯品团”的商品发售将正式优化至“唯品团移动端APP”进行。而此前会员在PC端产生的订单将照常发货并享受相应的售后服务。

实际上,唯品会此前已经在通过一些小举措来“扶持”唯品团的移动端。此前就有商家透露,唯品团每天会推出一款特价产品,只在手机端销售,类似于专供款,“应该就是为了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对于此次调整,有商家称暂时还无法评估效果,需要观望一段时间。目前,商户需要配合的主要是在图片制作方面去适合手机端尺寸。

全线搬到独立的App,意味着唯品团未来的业务更多要“靠自己”,首页带来的流量已很难直接转化为订单,而只能是App装机量。这对其用户忠诚度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有可能短期内会减少一部分用户,但长期看,应该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有商家评论到。其认为,唯品会一直以来在移动端的销售占比就比较高,将唯品团全部转移到移动端,影响不会特别大。

据了解,唯品会旗下的团购频道唯品团于2013年4月上线,主要业务集中在服装、化妆品、家装、配饰、零食等实物类目的团购,供应商主要是三四线的品牌商。相比于唯品会特卖,唯品团的商品单价要低很多(基本上单价在200元以下)。不过有商家透露,近期唯品团也试图引进一些客单价更高的品牌商,不过销售情况暂时还不太乐观。“唯品团里还是价格低的卖得多。”

根据唯品会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唯品会来自移动端的订单量占比已经攀升至57%。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超级App+Web App将主宰未来的移动互联网?

超级App+Web App将主宰未来的移动互联网?

  自 W3C 于 1999 年发布 HTML4 后,Web 世界快速发展,一片繁荣。人们一度认为 HTML 标准不需要升级了。一些致力于发展 Web App 的公司另行成立了 WHATWG 组织,直到 2007 年,W3C 从 WHATWG 接手相关工作,重新开始发展 HTML5。

纵观 HTML5 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有用户的需求在推动,有技术开发者的需求在推动,更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推动。过去这些年,HTML5 颠覆了 PC 互联网的格局,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个神经病猫小游戏,打开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幻想,优化了移动互联网的体验,接下来,移动互联网将产生一个全新的入口,而由超级 App+HTML5 主导的 web app 将颠覆原生 App 移动互联世界。

 传统浏览器+HTML5 组合的灰色时期

在 HTML5 标准的升级过程中,苹果和 Google 同时也看到了浏览器市场重新洗牌的机会,他们一方面参与 HTML5 的规范,一边在浏览器产品上发力。Apple 首先开始大力发展 Safari,建立 WebKit 开源项目,Mac、iOS、Windows 多平台齐发力;Google 起初是赞助 Mozilla 开发 Firefox,后来自己开发了 v8 引擎,合并 WebKit,于 2008 年正式推出 Chrome。「IE 的私有规范+Flash 不是标准,我们才是标准」这样的口号在新一代浏览器大战中打响。

随着 Chrome 和 Safari 的高歌猛进,以及 IE+Flash 的衰落,HTML5 告一段落,进入了下一个时代――移动互联网。HTML5 的跨平台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进一步凸显。HTML5 是唯一一个通吃 PC、Mac、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等主流平台的跨平台语言。Java 和 Flash 都曾梦想这个位置,但梦断于 iOS。此时人们纷纷开始研究基于 HTML5 开发跨平台手机应用。很多人当时认为,原生应用只是过渡,就像当年从 C/S 结构转变为 B/S 结构一样。而且学习 Objective-C 和 Java 很费劲,既然会网页开发,为何不试试 HTML5。

W3C 此时成立了 Device API 工作组,为 HTML5 扩展了 Camera、GPS 等手机特有的 API,然而麻烦的是,移动互联网初期的迭代太快了,手机 OS 在不停的扩展硬件 API,陀螺仪、距离感应器、气压计……每年手机 OS 都有大版本更新。HTML5 没有跟上移动互联网初期的快速迭代。

PhoneGap 的出现,给开发者打开了一扇窗。很多人期待 PhoneGap 不停扩展 API,来补充浏览器的不足。Adobe 看到 PhoneGap 仿佛看到了重振江湖地位的希望,但在 Adobe 收购 PhoneGap 后,又发现这个东西可商用性不足,而且开源使得 Adobe 无法像 Flash 那样获取商业利益,于是就把 PhoneGap 捐给了 Apache,改名为 Cordova。

因为各种原因,Cordova 的定位最终没有成为浏览器的强化,而走向了混合式开发。基于当时的背景,他们认为原生是不可替代的,「原生+HTML5」的混合模式更有意义。

这时 Facebook 加入了 W3C,牵头成立了 Mobile Web 工作组。Facebook 是混 Web 圈的,并且在手机 OS 上没有自己的领地,他不喜欢被苹果和 Google 掌控的原生应用生态系统。Mobile Web 这个工作组的重要目标就是让 HTML5 开发的网页应用达到原生应用的体验。然而,事与愿违,结果是努力了却失败了。2012 年,Facebook 放弃了 HTML5 的新闻充斥了全世界的 IT 媒体,HTML5 瞬间被打入冷宫。

而在 HTML5 定稿之前,国内绝大多数浏览器也已经支持 HTML5,包括 UC 在内的很多手机浏览器已经迫不及待发展 Web App,用于抵消原生 App 所吞噬的流量。在 HTML5 之前 Web App 曾经试图和原生 App 争夺手机桌面,不过限于 Web App 天生的缺陷―卡顿、无法 Push 等,其体验流畅程度远远落后于原生 App,导致目前手机桌面依然是原生 App 的天下。

 HTML5 定稿 WebApp 迅速崛起了

Facebook 为何放弃 HTML5?这一事件,甚至让别有用心的人经常拿来唱衰 HTML5 以及 Web App。

核心原因是当时基于 HTML5 真的做不出好的移动 App。对比 Twitter 等竞争对手的原生 App,Facebook 的 HTML5 版本实在无法让用户满意。比如 Push 功能,到现在 HTML5 的推送和原生的推送体验差距依然巨大,更不用说 HTML5 应用的页面切换白屏、下拉刷新/侧滑菜单不流畅等众多问题。看着原生工程师轻松实现摇一摇、二维码、语音输入、分享到朋友圈等功能,更是让 HTML5 工程师感觉自己站错了队。

即使 Facebook 不喜欢被控制,也不能拿被用户抛弃来冒险。而且 Facebook 并没有掌握关键点―手机浏览器内核。如果浏览器不跟上,徒然定一堆标准草案落不了地。

Facebook 也好,PhoneGap 也好,想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就分一杯羹是分不到的,但坚持下来,机会往往会出现。

终于,在 2014 年 10 月底,W3C 宣布 HTML5 正式定稿。这个时间,不晚不早,硬件性能更强、手机 OS 迭代速度下降。HTML5 的定稿的预示着新时代的起航。

对于移动设备来说,硬件性能的提升移动程度上抹平了 HTML 的不足,同时补充了流媒体和游戏能力。行业支持上从最新的 Android5.0 开始,Webview 可以通过 Google Play Store 实时更新,和 Chrome 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iOS 8 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 Nitro 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 iOS 的 UIWebview 都可以利用 Nitro 加速。

Google 在 2013 年底发布的 Android 4.4,内置的 Webview 不再是蹩脚的 Android WebKit 浏览器,而是 Chromium,性能大幅提升。从最新的 Android 5.0 开始,Webview 可以通过 Google Play Store 实时更新,和 Chrome 的升级保持一致,用户就可以不刷机享受到最新的浏览器引擎;再看 Apple 方面,2012 年 iPhone 5 发布后,HTML5 在 iOS 上的表现已令人满意,Safari 独家的 JavaScript 加速引擎 Nitro 不再那么重要,不过在 iOS 8 发布后,苹果还是很识趣地取消了三方程序调用 Nitro 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 iOS 的 UIWebview 都可以利用 Nitro 加速,这样在前端使用 JS 做大型运算也成为可能。

两大手机操作系统霸主和浏览器巨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得 HTML5 在手机上的发展不再受限,而且这个变化不可逆只能继续向前,这种变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新的互联网入口超级 App+Web App 的时代来临

首先从硬件方面来说,随着 Apple iPhone6 的发布,硬件性能的提升,已经抹平了 HTML5 的性能劣势。Apple 和 Google 的策略也在发生变化,在 2013 年底 Google 发布的 Android 4.4 内置的 Webview 已经不再是 Android Webkit 了,而是 chromium。2012 年的 iPhone5 上面的 HTML5 表现已经令人满意,Safari 独家的 Javascript 加速引擎 Nitro 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且在 iOS8.0 发布后,Apple 还取消了第三方程序调用 Nitro 的限制,现在任意浏览器或应用调用 iOS 的 UIWebview 都可以利用 Nitro 加速。两大移动巨头有意或无意的改变,让 HTML5 再说手机平台上面的发展不再受限。

而对于开发者而言,开发者为什么不愿意开发 WP 版本,很多时候是因为工作量太大,除了版本适配,分辨率调整等,一旦有新版本推出,在原生 App 中开发者不得不等待多达两周时间去接受审核。另外内容维护上也很麻烦,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媒体开始放弃原生 App 鼓励读者使用 Web App 的原因。除此之外,跨平台在多屏时代给开发者非常痛苦的体验,人们都期待当年 Java 的一次编译处处运行的理想情况。HTML5 目前正在扮演一个开发者救星的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诞生了很多基于 HTML5 的开源技术框架,并且非常受用户欢迎的原因。云适配是一家只有两年的小公司,他们主要基于 HTML5 在 PC 网站植入一行 JS 代码就能实现 PC 网站的移动适配,而其在 2014 年推出的中国首个开源 HTML5 跨屏前端框架 Amaze UI 推出仅仅 3 个月就收到了近 10 万的下载,帮助众多的中小企业成功建立了自己的 Web App,在全球最大的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 上,获得近 2000 用户的星级标注,成为中国最受欢的 HTML5 开源框架。而这一切,都意味着 HTML5 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风向转变。

  你手机里装了多少 App,最常用的有哪些?

可能最多的回答是,我用「微信、QQ,或者其他浏览器」等等所谓的超级 App

对于其他更多的原生 App,要先进入 App Store,每次下载都要输入密码,而安卓则不得不经历一系列的权限确认、安装等,App 下载安装所需要的用户成本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家使用 App 的障碍。但是在 Web App 中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它极大的降低了用户使用成本,用户眼睛看到一个兴趣点,点击后,就应该立即开始满足用户需求。比如流媒体可以立即看,页游可以立即玩。

而 HTML5 应用导流也非常容易,超级 App(如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应用市场、浏览器,到处都是基于 HTML5 的 Web App 的流量入口。而原生 App 的流量入口只有应用市场。

目前可以看见的是,国内外各大浏览器都在推广 Web App,效果已经慢慢显现。然而,可以预见的是,短时间内原生 App 还会占据主流,但是基于原生 App 本身的缺陷和门槛,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潮流,说不定就在 HTML5 中实现。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雅虎计划掘金移动设备:开发智能手表APP

雅虎正在把目光投向可穿戴式及其他移动设备方面的增长,这个上一次网络繁荣中的互联网明星试图将自己转变为一个应用软件的世界。

雅虎移动业务高级副总裁亚当卡恩(Adam Cahan)称,如Apple Watch之类的可穿戴设备为雅虎下一年的发展呈现了一个巨大的机遇,这些设备不仅可以是现有应用软件的新载体,也可以创造新的用户体验。

卡恩称,他预计雅虎及整个行业将从“未来的巨大增长”中获益,其中包括可穿戴设备及所谓物联网等移动设备的加速使用。通过物联网,普通的家用电器可以连接上互联网。

“我们正在讨论的是一个仍在呈跨越式增长的平台――我们面前是五倍于过去的设备――而且设备种类正经历着重大发展,”他称,“我确实试着去看看这些新设备上的传感器是什么,是它们使我们重新想象了体验。”

雅虎也部分参与了苹果公司(Apple)定于明年推出的Watch,为这款手腕大小屏幕的产品开发了雅虎新闻文摘(Yahoo News Digest)的一个版本。雅虎新闻文摘出自雅虎从英国少年尼克达洛伊西奥(Nick D’Aloisio)手中收购的应用Summly,会自动总结每日新闻并给出上下文的链接。

卡恩相信苹果“将大获成功”,他对“用户使用量”和其他雅虎应用出现在用户手腕上的潜力“感到非常兴奋”。

不过,他称,雅虎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可穿戴设备制造商上,并不排除自己研发可穿戴设备的可能,这将成为其进入硬件行业的一次罕见尝试。

他称软件开发者通常“有些不愿意参与硬件游戏”,但他“永不说永不”,因为有时他们会希望得到一个硬件制造商漏掉的关键特性。

2012年从谷歌(Google)请来带领该公司实现转变的雅虎首席执行官梅里莎梅尔(Marissa Mayer),称自己震惊于很少有软件工程师在移动产品上进行研发的情况,因为该公司仍然把重点放在传统的桌面网站上。

她任命卡恩主管移动产品业务,他使得移动客户群由每月1.5亿用户增加至超过5.5亿。以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上一季度,雅虎在移动产品上创造了超过7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100%。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专车APP为何会让黑车钻了空子?

专车APP为何会让黑车钻了空子?
  虎嗅注:国内两大打车APP滴滴、快的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掀起“打车补贴”大战,到今年中旬,各自宣布烧掉10多亿后打车补贴大战方才偃旗息鼓。不过随后两件公司又同时盯上了商务租车,先后推出相关专车服务。到近日,有报道指出,滴滴、快的打车的专车服务实质为黑车服务。打车APP鼻祖Uber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近日,Uber在美国费城遭48家出租车公司起诉,被指责不正当竞争,非法运营。

专车APP在专车服务中为何屡遭“助黑”指责,虎嗅整编多家媒体相关报道,与你一探究竟。

相对于出租车,商务租车一般提供的车况和服务更好,瞄准的是中高端人群的出行需求,相对收费也更高。过去两年里,出租车打车软件不断以更低的价格优惠吸引用户。

而目前商务租车市场的商业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以易到为代表,主要招募私家车主,私家车主连人带车加入后,平台方将私家车挂靠给第三方的汽车租赁公司,将司机签订给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通过这种复杂的协议小心规避政策上的“黑车”风险。滴滴的“U优打车”与快的的“一号专车”也属于这种模式。

另外一种是Uber模式,Uber从神州等租车公司租赁车辆,并从劳务公司派遣驾驶人员,为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在车辆和司机运营资质上完全合规,但在运营车辆的拓展上容易受到限制。

 “黑车”借助打车APP“专车化”的潜规则

12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杨小溪表示,滴滴专车是黑车,营运不合法。同日,山东省淄博市交通运输部门也就滴滴专车即将登陆淄博一事首次表态:任何私家车、社会车辆等非正规出租车辆,通过任何打车软件从事出租客运均属非法行为。

没有相应许可如何营运?

在上个月的央视新闻调查中就曾曝光“打车软件乱象,黑车摇身变专车”:目前这类私家车加盟多采取“四方协议”形式,打车平台先将私家车挂靠在租赁公司名下,再通过一家劳务派遣公司聘用车主,从而签订一份由软件平台、汽车租赁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司机共同签订的“四方协议”。在此种情况下,打车平台提供的是汽车租赁及司机招募两种服务,顾客先租车,之后再招募司机,只不过司机正好是汽车的车主,这样就绕开了汽车租赁不得配备驾驶人员的管理规定,进而规避风险。

有出租车行业人士表示,出租车的营运需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并接受公司管理和行业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相比之下,这些借助打车软件平台的“专车”不承担重大活动、重大节假日疏运服务,也无须交纳出租车营运权有偿使用费,成了变相的“黑出租车”,而且一不需要营运资质,二不受行业监管,与正规出租车抢生意,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来自《济南时报》记者的调查走访 :

滴滴专车的王师傅介绍,他现在开的是自己的车,挂靠在一家汽车租赁公司名下,每接一单,滴滴提成 20%,自己拿 80%,每天接 6 单以上,还可拿到 100 元的奖励,“只是闲时做做兼职”。此外,记者了解到,除私家车,大部分车辆来自与滴滴合作的汽车租赁公司,而司机多是滴滴以劳务派遣形式招聘的员工。

面对这一质疑,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将这一责任推给汽车租赁公司 ,称自己只是搭建的一个平台。

黑车专车化,钻了法律的空白

上车就免费送水,手机能免费充电,雨天会撑伞护送,有大行李也帮忙搬运,想在商务场合体现身份,还有奥迪、宝马和大奔可选……高大上的“专车”,乘客觉得“专车”服务很赞,但就是价格太贵。

可以简单了解两家公司的报价(样板,仅供参考):

  [一号专车]

1.8公里22元,私家车主兼职开“专车”

  [滴滴专车]

2.7公里收费33元,是普通出租车的3倍

除了价格因素外,近一年来,女生搭乘黑车后失踪的消息屡见报端,一些市民对搭乘专车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存在疑虑。对于正规出租车司机而言,黑车借助打车APP洗白,与其展开正面竞争,一旦“黑车专车化“形成一定规模,必然对租车行业秩序造成紊乱。劣币驱逐良币,会让出租车司机联合抵制。

而目前由于目前国家以及各地对于租赁车能否进行客运的问题还没有出台法律法规,而打车软件登记的车辆大部分就是租赁车,“钻了法律的空白。”

不过,沈阳就成为第一个公开“叫停”专车的城市,有关部门表示,专车业务为非法运营,一旦查处,将按“黑车”处理,给予处罚。而江苏也出现了出租车司机因为利益受到影响,卸载打车软件抵制专车业务的情况。

当然打车APP也不会坐以待毙,除了要依照相应法规办事外,会寻求新的运作模式进行规避。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食谱类APP三国杀:明年定生死 要挣钱先做电商

食谱类APP三国杀:明年定生死 要挣钱先做电商
  日前,豆果发布“工具、社区、电商”发展策略,从食谱拓展到更大领域。而在上个月,豆果刚刚宣布获得C轮2500万美元融资。无独有偶,同为食谱类应用的下厨房、好豆也开始或者准备在电商上有所尝试。

默默耕耘四年后,食谱类APP们不约而同的想要把梦做大。对即将到来的2015年,他们都有一个大计划。

  不只是食谱

食谱类APP都不想只做食谱了,至少排名前三位的玩家都这样想。

在食谱类APP行业中,下厨房的创始人王旭升此前像半个隐士:不对外公布融资进度、不参与晒数据的“军备大战”,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但是现在,下厨房正在加快团队扩张,从半年前的10几人到现在25人,接下来还继续招募更多成员,在以产品技术为基础的团队里注入更多商业背景和对外传播的人;而下厨房APP的首页已出现市集入口,在市集里,用户可以购买食材以及厨房器具。

今年上半年率先推出电商业务的豆果美食在商业化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在创始人王宇翔描绘的“食谱、社群、电子商务三足鼎立”的发展模式下,豆果在厨房类垂直电商上迈出了更大步伐。与下厨房一个小小的市集展示窗口不同,豆果的底部导航条设置了独立的“优食汇”板块,售卖的商品有生鲜净菜、烘焙用品、腊味干货和汤料茶饮,以食材为主,辅以厨具用品。

作为食谱类APP的前三玩家之一,虽然APP暂未上线电商板块,但是好豆食谱也已将电商列为2015年的发展重点。

  要挣钱先做电商

时机似乎已到,电商成为共同选择。

默默耕耘四年,各自积累了千万级用户,沉淀了数十万食谱后,大家都想变现。在三个食谱类APP创始人看来,变现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而电商,是最契合的方式。

结果也在印证这条路径的合理性。王旭升透露,下厨房的市集退货率非常低,整体只有2%,二次购买率很高。在2013年“有点田”农场有机蔬菜售卖的尝试失败后,这次市集的表现让王旭升有了更多信心。王宇翔也对腾讯科技表示,豆果的电商业务发展很好,因为销售量够大,豆果拥有议价能力,能够为用户提供质优价美的商品。

目前,食谱类APP的电商业务主要有两种玩法,第一种是自身只做平台,接入商家;第二种是自营,APP与优质的供货商合作,直接面向消费者。下厨房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豆果是两种方式相结合,比例各占一半。

变现之路逐渐明晰,食谱类APP将目光投向未来。

  明年定生死?

“生死之年。”好豆食谱渠道总监方常正如此描述2015年的重要性,他认为,好豆需要在明年获得至少50%的市场占有率才能活下去,“不然会错过机会”。

王宇翔为豆果设定了2015年的目标:取得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这意味着豆果将在食谱类APP业内成为寡头。”

尽管未设定具体目标,但下厨房创始人王旭升同样看重2015年,他认为这是“变换赛道的重要一年”。

正面交锋虽暂未出现,但激烈的争夺战一触即发。对于如何获得胜利,大家各有想法。

方常正判定,好豆的更大机会在于物联网,他认为2015年是物联网初始发展的元年,这一年智能厨电设备会逐步兴起,好豆菜谱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不同,豆果美食将生鲜电商视为竞争的决胜点,在王宇翔看来,基于食谱APP这个工具,围绕“食”向用户提供服务才是食谱类APP甚至美食类APP的未来,而生鲜电商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连,这一块做的如何将直接决定胜负。

下厨房同样看重生鲜电商。王旭升认为,围绕生活中“食”的部分有很多领域可以拓展,这也是下厨房重新定位后为自己选择的赛道。在这个赛道中,下厨房将以电商为主要突破口,其中,生鲜电商将从一些相对简单的品类进入,逐渐打通食谱APP与现实的厨房生活。

  决胜计划

为了赢得最后胜利,各家已经制定“2015年作战方案”。

好豆的方案是,一方面继续深耕食谱,另一方面挖掘线下资源。方常正认为,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因此,2015年好豆菜谱会持续推出孕妇食谱、婴幼儿食谱等,在饮食健康领域继续精耕细作。

在线下部分,好豆菜谱将在2015年把豆友会从全国30个城市覆盖到300多个城市,成为建立好豆菜谱社交圈的重要组织。

豆果在资本上提前做好准备。为了储备足够弹药,王宇翔接触投资人并最终获得2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这些钱将主要用于优化服务,同时加强对外传播。

从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思路出发,豆果美食已经上线了圈圈和优食汇,圈圈为用户提供社交服务,优食汇为用户提供优质商品。王宇翔认为,基于此的内功修炼是豆果坚持的核心竞争力,包括选品和APP体验等。

王旭升对腾讯科技透露,下厨房已于2013年年底获得一个美元基金的A轮融资,直到现在这笔钱都没怎么动过。但现在,他计划开始花钱了。

“下厨房在2015年有一个商业上的大计划。”王旭升表示,虽然目前在页面上体现不多,但是团队已在底层页的设计上做好准备。“明年我们会兵分几路,”王旭升透露,“围绕食物的一切形态都可能成为下厨房的伙伴,线下的低效率是我们的最大对手。”

没有人能够判断哪个方案会获得最终胜利,但随着新一年迫近,食谱类APP开发上线后的三国杀或将更加激烈。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游戏被App Store下架 如何快速上线?

游戏被App Store下架  如何快速上线?

近日,有媒体报道出国内某家CP的产品被苹果App Store上下架,其原因或因涉嫌刷榜。联想到近日苹果对于刷榜、积分墙等行为的打击。不由得令小编有些唏嘘。

不过,小编并不想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任何人。单从CP的角度来说,任何一家CP做出产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某种情况下,可能是基于市场的大环境与无奈之举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此,小编在此秉承“为CP服务”的原则来客观的分析一下。为这家被下架的CP,也是为其它未来可能会被下架的CP支上一小招。被苹果App Store下架之后应该干些什么?

首先要认错,态度要诚恳

不少CP在与苹果沟通时往往觉的沟通困难,不好通融。说白了,这主要是中美价值观不同。

当然,抛开价值观这一层来说。从刷榜这一行为本身来看。小编了解到的情况是,事实上苹果公司本身并不会直接了解到哪一应用进行了刷榜。其原因在于没有这么多的人力,试想一下仅中国区就有上万款应用与游戏,苹果怎么可能一一排查的过来呢?

因此苹果对于刷榜这一行为本身优先去查的是刷榜源头。在查到之后,会去区分这些应用或游戏是主动刷榜还是被动刷榜。而后主动刷榜的应用或游戏一律进行下架处理。从历史上的经验与结果来看,基本上是不冤枉人的。

也正因此,小编认为CP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与苹果沟通时先别抹不开面子。毕竟解决问题要紧,不妨痛快承认错误。然后表示绝不再犯,以后的事,咱以后再说。

然后,如何重新上架?

在正常情况下,苹果一旦发现某一帐号下的游戏有刷榜行为,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封停该账号,同时对帐号下的应用进行下架处理。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末的人人游戏。直到今天人人游戏的业务似乎也没有恢复。

而在下架之后,小编向一位有过相关经验的发行商负责人了解到,由于苹果本身不大可能解禁这个帐号,因此通常的做法是重新注册一个帐号,随后在将游戏重新推上线等待苹果审核。而这个周期大约需要两个月。

两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假设一家被封禁的CP12月19日重新注册帐号并上传新的应用的话,那么加上其过审所需的2个月时间,那这家公司刚好错过春节的档期。坦白来讲,错过圣诞与新年档期,这对于游戏来说损失未免过大。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为快捷的方法呢?

有,在一个月左右重新将产品上线。

小编在与一些有相关经验的负责人沟通之后发现,的确有一种相对较快速让游戏重新上线的方法存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游戏重新登陆App Store的时间缩短将近一半以上。而其原理很简单,无非是将两个动作顺序拆解,使其能够同时进行。

让我们以今年年中一部曾经遭苹果下架的产品为例进行拆解。那即是盛大旗下的《血族》。这款游戏在今年7月登陆App Store,但是在8月19日的时候惨遭苹果下架处理,与此同时帐号也被封停。

但是,小编意外的发现。这款名为《血族》的产品却并没有等待太长的时间就悄然重新上架。在当前改名为《血族萝莉》的这款产品的版本记录中显示,这款产品是于8月27日正式重新在苹果上架。从下架到上架,仅仅用了10天的时间。

《血族》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小编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按照此前媒体的报道,在8月19日,与《血族》同时下架的还有两款游戏。一款名为《拼战三国志》,另一款名为《封神MM》。这三款游戏同属于《血族》的研发商“金酷游戏”(Goldcool)帐号之下,而受此次风波影响。金酷游戏的帐号也被封停。值得注意的是,在8月27日重新上架之后至今,《血族》所使用的帐号并非是原有的Goldcool。而是Cheng Du Youji Technology。小编随后登陆成都工商总局查询企业登陆信息后发现,这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10月23日,名为“成都游吉”的公司。其法人为盛大游戏前任CEO“张向东”。而根据此查询其关联企业发现其中包括成都锦天科技、上海数龙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等在成都注册的公司。这其中颇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数龙――这正是盛大游戏的注册名称,而锦天科技也是此前曾被盛大收购的企业之一。也正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成都游吉也是一家盛大旗下的子公司。

也正因此,通过《血族》短时间内重新上线的事实,小编认为不排除盛大使用了将《血族》改名之后以“成都游吉”的名义重新递交苹果审核的方式来缩短流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大大节省了重新建立帐号所需耗费的时间。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当时金酷旗下另一款被下架的产品《拼战三国志》中。这款产品更名为《三国志转珠大战》并归属于盛大美娱的帐号之下。而从版本提交记录来看,这款游戏是于9月24日正式上架,从下架到重新上架,也只不过花了1月有余。而对比此前建立苹果开发者帐号需要一个月时间,上线一款产品平均审核时长需要三周的恢复时间来说,这一流程显然是大大缩短了。

因此,做为此番被苹果强制下架产品的CP来说,如果想大大的缩短产品重新上架的流程的话,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在苹果注册的“小号”,随后将产品通过这一小号重新提交上线。而即便没有小号也没有关系,这家公司也可以通过借用其它开发者帐号来完成这一过程。

那么,这样做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小编随后针对这一流程向一位业内有相关经验的发行商负责人咨询。对方首先肯定这种形式的确可以大大的缩短产品重新上架的时间,并且业内的确有不少公司通过这种方式重新上架了产品。同时,如果CP仍希望将产品转回到自己的原始帐号之下,也是有可能的。其可以在当下就重新提交基于本公司的开发者帐号注册申请,同时通过“小号”将产品重新递交上线。在一个月之后新的原始开发者帐号审批完成后,在通过小号将产品转至开发者原始帐号之上。这个过程大概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且是苹果所允许的。

但是,这样做的确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

首先,基于这家CP的产品曾被苹果认定为进行了刷榜的事实。那么这款产品在通过“小号”或者是“借来的其它帐号”(以下统称为帐号B)递交上线时,帐号B会因为此原因被迅速列入重点关注名单。这一代价是昂贵的,一方面是产品在一定时间内会被严格关注,一旦再出现刷榜、积分墙等行为,会被直接下架。

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一点是基于此前这款产品曾经被认定刷榜的事实。那么“帐号B”下的其它产品均会受到波及――如果帐号B不是做了颠覆式的创新,那么其帐号下的产品很难再获得苹果的推荐。这一点国内著名的CP艾格拉斯CEO王双义此前在一些线下沙龙中也曾多次提及“不要去刷榜,这个贞操你一定要守。只要刷一次,苹果就不再推你的产品了。”

另外,即使产品在未来回到新注册的基于公司的原始号中,在一定程度上,苹果也会通过产品的关联性(这里的关联性是指注册公司信息,个人信息,信用卡号等)对其它产品进行密切关注(监视)。

但是不管如何,通过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将产品重新上架,以避免发生过多损失。而未来的事,则可以放到未来去解决。

写在最后的话: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今天撰写此文,其初衷与目的绝对不是鼓励大家通过这种行为去钻苹果的漏洞与空子,鼓励大家刷榜、刷积分墙等等。而是出于“为CP服务”的目的。小编深知每一个创业者与每一家CP在产品研发阶段的苦与累,辛苦做出的产品却被下架,对于研发与公司的士气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严重一点来说,对于一些小CP甚至可能是致命的。也正因此,小编并不是站在所谓的“公平正义”的道德高地在指责谁。只想对CP说一句,就算是为了跟着自己的兄弟,为了辛苦加班熬夜的付出。尽量少去钻这个空子,冒这个风险。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真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也换个当口,别找这么个苹果“严打”的时间结点呀。

app开发

变相欺诈:App Store1元榜单的最大悲哀

11月17日,苹果宣布支持中国银联进行支付,19日更是启动了1元促销活动。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今天多家媒体同时发布了类似的新闻,苹果推出1元价格区间范围以后,相关应用下载量出现了暴涨。

12倍!这是应用分析机构App Annie对比了促销前后三周的应用下载量,最后得到出的数字。对游戏开发者来说这可能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辛苦开发的游戏终于获得了收入上的增长,但对广大喜欢游戏的玩家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变相欺诈:App Store1元榜单的最大悲哀

告别精品,坑爹网游霸占收费榜

“付费榜一水的网游,那些小而精的游戏再也看不到了”这是我在昨晚看了下付费榜上的前十名的游戏后最为直观的感受。整个收费榜都已经被1元游戏给霸占了,像纪念碑谷、地狱边境这些极具艺术感游戏已经很难在榜单靠前的位置上看到。

变相欺诈:App Store1元榜单的最大悲哀

免费游戏在当下确实更受欢迎,但玩家绝对不是说不愿意为优秀的精品游戏付费。原本付费榜和免费榜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榜单,不同的玩家可以在不同的榜单上找到自己想要玩的游戏。至少,曾经付费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发现好游戏的地方。

腾讯科技在《苹果1元促销让所有人乐开了花》一文中这样评价到:

好的地方在于,开发者可以利用更加丰富的价格策略来分销产品,诱使用户购买下载;坏的地方在于,定价高昂的高质量应用很可能因此失去曝光机会,导致生存空间缩小。对于那些潜心开发高质量应用的开发者来说,这无疑是个让人沮丧的事情。

这就是在我看来,目前1元榜造成的最恶劣影响,优秀的游戏失去了宝贵的曝光机会,而不少坑爹网游由于价格上的优势却脱颖而出。制作精品App的小公司或者创业团队,AppStore的榜单,原本可以让他们不再为宣传和推广浪费金钱精力,只需全力做好产品即可。但如果上架之后得不到任何展示,只能逼迫他们去违心的进行广告,或者把价格降到1元,然后通过增加内购来取得收入,而这无疑是行业很可悲的一件事。

刷榜成瘾,国产游戏的欺诈营销

收费榜上的游戏真的那么受欢迎?其实了解情况的人都呵呵一笑。为了证明我上面所言非虚,这里再贴一张早前的付费榜的游戏情况,简单对比一下,再看现在榜单上的游戏,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变相欺诈:App Store1元榜单的最大悲哀

我们都承认的一个事实是,App Store 1元定价确实正在培养国内用户为正版应用付费的习惯,在刺激自身销量增长的同时,也让用户和开发商以及苹果App Store应三者之间形成了更健康的生态环境。但我们可能真的忽略了国内游戏公司的智慧、

在最低6元一个App的时代,游戏公司只需要几百万就能把一个应用推到付费榜前列,这对土豪游戏公司动辄几千万的营销成本来说区区几百万无疑并不算什么。所以不少游戏公司在推新游戏时,一般都会选择先花钱登录付费榜,付费榜的排名提升成本非常低,产品获得大量曝光后,再永久限免,冲击免费榜和畅销榜。这种策略一直可以说百试不爽,而且成本极低。

随着苹果在中国推出1元战略,大量的自发下载让这一策略失效

一位资深游戏媒体人如是评论到,不过现在看来,他可能已经完全忽略了国内游戏公司的决心。在去年一款游戏月流水破千万已经是奇迹,但现在呢,《天龙八部3d》号称月流水超过2亿元,《征途》手游24小时总付费金额超过975万元,《全民奇迹MU》更是夸张的宣布13小时流水达到2600元。

上面这些数据当然肯定都存在夸大嫌疑,但不少游戏月流水突破1亿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保证的,这背后带来的利润也数以千万计。1元榜带来的刷榜成本变化,其实完全已经忽略不计了。只要游戏能够持续出现在榜单上,品牌得到曝光,自然就会有大量的玩家为之前的刷榜费用买单。如果你觉得这些公司没有刷榜,那么请随意下一款游戏,然后玩上几分钟后,再看看该款游戏那假到不能再假的评论你还能淡定吗?再顺带着注意下评分的曲线,绝大多数刷榜游戏都是5星和1星评价极多,呈现出异乎寻常的两极分化态势。

苹果和刷榜者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持续,我不清楚现在刷榜公司是不是又发明了什么了不得的大招,那付费榜已经无疑被他们控制住了。游戏公司为了获得曝光竞相花钱购买下载量,刷榜公司的业务又得到新的增长,一个愿打愿挨,但玩家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实惠。毕竟我们选择付费并不是因为游戏价格便宜,而是因为觉得这款游戏值这个价格。

回归初心,请给玩家们留点净土

GameLook洪涛认为当下绝大多数中国游戏公司都是由理工科出身的游戏人在主导。理工科毕业生相对做事一板一眼,游戏设计的教条化就不可避免,他们很难做出小而精的游戏。而且理工人的思维,无疑更加物质利益化。

游戏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需要想象力和艺术性的创意。相比海外来说,有很多精彩的独立游戏产品都是独立游戏人、独立艺术家开发,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独特风格去做游戏,而中国公司很多则是为了收入而设计游戏,游戏行业缺少艺术生做的游戏。

这段话无疑的很好的反映了当下国内游戏市场的现状,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一款真正的好游戏。中国玩家并不是不愿意付费,也不是说没有养成良好的付费习惯,但问题在于,你要有好游戏提供给我啊。

“我们并不是讨厌免费游戏,而是免费游戏干扰了游戏的平衡性,并把现实中的不平等带入到游戏中来”

而和上面这段话所说的类似,1元付费榜的出现,无疑已经很大程度上干扰正常的游戏排名。独立游戏或者那些为艺术开发小而精游戏的开发者来说,他们显然无力去承担高额的刷榜成本,而气势汹汹的端游大厂们刷起榜单来,一个比一个还要疯狂。

这种犹如打激素的营销策略,短时间内确实有效,但长期看来,就算能刷上去,你也无法挣得高收入,这样案例并不在少数,我就不再一一例举了。回到最后,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以后得去什么地方找这些游戏?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苹果1元APP促销很对路:下载量增幅达12倍

苹果1元APP促销很对路:下载量增幅达12倍

苹果1元APP促销很对路:下载量增幅达12倍
  12倍,你没看错,苹果推行1元促销计划后,下载量增长幅度高达12倍!

11月17日,苹果宣布支持中国银联进行支付,19日更是启动了1元促销活动:以仅1元(约合 0.16 美元)的价格提供超过100款付费应用和游戏,并在活动期间将新增的银联支付通道放在显眼的位置。

虽然许多媒体机构都认为此举将推动中国区iOS应用商店收入大幅上升,但很少人会预料到影响如此立竿见影。11月16至22日一周期间,中国区iOS应用商店付费应用的总下载量是上一周的12倍多。下载高峰一直持续到第二周初。直到11月26日和27日左右,市场开始平复,回到促销前水平。

其中一些高品质游戏和GoodReader 4 等生产力工具类应用的下载量有显著上升。

尽管这些应用在促销中价格降低了80%,而且不计算任何应用内购买情况,此次促销仍然拉动了收入的大幅提升。在11月16-22日的一周时间里,中国区iOS应用商店不含内购的总收入比上一周增长了50%以上。

此次促销后,1元和3元将作为全新价格项,永久地保留在App Store中国区中。可见苹果已经尝到了甜头。毕竟一来可以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二来可以影响苹果在中国支付市场的布局,何乐而不为呢。(张丽娟)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APP打包党灰色产业链:10人团队月赚150万

做安卓APP开发3年多的张琪(化名)近来常常有挫败感。

他时常感叹,如果两年前愿意放下身段去做“打包党”,或许早已买房买车,不用再为每月房贷发愁。

张琪口中的“打包党”是APP市场上并不小众的存在。

这些被业内人士称为“打包党”的人(或公司),会将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应用拆包,此后插入一些自己想要分发的东西再重新拼装,最后把这些“二次打包”的软件重新发布,以此牟利。

长久以来,多数像张琪这样的小开发者,只能一边领着微薄的薪水,一边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开发的软件被别人山寨后牟利,有苦难言。

  一月净赚150万?

iOS和安卓两个不同平台上的APP开发小团队经常被描绘成两个相当迥异的存在。

类似的故事近来被一提再提:两个人分头创业做APP开发,1年后,在iOS上做游戏的小伙伴都挣到了买房子的首付;而醉心安卓的开发者还在借钱交房租。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卓“打包党”的存在。猎豹安全专家李铁军预测,如今市面的安装包约30%都被“打包党”篡改过。

“我们收集的安卓程序样本总量超过2000万个,如果不是此类盗版或山寨软件的流入,总量绝不会有这么多,安装率越高的软件被‘二次打包’的可能性越大。”李铁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像保卫萝卜、植物大战僵尸、水果忍者等曾经火爆的APP,都无一例外遭遇过“二次打包”。

在行情“火爆”的背后,是“二次打包”形成的一条灰色产业链。

相比以植入木马通过恶意扣费来获取利润的方式,通过嵌入广告方式赚钱的“打包党”在盈利模式上与很多正规安卓APP开发者并无二致。只不过,由于“打包党”是直接破解别人的APP,所以基本上是无本生意。

由于应用商店均被360、百度等几家大巨头把持,一般小开发者会选择弹窗广告联盟的形式合作推广。开发者通过广告收入获取提成。

广告有按照展示次数、点击次数、安装激活量等不同的计费形式。以安装激活量的计费形式为例,目前广告联盟开出的一个安卓APP下载包的定价在1~4元左右,开发者提成一般为70%。

“其实,开发者能拿到手的远远不到70%,扣除无效量等之后,一般50%已经是不错的。”有安卓APP开发者说。

张琪举例说,广告联盟目前给出的大众点评的安卓安装包4元左右,广告联盟把包分发给开发者,以注册量来结算,开发者可以从每个通过自己APP点击下载并成功注册大众点评安装包的用户中得到1.5~2元。

在这些安卓应用中,最值钱的是游戏类。

“游戏的安卓包可以达到5~6元1个,热门的高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游戏,单个安装激活价也比较高。”张琪说。

除了零成本,“二次打包”的技术门槛也很低,“有时候不用组团队,一个人也能做。”张琪说。

在暴利的驱使下,“二次打包”的灰色产业链迅速形成。国内较早从事APP加密产业的梆梆安全副总裁赵宇此前公开表示,一个10人的团队可以在一个月内靠病毒打包纯赚150万元。

  “二次打包”的风险

无本暴利更坏还不是最坏的消息。更危险的是,“打包党”会在破解某APP后,加入病毒、广告链或吸费指令等恶意程序。“中招”的用户大多都会遭遇频繁的广告骚扰、流量损失,严重的还可能被窃取密码与个人隐私等。

“以前,‘打包党’主要针对游戏与工具类软件,但现在,一些恶意‘打包党’瞄准的是支付类软件,直接恶意扣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李铁军说。

更有苦难言的是,用户在误下载并使用了经过“二次打包”的软件后,一旦遭遇损失,大多数软件开发者还得为此“背黑锅”。

中移指数大数据移动互联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阚志刚在日前中国移动应用安全媒体融合峰会上表示,目前约有12.6%的手机APP为恶意应用。

2014年11月,该研究院对国内几个主流应用商店前100名的APP进行安全测试,发现排名靠前的APP均遭受严重的破解和篡改等移动安全攻击。其中微信APP篡改攻击率达15.28%,各大应用商店一共存在514个微信APP,其中79个是假的。此外,超过95%的手机银行客户端的现有安全机制都存在严重的脆弱性。

不过,由此催生的是安全加固市场,在APP进入应用市场之前,对APP客户端进行加密、加壳保护,对抗逆向工程、代码注入等黑客行为。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大部分安全加固方案主要通过加壳、加密操作,只能对抗静态分析和简单的逆向工程。

但与此同时,恶意程序加固的问题也开始成为新的困扰。

有报道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何能强博士在此前的《2014中国网络安全论坛》上公开表示,2014年监测到的互联网上加固的安全应用程序超过7万个,恶意程序有7000多个。

据何能强介绍,2012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曾接到过一个关于仿冒微信客户端的举报事件,该恶意程序就是经过加固的。

编辑:app开发公司-北京亿点时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