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O2O启示录:互联网+改造汽车后市场

钛媒体注:汽车后市场的O2O一端解决线上的信任,另一端整合线下,让服务互联网化,由于线上提供的服务为非标品,要产生信任需要时间的磨砺;线下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这个群体拥抱互联网的积极性并没有那么高。

 

尽管如此,汽车后市场仍有大好的创业机会,互联网改造的余地较大,玩家有耐心和资金去培育市场,会出一些优秀的创业公司。欲知更多详情,来看钛媒体记者郭娟带来的案例分析:

 

汽车后市场看似一个庞大的市场,但是O2O的整合难度比较大。

 

从一辆车的使用环节来细分:养护、洗车、车险、维修、停车等都有互联网改造的可能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创业者向记者吐槽,汽车后市场的 O2O一端解决线上的信任,另一端整合线下,让服务互联网化,由于线上提供的服务为非标品,要产生信任需要时间的磨砺;线下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他组 织过多次培训,但是这个群体拥抱互联网的积极性并没有那么高。

 

他最后总结:“汽车后市场仍有大好的创业机会,互联网改造的余地较大,玩家有耐心和资金去培育市场,会出一些优秀的创业公司。”

 

巧合的是,近日接触到两个停车场互联网+的创业案例,从一定角度印证了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化的难度。按理说,停车场的互联网机会远比汽车的养护、洗车、维修的机会大:

 

第一,停车互联网项目是一个高频刚需的应用,只要开车出门,几乎每天都会有停车的问题。

 

第二,停车场数据化是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近日,上海市政府发文,要求到2015年6月30日前,所有上海市的停车场数据要送到政府部门,以缓解停车矛盾。

 

第三,停车场的收入是一个不菲的项目,对停车场管理者(小区物业、商场管理方)来说,是增收的来源,同时,粗放化的管理让停车费在某些环节产生跑冒滴漏现象,如果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改造,达成精细化运营后,能把这部分损失捡回来。

 

在这样大好的机会里,却在2015年7月传来一个信息:一家叫做萝卜停车的创业企业宣布停止运作其项目。9月底,记者接触到另一个西安的企业叫艾润物联,他们的产品叫停车王,做的事情与萝卜停车一样。

 

不同的是,艾润物联是从硬件角度切入,萝卜停车是纯互联网的创业公司;艾润物联的解决方案是道闸搜集停车数据,以掌握每一个停车场实时的停车、 车位情况,萝卜停车则先经历了人工计数,到道闸数据化方面转变;艾润物联的数据存在云端,能实时、在线、远程地运营和维护地面停车场,萝卜停车在创业失败 的前夜总结出这个行业成功的公式:硬件研发+SAAS系统……

 

这两家企业的创始人切入角度不同,却殊途同归地发掘出停车场O2O改造的一些共同规律,下面来一一梳理:

 

一、创业动因

 

萝卜停车:2014年初开始创业,创始人叫肖遥,此前在北京开车觉得停车很难,由此萌发了创业的想法。

 

停车王:2008年开始创业,创始人王林祥。此前,学自动化控制的他做了一家系统集成公司,接到英国阿伯丁的一个智慧停车场项目,“交货”时不 被客户认可,随后按照客户的意思进行改造,当时英国的人力成本很贵,原方案的设计需要安排人工去现场管理,而且阿伯丁的车辆密度并不是那么大,客户认为没 有必要在线下安排人工,他们要求王林祥通过架设计算机、网络等,以便实现远程监控、自动收费即可。回国后,王林祥认为这是智慧停车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 开始着手这个项目。

 

二、产品的演化逻辑

 

1、萝卜停车:

 

对于这个纯互联网的创业团队来说,萝卜停车对于产品的摸索比较曲折。

 

肖遥通过百度高德等搜索北京停车场的地图信息,发现准确率在60%,于是开始了线下数据的搜集。

 

一开始他们找到了停车场保安,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每半个小时上传一遍停车场的车位情况,随后发现保安这个群体的流动性很大,而且物业并不支 持这项工作,随后改为创业团队去线下搜集数据,2014年5月到10月,萝卜停车的创业团队白天去北京的各个停车场,晚上回来录入数据库。

 

后来,肖遥觉得停车场数据的搜集应该依靠道闸计数,于是与道闸生产厂商谈合作,并不太顺利,后从物业那里得到突破,这样一个纯互联网的团队,开 始了硬件智能化的探索,肖遥透露,从那时起,不懂硬件技术的团队开始自研,在天津设置了一个实验基地——云停车进行测试:将微控制板与摄像头封装在一起, 连接3g或者网线,实现用户app下单预定,到现场自动拍照识别、开闸进入,离场时移动支付,最后还整合了支付功能进去,停车过程开始变得流畅。

 

肖遥最后总结:“做停车必须有数据,有数据必须做硬件。”

 

2、停车王:

 

从打算上线智慧停车项目后,艾润物联便开始对停车场的现状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停车场的信息化基础很薄弱,而没有信息化基础,加互联网的难度就更大。

 

停车场管理最原始的方式是人工记录,人工收费;进阶的方案是IC卡+一台计算机辅助管理;第三种是自动的车牌识别,虽优于前两种方式,但数据没 有实现互联互通,割裂存在。经过与西安当地的一些企业合作试点,停车王最后摸索出一套停车场的互联网产品逻辑,提出停车场4.0的概念,以解决所有停车场 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是淘汰IC卡的方式,出入口全部用车牌识别技术,用道闸计数。

 

二是在停车场里的各个硬件中加入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芯片,包括摄像头、道闸、收费员的PAD端,硬件智能化是第一步,同时实现互联互通,一旦有车驶入停车场,摄像头识别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道闸开闸,车驶入,系统开始计入车牌信息,开始计时。

 

在一些复杂的楼宇里,例如shopping mall,则开通卡券功能,商家结账之时自动将已购物车主的信息输入系统,车主购物完成后直接开车离开。

 

王林祥说,嵌入式系统是一种工业级应用,不受外界环境例如空气湿度、温度的影响,且安全,很少出现被黑客入侵的现象,“手机也是一种嵌入式系统,智能手环同样是,它最大的不同是专门服务于某一项应用的系统,且只实现某种专用功能,这样能让硬件之间的连接更快。”

 

三是引入支付功能。车辆在启动阶段,系统已提前知道哪辆车要离开,预先判断车主类别,长期停车?临时停车?如果是临时停车,车启动,费用计算便开始,车驶到出口,直接缴费出去,如果车牌信息中绑定银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信息,则直接驶过道闸。

 

三、线下整合的难度

 

1、萝卜停车:

 

肖遥认为,平台O2O的玩法是看能不能调动需求端和供给端,其中供给一端,他总结为“产权越简单,调动的效率越高,沉没成本越高,调动的积极性越大(比如Uber 和Airbnb)”。

 

停车场O2O的供给端是当然是停车场,但在我国有一个普遍现象,停车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例如在一个居住小区里,停车场的所有权为开发商所有,经营权属于物业公司,物业公司还可能将经营权外包,这样加重了商务谈判的难度。

 

他认为,停车场O2O的创业必须有两个要求:BD能力和硬件基因。

 

2、停车王:

 

王林祥在整合线下时也遇到难处,许多硬件设备是停车王去搭建的,有些甚至是免费,例如与某房地产公司的合作,就是这种方式,但是每开一次道闸,产生收费行为,艾润物联都可以从中抽取费用,这样做转嫁了物业公司前期的投入,也给停车王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

 

王林祥同时认为停车场的互联网化是B端的生意,“停车服务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商业流程中,这对增强黏性有好处,最终的用户体验是C,但通过B端实现合作,则让合作更为稳定”。

 

四、停车场O2O到底能长多大?

 

表面看,停车场O2O是一个高频刚需的项目,但是用户真正的需求在于目标地点能够及时找到停车位,多数用户每天都会在固定的地方停车,因此,会 选择包天、包月或者包年的方式来省钱。根据萝卜停车的监测,用户除了想停车时会打开这个应用外,其余的时间是不会去主动打开APP,因此,他建议,这样的 应用应该整合到相关的平台上去。

 

此外,“更便捷的移动支付、预约免排队进场,要满足这些需求一定要打通硬件”,肖遥总结。而王林祥认为,停车场O2O最大的价值在于数据的互联 互通。他举了一个西安的例子,西安本地的一个写字楼临近居民小区,白天上班,写字楼停车位爆满、居民小区的车位有大量剩余,晚上下班,写字楼停车位走空 了,居民小区却没地方停车。

 

当这两个小区同时用了停车王的服务时,车位信息开始互联互通,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白天,写字楼的车可往小区空位去停,晚上,小区的车往写字楼来停,信息的互通实现一位多车,既提高了停车场的利用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萝卜停车的肖遥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错峰使用的商业逻辑是存在的,小区地库的白天和商场地库的晚上,根据不同时段的车流量,设定弹性价格并推送给附近的车主,只要价格杠杆撬动作用足够明显,是可以运作的。”

肖遥同时认为,要达成错峰停车,必须是某个停车O2O公司在某个城市有足够的覆盖面才有意义,覆盖越多,用户体验越好,但这样就会形成某个城市的垄断企业。而王林祥用4G信号的铺设做比喻,他认为,停车场要提升服务,就要铺设更多的网点。

 

萝卜停车于今年7月停止运营,原因是这个领域的冷启动时间过长,且他的团队是一个纯互联网的团队,没有硬件基因。停车王仍在运作中,并于今年7月成为上海市政府整合停车场数据的中标企业。停车王是王林祥的第二次创业,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运营商说带木马APP才是偷流量黑手,否认与APP开发商合伙

如今,手机流量已经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除了少数“土豪”,多数人在享受手机上网带来便利的同时,都会关注自己的流量用了多少,还剩多 少。“原来的流量套餐越来越不够用了”,这是很多人的感叹,流量用量莫名暴增事件更是经常成为网上热点。我们的流量到底去哪了?自己用得多了还是被悄悄偷 走了?

□现象

 APP偷流量致用户流量增加

不仅用户感知流量跑得快了,在实际的统计数据中,国内用户使用手机流量正变得越来越多也是一个非常确定的结论。

工信部公布的10月份通信行业运行数据显示,10月当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4.2亿G,创历史新高。1-10月累计达32.1亿G,同比增长 100.2%,比1-9月同比增速提升0.8个百分点。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361.6M,同比增长88.3%。手机上网流量达到28.8亿G, 连续10月实现翻倍增长,占移动互联网总流量的89.7%。

从近一年国内用户月平均使用流量来看,去年10月份,这一数字还只有192M,今年10月已经增长到了361.6M。除今年2月用户月平均使用 流量比前一月有小幅下滑(与2月份时间短有关)外,其他月份这一数字都呈环比增加。特别是因为4G业务的商用,今年1月份这一数字更是从去年12月的 205M猛增至287.9M,创造了单月最大的增幅。

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认为,导致用户流量增加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用户原因,由于流量使用习惯逐渐形成,且4G流量资费大幅下降,用户资费敏感 度减弱,常开数据服务,即使有WiFi时也不切换的现象增加,导致使用流量明显增加;二是运营商网络原因,随着更多的用户更换为4G手机,使用4G套餐, 网速更快。原本使用微信、微博及其他客户端页面打开一部分就跳转的现象减少,用户消耗流量有所增长;第三是随着手机屏幕变大、性能变强,新版APP的流量 消耗也在逐步增加;第四是部分新版应用有“偷流量”现象,这当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手机中病毒、木马等导致的流量消耗,但更多是由于应用在静默状态下自动连 接、更新造成了流量消耗。

□分析

如何定义“偷流量”?

正常的手机流量使用情况在不断增长,不过,智能手机上安装的各种APP,有的也会带来用户手机流量的不正常消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偷流量”。 “凡是未经手机用户授权运行的APP,后台私自消耗达到警戒值的流量,均为偷跑。”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高祎玮对“偷跑流量”下了这样的定义。他表示, 实际上手机流量偷跑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如超越权限的手机APP、手机恶意程序以及手机用户不良的使用习惯都可能造成手机APP在后台违规消耗手机流量。

高祎玮介绍,具体来说,部分用户的手机流量跑得快,原因就在于部分APP的恶意越权。所谓APP“恶意越权”,通俗来说,就是APP做了不应该 做的事。譬如,在不需要联网的时候联网,把不应该上传的数据上传到云端等。据记者了解,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的用户信息和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具有 很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私下收集用户的信息并上传到服务器,是不少APP都会偷偷做的事情。例如,有的手电筒应用在安装时显示会 调用手机的通讯录或者位置信息,显然就是一种越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威胁,另外,也会增加根本没有必要的流量损失。

如果说越权的手机应用是在打擦边球的话,那恶意的手机木马则可以说是消耗流量的“犯罪分子”了。360公司介绍,以此前360手机安全中心截获的“流量僵尸木马”为例,该木马会在手机用户解锁手机屏幕时偷耗流量,平均每次解锁会消耗0.759M手机流量。

360手机安全卫士监控数据显示,平均每部智能手机每天偷跑流量约2.33M。有人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一个结论,每年因流量“偷跑”而使用户额外 付出的流量资费就将近400亿元。这一结论是否准确姑且不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用户的相当一部分话费实际上是被“偷跑流量”的APP给浪费了。

□调查

运营商参与利益分成?

APP偷流量的背后动机何在?有人得出了这样的推测“APP通过运营商提供服务,由运营商收取流量费,之后与其按比例分成,即用户流量消耗多少直接与APP制作商利益挂钩。”对用户来说,这似乎能够解释为什么APP会偷跑我们的流量。

不过,运营商对于这样的指责却有话想说。“我们不可能与任何APP进行这样的合作。”中国移动[微博]一位负责人这样说道。有运营商内部人士和记者说起这个话题时诉起了委屈:

“反正只要有和流量相关的事,就说我们故意黑用户的钱,总有不少人相信这样的说法”。他反问道:“那些流量损失的事,最后查明原因哪件是和运营商有关的?”

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运营商与APP就偷跑流量进行利益分成,听起来似乎可行,可实际上于情于理都不现实。首先,收益分成要能够区分哪些APP 带来了多少流量,这在手机端的软件可以统计,可在运营商后台只能知道某个用户某段时间用了多少流量,无法细化到某款APP上,根本无法进行分成设计。再 者,运营商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没有理由为数以几十万计算的小APP开发者的诚信进行买单,“运营商有几十万员工,支持数亿人的系统,和克扣一点就赚一点的 路边私人小店是没有可比性的。”

记者也询问了多个APP的开发团队,既有应用软件也有游戏软件,还有一些和运营商有其他方面合作的,这些开发者都表示,没有听说过有哪个APP和运营商有流量分成方面的合作。

 偷跑流量“另有其人”

没有运营商参与利益分成,并不代表偷跑流量的APP就是“损人不利己”。在偷跑流量的APP中,一大类是正常的APP,在后台运行超越自己权限 的功能,在一些不为用户注意或者是根本不为用户所知的数据上传过程中,流量偷偷地被用掉了。这些APP的行为,主要是出于自身商业模式的考虑,以收集用户 数据信息为目的,并不是有意偷跑用户的流量。这种情况下,单纯从流量使用的角度讲,给用户带来的损失并不算太严重。

“APP偷跑流量背后的利益链条是针对恶意APP也就是手机木马恶意消耗流量而言的。”高祎玮介绍,这些恶意APP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为某 些网站刷流量来获取收益,网站流量增加,可以增加广告收入,被木马导流的网站也会与木马作者进行分成。事实上,通过制作手机木马为指定网站刷流量的行为, 已经形成了一条非常隐蔽的黑色产业链,其本质是拿用户的手机流量费为木马作者盈利,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被刷网站赚取更多的广告收入。在这一过程中, 用户损失的是手机话费,广告主损失的是广告费。高祎玮估算,若流量僵尸木马不被查杀,理论上就可以为流量僵尸的木马作者每天赚取数十万甚是过百万的收入。

除了APP偷流量,有时用户操作不当也会带来流量的异常损失。对此,手机方面的技术人士也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不要在非正规的渠道下载APP 或者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APP,以避免下载到带有恶意木马病毒的APP。第二是在有WiFi网络的时候,可以主动关闭手机的移动数据功能,以防在WiFi 信号不佳时手机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使用流量上网。第三是在一款APP使用完后,要记得完全关闭而不是简单地退出,一些APP在后台运行也是会消耗流量 的。另外,定期清理内存是一种不错的习惯。第四,要在安装一个新的APP时注意提示中出现的权限,尤其是有没有与其功能明显无关的权限。另外还可以在安装 时,主动关闭一些软件的主动推送功能。

□链接

两起偷流量事件真相查清

近期,关于手机流量“偷跑”的新闻越来越引发关注。11月就有几个和流量有关的事件在网上被传得沸沸扬扬。一件是武汉电信用户陈女士,手机流量一夜间就跑掉了50GB;还有一件是广东的用户龙女士,手机放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里莫名其妙地跑掉了23GB流量。

这样的事件,没法不让其他人感到担心,“我们会不会也遇到类似的事件?怎么才能保护我们的流量安全?”所幸的是,这两起案例中造成流量巨额损失的原因最后都被查清了。

在“一夜50G”事件中,当地运营商连同手机售后服务工程师调查后发现,在产生巨额流量的当晚,陈女士的手机开通了“个人热点”功能,并有电脑 连接该热点进行了大量的文件下载;而“3小时23G”事件,经过调查发现,龙女士手机里一个名为“宝贝故事”的应用,在短时间内反复下载大容量内容造成了 巨额的流量损失。

原因被查清了,表面看起来,这两件事似乎都是特别的个例,不是每个用户都在用手机当热点来下载文件,也不是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装了一个会偷偷下载大容量内容的软件。但是,这两个实例背后的原因,足以给每一个用户敲响警钟。

中国App开发商海外淘金正当时

2015年被称为中国APP出海元年,海外市场用户的付费习惯、相对简单的营销成本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让中国APP开发者们心动不已。与此同时,许多APP开发者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使得他们的出海之旅显得不那么平静。

对此,来自StartApp的首席执行官Gil Dudkiewicz表示,App开发者,无论是来自中国的,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首先要站在他们目标受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始终把关注点放在终端用 户的身上,明确你的App将带给他们怎样的体验。你的App不一定要最具创新性,但一定要不断对它进行完善,以便带给用户流畅细致的体验。

对于App开发者来说,他们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准确预测市场趋势,在管理业务增长的同时,充分理解市场。为应对这一挑战,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首先,在开 发App之前先做一次全面彻底的用户调研,以便明确你的App可以在哪一个细分领域占得一席之地,同时掌握你的潜在用户在寻求怎样的App;其次,在样品 研发阶段,需要倾尽全力对它进行测试改进,同时,根据用户的反馈,增添相应的功能特点,确保你的App最具创意和创新性;最后,在你的App成功推出后, 要与你的目标用户进行沟通,并不断在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调研,从而明确怎样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另外,选择合适的海外合作伙伴也很重要。中国App开发者应该首先考虑合作伙伴是否拥有多种解决方案,比如,富媒体广告、出口广告、3D应用墙、文字广 告、插屏广告和展示广告等等,以便可以为海外用户带来具有针对性的体验。其次,还需注意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创意性,从而可以吸引目标用户 的注意力,进而进行浏览与试用,并最终实现变现。

联合国:约会APP助长艾滋病

根据联合国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手机约会应用的频繁使用是导致亚洲年轻男性艾滋病毒(HIV)感染人数猛增的一个重要因素。

该报告显示,虽然在全球范围内HIV感染人数在下降,但在在亚太地区,10至19岁青少年HIV感染率却在上升。全球12亿青少年有一半居住在亚太地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

这项历时两年的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约会应用为自发的草率性行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艾滋病毒在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群体中扩散最快。其他群体包括遭受性剥削者或性工作者、注射毒品者以及年轻的跨性别者。

“总是有年轻同性恋男性告诉我们,他们现在使用手机约会应用寻找性伴侣,因此会与更多人发生更多的草率性行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HIV/艾滋病顾问Wing-Sie Cheng说。

“因此,我们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所以需要与移动应用开发商展开更好地合作,共享HIV相关信息,保护青少年的健康。”

联合国制定了在2030年之前结束全球艾滋病危机的目标,在过去15年里艾滋病感染者大幅减少,使得这一目标变得越发可行,但目前亚洲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的状况给这一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障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研究人员认为,由于青少年不太愿意就医,担心会因此被人耻笑,或者因此曝光自己的性取向,因此他们死于艾滋病的概率更高。在亚太地区的很多国家,未成年人在未经父母许可的情况下不能接受HIV测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虽然全球艾滋病毒感染人数正在下降,然而亚太地区10-19岁的青少年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已发展到超过22万,非官方预计数字比这还要高。他们中不到一半的人正在接受治疗,死亡人数在过去十年几乎年年上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指出,亚太地区有18个国家将同性关系列为犯罪行为,更是使得同性恋男性回避HIV治疗。

去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通过约会应用寻找性伴侣的男性感染淋病和衣原体的风险比其他人更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顾问Wing-Sie CHeng说,约会应用为这些男性用户制造了关系网,艾滋病毒迅速在用户之间传播。“手机交友应用会把你连接到这个网络里。”

她说,研究人员发现“随着这些应用程序的兴起,感染的几率和风险会将会增加,因为它使得与其他人约会和发生性关系变得更容易。”

然而,联合国的这份报告称这些约会应用亦可成为宣传性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比如宣传HIV预防知识和HIV检测渠道。该报告提到,在去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中国同性约会应用Blued在每名用户的个人头像上添加了红丝带标志,并告知用户最近的HIV检测中心。

Wing-Sie Cheng表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会同移动约会应用开发商联系,一起合作应对当前的趋势,并收集数据进一步研究约会应用产生的影响。

艾滋病已经成为非洲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和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死于艾滋病的青少年人数在过去15年增长了两倍,主要原因是母婴传播。然而,一名公共卫生官员警告说,艾滋病在亚洲青少年中传播的情况,将来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地方。

神州专车“BeatU”营销事件,CEO陆正耀大赞

在智能出行领域,神州专车于今年初以不同于C2C私家车接入模式的B2C模式横空出世。彼时,国内专 车市场战火连天,群雄割据。初出道的神州专车却以一次“BeatU”营销事件迅速完成逆袭。日前,2015中国十大营销盛典将神州专车“BeatU”事件 评为“年度十大营销事件”,也为此次备受多方争议的事件填上一个圆满的结局。

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兼CEO、神州专车董事长陆正耀接受南都专访时透露,营销只是成功的一小步,下一步神州专车将进入“补贴2.0”时代,强化服务补贴。
“BeatU”一战成名
6月,“黑专车”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在公众之中发酵了数次之后,神州专车突然向“黑专车”猛烈开炮———高调发布“我怕黑专车”系列海报,引起全国网友和媒体的热议,炮制出了智能出行领域的年度标志性事件:“BeatU”。

这 一营销战役之后,神州专车知名度一举提高多级。时隔5个月,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兼CEO、神州专车董事长陆正耀复盘“BeatU”事件时称:“这是一个标 志性的里程碑事件,通过此次营销真正让神州专车与其他品牌实现了差异化,传递出(神州专车)专业司机,专业车辆,安全保障的核心内容。”

然而,事件回溯到5个多月前,在“BeatU”事件发酵的当天,陆正耀的不少朋友都为其捏了一把汗,“有许多朋友给我打电话,安慰我。”

事 实上,这个让陆正耀背负了巨大舆论压力的创意来自于神州专车年轻的内部营销团队。从营销的创意诞生至项目推广,这个擅长打快仗的团队总共花费不到两周的时 间,就炮制出引发全国网友热议的事件。陆正耀向南都透露,其不参加神州专车的具体运营和营销会,对于营销,陆正耀说“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是另外一个年代的人 了,不能轻易说,现在年轻人有很多创意和想法。”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陆正耀本人觉得是非常好 的。“当时各种各样的舆论态度都有,但最终神州专车仍然被大部分消费者所接受,‘BeatU’事件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我们一直以来对”专人专车“广告综合传 播的结果,这个事件喧闹到最后在用户记忆中沉淀下来的其实就是8个字———‘专业司机、专业车辆’”。

但作为一个60后,他也会担心“小心脏”承受不起,“我跟同事讲,再有这么猛的事件的时候,你们提前告诉我,不用讲具体内容,我直接关手机就好了。”
下一步进入补贴2 .0阶段
“我 们肯定此次营销事件带来的成绩,但是没有哪家公司能仅用一件营销事件打响整个品牌,都是需要不断的用户积累”,陆正耀坦言,希望大家都能客观地看待整个事 情以及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据陆正耀透露,日前融到5.5亿美元的神州专车下一步的计划是“加大用户体验提升”和“加大服务补贴”。

陆 正耀还透露,下一阶段,神州专车的补贴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专车刚开始第一阶段是1.0阶段,有价格补贴,或者价格大战。我们现在 已经率先进入2.0阶段,服务补贴阶段。”陆正耀称,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是会加大力度,服务补贴就是服务升级,把钱投到服务方面去。

在 陆正耀的心目中,目前的神州专车仅仅是“65分,因为我们发展太快,中间存在一些瑕疵,但是今年下半年马上开展服务升级的计划,我们计划通过两个月的时间 将服务提升到90分。”这增加的25分分值通过强化既有要求和建立监督机制,全面加强服务及深化品质管理。比如,司机在深夜送女性乘客回家时,需要打开车 灯让乘客走进小区门口后才能离开;定制车内香氛,给每一辆神州专车车内配备统一的精油;车内的导航要用蓝牙,避免声音打扰乘客等等。通过对服务的精益求 精,让标准化服务更加落地。目前这一计划都在稳步推进当中。

除 此之外,得益于“网格化运力预测与优化系统(简称GSFO系统)”的部署,神州专车在近日宣布上线新动态价格体系,每座城市80%以上的服务区域动态定价 系数将大幅下调,在非早晚高峰期,0.8倍-1倍的动态定价将成为神州专车的主流定价标准。这与用车高峰期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供需平衡的理念形成对比,即通 过技术手段,在非高峰期实行打折,提升车辆单日使用效率及用户满意度。

目 前来看,神州专车用户的忠诚度较高。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差异会影响品牌营销,可能其他出行平台的消费者关注的是价格是否实惠, 相对而言神州的用户忠诚度非常高。陆正耀透露,至今为止,神州专车次月客户留存率已经达到75%。所谓次月留存率即是第一个月使用神州专车的客户至第二个 月继续使用神州专车,而其它平台的一些用户可能在补贴减少之后就不会再用了。“相比之下神州的订单量稳定,平均每月30万的订单量,这说明我们的用户非常 成熟,消费能力比较强。”

滴滴跨城拼车 出行O2O APP暗战春运

正在城市交通市场酣战的出行类O2O对跨城业务也在暗中较劲,今年的春运正是各家练兵的好机会。昨日,滴滴顺风车针对春运特点对跨城业务进行了多项 升级,此外,嘀嗒拼车近期对“城际拼车”也开始进行悄然宣传。业界认为,春运出行的巨大需求是吸引出行O2O分羹的直接原因,不过长途拼车的安全问题值得 从业者关注。

从营销务虚到业务务实

在出行O2O尚未大兴之时,春节一直都是抢票软件、浏览器、在线旅游等行业的战场,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去年,面对“全民迁徙”,出行O2O们 也顶多是打出玩玩公益、发发红包等营销牌。虽然也有几家小众拼车企业打着长途拼车的招牌,但是业内人士表示,“去年更多是打打概念,而今年的情况则明显不 同”。

昨日,滴滴顺风车宣布升级旗下跨城业务,为了方便春运人群下单,在车主端,滴滴顺风车把原先淹没在城内订单中的跨城订单单列出来,便于车主一键 挑选跨城订单;在乘客端,滴滴顺风车则将预约规则从能且仅能提前1天预约大幅放宽至最少提前15分钟、最多提前7天预约,更适合春运人群安排回家时间。

从滴滴跨城顺风车的数据来看,用户对于这种模式并不排斥,据滴滴方面透露,顺风车业务已在338个城市上线,日高峰订单达223万,跨城顺风车 业务最长的合乘距离达2673公里,中短途拼车更受欢迎,跨城距离10-50公里的订单占据51%。在计费方面,跨城顺风车相比城市内计价则更低,滴滴顺 风车跨城业务目前执行的收费标准为起步价20元包含8公里,之后每公里0.6元。

跨城拼车模式扎堆练兵

其实,像滴滴一样瞄准春运市场的不止一家。据了解,嘀嗒拼车近日直击春运痛点上线“城际拼车”新产品。在上线介绍中,嘀嗒强调“无需颠倒日夜的抢票,顺路车主点对点接送,再也不让你狼狈的长途跋涉”。

与滴滴跨城顺风车的规则不同,嘀嗒城际拼车目前提供预约3日内出发的城际行程,起步价20天包含5公里,乘坐人数超过1人时,每公里里程费从0.8元至1.5元不等,支持全国335个城市拼车。

此外,还有百度拼车的长途版也低调图谋春节市场,计费方式是分段模式,0-50公里,座位单价为0.4元每公里,50-200公里内,座位单价为0.3元每公里,如果拼车的路程超过200公里,则每个座位每公里为0.2元。

“出行O2O尤其是拼车软件们做跨城拼车业务是市场的推动,”易观国际分析师张旭这样认为,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春运出行的市场需求很大,火车、飞机等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拼车软件们作为主流出行模式的补充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技术无门槛安全成隐患

这番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那番有业务扩张的目的,在春运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跨城拼车业务扎堆上线顺理成章。

“从技术层面来看也没有什么难度,不像专车,跨城顺风车不存在政策障碍,拼车软件和用户惟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张旭如是说,“服务商尤其得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长途拼车,在路途中需要过夜的情况。”

对此,各家已有相关保障措施。据滴滴方面介绍,滴滴顺风车会对车主事先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出行全程有GPS轨迹跟踪,确保可追溯。此外滴滴还为 司乘双方提供120万元人身意外保险。嘀嗒拼车对用户同样提供保险保障,“车主驾龄超一年以上,无酒驾记录,乘客每次的行程费用中均包含意外财险承保的 20万元拼车责任险保障”。嘀嗒方面这样介绍。

3小时“偷跑”23G流量,手机APP监管刻不容缓

近日,有电信用户反映其手机在充电未使用的3小时内产生23GB流量消耗。而后电信公司召开通报会称,初步显示产生异常流量是由于手机终端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而造成。通过技术人员跟踪发现,产生的异常流量是由于手机内部装有一款高清儿童视听应用程序,此程序反复访问并重复下载文件而产生异常流量。更重要的是与用户形影不离的APP们不仅会“偷”流量,甚至会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并导致手机发生卡顿、过 热、电量异常损耗等问题。

面对APP市场的乱象纷呈,手机厂商发起反击,通过在手机系统中内置管理软件,控制应用自启动,解决卡顿、流量电量消耗异常等问题。以最近进行 Fota升级的三星为例,在系统优化的同时,三星还升级了应用管理软件。智能管理器具有清理内存,关闭APP自启动,流量、电量使用记录等功能。比如在三 星S6edge+上,三星智能管理器由于取得了最高的系统权限,在内存清理方面进行的很彻底,所有应用的后台程序都被杀掉了。从流量监控功能上看,三星智 能管理器提供的记录比通过运营商查询的流量明细更直观,不仅有总体流量消耗记录,还可以单独查看每款APP用了多少流量,如果出现流量异常消耗,用户就能 很清楚的知道是哪款APP是“罪魁祸首”。耗电记录也是一样的简单明了,方便用户了解手机里的APP平时是不是总在“偷偷”运行,消耗电量。而当一款 APP处于BUG状态,比如频繁重启时,智能管理器还会发出提示,建议用户升级APP或删除,以免占用CPU资源,造成手机过热。

据数据追踪公司AppFigures的统计,Google Play上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43万款。但与暴增的APP数量相比,国内APP规范、监管系统却显得有所缺失。开源带来了安卓的活力,也突出了APP监管 的重要性。更需要手机厂商、APP开发商和运营商来共同监管APP安全,确保使用者的利益不被侵犯。

四点教你清楚认识O2O

你真的了解O2O了吗?

1. O2O的本质

O2O本质是通过互联网信息优势分享富余资源和改善非理性溢价,实现消费者剩余价值和生产者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传统商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分布不均,造成可替代性的伪需求。O2O是基于互联网信息上的“虫洞”效应,对接终端消费者,延伸服务链,通过改善非理性溢价和对富余资源的再配置,形成强需求的商业模式。

2. O2O出现的必要条件

(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中国拥有6.3亿互联网用户,其中包括5.27亿通过移动端上网的用户。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数据,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可能会达到8.5亿人,同时实时在线处理、地理信息和移动支付等技术都逐步成熟,为O2O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2)生产力提升与产能饱和。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很多行业出现产品过剩的现象;其次是生产力有了很大提升,需求远远跟不上供求,导致产能过剩。在产能不够的时期,商品会不 分渠道价格走高,但产能饱和后企业收益开始下降,传统商业模式冗余亢长,很难为企业解决这方面问题。O2O的出现,简化渠道链,将信息最大化,借助互联网 的快速、低价、范围广等特点,将自己的服务或商品推销给目标顾客,缩短周期和提高购买率。

(3)信息不对称。

掌握信息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传统商业侧重人力驱动销售,商品经过多层传递到达消费者手中, 使得低成本商品因层层转手而价格虚高。O2O侧重信息驱动销售,通过互联网优势,使得信息更大程度的对称,形成成熟经济市场的供求关系。

3.O2O模式三个基本特点

(1)必须有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组成。

O2O从概念上讲是online和offline,即线上和线下,但这个线上不一定是互联网,以后是万物联网后,当饮水机没有水了,它会自动预定 水,直接对接送水公司数据库,没通过你去操作手机或电脑,但它必须有线下和线下的互动,可能是线下触动线上,也可能是线上触动线下,但二者缺一不可才能形 成O2O的价值。

(2)服务标准c端。

O2O相对于C2B,两者的差异在于O2O的标准在C端,C2B的标准是在B端。C2B与顾客的关系是一种教化与被教化的关系,比如华为生产手机, 只需要打好统一的说明说,教导顾客使用与保养即可,是典型的工业化生产的模式。O2O虽然有生产商品或者服务,但更多是按顾客需求定制,满足顾客的个性需 求,这就是落后生产力与超前服务思维的矛盾, O2O火而不旺,最大原因即使如此,无法做到C端的满意。

(3)B、C端参与链交互延长。

一般情况下商家通过线下的服务来延长交易参与链,尽量通过自身的优势获取客户,消费者则通过线上的信息获取来延长交易参与链,通过货比三家选择最 优。但不管是商家还是消费者,这种参与链都是彼此交互延长,尽量减少第三方参与来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比如O2O外卖,商家就是延长物流配送服务,消费者 线上选择,延长信息获取。

4.O2O面临两大难题

(1) 盈利模式

O2O现在多被投资方看好的原因在于它的前景不确定性,也就表明其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不确定。如果说确定性事件的概率至少是80%的把握,那投资机构的实际胜算一般只有20%就说明这个问题。

O2O 就目前来看,分为垂直血缘行业链和平行优势产业链,垂直模式是以某个点作为突破口,然后建立从上游到下游的行业链;另一种也是以某一个点作为切入,然后建 立闭环生态链,共享信息。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处在试水阶段,垂直需要的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个能力对于很多行业大佬而言都很难,因为现在是一个高度分工 的社会,协调资源和信息都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何况是刚创业的公司。平行生态链模式需要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个需要的是不仅是公司自身实力的体现,还需要整 合社会的配合,相比于第一种更加难。第一种是关爱一个家庭的幸福,而后一种是关爱全人类的幸福,所以这些因素导致O2O整体盈利模式未明,但小规模盈利还 是可行的。

(2)平衡模式

我们常说过犹不及,这话不无道理,经济社会同样如此。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不关注人,只关注信息,而O2O是后互联网的体现,开始以人为本。 很多公司和人都在谈以人为本,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能力,还很难做到,而O2O最伟大之处,不是建立了新的模式,而是真正从个人需求这个以为人本的角度出 发,重新定义了经济哲学。但新模式突兀驾到,如何与消费者处理好平衡关系,是O2O的另一个问题。比如外卖,多长时间送,临走需要说句什么话让顾客下次还 点自己的外卖,例如洗衣上门,是不是顾客所有要求都答应,怎么调节服务与体验的关系,这是O2O在下一阶段将要面临的首要挑战。

O2O是基于商业与互联网的产物,从经济发展来讲,它们的联姻是最恰当的必然。我们预计,它将在2016年初步成型,然后进去高速培育期,行业内的吞并,行业间的融合,行业外的受益,O2O会不断为消费者何商家带来更好的服务。

ETC手机APP正式上线试运行

自2010年杭州市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开通以来,在杭州市ETC服务处的努力下,高速公路ETC建设和用户飞速发展,现ETC已实现全国联网,杭州市ETC用户数量已高达19万,通行使用率超过25%。ETC规模效应进一步得到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显现。

  为积极响应“221”便民服务体系的建设,满足杭州市ETC用户发展服务及全国联网的要求,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现着重推出ETC手机 APP(android版与IOS版已发布),用户可以通过APP查询通行记录、月账单、实时路况、通知公告、服务指南、常见问题、政策法规、咨询建议等 信息,新用户在线预约,储值卡用户在线充值、预分配、圈存以及通行交易实时提醒等。


杭州ETC用户可通过关注“杭州ETC”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获取APP的下载方式及使用方法,凡是微信公众号关注者,且办理的是ETC储值卡业务的用户,均有机会获得ETC无线APP储值设备“蓝牙读写卡器”,无论何时何地即可快捷办理储值业务。


ETC手机APP是为ETC用户量身定制的创新产品,其上线将极大地方便ETC用户,提升ETC用户的使用体验,对杭州市的ETC用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App Store苹果应用的累积下载超1000亿次

苹果向开发者发送电子邮件,提醒由于圣诞节假日的关系,iTunes Connect将于12月22日至29日停止服务。在停止服务期间,开发者将无法递交新应用,或升级现有应用。 开发者可以预约在停止服务期间发布,不过需要在之前递交并通过审核。其他iTunes Connect功能,比如访问分析数据等,将继续可用。

苹果还宣布,App Store应用的累积下载量已经超过了1000亿次,营收比去年提升了25%。苹果感谢所有开发者的努力工作,以及对iOS平台的奉献。今年初,苹果宣布 开发者已经从App Store获得100亿美元营收。